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电子技术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实践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服务湖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JC2013018)资助。
为了全面提高我校的汽车电子专业的教学质量,我们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就汽车电子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汽车电子技术及应用》是如何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1 课程分析
1.1 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汽车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是汽车电子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的教学设计,以实际的工作情境为教学载体,以技能培养为主,理实一体化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工作内容、符合工作过程的具体工艺流程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元器件检测、元器件成型、焊接、调试、检测、维修等技能;本课程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制作汽车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组装电子助记器、组装汽车音响音频功率放大器、制作调光灯电路、组装声光控节电开关、设计制作三人表决电路六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内容,通过具体项目操作使学生掌握元件测试,电子电路的装配、调试等能力,并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2 课程教学目标
针对我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生源情况,结合汽车电子行业迅猛发展的现状,我们将它定位为培养面向汽车电子技术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良好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掌握电子电器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电子装配、制作,电子电器产品生产管理,电子产品的识别、测量、选用,常用电子仪表、仪器、工具的使用,熟练使用手工焊接工具,具备手工焊接、拆焊的能力,具有汽车电子电器产品的生产装配、调试检验、安装维修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从事企事业单位汽车电子产品的生产、设备维护、产品调试与检测等岗位工作。
2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是高职的学生,他们从前没有接触过电子电路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内容理论知识很抽象,因而他们对理论课学习缺乏兴趣,但对实践动手操作课程很感兴趣,他们愿意动手,并且在动手的过程遇到了问题愿意想办法去解决,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选取上,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的实际理论基础,以项目驱动式教学,实行“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样就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课程模块设计
3.1 课程设计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三性”
①通过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制作、科技创新项目制作,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
课程采用项目驱动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②教学环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场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
教学环节不局限在课堂内部,我们还会把每个制作课题的部分内容留给学生在课堂外去完成。同时经常开展一些电器维修服务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习场地也不局限在校内,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些都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③教学内容按职业能力需求选取,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
课程目标中的职业能力需求来源于职业岗位,在课程设计中,将职业能力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按职业能力需求选取,直接为对应的岗位服务,这就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
3.2 项目设计,抓住了课程标准的“重点”
本专业培养面向的职业岗位要接触的汽车电子产品电路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模拟电子电路,第二部分是数字电子电路。在教学内容载体选取时,按照服务企业、以真实产品作为载体的选取原则,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重点,选择了工作岗位接触的“充电器、直流稳压电源、电子助记器、报警器、智力抢答器、”等六个典型电子电路设计学习情境。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融入其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将企业现场的一些实际做法,融入到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
3.3 六步法教法设计,突破了课程标准的“难点”
我们为每一个项目任务的学习过程设计了六个步骤:
①任务资讯:对本任务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学习;
②任务决策:对项目载体――产品电路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③任务计划:设计安装布线图、对元器件进行选型与检测;
④任务实施:对元器件焊接装配、通电运行调试及故障诊断与排除;
⑤任务检查: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⑥任务评价:对任务完成的过程进行总结评价,提出更好的方案,即总结提高,使之做得更好。
4 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
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合理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如下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①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我们在教学中均使用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多媒体制作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紧扣教学目标,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表达方式多样,包含了大量音频、视频资料,多媒体教学使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②软件仿真技术的应用。软件仿真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用计算机软件来模拟电路的实际工作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 “Multisim”、和“EWB”等电路仿真软件。通过对电路仿真运行,用虚拟仪器测试电路运行参数,从而确定较为合理的电路参数,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消化电路的工作原理。
③任务驱动法。我们将学生按4人一小组,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习时教师下达工作任务书,任务书中对该任务进行一定的描述并提出要求,学生则以教师下达的任务书为共同的活动中心分组学习讨论,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④团队合作法。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以小组分析、讨论、协作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明确自己的任务后进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与其他组员协作。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加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且让学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习小组作为一个小团队,每个团队针对相同的任务协作完成,学生各尽所能互相帮助协作完成下达的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具体任务的实施者,从而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⑤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工艺分析能力和加工经验时,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对产品某个技术难点提出问题,并解释案例的相关背景及内容,然后由学生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各组派代表阐述本组成果,其他组对该组成果进行质疑提问,各组分别阐述完成后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并给出解决方案供各组参考。
5 教学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我们采用上术方法建设课程和实施教学,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得懂、记得牢、理解透、体会深。” 学生已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电路基本的分析方法、相应的制作、调试和故障排除技能。由于进行这样的课程开发与建设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在一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加强,如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不足,教学资源库还要进一步充实,教学经验还有待进一步的积累等。
参考文献
[1]丁群燕,浅谈高职《电工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电子世界》2013年第23期.
[2] 蔡长英,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安徽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学报.2010第6期
[3] 陈吉利,黄克斌,杨斌.多媒体技术在《仿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5):32-33.
