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第1篇: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1.诱导认知,情感激趣,引发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评价受他人劝说,诱导的影响。认知是情感的基础,并能激趣。情感是认知的体验,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认知活动。激发,推动人的认知过程向纵深发展,丰富充实人的认知内容。通常,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情感感受可分为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与厌倦感,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感感受来组织教学内容。而情感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感染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1,在讲《函数》一章中,讲到函数的关系,就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同学去电影院看电影,人与座位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充分将象集与集合B是包含关系这一抽象性的概念解释清楚。还有,同学上网,上网时间与上网费用的关系。通过一些生活中通俗易懂的例子,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函数概念的抽象性问题。

例如2,在讲《椭圆》一章时,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型台面的直观图,原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这就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意识到学习椭圆的必要性,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了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可请两名学生按椭圆的定义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让其他学生通过观察他们的作图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再加以总结、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2.刺激感官,激活需要

学习包含着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之间某种关系的形式联结,人的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并进一步组合改造而成的新知。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理论性较强,趣味性较低,学生容易感觉到枯燥乏味这一特点,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环境,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乏味的状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接受知识。

例如1.在讲《三角函数》一章中正弦函数变换时,如果只是老师从理论上分析,学生很难在真正意义上掌握。当引入了多媒体教学后,很明显可以用Flash或几何画板制作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现三种变换,通过动态演示刺激学生的大脑,加深了知识的巩固,从而也产生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在外部动机激发方面,可以适当运用奖励与惩罚。

例如2.在一次讲课中,我讲函数图形的变换时讲到了这样两个函数的变换的变换问题。我讲是如何由函数变换得来,告诉学生是将的图象x轴上半部分的图象不变,再把上半部分的图象反射到下半部分。这时我用多媒体数学软件把函数的变换过种演示一遍,这样生动形象,使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

3.设疑探究,产生再需要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师应创造性用好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服务。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对有关需要并不强烈,处于待激活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组织教学内容,巧妙设疑,引导探索,促使学生产生再需要,以调节他们的学生心向。

例如1.是否存在实数m,使关于x的不等式在[-1,1]上恒成立?若存在,求出m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在教学中,我对同学提出不同的设想,让学生分组讨论。

提问1如果不考虑这一限制条件,实数m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不等式恒成立?(创设情景)

提问2由解出m的范围,能否满足当时不等式恒成立?(新旧知识的对比联系)

提问3当时,是否存在实数m使得当时不等式恒成立?(揭示本题的突出特征)

提问4如果令,那么f(-1)>0且f(1)>0能否保证当时,不等式恒成立?再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即可?(问题得以解决)。

4.改变思维方法,形成正常学习心理状态

高中数学在很大程度上与初中数学不同。因而有许多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往往在学习上出现后退,就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改变思维方法。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数学主要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中一进入就接触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要求的思维梯度太大,学生难以接受。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教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因此,形成了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在《函数》中讲到单调性证明时,学生往往觉得这类证明题要比第一章学习的反证法证明题简单一些,原因是书上给出了证明的步骤,这时教师启发学生的思维,在组织教学内容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篇: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人才不仅仅要有很多的知识储备,在知识的迁移上,也要有很强的能力。对高中学生来说,高中的地理学习和地理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很有挑战的工作。在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很多的形式,在各种培养方式之下,要对空间的感知和逻辑能力进行重点的关注。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注重对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理念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有相应的创新思维上,思维的形成不仅仅是在考试的准备过程中,更应该在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在高考的题目设计上,有很多的创新题目的方式,考察的知识点还是之前的知识点,对于知识的考察方式不再是简单的识记的方式。在题目的设计上,老师们改变传统的考察方式,通过题目看到考生的素质和能力这一方面。这种题目的解答给学生的解答一定的难度,也在更大的层面上给了学生展示自己创新能力和思维的空间。在考试成绩和实际需要的两方面的新要求下,进行创新思维和能力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地理教学中,除了单纯的知识进行讲解,还要在知识的运用上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在创新的课程教育和地理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发挥的空间,课堂的学习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能够延伸出更多有意义的内容,不再是传统法的“一言堂”式教学。

