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会计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知识经济;管理会计;智力资本;价值评估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的智力资本已逐渐地引入企业的管理战略之中,并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有关智力资本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同样给现代会计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它天生的活力和创新价值不仅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并且作为管理会计中一个新要素拓展了会计学研究领域和方向。
一、知识经济下,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指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企业的价值根本不再直接取决于物质资源、货币资本和硬件设备的数量、规模等,而是依赖于人才的智慧积累和创新,从而达到知识的转化和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
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本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企业价值增值的非物质资源。有关智力资本的定义,先从二个智力资本等式来认识(智力资本=市场价值-帐面价值,企业=无形资产+智力资本),这能体现智力资本存在及能被界定和价值量化的本质。瑞典第一大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是这样定义智力资本的:它是企业所拥有的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做出贡献的专业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客户关系和职业技巧及跨文化技能等企业的集体知识。着名学者圣特。昂格提出,企业的智力资本,是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借以获取超额收益的各种知识资源的有机综合体,是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一般地除知识产权资本外还包括人力资本、市场关系(顾客)资本、组织结构资本三个延伸部分,智力资本正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整合推动企业发展,成为创造和实现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在知识经济中,企业对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对于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中所占比例更大。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稀缺理论,智力资本应该获得与财务资本共同参与分离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的平等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财务资本投资者总是以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投资转换,不断减少承担的风险;而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智力资本的专用性则日渐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两种资本的所有者间还存在着委托———关系,作为委托方的财务资本投资者控制人的最佳契约就是让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的部分剩余控制权。因而,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也就自然地从“财务资本雇佣智力资本”的方式转变为“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合作”的方式。
由此可以说,智力资本即知识和智慧,将是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作为智力资本载体的人才取代了资金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将成为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因素。美国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网景公司的发展奇迹,充分说明了人的智慧和创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与价值体现。
二、人力资本是管理会计中崭新的、能动的要素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有用信息需要的会计。由于传统的成本性经营模式,相应地传统管理会计通常是以成本预算和控制为工具,强调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仅运用企业内部已发生的财会数据和事件进行分析、提供决策信息,这种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企业管理决策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念应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实践,使管理会计冲破了财务会计信息支持的局限,充分结合和利用了企业内部和外部、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作为真正反映企业价值的核心资产,以其流动性和自我增值积累的资本特性,充分发挥了人才或是人力资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作用。因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更有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有效地管理企业智力资本就要做到对智力资本的有效量化评估。企业的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在通过一系列行为和活动后,转化为以资金形态存在的财务资本,最终体现为企业的利润。这为人才的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尽管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容置疑,也存在被量化评估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智力资本中诸如客户关系、企业商誉等细分项目,由于其主观性而难以简单地将其价值划入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报表模式对资产价值数据化的客观要求,不适合智力资本的价值特性。因而,智力资本的引入将打破传统会计的核算模式。
现代管理会计要求其核算方法重视反映企业价值的创造形式、创造价值的人及相应的过程。智力资本作为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为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作为管理会计新要素,智力资本不仅应能够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还应反映智力资本的转换形式和应运趋势,所提供的智力资本的管理信息就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包括数量与质量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与动态信息,物质化与精神化信息等等(余绪婴,1998)。以智力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一个复杂的企业信息支持系统,将会对企业的决策、计划、控制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智力资本的评估
对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冯之浚,1998)。以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的目标就是会计模式量化智力资本的价值,在企业管理中,提供智力资本的各种信息,提高智力资本管理质量,考核和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效果,以及企业利用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效率。
(一)智力资本的评估模型———导航仪模型(Skandia对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的最早实践是瑞典SkandiaAFS公司。1991年,该公司以客户、财务、流程、人力因素、更新与发展五方面为重点,对其智力资本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形成了智力资本评估和管理模型(图1),在实践中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智力资本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并通过智力资评价发现现存的问题,促进今后长远的发展。Navigator)
这种用于智力资本评估的导航仪模型是以企业价值增值为导向,设置一系列的指标来考核量化智力资本,揭示智力资本战略的、长远的影响。作为一种真正可行的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系统,导航仪不仅反映了智力资本的存量,更重要的是能提供智力资本的价值转换、增值及其原因,并能实施有效的监测功能。SkandiaNavigator模型的建立是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智力资本的评估方法———价值逆向推导法
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创造的价值最终必然会经历实物(货币)形态来体现,它与财务资本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就形成了更广义的资金循环流动。资金流入智力资本的过程是财务资本转化为智力资本的过程,而智力资本的产出是资金流入企业,从而以财务资本形态存在的过程。一项新技术可以转化成新产品,进而给公司带来收益,顾客满意度、员工素质等因素最终影响到企业收入或成本,并最终在相关财务指标中反映出来。因此,对智力资本的全面评价应包含财务部分的内容,可借助部分财务指标实现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价。
企业的价值(这里主要是指企业的帐面价值)是由企业的不同工作项目或领域所创造的,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智力资本存在着复杂的相应的因果关系价值链,其中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有单个的作用,也有共同的作用。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以其价值的货币形式来反映各个项目承载的价值及相应的比重,并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其中的关键性项目以建立与智力资本的对应评估关系,进而可由此逆向推导出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及其各部分的价值指数。
