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意识形态的思想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文化 价值 内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gnitive Features and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Socialist Ideology under New Conditions
ZOU Ping
(Xiangsihu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8)
Abstract The overall tendenc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plays down, the apparent existence of fuzzy cognitive value of socialist ideology. As an important bas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university education must be based on practice, many college students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system, and efforts to enhance the degree of socialist ideology within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ld, the main path is to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visual - listen - feel trinity campus culture system constructed; strengthen and build life practic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ist ideology; culture; value; internalization; practice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观念形态的总和,意识形态理论认为意识形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突出作用。党的十七大、十先后提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任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当前社会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混杂性、功利性、模糊性等特点,如何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及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同,强化其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内化融合及其对大学生实践的指导引领作用,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中最受关注的领域,必须直面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动态地掌握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实际,切实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认同情况,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观念意识世界中的内化程度。
1 当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认知特征
当前,我国正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文化观念领域日新月异,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文化交织碰撞,社会思想、价值观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同时,网络信息时展方兴未艾,尤其是近两年手机网络的新发展、微博等资讯交流工具的广泛运用,人们越来越被“信息大爆炸”所衍生的巨大能量所包围,面对四面八方、千奇百怪的海量信息,面对文化价值多元的、生活方式多样的社会环境,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世界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观念意识形态上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1)当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观念淡化的总体倾向明显。当下,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表现出明显的实利主义,注重实际和眼前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知识学习、轻视道德人格培养;关注个人和小团体、忽视集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待意识形态问题也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冷漠,主要表现在大局意识薄弱、政治观念淡漠,政治参与热情不高,对非娱乐性质的集体活动兴趣不大;在理论学习方面,重视专业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不高,甚至认为其无用。同时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求个性,突出自我,他们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价值观,对统一而具权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往往抱以排斥或质疑的态度,这使他们对共同的意识形态的问题有所回避,表现出淡漠的情绪,不愿意过多谈论,不关注、不感兴趣。
(2)当代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价值认知上的模糊化。面对当前社会充斥的多种多样的思想认识与价值取向,部分缺乏辨别能力的人往往容易模糊认识、丧失方向。青年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逐步稳定的阶段,他们富有年轻的热血和激情,对社会矛盾问题有着较高的关注度,但对于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还不具备成熟理性的分析鉴别能力,可以说,大学生群体中不少人存在思想认识模糊混乱,容易盲目跟风,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识往往也很片面,对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不自信,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出现的某些问题认识模糊,只看到现象和表面,看不到原因和实质,对某些问题一味否定,却又说不出合理的原因,因此,当一些错误认识通过华丽的包装,在似是而非的说理之间宣传某些歪曲论调,大学生就容易受到蒙蔽,使自身陷入迷惑。
2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内化程度的具体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得到认知主体的认同,并融入认知主体的观点信念体系当中,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并逐步作用于认知主体的判断、行为等实践活动。意识形态功能主要通过社会成员主体的内化过程得以发挥,只有通过内化,意识形态的有关内容才能影响主体实践,成为主体实践的指导。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知总体淡漠化的局面,高校必须立足实践,多方面着力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养成的体系,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观念意识世界中的内化程度,通过内化使青年大学生群体自觉地为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成长成才,在其工作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而面对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越来越突显出其弊端,灌输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脱离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在新的条件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加强实践性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中立足实践、面向社会、联系实际并在授课过程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就是将这种实践性贯穿于教学的新模式。例如有学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定义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①实践性教学模式能够有力地帮助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有关理论,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在体验中自觉内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关内容。因此,也有学者直接将内化的过程作为实践性教学的要素,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心组织下,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使学生通过调研、研讨等方式,利用图像、案例、情景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感知社会,体验人生,实现“教化”与“内化”,“知”与“行”相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②可见,只有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探索实践性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引导和带动大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理论。
2.2 加强视―听―感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构筑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内化程度要求高校大力营造多层次、全覆盖的校园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视―听―感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宣传栏、广播、刊报、影视、网络等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空间,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思想内容融入宿舍文化、教室文化、食堂文化、办公室文化;三是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于各种各类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与校园的节庆文化、晚会文化、社团文化相结合,使大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关思想内容。
2.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实践体系构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可以通过教育和各种活动成为大学生所见、所闻、所感,还可以通过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长久地鼓舞、陪伴和影响大学生的成长。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路径相结合,从进入大学开始,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设定自我成长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为指导,制订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和学年计划,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定期进行总结和分享,在展示和交流中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就和自我激励。其次,注重创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校外生活体验平台。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在生动的实践中升华思想。第三,应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能有效感染和带动大学生的辅导员队伍,在师生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内容的认识。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名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有效性及内化路径研究”,项目负责人邹萍,项目编号2013SZKT04
注释
① 姜廷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功效及特性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郑向东,申群喜.健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社会纵横,2007.7.
