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

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

第1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 中欧贸易 影响 对策

欧盟自成立以来一直倡导欧盟区成员国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其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与日俱增。然而,自2009希腊爆发债务危机以来,整个欧盟很快被拉入泥潭。

一、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的发生。

首先,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很难保持稳定,在面对债务危机时,显得异常脆弱,无法有效的振兴经济。

其次,欧盟国家的福利制度如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非常完善,这种完善的福利制度需要巨大的财政支出,据统计,欧盟一半的财政支出用于支付社会福利。可以说,欧盟的巨额债务跟高福利是有很大关系的。

最关键因素,欧盟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各成员国丧失了独立制定本国货币政策的权力,各成员国很难根据本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整国家宏观政策来应对危机,无法有效地按照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来调节经济战略,国家宏观调整能力下降。

二、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元区成员国购买力下降,对中欧贸易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同时也透露着一些积极的信号。

(1)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的消极影响

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消极影响突出体现在中国对欧出口贸易萎缩上。

欧盟民众购买力下降。欧债危机导致部分国家国家财政萎缩、公共支出能力下降、社会福利降低等问题产生,并进而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直接影响到进口需求。

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欧盟各国要采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这必然要求保护本国行业和企业,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贸易保护措施屡见不鲜。

(2)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的积极影响

促进中国进口业发展。欧盟区成员国国内市场萎缩,欧盟企业将更加重视国外市场的开拓。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欧盟必然加强与中国沟通合作,扩大中国市场。此外,欧盟可以适当放宽高新技术的出口条件,换取资金,谋求出路。

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中国产品出口。中国农产品、机电产品等相对还是具有非常大的价格优势和很强的实用性的,在欧洲居民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下,欧盟区居民可能会通过加大对中国低价产品的购买以缓解经济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

欧债危机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2009年中国经济率先回暖,来自于外界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此起彼伏,中国政府饱受巨大压力。欧债危机爆发,欧元大幅贬值,人民币也因此相对升值,由此部分地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三、应对欧债危机、促进中欧贸易的对策建议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重创了欧元区的经济体系,中欧贸易同样也深受其影响。中欧各国政府及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欧贸易顺利正常进行。

1. 加强政府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贸易潜能

首先,中国政府要主动加强与欧盟成员国政府的沟通与合作,争取创造贸易条件、降低贸易壁垒、减少关税等。

其次,中国国内企业要完善自身贸易体制制度,要加强交流,研究欧盟各项规章制度。此外,中国企业要针对欧盟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真正满足欧盟民众的需求。

2.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欧债危机导致中国对欧贸易价格优势减弱,特别是低技术含量的优势几乎丧失,对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必须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3.扩大内需

欧债危机下,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中国出口受阻,中国政府和企业就应该注重开拓本国市场,激发本国居民的贸易潜能,在依靠出口的同时,加大内销力度,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四、结语

欧元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内忧外患的集体爆发导致了债务危机的爆发的必然,欧债危机有直接与间接的影响了中欧贸易的进程。应对危机,中欧各国政府和企业要加强合作,保持沟通,密切配合,共同促进中欧贸易继续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云.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贸易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J]. 国际贸易,2010,(1):60—60;

[2]李力. 债务危机冲击中欧贸易[J]. 中国评论,2011,(6):64—65;

[3]罗巧云. 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出口影响及对策[J]. 国际商贸,2012;

第2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

成因源头

上世纪90年代,爱尔兰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解决债务困境,通过低税率吸引海外直接投资,使爱尔兰成为全球资本投资欧洲的重点进而带动房地产等产业的迅猛发展,“爱尔兰模式”曾经是一个流传全球的成功范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爱尔兰房地产泡沫破灭,成为债务危机的导火线。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爱尔兰5大银行都濒临破产。爱尔兰政府9月底称,为了维护金融稳定,救助本国五大银行最高可能耗资500亿欧元,2010年财政赤字会骤升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2%,公共债务将占到GDP的100%,这一消息导致爱尔兰国债利率大幅飙升,由此掀开了债务危机的序幕。爱尔兰信用违约互换合同一度接近600个基点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一度超过8%远超希腊危机爆发时其相应的水平。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业危机,债务危机成了爱尔兰债务危机的内在连锁源头。

12月初,欧盟财长正式批准对爱尔兰的救助计划,爱尔兰财长公布了史上最为严厉的财政紧缩计划,根据计划,爱尔兰政府承诺将在2011年通过削减公共开支和增加税收等多种方式削减60亿欧元财政赤字,其中40亿欧元来自于压缩开支,20亿欧元来自于提高税收。在未来4年的时间里,财政紧缩的总额将达到150亿欧元。然而,财政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危害也难免随之显现,从而增大紧缩计划执行的难度,导致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很难降低。

如果从积极措施来看,爱尔兰债务危机会得以解决。除爱尔兰政府已公布的大规模减债计划(2011年赤字将降至占GDP的10%以下)外,爱尔兰政府手中仍然握有200亿欧元现金储备,至少到2011年年中之前尚足以偿还所有现有债务本息,而且爱尔兰政府已于11月正式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援助,爱尔兰与欧盟也已达成了金融救助计划协议,以支持该国银行业与公共财政。此外,“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保护之下,爱尔兰国债没有突破风险约定。

然而,爱尔兰债务问题之所以迅速被国际市场关注,一方面是出于对爱尔兰自身经济、银行业和财务问题的担心,另一方面则是对欧元区和欧盟救助机制的不信任,同时也再度暴露出欧元机制的内在缺陷,即不管是预算赤字失控,还是税率恶性竞争,都是源于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立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与希腊债务危机一样,解决爱尔兰问题的关键并非爱尔兰政府,而要看欧盟和欧洲央行。

