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提升逻辑性思维范文

如何提升逻辑性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升逻辑性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提升逻辑性思维

第1篇:如何提升逻辑性思维范文

关键词:逻辑性;思想政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42-1

中学政治课堂如何更加有效?如何使每节课都能使学生有所收益?在教学中,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关注于导入、情境创设、设问、素材资源、多媒体手段、师生互动等方面,希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喜欢,有创新。所有这些努力使得今天的政治教学逐渐走入学生心中。

第一,教学设计是否合乎逻辑。

现行教材淡化了学科的逻辑结构,更加突出政治课的生活逻辑,让思想政治课更加贴近生活,但绝不意味着可以抛弃学科逻辑。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学科概念和概念间关系,心中有主线,才能做到深入浅出、运用自如,才能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内核。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个点,而应该是一条条逻辑主线贯穿起来的知识树;知识不是教师给予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所以教学设计的重点不是让学生知道、掌握多少学科知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每一次学习都是学生知识不断重构和完善的过程,也是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具备了完整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掌握了相应的能力,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去解决现实问题,才能够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如在《税收及其种类》的教学设计中,如果将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相结合,以生活逻辑为起点,以学科逻辑的完整建构为终点。用“你纳过税吗?”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找到学生的困惑点,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的学科逻辑如下图:

通过图表分析和问题链推进教学,问题链指向明确,逻辑构成清晰,课堂节奏感强,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通过教学内容逻辑性的解构、现象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正地静下来去思考一些未曾深入思考过的问题,引导他们真正地去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而这种思考和认识如果能在一堂堂课中叠加和推进,或许今天无法看到成效,但一定会产生延时效应,对学生的品格的形成和人生的发展提供支持。

第二,问题链的设计是否合乎逻辑。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政治课堂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过程,所以在创设“问题链”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按照学生探究思维的逻辑顺序出发,注重核心知识的逻辑呈现,创设一系列探究式问题体系,使学生能拾阶而上。在这个过程中,前面问题所得的知识和经验应该能为后继问题的解决,指引出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来。

用问题链教学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式,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应由简单至复杂,将学生由线性思维推向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起到恰到好处的课堂组织与推进作用。而要使设计的问题链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教师必须注意:①无思维容量和一定难度的,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回答出的问题意义不大。②答案是既定的,太过狭隘的问题意义不大。③同一能力梯度上的,超出了强化必要的问题意义也不大。问题链的设计必须切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心理状态,始终处于“跃跃欲试”的时候,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自己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

第三,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否合乎逻辑。

良好的思维品质应该是一种“淘金式”的思维,它强调知识的互动,强调学生与教师思想的对话,强调思维推理的逻辑性。它要求学习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鉴别,对知识的把握更深刻,这一思维过程或许艰辛、痛苦,但也会为学习者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因为学习者通过自己理解和评估从不同观点中选择出来的,是自己的思想,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这种成就感,将成为他们继续思考的动力。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单向思维发展到多向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遵循思维培养的特有规律,以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为依托,有意识地将这一思维方式运用于教学,从而提高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创造的思想品质。例如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一课中。教师给出这样一个结论: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得以解决。

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学生需要提出以下问题:

结论真实吗?――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否快速发展?需要提供哪些资料来支持你的结论?到哪里查找资料?

GDP的增速提高的原因是什么?能够完全说明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吗?

产业转移――GDP量的发展不等同于质的发展,产业转移带来西部经济发展,就业率提升的同时也可能导致西部环境的破坏,这一问题不解决的话,还是会影响民族关系。

接下来,我们还要思考推理合乎逻辑吗?

第2篇:如何提升逻辑性思维范文

[摘要]当今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在强调重视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时,却忽视了儿童抽象思维的培养,似乎儿童美术教育只与想象、感知、形象思维有关,而与抽象思维无缘。其实,尽管儿童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分析、综合、概括的水平不高,只能达到简单、浅显的逻辑思维程度,但它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性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起来。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 功能 拓展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

儿童美术教育利用视觉艺术这一手段,对儿童美感、审美情趣、个性发展,以及创造潜能进行培养,对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应把握其内在价值,更全面地拓展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而促进儿童的成长发展。

然而儿童美术教育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往往会碰到一些矛盾性的问题,如在培养的方向上,是偏重于儿童的“童趣”呢,还是注重于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训练,众所周知,儿童美术由于童年的生活、心理特点,使其在绘画的表现上有独特的“稚趣”美,但随着儿童心理年龄的生长,便会逐渐去对“稚趣”美的兴趣,再加上“应试教育”产生的功利性影响,使得人们更注重于技巧、技能的培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偏重于“童趣”还是偏重于技能都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对人材多元化的要求,因此,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停留在上述二个层面,需要研究其特征,拓展其潜在的功能。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特征和功能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特征

