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力学的基础范文

生物力学的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力学的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力学的基础

第1篇:生物力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兴趣;现象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一线教师,我深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对此,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现在将具体感悟总结、归纳如下:

一、利用物理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学好物理这门学习科目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及推动作用;而初中学生又大多对各类型的物理演示实验有着浓厚的探究热情与积极性,渴望透过实验的表象探究其内在的物理学本质。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可以以物理演示实验为突破口,充分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大气压强”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做了以下的演示实验:将一个杯口平整光滑的玻璃杯里注满水,随后将一张白纸盖在该玻璃杯口上,确保两者之间不留任何缝隙;以手托着白纸倒着旋转玻璃杯,会发现白纸会紧紧依附在玻璃杯口,而不会掉下来。学生对这一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此时他们的探究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与调动。这时,对于学生来说,物理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相反,充满了愉悦和快乐。这些都为他们接下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接下来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之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知识广泛分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初中学生又基本上都有着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及生活经验。鉴于此种情况,初中物理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以此作为激发、保持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在教学“摩擦起电”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1.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2.干燥的冬春季节,脱毛线衣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响声,甚至有时还能看到闪烁的火花;

3.将塑料尺、塑料笔杆等在头发上来回摩擦之后,能吸附一些碎纸屑;

……

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给予学生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有利于激发起他们通过探究物理学原理解决现实生活常见问题的欲望及积极性,这些显然都为他们接下来主动、愉快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提供了充足的准备,真正达到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目的。

以上仅是我个人关于激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浅薄认识及看法,以期能为教学同仁带来实质性的教学帮助。

第2篇:生物力学的基础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60―02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与自然、生活、科技有着密切联系的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刚结束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十足的初中生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呵护学生宝贵的好奇心,并将它逐步转变为自觉、持久的学习兴趣,这应该是初中物理教师必须高度关注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情感层面

在学校,师生关系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的良好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作为教师,营造良好教学气氛的关键是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一位学生。只有在这种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中,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尊重、信赖、爱戴教师。有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就会喜欢物理课的学习。笔者是这样做的:

首先,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质就是做人。教师只要做人没问题,教育教学工作也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既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又要注意自己的着装打扮,更要注意自己的为人处事。

其次,主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发生转变。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因此,教师必须要主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家庭、喜好、身心状态、学习状态;积极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比如加入qq好友、作业面批、考后谈心、策划集体活动、共同庆祝节日、参加班会等。通过深入了解,获得“因材施教”依据的同时,也收获了学生真挚的情感。有了这份情感担保,学生就一定会“爱屋及乌”,进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要恰当使用鼓励性评价。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就会情绪高昂、兴趣大增。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课堂上通过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多给“学困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的身心在课堂上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实践证明,及时而又适当的鼓励,对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层面

如果把教师的人格魅力看作保持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吸铁石的话,那么教师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就是有效激发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在课堂上予以实施。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抓住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切实体验。教学中为了确保各种刺激的有效性,应不同程度地追求以下几种感觉:

(一)教学要有亲切感。新课标倡导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精心选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升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种:其一是课堂上采用的案例或信息应尽量与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在进行“机械功率测量”教学时,可以以跳绳、爬楼梯、爬山等情境为素材;其二是课堂上所用教学器材可以适当利用生活用品或生活废旧物品。比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可以用香来制造烟、用饮料瓶收集烟、用激光笔射出的激光束模拟光线;其三是将物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们的思想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关心的不只是物理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全面的成长。如,在讲授“物质三态及其变化”时,可以以班集体凝聚力为主题进行类比讲解。

(二)教学要有新鲜感。兴趣作为一种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情绪状态,其效果自然与用来进行刺激的信息内容、呈现方式、刺激强度等方面密切相关。为了使教学有新鲜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策略一是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化教学方式。例如,质量的测量――实验课;密度概念形成――实验探究课;密度概念――讲授;密度计算――讲练结合课;新材料及其应用――小组展示课;测量平均速度――室外测量课。当然,以上课型再辅助多媒体技术和必要的课堂演示实验,效果会更加理想。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室外实践活动课、实验课都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选用。策略二是要充分体现物理与科技、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所学内容与科技、经济、政治等相关的知识,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热机”时,可适当穿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与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知识。策略三是教学设计要有新意。好的设计会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内容中来。如,教学“滑动变阻器”一节时,设计学生为滑动变阻器编写说明书的环节,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要有趣味感。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实验和游戏活动,通过妙趣横生的活动或现象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水的沸腾条件”时,可组织学生做“大烧杯中放小试管”的实验;在讲“大气压存在”时,可组织学生做“纸片托水”、“大试管吸小试管”的实验;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时,可组织学生做“人造喷泉”的实验。这些实验现象,大多与学生的已有认知不一致,有趣的现象在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会使学生加深理解。