1电子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应用的必然性
档案工作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档案管理队伍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档案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势在必行,它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先进的科技手段打破了传统的档案管理的物理时空的限制,使人们对资源的查找有了快捷、便利和及时的方式,现代化的信息库,也可以加强档案管理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为不同的用户需求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档案工作要适应这些新的东西,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在整个档案的信息管理工作方面,引进、消化、适应信息技术的成果,使档案人员拥有广博的知识,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也只有渗透新理念、运用新技术、才能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2电子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电子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要档案管理方面的相关人员要加强对电子技术的重视和学习。并且在研究其应用作用的基础上促进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在此对电子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而做出一些贡献。
2.1促进计算机网络将馆藏数字化
所谓“将馆藏数字化”是指将传统的以纸张、录音带、录像带为存贮介质的各种原始档案资料,通过扫描、压缩、转化等手段转换成图片文件、声音文件和录像文件,对图片文件可以通过文字识别等技术达到相配于每张图片的科学手段,再运用存储管理技术将图片和索引字段存贮于光盘库、磁带库等各种大容量的存贮介质上,并可通过各种方便的查询手段迅速地检索出所需要的档案资料,可以到局域网、广域网、企业内部网、国际互联网,最终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网络的新兴的档案管理技术。
2.2利用网络进行档案著录、标引等工作
技术的进步使得档案著录可以通过档案管理软件而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著录的内容包括档案的题名、责任者、文本、密级、保管期限、时间、载体形态、档号、分类号、主题词以及内容摘要等方面。档案标引是依据档案分类法和主题法将档案主题概念转换为档案标识的过程,这两项内容为快速查找档案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传统的著录是在卡片上进行的,而在计算机上进行著录和标引,使得查找档案十分便捷。
2.3加强对电子文件进行管理
计算机网络给传统的档案工作带来的最大改革应该是电子文件的产生。电子文件是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产物,从形式上看,它是数字化的,但由于它是通过代码形式记录于载体,它的内容只能通过设备来利用,人们在检索和阅读电子文件时要借助特定的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进行解码,才能够获得完整、可靠和准确的文件信息。所以它对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及管理模式等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档案部门应针对单位移交产生的电子文件开展研究,尽快建立健全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管理的方法体系。
2.4利用网络进行档案信息网络开发利用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建议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关注,原因在于电子信息是现有行业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能够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个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需求不断增大,但是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这个需求,本文针对这个不平衡的情况分析,提出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1电子信息工程概述
1.1电子信息工程的内涵
所谓电子信息工程,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的学科门类,在这个学科中,对于电子信息的控制和处理主要是通过网络等现代化的数字媒体和信息技术实现,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都能够及时有效的完成,提高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实现电子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设计。
1.2电子信息工程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各项工作的完成都需要电子信息的辅助,电子信息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其本质是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带动下实现产业的发展。就现有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逐渐融合,产业链分化与整合逐渐完成,对于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在此技术之上的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电子信息工程还能够在我国国家安全保障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贡献,现在逐步代替了传统的信息模式,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是未来社会的必然选择。
2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起步较晚,但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技术实现了较大进步,技术的功能逐渐完善,发挥的作用日渐增大,在整个社会领域的应用范围也是不断地扩展。然而,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电子信息工程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虽然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国外的技术对比来看,我国的技术水平相对不高,尤其是在企业的应用中,多数的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内容还是依靠于国外的进口,无法实现国内能力的提高,并且对于我国的企业发展也是存在较大的危害。其次,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的过程中,虽然企业已经知道电子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企业对于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力度仍旧较小,无法满足企业对于创新技术的需求。最后,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发展平台,但是对于平台结构和功能作用的发挥机制还没有保证,无法实现研究出对于企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3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的技术建议
3.1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是需要市场的需求刺激,还需要政府电子信息发展的过程中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逐步提升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投资力度,给与信息建设项目一定的政策支持,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在电子信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财政支持,并且给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融资渠道给与一定的保障。同时,还可以建立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基金,保证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外部政策和内部资源支持力度的同步提升。
3.2提升人才培育能力
现代社会的竞争更多的是反映在企业内部的人才竞争,企业掌握了较多的创新人才,就等于实现了发展中拥有核心竞争力,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来说,人才同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实现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培育现代化需要的人才,并且注重对于人才培养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在实现理论培育的基础上,实现优秀人才的研发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这是解决我国核心技术依赖国外最为根本和有效的方式。
4结论
电子信息工程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实现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这是保证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是能够改善我国现有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实现我国技术创新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魏艳萍.有关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1).
