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

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

第1篇: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主张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力量以及美德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解读人,激发人的优秀品质与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使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意义。作为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方面“二战”以来消极的疾病心理学模式禁锢了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本主义理论也为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变革,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极大地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人本主义的发展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渊源。

1 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1.1 人性观上的继承与发展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从人出发又归结到人,每一位心理学家都有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的限定概念,并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一项指针,一种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学研究的观点、证据的收集和解释,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刘华甚至提出,人性应该成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笔者深以为然,故而从人性观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人性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大理论基础,人性观居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厦是在其人性观的基石上建立起来的。人本主义学家非常重视人性的研究,总体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性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人性是人的内在本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并不是一个静态固有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有机体内部有积极成长倾向,驱使着有机体向着完满发展,人性具有自主性、内发性、选择性、形成倾向和实现倾向的特点;人性中具有善良性、道德性、建设性、积极性、向上性、可信赖性的价值定向。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其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自身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伤,也应该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治愈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积极心理学都反对把人看作是受本能驱使的动物或被环境决定的有反应的有机体,反对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从各种心理疾病、行为拉回到对人自身的探索中来,人本主义提出人是有尊严、有价值、充满潜能的独特个体,认为人有积极成长的倾向,人可以自由选择、自我实现,使自身趋于完满,沿着这一思路,积极心理学进一步挖掘人的积极品质和优点,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幸福,帮助人们探索生活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最大的继承就是人性观的继承,他们先后举起了心理学研究人性的旗帜,使心理学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回归于人性的科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一起为人性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共同诠释了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都对人性有着积极乐观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人性观视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逻辑起点。

1.2 研究对象上的继承与发展

因为人本主义强调研究人的内在本质,研究人的尊严与价值,所以其坚持把健康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与此相似,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致力于使正常人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所以其研究对象自然是普通人。

1.3 研究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弘扬人的尊严、价值,探索人的动机、愿望,提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积极心理学也在努力构建一幅关于人类优秀品质、美德的宏伟蓝图,既研究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愉悦、满意、感激等,也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如兴趣、创造力、审美力等,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还研究积极的机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共同的研究主题,两者都强调研究人的需要、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等。

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表现出更为开放的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直把注意力集中于人自身,马斯洛建构了以似本能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实现思想体系,罗杰斯提出了自我理论和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罗洛?梅主要探讨人的现时存在价值、自由选择,提出了存在本体论和存在人格理论。以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为主要理论支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主体性与主观性,重视自由、价值、选择、责任、自我、潜能等方面的研究,其始终关注着人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意义。而相比较而言,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就开放得多,其主要包括三个研究主题: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愉悦与积极体验、主观幸福感、个性、价值、兴趣、能力、成就与健康等;在群体与社会层面,积极心理学也致力于研究能够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友情、婚姻、家庭、教育与宗教,它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自身的性格力量、美德,同时,它也跳出了个体自身,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与群体层面研究人类的幸福与生活的意义,更加重视社会环境的作用。因为积极心理学相信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可见,积极心理学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同时重视对群体与社会机构的研究,重视人际关系,这一切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关乎着人类的命运。

1.4 研究方法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其主要观点的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以整体分析、现象学方法和个体特征研究法等为具体研究法。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促进了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它反对方法中心主义,主张研究对象决定研究方法;反对科学主义,坚持科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的统一;反对原子主义方法论,坚持整体分析法。诚然,人本主义提出的方法论构想是好的,但在实际中,其仍然过分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重视描述和经验性的分析,这是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推崇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过分强调内在的自我,过分强调理论假设、推演或类推而忽视实证研究,这就给人本主义打上了思辨哲学的印记。人本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甚至成为一种反实证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从而走向了主流心理学的对立面,限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了十分包容的态度,它一方面继承了人本主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另一方面又不拒绝非实证研究方法,既用实验、测量和分析,也重视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就认为,获取有意义的证据可以有多种渠道,科学不应该只崇尚其中的一种渠道而忽视另外的渠道,科学的心理学可以从严谨的实验室实验中获取数据,也可以从对独特个体的个案研究、访谈,以及大众的普查,历史资料的分析等渠道中获得实证。积极心理学对研究方法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2 总结与展望

第2篇: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价值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概述

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出现于美国,是在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后出现的第三种思想,马斯洛是主要创始人,罗杰斯是发展者,他们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将已经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老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命令权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学生不能有所创造,只是继承教师的认识,在社会上难以立足。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应用情感力量,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求帮助学生做到亲身体验与自我评价,从而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实现“非指导性教学”。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价值分析

1.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很多教师在研究考试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过于重视进行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很多学生不能全面发展,这种现状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应该为社会培养完整的人,罗杰斯认为教育应该影响人的全部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需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些教育观点有利于帮助我们重新树立教学观念,改变教学中的失误之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依据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居于主体地位,都是将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容器,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当前,虽然很多教师也明白应该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处于组织者与指导者的地位,但还是会不同程度地控制着课堂。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思想将意义学习放在重要位置,提出教师应该促进学生学习,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则必须学习这些思想。一是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教师应该成为帮助者,主要就是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二是转变教学模式,不再应用注入式与“满堂灌”,而成为启发式与讨论式,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自由学习,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3.强调情感作用,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

情感和认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但在长期的教学中,人们只将认知因素作为主要因素,而没有认识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这是错误的,提出在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接近自己的老师,才敢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对于教师来说,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应用各种策略寻求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4.不仅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没有顾及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罗杰斯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指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所以学习过程更为重要。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理解这一认识,认真研究学习过程。要开展针对性教学,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如果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可以明确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更有利于学生的取长补短,开展自我教育,实现自己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宁美妍.浅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8).