(四)教学要有悬疑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滑动变阻器”一节内容,先展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电路板(简单串联),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画出电路图(画对有奖励)。当笔者很遗憾地宣布谁都得不到奖励时,全班学生先是鸦雀无声,后又叽叽喳喳质疑 。就在此时,笔者让学生再次观察电路板(这次笔者用手偷偷移动了藏在背面的滑动变阻器),学生们才知道被表象欺骗了。之后,笔者顺势引出了本节课的主角――滑动变阻器,课堂教学就此展开。

(五)教学要有惊险感。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准备一些看似惊险的物理实验,很容易拨动学生好奇、兴奋的心弦,引起更大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次外出听题为“认识电路”的公开课,课堂上学生为教室电路的结构争论不休时,教师突然站到桌子上亲手取下了一只正在工作的灯管。在教师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过程中,全班学生无不惊奇叹息,取下后看到其他灯管照常发光就拍手鼓掌,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六)教学要有奇妙感。要想深层次提升学习兴趣并转化为持久的习惯和志趣的话,还得从带领学生体验物理知识的奇妙感入手。奇特而美妙的物理世界,会在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做“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体验用图表、文字、解析式等表达同一物理结论并相互转化的美妙;在有关“光的折射作图”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轴对称的奇特之美;在物态变化时,可借助人性的变化,让学生体验自然界的奇妙之美;借助于光的色散实验和自然界的水循环,可让学生体验事物变化之美。

三、课堂层面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个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为使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其中,并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营造“尊重、安全、民主、平等、合作、竞争”六要素共存的现代课堂氛围。尊重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行为 、习惯、人格、需求、观点等;安全是指教师要营造让学生感到宽松愉悦、畅所欲言的环境;民主是指课堂不能成为教师独自表演,或少数好学生表演的舞台,而要考虑全体学生的需求;平等是指课堂要给所有同学同样的表现机会和鼓励;合作是指现代课堂要提倡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竞争是指课堂也要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

第3篇:生物力学的基础范文

1 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风趣的语言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

2 运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对旧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得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情景。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物理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才能发现有价值的一般性规律,才能从原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课堂教学的第一次飞跃。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学生列举一些来源于生活的实例,通过对这些实例的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拉近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分析、讨论这些具体问题,才能感知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真实存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要求。

3 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他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4 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5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在《功率》一课课外实践的环节,出示如下生活问题:

第4篇:生物力学的基础范文

一、上好第一堂课

物理课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别强调了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校物理实验室条件尽量多开展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

四、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三楼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注重学用结合

第5篇:生物力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生本理念;微课;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221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86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生本理念其核心涵义为“在教育教学中,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理念要求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方式相对落后,缺乏相应的教学深度和广度,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无形中阻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微课”教学逐渐走进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并在教学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基于生本理念的微课教学

(一)生本理念

郭思乐教授指出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1]为旨的教育。生本教育理念以生命为本,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为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度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教学活动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认知能力的培养。

生本理念体现了教育教学中的科学发展观,它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必须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在教学中生本理念提倡教师要“无为而治”,教师在课堂上要“不作为”,让学生充分施展才能,让学生有所作为,这样学生完成了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迎刃而解,授人以鱼同时也授人以渔,教师的课堂角色必须要有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倡导学生决定自己的学习进度,自己安排自己学习的时间。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生本教育课堂中的重要环节,它的成败决定着课堂质量,决定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管理至关重要。微课教学的模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教学决定自己学习的进度,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可以重新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再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这绝对不是解放教师,减轻教师任务,事实上不仅没有减轻甚至加重了教师负担,需要教师谦虚和不断学习的态度。

(二)微课

微课的概念在不停地发展和改进,目前一般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2]