欧元的问题不只是欧元区政府的债务问题,欧洲必须解决欧元结构僵化和银行背负巨额债务的问题。目前,主流投资者都在纷纷避开欧元区高负债国政府债务,甚至认为CDS或指数基金投资高收益公司债风险小于国债,这表明只要欧元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性完善,银行业系统性管理债务危机风险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再加上全球经济复苏前景难料,美国经济数据时好时坏(美联储或将继续扩大宽松规模),欧洲债务危机和亚洲高通胀还未走到终点,都为欧元危机的再度爆发埋下隐患。

房地产泡沫破灭与银行业危机

除爱尔兰外,从实践看,亚洲金融危机中绝大多数受影响严重的国家也都经历了一个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然后才是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比例的急剧上升和银行体系的崩溃。尽管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二者之间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资产价格的倒塌确实对银行体系影响至关重要。

在过去2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资产估价偏高的房地产和证券抵押形式提供的贷款偏离了真实价值,形成巨大的“泡沫”。气泡的形成,从微观层次上说,与过度投机有很大关系。一旦经济出现波动,资产价格下降时,银行业的信贷资产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以自我实现的机制会传导到资产市场,使价格水平进一步恶化。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与银行的信贷资产之间具有相互放大的效应。在经济增长较快的环境中,多数借款人都具有暂时性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银行的信贷资产潜在的危机被“虚增”的价值掩盖起来,如果这种虚增的价值突然下降,风险就很容易转化为现实的危机。事实证明,发展中国家在银行业危机发生之前都经历了信贷资产的过快增长,而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信贷抵押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

芬兰从1991年以后有3家银行由于大量呆账贷款以及其在股票市场投资的失误而破产。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银行业危机很大程度上也是地价和股价泡沫引起的。泰国在危机前30%的商业银行贷款流入房地产部门,从1989年到1996年的七年间发放的住房贷款从1000亿泰铢增加到4000亿泰铢,增加了3倍多。从1996年到1997年股价和地价跌幅分别接近60%和30%,造成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比例达到18%,其中有一半来自房地产部门。而20世纪香港的几次银行业危机也都与房地产泡沫有关60年代初期香港房地产业进入建筑,1961年到1965年的四年间,香港银行在房地产部门的贷款在各类贷款中所占比重最大,相反银行的平均流动资产比例却从34.3%下降到27.6%,1965年房地产价格暴跌,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清偿风险迅速积累并爆发。90年代初瑞典银行的危机也与房地产泡沫破灭有关:在瑞典的银行中房地产和住房抵押贷款占的比重很大,当时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跌,短期下降了达50%,直接造成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

政府债务风险警戒线的界定

从60年代以来西方宏观调控的历程来看,由于增税的阻力日益增加,发行国债来维持财政平衡成为十分经常的做法。但是也有国家因国债规模扩大引起未来还本付息压力的增加,最终由于内外债负担沉重而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次欧洲债务危机再次引起各国对合理债务负担水平或能承受的最大债务警戒线的探讨。而运用适度国债规模指标可以有效防范国债风险,确保债务经济的安全。尽管某些指标分析的结果存在差异,但这种方法已成为当今国债风险分析的标准。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

指标来衡量国债风险。这些指标主要包括国债负担率、赤字率、偿债率国债依存度、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借债率,居民应债能力指标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即欧洲联盟条约)中所规定的加入欧盟国家“政府财政赤字率不超过3%,国债负担率不超过60%”的趋同标准被认为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加以合理运用可以防范国债风险,值得借鉴。但是其初衷为了欧盟成员国将财政赤字和债务保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以便有利于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利率和汇率水平,算不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临界值。

确定政府债务风险临界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全面深刻的理解各指标的经济含义,并根据如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率和效益指标,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费水平、市场体系发育程度,金融深化的程度、国债市场发育状况,财政收支情况、政府管理效率、国债结构与成本一效益状况,财政与货币政策目标综合考虑。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与GDP的比率)和赤字率(赤字总额与GDP的比率)来分析和评价政府债务风险。而从国债负担率指标来看,欧洲主要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对部分银行国有化后,原来银行的负债合并到公共部门负债导致债务负担率激增,超过风险警戒线。而实际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很多国家在此轮危机中都面临类似问题。

从赤字率的角度考察,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欧洲各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救市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而使政府债务负担突破了风险警戒线,为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应该说,庞大的公共债务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巨额偿债支出、市场信心的缺少以及对汇率的负面影响等。同时,巨额财政赤字也将引起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这从英镑和欧元近期的走势也充分得到验证。

第3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制度缺陷;经济结构失衡;高福利制度;政治矛盾;次贷危机

2007年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隐藏在繁荣表面下的危机逐渐浮出水面。三大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希腊等国的信用评级,欧洲债务问题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本次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本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总的来讲可以分为六类,外因方面:1.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物;2.欧债危机是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不合时宜的调低信用评级的产物;内因方面:1.欧元区制度缺陷;2.危机解决机制的缺失;3.高福利制度与人口老龄化;4.政治矛盾和成员国忽视欧洲经济治理。

一、外因研究

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将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归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三大评级机构不合时宜的降低欧元区各国的信用评级,这些系为外因。

2.1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学者周茂荣 杨继梅(2010)认为2008年遭受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此前其财政状况如何,各国的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都严重超出了趋同标准;C.Noyer(2010)也在文章中指出尽管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某些国家的结构性财政赤字已经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金融危机极大地恶化了公共财政状况,从而导致了此次债务危机。

2.2评级机构的影响三大评级机构下调希腊等国的债务评级,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帷幕。周茂荣 杨继梅(2010)。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委员JoséManuel González-Páramo(2011)也表明,市场震荡的一大根源是评级机构。Manganelli&Wolswijk(2009)从政府债券利差与评级机构之间的关系得出,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引起政府债券利息显著高于正常水平,导致市场筹资成本骤然升高。这违背了金融稳定。

