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范文

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

第1篇: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环境投资

一、导言

我国环境保护从1970年代至今,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1980年代初。这一时间段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基本上来自国家财政预算,据统计,1973至1981年间,由国家财政安排治理资金达5.04亿元。

第二阶段为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中期。这时期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环境保护投资格局由单一渠道转变为多渠道,由单一主体转变为多个主体,1984年在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了环境保护的8条资金渠道。1988年国务院《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扩大了融资渠道,规范了投资主体和投资对象,环保的投资获得充分保障。

第三阶段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1995年7月,财政部发出了《关于充分发挥财政职能,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1996年8月3日《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要求银行、财政等金融部门介入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此外国外贷款、BOT和证券市场等新的融资渠道相继出现①。

二、统计口径(预算内、预算外)

首先需要确定什么是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以此来确定下文进行研究所需的统计口径问题。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是用于实现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和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那部分财政资金。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和《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全面实施政府的收支分类改革。

由于政府环境保护支出项目繁多,加之历年的统计年鉴在分类和项目的统计上出现过几次调整,为方便按统一标准进行研究,本文统计口径采取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主,单列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并根据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和《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把林业治理投资进行分析,以求尽量准确地反应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财政支出情况。

所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指在污染源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中用于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包括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和“三同时”环保项目投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包括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和“三同时”环保项目投资之和。

三、支出资金来源

(一)我国环境保护支出总量状况

我国的环境保护投资规模和投资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占GDP的比例也有提高。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对污染控制投入基本为零,且与环境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也非常有限。但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环境保护投资总量从1990年至2009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直到1996年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才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到1999年首次达到1%。2001年、2002年和2003年三年环境保护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1.14%、1.31%和1.39%,之后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并有所上升,像2008年达到1.43%,2009年虽有所下降但也维持在1.33%的水平(见表2)。

(二)我国环境保护支出结构

我国环境保护支出结构可分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和“三同时”环保投资。

从各项目的投资绝对额来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总体成增长态势,2009年达到最大值2512亿元,比2008年1801亿元增长了39.5%,比2000年551.5亿元增长了355.5%;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有所波动,2001年最低,2007年达到最大值552.4亿元之后开始减少;“三同时”环保投资呈现波动态势,2001年和2003年都比上一年有所减少,2003年之后一直呈增长趋势2008年达到峰值2146.7亿元,2009年则减少到1570.7亿元。从各项目所占环境投资的比重来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所占的比重最高,只有2008年的时候低于“三同时”环保投资,平均维持在50%以上;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所占的比重一直最低,2000达到最大值22.8%,之后下降然后上升到2005年达到第二峰值19.2%,之后一直下降;“三同时”环保投资所占的比重波动比较大,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最大值47.8%,2009年出现回落现象。

(三)资金来源

在环保资金来源方面,根据中国财政部的相关数据,2003年到2009年全国财政支出中环境保护的支出金额为以下情况:

表4,注:根据财政部每年的决算表,2003年至2006年中央支出为零;中央向地方转移支出中无2003年至2007年的数据。

可以看出地方支出为主,中央支出比重很少,但地方支出中相当一部分是以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的形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们以工业污染治理项目资金来源为例分析环保资金的来源。

表5,近十年工业治理项目资金来源。注:数据出自中国统计年鉴,由于2007年国家颁布实施《财政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对统计分类进行了调整,所以统计年鉴中没有2007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很低,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环保专项资金所占比重也很低,增长到2005年到最大值,之后一直下降;来自其他渠道的环保资金所占比重最大,呈波形增长趋势,2001年有所下降,2002之后一直上升2008年达到最大值,2009年较上年有所下降。

(三)区域环境投入

《中国统计年鉴》把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单列开来,所以在区域投资这本部分我们也以工业治理投资为例。

表6,区域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情况,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其中2002年和2007年缺失。

《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时将我国分为四部分,东部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省市;中部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为、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省;东北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单从投资的绝对值来看,东部地区一直最大,是由于东部一向经济发达,工业长期以来发展繁荣,呈波动不规则趋势,2005年达到最大值,2009年较2008年有所下降;中部地区投资总额呈增长趋势,2008年有所下降后2009年有所回升;西部地区投资整体为上升,其中2008年达到最大值234.48亿元,2009年有所下降。东北地区虽然只有3个省市,但工业占当地经济比重居高不下,工业环境问题严重,工业污染治理投资2006年达到最大值62.85亿元,2008年开始下降。

四、环保财政支出调整的政策研究

相对于目前的现状,调整的政策研究有如下两点:

首先,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激励制度。所谓经济激励制度是指政府运用财政资助、政府担保贷款和税收优惠等经济手段刺激企事业单位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发达国家运用这些经济刺激政策来保护环境的经验可资我们借鉴。日本政府通过专门的金融机构解决企业在环境投资问题上的困难,并为企业治理污染提供低息贷款。由此,我们改变单一依靠国家和政府支出的局面,以市场为导向,大力采用财政补贴、贴息、国债、税收返还等财政激励机制,激励企业、民间和个人进行环保投资。

其次,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要建立中央、地方或跨地区的环境保护投资专项资金及其相关的投资管理机构,即环境保护投资公司。分区域、有侧重点的进行整合,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应加大力度。由于中西部环境脆弱,经济落后,更加需要政策倾斜。环保投资公司的设立,吸纳多方投资主体,有利于解决中西部地区环保资金难、责任不到位等问题。

注释:

①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与应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29页

【参考文献】

[1]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美)巴利·C·菲尔德,玛莎·K·菲尔德.环境经济学[M].原毅军,陈艳莹,译注.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黄泉川.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供需矛盾及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

[4]李向春.我国环境保护支出政策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5]阎家怡,袁家淼,卢百魁.中国环境保护财政政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

[6]刘秀丽.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财税政策研究[J].现代财经,2003.

[7]诸培新,曲福田.国外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

[8]黄志刚.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现状分析及政策探索[J].学术争鸣,2008.

[9]石丁,谢娟.我国环境财政支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201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历年年鉴.

第2篇: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范文

1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环境问题

由于农村原有的工业化水平低,具有较低的人口密度,长时间的农村的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出现了诸如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减少,耕地面积较少等生态问题,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并不是很突出。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逐步改善城市环境和工业污染的举措不断加快的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越来越突出,在城市工业污染得到遏制的同时,农村的污染愈演愈烈。整体来说,各种污染威胁到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居民的健康,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这是一种恶性的循环,忽略了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这还将最终影响城市人口。目前,我们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概述。

(1)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愈演愈烈。

农村工业化主要发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其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特别明显的地区主要在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进程成为当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核心力量。但农村工业化在不断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极端代价。据相关资料不完全显示,目前,中国的乡镇企业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另外,考虑到乡镇企业布局存在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当下污染物处理率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的平均处理率,由于乡镇企业布局的原因,大部分乡镇企业和农业用地之间相互交织,更容易造成直接污染。最近几年来,城市环境保护的意识普遍加强,农村的环境监督普遍加强,工业企业不断退出城市,进一步向郊区和农村地区分散,这样使得很多工业园区多在郊区和农村地区建设,这虽然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工业污染地区的转移,农村的水和土壤环境受到严重损害。2013年以来全国大面积的雾霾,在农村地区也愈加突出,究其原因,是因为空气中弥漫着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由于一年当中雾霾天数的越来越多,可入肺颗粒物数据在整个农村地区不容乐观。虽然农村的环境容量大,但是这种污染物由点到面的不断累积的过程,使得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其生态问题不容忽视。