微课教学将传统的课堂知识体系打破,将知识点进行细化、形象化和透彻化。将完整的知识体系细化成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包括教材解读、例题精讲、考点归纳,甚至是方法传授和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它有效地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微课教学由美国新墨西哥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创造,一提出就受到国内外的追捧。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了风行于美国教育领域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成为世界上成功运用微课教学的典型代表。

然而,国内微课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还仅停留在资源的开发与探索阶段,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普及。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师,明显地感受到了微课教学在实际应用上的困难,一是教学模式改革困难,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存在巨大惯性,改革起来比较困难;二是硬件和软件的不足,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乡镇、农村学校,没有专业的设备,也缺乏相关的设想和处理技术;三是物理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国内的微课教学设计和研究还较少,没有完善的参考模式。

二、 基于生本理念的微课设计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教师在微课的设计商都有自己的特色。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Walter Dick和 Lou Carey将教学看成一个具有反馈的系统,提出了著名的ADDIE模型,在不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过程,当然可以采用 ADDIE模型来进行系统化设计。根据ADDIE理论,可将微课设计分为以下几步。

(一)A(Analysis)――分析

教师要分析学习者的特点包括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知识层次等,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情重点分析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凸显物理学科的特点。正确的分析为微课教学的设计指明前进的方向。

(二) D(Design)――设计

包括微课教学中具体表达主题内容的选择、微视频的大概设计思路。此阶段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通过观看微视频,想让学生学到什么,学生可以学到什么;妙用平常物件,创新科学实验;明确教学知识类型所对应的微课类型,如列题讲解是讲授类,实验展现是演示类等。

(三) D(Development)――开发

此阶段就是微课教学的具体制作阶段,包括微课教学制作方式、工具的选择,视频的录制过程、音频的录制过程、视频的处理与后期加工等。

常见的制作方式有PPT 演示文稿和实录等,为了提高微课教学的效果也常使用多种方式混合设计开发。

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时刻谨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视角出发,言简意赅地表达微课教学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微课要做得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审美层次,恰到好处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生本理念。 [3]

(四) I(Implement)-实施

这一阶段是微课教学设计的应用阶段,应用策略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使用阶段。

课前微课教学注重预习和自习,也包括相关知识的补充,如物理学史等。重点在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交互。

课中微课教学有新课导入、知识理解、练习巩固和小结拓展等。

课后微课教学有典型例题精讲、重难点讲授等。

微课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模式时间短、知识点小易于学生的复习,非常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定进度、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充分体现了生本理念。

(五) E(Evaluation)――评估

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学生反馈,从多角度了解学生所学情况,完善微课设计;二是教师交流,与同行多交流发现微课设计的不足,帮助自己设计与开发出更加适合学生的、能够促进学生思考与自主学习的初中微课设计。

三、 基于生本理念的微课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一) 安全问题

物理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实验性强;在拍摄实验类微课,实验者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

(二) 规范性性原则

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学科,在各项实验操作都是教学的重点,在拍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如垂直读数,用镊子夹砝码等。如果操作不规范将会起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三) 视频时长与大小

微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微课教学时间短,易于传播,因此,微课视频时间不能长,言语要精炼,还要注意视频格式方便用于网络传播,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

(四) 内容要精准

微课教学模式将原本完整的知识体系分解成独立的知识点,划分要清楚明确,更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思考

生本理念是目前国内主流的教学理念,微课教学是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信息时展的必然结果。

教师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物理微课教学,不再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仅仅只是灌输给学生知识,而是通过巧妙地设计一些教学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学生极地主动参与、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微课营造积极、和谐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微课教学的快速发展依赖于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无线网络的广泛应用、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设备平台的不断升级。微课教学正逐步与我国基础教育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前景一片光明,但是道路很是曲折。微课教学起源于国外,与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教学模式相去甚远。微课教学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学习模式差别很大,甚至截然相反,不符合中国教师的教学习惯和学生的学习习惯,还需要探索和发展符合中国特色的微课教学模式。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等.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 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61-65.

