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与创新教育范文

科技与创新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与创新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与创新教育

第1篇:科技与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18-03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主体的人格特征和智慧特征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在已有的教育的模式基础上,着重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特征和创新智慧特征的问题。现有的研究者分别从教育体系本身以及从创新能力的心理构成上进行分析和研究,他们代表了教育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视角。如有的研究者提出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创新;有的研究者提出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的见解,等等。上述研究人员的研究对象一般是中小学生或者是大学里的低年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兼科研人员,接触的不仅是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科技活动,而所有这些活动的主体都是高年级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他们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人生观等已经基本定位,如何在这种条件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本文根据自身与所带的大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体验,感悟颇多。

一、创新教育的目标定位

创新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创新同时也意味着改变,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所谓的结果是指人们看到的所谓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等的变化;创新也是一种过程,它是作为创新主题的人的日积月累付出;第三,创新面临风险,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是在创新方面很有可能是创新者的辛苦付出收获一份失败的回报。从上面具体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进一步归纳出创新主体的人格特征——自信、坚持和责任。这是从作为创新的主体的心态反应,包括意识、情感和创新意志三大方面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1)作为创新主体所具有的不断追求新的知识的动力——自信,这种追求新知识的动力针对不同的个体而不同的,但是在创新主体中确实是普遍存在的。2)坚持是个体追求新知识的一种自觉能动状态,在创新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创新主体的习惯与性格。3)责任感是创新主体追求新知识的内部心理体验结果的一种升华,尽管有挫折、有成功,但无论是怎样的结果,创新主体体验的不断强化,就会转化为创新主体的责任感,并使他们不断地靠着自己的理想坚持下去。从中也能够看到创新主体的智慧特征,表现出来就是创新主体的知识水平与技术技巧的掌握。首先,创新主体在观念上已经具备了自成体系、灵活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这种水平的前提是创新主体必须具备牢靠的基础知识,想到才能做到,如果想不到是不可能做得到的。这是在人们最经常说的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之上的一个能力水平。其次,创新的实践活动是创新主体在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展现作为创新主体的问题解决方式,只有经过实践活动才能证明创新活动的可行与否,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创新”无法称之为创新。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科技活动中实施的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主体的创新人格特征入手,以提高创新主体的智慧特征为核心,带动作为创新主体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人格特征和智慧特征不是先天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创新主体消极被动的按照既定模式的训练过程,而是针对创新主体的个体差异,量身定制的科技活动,这一新的教学过程成为创新主体不断认识自我、追求探索新知识和完善自身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亦即培养创新主体自信、自立、自理、自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整个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他们具备创新的人格特征、创新智慧特征。

二、问题: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经验性的研究表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品质和素质需要在基础教育或者通过基础教育得到培养。摆在大学生面前的是一系列的科技活动,如何把握科技活动中的基础教育,并通过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工科院校,尽管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突出,对所参加科技活动很感兴趣,但经过与学生的一段时间的交流和沟通,还是发现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自己面前——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提不出问题,被动地需要教师主动提出问题,同时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实践,因此实践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从小学、中学一路走入大学的校门,这些优秀的学生已习惯了我国的考试模式,转而要求他们自主学习、变革创新、积极讨论,难免地会使学生受习惯的影响而感到乏力。此外,参加科技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创造、实践、生存能力等各方面提出了较课堂教学更高要求,使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人格特征又重新退回到以前的习惯中去。因此,这个问题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三、科技活动中的创新教育

在我校科技活动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RTP)等、冯如杯等等为学生提供了科技活动的平台,针对科技项目的特点和学生的特色,提出科技活动创新教育体现在在三个层次:首先在思想上,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认识到创新是变化,不是单纯地创造,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智慧。创新的智慧来源于学生们正常的思维过程,又高于他们正常的思维过程,它是作为创新主体的学生对某种对象包括事物、问题、观点等产生新的观点、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其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原有的认识,在人们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因此,创新主体智慧的培养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它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在实践中这种认识来源于学生对科技活动内容的文献、资料调研。这是科技活动内容至关重要的部分,需要学生大量查阅,达到“知己知彼”的状态,这也就是说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调研活动不是简单地查阅,需要学生通观全局,归纳整理。只有通观全局才能有全面的认识,通过细致的总结、归纳、分析,才能进一步提高认识,逐渐形成创新思维。其次,有针对性的科技活动的研究规划和研究内容分解。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于科技活动也是这样的,即使是小的科技活动项目也具有自己的项目目标和研究内容,因此必须制定项目的研究计划,并进行研究内容的分解。通过前面的调研,学生得到了项目可能采用的技术/方法全局的认识,通过归纳整理,分析了各种技术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自然地学生能够顺理成章地进行“移植”创新,项目计划由想象到逐步落实,研究内容的分解也随之得到明确。第三,教师作为指导者和促进者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大量的学生希望能够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他们的课堂和实践课程的学习结果是良莠不齐,这就意味着在创新教育中不是针对某一些人,而是针对大量的学生,因此教师作为指导者和促进者,需要与学生加强相互沟通、专题讨论,在科技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和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在面临问题的时候,学生表现出来的有的是面前有一座“大山”,畏手畏脚,裹足不前;有的是方法很多,在选取哪种方案或技术的时候举足不定。这时候学生们需要的一是建立信心,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的工作内容、或者是赞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进而产生自信心。二是对技术方案/方法的把握。在学生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利用自己文献总结得到的结论和实际情况,进行最优化的设计;还可以通过专题或小组讨论比较各种技术和方案,在讨论中不仅技术方案/方法明确了,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