儿童学习绘画是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因此儿童美术教育就是利用视觉艺术这一手段来进行人生教育,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的价值,引导儿童去发现美,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儿童美术教育由其教育过程中具有的实践性,即集手、眼、脑为一体的学习特点,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美术教育涉及到美学、社会学、历史、人文、地理等广泛的教育面,使得儿童美术教育更适合作为教育创新实践的一个载体,从而带动教育的整体创新。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正如前面所述,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集手、眼、脑为一体,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及动手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培养,因而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多样的,全方位的,明确的来说包括三个方面:文化功能——包含艺术知识的获得,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功能——通过美术创作和技能练习,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体验制作和创造的快乐;生活功能——增强精神的涵养,学会平静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控制自己。

以上这些功能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思维和悟性的启迪。

二、研究儿童美术教育功能及拓展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材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因此,“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

(二)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美术教育要发展,并在素质教育一地中建立好自己的位置,就需要渗进一些新内容、新涵义,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素质教育中将更重视学生智力的启发,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当然,智力并不仅仅是智商的体现,它包含了智商、情商等多种元素、智力启发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因为清晰的思维逻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所以儿童美术教育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能否以此为契机,利用美术教育过程中所独有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儿童心理的特点即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全方位拓展自身的功能,并使儿童美术教育走在教育创新的前沿。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

当今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在强调重视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时,却忽视了儿童抽象思维的培养,似乎儿童美术教育只与想象、感知、形象思维有关,而与抽象思维无缘。其实,尽管儿童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分析、综合、概括的水平不高,只能达到简单、浅显的逻辑思维程度,但它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感性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儿童进行的美术活动的思维,虽然是直观形象性思维占优势,但在活动过程中却把实物的特性概括成概念加以表述的,如造型、构图、色彩等,感知的是实物,反映到脑中却是抽象的符号。

并且儿童有一个心理特点,那就是“喜新厌旧”,如果老是把画画停留在“稚趣”美上,就会逐渐失去兴趣,因此随儿童心理年龄的成长,儿童的绘画也因逐步脱离“稚趣”,而失去发展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思维的逻辑性为什么重要?

说到逻辑性往往感到高深,其实逻辑性与思维是一体的,“思维发展心理”学揭示,逻辑性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是指思维对客观事物规律性关系的反映,指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形式、方法,是按一定规律进行的,这是认识的理性阶段,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外联系,产生认识过程的突变,才能是体会地、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事物,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思维逻辑能力的定义

在学习和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会“想一下”,这种想就是思维。而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就是思维的逻辑力,因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离不开逻辑思维,其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儿童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儿童的智慧极为重要。

第3篇:如何提升逻辑性思维范文

关键词 艺术设计 原则 教学体系

0引言

随着我国设计院校的独断积累与发展,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得到了很大改观,现如今的艺术设计专业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艺术设计人才,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构建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时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改革的作用,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所以我们要对教学w系构建的原则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够更好的完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更加明确教学方向与目标,为我国输出更多的艺术设计人才而努力。

1遵循系统性原则

在现如今的时代中,研究的方法被系统化,科学技术手段被系统化,连客观对象都已经被系统化,那么如果人的思维不具备系统化那么就是不顺应时代的。而设计又一个客观事物以及主观精神为基础的判断,它融合了以人为本、顺应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是一门需要多听、多闻、多见并用心体会的学科。所以设计并不是一种大美术主义以及功能主义的分支,设计是不同客源地不同需要、多种多样的信息、生活观念以及所处环境等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些都是使得设计有着诸多样式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所以我们将这些因素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才能够形成一种系统性的思维,从而构建整合性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现在国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又是从何而来,创新具的先决条件又是什么。要达成实践上的创新就要先在人的主观思想体系中形成创新,也就是思想系统的H给内心。这点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中也是如此,教育体系的导向如何将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所以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是学生完善自身设计系统的基础,并其设计系统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艺术设计是一门学问,是一们充满了创造性的学科,它有着独特的文化性、社会性、市场性、应用性以及审美性等等,这些都是产生灵感的重要源泉。所以在建立健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时,要将各个课程当作一个各子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完整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每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且都要将设计思维作为核心,围绕着设计思维将课程内容进行无限的放大。这样有系统性的教学体系,能够使学生们学习的知识不再分散、独立,而是通过设计思维而进行紧密联合的一个个子系统,非常有利于其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认知体系,不断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2遵循逻辑性原则

