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范文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第1篇: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范文

关键词:定格动画;广告;运用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59-01

随着广告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定格动画逐步在广告中得到运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主要对定格动画在广告中的实际运用进行探讨。

一、定格动画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所谓定格动画,即通过逐帧拍摄,采取模型或已有成品制作而成的动画。换言之,就是对对象采取逐格拍摄再使其连续播放,进而形成的一种活动的人物或受众可想象而成的角色。定格动画通常是由木偶、黏土偶等角色演出。定格动画是一项极具创造性和感染性的动画形式,如今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较为迅速,且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2.特征。时间感和空间感是定格动画的主要特征。定格动画属于样式展示,和传统2D或3D动画比较,其更为重视视觉的素材的新颖性,可以让受众通过动画将物体情感化。比如:《沙堡》这部定格动画就是通过沙粒来体现其特有的视觉体验。定格动画更为注重木偶、沙子、积木等日常材料,且定格动画对材料的特性及局限性更为注重。

二、定格动画的类型

1.平面定格动画。平面定格动画最初是在纸张上创作而成的,是最为常见,也是历史最久的动画形式。它的特点是单线绘制、线条流畅、画感唯美。剪纸是动画初期常用的方法。剪纸艺术是我国极具民间特色的一项艺术,且很早之前就在造型上有着立体思维。和剪纸动画相比,沙画、油彩动画等动作的设计均直接通过摄影机来实现,是单向的,不可改变的。

2.立体定格动画。立体动画,最为接近电影思维方式,通过展现物体的形状、体积等来表现出空间的真实变化。实物动画和偶动画的最大区别就是材料应用方面。前者可让受众更为明确的了解看到的物体性状。如果单纯动画无法实现完整、有效的画面效果,则可通过实拍来增加效果,使得产品主题的传递更为形象生动。所以,定格动画在广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三、定格动画在广告中的运用分析

(一)定格动画在广告中的形象特点

近年来,定格动画在广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主要在电视、网络视频等广告中较为常见。定格动画凭借其特有的亲和力极大地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常用于各类广告。具体而言,具有这几个特点:(1)简约,这是定格动画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材料上。定格动画在创作过程中更为注重简洁、迅速,在表达事物时更追求情节的简单和直接,主题明确,直观形象,使受众看后迅速了解其意图。所以,在广告宣传中定格动画会将最传神、最具形象特色的放大、定格,以突出广告主题,进而实现良好的广告效果;(2)夸张,定格动画的表现形式无论从形象还是主题上均有明显的夸张性。当前,大多数定格动画已跳出了一般概念,但是又保证其夸张要符合逻辑,使受众更好接受和理解;(3)幽默,这是定格动画在各个方面运用的一个共性。在现代广告宣传中,往往定格动画的主要角色会通过幽默方式向广大受众表达产品或企业的诉求,以悄无声息地将产品主题或企业理念传播出去。

(二)定格动画在广告中的具体效用

首先,可引起受众的注意,有助于塑造品牌形象。定格动画往往会让受众进入既亲切而又陌生的情境中,尤其是能最大限度吸引受众注意。正是由于故事的丰富性、人物的完整性、情节的感染性,再配合技术特效,使定格广告动画更具效果。在广告宣传中,应完整直观地表达主体,选择好广告内容,定格动画凭借其优势良好地运用在广告中;其次,跨文化的交流及沟通。伴随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企业需要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将产品推广出去,尤其是跨国企业产品的销售。正是因为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使企业在打入新市场时还应充分重视所在地的人文环境。而定格动画因其卡通、有趣的形象有助于跨文化进行交流和沟通,进而使更多人接受。

(三)定格动画在广告运用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是真实性问题,在广告宣传中,往往会因虚假、夸张宣传方式而遭到受众的反感。定格动画本来就有夸张、变形等特性,需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处理,因此其和生活实际可能有较大差异。所以,在广告中应用定格动画应重视真实性问题;二是伦理性问题,因动画广告具有明显的夸张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所传递的信息存在欺骗性,有悖于社会道德。定格动画在广告中的运用所引起的伦理问题则不仅在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所以,广告企业及广告设计单位在创作时,应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遵循伦理道德。

四、结语

新时期的广告宣传中,动画广告已成为主要形式,和传统广告相比较,动画广告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竞争日益经历的形势下,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定格动画的特性及作用,将其科学合理的运用到广告中,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广告的实际效用,提升广告效果。

第2篇: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范文

关键词:设计教育 地域化 视觉设计 资源整合

当前,设计教育不断强调“当代”和“前瞻”,对地域文化没有足够重视,而经济、文化、信息的日益融合,导致了设计教育模式的概念化和趋同化。在年初,我们针对这一现状,举办了“全国地域化视觉设计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会上很多学者指出:在当今的设计教育中,地域文化是设计教学的重要资源和内容,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并结合教学加以有效的利用,有助于设计教育拓宽视野形成自我特色,通过教学检验成果,使视觉设计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

一、地域文化与视觉设计的关联性

设计教学在坚持与时俱进和交流共进的同时,要思考如何利用地域特色,把地域文化和地方传统放在当代的背景下去呈现。[1]结合地域文化探索设计教学,对于设计院校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地域文化作为特定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不仅有助于开拓自身的教学特色,又可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地域文化与地域视觉

地域文化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2]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上的差异,必然形成地域之间不同的文化轨迹。

地域视觉指当地著名的,独具视觉特色的形象与景观,并被大众所公认的视觉性标志。[3]地域视觉是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之上,通过挖掘、继承与发展起来的知名品牌。它本身具有个性鲜明,形象突出、差异化的特点,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域视觉以景观、图像、符号等形式表现风土人情,文化遗产和自然现象。地域视觉与传播密不可分,伴随文化交流,共同提升。因而,地域视觉是再现视觉,直观表达地域形象,也是视觉创意,从地域文化的观念上突破,创造新的视觉形象。

(二)地域文化是视觉设计教育的重要资源

加强视觉设计的原创性要从本土化做起,首要关注的是地域文化,因为地域文化的语言和形式都包含特有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情感心理等,所以地域文化中有许多元素值得我们开发与提取。在教学中有针对性、探究性的考察,收集相关资料、图片、书籍、实物等,利用图形创意与符号的延展,进行整合、提升、优化和创新。这样可以做到教学实践和市场需求相结合,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平台,将地域文化、设计研发融于教学之中,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地域化视觉设计教学与实践

(一)地域文化与视觉设计教学的结合

首都北京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遗产,围绕北京的地域视觉文化特征,我们成功打造了“视觉新北京”项目,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结合设计课程和课题项目特点,将教学理念、知识、能力和实践融入课程,从专业教学和实际项目出发,强调教学、研发和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学生深入到课题中,学会调研、策划、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自觉参与教学实践,达到项目整合、提升、优化和创新目的。

(二)通过项目提升学生创意思维能力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从地域、信息、视觉、行为及受众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北京文化中有许多的传说、故事、典故,在构思上紧紧围绕主题去扩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视觉图式。在了解地域视觉的基础上,抓精、准、特、优,使其成为不断创新的源泉。现代信息对创意图形来说承载着更多地内容,在创意上依靠信息做文字与视觉分解。

(三)结合地域文化进行视觉设计研究

在设计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围绕“视觉新北京”项目,提炼北京地域文化中的典型视觉形象,利用所收集的相关资料、摄影、图片、书籍、实物等进行整合分析,以现代视觉表现方式创作完成。每人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主题系列进行创作。通过“兴趣+引导”,“重点+特色”展开深入研究。以全新的视角去体验名胜古迹、民俗民居、民间工艺、现代建筑、城市风采等。在设计过程中把握文化与时尚融合,原创与心智的并置,图形创造与符号的启发,造就新观念、新特色、新印象、新风格。

三、地域化视觉设计教学案例分析与应用

(一)设计方法的教学

面对地域化视觉形象的教学,主要在课题策略和思维拓展的基础上寻求相应的设计方法:

1.优化方法

在设计过程中,指导学生将不同的创意一一列出,进行反复优选,通过类比,挑选特点鲜明、个性突出的主题进行设计,优中选优。优化目的在于从创新点上不断推敲,看是否能达到受众所需的最佳视觉效果。(图1、2)

2.比较方法

比较法是集中方案、进行比较和鉴别。对学生设计方案反复比较,找出问题,不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在比较中无法界定时,可深入作品的局部去细化比较。同时,在内容、形式上选择不同方法综合比较。(图3、4)

3.归纳方法

许多创意设计,自身具备较强的艺术性和发散性。归纳目的是将其整合在大的平台上去创意,把零碎和分散的思路集中起来,形成系统的框架去研发。通过归纳法提出创意的侧重点,集中优势去设计。(图5)

4.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强调视觉中有意味的创意形式。通过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实验性尝试,将视觉的已知规律与分解特征用在创意图形中,使它变得理性和逻辑化,所呈现的图形符号具有重构性与关联性,在演绎方法验证的过程中趋于合理。(图6、7)

(二)表现形式的教学

1.创意性摄影表现

创意摄影是靠光线、影调等技术特点构成了独自的视觉艺术语言,强化了视觉的吸引力,它有利于捕捉历史的痕迹,获取地域的风采。通过摄影培养学生采集素材的习惯,然后完成策划和有意味的创意,去组合和重新构成,利用数码技术去进行画面合成,达到创意摄影的完美表现效果。(图8)

2.图形表现

图形作为视觉的主要语言和表达手段,在设计中突出观念和视觉效果。创意中,图形本身作为交流载体,参与沟通方式,传达主题意图。图形的地域性表现,更多地寻找特定情景和典型符号,要求记忆形象,表达思想观念和行为意图等。在很大程度上去认知新的图形与符号。提升到视觉层面上引发关注。(图9、10)

3.系列表现

系列表现是指一个由概念引发出多种表现形式。首先,可以是相同概念,不同系列风格。其次,可以是相同风格,不同的表现。第三,在相同风格里,去表现概念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强调流动的视觉效果。第四,同一主题用相似的手法表现,即可单独存在,又能组合运用。(图11)

4.空间表现

在创作上打破二维视觉表现,向三维乃至多维空间寻求创意。利用创意图形的界面突破原有表现,充分考虑立体结构和空间变化,形成具有景象时空观念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使情节与情景的结合,用时间隧道去延伸经典故事。借时间与空间的视觉错位,创造新的意识流,给人以全新的地域视觉感受。

(三)结合地域文化的设计教学研究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针对首都地域视觉形象创新,从解读性、创意性、主题性三方面进行探讨。

1.解读性

解读是创意图形的基本原则,设计中包含许多信息,只有提高解读能力,获取图形认知。从视觉设计中去感受理念、图形、符号、编排和文字带来信息性。可读只是一般理解,要想品味高水平的创意,提高解读质量十分重要。可读使视觉传达结构合理,流程通畅,信息传达准确。

2.创意性

创意图形除自身具备地域视觉的传播功能外,有意味的创意必不可少,如符号的再现,图形的构成、强化局部,记忆性、纪念性,互动、收藏等,我们主要在以下四点去进行创意:①突出个性创意、视角和细节。②寻求相对准确的原创视觉语言去表现。③创造地域图形与创意的高品质。④用现代眼光看待中国设计文化与风格等。

3.主题性

在把握可读和创意的基础上,依靠主题去延伸设计形式。面对地域视觉文化,主题开发需要选择典型和优化视觉形象。主题性的设计,把合理的创意与完美的形式有机结合。在主题范围中,有目的引导,力求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四、结语

(一)加强原创,从本土文化做起

我们正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阶段,这一阶段设计教育最大的疏失,就是对于学生原创精神、原创能力素质的培养。[4]在设计教学中我们不断强调创意,但往往会发现“创”的含金量并不高,究其原因是“源”的缺失。在当下,设计教育应立足本土资源和特色开展研究,根据各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地区优势,深入发掘自己的特色,以“源”探路才是实现设计原创的有效途径。

(二)运用新的教育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开辟新路

地域文化是设计教学的重要资源,经过“视觉新北京”项目的研发,结合课程教学不断地运用,有助于设计教育吸纳地域文化特色。同时,构建设计转化平台,以“视觉新北京”课题,结合首都旅游纪念品市场的需求,开展“北京礼物”的设计研发,使设计教育向产业转化,为北京旅游品打造新的视觉品牌。

(三)通过教育了解本土文化

地域文化、精髓和特点来自设计者对地区文化的总体体验。设计之所以丰富多彩,很大程度取决于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加以引导,使其深入发掘地域视觉的文化根源,提炼地域文化的视觉特征,这不仅是设计过程,也是学习本土文化,了解中国文化根源的过程。[5]通过地域文化的设计研究,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拥有的地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本土文化的发展动力,对地域文化和视觉设计的探讨,将是今后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注释

[1] 广州美术学院,2008全国设计教育论坛―“地域性”与“当代性”主题研讨会,http:///

[2~3] 李中扬:《视觉新北京》,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第3篇: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范文

[关键词] 图形符号文化价值独创性市场效应

社会文明发展至今,设计已涉足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样一个设计气息浓厚的年代,包装设计作为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前景和压力渐渐被许多学者和志士提上日程。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载体,它不仅体现着地域性特色,同时也起着传播文化特色的作用。如何找到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语言,对我国的包装设计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现今是一个“读图时代”,“图形符号”的概念应运而生,并已初渐形成了它自身的文化逻辑。人们对包装上的图形比文字更感兴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包装界面设计中得到证实。在商品货架上,拥有醒目突出的图形符号的包装更能吸引和打动消费者,并使之很快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购买行为。在包装设计中,图形符号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读图时代的包装设计和“图形符号”的基本概念

1.读图时代的包装设计

社会已发展到了一个信息大量传播的“读图时代”,“读图时代”这个概念本身就表明图形已经成为比文字更具有优势的一个媒体或媒介。在这个时代,消费大众正扮演着由信息的单一、被动的接受者,向信息多元的主动筛选者转化的角色。

因此,包装形象的视觉设计,作为企业推销产品的主要手段,必须设计出大众容易接受的视觉形象以满足消费者的视觉。读图时代的包装设计应该符合人们快速阅读的需求,尽量以最简洁的图形符号语言来传达商品信息,并给观者以很强的视觉美感。

2.图形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图形是个广义的概念,是包装设计的主题,指用图像形式进行视觉信息传播,图形是超越国度、民族间语言障碍的世界性通用语言,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图形不仅要具有相对完整的视觉语义和思想内涵,还必须推敲形式美的规律,结合构成、图案、绘画、摄影的相关手法,通过计算机图形软件处理使其符号化,并且有丰富的可视性、易识别记忆等特点。

3.图形符号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包装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传播一定的信息以促销产品,而信息的传播往往以图形符号作为主要载体。

图形符号是指以图形为主要特征,用以传递某种信息的视觉符号。“图形符号”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符号体系,是由造型元素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等组成,并运用一定的造型法则创造出的视觉形式。它是图形信息的载体和表现方式,是一种传播行为的符号。

图形符号具有直观、简明、易懂、易记的特征,便于信息的传递,使不同年龄,具有不同文化水平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都容易接受和使用,因而它广泛应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行业。

二、图形符号和包装设计的构架关系及其市场效应分析

1.图形符号和包装设计的构架关系

图形符号是包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设计元素,对包装设计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从属于包装设计,又影响着包装设计;同样包装设计也离不开图形符号,它们之间呈现出一种亲密的构架关系。