从研究结果来看显然次贷危机及下调评级确实推动了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发生,但是将欧债危机的深层次的原因归结为这两大外因显然是不合适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原因。因此将欧债危机的根源归为金融危机或是三大评级机构似乎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其本质原因并未找到,有推卸责任之嫌,不利于债务危机的真正解决。笔者认为金融危机只是欧债危机的导火线、大评级机构只是放大了危机的效益,但并不影响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存在。要找到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必究其内因。

三、内因研究

外因的研究似乎不能充分说明欧元区债务危机的真正根源,国内外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欧元区的内部原因之上。

3.1欧元区制度缺陷

张健雄(1999)认为由于欧洲货币联盟先天不足,启动后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他在文章中指出欧元区的发展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面前是脆弱的。宋玮、杨伟国(2002)在其研究中表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对称结构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会对欧元区经济未来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3.2经济发展失衡论

李乾孙(2011)中指出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首先在于经济的结构性缺陷,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相互依赖过重,房地产泡沫严重。孙玲姜荣(2012)就欧元区经济内部不对称性导致债务危机的演变过程和影响机理做了详尽阐述;指出如果政府实际债务水平超过最大可维持债务水平,债务水平将呈现持续上涨趋势。

3.3高福利制度与人口老龄化

Zhang Houqi(2011)认为欧债危机根植于高水平的退休福利以及医疗保健制度,是国家金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制度加重了欧元区的债务危机(D.Bruninger,2011)。我国学者郑秉文(2011)分析“老龄化成本”的含义和构成,认为欧洲尤其是希腊的养老金体系存在的替代率过高、待遇率严重失衡、养老金财富总值超出支付能力等问题提升了老龄化的财务成本。

3.4成员国忽视欧洲经济治理以及政治矛盾重重。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托马斯.萨金特(2011)表示,欧洲债务需要的是经济方案,但问题所在主要是政治。Giancitietal(2010)指出,面对当前的危机。欧元区国家在救助机制上迟迟达不成协议,错过了最佳的救助时机,加剧了危机的破坏程度。欧元区尽管是一个货币联盟,使用共同的货币,却只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区内政治矛盾重重。

四、小结

现有的文献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宏观的分析了欧债危机的起源。从本次欧元债务危机的发生原因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

(1)为实现欧元区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相统一,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扶持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国家,以共同进步为前提制定相关的财政和经济政策。

(2)区内中的成员必须致力于本国的经济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本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并减少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减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3)高福利制度使民众享受到了经济繁荣带来的成果,但高福利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负担,为债务危机埋下伏笔。因此,一国的福利政策需要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以防陷入福利陷阱。(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蒋俊贤.欧洲债务危机的反思及其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东南亚纵横.2010.12

[2]郑秉文.《欧债危机下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从福利国家到高债国家的教训》,《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2011

[3]周茂荣.杨继梅.“欧猪五国”债务危机及欧元发展前景.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第4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

关键词:美国;债务危机;影响;启示

一. 美国债务问题的演变过程

最早的美国债务起源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当时独立战争其间由于经费的紧张,美国发行了大量的“大陆币”和战争券来筹集资金,于是在美国政府建立的初期便背负了7500万美元的战争债,这也是美国最早的国债。随后,美国一直实行“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因此,美国发行的国债不是很多。但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的强势地位,使美国“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开始转变,美国政府开始发行大量的国债,连年的财政赤字使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美国债务危机的演变过程,从头到尾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美国由债权国向债务国的转变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美国经历了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期的辉煌到美元不再同黄金挂钩的尴尬,但这并没有动摇世界各国把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想法。据统计,1971年到1984年之间,美国的国债总额一直小于GDP,但是美国的国际净债券在不断的下降,一直到1985年年底,美国海外资产总额为9534亿美元,而外国在美国的净资产为10598亿美元,外国在美国的净资产超过美国的海外资产,美国成为了净债务国。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1年。期间以1993年为分界点,1993年之前美国国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攀升,据统计,该比例从1986年的39.5%上升到1993年的49.3%,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海湾战争中巨额的战争经费和政府实行的减税政策,使美国的财政赤字不断的扩大,政府不得不靠发行大量的外债来解决财政问题。但在1993年克林顿上台初期,平衡预算可以视为其财政政策的主要特征,克林顿政府通过增加投资和实施经济转型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实行削减国防预算和政府开支来减少财政支出。克林顿政府地财政政策使美国由财政赤字逐年减少,并且在1998年出现了近30年来罕见的财政盈余。

第三阶段,2001年以后,美国开始出现了经济问题。2001年以来美国经历了网络泡沫,“9.11”事件以及“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些大量的战争经费使美国不得不靠发行国债来解决这些问题,美国的财政赤字开始迅速膨胀,美国国债总额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33196亿美元升至次贷危机爆发前的50351亿美元。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以及战争筹款使美国的财政赤字持续累积。次贷危机爆发后,为了挽救美国的金融业,美国政府实行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使本已经十分沉重的美国国债进一步恶化,截止到2011年5月,美国已经达到债务上限,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

二.美国债务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次贷危机爆发后,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当世界各国都积极努力走向经济复苏的道路的同时,爆发的欧债危机使发达经济主体的债务面临着巨大的信用危机,与此同时美国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信用评级的下调,使美债问题愈演愈烈,不仅给其国内造成较大冲击,也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复苏:

第一,美国债务问题延缓了经济复苏的进程。实际上,为了政府通过强有力的经济刺激计划去修正一个有问题的经济体只能是减轻这种痛苦,并不能完全消除,如果政策运用不当,很可能导致经济陷入更深的泥潭。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国在2008年10月和2010年11月启动了两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国国内的流动性基础货币规模迅速扩大,从而造成美元大幅贬值,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渐显示出来,美国的经济现实势必将推迟美国经济的复苏。