② 陈友放.创新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新模式.职教论坛,2010(12).
参考文献
[1] 马艳青.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教育引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性工作。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学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把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知识分子特别是各界知名人士,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对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要加强和改进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全面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引导他们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积极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是营造舆论强势,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传播之中。媒体是信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推广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要充分认识媒体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各级各类媒体认清肩负的责任,努力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之中。在这个问题上,各级各类媒体要密切配合,努力实现舆论全覆盖、媒体全联动,防止各唱各的调,出现多个舆论场。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的作用,不仅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成为主力军,而且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也要发挥自身优势;不仅新闻报道、专题节目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所有娱乐类、体育类节目以至各类广告也都要符合和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共同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三是坚持以文化人,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用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精品形象地昭示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尊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规律,在“融入”和“渗透”上用心思、下功夫,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既为群众喜闻乐见,又反映和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要加强对创作思想、创作选题的引导,对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亵渎经典、嘲弄英雄和低俗媚俗、肆意恶搞的倾向予以鞭挞和抵制,努力形成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良好文化生态。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政治;话语权;建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构是提升教学实效性,达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然而在自媒体时代下,各式各样嵌入型社交类应用软件的推广,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此可见,对自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构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激烈
伴随全球一体化的逐步深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全球一体化有利有弊,为发展中的国家带来了巨大冲击。发达国家依托先进的自媒体技术,借由文化交流之名,在全球宣扬自身的文化、价值观,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一些国家的人民群众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进一步致使以民族文化、民族特性的民族精神被消解,最终对国家政权巩固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潜伏于全球化内在的意识形态斗争的真正意图,我们应当予以足够重视。
(二)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自媒体时代下,中立、同质、异质等文化形态不断进入到人们视野当中,主流文化的“垄断”地位已然受到了动摇。人们对主流价值观、主流教育逐步产生审美疲劳,对新事物好奇心理的驱使使得关注中立或者异质文化。此类文化主要是为了牟利,借助自媒体平台,从人的趣味着手,采取现代营销手段来攻占文化市场,削弱主流文化在各领域的话语权,导致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三)信息碎片化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实效不断消减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有着信息碎片化的显著特点,指人们通过网络媒体获取各式各样信息,然而却不进行深刻的分析、理解、思考,获取信息的目的主要在于消遣时间、转移注意力、释放身心压力等。自媒体时代下,社交平台客户端得到广泛推广,使得信息碎片化频率更高、传播速度更快,多元文化很大程度上转移、分化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信息碎片化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实效不断消减。
二、自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构的策略
(一)拓宽知识来源渠道,强化思想教育工作者话语能力
自媒体时代下,思想教育工作者当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强化对网络基本规范、常识的学习,掌握网络用语,增强自媒体工具操作应用技能,拓宽业务知识来源渠道;提升对时政、社会动态的关注度,勤思考、勤总结,可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组织主题班会,以促进达成社会共识,拓宽时事知识来源渠道;依托自媒体群组,强化与同行的互动交流,借鉴引入成功管理经验,拓宽知识的来源渠道。
(二)重塑主体角色,增强思想教育工作者主体作用
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构筑独立的人格、风格,提升对参与型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洞察力,以理性克制情感,达成虚拟网络向现实社会、网民角色向学生身份的回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构筑极具感召力、生命力的话语,抵制自媒体平台话语霸权,促使一系列话语比重得以均衡,为大学生意见表达提供合理空间,引导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三)增强公信力,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
在网络舆情侵袭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厘清教育管理思路,提高媒介意识,有序攻克自媒体文化阵地,开展好信息传递工作,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高校应当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思政工作能力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能力、素养,进而获取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三、结语
总而言之,自媒体时代下,思想教育工作者能否摆脱失语困境,建构话语权,直接关系着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是否具有实际的影响力和制约力。鉴于此,相关人员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自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面临的挑战,积极促进自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尹朝晖.自媒体时代高校传统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困境及其重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3):183-186.
