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咨询疗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心理咨询疗法

第1篇: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

摘 要:本文针对行为治疗技术在儿童心理行为治疗中的运用,分别从利与弊两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希望能给广大从事心理咨询职业的工作者及父母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行为治疗技术 儿童 心理治疗 利与弊

随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健康的概念已由单纯身体健康转变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全的身心健康!因年龄因素的影响,各种类型的心理及行为障碍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易被忽视,尤其是年幼的儿童,如观察不仔细,极易误诊而影响预防及治疗,所以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做为儿童治疗中的一种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又称条件反射治疗或学习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张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完全摒弃主观内省,不纠缠于对心理元素、意识内容等的主观分析,而是依靠纯粹的客观实验,研究对象的行为,常常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内在反应,如呼吸、血液循环、心率、出汗、血压、皮肤温度、脑电、皮电等,这类反应难于直接看到,但可用电子或机械等方法进行测量。

当代行为学家将行为分为三类:(1)运动反应;(2)生理反应;(3)认识反应。表现为有机体的肌肉收缩,如跑步、跳跃等这类反应;最易于观察的生理反应:包括思维、想象、知觉等;认识反应难于测量,主要靠个人的主观反应。行为治疗时通过观察这三方面的反应,做为治疗前基础观察疗效的指标。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个体的行为再训练、再教育,也就是再强化的方法,即强化他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做新的适应,或改变他的环境的某些方面的办法,把异常的行为变为正常。但如何把这项疗法成功运用于儿童患者,还应注意一些问题。

一、行为疗法的利

行为疗法发展到今天,从理论指导到具体方法日益成熟,完善起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那么,针对于儿童进行心理治疗,行为疗法又有哪些优势呢?

第一,能较好识别心理行为疾病的早期症状。早期的患儿,还没有学会如何完整确切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人们只能通过其行为来观察和了解他们。有的患儿早期可能仅仅表现情绪、行为或思维的轻微异常,如情绪变化无常、无端猜疑或长期不能消除某种情绪;行为动作离奇古怪、思维频繁、反应迟钝或思维异常活跃,甚至出现幻觉,当这些变化反复发生,不能自制且不受劝慰时,应警惕发展成心理行为疾病。

第二,能够更直接迅速地显示出效果。运用行为疗法可以调动患儿的积极情绪,使他们看到效果并配合治疗。行为疗法能够利用新异刺激来吸引患儿的好奇心,促使其更自觉地向好的疗效发展,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认识。例如:行为疗法中的阳性强化法,患儿做过特定符合治疗的事情后,可以给他一些奖励,包括社会的、活动的、一般的奖励等等,这样逐步使新建立的正常反应得到强化,逐步代替旧有的病态反应。

第三,比其他疗法更进一步发挥患儿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把治疗情况下所获得的疗效巩固下来,并主动地把疗效扩展到日常生活情境中。在行为疗法中,患儿参与治疗并了解治疗的全过程,使其产生一种控制欲和成就感,从而会更积极主动地去配合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如在行为疗法中,可以把系统脱敏法和阳性强化法结合,就很容易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积极参与到治疗中来。

第四,能够采用多种方式,如示范疗法中可以用电影、录像示范、现场示范、参与示范等解除儿童对各种治疗程序的紧张性,这一点是其他疗法无法相比的。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避免患儿对在医院里看到或听到别的患儿痛苦表情或哭叫声时而产生消极的情绪。

二、行为治疗法的弊

行为疗法虽然在儿童心理治疗中有很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其潜在隐患是致命的。

第一,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内在心理历程和认知因素。虽然目前行为治疗在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冲击下,许多行为治疗家重视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调节因素的作用,认为不能把个体看作是一个被动反应者,但行为治疗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来最终改变个体的认知,认知的地位还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强调。

第二,在解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运用中无法把握儿童的想象力,导致疗效甚微。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自控力很弱,没有认识到治疗的作用与自己的关系,完全按照自己的好恶来面对各种事物,很难如成人般克制自己的想象来尽力配合治疗,这给行为治疗带来一系列的苦难。例如:行为疗法中系统脱敏法,经常采用让患儿边想象令他害怕的事物放松全身,这很显然是不可能在治疗过程中控制患儿的想象力的。而限于条件,治疗者也不可能陪同每位患者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脱敏。另外,在系统脱敏中,治疗者设计等级很困难,因为每个患儿的认知发展都还不一样,且又很难确定一个具体的水平,收集的资料都是通过父母及亲属得来的,病史采集不完全。还有,患儿不会做视觉想象,还必须培养他们的视觉想象能力。

第三,不能很好地把握患儿的感受能力。在行为疗法中,冲击疗法和厌恶疗法都采用连续数小时让患儿暴露在使其焦虑恐怖的情境中以加深他们的恐怖、焦虑情绪的程度,然后向其证明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所担心的灾难并未发生,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忽视了患儿的承受能力,不能确切掌握什么程度是他们能够承受的,而什么程度不能承受。他们的身心发育状况,也不是我们现有的技术所能完全解决得了的。如果给予患儿所不能承受的刺激,所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甚至是无法弥补的。

第四,造成本末倒置的后果,使得病情时有反复。这几乎是众多行为疗法的普遍缺陷。行为疗法不重视认知、意识及个体的心理历程,他们认为只要改变或消除那种病态的行为,就是治愈了患者,而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导致这种行为发生的根源——人的认知,无论哪种心理障碍,最先都是由患者的思维、认识开始的,如果没有有别于常人的观念,那么就不会有怪异的行为。所以对一个患者进行治疗,必须从源头入手,改变其病态的观念,然后再改变其行为。而行为疗法则是注重行为,认为病态行为消失了,患者也就不需要再治疗了,最终又导致病情反复恶化。这点在儿童心理行为治疗方面最为明显,做为父母很爱自己的子女,在孩子的表现与常人不一样时,往往使我们产生孩子已经好了的误导,结果往往在患儿回家不长时间病情就会复发,且更严重。

在各种学科交叉的今日,行为治疗方法已不仅仅限于医学心理学,而是一个广受重视的领域。那么,在针对于儿童进行心理治疗时,如何应用其优势而避免其弊端,则是每一个做为儿童心理治疗的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魏金凯、栗克清、高顺卿、崔译.现代儿童心理行为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2]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梅其霞、邓安宁.2706例儿童心理行为障碍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6).341.

