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1篇: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 培养 方法

语文学科是多学科的综合,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语文学科包容了思维基础科学的相关思维内容和思维知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就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可见,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现行语文教学更多注意的只是思维结果的正确性,而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其结果造成的是长期语文教学效果低下,学生语文能力低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过程教学,科学地训练思维过程,将有助于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确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是多方面的。人们过去把基本的训练归纳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认为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的语文能力也提高了。

1.语文教学中的听读过程是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理解思想过程的内容,主要依靠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来实现。听的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是通过对有声的语言的感知、理解表达的内容,必然要求相应的思维、记忆和注意等活动的参与。

2.读,主要是阅读课文。课文是作者经过思维,再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课文就是“再现”作者的思维过程。它不仅涉及字、词、句、段、篇等语文问题,而且关系到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问题。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明显地表现出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能力。

3.说写过程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不仅反映了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反映了思维水平。说话训练达到说得清楚、有中心、完整、连贯、有条理的要求,就应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作文首先要“言之有物”。“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即要运用多种器官去认识事物,通过思维活动进行加工,然后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作文中的立意、选材、构思等训练,既是思维训练,又是语言训练。

那么,如何科学有序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呢?

1.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把思维过程不同阶段的特征概括出来,指导学生把握特征,学会思维。

就抽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及其派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等。就形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表象的运动过程,主要形式是联想、想象等。分析与综合,联想与想象,这是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要素。综合就是把事物各个部分、方面、特征、要素联系起来。分析和综合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两个主要思维过程。综合是对文章进行整体考察的过程,把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的意思集中起来,掌握全篇的意思。

(2)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概括是把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联系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概念、揭示规律的过程。

(3)比较与分类。比较是确定这一事物或特征与另一事物或特征异同的过程。分类是按照事物的异同点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比较与分类是比较阅读的基础,通过确定比较阅读对象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异同点进行阅读,从而把握阅读对象的特征。

(4)系统化与具体化。系统化是在概括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归入某种顺序,在这个顺序中各个组成部分彼此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过程中所获得的某种一般的、抽象的东西,用相适应的实际的东西具体说明的过程。

(5)想象与联想。想象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而产生新表象的思维过程。联想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人、事、物的思维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展示作者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明白,这过程中是依靠什么和怎样把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联系起来的,从而学会有序地思维,提高思维的品质。

语文教材以选取典范的例文为主体,入选的文章是作者对生活体察入微的把握、感受、理解与升华,是作者思维的成功之果。剖开这成功之果,看作者的思维过程,无处不闪耀着作者思维的智慧火花。

3.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多角度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是学生思维过程最基本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分析,教会学生从整体出发,把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分析、综合、比较、归类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根据特定情境设计一些集聚针对性、启发性问题的一种教学艺术。如我在教说明文《苏州园林》时,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了苏州园林图画美后,提问:“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苏州园林是美的,怎样让它更美,更有活力与情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在园子里放些可爱的小动物……思维异常活跃,积极讨论交流,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

第2篇: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思维能力 培养

1、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外在因素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而融洽的教学环境中接受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语文本身是一门充满人文情怀的课程,教师必须以充沛的情感,良好的教学态度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所以,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方式应亲切平和,表情应自然流畅,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放松的教学氛围,进而为培养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敢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课堂上也就能对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段落形成自己的心得,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而在这个过程中,观点的形成正意味着思维能力的形成。

同时,老师的肢体语言对于学生也很重要,老师每一个手势与眼神,都是与学生的互动。当语文课堂上学生发表了精彩的观点,甚至有声有色地朗读了一段课文时,都值得用肢体语言进行配合鼓励。如,微笑,点头,鼓掌,竖起大拇指,以及给予学生赞扬的眼神鼓励等等。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给学生的每一个心领神会的鼓励都会带给学生极大的信心。所以,在这方面,老师要多给学生鼓励,给学生表达自我的信心,给学生鼓励与肯定。进而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共同的讨论中表达思维,,让学生都得到最为自由的思维空间,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打下基础。避免为回答问题而思考,而是为了求知,求真去思考,去创新,去发散思维。