[2]郑钰,方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宿州学院学报,2015,(2).

第3篇: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 教师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美国盛行,它不但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而且继承了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传统。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在教育学中的运用,主张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型的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当时的美国乃至世界的教育有深远影响,其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化教育思想在形成的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些观点。它把存在主义者追求“人的存在”之观念作为核心内容,并以动态的观点发展了“存在”概念,把“人的存在”看成人的潜能得到实现的一种能动的过程。人本化教育思想还把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它的直接理论基础。首先,它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方法,并强调不仅要从知觉高度去把握整体性,而且要“从意识经验自身这一整体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1],致力于在教育中恢复整体的人的观念。其次,面临着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这两大心理学派别的剧烈交锋,它主张从人的内部寻找心理发展的动力,认为人的各种本能需要的满足有利于生长,认为人的活动主要根源于内部动机;强调一种“内在的学习”,注意帮助学习者满足对外界的内在渴求、好奇心和冲动,认为行为主义提倡“外在的学习”是非人格的和学生被动接受的,从而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和实现。[2]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

20世纪50年代,在上述背景下,在教育改革运动中,现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美国逐渐兴起。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和奥尔波特。

(一)马斯洛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马斯洛认为,人本化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3]他相信人的内部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在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一般地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健康成长。”[4]

2、论创造性教育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4]因此,创造性教育的重心应放在“人性转变,性格转变,整个人的充分发展”[5]上,培养“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人格和态度。

3、论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马斯洛从人性内部的求知需要与科学内在的人文意义两个方面,阐述了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者的理性与本能的冲动是协调的,心与脑、理性与本能、认知与意动之间并不相互排斥。同时,他还认为,科学本身也具有内在的人文价值。他说,“科学是一种人类的创造物,而不是一种自发的、非人性的或本身具有其内在固有规则的‘事物’。它根植于人的动机中,目的是人的目的,而且通过人类被创造、被更新和被保留。”[5]

(二)罗杰斯

1、论整体的人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教育目标应是促进“整体的人的学习”与变化,培养独特而完整的人格特征,使之能充分发挥作用。他为“整体的人的学习”下的定义是,“它包含在认知上,在情感和需要上的一种统一性质的学习,带有关于这种统一的学习各个不同方面的一种明确的意识”。[6]

2、论开放经验中的人际交往

罗杰斯十分强调把心理咨询中积累的人际关系经验应用于教育。他说:“如果我信任病人,那么我为什么不能信任学生呢?……我发现,我开创的不是一种新的方法论,而是关于生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套独特的哲学观”罗杰斯认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必要前提是经验开放,即不需要防御机制,所有的经验都被准确地成为有意识的经验。

3、“以学生为中心”教学

罗杰斯指出,为了使“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获得成功,其一,教师必须是“促进者”,而不是权威者。其二,学生不是记诵或者重复某位教师和权威人士的思想,然后在考试中还给教师。学生出于自己的思想、热情和感觉,努力研究自己,重建自己的人格。其三,教学并非是纯粹的情感过程,而是包含了大量的、对人格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理智内容。每个学生在课上都在创造地阅读和思考,吸收有益的东西。其四,为学生提供日益增多的自我指导机会,甚至要期望学生去犯错误,而不能过分关心规则和一致性。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及其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也是有深刻影响的。从当前我国的教育实践看,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是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其主要启示如下:

首先,学生并不是我们可以任意捏造的泥塑,而是有个性、尊严、存在价值、主动性、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在教育中要坚决反对只有教育没有人,缺乏人性和不人道的各种做法,反对以牺牲学生人生幸福、生活乐趣为代价的强制性教育、灌输性教育。确立学生的尊严,充分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关注学生的价值实现和个性张扬,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

其次,教师要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发展、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需要。为学生充分实现个人潜能、成为自我实现者创造条件,创设气氛,提供方便。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积极的心理气氛,创造适当的条件,提供充分自由的选择机会,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充分实现,使教学达到最理想的境界。

在教师教育与学生发展关系问题上,人本化教育理论强调,教师要对学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应该,自我完善,做“一个健康的、优秀的教师”,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懂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且学会自我评价,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心理氛围,坚持启发诱导,以美育人,以情育人,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使优生优化,差生转化,面向全体,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序言,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

[2]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3]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1.

