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心理素质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

第1篇:教师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随着我国科技的腾飞、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已经广泛开展,深入人心。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多老师反映,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如果辩证地分析,这些老师的看法是正确的,但究其“难教”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显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了。这相应增加了教育的难度,赋予了教师更多的义务,加重了老师肩上的担子。二是现阶段的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自身素质提高了,对教育、对老师要求的规格更高了,对老师的期望更大了。不管怎么说,这二者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更何况,我国《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因学生个体自身发展、家庭影响、社会熏陶、环境作用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导致了学生个体心理素质在其成长的历程中表现出个性化、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具体体现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从心理学角度说,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其个性心理可塑性很大。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成了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教师可按照教育规律和教学内容有效地施加影响,因势利导,科学引领,从而让其向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当然,这与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健康地自我发展也是分不开的,这种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主观能动的感知、接受、内化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充分地显示了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客观条件作用下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不过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把握了教育规律,运用了科学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直接手段,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既是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又是适应学生发展的基本措施,更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在教学活动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

    一、付出爱。以“爱”促学,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前提条件。

    热爱学生,这是对教育对象最起码的态度和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正确处理好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人格之间的关系。作教师的应该明白:学生个体受到尊重,得到师爱,是自我学习、自我培养和发展个性心理素质的原动力,是积极求知、主动上进、完善人格的内在保障。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讽刺、挖苦、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被动、消极起来,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这是极端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

第2篇:教师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声乐;表演教学;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43-01

歌唱艺术又称为声乐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直接以音乐和语言来舒畅地表达歌曲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而歌唱心理是脑的机能对客观现象的反应。歌唱艺术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在歌唱的整个过程中,这些内在心理导向的艺术发挥,正是情的依托与抒发,两者既是统一具体的,又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培养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演唱方面的心理障碍等问题,还可以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引导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以此来帮助学生培养歌唱的乐趣和树立信心。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并且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放松心情,这是保持信心的基础。在演唱时要有“破釜沉舟”的想法,在情绪上要积极兴奋,还要保持相对冷静的心理,满怀信心,不受外界任何的影响和干扰,完全投入到歌曲演唱当中。

歌曲中,最能抒发感情的地方也是最没底、最令人担忧,甚至恐惧慌乱的焦点,也就是歌曲中的高音区。所以,心理上的运用和调控是歌曲进行的基础,怎样调整好心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此时,只要进入到歌唱的角色之中,调节好气息,毫不犹豫地唱出来,恐惧感自然会消失。这样长此以往,唱高音时不仅不会害怕,还会有一定的把握。

二、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和歌唱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兴趣,让他们了解音乐的魅力。人的情绪和兴趣不够高涨、精神不愉快,就会力不从心,认知效果就不好,甚至产生心理障碍,这些都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可见,在教学之中,用美好的事物激绪,启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和积极的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上起到主要引导作用的音乐教师,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演唱好歌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兴趣。科研与教学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讲唱结合,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努力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研究、探索,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歌唱的信心和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失败到成功,得到锻炼,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并具备良好的歌唱心理。

三、加强舞台实践

因为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所以,歌唱者不但需要掌握科学而系统的歌唱方法和技巧,更需要加强舞台实践经验,积极地参加一些演出活动和比赛,积累舞台实践经验,增强舞台感觉和自信心,通过舞台锻炼培养自我调控能力和适应环境转换能力,这对于缺乏舞台经验的歌唱者是非常有益的。

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歌唱教学与学习中很重要的部分。心理学与歌唱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水平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与控制,同时良好的心理又可促进歌唱水平的发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歌曲作品的感情、美好的艺术表现和处理方式,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及内涵,歌唱者都要清楚明确地了解并准确把握,并迅速投入到歌曲之中,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只有这样歌唱者才能声情并茂地演唱并深深地感染观众,更好地完成歌曲作品。而这一切,都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歌唱不仅是简单的发声,也是整个身体的运用。歌唱艺术的能力就是顺利完成歌曲演唱活动的心理表现。同时,歌唱与心理也是紧密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演唱者除了要具浞岣坏囊衾种识,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较高的表演才能外,还需要具备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只有扫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和控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情自心生。所以,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与学习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是一样重要的,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三环出版社,1989.