(2)地表和土壤污染问题严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重污染点源污染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特别是对地表水和土壤的影响更为严重。农药、畜牧业废水、废物的排放,使得农村生活污水氮磷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其富营养化远远大于城市污水点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因为地表径流与土壤入渗、降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更难以评价和控制,整治难度较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牲畜和家禽养殖业成为农业总产值来源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在增加农民和农村的收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增加水产养殖业污染的发展趋势。整体来说,各类畜禽粪便污染程度已接近工业废水,水体中的化学肥料氮磷量已超过化肥,地表和土壤污染问题在农村地区越来越严重,另外,每个作物收获季节秸秆的大量燃烧产生烟雾的空气污染,进一步危害人类健康,对雾霾的产生和集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垃圾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在农村,简单的填埋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民现代生活和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和组成特点,与城市类似,其垃圾污染物数量猛增,原有的简单填埋已经不能成为其处理的方式,这些都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2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

(1)国家立法对农村环境保护力度相对薄弱,行政执法力度不足。

在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专门为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律条款仍然是空白,一些法律法规条款只是一味原则性地要求和限制,其可操作性不够强,执法机构不明确导致国家对乡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的监管和处罚缺乏根据的法律法规。此外,城镇和农村环境保护单位财政支持力度小,出现了很多行政机关的常见问题,如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低,农村环境监管薄弱,容易得过且过,此外,由于农村土地产权不明确,导致其与环境资源污染成为“公共财产”,利益纠纷问题频频出现,这些都是由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制度不完善,行政执法能力不强,很多执法人员不按原则办事,一味姑息和纵容这种境况。

(2)资金投入方面,城市和农村间不公平现象过于严重。

城市和农村地区在相关资源的获取,以及资金的支持等存在明显差距的现象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污染防治和控制资金投入到工业和城市当中,即便在城市环境污染正在蔓延到农村的当下,这部分投放的资金还主要是城市。城市支持大量的投资资金主要限于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的完善,污水处理网的建设和完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设施缺乏,生活污水沿河排放的当下,农村的专项环境保护资金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很难适用于污水处理等专项处理。此外,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缺乏适当管理资金,相当部分的资金用于解决乡镇工业排污费收费,排污费不能用于环境治理,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使得环境管理困难重重。当下,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部分投放的资金分散的情况还相当严重,重复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农村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治理效果受到严重影响,这使得在资金投放和利用方面,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远远不能与城市相企及。

3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的对策

(1)优化城乡环保规划,健全城乡环保政策。

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引入城市和农村规划环境保护的相关概念,根据农村的特点,服务的内容应该是确定的。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设施向农村地区辐射,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点源的分散,缩小城市和农村经济系统,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差距。统筹城乡产业结构链,降低环境管理成本。既要考虑产业布局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要从环境污染和扩散的角度分析。由于对农村和城市环境特点不同,现行的环境政策在农村地区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因此要积极推出环境政策的创新,使其适合农村地区,或者说是适合当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为此,首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结合市场发展的特点,利用辅助的一些调控手段,促进该地区的利益,以弥补损害区域。其次,逐步建立环境政策引导体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农民自觉采取保护环境,这一切都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

(2)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自身环境保护能力。

目前,农村环境问题,主要依靠两种力量:一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环境保护科技公司,使其运作于中国的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因为以往这些科技公司的设立主要在城市,为此,在解决现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方面,要实现职能的快速转换,使其对农村的污染问题进行专业的治理,这里面有技术和经济上的障碍。因为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污染物相对单一,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处理的终端方法是适用的,甚至是唯一的。但是,农村生活污染种类繁多,污染的乡镇企业集约化畜禽和畜禽养殖污染现象严重,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进行治理和修复。二是农民群众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污染控制实践中,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合适的技术处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和废物资源化利用。此外,还应重点推广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清洁能源太阳能、沼气等。

(3)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现有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相对薄弱的情况,我们应该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有关法律和法规,制定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的政策,增强各级政府干预环境污染的法律依据,填补在环境保护方面,一些针对农村法律法规问题的空白,使得农村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农村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此外,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公共事业,要全方位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监督制度,多层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环境信息的公开,建立一定的环境质量公报,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污染事故进行通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创建一个具有广泛的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唯有如此,我们在一些核心问题上,才能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得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完善,也只有这样,在进一步推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才能针对农村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制定适合现有农村情况的法律法规。

4结论

第3篇: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范文

关键词:水污染;防治;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23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少、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布局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由于工业化以及城镇化所造成的水污染问题,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对于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为了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水污染的治理作为重点,通过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控管理,实现我国水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战略可持续发展。

1我国常见水污染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水污染主要是由于水体中的污染物数量或者是污染物的浓度超过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进而造成水体无法使用的问题,造成水污染主要是由于人为污染造成的,主要有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城市污水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水等几类,其具体成因如下所示;

(1)工业污水。由于工业生产会大量用水,工业生产中洗涤、稀释、作为原料或者是冷却等,都涉及到用水,如果对于工业废水处理不当,或者是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直接将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排入江河湖海,则会造成水体污染问题的发生。工业废水具有成分复杂、难以净化处理、毒性较大等问题,一旦发生污染问题治理非常困难。

(2)农业污水。由于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对农作物会大量的使用农药化肥,这些农药以及化肥的分解时间较长,在灌溉过程中这些残存的农药、化肥或者是牲畜粪便通过灌溉回流水,从地表渗入地下,同样会造成水体污染问题的发生。

(3)城市污水。城市污水主要是由于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所造成的,由于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以及各种无机盐,同时也包含较多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如果对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则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工业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等有害物质进入水体所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这些固体废弃物的种类非常多,处理难度也相对较大,很容易形成难以恢复的地下水污染问题。

(5)其他水污染问题。其他水污染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以及酸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其中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地表土体中残存的农药化肥进入江河胡海,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降水酸化则主要是由于我国以煤烟为主导的大气污染所造成的酸雨危害。

2我国水污染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1)污水处理水平不高。由于一些地方在经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意识不足,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标准有待提高,环保设施严重老化,因此造成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水平不高,污水处理效果差,污水处理经常存在着不达标排放的问题。

(2)污染物排放总量较高。由于对于污水处理能力较低,各种违法排污问题时有发生,因此造成我国部分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严重超标的问题,甚至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经超过了环境允许的最大值。

(3)污水处理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国内各地的污水处理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整体的污水处理财政资金严重不足,针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地区的生产总值增长。

(4)环境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工作力度不足。由于部分地区管理人员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不足,甚至没有制定完善的环保工作开展工作措施,对于环保工作也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会造成严重水污染的项目仍然继续建设,对于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困难。