[4]陈智.心理咨询实用咨询技巧与心理个案分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

邱建新

邱建新同志:你好!

编辑部将你的信转给了我。从信中所述看出你儿子患了“学校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存在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使学生害怕上学,害怕学习,具有焦虑情绪及恐怖心理,故又称“恐学症”。

学校恐怖症有三个特征:①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②发病期间,如果父母强迫患儿去上学,会使其焦虑感加重,若父母同意暂时不去上学,则孩子的焦虑感立即缓解。③焦虑的症状表现为:心神不定,惶惶不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有呕吐、腹痛、尿频、便急等现象。

学校恐怖症发生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内因为这类孩子均有以下的性格特点:胆小、仔细、敏感、多疑、特别爱面子、经不起批评。外因为这类孩子的家长、老师对孩子期望过高,往往超过患儿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导致孩子心理失衡,逐渐形成焦虑感。

治疗学校恐怖症,首先要寻找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当发现孩子有不肯上学的现象时,家长应该与他谈心,尽可能了解所有与他上学有关的情况。要注意开导,不要采用简单的恐吓办法迫使孩子去上学,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创伤。要正面诱导,讲清目前上学和将来工作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切忌各种强迫性、惩罚性的言行。

其次,尽快设法使孩子回到学校去。假如不肯上学的孩子焦虑症状明显。父母不要性急,应通知学校,取得老师的配合。然后,家长要耐心等待,并陪伴孩子,以消除或减轻其焦虑症状。开始时让孩子在学校待1个小时也好,如果这步成功了,可将时间延长至2小时,然后再延长至半天。逐渐过渡到不陪孩子上学和让孩子独自上学。每当孩子有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患学校恐怖症的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在找到原因后,要有针对性地请儿童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再次,可采用肌肉松弛疗法,这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解除焦虑症状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当孩子接近学校门口时,反复让他做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渐渐放松之后,再进校门,以克服上学时产生的恐惧感和焦虑症状。

采用上述方法效果不明显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在短期内服抗忧郁剂,如氯丙眯嗪、阿米替林、麦普替林,同时并用抗焦虑剂,如佳静安定、舒乐安定,以消除或减轻症状。

第3篇: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

孩子“多动”成绩差:耐心点,加点药

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儿子专程从浙江宁波赶来看杜教授的门诊。她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次来看杜教授的门诊。她儿子上小学二年级,学习成绩不理想。老师反映说,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课,总是自己在下面玩,学习上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这位母亲带着孩子求助于杜教授。在做了一系列检查后,杜教授诊断孩子患有多动症,并开了盐酸托莫西汀治疗。治疗一个月后,这位母亲觉得“效果还不明显”,今天特地再次来就诊。

杜教授看她心情焦急,特意叫她要放松下来,并告诉她,多动症患儿需要综合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考虑在安全的范围内加大剂量。杜教授让小孩子称体重后,确定药物剂量在安全范围内,就重新给孩子开了药方。他同时嘱咐这位母亲:对待多动症的孩子要多点耐心,治疗也要有耐心,相信服药后肯定会起效的。

杜亚松教授特别告诉记者,多动症全称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儿童中发病率很高,是儿童心理咨询门诊中最常见的疾病。患有此病的孩子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度、冲动任性等。除此之外,孩子还常会有自卑感、情感和社交障碍等。多动症除了会影响学习外,还可能增加患者青少年时期及成 年后的犯罪率,所以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很多家长担心药物治疗多动症会有副作用。杜教授认为这方面的药物是安全的,不会导致药物依赖。

韦氏智力测验是儿童心理咨询门诊中常用的工具,可以测试孩子的智商、语言水平等,帮助医生做出诊断。

孩子爱发脾气:别理睬,冷却疗法最有效

接下来进诊室的是一位小女孩,带她来的是她的母亲和外祖母。这位母亲见到杜教授就不停地抱怨说,孩子太爱发脾气了,总是在家里无缘无故地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她们觉得孩子“精神不正常”。这位母亲还特地把用手机拍的孩子哭闹喊叫的视频给杜教授看。杜亚松教授问:“孩子是不是由她外祖母带呢?”这位母亲和孩子的外祖母一齐点头说是。杜教授说,我猜一定是这样的情况,这就是祖辈带孩子的缺点――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可以“无法无天”。孩子家长对此半信半疑,问道:“那孩子哭闹、发脾气那么厉害,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杜教授告诉她俩:孩子大发脾气、爱发脾气,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去理睬,你越是关注和理睬她,她发脾气越是来劲,要采取“冷却疗法”。他嘱咐家长:“除此之外,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一定不能把这件事全交给孩子的祖辈,否则孩子过分被宠爱不可避免。”

记者观察

与孩子交流不简单

做儿童咨询门诊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门诊中医生不能只和家长交流,还要亲自与孩子交流。杜亚松教授在这一点上显得非常“专业”。他与孩子的交流既有长辈的风范,又不失风趣幽默,让孩子觉得他可亲可近,自然而然地就与他“聊了起来”。而通过这些看似“拉家常”的对话,杜教授能掌握很多信息,包括孩子的语言能力、智力水平、交际能力等。再结合其他诊疗的结果,医生才能开出最佳的“处方”。