第二,美国债务问题的加剧或引发全球经济“二次危机”。美元作为世界性的主要储备货币,美国信用评级一直处于最高水平,美元及美债被投资者认为是最安全的避险资产之一。随着美国国债逼近并超过法定的债务上限,美债违约一触即发,虽然美国最终提高了债务上限,但投资者对美债市场的担忧远没有消除,如果投资者一旦减持或抛售美元债券,或许会引发全球经济“二次危机”。

第三,经济复苏前景更加令人担忧。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美国经济的好坏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在欧债危机还未散尽,美债又达到债务上限,之前的金融危机只是金融机构的危机,但是现在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的债务危机,而且就连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也出现了债务违约的风险,经济复苏前景更加扑朔迷离。

三.新一轮全球债务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对策建议

国家债务危机正在经历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转变,从拉美债务危机到迪拜债务危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欧洲这个发达的经济体,美债危机的爆发犹如雪上加霜,使全球债务危机继续延伸,面对美债危机,作为美债最大的持有国,我国必须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首先整中国的外汇战略及贸易结构,实现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结构。多年的贸易顺差使我国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而这其中大部分又以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重新流回美国,大量的美元储备也正在被美国的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逐渐吞噬。那么,调整中国的外汇战略,实现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结构势在必行。我们应当丰富外汇币种的储备,增持欧元,日元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同时也应主动调整贸易结构,积极开拓新兴发展中国家,不断扩大在这些国家中的影响力。

第5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 深度演化 出口

一、引言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9年随着希腊政府宣布其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阈值,欧洲债务危机再一次让全球经济走入低谷。危机从希腊扩散到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欧元区部分国家陷入银行业破产、失业率剧增,制造业萎靡不振、经济几近崩溃的局面,且欧债危机的范围和程度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此次危机力度强大、扩散迅速、来势迅猛、持续长久,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欧债危机的开始就像推倒了一块多米诺骨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也不可避免的卷入欧债危机的浪潮中。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增速锐减、萎靡不振,我国外贸行业受到沉重打击。

欧债危机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值得我们持久关注和细致研究。深入研究掌握欧洲债务危机的最新动态,分析这场危机的影响和发展趋势等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世界经济的运行特点,从而采取有效的对策应对这场席卷全球经济的寒冬。本文以全新的二维角度对欧债危机的深度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根据2009—2013年最新的官方数据进行分析,这对我国有效应对欧债危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欧债危机深度演化

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度演化过程宏观上可以归纳为两个维度:一维是横向演化,指危机以点、线、面的趋势蔓延;另一维是纵向演化,指危机从虚拟经济波及到实体经济、从宏观经济延伸到微观经济。

(一)横向深度演化

从欧洲债务危机所涉及国家的先后、多少来看,希腊债务危机标志着欧债危机的开始,随后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相继陷入债务困境,最后欧洲经济整体受到危机影响,连龙头国家法国、德国也不能避免。从中不难发现债务危机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呈现出由点连成线再扩展到面的特点。

祸起希腊,但不止于希腊。危机迅速向欧元区其他国家扩散,其中以“欧猪五国”(PIIGS,Portugal—葡萄牙、Ireland—爱尔兰、Italy—意大利、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危机不断向核心国家蔓延,不仅是南欧国家遭受波及,就连欧盟核心国家德国、法国也难避其害;穆迪近20年来首次下调意大利的信用评级且前景展望为负面。2010年,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0个出现赤字超标问题。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主观意愿还是被迫接受,已经有五个欧元区国家接受国际贷款机构“三驾马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央行和欧盟委员会)的资金援助了,依次为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塞浦路斯。而斯洛文尼亚很可能成为欧盟下一个救助对象。欧洲国家普遍经济增速连续下滑,尤其在2010年的第二季度、2011年的第四季度和2012上半年危机态势进一步恶化,失业率高升,市场信心低迷。整个欧元区面临成立14年(1999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出现而成立了欧元区)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二)纵向深度演化

从受债务危机影响的经济部门来看,危机蔓延的趋势是从金融服务业到实体经济。

首先,危机是从政府背负高额债务、资金运转不灵向欧洲金融行业传播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欧洲各国为了拯救银行而发行大量国债以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当大规模债务危机袭来时,国债收益率升高、融资困难,银行业资产减值、资不抵债,承担着巨大的债务风险,甚至这一危机也决定着许多银行的生死存亡。目前欧洲银行业危机的深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巨大的资金空洞正等待补充。欧洲银行业持有大量的债务风险敞口,如法国第一大银行BNP Paribas持有50亿欧元希腊国债,法国兴业银行持有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以及意大利等国的国债,合计130亿欧元。为了挽救希腊等国、维护欧元区的稳定,债权国的金融机构采取减记持有债务国债务的措施。而救助危机国银行耗资巨大,赤字大幅攀升,债务状况恶化,引发了市场对银行业危机的担忧。

第二,大多数银行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目前,欧洲主要银行持有大量的欧元区债务危机国的政府债券,因这些债券收益率不断攀升造成银行持有政府债券的实际价值大幅缩水,CDS(信用违约掉期)过高,融资成本大大增加造成融资困难,由此引发相关银行的流动性不足、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

其次,危机从虚拟经济波及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动荡损及实体经济,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2012年12月,欧元区制造业信心指数为-33.3,工业信心指数为-13.8,零售业信心指数为-15.9,消费者信心指数为-26.3,服务业信心指数为-9.8,五个指数均在低位徘徊或是连续下降。

实体经济受到负面影响有如下三个原因。第一,国债收益率上升,银行持有的国债价格下跌导致资产减值,银行资不抵债难以为继,银行通过减少向企业放贷来调整资产负债表,企业得不到贷款无法正常运营;第二,无论是从欧盟主观意愿还是从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客观角度来看,欧元走低并一直保持在低位,在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上,欧元的走低导致了美元的相对升值,这使得有色金属、石油等商品价格面临着极大的上行压力,欧洲工业原材料进口成本增加,毛利率将降低,竞争力下降,部分企业艰难维持生产;第三,危机爆发后,各国均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采取了如削减政府开支、减少养老金、降低失业补贴以及提高税收等经济紧缩措施,从而降低赤字和债务。但这抑制了经济恢复和发展,制约了“生产——消费”链,对于欧元区成员国内部的消费需求复苏也产生制约作用,造成了实体经济的萎缩。