在构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时最主要思想就是逻辑性设计方法。其实构建教学体系、对课程进行设计本身就是一个设计活动,是设计体现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思想之上的设计。虽然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能够充分运用于体现创新思维,但是创新毕竟是主观的,所以也要保证设计系统创新的逻辑关系。设计与艺术其实是不能分家的,就拿建筑设计师来说,设计房屋并不是单纯的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而是要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满足用户的心灵需要,再比如建设设计风格中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拜占庭风格、现实主义、高技派等等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是将艺术与建筑进行结合设计的集中表现,所以艺术与设计是分不开的,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教学体系上来说,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衍生出了涉及教育,就像母亲孕育生命一般,所以他们有着不可切割的情感,但是它们又有所不同,两者有共性、有特性,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哲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现阶段我国的一些艺术设计院校,在建立健全或改革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时存在着一定误区,很多院校把艺术设计简单的理解成美化与装饰的手段,从而忽视了设计本身的整合性与实用性,所以在其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艺术感觉与审美水平,将图纸中的色彩、线条与体积作为其教学工作的核心,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逻辑性的培养。

现代的设计手法基本上都是源于西方的。在西方哲学体系之中理性拥有着很高的地位,哲学的观点又会影响到人们主观思维,又从而影响到设计的表达,所以在现代设计手法的应用中,常常会过于理性,缺乏想象力与情感色彩,但是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客观、严谨与逻辑的精神等。我们在进行教学体系构建时,要对人的思维模式尽心研究并且做到充分的尊重,才能够切实保障教学体系的逻辑性。艺术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从概念到现实、从思维到实践的一种过程,而通过逻辑性思维来协调设计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艺术设计中,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同样重要,两者是缺一补课的,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体系中,对于理性思维的培养严重不足,需要融入更多的理性因素,现阶段除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逻辑关系“推理”能力,从而让学生们通过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一系列理性判断与选择,最终实现创新达到预定目标。通过保持逻辑性,从而培养学生们一种“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一级思维模式的完善,这对于功能明确的设计专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在理论系统完善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设计思维与逻辑性进行培养。还是拿建筑设计(下转第75页)(上接第67页)来说,其中处处充满了逻辑性,建筑物朝向、体量、整体风格的确定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等进行严密的逻辑思考才得到的,所以设计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实用性与目的性,绝对不是一种侠义是的主观表达或是一种没有目的的突发奇想。设计有许多限制条件,要在这些限制条件中选择材料、工艺、色彩以及经济指标等,解决这其中的许多问题,直到设计完成,这些都需要一个冷静的头脑以及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要素贯穿整个设计工作的始终。

3遵循科学性原则

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构建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其自身的科学性。科学性表现在进行教学体系构建时要遵循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的思维与方法对教学思想以及课程内容尽心设计规划;科学性还体现在设计本身,设计本来就是一们充满了科学的学问,通过科学的手段与原理不断改善人们认知的一个实践过程,所以设计不能够单单指望人文学学科的主观色彩,更要有强有力的科学技术保障,才能够做出更加优秀、适用、合理的设计作品。

在进行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设计时,要遵循科学性原则,重视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精神,抱着一种认真、严谨、的心态去面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每个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才能够更好的体现艺术设计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构建探索的过程中,也能够充分体现科学性学则。课程设计实施的过程中,要切实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态度,要让学生们知道设计的结果不唯一,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想法,每个人的想法有好有坏,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实在限定条件下对于其可能性的一种探索与发现。只有通过不断的摸索,才能够找寻的更多的关键要素,实现设计的最终表达;要让学生们始终抱有种科学的心态,不仅是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在自己生活得过程中,充分利用现在已有的科学成就为自己的设计服务,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结语

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艺术设计教育更是如此,所以将满足社会需要等为己任,设计出感性与理性高度结合的课程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各教育工作者要从自身出发,切实寻找现有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不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省,从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对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从而为设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熙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萍,黄华明,吴傲冰,朱凯.试议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6(S1).

第4篇:如何提升逻辑性思维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语言艺术

斯托利亚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这指出了数学教学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课堂教学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不管是传递教学知识,还是学生接受知识,都要依靠语言来实施. 因此,对教师语言提出了高要求,必须准确、严谨、直观,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会像语文、历史等学科一样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数学课堂显得沉闷、枯燥,这使得教学语言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教师语言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影响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语言既要体现出专业性,又要注重艺术性,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那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什么样的语言艺术授课呢?

一、教学语言的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语言必须把逻辑性放在首位,这是对数学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即是说数学教学语言要准确、严谨、简洁、有序等. 教师对定义的叙述必须准确,不让学生产生误解,因此教师应先自己深入了解概念、术语等,以免产生歧义. 如“三角形是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概念,如果不深入理解, 将“线段”看成“线”,或者将“组成”看成“围成”或者将“首尾顺次连接”看成“连接”,这样概念就会全变而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准确、到位. 莎士比亚曾说过,简洁是智慧的体现,数学语言富有逻辑性,简洁的语言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重难点,如果不分重难点逐一讲述,教学语言不可能简洁. 同时语言简洁也指语言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等. 如勾股定理只用了一句话就概括了所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数学教学语言有序是指教学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初中数学知识的编排是系统性的,教学内容是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抓住主线.

