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龄化的机遇范文

老龄化的机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龄化的机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龄化的机遇

第1篇:老龄化的机遇范文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其必然会通过一系列的变量最终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本文利用1982—2010年中国人口和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利用2010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省际数据进行截面数据分析,检验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老年抚养比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可以带动老年抚养比的上升;老年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老年人口增长率的提升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老年抚养比;老年人口增长率

中图分类号:C9242;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2008706

一、引 言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检验越发重要。建国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人口数量激增,学者们认识到人口过多对经济增长会产生制约作用,由此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于学军[1]、王丰和安德鲁·梅森[2]认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这一阶段被称为人口红利期。随着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出现,中国的老年抚养负担逐渐加重,王丰、安德鲁·梅森[2]和王德文等[3]学者们认识到人口红利期之后,中国的未来经济增长状况是令人担忧的。

Papapetrou[4]以希腊作为研究对象,对希腊人口状况与经济关系做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希腊的低出生率与老年抚养比的加重对该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Lindh和 Malmberg[5]对1950—1990年OECD国家的人口状况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年人口比重的逐渐上升对OECD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Batini等[6]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减缓作用,并预测日本将在21世纪20年代,其他工业化国家将在21世纪中叶面临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An和 Jeon[7]对1960—2000年25个OECD国家的人口与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人均GDP增长率与老年抚养负担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开始时老年抚养负担的增加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一定时期后,老年抚养负担的逐渐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截面数据分析法对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检验,总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关系检验基于估计模型:

其中,PGDP为人均实际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ODR为老年抚养比,OGR为老年人口增长率,ODR和OGR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指标;X为控制变量;ε为随机扰动项;α、β和γ表示待估计系数。

二、基于时间序列的关系检验

1变量与样本数据

基于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以1982—2010年的年度样本数据为基础进行检验。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中经网和历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选取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PGDP)为被解释变量,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选取ODR与OGR为解释变量,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指标。为降低变量的内生性以及数据的变动幅度,消除异方差的影响,相关变量均取自然对数,如表1所示。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图1所示,可以初步判断老年抚养比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老年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2模型检验结果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关系检验主要是分析两者的协整关系和因果检验。在分析协整关系之前需要对变量做平稳性检验。因为时间序列的动态路径不仅有可预测的成分,还有随机的成分。如果其中的某些成分导致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过程,而我们仍然把它当作平稳时间序列过程看待,则对其模型做出的估计和检验都将是不可靠的,对经济也不会做出准确的预测,导致检验无效。

(1)单位根检验。

常用的数据平稳性检验方法是ADF检验法(Dickey和Fuller[8]),但在样本偏小的情况下,ADF检验法的功效比较低(Phillips 和Perron[9])。因此,需要同时使用PP检验(Phillips 和Perron[9])和KPSS检验(Kwiatkowski等[10]),从而弥补不同检验方法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检验偏差。

利用软件分别对水平值、一阶差分做ADF检验、PP检验和KPSS检验,其中,检验过程中的滞后长度由Eviews60软件自动选取(ADF依据MAIC准则,PP检验和KPSS检验依据Newy-west和Bartlettkernel准则)。所有检验结果均来自Eviews60,D(lnPGDP)、D(lnODR)和D(lnOGR)分别表示lnPGDP、lnODR和lnOGR的一阶差分。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的检验结果可知,在各检验方法下,各变量序列均为I(1)序列。因此,可以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2)协整关系检验。

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我们运用三种检验法,在对lnPGDP、lnODR和lnOGR三个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确定其为平稳变量,这剔除了在协整检验过程中产生“伪回归”的可能性。接着对其进行OLS回归,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并对残差进行ADF检验,从而确定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

本次检验中得到的R2达到了98%以上,说明方程拟合程度很好。残差序列的检验统计值为-23233,小于临界值-19534,因此,拒绝原假设,即残差序列没有单位根,是平稳的序列,也就是说,变量lnGDP与lnODR、lnOG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经济增长与老年抚养比、老年人口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误差修正模型。

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老年抚养比、老年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的误差模型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己知序列lnGDP与lnODR、lnOGR存在协整关系,故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综合比较AIC、SC值和R2的值,确定最佳滞后期,即选择R2的值较大,同时满足AIC和SC的值较小的情况下的滞后期数,误差修正模型为:

从上式可以看出误差修正模型中的T检验值均显著,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2411,这说明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不大。

(4)格兰杰因果检验。

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阐述了lnGDP与lnODR、lnOGR的变动趋势,这只能说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并不能进一步确定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运用Eviews60检验法,在验证经济增长与老年抚养比、老年人口增长率之间存在稳定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三者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6、表7和表8所示。

可以看出在短期内,lnODR不是lnPGDP的格兰杰原因,即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并不能带动经济增长,相反经济增长却会带动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同时,lnOGR是lnPGDP的格兰杰原因,即老年人口增长率的上升会使经济增长下降。随着时间的发展,老年抚养比依然没能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却带动老年抚养比的上升。老年人口增长率依然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经济增长对老年抚养比的带动作用也逐渐减弱。

三、基于截面数据的关系检验

上述时间序列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为充分了解二者的关系,突出空间差异,利用2010年省际截面数据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变量与样本数据

