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

第1篇: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教育 创新人才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何为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自我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教育者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予以恰当的指导,在一种潜移默化中发挥和提高受教育者思想的自觉性﹑主动性,使他们主动把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自己追求与目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自我教育还能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其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敢于肯定并坚持自己的正确言行,敢于承认并更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要使受教育者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的高级发展阶段,受教育者必须摆脱自我意识中的消极部分,建立更多具有独立性、自觉性、创新性和坚持性的积极教育意识。

2 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2.1 自我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现今“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要求当代大学生在多样化的市场氛围中具备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因此,自我调节与自我内化等自我教育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只有掌握了自我教育能力,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青年最强壮的力量来源是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水平,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前途息息相关。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客观条件下,我国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是提升自我教育能力所带来的挑战。

2.2 强化自我教育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必经之路

在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短时间难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还处于视野狭窄的局面,理论结构比较单一,不利于大学生自由地学习、全面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加强,在潜移默化中优化大学生的思想品格,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自我教育无疑是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经之路。

2.3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管理的最终目的

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如果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好的自我教育能力,那么相对而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更加轻松与活泼,学校教育自然会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越高,其抗变能力也就越强,道德行为的社会价值越高,因此,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的良方。

2.4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新理念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个体创新精神表现为主体能够积极的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发展新的思路、知识体系、观念等等。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配合良好的氛围与足够的空间,自身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试想人如果没有主体性和自我教育能力,那么创造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独立空间与良好氛围,充分的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创造(下转第56页)(上接第25页)能力。

3 如何强化自我教育

3.1 要以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前提

大学生的自尊心越强,在接受教师点拨时就越能主动的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充分照顾到其心理活动,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前提,要允许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因为师生所持的观念的不同就妄下定论,严禁片面否定。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各方有利资源,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自觉地进行反思、调控、完善,自觉的去优化个人的思想教育体系,按照社会公德和校园纪律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当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学习成绩才能显著提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一些弊端会让学生学习时带有些许消极性,学习动机比较被动,这大大影响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现代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所以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时,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实现。所以说,充分尊重、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尤为必要。

3.2 重视大学生学生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起带头作用

在校期间某些方面表现得比较优秀的一部分学生群体被称作大学生精英骨干,例如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等,这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先进,是学生群体中良好的典范,可以成为广大学生学习和模仿的表率,起到先锋带头作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好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加强对这部分精英群体的管理和引导,配合适当的表彰和宣传手段,使大学生对成为大学生骨干有所向往。同时,要利用好这种“明星”效应,引导广大学生争做积极分子,营造积极良好竞争氛围。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去施展自己的才能,独立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注重自主管理和自主教育,让他们在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进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

3.3 营造多元、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积极打造良好的学风与校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性作用。另外,高校应鼓励多元教学,积极开设自主学习课堂、网络课堂等等。努力为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需求,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有利于自我教育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打造塑造独立的空间。良好环境的提供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自我教育能力。

3.4 发挥学生组织的主导作用,为自我教育提供平台

高校的学生组织非常之多,它是大学期间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工作者要重视学生会、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学生组织的独有优势,实现自我教育这一重要目标。同时,高校工作者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去实现自我教育活动。足够的空间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各种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们拥有自我锻炼和实践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可以让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2篇: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又在培养创新精神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音乐艺术因其固有的特质和独具的魅力,使音乐教育在青少年的发展阶段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格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的挖掘等方面占据着优势地位。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在丰富多彩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必须明确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音乐教育的目的应是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为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建立和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能力,更有利于他们的社会能力的培养,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力,培养个性化的创造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音乐的教育不仅是一种美的教育,更是一种升华学生人格的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其主体地位,鼓励创新、求异,在教学中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和任务。