2.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每一个人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经历和社会阅历。作为单独的个体,学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就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上,可以更加重视学生的自我创新和自我实践能力。在创新的方向上,只要是有利于知识学习的应该加以鼓励,只要是有利于地理知识掌握的应该加以应用。在地理的教学中要改变千人一面的局面,要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的创造性更加有效的激发出来。

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是课堂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在课堂这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段内要实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就要充分的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合理有效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在学生的额学习兴趣上,可以适当的增加对新型设备的应用,带领学生认识更加广阔的自然环境,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融入自然环境,在新事物的认知上给他们以启发和教育。最好的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依靠学生的自我探索而来的。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针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认识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准确的指正,有利于整个学习的正确进行。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措施

3.1学好基础知识

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整个思维拓展或者思维创新的基础,在基础知识上学到更多,更好的认识知识的重要性是学习的根本之一。把创新思维和能力创新建立在知识掌握牢固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无根之木,这样的学习才能是长久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思维的锻炼和学习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全面系统的学习创新思维的帮助下,更好的加深对已有知识的认识。

3.2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的改革和转变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把有限的知识或者目前需要掌握的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授,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单的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让学生不局限在分数这个上面。在现代技术手段丰富的基础上,对多媒体进行更深入的应用,对知识的传授采用更受同学们欢迎的方式。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更加注重质量,把方式的改变和知识的获得充分的结合起来。

3.3加强思维训练

认识事物是思维发展的必然,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是人的主要活动之一。作为精力旺盛的高中生,在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上完全可以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来进行深刻的认识活动。地理的多样性、深入性在同学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在创新的应用上,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多媒体是一种方式,头脑风暴也是一种可以采用的方式。

3.4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式的存在让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不能跳出已有的思维,不能很好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对思维的发散性学习和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是在地理的课堂上,也可以是在地理的广阔天地里。在学生不能及时打开思路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扩展自己的视野,对知识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从多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解读,避免陷入思维的误区,更好的分析遇到的问题,更好的提出自己的意见,提高自己的思维。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创新成为发展驱动的今天,提高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地理学习中要深入思考努力改进的方面。在培育学生知识的同时,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晓剑,王啸.“一合・两段・双主”高中地理混合式学习法的建构及实施[J].地理教育,2016(09)

第3篇: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因而,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生思维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积极性;针对性;主动性;独立性;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22-01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都是源于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因而,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生思维的必要条件。

1.创设和谐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上有些学生虽然有问题,但由于课堂气氛严肃、压抑或者担心提出的问题会让老师或同学讥笑而不敢提问题。因此,老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敢于质疑。

1.1 要改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看待。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容易接近。

1.2 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在课堂上毫无拘谨、害怕、压抑感,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问。

1.3 要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用专注的目光和信任的神情面对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所提的问题非常重视,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学生相信,即使问题提得不恰当,得到的将是教师耐心的帮助与亲切的关怀。特别是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异想天开甚至是荒谬的问题,切不可简单或武断地嘲讽、批评,挫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而是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题就是好的开端,是勇敢的表现,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很有助于培养他们质疑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要专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要通过眼神姿态,集中精神与学生进行沟通,继而认真仔细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做到积极捕捉信息并给予反馈,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赞赏,从而激发他们乐于提问的兴趣。

2.巧设矛盾,培养学生质疑的针对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在概念、性质及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设置矛盾,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

如在《 圆的面积》 这节新授课上,我讲过了“圆的面积”这个新知识后,让学生先完成下面三道练习题:①半径是5厘米,求圆的面积。②圆的直径是8分米,求圆的面积。③已知圆的周长是12 .56 米,求圆的而积。