[4]薛亮.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作者简介:

第3篇:教师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声乐演唱 心理素质 集中精力 融会于心

在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考试、艺术实践表演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练习中,比较的稳定,但是在考试或演出时却会出现忘词,忘谱,跑调,头脑出现瞬间的空白,表情僵硬,紧张不自然,还有的学生在演唱中节奏、速度不稳定,作品中有难度的需要注意的地方已经指正和针对性的练习,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但是在登台表演时就犯了错误,音乐内容空洞,音乐情感传达不到位,音色生硬表情僵硬,投入不到歌曲的情感中,最后导致演唱水平大打折扣。其实这些都是和演唱者的心理因素好与坏分不开的,声乐表演看上去就是简单的歌唱,一般人会任何再轻松不过的事情了。但是从专业角度看就不是这样简单了,它并不只是表演歌唱,不仅是一般技能性的展示,更是演唱者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它对演唱者的心理素质要求非常高。如何提高学生在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素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集中精力

声乐演唱是艺术表演,是转瞬即逝的艺术创造过程,没有反复,无法弥补和改正,要想在每一次演唱中都能把平时的最好练习状态稳定发挥出来,达到预想的效果,那么平时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怎样去集中精神,使学生能够完全投人到音乐表现中去,能够身临其境的陶醉在作品中,让学生建立不受其它外界因素干扰的良好心理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调动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情绪,去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艺术的创造性,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防止自信心不足,好的表演人才一定是有自信有个性的人。培养学生在读谱时能够在大脑中 通过想象去“演唱”,去表达音乐的能力。声乐是音响的艺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听觉能力,从自己发出的第一个音开始,就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去听辨已经发出的声音效果和在想象中感觉即将发出的声音效果,来培养心里对声音控制的能力,身临其境地投人到演唱表演中,把个人情感与声乐作品中的情感,故事背景,内涵融为一体,在对声乐作品理解的基础上去加强艺术的二度创作,情感的表达,要通过歌曲的故事背景曲理解作品,这样会轻松的记忆和情感自然表达,也就不容易产生紧张感。记忆是演唱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要做到“脑在音前”。还要注意自己演唱时的动作,台风以及各方面的协调统一,尤其是那些难度较大的技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心理障碍,因此在科学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先简单后复杂,使学生的音乐准确性更加清晰,更好地去判断自己演唱时的心态,这样才能在声乐表演中建立娴熟的技艺水平,把全部的艺术情感完全表达进声乐表演之中。

二、融会贯通

从声乐演唱的专业角度来说,只有演唱者在深刻领会好作品内容和要表达的东西,培养自身丰富的艺术想象能力,才可以创造性的将艺术情感和肢体语言运用到声乐表演之中去。声乐表演的目的是为了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作品内容,反应现实生活和人生哲理,在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下去感染听众。所以,表演者应在作品上加以提炼,进行二度创作,深刻表达和完美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和音乐所要表现的艺术内容,在音乐表演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专门地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鉴赏、审美的能力和对音乐的准确表达和诠释,赋予音乐以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将演唱者的情感和音乐融为一体,身临其境,达到忘我的境地,全情投人到音乐表演之中,真正把作品融会于内心。这样学生在演唱中的心态自然就会轻松自如,这样才能完全投入到艺术表演中去,自然协调的动作才会和音乐所融和。学生的表演状态就会自然放松,心理因素就会自然稳定,所学的技能才会完全的发挥展示出来。演唱技能就会自然趋于完美和成熟得到良性的循环,做到表演自如,情感自然大方,这样才能使音乐从内心自然地流露出来,并使听众也受到同样的感触,取得最好的互动效果。因此,我们说融会贯通的表演,有利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

三、加强实践

第4篇:教师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这样他们就会受到鼓舞。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的话,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我曾组织过一场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扬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后来组织名著知识竞赛,大多数学生报名参赛,连差生也敢于自愿报名,迎难而上,自信心大大增强了。

三、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情感”教育可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朗读激感,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回延安》一课为例,这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热烈而奔放的情怀,充分表现了作者在阔别多年后重回延安的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之心。教师在讲授时,要结合信天游文体的特点,认真范读,力求再现当时的场景,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圣地的崇敬、向往之事,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

四、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5篇:教师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1.联系实际,突出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这种特殊的认识倾向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具有向往的心情。兴趣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孔子说过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优先注意是学会数学的条件之一。而需要是兴趣的基础,平时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是现实生活必备的基础。近几年的中考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近几年的中考数学题中应用问题占了近四分之一,这也在新课改以来的教材上得到了体现,教师更应结合教材挖掘基础数学知识的应用。例如数学在光学中的应用,数学在电学中的应用等,也可以介绍一些例如华罗庚推广优选法等事例,引导学生注重数学知识推广,并进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理想教育。

