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学专业知识范文

农学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学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学专业知识

第1篇:农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涉农专业;实践;基地;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32-02

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既有一定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又有一定实际操作技术的人才,后者任务的完成则更艰巨和复杂,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全过程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建立必要的生产实习基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使职业教育尽快地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一、学校要把实习教学确定为教学工作重点

根据学农类专业《教学大纲》,在重视和加强专业理论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制定出《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做到开展实习教学有目标、有准绳、有要求。如果树专业对“育苗”、“保护地栽植”、“扦插”、“嫁接”、“修建”、“防治病虫害”等提出技能达标标准,蔬菜专业对“建棚”、“保温”、“育苗”、“移植”、“定植”、“摘心”、“打杈”、“肥水管理”、“防治病虫害”等提出技能达标要求,提出技能考核标准。并把这些技能训练落实在各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做到定时间、定场地、定内容、定标准使学生进行实习。有了实习计划和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学校要在实习教学管理上加大力度,给予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加强对实习教学各环节的领导和监督,确保实习教学按数量、质量的要求完成好。

二、实习教学要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

实习教学必须要以实习基地做保证,因此要注重实习基地建设,它是学生形成技能的第一条件,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之其他种种原因,学校不可能完全满足实习教学对实习基地的要求,这就需要另辟蹊径,广开渠道,动脑经,想办法。我校实习教学发挥了三种实习基地的作用,一是校内实习基地,二是校外实习基地,三是学生家庭实验实习基地。就是说,有些专业学校解决不了的实习要求,缺少或没有设备和条件,这就需要到社会上去寻求、发展和培养合作伙伴,使社会生产基地为学校实习教学服务。

1.校内实习基地。它具有自主、方便、灵活等方面的优点,便于随时随地满足各专业对实习教学的要求,便于按技能考核标准进行实习内容安排,如我校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购置了适合于农学、果树、蔬菜实习教学的实验基地,几年来得到了充分利用。老师在基地讲,学生在基地学,边讲边干,边干边讲,师生共同参加栽培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了科学实验,获取了实践知识。校内实习基地的运用,获得了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

2.校外实习基地。它是校内实习基地的有益补充,在那里可以使学生大开眼界,有利于贴近当地实际需要教学,还可以了解当地科技推广的形式,把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社会生产接轨,以便学生把握自己的未来,这种基地对实习教学发挥的作用不可小看。这就需要学校与相关单位或个人建立好关系,保证实习教学需要。如牧医专业以我县十三个乡、镇兽医站为实习基地,每年保证有2~3个月的进站实习,学校专业教师进点指导,当地畜牧兽医师手把手地教,使学生学会了科学饲养、防疫、临床诊断等许多牧医专业知识。有些毕业生经过2~3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生产实习,在家乡临近的几个乡、镇是小有名气的好兽医,成了富裕户。

3.家庭实习基地。这是学生离开专业教师自行创造的天地,这也是实习基地的有效利用和补充,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回到家乡去有所作为,如果在校学习专业技术期间,就跟家庭种植经营挂钩,必须加速人才培养过程,对学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和我们开展实习教学的目的要求是一致的,实践证明,这种基地发挥的作用,对学生形成专业技能技巧是显著的,如我校毕业生高明君在校学,在家干,边学习,边实验,经过三年学习实践,今年建了一亩半地温室大棚,五亩纸筒甜菜,十亩滴灌地膜玉米,加上其他作物和露底蔬菜,科学养猪,科学种植,年收入达四万多元,轰动了小塘乡,团县委又树他为有为青年典型,他本人在朝阳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的富民升位经验交流会做经验介绍。这就是家庭实验基地带来的巨大效益和成果。我校果树专业毕业学生丁玉武,入校学习的第一年就参加了果树研究实验活动,三年如一日地跟果树专业教师在校内实习基地和附近几个果园里转,在家里建起了七亩葡萄园,搞扦插、嫁接、修剪实验,现在形成规模经营,效益可观。

三种实习基地互为补充,在实习教学中,在学生技能培养上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加强实习教学方法研究