之后,一个同学眉头紧锁,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能不能由周长直按求圆的面积?”我肯定又果断地回答:“能”。于是我便开如引导学生释疑:因为c=2πr ,所以r=c2π 将 r=c2π 代入圆的面积公式s=πr2 ,得知s=πr2=π.c2π .c2π =c24π 。此时,同学们明白了圆的面积不仅等于 还等于 。通过矛盾的产生和解决,使学生明白了已知圆的周长可直接由S圆=c24π求出圆的面积,这样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

3.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

对新事物的“好奇”,正是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探索活动。因此,教师有责任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如:一位数学教师教学“圆的认识”后,学生质疑时提出:汽车上的里程表,记载行驶的千米是怎样算出来的?这样学生是受老师在开讲时设疑引新(车的轮子为什么要制成圆的?)的启发,结合观察到汽车上的里程表的路程记载数而提出来的,经老师引导,学生能够把“里程表-车轮-圆-圆的周长”联系起来,而萌发出“圆的周长-车轮-车轮转圈数-里程表”的解题策略,使问题得以解决。

4.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质疑的独立性

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而学生的大脑是独立的客体。一位高明的老师既使把课讲得再透彻清晰,如果没有学生大脑的吸收加工、组合,也是枉然。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上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并要求经过自己独立观察思考后提出疑问。这种提问的独立性是思维的独创性的反映,是学习活动中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

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通常是把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有学生提出:“能不能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来推出圆的面积计算?” 同学们的思维放开了,也很快找到了答案:用圆的16 等分块,每4块拼一个三角形,可拼4 个这样的三角形。有的又提议把圆拼成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再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5.用“追根问底”的特点,培养学生质疑的层次性

“追根问底”也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证。如果我们把知识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知识之树的生长并非无序,而是有内在规律的。很多知识和问题的研究探索,往往要经过几个阶级和层次,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利用学生“追根问底”的特征,可以在学生获取知识豹过程中,培养其提问的层次性和连续性。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一个学生问:“1 2一定比1 3 大吗?”老师说:“你说呢?”学生说:“一个小圆的1 2 就没有一个大长方形的1 3 大。”通过对话,学生认识到我们比较1 2 和1 3 的大小是针对同一图形或数量讲的,学生没有就此满足,又追问;“如何比较比较1 2 和1 3 的

第4篇: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观察 想像 求异 灵感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常人经过培养均可以具备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可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小球,使它旋转成--~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这些学生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_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引导想像

想像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像,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像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像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像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支持。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像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像情境。提供想像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像。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像如果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会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旦提出学生想像的闸门就会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就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像思维的能力。

三、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想不到,找别人找不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善于联想,长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的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诱发夏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第5篇: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引路人;索因;衔接;习惯;兴趣

许多在小学、初中数学学得不错,甚至还很好的同学,进入高中阶段,有可能一开始就感到学得吃力,高中的第一次数学测验,分数低,甚至不及格。由于高一的学生年龄小,经历较少,面对这种情况可能会不知所措,常常在他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的同时,还会给他带来数学学习的压力与畏惧,形成学习心理的创伤,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学习成绩的整体滑坡。孩子着急,家长更急!对于高一数学老师来说,首先对这一现象要有高度的警觉性,其次要据此现象有区别地、有针对性地研究学生,研究初高中数学教材、教法,最后,要在高一这个高中学习最重要的奠基阶段,指导引领这部分学生,让他从这种状态中摆脱出来,走出学习的低谷——这是非常重要而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高一数学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本文尝试着对造成上述学困现象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再根据个人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给出相关建议,愿以此对高一教学中遭遇这一问题的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一、问题索因

通过多方面的研究,长时间的思索,我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1.教材差异

初中数学教材主要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高中相比于初中,数学教材,抽象性和理论性更强,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许多同学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对较为抽象的高中数学自然不能适应。学生对高一数学一开始就出现的集合符号、逻辑运算、函数图形等较为抽象的语言表达,不能理解,导致在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掌握;遇到理论性很强的函数就更难以接受。