具体可以设计为,首先结合关键工作项目(KeyWorkProject)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给予不同的经验权数或系数标准。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直接影响(80%以上影响比例,影响比例的测算是依据当年各关键项目所涉及的人员的层次、数量、工作性质等因素)100%归入具体智力资本中;受间接影响的(35%—80%影响比例),分别以受影响比例归入相应的智力资本,最后计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的价值指数和总的价值指数。如:某企业的企业价值中的93%与智力资本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假定由四个关键工作项目分别按2.6、3.4、1.3、2.0的比例承载这部分企业价值,并按关键工作项目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分别给予1.44、1.0、1.7、2.1的权数(图2),则各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影响程度测算如下:
人力资本价值指数=3.4 1.0 4.1+1.3 1.7 10+2.0 2.1 3.6=51.16
市场关系资本价值指数=2.6 1.44 6.0+2.0 2.1 4.4=40.94
组织结构资本价值指数=2.6 1.44 3.5=13.10
智力资本价值指数=51.16+40.94+13.10=105.20
【关键词】管理会计 商业银行 成本控制 策略
成本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管理会计领域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良好的成本控制管理不仅可以增收节支,还可以良性管理经营费用,优化企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收益。为了提高效益,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将管理会计在其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提上日程,成为目前商业银行领域普遍关注的课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现状
虽然目前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认识到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降低费用,以实现控制成本的目的,但是就实施的情况来看,目前在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商业银行的业务和成本控制没有很好的结合。传统的商业银行成本管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事前成本规划、事中成本计量和事后成本核算,这种成本管控模式很难很好地完成商业银行成本合理开支规划和杜绝资源浪费的情况,因为其经营管理活动本来就是由很多一系列的业务集合起来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应该进行成本的追踪和控制,对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即时管控,这样才能完成成本的合理规划。但是目前来说做到这一点的还很少,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盒商业银行业务的融合关联。
成本控制系统不够成熟,分析手段有待加强。现在的商业银行虽然电子化程度很高,信息化被广泛应用,但是电子系统更多的是用在了各部门业绩考核和指标管理上,对于成本控制则没有一个好的系统来支持。而管理会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信贷管理、资产管理和统计部门提供各种银行的数据和信息,在进行各个部门的成本控制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的大的外部宏观环境和银行业的行情,这需要十分成熟的系统才可以获得。但是目前来说,成本控制的外部信息还很难获得,管理会计需要的商业银行内部金融电子化指标都不能完全获得,更加说明了现在信息化系统和分析手段的欠缺。
无法精细分配产品服务成本信息。在激烈的银行业市场上,产品和服务一直都是竞争的焦点,商业银行要想发展壮大,也必须做好这一点。但是目前的商业银行由于受其成本计算方法的限制,导致了很其经营管理中的各项费用很难在产品和服务之间均衡分配,对于间接费用的分配依然是按照交易量的多少来进行。比如有很多复杂程度低且金额低的产品,但是由于交易量大,比之复杂程度高、金额高的产品,获得的成本更多,这显示是不合理的。这样成本的分配不均匀扭曲了服务成本信息,随即很有可能产生错误的经营决策,达不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运用管理会计进行商业银行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金融机构的趋同性越来越严重,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也有了越来越同质的现象,新的产品会不断冒出,但是很快就会被同行复制,失去了市场中的唯一性,也就导致了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很难通过不同的服务来进行,所以如何进行成本控制,来提高商业银行收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助于提供真实的产品服务成本信息。因为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受到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交互性影响,每个业务的各项支出难以对应到每一个业务的成本,这样就只能核算整体的收支,而很难核算每一个业务的盈亏。这很明显会影响到商业银行中每一个业务的成本考核和控制,利用管理会计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可以为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算法,通过将消耗的资源分配给每一个作业,然后再通过作业来完成最终价值的分配,这就是管理会计中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将产品和服务通过资源、作业因素联系起来,按照成本的发生逻辑关系来分配成本,使得成本更加精细也更加准确,同时作业成本法在商业银行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的计算分析中,也能优化传统的计算流程,实现成本的良好管控。
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由于商业银行的趋同性,所以提高收益的良好办法就是通过优化经营管理水平来降低成本。运用管理会计可以在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严格分层核算成本,对全银行的内部经营情况,包括每一个部门、员工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考核的过程中重视的不只是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完成指标的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多少。通过管理会计来要求每一个部门和个人用最少的成本完成最佳的指标,取得最大的收益,真正完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商业银行长期净效益的提高。
三、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成本控制中的策略
按形态划分商业银行的成本。成本对业务总量的依存关系称为成本形态,商业银行的成本可以按照成本和业务总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种。通过研究成本形态可以从数量上直观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规律,为本量利分析的进行提供了前期的数据基础。以此可以判断目标利润的实现需要经营多少业务量,从而在商业银行的管理中确定科学的决策,避免资源浪费,通过优化的成本控制,挖掘内部可控的成本潜力,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如同前面所说,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可以将成本最终分配给产品和服务的算法,是基于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具体的实现过程是先将资源分配给作业,然后在将作业的成本汇集起来,按照作业动因分配给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其本质就是利用作业来实现资源消耗和产品成本核算之间的分离、复合、归纳和精算,然后分离出每一种产品或者服务的成本,然后对不同的成本进行不同的管理,是一种将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融为一体的计算方法。相比较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无法分辨每一个产品的成本的劣势,作业分析法可以分辨出每一个产品成本,并决策出每一个产品成本对于商业银行运作的重要性,从而实现管理决策的优化。
下面简述运用作业分析法来进行成本控制的一般过程。第一步首先要确认资源和作业中心,然后将资源消耗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中心。商业银行的资源也即各项费用,一般包括人员管理费、房屋租赁费、水电费、设施维护费用、事务费、交通印刷费等,而作业中心是各项费用产生的地点,一般包括服务前台中心、后台作业中心、ATM自动存取款机作业中心、管理部门作业中心等。从分配情况就可以看到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占的资源情况。第二步要确认作业。对每一个作业中心分配到的资源,再分配到每一个具体的作业中,比如柜台办理业务的过程,可以分成不同的环节,每一个环节及时一种作业种类,通过作业成本法来分析每一个作业的资源耗费。第三步将每一个作业的成本进行整合计算,并最终计入产品和服务中,从而得出每一个成本和服务的成本清算单。同时也可以对商业银行的增值业务和非增值业务进行核算分析,优化计算流程,消除不增值作业。建立信息化的成本控制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结合管理会计,可以利用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算法之后,进行商业银行成本的精细控制,对每一个部门的每一个产品和服务都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的评价,完善信息库,升级管理经验,最终提高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和准去度,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存在着成本控制和商业银行业务脱节、成本控制系统落后和无法精细分配产品服务成本信息等问题,利用管理会计,可以为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产品服务信息,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由此通过管理会计来划分商业银行成本形态、利用其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中心为中心,来进行资源消耗和产品服务成本之间的分离、归纳和组合,并结合信息化技术建立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可以很好的管控商业银行的成本,在竞争激烈、产品趋同的市场中,对于提高商业银行利润,实现净效益的长期化,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应引起各大商业银行的注意,更好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在市场经济当中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和应用,由于每个企业的经营方法都各不相同,为了更好的与企业管理会计在每一个步骤上都和企业的管理方式上形成很好的匹配,必须将管理会计划分成“规划会计”与“控制会计”两大部分,所以,管理会计可以将复杂的经济行为利用先进的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设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和方案,在降低企业的综合风险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综合利益,并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常见的管理会计方法