四、科技活动中创新教育的实践

科技活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讲求的是创新、合作。如何让学生能够进行创新,和谐合作,在此提出了一种学习模式,通过自身的实践,学生们收获颇多。这种模式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以兴趣为起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个体,只有学生从意识上和行为上摒弃对待知识的简单复制、呆板僵化的态度,有开拓、创造的意识,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科技活动中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合作的新型关系,必须始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著名教育家杜威曾在《兴趣与努力》中提到:“真正的兴趣原理是所要学习的事实或所建议的行动和正在成长的自我之间公认的一致性的原理;兴趣存在于行动者自己生长的同一个方向,因而是生长所迫切需要的,如果行动者要自主地行动的话。”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潜力需要从激发兴趣开始,需要从文献综述、选题、实施过程中间,教师启发、指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专题、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中产生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2.发现学生的差异,并善于应用。教师是指导者和促进者。作为指导者,由于每个学生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个性都各不相同,所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调动每个人探究的欲望和对成功的期待便成为必需。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欲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用多种视角解读问题,找出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关注学生在现实能力基础上的潜力开发,形成独立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促进者,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引出学习者的经验,试着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视角有所收获,获得愉悦,增强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3.以创建和谐氛围为中心,在相互的合作过程中寻求创新。大学生学习方式往往沿袭的是自己在高中时代已经定型的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完整的创新人格和智慧的培养过程来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培养。而单一的接受学习的不足却可以通过发现学习来弥补。科技活动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在实践中,不同的学生研究内容是有足够差别的,并且需要学生自己努力完成。一般来说,科技活动中,学生往往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诸如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专题、小组讨论等,不断发掘自己的长处,同时也不断反省自己的不足。

创新教育,实践证明在科技活动中完全可以围绕创新主体的创新人格特征和智慧特征的培养展开,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每次与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谈心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宽泛全面的基础培养、活动过程中分工合作面对困难等等,这一切使他们在科技创新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潘爱珍.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2]彭杜宏,何敏,刘电芝.大学课堂教与学状况的个案观察报告[J].高教探索,2009,(2).

[3]孙玉华,石卫红.跟踪科技前沿强化能力培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实践[J].《石油教育》双月刊,2003,(1).

[4]闫舒静,张兴会,李辉等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互动模式的创建与实践[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4).

第2篇:科技与创新教育范文

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教育作为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为此,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可以以下面几点为抓手。

首先要培养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要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笔者认为,在创新教育中要注重思想引领,全面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科技创新教育的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生成的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其次要培育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各学科要密切配合,借助不同学科知识、特色主题活动,营造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通过科普讲座、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科技节、主题队会等活动,让学生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班级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中队活动,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科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实践证明,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信心,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创造性思维。

第3篇:科技与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创新教育;内涵建设;加强;促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8-0052-03

收稿日期:2014-06-28

作者简介:芮新海,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泰州,225300)党委书记,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近年来,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泰州机电高职校”)理清了“稳定规模,增强能力、调整结构、办出特色”的发展思路,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进一步增强职业学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功能,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本领,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尤其是创新教育成绩斐然,学校师生拥有发明专利77项,在各级各类发明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个,其他各类奖项近30个。在第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得5金1银,2010年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上获得6金1银,在第20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得3金1银和2个“宝钢奖”。学校被省教育厅等7部门授予“发明家摇篮”荣誉称号,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教育厅评选为“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学生创新社团被江苏省职教德育工作委员会表彰为“优秀学生社团”,创新教师团队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省级“创新工作室”,学生万宇浩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泰州市“十大新闻人物”。在刚刚举行的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创业精神大奖全国决赛中,创新社团朱思亲同学的商业计划书《仁和专职宠物洗浴用品公司》获得全国创业精神大奖。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自觉地参与创新实践。同时,学校也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科学,突出创新,吸引学生。

1.邀请名人专家讲座。学校经常聘请江苏省科普专家张家生、创新发明专家任祖平、黄海鸥以及企业公司技术代表,面向全体师生开设科普知识和科技创新讲座,介绍科技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应用,促进师生积极投身发明创造,形成个个爱发明、人人想发明的良好氛围。

2.利用成才典型引路。学校利用广播、板报、专题讲座、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大力宣传创新优秀成才典型。邀请优秀毕业生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专利工程师移凯、窦晓玲返校做专题报告,用自己的成才事例激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发明创造。在校生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万宇浩同学、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标兵”马宏阳同学、泰州市“十佳阳光学生”发明能手曹锦同学经常给创新社团成员上课,讲述自己的发明体会和成功的方法。通过鲜活的人和事,让同学们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上创新发明。

3.深入科技创新前沿。学校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科技公司、专利公司开展科技参观实践活动,让学生目睹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应用情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高学习科技知识、进行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发现问题,并将发现的问题带回学校,由科技辅导教师指导解决,使学生的创新成果及时为当地经济服务。

4.举办校园科技艺术节。学校每年都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科技知识、科技绘画、科技征文、科技小制作、创业义卖等系列比赛,为学生提供创新锻炼的平台,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巩固学科知识,激发科技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二、构建制度,保证学生的创新实践

制度是保障,是规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为了让创新教育不只是昙花一现,让更多的学生能接受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创新教育的普及率,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学校为此构建了四项专门制度。