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的是,现如今音乐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音乐课作为一门副课,并没有引起重视。家长也只是注重孩子的语、数、外主课成绩,对音乐课的内容不闻不问,认为音乐课程不在中高考的考试科目范围之内,音乐课的分数也无关紧要,并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对于孩子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置身于功利心较强的社会大环境之中,这一心态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于音乐课的重视程度,除了一部分艺术类及特长类考生,学生对于音乐课也是一副无所谓、满不在乎的心态,这势必影响着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制约着对于创新能力及思维潜能的培养。日常教学中,音乐课时间也总是被其他主课老师占据,早早被叫停。课余的音乐学习也围绕在一系列的考级、获奖、特招,家长很少关注孩子对于音乐的兴趣,让音乐教育虚有其表,只剩下外在价值,学生在枯燥和被强迫的学习情境下对音乐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由此可见,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生存现状很难达到真正音乐教育的目标。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美妙的旋律是人们思想感情的真切表达,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有着至深的感染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音乐教育恰好为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和体验环境,既能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又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空间。

要想引发学生创新的主动意识,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愿望时,他们的创造力才得以发挥。音乐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实践过程,教师诱导,学生们展开讨论,通过各种教学环节的设计,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音乐实践和感受,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信心,进而培养创新能力。不管是在音乐上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还是那些基础差接受能力薄弱的学生,教师都应具备极大的耐心,给予正确评价,对一点一滴的进步进行表扬和赞美。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的发展,教师已经不完全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信息的便捷,使现在的学生对新事物的接收信息量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由纯粹的接受式转变为创造性的参与式,教师要从传授的角色向促进启发的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去引导而不是去滔滔不绝的讲授,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创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音乐教育,尤其重视创新能力的开发,音乐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提供自主选择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们在学习体验互动,体验创造,享受愉悦,享受成功。在音乐教育中,不要局限于固定的“一言堂”教学思维模式,应该在课课堂中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在师生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教师应和学生建立起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既自由轻松,又不严肃古板,给他们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音乐教育本身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每一个学生又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承认这些差异性,避免进行选择性淘汰。学生们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采用合理并且灵活的方法组织教学,根据不同内容变换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聆听、感受和体验音乐风格及特点,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每一个回答和思考都应给予鼓励,不要否定学生不合情理但独具趣味的想象。

除了教学模式的改变之外,音乐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缺乏创造力的老师很难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学生。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们要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学领域上多下功夫,积极思考与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在巩固提高音乐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并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的流畅自如,与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学生自然主动积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富有创造力的想法。

第3篇: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高等教育

一、创新的内涵

创新(Innovation),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广雅》曰“创,始也。”新,则是与旧相对。创是始的意思,所以创造不是后造,而是始造;其核心在于“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造从来都没有的事物。适用于现代的解释一般来讲是指为了发展的需要,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信息,从而突破常规,产生或发现某种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包括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兴事物及新的思想活动。

中国未来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利用几年时间,将一个从幼儿园开始直到高中,已经习惯于接受灌输式教育的学生转变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并不断激发他去寻求创新、积极努力奋斗,最大化地表现出优秀的职业水平,最终成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敢于改革创新教育体制。

二、创新教育在国外的开展状况

(一)在教育理念上,树立以人为中心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主流教育观

国外比较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对创新素质的教育,而且起步也比较早。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美国的高校教育有着比较自由教育的传统,而最主要的是其历来重视所培养人才的创造性。到1998年,哈佛大学就已有38名毕业生和35名教师获得了诺贝尔奖,是目前世界上创新人才培养最成功的大学之一。

(二)增强学生对开发创新能力的认同

通过组织课外娱乐活动、课堂趣味教学、科学实验等,尤其是一些有意思的科学技术活动,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影响学生,慢慢地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先天因素固然会影响到创新能力,但是,后天在学校的学习以及在社会的磨炼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也是尤为重要的。在教育学生理解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后天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性,让他们逐渐增强为祖国繁荣昌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创造财富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三)调整授课内容,突出创新精神

要注重学科间的交叉,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文科和理科相互渗透。如英国剑桥大学开设科学哲学系、科学史、艺术史系和建筑等。在教学方法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好方法。如活跃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其科研动手和创造能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校外活动相结合;注重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三、我国创新教育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创新教育培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缺乏创新观念和意识,即使有了创新意识,也不会合理利用现有的条件