三、影响中国出口的途径和机制

(一)需求传导机制

外需减弱是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购买力下降,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欧洲五国等受危机波及严重的国家相继实施了严格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大力削减政府开支,控制日益膨胀的财政赤字,以缓解不断增长的市场压力。但同时,严格的财政政策会阻碍脆弱的经济复苏,抑制消费增长,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和居民都会削减支出。投资者持观望态度,国债融资无力,资金外逃,银行资不抵债控制放贷。欧洲一些不景气的中小企业无法得到政府援助或是从市场上筹集到运转资金只能等待破产清理,这使得欧洲许多行业进口需求不振,也无法继续与中国外贸企业签订订单,从而制约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直接导致我国企业的出口增长乏力。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消费欲望骤降。欧债危机给世界经济蒙上阴影,欧洲缓慢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影响着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也影响到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心理预期影响消费行为,越来越多的人即使有钱也不想或是不敢消费。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欧洲居民的透支消费观念,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更使得欧洲居民减少当前消费。

自2011年以来欧元区的经济景气指数(Economic Sentiment Indicator,ESI)和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CCI)双双连续下跌。2012年10月ESI跌至最低点85.4,11月CCI从上月的-31.6骤降至-34.1.这种颓势在2013年有所好转,欧元区和欧盟4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均环比增长1.2%,分别增加至-22.3和-20.4,但仍低于其长期均值-12.5。2013年5月7日葡萄牙重返资金市场,自2011年申请救助以来首次发行30亿欧元国债,或许这预示着2013年经济将缓慢回升,2014年会有所好转。

(二)汇率传导机制

对于我国来说欧元贬值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欧元贬值将扩大出口,减少进口,改善贸易收支,减少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债务危机造成欧洲经济萎靡不振,债务人资不抵债,债权人不愿放贷,影响了欧元区银行业内部的资金流动性,导致欧元走弱,从而人民币对欧元被动升值。这使我国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国内的电子、纺织、机械等众多劳动密集型低利润行业的产品出口遇到明显阻力。一方面,外贸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这些商品出口到欧洲的销售价格上涨,削弱我国产品竞争力,市场需求减少,企业出口利润进一步受到挤压,生存环境趋于恶化,出口动力下降,最终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减少。另一方面,多数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具备议价能力,市场上替代品充沛,较高的价格弹性下售价的上升使得欧洲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减少,于是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国内企业最终选择减少出口。

图1为2009年1月-2012年12月这48个月的汇率走势,汇率曲线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欧元兑人民币总体贬值,在2011年11月以前汇率趋近于9,在8.5以上浮动;11月以后汇率稍有下降,在8.5以下浮动。自2009年以来,欧元兑人民币从最高的1:10.18(2009年11月)到最低的1:7.83(2012年7月),汇率最大下跌幅度约为30.01%。

中国的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约一半以上,这样的经济格局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以促进对外贸易与投资。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欧元贬值势必会对我国出口造成影响,但我国中央银行对汇率的管制使人民币汇率在适度范围内波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汇率变化对贸易的影响。

(三)贸易政策传导机制

贸易保护主义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这个问题在中欧贸易甚至中美中日之间都是由来已久了。但自从欧债危机爆发,对华的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日益严重,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出台的贸易管理及限制措施不断增多,广泛涉及冶金、化工、食品、能源等行业。欧盟在其经济衰退过程中,想方设法转嫁国内危机和损失,于是贸易保护主义变本加厉,反倾销、反补贴、贸易壁垒成为缓和欧盟企业亏损倒闭的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正如布鲁塞尔当代研究所研究员霍尔斯拉格所说:“经济危机让许多成员国希望保护它们幸存的产业,这让中国看起来更像一个竞争对手,而不是一个经济合作伙伴。”

从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滥用WTO规则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主要是指反倾销、反补贴等。二是使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主要指提高进口关税,采取禁止或限制进口的技术性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近几年,我出口产品遭遇的知识产权纠纷和贸易摩擦明显增多,欧盟颁布了大量严格的技术法规、标准,直接或间接地对我国出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企业利益和产业发展形成制约。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遇77起贸易救济调查,比上一年增加11.65%,涉案总金额约277亿美元,涉案金额大幅增长4.7倍。其中,反倾销案件57起、反补贴案件9起、保障措施案件9起、特保案件2起。全球贸易预警组织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崛起中的中国已然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

四、结论

欧洲债务危机经历了开端、发展、升级之后并没有偃旗息鼓,仍旧不断扩散并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本文把危机深度演化的过程概括为两个维度:从横向即地理区域来看,债务危机范围呈现出由点连成线再扩展到面的特点,受其波及国家数量不断增加。从纵向即经济部门来看,危机深度演化的趋势是从金融业到实体经济,从宏观GDP到微观制造业均遭受沉重打击。很多欧洲银行面临巨大的资金空洞,对濒临崩溃的债务国风险敞口较大,而且流动性不足。随后危机在制造业不断深化,制造业活动萎缩,失业率飙高。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危机通过需求、汇率、贸易政策三大传导机制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严重的冲击。从贸易总量看,目前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已经从早前两位数的增速下降到个位数、甚至负增长,出口面临严峻挑战。从产品结构看,机电产业、纺织业和金属制品业等出口受阻。从企业类型看,加工贸易和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受危机冲击最大。中国出口贸易需要针对三大传导机制实施应对措施从而减少欧债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

参考文献

[1]潘正彦. 欧债危机加剧下中国外贸发展态势分析[J]. 国际贸易, 2012(02).

[2]皮守成,王永. 欧债危机的蔓延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特区经济, 2012(03).