1.导师制度。重在培养教学团队,促进科技教师专业化发展。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与专兼职创新骨干教师一对一结成“对子”,专业涵盖机电、电子、计算机等。每学期初,导师制订指导计划,并按计划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每位被培养的青年教师至少随堂听创新课10次以上,导师对青年教师的创新课教案进行指导、审查,让创新教师有理论、有实践、有本领,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2.课程制度。学校将科技创新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限选课程,建立严格的课程制度,开设知识产权公民教育知识、科技发明方法等任选课。开发了《快乐的发明家》、《引你成为发明家》等多种校本教材,建立了以项目为中心的创新教育课程资源库。同时利用师资、设备等职业教育优势条件,把科技创新教育全面渗透到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全面、全员实施科学创新教育。

3.竞赛制度。学校每年举办教师创新大赛,聘请创新专家担任评委,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专利改进和创新说课。比赛和赛后点评及研讨活动促进了创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每年举办学生“金点子”创意大赛,全校同学共同参与,评选出30名“创意之星”,以激发广大同学的创新热情,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创新社团中来。

4.激励制度。学校制定了《关于推进学校创新工作的意见》,把教师的科技教育实绩纳入业务考核,在教师职称评定中担任科技辅导员与担任班主任工作同等看待。设立专门奖金,对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的教师进行单项奖励。优先推荐在科技创新中有杰出成绩的学生为省市“三创”学生进行表彰,并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重要依据。如此,各系主动抓创新,教师主动教创新,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的热烈氛围形成。

三、运用策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创意自由策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庭背景、兴趣取向,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不尽相同。学校鼓励学生在创意过程中拓宽思路,放开眼界,活跃思维,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寻找到自己独特的创意。创新教师尊重学生的创意,努力保护和调动学生奇思妙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多元启发策略。创造发明的方法很多,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每次定下发明题目后,发动学生围绕题目收集相关资料,把新原理和新技术或是在其他物品上的功能、结构、组合进行合理移植,或换角度、或逆向思考。引导学生从安全、方便、节能、环保或从特殊使用人群的角度寻找物品的缺点,不断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3.适时点拨策略。教师在创新活动课中,随时注意给学生必要的指点,防止学生空想、乱想,偏离发明的题目,偏离科学规律。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耐心分析,恰当点拨,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激发学生探求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搭建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是创新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创意点子的源泉,在学习相关创新课程后,学生能自己创意,自己查新,自己制作,自己申请专利,独立完成创新作品的全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教育的教学目标。

1.搭建社团平台。学校的创新教育分为普及和提高两个层次,分别组建了两级社团,搭建了人才成长的阶梯。在开设选修课的基础上,选拔有浓厚创新兴趣和制作能力的学生参加科技发明社团。社团建设有创意部、查新部、宣传部、推广部和制作部等5个部门,成员分为两级,初级200人左右,高级50人左右。初级成员主要为起始年级的学生,定期参加创新活动,完成创意作业。高级成员为高年级的学生,重点方向是制作作品,申请专利,定期交流科技创新理念知识和创造发明技法。

2.搭建课堂平台。学校建有完善的社团轮流上课制度,高级社团同学每个月轮流上课一次,一学期完成两节课。一节课内容是科技发明基础知识,授课对象为初级社团成员,学生自己备课,自己收集素材,自己制作PPT,分不同的专题,如传感器的使用、创新关键词的应用等;另一节课内容是自己的发明作品介绍,从生活实际出发,阐述自己的创意和制作作品的基本思路,参与讨论的是高级社团成员和创新教师。

3.搭建拓展平台。参与创新社团的学生,每周完成一份创意说明书,每月撰写一份专利申请书,每学期完成一份寻找创新课题的调研报告,通过3份作业提升创新的拓展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自己的发明题目,自己检索专利数据库,进行分析、比较,自行设计方案,完成作业。每年度,教师挑选有价值可操作的10份学生创意说明书,师生共同研究,论证新颖、实用、科学的创新作品,共同设计,学生团队合作完成,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五、注重推广,彰显学生的创新成果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创新成果的推广工作,鼓励创新工作室的师生们大胆创新,积极介入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发明作品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发挥已经取得的创新成果优势,利用创新教育的人才资源,积极为泰州市科技教育服务。

走进企业。2014年上半年,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事业部书记王万里一行到学校考察,就学校研发的500吨冲压床智能安保装置进一步合作达成协议。创新工作室的师生们又到泰州日顺电器发展有限公司,帮助解决导线成型机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近年来,创新团队坚持送科技到企业,帮助企业革新生产工艺,提高生产的安全系数,先后走访企业20多家,解决了12个技术难题。

走进学校。创新工作室的师生积极开展科技教育“四送”活动,即送课、送展、送讲座、送作品,让全市各类在校学生共享科技教育成果。通过科技创新展板、发放科普宣传资料、上一节创新课、展示学生创新作品等形式,向中小学生普及科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每到一所学校,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作品“无绳跳绳训练机”、“键盘乐器手指力量练习器”、“校园防暴抓捕器”等总是引起不小的轰动。毕业生有5人被聘为中小学科技辅导员,指导的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多次荣获一等奖。

创新教育之路永无止境。学校的创新教育已被列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特色建设项目,学校成立了科技创新作品研发中心、展示中心、推广中心以及培训中心,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推动地区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学校还将在如何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如何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合理结合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经济转型和企业产品升级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真正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助力。

Strengthe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to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RUI Xin-hai

(Taizhou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Technology, Taizhou 225300, Jiangsu Province)