选取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PGDP)为被解释变量,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选取ODR与OGR为解释变量,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指标。为降低变量的内生性以及数据的变动幅度,消除异方差的影响,相关变量均取自然对数。

样本数据根据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及2011年各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样本为31个省级行政单位,由于数据限制,样本选择时剔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如表9所示。

2模型检验结果

截面数据离散性高,突出个体的差异,通常表现为“无法观测的异质性”,即异方差(Heteroscedasticy)。一旦随机项具有异方差性时,OLS法不再具备最优性。因此,模型的回归要进行异方差分析。横截面数据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所涉及的变量容易产生多重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因此,为保证模型的稳定与回归的适用性,还要对变量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进行判断。

(1)异方差分析。

异方差是对同方差(Homoscedasticity)假设的违背。同方差是随着样本观察点的变化,线性模型中随机误差项的方差并不改变,保持为常数。如果该数值对不同的样本观察值不同,则称随机误差项有异方差。常用的异方差检验方法是White检验法。

检验结果如表10所示,White检验结果说明可以接受原假设,即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因此,可以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3)多重共线性分析。

多重共线性一词最早由挪威经济学家Frisch[11]提出,多元回归模型中,重要的假设条件之一是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如果违背这一假定,将给普通最小二乘法带来严重后果。本文运用常用的相关系数矩阵法和方差扩大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相互补充,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

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输出结果如表12所示,各变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向0靠近,因此,多重共线性问题不显著。

方差扩大因子检验结果如表13所示。从各变量的VIF和VIF平均数来看,变量多重共线性均不显著。

上述分析表明,无论相关系数矩阵法还是方差扩大因子都证明了模型变量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不显著,对模型回归分析的影响不大。因此,回归结果可信。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至关重要。由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由于中国正处于人口红利期,老年抚养比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带动了老年抚养比的上升。老年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在人口红利期,由于青壮年人口数量的保证,老年人口数量对经济影响不大,但随着青壮年人口数量的下降以及老年人口数量的上升,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将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人口老龄化有着加深趋势的现在,研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刻不容缓。

因此,本文认为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建议。宏观方面,应提高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适当调整人口政策,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中观方面,应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开发老龄人口人力资源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微观方面,应消除“啃老”现象与改善老龄人动场所。以此,可以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合理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有着加深趋势的现在,若要实现经济增长,单纯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够,需要配合适当的人口政策。

第一,提高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发展、医疗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家庭,都应该对人口老龄化这一现象有足够的重视,明确其带来的宏观及微观后果。大力开展人口老龄化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意识,使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通过宣传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和任务等方面,增强迎接老龄化挑战的使命感。

第二,适当调整人口政策。中国目前的人口要务是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过快。中国当前实行的基本人口政策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一政策确实有效地控制了我国迅速上升的人口规模,但同时引发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从人口发展与政策调整的规律来看,人口政策调整的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应该及时出台新的人口政策。我国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并逐渐放宽生育控制,以此减缓中国“未富先老”的步伐,减少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第三,进行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家庭为核心、由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组成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公平程度,退休金的计算方式应该趋同。增加养老保险资金收入,提高养老保险投资收益。在安全第一的风险防范原则下,增加投资收益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此外,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加强医疗部门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不合理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于学军中国人口转变与“战略机遇期”[J]中国人口科学,2003,(1):9-14

[2] 王丰,安德鲁·梅森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J]中国人口科学,2006,(3):2-17

[3] 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5):2-11

[4] Papapetrou, EOil Price Shocks, Stock Market, Economic Activity and Employment in Greece[J]Energy Economics,2001,23(5):511-532

[5] Lindh,T, Malmberg,BAge Structure Effects and Growth in OECD: 1950-1990[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1999,12(3):431-449

[6] Batini,N,Callen,T, McKibbin,WThe Global Impact of Demographic Change[R]IMF Working Paper,2006

[7] An,CB, Jeon, SHDemographic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An Inverted-U Shape Relationship[J]Economics Letters,2006,92:447-454

[8] Dickey, DA, Fuller, WADistribution of the Estimators for Autoregressive Time Series With a Unit Roo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79,74(366): 427-431

[9] Phillips, PCB, Perron,PTesting for a Unit Root in Time Series Regression [J]Biometrika, 1988,75(2):335-346

第2篇:老龄化的机遇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布七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千民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医药教育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 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 8. 3 :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 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第3篇:老龄化的机遇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设施;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衣食住行,一直是人类最关注的问题,要是人类能完全具备解决衣食住行的能力,会在工作岗位中更加有活力,使生活更加有规律,更能促进美好的生活。简言之,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对老年人特殊群体的问题成为社会上高度关注和热门的问题。如何保障老年人余生的质量,关键在于开展老年养老设施的深入研究,以改进今后的养老设施的功能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与老年养老设施现状

老龄化趋势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的严峻状态。

关于老年人与城市的关系中,城市的发展与老年人数量是互相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老年人数量的增加使城市劳动力的下降,城市中心区活力的降低等现象,但也会提供一些养老设施工作岗位的资源,老年产品,候鸟型旅游等老龄产业的红火。城市的发展也刺激着老年人融入到社会中,成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此需要一种方式来使冲突的关系转变成融合发展的关系。