二、教学语言的幽默性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数学知识枯燥无味,所以教学语言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教学,会使教学变得富有艺术魅力,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喜欢蜘蛛侠吗?有的同学说喜欢,有的同学说不喜欢. 而我们不喜欢的、常常忽略的东西恰恰是我们应该研究的,有一次欧拉躺在床上思考怎样才能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出击把它捉住. 这一举动被细心地欧拉发现,他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位置. 那同学们知道如何用网格来表示位置吗?学生开始讨论起来,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当然并不是引人发笑的语言都是幽默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智慧性,从笑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

三、教学语言的灵活性

数学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把握语言,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场合、时间,选择不同的节奏、语气;对低年级学生注重通俗性,对高年级学生注意简练、哲理性. 由于课堂教学是多变的,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对象及时调整教学语言的速度、语气、节奏等,便于学生接受教师的语言. 如教学“实数”时,当学生推出无理数概念后,笔者让学生举几个无理数的例子,有的学生把有理数如8,9等当成了无理数. 教师可以用灵活的语言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师问:这几个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吗?学生摇摇头. 师问:能不能在这些数上做一些小变化,使之变成无理数?生答:可以分别加上根号. 师问:那■是无理数吗?学生摇摇头. 师问:我们把■的根指数变成几就可以成为无理数?生答:■. 教师这时给予赞赏,说:你真聪明!学生很是高兴,自信心增强. 然后让学生总结是不是带有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加深学生的理解. 因此,教师语言的灵活性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灵活应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出语言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第5篇:如何提升逻辑性思维范文

关键词:初中 英语 写作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34-01

初中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并不高,从整体来看,英语写作所占的比重相当小。但英语写作是展现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载体,简洁地道的表达同样会让我们眼前一亮。实际上,写作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词汇运用到句子表达和前后衔接都需要下一番功夫。因此,注重对英语写作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语法的应用,更重要的在于,写作能让学生懂得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长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就能够慢慢摆脱汉式语言的思维束缚,建立起英语的地道表达思维。下面,笔者就如何高效提升初中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注重词的使用,提高表达准确性

这里的准确表达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表达没有歧义,二是表达的用词和用法准确。相对于语文的作文来说,写作完全不用担心没有内容可以写。但是,学生有了汉语的想法后要转换成英语就有难度了。毕竟语文写作多了,一些花哨的表达也不少,再加上学生喜欢在语文写作时用上成语,在英语写作时就犯难了,根本不会表达,更不用说准确表达了。因此,英语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尽量避免自己不会的表达,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地直接翻译过来,这是英语写作的大忌。

比如有学生想表达“原谅我的不辞而别”,这句话从汉语的角度看很优美,但是英文要怎么翻译呢?他是这么表达的,“excuse me for I left without saying good-bye.”这样的表达看上去没有问题,而且学生还会用到“excuse”来表示“原谅”,比用“forgive”抢眼得多。但遗憾的是表达有问题,“excuse”宾语后的介词“for”不能接句子,一般是接动名词。所以正确的表达应该是,“excuse me for my leaving without saying good-bye”。事实上,如果学生不盲目追求高级的表达,直接用“forgive”来表示“原谅”就不会出现表达失误。很多学生有一个思维误区,认为使用越高级的表达作文分数就会越高。有更高的追求是很好,但要先把基础关过好。初中对写作的要求不高,只要会一些基本的表达,能流利的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很好了。正因如此,更要注重学生对基础词汇的掌握,更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再比如学生要表达“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初夏”,从汉语的角度来看,因为“初夏”一词而使句子更美。但学生不会表达,于是就翻译为“first summer”。这样就带来误解,其实直接表达为“summer”完全可以。

2 加强句的整理,提高表达多样性

表达的多样性在写作中是很重要的,语文作文如此,英语写作也是如此。初中英语写作中要求的字数本来就很少,如果同样的词汇或者同样的表达一直出现,很容易给阅卷的老师带来视觉疲劳。再者,重复的表达会让整篇文章显得空洞,暴露出学生的词汇积累少、表达能力弱的缺点。这在写作中可以说是很致命的,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指出不同的表达,还要时常帮学生归纳出常见且在一次作文中可能多次出现的表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渐渐摆脱表达单一化的僵局,在写作中发挥出水平。