第4篇:科技与创新教育范文

一、从建模到模型的制作,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数学中很多模型的创建之初只是为了能有效地去说明一个问题,去帮助学生能有更为直观的感受认识问题,并能帮助老师去解决问题,而笔者在课堂授课中对于模型的建立依靠师生思维构建、学生之手制作,随后课堂应用解决问题。这样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让学生体会到在制作中所蕴藏的乐趣和组员互动后获得的成功,进而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悦。课堂在具体模型的使用上让学生来加以运用讲解,这些来源于学生的第一手作品存在的不足和改进之处,都会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这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完善之举就会无形地影响到学生,让全体学生都会在无形中去学会反思、学会沟通交流,进而有效地进行创新和不断的去改进,进而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创新意识的激醒,更是一种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研究圆锥的侧面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蛋筒等生活实例,将侧面剪开,展成一个扇形平面,这就很直观地发现圆锥的侧面情况,以便于开展进一步研究。(如图1)

正是借助了这些模型的构建和制作,让学生经历了动手实践,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创新对解决问题的价值,交流对问题完善的意义,才会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创新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才会深入地向着创新迈进,才会更加激烈地开始创造,在需求中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能力。

二、从抽象到直观的思维转变,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思维的形成和运用都有相当的要求,但是很多的思维都是比较抽象的思维,尤其是在空间立体等问题上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也让学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对具体的问题解决上留下有效的捷径。因此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让思维从抽象到直观进行思维的转变很是关键,而这也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上面的模型构建,让学生经历从空间立体到二维平面的转变,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到数学构建的一系列思维转变,从中去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让学生学会对具体问题的思维转变,通过逆向、简化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从中学会对具体问题的思维研究,不走定式思维的路径,每种思维的训练与应用结合实际问题去展开,让学生在思维中结合科技创新教育的需求去展开,体现学生从复杂到简单的创新思维转变,这些借助了数学思维灵活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未来的科技创新改进中和创造完善中都会有更加突出的价值,帮助学生从中去形成思维多样化的百变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相关的活动来强化对做的价值体现,进而在生活基础上去做、去学,把知识学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达到有效的教学做合一。

例如:如图一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为24cm,高AB为9cm,BC是上底面的直径。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着圆柱的侧面爬行到点C,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如图2)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把圆柱立体模型展成平面模型如图2左图中曲线AC,在图2右图中就是线段AC,显然,这种从立体图形引出的问题抽象而难以寻找到有效的方法,而借助图形中在柱体表面的思维引导到平面上去,问题在转变中教会学生思维复杂的解决途径就是在于对思维的创新上,进而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正是这种抽象的立体问题转变为直观的二维平面得以解决,帮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思维转变的魅力,让学生在思维中去不断地加深在具体问题解决中的创新意义,才会不断去将复杂的问题通过思维的转变加以简化,这种创新真是科技创新价值的最为具体的体现,才会让学生不断地对思维加以创新而不是走向定式。

三、从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科技创新的价值体现在发明创造上,或对生活中的问题加以解决并提出改进的应用价值,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总借助课堂的实际问题强化应用和知识点所体现的价值前景。通过对来源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去帮助学生在理论上进行思维的创新,在创新中去引导学生如何去强化其应用价值和前景,体现出学生在思维中的一种高效延续,并能根据其去进行灵活应用,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去提高一种综合处理的问题机制,继而将问题系统化,并能有一定的归纳整理技能,并针对这些技能去进行一个全面的解决应用,使得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更要在未来实践中加强价值的体现,在未来走出学校后仍然能知晓课堂知识的价值,让知识来武装自我,并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创能力。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今日的课堂创新上,更要是一种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来源于大脑深处的一个力量、一个意识,一个时刻牢记脑海中的科技创新的号召。只有这样才会让思维得以延续,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利用好课堂的资源,去充分体现学生灵活应用的技能。

如图3某汽车的底盘所在直线恰好经过两轮胎的圆心,两轮的半径均为60cm,两轮胎的圆心距为260cm(即PQ=260 cm),前轮圆心P到汽车底盘最前端点M的距离为80cm,现汽车要驶过一个高为80cm的台阶(即OA=80cm),若直接行驶会“碰伤”汽车。

(1)为保证汽车前轮安全通过,小明准备建造一个斜坡AB(如图3所示),那么小明建造的斜坡的坡角α最大为多少度?(精确到0.1度)

(2)在(1)的条件下,汽车能否安全通过此改造后的台阶(即汽车底盘不被台阶刮到),并说明理由。

第5篇:科技与创新教育范文

在课堂教学中推广案例教学法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清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外,还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多的强调书本知识和作业的重要性,势必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会计专业不论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还是财务管理、经济法、审计等,都是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所以推广案例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在完成每一章节的教学任务后,都要精心选择设计案例,要抓住具有质与量规定性的知识点设计案例。例如,在《中外合资企业会计》教学中,教师在讲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资本和出资方式后,我们设计了下面的案例供学生讨论。

某纺织机械总公司(下称中方)拟与瑞士LD公司(下称外方)共同组建合资企业,双方达成以下主要意向:

1.合资企业投资总额为380万美元,注册资本拟为200万美元,其中外方出资102万美元,占总股本的51%,中方出资98万美元,占总股本的49%。

2.中方拟以其经评估和有关机关确认的机器设备、厂房、办公楼、有偿获得的土地使用权和资金出资(其中办公楼已为下属企业贷款而作抵押),外方拟以机器设备和美元现金出资。

3.从合资企业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合营双方分别分两期缴付出资,其中,中方笫一次出资为前述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折合为70万美元,在三个月内缴付,第二次出资为货币,为28万美元,在六个月内缴付;外方第一次出资为货币,为12万美元,在三个月内缴付,第二次出资为机器设备,折合为90万美元,在六个月内缴付。

4.合资企业合营期限为20年,合营期进入第五年时,合营各方可以按各自出资比例减少30%的注册资本。

请分别回答以下问题:

1.在合资企业投资总额和股权比例不变的前提下,注册资本数额是否符合规定?按最低注册资本要求双方出资应作何调整?