养老形式特征

面对不同需求的老人,应提供不同的养老形式。例如,70岁以下的老人他们仍然可以自理的生活,可以教育子女,管理家庭,还可以服务社会,居家养老是最佳的选择。据调查,目前大部分老年人仍然希望与家人一起生活,老人希望在家庭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居家养老可以结合社区助老服务体系来满足高质量的老年生活。

我国现阶段养老设施的分类现状

养老设施的分类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设施内必需的服务内容和标准,并相应划分设施类别。

养老设施的分类应以老年人居住需求为原则,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1)托老所。为老年人提供寄托性养老服务的设施,有日托和全托等形式,以自理和借助老人是主要的接待对象。

(2)老年公寓。以独立或半独立家居形成的生活单元为基本成分单位,具备餐饮、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体系的养老设施,以自理老人为主要接待对象。

(3)养老院。本论文将敬老院、养老院、老人院、社会福利院等功能相近的养老设施名称统一为养老院,是指专为接待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设施,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项目,以自理和借助老人是主要的接待对象。

(4)护理院。收住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并为其提供起居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项目,以介护老人为主要接待对象。其中养老院和护理院的需求度最高。

养老设施所有制的结构状况

我国养老设施大致分列为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和个人兴办的养老设施,出现“公办要预约,民办空一半”的现象。

我国现阶段养老设施的普遍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观念上的问题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应当发扬的优良传统,但对于一些传统的观念来理解很多人认为,老年人去养老机构养老是其子女们对父母的不孝,老年人也会出现一些心里不平衡感,是所谓的被子女忽略和遗弃。养老设施的出现是老年群体出现后的一个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是社会提供一种平台,使老年生活更加便利,舒适。这里的关键还是在于完善养老机构的设施与服务。老人的居住问题不可能只通过福利收容与医疗救助得到完美的解决。

养老机构所有制之间存在差距

公办和民办的养老机构之间从资金和入住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差距如此大的原因在于:一是规模小设施差。例如居住空间紧凑,四五个人挤在一个屋里,或者只有居住的空间,没有娱乐休闲的地方,硬件设施完全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这是由于部分民办养老机构缺乏投入的资金和专门的管理。二是服务水平不高。个人办理的养老机构中接受专业培训的人为数不多。三是在运营方面缺乏有关部门的指导。这些机构对社会福利机构的有关规定和行业标准缺乏了解,随意性大,缺乏看护的专业知识,容易产生机构与老年人之间的矛盾,以至于老年人排斥此类的机构及服务。

3国外先进养老模式的借鉴

欧美和亚洲等一系列国家相继进入老年型社会,特别是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更早的开始解决社会老龄问题,并在老年人居住建筑和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

目前在美国一些地方,“以老养老”已被美国大部分老年人所接受的养老方式,“以老养老”指的是老年人在退休前10年左右就为了自己养老而购买了房子,然后把富余的部分租给年轻人使用,利用年轻人支付的租金来维持自己的退休后的生活。

日本

日本是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来建设家庭养老,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例如“两代居”集合住宅和“多代同堂组屋”等。老年人住宅产品与其他租售性质的住宅产品混合设计在一个生活社区内,突出了自助自理。

法国

在法国称之为公共机构,大体上可分为四类:收容所、老年公寓、护理院和中长期老年医院。收容所有公办和私办两种,是为生活能自理的老人而建的,收费较低,除食宿外,还提供一般医疗保健和文化生活服务。为使入住老人不脱离社会生活。

4 发展我国养老设施建设的思考

4.1 结合多种养老形式,完善社区养老设施

虽然老年人口每年都会有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生活水准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可自理完成日常活动,从而可推进社区养老的方式,这也能够大幅度降低机构养老的需求,提高原有养老机构设施的质量。社区养老设施是在不脱离家庭的情况下,社区机构集中管理,是新型的养老方式。

4.2 加强政府管理,出台个性的促进性政策

政府机关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组织机构和个人建设养老机构,推进社会化全民福利机构。

政府除了国家有关规范,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来安排养老设施功能外,对名称、面积以及功能定位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加强管理,并落实社区养老机构建设,发挥其作用。

分散传统养老方式

在传统的观念中,老年人由于身体、年龄等原因,只能从事家务、照顾孩子等单一的工作,已停止从事社会大部分工作。而随着医疗技术以及生活的进步,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强壮,在身体条件允许范围内,可尝试一些老年人再就业或者候鸟型旅游等项目,不能只依靠静止的工作状态,而要分散传统的养老方式,进行多样化的改革。

提高专业人员职业素养

提高养老设施的服务质量,必须做到硬件和软件相结合。软件的工作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对养老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人们对传统养老设施的改观等。以传统的设计程序来说,使用者是老年人,但设计者一般都是年轻人来完成。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之前与老年人密切沟通,观察和了解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设计出老年人真正需要的养老设施。

结语

对老年养老设施的研究在国外开始较早,已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由其反映在老年人身上会更加明显,不仅在生活习惯及活动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别。同时,中国各地方生活习惯,民俗习惯的不一样,在设计中考虑各地域的差异也非常重要。因此对于老年养老设施的规划问题是复杂的问题,需要更多的人进行深入的研究。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老年养老方面肯定能取得丰富的成果。