关键词:广播电视;数字音频技术;应用
它是继AM和FM之后的第三代广播技术。DAB技术将抗回波传输的信道编码技术和信源编码技术进行了良好的技术结合,也因此具有优质、高效等诸多优点。其传输性能十分优异,可在传输的过程中充分消除噪声及失真问题,并及时修正传输中的问题和差错;另外,该技术的发射功率要求低,也能很好的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同时,该技术还支持传输系统的同步网络运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而且该技术既能做到固定接收,也能做到移动接收和便携接收[1]。
1数字音频技术的原理
数字电视广播系统还能完美的与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社会向融合,并使之能充分利用自身的高容量频宽优势。数字电视广播能提高便捷的高速频宽网络联机服务,除此之外电视广播系统还能为收视用户提供实时服务与在线随选互动节目,这样不仅保证用户能自由选择电视节目,还能自己根据喜好编排个人节目单,从而实现双向的互动交流,为保证节目符合用户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可预期将来各电视台将由模拟转为数字规格。而模拟电视广播讯号强度易随传送距离增长而衰减的问题,在广播系统全面数字化条件下,已渐渐成为过去式,无论你在何方,清晰而稳定的数字收视影像将唾手可得[2]。
1.1以听觉域度为基础对可闻信号实施编码工作
从频率方面来看,人耳对声音的振动是有一定反应范围的,通常人耳能接收约为20Hz~20kHz范围内的振动频率。而从声压级范围来看,则需要用听阈曲线进行描述,通常在一条声压级曲线之下所对应频率的信号,人耳就无法感知。因此,就可以根据频率及声压级来划定音频范围,并可将类似的不被人耳所接收的信号去除掉,从而减少音频的数据率[3]。
1.2可只对幅度强的掩蔽信号实施编码工作
在安静的环境下人耳能轻易的分辨声音,但在吵闹的环境中却无法做到这一点。这是因为有杂音的干扰而致使人耳不能轻易接收到自己所希望听到的声音。这种因杂音存在而导致另一个声音需要提高音量才能被接收的现象,就是被称之为听觉掩蔽效应的东西。在图形中,虽然B、C两信号在听阈曲线的范围之内,常理来说人耳是可以听到B、C两信号的,但因为A信号的前向掩蔽作用,C信号被淹没,之后B信号也被淹没,这时,人耳就只能听到A信号了。这就要求在数字音频技术的处理过程中将类似的B、C信号去除,以保证音频数据率的减少[4]。
1.3因对噪声的量化,无需对全部原始信号进行编码
与人耳的听阈曲线类似,数字信号也可对声音进行量化处理,其对噪声的判断更加准确直接。也因此在信号的处理过程中,无需对A、B信号进行全部幅度的编码,而只需要对信号与造成的差值进行相应的编码处理就能达到很好的降噪效果。这样一来,在实际的编码过程中就能大大减少量化幅度,这就能从根本上减少数据率的产生。等响曲线说明了听觉对响度的一些特点:响度级与声强有关,声强增加,响度级也会相应增加。响度级与声音的频率有关,频率不同时,即使声压级一样,响度级也会不同。随方值的增大,等响度曲线随频率的变化减小。需要注意的是:对于400Hz到4kHz的声音,响度级方值和声压级dB值相差不大,有时就以dB值代替方值。此外,由等响度曲线可看出,20H。声音声压级必须达到70dB才能听到,因此,对包含低音的节目进行调音时监听音量通常都要达到70到90dB[5]。
1.4优化、编码工作可充分利用子带分割来完成
传统编码过程中,其操作对象往往包含了整个频带,以达到减少数据率的目的。而新的数字音频技术则可对每个信号进行量化。在实际操作方面,因为听觉曲线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可分配较少的比特数对幅度较小的信号进行量化,这样可将整个频带细分成多个子频带,再针对每个独立子频带进行单独编码,其自然就能进行自适应的比特分配,达到良好的减少数据率的效果。在整个频带编码中,如果D信号分配16bit进行量化是多余的话,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分配。所以在具体的操作中可将A、B、C、D分置于不同的子带中,这时就能分别在其所处的子带内进行最适宜的比特数分配,通过这样的分配进行编码,就能大大减小数据率。需要注意的是,用于分割的子带,其分辨率越高,则相应的子带的频带就越窄,在子带分配中,比特数就能越精确,这样也就减少了比特率[6]。
2数字广播电视的特色及相关技术
就讯号与传输特质而言,数字科技衍化之俱象性含括以下几点。1)讯号特质:讯号抗干扰、便于加密处理、多代复制、利于长久保存、讯号可以单独分离以及适合数据与影音讯号。2)传输特质:讯号传输过程中,设备易于整合使得信息传输设备;以及容易结合各种数字讯号。而从创作者而言,在制作电视节目的形式上,也因为科技的提升更方便结合了2D、3D计算机动画,让原本只运用在电影的场景里也出现在电视制作里。以流行音乐而言,音乐录像带的制作就结合大量的3D动画,另外谈话性节目也加入运用3D虚拟场景来替代真实的布景,让画面更有视觉变化[7]。
2.1多频道
数字电视依其所使用的频宽,可分为高画质数字电视(HDTV)及标准画质数字电视(SDTV)两种,并提供多频道之服务及传输大量的数据。例如数字电视可以同时传送不同的音轨及字幕,而体育节目则可由观众自行选取不同摄影机所拍摄的角度及呈现球员得分纪录等交互式服务[8]。此外,数字电视可传送整版报纸、体育、股市信息、计算机软件、电话簿及交互式教材等大笔数据。大体而言,标准画质的电视画面虽不若高画质清晰,但画质是优于目前传统模拟电视。标准画质电视可以利用其多余的频宽提供多频道的服务,而高画质数字电视因所占频宽较宽,故仅能提供一个频道之服务。数字频道增多后,电视台发送出来的节目讯号经过数字方式压缩后,一个频道可同时播出三个或四个标准画质的节目,另外加一些数据传输(DataBroadcasting),如股票、气象等信息。或者使用一整个频道来播放一个高画质的节目。
