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灭绝动物的措施范文

保护灭绝动物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灭绝动物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护灭绝动物的措施

第1篇:保护灭绝动物的措施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环境的呼吁》。

环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我们因为一时的私利,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和大量动物惨遭灭绝. 环境对人类来说既是天堂,又是地狱,人们睁大那贪梦的双眼,恨不得将所有的财富占为己有.人类破坏环境,就是在破坏自己,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应该用眼睛证实一下,这奇特现象存在的事实,进而能不能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环境向我们呼吁,必须尽快采取一切措施,拯救日趋频危的野生动物,拯救我们的生存环境.生物学家发出了震撼全球的警告:全世界将有5000种动物在不长的时期灭绝.但同时几乎发出同一声音:本世纪上半期,每隔5年就有一种哺乳动物灭绝,本世纪下半期,已加速到每隔两年就在灭绝一种. 警告就在空中回荡,悲剧仍在脚下发展. 进入高文明社会的人类 ,正在野蛮愚昧的破坏生态环境. 地球上指可数的野生动物资源大国,在想方设法保护他们的同时,也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惨遭扑杀,践踏,掠夺。

人类在破坏环境时,也在破坏国家的保护动物,大熊猫.素有国宝之称等等命运同样不佳,如果再破坏生态环境,这些世代赖以繁衍的家园也遭到疯狂的扫荡,株连九族的下场并不鲜见,是我们人类残酷无情的破坏他们. 我国的长江,黄河目前也遭到同样的破坏,导致水污染严重,人们将垃圾扔到里面.使黄河,长江的水,不再是以前那样的清澈见底了.导致长江,黄河被污染的诸多因素中,人为因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只要这个因素不彻底消除,那么天敌的罪名依然是人类难逃的梦魇!世界环境日演讲稿:环境的呼吁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保护环境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不仅要从小事做起,更要从自己做起,积极的和破坏环境的人做斗争.让环境和以前一样没有任何污染, 一种天然的灵性告诉我们:只有和平相处才能继续生存.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美好明天. 还我们绿色空间。世界环境日演讲稿:环境的呼吁

第2篇:保护灭绝动物的措施范文

2006年白鳍豚科考宣布“长江精灵”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此次科考以声学考察结果为例,考察船在宜昌至上海的单程航行中总共发现91头次江豚,而2006年科考在同样的航程中发现了177头次,比2006年的发现减少一半。有专家估计,长江现存的江豚只剩下千头左右。白鳍豚和长江江豚是仅有的生存于长江中的两种珍稀鲸类哺乳动物。只可惜,前者已经灭绝,后者正在步白鳍豚后尘,可能每年以5%~10%的速度下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科考队总指挥王丁说:“这一判断目前已初步得到证实,如果没有好的保护措施,15年内可能在野外很难再见江豚。”

江豚为何频频死亡?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江湖淤积、食饵减少等给江豚的繁殖与生长带来了威胁;又由于航运发展,江豚自然栖息地破碎化、退化甚至丧失,不少江豚死在长江内繁忙穿梭船只的螺旋桨下。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官员张新桥博士忧心忡忡地说:江豚是一个有2500万年历史的非常古老的物种,数量的急剧下降,趋向灭亡,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恶化已经无法支撑这一物种的生存,而这也就预示着终将有一天,长江也无法支撑人类自身的生存。

按达尔文的“进化论”,任何生物种类在地球环境中都必须是“适者生存”。在没有人类以前,生物如能适应自然环境就能生存繁衍,否则就灭亡,地史上有过的奥陶纪末、泥盆纪后期、二叠纪末、三叠纪晚期和白垩纪末,以及始新世初的生物灭绝即是。

第3篇:保护灭绝动物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业工程生态环境动态评估

农业工程是人类实施的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对自身生存和发展贡献最卓著的工程。农业工程研究和实施的对象是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繁衍的土壤、水和空气。过去研究和实施农业工程,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妨碍或危害生物生长的直接因素上,如虫子蚕食庄稼,就研究如何消灭虫子,而对吃虫子的生物会带来什么影响则研究不够,对由此而阻断的生物链及其对生