加强实习教学方法的研究,使其为培养学生技能服务,愈来愈被人们重视。它是教师通过实验体(物),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技能的一种特殊学习方式,即教师—实验体(物)—学生。这里有一个媒介是实验体(物),因此实习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对实验体(物)的认识过程,这需要教师进行很好的把握,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专业及内容的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尽快形成专业技能。根据教学体会,笔者对技能训练教学方法谈点浅见。

1.渐进法。这宗方法主要是教师教、演,学生听、学、做,二者紧密结合,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训练,获得操作技能,其教学步骤为:教师教、演示—学生模仿—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练—教师归纳总结—学生巩固练习,直到把握为止。这种训练过程,在学生形成技能前教师的“教”、“演”所占比重大,学生的“学”、“做”所占的比重小,适合于一些理论性强、原理复杂、操作严格、实验精确、难度大的技能训练项目。

2.引导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教学与实践密切配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在训练中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进行动手操作训练,其步骤为:教师简述操作要领—学生独立操作—教师指导斧正—学生动手练习—教师归纳总结—学生复习巩固。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位主线”的特点,教学与操作交替进行,训练气场活跃,易提高技能。

第2篇:农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农学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141―02

在世界经济、教育、科技一体化、信息化的趋势日渐明显的背景下,国内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以及相应对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迈向信息化和国际化。我国部分高校部分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就是适应这一形势的一个重要举措。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就要求培养出能适应国际变化,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国际化竞争人才的必备素质中,外语运用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高校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第8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规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需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双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设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的学校和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实行外语教材,中文讲授,分步到位。”这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次以文件的方式在全国推行双语教学模式。在2005年1月,2007年1月,2007年2月,教育部多次在文件中鼓励和推行双语教学的开展。2007年8月,教育部为落实上述文件精神,下发了《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通知》,更指出从2007―2010年,共支持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从2001年教育部正式提出高校本科教学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的规定后,各高等院校积极配合,创造条件开展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析适合农学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加强农学专业英语课程实践环节构建,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众所周知,实践教学环节能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理解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根据笔者的调查,我国农业院校对双语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普遍重视不够,缺乏与之配套的双语实践体系。对这一现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校领导和院领导有清醒的认识,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我校讲学,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阿尔伯塔大学,韩国金陵大学等国外高校,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外语系还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师向学生提供国外相关英语网站,尤其是专业论坛网站等。

二、对话型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柯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布鲁尼纳也曾直截了当地把教学定义为“对话的展开”,国内一些学者也逐渐认识到教学的对话本质。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学过程的逻辑就在于它的独特的现实环境,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师生借助于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达到共识将显得尤为重要。”刘庆昌指出:“对话教学是对话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是“一种教育历史和当代社会的产物。”它最本质的特征和最直接的要求就是,现代教学将在对话中实现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互动与交往、创造与生成。由此可见,为了避免阅读教学的枯燥,采用对话型阅读教学模式,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在农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对话的双方要平等,对教师来说,他们不但要充分相信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质,更要积极创建对话型的阅读环境。

1.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更多地提供与所要学的知识点的相关的材料,做必要的知识积累,以便开展有效的对话,最终达到通过对话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提高的目的。在课前辅导中,笔者指导学生注意如下几个方面:如何抓住重点,如何阅读长句,如何翻译长句,被动语态的使用等。在课堂上,因为学生在课前已做了课前阅读,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已设计好的课堂活动,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就会改变英语教学的单调性,从而促进学生对专业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2.为了创设情境,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能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理解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据笔者所知,各农业院校对专业英语教学不够重视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切实挖掘相关双语课程实践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具体操作如下:

(1)从创设情境来看,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激发学生愉快、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展现虚拟环境通常是最直观最直接的方法。例如,在讲到花卉种植这一节时,把教室模拟成花卉种植园,种植园内有几种不同种类的花卉,每种花卉由不同的学习小组经营和管理。在课堂上,教师让每个小组用英语介绍本组花卉的习性和特征等,介绍完后,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点评。

(2)利用实物和图片再现情景,这也是情景创设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让学生亲自制作花盆,然后摘上自己喜爱的植物,让学生做口头展示。把这些实物充分地利用到所创设的情境中,既能协助学生练习和演练,也能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产生再强化作用。再加上教师生动灵活的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创设出一个个令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景。