2.2互动
至于交互式电视服务,就是打破以往单向传播的情形,而与阅听众产生相互交流的传播方式。也就是说,电视台可以依照观众不同的需求,在电视上呈现不同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服务项目有的是免费提供,有的是必须付费的。未来数字电视将可以提供许多交互式电视服务,例如实时的交通信息、财经信息、生活信息、购物信息,在线购物付费等[9]。数字电视的互动功能,应用在电视节目内容设计上,可以发展出更多样化的内容型态,例如互动竞赛、猜谜、远距教学、体育节目的多角度的选择,甚至是戏剧节目的剧情走向选择等。应用在电视商务方面,则可以发展出线上实时购物、在线竞标等。同时,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个人属性,主动发出信息,通知消费者所关心之事物的最新状况。甚至让消费者询价、比价,或是让消费者在线直接与卖方进行交谈、议价等。而在节目广告方面,广告主也可以依据节目分析所得到的观众属性,来决定购买搭配的节目内容。甚至利用数字技术,让计算机自动选择,使不同区域的收视观众,同时接收到不同版本的广告内容[10]。
3广播电视工程领域中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所谓的DTV是指电视讯号在发射端就是以数字方式纪录、处理、压缩、编码、调变及传送;而在接收端也是以数字的方式接收、解调、译码、解压缩及播放。数字电视是各国既定发展的政策,本研究是从制作技术面来探讨在数字器材的运用之下,电视节目从业人员如何使用数字技术来制作数字节目内容,从(Pro-Production)、制作(Production)、后期制作(Post-Production)等三个流程,来探讨数字电视的节目设计及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术。在节目设计方面朝互动性,多角度播出,高画质及高音频为探讨范围,制作技术方面以数字化的流程为研究主轴[11]。数字内容(DigitalContent)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将将文字、图像、语音、影像等数据进行数字化整合处理的产品或服务。以价值链的观点来看,传统且具有商业价值的娱乐、教育、艺术与文化等内容,是最底层的价值基础。若经过信息科技(数字化处理技术,包括内容制作、格式标准、数据压缩、特效处理、图像运算)的处理,就能将其进行数字化转化,这样不仅利于复制,也使得其具备了一定的附加价值。同时经过数字化的处理,其也具备了互动与影音、图像整合的功能。之后,经过流通与保护技术、版权管理、收费机制等机制运作,各种数字内容就能通过各种渠道,传送至用户端,从而产生价值[12]。这也就是数字内容服务的价值链的体系简单概述。具体而言,在节目制作方式及内容型态的转变上,则包括:透过信息服务、娱乐、通讯的整合,可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如各种互动性的信息、视讯娱乐服务等;另外,由于数字处理技术的进步与运用,在影音质量及表现形式上更加精进、丰富。采用数字化节目制作方式,在数据上可轻易的保存、切割、重组,节目内容的片段可以多次、多重利用。不但可以忠实还原讯号,也不会产生讯号衰减的问题,因此节目数据挪用的次数及用途不受限制。因此节目数据将成为经营资产的一部份,高质量节目不但可以切割重组创造利润,也可以不同形式或组合的方式再次出版或出售。例如,生态节目的节目片段,可以很轻易、并且不限次数转到儿童节目、戏剧节目、益智节目,甚至加入特效成为综艺节目内容。
4结论与展望
数字广播的出现,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推动了广播电视的发展。试想一下:个人只要拥有计算机,就能自己进行广播节目的制作,并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广播台进行播放。而其他人也能有选择地收听其他人制作的各种节目,且这种收听是而不受时间限制的。当然,上面的这些也只是基于互联网的数字音频广播技术而言的。若个人可以利用数字通信卫星进行数据信号的传输,就能够实现数字音频的无线广播,这样的话,就能实现节目制作、传输和接收上都的全数字化。若真能如此,那么借助无线音频广播技术,人们无论身置何处,就都可以利用数字式的收音机进行广播的收听,也许某一天在校园广播中甚至也能听到自己宿舍录制的节目。提到互动性,则是将来在企划数位节目时企划人员所要注意的重点。数字电视除了高画质、高音质的特性外,互动特性改变了传统看电视的生态。但在设计节目中的加值服务或互动内容时,应极力避免为了互动而互动,以及太过复杂的设计方式。以免徒劳无功,且阻隔了大众学习使用数字互动电视的动机。高画质、高音频的数字节目在后期制作上所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高画质的画面需要高容量及运算快的稳定计算机才能处理画面剪辑;二是高音频的5.1多轨声道,此部份必须有专业的录音室设备且通过杜比公司的认证授权资格才能制作立体的环绕效果。一般后期剪辑师只能负责多轨的声音剪辑,因此杜比E的环绕效果必须交付专业录音师来处理。高画质数字摄影机所拍摄的高画质画面目前规格未统一,这一部份在分辨率的差异,常常造成剪辑人员在剪辑的困扰。因此数字的观念是专业人员在这一阶段最需要加强的。
作者:曹鑫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广播电视台录制部
参考文献:
[1]闫建新.DRA标准及未来音频编码技术展望[J].电视技术,2014(22):11-15,41.
[2]张赟,练益群.多路高标清电视信号安全监测技术研究与实现[J].电视技术,2015(4):25-28.