物多样性的影响则研究更不够,对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母体———地球会造成什么样的破坏,甚至连关注都很少。以至于地球上的生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灭绝,土地肥力大量流失,人类生存环境迅速恶化。

1 农业工程研究实施不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业工程是典型的系统工程,但工程不系统,则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农业工程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事例很多。

1.1 大面积喷洒广谱农药破坏生态平衡

为消灭危害森林且蔓延很快的松毛虫,人类采用飞机喷洒农药,有效地消灭了松毛虫和其他害虫,可谓手段先进,效率极高。但是,喜食松毛虫的灰喜鹊却因吞下被药死的松毛虫,而二次中毒死亡,吞吃其他虫子的鸟儿命运亦如此。如此恶性循环,加害自身、贻害后世。

1.2 “黑风暴”使开垦者自尝苦果

19 世纪中叶,美国采取优惠的移民开荒政策,引导人们去开垦半干旱的中西部大草原。在强大的农业机械化手段支持下,中西部很快成为美国的粮仓,这在当时,无疑是开发与就业

双丰收的大系统工程。孰料因过度地掠夺性开垦和放牧,造成新垦地大面积沙化,逐渐成为沙尘暴的源头。

1.3 旋耕是精耕细作和破坏土壤结构及其生态的“双刃剑”

旋耕从表面上看是精耕细作,但事实上,旋耕不仅耕细了土壤,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不利于作物根系的发育和生长;旋耕把土壤中对作物生长非常有益的蚯蚓等大型土壤动物几乎斩尽杀绝,使人类失去了增加土壤孔隙度的天然助手;旋耕造成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的腐殖质大量流失,导致细菌减少、土壤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由于旋耕破坏了植物生长的土壤生态环境,人们不得不采用化学方法来促进作物的生长。但无论土壤活性剂也好、化肥也好,长期使用,都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这就是旋耕间接带来的恶果。

2 农业工程研究实施与生态保护问题

2.1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植物多样性

随着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和植物生长环境的恶化,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正在逐步减少。植物多样性减少的损失不仅限于农业生产,而且还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目前美国 1/4 的药物是利

用从植物中提取的化学物质制造的,发展中国家大约有 35 亿人的医疗保健主要依靠草药。如果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不充分注意到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在采取一项措施时,导致其他植物的灭绝或生长环境的长久破坏,实质上就是断绝了相关的育种途径,透支了未来的食粮,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最终可能导致人类自身的灭绝。

2.2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动物多样性

由于土壤动物是一生,或生命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在土壤中度过的,一般不能直观地被觉察到,因此很容易受到各种农业工程措施的伤害,应当引起特别关注。在进行作用于土壤的农业工程研究和实施时,要深入研究对土壤生物的伤害和生存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对极易受到伤害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伤害。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要让土壤动物成为增产的助手,而不能使

这些“助手”明显减少,更不能造成它们的灭绝。

2.3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土壤微生物

由于土壤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因此,在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中很容易被忽视。

2.4 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应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以往,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过度开垦造成土地肥力流失,围湖造田造成湿

地锐减,等等。改造自然反而带来对自然的更大破坏,根源在于人们对农业工程的研究和实施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 保证农业工程研究实施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对策

既然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会带来生态与环境问题,就应当采取措施来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负面影响。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法规、立项审查、工程评估、提高研究人员和

决策者的生态与环境意识。

3.1 强化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的立项审查

在农业工程的科研立项中,目前,已经注意到对环保的审查,但很少涉及对生态影响的审查。在工程实施立项中,我国对大型工程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审查非常重视,如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评估,成为立项评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在一般农业工程项目实施中,几乎没有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估。建议在立项时,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实行生态环境评价过关制度,并建立某种形式的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第4篇:保护灭绝动物的措施范文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一个健全的生态环境意味着使其所有的生态系统、群落和物种,都保持良好的状态。但目前人口与资源,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以牺牲生态和资源为代价,来获得经济的暂时发展。人类造成的主要威胁是生境的破坏、破碎和退化(包括污染),以及物种的过度开发、外来物种的引入和疾病的加速传播。