2.合营各方出资的资产种类是否有不符合法律规定之处?说明理由。

3.合营各方分期认缴出资的安排是否妥当?为什么?

4.合营各方约定合营期内减少注册资本30%的计划是否合法?为什么?

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加了兴趣,培养了探索和创新精神。具体而言,这种以案例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好处:第一,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真理。第二,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了学生机械接受课本提供现存结论的状况。学生可以问“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对自己接受的知识产生质疑。第三,学生之间可以共同学习,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求异性、创造性,提高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以案例为中心的讨论,对学生的毕业作业也是大有好处的。因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实上《中外合资企业会计》等课程为学生毕业作业的开展提供了很强的政策依据。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案例教学为学生毕业作业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依据。

在教学实习中采用合作教学法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法

会计专业教学实习主要是指《财务会计》课程的模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微机操作(计算机软件应用)实习。

《财务会计》课程的模拟实习是一次大型的会计实务操作与检阅,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机会,既可检查学生会计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掌握的程度,又是对学生会计操作技能的演练与考核。在实习中要彻底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程式和学生独立完成整个作业的“个体户”式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社会化学习)在模拟实习中值得提倡。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个性品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争论。这样学生知识的建构与运用是通过一个共同体来完成,实现了不同学生之间知识的相互支持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具体做法是:首先,由教师准备好实习用的器材,讲清实习的目的和要求,明确实习内容和评价标准。然后,指导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视为一个会计科,科室内部设置若干岗位,并且配备相应的负责人员,明确每个人员的分工与职责。学生实习完全按照企业会计核算的程序、要求、方法进行。一个学生在实习期间需要变换不同的岗位,担任不同的角色。这样,当实习结束时,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分完整的会计资料。在实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负责对学生技术性问题的指导、监督、检查,指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监督学生遵守会计制度、检查学生作业的进度,保证会计核算工作正确、规范、整洁,确保本次实习能够按时、顺利地完成。这种合作学习,其积极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争议,解决问题的思路明确了,学生可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其次,通过讨论,学生之间由于观点对立而引发认知冲突,进而再达到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起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再次,合作学习将任务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学生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此外,合作学习有利于减轻不必要的竞争压力,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投入程度,尤其是促进了后进生的学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的建立为计算机软件处理提供了可能性。会计工作的手段和内容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会计机构内部也将由会计业务处理的人员分工这一重点转移到计算机软件处理的职能划分上,手工处理的淘汰已成为必然。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除了要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外,还要熟悉计算机软件的功能、特点,较好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处理会计信息。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会计业务,同时还能根据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结合企业管理、经济法、投资、金融、税务等,进行预测和决策。

在毕业作业中引入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个人或小组方式进行的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学会在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下,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品质和能力。毕业作业是把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综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学生感到毕业作业困难,正是因为他们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教师要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原理,给予学生方法论的指导,指导学生确定课题,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总结提高。

第6篇:科技与创新教育范文

一、信息技术教学为发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们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中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创新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像,而且信息技术课趣味性强,内容丰富,动手操作机会多的特点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迁移能力和锻炼发散性思维有着较大的优越性。所以信息技术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的这种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全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二、创新教育是本次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

我国以往的教育制度存在着很多弊端,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管理的太死、课程结构过于单一、课程体系偏重学术取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老师、课堂、课本为中心。培养…来的人才往往都是些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没有发展潜力的书呆子,这种应试教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2001年起在国家教育部的领导下,我国开展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旨在消除旧的教育制度带来的种种弊端,它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由此而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本次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三、新课改推动了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发展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提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学习新课改,响应新课改的浪潮越掀越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如何借着新课改的强劲东风,加强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呢?

1、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的开始,中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比如形形的硬件设备。网上各种各样的软件等等。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充分保护他们那份“原始”的好奇心,适时表扬肯定他们,鼓励他们在神奇的信息世界里探索。实践证明,凡是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均不同程度地在自身的创造思维方面有了新的进步,创新思维的萌芽因老师有心的浇灌而在学生的心中悄悄成长。这些正是新课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的一点。

2、灵活组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学习新课改精神我已经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激发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创造性的教学过程,要改变教师是课堂主导的角色,使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活泼、灵活的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人,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潜能。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教师导学,学生自学”的原则,课堂一般采用“创设情境一布置任务一定向自学一质疑点拨”的基本程序。教师尽量少讲,而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自学、参与、实践、发现,培养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实践去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我在讲新课改的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中的“文件的搜索”一节时,是这样做的:  (1)创设情境:师:我知道咱们班男同学都特喜欢足球,女同学都特喜欢读小说。那男同学知不知道198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军是谁呢?女同学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才女张爱玲的生平?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布置任务:有些同学说不知道,有些说知道。我接着说道:不知道没关系,我们有网络呢,可以上网去查啊。知道的同学可以在网上知道的更详细些啊。那么网络上的信息浩如烟海,我们怎么才能找到想要的信息?下面我就教大家一招。那就是利用搜索引擎。这节课就要求大家利用搜索引擎去获取刚才问题的答案,并把你获取的信息放在我们常用的共享文件夹里。在这一阶段中我重点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并借此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