3水污染管理对策分析

(1)将工业污染的防治作为水污染治理的关键。由于工业污染在水污染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在水污染的治理上应该将工业污染作为水污染治理的关键。为了降低工业污染,应该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环评手续,同时积极督促污染企业采用清洁工业设备,控制水污染的污染源。对于造成严重工业污染的企业,还应当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确保排放废水中的所有污染物全面达标。此外,在对工业污染的防治上,还应当将重点行业,例如造纸、纺织、化工以及印染等行业的处理作为重点,通过提高行业污染的治理水平,确保工业企业的达标排放。

(2)严格控制农业污水。由于农业以及农村污水也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方面,因此对于水污染的治理还应该重点针对农村污水以及垃圾污染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以采取以村庄为单位集中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在农村大力倡导发展清洁农业,重点依靠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节水农业,降低由于农业生产中化肥以及农药使用造成的水污染问题。

(3)积极的采取各种生态化的保护与修复措施。对于水污染的防治,除了采取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以外,还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当前在水污染治理上较多的是采用生态带的建设以及人工湿地对水体进行净化。通过在水库、河流以及湖泊等位置设置污水截污管,并采取清淤绿化等工程施工措施,依靠人工湿地对水质进行江湖,并对小流域的水质环境以及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4)进一步强化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治理水污染问题,离不开污水处理设施的应用,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增加投入,重点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通过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充分发挥污水处理设施在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处理方面的作用,进而起到降低水体污染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上,还应该注意完善城镇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以及配套管网的建设,确保城镇生活污水都能够进行集中的无害化处理,以减轻由于城镇生活污水造成的水污染问题。

(5)强化对于水污染问题的监督管理。为了彻底治理水污染问题,应该通过强化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的方式,治理相关的水污染问题。环保部门应该定期检查以及随机检查,重点针对高污染行业企业、城镇生活污水排放以及污水处理厂等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所有排放废水均已达标。同时环保部门还应该作为牵头主导部门,积极推广各种污水处理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技术于新工艺,并适当的增加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的财政扶持,强化对于水污染问题的控制管理。

结语

水污染问题不仅会对生产生活用水造成危害,同时也会严重制约社会以及过敏经济的长远发展。环保以及水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水污染严重的紧迫趋势,明确造成水污染问题严重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水污染防治措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来雪慧,王小文,徐杰峰等.基于向量模法的陕南地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2期

第4篇: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范文

[关键词]微山县;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289-01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惠及千家万户。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勇于担当、敢于负责,要充分认识农业环保工作的特殊性、艰巨性、复杂性,不动真格留不住蓝天白云,不下决心换不来青山碧水,不出硬招完不成环保目标。近些年,微山县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工作,采取多项措施,提高保护质量。地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正确把握和处理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关系,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优化农业经济增长,在发展中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同时,构建科学农业治污体系,有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发挥规制、市场、科技、行政、文化五种力量的作用,打好“组合拳”,形成综合推进、多措并举的强大工作合力。

1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农业生产场所缺乏保护规划。通过对微山县的农业用地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发现全县有超过七成以上的土地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和必要的保护措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外界污染因素很容易进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从而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其次,农作物产量缺乏相应的质量标准。特别是对于地区主要农作物如小麦、玉米中等农作物的生产,仍没有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农民群众都是按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开展农作物生产,导致农田环境缺少必要的保护和监控,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环境危险重重;再次,农业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农产品市场中,各种信息资源呈现极度不对称现象,生产者对农作物的信息掌握比较全面,而消费者只能掌握少量或者一部分信息,在没有外界干预因素作用之下,消费者很难对农产品的质量作出精确判断。比如在农产品市场中存在质量较高的农产品和质量较低的农产品,在信息资源不对称的状况下,造成逆向选择,不仅会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和价格,而且还看可能会出现劣质农产品,驱逐优良农产品的现象,导致高质量的农产品被排挤出市场,从而致使农产品市场退化;最后,部门之间协调力度不足。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过程中。地区的环境保护部门和农业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信息交流不到位,在农田周围建设高污染工业企业,环保部门明知道其向农田周围排放污染物,但是置若罔闻,不了解污染物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再由于信息沟通不顺畅,农业部门也不清楚企业排放污染物的具体情况,从而给农作物粮食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

2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分析

2.1 切实做好工业污染物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影响

首先,强化监控治理,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本地区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对于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企业要限期整顿,对于违法排放的要依法严肃处理,要进一步取缔小炼铁企业、炼油企业和造纸企业,做好跟踪调查工作,禁止其重新作业,同时要督促企业及时更新换代生产技术和设备,要采取政策和行政手段,引导企业不断向着环保生产方向转变,强化对工业污染物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其次,转变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发展生态经济。现阶段,传统工业生产模式对农业内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及时转变理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对废气物进行有效的无害化处理,最大程度的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2.2 强化对农业生产污染物的控制

首先,科学病虫害防治和施肥。农药和化肥不合理使用也是造成农业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防治农业病虫害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应用综合防治技术,加大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比例,推广使用杀虫灯、害虫天敌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污染,同时,为了更好的保证施肥的科学性,应该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的施入,推广使用专业复合肥、生物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保证农业生产的无公害;其次,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是做好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生态学系统理论,通过积极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模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因地制宜,科学组织和规划。在具体生产过程中,按照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统筹规划发展,保证各个系统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从而促进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能够更好的实现相互转换,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农产品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做好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金菊,丁柏生,王斌,刘淑萍. 天津市农业环境状况及建议[J]. 天津农林科技. 1995(03)

[2] 夏英爽,陈振天,张丽萍,陈姝. 浅析如何改善吉林的农业环境问题[J]. 农业工程技术. 2016(02)

[3] 蒋裕平. 国外工业和农业聚集地农业环境管理研究――以美国和日本为例[J]. 世界农业. 2013(05)

第5篇: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1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级政府以“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目标,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和抓手,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环境安全保障。

1.1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积极进展

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原则,通过大力开展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和绿色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保工作的整体推进。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生态建设活动,积极开展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粪便堆、垃圾堆)、推广“三改”(改水、改厕、改厨)、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活动,优化了农村环境,推动了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1.2农村饮用水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把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予以高度重视。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和户用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1.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开展

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强化畜禽养殖环境监管,不断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引导畜禽业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

1.4土壤污染防治初见成效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土壤有机质、钾和微量元素严重失调,土壤理性化性质恶化,稳定性差,肥力下降。过度使用农药,不但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且污染环境。非降解 农膜碎片进入土壤后,会严重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农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长,导致减产。加强对农业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积极防治土壤污染。

1.5农村大气污染和工业企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加大区域大气环境整治力度,取缔非法加工企业,捣毁一些非法加工点,建立了联合整治扬尘污染的工作机制及空气质量预警机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强化了对城镇工地及渣土拉运车辆的监督检查。特别是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成效显著。加大农村工业企业治理监管力度,使农村老百姓呼吸的空气更清新,居住的环境更舒适。

2农村环保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农村生态创建工作有待深化

要实现“村在林中,院在绿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的农村生态格局,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建设。而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生态建设工作尚处于示范阶段,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突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

2.2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

目前,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地下浅层水源及地表水,农村生活污水长期污染浅层地下水。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既污染环境,又污染水源。