[3]宋鑫梦,郭改枝,王秀丽.基于嵌入式的IIS音频系统设计与实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5(2):245-248.
[4]范浩阳,孙祖军,张晋,等.具有无线电视接收的LCoS显示微系统设计与实现[J].液晶与显示,2014(2):202-206.
[5]李向军,张小菲,王书阵.一种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终端多媒体播放器的扩展设计[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4(2):118-121.
[6]许晶晶.DRA音频技术在数字电视中的应用研究[J].电视技术,2014(10):39-41,49.
[7]孙佳婷,赵艳明.HD-SDI音频解嵌的软件设计[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4(3):411-415.
[8]畲新平.基于有线数字电视终端的应急广播系统探讨[J].电视技术,2013(22):40-42.
[9]崔文冲.应用于广播电视音频监测系统的技术分析[J].电视技术,2011(22):76-77,83.
关键词: 自动化;应用;变电运行管理
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与城市化建设进程迅速推进的背景作用之下,电力系统终端用户对于电力系统供电质量稳定性以及可靠性指标所提出的要求也日趋严格与系统。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任何意义上的电压波动以及短时性或是短范围停电事故所造成的经济及人身损失均是极为严重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相对于整个电力系统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
通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各设备间相互交换信息、数据共享,完成变电站运行监视和控制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替代了变电站常规二次设备,简化了变电站二次接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提高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2.1 功能实现综合化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是在微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综合了变电站内除一次设备和交、直流电源以外的全部二次设备。
2.2 系统构成模块化
保护、控制、测量装置的数字化(采用微机实现,并具有数字化通信能力)利于把各功能模块通过通信网络连接起来,便于接口功能模块的扩充及信息的共享。另外,模块化的构成,方便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系统模块的组态,以适应工程的集中式、分部分散式和分布式结构集中式组屏等方式。
2.3 结构分布、分层、分散化
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其中微机保护、数据采集和控制以及其他智能设备等子系统都是按分布式结构设计的,每个子系统可能有多个CPU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由庞大的CPU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高度协调的有机综合系统。
2.4 通信局域网络化、光缆化
2.5 运行管理智能化
智能化不仅表现在常规自动化功能上,还表现在能够在线自诊断,并将诊断结果送往远方主控端。
2.6 测量显示数字化
采用微机监控系统,常规指针式仪表被CRT显示器代替。人工抄写记录由打印机代替。
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目前从国内、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开展情况而言,大致存在以下几种结构:
3.1 分布式系统结构
按变电站被监控对象或系统功能分布的多台计算机单功能设备,将它们连接到能共享资源的网络上实现分布式处理。这里所谈的‘分布’是按变电站资源物理上的分布(未强调地理分布),强调的是从计算机的角度来研究分布问题的。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结构,要做到完全分布式结构,在可扩展性、通用性及开放性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然而在实际的工程应用及技术实现上就会遇到许多目前难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如在分散安装布置时,恶劣运行环境、抗电磁干扰、信息传输途径及可靠性保证上存在的问题等等,就目前技术而言还不够十分成熟,一味地追求完全分布式结构,忽略工程实用性是不必要的。
3.2 集中式系统结构
系统的硬件装置、数据处理均集中配置,采用由前置机和后台机构成的集控式结构,由前置机完成数据输入输出、保护、控制及监测等功能,后台机完成数据处理、显示、打印及远方通讯等功能。
3.3 分层分布式结构
按变电站的控制层次和对象设置全站控制级(站级)和就地单元控制级(段级)的二层式分布控制系统结构。
站级系统大致包括站控系统(SCS)、站监视系统(SMS)、站工程师工作台(EWS)及同调度中心的通信系统(RTU)。
站控系统(SCS):应具有快速的信息响应能力及相应的信息处理分析功能,完成站内的运行管理及控制(包括就地及远方控制管理两种方式),例如事件记录、开关控制及SCADA的数据收集功能。
站监视系统(SMS):应对站内所有运行设备进行监测,为站控系统提供运行状态及异常信息,即提供全面的运行信息功能,如扰动记录、站内设备运行状态、二次设备投入/退出状态及设备的额定参数等。
站工程师工作台(EWS):可对站内设备进行状态检查、参数整定、调试检验等功能,也可以用便携机进行就地及远端的维护工作。
上面是按大致功能基本分块,硬件可根据功能及信息特征在一台站控计算机中实现,也可以两台双备用,也可以按功能分别布置,但应能够共享数据信息,具有多任务时实处理功能。
段级在横向按站内一次设备(变压器或线路等)面向对象的分布式配置,在功能分配上,本着尽量下放的原则,即凡是可以在本间隔就地完成的功能决不依赖通讯网,特殊功能例外,如分散式录波及小电流接地选线等功能的实现。
4 自动化技术在变电运行管理中的完善
自动化技术虽然在变电运行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现代企业的发展势必要求企业提高自身的技术化程度。同时,自动化技术在现有的变电运行管理中还存在诸多优势,因此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完善自动化技术在变电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4.1 加强技术的研究
首先,完善自动化通信技术,这是其他自动化技术完成的基础。在保障变电站供电系统的同时加强通信通道建设,保障远程的数据采集与传输,并且保障自动化设备遥控的顺利进行。其次,提升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技术。自动化设备需要在数据的分析结果上完成指令的发出。只有正确采集以及传输数据,自动化技术才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利用。最后,还要加强自动报警装置的建设。自动化系统虽然避免了人为的一些事故,但不代表自动化技术不存在任何问题,变电站要设立自动报警装置,加强设备的监督与维护。
4.2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变电站的自动化设备虽然减少了工作人员的任务与压力,但自动化技术设备还是需要一些专门的技术人员来维护。这就要求供电公司成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确保他们能有效运行自动化的变电设备。其次,变电站还要明确岗位职责,对专业人士进行职责上的划分,提高管理效率。
4.3 加强变电运行自动化设备的维护管理
自动化技术在变电运行中的运用虽然节省了人力,但设备是没有工作人员的思考能力的,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都会影响整个变电站的运行。因此,为了保证变电站的安全与有效运行,必须对变电站的技术维护做好管理。只有这样,变电运行设备的问题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使自动化技术在变电运行管理中得到有效运用。
5 结语
实践证明,自动化技术在现代变电运行管理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给变电运行管理提供便利的同时提高了变电站管理的效率。变电运行管理的自动化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只有在现有变电运行管理自动化的基础上,进行技术上的突破与管理上的改进,变电站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子财,关于变电运行管理自动化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05.
