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范文

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

第1篇: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护理人员;职业良心;医院;患者

人们常说的职业良心是一定社会职业道德转化而来的内心机制[1],护理人员的职业良心就是救死扶伤,解人之痛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一部分护理人员的职业良心已每况愈下,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职业良心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1当前护理人员职业良心缺失的现状

当前,护理人员的职业良心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还有一部分护理人员存在职业良心缺失的现象,主要集中表现为:缺乏敬业精神、服务态度恶劣、工作敷衍搪塞、不尊重患者、侵犯患者权利等。

2护理人员职业良心缺失的现状原因分析

2.1护士本身的原因

2.1.1缺乏职业良心意识

护理人员只有了解和认识自身言行的意义,掌握职业良心原则和规范,才能产生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情操,构成一定的道德境界。

2.1.2职业良心意志衰退

职业良心意志是达到一定道德境界的重要条件。意志是与克服内心障碍相联系着的活动,表现在自觉的和有目的的行动中,自觉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碍。培养护士坚强的道德意志,对提高护士群体道德水平,克服拜金主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有着重要的作用[2]。少数护理人员由于缺乏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所以在疑难或危重患者面前,知难而退,不愿承担风险。

2.1.3缺乏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患者不仅仅是一个患者,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护士如果只关注患者的病情,而不关注其他方面就容易引起冲突。目前,护理队伍年轻化,有些新护士责任心不强,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缺乏,处理问题能力较差,有的护士不愿多解释,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未能很好地掌握,易引起护患关系冲突[3]。

2.2医院制度的原因

2.2.1医院内部缺乏约束机制

医院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比如,将行业作风列入考评的项目和职称的晋升、奖金的考核挂钩。

2.2.2缺乏表彰先进,查处违纪的措施

医院对于先进典范没有及时给予表扬,从而打消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对于不良行为视而不见,没有及时予以查处,从而滋长了不良行为的蔓延。

2.2.3缺乏舆论监督

医院缺乏舆论监督和导向,包括同行监督和患者监督,是不良行为得以滋长的又一因素。

2.3社会的原因

社会上一直有“医生的嘴,护士的腿”的说法,甚至认为护士是“高级保姆”,导致护理人员缺乏工作成就感和责任感。

2.4当前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在这一行业中,工作最繁忙、工作量最大、人员最欠缺的是护士专业。据统计:我国每千人口的护士数是0.92人,而我们却承担了287万张病床的护理任务。可见,护士的劳动强度和奉献是较大的。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护理人员身体、心理都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因此对工作失去了耐心[4]。

3加强护理人员职业良心培养的途径

3.1组织学习,抓好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职业良心教育,要从普及职业良心的基本知识入手,从职业良心基本规范抓起,要通过学习、教育,使护士对职业良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进而形成职业良心情感和信念,夯实正确履行职业良心的思想基础。

3.2完善机制,强化监督考评

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将职业良心规范和职业良心要求形成细化、量化的考核标准。建立监督机制,包括群众监督、患者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形成有效的内部和外部监督制约体系,确保职业良心建设落到实处。

3.3组织经常性的社区护理服务

为广大群众义诊、体检、卫生宣传,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3.4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例如以5・12国际护士节为契机开展护理技能大赛等活动,为塑造护理人员职业良心营造良好氛围。

第2篇: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构建;新时期;护患关系;和谐;有效方法

护患关系贯穿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它是指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在临床护理上越来越重视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1]。因为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有效的建立患者的治疗信心,拉近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治疗,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康复。

1 影响和谐护患关系构建的主要因素

1.1护理人员个人原因 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文化水平、个人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会严重影响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关系[2]。

1.2患者个人原因 由于患者的个人素质、受教育程度、职业各异,有些患者对护理工作有意见,会严重影响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严重会引起医疗纠纷。

1.3医院管理原因 医院管理包括了危机意识管理、护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以及处理患者投诉等,如果医院的管理状况出现了问题,则会严重影响护患关系的构建。

1.4社会因素 影响和谐护患关系构建的主要因素包括有社会因素,在护患纠纷中社会媒体更加倾向于患者,对医院的报道出现失真情况,导致社会舆论导向患者,加深了患者对医院的成见。