2.3化肥、农药和农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

化肥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使用技术落后,导致大部分化学元素进入环境和土壤,对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严重后果已经显露。同时,随着农膜使用量的逐年上升,非降解农膜破碎部分残留在地表和土壤中,不易分解,污染了环境。

2.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投入不足

多数农村没有垃圾填埋场或是垃圾填埋场比较简陋,一些村子没有污水排放设施,垃圾清运车辆数量不多,保洁人员以及垃圾桶的配备并未覆盖全部村庄,仅限于重点村镇,有待大面积推广,以及农村环保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等。

3对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境意识

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相关内容编成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通过举办文艺汇演、“下乡”等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要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活动,通过青少年文明素质的提高,带动家长,影响社会。要加强对农民等生产者的科技文化教育,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农民逐步从传统的耕作方式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

3.2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监管体系

农村环保是一项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环保、发改、财政、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科技等部门。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完善农村环保机构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管体系,环保机构要向乡镇、街办延伸,形成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办以及村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根据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开发者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公平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制定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考核办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落实好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保自我管理的村庄保洁机制,鼓励、支持村民建立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自主保护环境能力。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与诉求,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3.3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科技支持

要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药、化肥控制,坚决禁用超标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扶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扶持并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通过“压小上大、扶优汰劣”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采取适时揭膜技术,增加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开发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3.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

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增加农村环保的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要在财政安排、城建和预算内资金补助、各专项资金等向农村倾斜,围绕重点小城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民培训、产业引导等制定明确的支持政策,形成长效有力的支持新农村建设机制。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保工作,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及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开展。逐步建立“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支助、农民自助”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到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上。

3.5加强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

要把农村环保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整治工作,明确整治的重点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规划和方案。一要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力求短期内见成效。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二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垃圾处理系统,努力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三要加强畜禽养殖集中整治。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场(点),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坚决落实养殖业禁建区、禁养区的要求;加强对畜禽养殖散养户的引导和扶持;把养殖与改善燃料结构结合起来,把农村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实现“一池三改”,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广秸秆利用、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四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示范村、生态村、文明村创建活动,出台支持创建活动的奖励办法,推动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农村环境面貌。对一些有条件的村镇道路两侧、房前屋后及废弃的晒场等闲置地进行全面绿化或硬化,营造优美整洁的村居环境。

第6篇: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范文

(一)工业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

20*—20*年新上的污水治理项目主要有:力量生物制品公司*糖厂污水治理、*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污水治理、*鸿达矿业污水治理、*县人民医院污水治理。项目实施后,排放的污水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泰裕钾肥有限公司基本上完成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任务。全县工业企业基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工业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从2005年的259吨削减到20*年的136吨,削减率47%。

20*年节能减排工作开展情况:《20*年节能减排责任状》要求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削减200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10吨。

其中:*分公司制胶厂新建一套总投资370万元的污水处理设施,20*年8月该污水处理设施竣工投入试运行生产使用。设施采用微生物处理法(a/o),20*年化学需氧量(cod)减排156吨。

瑶家山铜矿总投资450万元的尾矿坝、挡沙坝工程于20*年10月下旬完成达标验收。

20*年底,*糖厂采用液态肥处理技术对酒精废醪液进行全部处理;采用无滤布真空吸滤机工艺;进行锅炉内部改造,估算节煤1500吨。化学需氧量(cod)计划减排269.57吨,二氧化硫计划减排6.15吨。总投资额达400余万元,该厂三个污染治理及减排项目均已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截止20*年,我县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两个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排放量46吨,在“十一五”规划控制任务内(135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1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6吨,占12.8%;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925吨,占87.2%),已超出“十一五”规划控制任务(859吨),超排的主要原因是我县目前还未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

(二)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我县已按时完成了摸底清查、入户普查、质量审核、数据录入、数据初报、普查表质量核查、自评自查。共普查464个污染源,其中:工业源28个;生活源163个;农业源272个;集中式污染源1个。同时配合完成了全县土壤普查的采样工作。截止目前,我县污染源普查工作进展顺利,普查成果显著,得到省、市两级普查办的肯定。

(三)生态环境建设

20*年以来,我县积极整合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建设,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规范管理和保护,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3%。划定2个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成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牛倮河自然保护区),占地4753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四)循环经济建设

水电产业蓬勃发展,现已开发水电站4级,列入即将开发10级,水电产业已形成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县还大力发展养殖业,鼓励农村使用沼气,稳步推进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五)日常环境管理

1、堵住源头,严把项目环保审批关。对不利于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落户。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建设项目“十不批”和“三同时”要求,做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和竣工验收工作。20*年以来共审批63个项目。所有新增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

2、加强环境监察执法。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环境监察执法检查。一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高能耗、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予以调整和淘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关停马场铅锌矿、松山林铅锌矿等一批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或手续不齐全的企业,取缔一家废旧轮胎炼油厂和一家位于县城区内的活性碳加工厂。二是抓好采矿业的污染防治工作,配合市环境监测站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采样监测,对建设单位提出污染治理整改、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意见并监督实施。三是认真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和环境安全隐患百日排查专项行动,畅通污染纠纷举报渠道,设立“12369”环保热线电话。

3、依法征收排污费。20*年我县的排污收费任务是25万元,20*年实际征收排污费35万元。

4、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在省、市两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20*年在*糖厂进行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工作,并于20*年顺利完成验收。为我县开展清洁生产工作积累了经验。2009年,我县计划对牛洛河茶厂、泰裕钾肥有限公司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随着国家对环保事业的日益重视和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公民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诸多项目建设引发的环境纠纷明显呈上升趋势。

2、20*年县编委(20*)22号文件已批准成立县环境监测站,单位性质为股所级全额事业单位,编制10人,由于县财政保障能力弱,难以配套资金建设相关基础设施,至今未挂牌成立环境监测站和配入人员。局机关定编9人,现实有7人,且多数是从不同的党政部门调入,专业技术知识欠缺,加之现有的办公条件较差(全局办公面积还不足70平方米),深层次开展环境保护工作难度较大,很难适应新时期环保工作的要求。

3、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对环保政策标准大幅提高,而我县现有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大多处于创业发展阶段,环保治理投入能力有限,存在一定的环境监管矛盾。

4、农村环保问题日渐显露,主要集中在生态保护、农村面源污染两个方面。我县环保工作由于起点低、起步晚,对农村环境监管的能力较为薄弱,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投入十分贫乏。

三、2009年工作打算

2009年我县环保工作中心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二是继续抓好污染源普查的后期工作,确保污普工作优质高效完成。三是完成市、县签定的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各项任务。围绕三项中心任务,2009年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摸清全县企业排污情况,分解减排任务,同部分企业签订减排目标管理责任状。重点督促*糖厂完成三个污染治理及减排项目。

(二)继续协调好污染源普查工业源组、生活源组、农业源组的后期普查完善工作,做好普查成果的开发利用,待普查成果通过省级验收后做好总结表彰工作。

(三)围绕目标管理责任,抓好各项日常工作的落实。

1、争取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环境监察、监测设施建设力度和投入,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

2、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实施一个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点。