2、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内在因素

2.1创建小组讨论教学模式

小组讨论教学模式是指,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性学生,让学生在小组性教学的过程中集思广益,避免僵化思维,避免只停留在自己的观点内。只有让学生接触到更为多元的观点与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小组讨论教学模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在心理学的定义上是指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通过已知的事物创造出未知事物的思维。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力,在小组讨论教学模式中,老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人计短,众人计长。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以进行幻想性和假象性的命题布置,引导学生想象出虚构的情境,通过小组讨论来完善与升华这一情境。要知道,在作文教学中,有很多的优秀作文都是戛然而止的,老师就可以用这样的作文结尾进行引导,让学生尝试着留下悬念,把自己设想的悬念进行小组讨论,让同学们来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得到大量的反馈,进而优化自己的作文与观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文课本中很多的配图都可以用来想象与补充。让学生观察配图,进行再创造,用他们补充的画面与情节来完善与创造新的故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必须大量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本身就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

2.2创建辩论与矛盾的舞台

语文是一门充满了人文情怀的课程。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创建辩论与矛盾来进行。要知道,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价值观逐渐开始形成,对于同一件事,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此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可以通过设置辩论与引出矛盾的方式进行。学生在课堂中质疑的东西越多,说明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思考就越充分。老师要做的是适当引导,让学生在质疑与辩论中去寻找答案,去学习钻研。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有很多的点都可以进行设疑。老师在备课时,就要善于发现这些疑点,然后提出疑问,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去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现,多寻找,就能让学生在不断的解疑与释疑过程中进行人文思考与探索,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矛盾来自不同的观点,而辩论则是观点的碰撞过程,只有思考,只有懈而不舍的思考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要做的就是提供辩论与思考的舞台,避免“一言堂”,让学生自由辩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2.3创建有成就感的课堂

成就感,可以有效地提升人的幸福感,让人感觉到受重视,受尊敬。在初中语文课堂里,老师要考虑到学生此阶段的敏感与青春期心理,创建有成就感的课堂。每个人都有追求成功与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这是人剥离不了的生存需求。成功给人的感觉是无比愉悦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感觉到愉悦,就自然能保持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为了做到这一点,在课堂上,老师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情绪情况,贴心地设置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乐于学习,享受学习。而在成就感的创建上,老师应遵循由浅到深的过程,对班上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成就感设置。对性格活跃的学生设置主动抢答性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对善于思考的学生设置深度型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价值,还可以设置团队性问题,小组性问题,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综合提升。不同的问题代表着不同的思维角度,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思考与回答问题,其思维能力也自然能得到进步与提升。

第3篇: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让学生的思维求异,有独立见解

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苦费心机用尽手段的把学生引人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首先在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其次是课文的有误处。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就总体说都是好“例子”,但这不是说他们就没有问题, 让同学们去发现问题,并不是要找教材的碴,而是培养学生用批评的甚至是批判的的眼光看问题。

二、给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

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主要是指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这些“断裂地带”,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调动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来补充这些空白之处。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上说明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角色所要做的“激活”的工作。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激活”仅仅是一个方面,甚至是相对次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激活”的基础上做好“导引”的工作。这样几种情况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导引”的作用:

1、找准思维目标

无论什么方式的思维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无目的思维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又叫无价值思维。只有当思维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沿着明确的方向运行时,才有价值。所以我们在课堂中不仅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更要为其思维的展开提供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当他们的思维在进行无目标“漫游”时,要及时进行调控,而不是一味地喊好鼓励。在强调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今天,注意到前者的老师还是比较多的,而不少老师对后者却注意不够,造成的后果令人十分担心。教师的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确他们思维走向的偏差,并采用强化思维目的等有效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既定的目标。

2、思维线路要清晰

思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也许有时候这条“线”似乎是时断时续,但实质上它是连续不断的,总包含一定的前因后果,具有鲜明的层次,并要合乎逻辑规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敢于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不同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思维的过程常常突破一般的思维模式,但这不等于说思维可以处于无序的混乱状况;尽管它在思维的角度上可以不同一般,在思维的过程上可以有一些跳跃,但每一个思维环节之间又必须有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尤其是结论和过程应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可是有时候我们同学们的思维就会出现思路混乱不清、因果牵强的情况。像解教学题,答案正确,并不代表思维过程正确。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不同就是牵强附会吗?“因为专家这么说,所以就是正确的”的思维模式和创造性思维是风牛马不相及的。这时候,就要及时地指出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有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之中。必要时还要介绍逻辑思维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一些基本规律。用理论指导他们的思维实践。