2 构建新时期和谐护患关系的有效方法

2.1护患沟通时注意谈话技巧 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以便患者配合治疗。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进行,语言沟通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自身的态度,在交流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态度要和蔼友善,让患者能有想亲近和倾诉的感觉。及时了解患者当前的心理状况,认真倾听患者心中的顾虑和焦虑,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开导和安慰,让患者的精神能够尽量放松。在进行病情讲解时,要通俗易懂,解答患者心中的疑虑,让其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更要注意沟通的技巧,并和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3]。护理人员进行非语言性沟通时,护理人员保持平和心态,通^缓解紧张,留给患者良好的印象,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手势的运用,适当的肢体接触和善意的眼神交流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紧张状态,减少沟通上矛盾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效果。

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交谈的过程,护理人员应减少使用专业性词汇,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保证患者对讲解内容的理解。因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因此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流时,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沟通的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性格、病情特点、受教育程度进行沟通,依据不同患者运用谈话技巧。用有效的语言进行沟通,以达到调节患者心理问题[4]。在沟通的过程中,注意安慰语言和鼓励语言的运用,用热情的态度为患者进行护理服务。

2.2建立护患关系的过程中尊重患者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有六个层次,其中第四层次就是尊重。尊重需求主要是自我价值来自他人和自己的认可和肯定。在建立关系之中,尊重保障两者交流的和睦和融洽。因此,护理人员在平时的沟通的和交流之中必须保持尊重,因为患者患病之后,身体机能和生活能力下降,患者无法独立完成事情,患者心理会产生自卑情绪,护理人员保持尊重,能缓解患者自卑情绪。如果护理人员不了解患者病情,则会加深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5]。如果护患之间无法建立尊重、信任的关系,则会影响日后的治疗和护理工作,造成两者关系紧张。

2.3护理人员需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护理水平 新时期临床护理模式,需要护患两者之间的协作。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教育、心理指导、康复指导、饮食护理等手段完成护理工作,但是这些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完成。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提升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并且能够根据患者个人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学习,加强心理学、行为学、公关关系学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当中,提高护理人员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2.4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个人素质 个人素质影响护患之间的沟通,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发散性思维、良好的记忆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护理行为能够直接体现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并且直接影响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需要漫长时间培养而形成,它与护理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医院可以将心理素质好与心理素质较差的护理人员进行搭配,在平时的工作中,心理素质较差的护理人员可以直接学习,有利于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提升。而良好的人文素质,则需要培训、学习才能形成。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临床医学、临床护理、人文社科等知识的学习,努力培养良好人文素质的护理人员。除此以外,医院可开展专家讲座,通过讲座学习相关知识,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

3 结论

随着患者对医院护理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特别是在医院进行长期治疗的患者,他们的身体压力和心理压力往往更大。因此护患关系的建立对于患者病情的治疗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访问,让患者能有一个倾诉的渠道,对护理人员讲出自身的担心和焦虑,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的心理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改善其心理状态,保障治疗疗效,减少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户丽艳,渠利霞,周艳.规范护理语言在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中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2010,08(10):31-33.

[2]任丽,李桂亭,王凤艳.浅谈良好的护患沟通对和谐护患关系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22(34):264-265.

[3]周学芳.加强护患沟通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医院管理论坛,2011,07(03):33-35.

第3篇: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38-02

整体护理就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念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他的目标是为病人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护理服务和护理教育。这就对护士本身的素质提出了全面的更高的要求。

1 适应整体护理的发展,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1.1 充分维持病人的权益要提高道德素质 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遇到的病症、病因复杂,为了维持患者的正当权益,应站在患者的角度替患者考虑,遵守护理纪律,替患者保密。同时,有时为了配合医生的治疗,往往癌症或重症患者的病情不对患者本人公开,患者的健康胜于一切。

1.2 提供体贴、周到的服务 护理的工作繁杂、琐碎、任务重,不仅要给患者打针、换药、倒水、叠被,甚至对病重者喂饭,协助大小便等,这些,没有崇高的献身敬业的精神,没有对护理工作的热爱,没有较高的道德素质是很难做到的。

1.3 用足够的恒心和耐心去关怀、爱护病人 患者在病中,往往饱受疾病的折磨,心情烦躁不安,表现为情绪紊乱,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也许会引起病人情绪的强烈反应。这要求护理人员以百倍的耐心、足够的恒心为患者服务,忍受一些委屈,让患者安静下来,配合治疗。