三、交互式教学模式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语言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实施跨文化交际和应用技能的培养等都离不开网络这个平台,必须构建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全新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网上自主学习与课堂面授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认知和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笔者的具体操作如下:

1.每次上课时,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介绍跨文化背景知识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提问、讨论、指定学生朗读部分内容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说读写方面进行大胆尝试。通过个别答疑、集体答疑、专题演讲等方式走到学生中间。在课后练习板块,笔者设计了Leaning by Doing板块,以锻炼学生综合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整理信息、传达信息的实际动手能力,然后以课堂展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督促和检查,并要求学生多看多写英文摘要或综述等。从多角度、多层次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与学生在情感层次和知识层次的双重沟通和交流。

第3篇:农学专业知识范文

一、抓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坚定学生学农信心

中职学校学农的学生越来越少,刚入学时学习兴趣提不起来,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因此,学生入学军训后,首先应该利用学生周会、上课的时间、板报等对学生进行国家政策、国家发展形势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在农业发展上的方针政策。其次学校教师组织学生到农业高新科技园参观,让学生亲自体验采用高科技种植,但风味独特,销路不错,效益可观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学生们参观回来之后,对农业学习改变了他们的看法,认为学农依旧光明前途,尤其科技园的品牌农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同学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农的积极性,并加强了对专业思想的认识,学农照样可成才。

二、转变观念,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起点、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的不同,本着“立足够用、适当拓展”的原则,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兼顾大部分学生起点较低的现状,体现层次组合。在教学内容、进度上允许有弹性,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材,个个成功”的办学理念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口升学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而就业层次的学生则着重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相应增加了专业技能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实行作业、练习的区别化。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完成相应难度的题目,做到“差的扶着走、中等的领着走、好的放开走”。

三、更新观念,实施区别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

(一)实施区别化教学

在现行的招生制度下,职高为生源也为生计,对学生几乎是来者不拒,导致职高生源质量普遍较差,而且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在教学中,教师应正视学生的这些特点,主动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我们的学生,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区别化教学,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促进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实行作业、练习的区别化,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完成相应难度的题目,做到“差的扶着走、中等的领着走、好的放开走”。

(二)实施信息化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与课堂教学有效、完美地结合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亮点。相对而言,农学作为传统优势学科应走在其它学科的前头。在教学手段上,应放弃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洋洋洒洒一节课”、“在黑板上种水稻、栽果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建立农业网站为专业教学服务。

四、理论联系实际,实施实践教学

农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本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农学专业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更显重要,而实践教学则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和丰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农学专业课程设计应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状况,通过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按季节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组合各技能模块。对各目标课程进行认真编制,编写各学习单元资料,实施教学计划,课程组合上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界限,把某些专业基础课放在专业技术课中讲授,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按照职业目标和生产季节组织专业教学。宜前则前,宜后则后,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交叉进行。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应用到生产实际当中。

五、联系当地生产实际,开发校本教材

第4篇:农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农业中专;化学教学;适应;职业教育;发展

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农业职业中专学校,迎来了职教的重大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挑战。怎样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是职业学校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为此,我校提出了“大力培养合格的实用型农技人才”,要让我校毕业的学生“择业有门路,就业受欢迎”,同时,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生源的培养目标。

作为一门既是文化课,又是基础课的化学课程,化学教学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面临着新的课题,如何实现培养目标,对化学课程结构、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进行思考和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1、调整课程结构

我校的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化学课程是专业基础,既要面对眼前就业市场知识的“够用”,又要着眼未来社会发展知识的“适用”;既要注重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又要有利于学生向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既要把握学习理论知识的尺度,又要侧重职业教育操作技能培养的特点。为此,教师要遵循“能力为本位,需求为依据”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调整课程结构,由理论型变实用型,着重充实有关化学知识在专业的具体应用及化学有关的农业实用新科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使教育更贴近社会,贴近职业需要。

2、选择课程模式

长期以来,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带来的是“学科本位” 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将职业教育结合不同的专业要求、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以及科技信息组织教学,使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农业职业教育的化学教学应具有符合专业发展的特色,可以通过“化学与环境保护” 、 “化学与农业”、“化学与社会” 、“化学与我们” 、“化学与发展” 、“化学与生活”等问题的提出,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知识贯穿于“问题”内容中去,使学生直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应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培养。