(一)成本性态分析法把成本表述成为产量的函数,并分析其两者间的依存关系,然后按照成本对产量的依存性,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
(二)本-量—利分析法将成本、产量、利润这几个方面变动所形成的差量相互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税前利润=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总额其核心部分是确定“盈亏临界点”,从动态上掌握有关因素变动对企业盈亏消长的规律性的联系。
(三)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可用来确定生产经营最优化的目标——成本最低和利润最高的,其可以使电力企业管理部门具体的掌握生产经营中有关变量关系与变化的基本的规律性,要有预见的采用有效的措施,运用企业的人力和物力及财力,从而实现各有关的因素的最优的组合,并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还存在众多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价值链的管理、管理会计报告及作业成本法。
1.价值链管理价值链的管理是指通过改变作业管理的策略,将电力企业单位的战略目标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并符合实际的情况,价值链管理是以满足于超越客户的期望与需求为最终目标,这样不仅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并且还降低了成本,这将大幅度的提升了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增长了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
2.管理会计报告在电力企业单位中原本是财务报告为其提供财务相关的数据分析,但是,其含有的信息量小的特征限制了其发展,管理会计报告在实质上是基于管理会计的财务报告,但是其不仅能够像管理人员提供做决策的相关信息,还能够进一步的改善企业管理,并创造更多的价值。
3.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为管理人员提供的准确的科学数据的技术支持,并以此完成资源的充分合理的调配,以科学合理的数据为相关依据,对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随着管理会计的出现于应用发生着变化,之前的成本控制的方法已经不能与当前的市场经济相匹配,相应的成本管理应运而生,从而具有新的优势与特征,管理会计将成为进行成本控制的有效的方法。
(一)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的,充分应用了现代化的数学方法来进行定量计算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了相关的依据,其不仅反映出数据有可以为企业未来的经营决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并有效的控制企业的成本。
(二)管理会计方法多样,不同的形式对会计财务信息与其他的资料进行有效的加工,对不同的经营方案进行评估对比并得出最有利企业的发展经营方式,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
(三)管理会计实现了局部和整体的统一。相对于财务会计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并提供会计资料与信息,管理会计兼顾了企业的经济环境与生产经营的细节,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
三、提高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水平
企业管理在经营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会计、优化企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制造良好的应用环境。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组织体系。典型的案例研究,加强基础理论,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规范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和成本控制的需要。同时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强度的相关应用软件研发、管理会计人员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关于企业的信息情况下,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融合,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降低成本。当前要促进企业的体制改革,并推进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的传播,规范管理会计的机制,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与文化氛围,不断加强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的运用效果。从根本上提高高层管理意识,找到符合企业管理会计理念基础。企业高层人员对提高管理会计重视度决定了会计人员预测,规划等作用发挥的程度,在面对重大决策,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培训和选拔合格的会计人才,不仅要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和开放的思维,现代管理会计的应用实践。在企业当中,始终要“以人为本”的领导方针,按时对企业会计进行培训,并改善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会计人员工作的任真度与积极性,从而保证管理会计在实际当中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有效的利用人力的资源,提升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
四、结束语
总体上来讲,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加强管理会计的工作与在企业中的应用都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在管理层需要的是重视管理会计在成本中的控制作用,并增强企业的信息化,还要建立一支有素质的管理会计的队伍,管理会计的推广和应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一个过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特别是在当前的管理会计在企业的成本控制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所以,要结合之前的管理会计的实践,应该取长补短,发挥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当中的作用,并采取管理会计多种的科学合理的方法,增强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提升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丽.企业会计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9).
一、价值链会计成本管理的作用
首先,运用价值链会计理论分析成本管理,来找寻整体或统一化的方法,企业的整合就是指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自己的产品时兼并其为它提供原料的一方,或者是兼并对自己产品进行出售的一方,整合战略有向前整合和向后整合两方面。特别是当企业处于竞争劣势的情况下,企业整合可以为它提供原材料或者是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其他投入物的企业,这样就能够节省开支,有利于企业与其他同产品企业之间的竞争,通过价值链的分析,企业就能够对自己企业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整合的方式,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
其次,通过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分析,可以利用企业价值链之间的联系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企业当中随处可见的不必要的不增值作业[2],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不利于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的形成,企业在对产品的销售时,可以利用价值链的优越性,对消费者直接销售,省去供应商的中间环节,节省开支。例如在对成品水泥的销售中,一般水泥都是用纸袋包装然后卖给消费者,在纸袋包装的问题上就会存在严重的浪费行为,通过价值链的成本分析,企业就可以直接用罐装车直接将水泥送给消费者,免去了中间包装的环节。这样既大大节省了成本的费用,使双方都得到便利,又节约了国家的资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通过价值链的会计理论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内的不增值作业,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
最后,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产业价值链分析,找出自己的不足。企业可以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了解其他竞争对手的成本运转情况、所占市场份额的数量等,客观的评价自身企业在整个企业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直面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自身,制定出更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计划。
二、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具体的运用和运行措施
第一,企业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的分析,可以增加企业各合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信任,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总成本的目的,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众所周知,企业价值链会计的最大目的就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合,加强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合作,成为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企业价值链之间的相互合作是建立在彼此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企业内部之间,各项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各工作部门之间的相互信任,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企业生产材料、成本分析、企业管理和产品销售的分析,通过对实施的企业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各合作伙伴就可以公平公正的对自身的价值链做出评价,得知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复杂程度,进而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企业价值链会计理论,促进企业的成本管理。