先天智商一般,要靠后天来补

一位家长特地带着孩子从北方赶到上海看杜教授的门诊。这个男孩子学习成绩较差,家长为此非常焦急。杜教授问孩子年龄多大,孩子回答说“10岁”。杜教授又问他“过两年他是几岁”,孩子没有回答上来。杜教授又问孩子好几个问题,比如问他“国庆节是哪一天”“中秋节是哪一天”等。孩子有的能回答,有的则回答不好。结合孩子此前做过的各种测验,如智商测验的结果(智商偏低)等,杜教授告诉家长:孩子天分不是很好,学习成绩差与此有关。家长说:现在多动症不是很多吗,这孩子也调皮,是不是也是多动症呢?杜教授耐心解释说: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差不是因为多动症,更多是因为先天的智商没有那么高,但和孩子交流后发现,他还是很开朗活泼的,建议你们在平时学习上多辅导辅导他,用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先天的不足,这样最终孩子的学习成绩肯定会上去的。

记者观察

爱心第一位

一位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因为疾病发作而打了老师,于是老师和家长一起来门诊咨询。面对满腹委屈的老师,杜教授耐心解释说:“你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我们精神科医生,因为患者精神病发作身体上受到攻击,也是有过的。但对待精神病患者,首先我们一定要有爱心,要用爱心来对待他们。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严肃对待这个问题。对于孩子的疾病,一定要积极治疗和控制。家长必须承担起监管人的责任,配合医生给孩子服药治疗,这必不可少,不能有丝毫放松。而在具体对待孩子的时候,不管是医生、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有爱心,让孩子体会到爱的存在,这样对他的康复有好处。”

父亲需要管孩子,母亲的 “焦虑”会传染

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儿子来看杜教授的门诊。孩子看上去很文静,也很懂礼貌。但他的母亲抱怨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没耐心,总是静不心来学习,另外孩子不活泼,不喜欢到外边玩,也不喜欢和人打交道。这位母亲显得很着急,她把自己记录下来的关于孩子问题的满满的一大张纸递给杜教授看,并说:“孩子这么多问题,应该怎么办啊!”杜教授问孩子的爸爸:“这个男孩子平时谁带?”孩子爸爸说:“孩子母亲是老师,孩子就在她学校里读书,基本上是她带的,我工作很忙,没时间管孩子。”

孩子的母亲一再要求杜教授想点办法治疗好孩子的问题。杜教授让她平静一下,然后对她说:“你看你这么着急,说实话,你的心理问题比孩子的更大,因为你的这种焦虑情绪会影响和感染孩子的。作为母亲,应该适当与孩子分开点,不要时时刻刻罩着他。”然后,杜教授嘱咐孩子爸爸说:“作为父亲,一定要承担管教孩子的责任,即使平时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比如,多带孩子到外边玩一玩,让孩子体会到爸爸作为男性干练、豁达和坚毅的一面。”

第4篇: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

在国内虽然有不少论文关注了电话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与治疗及其伦理规范,也涉及到了短信心理咨询、qq心理咨询,但鲜有研究报告试图将这些研究做一个统一的介绍。而在美国,上个世纪末就已高度的重视这个问题,系统的把这些概念用远程心理学(telepsychology)的框架统一了起来,并于2007年长远规划了远程心理学的发展道路[1]。

    1 概述

    美国心理协会主席koocher认为,远程心理学就是非传统的面对面的、远距离心理服务。澳大利亚心理学会认为:远程心理学就是在科学技术协助环境下提供的心理服务,譬如电话、手机、因特网或者视频会议等方式。综合以上概念,我们把远程心理学定义为:异地远距离的以科技媒介为载体的非传统面对面的心理服务。

    通过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目前对远程心理学的概念存在名称繁多、混淆的现象,例如:internet counseling,web counseling,telecounseling,telemental health,etherapy等不下十几种名称。我们可以对上述边界不清的概念做一个“telepsychology”概念范畴下的双维度梳理:一是远程心理学概念内涵的具体表现形式:远程心理咨询、远程心理治疗、远程心理测验及远程心理学伦理与职业规范。二是远程心理学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形态,如电话心理咨询、视频会议、网络心理咨询、短信心理咨询等。随着通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远程心理学的表现形态。

    2 目前研究状况

    根据心理服务的操作步骤,系统的分为以下6个部分来描述目前最新的研究状况。

    2.1 远程心理学服务的对象与环境

    2.1.1 偏远地域的心理服务  这也正是远程心理学的优势所在。长期以来苏格兰东北部人口分散,离主要的心理服务中心距离遥远,susan simpson等(2001)对苏格兰东北部设置兰郡以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远程心理服务[2]。thomas w. miller等(2003)专门研究了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偏远社区的儿童心理学家使用远程心理服务的情况,并创新的提出了以大学校园心理咨询中心为基点的远程心理学覆盖模式[3]。这对于我国偏远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心理服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1.2 特殊部门的心理服务  远程心理学的优势不仅在于为偏远地区提供的服务,另外一个特有优势体现在为特殊部门提供的心理服务。magaletta(1998)最早研究了远程心理学在联邦监狱管理局的使用状况[4],此后,peyrot(2000)报道了矫治心理学家将视频健康系统用于监狱同室犯人的心理咨询[5]。

    2.2 远程心理学服务的主要心理问题  从目前研究来看,主要是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远程咨询与治疗,已有的研究集中于公众恐惧症、暴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广场恐惧症、远程催眠、儿童待以及以远程心理学方式进行的自杀行为干预等心理问题[6,7]。

    2.3 不同远程媒介的比较研究  由于远程心理学与高速发展的通讯科技紧密相关,因此其咨询与治疗的媒介更迭频繁。目前的研究关注了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箱以及视频会议等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的比较。kaplan eh(1997)研究了语音、语音+视频以及文本的远程心理服务模式,并使用“at&t videophone 2500”进行这方面的案例研究[8]。一个相对前沿的领域就是使用手机和无线网络进行的远程心理服务[9],另外一个很可能的革命性变革,就是远程心理学融合vr(虚拟现实)心理咨询模式与技术而产生的新的面貌[10]。