1.4 真正体现任何人在“疾病面前一律平等” 为病人进行医护服务,应不以患者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性别、国籍而有所区别,不以有无好处为前提。应满腔热情地对待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1.5 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 包括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对患者心理护理的素质

1.5.1 整体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自身要有良好心理素质 谅解病人及家属的误解,抛却生活上的不快和烦恼。由于经历、年龄、文化、病情、家庭等方面的差异,病人或家属的要求、希望往往也相差较大,有个别甚至因产生误解而蛮不讲理,无理取闹等等。这些都需要护理人员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他们进行反复的咨询、疏导、教育,使其消除不良的心理障碍。同时,护士的语言、仪表、行为关系到病人在院治疗的心理环境,护士在投身工作时应暂且抛开生活中的一切烦恼与不快,以饱满的热情为患者服务,使病人充分信任护理人员,提高病人队医疗护理的依从性,提高护理工作的可信度,达到预期效果。

1.5.2 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可以尽量避免各种因素对病人的刺激 病人由于进入生疏的医院环境,接触生疏的人群,面对疾病的恐惧,焦虑等等,心理上处于一种脆弱、敏感的状态,对于外界的轻微刺激往往做出过激的反应。这需要护理人员以热情的态度去安慰,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影响,百倍的耐心去疏导,这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才可能逐步平复

1.5.3 他人的心理护理 可以调动病人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的病人,面对同种疾病,其精神心理反应上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病种和病程各阶段对患者刺激亦不同;同时,不同的治疗方法也使患者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反应。面对着千变万化的情况,护理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这些不同的情况加以区分,进行对应的心理护理,才可以充分调动病人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1.6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1.6.1 整体护理的任务已经超出原有的只对病人的护理扩展到从疾病到健康的全过程的护理,从个体护理到群体护理,护士的工作场所也从医院扩展到社区和家庭。护理人员不仅是病人权益的维持者、顾问、教师,还是依个案需要做计划、沟通、决策的管理者,帮助病人康复的设计师、协调者、研究者。从而护理不在是一项附属于医院的技术性职业,而是一项和医生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1.6.2 护士要有丰富的知识 护士既要有超出常人的忍耐、吃苦精神,具备本专业娴熟、扎实的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边缘学科的知识,社会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等。如要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病人的心理变化,并随时应有所学的知识与病人进行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解除顾虑,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

2 建议

2.1 应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导护理实践 善于确定病人的特征,症状及行为,努力寻找还为满足的需要,辨明主次关系,对症护理。

2.2 举办各类学习班、研讨班、学术会。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在职护理教育 使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继续教育相衔接,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实行院内进修制度妥善安排护士到院内各科进修,以提高护士的全面专业技术知识,做到“一科多能”。

2.3 严格对护理人员定期考核 评出最佳护士,形成一个“比、学、赶、帮”的热潮。

第4篇: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范文

护士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敏锐的观察力

护理人员不单纯是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病人解除疾病痛苦,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根据病人的表现推断其内心世界,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及时解决,使病人得到心理安慰,很好的接受治疗,加速疾病的康复。

要培养这种能力,就要学习心理学,有关护理社会学、营养学、人际学等,理论联系实际,多接触病人,逐渐积累经验,探索出一套病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弄清不同类型的病人会有不同的心理变化,护理人员要正确了解病人的很多心理活动,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尽快和病人沟通思想的能力

所有病人进入医院都会感到陌生,甚至产生恐惧感,这是一种具有共性的心理活动。不同疾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病人以及个人家庭情况不同,都会有不同性质的心理活动,因此,护理人员应尽快与病人沟通思想,及时掌握情况,仔细分析、认真研究,并给予解决,才能使病人相信医院,消除顾虑,产生安全感,安心接受治疗,使疾病尽快康复。

语言沟通:同样一句话,如果说话时表情或者音调不同,就会引起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护士要注意语言的培养,说话时不仅要内容具体、切实、生动活泼,并联系病人的心理实际,针对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而且态度要亲切、关怀、诚恳、和蔼,体现出“良言一句三冬暖”的效果。