[4]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浩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第4篇: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科学人文主义;萨顿:人本主义 

 

“科学人文主义”一词是萨顿首先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为了解决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紧张关系的。然而,在内在论影响之下,科学哲学向来是见物不见人,把科学活动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只研究科学自身的因素,而忽视了研究科学的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近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者片面强调主观感觉的“中性”,更使科学逐渐脱离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这里仿照萨顿科学人文主义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寻求一种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即人本主义思想。 

 

一、科学人文主义的缘起、内涵及意义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使“瓷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技的繁荣压倒了其他文化形式,衍生出了惟我独尊的大科学主义。但是,繁荣的背后往往总是存在着阴影,科学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也日渐突显,人文主义者们对其的批判之声越发之大,发科学主义的浪潮也变得日渐高涨,不可避免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日益加深,后果愈加严重。对此,萨顿指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这种冲突必将伴随着科学和人文的发展进一步加深·旧人文主义是以解放人性、寻求自由为主题的,而萨顿就针对科学与人文的矛盾敏锐地提出了新的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在萨顿看来,只要关注科学中的人性,或者在科学中“注入”人性,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他于是提出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人文主义”,他又将之称为“科学人性化”。 

萨顿指出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所以,必须使“科学人性化”,强调促进科技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在这一点上。科学发展观与之完全一致。它主张科技发展要以人为本,因此,是萨顿科学人文主义的继承、弘扬、创新与实践。 

如仅就文化层面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总背景是“两种文化”的分裂与对立。所谓“两种文化”,在目前状况下,可按萨顿和斯诺所指认的加以理解,即:一是科技专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学者(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具体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基础至少有三:一是传统人文主义,二是近现代科学及科学文化:三是现当代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们对此问题的求解。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它至少包含四层意义:作为一种新人文主义,其以科学为基础:同时肯定人文的价值,强调必须以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为导向促进科技的发展;倡导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共进;其目的是使科学发展完全为人类服务。 

科学人文主义自提出后,引起科学哲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及深入探讨。至20世纪50年代末,斯诺明确指认了“两种文化”现象,之后布罗克曼提出“第三种文化”,同时伴随着“索卡尔事件”、“科学大战”,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得到时代的关注,获得了新的发展。 

既然科学人文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为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呢?这需要寻求一种适用的手段。 

 

二、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科研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和特点 

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入的理性力量。在西方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封建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成了束缚人的枷锁。到了14世纪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新兴的学者以研究古代文化为借口,首先在思想上展开了反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的神学统治的斗争。文艺复兴在15世纪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到16世纪达到。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抨击封建神学的“神本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以“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性”,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把人们的价值由天堂拉回到人间,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再次兴起则首先是基于其发展之中面临的新矛盾,因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传统的人本主义比较出现新的特征:传统人本主义从人本身出发研究自然、以某种精神或物质的实体为基点来说明人。在认识论上要求得某种共性的东西,因此是本质主义的,并且强调人的理性作用。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自然的研究,认为哲学只研究人,把人的存在提到本体的高度,主张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对人的理解,排斥做自然主义、理性主义的解释,认为人是孤立的个体,其存在及本质是情感意志和心理体验等,是超出精神物质之外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不承认世界有所谓共性的东西,强调人的个体性,在个体的自我中寻找人格的完整,更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体验。 

 

(二)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发现科研中的人本主义 

第5篇: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卡尔•罗杰斯 人本主义 自我实现 积极关注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54-02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因其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价值、潜能、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并且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以及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因此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了心理科学观、人格的自我实现理论、来访者中心治疗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本文拟对罗杰斯独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进行简要介绍。

一、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

方法论问题一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争论的一个主要问题,各个心理学派别持有不同的方法论范式,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验―客观范式(experimental-objective paradigm),强调心理学采用实验的方法,遵循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人类心理,如行为主义、机能主义以及当代认知心理学。另一种则是经验―主观范式(experimental-subjective paradigm),主张心理学采取现象学方法,将人性作为主观存在或内部经验的人类独特的本体论特点来研究,如格式塔心理学、意动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等(车文博,1996,p551-552)。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认为这种模仿自然科学的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人类心理的研究,其结果只能造成非人化、机械论的心理学。鉴于实验方法的局限性,绝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主张将实证研究方法与现象学和存在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杨鑫辉,2000,p240)。因此,他们提倡研究人类本性应该用更综合、多学科的方法。

罗杰斯作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心理学思想的研究方法也是建立在对传统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批判基础之上的。罗杰斯“倡导现象学方法,把它作为对意识经验的一种直观描述”(车文博,1996,p553)。他认为以往的心理学方法,如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认知心理学的计算机模拟等都忽视了人的发展潜能和价值,主张用动态的整体研究方法去研究实际生活中的人。罗杰斯主张将人或人格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不仅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也综合了主观方法与客观方法。这种主客观方法的整合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通过自己内部的参照框架获得主观知识,二是用他人的观察核对主观知识并取得客观知识,三是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以取得人际知识。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这些认识构成个人的现象域,这虽是个人的隐秘世界,但通过上述现象学的方法仍能达到正确理解”(罗继才,2002)。

二、人格的自我实现理论

“人性本善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前提之一,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恶是由文化和社会因素造成的,同时人性的发展具有建设性倾向。这种倾向使人不仅在生理和心理上获得满足,同时也要不断发展以及完善自己。通过对人性的认识,罗杰斯发展了人格假说。