    2.4 远程心理学疗法  目前被使用的疗法主要有3种:(1)叙事疗法[11];(2)焦点解决疗法[12];(3)认知行为疗法[13]。涉及潜意识层次的,如精神分析,沙盘游戏在远程心理学界尚处于斟酌的状况[1]。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可供选用的疗法相比传统心理服务要少很多。在此,作者推荐“对话心理治疗”,它源自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思想,其“我-你”与“我-他”的心理服务关系,对于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种创造性超越,其在美国已经对家庭治疗、关系疗法产生深刻影响。它的上述特性,以对话为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你-我”对话空间的营造特别适合于远程心理学以文本、语音为媒介的服务[14]。

    2.5 远程心理学疗效  在过去的一些研究中虽然肯定了远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但是都是基于少量的样本。bouchard等(2000)采用符合统计学的大样本的研究方式进行了研究,认为远程心理服务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没有差异[13]。morgan(2008)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选取186名同室患者为被试,分为远程心理学与远程精神治疗两个组别,在心理健康、后续心境、总体满意度三个指标上均未发现远程心理服务、远程精神治疗与传统面对面的心理、精神服务存在显著差异[15]。

    2.6 远程心理学的伦理规范、管理与发展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导致远程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大大超出心理学原有的伦理规范,给整个心理学的发展与管理都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在美国每个州的法律体系都有差异,更给远程心理学的管理带来了诸多的问题[16]。针对这种情况,koocher(2007)提出了远程心理学管理的“四c原则”,即合约(contract)、胜任力(competance)、保密(confidentiality)以及控制(control),综合考虑了不同地区的法律规范、网络黑客的侵害、国家政府的权利滥用以及咨访双方的合约形式与伦理规范等诸多问题,对远程心理学的长远发展做出了一个蓝图性质的规范与发展指导[1]。

    3 远程心理学的意义及前景展望

    3.1 实践意义

    3.1.1 “幕后效应”的发挥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来访者的顾虑与人际压力,尤其是涉及一些隐私问题的时候,总是难以启齿。而远程心理服务的匿名、远距离、非面对面的方式使来访者能比较直接的坦诚自己的心理问题,使心理问题能快速暴露出来。主要的理由可能在于,远程心理学提供的非现实环境使来访者倾诉压力大为减轻,使其产生人际紧张或者社会道德约束的情境因素大大减少。来访者在这个时候,直接面对的只是一台自己熟悉的电脑或者是自己经常使用的电话,不再是人,而是物。这个时候,来访者完全有可能浸入到一种面对“日记本”的状态中,仿佛倾诉的对象不再是咨询师,而是他/她的日记本。来访者内心世界得以最大限度的暴露。我们把这种在远程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所具有的独特现象称作“幕后效应”[1]。

    3.1.2 远程心理学在中国的独特实践价值  (1)中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明显,同样表现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资源上。如果大力发展中国的远程心理咨询与治疗就可以大大平衡这种差距。即使是远在新疆的来访者也可以享受到内地专家的心理服务。(2)监狱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心理咨询师未必能直接介入。尤其面对重刑犯或者死囚,如果让他戴着脚镣、手铐和你单独交流,还不如进行远程心理服务。(3)疫区:以“非典”为例,假如小汤山医院的患者需要心理服务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远程服务似乎是唯一选择。(4)灾区:以“汶川”地震为例,面对余震不断,公路塌方,粮食匮乏,在通讯条件恢复的情况下,难道不可以采用远程心理干预吗?(5)宇航员:中国航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航天员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但是面对将来空间站的枯燥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应急状态下航天员的心理缓解与干预怎么做?这更需要我们大力的研究与发展远程心理学。

    3.2 学科建设与理论意义

    3.2.1 实验心理学  远程心理学为其提供了无关变量、控制严格、廉价却科技含量高的实验条件。它可以提供三种纯粹的信息交流方式:文本、声音、视频或者是三者任意结合的方式。远程心理学的意义就在于主试可以进行异地的、远距离的、最大限度排除无关因素的实验设计。

    3.2.2 心理统计  毋庸置疑,在网站上进行心理调查与测验的现象是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对一些隐私问题的调查,如:给中国性伦理道德的冲击,同性恋人群性行为活动特点等。它能取得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甚至无法取得样本资料。怎样对待远程取样方式,这种取样具有多大的代表性?如何设计网络问卷或量表?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这是给心理统计学的机遇与挑战。

    3.2.3 理论心理学  心理的本质是什么?建构主义的观点能得到新的渠道的证实吗?我们似乎可以从这种纯粹的信息方式的咨询与治疗中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所产生了的改变,而得到有益的启发。

    远程心理学虽然名不符实的用了一个“学”字,目前还只是一门技术性的服务领域。但随着它在为社会大众提供广泛、便捷的心理服务,实验研究与理论建构的不断充实,其对心理学学科建设的意义会逐渐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 koocher,g.twentyfirst century ethical challenges for psycholog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7,62(5):375

[2] simpsons,george d,eileen b. the delivery of a telepsychology service to shetland[j]. clin psychol psychother,2001,8:130

[3] thomas w,miller. telehealth: a clinical application model for rural consultation[j]. 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2003,55(2):119

[4] magaletta,fagan. advancing psychology services through telehealth in the federal bureau of prisons[j].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 practice,1998,29(6):543

[5] peyrot m f. telehealth in the federal bureau of prisons:inmates’perceptions[j].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2000,31(5):497

[6] karolina e,krysinska,diego de leo.telecommunication and suicide prevention hop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new century[j].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2007,55(3):237

[7] jeannine m, rebecca g. recent advances in telepsychiatry: an updated review[j]. psychiatr serv,2003,54:1604

[8] kaplan eh. telepsychotherapy: psychotherapy by telephone, videotelephone, and computer videoconferencing[j]. psychother pract res,1997,6(3):227

[9] upkar varshney.pervasive healthcare: applications, challenges and wireless solution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5,16:57

[10] giuseppe riva. virtual reality in psychotherapy: review[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5,8(3):220

[11] murphy d,mitchell l.when writing helps to heal:email as therapy[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1998,26(1):21

[12] jedlicka d,jennings g. marital therapy on the internet[j].journal of technology in counseling,2001,2:1

[13] bouchard s, payeur r, rivard vi,et al.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panic disorder with agoraphobia in videoconference: preliminary results[j].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2000,3(6):999