3、找准思维准则

创造性思维的最大特点和最高价值就在于不受传统思维和习惯思维模式的束缚,敢于想人之所未想,从而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突破是相对的。失去一切规范,甚至丢弃最起码的是非准则,必然会陷入荒谬。这既是思维的方法问题,也是思维品质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从政治角度否定某些看法,而主要应该从思维方法,思维的基本准则的角度进行引导,让他们懂得即使是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有一些基本的准则是不可违背的。

4、扩大视野,拓宽境界

第4篇: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高中语文思维能力学生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它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联系。作为智力核心成分的思维能力,它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不只限于认识世界的现象,而且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青少年的思维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既要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又要着重培养、训练逻辑思维,思维能力是通过它本身的活动过程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思维能力。下面就语文课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下具体的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的教学艺术的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它,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

1.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

2.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

3.注意学生个人心理,因材施教。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状态也各有差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心理和思维特点。升入高中前后,学生的思维发展进入了青春初期或学龄晚期的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渐渐从活跃的开放期转入闭锁期。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很少举手发言,听课的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对于教师的泛泛讲读和繁琐分析常常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合适引导与开启,因材施教,争取使更多的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训练语言,发展思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学语言。语言是思维的武器、理解的工具,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即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二者相互联系。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每每与思维活动分不开。在认字、写字方面出错多的是观察力较差的学生,因为有较强的观察力就能看出字形、写法的细微差别;词不达意,语病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有了清楚的思想内容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而是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概念模糊造成的。因此加强语言训练,要让学生多读新闻、报刊。针对某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可分析的角度,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启迪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某中学的学生从四楼爬窗致残。我就引导学生针对这一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从现象得到教训和启示。分析这些问题时,学生往往投之高度的热情,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思维就像烧开的水一样被激活。这样以训练语言为手段,发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1.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的加以训练。

2.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3.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无论是文章的主旨,还是结构安排,或是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思考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这里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思路通畅,一个是思维面广。思路通畅是思维广阔性的必要条件。如果思考不通或思路阻塞,那么,是不可能想得宽和想得远的。思维面广,指的是思考问题的范围,范围越大,思维的质量越高。

训练思维广阔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两种:

1.全局性启发。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措施使学生的思维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越好。因为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即思考问题的范围越宽广。如果教师的启发,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时,那么,这样的启发便是“全局性启发”。全局性启发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较多的教学效果。

第5篇: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现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注重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则是一门极富情感、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已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生动、精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在较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学要根据课堂的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故事情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程序上作以下的安排: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故事情节、人动作和语言,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并告诉学生在动作上可适当发挥。学生开始较为胆怯,但在教师的鼓励下,一学生上台后将晏子的行为进行了一番变通,可能学生的表演不算出色,但还是会得到其他学生的掌声。这就说明学生对这种“叛逆”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示赞同或者说至少是不反对。学生们情绪高涨,在台下不断地演示着自己所想象的动作和语言。老师对学生思维的变通给予了及时的肯定。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全方位感受到了课文的内容,从表演的对话、行动中,感受到了晏子的大智大勇,三次反驳楚王,最后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学生的兴趣昂然,整个教室充满了欢乐气氛,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教师再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楚王再用别的方法侮辱晏子,晏子又该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又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感知与学习体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便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高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就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技巧,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技能。

三、注重自主、合作、探究,促进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教师可以出示颐和园的几幅优美风景画,学生们立刻就被画面所吸引,教师顺势利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文章中选出相对应的段落去朗读,从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迷人的景色。学生们劲头十足,情绪饱满,热情高涨。本文要求学生可选择喜欢段落背诵,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诵比赛、我是小导游等多种形式教学,让学生在品味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和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中,熟悉和理解文章内容,以此提高他们的背诵效果。因此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帮助学生形成习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第6篇: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质疑;想象;求异

一、注重质疑能力的培养

1、为学生创设质疑环境,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同样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质疑的情境。课堂上要根据具体文章,根据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动脑筋,想办法,集思广益。为了使学生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质疑的范围。为学生开一个头,让学生由此去生疑 。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助于克服学生思维的狭隘性。如果既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环境,又能够从具体思维、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多角度思维等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会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些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