1.生境破坏和消失。随着大自然自身的演变,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过度地从自然界获取土地、木材、食物、药材等,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是生境的破坏和消失。生境的破坏和消失被确认为是大多数生物和微生物目前正濒于灭绝所遭受的最直接的威胁。物种大量聚集的热带雨林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温带森林也在大面积减少。目前,全球森林由76亿公顷已减少到34.4亿公顷,减少了50%还要多。湿地退化和丧失的速度更是超过了其他的生态系统。现在地球上有20%的珊瑚礁和35%的红树林丧失。

2.生境破碎。生境破碎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一块大的、连续的生境不但面积减小,而且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片段的过程。生境破碎使一些中心物种由于不能迁移以觅食、、传播等而难以生存。生境破碎也可以把一个广泛分布的种群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的亚种群,每一亚种群由于受空间的局限而陷入衰落和灭绝的境地。

3.边缘效应。森林边缘对保持森林的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生境破碎,森林边缘的物种构成就会发生改变,使由内部物种占据的区域进一步减少。由于温度、湿度和光照水平的变化使许多物种从片段化的森林中消除。

4.生境退化和污染。人类活动密集的干扰,会使生境中的群落和物种受到影响,而造成生境的退化。例如:珊瑚礁地区频繁的行船和潜水会恶化这个群落。人类释放的杀虫剂、化学品和污水,工厂和汽车排出的废气等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污染对水质量、空气质量甚至地区气候的全面影响,不仅威胁到生物多样性,而且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健康。

5.外来物种的引入。由于在新的生境中缺少外来物种的自然捕食者、有害物和寄生虫。所以会打破这一生境的生态平衡,而使物种结构遭到破坏,导致某些物种的消失。

6.物种的灭绝。环境破坏最严重的一面就是物种的灭绝。一旦某一物种灭绝,其DNA中所蕴藏的特有的遗传信息和其所拥有的特征组合将永远丢失,它的种群将不可能存在,它所生活的群落将变得贫乏,且其所具有的对人类的潜在价值将永远不会被认识。现今由人类引起的物种灭绝速度是物种自然更替速度的几百倍,甚至是上千倍。例如:20世纪初有野生老虎10万只,现在仅存野生老虎3200-3500只左右。里海虎1950年灭绝。我国特有的华南虎也已多年不见踪迹。

二、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地处东亚,包括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范围,加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变化,生物物种的类型十分丰富,也具有许多独特之处,像湿润亚热带和青藏高原就是其它区域所没有的。我国的生态区共有19个,其中陆地生态区12个,淡水生态区6个,海洋生态区1个。

(一)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一般特点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概括起来有下列特点:

1.物种高度丰富,特有属、种繁多。目前我国有高等植物3.28万种,动物10.45万种,其中许多为我国特有、孑遗种、经济价值高的种。

2.区系起源古老。由于中生代末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上升为陆地,第四纪冰期又未遭大陆冰川的影响,所以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保存着白垩纪、第三纪的古老残遗成分。

3.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异常丰富。中国有7000年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因而中国的栽培植物、家养动物丰富程度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4.生态系统丰富多彩。就生态系统来说,中国具有陆生生态系统各种类型,且每种陆生生态系统都包含多种气候型和土壤型。据统计,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共27个大类,460个类型。其中:森林16大类,185个类型;草地4大类,56个类型;荒漠7大类,79个类型;湿地、淡水域5个类型;海洋6个大类,30个类型。

5.空间格局繁复多样。中国地域辽阔,地势起伏多山,气候复杂多变。从北到南,由不同气候带引起不同的植被类型。从东到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发生不少同属不同种的物种替代。以上特点,说明中国生物多样性在全球所处的独特地位。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1.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物种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2.就地保护成绩显著,迁地保护得到较大的发展。到2012年底,我国已建立森林、湿地、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等五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达2407个(其中林业直管2150个),总面积1.45亿公顷。就湿地保护来说,目前全世界有国际重要湿地1886块,中国有41块。我国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和种质资源移地保存也得到较快发展,全国已建动物园(动物展区)、野生动物园240多个,植物园(树木园)234个。