[14] friedman m. martin buber and dialogical psychotherapy[j].jou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2002,42(4):7

第5篇: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

现代生活给人们心理和精神的压力与日俱增,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旺盛时期,也是最为脆弱群体之一,必然受到影响。当前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上,青少年心理偏离和心理障碍患病率也逐渐增多,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医学与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现将青少年心理问题因素及有关干预措施综述如下。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1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叛逆、浮躁、抑郁、自卑、焦虑、敏感、动力不足、退缩、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甚至攻击意识等。心理卫生问题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因此心理卫生问题也称作行为问题。从世界各地的调查情况看,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虽然不同国家或地区报道的各类心理问题发生率有较大出入,但各类问题总发生率都在10%以上。发达国家发生率在12.4%~21.8%,发展中国家在10.4%~37.6%[1]。曾有学者对我国青少年心理状况的调查显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在15%~30%之间[2];近几年又有学者发现其发生率为21.6%~32%,且有上升趋势[3];也有报道,城市与农村青年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0.8%和19.8%,男、女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8%和12.2%,但均无统计学意义[4]。各地区发生率也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调查工具和诊断标准不同,也有调查群体的差异[1]。

1.2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

1.2.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据美国一项统计,儿童精神神经疾病中肯定与遗传有关的占56.6%[5],包括单基因变异的染色体突然。另有资料显示,母孕期情绪及营养和周岁前安静度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生物学因素[6]。

1.2.2 环境因素: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的社会文化急剧变革与发展阶段,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及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等,增加了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忽视青少年的生活与行为约束的引导,使青少年心理社会发育偏离正常轨迹,情绪和行为问题增加[7]。

1.2.3 家庭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基础。家庭成员间关系、行为、气氛和情感交流、文化素质、生活习惯、思想理念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和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影响[8]。不良的家庭因素和父母与子女间心理上的差异、距离,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异常,如父母死亡或离异、家庭人员关系紧张、教养方式不当、家庭变迁及突发事件等。有文献报道家庭因素中父母养育方式不当,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不利影响[9]。

1.2.4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生活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学校因素有教育、学习、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同学关系等,且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当薄弱[10],如果这些条件和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其身心理健康发育。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学习、高频率考试,强烈刺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11];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等,造成青少年自尊心精神不经意的伤害;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就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压抑、痛苦和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12、13]。

1.2.5 社会因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良好的政治文化背景,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对青少年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社会生活中 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毒害他们的心灵。当前人与人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作用越来越大且负面影响多,生活紧张事件及突发公共案件上升,人口增多包括独生子女和社会老龄化关系显突等,矛盾、冲突、竞争加剧,已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质量、亲子关系及正常人际关系,而且与多种行为和成年期精神疾病有关[14]。

2 心理干预状况

2.1 心理干预方法与措施:心理干预主要从事指教育、医学心理卫生工作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基本原理,对目标人群实施心理及行为治疗的手段和过程。国内外学者针对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状况,对其干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积极尝试[15]。

2.1.1 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和心理问题筛查:目的在于早期发现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常选用专门的心理卫生问题评定量表或自编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表,跟踪随访,发现问题,进行适时、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16]。

2.1.2 进行心理教育: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水平,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适宜的情绪、较好的适应环境和改善环境的能力。采用集体授课为主,个别咨询和辅导为辅方法,在学校由老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由医学心理专家讲授心理卫生知识和焦点问题辅导,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1.3 家庭干预:定期举办家长讲座或专题家长会,介绍心理健康内容和方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和指导心理疏通方法,纠正家长不良教育方式和心理状态,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共同疏解孩子的心理困惑。家长要培养孩子宽容大度性格,接受“挫折教育”,不畏困难,舍得吃苦,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17]。

2.1.4学校干预: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创造一种师生之间友爱团结、同学之间互相关心、老师为人师表、学生好学 上进的和谐生活学习环境,倡导校园心理学,包括向老师传播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讲究教与学的卫生,使教师能根据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实施教育,改善一些教师有害于青少年健康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加速校园心理学发展,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18]。

2.1.5 社会行政干预:近年来,青少年吸烟率不断上升,早恋、自残、网络成瘾患病率增多,为此,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提出必须加强行政干预,争取社会支持[19],从青少年家庭、社会、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分析,采取综合干预策略[20],制定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传媒、公安、医院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家庭关爱、健康教育、社区监督、传媒过滤、社区警务、医疗跟进等,指导青少年应付问题的方式,即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调动自身的内省力和理解力,从而建立完善的人格特征和应付机制[21]。

2.1.6 心理咨询与药物治疗: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心理咨询,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如通过网上聊天、热线电话、心理门诊、E-mail对话等多种方式,并可采取一些特殊心理治疗,如行为治疗、催眠疗法、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等,以帮助青少年及早摆脱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对伴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专科医生在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给不良反应小的抗焦虑、抗抑随药物治疗,定期随访。

2.2 心理干预效果:国内外近20年来开展的有关心理干预的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22,23]。经过心理问题检测、筛查,早期发现问题进行干预;加强健康教育后,学生、家长和老师不仅统一认识,且都提高了认识水平,更加重视青少年心理卫生,端正对学 生和子女的教育态度,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消除对青少年不利影响,矫正青少年认知和思维上的偏差,减少心理问题发生;通过心理咨询和家庭、学校干预,改善父母的不良行为、情绪和家庭教育方式,改善老师教育思维与方法,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动机,自尊心得到保护,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能力,使偏离行为得以纠正,多学科参与综合训练和行为矫治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疗效显著。由于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应针对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探索适合他们身心健康发育的心理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碧秀,程灶尤,袁国桢,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流行学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3):184.

[2] 叶广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启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2):68.

[3] 杨寰仪.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

[4] 何海英,王 玲,王 梅,等.广西北海市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581.

[5] 何 级.儿童精神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5.69.

[6] 李国红,瞿 静,刘金同,等.初中生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1):28.