职业教育选择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力求从“能力本位”出发,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是对教学模式面向终生教育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3、 确定教学内容

3.1与不同层次的衔接

职业教育化学课程的内容既要做好与初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又要做好中职向高职层次发展的衔接。农校学生入校时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特别是化学成绩普遍偏低,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众所周知,理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强,针对学生的知识状况,做好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和过渡非常重要。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复习初中化学知识非常必要。这样可以打好基础,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更好地学好化学并向高职层次发展创造条件。尽管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教学不苟求知识相互间的严密和逻辑关系,但衔接好不同层次的教学,有利学生对知识的接近和应用能力方面的长足发展。

3.2为农业基础服务

化学是学好农业类专业如牧医水产、现代农艺、园林、园艺等专业知识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中的“问题”要与农业专业的基础性紧密联系。首先要弄清专业课对化学课的要求,根据专业课中对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要求达到的专业技能考核项目,从中摘出与化学相关的内容,作为确定化学课的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的依据。这样,才能在客观上恰如其分地把握化学课在专业中的位置、作用和内容重点。随着职教发展,我校面向多行业、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专业变化较为频繁,因此,凡是在专业有所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要做好化学教学内容的调整工作。

3.3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用人文精神对专业技术发展方向做正确指引。当代著名人文学家汤一介先生在总序中谈到: “科学技术越是发展, 越是需要人文精神来加以引导。”学化学的对我国环境方面的知识和现状不甚了解,学生中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一现象实在是令人担忧的。因此,在化学理论教育课程中贯穿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敬畏科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并将之渗透在学生的学识、信仰、情感、品格和气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从而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和谐社会,为人类的发展作贡献。

3.4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职业教育的化学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适应今天的市场需要,为社会培养紧缺人才,又要适应明天的市场发展。化学与园林、园艺、牧医专业有密切关系,能源、材料的研制和开发,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均与化学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化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做好教学评价

第5篇:农学专业知识范文

参考文献:

[1]海江波,冯炜,廖允成.农学专业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12):50-52.

[2]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5):43-45.

第6篇:农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教师素质;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053-03

一、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1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可综合地理解为一个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专业素养不断更新、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除了拥有自我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还必须拥有坚实的专业素质结构作为实现此目的的物质条件。一般认为,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指教师作为一名专业工作人员从事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这三者是相互结合和交融的。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有目的影响的主体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教育活动实施能力、教育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以及教育评价能力。教师的专业态度是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教师自我专业发展能力主要表现在教育科研能力方面,指教师在探知教育领域未知问题时所持有的教育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2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表现。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主要表现在:农村学校环境相对闭塞、信息交流不畅、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由此造成他们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先进教育教学信息以推动自身专业发展;另外,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比较薄弱,还没能形成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同时,也没有形成教育研究的氛围,特别是中年以上年龄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与时俱进,参与改革和研究,没能掌握现代的教学理念,过分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专家的引领,科研条件不足和研究水平较低,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

二、制约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因素分析

1 片面的教师评价制度制约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1)评价制度不完善,难以对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正确的引导作用。在当前的农村教育实践中,对小学教师的工作进行的评价基本是围绕教学工作而进行的一种片面的评价,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许多学校虽然提出了要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但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其中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许多学校学生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达到70%以上,应试教育的观念和做法在农村小学依然根深蒂固。这样的评价制度压抑了教师的创造激情和专业发展的主动性,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得到正确而有效的引导。(2)激励制度不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切实解决教师待遇不高的问题。当前,小学教师依然是一种付出与获得不相称、职业声望较高而物质待遇却较低的职业,它对人的吸引力远比公务员、律师、医生等职业要小。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工作组进行的调查显示:“许多学校中出类拔萃的教师说,如果他们有机会重新选择职业,那他们就绝不会再选择教师职业。”应该承认,我国教师的待遇近些年确实有所提高,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使教师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但与许多行业相比教师的待遇却并不尽如人意,教师职业成为许多人还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时的暂时的选择。这些人一旦有更好的选择便会弃教而去,根本谈不上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此外,部分农村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要求缺乏激励政策,干好干坏都一样,分配制度体现不出其工作的价值,导致部分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