第二,价值链会计理论的正确运用,可以促进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运行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运行决策[3]。价值链会计理论的运用,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对企业的运行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企业内部的相互合作,还注重企业外部消费者或者客户的总体需求,对价值链中的成本因素、资源因素、作业因素进行分析,灵活高效的运用价值链会计理论为企业谋求经济利润,针对不同的客户所出的价格来提供相应材料的产品,一方面在保证消费者满意的情况下,另一方面还要为企业盈利,准确的成本管理分析,能够有利于企业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完善,正确的企业成本管理信息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
第三,企业价值链会计理论的高效运用,还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自身素质,不断加强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建设,对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加强与完善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倾销 反倾销 会计准则 经济利益 可比 公允
一、倾销和反倾销涉及的最主要的会计理念———“可比”和“公允”
倾销,是指在正常的贸易过程中,一国产品以低于该产品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另一国的市场,倾销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定的一种可能扭曲竞争条件的不公平竞争。而在该协定第六条中也规定,“用倾销的手段将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引入另一国的商业,如因此对一缔约方领土内已建立的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或实质阻碍一国内产业的新建,则倾销应予以谴责。就本条而言,如自一国出口到另一国的产品的价格符合下列条件,则被视为以低于其正常价值进入一进口国的商业:(1)低于正常贸易过程中在出口国中供国内消费时的可比价格;(2)如无此种国内价格,则低于正常贸易过程中同类产品出口至第三国的最高可比价格或该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销售成本和利润。”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确定是否存在倾销行为从而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关键就在于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之比。也就是说,在会计视野下倾销和反倾销的本质就在于产品价格与正常价值之比。如果单就这一点来看,“可比”是反倾销法的核心理念。一国在判断一种产品是否存在倾销行为时,进行出口价格和由相关依据确定的正常价值之比是一个根本的前提。一方面,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各个国家的企业都凭借本企业的优势在全球市场中赚取其预定的目标利润,这其中不可避免的就是价格竞争。一般说来,价格的各个因素都会反映在企业的会计账本和相关的会计资料当中。也就是说,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之间就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价格进行比较时必须依赖于企业的会计资料。另一方面,可比性本来就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是指能够使信息使用者从两组经济情况中区别其异同的质量特征。因为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会计政策、程序和,不同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就具有可比性,利益相关者可以根据其中的差异来做出决策。当企业走出国门时,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也从一国国内企业之间的比较扩大到国与国之间的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而基于倾销确定的特殊性,可比性在企业进行倾销和反倾销相关事项中尤显重要,只有根据企业的会计资料确定出正常价值,才可以进行价格间的比较,从而确定是否存在倾销行为。
企业的会计资料在倾销的确定问题上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反倾销不是普通的诉讼,而是发生在既定法律程序之下的会计专业纷争。同时,不同企业产品之间价格的对比必然是建立在会计资料真实公允地反映会计事项这一基础之上的。公允性可以体现在企业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具有相关并充分的可计量属性上。一般认为,按照有权威支持的国际会计准则编制企业的财务报表,其会计信息能体现“真实和公允”的精神,为反倾销当局确定产品成本提供高质量、透明且可比的信息。也就是说,只有会计信息是公允的,根据其所确定的价格和成本信息才是可比的,所确定的产品价格才可以为各方所接受,这样的会计信息才可以在进行价格比较时具有抗争性。因此,公允性也是倾销与反倾销涉及的重要会计理念。
必须指出的是,在整个倾销和反倾销的过程中,因为会计在倾销抗辩过程有的重要性,那么一个完善的会计系统所提供信息的质量特征都应该具备,并不仅仅涉及到“可比”和“公允”两个会计理念,只是这两点具有特别意义而已。进一步说,企业的会计系统完善,有公允可比真实的会计资料做基础,在反倾销应诉中胜诉的机会就会增大。
二、会计准则在反倾销应诉中显示的作用
会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提供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在反倾销过程中,在一国的会计准则指导下的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报表信息尤显重要。也就是说,能否提供可比和公允的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的会计准则的质量。只有在相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指导下提供的会计信息,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该信息对决策者是有用的,尤其是在进行不同企业的比较中。在反倾销过程中,尽管在确定可比价格的时候会就不同国家的准则差异进行各种调整,但是从更深一层讲,这是将基于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的价格对比,转化为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质量之比。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资料容易被倾销管理机构接受并采纳,而低质量的会计准则很可能影响本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从而在应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准则质量的高低是相对而言的,并要符合各国的实际情况,但是就来看,国际会计准则是大部分国家所接受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准则质量的不断提高,许多国家对国际会计准则都持有积极的态度,欧盟还宣布在2005年所有上市公司全面实行国际会计准则。1998年的《欧盟反倾销条例修正案》中就明确提出了“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此外,欧盟在判定“特殊市场国家”是否完全符合市场经济条件时,其会计标准是“企业有一套明晰的基础会计账簿,该账簿需按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进行过独立审计并具有通用性”。如果一个企业有一套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那么在反倾销的应诉中会增大其抗辩的能力。因此,随着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各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的靠拢,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公允性在国际大范围内都可以得到增强,这给反倾销应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有助于各个企业在相同贸易条件下判定出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行为而进行会计竞争。
三、反倾销法和会计准则背后的“经济利益之手”
在全球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每一个、条约的出台都有明显的经济利益分配后果,各国反倾销法和反倾销条例也不例外。反倾销申诉的发起是因为一出口国的产品的出口价明显低于其正常价值从而给进口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损害威胁或新建该产业的阻碍,也就是损害了该国的经济利益。各个主权国家都是依据本国的利益来制订有利于保护本国产业的经济法律的,因此,反倾销法的制定也反映出这一事实。依据该法律,进口国国内产业的企业就会依据法律来保护自身的短期和长期的利益。
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明显的经济后果,这一结论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会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规则的目的就在于限制人们的行为,从而减少协调成本。会计准则的制定同样以一国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它是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服务的。制定准则是一国的主权,尤其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今天,发达国家通常都操纵着国际会计准则的具体制定,这其中不可避免存在经济利益的寻租行为,就是利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为发达国家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过程实际上也是各国为实现其最大利益的化过程。如何在保护制定本国准则的自主权与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以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之间保持平衡,需要十分小心谨慎的协调处理,其中关键就是立足于本国的经济利益进行权衡。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反倾销法和会计准则的制定背后都有“经济利益之手”在操纵,而在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相通的,可以结合在一起考虑。举个例子来说,目前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企业发起众多的反倾销诉讼,一方面是利用反倾销法对我国企业产品制造进入其市场的障碍,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来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使我国的准则体现这些国家的会计理念,从某个角度来讲就是在会计上来控制我国企业的会计体系。总的来说,反倾销与会计准则通过价格和正常价值之比这一桥梁联系起来,而在两者的背后都有经济利益的冲突,各种不同的法律、准则都是经济利益在规则层面的表象,每一个法规是经济利益相互斗争的深刻反映。因此,反倾销和会计准则具有相同的根源,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实现一个最根本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大,我国企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并重,其中众多的反倾销诉讼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其他国家对我国企业出口产品所发起的反倾销起诉,无疑是为了争取其经济利益,我们也应该据理力争,积极应诉,在这期间,会计资料的完备和会计准则质量的提高都有助于提高胜诉的砝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关的,倾销、会计准则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同源互动的关系,促使企业和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共同努力以提高准则的质量和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和公允性,进而有利于企业反倾销应诉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