图形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功能,在包装设计中还具有双重意义: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在图形传达的过程中,设计师将信息通过媒介呈现在受众面前,受众看到这个信号(图形),基于自己对该信号的理解进行解码,还原成一定的信息。如果受众解码的立场和设计师编码的立场一致,那么所传达的主题就很容易接受,反之,设计师的意图就很难迅速准确地传达给受众。所以作为传播者的设计师必须要从社会层面的各个角度去准确把握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受众对于不同图形符号所产生的各种情绪反应,把握好图形符号的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这样才能设计出受众易于接受的、能引起强烈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并达到一定的传播信息功能的图形。其实,这也就是图形符号和包装设计构架关系的一种表象特征。

2.包装中图形符号的设计及其市场效应分析

包装设计中,我们通常都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冲击力和信息内容,换言之就是包装设计的形式与内容问题。而图形符号的作用在包装设计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两方面都有所体现。

包装设计是以静态展示方式传播信息的,受众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主动的、有选择的接收信息。一则成功的包装,图形符号的设计一定要减少干扰性因素,唤取消费者的兴趣,使消费者产生即时印象,这就需要图形符号具有以下的特征。

(1)简约风格

简约设计作为当今设计的主要潮流,已经逐步渗透到现代设计领域的各个角落;同时也将是包装设计未来的趋势。

由于商品包装有着需要准确、详细传达出内部商品各种相关信息的特点,包装设计的简约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产品说明、产品成分等均是一些必不可少的包装设计元素。而包装本身的内容越多,就越容易背离简约化设计的宗旨,因此,商品包装必须在表现众多的设计要素和简约化设计风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其关键就在于找到能将众多的设计要素形象地、高度概括的表现出来的元素,而简练的图形符号正是满足这一要求的元素。如果商品包装表面各种繁杂的文字信息、图形信息都以一种通用的图形符号的形式出现,整个包装本身势必会简洁明了得多。

目前已有部分商品开始在包装设计上运用图形符号,达到简约设计的目的。许多奶制品包装上采用的利乐包装标志就是一种图形符号,使用了这个图形,减少了许多相关的文字说明,只要顾客了解利乐包装能在常温下长时间保鲜的特点,就能明白每一个使用了利乐纸盒包装的奶制品是新鲜的,信息传达就通过统一的图形符号被简化了。绿箭口香糖的包装上所采用的环保标志也是一种图形符号,通过一个简化的小人向垃圾桶投垃圾的简单图标,传达了提倡环保、保护生活环境的重大含义,比纯粹的文字或是写实的图片更明确和直观。

然而,有些商品包装上的使用说明尝试采用图形来表达,用几幅连贯的图形将原本需要很多文字描述的一种过程表达得更直观、明了,这是一种图形的表达方式,比文字进了一步。但许多图形不够简洁,概括性不强,有的甚至让人看了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违背了简约化设计的根本目标。因此,简约的图形符号不是单纯的简单化,要遵循简洁性、通俗性和通用性的要求。

(2)强烈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色

近些年来,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失语的现象,表现在国内各种类型的设计作品当中,这种现象也同样引起我们对于包装设计语言问题的重视。观察不同国家在设计中所反映出的民族特征,应当引起我们对包装设计进行全面的审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望。现代包装设计,传统图形应当成为表达民族语言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元素,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和价值应当得到传播和发展。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图形加以符号化应用在包装设计之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在包装设计中建立起民族文化自尊的一个出路,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

再者,凸显民族特色的包装应针对现代社会人们在视觉传达中的审美要求,对传统图形进行再创造,注重传统图形符号是否具备“能指”视觉语言功能特征和“所指”产生的文化意象。

北京申奥标志可以说是运用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之中的一个成功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有的介于似与非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太极拳”两个意象,十分巧妙地将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和奥林匹克精神元素结合在一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将历史文化遗产、现代北京、中国的形象,及其对世界、未来与奥林匹克的庄严承诺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这些成功的例子也启迪了我们在包装设计中对于传统图形的运用和设计。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传统图形为创意元素,可以在完成产品包装的同时传达出具有民族文化意象的视觉信息,形成富有个性和文化内涵的图形符号,是抽象语言和几何图形所无法比拟和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包装设计作品在国际的大环境中交流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形符号的形态与意义,在文化与文化的撞击中更能显示一个悠久历史民族的话语,更能显示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也会赢得较佳的国际市场效应。

(3)独创性

成功的包装设计还必须注意信息内容中传递的信息差异性。在包装设计中,新的信息总是通过图形创意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实现的。例如,同类商品有许多品牌,包装创意的核心问题是突出某一个企业及其产品的独特之处,通过艺术创意等手段把信息转化为图形,再利用包装这一媒介传达出去。如果包装设计不能表现出与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异,那么其传达的信息量就为零。因此,包装的独创性很多时候表现为所传递的信息差异性,差异越多,有价值信息就越多;相似越多,有价值信息就越少。

例如,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在进行商业推广的时候就注意了包装涵盖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问题,其标志针对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设计了七种文字,并且又在中国推出了京剧脸谱的可乐瓶包装,尊重不同地域文化的商业推广使可口可乐包装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应。

由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如今视觉传达立体化、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化的时代,包装设计中图形符号创意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图形负载有效的信息,并具有强烈的视觉传达效果。视觉冲击力和信息量是图形符号设计非常关键的两个方面,也是包装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包装设计和图形符号之间的构架关系及其市场效应。

参考文献:

[1]易志敏:论图形符号与平面广告之构架关系[J]. 《装饰》,2008(03):128-129

[2]罗哲辉杨静:超越包装的设计――日本包装设计新世解读[J].《装饰》,2008(07):136-137

第4篇: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范文

国内学者在翻译国外的“tourismattraction”一词时,有的翻译成旅游景点,有的翻译为旅游景区,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有的学者将旅游景区与旅游景点视为同一事物;另一种则是没有把握全文的观点而误译。部分学者在翻译标题、摘要时,又将“旅游景区”翻译成其他的词汇,例如,有学者将“旅游景区”翻译为“tourismscenicarea”(将其译为旅游风景名胜区更合适),例如旅游景区开发中的文化营销管理探讨:以巴马长寿产业为例(岑长庆,2010)翻译为CulturalMarketingManagementinTourismScenicAreaDevelopment:ACaseStudyofLongevityIndustryinBama。实际上,不论是英语论文译为中文为学习交流参考之用,还是中文翻译为英语为对外交流之需,科学严谨的翻译对于学科的发展、学术交流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们在对旅游景区进行定义时,概念范围略显宽泛,不只是强调旅游景区的某一特征,但从定义的主要倾向上,仍然能够总结出概念界定的主要视角,概括起来,主要有:

1、从旅游者需求或旅游产品的供给角度

在《风景名胜区规划条例》(1985)中,完全以需求的角度对景区进行了定义,景区是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旅游景区以吸引游客为目的,为游客提供一种消磨时间或度假的方式,开发游客需求,为满足游客需求进行管理,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张凌云,2010)。吴忠军(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2003)将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结合,认为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游客前往游览的吸引物和明确划定的区域范围,能满足游客参观、游览、度假、娱乐、求知等旅游需求,并能提供必要的各种附属设施和服务的旅游经营场所。

2、从旅游景区的区域性角度

此种视角主要强调旅游景区在地域上构成、活动和管理等方面的特性。例如,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2006)将旅游景区定义为具有吸引物、具有管理机构、经营旅游休闲活动、具有明确范围的区域。刘正芳认为旅游景区是(《旅游概论》,2006)由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资源与旅游设施及其他相关条件有机组成的地域综合体。

3、从旅游景区的空间性角度

此种视角主要强调旅游景区在空间上特点。例如王衍用等(2007)认为旅游景区就是一个空间环境,这个空间环境具有自然或人文景观,且人们在其中进行旅游活动。

4、从旅游景区的功能性角度

此种角度强调景观的价值能够给游客带来的体验,例如赵黎明(2002)强调的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功能,王德刚强调的参观游览、娱乐休闲、康体健身、科学考察、文化教育等活动。