他认为,有机体(organism)和自我建构(self-structure)是构成人格的两个主要结构。由于人的行为是依据有机体进行解释,因此有机体是行为的“积极发动者”,并表现出一种“有方向的倾向性”(杨鑫辉,2000,p297)。同时,罗杰斯将自我(self)看作有机体主要的心理组成成分,有时也使用自我建构或自我概念。自我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觉知以及对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的认识。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一个稳定的结构,虽然发生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但仍能基本维持自身的统一。自我作为一种内在建构经历了不断变化发展的三个阶段:首先形成的是一些处于意识水平的经验,即自我经验。其次在自我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对自身的觉知以及有关各种评价的自我概念。最后有机体可以形成理想自我,即期望自己能够成为的那个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同时,人也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通过这种自我实现,一个人能使自己的潜能充分得到发挥。

三、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在具体领域的运用

(一)来访者中心治疗

来访者中心治疗(client-centered therapy)是罗杰斯创建的心理治疗方法,以其人本主义的人性理论为基础,代表着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趋向。它既不同于通过改变反应形式来纠正异常行为的行为治疗法,也不同于探究潜意识改变不正常行为的精神分析,它是通过调动来访者的内在潜能进行自我理解,进而改变对自我及他人的看法,同时产生自我指导的行为以便达到治疗目的。由于罗杰斯主张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动机和自我成长能力,因此,在他看来,在咨询关系中,不应将来访者看作是病理学意义上的病人,而应该将其看作是与治疗者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同等权利的参与者。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应鼓励来访者自己叙述问题、解决问题。

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的是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情感关系,与来访者建立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真诚相待、彼此信任的良好关系,能深刻理解来访者的情绪和经验以便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同时,由于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因此,心理治疗应该使来访者充分发掘自身潜能,减少其内心冲突,增强自我整合从而促进人格的完整。同时,在罗杰斯看来,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咨询态度以及咨询氛围,而不取决于专业知识。要想营造这种咨询氛围,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其一,治疗者要做到真诚或本真,能随时面对自己经历到的困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以便消除沟通障碍,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其二,咨询师要对来访者的思想、行为、感受等表示真诚的关心以及尊重和接纳,对其叙述内容既不鄙视也不给予评价,既要接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要接受消极的情感体验。其三,咨询师要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鼓励来访者自由宣泄其情感或痛苦、恐惧等情绪,使其在认识到自己问题的同时,也能使自己的人格发生整合,行为发生变化。

通过这种更加温情友好、富有人情味的治疗方法,最终使来访者肯定了自己的价值观,对自己及其潜能有了更加清晰、积极的认识,提高了自我评价能力,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1969年,罗杰斯在其《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在他看来,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变化和学习,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并且知道如何学习。也就是说,对学生要进行完整的教育,例如使他们具有创造性,能够评估自己的经验;对他人和社会持有积极态度。罗杰斯并不赞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为其弊端是教师单纯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和服从,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关系不平等。相反,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认为教师要以真诚理解的态度关心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并且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将其培养成能自由选择并为此负责的人;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业进展进行自我评估。在这种促进成长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进度会更加快。

对于学习理论,罗杰斯强调意义学习。在他看来,学习并不是一种机械灌输式的刺激与反应联结的组合,而是一种“自我主动的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连续体,主要是学习者形成对外界刺激的理解和看法。在这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加强对变化环境以及自我的理解来激发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怎样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这些有用的经验和方法可以运用到将来的学习之中,因此,最有效的学习是学会如何学习,这种思想被罗杰斯称为“学习是成长”的观点。总之,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主张学生中心论以及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发掘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四、对罗杰斯心理理论的评价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心理治疗、人格理论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他发展了人格理论。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为基础,强调人格的完整性,主张人具有天生的实现倾向,通过这种倾向,人会逐渐发展为一个“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其次,他提出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人具有自我意识和主动性,批判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机械决定论以及生物决定论,由于强调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使其心理治疗方法富有人情味。再次,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启发了学生的自我潜能以及主观能动性,通过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能进行自由选择并为这种选择负责的人。

但同时,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也具有一些弊端。一方面,由于其理论建立在现象学基础之上,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经验,因此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另一方面,他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只能对有心理问题的正常人或是某些心理问题有效,而不能解决所有心理问题。同时,他没有对心理障碍类型进行分类,而全部用其治疗方法实施治疗。

综上所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在心理学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人们的不少批评。而我们所做的更多的是吸取其精华部分,并且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其理论,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罗继才.欧美心理学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杨鑫辉.龚浩然.心理学通史(第5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唐淑云.吴永胜.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述介[J].哲学动态,2000,9:31-34.

[5]钟建军.郭志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及其对教学指导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3).

[6]曾昱.罗杰斯心理治疗观述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68-171.

[7]梁金泉.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1,4:128-134.

[8]孙胜.张延丽.人本主义心理学述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4:26-27.