参考文献

孙伟,杨小平. 我国养老设施的分类特征及发展趋势探讨. 山西建筑2011.2

周燕珉,陈庆华. 中国城市养老设施调研及设计研究. 住宅科技 2003.11

第4篇:老龄化的机遇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需求;空间设计

0 引言

近年来,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增加,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发达国家对于老龄化的研究相对领先,而我国对于老龄化的问题研究起步比较晚,并没有深入研究老年人的居住空间环境。由于老年人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室内居住空间的设计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在室内的生活质量,关系到老年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等。那么如何建设适合中国特色的老龄居住空间是我国现阶段应继续完善的问题。

1 老年人居住空间的现状分析

1.1 我国主要养老模式

根据我国现阶段“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政府虽然投入了很大的资金和力度进行养老机构的建设,但是由于我国老龄化基数大,依然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老龄化需求;其次,由于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根深蒂固,大部分的老年人并不愿意到专门的养老机构进行养老,他们不愿意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子女的陪伴,只会加大老年人的孤独感、无助感以及失落感,不利于老年人安享晚年。所以“居家养老”是我国现阶段并将长期存在的主要养老模式。

1.2 传统养老照看方式发生改变

在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模式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家庭结构由原来的多子家庭向独生子女家庭转变,家庭结构主要呈现为“4+2+1”结构模式。2015年为了缓解老龄化压力,正式开放二胎政策,家庭结构将逐步向“4+2+2”方向转变。在这种新形势下,年轻人所承担的赡养责任与义务不断加重,传统的家庭养老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依托子女的照料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老年人独立在家生活的时间增多。所以,科学研究老年人的居住空间十分重要,在空间设计上通过人性化设计、无障碍设计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1.3 老年人的居住形式

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家庭经济水平和家庭结构的不同,我国目前的老年人居住形式主要分为合居式、邻里式、独居式和养老院式。

2 老龄化社会下居住空间的设计基本要求

对于老龄化的居住空间的设计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方面,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的身体各项机能开始衰退,行动迟缓,独立生活能力下降,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一旦改变过大,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现象,所以从老年人的生理角度进行居住空间的设计是最基本的。其次,老年人由于机体老化、工作退休、与子女的交流过少等原因容易使老年人焦虑不安、情感脆弱,导致在心理上的空虚感、孤独感,所以在空间营造上要注意安全感的营造,注意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打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居住空间,使老年人老有所依,安享晚年。

3 老龄化社会下居住空间的设计措施

3.1 空间设计尊重老年人的居住习惯

由于老年人在身体机能、行为方式以及兴趣爱好方面与年轻人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进行老年人的居住空间设计过程中,应该以老年人的居住习惯为出发点进行合理设计。例如,老年人比较喜欢温暖,喜欢晒太阳、看报纸等,所以这就需要将老年人的卧室布置在朝阳的方位,在窗前可以留设一定的空间用来放置躺椅。另外因为老年人有早睡早起的行为习惯,容易造成和年轻人的作息时间不协调,相互影响,因此再设计时,要考虑老人卧室的独立与私密性,满足其基本的起居活动要求。老年人大多有收藏的爱好、怀旧的情怀,所以一定要为他们留设一定的储物柜,位置不宜过高,周围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方便老年人日常的取阅。

3.2 空间设计要保护老年人的安全

相对于年轻住户而言,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的安全性是首要问题,老年人对于安全便利的要求远大于对美观的要求。由于老年人的动作不灵敏,记忆力和视力都在逐渐减退,很容易忘记关闭燃气阀门等情况,所以在防盗、电气设备安全以及紧急呼叫等安全方面要全面设计。尤其在厨房、卫生间等易发生危险的空间,安全设备采用拉线控制,便于老年人摔倒后的使用救援。在整个空间布局上,尽量避免垂直交通,遵循老年人体工程学及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减少空间内部的障碍,家具选择圆角处理,避免碰撞,排除不安全因素,装饰材料选用环保、无污染材料,保证老年人的健康安全。

3.3 空间尺度要符合老年人的生理要求

在老年人的居住空间设计中,居住的舒适与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合理的空间尺度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从自理阶段向介助阶段转变,这时候就会产生借助于拐杖、轮椅等辅助工具,所以通行空间要比独立行走时略宽一些;卫生间洗手台盆、马桶两面的墙宜在适当部位设置扶手、以淋浴代替浴缸;卫生间、卧室宜安装夜间照明灯;门的开启方式宜选择平行推拉门,方便轮椅使用者使用;地面铺装采用防滑耐磨的材料等。

3.4 空间设计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感受

老年人对室内装修的感觉还是比较敏感的,不适于采用繁杂的花色装饰,要以简洁为主。从老年人对色彩的感知度来说,空间的色相不宜选用冷色系,也不适宜使用纯度高的颜色,应采用比较古朴自然的暖色系,明度上应该比年轻使用者高一点,保证室内的亮度,便于老年人辨识,为其行动提供必要的方便,局部可以适当使用鲜艳的颜色,使其心情振奋。室内光源颜色宜选择暖光源,比较温馨,不宜造成晕眩。室内空间植物的搭配对于提升老年人的愉悦度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种植花草也是大多数老年人的一项兴趣爱好,所以植物的选择要倾向于健康兼顾观赏性,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如绿萝、吊兰等,可以使老年人闲暇之余通过养花种草来陶冶情操,还可以有效净化空气。