5、多种角度的糅合

有的学者将旅游景区定义为特定功能的空间或区域。例如,李肇荣曹华盛等《旅游学概论》,2006)认为旅游景区是一种空间或地域,在这一空间或地域中,旅游及其相关活动是其主要功能。有的学者将景物构成和功能、地域特性相结合。例如马勇(2006)将旅游景区定义为是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景点组成,从事商业性经营,满足旅游者多层次精神需求,具有明确的地域边界的小尺度空间旅游地。但这个小尺度究竟有多小,该如何衡量呢,笔者不禁有些困惑。

综上所述,中外学者的定义既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中外学者对其概念界定的横向比较看,旅游景区的功能、旅游景区的界限、旅游景区的地域性是部分学者概念间的共同点。从整体上看,国内学者对景区的定义呈现出交叉且相异的规律,每个学者侧重点不一,都强调了旅游景区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征。同时,学者们在旅游景区的概念界定时,或多或少的牵扯到旅游目的地、旅游地、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区等术语,究竟这些相关概念之间是怎样的异同关系,在进行旅游景区基础性研究时,有必要加以区分。

旅游景区相关概念辨析

旅游景区是有效开展旅游活动的依托,在旅游业普遍发展的今天,旅游景区的身影不再神秘,理论概念是现实状况的描述与说明。因此,有必要结合各地区的景区现状,及现有的代表性的定义,对旅游景区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

(一)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旅游景区是以吸引游客为目的建设的场所,还是因为景物吸引了游客而被设立了景区?旅游景区的管理是否只是为了游客?以昆明翠湖为例,南眺碧鸡、北瞰蛇山,水光潋滟,垂柳摇曳,“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是对昆明翠湖景区的真实写照,但是这个吸引众多游客的景区最初并不是为了吸引游客建设的,元朝以前,这里还属于城外的小湖湾,至民国初年,改辟为园,园内种植柳树,湖内种植茶花,才有了翠湖这个美名。之后建湖心亭、修长堤、建石桥、设八角亭,每天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翠湖公园于1958年起收取门票,2002年9月25日向市民免费开放。目前,公园的经济来源主要有游船租赁收入和商铺租赁收入及政府财政每年补助拨款,以此维持公园发展。自取消门票后,这里仍然是外来游客的必游之地,同时也成为当地市民户外消遣的重要场所。由此可见,不论是供给角度的为吸引游客还是从需求角度满足游客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笔者认为把旅游景区定义为具有旅游吸引力或是旅游价值显得更客观。

(二)旅游景区与旅游景点之间的关系

国内学者对国外visitorsattraction这一词的翻译理解为旅游景区或旅游景点,多数学者将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视为一个概念的不同说法(张超广,2008),在著述中并未作详细区分。有的学者将其做了详细的说明,认为空间范围大的旅游景点是旅游景区(李冠瑶、刘海鸿,2005)。从字面上看,景区和景点完全是一个面和点的关系,不能随便将其混为一谈,旅游景点应该是构成旅游景区的单位,旅游景区是由单个旅游景点或多个旅游景点构成的地域,例如,杭州西湖旅游景区,就包含了三潭印月、苏堤春晓、花港观鱼等名胜景点。

(三)旅游景区与旅游地之间的联系

在旅游地理学、土地规划的相关书籍中,旅游地的提法最常见,关于旅游地(tourismarea或sightseeingplace)的概念,多数学者都有以下共同认识:一是它的空间性或地域性,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高峻,2007),与旅游景区存在必然的联系(陶犁,2007)。二是它有两层基本含义(王万茂,2008;高峻,2007),第一层,旅游者浏览、观光、访问的目的地即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的所在地,这里的意思也就是旅游目的地或旅游目的地上的旅游景区;第二层,指土地利用方式,如同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一样,旅游地是一种游憩用地,它是政府部门规划的供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地域或环境空间。如果将旅游地的景观结构进行划分,则可以分为:旅游地(区)一景区一景点(陶犁,2007)。由此可见,旅游地是一个地域范围更为宽广的概念,在其空间范围内,有各种供游客旅游的景区类型。

(四)旅游景区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联系

旅游目的地是一个从旅游者角度而言的地方,是一个与旅游客源地相对应的名词,涵义很宽泛,它可以是指2某个特定功能的旅游胜地,例如西湖,也可以是某个可以进行旅游活动的县市,例如西湖所在的杭州市,甚至可以泛指整个国家。由此可见,旅游景区的地理区位在旅游目的地的范围内。(五)旅游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之间的区别风景名胜区的概念多见于环境资源、城市规划、园林建设、旅游地理等书籍中。根据纵观众家观点,风景名胜区就是那些资源价值重大,环境优美,能够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由此可见,那些资源价值重大的旅游景区就堪称风景名胜区,例如杭州西湖是一个5A级的旅游景区,也是一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1982年评定)。同时,基于风景名胜区招揽游客与接待游客的现状,风景名胜区是旅游景区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旅游景区的概念及其外延,上文已将易混淆概念加以分析,并各概念的外延加以图示(如图1),由于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很宽泛,所指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笔者将其从大范围上将其他的几个概念加以涵盖,从小范围上,与旅游胜地、旅游景点相吻合。

旅游景区概念的再认识

(一)旅游景区的定义

笔者以为旅游景区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空间综合体,是一个包含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及各种有形或无形服务的地域综合体。

(二)旅游景区的内涵特征

1、具有旅游吸引力

任何一项旅游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某种项目吸引力基础上的,景区中核心景物的吸引力是引发游客需求、激发旅游动机与促成游客进入景区的核心动力。这里的核心景物可以是一项人造设施、也可以是一个自然风光、一个人文建筑,也可以是一个人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组这样的核心景物的组合。

2、具有旅游服务功能

旅游者在景区内的旅游大致有徒步、划船、乘坐景区内观光车进行观光游览,品尝风味小吃、体验节事文化、感受异样风情,景区内必然建立起各种辅助游客完成旅游活动的各种硬性的设施设备和软环境,例如交通工具、休息设施、解说系统、优良的卫生和安全环境。设施设备的齐全、环境的优劣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者旅游体验的高低。

第5篇: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商务谈判;文化因素;问题

国际商务谈判是中国现代对外贸易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从而出现了更多的跨文化商务交流。然而,跨文化差异造成贸易往来受挫甚至失败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学习了解西方文化,找到国际商务谈判失败的根源并解决之,就成为了现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是文化和商务谈判

1、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目前,人们对于文化的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现在通用的文化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社会成员所获得能力与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它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构的多层次性。文化可粗略的划分为显性与隐性,显性包括法律、制度、习俗等有形或可见的因素。隐性包括心理惯性、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等抽象因素。

第二,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对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认识,会产生不同的语言、文字、习惯。

第三,可习得性。

第四,兼容性。任何文化都具有兼容性,这是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2、商务谈判的概念及国际商务谈判

商务谈判是指贸易双方或多方为了一定目的,就一项涉及双方或多方利益的标的物在一起进行磋商,通过调整各自所提出的条件,最后达成一项双方或多方都满意的协议的过程中。当谈判的参与方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时,商务谈判自然就带有国际性。所以,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处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务活动当事人为满足某一需要,彼此通过信息交流、磋商协议来达成交易目的的过程。

二、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因素

1、语言。“语言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承载和传承文化最主要的工具,因此民族的文化特征无不通过民族语言体现出来”不同的语言有其不同的特征,例如:来自高文化内涵国家的人们常常使用含蓄的语言进行沟通,其谈判人员可能会选用委婉的、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了解说话时的情景才能准确理解对方语言的真正含义;而文化修养低的谈判人员则偏爱直截了当地陈述事物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这两种不同文化修养的谈判者进行谈判时,往往是一方认为对方过于粗鲁,而另一方可能认为对方缺乏谈判的诚意,或将对方的沉默误解为对其所提条件的认可,而在进行深入沟通时,往往就会遇到障碍。