2、启发、诱导,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了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有针对性地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尤为重要。教师应逐步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质疑。借此教给学生从文章题目、概览全文、深入阅读、课后练习等质疑的方法,然后启发学生小到对文章的题目,对遣词造句,对标点符号进行质疑,大到联系全文内容进行质疑。经过逐步地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就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启发、诱导,学生疑点的思考价值也会越来越高,学生的思维就会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创造性,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得到逐步培养。

3、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质疑是以思维的形式而出现的,但质疑的重要基础是丰富的知识。没有知识做基础,质疑一定是空泛的,或者是不着边际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提供有关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当学生的知识逐渐丰富之后,质疑的水平也就一定会日渐提高。要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还必须为其做出一定的示范。例如,以《夜莺之歌》中小夜莺形象分析为例,为学生做出示范。对于小夜莺这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以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作为质疑示范,可以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他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河岸边削什么东西”这一点。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小夜莺他在干什么?为什么总是在哪里?从此是否可以证明小夜莺是一个坚守岗位的人呢?接下来教师可以联系全文,对这个疑问进行回答,把这样一个质疑过程展示给学生,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质疑先要从具体内容入手,然后要联系全文,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的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习如何质疑。教师的示范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批注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更可以从教师的学习中直接受益。还可以选用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评点或札记等作为质疑示范,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丰富表象,唤起想象。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遥远,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想象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象。

2、填补空白,发散想象。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想飞的乌龟》一课,小乌龟叼着棍子中间,两只小鸟叼着棍子的两端,带着乌龟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因为小乌龟第一次飞上天空,看到地面的美丽景色,一时太高兴,刚一张嘴,整个身体就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想象:乌龟掉下来会想什么?他还想飞,请你为他想想飞的办法。学生的情感已紧紧和小乌龟连在一起,有的认为小乌龟可怜,有的认为小乌龟可笑,还有的认为小乌龟可叹……学生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相互碰撞、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心理空白处创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注重求异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构思出思路新颖、内容丰富的文章。那么,沉重作文的求异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呢?

1、想得开。就是在某种思路的启发下想开去,达到求螶的目的。如写《我的妈妈》,别人写妈妈“胸怀宽广”,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写妈妈其他的好思想、好品质:公正、廉洁、工作负责、待人诚恳、孝敬老人等。也可以换个角度,引导学生写妈妈的不足:偏爱、自私、粗心等。这样多举些例子,沉重的思路便打开了。

第7篇: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37-01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教育又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创新的社会,发展的社会,新的时代,新的教育呼唤创新。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它是创新人才的特征,也是成长的基本条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标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自主性和发展性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的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能,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积极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当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服务,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尊重学生,创造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支持和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另外,教师要多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探讨、解决,都是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学生积极讨论,参与表演,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创设情景,通过在交流和积极思维冲撞中,产生创新行为,培养创新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敢创新,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能力将逐步增强。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默读――有感情地朗读――配乐诵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激起求知的欲望。

2.激发想象,拓展创新空间

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像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遥远。如山村、大海、森林等。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学习障碍,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想像力难以拓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像。如,在教学《大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大海的资料,如图片、文字介绍、有关故事、电视中的信息等。课堂上组织学生把搜集的信息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生获得很深的感受后,再利用录像资料,配乐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结合演示引导学生想像大海是什么样的?站在大海边,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大海能为人们做些什么?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激情得以迸发,探索大海秘密的欲望发展到了。从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和生动的气氛,可以使学生情绪激昂,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一堂好课的基础是授课者的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发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并坚信学生有潜力,能发展。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4.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8篇: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28-01

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对中国学生的评价是:“学习很刻苦,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科学家钱学森生前也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从两位著名科学家的话中可得出,中国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从小、从基础抓起。语文是一门普通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工具学科,创新型人才对现代语文信息应该能够及时正确地、全方位、多渠道地吸收理解,并且迅速、灵活、创造性地处理运用,这样的人才必须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学生如果具备了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不仅有助于今天的学习,更有助于将来的发明创新,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佳途径之一。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点滴体会。

一、诱发兴趣、进入情境,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常人都有创新潜能,那么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这一潜能,就得创设创新教育的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例如我在教读《犟龟》时是这样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刚收到一张请柬,上面说邀请我们全班同学到北京参加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婚礼。大家想不想去?不过我还得告诉大家这婚礼日期紧,两周后就要举行,而婚礼举办点路途遥远,那我们怎样才能准时到达呢?(学生讨论办法)