3.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我国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止荒漠化工程”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这几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中国所面临的生态危机

我国目前面临着生态危机: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大、水土严重流失、湿地不断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物种加速灭绝、严重干旱缺水、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了大面积毁林开荒的过程,致使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度下降。虽然近几年建造了大量的人工林,但是仍面临着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成、过熟林只占森林面积的14.3%。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比全球平均数低近10个百分点。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的1/7。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高达44.8%,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国沙化土地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1%。石漠化土地12万平方公里,盐渍化土地17.3万平方公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90%的天然草原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而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展,草场沙化严重。由于人类的捕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加速了物种的灭绝。综上所述,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而在当今以人为主导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只有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动和意识,才能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建立健全法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条约的加入对我国立法的推进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都认识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地球村的概念。在联合国框架下制定了多个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条约和政府间协定。如:《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海洋公约》、《国际热带木材协定》、《国际捕鲸公约》及《中日候鸟协定》、《中澳候鸟协定》等。诸多的公约和国家间的协定,对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文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进程。

(二)我国物种保护的立法现状

我国是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比较早的国家,1950­年国家就出台了关于稀有生物保护办法。我国的《宪法》和《刑法》(1979年《刑法》第130条)中对物种的保护也有描述。但随后很长的时间立法工作处于停顿的阶段。党的后,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防沙治沙法》、《草原法》以及《刑法》修正案等法律和《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另外,还有大量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初步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体系。在立法的同时,1987年我国了《中国自然保护纲要》,1994年在《21世纪议程》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规范。

(三)我国物种保护立法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名列濒危物种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非常突出。笔者从事多年物种保护的工作,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为例进行探讨。

1.立法体系庞杂、立法效力低下、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我国立法比较分散,­有专门法律,­如《野生动物保护法》;­同时还有许多“规定”、“办法”和“通知”,­如《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关于严厉打击非法捕杀、收购、倒卖、走私野生动物活动的通知》等。立法位阶,­有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林业部,­还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林业部、公安部联合的法规,­导致这些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高低不一,­参差不齐。此外,还存在大量的地方性法规。如:《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山东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很显然,­我国关于物种保护的立法体系十分庞杂,­立法效力层次较低。同时,各种“规定”、“办法”和“通知”的出现也反映出我国浓厚的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的行政管理色彩。

2.立法目的滞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人类的环境立法理念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利益优先理念已经体现到立法中。而我国现行的各种法律还受到经济利益优先理念的制约。如:《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其立法目的是:­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第三条第一款:“国家保护依法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可以看出,­我们保护动物的目的重点落在合理利用而非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没有凸显出物种保护的重要性。

3.物种保护的不坚决性。由于立法目的与经济利益妥协,­必然导致法律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相关法律的规定使用“应当”、“可以”等比较模糊的词语,在法律责任追究上,措辞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另外,­现行法律对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打击缺乏力度,不足以震慑犯罪分子。

4.物种保护的不全面性。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保护的范围限定于珍贵、濒危的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这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妥协性立法,­缺乏物种保护的前瞻性思维,体现了人类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5.对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不力。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是个很广泛的概念,­但是追究法律责任的对生存环境的破坏仅限于自然保护区和禁猎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的主要生息繁衍场所,­使得受保护的栖息地概念模糊而且范围有限。

6.执法不力、司法不严。“野生无主,谁猎谁有”的传统思想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且立法本身存在缺陷。传统思想和立法缺陷相结合,­使执法不力、司法不严成为目前物种保护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7.执法后期的处理存在盲点。案件查获的各种违法品的处理,在法律上看似规定明确,但由于执法部门繁杂,部门利益无法协调,致使一些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大都是行政权自由裁量之下进行“处理”。因此,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行政执法后续行为,对于保护野生动物很有必要。

四、一些认识及建议

(一)对问题产生原因的认识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化传统方面的因素。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生物多样性保护观念淡薄。

2.经济利益方面的因素。人们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往往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体制上的缺陷。我国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牵扯部门繁多,管理分散。另外资金投入缺口大。