有的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只是扮演了知识承受者的角色,学习目标单一――就是学会老师教授的内容,却不肯动脑去思考如何活学活用,如何举一反三,如何推陈出新。更不用说进行创新思考了。另一方面,学校也未必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条件,老师的教育也是填鸭式的,即使有条件,由于学生的不积极,往往也导致本已局限的现有条件不能合理被学生利用,导致学生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愈感茫然,最终更不愿意向经验丰富的老师或同学请教了。

(二)知识面狭窄,限制创新性思维发展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慢慢丰富起来,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性和知识面狭窄及应用不灵活,使他们在考虑问题时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创新思维单一,往往呈直线式,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有创新的热情,但缺少创新的技能

通过平时的学习和老师的引导,大学生有了创新的热情,但是由于所学知识的局限和社会了解的不全面,导致不知如何利用这些创新的思维和热情,没有既定的创新目标,不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创新技能,这种创新热情是短暂的、不系统的,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四、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针对以上问题,拟提出如下应对策略:即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高校应该大力推广实施创新教育,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最终目的,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提高教师队伍创新培养理念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中教师队伍基本都具有博士学位,在知识的深度上并不差,但是很多教师忽视了拓展知识的广度,科研思路受到限制,导致创新理念不足。教师自身都不重视创新,那些创新型的学生自然不能得到认同,仅有的一点对创造的兴趣也会不断衰减殆尽。

(二)营造良好的高校创新氛围与创新环境,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扩大知识面,为创新教育创造一切便利条件

高校的创新能力建设是决定创新拓展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应鼓励学生开拓创新,扩宽知识面。高校毕业生最终还是要走向职场、步入社会的,所以创新教育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毕业生。

(三)高度重视创新教育培养,设置创新教育课堂,加强实践动手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优势,有侧重性地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创新思维和方法,鼓励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意识地布置实践创新型的试验和作业,加强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广大学生经过科研创新实践的磨练,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都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姚玉环.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因素及改革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8(08).

[2]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

第4篇: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

(一)高校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

虽然高职院校部分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学校也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与帮助等举措,但是创新创业课程设定单一、学分比重低、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有的高职院校作为选修课程,并非所有二级学院必须开课,有的作为公共必修课的部分院校则是赋予该课程的学分较低,学生学习兴趣弱化,教师教学重视度和积极性有待强化。以上问题归结起来,实为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在整个国家创新战略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高校学生这一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们的创新创业能力颇为重要,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亟待强化。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业性较弱

现有高职院校的老师大多不具备企业的经历,不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2 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的公共课性质致使高职院校对于其师资队伍建设的关注与投入弱化。另外,由于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师外聘机制和培养机制,很难将有能力的企业家聘任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而现有从事创业教学的大多是半路出家从事创业教学工作的校内教师,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短缺己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 创业实践经历、企业战略管理经验都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所需具备的经历,实战经验更有助于其对学生的指导。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弱化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单一的创新创业课程,而专业教育的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则比较弱化,第一,专业课程教师任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比例不高;第二,学生的创业方向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不高。事实上,不仅高职院校,我国一些地方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4

二、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意识

理论指导实践,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唯有从根本上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学校、学生、社会各方面的重要性,才能从课程开设、学分设定、资金支持等等方面去强化,以此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强化了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后,具体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举措首要的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首先,丰富教师队伍,广纳贤才,投入资金聘请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课教师。其次,强化已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校内培训,例如聘请知名创新创业领域专家指导教师入校开讲座,现场授课等。再者,强化现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校外培训与实践锻炼。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高低与创新创业实践关联性极大,保障已有教师的定期外出实践锻炼或培训有利于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

(三)强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第5篇: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高职教育;重要性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沉淀,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早已不是当初“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不是中期“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而是如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所谓培养高技能人才,就是除了要拥有高技术之外,还要同时具备高素质、强能力。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加强高职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实力。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不仅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更因为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等课程特点,对于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和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齐民友教授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没有现代的数学就不会有现代的文化。”然而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着数学无用论思想,使得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岌岌可危,有必要重新认识高职院校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作用。