2 在职培训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1)培训内容设置与农村小学教师需求脱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为了顺利实施新课改,需要对全体小学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以帮助小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掌握新课程改革前沿信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从而整体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然而,对农村小学教师进行的培训往往因人设课,缺乏与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与需求的有效对接,致使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降低了培训效果,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没能得到满足。(2)培训的方式方法单一,影响培训效果。农村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教育能力以及教学的态度等方面差异较大,而当前的在职培训往往忽视了这些差异。由于缺乏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的真正研究,培训教学重理论讲析、轻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因而出现“空”对“空”现象,即“用枯燥无味的讲课来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课”。此外,农村学校受教育经费和教学设备的限制,在培训方式上往往无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无法接触到其他优秀师资的授课,无法共享其他优秀的教育资源,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效果。

3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受环境和条件限制。(1)工作任务繁重、教育资源缺乏。目前,农村小学不仅小学生负担繁重,教师的工作任务也繁重。由于教师数量不足,许多教师往往身兼多职,同时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没有时间接受培训和进行自主学习。有的教师在工作之余还要回家干农活。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使得农村小学教师无暇学习,从而影响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影响农村教育的质量。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办公条件相对简陋,许多农村小学教师还没有条件上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不能跟踪最新的教学科研信息,对其专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2)缺乏专业引领,教育研究水平不高。虽然大多数农村教师都能认识到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学校地处偏僻且比较分散,农村小学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对学科前沿知识、动态了解甚少;同时对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科研选题、方法选择、数据处理、撰写研究报告等,也知之甚少;另外,农村小学教师很少与外界沟通,难以得到教育专家的指导。因此,能参与教育科研的农村小学教师仍是少数。而能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并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方面,形成科研成果发表的更是少数。

三、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思考

1 完善教师评价体制,激励的农村小学教师自我发展。(1)引入发展性评价,引导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是其专业素质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针对传统的教师工作评价中的弊端,目前,各国都正在探索发展性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通过一系列的能够促进教师素质形成与提高的评价,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使教师的教育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这种评价方式作为我国教师工作评价改革的方向,必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2)建立健全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詹姆斯认为,如果没有激励,教师的能力只能发挥20%-30%;如果给予合适的激励,一个人的能力的发挥则可以达到80%-9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激励的重要性。为更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及其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建立一套优于其他行业的薪酬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个方面,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在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住房制度改革、医疗体制改革以及教师退休制度改革等,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利益和需求,要为教师的工作和专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以进一步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从而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第7篇:农学专业知识范文

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一席之地,目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处于尴尬境地,即低于学历高的本科生又低于学历低的中职生。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错位,没有真正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和课程建设中落实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尤其是在单元课程的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不到位。反思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上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深入进行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迎接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探讨新的农学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农业生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研究的重点在对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

1.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调整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确定适合21世纪农业生产要求的教学内容;运用先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农学专业课程重新定位,课程体系重新规划,课程重新制定,力求突出专业特色,建立农学类专业课程学习体系。通过农学类专业课教学综合改革,确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优化了实践教学方案,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宽了农学专业学生的知识,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一步培养了农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2.改进教学方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改变过去“三中心”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黑板(多媒体课件)为中心)为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台上台下互动,教与学相互交融的方式,积极推进“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等3种不同形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实验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1.理论实践相结合、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科研和生产三方面结合,形成特色较明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上采用室内多媒体教学,围绕实践课程内容展开,与实践环节配合。理论课程内容包括对作物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如作物生长周期、形态发育特点等),使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同时理论课程内容也包括对试验设计原理、实践操作关键技术及主要环节注意事项等进行介绍。在实践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农学专业定位、学科发展和当地农业的发展特点及作物种类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联系农学类专业相关交叉学科使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与部分基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相关学科交叉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删减掉试验课程的重复内容。

2.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实验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所进行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导致学生丧失主动性,动手机会减少,缺乏进一步探究的主动意愿。为了克服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首先在实验时尽量提供新鲜的实验标本,从而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次,课堂上我们提供实验材料或者安排学生到田间采集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自己观察、查阅资料,得出初步结果;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比,共同讨论得出实验的最终结论。通过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学生的认识印象更加深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综合能力。