[2]贾亚君.自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
强调,“经济建设是我们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深入学习领会讲话,主要从三个层面理解。一是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要进步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二是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意识形态工作起着一个引领方向的作用;三是从实现民族复兴的角度来考虑。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精神家园,物质文明再发达也不能说是先进文明。
指出,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因此,进一步开展宣传思想工作,要在做深、做精、做实上下功夫。
通过学习《让人信自己先得信》评论员文章,感触很深。文章指出:现在的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干部表态还没张嘴,群众就觉得要说慌;干部做事还没有开始,百姓就认定想作秀。
诚然,今天的时代条件、舆论环境乃至大众心理,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利益多元、思想多变,确实让宣传思想工作难度系数增大,“说服”与“认同”的阻力加大。但“老不信”也与我们的无可奈何的宣传导向有莫大干系。当前,企业根据形势变化对相关业务发展规划做相应调整,我们应该如何给基层干部员工宣讲,应该发挥怎样的思想引领作用,需要深入思考,下大功夫。
从总体上,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理论和实践反差较大,存在脱节现象;宣传手段单一,过于重视说教和正面教育;宣传思想战线的综合能力不足。要扭转这种现状,需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开拓创新。
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
在宣传理念创新方面:一要切实转变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首先是树立意识形态安全的理念。信息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已上升为国家安全的层面。二要树立大宣传的理念。过去经常认为宣传工作就是宣传部门的事情,跟其他没有关系,要认识到意识形态出了问题不是宣传系统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党的问题。三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一定要考虑群众需要什么,创作什么,要把教育、引导人民和为老百姓服务相结合。四要树立正面宣传的理念。要多宣传正面的,鼓劲、团结,要尊重客观规律,分层施教,各取所需,掌握尺度、效果,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宣传手段创新方面:要在具体化、社会化、生活化方面下功夫。具体化就是对不同人要有不同办法;社会化就是要根据思想教育对象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在生活化上下功夫,就要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起来。
在基层工作创新方面:要充实基层工作力量,解决“有人办事”问题;保证资金投入,解决“有钱办事”问题;强化基础设施,解决“有地办事”问题。
关键词:文化多元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1 文化多元化的概念和特点
简单而言,文化多元化就是在坚持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允许多种形式、内容甚至价值观不同的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有自己倡导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以维护统治阶级对国家各方面的主导。统治阶级总是要倡导其主流意识形态,但是,随着经济,科技(特别是网络的迅猛发展),各国通过官方,或者民间途径的文化交往频繁,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不可避免。文化属于意识形态,不能采用强硬的手段去推崇或者压制,只能顺势引导。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各国应该允许在其他国家和民族中生长起来的文化和自己的本土文化共同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特别是让自己的本土主流文化在与其他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取其精华。放眼今天的世界,文化多元化已成为社会的现实背景和必然的历史趋势,
文化多元化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多元共存。多元共存是指各种文化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互相之间应该平等共处、和谐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文化多元化成为趋势。同时,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稳定的特质,在全球化过程中,这使一种文化在另外一种文化语境中不可能完全被异质文化同化,而只能有选择的借鉴,通过自己的文化眼光进行取舍,这使文化的多元共存成为可能。
第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就是允许每一种民族文化中的优势因子得到彰显,鼓励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宝库。但是,一些西方大国,凭借自己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强势,致力于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且企图在他国领土上,取代其本民族文化,继而强势输入自己的价值观。而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现阶段,世界文化以西方文化为主导是不争的事实,其它文明都面临被覆盖、被湮灭的危险。特别是美国,其强势文化产业依托本国经济、军事实力,通过好莱坞电影、美国快餐、流行音乐、迪斯尼动画等载体大肆推销其价值观、意识形态,对世界文化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在此形势下,倡导“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存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 文化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负面影响
现阶段的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新年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2.1 使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模糊
任何文化都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近些年,随着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涌入,一些腐朽的西方文化思潮充斥着大学校园。这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大学生思想开放、活跃但是不够成熟,他们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中某些消极思想的冲击,比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非理性主义、实用主义。这些价值观,在西方社会也是受到抨击和批判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这些腐朽价值观输入我国,是其妄图对我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西化”、“分化”的体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扰乱他们的政治判断力,使他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大是大非问题上认识不清,就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在这些消极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效益观念和消费观念不断增强,人生态度发生变化,他们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的实现,把物质享乐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的政治鉴别力被腐蚀,政治观念被淡化,政治立场被动摇。