Physics Micro-class Teaching Method in Junior High Schools Based on Student-oriented Theory

ZHANG Jing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00, China)

第6篇:生物力学的基础范文

摘要: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对于学习的效果和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这对于初中物理教学也不例外。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也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基础上,着重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习动机 激发动机

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以及努力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动机——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及其这样做的原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学习动机主要是一种认知反应,要求学生领会活动意义,理解活动中形成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掌握活动技能。动机理论揭示价值是动机的基本要素,期望是动机的第二要素。一个完整的动机计划可以兼顾学生的动机期望层面与价值层面。现结合学习动机的理论,就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进行实践初探。

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中学物理学科价值激发学习动机实践初探

费瑟提出的“价值——期望理论”假定,人们愿意在某项任务上付出的努力取决于:(1)他们期望成功完成这项任务之后能够获得多少价值的回报,以及(2)如果他们付诸行动,他们预计能够成功完成这个任务的程度。认为动机是价值和期望的“乘积”而不是“总和”。如果没有活动目标的价值,即使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也不会产生动机。因此,深入研究和开发中学物理学科的丰富育人价值对激发学习动机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认识中学物理知识的价值

教师示范对中学物理学科的思考方式有重要影响,可影响学生对中学物理学科的兴趣,以及学习物理学科的能力。在与学生交往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自始自终地作出榜样,表现出自己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对与初中物理知识相关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和重大事件﹙如:神舟飞船、奥运火炬、嫦娥一号、鸟巢、水立方、纹川大地震等﹚的关注,并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示范,教师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把物理学习看作一种有意义的、实现自我的活动。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注意到抽象的物理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联系,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的生活形态和实践意义,物理知识存在于生活中,而不是仅存在于书本之中。

2.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使学生体验中学物理知识的价值

在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因应试教育需要而产生的强大压力所造成的价值导向,使学科教学更趋于死记硬背或强化练习可能要考到的内容,以达到牢固记忆、熟练应答、考试成功的直接目标。无形中割断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知识的原创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联系,使学生不知道知识与人的创造的关系及其创造的过程,无法使知识在激发、促进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兴趣和提升相关的意识、能力上发挥作用。实际上,这种价值是知识本身内含的,然而教学、教材在呈现时却被忽视甚至丢弃了,使它失去了活泼的原生态。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当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第二,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物理学史呈现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

第三,有助于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中学课本的物理内容与物理学史的联系相当密切,只要我们能积极地进行探索,充分运用物理学史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大开眼界,还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中,能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充分运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动机实践初探

学习动机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一些学生对某些功课有兴趣就有好的学业成绩,而对另一些不感兴趣的功课学习成绩则不理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由于物理实验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和刺激的高强度性,所以实验所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最直接的兴趣。如果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做好引导,使学生带着学习目的参与实验活动,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实验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学生实验活动过程中很有兴趣,甚至于激动,但经历实验后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学习成果。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教师多动心思设计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物理现象的本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尽量使所要研究的现象和过程形象鲜明,本质突出,以便于学生分析和概括。例如:人们时刻跟大气打交道,但从来未感觉到大气压强。在讲大气压强前增加小实验,如覆杯实验、塑料袋抽气实验等,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扎根。

2.教师用心设计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排除前概念干扰丰富感性认识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的有力手段,而感性认识的获得源于实践或实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十分注重课堂演示实验(包括实验、模型、图示、实物等),同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实验(包括分组实验、课后小实验、小制作等),通过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思考,丰富感性认识,对物理概念、规律 、定律或原理的理解深刻,对新知识的感受自然、易懂。

3.教师多动心思设计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求知心理达到平衡时,往往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去打破学生的心里平衡,从而激发思维,其过程是:创设不协调情景探究发现解决问题(达到第二次平衡)。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只有不断地打破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使他们的思维远离平衡状态,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习新课题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可以运用实验手段,将新旧知识的矛盾,尖锐地摆在学生面前,使得他们的思维处在激烈的不平衡状态之中,从而带着要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投入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生物力学的基础范文

1、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很多章节都渗透了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课标中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涉及较多。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为例,“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主要有3点:①肺泡数量多,表面积大;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