3.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有良好科研潜力的学生走进实验室,通过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或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提高个人的科研素质及动手能力。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兴农思想,增强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进行了多项改革。基本思路就是从基础理论入手,以基本技能培养为突破点,使考核的内容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素质提高。期末试题内容通过召集课程组老师讨论,组建习题库。题型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保证每种题型所占比例科学适中。实验课成绩根据学生对实验内容的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实验报告内容的正确性来评定。

通过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对农业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为将来参加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专业基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综合素质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学生基础知识、强化创新素质教育”是本课题的改革思路。建立科学的专业结构是强化专业教育地位的基础性工作,对学校办学规模、质量和效益具有重大影响。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必须以学生为本、适应学生的需要,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培养适应经济、社会、教育发展需求的人才,确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减少或避免失误,把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建立在科学根基之上。因此,针对目前农业院校课程及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搞好课程教学改革,发挥农学各专业在培养现代农业专门人才中的作用,是当前农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农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第8篇:农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发展;质量;制度;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088―02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

1.第一学期。新生报到伊始,针对农学专业特点和生源实际,进行专业教师学前教育,有效释疑,使新生充分认识本专业,了解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农、爱农及服务农业的热情。

参观高产栽培田、实习农场等实践教学场所,用事实说明振兴农业靠科技,科技兴农立志务农大有作为的道理。在参观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认真讲解实践的原理、方法、步骤和过程,使学生熟悉实践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实践知识、方法和技能。

2.第二、三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学生获得生产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在教师的适当讲解和协助下由学生参加完成几种主要农作物的种管收及不同生育时期的农事操作,掌握如何正确操作各项农艺措施的技术规范等,要求学生对作物栽培、遗传育种、植物保护及土壤肥料等课程内容进行初步应用。

3.第四、五学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通过理论与第二、三学期实践操作训练经验结合,自主进行一些设计性、研究性实践,自己拟定实践方案,独立完成规定的实践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按照内容选择相关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有助于学生掌握该方向前沿知识。通过自主设计亲自管理,可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4.第六、七学期。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教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查缺补漏,补充上年实践内容,进行论文开题,实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完成毕业论文。在此阶段学生会受到严格而全面的科研技能、生产技能的训练。

5.第八学期。毕业生产实习:把学生派到有利于就业的地区或者实习单位,使学生在学习农学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大田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管理、经营和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实践工作能力,在毕业实习中检验专业综合技能并再提高,为毕业后从事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农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模式不能适应专业教学和市场需求。长期以来,我国众多高校都把培养目标定位在造就高层次的学术人才上,地方高等学校应根据地方特色,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及自身优势来确立培养模式,突出应用性及实践性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实践教学管理缺乏规范性。由于作物生产季节性比较强,农学专业生产实践受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制订的计划有时不能正常完成;试验地面积大,人员分散,田间实际出勤的人数和出发时往往不一致;再加上试验仪器、教具、工具等不能满足需要,分组后组内的人数较多,不能人人进行操作,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在撰写报告时,同组的人由于试验数据相同,存在抄袭现象,雷同报告较多。这些都使得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需要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3.“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些滞后,“双师型”教师缺乏导致对学生仍然是按照“理论型”或“学术型”培养。

4.实习基地严重不足。地方农业院校受经济实力限制及城市住房建设影响,实习基地比较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局限于课堂教学。企业考虑自身,也不愿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因此导致农学实习基地严重不足。

三、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机制

1.不断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农学专业需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各环节技术,能够在科研院所、现代涉农企业、农业管理部门从事研究、管理、经营、推广等工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农学专业本科阶段共设置实习实践21学分,26周,把学生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明确培养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所应具有的实践能力。

2.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农学专业修订、制订了一系列适应教学管理需要的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的全过程都有规章制度可以遵循,保证了人才培养正常、有序、 高效开展,实现了本科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第一,规范教学生产实践,严格考核学生。教师在各个阶段实践结束后,参照学生平时的表现、报告的内容及班干部的意见,在各个阶段实践结束后2周内给出合理的成绩。对于成绩不合格者,教师应在成绩上报前,通知学生本人,允许学生申辩和提出异议,在确保公平、公开的情况下进行成绩上报,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实行重修制度。