4.法制上的因素。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体系,还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问题。

5.观念上的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大部分公众的动物福利观念启蒙晚,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二)建议采取的措施

1.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保护地建设体系和野生动植物种及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2.制定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发展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其中,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防止沙漠化和荒漠化规划等。生态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必须强制性地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3.完善和加强我国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律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问题呼唤新的、卓有成效的法律体系的诞生。必须将经济利益优先的思想转变到生态利益优先上。包括对生态安全战略地位的明确,国家主导责任的定位,以及稳定和持续投入的保证等,以确保我国的资源安全。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的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在保护机构之间要形成监督机制,明确管理权限与责任。

5.加强执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各主管部门要加强协作,加强监管,联合执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采取高压态势,有效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国家生态安全。

第5篇:保护灭绝动物的措施范文

人们猎杀野生动物主要是因为人们为了美食而大量捕杀野生动物。对于保护野生动物,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禁止人类使用一切野生动物,干扰野生动物的栖息、生活。

2、各省、市野生动物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对捕杀野生动物的不法分子严厉惩罚。

3、禁止人类近距离接触一切来历不明的野生动物,以免爆发瘟疫,造成大量的人生损失和财产损失,以至扑杀大量野生动物。

4、医务部门要做好防御瘟疫病毒的措施,以免爆发瘟疫时扑杀太多野生动物。

以上建议是否可行,请大家多考虑。

此致

敬礼

第6篇:保护灭绝动物的措施范文

白鹭的窝搭建于岛屿和岸边的悬岩处,岩石上或矮小的树杈之间。白鹭成大群营巢,又无防御能力,因人类的滥捕而濒于灭绝。后来人们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白鹭的数量又有所增加。白鹭是涉禽,常去沼泽地,湖泊,潮湿的森林和其他湿地环境,捕食浅水中的小鱼,两栖类,爬虫类、哺乳动物和甲壳动物。

中国拥有鹭科鸟禽20种,其中以白鹭最为珍贵。重庆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三多桥村,有全国第一个白鹭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各种鹭类2万多只。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保护灭绝动物的措施范文

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因各方面原因造成了各地盲目开发、过度开采、放牧,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场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了林木资源枯竭、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并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如干旱、洪涝、泥石流、山体花滑坡、雾霾、沙尘、地震等等。同时,因林地资源、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又直接影响了大自然的生物链,使许多珍惜动物、植物物种濒临灭绝,甚至已经灭绝,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因人类过度砍伐、开垦,使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可供的食物逐渐减少,出现野生动物进村、进屯觅食伤人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各地、尤其是山区居民的人身安全,再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林业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始终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林木植被不仅能够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还能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更能为人类提供种类繁多的林副产品,既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还丰富了林副产品的种类,确保林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同时,科学加以保护林木植被的种类,能够有效保护自然生物链,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科学、永续的发展。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m3,林地保有量达到3.09亿hm2,”建立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

不难看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林业基础性资源的发展力度,建立了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使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初具规模。其中包括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珠江流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和城市森林生态屏障。

第8篇:保护灭绝动物的措施范文

多年的实践证明,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必须同时注意自然界的“报复”,注意发展生产给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而不能超过某一个限度。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明确提出这一限度,通过宣传使大家认识这一限度,以政策、法律形式作出具体规定,并尽力实施这些规定,否则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遭到破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农业的现代化,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走过的道路早就证明,没有一个清洁的环境也就没有现代化。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甚至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退化,则不只与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相符合,而且也会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这是由于:(1)自然资源的退化和破坏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2)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如果环境污染严重将会引起尖锐的矛盾,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3)现代化的生产装备(设备、仪表等)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精密的产品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搞不好环境保护也就难于实现现代化生产。