非语言沟通:病人许多心理活动,常通过语气、语调、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表现出来,所以护士应细心的观察,比如癌症晚期的患者对生命丧失信心,不配合治疗,我们在查房、治疗或者巡视病房时,与他(她)握握手,给他(她)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使他们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与温暖,能积极的配合治疗。

护理人员尽快地与病人沟通思想,是及时获得病人的心理活动信息很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使病人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启发病人诉说,才能使病人有所了解。护士应该努力做到自己就像病人家庭中的一员,如同老人的儿女,孩子的母亲,同志的手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境地,这样彼此之间的思想也就容易沟通,病人的心理活动就会毫不掩饰地暴露出来,这时若抓住时机,做一些心理治疗,将起到药物治疗所起不到的作用。

沉着、镇静、理智

有些病人就医时情绪不稳定,感情脆弱,一个人离开他熟悉的家庭,中断工作,改变生活习惯,进入陌生的环境,遭受疾病的折磨,有些人还要面临手术、死亡的威胁,心理上恐惧焦虑和不安,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护理人员要正确处理妥善解决所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当然有时护理人员自己的心情也不好,这就要求我们要镇静自己的情绪,运用理智、沉着正确地对待病人,应从职业道德出发,并保持高昂的情绪,乐观的态度,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决不能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施加于病人,对每个病人应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使每个病人都感到护理工作者对他们的关心和体贴。

这就要求护士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

注意自身对病人的影响

一种是通过护理活动,如操作熟练、动作轻巧、细致、利落、有条不紊,病人才会感到放心,愿意接受治疗和护理。因此,要求护士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能力,让病人信赖。

另一种是护士的生活范例作用,即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等。这就要求护士行为大方、举止庄重、衣着清洁整齐、语言和蔼可亲,这样才能从无意识的影响中,使病人产生信赖感。

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定的完善,这就要求我们护理工作者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高自己,使护理事业更上一个新高度。

心理品质所反映的是结果,是个人在某一时期、某一场合表现出来的稳定、一贯的心理特征,它是多种心理素质的高度凝结,如记忆品质、思维品质、注意品质、意志品质等等。而心理素质所反映的既是结果更是过程,它比心理品质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

护士的心理素质,是护士职业素质的基础,也是护士成才的根本动力。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士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切实做好护理工作,就应充分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职业素质。

南丁格尔说:“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她还赞誉道:“护理是一门艺术――从事这门艺术要有极大的心理准备。”这既是对我们护士最高的赞誉,也是对我们护士的最高要求。

因此,在倡导人性化护理服务的今天,作为一名临床护士要适应时代要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断对自身内在的、外在的各个方面进行历练和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水平,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把患者作为完整的“社会人”给予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护理,使患者真正得到人文的关爱和服务,这必将加强护患沟通,密切护患关系,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推动护理事业向前发展。

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高尚的医德与真挚的同情心

护士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利他”和“助人”,具有高尚道德的护士,就会自觉自愿竭尽全力地去为病人解除痛苦。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才能够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病人对你的信任,从而增加治疗的信心。

2温和的性格和文明礼貌的作风

护士要以庄严和蔼的态度、亲切诚挚的语言对待病人,使病人感到温暖愉快,得到安慰和鼓励,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千差万别的病人,他们的性格,病情和需要都不尽相同,不论他们表现如何,我们都要主动关心,特别是危重、老年和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这些都反映护士的职业素质。相反,如对病人冷漠、不关心,“成年脸”均会增加病人的思想负担从而使病情加重。

3献身护理事业、对病人高度负责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病人,这就要求我们“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视病人为亲人,尽量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对病人的健康安全负责,这强烈的责任感是忠于事业和病人利益的具体表现。

4举止端庄、仪表得体

良好的仪态、得体的举止,是护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具有高雅的气质和形象,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优化护患关系。

5良好的能力与技巧

一个具备良好的动机而缺乏技术的护士,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护理病人时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稳:动作要轻柔、协调、灵巧、沉稳、富有条理。②准:熟悉病人,了解病情,操作做到规范化、准确、恰到好处。③快:动作熟练、手疾眼快,干净利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任务。④好:技术质量高,效果好,举止优美、病人满意。这样不仅可以治疗疾病,减轻病人的痛苦,还会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

 

护士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有哪些相关文章:

1.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有哪些

2.护士的基本心理素质与交流技巧

3.浅谈护士应具备的知识修养

4.护士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第5篇: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 儿科护理 风险认识 应对措施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90-02

儿科患者的护理在医院各科护理中的相对任务较重、护理风险较大、护理难度较高。因为儿科护理面对的患者年龄都较小,表达能力都不强,无法实现流畅的护患交流,这就给正常护理带来困难。尤其是一些婴幼儿患者,只能通过患者的父母等亲属与护士、医生进行交流。正是因为护理的困难,增加了儿科护理中出现风险的几率,使护理和患者随时面临护理的风险。想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就要对儿科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认识,并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的来源

选择2010年至2012年在我院儿科病房的50例患者护理情况进行研究。

1.2 采取的方法

对这50例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对护理中的风险进行分析。

1.3 评价的方式

对患者护理中的风险分析后,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得出最终的结果。

2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以及形成原因

2.1 患者自身因素

现在的儿童,受到家庭的宠爱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自身抵抗力比较弱,容易生病,一旦进入医院进行治疗,就会有很多亲属陪同照顾护理。这些亲属的陪同一方面造成了病房内人员众多,增加了病毒流通的渠道;一方面亲属对护理人员吹毛求疵,给护理人员正常护理造成压力,这种对护理人员缺乏信任、对护理过程缺乏了解的行为极容易造成护患矛盾。

2.2 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差

儿科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有较好的理论知识,这是因为儿科患者年龄普遍较小,护理中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正常的护理以及应急的护理都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可以随时发现患者的不良状态并及时进行处理。但是在医院儿科的实际护理中,有的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不能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的要求,造成护理风险。

2.3 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

当前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而且护理人员大多学历不高、相对都比较年轻,很多都是从护理专业毕业经过实习就从事护理工作。而儿科患者相对其他的患者,有其特殊性,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管是静脉注射还是采血等都需要较强的业务能力,但是这些年轻的护理人员在业务能力上还有欠缺。

2.4 护理人员心理素质较差

儿科的护理工作压力较大,这就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尤其是面对护理中的突发事件以及患者亲属的质疑,都需要护理人员冷静的进行处理和解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有较好的沟通技巧和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实际中,往往出现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多是不知所措,或者语无伦次,使患者家属形成更大的不满。

2.5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由于儿科护理工作的繁琐,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的不够,在进行护理记录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护理记录不规范的情况。这种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护理时间记录不准确、护理的各种数据记录的不完整、护理过程不详细等。护理记录作为患者在医院接受护理的病历,有严格的书写要求,这些不规范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2.6 护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儿科病房的护理中,有很多护理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存在,一方面是约束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一方面是保证医疗安全,使患者得到应有的医疗护理。但是在这些制度的落实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落实不到位或者制度不健全的情况,造成儿科护理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护理风险,导致护患关系出现紧张。

2.7 病房环境造成护理风险

儿科患者的抵抗力本身就很弱,而儿科患者住院治疗往往都与天气变化有直接关系,有很强的季节性。这就对护理时的病房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患者周转较快、病房消毒、通风等不及时、患者陪护人员较多等因素,造成病房环境存在隐患,造成护理中存在风险因素。

3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应对措施

3.1 提高护患沟通能力

由于儿科患者年轻都较小,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家属多进行沟通,包括护理方式、护理过程,取得患者亲属的了解与配合;在护理过程中,及时给患者亲属提出好的建议,减轻患者的疼痛,消除患者亲属的紧张心理,有效建立护患之间的良好关系,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护理人员获得患者亲属的了解与支持。这样就可以降低因患者家属对护理不满意而出现的护理风险。

3.2 提高护理人员理论与业务能力

医院要多组织儿科的护理人员进行理论与业务能力的培训,从根源上提高护理人员的能力;护理人员要多进行儿科护理理论与业务的学习,利用护理书籍、网络等手段,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定期或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与业务能力的绩效考核,考核成绩与工资福利等挂钩;与理论知识与业务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签订长期合同。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理论和业务能力,把护理风险降到了最低。