第5篇:老龄化的机遇范文

(一)划分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社会老龄化,又称人口老龄化, 是以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老年人口系数)为依据进行衡量的。划分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一般是指老年人口系数10%以上。社会老龄化的形成是十分复杂的,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体现人类衰老的延迟,寿命的延长,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下降。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老龄化程度,应包括人口平均寿命、老年人口系数、年龄中位数(指以上和以下的人口各占一半的那个年龄)、长寿水平、老龄化指数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才是相对客观的(这个标准规定:老年人口系数在70%以上,少年人口比例在30%以下,人口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属老年型)。

(二)老年人划分标准

1.年龄分类

(1)年代年龄:(历法年龄、时序年龄):为出生后按日历计算的年龄,也叫实足年龄,是最常用的计算年龄的方法,简单,易掌握,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记载。

(2)生物学年龄:(即生理学年龄):这是根据正常人体生理学上和解剖学上发育状态所推算出来的年龄,表示个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实际衰老程度,可用来预计某一个体未来的健康状况,估计其寿命。

(3)心理年龄:是心理学“智力测验”中的术语,指根据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测得的结果来衡量人体的智力水平,把心理学年龄与年代年龄相对照,就能看出智力绝对水平的高低。

2.年龄划分标准

西方发达国家根据俾斯麦(Bismarck)规定的65岁为退休年龄并以此作为老年期的开始。1982年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提出以60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我国与此一致。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新的年龄划分标准,规定:44岁以下人群为青年人;45-59岁的人群为中年人;60-74岁的人群称为老年人(老年前期或准老年期);75岁以上的人群称为老年人;90岁以上的人群称为长寿老人。这个标准既考虑到发达国家,又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既考虑了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发展趋势,又考虑到人类健康水平日益提高的必然结果。 寿。

3.人类最高寿命的研究

古希腊科学家和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动物中凡生长期长的,寿命也长”,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丰指出,哺乳动物的寿命约为生长期的5-7倍,此即通常称的巴丰系数,或巴丰寿命系数。人的生长期为20-25年,因此预计寿命为100-175年。本世纪初,路比勒提出代谢率和个体大小寿命相关,认为个体大的哺乳动物比个体小的代谢率低而寿命长。弗里德洛尔则提出脑部发育与寿命密切相关,认为哺乳动物的头盖系数愈大,则寿命愈大,人类的头盖系数为0.7,寿命可达百年。20世纪60年代实验证明人体的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分裂50次左右终止,其他许多学者重复实验也证实了这个结论,这50次左右即培养细胞的传代次数,并用大量实验资料提出细胞在体外培养的传代次数与所组成的机体的寿命长短有关,人的细胞传代次数是40-60次推算出人的最高寿命是110岁。

(三)21世纪老龄化社会将在全球诞生

据联合国估计,1950年全世界大约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2.0亿,1975年上升到3.5亿,预计到2000年将增加至5.9亿,到2025年可达11亿。那时,全世界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3.7%,据分析,从1950到2025年全世界总人口将增加2倍多,从25亿上升到82亿,而老年人口却要增加4倍多,从2亿增加到11亿。

第6篇:老龄化的机遇范文

截至2012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接近2亿,平均每5个工作者(20~59岁)需抚养一位老人;20年后,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4亿,平均每两个工作者就得抚养一位老人。

未富先老。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和美国人相差无几,但人均收入却只有美国的1/10左右,且全国只有约1/3的老人是以退休金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把老龄化问题放在中国的经济坐标中研究就会发现,中国老龄化问题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口问题或是赡养老人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关中国经济甚至国家命运的新国情。应对老龄化问题,最主要的是给经济“开源”,激发经济活力。

老龄社会的三大“新国情”

“中国在短期和长期面临着新的国情、新的机会和挑战。但是,若从最简单的大的线条去看,无非就是三条。”王丰提出三条“新国情”:现在的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国家;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都将放缓;政府刚性支出的需求必将加大。

在王丰看来,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老百姓生活水平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增强了,但与此同时,中等收入的公民所期待的也不再是衣食住行那么简单,他们期待医疗保障、退休后的生活保障、良好的空气、通畅的道路等等。

但“如果我们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是说经济停滞在这个水平的话,将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因为和欧洲、日本不同,他们的经济是在一个收入水平比较高情况下徘徊,他们担心的是在高福利的情况下,福利支付不了的问题;而我们的福利体系至今还没有创造起来。另外,日本、欧洲等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没有中国这么大。”王丰指出,中国处在一个低水平的中等收入阶段,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停滞的话,各方面的挑战会非常大。

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王丰认为,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将是不可避免的,而经济增速放慢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也要放慢。

和财政收入增长减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未来政府的刚性支出的需求将要加大。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面对三大“新国情”,中国需要“大改革”。在王丰看来,未来中国的改革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方面是使中国经济能够释放出活力的改革;另一方面的改革则是包括养老体系建设、医疗制度、养老金制度、生育政策等方面的改革。”