3、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抓住重点污染区域、重点污染行业、重点污染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掌握各类环境不稳定因素,确定整治重点。

4、组织开展重点污染企业排污总量核定和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

5、加强辐射环境和危险废物的监管。

6、加强环境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第7篇: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范文

关键词:环境变化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Abstract: Chinese city of speed and its global impact has been or will soon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event of twenty-first Century, in the near future ten years, China's city level will reach 65% from the current 37%. ... but in small town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has led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amage,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logical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environment polluti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F299.22]

小城镇建设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小城镇的发展迅速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由此产生的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使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压力,为此,环保部门应积极探讨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可能引发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一、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变化

就实质而言,小城镇建设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发生不断变化,是农村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从系统论来看,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聚的结果,会割裂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既存的联系。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农业生态问题可以理解为“流”的问题,即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统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地流入系统,而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向外界输出过少,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滞留或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就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如果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流向系统外,而系统外的物质流、能量流向系统内输入过少,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能量补偿,将产生严重的资源和能源耗竭问题。农村小城镇建设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更多的是缘于前者,即“流”的过分集中。一般来讲,城镇化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循环存在一个内在的平衡机制,由于城镇建设使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而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及其他废弃物又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这样就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生成两个环境问题因素:一是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废弃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镇环境的有机物污染,如目前各种类型的城市共同存在的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具体表现;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就必须用各种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机物投入,而农田大量注入化学肥料,必然会形成生态问题。

(二)农村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形成,农村小城镇既是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又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基地。受乡村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略了环境规划和治理,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随意排放,致使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农田污染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小城镇建设导致的环境污染及其危害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导致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小城镇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加重。突出表现是:

(一)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农田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kg(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的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二)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铅制品等产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直接危害群众健康。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三)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人地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自1979年以来,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1亿多亩,如农村砖瓦业就是占耕地的大户。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

1、加强小城镇规划注重环景保护。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要素集聚的过程,随着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必然带来污染的集中排放。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把环保规划纳入城镇建设整体规划。要注意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尽量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生态环境的特点,环境规划要有具体的工程项目支撑。树立规划的权威性,规划经审定批准后就必须严格实施,不能轻易变更,并且要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确保规划的分步实施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2、要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加大投入,加快小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元化筹资方式,积极拓宽筹措社会发展资金的渠道,建立广泛长效的投资机制——政府举债、民间投资、轻负担、长时效的投资机制,并逐步实现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市场化运作。以此解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问题。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依靠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将以劳动密集型及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为主的产品和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产业结构;引导股份合作经济逐步向规范的股份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发展,以提高企业结构层次和产业发展层次。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

第8篇: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s guided by the ecological science, and human ecological rules consciously taken certain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ctivities.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pollution problem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presses for solution of major issues.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five countermeasures, refers to the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Key words: the countryside;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X5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环境污染是人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物质或能量给环境所带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等不良影响和作用。而农村环境保护,既涉及环境污染防治又存在着生态环境破坏与恢复保护两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农村多数地方存在着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开发占地与生态破坏因素,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在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形势下,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也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我国农村污染的现状是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相互污染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较为严峻的形势。农村污染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难度较大。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农村垃圾、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固体废弃物及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的处理,化肥的减量合理使用,农药和有机物的控制,水土流失的治理等等方面。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环境保护管理的难点所在,在城市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农村环境污染已经阻碍了农村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已引起广泛关注。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

1、影响水环境质量

由于农田中氮磷流失、畜禽养殖粪便及生活污水无序排放以及水产养殖加工的污染,成为水域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加上不少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沟,更使水质污染加重。目前,农村尚有不少村民直接以井水、地表水为生活饮用水源,人体健康受到潜在威胁。

2、影响耕地质量

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在加剧。地膜使用后嵌入土中,使泥土失去活性。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同样惊人。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或者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者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稻田、池塘。地下水是人们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化学肥料将导致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还会在口腔及肠道中迅速转化成亚硝酸盐,并形成亚硝酸基化合物,引起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的癌症。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3、破坏空气质量

随意焚烧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或者露天堆放农村生活垃圾,蚊蝇丛生,臭气熏天,容易传播疾病,破坏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须知现在很多的病症与环境存在着太大的联系。

总的来说,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快餐盒、废电池与腐败植物的混合体,其中许多东西无人回收,不可降解。农民自身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垃圾乱倒乱放,大部分农村既没有垃圾存放点,也缺少处理场所,严重污染了水源和土地。由于现在农村的环保配套设施跟不上,电池,电器随意丢弃,造成电器污染。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压力增大,不少城市将污染型企业转移到郊区或农村,某些地方政府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而不惜引进污染转嫁型企业,这些因素都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三、农村环境污染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土壤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按耕地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单位面积施用量。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造成了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农业地膜的使用后碎片掩埋在土壤中加剧土壤污染,由于没有完整的配套地膜收集管理系统,大量地膜短时间内难以降解。

2、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畜禽粪便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在沟渠、村头路边,随意乱倒堆积,成为新的污染源;我国乡镇生活废水超过2500万吨,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全部直排,收水管网基础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匮乏,农村灌溉水形成的径流,化肥、农药使用后形成的面源污染问题突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不仅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

3、大气污染

农业废气污染源来自农用燃料燃烧的废气、某些有机氯农药对大气的污染,施用的氮肥分解产生的NOx等。民用炉灶及取暖炉燃煤排放污染物(烟尘和有害气体),秸秆及垃圾焚烧废气,垃圾在堆放过程中由于厌氧分解,排放二次污染物。

4、乡镇企业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技术含量低的小规模、小作坊的乡镇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污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5、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重视程度不够。

环保意识问题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农民的环境意识不强,温饱即足,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二是相当部分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置污染处理设施搞偷排。三是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总体不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四、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对策研究

加快探索和开发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模式。例如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有效治理措施、沼气池与生态果园建立、垃圾无害化及污水生态处理等。农村污染面广分散,多个方面开展治理技术推广与应用工作。

1、重视农村土壤污染防治

做好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搬迁企业必须做好废弃厂区土壤修复工作,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实行修复治理。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加大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环境监管力度。加强灌溉水源、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监督管理。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大生产基地土壤、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2、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畜禽粪便污染无公害处置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实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发展使用清洁能源,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1)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

逐步在小城镇和较大村庄建立垃圾集中收集点站,对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开展资源化利用或集中处理。充分依托现有城镇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推广村收集、镇(区)中转、市(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2)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在人口分散的农村地区,可采用沼气池净化、构建人工湿地等方法进行分散处理;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要根据生活污水排放的水质与水量,采用强化一级处理或通过沼气池净化处理,也可将生活污水并入附近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开展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试点及示范建设。

(3)推广清洁能源污染净化新技术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结合“一池三改”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工程,资源化利用人畜粪便,这种养殖—沼气工程—种植业所构成的食物生态链,实现了养殖场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最终达到系统内粪污的“零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环境效。在秸秆资源较丰富的农村聚居区,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集中供热或发电工程,积极扶持秸秆收购企业和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具体如推广农村省柴节煤,创建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工程模式,重视对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以及大力推广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风能、地热能、微水能等新能源。