一、学习高等数学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高等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特点,决定了高等数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种思维方法,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是一辈子都能受用的东西。特别是文科专业的学生,感性思维比较强,但是理性思维能力往往较弱,理性思维好的学生往往更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今社会的发展,是需要文理兼备的人才,因此文科生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可以弥补自己在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严谨推理能力方面的不足,发挥自己的特长,填充自己的劣势,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学习高等数学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人类历史的进程向世人充分地展示了数学所起的巨大作用。任何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从定性到定量是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而定量研究必然离不开数学。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应用了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是人类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的眼睛和钥匙。在这个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学已渗透到大学的各个学科,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高等数学的学习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专业课内容。例如:计算机专业中的网络安全学、图形图像学、视频音频处理等,哪个方向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经管类专业课中的常用经济函数,如需求供给函数、收入成本利润函数、边际成本与边际分析、弹性与弹性分析、价格库存量的控制、资本现值与投资问题、需求预测、恩格尔函数等,这些内容与高等数学中的函数、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微分方程等相关。因此,很多计算机方面的大神,物理学家,经济学家都与数学息息相关。数学素养已成为有志者攀登科技高峰的钥匙和翅膀,也是高职学生必备的素养。很多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无缘上本科院校,来到高职院校或多或少有些不甘心。专升本考试给高职学生提供了一次晋升学历的机会,有的学生还会继续往上考取研究生。高等数学是专升本理工科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考试科目,如计算机、自动化、园林技术、会计专业等等。有的高职院校因学生基础差、高等数学难、学生对高等数学兴趣不高等原因,不开设高等数学这门课程,这一做法不仅纵容了那些不想学习的学生,更打击了许多上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高等数学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而高等数学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门学科,它不需要其他任何的辅助条件和试验环境。一部数学史就是一部由数学家们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历史:从笛卡儿的解析几何,到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再到欧拉图论的创立以及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无不饱含着这些数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一种创新的精神。高等数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一种科学语言,一种技术工具,还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理性化的思维范式和认识模式,一种充满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境界。数学素养能够增强高职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现代社会的能力。

四、学习高等数学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学生一般在校学习理论课的时间只有两年。然而学无止境,今后走向社会,都需要学生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还有的学生也许从事的不是本专业工作,需要另外学习其他的知识。在自学过程中,有着良好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能力会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高等数学对培养高职学生这些能力极有帮助且终身受用。总之,高职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功底就会制约自身的发展。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高等数学,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高等数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岳昕.从数学的特点论高职高等数学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3(81).

[2]刘静.高等数学课程对高职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3]符小惠.浅谈文科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改革策略[J].成功(教育),2012(1).

[4]朱若松.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J].长沙大学学报,2005(2).

第6篇: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竞争;创新教育;小学体育教育;融入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帮助学生在顺利完成原有知识的学习基础上,以学习原有知识的经验和能力为基础创建出新事物的教育过程。我国全国教育领导者在全国教育工作汇报会议上也明确指出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必须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加大重视度,因为教育肩负着整个民族的荣辱存亡。小学体育是小学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它不仅与其他学科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且兼具自身学科的独特性。小学体育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活动环境,还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观察思维的能力。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这个发展迅速的高效社会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急剧上升,学

校只有更好地将创新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之中,才能让小学生将来更好地迎接社会对人才的选拔。

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理念

要想更好地将创新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接受认知和习惯认知等各个方面。因此,体育教育必须得从实际出发,分层次地推进学生学习。在体育教学中更深层次地贯彻创新教育。

1.创新离不开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理念并不是天马行空,也不是脱离学生的学习主轨道背道而驰,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更为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天性就是爱玩爱动,虽说这是天性,但是很多学生虽然爱动但是体育知识却严重不足,上课走神不爱听讲,在课外更是肆无忌惮,将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抛之脑后。针对这些现象,体育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和指导,时刻告诉他们只有掌握好了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去创造新的理念,才能在以后有所发展。