如何让学生自己分析推理出这三个特点呢?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表1)。

在教师有针对性的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肺泡的功能顺利推理出肺泡应具有的结构特点。实践证明,经过思考的事实性知识比教师直接讲述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学生记忆得也更牢固。在根据肺的功能推测其结构特征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们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主要体现在课标的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主题中,初一和初二的生物学教材提供了较多的动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实例说明其与生活环境的适应。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为例,关于蚯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知识多、散,不利于学生记忆,用“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可以建立起这些貌似零散的生物学事实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生物学观点。通过生活经验和课堂观察,学生了解到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深层,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围绕“为什么蚯蚓能够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深层中生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使学生在思考核心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蚯蚓的食性(以土壤中植物的枯叶、朽根及其他有机物为食)、运动方式(在土壤中蠕动的结构基础是肌肉、刚毛和环状体节)、呼吸方式(湿润的土壤能够保持其体壁湿润,利于其进行体壁呼吸)、维持体温的方式(蚯蚓是变温动物,只有在土壤深层才能使其体温相对稳定)等事实性知识,认识到蚯蚓因为具备上述结构或生理功能,才能够在地下穴居,确立了“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进化的观点

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这种亲族关系的基础就是进化。进化是统一生物学的主题,而非仅仅体现在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某一章节。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中,通过资料分析了解了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存的环境如此适应?”或以某个学生们熟悉的动植物(如长颈鹿)为例让学生们分析推理,设计问题如下:

①长颈鹿的颈在远古时代并不像现在这么长,为什么长颈鹿现在的脖子这么长?

②古代鹿的脖子短只能吃到低矮处的植物,如果低矮处的植物吃光了怎么办?

③鹿群中颈稍长的个体与颈短的个体相比,哪个更易存活?

④经过多代之后,鹿群的颈长可能发生什么变化?经过教师问题串的引导,学生们一步步分析推理出长颈鹿长颈形成的原因,不仅认同了现今的动植物具有的形态结构及功能都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也尽早纠正了某些人“用进废退”的错误观点。

第8篇:生物力学的基础范文

要真正解决计算题这只“老虎”,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关键。经过多年的摸索与探究,我发现计算题不能孤立地进行教学,最有效解决这个难题的教学策略不是反复讲、反复就计算题进行单项的训练,而是要把它放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养成把语文(汉字版试卷)、数学(基本的数字运算)、物理(专业知识)三门课综合在一起进行学习的习惯,让学生的“学”和“考”在学习之初就联系在一起。长期潜移默化的思维专项训练,能让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藏族学生养成使用汉语进行思考的良好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预先解决掉语言文字这个最大障碍,考试时才能读懂物理考卷中计算题的题意,从而形成最基本的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能力。只有这样,藏族学生在考试时见到使用汉字的考卷时才不会感到茫然,才不会一见到计算题就觉得难而心生放弃之念,才能真正发挥平时所学、所练。

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落实以上所说的教学策略。

一、从概念或规律的讲解时就将计算的因素溶入其中,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概念或规律的本质

教师讲解概念时可以从生活中举学生身边的或最热点的例子来进行精细化的解读,以此作为理解的切入点。如:讲解“速度”这个概念时,在师生一起共同复习了什么是“运动”后,教师就可以结合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的田径比赛中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如刘翔参加的110米栏),问学生如何确定某个运动员跑得快、某个运动员跑得慢?学生一定会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再趁机告诉学生:速度就是用来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这门课的热情,让他们觉得物理知识本就来源于社会生活,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在得到了某个定义式之后,就要让学生对照公式中的字母逐个进行分析

公式中表示物理量的字母、单位、单位符号及单位换算等等。如:定义式p=F/S中的p指的是压强,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压力的概念、受力面积的找法、是谁对谁产生的压强等信息,1 Pa=1 N/m2等。

再次,在具体的公式运用中务必结合题意逐字逐句分析清楚,哪些物理量是已知的,哪些是待求的。既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利用相关公式进行求解,也可以根据求解的物理量去查找与其对应的公式。在读题、分析题意的具体过程中,重点就在于要把已知条件中的物理量找准。初中阶段一般是利用“知二求一”的方法进行计算。

例如:桌面上平放一本教科书,书的重量约2.5 N,它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与桌面的接触面积约为4.7×10-2 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初读这道题,很多老师认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公式一套就可解。可是,对于的藏族孩子来说,像这类题型的题就很难全对。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薄弱的汉语文基础,让他们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这些日常习惯于用藏语思考和交流的孩子根本无法从原题中准确找出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求解的内容等;即使汉语基础稍好一点的学生能顺利找出已知条件,在具体代入公式时张冠李戴、不会对公式进行变形、不能很快捷地进行数字及单位的运算等一系列数学功底的问题也让简单的计算变得复杂起来。