(4)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结合实际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依法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现有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进行限期治理。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3、做好乡镇规划防治点源和面源污染

村镇产业发展必须符合村镇环境保护规划,新建项目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确保稳定排污达标,引导和鼓励村镇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规范矿产资源开采行为,建立生态恢复责任制,对已造成生态破坏的矿区逐步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实施各类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进一步强化各类园区的环境保护措施;工业园区建设要推进同类企业、行业的集中,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集群;农业园区建设要以集约化、规模化、循环化为原则,从区域农业产业特色出发,基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4、加大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利、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遏制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控土地退化和沙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外来有害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5、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的重视不够,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转变传统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册等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帮助农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俱国鹏,房妮.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及防治对策.科技信息,2008(26)

第9篇:工业污染存在的环保问题范文

关键词:工业污染;区域差异;环境规制;产业结构;Panel Data模型

中图分类号:F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11-0023-08

一、引 言

环境质量会随着经济增长而持续恶化吗?抑或经济增长最终会带来环境污染的减少吗?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对这两者关系的描述似乎已被相当多的经验研究所证明。该曲线表现为“倒U”形态,即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污染会恶化或加重;当经济发展达到转折点(turning point)时,污染水平达到最大值;随后趋于下降 [1]。但也有一些经验研究得出的结论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一致,研究者们对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仍存在争论。

中国是否会呈现出工业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倒U型关系或者已经呈现这种关系呢?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大量的工业污染问题。以能够较好代表工业污染总体水平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为例,1996年全国人均排放量为131千克,1999年下降到105千克,随后出现上升趋势,2005年又接近150千克,但至2009年又下降到了105千克。因此,从全国来看,中国的工业二氧化硫总量排放与经济增长没有呈现出“倒U”形态。而从各省的排放分布情况来看,明显表现为二氧化硫的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出“倒U”形态。根据蔡等的研究,中国东部地区已经越过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而中西部地区还未达到污染水平的转折点。因此,三大地区之间的工业污染水平变化轨迹与全国表现出来的趋势并不一致[2]。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业结构不同,地方政府政策和行为也有一定的差异,在环境规制方面的力度也不相同。那么影响三大地区污染水平的因素是否有异?不同之处何在?这就是本文试图解释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结构为:除引言外,第二部分为相关的文献与理论回顾;第三部分在增长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环境变化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简单模型;第四部分为对我国三大地区的实证分析;最后为相关的研究结论与政策涵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继Grossman与Krueger后,国外学者对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已有研究中,对EKC形态的存在性、影响EKC形态的因素、EKC转折点的位置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

从EKC的形成机制看,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收入需求弹性效应会使环境得到改善[3-4]。这种解释处于一种主导地位,具体来看:(1)规模效应[1]。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农业向工业社会转变,传统工业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自然资源,造成了大量的工业污染,对于落后地区尤其如此。因此,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经济总量或规模的扩大造成了工业污染水平的上升。(2)结构效应[5-6]。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该地区具有一定的资本积累,但是经济发展开始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为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出现两种结构调整:一是工业结构的内部调整,发展低耗能、低污染工业;二是降低工业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工业污染。(3)技术效应。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内生增长理论中[7]。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内生于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主要使用高污染的技术,达到一定阈值后,转向使用清洁技术。技术的改进不但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而且会加速产业的转型升级。Shafik在研究中曾将技术进步作为其中一个变量进行分析[5]。(4)收入弹性效应[8-9]。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质量要求也会提高,而对收入增加的要求相对降低。从四个效应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达到转折点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与收入弹性效应都将有利于工业污染水平的降低。

很多学者还提到了影响EKC形成机制的其他因素,如国际投资与贸易[10-11];市场机制[12]、收入差距[4]、制度与政策[3]、教育与环保意识[3]、社会资本水平[13-14]等。

针对中国的工业污染问题,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为例,包群和彭水军[10],李刚[11],张红凤等[12]得出二氧化硫排放与人均GDP呈N型。张学刚和王玉婧[13],朱平辉等[14]得到了典型的倒U型的EKC形态。蔡等认为,东部某些发达地区已经越过EKC的转折点,处于下降阶段,而中西部地区处于上升阶段,还没呈现EKC形态[2]。陈华文和刘康兵利用上海环保局的数据得出二氧化硫浓度与人均GDP之间呈现U型形态[15]。综上所述,即使是对同一环境指标的研究,工业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形态也不一致。概括来讲,已有研究中主要存在四种形态:倒U型、正相关型、N型(或倒N型)与U型。在对倒U型的研究中,不同的地区达到转折点的人均收入也不同。同一地区,不同环境污染指标达到转折点的人均收入也存在很大差异。

通过对以上文献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力度是被众多学者所忽视的变量。通过经验与理论分析,工业污染水平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环境规制政策。(2)绝大多数学者在利用全国面板数据建立模型时,忽视了中国东、中、西部之间的地区性的差异。(3)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全国各省区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除个别省份外,绝大多数省份是在2007―2008年左右出现下降。而以往研究并没有全面地反映产业结构变化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4)大部分文献缺乏对工业污染变化内在机制的理论分析。鉴于上述问题,本文在增长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环境变化的内在机制,并利用全国29省份1993―2009年的年度数据,对工业污染的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从模型估计中试图验证:(1)东、中、西部地区是否各自具有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的EKC形态。(2)东、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是否对污染水平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效果。(3)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否已经对工业污染产生积极效应。

三、环境变化的理论模型

假设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主体中,忽略国际贸易与投资对环境的影响,只有一个经济主体或计划者(既作为消费者又作为生产者)。经济主体中的总资本为K,其中K=KY+KE, KY代表用于生产产品的资本,KE表示用于环境治理与规制的资本。设θ=ΚY/K(0

maxW=∫

SymboleB@ 0e-ρtU(C,E)dt(1)

其中,C、E、ρ(ρ>0)分别代表产品的消费量,环境存量与时间贴现率。这里我们把环境当作一种消费品,而不是生产的副产品或生产要素。其中一阶导数UC,UE>0;二阶导数UCC,UEE

经济主体在最大化自身福利过程中面临生产资本与环境治理与规制资本的双重约束,生产产品的资本约束为:

K(t)=F[θ(t)K(t),E(t)]-C(t)(2)

治理污染的资本约束为:

E=h[(1-θ(t))K(t)]-γF[θ(t)K(t),E(t)](3)

则最优化问题为:

maxW=∫

SymboleB@ 0e-ρtU(C,E)dt

s.t.K(t)=F[θ(t)K(t),E(t)]-C(t)

E=h[(1-θ(t))K(t)]-γF[θ(t)K(t),E(t)]

利用汉密尔顿方程求解上述最优化问题

H=U(C,E)+λ[F(θK,E)-C]+μ[h((1-θ)Κ)-γF(θK,E)](4)

对上述方程求导,其一阶条件为:

δHδC=UC-λ=0

δHδθ=λFK-μ(hK+γFK)=0

得λ=UC,μ=λFKhK+γFK

为了更加明确地看出环境变化的内在机制,我们假设效用函数U(C,E)为相对风险厌恶不变的形式,即U(C,E)=(C1-VEV)1-σ-11-σ,其中V(0

EE=1V(1-σ)(CC-A1FKA1+γFK+ρ)(5)