(3)定向自学:然后我就给学生介绍搜索引擎,之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并上机实践。前三个阶段总共花去18分钟,剩余的时间就用在第四阶段了。

(4)质疑点拨:学生上机的过程中我来回巡视,不断给学生提出疑问,如:你在搜索同一个内容时,可不可以使用多个不同的关键词?为了提高下载效率,应该注意哪些搜索技巧?在提出疑问的同时,还对学生搜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老师的引导、启发作用,并且对学生搜索过程中出现的创造性意见进行了表扬和鼓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改中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那就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这堂课就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采用这种颇具活力的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效果相当不错,学生不但完成了老师所要求的任务,而且在搜索过程中还学到了以前不知道的很多知识,他们的创造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第7篇:科技与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创客”课程基地;普通高中;教育装备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7-0042-04

一、“创客”与“创客空间”

“创客”(英文是“maker”)一词自古有之,最初是指“作为创造者的上帝”“制作东西的人”,到了14世纪晚期开始专指“生产制造者”。后来,“创客”泛指那些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喜欢亲手制作东西的人,也就是DIY(do it yourself,亲自动手做)者,他们努力把自己心中具有创新性、技术性、挑战性的设计意图和想法转变为现实。进入21世纪,伴随着信息化高度发展,物联网、计算机数控设备、3D打印等新技术,激发了深植在人类本性之中的创造潜能,也使愈来愈多的人有条件、有能力加入到“创客”队伍而成为全球“众创者”中的一员。“创客”能够很方便地借助移动计算机、开源软件、智能硬件等先进技术手段和材料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同时,过去“单打独斗”式的众多“创客”如今组建了一个个开放式的创作团体,他们以不同形式携手参与创新性的设计并付诸实践。所以,现在的“创客”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DIY式的个体自行设计和制造,还包含DIT(do it together,一起来做)式集体的、跨界的合作创造,具有鲜明的大众化、创新性、变革性、开放性、共享性与合作性等特点。

对于“创客”这一概念,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创客是一群以创新为基本追求,通过借助各种数字化、智能化和开源化工具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群”。也有人认为“创客既是一群喜欢或享受创新的人,又是一种文化,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还有人认为“创客体现的是一种理性思维,把分享和传播知识作为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并作为一种乐趣,铸就一种良好的人格和习惯,鼓励创新各种分享盈利模式,在分享的同时,保护首创者的利益和积极性”。如果从“创客”的字义上看,“创”隐含着“一种通过人的创新性思维和反思性实践去发现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并努力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的意蕴”;“客”则与“博客”“播客”“拍客”“闪客”等词语中的“客”一样,暗含了“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乐于分享、积极开放、互相包容的关系”。因此,“创客”的本质是指以创新满足多样需求,并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群体。该群体存在着以下鲜明特征:首先是创新性,即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具有开发和设计某些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和挑战的精神;其次是分享性,具有开放、参与的精神,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将创意变成现实;最后是实践性,乐于通过动手操作,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做到行知合一,体现“做中学”“做创学”的实践精神。

“创客空间”最初被看作是“创客”能够聚集在一起通过分享知识、共同工作来创造新事物的实体实验室。但是,随着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人们不仅可以在实体空间的固定场所进行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在虚拟不固定的网络平台相聚在一起。所以,现代意义的“创客空间”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实体空间,而是经过互联网联结形成的一种开发创造的中心、文化交流的中心、学习与分享创意的中心。

二、案例分享:“创客”课程基地建设

学校是培养接班人的摇篮,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所以,从“创客”和“创客空间”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就应该借助“创客”课程的建设,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创客”,使学校的实体教室与互联网联结形成“创客空间”,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以下是一个“创客”课程基地建设的具体案例:

(一)建设背景

“创客”课程基地的建设,除了“创客”和“创客空间”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潜在功能以外,还基于基础教育的趋势、国家战略的要求、普通高中的现状和高中学生的特点等方面的诉求。

基础教育的趋势。2002年,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启动了地平线项目研究,旨在预测和描述未来五年全球范围内会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信息技术。《2016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指出,在未来一两年内,云计算、翻转课堂、创客空间和移动学习将成为基础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报告认为创客空间是一种多用途的工作间,代表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创造力;可以在课外使用;可以贯彻探究式学习和设计思维等教学法。

国家战略的要求。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刘延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创业大学+、创客教育、开发微课堂这些方面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早在2009年11月,奥巴马就“为创新而教”(Educateto Innovate)的行动宣言,呼吁“每个学生都应成为创造者”。随后,美国启动了“创客教育计划”(Maker Education Initiative,MEI)。该计划旨在通过推动创客空间的建设以及发展各种创客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信心和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创客,并且为中小学的创客空间,统一配备系统硬件、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

普通高中的现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基础教育改革普遍存在“浅尝辄止”的保守心态。普通高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应试严重,能力不足。这几乎是绝大部分高中的真实写照,实施创客教育的学校极少。(2)门面之作,被动应付。极少数学校的创客中心有房子、有样子,就是没有里子。(3)模仿制作,缺乏创新。不少学校的所谓创新实验室只是停留在实证、观察、模仿阶段,与创客教育的创新、创造本质且行且远。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设真正的“创客”课程基地。