[3]李本松.当前欧债危机的危害和中国应对之策[J]. 湖北社会学,2012(05).

[4]Reinhart C M, Rogoff K S. This time is different: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第6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

【论文关键词】欧债危机;宏观经济学;一体化理论;货币化理论

2009年11月希腊新总理上台后,发现上届政府隐瞒了真实的财政状况,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随之下调了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2010年4月,标准普尔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进一步下调至垃圾级别,从而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此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也被相继下调。2011年9月,穆迪调低了法国两家银行的信用评级,欧债危机由欧元区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欧洲乃至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市场担忧情绪不断升级。

一、宏观经济角度

(一)欧洲国家经济的结构问题

众所周知,欧债危机始于希腊,接着在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出现主权信用危机。这些国家自身结构存在问题和经济的失调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爆发。总体来看,一方面,这些欧洲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生产性”,即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实体经济空心化;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加剧,增加了财政负担。以希腊为例,希腊经济结构脆弱,以旅游业、农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过于单一、集中,而制造业基础十分薄弱,电器、汽车和船舶等工业品严重依赖进口,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201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2.57%,而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4.62%。同时,政府从国外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公共福利支出而不是用于发展经济,资金的边际产出很低。低效率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动力的衰退,终究不能用国家债务来弥补,所以导致了危机的出现,即使是欧元区核心国家也不能幸免。

(二)三大评级公司的不公正评级

从欧债危机爆发到在整个欧元区蔓延的过程中,国际三大评级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均下调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线。接着,在欧元区诸国偿债高峰危机警示的非常时期,三大评级机构降低其信用等级;在国际社会和欧盟出台了相应救助方案后,受援国家制定改革计划时,三大机构又进一步降低了受援国主权债务的信用等级。联系之前美国次贷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的表现,不得不对其评级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因此在欧洲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评级机构的并不公正的评级,加剧了危机的恶化,对危机的升级有推波助澜之嫌。

(三)欧元区内部制度问题

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1999年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潜藏着分裂的隐患。欧元货币体系涉及多个欧洲国家的利益。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结构等存在差异,仅靠欧洲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政策,缺乏其他行政力量控制,必然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当各国发生利益冲突时,欧元体系自然难以维系。欧债危机的爆发,让世界都看到了这一点。

其次,欧元区缺乏有效的制度或机制遏制国家间的“劫贫济富”的局面。欧元区各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没有利率自主权,也没有调控汇率的能力。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不同的利益诉求,采取的统一的汇率相当于各成员国的平均汇率水平。对经济实力强的德国等国家而言,汇率被低估,从而有利于出口;但对经济实力弱的希腊等国家,出口则受到压制。这就会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使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财富由穷国向富国转移的机制。但因欧元区没有形成一套对冲机制,最终导致欧元区经济不发达国家不堪重负,率先出现问题。

最后,欧元区制度僵硬,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统一的汇率调整,这是欧元区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统一的货币政策难以同时兼顾各国的需求,只能偏向经济发展成熟的德国等国,而使得边缘国家的经济逐步恶化,经济出现高通胀、低增长现象。例如2002年,欧洲中央银行多次降低利率,实施扩张货币政策,使得德国经济增长加速而导致爱尔兰等国原本很高的通货膨胀率进一步升高。

(四)历史原因:希腊从开始加入欧元区时就不满足要求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指出,“欧债危机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几十年错误积累的结果”。这就是说,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历史原因的积淀所致。关于欧债危机的历史原因,主要包含两点:

其一,希腊等国加入欧元区时潜藏的危机。欧元区成立之初,欧洲各国在短期利益驱使下,通过各种手段修改财政数据,加入欧元货币体系,如希腊2001年希腊为加入欧元区时,使用“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使账面上的10亿欧元债务暂时消失,留下了10年偿还90亿欧元的债务,为危机埋下伏笔。为维护欧元区经济稳定,减小风险,欧盟《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3%,债务规模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60%。但2009年11月,新上任的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宣布,前希腊总理公布的2009年政府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应由3.7%上调至12.5%,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调为113%,均远远高于《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比例。

其二,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学术界有大量研究表明:欧债危机与金融危机存在着内在联系。在金融危机中,欧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使得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大幅上升。而但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尽,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的财政赤字已诱发了政府主权债务危机。Reinhart和Rogoff(2010)分析出全球金融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的传导机制:首先是私人债务的激增导致银行业出现危机,政府为尽快从危机中走出,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造成主权债务危机。

(五)高福利增加了财政负担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加上高福利是各政党竞争上台筹码,一些欧元区的边缘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逐渐向德国等核心国家看齐。这些国家并没有敦实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却要努力维持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政府支出和债务不断加大。当借债的规模不断膨胀,而国家却无力偿还债务时,便产生了主权债务危机。

二、一体化理论角度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体化思想出发,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种一体化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一体化有三个条件:生产发展、制度协调和意识认同。在生产发展方面,最先爆发债务危机的希腊等国,工业基础薄弱,在金融危机刺激下支柱产业也严重萎缩,生产力水平很难适应欧元区的发展水平;在制度方面,欧元区结构特殊,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同时又缺乏统一的政治联盟作为保障,各个国家的利益争论不断,在没有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建立货币联盟,显得本末倒置;在意识认同方面,欧元区各成员国从本国利益考虑,分别设立不同的政策目标,并不存在意识的趋同。因此,欧元区一体化并不满足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生产—制度—意识”三大条件。异化的一体化使得欧债危机爆发后,迅速在欧元区扩散蔓延。

第7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

于是,我们看到,国内外许多人都把欧元持续贬值看作是欧元遭遇危机的一个标志。有人甚至惊呼,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面世十一年的欧元有可能“完蛋”。

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惊慌。欧元作为欧元区16国共同使用的货币,虽然短期内遭遇欧洲债务危机的不利影响而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但从中长期看,仍具有很大潜力,完全有可能继续作为美元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国际储备货币存在。相信欧元,主要理由有三。