由(5)式可知,环境存量的变化取决于收入水平的变化CC、贴现率ρ、表现为技术水平的A1与FK的结合项A1FKA1+γFK。

模型结论为:收入水平的变化会影响环境的变化;贴现率ρ越高,人们会将更多的资本用于工业生产,而不是对环境规制与治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相对于产品的价格会提高,会使贴现率ρ下降,人们进行一定的环境治理投资与规制,使环境发生变化;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化是导致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从一定程度上,产业结构的变化近似地反应出技术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力度可能是影响工业污染水平的重要因素。

四、工业污染水平区域差异的经验分析

1.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全国29个省份1993―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工业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形态分别进行东、中、西部地区的估计,样本点数分别为204、153和136个。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 1993―2010)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本文选用的指标如下:(1)人均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以pollution表示,单位为千克/人)为工业污染的量化指标。之所以选择工业二氧化硫作为工业污染指标,是因为工业二氧化硫是工业和空气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大气环境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从总体来讲,工业二氧化硫能够大体体现出工业污染水平[2]。(2)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以y表示,单位为元),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采用以1978年基期价格表示的真实GDP。人均GDP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即规模效应。(3)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以industry表示,单位为%)作为地区产业结构的指标,该指标能够反映工业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同时能够代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效应与技术水平变化效应。(4)已有研究对环境规制的变量指标选择并不一致。部分文献采用去除量的绝对数来代表环境规制的力度。但是采用去除量的绝对数来代表并不能完全准确表示环境规制力度。相对来说,去除量占工业二氧化硫总产生量的比例越大就越能体现出环境规制的力度,同时能够表现污染企业对规制的真实反应。因此,本文将环境规制力度(以regulation表示,单位为%)以工业二氧化硫的去除量占总产生量的比例表示[13]。

环境规制力度指数=[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排放量+去除量)]×100%

工业污染以及相关变量的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东部地区人均GDP为3 995.61元,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均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西部的人均污染水平最高,中东部地区污染水平差异不大;产业结构方面,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但是地区内部的差异比较明显,比如东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省份为60%,最低的省份则不到20%。但是这种内部差异能够更好地反映产业结构对地区工业污染水平的影响。从环境规制力度来看,东部与中部在环境规制方面要高于西部地区。

根据对本文第三部分理论模型的分析,工业污染水平除了受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影响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收入弹性效应以及政府环境规制力度对污染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选用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人均GDP、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工业二氧化硫的去除量占总产生量的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同时,为了减少面板数据的异方差对模型结果估计的影响,本文设定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之间的关系为对数模型。在研究工业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时,对数模型相对线性模型更具有优势[16]。模型设定为:

lnpollutit=α0+γi+θt+α1lnyit+α2(lnyit)2+α3(lnyit)3+α4lnindusit+α5lnregulit+εit

其中,下标t为时间变量,i代表各地区的不同省份。哑变量θt表示时间效应,γi反映不同省份之间存在的差异, 比如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的差异、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差异等。εit代表随机干扰因素。本文将基于上式进行讨论。模型中系数αi(i=1,2,3)的符号反映出工业污染随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轨迹。其中,当α10,α30,α20(三次函数型)时,两者呈现N型形态;α3=0,α20(一次函数型)时,工业污染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

2.稳健性检验与协整分析

为了避免工业污染与影响工业污染各因素之间出现虚假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的情况,在构建模型之前,首先应该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进一步,为克服单一检验方法的局限性,本文主要运用EViews6.0 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工业污染和各影响因素进行基于面板数据panel data单位根检验,而不是单纯地采用ADF检验方法。采用的是相同单位根情况下的Levin-Lin-Chu(LLC)的检验与不同单位根情况下的Im-Pesaran-Shin ( IPS )、Fisher -ADF 的三种检验方法,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检验结果显示,各地区指标的水平值均不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各变量均存在单位根。但对各变量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的检验表明,各变量均能够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一阶差分后的变量不存在单位根,成为平稳序列。因此,工业污染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符合进行协整分析的前提。

通过单位根检验发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污染与各影响因素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为了研究各地区工业污染和经济增长以及各控制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必须进行协整分析。进行协整检验较为广泛的是选用Johansen方法。但是,根据黄万阳和王维国[17]的解释,对于Johansen 方法的完全VAR估计可能面临小样本的问题。因此,与恩格尔―格兰杰( Engle-Granger)两步法相比,对滞后阶数的不恰当设定和均衡模型中的序列相关更不稳健。而两步法关于系数的估计更为一致。以样本值而不是样本值的平方根的速度逼近真实参数,即使在模型解释变量不满足弱外生性的情况下,系数的估计仍然是一致的。因此,本文运用Engle-Granger[18]两步法检验各地区中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其中Pedroni检验使用最为广泛。Pedroni[19]构造了7个检验面板变量协整关系的统计量。其中,面板 v、面板rho、面板PP、面板ADF统计量是用于联合组内维度描述。组rho、组PP、组ADF统计量用于组间维度描述,检验结果见表3所示。通过表3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的所有协整检验统计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而中部地区的组ADF-统计量不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但是该地区的其他统计量都比较显著。因此,综合各协整检验统计量的优缺点,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污染水平与经济增长、环境规制水平、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关系成立。

3.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

面板数据的估计有混合模型、变截距模型、变系数模型三种方法。变截距模型的估计又分为固定效应模型(FE)与随机效应模型(RE)。具体选用哪种模型,要进行参数约束检验。具体的检验步骤是:首先根据协变分析检验即F检验判断是采用混合模型还是变截距模型。如果选用变截距模型,则需要继续采用Hausman 检验来判断是选用固定效应模型( FE)还是随机效应模型( RE) 。

利用全国东、中、西部地区1993―2009年的工业污染与相关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估计。通过F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得到,三个地区的F值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拒绝采用混合估计模型的原假设。因此本文采用变截距模型。进一步,采用Hausman检验方法得出,模型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为了避免出现序列相关性,增加了AR (1)项。本文运用PLS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4所示。通过估计结果发现,各模型估计的调整R2都高于0.96,说明拟合情况较好。DW值介于1.74―2.19之间,说明不存在序列相关的情况。F统计量都超过给定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4.工业污染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估计结果的研究发现,东部与中部地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对工业污染的二次项系数,东部与中部地区均为-0.17。系数分别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因此,对于这两个地区而言,工业污染水平出现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经济发展水平最终会导致环境质量的改善。两个地区的工业污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呈现倒U型形态,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态。但是,这两个地区达到转折点时的人均GDP水平却不同。这符合Grossman与Krueger[1]得出的结论。从中国的实际来看,在工业发展早期,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地经济,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虽然使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工业污染水平的上升速度也较快。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非常明显。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收入、技术等效应开始发挥正面的作用,促使污染水平的下降。随着绿色GDP概念的出现以及各级政府对环境的重视,工业污染水平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对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省份来说,工业污染水平还会持续上升。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依靠经济增长来实现环境的改善。经济发展不能自动地解决一切工业污染问题。当然,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的环境政策导向对工业污染水平的降低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西部地区的情况并不如此,西部地区呈现出三次函数的形式,表现为倒N型,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是西部地区的污染最终是处于下降阶段。