3.3 采用老护士带班制度

儿科护理是需要经验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护理科室,可以把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和应急处理经验的老护士分配到每个儿科护理班组中,这样可以提高护理队伍的总体经验和处理能力。通过老护士的言传身教,逐步锻炼年轻护士的护理能力和心理素质,使这些护士逐渐完成蜕变。通过老护士带班制度,也可以有效增强护患之间的良好关系,形成较好的儿科护理氛围,降低护理风险出现的几率。

3.4 落实各项护理制度

落实儿科护理中的各种制度,从护理流程、药品管理、护理记录等多多方面进行认真的贯彻落实。严格履行儿科护理的各项护理流程,不能图工作方便,就把多项流程混到一起;做好药品的管理,要做好药品的进出登记,做好药品的使用记录;要认真、工整的填写护理记录,对护理的过程、护理的数据和护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记录。

3.5 提高病房的安全系数

针对儿科病房季节性使用频繁的特点,增加患者高峰期病房的通风、消毒次数;与陪护的亲属进行良好的沟通,给他们宣传人多对患者护理不利的方面,减少陪护人员的数量;做好陪护人员的消毒处理以及患者的病房的消毒处理;在为患者安排病房的时候,做到科学合理安排,尽量避免出现不同病症患者的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彭燕丽.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23)

[2]叶训琴.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中外医疗,2013,(24)

第6篇: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护士 护理工作 压力源 对策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临床护士40名,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2.12岁,其中20~35岁19名,占47.5%,30~40岁12名,占30%,40岁以上8名,占22.5%。护龄1~30年,平均护龄16.25年。

方法:借鉴华西医科大学设计的护理工作压力调查表,结合我院特点,设计此次问卷调查表,调查前并且测试本量表其信度,随机抽取临床护士,采用科室走访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当场填写当场收回,要求被调查者在15~20分钟内完成问卷的填写。本次共发放问卷42份,收回42份,其中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95.2%,

统计方法:问卷回收后采用百分比统计方法。计算各种压力源占被调查护理人员的百分比。寻找出护理人员常见的压力源。

结果

通过临床护理人员常见压力源调查,寻找出护理人员常见的压力源种类,同时评价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程度。此次压力源调查表,共设计了20项压力源,每项压力设计是或否两个判断标准,按此评判标准,计算出每项总人数及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详见表1。

从表1看出,我院护理人员中有56.5%的护理人员认为存在各种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压力及社会地位低下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护理工作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日夜不停地工作,生活不规律。特别是夜班护士,既要独自完成繁重的工作,又担心病人出意外,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这种长期高压状态下,当个体不能从各方面应对压力时,便出现了工作压力。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使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表现为不稳定、易激惹,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等,长期压力使她们感到精力不足、容易生病、头昏眼花、腰酸背痛,出现神经衰弱、习惯性便秘和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甚至产生疾病,这不仅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护理质量。

护理中众多的人际冲突给护士带来压力影响心理健康:护士在工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表现为护士之间、医护之间处理意见发生矛盾,不能相互尊重和很好地合作。尤其是护患冲突,它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护患双方的权益问题、健康和经济问题、人格和有关道德与法律责任问题。所以,在原则上护士即使遇到歪曲现实、情绪激动,甚至痛骂护士的病人,也必须保持冷静平和、理解的心情,并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压抑了自身感受,作出精神妥协。护士在得不到理解,感到威胁或经历了感情伤害又无法表达自己时,会感到地位低,人身安全感低,对工作满意度下降,造成心理压力,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士个人价值的内心期望与现实冲突造成护士压力:护士在医院中地位较低,护士的付出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补偿,自身发展机会少。国民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独尊医疗,不承认护士的价值。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焦虑、抑郁,甚至人格异常。学者们认为这种职业形象紊乱的心理压抑,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对策

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心理适应能力:应对是影响应激反应结果的重要中间变量。护士面对职业压力时采取积极行动,可缓解情绪的疲惫感及工作的冷漠感,也可增加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有利于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加重身心耗竭,不利于身心健康。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环境和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做出的恒定的认知和行为性的努力。良好的应对方式能改变个体的主观认识,有提高个体处理问题的能力及改善情绪等作用。当护士个体面对职业压力时,应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充分发挥个人的应对能力,以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应树立客观的职业观,树立现实的期望和目标,做现实性选择,不过分苛求自己和他人,以减少压力源。