美也是引起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数学美是普遍存在于数学之中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对称美、完整美、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如余弦定理有六个公式,一个一个地记忆比较困难,如果根据a、b、c和A、B、C是呈轮换对称的特点,那么只记住其中一个就可以写出其余五个,这就是利用和谐统一美的结果。再如平面几何中许多定理可以类比推广到立体几何中,如解析几何中圆锥曲线都具有对称性等,让学生在美中得到享受,在美中引起兴趣,在美中得到知识,在美中提高能力。

2.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容易发现,数学成绩并不一定与智力成正比,大凡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都很自信,能在克服众多困难、解决问题中得到一种极大的乐趣,而数学成绩较差的同学拿到数学问题就感到自己肯定解决不了,在困难面前表现为信心不足、软弱、自卑或半途而废。实验表明: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思维,而积极的思维可以增强自身的力量,积极的力量可以使梦想成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传统的选拔式数学,导致教师只注意尖子生,对后进生不闻不问,使后进生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被动应付,思维被压抑,长期下来这部分学生也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从而引起恶性循环,越来越差。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教师,课堂上应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指导学习方法,使全体学生都有事做,真正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激活,尤其要使后进生能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中得到一种成功的感觉,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培养起后进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才能使这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提高。

3.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心理承受力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各个年级都出现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独生子女的性格往往过分自尊,挫折承受能力较低,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爱因斯坦认为: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德、行为习惯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学好数学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和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意志。

第6篇:教师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人才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劳动者的教育机构,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素质的定义

心理素质是指以遗传生理为物质前提,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能力。具体到所从事的职业而言,心理素质则是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需具备的心理品质。如勇于竞争的自信力、经受挫折的容忍力、不断进取的坚毅力、对待批评的分辨力、行为决择的自我控制力、环境变异的适应力等。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心理素质要求的问卷调查及结果

(一)调查对象

中山地区企事业单位251家。单位性质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行业类别涵盖机械加工、电子信息、餐饮、房地产、服装制造、汽车销售及维修等15类中山地区常见的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的问卷参考了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并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前期实际访谈结果进行编制设计,共计23道题目,涉及不同的高职生心理素质题项,采用4级评分标准,要求用人单位的受访者对问卷题项从“不重要”“不太重要”“比较重要”到“非常重要”进行评分。

(三)统计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集到数据251例,其中有效数据248例,数据采用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

(四)调查结果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用人单位认为介于“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的高职生心理素质包括:“为人正直、诚实、守合同、重信用”“自律,工作自觉性高”“具有责任心,忠于职守,愿意担当”“进取心强,有激情,工作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办事高效,不推诿”“守时,认真,踏实,务实”和“懂得配合,能够协助他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7个题项。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的题目及样本适合进行因素分析(KMO=0.920,MSA>0.50,Bartlett的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有五个因素能够共同解释总变量的52.957%,据此将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提炼为五个因子,分别是:交际与合作、情商与适应、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创新与应对。

三、高职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高职生由于独特的成长环境和受到特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心理素质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访谈,对企业反馈的高职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整理,归纳总结的结果显示:高职生需要提升的心理素质包括沟通合作能力、抗压能力、情绪管理、适应能力、爱岗敬业等。

从目前高校在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向性模糊,不少高校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二是对心理素质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缺乏研究,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任务不明确;三是对高职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系统性培养方案。

四、高职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思考

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大、社会化程度高,且十分紧迫的工作,需要高校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全面推动。结合本研究提出的企业要求高职生具备的五大心理素质因子和近年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上的实践经验,笔者就高职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进行了思考,提出“一二三模式”的心理素质培养路径。

(一)以职业导向为基础

职业导向教育集中体现“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本”的思想,侧重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和职业志向,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生活发展的要求,树立积极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认识自我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初步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逐步形成职业生涯设计与人生规划能力,做好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的准备。因此,职业导向教育可以理解为对学生所学专业所对应行业相关职位的“职业形态认知、职业环境体验、职业前景展望、职业能力要求、职业情形模拟”的感知与认同教育。在本调查访谈中,不少企业反映很多高职生只是为了就业而应聘工作,缺乏对所从事职业的规划和职业前景的展望,值得我们思考。