第6篇: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人本主义;大学;英语课程;重组

一、人本主义的概念及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约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心理分析心理学形成对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并且把个人思想、意愿与情感放在所有人发展的中心地位(Williams & Burden,1997)。人本主义所倡导的学习理论,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那样,从验证性研究中得到原则后再形成推论,而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提出观点与建议。此外,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不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而是扩大至对学习者整个成长历程的解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A.H.Maslow)和罗杰斯(C.Rogers)等人,主要理论有“情意教学过程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观性,选择能力和意愿。

(2)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富人性的形成。

(3)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4)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创造了“接受”的气氛。

总而言之,语言学习不仅需要教师向学生传输语言知识,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学习语言的终极目的是交流信息、沟通思想,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和互动才是最有效的学习途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学习的感情因素。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学习过程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人本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情感关系,进行开放式的教学,这样教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顺心,师生感情融洽、配合默契,教学任务也就能顺利完成。(黄和斌,2001)许多学生都认为英语学习是枯燥乏味的、难学的。所以,为了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偏见,英语教师应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努力为他们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自然地习得语言。

(二)倡导自主学习

尽管人本主义理论没有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总结出系统的教学程序,但是它却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认真组织英语教材,确保其能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特长等,以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

(2)教师的提问应该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动机。

(3)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条件情景和目标要有可选择性,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教学情景和目标。

(4)为学生提供确立学习目标、计划和内容的机会,以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程序。

(5)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教师和其他同学要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给予反馈。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的语言学习环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由探讨,使他们逐渐形成独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广博的学识去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由情感发展为一种强烈的需要,由需要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者学习动机入手,然后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潜质进行挖掘。

(三)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因素。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比教学技能、课程计划、视听技术手段等还要重要。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身心愉快、兴趣盎然,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对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较为流行的“疯狂英语”和“沛沛英语”,或是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愉快教育”和“轻松学习”都从情感教育入手,强调教师应努力创设和谐宽松的教教学环境,保证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使英语教学的过程成为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

三、大学英语课程内容重组教学研究

2007年推出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要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教学要求要更高,教学模式应更加灵活,教学评价机制更加人性化。而课程重组和整合的目的是培养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因此,人本主义视角下的英语课程内容重组除了以上要求外,还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语言产出技能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出,在这过程中还应不断引导反馈和修正,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在缺乏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更多的说练英语的机会,让他们在模拟语境中练习英语的输出能力。此外,教师要注重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和媒体的作用,例如校园电台、视频广播、校园网等,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网络资源的形式多种多样,通常会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媒体为一体。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将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英语教师可以在广泛的网络信息中找到交互式的语言材料。最重要的是,网络资源的应用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重新定位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展开有效的英语教学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课程内容重组是当前大的时代背景下,依据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工程。尽管当前已有很多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其在大部分高校中仍处在改革探索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洵.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疯狂英语,2007,(4)

第7篇: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29-02

所谓声乐教育是教授学生声乐艺术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有人主观参与,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应当以“人”作为出发点,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以人为主体的,它所表达的是人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人本回归理念,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其真正运用,对于声乐教育水平以及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及意义。

一、声乐教育基本内容

声乐属于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人声进行演唱的一种音乐艺术,可以以乐器进行伴奏,声乐主要包括二种,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以及通俗唱法,而当前在我国又有一种新式唱法出现,即原生态唱法。一般情况下声乐所指的就是美声唱法,在声乐中也有不同流派流传,其演唱具有自身特色。在声乐中依据人声音域高低以及音色之间差异可分为以下几类:女低音、女中音以及女高音,还有男低音、男中音以及男高音。声乐教育包括很多内容,主要有发声方法、曲风处理以及情感表达等一些内容,其它还包括关于声乐教育理论研究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

二、人本回归理念

声乐教育属于声乐艺术的一个教学过程,在该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就是人的参与,若无人的参与则就不存在声乐改造以及创新过程,因此在声乐教育中其重要任务就是将声乐教育本人以及人参与过程处理好,使人们能够提高其音乐素养,从而使声乐教育中人本回归理念得以真正实现。在声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教学大纲整体把握好,协调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将人本主义以及声乐教学实践进行结合,使声乐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一)声乐教学含义

第一,声乐教学主导为教师。新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为学生为中心,而这些变化对声乐教育思想以及教学方式创新也必然有一定推动作用,声乐教育属于视觉及听觉之间完美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只有将教与学结合,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声乐教育特点。在该过程中,教师引导作用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主导是特别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自觉性方而,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教学目标设计以及教学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从而创造和谐自然教学环境,将学生实践性以及创造性提高作为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将自身引导作用充分发挥,从而更好为学生主体学习活动服务。

第二,教学主体为学生。学生属于教学服务对象,但同时其也是学习主动群体,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即是教学应当而向所有学生,通过由教师进行讲解以及指导,从而将教学相关知识点掌握,进而使学生得以全而发展,其具体表现就是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当将学生作为考虑重点,在安排教学时间时应将学生作为主体,在组织教学形式时应当将学科特色以及学生特点进行结合,在教学方式方而应当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创新。

第二,教学中心主轴为声乐。对于声乐艺术而言,其主要思想感情就是人声,在声乐学习方而应当具备高度艺术性、丰富创造性以及较高兴趣性,其与一般文化课知识相比较而言,存在本质区别,声乐所具备高度艺术性在培养人素养方而有着十分积极影响,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应进行的两个部分就是知识传授以及技术掌握,然而其并非声乐教学中所有内容以及根本目的,在声乐中将人作为乐器,所以在声乐教学中,“以人为本”应当包括发挥声乐功能。

(二)人本主义中主要观点

第一,目的观。对于人本主义教育方式而言,其所强调的是教育是以促进人个性发展以及发挥为最终目的的,所培养的人应当有个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其所特有个性,帮助学生对其潜在个性进行开发,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个人经验以及体验,不同学生也有个体差异存在,在人本主义中就是将这些个体差异以及不同价值观作为出发点,对于人本主义教育而言,其观点就是通过教学能够使学生发展与自身性格特点更加相符合。