[7] 杨玉凤.全国第四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与临床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1):87.

[8] 王延社,瞿 静,张天亮,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1):26.

[9] 沈鉴清,吴杰娟,赵梅青.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影响之研究[J].中国儿保,2006,14(2):133.

[10] 何 蓓,庞清红.青少年心理问题诱因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9.

[11] 楼玮群,齐 栋.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研究[J].心理科学,2002,23(2):156.

[12] 王桂平,陈会昌.中学生面临学习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其控制点、自尊心和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31.

[13] 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2):12.

[14] 静 进.重视中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及相关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257.

[15] Johnson RL. Pathwaysto adolescent health:tarly intervention [J].A dolesc Health,2002,31(6):240.

[16] 瞿 静,刘金同,李国红,等.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3.

[17] 徐光光.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95.

[18] Oakland To.International school Psychology:pschology’s worldwide Portalto children and youth [J].Am Psychol,2003,58(11):985.

[19] 刘 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西青少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校,2004,17(1):12.

[20] 孙 静.唐纳德期图沃特.中国儿童的心理健康适应力[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60.

[21] Pincus OB,Friedman AG.Improving children’s coping with every-day sttess:transpomting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to the school setting[J].Clin child Fan Psychol REV,2004,7(4):223.

[22] 王 莉,李瑞芹,王 锋,等.综合干预对城乡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4):259.

第6篇: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

说到关于孩子爱咬指甲的原因,虽然有一些案例报告认为是因为从吮吸手指的习惯延续下来,或者是因为儿童的手指甲没有得到及时修剪或修剪不规则,而导致孩子形成咬指甲的习惯,但是一般都认为,这一表面的行为习惯背后多与深层的心理因素有关,即孩子反复咬指甲的行为其实往往是他们内心高度焦虑和精神压力大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当出现引起孩子焦虑和紧张的因素时,孩子便用咬指甲的方式来转移和安抚内心的不安,长久以往,便形成习惯。再加上咬指甲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这反过来又容易导致孩子继发性地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反而使咬指甲的行为进一步强化。

要矫正孩子咬指甲的不良习惯,训斥和责罚一般是没有多大成效的,最为根本的方法应该是从消除孩子的心理焦虑入手。此外,也可以尝试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其他方法予以配合。

1.从心理因素入手

您可以和幼儿园的老师一起仔细留意您的孩子通常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景下咬指甲,以及他的情绪表现如何,并列一个分析记录表,由此来确认:您的孩子是否因为心理焦虑才咬指甲?如果是,那么通常是什么因素导致他产生焦虑和紧张不安的情绪。

导致孩子焦虑不安的因素其实有很多种,譬如,有可能是因为在幼儿园受到老师的批评或是与小朋友相处不融洽,或是因为在家里有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也可能是因为家庭矛盾或家长管教过严,等等。从您所给的有限信息看,您的孩子一般是在幼儿园午睡时咬指甲,而且从时间上推算,您的孩子差不多从一进入幼儿园时就开始形成这一习惯的,所以我猜测很有可能是他进入幼儿园后,环境的改变让他缺乏充足的安全感,而到了午睡的时候,由于没有与同伴和老师的交流,他可能更加觉得缺少外界对他的支持和关怀,因而会通过咬指甲来暂时转移自己的不安全感。这只是我的推测,还需要您通过细节观察来加以确认。您也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和孩子谈心,旁敲侧击地了解原因,必要时还可以请心理咨询专家帮助分析。在确认心理因素后,您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尝试采取一些措施(如在孩子午睡时,请老师通过轻拍孩子的身体等方式来安抚孩子,帮助他安稳入睡),来消解孩子的不安情绪。

2.采用认知疗法

以温和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咬指甲的害处,帮助孩子自己产生改掉这个不良习惯的愿望。例如,可以给他讲些道理:指甲很脏,咬指甲手上会留下难看的疤痕等等;还可以夸张地效仿孩子咬指甲的动作,让孩子在笑的同时,也明白这种行为丑、不文明。举一位母亲的例子:当她儿子咬指甲时,她会若无其事地将他的小手拿下来,轻吻他的小手,并告诉他:“你有一双好可爱的小手,如果咬指甲,小手会丑丑哦。”在持续使用这个方式约两个星期后,她的孩子就不再咬指甲了。不过,这种方法通常比较适用于孩子咬指甲行为还不太严重的时候。

3.采用注意力转移法

在孩子咬指甲或出现容易使孩子咬指甲的诱因时,想办法让他的手去做别的动作或事情(如给他玩具玩),或用其他有趣的事情吸引他(如给他讲故事),由此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忘记咬指甲。久而久之,孩子便可能逐渐改变咬指甲这一不良习惯。

4.采用行为疗法

一种是厌恶疗法。即在孩子指甲上涂抹苦味剂,通常可以在孩子的指甲上涂紫药水或红药水,这样一是药水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可以防止孩子手指感染。二是这种药水副作用小,而且味道较为苦涩,一旦他忍不住再咬指甲时,就会受到品尝苦味的惩罚。这样一段时间后,他就因为讨厌苦味而不再咬了。当然,也可以涂其他有类似作用的擦剂(如黄连素或其他辣味物)。

另一种是代币法。和孩子约定:如果孩子听从劝告,能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减少咬指甲的次数或者不咬指甲,就及时表扬他并给他对应数量的可以累积的代币(代币可以是一些塑料片、卡片或小红花等)。当代币累积到一定数额时,就给他折换成一些小奖品。如,有位母亲为了让她的儿子改掉咬手指甲的习惯,就画了一张表格,每当儿子一整天没有咬指甲时,她就会在表格上画上一朵小花。3周之后,当表格被小花填满时,孩子得到了他向往已久的玩具,同时也基本上改掉了咬指甲的坏习惯。

第7篇: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

第十一讲 与孩子一起玩的艺术之:回归

美国著名的游戏治疗专家加利·兰德雷斯在他写的《游戏治疗》的书中提到,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做到以下几件事:发展出更加积极的自我概念;承担更多的自我责任;具备更强的自我引导能力;更好的接纳自我;自力更生;自己做决定;体验到控制的感觉;对问题的处理变得敏感;发展内在的价值体系;更加的信任自己。