(二)以两种训练为依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其一是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根据不同的因子分项目和模块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了提高训练的可操作性,我们将本研究提出的高职生必备的五项心理素质细化分解为14个子项目,如表1。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策划,与各院系心理辅导员老师及学生心理骨干通力合作,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每学期完成一个模块。

表1 高职生心理素质训练项目内容和方法

其二是在校企合作的实训中巩固和完善心理素质训练,建立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实训基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将学生顶岗实习纳入正常教学考核,规定学生在大学三年期间必须完成半年以上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深入工厂、公司一线,从最基础的操作工做起,熟悉职业内容,培养职业情感,学做结合,知行统一。在具体的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由学校心理学专业老师与用人单位共同围绕五大心理素质因子,设计相应的训练项目,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来体验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交际与合作技能、情商与适应技能、创新与应对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心理素质。

第7篇:教师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习惯养成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渐渐得到了重视,一些院校也开设了一部分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由于高职院校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不可能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那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以什么方式进行?这个问题的关键矛盾就是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将人文素质课的效能发挥到最大,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受益而成为满足市场需要的社会人。否则,各种人文素质课程只能在课程设置中起结构性的作用,而不能在教育实践中起功能性的作用。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功能定位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比起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来说,学时学分比例少,规模小,学科系统性差,所以其目标比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也应有所降低,即养成学生必需的人文素质,以应付将来工作的需要,而不是像普通大学一样积累深厚的人文素养,为将来的深造或研究打好基础。基于这种差别,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功能层次上就应该有所调整。

(一)德育功能

这一功能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其中情感培养中包括爱国情、友善心、正义感等因素;态度培养包括积极、科学、合作等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真善美判断标准等因素。

(二)智育功能

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分解为知识积累功能、能力增加、智力提高功能。知识积累是指相应的人文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过显在和潜在课程对学生读写说、交际等能力的提高;智力提高是指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三)美育功能

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对上述三种功能的初步分解,我们可以得到七种基本的人文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其中后四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往往蕴含在其他能力的养成与训练之中。所以能够得到的三种外显的、与应用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且在教育上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可预测性的三种基本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这就是我们分解综合后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所应实现的功能。

这样内涵丰富的功能,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将其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打造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这种平台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以能力培养为主,将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进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二、职业核心能力考评体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在高职院校有限的课时内通过传统的积淀养成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实现上述三种人文能力的培养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通过系统的人文课程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方法对人文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其作用是不确定的。同时学制与课时也不允许这样大量开课。所以我们需要设置能够显在地作用于学生的人文能力的培训课程,以及相关的对能力进行测定的考评体系。这种课程可以称为“人文能力养成性课程”,即通过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引导来强化习惯的养成直至影响到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这就是外(外在的规范与行为)――内(内在的理解与认知)式的人文能力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外(外在的课程)――内(内在理解与领会)――外(外在的表现与行为)的教育养成过程相比,它省去了一个环节,但实质内容与性质却没有根本的不同,可谓异曲同工。这种针对人文能力培养的人文素质课程,其课程架构与考评体系的设计无疑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挑战。

劳动部门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参照国外先进的职业核心技能体系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核心技能测评体系,该体系可分为模块,即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模块中有一半以上与人文素养有关。这个核心技能的培训与考评体系针对性、操作性非常强,非常明确地告诉培训对象要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能力水平。这种培训模式与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为宗旨的实训实践模式不仅有近似之处,而且是对技术应用型实训实践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提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把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与人文能力实训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特别要注意在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中融入人文能力养成。总之,这种培训考评模式能够像其他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一样,真正起到我们前面提到的由外而内的“能力养成”的作用,而且收效也比较快,比较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在目标体系、技能分解、培训方法、考评模式方面完全可以参照上述职业核心技能的培训与考评系统,结合自己的特点与内容,实现全面的改革与重新建构,打造全新的高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三、高职人文教育体系改革的策略