1 颜延 法律背后的会计理念———从反倾销法涉及的会计问题看会计对法律的影响 会计,2004(2)
2.周友梅 欧美反倾销诉讼: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要求与突围 对外经贸财会,2004(2)
3.周友梅 欧美及倾销调查机构及会计参与 对外经贸财会 2004(3)
一、价值链会计与价值流管理的理论概述
(一)价值链会计
价值链理论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专著《竞争优势》中提出后,成为影响企业管理的重要理念之一,其实质是指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活动,每项价值创造活动都是企业利润的来源,这种价值创造的一系列过程即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从构成上,价值链可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等。
价值链会计则是在理论界及实务界摸索价值链管理的具体应用基础上产生。在我国,阎达五教授将价值链管理理念与会计管理相结合并于2004年首次提出了价值链会计思想,指出价值链会计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阎达五,2004)。
纵观各界对于价值链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成果,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会计管理、分析等手段,梳理、反映、提升企业内部价值链和横纵向外部价值链的价值创造活动的运行效率、效果,从而实现企业整体端到端流程的优化、端到端价值链的低成本或差异化竞争优势。因此价值链会计既有财务会计反映价值增值信息的职能,又有管理会计的预测、分析、优化决策等职能。
(二)价值流管理工具
价值流管理工具来源于精益管理思想。精益思想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的精益生产方式,1996年由美国学者、企业乃至政府在精益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研究和实践而转变为精益思想理论。
精益思想包括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精益设计和精益供应等一系列思想,其核心是企业一切作业均基于客户为中心的角度,消除浪费,为客户创造价值,以越来越少的投入即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设备、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场地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
实施精益管理的关键在于精确定义和分析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然后确定每个产品的全部价值流并使之有效运作。而定义和分析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有力工具就是价值流管理工具。
价值流是指将一种产品从原材料状态加工成为客户可以接受并愿意给它赋予价值的全部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从概念到设计、从设计到投产的技术过程;从计划到订单处理、到送货的信息过程;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物质转换过程,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与服务过程。这一系列过程中的活动既包括增值活动,也包括非增值活动,而只有增值活动才是最终对客户有用的。价值流管理工具就是通过价值流图分析的方法,识别企业价值链中增值活动、非增值活动、浪费活动,并采取各种优化措施,消除浪费活动,减少非增值活动,从而提升企业价值
二、价值链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将价值链会计理念与价值流管理工具相结合,可为企业探索实施价值链会计、改善价值链提供现实可行的实践工具,从实际应用看,在成本管理领域具有更为明显的应用效果。
(一)价值链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方向
通过运用价值流分析工具,对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管理等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进而优化甚至设计新的生产价值流程,价值链会计可实现的改善方向如下:
1、提高价值流增值比,成本更低,同时缩短生产周期,交货更快
价值链会计通过使用价值流分析工具,分析企业生产环节价值链的运行效率和效果,识别增值、非增值甚至浪费活动,给企业提供优化决策信息,可促使企业通过采取优化非增值环节、消除造成浪费的操作环节,或者改善现行生产过程的制约环节等措施,提高物料周转速度,降低物料停滞和等待时间,从而将价值链中的增值活动比例提升,实现缩短单位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加快交货速度的改善作用。同时生产过程物料周转速度提升也可提升有效存储空间的使用效率,降低中间品库存,进而节约物流成本。
2、提高生产批量,产能更高
价值链会计通过分析设备产能以及生产车间的时间空间资源利用率,识别、反映各项制约产能和资源利用率的因素,可促使企业最大限度挖掘设备产能和时间空间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各工序产能,从而实现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很多企业以价值链作为会计对象与方法,很大程度上已经突破了企业边界,在价值系统内部,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资源的配置、利益的协调等,这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显然的促进作用。企业在进行批量生产时,需要传递和递加内部价值链,适时企业能够通过资源的科学分配,减少生产期间资源的耗费,并创造出更为客观的产能。
3、缩减生产人员,人员更少
价值链会计通过价值流分析方法,分析生产操作人员的单位工时产出效率,识别、反映影响生产操作人员生产效率的非增值活动或不必要的操作方法,并为企业提供优化决策信息,促使企业采取优化生产操作流程、消除或优化不增值的操作方法、改造流程降低岗位人员配置等方式,从而提升生产操作人员的单位工时产出效率,实现降低成本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基础的扎实,引入了各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企业将相关企业和客户视为自己的成员,期间可减少大量的人员投入,紧扣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偏好,量身定制合适的产品和服务。
(二)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的具体分析方法
结合笔者的实践体会,在企业成本管理领域,财务部门运用价值流分析工具,推行价值链会计,为企业提供改善价值流决策信息的基本方法如下:
1、针对企业成本对象,识别并选择价值流
比如可选择企业现有的各个产品线及其供应链。企业产品的持续生产,要求衡量产品开发价值活动的业绩,适时必需划分会计期间,相比于传统会计,价值链会计凭借事前静态管理、事中动态管理和事后混合管理类的优势,实时协调各生产环节的写作关系,凸显出会计信息的实时性优势。
2、根据所选择的产品线,绘制当前状态图
包括各产品当前各工序的过程流、物料流、人工流、信息流等等。从会计空间观的视角,价值链会计将突破传统会计主体概念的桎梏,从单一的产品线选择,以价值联盟的方式,扩展至企业外部的生产,此时的会计主体是开放性的,其价值链在产品线中所能促进的方面,已经远远超出企业内部的空间范围。
3、收集各环节的成本数据
具体包括各产品的设备产能及其实际产能、各工序的人员配置、单位工时产出、单位成本、各工序成本数据,以及各工序的领料、发料、投料、产出、中间检验、休息、停机维护、在产品搬运、转序、入库等等一系列过程活动所耗费的时间及其成本。在分析计算这些活动耗费的时间和成本时,财务部门可通过生产部门的生产统计记录、现场观察统计、以及应用估时作业成本法原理进行估算等方法来取得各项活动耗费的时间,然后根据企业标准人工工资率可计算相应的耗费成本。
4、根据价值链会计所分析的成本耗费信息,基于价值流角度分析增值活动、非增值活动、浪费活动
分析过程中可联合生产、技术等专业人员,借助其生产、技术专业知识,从以下角度去识别非增值乃至构成浪费的作业流:一是过量生产造成的中间存储成本或不必要的库存,主要是由于企业生产环节各部门之间信息流不通畅、不准确等原因造成;二是过多的运输,主要是由于参与方之间的运输距离过远或绕路,以及生产各工序之间衔接不畅等原因;三是不恰当的工艺,主要是现有生产工艺存在不合理因素,比如不必要的采用了与其产量不匹配的设备、过多的返工、选择错误的供应商和加工流程等;四是过多的等待时间耗费成本,主要存在于生产环节各内部价值链中,包括操作人员等待机器、工序品、原料、停工检查等;五是操作人员过度移动导致的效率损失,主要是离开工作场所去摆放工具、物料等;六是次品,包括生产出次品和传输了错误的信息等。针对以上的成本耗费内容,价值链会计可分析具体的成本耗费量和成因,作为成本耗费控制的依据。
5、根据分析识别出的非增值活动,
借助生产、技术等专业人员,通过一系列工具及原则绘制未来状态图,消减浪费乃至非增值活动,改善价值流图。这里通常需要研究工艺流程并在识别出浪费作业或非增值活动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思考优化的计划:一是考虑能否更有效地安排工艺,减少工艺流程的繁冗细节,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工艺;二是考虑选择更好的流程比如重新选择布局或运输路线,优化现有流程;三是考虑各产品工序中每一个阶段所做的操作是否必须,思考如果消除多余的操作会带来什么后果、能否采取更为简洁的操作以及操作与操作之间的衔接方式;四是考虑优化各工序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衔接、设备与人员之间衔接效率等等。价值链会计通过以上5个步骤的分析,可为企业优化成本提供较为详细的决策数据和信息,而企业根据识别出的非增值耗费成本因素,实施价值链改善,往往能获得明显的改善效益。换句话说应用价值链会计,借助价值流分析工具对企业成本进行优化,只是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领域应用的起点,通过成本优化之后,财务部门还可以将价值链会计应用于企业成本分析等成本管理报告的扩展上,通过建立基于价值链的成本分析报告,可为企业形成系统化、长期化的成本管理优化机制提供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持。