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护士是特殊职业,工作中必然有较大的压力,只有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针对护士的压力因素,护理管理者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减轻职业压力对护士身心的影响;应加强护士业务能力的培训,以减少无效反复行为,改变盲目持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心理紧张状态,提高应付压力的能力,同时要培养护士的积极情感,加强意志锻炼,坚定信心,以提高心理耐受力,从容面对压力。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是决定应对强度的关键:同样的压力对不同人产生的结果不相同。据调查不同职称和年龄的护士适应能力有差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素质的优劣。主管护师平均年龄最大,护龄最长,其情绪稳定性、自律性及责任感的优良率亦最高,护师次之,护士更次之。这与年资低护士缺乏谦让容忍精神,易出现过激言语和行为,不能冷静面对各种冲突有关。她们应对方式简单、不恰当,不能有效地调动心理防卫机制,所以护士在工作中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有计划的工作,谨慎处理人际关系,记住以往的教训,尽量不犯同样错误,尽可能减少压力因素的侵袭。当护士有负面情绪,又无法排解时,应帮助她们寻找正确的宣泄方式和寻求外在支持。如向家人、亲朋、好友倾诉,参加社交娱乐活动,以释放和调节情绪。

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改善护理人员的待遇和福利,提高管理者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改善工作环境,尤其是护理管理者要处处关心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关心护理人员的生活、工作,合理安排工作,及时了解护士的需求,给她们以最大的帮助和支持,做护理的贴心人。

护理人员应加强修养:护士应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护理理论及专业技术水平。用扎实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赢得患者及社会的尊重。

第7篇: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范文

对于基层医院,由于病床有限,一个病房往往收治5-6名的患者,而陪同患者的家属一般在2名以上,这会导致病房内空气不新鲜,尤其作为基层医院,卫生条件较差,势必会增加儿童感染的风险。作为医护人员,也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希望家长能按照医院的病人管理办法,但是家长往往都不理解,经常会发生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由于陪床人数的事情的纠纷。这些都增加了儿科病房管理的难度[3]。

二、儿科护理人员不足

对于医疗护理这一职业而言,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伺候人的职业,大部分人不想从事这个行业。加之儿童护理工作繁琐、难度大,所以儿科护理人员的数量不足、资源相对匮乏。基层护理人员工资待遇较低,也是造成基层儿科护理人员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基层医院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合同制,属于事业编制外的人员,相关的福利也不能享受。所以大部门在基层医院工作的护理人员都是临时性的,只是在基层医院实习几年,然后一旦有更加合适的工作机会,就会离职。我接触的一个儿科护士,业务能力和人员素质水平很高,自己也很喜欢这份工作,但由于工资待遇太低,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离开她喜欢的岗位,她曾经和我说过,如果她哪怕属于编制内的人员,她也不会离开的。

针对基层医院儿童护理的困难,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三、提高基层医院医护人员业务能力

平时加强对基层医院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作为医护人员的领导,应在科室里进行医护技能方面的培训,为员工创造更多良好的培训机会,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定期组织医护人员技能评比练赛活动,以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于医护人员,要抓紧每一次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才能在复杂的医疗护理工作中,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四、加强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加强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作为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领导,要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该岗位的重要性,尤其在处理复杂的医疗护理问题时,作为领导要信任自己的下属,给予更大的支持,尽量少去批评自己的下属。对于医护工作人员而言,在工作中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面对各种复杂的挑战,不要紧张,每一次挑战是自己成长锻炼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不断的突破自己。

五、医院领导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作为基层医院领导而言,应该注重对护理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给儿科护理人员更多的关爱和尊重。医院的领导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对于优秀的护理人员提高其薪酬或给予相应奖励。对于繁琐的医护工作,医院应定期举办相应的文体、娱乐活动,使医护人员身心得到放松,让医护人员感受到温暖,积极营造和谐温馨家庭般的工作环境。

六、政府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医院的投入

针对目前基层医院条件差,配套设施不足的现状,政府和卫生部门应该加大改善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等。本人在基层医院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多年,护理人员离职的主要原因,不是自己的工资水平低,而是没有拥有一个正式的事业编制。对于不能解决编制问题的医护人员,政府和卫生部门应该增加该部分人员的薪酬和补贴,以防止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流失。