最常遇到的表达是“我认为”。这几乎是整个英文写作领域都要用到的表达。然而,初中生由于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时间太短,很多重要的词汇和表达都没有领略到。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在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而且要经常反复温习那些知识。初中生对“我认为”的表达完全拘泥于“I think”的程度上,整篇文章写下来可以看到五六个“I think”。这让阅卷的笔者基本没有办法去欣赏这篇文章,完全找不出闪光点(事实上是这个过分单一的表达阻碍笔者看到其他优秀的地方)。平时笔者会要求学生在课后单词表上多记一两个单词,比如“mind、opinion、view、hold”等等。然后在讲解作文时特别列出“我认为”的不同表达方式。如,“to my mind、in my opinion、we hold(the view)that”等。学生只有理解并且掌握了这些表达,在写作时能够运用自如,他们的文章才会有被欣赏的机会,文章中的其他闪光点才能真正耀眼夺目。

3 强化句间衔接,提高表达逻辑性

初中生的逻辑性思维本身就不强,通过中文转化而来的英文表达更是缺乏逻辑性。整篇文章下来,前后句子的表达经常出现问题。要么前后衔接的关联词组用错,要么就是前后表达的句子重复累赘或者相互矛盾。这样的错误字篇幅不大的文章中一眼就能看穿,老师在阅卷的时候也会很不自在。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缺乏逻辑性的表达反映出他们思维的欠缺和表达能力的不足。这同样会把他们的文章推向火坑。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在培养逻辑思维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英文表达能力。

第6篇:如何提升逻辑性思维范文

关键词:课程 课程内容 主题教育 幼儿园数学教育

经过近30年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主题课程模式已经为人们广泛接受,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主要模式。主题形式的课程注重的是儿童的知识经验、兴趣、需要或事物间的横向联系,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主题课程中,不可能严格按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来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否则有违主题课程的初衷,主题活动也会很牵强,仅是形式上的综合。我国从80 年代的综合主题教育到90年代的整合活动课程再到本世纪初的幼儿园的适应性发展课程,课程实验后教师得到的结论之一是“幼儿的数学水平下降”。经历过学科教学的老教师认为主题课程中的数学教育内容零乱、无序,没有经历过学科教学的年轻教师在安排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内容时不知所措,随心所欲,既不了解数学知识的特点与规律,又不了解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从而影响幼儿的数学的学习质量 。那么,在主题课程模式下应该如何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如何处理横向的主题教育与纵向的数学知识体系的矛盾?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分析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

一、数学知识的特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这种“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取出来,又区别于具体事物的模式,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数学知识具有以下的特点:

1.抽象性:数学是人类创造的一个独特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是一个标志,它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归纳概括的结果,但它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它高于现实。如:数字,数字是等价集合的标志。什么是等价集合?元素个数同样多的集合就叫等价集合。如:5个人,5只猫,5把钥匙,5棵树,5块肥皂,5间房,拍5次手等等,都可以用数字5表示,即:5可以表示任何数量是5的集合。再如:形体来源于客观世界中各种物体的形状。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是对现实世界中物体形状的高度概括的结果。又如:算式1+1=2表示所有的元素是1的两个集合的合并及结果。现实生活是数学抽象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告诉我们幼儿学习数学必须从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步开始数学的抽象过程。这也就是《纲要》要求的“从生活和游戏中去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

2.逻辑性:

逻辑通常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或规律。它通常会把把一堆混乱的、无序的、本不相干的事物按一定规律、一定规则组织、排列到一起,建立一定联系即逻辑关系。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对事物逻辑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数学是人类独特的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其特点是以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事物,以抽象逻辑代替具体关系。幼儿园数学知识中的逻辑性体现在对应关系、包含关系、序列关系、等量关系、守恒关系等。如自然数的序列,1、2、3、4、5……看似一组需要幼儿记住的顺序,实质蕴涵了很多逻辑的关系。如前后数之间存在着递增的序列关系,每个数都比前面的数大又比后面的数小,等差关系,数序中也蕴涵着包含关系,每个数都包含了它前面的数,同时也被它后面的数所包含,幼儿在点数时需要建立数列与物体集合的对应关系。所以,幼儿会数数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这背后,是幼儿的对应、序列、包含等逻辑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理解了这些逻辑观念,幼儿才能正确地计数。再经过无数次具体的计数经验,幼儿对数的理解逐渐脱离具体的事物,最终达到抽象的理解。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重点不在于数学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幼儿对数学逻辑关系的理解。

3.现实性或应用性:

数学知识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数学具有抽象性,它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而来,将具体的问题普遍化、抽象化为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这个抽象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又具有实际的意义,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又具有现实的有效性。数学学习既需要建立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又需要摆脱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所以数学教育具有双重的价值:理智训练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理智训练其核心是思维训练。实践运用指的是将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幼儿的数学思想,学会“数学地思维“的过程。数学地思维意味着首先要将具体问题归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并将其运用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在理智训练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思维的训练。