此外,在企业生产成本这一狭义的成本管理范围之外,对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协作流程、甚至对于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外部价值链等广义的成本管理范围,也可以应用价值链会计,通过以上5个步骤的分析,梳理、分析跨部门跨单位协作流程的成本,评价其协作效率,识别其非增值活动,从而为企业改善协作流程提供决策信息。
[关键词] 管理会计成本生产决策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产生背景及基本现状概述
随着20 世纪初工业革命的进行,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经由产品化时代进入市场化时代,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开始进行成本的高度控制,管理会计由此产生。标准成本法、预算控制、差异分析是管理会计的雏形。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企业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为此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事前预测和决策。20世纪70年代又步入了重视环境适应性的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逐渐形成了自有的理论体系。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短短几十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例如方法的运用、观点的落后、信息的失真这些都对我过目前制造型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二、管理会计对成本计量及生产控制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对成本会计系统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方法,在美、日、西欧等国广泛应用,于本世纪八十年代初传入我国。按目标进行管理,要求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当确定总的奋斗目标,如利润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并据以指导、组织、动员员工为完成企业总目标而努力。围绕这个总目标,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乃至每个人都应当制订自己的奋斗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盲目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标管理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就是目标成本的制定、分解、控制和分析。从目标成本的制定到目标成本的管理,我国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有很多著名的集团公司一经采用了目标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如万科地产、海尔集团、海信公司等都已广泛应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并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管理还是比较落后,企业缺乏活力,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且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落实到成本会计系统上,除目标成本、质量成本还差强人意外,像倒推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等几乎无人问津。成本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管理搞好了,成本会计才能得以革新与发展。
2.全面质量管理(TQM)
TQM 是六十年代从传统质量管理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 TQM 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哲学。TQM 的目标就是公司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追求产品“零缺陷”,并由顾客最终界定质量。J IT 与TQM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TQM 对计量和报告员工业绩的会计来讲,就是产生了质量会计这一新学科。但由于提高质量所产生的收益难以计量,质量会计发展的重点就放在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上。一般认为质量成本由五大类构成:(1)预防成本;(2)检验成本;(3)内部失败成本;(4)外部失败成本;(5)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另外,在TQM情况下,会计人员绩效衡量标准包括了产品的可靠度、服务的及时性等促进管理人员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非货币性指标。而传统的货币性绩效衡量标准往往挫伤了管理人员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积极性。
3.战略管理
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无一例外,对战略管理问题津津乐道。所谓战略管理,就是着眼于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确保有效完成公司目标。像“以人为本”的人事政策;是以“差异化”还是“成本领先”的市场定位策略;以及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产品质量策略等等。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指企业在生产与竞争者同质产品时,成本要低于竞争对手,使顾客能以较低的代价,取得同样功能的产品(或享受到同等品质的服务)。战略成本管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价值链分析;市场定位;成本动因分析,每一方面都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三、管理会计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
对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大致包含以下内容:竞争环境分析及制定战略管理目标、投资决策、存货控制、战略成本管理等,而管理会计在这些决策方面往往会发挥出以下的特点来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
1.突破单一会计主体限制,注重企业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
财务会计仅仅是一种内向型的会计,对企业的外部环境有所忽视,其实也基本上不涉及企业的竞争对手和顾客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知识信息失去了战略相关性。而管理会计强调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以便时刻调整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引入系统观点,既重视系统内部各种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又充分考虑系统外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强调企业发展与市场环境变化相一致,以求的产业价值链的最优效益。管理会计正是以外部情况为核算重点,重视市场,从战略高度审视企业外部环境,提供了超越企业自身的更为广泛、更为有用的信息。例如提供给企业战略决策产品市场需求量、产品价格、社会购买力、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等信息,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
2. 更加注重跨及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提供更多与企业经营战略密切相关的财务信息
略管理会计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缺点,大量提供诸如质量、需求量、市场占有份额等非财务信息,这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经营和竞争能力、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比较单一的计量手段模式,因此,有人提出“战略管理会计已不是会计”的观点。
3. 企业业绩综合评价
从战略角度看,企业竞争能力受到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态势的强烈影响。竞争使企业经营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市场增长、顾客需求、产品生命周期、技术更新等的变化速度大大提高,如何以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满足顾客需求,如何构造企业组织体系以便能够对环境变化作出灵敏反应,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是管理当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受到挑战,需要在业绩的财务计量基础上,对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从更高层次上对企业的业绩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业绩的综合评价包括业绩的财务计量和非财务计量两个方面。“业绩的财务计量在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然而,当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经理们重视和进行经营决策时,像市场占有率、革新、顾客满意、服务质量、业务流程、产品质量、市场战略、人力资源等非财务计量指标便被更多地用于衡量企业的业绩,在企业业绩计量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业绩的非财务指标必须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加以确定。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目标、使命和战略各不相同,其业绩衡量指标也不尽相同。
四、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应是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化、实践应用灵活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化、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领域的作用明显化。笔者认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作业成本法将得到大力推广
在适时生产系统下,当供,产、销各个环节实现"零存货",且对制造费用的核算作根本性的改革,采用作业成本法将取得明显效果。为适应新的环境,作业成本法将得到大力推广。
2. 战略管理会计将受到青睐