2.教法原因

由于初中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某些重、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甚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学生只要按步骤套上去就行了。因此,形成了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机械的思维定势。但进入高一以来,教材内涵更丰富,教学要求更高,教学进度加深,系统性更强,知识的重难点也就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就可以解决的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容量大,难度大,进度快”的特点,造成学生对高中数学教学在教法上的不适应。

3.学生学法原因

在初中,教学内容少,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全面,反复练习。考试前,学生只要记忆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就算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般也都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老师转,不需要独立地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依葫芦画样,没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到了高一,数学学习担负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责任。这就要求高一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中数学知识要求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产生变化。在学习的灵活性、可拓展性、创造性方面提出了高要求。高一学生较难在较短时间就适应这种对思维能力要求的突变,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二、问题解决

如何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教学,摆脱心理的巨大压力,以避免对整个学习的影响呢?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努力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

在教学初始尽可能控制进度,对高中知识要涉及初中内容的,我们要深入研究二者区别和联系,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减少学生理解过程中的障碍,尽量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延展和提高来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了使高一学生很快从初中方法中走出来,在初始教学中,首先要遵循直观化的原则。例如:高中数学中的“集合”本身是一个原始概念,看似寥寥几个字,但对于刚步入高中学习的高一新生来说却显得很抽象。因此,笔者尝试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引入,引导学生透过一系列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事例理解这个概念。首先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指定对象的含义:(1)所有的好人;(2)不超过20的非负数;(3)我们班16岁以下的学生;(4)个子高的人;(5)房间里的物品……让学生对“一般地,指定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归纳集合的三个属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再由学生自己举出一些集合和非集合的例子,达到了由生活向数学的自然过渡。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形成鲜明的表象,减少学生理解过程中的障碍。

对于知识含量较大,学生记忆效果不佳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逻辑梳理,作表格化,类化,链式递进的处理等,使内容易懂易记,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演绎、类比的思维能力。

在处理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将目标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环节,让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形象思维沿着小坡度的台阶向抽象思维逐步升华,从而减少学生学生思维发展障碍。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抽象概念形象化,抽象理论具体化,抽象方法通俗化。给学生有一段适应的缓冲过程,让学生尽快地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六个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勤奋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可以使同学们更快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

第6篇: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学理念,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重视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高中物理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降低高一学生初、高中物理学习台阶的梯度,探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策略。

一、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几个阶梯

阶梯之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大多是定性描述,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高中物理定量内容较多,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

阶梯之二: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注重理论探究物理规律,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

阶梯之三:数学知识不匹配的梯度

数学作为物理学习的工具,对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在高一物理学习中需要的很多数学知识在以前的数学课程中根本未学到或学习不到位,这对学生的物理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

如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用到矢量的运算甚至正弦、余弦定理,直线运动教学中用到“极限”和“微元求和”的思想,图象分析用到“斜率”知识等等,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的超前要求。

阶梯之四: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变更的梯度

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几乎全由老师支配,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生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复现知识;进入高中后学生自主分配时间相对充足,学生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更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总结。而一题多解、思考最佳解题方法、物理模型的构建等又是高中物理学习很难逾越的台阶。

二、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比较稚嫩,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2.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高一教师应了解、分析学生在初中掌握的知识程度,研究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异同,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使学生顺利地实行新、旧知识的迁移,并在高中达到深化。

3.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高一物理教学可通过自主预习、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将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为以“学”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总结,提高课堂效率。力争使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强化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训练指导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对高中学生十分重要。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为此,教师应强化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训练指导,并逐步介绍高中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图象法、隔离法、整体法等解题方法。