2.2 使大学生的社会理想信念淡薄
在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多种文化和价值观扑面而来,尤其是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涌入,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严重冲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广播、电影等媒体和文化产品向社会主义国家宣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抓住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进行刻意夸大甚至歪曲,例如腐败、人权、贫困、体制等,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否定的指导地位,腐蚀着大学生的社会理想信念。在此情况下,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曲折性,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日趋淡薄。
3 文化多元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的是“填鸭式”的灌输法,违背人性。具有强制性、单向度性的特点,对受教育者的心灵无所企及。在多元文化冲突的形势下,个人主体性的凸显使大学生不会盲目接受某种观点。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日益广泛,其价值选择意识和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克服由单向灌输所造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独白”,而且有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3.2 高校思想教育要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的根据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但是多年来,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巩固阶级统治的手段,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阶级统治所需要人才的工具职能,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处在被塑造、被灌输的客体地位,难以获得主动、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结语
近年来,低效己成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瓶颈,引起党和国家及社会更方面的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但是如果脱离实际,忽略对人性的尊重,便成了空中楼阁没有说服力、感召力。因此,随着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多样化的不断发展,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面临着严峻挑战,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与时俱进,才能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彰显自己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 思政课 话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5-02
批评性话语分析学者费尔克劳认为,社会制度是由“意识形态―话语结构”(以下简称IDF)组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IDF的特征之一就是有能力将意识形态自然化,也就是说,能使意识形态以非意识形态的常识出现并赢得主体的接受[1]。这启示我们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充分发挥教学话语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改变话语的语篇形式,突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维度
从话语的分类系统来说,教师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向学生传递思想教育的信息,突出话语中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维度。像“我们”和“他们”的分类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同中心主义”,排斥与我国意识形态向左的社会或个人。与上述的直接分类相比,“过分词化”用大量不同的词语来描述或指称同一事物,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具隐蔽性。如有的教师在讲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思想文化教育渗透时,多次交替使用了“西方资本主义”、“西方国家”、“ 西方思想”几个词,意在向学生说明西方国家与我国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确立什么样的思想政治倾向,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从话语的情态系统来看,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选择人称代词,可以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的教师讲学习思政课的意义时,从自己学习思政课的体会来谈思政课的意义,这样的现身说法和“我们”一词的运用就给学生一种平等相待、休戚与共的感觉。
从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及物性来分析,也就是探讨思政课教师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过程的描述,对此笔者在观摩了一些优秀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几种对思政课教学具有启发意义的及物性话语类型:第一,平行结构和转折结构的使用。平行结构的使用能够增强语言的力度,激起学生情感上共鸣,从而实现话语的劝诱功能。而具有转折意味的隐含逻辑语义关系则能令学生明辨是非,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第二,把过程的规范性描述转化为对具体行为或动作的描述。课本上有关理论或思想的语言描述往往是平实而规范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其转化成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话语。第三,将社会的新话语融入到思政课话语描述中。近几年,随着QQ、微信、博客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大学生们对各种网络文体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二、通过不同话语体裁的交织,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在课堂上传统意义上的简单信息传递达不到震撼他们心灵的效果,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重组话语秩序和交织使用话语体裁,使课堂话语“生活化”、“聊天化”,以此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同情心”。如有的教师给学生讲“助人为乐”,先是从我国古代广为流传的格言开始讲起,通过讲传统,把现实中“助人为乐”对大学生的意义以及大学生该如何助人为乐的问题娓娓道来,这样将传统和现实的话语题材接续在一起,从“根”上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助人为乐”的美德教育。