2、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实际上是指人们观察事物、体认事理、做出反应时所采取的一种基本思路,所拥有的一种心理定势。由于历史因素所养成的定性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中西文化各自体现为不同的特点。其一,东方文化注重演绎推理,习惯于由公理到个例。西方文化注重归纳推理,习惯从特殊到一般。其二,东方文化偏好结合性思维习惯,从事物的整体反应,属性加以结合。西方文化偏向于分析思维,即将整体剖析深入,对整体中的局部细节加以研究,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其三,东方人注重统一,而西方人注重对立。中国的古代哲学体系很早就有“道生万物”一说。在最初的贸易往来中,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谈判冲突以及利益损失都是双方在共同承受着的。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就次枝末节进行深入的讨论,东方人普遍认为这样有利于以后的合用和互信,一旦原则确定,一步不让,而在具体细节以及执行上,则表现出灵活性。

3、时间观念的差异。由于文化不同,造成东西方人对于时间的观念也不同。中国人经常讲:“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认为商务谈判及合同签订等正式场合的活动主要是走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做的其他相关准备工作,所以,东方人并不是特别守时。而西方人则不一样,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并且,西方人对于已经安排好的活动不会轻易再更改时间。但中国人对于时间的安排更随意,经常未预约就直接拜访客户,并且,对于已安排的活动,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对其进行时间的变更或取消。

4、风俗礼仪。习俗是在一定社会中,被普遍公认,积久成习的生活方式,它具有恒定性,可变性和自发性等特征,它包括了在人类历史长河是所有被一定社会人群所约定俗成的,模式化的生活方式,如生产习俗、生活、礼仪、岁时、信仰和社会习俗等。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习俗,在跨文化谈判中,我们对此应加以认真考虑,不能掉以轻心,否则,轻则影响谈判进程,重则会使谈判不欢而散。

三、策略

1、培养跨文化意识,各国文化的不同体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及风俗习惯等方面。

2、尊重他人文化,注意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要善于变通,灵活应对。

第6篇: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酒店建筑;装饰风格;浅析

传统文化的酒店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比如餐饮、娱乐、酒吧、休息、交谊、会议、健身等,通过多功能实现与客源之间的有效连接,尤其是各种商务酒店、旅游度假酒店的兴起,在竞争的主要体现上就是酒店的整体建筑装饰。传统文化融入酒店建筑装饰,是酒店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材料选择、色彩搭配、节能减排、装修形式、摆设方法、照明构成等都是空间设计的基本设计点,从不同的原则上去把握[1],全面实现酒店建筑装饰的服务舒适感、立体感受等一些综合因素,更能促进酒店的客源,并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1 简述传统文化融入酒店建筑装饰风格的要素

1、酒店具体构成要素的文化融入。现代酒店基本上有接待空间、餐饮娱乐空间、商务会议空间等主要要素组成的,包括一些具体的装饰设计点。譬如入口、大堂、中庭、走廊等一些基本的组成,包括有会议室、餐厅、酒吧、KTV、健身房、游泳池等一些集商务、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商务中心。让宾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将酒店建筑装饰风格留在宾客印象中。例如位于大雁塔附近的唐华宾馆,运用良好的地理与环境,东依时尚名苑大唐芙蓉园,西临千年古刹大雁塔。群体建筑为园林式仿唐建筑,宾馆内亭台楼阁,湖光水榭,绿荫小径,宾客留恋往返,仿佛置身于中国古文化的中心。

2、酒店基本功能的文化结合点。从酒店公共空间的整体效能来看,既有基本功能,也有延伸功能,文化功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酒店通过一定文化的形式体现,客户领略到独有的文化气息。比如,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在建筑平面布局上借鉴了老北京四合院的正方形格局,巧妙结合了传统四合院概念和现代建筑理念,在大堂布置了各种传统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黑白照片,扑捉到老北京胡同的独特魅力,展示出了独有的文化气息[2]。

2 探讨传统文化应用酒店建筑装饰的具体模式

1、基本原则的整体把握。酒店建筑装饰风格主要围绕传统文化展开,在装饰设计上突出文化底蕴带来的舒适、美感、体现自然和谐的装饰风格。从美感的享受出发,对材料的使用,多采用简便、舒适、大方得体、空间感强的材质,重视材料的合理使用,在节能上,使用低能耗的节能产品和技术,以贴近自然、对人体无害、新能源的使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实现以追求自然系统为原则的生态设计,注入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将使用者的需求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让客户感到舒适和美感度更高。

2、心理需求的温馨亮点结合及展示。酒店是宾客休闲以及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包括餐饮聚会、休闲娱乐等一些活动,在酒店建筑传统文化的融入和设计上,可以突出一个亮点,形成文化品牌的创建点,无论是从入口、大堂、中堂还是电梯、楼梯走廊等一些公共空间的亮点布置上,都可以体现商务酒店独有的文化特色和经营理念。比如在大厅、前台等摆设一些具有古香古色的老家具或者古董,从一个点上形成文化、知识、趣味上的共鸣。可以选择公共空间的一个点,比如中餐厅、客房、大堂一些公共空间较大的地方[4],进行一些有艺术性、创造性的图画、耳目一新的温馨提示语、诙谐幽默的趣味故事等一些亮点,让客户有消费的兴奋点。譬如,广州的白天鹅商务酒店,在大堂的中央设计了一处中国式园林,假山上有三个大字:“故乡水”,这一设计让很多踏上故土的海外侨胞非常感动,立刻体验到回家的感觉。

3、区域历史遗留文化在装饰上的再现。由于受到地域性的影响,包括独有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一些综合因素的考虑,尤其是历史遗留文化对于酒店建筑装饰风格的要求,可以体现出文化的巨大效应。因此,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酒店建筑可以融合历史遗留文化的特色,尤其是人文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并结合酒店建筑物本身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及项目功能的要求,更好地实现酒店装饰的文化风格。譬如著名的古城西安的钟鼓楼大酒店,处于市中心闹中取静的难得地段,西邻鼓楼,南望钟楼,位于钟鼓楼广场的北侧,地方特色夜市饮食街[5]。这个酒店以及周围的建筑都不仅体现了历史文化,同时更体现三秦文化,在外观建筑与装修风格上体现北方建筑的大气与宏伟。因此,在全面结合本土地域文化情况、注入文化底蕴的同时,在酒店建筑装饰风格上,充分考虑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的痕迹来体现其装饰风格的地域性,因地制宜,能起到更好的装饰效果。

3 总结

在酒店建筑装饰风格中融入传统文化,确定文化设计的主题,不但能吸引宾客,同时还能将传统文化给予继承和发扬,在全面保持纯真的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现代艺术、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等多种结合体,使文化艺术在可持续发展中得以延伸,并增强酒店的市场发展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佳璐;传统聚落与现代城市居住区居住理念的对比[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2](美)瓦尔特A?鲁茨, 理查德H?潘纳, 劳伦斯?亚当斯编著; 酒店设计规划与发展; 温泉;田紫薇;谭建华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江金洪;浅析建筑中装饰艺术的特性;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年第08期

第7篇: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范文

Discussion on Themed Hotel Positioning and Business Strategy

游来红 YOU Lai-hong

(广西大学商学院,南宁 530004)

(Business School,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摘要: 主题酒店成为目前酒店业的一种市场发展形势,其是适应目前的市场文化导向而建立起来的,给人体会酒店个性化服务的空间。主题酒店建设的目的就是适应了人们追究高品质服务的需求,提升酒店的性价比,打造酒店个性环境,以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就会有所不同。酒店可以此作为酒店文化符号,注重发挥酒店的品牌效应,通过实施差异化经营以提升行业市场竞争力。通过酒店不同地理位置的选择,可以对酒店的经营方略进行定位,不仅可以塑造酒店主题内涵,与前来酒店住宿的客人形成心理交流效应,还能够给客人留下难忘的体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本论文着重分析主题酒店地理环境定位以及本土文化优势,提出有效的经营策略。

Abstract: The theme hotel becomes the marke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hotel industry, which is adapted to the current market-oriented culture and provides a personalized service space to the people. The purpose of theme hotel construction is to adapt to the people´s demand to pursue high-quality services, enhance the cost-effective of hotel, build personalized environment and give deep impression to guests. Different regions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stoms. The hotel could be served as the symbols of the hotel culture, so the hote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of the hotel´s brand and implement different operation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Through the choice of the location of hotel, the hotel´s business strategy can be located, which not only can shape the hotel theme connotation and form mental exchange effect with the guests, but also can give the guests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and achieve good economic benefi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ing of the theme hotel and advantage of local culture and makes effective business strategy.