学生除实习结束后上交的实习报告外,教师还应在每次实习结束后的1周内,收取本次实习的实习报告,以便下次实习更有针对性。

第二,建立实践课督导制度。教师要严格按照既定内容指导学生,可借鉴课堂教学督导的成功经验,进行实践课督导检查。院级督导由院主管教学院长带队,组建以教研室主任和教授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督导机构,不仅深入田间督导教学,而且要对经费的使用进行必要的监督。还要建立同行评教及学生评教体系,增强质量监控力度。

第三,实践指导手册、计划、总结和报告心得。针对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等,教师要撰写详细的指导手册,并在实践之前写明详细的计划。通过实践前的计划、实践中的督导检查、实践结束的总结,对农业生产实践整个教学环节进行监控,收到了明显教学效果。

3.指导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教师通过服务三农,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横向科技合作,在科研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加强学科梯队和科研团队建设,在“传、帮、带”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指导教师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或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进行学习。学生在小组中可以充分抒发己见,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判断力,学会理性分析,学会提出问题和论证自己思想的方法。

4.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生产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条件。校内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力。通过设立自主研究与创新平台,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鼓励学生的独创能力。要充分保证教学用地,对于教学设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做到专人负责制。

注重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形成校内外结合、产学研合作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新格局。现已形成了校内外实习基地,以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为依托的科研技能训练实习基地以及校外综合教学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教学实习基地。

5.实践教学经费统一管理使用。实践教学经费应由教研室主任统一负责。指导教师每学期开学初提出经费使用的详细清单,经由教研室主任和实验室主任协商,再由全体教研室教师讨论后实施。

[参考文献]

[1]赵巧.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人才,2013(03).

[2]奚广生.地方农业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2(05).

[3]朱立学.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地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

第9篇:农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农业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专业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28-03

一、专业思想教育在农业类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与主要任务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驶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其规模和数量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广大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农业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人们更加关注其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农业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不够,同时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兴趣,将直接导致一些学生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造成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专业思想又称专业观,是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学科的认识、理解和态度,是学生选择专业、进行专业学习、从事专业工作的思想基础,是专业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专业思想教育,是指有关专业思想及其涉及的培养目标、方案、模式。专业思想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和作用:解决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问题;促进学生自觉提高综合素质,力求全面发展;帮助学生科学规划未来,为今后的发展明确方向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它是专业建设的灵魂,直接引导着专业建设的方向、重点、特色和基本思路,是高职院校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这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农业类高职专业思想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开展与社会经济活动紧密联系的理想信念教育;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培养多元复合型人才为目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如何正确树立专业思想教育意识,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如何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目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专业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思想教育的原则

1.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习环境并不局限于学校,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训实习也占很大比例,往往企业实习实训更需学生在实践中自学、自律。因此,高职专业思想教育要贯彻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我反省等途径开展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思想道德水平。

2.贴近职业环境,突出岗位实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扩大了高职专业思想教育课程资源的范围,也提高了专业思想教育的难度。因此,高职专业思想教育要更贴近职业环境,突出岗位实践,不仅要讲理论,还要把理论与职业岗位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要强化课堂教学,还要推动课堂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在学生顶岗实习与实践过程中广泛开展各种专业思想教育工作,把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品行、职业理想等渗透到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去,真正做到在教育中开展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与岗位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面对学校与企业两个环境不同的要求与压力,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与困惑,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学生关心的具体问题、热点难点问题,要关心他们面临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要将学生学习能力与就业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努力用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专业思想教育的创新实践