2.创新离不开参与

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对孩子的溺爱有的已经超过了一定的度。很多学生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他们很讨厌运动,更可以说是对体育有一种逆反心理。只要一上体育课,有些学生的懒散劲就出来了。对于班级集体组织的活动他们不屑参加,连最基本的角色都不愿意进入,谈何来的创新。针对这些问题,体育教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从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创新离不开超越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学生根本不善于思考问题,更不愿意主动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慢慢地思维就变得狭窄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明白教材和教师不是权威的,很多东西的见解可以是不同的,帮助学生分散思维,教会他们不断地开拓新知识,创新老知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教育理念不是一定要让学生在体育领域有什么伟大的发现或伟大的创作,而是帮助学生形成这种创新的意识和理念,让这种意识渗入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培养他们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才是创新教育的精髓之处。

二、教学多样化的创新教育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创新教育的发展途径。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的模式、根据教学任务选择的教学模式等等,有的甚至于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而选择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虽然目前还不完善,但是在创新的教育理念上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学模式对创新教育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也无法忽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教师在贯彻创新教育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提到将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模式。在此,笔者对此模式也进行了列举:培养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多样化的结构,以集体教学、分组教育、分段教学、合作教学等编队形式教学,以及理论结合实际的多样化教育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样化的有趣教学活动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争取更大程度提升创新教育的力度。

我国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中心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主观学习意识。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最为根本的教学任务之一。但是要真正地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就必须做好带头和监督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育这门学科又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灵动性特别大。随之要想更好地将创新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去的话,教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方面的掌控一定要把握好,要不然只会适得其反。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中融入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要时刻备战,争取为社会建树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上雄.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0(2).

[2]唐厚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0(2).

[3]杨春江,张福旺.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北京教育,2000(8).

[4]杨汉凤.素质教育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0(6).

第7篇: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教育 内涵 问题 对策

课 题:本研究获得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TJJX12-115)及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师范能力与职业能力研究中心)资助。

创新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国民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人才素质、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为我国培养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其创新教育问题远未引起人们的关心与重视。

一、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内涵

1.创新教育的定义

据统计,目前创新教育的定义多达百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一种教育活动,即用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的创新人才;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前者侧重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后者侧重于教育实施方式和手段的创新。笔者采用的是前者定义。

2.创新教育的特征

创新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普遍性、层次性和延续性。普遍性是指创新教育范围极其广泛,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层次性是指创新教育分为高、低不同层次和水平。有专家认为:创新教育不仅有大、中、小学各个层次,还包括培养创新知识、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文化、制度、管理等各级各类人才的教育。延续性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的获得需要一个较长的教育周期,创新教育需要放眼长远,循序渐进。

3.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特点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场所,承担着为培养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作为大学层次的高职院校,其创新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高职院校在培养对象、教育资源、产出效能等方面比中小学更具有优势。从培养对象来看,高职生正处在18—25岁创新能力发展最活跃的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发育成熟、自我意识增强、情感丰富、意志力坚强并具有目的性。从教育资源来看,高职院校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有利条件。从产出效能来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与社会生产联系比较紧密,学生进入社会后,可以使创新能力转化为生产力,带来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也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主要表现在创新层面和创新角度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非理论型和学术型人才。在创新层面和创新角度上,高职院校更注重的是技术的创新,即操作技能和方法的创新。

二、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对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及自身所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师生虽然认为创新教育十分重要,但不少人却认为创新是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的事,跟高职院校关联不大。有些师生虽然认识到高职院校有责任开展创新教育,但却认为创新只是某些专家的事,跟自身关系不大;也有人对创新概念和层次认识不足,认为只有理论发现、科技发明才是创新,却不知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也是创新。

2.创新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合理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环节不够开放

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模式的创新。不少高职院校重视教育模式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辅的创新活动。高职院校多采用为学生开设1~2门有关创新的课程,来实施创新教育。然而,仅仅依靠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结果往往是学生理论成绩好,但在实践中仍然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2009年对全国50所高职院校和1个高教园区进行的一项有关高职院校创新现状调查中发现,创新教育课程普遍受到了高职院校的青睐,但创新教育课程地位和专业渗透不够高,组织领导力度和投入不够大,课程资源建设亟须加强。