高中学生的特点。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迅速发展,认知结构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技能已有较好基础、心智成熟度已有较高水平、有强烈的交往意识。高中学生辩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大幅度的发展,跟小学生比更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跟大学生比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小学“玩中学”,初中“做中学”,高中则强调面向真实问题的“做创学”。高中学生尽管把大量时间压缩在书堆里、习题中,但是他们渴望自由和创造,原有的“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对高中生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实施创客教育。

(二)建设目标

建设创新创造空间,聚集一批有创意、有想法的人,把创意变成现实。

以创客空间局部实践室拓展到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工程技术专用教室,实现资源共享。

坚持“教育大数据”和“互联网+教育”的新教育理念,建设创客活动网络交流和分享平台,大力推动创客教育和创客活动的开展。

以创客活动为平台,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多形式、常态化开展创客教育和社团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大型开放的创客活动。

(三)建设内容

在形式上,首先以创客小组的形式开展基于设计的学习,这种形式强调对创造过程进行深度的体验;其次以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或其他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这种形式强调体验创造的方法;第三是以学科关联模块的形式开展基于体验的学习,这种形式强调建立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结。在路径上,应该融合现有课程、整合现有场馆,把创客教育完整地当作一门“活动课程”来实施。

空间以实物与虚拟相结合:(1)创客工作坊。可通过配置标准化的硬件环境和加工机具,例如计算机、传感器等电子开发设备,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小型数控机床、焊台、万用电表等电子应用设备以及机械加工设备。(2)创客开源区。可通过云服务系统化组织集成器件和软件平台,包括资源搜索平台、开源智能软硬件平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平台和数学建模平台。例如Arduino、RepRap、Fablab。(3)创客交流区。可通过互联网创设线上线下的自由交流空间和作品展示空间。

教材以选编与联网相结合:(1)创造入门课程。例如3D设计与打印、机械加工技术、智能硬件技术基础、Scratch和Arduino基础入门、编程入门。(2)创意训练课程。例如创新思维训练法、科技发明技法和国内外开源性网站创意集锦。(3)创新基础课程。例如STEAM课程,即关于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s(数学)的课程。

时间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2节必修课(技术)+2节选修课+2节社团活动课+综合实践课(2学分)+其他必修课中的渗透。

师资以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包括校内专职教师、大学兼职教师、社会优秀创客以及学生同伴。

评价以多元与多样相结合:(1)创客活动记录。可由网络平台自动记录分析。(2)创客作品展示。可围绕电子、能源、建筑、材料生活等方面。(3)社会实践描述。可到大学实验室、高科技园区和特色企业体验。(4)创新竞赛成绩。例如各类机器人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大赛、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发明创造展览会电子技师大赛、电脑创意大赛、世界青年物理学家大赛、头脑奥林匹克比赛等。

(四)课程与课室

课程的设置在融合现有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同时,增加工程技术的相关内容;课室的安排在整合现有的技术类教学场馆(大约需要13间,4000平方米)的同时,增加不固定的虚拟网络平台。具体情况见前页表1。

三、“创客”课程基地建设对教育装备创新实践的启示

实践表明,“创客”课程基地建设完全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衷。同时,成功的实践也给教育装备创新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价值要明确

从教育大装备的概念而言,“创客”课程基地建设应该要考虑校园的数字化环境建设、所有教室的无线覆盖、电子交互黑板系统和学生的数字化学习终端配置等因素。总体而言,教育装备将有三大发展趋势:(1)学校环境建设越来越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求,要求营造一个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舒适空间,更多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情感交流和团体合作的机会。这也是现代学校存在的基本价值,也是学生今后再到学校的根本原因。(2)学校的数字化环境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传统的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室将发生重大变化。不仅功能重新融合、场馆重新整合,而且出现专门的学习中心、体验中心和活动中心,甚至出现打破传统学校有形边界的特色学习空间。(3)学习分析技术和课堂分析技术将使教育装备配置从硬件为主走向依托先进装备的软件为主。即充分体现先进技术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精准服务和特色教育。因此,课程基地建设应该根据教育装备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师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和创建学校特色等方面的价值。

(二)路径要清晰

江苏课程基地建设中的课程设计有其内在的规律,主要是“通过不断增加学术性课程拓展内容,完善普通高中核心课程内容体系;通过积极开展‘服务性学习项目’及‘以生活为中心项目’强化普通高中课程与社会的联系;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优化推动职业与技术教育在普通高中课程中的融入和整合;以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为基础,建设地方课程,批判性地继承区域文化”。按照这样的思路,“创客”课程基地建设形成了“融合-整合-聚合”的实践路径,即通过课程融合和场馆整合来实现功能聚合。其中,课程融合包括必修与选修、学科与活动、显性与隐性、分科与综合等课程的融合。场馆整合包括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工程技术、3D技术等场馆的整合,以建设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中心、艺术体育中心、创新教育项目中心等等。功能聚合是指让课程基地成为师生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心、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心。

(三)成效要显著

第8篇:科技与创新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文章阐述了科技创新的含义和原则,以及其策略和战略,说明加强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并概括了其发展的趋势。

一、引言

创新一词最早是起源于经济领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水平的提升,创新已不再仅仅指经济现象,而扩展到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概念。大致分类有: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金融创新、知识创新、政治创新、军事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理念创新、企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等。

概括起来,可以对“创新”简单地定义:创新就是将新的观念和方法付诸实施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从而改善现状,只要是新的事物、观念,付诸于实施,并得到认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创新。

二、科技创新的含义与原则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发明的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