结合我们抽取出来的高职人文课程所应具备的对学生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功能,再加上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这一平台应该有语言交际模块、协调合作模块、自我教育与完善模块三个模块。其中语言交际模块的内容主要为母语的听说读写及语言的交际运用;协调合作模块基本上参照职业核心技能合作模块所要求的能力,并对难度作以相应的调整;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模块包括分析自己的特长与不足,确定自我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及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与方法,品德的修养与完善等,这一模块的内容,可以吸收目前高职德育教育的新成果。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改革的难点与重点在于教材建设及考评标准的确定。首先应制定一个高职人文素质训导大纲,大纲制定时完全可以按照职业核心技能的“工作活动”“技能要求”“培训与自学指导”“考评指导”四个方面。对人文素质训导的目标、内容、程序、考评作出定量定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训教材的编写与考评体系的建设。在教材建设上要突破传统的文本教材的概念,建设一种新型的全方位的立体教材,这种教材除了教学目的与标准确定以外,其他的案例与相关资料应该建成一个分类资料库,可以随机抽取与运用,达到教学内容活化的目的,以避免学生将此课程变成一种记忆性模式化的课程。在具体教法上要以案例、情境模仿和讨论为主,以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教学效果。在考评方面,也要突破传统的笔试模式,以能力考核为主,主要方式有任务式、案例式、项目式等。

第8篇:教师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一、立足于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充分说明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我们学习数学,想在数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首先必须通晓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练会基本能力,才能在研究学习中有所发现。好高鹜远、排斥基础,是不可能创出什么“新”来的。基础知识是构建该学科知识大厦的基石,基本方法和能力决定了知识大厦能不能去顺利构建,没有这些,知识大厦就是空中楼阁,更不可能金壁辉煌。我们难以想象,连数学的基本加减乘除运算也不会的学生,能在数学方面作出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因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努力打牢双基,提高学生对基础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成长奠定基础。

二、着眼于看,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

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勤于观察,勤于思考,是创作的源泉。在这儿,我也要说,勤于观察,善于观察也是数学发现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必由之路。

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方法和手段,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信息和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当然,观察应讲究方法,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例如,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和科拉顿分别进行了电磁感应观察,结果法拉第获得了成功,而科拉顿却错失了良机。万有引力的发现,欧代几何体系的建立,近代数学史上一个个新发现无不打上观察的烙印。因此,观察能力本身就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数学上,更是离不开观察。杂花生树,群鸟纷飞的明媚春天,原野上追逐嬉戏的孩子手中高高放飞的各色风筝、气球,在轻松之余,你是否想起过它所包含的数学问题,你是否想到了启发孩子去观察分析、气球为什么飞得那样高,你有办法测出气球在空中的大约高度吗?这些活动无时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数学对象包涵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数学观察不外乎观察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这两方面。在解题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观察已知和需要求解的,还需要观察从已知到求解的整个过程,随时捕捉有用信息。

三、立足于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像物理、化学学科有许多可供学生直接观察的实验,而更强调思维的活动,但是,有许多物理现象通过现象看本质,就是数学问题,没有数学的介入,就很难以凭借观察得到的现象窥其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培养思维活动的深刻性,在培养学生创造观察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此,可以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

1.加强设计训练,引导学生探索

高一数学第五章《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一节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用同样长的绳子挂一个物体,如果绳子的最大拉力为F,物体受到的重力为G,你能否用向量的知识,分析绳子受到的拉力F的大小与两绳之间的夹角θ的关系?在研究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当场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问随力F增大两根绳子与物体结点处能否在同一直线上,当我用力拉绳子时,学生们观察到结果是可以在同一直线上,但是经过深入思考结合课本上的数学模型可知,上述回答是错误的,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现象掩盖了本质,事实证明,只有深入思考,建立数学模型才可能揭示本质。

2.重视预测、猜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通过思维能够在头脑中创造出某些没有经历过或现实中尚未发现的事物形象。人们借助这种思维常能在未经逐步仔细分析的情况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一些合理的预测或猜想,这种猜想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也正是“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是使杨振宁、李政道得以问鼎诺贝尔奖,也正是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使陈景润家喻户晓。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无数合理的猜想组成数学这个神奇的世界,也正是这些数学的预测和猜想成为数学发展的动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合理地去预测或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3.鼓励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通过经常的独立思考活动才能逐步形成,数学题目的解决和数学模型的建立就是独立思考活动的一个有效载体。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推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第9篇:教师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实践;欣赏

美术属于视觉的范畴,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造型艺术的原理和写生绘画的方法,就离不开美术欣赏和分析,学生的成才过程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极其密切,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方面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开阔艺术视野,陶冶高尚情操,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呢?(“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是就能大大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精心培养:

一、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克服学生厌学心理,变被动为主动,放映幻灯片和录像教学,比单纯拿美术图片给学生介绍作品更能吸引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幻灯片的特点在于画面色彩亮丽,视觉观察力较大,投放的画面是静止的,因此,教师在讲解分析作品画面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讲解传授有关知识,通过录像欣赏集声、光、色为一体的画面,对作品进行全面的介绍、分析。基于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量大的特点,比较适宜欣赏一些如画家及其作品介绍、时装表演及绘画写生方法过程、演示中外美术史与名画欣赏等。

结合教学内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是多方面教育的结果,是在良好有效的教学环境中调动起来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欣赏作品时都有自身独特的情感和思想。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是教之下学,“教”是为学而教,二者统一起来的一种新思想、新观念。进行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更能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在言谈举止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的、崇高的生活道德情操和积极进取精神,正确理解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美术欣赏教学是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美术造型的技能和记忆观察力,更重要的是启发、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康×曾一直对主课有偏爱,后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逐渐迷上了美术,后来居然在全疆画展中荣获一等奖,如今他不但在美术课的成绩是优异的,而且还带动了其他各门课的成绩都非常优秀,连续几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二、启发学生对艺术集美学问题的思考,对学生进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能力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意志力,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艺术审美、欣赏和表现力。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在分解、分析画面过程中,不仅只局限于美术范围内,应避免就事论事的教学形式,比如,欣赏图案作品时,不但要分析图案中的点、线、面的形式,美术及色彩的对比、冷暖、灰处理,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民族图案、建筑图案以及音乐中的节奏、韵律说明表现形式与图案的联系,使学生运用这些美学上的形式法则寻找艺术创作的共同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要从学生的感知入手形成表现,从而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概念,进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的目的。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理解巩固知识,进一步转化为技能。只有具备了必要的技能,才能将知识用于实践。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应用,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而练习也是通过培养启发因素中得出,独立思考,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并积极地运用知识与实践联系,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绘画课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学生于是对绘画课产生了强烈的愿望,感到自己的情感体验需要让人知晓,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才能充满童心、童趣。有一次我在上绘画课时,让学生临摹儿童画报中的一幅画,其中赵×在临摹时不但改动了部分人物形象,而且布局组合也别出心裁,画出了许多背景道具,这幅画不禁让我惊叹学生的创造力之强。果然这幅作品不仅在首届“迎回归”儿童书画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而且在“中国儿童书法美术大赛”中获得银牌奖,这幅作品还参加了伊犁州儿童书画大赛,并荣获二等奖。

三、经常性带领学生参加、参观美术作品展,进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从非智力因素的情感入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尤其是师生感情,更能吸引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教师经常性带领学生参观美展,并在现场介绍作品形式及表现内涵,这都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师生情感交流。在讲解交流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是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相结合的,而主导作用也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良好的教学关系表现为教育活动中师生协调一致,师生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与爱戴,师生间的情感交融、息息相通的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及教育本身都产生积极作用。学生参观美术作品的同时,首先是画家的原作。教师在讲解分析过程中具备了真实的审美对象,为经常性地举办各种展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常性举办学生作品展览使学生能看见自己亲手绘画的各种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到艺术的浓郁性,更能体会众多观念对自己的绘画提出不同的思想和见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绘画的技巧,促进现代美术素质教育向新的方向发展。

四、课外加强欣赏辅导教学,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课外辅导教学培养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就是鼓励促进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反馈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教师要根据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扩大知识面,并适当给予具体的帮助、解答、演示,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新方法,端正学生思想和态度,并鼓舞学生的积极性、进取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学生的绘画作业中,只要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我就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例如,我曾经教过的向×,在我的激励下他参加了伊犁州儿童绘画比赛,荣获了二等奖,后来她逐步喜欢上了美术,并考入伊犁师范学院美术系,如今他也站到了美术教学的讲台上,正是爱好促进了学生今天的成功,这正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最好例证。美术欣赏中培养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是统一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认识过程是这两个不同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着眼于人的素质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向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使其在掌握艺术审美、欣赏和表现能力等方面充分发挥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全面完成现代美术素质教育任务。

综上所述,美术欣赏课教学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相结合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素质教育中,我们要转变观念,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在实践中努力积累经验,以观念的更新带动思路的创新,不仅能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学习,积极调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更能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风格指导学生发挥创造力、表现力。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挖掘艺术潜力,让学生在各自兴趣的基础上感染艺术,品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