三、运用隐性话语,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家看来“意识形态的运行隐匿最深时其效果最佳”[2],这启示我们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隐性话语的作用。运用好隐性话语需要教师树立主体间性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神态、站位、话题控制等隐性话语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学习氛围:教师教学的神态不应是淡漠无力或是咄咄逼人的,而应该是饱含情感的,能够与学生在无形之中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交流;教师的站位不应总是局限于三尺讲台之上,而是应该多多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与其交流,消除学生心中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减少指定性或强制性话语控制方法的使用,在话轮接管、主题控制等方面给学生更多的自,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感。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在西方社会和语境中生成的,完全照搬这种话语分析方法来研究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话语是不合适的。西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倡导者进行话语“批评”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再创话语”实现社会变革的政治使命[3];而我们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分析则是侧重于话语功能的研究,使话语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所以,本文对话语的研究虽然借鉴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一些思想和方法,但很显然其中不带有尖锐的“批评”。不过,批评性话语分析却启发我们去关注我国社会的新变化与思政课教学话语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将为未来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创新研究铺设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丁健新.叙事的批评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模式(第2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 思想性
论文摘要:“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学各个环节的个性化特征,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并未充分彰显,明确并落实思想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化和实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思想性”界定及表现
“思想”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有所不同。如,哲学论域中的“思想”是指相对于感觉、印象的一种认识成果,属于理性认识,有时也可指一种理论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思想”则指的是思想意识,涵盖了意识中全部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但侧重理性形式[1],是指支配人的行为、态度的主观观念、主观意识、主观精神,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特点的范畴[2]。“思想性”是指以思想、观念为涵载,强调思辨而非经验,价值主导而非价值中立,承载着价值判断、伦理追求、道德呼吁的特征和属性。思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1.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
在学科特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明显不同,其目标是直接而明确的培育某种观念、思想取向,意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人格及行为实践等方面达到预想结果。而其他学科的取向是知识性或称做学术性的,不直接涉及与知识相关的观念和思想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尽管作为一个学科也有自己的学术性特征,但其最终取向却不是传承和增进知识形态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而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观念水平。
2.思想、观念性教育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无一例外都是观念教育,观念教育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素和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观念教育为内容取向,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这当然不等于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进行观念上的说教,但却明确了一点,即要围绕观念教育选择有效的载体和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观念培育的目标。而知识性的内容则必须突出其思想性,而不作简单的知识和学术传承。另外,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多种灵活多样的载体和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效的教育形式,但必须注意,这些载体和形式的运用必须以思想观念的培养为主导,做到为思想教育所用。
3.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是思想性的,强调课程对受教育者主观思想观念的改进和提升,具体来说就是在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以为理论指导和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方面所达到的效果。这迥异于常见的学术性标准,后者注重对某学科领域的知识的掌握以及增进和积累。政治学和伦理学传承和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知识体系,可能培养出政治学和伦理学学者,却未必能培养出政治家和道德高尚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不是在传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培养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学者,而是要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心理素质有所提升。
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实现的认识误区
1.泛政治性使思政课无法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
所谓泛政治性,是指在教学中过度强调课程的政治性,把教学简化为政治说教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即通常所说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其含义是说没有超越阶级和非阶级的思想体系,其目标是要完成统治阶级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3]。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可以简单地在本质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误读反倒会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实现。表现之一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即通常所说的“上纲上线”,并且为了做到这一点,不惜牵强附会,甚至肆意歪曲。表现之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过度突出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轻描淡写。表现之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进行舆论宣传和政治说教,以宣传口号代替理论的逻辑展开,把思想和理论教育演变成政治蛊惑和行动动员。这种“泛政治性”倾向最致命的缺点是没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思想层面上,无法通过理论的透彻解读来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使受教育者坚定理论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相反,过度的政治渲染还会拉大思想和理论与受教育者的距离,阻滞甚至降低受教育者的思想理论水平。