从目前来看,它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适应了战略管理的需要,注重企业的长远目标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对多样化的信息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代表着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翎: 战略管理会计面面观.财会研究.2007,(3):29~30
[2]高俊峡: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践运用分析和发展趋势探讨. 中国总会计师, 2006
一、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意义
1.有助于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在会计界有人认为管理会计还是一门不成熟的会计学科,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这与管理会计尚未形成前后一贯的理论有关。要想更好地开展管理会计工作,需要我们有准确系统的管理会计理论来加以指导。因此研究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对于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2.有助于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的建设。翻开中外各种管理会计教材及专著,虽然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但各自的体系还是有许多的差别,这与过去人们对管理会计的传统认识有关,似乎就应该如此。其实,这也是由于缺乏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进行系统研究造成的,这样长期下去,不利于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的建设。
3.有助于制定较为合理的管理会计原则,规范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原则是管理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实践的桥梁,同时也是管理会计理论的重要延伸。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结构,才有可能制定出前后一贯,自成一体的管理会计原则。如果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缺乏研究,那么制定出来的管理会计原则必然是片面的,甚至是违背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其生命力及就会受到限制。
4.有助于对管理会计理论各要素作出界定。在人们对管理会计理论要素认识尚不明朗,对管理会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认识不一致的情况下,系统地研究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从内涵到外延上对各管理会计理论要素加以界定,便于人们更准确地,同时也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的。
二、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
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是指构成管理会计理论的必要因素。其内容有哪些,说法并不统一。第一种看法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包括:1.管理会计理论和的基础,2.管理会计的本质,3.管理会计的目标,4.管理会计的对象,5.管理会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收入、成本、损益、现金流量等,6.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注:宋献中《管理会计——透视与展望》,《会计研究》1995年第11期。)第二种看法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包括:1.起点理论层次,具体指管理会计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对象理论。2.基础理论层次,具体指管理会计原则理论。3.管理会计核心理论层次,具体指管理会计原则理论。4.管理会计实务理论层次,具体指管理会计程序方法理论,管理会计具体实践。(注:劳秦汉《论管理会计》,《财会审论坛》1995年第4期。)第三种看法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包括:1.管理会计的目标。2.管理会计概念,具体指计量、传送、信息、系统、规划、反馈和成本性态。3、管理会计原则。4.管理会计技术。(注:陈今池编著《西方会计理论》,中国财政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302—303页。)
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要能体现以下基本思想:第一,要有特色。管理会计自产生到现在不过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但它的内容变化很大,今后还会不断更新。因此,在理论上要有时代特色,而且能预示其变化,在一定时期内能容纳下其发展。第二,要前后一贯,具有逻辑性。要避免传统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严密、前后一贯性差、逻辑性不强的毛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对各要素按照其内在逻辑进行排列组合,而不是任意凑合。第三,要有一定的包容性。管理会计是一项世界性的管理语言,因此其理论结构的要素应能够包容得下各个时期中外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要素有以下一些内容:1.管理会计的本质,即管理会计概念,2.管理会计对象,3.管理会计职能,4.管理会计目标,5.管理会计任务,6.管理会计环境,7.管理会计假设,8.管理会计原则,9.管理会计道德,10.管理会计,11.管理会计文化,12.管理会计程序,13.管理会计方法,14.管理会计行为。
1—5项我称之为基本的管理要素,它阐明管理会计是什么,干些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完成哪些任务。
6—9项我称之为规范的管理会计理论要素,它说明管理会计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一定的规范约束下开展活动的,它是基本的管理会计理论要素的延伸与。
10—14项我称之为行为的管理会计理论要素。管理会计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管理会计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且脱离不了管理会计文化的。管理会计程序虽然多变,但每一项具体工作还是有一定的基本程序的,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实践的有力工具,管理会计行为是一切管理会计理论的充分体现。
构造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要素的逻辑起点,我认为应当是管理会计的本质。上述列举的三种观点均不以管理会计的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因为只有管理会计的本质才是该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要素。只有从管理会计的本质出发,才能把其它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要素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构造出一个具有逻辑性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只有地揭示管理会计的本质,才能真正将管理会计与其它管理活动区分开来。管理会计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科学,就在于它把揭示管理会计的本质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管理会计理论结构中的其它要素难以起到这一统率作用。
只有科学地揭示管理会计的本质,才能知道管理会计的性能和发展方向,对管理会计本质认识的正确与否,必然会对管理会计其它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及整个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造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教授在研究空间理论结构时,首先从会计的本质开始。(注:利特尔顿著《会计理论结构》,商业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这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结构,也应从管理会计的本质作为逻辑起点。
管理会计理论的核心,应当是管理会计目标,但管理会计目标是由管理会计本质决定的,而不是管理会计目标决定管理会计本质。这一点必须明确,在构建管理会计理论结构时应摆正这一关系。
管理会计本质是管理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决定管理会计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特点,是决定管理会计发展的那种基本规定性。我认为它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它是一个以提供经营管理信息为主的会计信息系统,它是会计的新发展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最能动的会计管理活动。市场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水平越高,管理会计越成熟;经营管理越复杂,管理会计的越丰富。
三、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要素的定性描述
1.管理会计本质(概念)。管理会计以现代经营管为理论基础,广泛利用会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其它部门提供的经济信息,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产生出许多新的管理会计信息,为经营管理服务,并直接参与经营管理。
2.管理会计对象。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什么,众说不一。我认为管理会计对象是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管理会计信息,协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管理会计职能。管理会计职能是管理会计的内在功能,即它能发挥什么作用。管理会计职能随着管理会计工作和理论的演进在不断发展。我认为管理会计职能主要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经济效益,考核经济责任,反馈经济信息,参与协调组织等。
4.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目标是管理会计运行系统的目的,以及所需达到的基本要求。它对整个管理会计系统的有效运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管理会计目标是管理会计本质的能动体现。管理会计目标既有总的目标,也有具体目标。目标要定得科学合理,要让管理会计人员争取能够达到,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确实能有所贡献。
5.管理会计任务。管理会计任务是管理会计人员应完成的工作,应负的责任。管理会计任务是由管理会计职能和目标决定的,管理会计任务是否合理,对于管理会计目标的实现,对于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管理会计任务应结合企业实际,要具体明确,尽量量化,做到可以考核,以便激励管理会计人员开展工作。