二、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1. 幼儿的数学学习始于动作。

皮亚杰提出“思维源于动作”。幼儿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动作进行的。特别是在小班的幼儿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经常伴随着明显的外部动作。幼儿表现出的这些外部动作实际上是其协调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在中、大班也如此。如幼儿在最初学习加减时也需要摆弄操作实物或搬手指头。动作在幼儿理解数学关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幼儿学习的经验的丰富和熟练,动作的逐步内化,他们才能借助于表象、语言符号进行学习。所以有人说数学是儿童自己发现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操作学习、实际经验是幼儿发现数学的前提条件。

2.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

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抽象知识的获得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具体经验的基础上。幼儿在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概括性。幼儿的思维是一种归纳式的思维,正确的归纳的前提就是丰富的感知。所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经验,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表现在幼儿操作的材料多样化,操作的次数多样化。如:认识数字3要为幼儿提供许多的3个物体,让幼儿点数,在此基础是再进行概括;在幼儿学习5的组成时让幼儿多分解几组材料,再引导幼儿进行比较思考。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数学学习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不要以完成进度或掌握多少知识为理由催促幼儿学习。

3. 幼儿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幼儿学习数学最终要从具体的事物中摆脱出来,形成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是幼儿的头脑中往往保存着一些具体的经验,要使之变成概念化的知识,仅仅通过操作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的讲解,需要符号体系的参与。数学概念是社会性的知识,社会性知识的获得必须有成人的传授。语言、符号的作用是帮助幼儿对具体的经验进行概括和提升,给幼儿一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 。如“标记”就是一种符号,它既具有抽象性,又有具体的形象。时间、空间方位、物体的度量、物体的形状等名称都是约定俗成的,有准确的定义的、具有社会性,是需要传承传授的。所以幼儿学数学是需要教育的,那种认为幼儿学数学完全让幼儿操作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的引领必不可少。

4. 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运用。

幼儿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幼儿在已有只是经验的基础上将新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已有的智力结构中,这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当已有的智力结构不能接纳新的知识时,幼儿就会调整自己已有的心理结构,将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新的结构中,这一过程叫顺应。顺应是幼儿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智力结构,主动适应外界刺激的过程。新的智力结构的稳固需要不断的强化,需要多样化的类似的刺激或变式不断作用,新的智力结构得到反复的强化而达到稳定,这样的状态叫平衡。只有建立在稳定的智力结构的基础上的知识才是牢固的。因此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新的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十分重要,只有复习巩固,反复的在生活中运用,新的智力结构才能得到强化。所以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不能只重视知识的教学,最求教学进度而忽略儿童的心理发展。瑞吉欧人说得好的:幼儿拆封其已有的经验是有其价值的”,教师要学会等待儿童的成长。没有与心理发展或智力发展相一致的知识是不稳固的,这样做的结果最终会损害儿童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对策

主题课程模式下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既要考虑课程的特点,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的特点以及幼儿学习的特点,那么在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如何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我认为:

1.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现实性决定了数学学习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因此要改变传统观念,不能把数学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幼儿数学发展的水平的标准。幼儿数学教育重在发展思维,重在数学关系的理解,重在学会以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现在的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都认为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聪明多了,知识面也广得多,因此觉得现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简单了,所以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普遍加深。在数学教育中重视知识知识的掌握,忽视数学知识中数学逻辑关系的理解。如幼儿园大班学习数的组成时幼儿不是通过自己操作材料去发现数组成中的几种规律,而是去死记硬背“几可以分成几和几”,没有理解几个数群之间的关系,知识不能迁移,进而影响加减的学习。盲目地加深加难的结果就是是幼儿的学习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非思维的层面和智力发展的层面。正如前面所述,知识的获得若不建立在心理结构的成熟上,这样的知识是不牢固的,也是不能灵活用的运用的。

2. 注重生活和游戏中的体验和运用,实现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

数学的抽象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任何一件物体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合空间关系,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活动都可以学习数学。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仅靠有限的几次集体数学教育活动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有意识地去引导幼儿发现事物间数量关系,使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形成概念,再将形成的概念具体地运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有效利用集体教育活动,提高集体性数学教育活动的效率。

集体性的数学教育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的。主题教育模式下的数学集体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次数很少,而且表面上显得缺乏逻辑性,不可能兼顾数学知识的体系性。幼儿园数学学习的内容有两种类型:知识型即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记忆、背诵,无须思维上较多努力就能回答的问题,如基数、序数,读写数字、图形的等份,组成、加减等。这类知识可以放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另一类是智力型的,即需经过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过程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如:简单的类包含,寻找排序规律,传递性推理,图形守恒等。智力型的知识以一定的数学关系体现出来。如包含关系、等价关系、对应关系、可逆关系、递进关系、守恒关系、形成关系、等差关系、互补关系等,这类知识比较难,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我认为在有限的集体性数学活动中,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智力型的知识。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这类活动,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生活和游戏中的数学经验,获得相应的数学语言,引导幼儿发现数学知识中的逻辑关系,促进思维幼儿的发展。

4.加强数学活动区的建设,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

第7篇:如何提升逻辑性思维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能力;理论;实践

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针对相关数学知识,虽然对基础知识进行了重点强调,并同时对学生加以指导,特别主要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了指导,但是学生往往还是无法领会到精髓.他们在面对同一类型的题目时,仍然存在不会解答的现象.文章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进行重点论述,并借助相关案例论证相关论点,谨以此提供参考.