环境污染的远期影响,是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不只是致癌,而且可能通过胎盘危及胎儿,以及引起遗传变异,染色体畸变和遗传基因退化。这不只是第二代、第三代的问题,严重时可能使人类的质量退化,贻害子孙后代,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自然资源的破坏,有的要几十年、上百年才能恢复,有的则难以逆转。如据近XX年来记录的统计,约有 110多种兽类、130多种鸟类业已灭绝,其中有 1/3是十九世纪以前灭绝的, 1/3是十九世纪绝种的,1/3是近50年来被消灭掉的。目前全世界估计有25000种植物,1000多种脊椎动物,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尽管人类正在采取许多局部性保护措施,但一些珍贵动植物还在继续走向灭绝,因为人类活动形成的全球性有害影响远远胜过局部保护性措施所产生的效果。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的情况也是相当严重的,非认真解决不可。例如,有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大气污染使冬季人的死亡率显然增加(呼吸系统疾病)。据57个城市统计飘尘都超标,超标三倍以上的有28个;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已达1500万吨。从水体来看,地下水硬度增高,水位下降已成为大城市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加之有些地方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已成为影响生产发展的严重问题。此外,噪声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也很严重。如湖北江汉湖群,素有千湖之称,现在湖群已由原来的1000多个减少到300多个。长江上游因植被受到破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冲入长江的泥沙达6亿多吨。

第9篇:保护灭绝动物的措施范文

根据生物课的特点,我把教材内容和大自然结合起来,生物知识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学和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和谐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生物和环境结合起来

生物和非生物、生物和环境相互依存,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因此我在生物教学别注意教学内容和环境保护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逐步增强环保意识。

新学年第一节生物课是绪论“探索生物的奥秘”,对这一节课的教学我非常重视。通过这一节课的讲解不但使学生掌握什么是生物,学习生物的意义,还要懂得生物对人类的影响,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我从学生最了解的植物、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入手,指出这些生物不仅给人类提供食物、药品、衣物等,还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材料,如治疗小儿麻痹症的首选药物就是从猴子血液中提取的物质研制成的,鲨鱼是动物中不长癌症的,它为将来攻克癌症提供科研素材。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自然环境的逐步恶化,有许多植物、动物濒临灭绝,这些动物一旦灭绝,将给人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列举大量事实后指出:“动物、植物都是人类的朋友,当这些朋友灭绝了,人类自己也就走上了绝路”。使学生产生一种保护地球生物的责任感。在这一节课上,我还给学生放一些录像资料,如《地球的奥秘》、《自然界的奇花异草》、《动物的伪装》等。

学生边看边发出感叹,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深深吸引了他们,使他们对生物课的兴趣倍增。

二、课上和课下结合起来

在生物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课上和课下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标本不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时,根据教材内容,自己事先到校外田野采集标本,同时发动学生利用上学的时间将路边的标本采集回来,用于教学。例如:讲“豆科”这一节时,外面的槐花、紫荆花、紫藤花、苜蓿等都是学生的标本,花、叶、果齐全,学生边学边看,一看就会,一学就懂。学习裸子植物时,松枝、柏叶、银杏树枝条、水杉等皆为我用,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很快掌握了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对所学知识牢记不忘。

每当课程快要结束时,我都组织一次野外实习课,带领学生有组织有目的地到野外考察,让学生对常见的植物进行分类练习,学生就像快乐的小鸟,他们各尽其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明白的相互讨论,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使所学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大有利处。同时,学生在实习中还发现了稀有的十字花科植物像“碎米荠”、“独行菜”等,拓宽了视野。

三、学和做结合起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除正常的实验外,我还有意地让学生多动手,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充分锻炼。例如在学习“叶的形状”这一节时,我让学生课下动手做一套叶序的模型或叶镶嵌的模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家中的废旧材料(硬纸板、易拉罐)或粘贴、或捆扎做成对生、互生、轮生等各种叶序模型,下一课时带到课堂上来,对制作合格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存在问题的给予纠正。当学生看到自己制作的模型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学生的赞许时,都感到一种成就感,做的不好的不甘示弱,决心下一次一定做好。

我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学生从采集标本、整理、干燥一直到定型需十几天时间,他们在做标本的过程中边学边做,使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使所学的知识更扎实。质量高的标本在全年级巡回展出,并留在实验室供教学使用。

通过以上各种措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有的学生立志将来考北大生物系,专门从事生物研究工作,做一名生物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