七、结论

第8篇: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心理;护理;管理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1.4讲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对待自己的下属,防止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在开展批评或指出对方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对方,肯定其成绩,赞扬其长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对批评的改进意见容易接受,不易产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9篇: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范文

1患者的人性化护理需求

1.1患者的护理需求

患者在生病以后,从自己所熟悉的社会环境住进陌生医院,一下子从家庭和社会的多种角色变成患者。在住院以后,患者会非常关注自己的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甚至是科室主任或者护士长:并希望能够尽早进行检查和治疗,迫切需要知悉检查的结果;并希望指导疾病治疗的预期效果;渴望家人的陪护及和与护理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并且希望护理人员技术娴熟和住院环境舒适安全。

1.2患者的心理需求

患者生病住院后,在心理方面会逐渐产生恐惧、焦虑和孤独的情绪,很多时候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性化的开导和宣教。很多患者担心疾病无法治愈,产生沉重的思想包袱,长期处在惊恐不安的紧张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势必会影响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作为护理人员,应当善于发现和关心患者的心理变化,向其阐述疾病的有关知识,以增进其治疗的信心,并努力拉近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改善护患关系。

2满足患者人性化护理需求的要件

2.1创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

医院与病房都应当努力创造一种温馨舒适、富有人情味的就医环境,在细节上尽可能地体现出家庭式的温暖。坚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出发,从每个细微之处着手,努力推进人性化的服务。

2.2把人性化融入到护理全过程

医疗和护理的对象首先应当是“人”,然后才是“病”。所以应当我们首先理解尊重和关怀患者。自入院治疗开始,护理人员就应当把患者当作一个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来对待进而关注,要帮助他们尽快地熟悉环境,建立周围的社会关系;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各项问题,加强和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和沟通,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从而帮助他们重树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早日实现患者的早日康复。

3护士素质在人性化护理中的具体体现

3.1塑造美好形象.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

患者来到医院以后,其首先要接触到的就是护理人员,对于护理人员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他们对于医院的第一印象,而这会将直接影响到至后的治疗工作和护患关系。因此,护理人员应当衣着端庄,行为大方得体,态度表现诚挚温和,举止上沉着容并保持自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水平。针对于不同文化层次的各类患者。护理人员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努力掌握交流沟通的技巧,不断增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护患沟通的效果。

3.2高尚的护理道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对于事业的热爱,是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力量源泉。护理人员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其需要具备更多的事业奉献精神。护理人员只有充分地认识道自身所从事的职业责任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才能树立科学的护理事业理念。也只有对于护理事业有了了深厚的感情,才能在日常的护理工作,满腔热情,充满信心,才能够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乐于奉献,忠于职责,从而全心全意地为患者健康服务。虽然,在现实生活当中,的确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护理工作非常的繁杂和劳碌平凡,很多时候,还需要承担护理服务工作不被患者重视与理解的心理压力。这些,都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努力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并坚信科学有效的护理工作,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工作中的各种误区一定能够被领导和患者及其家属重视与理解。

3.3熟练的专业技能

学习和掌握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也减少操作失误、提升的业务能力水平必需的基础。护士的专业知识越广泛、越丰富,就越能够及时、正确地加强患者护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解答患者所提出的各类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应当不断学习,博览群书。目前,有很多护士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严重影响,没有进取思想,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甚至是很简单的问题,都推到医师身上,这些都很不利于提升护理服务的水平。此外,护士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还应当努力积累临床治疗方面的经验,积极探索和学习科学文化的新观点、新技术,及时地搜集和了解最新的信息,从而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尽可能地掌握现代护理学发展的最新动向。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化临床监测技术及一些不断开发出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高精尖仪器的使用,在实践中要努力培养自己,碰到技术上的难题勇于迎难而上,为患者的康复创造一流的服务。

3.4掌握倾听技巧善于沟通

善于运用沟通技巧加强和患者的有效交流。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当注重运用各种沟通技巧,在和患者进行沟通的时候,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使患者能够感受自己的关怀。在操作中,应当主动地向患者阐述疾病的治疗常识和成功的经验,并介绍相关药物的主要作用和注意事项,从而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并耐心地解答患者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努力消除患者的不安和疑虑,使他们能够愉快地接受治疗与护理,努力增强早日康复的信心。这样,不但能够增加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赖,而且能够促进融洽护患关系的建立。

3.5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