一、数学反思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反思,顾名思义,即思维反复操作.针对高中数学学科来说,这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必须灵活转变,并进行反复思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必须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对题意的反思,学生在读题过程中是否真正理解题意?反思解题步骤,解题步骤是否做到选择最简单的方式等等.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因而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反思能力,尤其针对思维规律反思,教师要使学生逐渐养成反思习惯,并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反思训练,如举一反三、反复训练、殊途同归等等.开动学生大脑,最终促进学生形成反思能力,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以及速度,进而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运用到数学学科上,而且还可以在其他学科发挥作用.

二、提高学生反思能力的基本措施

(一)反思题目条件,提高思维灵敏度

高中数学知识有限,但是题目形式灵活多样.针对同一知识点,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可以基于多个方面考虑,比如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还有不同的题型.面对新题型,学生通常觉得难以理解,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点运用并不灵活,因而对于题意理解有所偏差.针对上述现象,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反思,查看这其中包含的知识点,对于题意的理解也应该进行反思,尤其是针对理解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知识结构得到优化,思维有序合理.

本小节以具体案例说明上述论点,例如:设A={x|2≤x≤6|},B={x|2a≤x≤a+3|},若B包含于A,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它考察的是集合和不等式,这两者之间相关应用,根据题目条件可知,B包含于A,根据这一条件,对B分组讨论:①当B≠φ时,则有2a≥2[]a+3≤6,解得1≤a≤3②当B≠φ时,2a3,综合①②得a≥1.针对这道题,其解题思路必须明确,对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分析透彻,挖掘潜在的条件.涉及分类谈论时,做到不重不漏,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度.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遇到一定的阻碍.通过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具备思维逻辑能力,促进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文章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反思能力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促进高中生数学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符进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4(03).

[2]杜满库.高中数学能力教学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

第8篇:如何提升逻辑性思维范文

一、通过关联式问题设计培养学生延续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延续性、关联性。关联式提问就是结合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构体系结合起来,能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也逐步形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思考与之相关的旧知识的思维习惯,使思维有延续。这种提问方式在我们的新授课的复习引入阶段常被采用,也是效果比较好的常见的问题设计方式。

二、通过递进式问题设计培养学生逻辑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递进式问题设计就是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和深入。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有非常强的逻辑性,也能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五年级第一学期小数乘法2.76×3.2时,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可这样提问:(1)这道题两个因数各有几位小数?(2)如何使两个因数都变成整数?这时积会发生什么变化?(3)要使积不变,该怎样移动小数点?(4)结合刚才的计算过程,你能说说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吗?这四个问题紧密相连,层层递进,通过抓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通过矛盾式问题设计加强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刻性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对知识形成鲜明、深刻的认识,经常可以采用矛盾式提问,就是教师故意从相反的两个思考点,提出假设性问题,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考,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思考问题更加深刻,对问题的认识也更透彻。就如在教学五年级第一学期平均数计算这个内容时,例题出示的是学校图书馆周一至周五每天借阅图书的人数统计表,期中周二是零个人,要求这五天平均每天有多少人借阅图书,学生得出了这样两个算式:(46+0+37+23+58)÷5;(46+37+23+58)÷5,这时教师马上提问“第一个算式用五天的总和除以天数得到平均数,第二个算式却是用四天的总和除以5天,能得到五天的平均数吗?”,这样的提问设计,将学生的思考引入矛盾的漩涡,引发学生辩论,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论证中大家统一认识,这样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四、通过开放式问题设计养成学生拓展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开放式问题设计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将多个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拓宽思维的广度。例如五年级行程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相向而行、背向而行、追及这些情况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甲乙两人从相距加米的两地同时出发,( ),5分钟后两人相距400米,已知甲每分钟行32米,那么乙每分钟行多少米?给出这道题目后教师提问“你能在括号里填几种不同的情况并列式解决问题?”这个问题涉及的面比较广,但又是在学生思考范围之内,激发了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可以将相向而行、背向而行、追及这些情况都考虑进去,并结合题意更好的理解形成问题中的各种不同情况,这样的设计也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考虑问题更全面。

五、通过探究式问题设计培养学生探索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生独立探究和与同学合作探究是现在数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探究式问题就是教师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角度考虑设计问题,以引发学生根据问题展开研究和思考。探究式问题往往伴随有动手操作、找规律等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或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9篇:如何提升逻辑性思维范文

一、自我阅读,发现“错误”,养成思维的严密性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亦不能离开阅读。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本身的理解。