鉴于此,笔者采取了教师先讲解后让学生自读原题的方式,然后让汉语基础好、藏语表达流利的双优学生来进行再次翻译,从中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明白这道题到底在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具体操作是像上面这道题,教师用演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第一句话的含义;抓关键字,找中心词,教科书;重点词的理解是平放,第二句话是说教科书的重量,看见重量就要从脑袋中迅速地提取已学信息用G表示,约等于就是“≈”,2.5 N即这本书重G=2.5 N;第三句话指的是书对桌面的压力,就要想到压力的概念及用什么字母表示,确定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让学生真正明白了之后再继续往下分析,等于它的重力;得F=G,而G是前面已知的,就相当于F也就已知了;所以,剖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个物理量了,而知二求一,那么,还知哪一个物理量呢?在哪里呢?还得继续往下读,与桌面接触面积就是前面在概念的讲解中所分析出的受力面积,千万注意可以简单理解为两物体接触相互交叉共同接触的那部分面积哦,于是想到了用S表示受力面积,且约4.7×10-2 m2,所以就知道了,最后一句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仍按上方法分析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让学生理解清楚是谁对谁的压强就应该对应去找谁对谁的压力;这就是要求的内容了哦。

然后就是强调书写格式及步骤了,如上题中应该写成什么样的格式再进行强调。

最后让学生进行相类似的课堂练习,仍有不会的同学怎么办?

我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自行思考,然后再去问其他同学,每字每句地让他明白其中的意思;最终让他自己动手做作业;教师全批全改完作业后,把作业中反映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统计出来后,在下发作业本时,强调统计出来的情况并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处并改正,再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按小组的形式对这一周来的作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再次讨论并落实,让每一位同学一一过关;其中小组分配不一定是按成绩优异的去划分,优先的一条原则是按汉语文基础好、藏语表达能力都强的同学作为组长,进行大胆地讲解、剖析。

第9篇:生物力学的基础范文

摘要:在物理学习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给物理学习带了麻烦,如何解决掉这些心理障碍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并对消除障碍提出合理化建议。

针对目前物理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对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引起最后的重视,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推陈出新,更要利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及认知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探索解决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的方法,以提高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益。为了消除高心理障碍,更好促进其学习,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物理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

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后可发挥到80%―90%。因此,想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物理的兴趣是不可或缺的。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所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课标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同时,初中物理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元化的。每个教师的特点能力不同,教学特色更是各有千秋。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只有当学习者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兴趣时,才能使整个学习积极起来,具体表现为:学习情绪高,学习意志顽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又从生理角度来讲,兴趣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学习尤如一辆汽车,兴趣则是汽车上的发动机,没有发动机,汽车则开不动,发动机功率大,汽车跑得快。

二、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教师在物理教学对初中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中要注意:

第一、创设疑难情景,磨炼意志。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差异,创设一定的疑难情景,磨炼学生的意志。当然,疑难情景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摸得到。如果情景太容易,学生可能嗤之以鼻,不利于意志力的培养。过难也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组织物理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直接的意志锻炼。物理探究课、小制作等实践活动都需要一个人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表现出坚毅、顽强的精神。因此,为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意志力,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实践活动中去。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有意志力障碍的学生努力完成好那些对他们来说兴趣不大的、平凡的、情绪上带来不愉快的或困难的活动,这样更能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锻炼。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如:物理八年级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在新课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其次,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再其次,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最后,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媒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三、帮助学生消除因物理学习而带来的过度焦虑

第一、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生过高的期望往往是产生过度焦虑的主要原因。要引导学生看到不同个体存在个别差异,学生不应去追求完美,要允许自己有小缺点。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不能过分要求自己。让学生给自己制定合适目标。当达到既定的目标时,就要给自己一定的奖励,表示对自己的满意,而不能过高的期望自己。

第二、要有效地消除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产生的过度焦虑,教师还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搞专制作风。教师应乐意与学生在共同讨论、共同磋商中制定计划,建立行为守则,乐意给学生帮助和指导。在这种民主气氛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大为增进。对于考试的失利,教师应和家长一起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端正育人的观念,注重掌握知识而不要过分看重考试的结果。

四、加强注意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