第二,教学观。在人本主义教学理念中,所强调的就是将学生当作教学主体,应当将学习者作为中心,尽可能满足学生各个方而需求,使其各自潜能得到发挥,使其能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对其健康心理进行培养,在教学方式方而,应当注重个别教学,将集体教学最大观点改变,为能够使学生形成独特个性,应当尽量选择个性化教学模式。

第三,师生观。教师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创造自由和谐环境使学生进行学习,而该环境就是师生之间关系,师生关系属于较特殊的一种人际关系。在该人际关系中,教师不再是管理者与控制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促进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要对象,学生属于不成熟群体,通过教师进行教育以及指导,能够促使学生不断进行发展,从而逐渐成熟。学生群体充满活力与个性,在人格方而而言,其与教师属于平等关系,而人本主义就是认识到该关系,提出将角色转变,将民主、平等新型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模式建立起来。

第四,课程观。在人本主义教学理念中,教学重点由教材转移至个人,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所注重的为分解教材思想结构,但是将学生所具备心理特征及特点忽视,从而导致原本知识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使人很难进行整体把握,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中将“统一观”概念提出,应当使教材整体结构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将情感领域及认知领域结合起来,在这种统一观点中,所注重的为知识广度而非知识深度,其所关心的为知识内容而并不是知识形式,从而使常规课程中所存在不足以及缺陷得到弥补。

三、声乐教育中人本主义思想产生以及发展

(一)人本主义思想产生

在起初人本主义思想属于一种唯物主义说,即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其所强调重点就是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思想为一种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思潮,其所主张的是人身白由权利可能受侵犯,在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式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教育思潮,在这种新型教育思潮中所体现的为将学生作为中心,将学生自我价值的发展以及培养作为目标,属于一种新式教育观。所谓人本主义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在21世纪社会中,该思想己成为时代潮流,当前所存在人本主义思想是对传统人本主义思想进行延续及继承。

(二)人本主义思想在声乐教育中运用原则

在运用人本主义思想时应当符合一定原则,依据这些原则进行运用才能够使其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将学生作教学主体,将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教师应当能够主动创设对教学有利场景,然后与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主动引导,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沟通,可传递给学生知识,在该过程中教师所充当角色是对学生辅助及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声乐艺术属于有较强实践性且需创造的一门学科,不可能一步完成,应当循序渐进,通过逐渐进行培训使声乐教育能够符合人本回归教学要求以及目的。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启发及引导原则,声乐教育属于艺术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及引导方式,激发学生潜能进行创造,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主动执行者,利用启发以及引导而创造和谐与互动氛围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对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更加关注与尊重,在大教学环境中教师还应当注意调整及改变学生具体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更好学习。

四、构建人本回归理念

(一)在声乐教学中更新理念

声乐教育属于有着较强艺术性的一门学科,应当将学生以及教师思想意识提高,对在声乐教学以及学习过程中自身责任以及任务应当有正确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明确自身所存在价值。对于声乐教育而言,其本质并非是要在演唱形式以及歌曲演唱方而进行教学,而是应当对歌曲演唱技巧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在不同歌曲上巧妙运用演唱技巧,使学生能够学习到音乐本质,从而使自身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应学会通过音乐对自身艺术素质进行培养。

(二)通过民族化内容弘扬人本回归理念

在我国民族中少数民族占很大部分,在声乐演唱形式上各个民族也具有其特色,也有很多不同民间流派存在,一些影响力较大歌剧就是源白少数民族中的歌剧形式。在声乐教育过程中,在声乐课堂上可融入这些本土气息较浓厚声乐艺术,使学生对不同民族发声方法进行了解,从而将这些民族歌曲所具有特点以及所蕴含文化气息掌握。除少数民族中声乐歌曲之外,有些地方戏曲也十分有特点,也可将其融入课堂中,通过对比不同民族声乐差异以及演唱技巧,将声乐发声技巧掌握,将综合人文素质提高,但是应注意勿对某民族文化偏重,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保留自身特色,以此为基础使其发挥自身优势,传播并弘扬民族文化,从而使声乐课堂大融合得以形成。

(三)教学中以多媒体引导人本思想

在常规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均是利用自身耳朵及眼睛对音乐进行感知,或者利用教师及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对声乐思想感情进行表达,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仅仅依靠感觉无法完整教学根本目标。在现代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声音基本元素显示出来,然后利用多媒体软件比较教师音色,可通过波形显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对自身和教师之间所存在音色差异进行判断,从而使学生视觉、听觉以及主观判断能力得到提高,利用这种较新奇教学模式还能够对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激发作用,使学生对声乐学习更加热爱。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教师唱,学生录,教师录,学生唱方式,然后比较学生与教师声音效果,学生便能够通过波形图发现自身需改进之处,然后依据所存在差异,教师将正确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通过不断发现以及改进,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四)将教师队伍重现构建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属于必修课程,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不断加强学习,使自身声乐知识更加丰富,要将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地域中声乐表现形式以及演唱风格掌握,通过学习使自身不断完善,使自己有越来越宽广的音乐道路,通过教师带动,为学生学习树立较好榜样,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应当形成教师之间的竞争机制,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加积极投入,尽量多参与国际音乐表演及赛事,使中国传统音乐得到传播,并且世界音乐带入国内,使音乐实现双向互补,发扬中国音乐。