5.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做到课前预习、标注疑难,课堂听讲专注、积极思考、合理笔记,课后先复习后作业,解题规范、计算准确,及时进行单元总结反思、建立知识网络等等。其次让学生理清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挖掘概念内涵和外延,弄清概念、规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的适用条件、注意事项。如运动学中速度和速率的区别,变化量和变化率区别等。第三要加强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教学和引导。教师在讲解习题时,要首先教会学生如何读题、审题、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田世昆,胡卫平著.物理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第7篇: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提高;兴趣;挖掘;潜能;控制;成绩;下降

【中图分类号】G635.1

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很多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数学不及格,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前几年,不少学校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只注重升学率而忽视了合格率。现在高中实行会考制,上述问题引起了各校足够的重视,高中学生的数学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本文主要谈谈挖掘学生思维潜能,控制高一数学成绩的下降的策略。

一、高一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分析

1.初、高中数学教材间梯度过大

在初中教材中,往往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幂函数的分类问题(在幂函数中,由于指数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像)。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一次高一召开的学生座谈会上,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这些问题我多次听了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从中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又由于高中搞小循环,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高三,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致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初中阶段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特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上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

二、控制高一数学成绩下降的对策

1.课前调动学生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让数学从高度抽象、极其枯燥的金字塔中解放出来,创设真实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例如,在教学概率一章时,我做了两个实验,第一,我断言班里肯定有生日相同的学生,提前让全班学生在教室的电脑里输入自己的生日,上课时当众打开,让同学们亲眼看到出现了几对生日相同的学生,告诉他们这几乎是个必然结果。再比如,在学习利用不等式求最值时,通过对易拉罐的观察和测量得出结果。易拉罐的形状都是圆柱形,而且高与直径比大约是2:1.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呢?与生活如此贴近,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

2.课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数学史融入课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数学史,名人逸事,数学典故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媒介。例如在《导数》一章之初,我就讲到1687年牛顿从研究运动的瞬时速度入手引出导数概念,而1684年莱布尼茨由研究曲线的切线问题引出导数的概念,二人分别独立研究,不谋而合,学生对本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2)文学魅力融入课堂。好多数学公式枯燥难以记忆,数学概念抽象难以理解,我尝试用诗意的语言描述数学概念,用著名诗句阐述图像特征,用自编口诀帮助记忆公式,起到很好效果。比如,用三部曲概括证明单调性的步骤:在区间找代表,函数值作比较,通过讨论定大小。用诗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刻画正切函数图像的值域,用“京口瓜州一水间,无缘对面手难牵”形容它的周期性和定义域。把对数函数图像形象地分为“风吹麦”型和“风摆柳”型,用“正弦半角要求根,竹竿钓鱼二人分”口诀帮助记忆半角正弦公式等等,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

3)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可以提供五彩缤纷的富有吸引力的动态图像特征,直观演示性质。例如讲y=Asin(ωx+Φ)图像时借助多媒体演示A、ω、Φ中的变化,可以短时间内列举大量例子,观察规律。再如线性规划一节,通过目标函数的移动,准确找到最优解,尤其是利用网络,找整数解,学生看得非常清楚、明白,也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4)课堂中给学生创造性尝试的机会和体验。学生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以点燃的“火把”。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点燃的“火把”最适宜的火种。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也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

三、多种教学形式,挖掘潜能

1.锻炼自学能力。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发现重点,难点,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这样培养的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思维敏捷。不受老师讲解的束缚。可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3.适当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8篇: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比照一下学生初、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和老师初、高中物理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初中学生、老师面对的物理问题较浅显、易明白,内容少、定理少、感性强、易识记,因而学法、教法很是生硬、机械、粗糙;老师偏重一言堂式灌输、大强度低效训练,学生则钟情于死记硬背,照猫画虎,被动接受;老师过于强势,是课堂的主宰,学生甘守劣势,丧失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权利与机会,满足于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得过且过。高中的物理学科,公式、定理多如牛毛,教学进度快如迅雷,内容难度难于上青天,题目类型花样翻新令师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面对以抽象思维能力为基本要素的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老师飞沫四溅、九牛二虎之力尽出,学生醍醐灌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教者如狗咬刺猬无从下嘴,学者如笼中困手兽坐以待毙,师生均不得其门而入,信心尽失。