(2)课堂教学环节不够开放,学生缺乏创新欲望。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劣是创新教育有效实施与否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虽然有所改进,但是,我们发现,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仍然是缺乏的,也很难被激发。

(3)缺乏训练有素、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担任创新教育教学的教师必须能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所以具有创新素质的高职教师应该同时具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是“双师型”教师。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拥有高创新素质的教师更少。赵定勇等人(2012)通过分析100所不同区域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发现,“双师型”教师队伍与教育部评估要求达到80%以上的目标相比,东、中、西部骨干院校分别还相差24.2%、31.7%和32.7%,“双师型”教师比例仍然偏低。总体来说,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还比较缺乏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师,当前教师的创新能力参差不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随着创新教育步伐的加快,已有的教学管理思想、方式、方法等与社会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方法以及管理干部的素质等问题相对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创新环境缺乏,创新氛围不足;奖惩机制缺乏,考核方式固化;管理滞后,行政化管理机制严重缺失等等。

三、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肩负着我国创新教育的重要使命。深刻认识并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发展和推进创新教育的进程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创新教育实施的重要阶段,高职院校应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针对以上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创新教育水平。

1.继续加大创新教育观念的宣传力度,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责任感深入人心

高职院校的师生人人都有责任对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发展贡献力量。黄志纯(2007)指出,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大有作为的。高职生同样可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高职院校应加强创新教育方面的宣传工作,通过政策制度、专门讲座、会议、学术活动、报刊等各种方式,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等进行宣传,使广大教师彻底改变旧有的人才观、学生观、教育观、质量观,从而引导师生对创新教育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

2.形成“以高效的创新课堂为主,多种活泼的创新活动为辅”的创新培养模式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实施的主要环节。高效的创新课堂应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中心”的民主、自由、开放的课堂。姚伟等人(2009)曾指出,要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高职院校还需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堂之外的各种创新教育活动,如创新技能比赛、学术沙龙、特色讲座、研讨班、辩论会、创新训练营等。这些创新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创新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其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方法等。通过课堂与课外、创新教学与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创新教育培养过程更加合理化。

3.加大投入,着重培养拥有创新素质的高职师资

教师是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教师的创新素质应包括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对专业技术的创新。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借助全新的方式来高质量、高效率地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着重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应加大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培训,严格进行测评与考核,设立监督与投诉机制,以保证整个过程的公正与公平。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两次以上培训不合格,将实施处罚措施。采取此制度,可以保证整个培养计划的有序、有效进行。

4.创建合理高效的创新管理团队,建立健全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

创新教育计划、实施、考核等全过程的有序、有效进行,必须拥有一套健全的管理机制,拥有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大投入、合理引进创新型管理人才,同时加大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组建一支合理高效的管理团队。其次,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一整套创新管理机制:一是创新培养机制,包括管理人才培养、师资培养、学生培养的计划与实施程序;二是创新激励机制,主要针对有创新教学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创新成绩的学生提供物质和精神奖励,以鼓励师生大胆创新;三是考核与评价机制,将创新作为教师的教学成绩和学生的学业成绩的重要方面进行考核,以保证创新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温恒福.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2(4).

[2]郝文武.创新教育——本质特征和价值形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 (4).

[3]袁林,袁吉,袁雷.创新能力与创新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0(28).

[4]黄志纯.关于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1).

[5]李焦明.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6]赵定勇,何方国.我国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13).