2.学术依附性使思政课囿于知识积累而非思想水平的提升
所谓学术依附性,主要是指弱化思想观念培育而强化知识性、学术性积累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性还相当孱弱,学术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学术性的追求必须是在对本学科的学术特性充分认识和把握的条件下来展开,且不可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轨道。有的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专业课进行教学,认为这样的教学才有深度和力度,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来看,这种所谓学术化风格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一个误区。从理论上说,追求教学的
学术性恰好用知识性掩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思想性特征;从实践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大都是非该专业甚至都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从课程的数量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能力等方面考虑,学生不可能完成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充分把握和学术积累,遑论基于这一知识性积累而提升思想和观念水平。
3.重理论环节而轻实践环节使思想教育与现实脱节而缺乏实效
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一样,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论和西方的教育理论都明确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相对成熟,自我意识强,情绪、情感丰富,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乐于独立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都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而非书本上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学生们无法通过简单的背诵、记忆完成任务,必须迫使自己作出认识和思考,这无疑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一种再好不过的途径。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或者被忽视乃至名存实亡,或者虽有严格的社会实践安排但却缺失思想性的主导,甚至沦为变相的旅游。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对策
1.贯彻针对性、形象性、层递性原则,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上的思想性
针对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每个人即便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也都会形成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都会有自己的“原初思想”。当然,由于理论素养的缺乏,这种“原初思想”和我们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有或大或小的差距。从这种差距出发,遴选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就很容易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呼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形象性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不可以太抽象和理论化,而要尽可能地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这不只是要求运用视听资料,更重要的是应尽可能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选取那些学生日常经历的,有深刻寓意的鲜活素材,结合这些素材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思想教育会因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不再产生距离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目标。层递性是指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遵循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并在时间上依次递进,例如要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内容上作出调整和整合,以符合学生思想发生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学生思想上的接受和提升。
2.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有学术取向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深厚基础,但必须凸显自身的特色。首先,“合思想教育性”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术研究的独有视角,是学术个性所在,它所展示的是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的研究而非单纯的理论研究。“合思想教育性”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独特研究领域,能否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地位。其次,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以学术地位并加强其学术性研究。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被视为学术研究,在论文的分类上就有学术论文和教学论文之别,后者显然没有得到学术承认。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各专业学术研究在整个学术领域的强势地位有关,它所强调的是学术积累而不是思想和观念的教化。以观念和思想教化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比任何其他学术领域都更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否定方法研究的学术性是十分荒唐的。再次,建立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特色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标准。这对于本学科确立独特的学术领域,凝聚和培育学术人才,提升在整个学术界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3.突出思想性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社会实践的准备阶段,要使选题富有思想意义,与课堂理论教学有衔接,作出详细、可行的实践计划并作必要的技术准备,以保证社会实践的深度;在行动阶段,要进行全时段的导引和监督,保证社会实践的方向和力度;在最关键的总结阶段,除了严格要求,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社会实践成果的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以最便捷的途径、最大的容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挖掘学生最深刻的内心感受。总之,思想性主导的社会实践既要有“量”——使学生广泛思考,又要有“度”——使学生的思想观念获得深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102.