例:里最小可以填什么数字?500<99、895<89、23>156、24>244。这些孩子看到“最小”就想到了1或0,全然不顾两边数据大小关系是否成立。讲评时教师不需急于告诉学生方法和答案,而是请学生自己将不等式默默地读,读完后说说感受,结果还未等将式子全部读完,很多同学都忍不住说“反了反了”。学生在自我阅读这一过程中感悟到仅是从一侧的某个数来考虑所填数字大小是片面的,而要从两边数大小关系成立的前提下再考虑数字大小。

可见,数学阅读并不像阅读小说可以不注意细节跳阅或浏览,由于数学逻辑的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名词术语和符号都应细致阅读分析,才能领会其内容的真实含义,做出合理推理判断,这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品质。

二、并列呈现,比较“错误”,养成思维的有序性

学生总是有差异,而差异就是课堂教学的资源,在以往教学方式中教师会习惯性地将学生的状态串联式的点评,指出问题和改进意见,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意见,但思想深处往往不能引起强烈认知冲突,讲评后自主更新速度和效果都不能令人满意,且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形成错误定势,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实践证明,采用典型错误并列呈现的方式能在视觉和思维上带给学生强有力的冲击,促发学生思维主动参与和有效辨别。

如二年级下册学习《千以内数的认识》后,有这样一题练习“用2、5、8三张数字卡片,你能摆出哪些三位数?把摆出的数写下来。”有不少学生是这样写的:258、528、852、582;258、528、852、582、825、528、285;只有少数学生这样写:258、285、528、582、825、852。前一种学生要么漏写要么重复写,究其原因是三个数字在排列时杂乱随机,没有呈现出一定顺序。后一种学生通过有序思维,所以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数都一一找全。讲评时教师可抓住这几种典型学生状态,通过并列呈现的方式向学生追问:“比一比,你觉得谁的思考和书写更有条理?说一说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通过综合观察及比较能敏感地发现每种记录资源背后不同的思维状态,自然也能自觉优化组数顺序和规则,这对于学生有序思维品质的培养,无疑是一种事半功倍的举措,当然,这种有意识地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常教学持之以恒的弥漫和渗透。

三、数形结合,减少“错误”,养成思维的逻辑性

例:根据图中信息你知道谁家书最多?谁家第二?谁家最少?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在同一幅场景中提供了较多信息,学生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并进行合理推理和判断,由于信息多、关系多,加上低年级学生抽象推理的能力较弱,所以全班约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很难把握住信息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准确推理判断,错误十分严重。为此,我抓住这样一个讲评契机,有意识地向低年级孩子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大胆作了如下尝试:

一读:确定已知信息和相比较的信息。二画:假设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已知信息,再根据其他信息中大小关系大概表示出与它相比较的未知数量。三比:根据所画线段的长短进行全面整体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如图:

通过画线段图,将数与形进行初步对接转化,学生十分熟练地进行了准确判断,将原先模糊抽象的数感转化成了直观清晰的线段比较,提升了思维逻辑性。在之后一段时间内的同类练习中,大多数学生能主动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类似问题,效果令人满意。随着学生熟练程度的提高和数的敏感逐步养成,在后期练习中,我还针对学生的差异提出递进的要求:“如果你能根据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尝试着将线段图画在脑中进行比较那就更厉害了。”在我的鼓舞下,一些学有余力的孩子进入了新思维发展阶段。

四、联系生活,改进“错误”,养成思维的灵活性

例: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后,我设计了如下题组:①李明用5元钱买橡皮,每块橡皮7角钱,李明最多可以买几块橡皮?②妈妈买了30个梨,如果每4个装一盘,把这些梨全部都装完,至少要多少个盘子?

这两个问题看似只是简单有余数除法计算的运用,但由于在具体问题情景中,学生仅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技巧远远不够,大多数学生在计算完后只会按部就班地根据所得的商回答问题,很少能结合具体情景中的实际情况做出灵活判断和调整,思维停留在计算层面。虽然低年级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去尾法”和“进一法”,什么时候用“去尾法”和“进一法”,但学生并不缺乏类似生活经验,这时教师如果能打开学生生活经验的储藏室,如“如果你手里还剩3角钱,还够再买一块橡皮吗?”“剩下的2个梨也要装在盘子里,该怎么办呢?”学生一定会幡然醒悟,“进一”或“去尾”自然不在话下,错误也自然能在生活经验的支撑下得到合理的纠正,思维的灵活性将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数学学习不乏数学练习,练习中出现错误也再所难免,如何对待错误、纠正错误,将错误讲评与学生思维培养有机融合,我们需要站在为学生持续发展服务的角度,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让练习卸下重重的知识外壳,承载起更宽广的生命养育的情怀,让学生在练习中持续获得生命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