但与此同时,也着重的提到: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治疗师不要试图去控制一个孩子,也不要给孩子指定道路,或者强迫他们实现自己认为重要的目标,否则孩子就被剥夺了发现自己优点的机会。

有这样一个儿童游戏治疗的案例:

小勇(化名)今年3岁,妈妈带他来游戏治疗室的原因是因为3岁的小勇至今还不开口说话。父母曾带他到各个综合医院去检查,没有发现有身体发育上的异常,玩耍活跃,智力正常,他可以理解别人说的话,语音辨认很好,就是发不出声音来,表明意思完全用“啊”,“喔”等声音,并伴随身体动作。百般无奈之下,小勇的母亲想到了心理咨询。

接待母子俩的是儿童游戏治疗师,她在了解孩子情况时发现,小勇所住的地方,邻居里没有同龄的幼儿,主要的游戏对象一直是母亲。母亲经常紧随小勇的左右,母亲稍一离开,小勇就会恐慌的大哭起来。

为了了解小勇问题的成因,治疗师创设了一些机会让母子俩互动,在母子俩互动的过程中,治疗师发现,母亲对孩子非常细心,眼光总是围绕在小勇的周围,小勇的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母亲都能马上明白小勇的意图,并协助他完成,对于小勇来说,与母亲交流仅用动作、神态便可以简单地传达出想法,根本就不用说话。也就是说,孩子在没有语言表达表达需求的环境中长大,语言能力当然发展迟缓。

为此,治疗师制定了具体的治疗策略:

1让孩子逐渐与母亲分离。治疗开始时,母亲留在小勇的视界看得见的位置,渐渐向孩子看不到的位置移动;

2让小勇在游戏中尽情的玩耍,不过多的干涉,直到小勇自己来找治疗师求助;

3治疗师尽量努力理解小勇的意思,但避免马上就给予帮助,而是用语言去引导;

4治疗师对待小勇尽量用简洁、明了、容易的语言来和他说话。

游戏治疗为每周一次,一次一个小时,每次结束后,都会和母亲就这一周的孩子的变化等话题与母亲交流,也对母亲进行一些指导。

治疗共进行了7次。这7次治疗,治疗师一直秉承着治疗策略,坚定不移的贯彻始终。前3次时候,小勇还不能完全离开母亲,要确认可以随时看到母亲的情况下才可以玩耍。他起初最喜欢玩的是电子琴,他随意的在琴键上按出丁丁冬冬的声音,很是兴奋,治疗师也和他一起兴奋,但并不干涉他在电子琴上的行为,只是用语言和他共情,当小勇遇到困难用求助的眼神的望着治疗师时,治疗师会先是用语言帮助小勇把需求说出来,在得到小勇语音的肯定时,才会帮忙。

后两次的治疗,小勇已经不太要求一定能看到母亲了。他开始对治疗室里的水龙头感兴趣,当看到水哗哗的流进器皿里发出了各种声音时,他兴奋得直跳,而且还会故意用水制造出各种声音,并主动和治疗师一起玩水。为了便于交流,小勇发出了更为复杂的声音。妈妈也反馈说,她回到家后,也按照治疗师的要求尽量让孩子自主的做一些事情,并努力为孩子创设语言的环境和机会。

后几次的咨询,小勇已经完全不用母亲在身边了。和治疗师一起看车的绘本时,看到马戏团的车上载着狮子,咨询师“吼吼”地模仿起了狮子的叫声,小勇也跟着模仿了起来。母亲后来反馈说,小勇回家后,都会有意识的跟着电视里的广告、歌曲说一些模糊不清的话,虽然还不知他在说什么,但始终处在说话的状态。在家里,为了让小勇有练习说话的机会,按照治疗师的要求,当孩子表达不清楚的时候,全家人也都耐心听到最后。

第8篇: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

关键词:阳性强化法;学龄期儿童;对抗行为;行为矫正

儿童进入学龄期,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独立意识增强,自主意识扩大,往往希望按照自己的愿望处事和行动,这个时候就容易产生对父母或者老师的抵触情绪与对抗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合理分析,阳性强化法的效果较好。

一、学龄期儿童的主要特点

(一)学龄期儿童自我的发展

学龄期儿童处于青春早期,身体的发育,智力的发展,以及对自我的认识,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儿童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描述反映了其自我概念的变化。儿童对自我的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认识经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对自我的描述从具体形象到概括抽象,自我评价内容发展的顺序是从身体自我、活动自我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发展。对自我行为评价是从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

(二)学龄期儿童道德的发展

对儿童道德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决定其道德发展,因此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道德判断阶段,即尚未出现道德意识的萌芽;他律道德判断阶段,从阶段的儿童道德判断主要受他人和行为结果支配;自律道德判断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判断受主观价值支配。学龄期儿童基本处于他律道德判断阶段。科尔伯格则用两难故事法将道德发展阶段分为三个习俗水平,每个习俗水平都包括两个阶段。学龄期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处于前习俗水平,道德判断主要的动机是避免惩罚,满足自我需要,以及习俗水平做个“好孩子”的心理需求。

(三)学龄期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进入小学后,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首先,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的实践明显减少,儿童的活动中心转向学校和同伴;其次,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发生变化,从以父母为主导的控制到儿童自主决定逐步过渡。

(四)学龄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学龄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童建立友谊,获取社会支持意义重大。这一时期,儿童易形成伙伴集团。在伙伴集团中的地位会影响儿童的情绪情感以及行为表现。小学阶段,欺负与被欺负经常发生,对儿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二、阳性强化法简介

阳性强化法是行为主义疗法的一个重要分支,要使用阳性强化法,有必要对其概念和理论依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

阳性强化法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为理论依据。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和操作,操作是有机体自身的反应,与任何刺激物无关。操作的形成关键就是强化的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说认为,当目标行为出行时,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不希望的行为,则给予惩罚,据此便可以建立希望行为并矫正不符合要求的行为。