关键词 电力企业建设 职工思想教育 文化建设视角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75
Abstract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as the focus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internal staff, the eternal ideas advanced, both to maintain personal development must move,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e "creation of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mployee of an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e fir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enterprise culture create meaning,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ulture to create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employees, and carries on the explanation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ideological educatio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breakthrough of enterprise staff's ideolog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o combine the two.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staff and workers; cultural construction perspective
科技与人才是构成当今社会企业之间发生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员工培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电力企业的职工而言,除却围绕基本工作内容而体现出的技能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不断汲取有关思想和文化方面的教育内容,永葆理念的先进性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与建设的灵魂,与每一位员工的成长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传统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就成为了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得不慎重思考的问题。
1 电力企业当中企业文化的创建意义
企业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属于“软实力”层面,任何企业在不断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都需要积极加强软实力的建设,从精神形态的领域保障企业内部无论是基层职工,还是高层领导都能形成有关企业发展的统一价值观,以实现内部的优化升级。
首先,受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传统电力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过渡时期,能源建设的调整与改革以及当前我国环境建设策略的不断调整,都给传统电力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促使其必须不断审视当代社会传统经济的发展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应对,也促使其必须加强和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让企业在兼备独特性与思想性的同时,更具备无穷的生命力,为企业接下来的发展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发展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对处在平稳发展阶段的企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让企业职工在共同的企业发展愿景、使命以及价值观的作用下,对企业定位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并在共性思维的影响下,形成具有一定规范性和协调性的品质与力量,形成爱岗敬业、积极向上、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良好风貌,为企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电力企业创建好企业文化,也是促进企业职工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有效方式。就电力企业本身在国家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地位而言,其内部的每一位职员都肩负着支援祖国电力建设的重要使命,而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个人对于企业所能产生的作用与价值,便是服务于社会,履行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电力企业重要责任的有效手段。
由此来看,在电力企业当中创建企业文化,并加强对其的普及、宣传与推广,不仅是推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稳定工作氛围的重要选择,同时也是引导企业职工不断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形成统一的企业价值观,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建设的必然选择。创建企业文化不仅能够为企业建设拓宽道路,还能为已经生成的发展氛围奠定基调,为企业的发展前行夯实基础。
2 文化创建对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积极意义
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每一个身处大环境中的企业,都要不断注重吸纳和引进人才,加强人才培养,使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鉴于企业文化建设对电力企业发展本身所存在的意义,其对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所能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企业文化创建与企业及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二者互为依托,相互依赖,文化创建是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航引,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的选择以及教育形式与社会的关联性和紧密性,都需要紧密围绕文化意识形态来进行构建;另一方面,发展中的企业必然引起企业文化意识形态的更新,而在共性企业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员工内部所形成的潜移默化的价值观、使命和愿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这一切将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奠定强有力的基础,既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构建企业与社会之间紧密关联性与关联意识。
3 电力企业当前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与社会发展形势关联性的缺失
随着当今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传统电力企业思想教育工作呈现出落后于现状的发展态势。其内容过时、缺乏创新,不仅达不到员工思想教育的需求,甚至在适应社会以及企业自身发展形势方面也显得乏力与落后。
3.2 电力企业思想教育强烈的工作性目的
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隶属于员工培训层面,因此当从业人员将其定位为工作指标,怀揣着一种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展开思想教育工作的心态来进行教育和推广,就会使整个教育工作充满功利性色彩,难以实现真正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3.3 工作者的素质极具提升空间
作为电力企业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培训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普通职工效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当其个人的品质、意志以及思想道德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缺陷时,就难以产生对职工的良性引导作用,职工也很难据此形成高素质、高能力的良好品质。
4 文化创建视角下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实施策略
鉴于创建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发展实力、稳定企业发展基础的作用,针对目前企业职工思想教育过程中已经呈现出的问题与弊端,笔者认为文化创建视角下的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大方面来展开:
4.1 充分认知目前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其取得的效果颇为有限,鲜有实质性的突破。很多电力企业固步自封,延续传统的思想体系,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繁杂、冗余,难以适应现代化的社会以及企业发展需求,以至于整个思想教育工作呈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一方面导致现有的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推进困难,致使很多职工长期处于不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不利于企业对员工思想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另一方面,不到位的思想教育工作又极容易引发职工的不自信、缺乏判断力和思想迷茫。在现代化网络四通八达的社会环境当中,多样化的网络信息时刻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当职工自身对事物缺乏正确认知,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时,便极容易被纷繁复杂的外在环境所干扰,以致误入歧途。