第8篇: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创新能力能力培养

1.引言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革,我国的教育行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不管是教学思想、理念,还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过去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受到广泛的认同,注重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的素质教育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此外,根据当前国家、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当前各行业亟需的。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一大目标。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更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和感受的培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以初中美术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最后给出了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希望对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能有所启示。

2.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的问题现状

2.1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重视程度仍旧不够。一些学校只是口头上宣传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在真正的实际教学中,美术教育仍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当时间、教育资源等方面美术和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矛盾时,多数学校都下意识的让美术教育无条件的为其他主流学科让路。除了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和学生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教师不会投入精力进行美术教学的研究,学生也不会花费时间在美术课程上。因此,当前虽然美术教育相较于以前那种边缘学科已经有所重视,但是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2.2教学的内容枯燥无味

当前初中美术教育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美术教学材料的编制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喜好等特点,教材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一方面,教材的内容单一且过于理论化,与学生的审美取向与审美观念不符。另一方面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共情,从而导致学生对教材的内容不感兴趣。

2.3教师队伍整体素养不够

当前初中美术教育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整体素养不够。由于美术学科不受重视,导致对美术教育的投入不够,例如对教师队伍的投入不够。一方面,由于投入不够,学校无法招募到专业能力过硬的优秀美术教师;另一方面,当前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其教学过程无法体现美术这一学科的魅力,无法引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从而导致了初中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不理想。

3.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之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重要,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社会的大环境所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都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和应用经验,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追求已经成为了新的发展常态。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实现,创新必不可少。也就是说国家、社会的发展对于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作为最为主要的人才培养阵地,教育开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之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因为美术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美术、美学意识以及审美意识都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因此,要想真正有效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还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美术教学具备强烈的个性化、差异化正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坚实基础。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效率更高。

4.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1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兴趣

要想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过去那种应试教育理念下,美术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生也不会过多的将精力放在美术这一学科上,更不要说有意识的通过美术来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首先要抛弃以前那种传统、片面的观念,重视美术。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单方面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兴趣为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为通过美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2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前的美术教学内容单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这种教学内容一方面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建立。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侧重。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不同美术相关问题的提出,侧重于从不同角度来审视某一事物或现象,或者注重讲述关于美术创新的相关内容。这种教学的内容,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自我思考,从而通过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4.3加强学生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还应该有意识的注重创新能力相关的实际锻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组织各类创新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加强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和多角度看事物的能力。还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各类美术相关的参观与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尽可能融入自我意识、自我发挥,实际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9篇: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内涵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84-01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目标任务,这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同年4月26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驻马店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上在论坛上发言时指出,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设置标准,积极推进高校设置制度改革,为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创造条件,今后,除少数一开始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外,新设本科学校和更名大学都要明确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这标志着我国的高校教育已经开始转型,更加注重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这种转化更多的是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大学生处在从求知到创业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非常关键,因此,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人才教育。高校的创新教育是国际间竟争愈来愈激烈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创新型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创新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和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以创新为先导的教学模式的改变,是高校在教学思想、方法、内容、评价体系、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创新[1-4]。

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个人。是除了职业教育、学术教育之外的教育。高校的创业教育是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作为目标,培养他们各种创业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富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改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成为企业家的能力[5]。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它成为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让其在未来的道路上成为一个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是求职者。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以创新为基础支撑创业,创业又反作用于创新并促进创新发展。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机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为他们创业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模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核心是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6-7]。

2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2.1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育培养模式。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仅能够传承、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还能在新技术、新知识、新文化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8]。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的体现,也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9]。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今时代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时展需求。通过高校进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向国家建设输送具有良好素质的新世纪人才,朝着建设创新强国的方向迈进[10]。

2.2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求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原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度日益增加。国家和学校都在努力寻找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促进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成功后,还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求职岗位,更好地缓解市场的就业压力,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4 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创业能力,缓解当今就业难的社会压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实施和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明确教育目标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江雁,徐本磊.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思考[J].科教文汇,2014(1):217-218.

[2] 江玮[,李文,江丽琴,等.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3(11):252-256.

[3] 王恩德.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科教文汇,2012(28):42.

[4] 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143-147.

[5] 刘锦英.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机制探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27 (11):95-98.

[6] 叶仕通,万智萍,任志健.“质训研用”一体化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6 (2):36-40.

[7] 相雷.关于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就业指导,2014(8):90-93.

[8] 才忠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2012(30):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