(二)阳性强化法概念

阳性强化法指的是,在期望希望发生时,给予正向刺激,使行为得以保持,淡化或者漠视不希望的行为,不采用惩罚手段,而使其自然消退。可见,阳性强化是与奖励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学龄期的儿童。较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是采用代币技术。代币技术即用一定的奖励标准作为正向行为的强化物,当目标行为建立后,将奖励标准逐步提高,最后使行为内化的行为矫正技术。

三、阳性强化法对学龄期儿童对抗行为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一)学龄儿童产生逆反行为的心理基础

综合学龄期儿童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得知,学龄期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心理行为模式。

首先,学龄期儿童,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龄儿童,处于青春早期的心理动荡期,情绪不稳定,心理的成熟感与身体的幼稚感使他们面临较多冲突,容易产生逆反行为。

其次,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萌发,迫切希望扩大自,自我意识与师长管教的冲突容易产生逆反行为。

最后,亲子关系的变化与同伴关系的发展,使学龄期儿童渴望脱离父母管教,建立朋辈友谊,关系的处理不成熟,或者挫败感,也容易导致逆反行为。

(二)阳性强化法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首先,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多数问题为行为问题,不易泛化,导致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可用行为疗法进行矫正。

其次,学龄期儿童的评价标准较多依赖外部,尤其信赖权威,奖惩关系的建立对其行为作用明显,阳性强化法注重奖励,对其行为的建立与保持具有推动作用。

(三)阳性强化法使用步骤

首先,要明确和详细记录对抗行为,根据对抗行为设计靶行为。

其次,设计合理的奖励标准。

再次,实施强化,并检验效果,兑现奖励。

四、使用阳性强化法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靶行为要单一而具体,如果有多个行为表现,要分别进行矫正。二是奖励要合理,不可过分奖励,喧宾夺主。三是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奖励要及时兑现。四是行为内化后要及时撤销奖励,并向儿童说明解释原因。

参考文献:

[1]陈萍,迟立忠.发展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2]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

[3]吕静.儿童行为矫正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4]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

[5]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6

第9篇:儿童心理咨询疗法范文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心理 护理管理

自然灾害不仅对个人、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创伤[1]。面对“5.12”震区伤员及家属承受的极大心理压力,医院在加紧救治伤员伤情的同时,尽早建立心理干预组织,帮助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重建,以促进其身心健康。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我院从德阳、绵阳等地转入灾区伤员140例,男性65例,女性75例;年龄3~89岁。四肢骨折4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例,胸部创伤14例,肾脏损伤2例,颅脑损伤4例,严重多发伤67例,其它6例。

2 心理干预方法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地震伤员进行调查评分。根据自评量表标准分值划分为3个等级[2],分别对地震伤员的焦虑、抑郁症状和程度进行评估:<60分为轻度,61~80分为中度,>80分为重度。

2.1 积极创建组织机构。按照伤员数量,迅速抽调具有临床心理治疗经验的医生、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护士和志愿者成立心理干预小组,负责伤员及家属心理评估,填写心理状况表,确立重点干预对象,筛查心理应激综合征。

2.2 科学制定工作方案。(1)掌握特点,及时干预。根据辅导对象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支持,与伤员建立稳定的一对一心理辅导关系,每天与伤员及家属进行1次心理干预,每2天开展1次组内心理疏导和院内培训。(2)熟悉技能,有效干预。首先建立信任关系,鼓励和诱导伤员抒绪;其次是关心伤员的伤情和睡眠情况,对非心理性疾病造成的伤害,尽早采取积极措施。(3)遵循原则,规范救治。以躯体伤痛治疗为主,心理干预作为必要的辅助治疗。迅速及时解除伤员伤痛,有效缓解其焦虑情绪。

2.3 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轻度心理问题由护士及志愿者负责,中度由专职医生指导处理,重度心理障碍由心理指导专家进一步治疗。(1)结合伤员个性特点,开展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认知疗法等。(2)结合环境技术要求,营造并保持安全舒适环境,针对辅导对象特点集中开展儿童心理治疗。(3)针对个体进行心理疏导,或通过小组形式实现。5~8人一组,每人负责3~5名伤员;小组成员与心理疏导专职人员保持良好沟通,实行对口帮带;加强工作研究,适时开展专题讨论和组内交流。

2.4 确保心理干预效果。(1)准确筛选伤员,针对性地展开工作。(2)强调工作细节,增进护患沟通。为截肢伤员准备拐杖,帮助解决生活、医疗、护理问题,为出院病人准备鲜花并派专人护送;责任护士负责灾区政策宣讲和信息传递,提高伤员对社会和未来生活的认识。(3)全方位关心和支持,增进伤员身心健康。伤员文化背景、家庭状况、年龄、伤情不同,心理需求焦点各异,全方位加强伤痛治疗、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组织伤员家属体检,发放“心连心”卡,建立心理咨询热线,取得良好效果。

讨论

1 及时疏导和科学管理是重要前提[3]。地震伤员及家属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创伤,易出现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及时建立组织,加强管理,科学疏导,有助于伤员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2 充分准备和必要培训是重要条件[4]。地震伤员救护工作要求高,需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和技能,方能解决伤员过度依赖等问题,针对性培训对伤员和小组成员均为重要。

3 准确评估和科学实施是关键环节。准确评估使工作目标更加明确;科学实施使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4 全方位支持和关注是重要保障。措施准确及时,工作连续跟进,观察细致周到,分析科学严谨,救治及时有效,均是医院整体水平的重要体现。

灾后心理干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应该当作长期任务来抓,不应盲目进行,需认真总结,加强反馈,形成特色。

参考文献

[1]王玉玲,姜丽萍.灾害事件对人群的心理行为影响及其干预研究进程[J].护理研究,2007,21(12):3113.

[2]李世英,杨晓嫒,崔渝敏.对大批量地震伤员实施分层次心理危机干预护理的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