低生育率将加剧未来养老负担

和国外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太快,几乎没有留下准备应对挑战的时间。中国仅用了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一半的时间,就把人均期望寿命从40岁提高到了70岁,仅用了西方1/3的时间,就把生育率从每个妇女生5个孩子降到了两个左右。

王丰指出,除了过快的老龄化速度,中国人同时面临低生育率的问题,而这也加剧了未来养老的负担。

“如果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那么从长远来讲,人口年龄结构是稳定的金字塔结构。但是,如果每对夫妇平均生1.5个孩子,那就意味着每一代人要比上一代人少25%,年轻人减少,老年人比重增加,老龄化就会越来越严重。”王丰说。

目前,世界上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低生育的国家里。北欧各国、新加坡、日本、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俄罗斯和西欧很多国家都在鼓励生育,但是收效甚微。王丰认为,应该在人口负增长还未到来之前,放开二胎指标。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数据显示:中国老龄人口赡养负担约在2040年赶上欧洲国家。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提高生育率的时机,等到老年赡养负担很重时再提高生育率,中国老龄社会则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放开二胎指标是一个很容易做的事情,没有多大的阻力。乐观地说,改革已经进行了一半,即计生委、卫生部合并。然而,真正鼓励生育的政策还没有出现,使社会转变成一个家庭友好型社会的政策还没有开始。”王丰说。

长期以来,人口问题给中国带来了很大压力,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担心,二胎指标放开后,刚刚控制的人口会继续增加。对此,王丰认为这种担心是一个误区,认为只有把人口控制在一个什么区间,中国才会好。事实上,政府不能以人口的总数作为依据来控制人们的行为。

王丰说:“这些年,我国农村务农人口减少了50%以上,耕种土地减少了百分之十几,但是产量却大幅度地增加,所以,这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环境污染也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

经济增长更需注重“开源”

人口红利日渐消失,中国正在减速的经济会进一步放缓。

对于经济放缓后如何养老的问题,王丰指出:“尽管大家讨论的比较多的是怎么抚养老年人的问题,但是现在最重要的是经济问题,是如何‘开源’的问题,就是在人们健康长寿的情况下,怎么样能有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中国的经济具有持久的活力的问题。”

如何“开源”,让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王丰认为,首先要平衡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关系,在更大的市场空间里,国民共进,实现双赢,使社会更有活力,让更多的人来创造。

第7篇:老龄化的机遇范文

一、老龄化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消费结构面临转变

由于老年人的增加,在相关医疗领域和老年服务等消费领域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老年人希望能够得到健康的身体,于是,诸多投资商开始围绕老人开始创新发展,以期给老人提供温暖舒适的服务。但这一现象的出现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冲击,势必会减缓增长的速度。

(二)科技创新遭遇浅滩

社会老龄化问题凸显,导致社会新兴劳动力减少,换句话说,年轻人的活力总量减少,在面对工作时所带来的创新能力进一步下降,从而削弱了社会创新观念的形成,同时也不利于未来我国创新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创新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劳动力比例下降

对于沿海城市而言,经济的发达水平足以吸引足够的劳动力维稳城市发展,但对于内陆城市而言,随着老年人逐渐增多,社会劳动力严重不足,从根本上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而从宏观角度来讲,劳动力短缺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形成不利的影响。

(四)养老、医疗保障压力加大

社会福利是需要全体人民共同承担的一项责任。而近年来,我国养老金的缺口已经达到1000亿,而随着老年人的逐步增加,我国养老缺口逐渐增大。据目前的调查显示,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都没有养老保险,换句话说,未来有很大一部分人不能领取养老金。这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形成一定的压力。而由于老年人的体质较弱,患病几率是正常人的3倍,不仅增加医疗资源的投入,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

二、基于老龄化角度分析二胎政策的有效性

我国社会老龄化严重,人口生产力严重不足,外加上社会压力大,增加了独生子女的生活负担。因此,全面放?_二胎政策是我国发展历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一方面为了减少家庭因失去子女导致失独的风险,另外一方面,保证我国生产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必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两面性的问题。

第一,延长我国的人口红利。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导致我国人口红利逐渐递减,如果继续保持现有政策形势下,未来将会直接导致人口红利消失,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形成不利的影响。而二胎政策的放开,让人口进一步增加,保持一定的社会劳动力量,维稳人口红利现状。

第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以后,我国在儿童领域的需求急剧增加,其中奶粉、尿不湿、奶瓶、儿童服装等企业也瞅准了市场,加大了生产力,进一步解决我国部分就业问题,为社会带来一定的发展福利。

第三,男女比例失调更趋严重。截至到2014年,我国大概有9000万对夫妻符合二胎政策的生育条件,而由于社会压力大,养育孩子的成本高,导致只有部分家庭可以生育二胎。而由于受传统思想或父母思想的影响,总希望得到一个儿子,故而有可能导致性别失调的现象更加严重。