第一,汇率波动从来不是衡量一种货币是否会“完蛋”的绝对标准,特别是对美元、欧元和日元这样在外汇市场上交易量非常大的货币。从历史来看,当前欧元对美元比价仍处在正常波动范围内。1999年年初,欧元问世之时,对美元比价在1∶1.2左右。此后涨涨跌跌,最低在2000年10月底曾跌至1∶0.82。所以,就算未来一段时间,欧元对美元比价继续走低,甚至跌破“平价”水平,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第二,欧元的长期竞争力仍在。实际上,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之前,许多人担心的不是欧元问题,而是美元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常年的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严重侵蚀了美元币值稳定基础。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国际金融危机当中长期实施“零利率”政策,更增加了人们对未来“美元危机”的担忧。当前,欧元对美元比价走低,不是美元真的有多安全,而是欧元在短期内受到欧洲债务危机影响,被投资者“看低”。从中长期看,欧元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包括科技创新、大企业和品牌以及相对完善且受到监管的金融市场等,不会因为欧洲债务危机就完全消失。另外,欧洲中央银行对于通货膨胀的重视,也非美联储所能及。

第三,欧盟成员国,特别是欧元区大国――德国和法国,将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元。欧元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最大成果之一,来之不易。至少从目前来看,不管外界如何评说,包括是否应该拆分欧元区,或者将希腊等财政赤字严重超标国家开除出去,德国和法国这两个欧元区大国,都没有考虑要放弃欧元。欧元实际上代表了欧洲融合的发展方向,放弃欧元,也意味着几十年来欧洲国家的一体化努力将付诸东流,欧洲未来发展方向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这种代价,是任何欧元区国家都不能承担的。

第8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成因;启示

一、欧债危机概述

欧债危机,其导火索为希腊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出现的债务危机。希腊于2001年加入欧元区,在这个过程中,其为了尽可能的达到欧盟的财赤率要求,大幅缩减自身外币债务,并与高盛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这份协议是以希腊必须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偿还给高盛高额的回报作为前提。但是连续多年整个欧元区经济都不很景气,因此加剧了希腊国内的经济危机。由于无法偿还债务,在2009年的时候就形成了债务危机。

2009年10月初,正当全球经济艰难地摆脱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初冲击,步履蹒跚地走向缓慢复苏之际,希腊政府公告称,预计希腊2009年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大大超出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此后,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相继调低了希腊的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浮出水面。之后,危机迅速向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蔓延,希腊债务危机向欧元区蔓延后,其余几个欧猪国家首当其冲,均遭遇了信用评级降级、债务利率飙升以及政府更迭。

二、成因分析

(一)欧洲国家长期高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拖跨了经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多年来实行高消费高福利政策,不重视储蓄,通过各种所谓的金融创新把未来若干年的钱提前花掉,只顾眼前享受,忽视可持续发展。如果经济高速增长,高福利或许可以维持,但希腊经济已连续5年负增长,陷入严重的衰退。希腊政府已无力偿债,只能以债养债,将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二)其“导火索” 是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出现后,各国政府在应对中陆续推出了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私人领域的去杠杆化和政府领域的加杠杆化,这些措施虽在短期内缓解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却大幅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希腊以及其他一些南欧国家,之前处于一种财政弱平衡的境地,由于受国际宏观经济冲击,削弱了其国家集群产业的盈利能力,公共财政现金流陷入恶性循环,债务负担愈加沉重,并导致最后出现危机的局面。

(三)欧洲只有共同的货币和货币政策,但却没有统一的经济政府。当希腊国内的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时,其政府没有能力来改变目前的状态,欧盟也没有共同的经济政府来对其提供援助。因此,各方投资者都担心希腊政府出现违约现象,故而放弃其在希腊的投资。除此之外,当欧洲爆发金融危机后,欧元区各个国家虽然拥有共同的货币政策,但其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不能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这就造成各成员国只能通过财政政策来缓解危机,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旦出现不顺利,后果将更加严重,只会加剧欧债危机。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社保障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

欧债危机教训深刻,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盲目追求高福利的社会保障,终将加大政府负担,对国家的全面健康发展不利,最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社保制度的设计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更要考虑对劳动力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推进覆盖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体系,并已取得积极的进展,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要覆面广,如何做好已有制度之间的相互衔接,政策空间相当大。保障制度应保持劳动力市场充分的弹性,同时应防止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僵化和低效的福利制度,实现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接续。

(二)继续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一直被我国政府所依重。在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贸进出口受到严重打击,消费市场更是萎靡不振,我国政府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成功扭转经济下滑的风险, 2007年我国是财政盈余,近两年变为财政赤字。因此,如何减少经济发展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即降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未来的基建投资应该适度放缓,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费倾向应该成为国内经济工作重点。可喜的是,党的十已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三)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防止盲目扩大,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分类管理,逐步偿还,将地方政府债务统一到中央政府的管理支配范围之内,也就是“妥善处理存量,严格控制增量”;二是要改革和完善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和税收体制,适度地放权,盘活地方财政;三是在财政收入分配制度上,应坚持多给予少索取的原则,加大社会投资力度,扩大财政收入的增值空间,避免地方政府因财政的不足而无难以有所作为,也减少大量举债,从而增强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总之,要妥善处理地方债务,绝不能让地方债务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障碍。(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 周茂荣,杨继梅.“欧猪五国”债务危机及欧元发展前景[J].世界经济研究.2010(11)

[2] 郑联盛.欧洲债务问题:演进、影响、原因与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0(03)