科技以知识为本意味着创新的最终主体是人。知识本质上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成果,人的智能具有汲取原有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神奇的功能。尽管信息经济时代的智能机也拥有不断增大的知识生产能力,但它永远不能取代人的高级智能功能,和取代人的智力源(本)的地位与作用。可见,知识为本,知识以人力为本,决定了科技创新首要的是掌握科学与技术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智力劳动群体的培育及其积极性的调动。

科技创新,关键在一个“创”字,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以达到另辟溪径、缩小差距、后来居上的目的。这就是科技创新应遵循的原则。中国的资源有限,事事都创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弄清楚为何创新,怎样创新,创什么新,就显得非常必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需要有明确的政策规范。

科技创新也要有风险意识。有没有风险意识取决人们对事物有多少了解。知道风险有多大,风险在何处,才能决定自己敢不敢冒风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家少一点书生气,企业家能多一点书香气,情况就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科技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发掘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时,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

三、科技创新的战略与策略

科技创新的源头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脱节不仅导致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而且导致技术不能顺畅、迅速地进入产业领域,要加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体系的建设,将创新服务网络延展到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环境里,围绕全局性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创新机构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可以讲对策,但更要讲战略。从科技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极为重要。战略的落后或失败,会导致可怕的、难以设想的后果。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受成本和资源约束,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对策。由于资源有限,对策的实施常常排挤战略资源,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多是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而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的对策型发展方式,不可能使企业在此创新时代获得必要的竞争优势。

科技创新的战略既要遵循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一些创新的逻辑。比如,原创优先问题、常规扩张与突变革命交替发展问题、路径依赖问题、知识的非线性迭加问题,等等。在创新的实践中要有所综合,有所创造,有所集成,有所超越。

未来科技创新战略的基本要点正如有的专家描述的那样将是宽带创新、演进创新、人本创新、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战略应集中注意力,着眼于四个基本点的管理,即新生点管理、切入点管理、临界点管理、制高点管理。进行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中国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这也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大力推进体制上的创新。创新更需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妄,科技体制的创新和良好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决不能以创新的名义,行主观意志办事之实,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进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

加强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根本。实行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效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政策的促动和导向作用。另外,逐渐完善的投融资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必要保证。实现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要培育和挖掘多种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五、科技创新的十大趋势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已形成世界性潮流。2、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力、土地、资本)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战略性首要因素。3、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攻占这些科技高地的竞争已成为创新的主要焦点。4、科技集成成为创新的常用形式,当前面临的许多科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集成现有的技术加以解决。5、完整的创新过程应包括研究、发展和生产三大环节。6、国际性的技术协调成为重大创新的必要前提。7、可持续发展成为创新的基本使命8、公司并购成为重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9、风险资金成为支撑创新的金融支柱。10、创新战略成为引导国家发展的重要指针。

第9篇:科技与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 教学改革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与特点,结合学校近年来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提出了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思路和方案。

一、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特点

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不仅对课程体系进行重大调整,而且要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应该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和创新教育之中。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

创新教育标准应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画,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我校近年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B程序设计》教学中按照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和能力编排讲课内容的前后顺序,不按部就班,不做硬性规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思路和方案

1、新生入学后,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机基础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免修考试并进行分层次教学。

以新生为对象进行免修考试,达到合格成绩的学生可允许免修本门课程并取得本门课程相应的学分,同时提前学习《VB程序设计》。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第二学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软件设计和开发,第三学期进入课题,同时通过浙江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二级考试。对免修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进行分层次教学,分中等和差两类,基础差的集中教学,基础中等的辅导教学。

2、精心设计实验题目,加强上机实习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动性。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是学生认知的重要环节,辅导中应特别重视“实践”这一环节。有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不是靠辅导教师教和读讲义,而是靠自己动手、动脑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的。只有多上机动手实践,才能破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才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所以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加强上机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取知识。

之所以说加强上机实践对提高学生兴趣很有效,其道理在于上机操作与教师讲授有很多的不同之外:讲授时,主要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在上机时学生则处于主动一方,教师主要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引导他们去探索及创新,这就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即把辅导教师的知识和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头脑加工及动手实践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去完成教学任务。

3、调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要使这个过程得到控制、调节达到优化,主要是通过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来实现的。控制论告诉我们:“没有反馈信息的非闭合回路是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的。”在校外教育这个特殊的活动过程中更要强调教学活动信息的反馈,即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掌握知识的各种变化情况能及时而准确的做出反映及处理。辅导教师通过这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反馈,可以实现和矫正教学活动目的,使教学活动中的缺陷之处得以弥补,不当之处得以纠正,完善之处得以强化,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计算机教学活动是知识技能性很强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巡视检查学生上机操作练习,从学生的操作过程及完成试题的步骤和结果中搞好每次活动的教学信息反馈,即做好“行程性”反馈。当发现个别学生“反馈”的效果不佳时,教师应提出一些“暗示性”问题,启发其继续准确地完成练习。而对反馈中出现的共同性问题,辅导教师既要修正自己的教法,又要修正学生的学法。统一、深入地进行分析讲解,与学生共同研究、讨论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4、对目前的考试方法进行完善和改革

在计算机教学中,素质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计算机知识教育之中,这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为了客观、准确并经常地掌握和检测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必须对目前的考试方法进行完善和改革。目前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的考试一般分为各高校自己组织的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两类,其形式分为笔试和上机考试两种。由于这种考试的组织难度大和不经常性,使许多学生无法在平时自我检测自己的程度和能力。我校开发完成一套先进的考试系统软件,并建立内容丰富的可以随时更新的题库,供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行自我测验。这一方法很好地解决了目前大学一年级学生因中学学习计算机程度不同而是否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一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