关键词 : 主题酒店;地域定位;经营策略;当地文化;区域环境

Key words: theme hotel;geographic location;business strategy;local culture;region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016-02

0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主题酒店成为酒店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且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主题酒店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适应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越来越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对于酒店提供的服务不再满足住宿、休闲娱乐,而是要求酒店环境更具有文化内涵。

1主题酒店的概念及特点

1.1 主题酒店的概念

主题酒店,是指酒店所呈现出来的地域特征,主要体现为地域文化特点在酒店设计和服务中突显出来,形成酒店特有的文化特质。主题酒店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于酒店的经营主题以定位,包括酒店环境、酒店的经营策略以及所提供的各项服务都围着主题展开,使得酒店散发出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酒店也会相应地提升产品质量,通过个性特征的发挥提升酒店文化品位[1]。由此可见,主题酒店虽然体现出来的是特色文化,但是基于地域文化而建立起来的,使酒店文化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客人入住酒店,就可以领会当地的文化,产生回味无穷之感。

1.2 主题酒店的特点

1.2.1 主题酒店文化内涵浓重

主题酒店所流露的是文化性,以浓郁的地域性突出地域文化特点。酒店的建筑结构,外观和室内设计以及所提供的酒店产品和各种服务都是围绕着主题文化展开,营造出具有地域风情的主题氛围。文化性是内涵性,也是酒店行业竞争的核心力量。随着酒店行业竞争的日渐激烈,仅仅依赖个性化的酒店服务远远不够,要使前来住店的客人能够对酒店产生心领神会之感,就要提供特色产品。地理环境是酒店经营的基础,就要提高竞争力,散发出生命活力,就要提升本土文化含量,追求文化底蕴,以占领酒店个性化消费市场。

1.2.2 主题酒店具有鲜明的形象识别性

酒店的主题设计是系统化的过程,包括构思、提案、实施、评价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到客人的体验,让客人感受到酒店文化,享受酒店美的环境。现代的酒店所能够提供的服务,不仅服务设施要具有较高的舒适度,而且还要提高酒店文化品质,让客人在住宿、娱乐的同时,还能够置身于文化环境中,体验酒店主题文化[2]。

2主题酒店所发挥的作用

2.1 主题酒店促进行业市场结构优化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酒店成为中国城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出门旅游、入住酒店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酒店入驻中国境内,让中国人民领略到国外的风情、体验到国外的文化。中国酒店要与国际接轨,在学习国外的高质量酒店服务的同时,还要打造主题酒店,发挥本土优势,适应世界市场形势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还要塑造地域风情,注重酒店产品与酒店服务相互配合,促进酒店功能性发展。现代的酒店发展是建立在优质服务的基础上的,主题酒店的经营,不仅要打造主题文化氛围,还要将酒店的特色发挥出来,实施个性化经营,以提升酒店行业的竞争力。

2.2 主题酒店运用品牌提升吸引力

随着酒店市场经济的繁荣,酒店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狭小。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持续而稳定地发展,就要发挥酒店的品牌效应,以满足客人的高品位和高质量服务需求。主题酒店就要运用品牌提升酒店的吸引力,包括酒店的功能性定位、酒店能够吸引客人的亮点等等。这就意味着酒店已经不再局限于接待服务和为客人提供住宿娱乐功能,还要适应地域环境,打造地域文化风情,将酒店与当地的旅游业融合为一体,对于酒店的结构、装饰进行设计,对酒店服务以定位,以提升酒店对客人的吸引力。

3主题酒店的定位

以成都锦江剧场附近的地理位置作为酒店选址为例。酒店选择在锦江剧场附近,是适应了锦江剧场的文化氛围,加之浓厚的地方特色,可以为酒店增添吸引力。成都人对于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极为热衷,都喜欢看川剧。在程度市内有很多川剧表演的场子,诸如成都的雕塑公园、顺兴老茶馆以及文化宫等等,都会经常有川剧上演。但是,川剧表演的大舞台就较为简陋。人们到这里来看戏,也仅仅是单纯的看戏,在没有文化设施的情况下,也没有形成文化氛围。锦江剧场则有所不同。锦江剧场位于成都市华兴街54号,投资了千万元于2001年建成。除了锦江剧场本身之外,还有相继建成了川剧艺术博物馆、排练厅和会议大厅。锦江剧场的前身是悦来茶园,早在一个世纪之前这里就是戏迷窝子。“锦江剧场”建成,建筑特点颇具川西建筑风格,现在已经成为川剧爱好者的活动中心。将主题酒店建在锦江剧场附近,作为川剧艺术中心的配套服务设施,借助这里的川剧文化氛围塑造以川剧文化为主题的酒店,不仅可以提升就带你知名度,而且还能够获得更多的客源。

锦江剧场的位置在成都市王府井背后,这里的人流量之多,可以超过20万,当处于节假日期间,这里的客流量甚至可以超过50万之多,除了戏迷和购物者之外,还包括外来的旅游者,国外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成都川剧文化的氛围,体会川剧文化的内涵。在这里建设主题酒店,庞大的客流量可以为酒店提供充足的客源,特别是红星路步行街为商住两用的商业地,这里商务人士和旅游者居多,加之穿梭于这里的各大媒体记者,使得这里的地理位置就已经成为了程度的品牌。主题酒店可以借助这种品牌效应提升自身的文化层次,不断地完善酒店配套设施以提升酒店声誉。

4主题酒店的经营策略

在成都锦江剧场附近的地理位置设立主题酒店,要从当地文化的角度对于主题酒店以定位,还要符合文化市场环境,以采取相应的酒店经营策略。

4.1 酒店的主题要符合地理位置的市场环境

成都锦江剧场附近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浓厚,这里已经成为了成都市的文化市场核心地。酒店所确立的主题是否符合地理市场环境,直接关乎到酒店经营状况。将酒店品牌与地理文化环境相融合,将地理环境中具有代表性元素提炼出来,用于完善主题酒店的服务设施,可以借助地区的品牌效应提升主题酒店的吸引力。

红星路步行街为商住两用,这里交通便利,人群复杂。酒店建设要注重形象设计,不仅要突出酒店特点,还要与川剧文化相符合。酒店所提供的菜谱也要以程度名菜为主,使酒店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成为当地别具一格的风景。但是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旅游、民俗和酒店都是一体的,酒店形象的视觉冲击力最大。酒店以经营为主,虽然在设计文化上要与当地文化相吻合,但是与市场环境保持一定的和谐度,不可以过于异类,否则就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冲击。酒店所发挥的品牌效应,不仅要借助川剧文化,还要突出酒店特有的风情特点,以突出行业市场优势,在经济环境中获得竞争力。成都市以川剧为最,成都锦江剧场周围可谓是喧嚣都市环境中的一点幽静典雅之地,这里虽然属于商贸两用之地,但是受到川剧文化的感染,使得所塑造的经济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为文化经济范畴。如果在步行街附近开办的酒店主题定位于川剧文化,将酒店的主题与所处地理环境的文脉相协调。以通过提升文化层次博得商业市场,在商业环境中突出市场优势。