    因此,从高一第一学期就着手培养学生养成学习物理学科的学习习惯、方法、情感应成为高一物理老师教学工作的第一要义。初中生很少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关知识学科间的穿插运用生疏呆滞,主动寻求学科间知识架构结合的能力不足、意识欠缺。然而高中物理偏偏要以此为前提条件组织教学,哪壶不开提哪壶。比如高一物理即安排了对计算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的力学内容,力的分解与合成部分纯粹就是数学学科中的学生头疼的正、余弦和正、余切三角内容,极值即幂的运算则与万有引力密不可分,二元三次方程和根的区间预判则与物理学科中的运动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观之,高一物理老师当加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理论修养,注重培养高一新生关注学科间知识交互运用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阶段,课堂上学到的一些物理知识将不能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验证、甚或是相反,严重地影响着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积极性。比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浮力定律、杠杆原理等力学知识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相符,能充分引起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而高中阶段的一些物理知识则相对比较理性、抽象,与学生的阅历相去甚远,甚至于南辕北辙。当然物理学毕竟是科学,学生心目中先入为主的表象感受再深刻也难以抗拒科学的真理。但是,这种知识与现象的矛盾对立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却会产生巨大的打击,错误的体验感受如果得不到彻底地廓清,学生的抵触情绪就会滋长,这对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的打击甚至会是毁灭性的。联系学生生活感受,匡正诸多的“想当然”,既是新课程改革对广大一线教师的理念性要求,更是高一物理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综上所述,刚刚升上高中的初中学生在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适应,给我们广大的高一物理老师提出了远高于其他学科老师的要求,必须慎重对待之。以下是笔者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与大家商讨,一方面希望各位同仁指正,一方面希望能抛砖引玉,收获新知。温故而知新,理清旧有体验与新学的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用新学匡正、丰满已有的知识架构,用旧有的认知结构、生活体验吸纳新的物理学知识,加强两者之间的辨证融通,创建新的思维模式,搭建更广阔的物理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物理实验室、社会实践等因素,使物理教学充满感性,在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丰富变换的情境中,自然而然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体会象理合一的乐趣,感悟晓理明义的喜悦。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同样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又都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对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学科的作用尤为重要。日常物理现象、实验的观察,观察所得的比较、类比、分析,比较、类比、分析之后的归纳、概括、抽象,归纳、概括、抽象所得结论的再次验证、丰富、发展……没有哪一门学科具备如此高强度的思维实践。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思维是因果同体的。当然,思维问题是程序、模式等认知的共性东西,对于一个个具体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的认知解决还须注重解题技巧、方法的强化训练。既然是初、高中过渡阶段的一个“槛”,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编写体系序列,选准、选好切入的角度,把难度尽量降下来,把进度最大限度慢下来,把师生学习物理的热情鼓动起来,把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坚定下来,共同取得高中物理教学的理想效果。

第9篇:高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创设情境 认知冲突 促进思维发展

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基础上,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能力是指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征。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按照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

首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今后无论是升学、就业,再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我们更需要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学科,对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学生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就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所谓初、高中物理“台阶问题”的实质。另外,从高中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来看,从初二年级开始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在高中二年级将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思维趋向成熟,可塑性将变小。因此,在高中一、二年级如何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就尤为重要。

其次,从生理学角度看学生在15岁前后已完成大脑总重量的96%的发育过程,为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从心理学角度看,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转化的基础。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在语言、文字、数学、物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在高中着重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事实证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因此,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应把如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