关键词: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 教学设计 职业能力
近年来,中职院校都在积极进行课程开发的探索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已逐步被接受。同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的实施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外条件,如实训场地配置、师资条件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结合校情进行课程开发,探索出适合本校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近几年来,笔者学校对电工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以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方案为例,试图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在中职院校课程开发中的可操作性。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内涵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过程),通过工作(过程)实现学习”。这里的“工作”是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体现的工作对象、内容及要求;“学习”的课程内容是该专业典型岗位对应的重要“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性职业能力要求。主要设计思路如下。
1.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企业实践专家及专业学科专家共同提炼专业的核心岗位及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2.确定学习课程领域
整合典型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职业能力目标转换成学习课程领域。
3.构建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
开发并编制课程标准、教学指导书、工作手册及教材。
4.课程实施及验证
按照工作和教学规律进行相应的课程实施,并针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设计
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是电工(电气)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室讲授知识点,再到实训室做实操训练,因电类理论知识点抽象,学习效果较差。笔者学校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将专业课程转变到实训室来讲授,老师讲完知识点,学生即操作,学习效果有了改善。但试行后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实操技能掌握不好。通过深入研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及教学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1.整合教学内容
在课程开发改革过程中,关键环节是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化的传统教学内容便于开展系统性的课程式教学,但对于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并无优势。针对这一情况,对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为:安全用电、认识电路、照明电路、电动机及其控制线路、稳压电源、放大电路和数字电子技术。
2.学习任务的设计
(1)任务编写。编写的任务要经过精心设计,要包含具体的内容、明确的目标和完备的知识链接;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任务的难度,做到层层递进,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2)工作页编写。工作页是源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通过系统化的引导问题,指导学生在完整的行动中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学习工作过程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及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的应用
授课中应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合作学习模式,交叉使用多媒体演示法、实物投影法、阅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动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4.教W设计
为突出职业教育“实践性”特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过程设计包含七个环节:教学组织(工作准备);情境设计(做什么?);方案制定(怎么做?);方案验证(试一试,效果怎么样?);效果评价(方案能否再完善?完成如何?);拓展学习(能力再提高);结束总结(工位整理)。
以安装白炽灯照明电路为例,建议5学时。
(1)教学准备。包括:元器件准备、仪器仪表检查;学生分组;复习回顾,复习相关电路图及控制电路。
(2)情境设计,任务驱动。首先,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家居照明的视频,要求仔细观察其运行控制情况。提出任务:家用电器接在哪里?如何设计带有插座的“一开关控制一盏灯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其次,任务分析。利用课件,讲解家居照明电路的控制原理、电路图设计的规范、电路安装步骤。
(3)制定方案,实施方案。首先,制定方案。小组讨论学习,以工作页为指导方向,初步制订实施方案。其次,方案检查修改。各组确定方案后,交由教师检查,根据反馈的建议及意见,修改完善方案。
(4)方案实施验证。首先,电路的安装。依据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安装工艺及步骤,进行照明电路的安装。其次,检测电路,通电试验。如电路不能实现任务所提出的功能,小组组织讨论,修改方案,再次实施,同时完成工作页的填写。再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照明电路安装及故障的排除方法,提高专业能力。
(5)任务完成,效果评价。包括以下方面:教师对各组的电路通电试验,并给予评价;各组展示本组的最佳方案,其他组提出点评意见;由师生共同评出本次任务实施较好的几个小组,给予表扬鼓励;教师提出优化方案供学生参考,指出小组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注意照明电路典型控制方法及安装工艺规范,同时引申出多控制电路的家居照明电路设计;各组对方案进行再完善,填写考核评价表。
(6)拓展学习及作业布置。包括:其他家居照明控制电路的设计思路及方法;照明电路安装的行业规范及要求;作业布置,布置任务4“安装荧光灯照明电路”的相关准备工作。
(7)结束总结。组织学生整理工位、清扫教学场地。
5。实施效果分析
实施发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使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快速适应企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要求。
【关键词】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方式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重要的支柱性、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已列入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但是目前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1]。工作室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专业技术能力。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台湾龙华科技大学2011年4月成立的合作平台为依托,推行“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工作室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1.目前工作室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工作室教学项目选择存在的困难
目前电子专业工作室教学一般在本科教学的高年级阶段或者研究生教学阶段,对高职高专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难度性,再加上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为2-2.5年,工作室教学的特殊性给课程开发和项目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
(2)师资力量不足
工作室教学模式要求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以案例、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前沿性[2],但目前负责工作室的指导教师离上述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比较缺乏,按照企业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存在一定的困难,还难以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运作。。
(3)教学管理存在的不足
工作室教学能够顺利实施,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是关键,目前各工作室已经制定了实施细则,但具体实施过程不一定切实可行。学校在工作室的前期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期工作室教学环境的完善所需要的经费等遇到比较大的困难,而这也是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的重要因素。
2.工作室教学的具体实施