第四,教育负担增加。2013年,各省市开始试行二胎政策放开后,导致我国的婴幼儿比例大幅度增加,但我国的幼儿教育条件严重滞后。针对偏远的地区缺乏幼儿教育的问题始终亟待解决,这也导致农村、乡县的孩子大量涌入城市,争夺城市幼儿教育资源,而为了进一步维稳,诸多幼儿园开始出现费用高昂,入学条件限制等因素的出现,这对于部分家庭而言,是不能承受的事情。外加上,现代教育成本高昂,从幼儿教育到义务教育,再到大学,整个的教育成本无疑增加了二胎夫妻的生活负担。

第8篇:老龄化的机遇范文

关键词:劳动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影响;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32-03

人类预期寿命的逐渐延长、死亡率降低以及出生率下跌造成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从2005年一直到2050年,全球人口数量将达到92亿。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数量之比将从当今的大约11%提高至22%;超过65岁的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数量之比将从当今的大约8%提高至16%;超过80岁的年人数量将在4亿以上。我国情况相对而言更加严重,已提前发展至老龄社会,预计在2030年的时候,我国会出现老龄化高峰,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会达到31.2%,我国必须面对这种“未富先老”的经济发展局面。

一、实证方法和研究数据的选取

研究样本数据采用的是1993―2014年的具体时间序列数据,通过人均GDP指标衡量经济增长,对于人口方面,着重测度相关老龄化因素,通过老年抚养比指标,也就是ODR对我国老龄化程度进行衡量,并且增加了人力资本―HC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PGR的指标,其中前者可以将人口质量变化有效反映出来,后者可以将我国人口数量发生的变化准确反映出来。ODR指标、HC指标以及PGR指标共同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口因素造成的影响[1]。依据我国实际情况以及数据可得性,选择我国超过65周岁的老年人口数以及同期劳动人口数量之比来表示老年抚养比,对于人力资本而言,可以通过年度教育总经费以及当年GDP之比来表示其度量。本文所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或者是世界银行,同时,为消除源数据所具有的异方差性,全部数据都选取自然对数构建相应的模型。

二、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计量分析主要要求之一就是数据变量保持平稳,可是在实际经济生活里面,时间序列数据一般处于非平稳状态,因此,进行实证分析的时候首先应该对四个变量实施平稳性单位根相关检验环节,选择对数后的具体变量数据和相应的一阶差分开展ADF检验(其中5%表示达到显著性水平)工作。

依据EVIEWS最终分析结果能够知道,PGR、PGDP以及ODR全部拒绝了有单位根这一原假设,属于一阶单整序列,而其中HC的原数据以及一阶差分均处于非平稳状态,继续对以上几个变量的具体二阶差分实施ADF检验(其中5%代表显著性水平)过程。依据检验结果可知,上述四个变量全部拒绝了原假设,也就是具有二阶单整关系,属于同阶平稳序列,需要对其协整性进行验证[2]。

(二)协整检验

分析时间序列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所用时间序列处于平稳状态,也就是没有随机趋势或者是确定趋势,不然将出现“伪回归”现象。因为实际经济里面的时间序列一般是非平稳的,如果对变量进行差分让变量平稳,就将丢失总量的具体长期信息,因此需要采取协整的方式来处理这一问题[3]。

首先应该确定VAR模型具体滞后阶数,能够通过综合运用HQ、LR、SC、FPE以及AIC相关标准来确定,通过分析结果能够得出2属于最优滞后期,同时AR根模倒数全部在1以下,因此这一模型非常稳定。

因为VAR模型具体滞后期是2,所以协整检验滞后期应该是1,通过Johansen检验协整检验每个序列,依据检验结果可知,迹统计量或者是最大特征根统计量都于5%显著性水平条件下对原假设进行了拒绝,这表明HC、PGR、PGDP以及ODR间具有协整关系。其中,标准化协整方程如下:

PGDP=-6.520141 ODR+2.098707PGR+2.824500HC+μ

通过上式可以发现,人口老龄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反向,而人力资本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如果老年抚养比提高1个百分点,那么人均GDP将会降低6.52%,依据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人口数量自然增长率正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所以,为了抵消老龄化加剧以及减小自然增长率,增加人力资本是个有效的手段。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经过协整检验之后可知变量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可有没有构成因果关系还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检验。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来对HC、PGDP、PGR以及ODR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其中确定滞后期是2[4]。依据最终检验结果能够发现,当处于5%显著性水平的时候,HC、PGDP、PGR以及ODR相互之间是格兰杰原因,这种因果关系具有双向存在性,并且均属于经济体系里面的内生变量,经济增长(也就是人均GDP)和人口变量(包括人力资本、老年抚养比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四)对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

对于脉冲响应函数――IRF而言,其主要作用时对源于某个内生变量的具体随机扰动项里面某一标准差冲击给相应VAR模型里面全部内生变量当前值以及未来值造成的影响进行衡量。本文将分别对PGDP予以一个HC标准差冲击、一个ODR标准差冲击以及一个PGR标准差冲击,其中脉冲响应分析图可以将冲击作用非常直观地表现出来(如下图所示)。