从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思维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学生,其主要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进,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的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生对学习的难易度为依据,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并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成为积极思考和促使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同时,应该看到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不能立刻直接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它必须以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技能为中间环节,而智力、思维的发展又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的。没有这个“中介”,智力、思维是无法得到发展的。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应放在通过知识运用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同时给予他们适当的方法,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适当的练习,促进他们的思维或智力尽快地提高和发展,不断地发生“质”的变化。这也就是学生思维结构的“质变”过程或称“内化”过程。具体到教学中如何培养思维能力这个问题上,我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途径”的观点,因为智力是存在层次的,它是由人的思维的个性差异确定的,这种差异体现为个体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方面,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因此可确定个体思维能力的差异性。而思维品质的客观指标是容易确定的,从而使定量研究成为可能,研究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病;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是智力正常、超常或低常的标志。其中思维的深刻性,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思维能力培养可分阶段完成。

1、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

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忆,这样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课堂上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适应了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了正常的学习状态。

这时,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在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基础上确立每堂课的能力培养目标。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

我们知道动机是实现一定目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而创设情境是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物理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

①导入新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动机,如:在讲《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视频录像放映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投弹的全过程,然后设疑激趣,提出问题:炸弹的运动形式是什么样的?这种运动具有哪些特点?学生在思考后会得到:曲线运动,而且它始终在飞机的正下方。接着教师又问:为什么呢?然后教师反问置疑:“你若是飞行员驾驶着飞机在执行军事任务,发现有一固定军事目标,在距它多远处投弹才能击中目标呢?”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就会更加强烈,也为后面的飞机投弹问题,做了一个铺垫。最后在学生用实验探究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后,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用枪水平射击一个玩具,设子弹从枪口水平射出的瞬间,玩具同时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子弹能否射中玩具?为什么?

②在课堂小结时,可以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高一学习《机械能》时,我利用课件创设了“荡秋千”游戏情景,随后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秋千摆动的幅度为什么越来越小,很快就停下来?2)如果你在荡秋千时不依靠其他外界力量能不能越荡越高呢?同学们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意见。

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人新课和课堂小节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认知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实际情景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用直接经验丰富教学内容越容易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教学效果就会越好。

(2)设置认知冲突,促进思维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能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诱导出学生的错误概念和想法(当然要注意方式以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创设新概念与学生头脑中的旧概念发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景,以其无力解决“冲突”动摇其顽固的想异构想,让学生感到必须修正原来的错误观念或模糊认识。以此为契机和动力,指导学生形成与科学观念一致的新概念。

例如,在“超重和失重”的规律课教学中,我取一个旧饮料瓶,在靠近底部处开一个孔,先用手按住小孔,往瓶内注水,然后放开手指后,可看到水从小孔射出。如果放开小手指后,让瓶子自由下落,让学生思考小孔的水流情况,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效果好得多。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为此教师提出物体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的概念和规律。为了解释上述的现象,我让学生用手掌托着两本较重的书,先让手缓缓上下移动,体会一下书对手掌的压力,跟静止时是否相同?然后手突然竖直上升或竖直下降,再体会手掌受到的压力,接着让两本书叠放在一起让它们一同下落,让学生讨论上本书对下本书的压力如何?在学生明了后,我很快地把水从孔射出的现象变换成以上两本书的模型,即设想将水从小孔射出处切成上下两部分,这样学生很快弄明白了水不射出的原因,同时我又提出如果将瓶子竖直向上抛出、水平抛出、斜抛出问题等让学生思考,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发散。

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比如在分析动态电路时,可以先问电路是什么原因发生了变化,是外部电路还是电源电路;接着再问,由于电路的变化,电路的物理量有什么变化特征,哪些物理量的变化比较易于分析,哪些物理量的变化需要进一步分析,怎样分析?最后再问怎样分析动态电路这一类问题?设计问题应体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充分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思。如果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不起来,或者受初中所学内容干扰,就产生了认知冲突,产生疑惑,从而产生对新知的探求欲望。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启迪创造意识,促进思维递进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为此,物理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学会联想,思维层层深入。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变换题目类型和形式,改变条件或结论,对问题进行推广或限制,对错题,病题的识别和诊断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复手段。教学实践证明,在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二种方式。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探本溯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4)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