4.2 从地理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创建主题酒店品牌

市场经济的发展,酒店要发挥行业优势,除了提高服务质量之外,还要为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发挥酒店的品牌效应。成都锦江剧场附近的酒店主题的建立,是要通过发挥品牌效应以吸引更多的客人。主题酒店要符合地理环境特点,使品牌的内涵与环境文化相一致的同时,还要塑造主题产品品牌,由此而发挥酒店的经营特点。主题酒店要发展,要在激烈的行业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就要探索行业市场中的地方文化,以此为导向确立酒店经营优势。在成都锦江剧场附近建设主题酒店,就要从环境的内蕴文化中挖掘适合于酒店发展的主题,以提升酒店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在成都锦江剧场附近的“三庆客栈”是具有典型设计风格的主题酒店,其是运用现代的装饰语言,使用现代的工艺材料对于当地古典文化以诠释,使用灯光效果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在酒店设计审美上,以川剧文化为主要线索,通过酒店设计作者对川剧的理解对于功能空间进行设计,其中容纳了川剧舞台艺术,为入住酒店的客人塑造川剧文化空间,以在居住期间能够深刻体会川剧文化,并能够在酒店空间内进行川剧艺术交流。酒店中的每一位服务员都会提供与川剧文化相关的个性化服务,让客人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中领略当地古典文化和生活方式,以树立酒店品牌,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5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市场竞争元素被纳入到商业经济发展中,酒店业在发展进程中逐步建设主题酒店,并成为目前酒店也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地域文化丰富,成为酒店主题定位的文化基础,也为主题酒店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主题酒店突出文化特点,却要以地域文化为主,从地域本土文化的角度出发塑造酒店文化氛围,提升酒店个性化服务质量,不仅实现了酒店与当地文化环境的融合,还提升了酒店的行业竞争力。由此,主题酒店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予以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经营策略,以推进酒店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娜,郑向敏.浅析我国主题酒店之主题展示[J].旅游研究,2010,2(01):56-58.

第8篇: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价值管理;评价模式

一、价值管理之内涵

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有学者提出价值管理之概念;而这一理论于实践中得到应用则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之前为第一阶段,之后为第二阶段。

目前学界对价值管理的定义并不一致,观点各异,但均或多或少地对企业价值实现的结果与过程有所涉及;故笔者以为,此概念之内涵可表述为: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企业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其运行过程中,寻找并不断发展适应社会与经济形势变化的价值取向,且以此为指导拓展市场范围和完善企业自身建设,进而促进企业壮大与价值实现的一种管理理念及方法。

二、房地产企业之特点

房地产企业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进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企业;其近年来的成长速度在我国各行业中居于前列,并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万科、保利、碧桂园等知名公司均是其代表。而作为一个行业,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展开如下:

产品特殊。房地产企业的主要产品是不动产,地域因素的影响较明显,使其跨区域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而房产品本身的建造需要考虑一定地理位置的自然、人文环境等因素,且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要求高,前期投入大。

资金量大且密集。房地产企业对项目的资金投入量相当大,且高度集中;有时其支出的成本甚至可能远远高出预期,故雄厚的资金实力是房地产企业的基本条件。

产品生产和进入市场周期长。房产品的生产往往是浩大的工程,从开始生产到进入市场会经历较长的时期,因此时间成本也是投资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管理综合性强,人员精简。房地产企业所牵扯的产业链较长,涉及的经营、管理方面多;其对资源整合的要求高,但所需要的工作人员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能力高低。

投资风险高。当今房地产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家政策调整不断,市场也瞬息万变;隐藏着的巨大风险随时可能变成现实,这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无疑是最大的不利因素。

另外,房地产企业还存在着市场需求多样性、广泛性、层次性和供给弹性小等特点。

三、评价模式之构建

企业价值受各种因素的驱动,如资本成本、现金流量、竞争优势持续期间等;而关于企业价值管理的模式问题,也存在着多种意见,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现了如次理论构建:

(一)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

所谓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净利润减去相关经营成本后的剩余数额,在英文中被简称为EVA。该种模式首先考虑的是企业股东的利益,强调企业只有在其所得的资本高于其全部资本成本时才算获利。在此种模式下,企业必须将其最终目标与各种价值指标挂钩,并以严格的管理方式来寻求业务价值的最大化;企业也需要良好的组织体系及工作制度,以绩效评估为基本手段来驱动员工创造更高价值的热情;企业所谋求的经济增加值成为其一切活动的出发点。这一模式是适用较普遍的模式之一,目前仅少部分房地产上市公司拥有的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可满足其要求。据有关资料显示,多数的房地产上市企业均不能实现经济增加值的正值,主要原因在于成本的增长大于利润的增长。

(二)基于现金流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

由于重视现金流对企业运行的作用,有学者提出基于现金流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该模式所列举的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主要有:经营性现金流量、现金流收益率、净营运资本占用量、资产管理等。有研究表明,公司绩效显著和现金流权呈正相关,且对股东存在相当程度的激励效用;故而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可以促进企业价值的实现,该种模式亦被许多企业所采用。就房地产企业而言,现金流的管理尤显重要,这也是万科、绿地等公司积极上市,保证充足资金链的原因所在。

(三)综合的价值管理模式

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全球化,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本、高新科技以及其他非财产因素对企业价值创造的意义,于是将财务与非财务因素结合起来的价值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此种模式主张,除了要在财务方面取得优异绩效外,还应该注重顾客资本、战略规划、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将这些因素合理地联系到一起,协调相互间关系,以获得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文化这一概念的出现,也该与此种模式不无关系;很多能做大做强的房地产企业,往往也注重企业自身文化氛围与价值理念的建设和提升;如保利地产就始终保持着一种狼性文化。

总之,企业价值管理是一种符合当代经济形势与时代精神的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保障企业的长期有效经营。在提倡企业科学管理的今天,企业价值管理应不再只是企业某一职能部门的管理,而应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部过程。房地产企业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价值管理模式;不管选择哪一种价值管理模式,均应真正实践于房地产企业的具体运行活动中,并不断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美)汤姆・科普兰等著,郝绍伦等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杜胜利.CFO管理前沿:价值管理系统框架模型[M].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3]何瑛,彭晓峰.价值管理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05年第5期

第9篇: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范文

中国英语是规范的英语变体,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其存在具有客观理据。与其语音、句法、语篇及语用层面相比,中国英语在其词汇层面,即汉语借词层面,的中国特征最为明显,因此,对汉语借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本研究阐述了“中国英语”、“世界英语”、“借词”及“汉语借词”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以例证法分析了汉语借词的三种主要构成方法,包括音译法、意译法和音意译结合法,剖析了汉语借词除具有填补语言表达空白的语用功能之外,还具有身份认同、文化传播、反映社会发展变化、促进英语创新等社会文化功能。

关键词:中国英语;英语变体;汉语借词;文化传播

一、相关概念

(1)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

“中国英语”的概念,由葛传诚壬1980 年在《翻译通讯》首次提出,以区别于不规范的中式英语(Chinglish)”。他认为,中国人讲或写英语时总有一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之后,“中国英语”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有多个学者对中国英语的概念作出描述,影响较大的定义有二。汪榕培(1991)是第一个给出“中国英语”定义的中国学者,“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称为中国英语。中国英语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汪先生经过不懈努力证明了“中国英语”客观存在的事实,结束了之前“中国英语到底存在与否”的学术纷争,在英语全球化及本土化进程中,为“中国英语”赢得“社会地域变体”的合法身份。第二个有较大影响力的定义由李文中(1993)提出,“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 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 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人英语交际, 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李先生对“中国英语”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界定,将国内“中国英语”的定性定位研究引向,为之后“中国英语”研究视角的深化及扩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学者的研究领域主要覆盖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文体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等维度,研究“中国英语”的变体性质、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中国英语的成因研究、中国英语的评价标准、中国英语的特征与功能、中国英语与翻译、中国英语与英语教学、中国英语语料库建设、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等。