此外,从事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当前我国电力企业职工素质仍有大量的提升空间。企业的发展状况受制于企业职工工作状态以及工作能力,而企业职工的基本素质又会对其工作能力和状态产生直接的影响。很多企业管理者本身具有较强的经济思维和科技研发能力,但是对实际管理工作中所会面对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并不曾深入涉及,这就导致企业职工在实际工作者,在接受思想教育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忽视了对职工素质的不断提升和稳固,从眼前看,这是不利于职工自身成长与能力建设的问题,但从长期发展的意义来说,这却是会制约企业前行的根本性因素。
4.2 针对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所存在问题而展开的破解策略
(1)提高职工的素质,提高工作效果。电力企业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展开工作,以提升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来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让职工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使之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状态,更为契合企业发展所需和岗位要求,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团体活动培养职工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2)转变思想意识,创新工作方法。陈旧的教育方法不仅不利于职工对思想培训内容的吸收,还极有可能促使其对培训教育内容产生厌烦情绪,导致电力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鉴于此,工作人员要从企业文化的视角考虑,关注每一名职工的生活状况、实际所需,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不断加强与职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共性的企业文化氛围推动企业职工间形成良好而默契的工作作风。
(3)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先进性。电力企业要经常对企业文化进行及时的更新与补充,顺应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建设的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变。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职工始终保持思想观念上的先进性和积极性,从而促使自身在潜移默化的良性氛围中走向学习与培训的健康轨道。
5 结论
企业文化属于意识层面的内容,对事物的发展能产生能动作用。鉴于当前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强职工思想教育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在充分认识现有的思想教育工作所呈现出的问题和缺陷的情况下,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思想上的先进性,加强其与普通职员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将有助于企业形成良性的文化氛围,推动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共性的企业文化观,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为企业展开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知林.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的创新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8):252.
[2] 张新宇.建设企业文化提高职工素质――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工业技术,2013(13):197.
在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着比较规范的指导思想,并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其面临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难度。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促进大学生未来良好发展。由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比较少,个人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等正处于形成阶段,致使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迷惘的情况。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点进行全面分析,可以更好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最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点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1 社会矛盾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合理运用思想、政治等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品德等进行正确引导,才能促进大学生未来良好发展。但是,受到各种力量、因素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必须合理运用基本理论、其他学科理论,才能给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比较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对多元文化、对外开放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才能正确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教育形态等,最终增强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安全意识,以在有效结合其他国家各种文化、优秀经验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1.2 个体矛盾和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
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体矛盾和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注重生活化思想教育、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进一步发展。一般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客观条件,会给个体的个性化发展、社会化发展等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对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难点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带了更多机遇和挑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更深层探讨。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育活动和教书育人讲座等,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发展,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德育和智育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国家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智育。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事情,以在面对各种复杂因素的情况下,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化建设中,国际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频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面临的各种因素呈现多样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选择与形成。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才能充分发挥带学生的智商,最终促进学生未来良好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合理运用基本理论、正确选择科学理论等,加强学生社会活动参与情况的调查和跟踪,才能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各种问题,最终在全面分析学生各种社会活动情况的基础上,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最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难点还在于如何吸收国内外的优秀经验,在充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情况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体系不断完善,从而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