(2)产业结构水平。估计结果显示,产业结构是影响工业污染的重要因素。东、中、西部的产业结构水平对工业污染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与工业污染水平成正相关关系,与于峰等[20]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也基本符合理论预期。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项的估计系数为0.63,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这表明,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每上升1%,工业污染水平就会上升0.63%。与东部地区不同,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系数为-0.48,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这表明,中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工业污染水平的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工业污染会降低0.48个百分点,这与东部地区的结论相反。可能存在以下原因:中部地区的重污染行业占的比重较大,导致了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较大。随着生产以及治污技术的进步,中部地区更加注重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虽然第二产业整体比重提高了,但是,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却处于下降状态,所以中部地区的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能够降低污染水平。通过图[2]看出,中国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占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电力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业,占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75.8%。

但是,通过表5我们发现,重污染行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以电力行业为例,二氧化硫的排放强度,由2001年的0.23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09吨/万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黑色金属冶炼业下降的幅度也较大。由于中部地区火力发电行业、矿产加工与冶炼等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重污染行业的这种变化能够很好地解释中部地区工业结构变化对环境污染水平的影响。

虽然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项系数表现为负,但是这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污染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结构与技术减排并没有对西部地区的工业污染带来很大的改变。

(3)环境规制力度。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环境规制水平也应该越高。从而对环境污染水平的降低更具有显著作用。环境规制水平是通过企业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所占总产生量的比例进行衡量。因此,模型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污染企业对政府环保政策的反应。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东部地区环境规制系数为-0.11,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污染水平能够降低0.11个百分点。从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46.35%、45.23%、43.92%。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导致了过多的工业污染,使东部地区更早地意识到了进行环境治理与规制的必要性。经验也证明,东部地区在治理投资、规制政策上都早于其他两个地区。比如在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中,东部地区示范区的数量占全国的比例为1/2以上。中部地区的环境规制系数为-0.22,比东部地区的系数要大,说明中部地区在环境规制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原因在于:中部地区存在大量的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对环保政策的反应最为明显。环境政策力度的提高使资源型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另外,东部地区在规制与治理环境方面能够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些经验。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部地区环境政策的效果提高。尽管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起到降低作用,但是系数仅为-0.06,治污效果相对较小。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为落后,加之西部地区能源相对比较丰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西部地区会大力发展能源密集型产业。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在一定发展水平内,西部地区会承接东部低附加值的产业。如果采取严厉的环境规制措施会限制本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更多的环境规制会使企业负担加重。这样的发展模式会抵消环境规制带来的积极效果。东部与中部地区的环境规制难度相对西部来讲较小。这可能也说明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应采取不同的环境规制力度,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导致了环境规制力度的异质性。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对环境变化与影响因素之间构建理论模型,在探讨环境变化的内在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运用全国1993―2009年东、中、西部三个地区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对研究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然后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三大地区的工业污染与经济增长、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是东部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工业污染先上升后下降,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态,但出现拐点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西部地区的污染水平呈现出倒N型。二是东部地区的第二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工业污染水平的上升,而中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却没有导致工业污染水平上升,这说明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具有后发优势,工业内部结构优化效果明显;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不显著。三是环境规制的效果在东部与中部地区比较明显,降低了工业污染水平,而在西部地区作用相对较小,这可能源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下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性。

根据计量结果,结合中国区域差异情况,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政策含义:一是坚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各级政府进一步转变过去的以GDP增长为唯一目标的观念。将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指标。二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既要注重大力发展服务业,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又要注重工业内部结构的转型,降低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所占的比重,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三是注重环境规制政策的适应性,提高环境规制的效果。采用排污权交易等方式加大对环境污染总量的控制力度。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出适合各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相互协调的规制与治理政策。

参考文献:

[1] Grossman,G.,Krueger,A.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10(2):353-377.

[2] 蔡,都阳,王美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J].经济研究,2008,(6):4-13.

[3] Panayotou,T.Demystify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Turning a Black Box into a Policy Tool[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2):465- 484.

[4] Torras,M.,Boyce,K.Income,Inequality and Pollution:A Re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5(2):147-160.

[5] Dinda,S.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3):403-413.

[6] Stern,D.I.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nvironment Curve[J].World Development,2004,(8):19-39.

[5] Shafik,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An Econometric Analysis[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4,46(10):757-773.

[6] Bruyn,S.M.Economic Growth and Emissions:Reconsidering the Empirical Basis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5(2):161-175.

[7] Stokey,N.L.Are There Limits to Growth?[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8,39(1):1-31.

[8] Selden,T.,Song,D.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Development:Is There a Kuznets Curve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27(8):147-162.

[9] Dinda,S.A.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A Surve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9(1):431-455.

[10] 游伟民.我国西部地区贸易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分析[J].当代财经,2010,(10):92-98.

[11] 傅京燕,周浩.对外贸易与污染排放强度[J].财贸研究,2011,(2):8-15.

[12] Dasgupta,S.Confront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16 (1):1471-68.

[13] Grafton,R.Q.Social Capital and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A Cross Sectional Analysis[J].Environment Development,2004,(13):336-370.

[14] 刘晓峰.社会资本对中国环境治理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1,(3):20-24.

[15] 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世界经济, 2006,(11):48-58.

[11] 李刚.基于Panel Data和SEA的环境Kuznets曲线分析[J].统计研究,2007,(5):54-60.

[12] 张红凤,周峰,杨慧,郭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3):14-28.

[13] 张学刚,王玉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内生机制抑或规制结果?[J].财经论丛,2010,(4):7-13.

[14] 朱平辉,袁加军,曾五一.中国工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6):65-75.

[15] 陈华文,刘康兵.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J].复旦学报,2004,(2):87-95.

[16] 刘金全,郑挺国,宋涛.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2):98-107.

[17] 黄万阳,王维国.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基于HS分类商品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2):76-90.

[18] Engle, R.F.,Granger,C.W.J.Semiparametric Estimate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Weather and Electricity Sal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86,81(6):310-319.

[19] Pedroni,P.Critical Values for Cointegration Tes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 with Multiple Regressors[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61(51):653-670.

[20] 于峰,齐建国,田晓林.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1999―2004年间各省市的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8):36-45.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China-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Panel data models

WANG Xun,ZHANG Wei-jie

(1.Department of Economics,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Liaoning 116025,China;

2.Graduate School,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Liaoning 116025,China)

Abstract:Regional differences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level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re given little attention in the existed researches.This paper get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dustrial pollution based on growth model.Using the annual data 1993-2009 from 29 provinces in three regions, based on Panel data model, researching the issue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has mo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s as following: in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 is in line with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shape, but the turning point is different; western region being inverted U shape; in eastern region,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industry results in increased levels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while in the central region it shows the opposite trend, it is not significant in western region;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s obvious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 reducing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while the effect is relatively small in western region, which may result from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s.So, 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industrial adjustment and increase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Key words:industrial pollution;regional difference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Panel data models(责任编辑:于振荣)

收稿日期:201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