1.引入行业规范,将专业思想教育与工学结合相互渗透,实现专业思想教育方式创新

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为例,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兽药行业GMP、GSP管理规范,推行“GMP”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兽药GMP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接轨,人才培养与行业规范相接轨,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接轨,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接轨,同时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实现企业产品与人才培养质量同步提高。人才培养与专业思想教育过程具体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基本技能、文化素质的培养与职业认知。以校内实验室与实训中心为主、校内基地职业体验为辅,在实施基础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以形成本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认知与体验为目的,在教师和行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使学生夯实基本专业技能。同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和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和综合素质的个性设计,使其明确学习目的与职业方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阶段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岗位意识的养成。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由项目课程教学团队开展《兽药生产技术》等职业技术课程相关内容的项目教学,掌握专业岗位技能,完成岗位技能考核合格证考核,使其初步养成职业岗位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阶段为专业技能的提升与专业素质的强化。以在兽药生产实训中心、兽药营销实训中心和校内实训室进行项目教学与实训为主,校内理论学习为辅。学生在完成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的同时,由校外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的项目课程教学团队,在实训中心和校内实训室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教学与实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第四阶段为综合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形成。在校内实训基地――倍康药业,以结合岗位工作和企业文化进行生产性实训为主,专题讲座为辅。学生独立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参与倍康药业真实生产与营销活动,参加企业员工培训,与倍康药业共同进行指导和考核,使其形成吃苦耐劳精神、韧性意志品质、综合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第五阶段为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或预就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以员工身份独立完成企业工作任务,学校与企业负责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指导和考核,学生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增强就业竞争力。

2.更新专业思想教育主体观,以“双师”制为切入点,实现专业思想教育观念创新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由于专业思想教育环境复杂,管理难度大,需要进一步更新专业思想教育主体观,充分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师生的双向互动,在活动和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依托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理事推行校内“学业导师”和校外“企业(家)导师”的“双导师”制度,聘请行业内有影响的企业家、工程师为“企业导师”,学生也作为教育的主体,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提高思想素质作为教育目标,使他们确立在职业道德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不同环境中接受校内“学业导师”和校外“企业(家)导师”的专业思想教育,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到企业进行“全真”实习,在“企业(家)导师”的系统指导下,充分感受实际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实现职业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的有效对接。同时,推行顶岗实习经历证明、职业技术鉴定证和毕业证的“三证”制度,企业导师(专家)共同参与,制定学生能力素质评价体系,对项目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重职业能力、重实践活动、重创业创新、重个性发展等方面有一定的突破;立足社会需求,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接轨,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相结合,使专业教育效果的评定更客观、更合理、更社会化。

3.融合校企多元文化,以“企业专家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为平台,实现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创新

(1)校企合作,共同提炼专业理念和专业精神。高职院校的专业理念应该来自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理念。因此,要吸纳职业理念中最优秀的核心内容,通过提炼、升华为本专业的专业理念。同时,要及时整理、挖掘和提炼专业内部全体成员信奉并为之努力的价值理念及专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形成每个专业独特的专业理念。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渗透。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区域内的兽药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凝炼出“严谨、务实、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构成了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的基本文化特征,成为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是专业文化传播的主导者,对专业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在专业思想教育中改变了以往只把学生当做专业文化建设的重点,而忽视教师作用的思想倾向。加强教师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鼓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专业文化建设与创新,使教师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能够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使之真正成为专业文化建设的表率,充分发挥专业文化建设中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3)注重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专业文化建设,对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价值观、专业意识、专业气质,从而奠定未来从业素质,形成职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相对成熟,专业文化的研究略显滞后,“工学结合”背景下,通过学习和研究企业文化,对专业文化建设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①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组建专业教师团队进行职业和行业的企业文化研究,为学生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及人文课程,学习企业文化的内容并进行与之相关的职业素质训练;定期选派相关人员到优秀企业学习企业文化,一方面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建设双师素质教学队伍;另一方面增强辅导员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专业工作岗位的认知,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②邀请多位兽药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以及项目课程开发,将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等融进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过程;③开展“企业专家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通过邀请优秀企业家走上课堂等形式来诠释企业文化,使学生建立职业认知。同时,创设职业情景,在实验室、实训场所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针对岗位的关键能力加强训练,校企合作在校内建设“生产型”的兽药生产实训中心和“服务型”的兽药营销实训中心,结合企业及生产岗位的需求,制定专业实训标准,创造职业环境。在实践教学中,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要求,使学生通过实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团队精神。在这种环境成长的学生既可自然吸收校企的多元文化,又能具备企业工作技能的适应性和文化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