以工作小组为团队开展活动:每个工作室配备2名专职教师和1名校外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不同和兴趣的差别,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尽量做到学生总数在30人左右,每一小组由大二和大一学生共同组成,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项目。学生在工作室的学习时间由固定教学时间和课外时间两部分构成,完成项目后经过考核学生可获得专业选修课2个学分,同时工作室面向学生课外时间开放,学生可以在工作室完成课程以外的学习任务,增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管理工作室:利用电子信息工程系学生科技协会平台,定期组织学生开始小型技能项目比赛,以新能源工作室为例,学生在结束一个学期的项目任务后,举办便携式小型光伏发电系统组装比赛。同时定期开展各工作室之间的沙龙活动,每期由一个工作室交流一个主题,各工作室之间相互交流活动的开展方式和进度安排等,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沟通、活动组织、以及项目运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组织参加各类专业比赛:针对当前工作室指导教师在选择真实项目进行教学过程有一定的难度情况下,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一个有力补充,通过比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技能水平和团队合作意识等。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组织他们参加学院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和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
3.实施后的效果
工作室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倡导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3],学生进入工作室后,由于企业项目的真实引入和各项专业比赛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系统性,突破了单一课程的内容,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依附于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客观上加强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锻炼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工作室教学活动开展以来,指导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比过去有较大提高,每个专业方向的工作室与相应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和专业对口率。教师充分利用该平台明确个人专业方向,提升科研能力。通过工作室的建设,学生接触到了更多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最新技术,比如物联网工作室教学的开展,学生体验到未来智能家居的最新发展技术。
工作室建设两年多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参与各级各类专业技能比赛的规模和成绩比以往都由了显著的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10余项,部分教师与企业签订合作项目,加快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步伐。
4.结语
在当前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出能够使用社会需求的人才,有效解决学生就业和社会适应力的衔接,是应用电子专业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工作室建设的教学方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可选择[4]等优势。是提升电子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于晓萍,等.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工作室和企业工作站的构思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2).
[2]王操,彭蓉.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2009(6):340-341.
[3]尹书倩.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J].艺术教育,2009(6)42-43.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电工电子技术;发展
0引言
信息化时代下,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升和优化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才能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科学、有效的电工电子技术发展,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又能够一定程度地节省劳动力,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提供不可忽视的助力。
1信息化时代下电工电子技术及其特征
在信息化时代下,数据和信息的作用日益强大,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能够为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和发挥提供巨大支撑力,实现人们优化生产效率、提升生活水平的目的。通过先进的电工电子技术,为电子设备设施的运行提供有效的技术保证,能够有效保证电子设施和系统的运行,保证人们生产生活效率的提升。电工电子技术在信息化时代下,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实施和运行,保证机械设备的高效率低能耗运行,实现性能稳定的电子自动化工作[1]。同时,电工电子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机械设备的能源消耗,节省工业成本。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引入,有效实现了了机械与电子控制技术的结合,提高了电子机械的性能。
2信息化时代下我国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技术的自动化水平和应用效率较低
电工电子技术的自动化能够大力提升相关产业生产效率,为企业节省成本,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水平不够高,且自动化发展不均衡,不能实现对产业效率的有效提升。信息化和科技化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具备更高的生产效率,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水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水平和需求的企业势必会被社会和市场淘汰。
2.2技术手段和产品创新不足
电工电子技术水平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并且技术的开发有时候不能为企业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这导致很多电工电子相关企业对技术发展望而却步。并且电工电子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专一性,很多技术只能为单一的设备和产品进行服务,在应用上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相较于外国而言,我国的电工电子技术发展水平不够高,相关技术手段和产品的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3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
人才是技术发展进步的主体,技术人员是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员素质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效率。在我国目前的电工电子技术发展中,对技术应用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培训不足,使技术和设备不能够有效管理和应用,制约了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进步[2]。只有在加大对电工电子技术科研和使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人才的综合技术素质,才能够实现电工电子技术的有效发展和利用。
2.4技术信息传递不流畅
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涉及到多个行业和领域,不同行业的技术标准、属性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只有将不同行业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够实现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电气相关的不同行业中,信息安全性重视很高,大多数企业和个人对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是闭塞、单一的,技术信息的沟通和共享严重不足。这导致进行电工电子技术开发和应用时,技术成本增加,技术发展受到局限。
3优化电工电子技术发展的策略
3.1将数字化与自动化相结合,提高电工电子技术自动化水平与应用效率
信息化时代下,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几部,使得数字化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巨大的踪影。数字化能够实现复杂多变的信息向数字、数据的转变,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基础。在电工电子技术领域,实现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有效结合,能够为技术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数字化平台。当前,电工电子技术在电力、通讯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进一步加强电工电子技术在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应用,能够加深人们对技术的认识和重视度,为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打下基础。
3.2增加技术、产品创新投入,加大创新力度
我国电工电子技术在信息化时代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社会外国高水平技术的冲击、市场竞争的加剧,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特性及重要意义,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加大对电工电子技术发展的政策扶持和指导[3]。政府的导向作用对市场和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行政和政策手段对电工电子技术发展提供支持和便利,能够促进相关企业对电工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视。从企业层面来说,要立足长远,对电工电子技术有综合全面的认识,加大人力和资金投入,提升电工电子技术水平,实现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注重对可再生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创新,通过对新型环保能源的利用,实现电工电子技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够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从高校到企业实现对技术人才的培养