(2)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

“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的概念是世界英语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Kachru (1985,1988,1991)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 指不同文化背景中所使用英语的模式或变体,是英语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多种地域变体的总称。Kachru 提出World Englishes有两个目的,一是给非本族语人士在语言交流中形成的变体一个合法的地位,批驳把非本族语人士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英语形式视为中介语的观点; 二是对抗标准英语的霸权,也就是反对英语全球化应该以英美变体为标准的观点。

依据Kachru的“World Englishes”理论判断,中国英语是世界英语扩展圈当中的一种英语变体,它满足为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而产生并能为英语本族语者所接受的地域英语变体的标准。中国英语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其出现及发展是一种历史必然,是英语与汉语接触并且相互影响的结果,是英语全球化及本土化的具体体现。

(3)借词(Loanword)及英语中的汉语借词(Chinese loanword)

中国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及语用层面均与“内圈英语”有差异,其中词汇(即汉语借词)层面的“中国特征”最为明显。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2012)对“借词”的定义较为笼统,“借词是从另一种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语”。如此推断,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是指从汉语中吸收过来的英语词汇,是一种为英语表达提供便利的语言变化现象。学术界对“汉语借词”的界定历经数年,总体上呈现出从笼统到具体、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变化趋势。早期的学者通常将汉语“借词”与汉语“音译词”同义,认为只有音和义都借到英语中的汉语词才是汉语“借词”,而广义上的汉语“借词”不仅包括汉语“音译词”,还包括汉语“意译词”,为汉语“借词”研究提供更为宽泛的社会及文化视角,是现今汉语借词研究的主流。

二、汉语借词的构成方法

汉语借词,主要通过音译、译借、音意译结合等手段进入英语。2012年,陈胜利以词源及定义为依据,对每三个月更新一次词条的《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收录的汉语借词数量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统计,结果是音译词245个,意译词84个,广义借词394个。实际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报刊、电视、网络中出现的,未被收录进词典的汉语借词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国内较为普遍的说法为1000多条。美国“全球语言监督”(GLM)机构宣称,自1994年以来,新增的英语词语中,汉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了任何其他来源。

音译法,是指采取语音相近的译写方法,将一种语言的词汇直接翻译成为另外一种语言词汇的方法。英语中的汉语音译词法始于十九世纪初,当时英国商人主要在广东和厦门与中国人通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汉语借词中除汉语普通话拼音借词外,还有广东及福建方言拼音借词。从这一时期到1958年,汉语音译词法主要是以拉丁字母拼写方法为主的威妥玛式(Wade system)拼音法,1958年,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982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ISO7098《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自此国内外逐步采用汉语拼音法创造汉语音借词(孙,2006)。汉语音借词中专有名词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人名、地名、货币单位、度量衡单位等。英语中常用汉语音译词包括Cantonese(广东人;粤语)、tea(茶)、oolong(乌龙茶)、tofu(豆腐)、lychee 或 litche(荔枝)、kowtow(叩头)、ginseng(人参), taichi(太极拳) 、kung fu (功夫)、chow mien(炒面)、dim sum(点心)、erhu (二胡)、ganbei (干杯)、ganbu(干部)、guanxi(关系)、lianghui(两会)、putonghua (普通话)、qigong(气功)、qipao (旗袍)、reminbi(人民币)、typhoon(台风)、mu(亩),zhang(丈),cun(寸), chi(尺),fen(分),yuan(元),jin(斤) 、Laotzu(老子)、Confucius (孔子)、Peking/Beijing(北京)、Shanghai(上海)、Fuwa(福娃,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等, 它们大部分已经正式进入《牛津英语词典》,或者在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中国网络热词在境外的传播速度令人惊叹,像tuhao(土豪)、dama (大妈)等热词很快成为各大国际媒体网站的通用词汇。由于汉字发音有四声,对于汉语音借词的正确理解通常需要依赖于词语的文化背景,从这一角度看,汉语借词的语用意义验证了对汉语借词广义定义的客观现实需求。

意译法,是将一种语言的词汇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词汇的方法。汉语意译词即为用汉语的语素或词用英语对应的语素或词译出的借词, 如cultural revolution ()、barefoot doctor(赤脚医生)、moon cake(月饼)、money tree(摇钱树)、laid-off workers (下岗职工) 、lose face(丢面子)、spring roll(春卷)、Gang of Four()、paper tiger(纸老虎)、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silk road(丝绸之路)、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独生子女政策(one-child policy )、改革开放政策(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The Great Wall(长城)、Son of Heaven (天子)、donkey friends(驴友)、Golden Week(黄金周)、NCEE(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migrant (高考移民)等。有些汉语借词尽管在语法上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但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对英语母语者而言,它们是较为艰涩的外来语,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音意译结合法,即同时通过音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将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借用到另外一种语言中的方法。英语中常见的音意译结合法汉语借词有,Tang Dynasty(唐朝)、Peking duck(北京烤鸭)、Beijing Opera(京剧)、 China town(唐人街)、tea house(茶馆)tea egg(茶叶蛋)、taikonaut (太空人/中国宇航员)、Confucianism (儒教)、Maoism(思想)、 Beij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学)、Tongrentang Traditional Medicine Shop(同仁堂中医药店)等。

三、汉语借词的社会文化功能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由于是以中国特有的社会及文化背景为存在理据, 因此本身具有客观现实性, 反映社会文化的变迁。汉语借词的出现归因于中国与英语国家之间的互通往来。 从古至今, 往往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汉语借词被西方人借用并收入字典, 以填补文化空缺导致的语言表达上的空白,满足对新鲜事物的表达要求,使中国与英语国家的交流保持畅通。从本质上讲,借用词汇的同时也就是在传播传统文化,汉语借词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

文化是一个民族及从民族获取社会财富的个体生活方式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表意单位,是语言最为活跃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标记文化的作用。汉语词汇在英语中的借用能够加速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够让英语国家的人民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加深了解。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异彩纷呈,对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曾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借用到英语中的tea , silk和 china等词语,早期的外国人不仅了解了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同时也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作为媒介的kung fu (功夫)、qipao(旗袍)、yangko(秧歌)、erhu(二胡)、Beijing Opera(京剧)等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汉语借词,英语国家的人民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更进一步了解的愿望,从这一意义上讲,词汇的对外传播过程也就是民族文化传播的过程。因此,要增强运用汉语借词表达文化特色的信心,使中国英语更具可接受性、可理解性和合理性,提升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地域变体的国际地位,促进中西文化认同。

从另一个角度看,英语是一种具有极强包容性、开放性的语言,本身融有为数不少的外来词语, 通过借用,不断有代表各国文化特征的词汇被吸纳入英语语言中来,使其保持一定的创新性及时代性。在英语外来语中,汉语借词的数量虽不大,但在保持英语词汇多样性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丰富了英语词汇及构词方法。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经济实力及文化软实力的快速增强,必然会有越来越多表现中国政治和谐、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传承、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汉语词汇借用到英语中去,进一步丰富英语语言,在英语中扮演独一无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葛传.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中国翻译,1980(2):1-8.

[2] 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外语学院学报,1991(1): 1-8.

[3] 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4] Kachru B. B. Standards, 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M]/ /Quirk R., Widdowson H. G. English in the World: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5] Kachru B. B. The spread of English and sacred linguistic cows [M]/ /Lowenberg P. H. Language Spread and Language Policy: Issues, Implication, and Case Studies.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88.

[6] Kachru B. B. Liberation linguistics and the Quirk concern[J]. English Today, 1991, 7(1): 3-13.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 马睿颖.英语中汉语借词研究概览[J].外国语言文学,2008(3):172-176.

[9] 陈胜利.《牛津英语词典》中的汉语借词数量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93-100.

[10] 孙太群.中国英语的特征及发展前景[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