第8篇: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

小学教育管理管理模式人本管理创造性人本主义是20世纪重要的一种思想,强调要对每一个个体进行尊重。当前已经是进入了21世纪,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过程当中,需要聚集民智、汇聚民力,要发挥出每一个个体的责任心以及创造性,就更需要注重对人本主义思想的运用和发挥。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教育阶段,因为青少年自身的人格、品质和基础知识都是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加强对于小学教育的人本主义管理,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表现以及主体性的地位,培养出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自信,也是小学阶段进行教育所需要进行解决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当前小学教育在管理上所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教育管理上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存在抑制的状况

中国很早就已经兴文重教,从东周时代开始就已经有诸子百家进行传习讲学,一直到现在,中国仍然十分重视文教的重要性,并且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但是正因为中国从封建时代以来长久的教师权威性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多小学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都是强调服从,并且教师也是服从小学的科目教研组的教研成果,无论从教学的方式或者是教学的内容上都应该服从教研的成果,不然则可能受到诘难和责备。而负责具体教学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但是一旦学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或者表达自己的个性等,却不容易受到教师的接受。所以,教育管理上对于小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尊重,很多学生在日常的过程当中也都放弃了自身的创新尝试,这一点对于很多小学的教育管理者而言,也同样无法进行创新性的引导和管理。

(二)教育管理过程中不容易发挥出管理者自身的素质

当前对于小学教育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高质量的教师资源的缺乏,以及教学上存在的资源紧缺的状况也逐渐突出,影响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优化以及深入研究探讨的过程。小学普遍出现的负责一线教学的教师资源紧缺,以及资金上、时间上普遍不足,这样很多小学教学过程中就采取大班教育,班级的学生人数太多,教学的质量也不好,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没太大的本质差别。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就无法真正对于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关注,教学没有个体的微调,容易造成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一刀切,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探索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下以人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

(一)采用民主的人本主义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强调全员参与

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的根本目标。小学的教育管理者和小学一线教学的教师,在贯彻执行相关的小学规章制度、教学制度上也需要彻底、自觉以及主动。但是学校在形成小学的日常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上,不能够完全忽视对于负责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的经验的主观感受。由于很多负责一线教学的小学教师,对于小学教育实施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更加清晰,所以可以更加不留死角地掌握当前小学教育管理所缺乏的一些层面。这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都应该被小学的教育管理者所吸纳和整合的。小学的教育管理者要强调策略研讨上的全员参与性,教育管理的策略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聚集一线教师的智慧,形成更好的教育模式。而这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也会对于一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起到更为积极的影响。

(二)要注意人性管理和制度管理之间更好的结合

小学要进行人本主义的管理,还要注意制度管理和人性管理互相之间的结合。过去的教学管理比较注意服从,这样在教育管理之下,会让一线教师容易产生消极应对心态,从而无法获得尊重和满足,在工作过程当中就不容易进行配合以及服从。而人性管理最为重要的就是让被管理的一线教师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尊重,和一线教师平等地进行交流,进一步地取长补短,在情感上进行互动,最终可以促进教学管理制度令行禁止,一线教师更加配合以及服从。小学的教育管理者要更注意发挥一线教师的工作自主倾向性,并且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后促进这些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因此,管理者要更多地对教师理解以及尊重,最终以人性管理配合制度化的管理,促进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

(三)构造更为浓厚的人文教育文化的氛围

小学的教育管理者要注意以人文本的观念,不仅仅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具备这样的管理价值观,更是一个文化养成的过程,从而用人本主义的机制以及方法对学校进行管理。小学的管理者要更加注意放手让负责一线教学的教师去探究一些新的小学教学方式,以及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一旦教学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学教师在一些教学的方式、教学的内容上存在分歧的时候,不要采用传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要注意采用一些平等的交流和互相沟通的方式,让一线教师能够想说、能说、有机会去说,不要轻易怀疑教师的一些创新观念和做法,也不要形成一些思维定势,不愿意和教师继续交流,最终造成了教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之间的嫌隙。这就是平等、互相尊重的人本主义教育文化氛围的培养和形成。这些宝贵的人本主义教育文化,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是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三、结束语

在营造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和一线教师之间的良流,并且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创新,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为培养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新小学生而付出努力。让小学教师愉快地参加工作,在教书育人的过程当中实现人生价值,也是小学教育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王召宏.特色文化、小班化让教育如此和谐――赴南京、上海学习心得[J].教育教学论坛,2009,(03).