电工电子技术属于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实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必须对技术人才进行培养和提升。无论是电工电子技术的科研人员,还是相关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必须有所保证。在相关技术院校方面,要加强对学生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为电工电子技术行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在相关科研机构和技术产业中,要强化对技术人才专业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培训、学习以及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使技术人才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实现有效提升。技术人才自身也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自身的学习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提升,为电工电子技术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
3.4创建信息化交流平台和机制
电气工程自动化相关行业信息交流不畅,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才能够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进步。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电气工程自动化交流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创建专业、科学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机制,能够使企业和行业间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通过信息化平台,企业能够对自身需要的技术信息进行了解和学习,加强企业人才相关领域知识的培养,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进步。在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和运行中,要注意科学性和严谨性,防止信息及企业机密的泄露,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结论
基于电工电子技术在多个行业和领域的重要作用,实现其信息化发展,促进其在信息化时代下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将数字化与自动化相结合、增加技术和产品创新投入、加大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创建信息化交流平台和机制等几点策略,能够解决其发展中面临的技术的自动化水平和应用效率低、技术手段和产品创新不足、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技术信息传递不流畅等问题,进而实现电工电子技术在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效发展,促进相关产业生产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淑霞.论电工电子技术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风,2017,14(18):214-215.
[2]庞冬梅.信息化时代下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走向研究[J].时代农机,2016,43(11):37.
关键词:工程教育;应用能力;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TN0-4;TM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8-0107-01
引言:在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中,存在着实践与理论脱节、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与企业实际要求有距离、实践课程中学生主动性发挥较少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具有工程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因此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进程中,应对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系统的、规范的改革,以推进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1确立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在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将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纳入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目标之中,明确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电工电子技术的核心目标之一,发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导向性作用,切实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在将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纳入教学目标后,应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的内容,深化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相关内容,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首先基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应侧重于实践活动的开展,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解决实习、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保障电力设备、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转。在教学目标中应明确规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哪些课程为实践类课程,并要求开展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的次数、内容做明确的规定。如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正弦交流电路”的教学目标中,应明确规定正弦交流电路的实践课程不少于2节;“直流电路”的线路设计、剥线和接线、照明电路等实践课程应不少于6节。其次在教学目标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其教育的主体为学生,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在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目标中,应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定位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如在数字电路的教学目标制定中,其教学目标应体现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即通过数字电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数字电路。
2基于学生主体地位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2.1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主人,其学习方式发生转变,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实践活动式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应用翻转课堂时,教师可根据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知识及能力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化处理,设计符合学生可能达成的探究性任务,然后通过微信、钉钉等,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并在课堂之中进行展示。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展示方式不做限制,学生可以在教室内向其他学生口头表述,也可以通过PPT、动画、视频演示,让学生的实践活动成为推动课堂教学进行的动力,弱化教师的命令、干预式教学。如在逻辑电路的教学中,教师可布置制作定时器的探究任务,在将定时器的原理、功能等资料发送给学生后,要求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完成定时器的设计,或是将其制作出来。在学生完成定时器的设计和制作以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分享彼此关于定时器制作、逻辑电路运用的心得体会,教师适时的活跃下课堂氛围,推动课程的深入进行,让学生能够不断反思逻辑电路的运用,进而培养学生运用逻辑电路的能力。
2.2引导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新时代下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展示愿望,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心理变化,并基于这一心理变化开展教学工作。在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摈弃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即对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学习完以后,才进行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转变为引导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凸显实践活动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的作用,扩大电工电子技术实践课时数,为学生在电工电子技术课堂中的实践,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如在直流稳压电源的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直流稳压电源的相关知识,在学生对直流稳压电源产生概念性的认识后,便组织学生运用实验器材,尝试组装直流稳压电路,并检验直流稳压电源在直流稳压电路中的作用,以验证所学知识的实践性。
3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