依据脉冲响应分析图可知,在第0年的时候对PGDP予以一个ODR脉冲,不会严重影响到前五年的PGDP,可是从第六年开始不良影响逐渐开始显现,同时存在进一步扩大的发展趋势,这说明人口老龄化会给经济增长带来长期负面效应。同时,在时间不断累计的条件下,这种负效应就会逐渐增加,变得更加严重。而对PGDP带来一个PGR的相应脉冲,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在第五年的时候这种影响程度提升至最大,之后慢慢降低[5]。尽管本文获得的脉冲响应图仅仅将十年之内的冲击效果显示出来了,可是能够通过这种响应图对收敛的趋势进行预期,其中预期结果是该趋势不会发生变化,并且最终将逐渐回归到零,即对于人口增长率而言,其造成的影响具有一定时效性。此外,还应该考虑HC给PGDP造成的冲击,PGDP遭受冲击后的当时会产生负面影响,慢慢加深到第三年就会达到最大程度,之后这种负面影响逐渐降低,直至第六年变成零,接着会呈现出一定的正面影响,同时影响程度逐年提升。这种现象说明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在起初几年不仅不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正效应,还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可如果从长期来看,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给国家经济增长带来的正效应是非常深远的。

三、结语

尽管当前我国劳动力的老龄化程度不会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可在老年人口高峰期逐渐临近的情况下,我国劳动力必然会承受老龄化的冲击。国家在关注人口老龄化现状的时候,更应该全面了解劳动力老龄化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制定合理的政策预案,从而采取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去解决劳动力短缺的相关问题,达到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增长的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君君,胜,关之烨,等.劳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9个省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4):149-159.

[2] 王金营,杨磊.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J].人口学刊,2010,(5):15-24.

[3] 孙爱军,刘生龙.人口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1):37-46.

第9篇:老龄化的机遇范文

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强制建立,保证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的制度。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应该是每一位居民的基本权利,但是由于许多原因,使得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同等待遇的养老保障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均等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在杨凌示范区与现有养老保险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杨凌示范区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养老保险;一体化

目前,杨凌示范区养老保险“碎片化”严重,再加上城乡养老保险差距较大,城乡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不均等现实情况,已不能满足杨凌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所以必须进行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改革。

一、杨凌示范区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杨凌示范区主要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各种养老保险制度相互分割,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在参保对象上,各类养老保险制度都有自己相应的参保人群;在缴费标准上,各类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标准也不同,政府、企业、个人在承担责任方面也不同;在待遇水平上,各类养老保险制度的给付水平也不同,而且差距很大;在管理上,各类保险制度相互分离,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和管理成本。总之,相互分割的养老保险制度不适应杨凌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近三年的基本情况见表1:

二、杨凌示范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中存在问题分析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目前我区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均GDP已突破三万元大关,由2010年的人均23754元增加到2012年的人均35911元,人均GDP增加12157元。杨凌示范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城乡要一体化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见表3)就是最大的障碍。

2. 城乡养老保险水平差距大

城乡间养老保险水平差距比较大,远远没有实现社会保障均等化的目标。2012年,杨凌农村居民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到年老后享受每月100元以上的养老金,而城镇养老保险现在的平均待遇水平为平均每月是1800元,城镇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大约农村居民的18倍,差距很大。近三年来城镇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主要几个指标的情况对比见表1。

3. 社会认可程度的差距大。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再加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不足(2012年人均每月100元),不能保障农村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水平。因此农村居民不是十分认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杨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因为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水平较高(2012年人均每月1800元)和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使大家特别认可。杨凌示范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有一种特殊现象,就是已退休的父母用自己的养老金给无固定工作的儿女缴纳养老保险,以便儿女老了生活有保障,这说明城镇职工养老险已深入民心。

三、实现杨凌示范区基本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基本要求

1. 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意识

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不是实行强制措施,而是

实行自愿参保的原则。在农村“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必须加大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意识,让农村居民意识到养老保险制度是真正的为民惠民的政策。

2.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政府应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缴费水平。影响农村居民养老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缴费高低,而缴费高低又由收入水平决定。所以,提高杨凌示范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就是提高他们的养老金水平。

3. 合理分担责任

在养老保障领域,市场机制无法有效的发挥作用。无论养老保障制度如何变革,政府都不可能推卸自己的主导责任。因此,政府应该主导养老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独揽责任,坚持责任共担的原则,由国家、单位以及个人共同承担养老保障的重任。养老保险的主体有个人、政府、企业、任何主体都有自己相应的责任。

4. 经办部门的合并整合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由不同的社保经办部门负责,主管部门也不同,但是使用的终端机和软件都是一样的,服务器也在一起。这样造成了办公设备的重置,资源和人员的浪费。另外,两个社保经办部门距离很远,一个在杨凌城区的西边一个在东南,给群众办事造成不便。所以应该把两个单位合二为一,设备人员重新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率,也方便群众办事。

5. 建立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可以扩大缴费的档次或缴费比例,不管是城乡居民,还是城镇职工都可以选择和在自己承受能力范围之内的缴费档次或缴费比例。在缴费的设计上,应该体现激励的原则,对非在职的城乡居民和多缴费的参保人员予以更高的政府补贴,激励居民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或缴费比例,从而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和参保率。

6. 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分为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给开展企业年金的企业以税收政策上的倾斜,增强企业的积极性。鼓励银行加快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业务的开展,让居民和职工都认识到除了基本养老保险还可以参与补充养老保险。这样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就不只是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晚年生活将得到很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