第9篇: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 翻转课堂 人本主义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 评价模式 差异化

一、引言

新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教育正处于变革之中,翻转课堂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翻转课堂与人本主义理论所持观点不谋而合。人本主义理论教育强调人的情感、审美和对无限与永恒的体验,注重学生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生命价值的主体看待,深入挖掘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动机和主观愿望,从满足主体生存需要的角度开发其学习和发展的潜力(汪基德,席琴:2002)。所以,翻转课堂可以说是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领域的一次全面体现。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张跃国,张渝江:2012)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TED大会上的演讲《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中说:很多中学生晚上在家观看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数学教学视频,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种与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的课堂模式,被称之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自此,“翻转课堂”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并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张金磊:2012)由此可见,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之外通过网络传授课程知识而把“课后作业”移至课堂中进行。在课外,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对课程进行学习,通常是观看学习视频,并能够和教师同学在网上交流分享心得。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完成其他教学活动。现在电子产品在大学生中的覆盖率很高,大部分学生喜欢通过网络学习,所以,将翻转课堂引入学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翻转课堂教学能够令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使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内外。

三、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者指出,人的存在就是认知与情意相统一的整体的人格,认知学习与情意学习必须统一。而现代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结构,主要强调外在因素对学生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学习需要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与满足,这就使得现代教育容易出现死板、僵化、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一系列问题。人本主义者更注重学生作为“人”的意义,认为“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单纯地着眼于智力活动或伴有大脑活动的抽象智力的发展,人格是不能获得健全的成长的”。(钟启泉:1999)

四、翻转课堂优势

(一)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理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师应当是课堂中的促进者而非主导者,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非强制性地灌输知识。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也是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交流活动,学习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带着课前学习的问题来到课堂,积极参与讨论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发问,主动学习,成为课堂真正的主导者,高度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还能够通过与学生更多的交流获取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获得改变,变得更加平等,并且能够更多地进行互相的交流学习。即使是平常比较害羞内向不敢在课堂发表意见解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课下的交流平台进行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著名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的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而不应进行干涉和过多的控制”。(程荣旺:2011)这也与翻转课堂的理念高度契合。

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

(二)学习环境的转变

人本主义理论主张营造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处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自由地发表见解而不用担心受到指责。学生能够在课下随时随地进行不受干扰地学习,而不必受到课时的限制。因此,不仅需要营造课下轻松的学习氛围,课堂上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生生、师生之间平等、互助、信任的交流氛围也至关重要。

(三)差异化学习。

传统的标准化课堂教学无法让每个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理解所学知识,往往在学生还未理解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快速地跳入下一个知识点,很难兼顾每个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度,即使察觉出,也无法对其进行针对性复习。课堂时间太少和教学内容太多也导致教师不得不赶进度进行教学,而忽略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人本主义理论注重学生的个体实际发展,强调差异化学习。教师制作的课件可由学生保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不必担心由于一些原因所产生的无法听课的问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调整学习进度,或在已经熟练掌握的时候先于普通进度进行学习。

(四)评价方式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所提倡的标准化考试在检验学生长期的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上还有待商榷,部分学生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考试后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的情况时有发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虽然可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但是对于整体的学习来说是没有用处的,所学知识难以内化成自身能力。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评价的目的不应单纯地以测验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否则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翻转课堂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注重学习的过程,综合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成果展示能力等方面。成绩的优劣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因为,正如萨尔曼・可汗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中所言:“教育的目的与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无关,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收获人生的果实,教育的责任是挖掘人的潜力,教育的使命是提升人的尊严。”(萨尔曼・可汗:2014)

五、翻转课堂的实施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应重点创建愉悦的互助交流的学习环境。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地制作并呈现课程内容材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令学生形成互助学习小组交流意见,解决困惑,从而提高学习成果。

教师首先建立教学平台,可以建立网站,或使用各类平台教学资源,如moodle,微信等。分析教学目标与内容,制作教学PPT与教学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一般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视频及相关资料获取并学习知识,教师可以亲自录制教学视频或选取网络上优质的教学资源。视频时长在10分钟为宜,短的不够阐明教学内容,太长又会让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此外,视频也不宜出现太多干扰学习的不必要的内容,如果出现,学生就很容易分神,无法集中精力在学习内容上。在课前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学习时间,把困惑带至课堂进行讨论。同时教师要上传相配套的翻译练习,供学生在课前学习完毕后练习。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协作学习,开展互助讨论,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在课前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先行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提前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针对课堂活动设计教学。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边做边学”,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或思考中学会解决问题。在翻转课堂活动中,教师应首先针对学生课前学习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答疑,并补充有关内容。之后学生分为3至5人的学习小组,教师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让学生讨论,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部与组员交流学习想法,教师可走下讲台,融入学生的讨论,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学生上台展示交流成果,互相学习,弥补不足。之后教师对学生就任务结果进行反馈。在此过程中,不仅注重对结果的反馈,而且注重过程的反馈,并记录下来作为评估的标准之一。这样,在一节45分钟的课程中,学生可以不断提出新的想法进行交流,课堂时间会过得很快。

六、结语

人本主义课程作为翻转课堂有力的理论支持,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实际需求出发,强调转变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和交流过程,注重学习的全过程而非标准化测验结果。翻转课堂的利用有助于延长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提供所需学习资料。课下的课程学习并未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学习压力,反而使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虽然翻转课堂能够带来众多好处,但是在其应用上存在相当的难度,教师需要精心组织教学,编辑教学资料,学生需要有设备获取并学习资料。因此,翻转课堂的普遍化实施还有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汪基德,席琴.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当代教育实验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03):62.

[2]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3]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程容旺.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浅析及其启示[J].文教资料,2011年9月上旬刊:125.

[5]张庆宗.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4):41-45.

[6]胡敏中.论人本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62-67.

[7]钟启泉.现代课程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