师:哇!同学们的办法真多。看来有现代化交通工具,难不倒我们,我们定会及时赶到的。同时被邀请的还有一位来自遥远德国的新朋友――乌龟先生。(幻灯片出示图片)它若去,会不会遇到困难?不妨来听听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先生给我们讲述这只“犟龟”的故事。(板书:《犟龟》)

这样导入,制造了悬念,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思维,学生便会从课前的喧闹中渐入情境,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中来,接下来便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预习有关资料,从而获得深刻的认识和新的知识,以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精心设问,步步启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是教师启发学生常用的方法,有价值的课堂提问必须优化课堂提问技巧,但要达到优化课堂提问技巧、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1.提问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提出具有思维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原点,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探索多种答案。这种提问要求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标新立异,但是这种提问,不只单纯追求表面和随意发散的现象。学生思维的发散一定要紧扣主题而发散,这样才有助于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提问应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训创造力。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或所提问没有启发意义,属可有可无或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回答,像“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等。为此,教师在提问中要循循善诱,贯彻启发性。

3.提问要有层次感

教学时若是连续启发,层层推进的提问,前后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梯度,形成一个连环锁,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在步步启发下得以提高。

三、比较和辨析,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严密性与广阔性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辨析是语文思维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增强思考推断水平的砥砺之举。也是推动学生跨越提升的重要方法。在比较辨析中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增加思维的力度广度,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形成优秀的思考习惯和思维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辨析。1.辨析课文中隐含的线索。2.对事物正反论点差异的辨析。3.对中心思想的正误与材料的完整性辨析。4.以点带面,对普遍与特殊进行辨析。5.对语言表达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辨析。在辨析中,强化思维习惯;在辨析中求精,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进行判断推理。经过辨析,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而且还能有所表现,有所创造。

同时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论对错,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借此拓宽学生的思维,为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打下基础。

四、课堂教学后给学生留有再发现、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研究,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认识。因而,对已知事物变换角度去认识,就可能发现他人尚未发现的新的特征、新的性质和新的功能等等。在课文教学完成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或横向推进、纵向深入,或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引导学生破除思维定势,引导学生贯通知识,渗透知识,在变换中求广,改变学生思路的狭窄、片面、简单的现象。例如《孔已己》一文中,孔已己的最后结局如何呢?但刚上完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孔已己并未真的死了呢”这一问题,于是我们在班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鼓励那个学生说出他的见解和主张,他马上说出自己的理由:“中国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总喜欢以喜剧的形式来结尾,人们才会感到欣慰,那么当然可以让孔已己有一个好的结局。比如,可不可以设想孔已己受到某慈善机构所收留,而安度晚年?”其他同学纷纷发表意见,认为孔以己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目的是让人们更加憎恶那个万恶的封建社会,激发人们的抗争意识。由于学生的积极思索,不仅使他们明白了孔已己悲剧性,而且明白了社会的悲剧性,同时学生也大大加深了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培养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甚至代替解答。同样地,要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堂争议,教师点拨,深入思考,给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

当然,以上几方面的探讨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经过长期的训练,一定能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增强和提高。

参考文献:

第9篇: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语文 创新思维 培养

创新思维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那么阅读教学是学生思维开发之处,借助这一载体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和潜能,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帮助他们建立最佳智能结构。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动人序曲。主要的方式有:

1.巧设悬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或唤起注意,或渲染气氛,或激发兴趣,或陶冶情操,或理解运用语言等。只有明确目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内容服务。例如《再见了,亲人》、《梅山脚下》这类课文,情谊深长,富有感染力,把学生带入情境,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激起学生胸中之情;《月光曲》、《可爱的草塘》、《桂林山水》这类课文文笔清新,意境恬柔,通过创设情境,便可产生感受,感受其美,仿佛置身于图画之中。从而愉悦儿童之心。

3.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鼓励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放声高呼,我能成功”。的确,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只有让学生时刻在“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信念中前进和发展。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才能于捕捉疑问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

2.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

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寻疑意识呢?关键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培养习惯。

从疑问――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路径中显而易见,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大胆想象――展开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拓展想象

创新思想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切可提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展开,创新能力亦会在想象中不断提高。

2.以课文为“原形”,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