6.管理环境。管理会计环境是指对管理会计活动及其产生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客观条件和状况。主要是指管理会计的环境。它主要受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领导者及员工的素质、管理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完备情况的影响。
7.管理会计假设。管理会计假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或制约条件,是对客观情况合乎逻辑的推断。管理会计假设主要有:管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责任主体、相关范围、货币时间价值、投资风险价值、会计信息的近似性、币值可变化、计量多变性、灵活性、重置成本计价、未来可预计、机会成本、未来收益与成本的确认与配比等。
8.管理会计原则。管理会计原则是管理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各项基本准则,是规范管理会计活动的指南。管理会计原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一般的管理会计原则和具体的管理会计原则。管理会计原则的制定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要在对管理会计有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来描述其各项原则。
9.管理会计道德。管理会计道德是管理会计人员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体现着管理会计人员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管理会计道德既是的,又是现实的,它具有丰富的,是管理会计原则的必要补充,是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精神境界的重要营养。管理会计道德着重解决管理会计人员所面临的各种利益冲突,协调好管理会计工作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身心灵世界的关系,求得一个最佳的平衡。
10.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哲学是从管理会计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生长”出来的,但它又是超越管理会计学而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实践哲学。管理会计包含着哲学,管理会计需要哲学。因为它使人们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形成了更高的理论概括,进而为管理会计实践提供更高的理论指导。
11.管理会计文化。管理会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长期培养和倡导,在长期的管理会计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表现形态的总和。管理会计文化反过来影响管理会计工作及管理会计人员的行为。管理会计文化建设对管理会计活动将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12.管理会计程序。管理会计程序是指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所采取的步骤。可以分为总体的管理会计程序和具体的管理会计程序。总体的管理会计程序即管理会计循环,它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循环相配合。具体的管理会计程序即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步骤,因工作内容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要结合企业具体实际加以确定。
关键词:财务 管理 会计 相融
众所周之,财务会计是对外的会计,只是通过财务报告,提供标准的数据信息的,而管理会计是按照企业需求整理信息,分析过去以及预测未来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表面上看两者是有所分工、服务对象不同,但实质上他们都是以提供正确决策依据为手段,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宗旨。就我国目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而言,两者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也是历史发展的自然选择。两者服务是联系在一起的,以下我们就可以看到三部分理论依据。
一、会计的核心任务是管理会计,主要手段是财务会计
1、记录财务就是管理财务
据专业资料显示,早在1966年美国就提出了“会计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的理论,直到1978年美国学术论上才提出“财务会计”的概念,要求会计必须详细记载和报告投资者及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信息,以便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由此可见,“财务会计”并未拓展会计的本质,记录与报告信息,仍是为了使用信息。会计活动发展至今,这种信息加工的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管理体系中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管理体制有法律作为依据
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有国家设立的会计管理机构和明确的责任范围。国家通过设立了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方针来贯彻落实会计管理工作的制度保障,并且明确规定了会计人员管理和制定了相关权限,以确保会计为企业管理而服务的目的。
3、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
马克思曾提出:本质决定事物性质。会计的本质是管理活动,主要是看本质。会计本质工作是对企业发生的财务数据信息做好记录,并且以此展开预测和规划,预测未来和规划企业前景都属于管理体制,由此可见财务工作的本质是管理,管理会计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基本管理活动。
4、会计行业自产生以来,会计工作处处和“记账”相关
表面上会计是记账,其实也是因为会计工作一直是和账务、核算、统计息息相关,但是会计工作的实质却是更方便于信息管理和数据统一,其本质是管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没有财务信息的管理系统,财务工作就无法正常运作,会计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和阻碍。因此,记账是会计的手段,管理是会计工作的本质。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的原因
1、满足企业信息需求,不断扩大企业信息容量
随着当前社会的日益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投资风险的预测、盈利的准确性都越来越重视,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信息的静态需要,更倾向于了解信息的动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能够提供动态的更为丰富的信息;对于企业内部需求而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后的动态报告不仅能满足当代各大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而且通过更丰富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因此加快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势在必行。
2、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完善会计信息体制
在当代社会,信息化已经是社会生活的主流,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也在广泛应用。现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持,迅速高效的传递相关数据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体制,为企业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3、增强企业管理的创新性
在新的经济模式下,企业经济管理体制从财务会计单一获取信息存在弊端,单独查看管理会计体系也相对不够完整。在相关的战略政策中,加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是上策,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了信息获取的单一性,又可以增强信息的准确性,为企业经济事业的发展开创更高的平台,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经济恩华的建设与发展。
4、二者之间具备兼容性
作为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各项财务的预算最终体现的企业财务报表中。当企业管理层能及时有效的查看信息数据的条件就是能够把财务和管理相结合,是管理者在查看凭证、账簿时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结局问题。这样就可以减少资产的损失,提高企业效益,时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到最大的作用。
三、二者融合的可操作性
1、专业人才兼备
随着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国家大力支持高校教育。我国已经涌现出了大批高科技复合性人才,国家培养的这批高科技复合性人才都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精通管理学、会计学管理理念,为我国的会计事业提供了保障,我国应合理利用人才,把我国培养的高科技人员在实际工作上发挥重要作用。
2、创新技术有利于二者的融合
会计电算化的有效实施,是我国的会计工作更加轻松。同时,也给我们的会计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进步机会,是会计工作者有效地利用所学知识将会计工作合理化。不断研发出新的会计工作软件,简化以往的繁琐程序,理论结合实践最终达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融合。
3、理论基础作为依据
从本质上说,会计管理体制的本质任务就是管理会计,而财务会计只不过是作为一种手段去记载重要的数据信息,会计管理就是管理数据信息。两者具备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构成完善的会计信息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会计财务管理的作用,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
四、结束语
我们可以看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不仅符合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完全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加快二者有效融合我国也给出了必要的人才储备和科学技术支持等有利条件,因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的融合已经是我国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尤英.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相关研究[J].经济视角(中旬),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