第9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

关键词:美债;欧债;危机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01

一、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

1.美债危机产生原因

当前国际形势下,金融资本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张,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领域延伸,由投资实业获取收益转向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缺陷,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获取暴利。同时国际债务模式呈现出新变化,原来世界最大债权国转身成为最大债务国,由公司债务危机向债务危机转变,从国家赤字转向“国家破产”。美债危机正是国际债务模式发生新变化的一种反映。近10年来,美国政府年平均借款规模超过4万亿美元,不断推升了美国的债务依存度。此次美债危机其实就是美国债务模式循环和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之所以沿用这种债务模式,取决于美元国际循环路径。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在全球范围内循环,主要依赖于两个渠道,一是通过贸易渠道来投放,经由金融渠道来收回;另一条渠道则相反。在此过程中,美国一方面消费了其他国家的商品与服务;另一方面又在境外留下大量的美元债券和其他形式的美国金融资产。通过这两个渠道,高收入只是通过虚拟资产的交易,而不是通过实物生产创造出来。利润空间巨大且获得方式相对简单,这样美元的国际循环就有了新的动力,然而正是这种动力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欧债危机产生原因

(1)自身原因

欧洲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以及高福利制度,这些都抑制了欧元区竞争力的提升,并导致了长期“低增长、高失业”的状况。这是欧洲政府债务负担加剧的根本原因。其次,欧元区虽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这种制度架构本身的不完善为危机的产生埋下了种子。当某些成员国遇到外部冲击时,它们难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特点,制定准确而高效的货币政策。比如,当希腊遇到债务问题时,对外不能通过货币贬值来增加出口,对内不能通过增发货币来削减政府债务。

(2)外部因素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债务问题已经相当严重,负债额度巨大。纵观全球经济形势,美国必须要“炮制”出一个比自身债务还要庞大的“同伴”。投资银行高盛在希腊危机中合法但是不道德的行为,使得希腊的经济恢复更为困难。尽管引发这次金融动荡是市场对欧洲债务负债率过高表示出的担忧,但三大评级机构煽风点火式的表现让这一危机愈演愈烈。在危机爆发之前,他们作为华尔街投行的吹鼓手,在华尔街投资银行帮助希腊隐匿债务、发行债券的时候,用最高的评级来吸引投资者大量认购,到华尔街投行的“陷阱”布局完毕,它就开始唱衰欧洲负债率过高的国家。美元却利用“避险属性”和阶段性强势,使资本大量回流美国本土,成了这场危机的赢家,包括美国国债等形式的美元资产大受追捧。美国国债受到超额认购,债务融资得以顺利进行。内外夹击之间,欧洲经济陷入了一场狂烈的债务风暴。

二、对待债务危机的态度及解决方式不同

美欧两方对“债务”有着不同的看法。欧洲人对待债务仍持传统观念。入不敷出情况下拥有债务在传统道德中是被否定的。而美国随着现代商业银行以“资本运作为主”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对债务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保持收支平衡早已不是首要任务,而利用债务盈利的多少则成为判定商业银行运作成功与否的标杆。这种态度对美国的公共财政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美元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美国政府可以通过操控利息来对外输出债务,而不必过于保持财政收支平衡。比如在经济紧缩时用高利率吸引海外“热钱”,而在“量化宽松”时降低利率,大量印钞,以出售债务的方式来输出国内通胀。美国人已经习惯了“债多不扰,虱多不痒”的生活,他们认为对持有美债的国家来讲,如果出现损失与美国无关。可以说,20世纪债券市场的出现是债务道德观走下坡路的开端。在欧洲,尽管金融业受到“利用债务盈利”观念的影响,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但公共财政仍没有脱离传统的框架。所以,当希腊等国发生债务危机时,欧盟出台的各项措施都是着眼于回归收支平衡。换句话说,欧洲认识到了过去所犯的错误,正采取积极行动来使经济重新回到健康的轨道。而美国却继续在走“量化宽松”的老路,后续经济发展可想而知。

三、前景分析

1.美债前景

截至2011年,美国国债总额已超过14万亿美元。从长期来看,未来医疗费用支出的不断上升与社会保障净收入下降这两个因素,将使得美国财政陷入更大的困境,其真正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更为关键的是,医疗健康支出事关社会福利,任何削减开支或者延迟支付都可能导致政治上的不稳定。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指出,预计到2019年美国累积财政赤字将达到9万亿美元。假设美国能够保持年均5%的经济增长率,则2020年时的GDP约为24万亿美元,届时,全年收入仅够用来偿还积欠的债务。由于美国不具备足够的偿债能力,惟一的政策选择就是继续加大货币和债券的发行规模,以支付巨额国债利息、偿还到期债务和维持经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作。所以说,美国可能难以回避债务风险持续上升的问题。

2.欧债前景

出于希望改变汇率不稳定状态,西欧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开始谋求建立欧洲货币体系且期望最终实现货币一体化。经过长久努力,欧盟区形成了统一的货币,欧元减少了成员国之间的汇率风险,促使欧元区国家通胀率下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欧洲高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开支的不断增加与财政扩张之间的矛盾。上述矛盾与冲突必然会使欧元区成员国付出巨大的经济发展代价和政治稳定成本。在现有的欧元体制下,要长远解决债务危机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痛下决心削减赤字,这对不久前经历了金融海啸的欧元区国家来说,确实是难以承受的冲击,所以说从短期来看,社会改革不免带来阵痛,但从长期来看,却有助于欧洲国家提升经济竞争力。金融海啸后,欧元区并没有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这样使欧洲央行有巨大的空间来应对债务危机。所以说,欧元不仅短期不会崩溃,还有长期存在的政治经济基础与需求。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各项救助方案的制定并不意味着欧债危机将得到完全解决,解决欧债问题仍然路途漫漫,但只要欧洲各国对待债务的态度正确,欧债危机的解决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参考文献:

[1]Krugman,P. The Euro trap[N].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4-29.(3).

[2]张晓晶.欧债危机的成因、演进路径以及对中国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0(04).

[3]鲁茉莉.论欧元与福利资本主义的非相容性[J].国际观察,2011(05).

[4]安国俊.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的反思[J].中国金融,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