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实验课程
临床医学作为一个应用学科,对学生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临床各科以及“医学辅助诊断”的课程,还需要掌握“预防医学”的课程,包括“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等课程。预防医学的课程旨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树立疾病三级预防观念,且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们在大学和以后工作中从事科研设计和数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与这些预防医学课程配套的实验课也非常重要,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及实验课程体系存在把重点放在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利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会导致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积极性差[1-2]。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通过总结他人的成果,发现问题,同时也为制订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循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对临床医学学生通过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数据处理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3]。
1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医学统计学实验”课中,教师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找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计算,巩固理论知识。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实验步骤,计算好数据,不关心自己做的结果有何意义,更没有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去总结数据、发现问题。这样的大学生缺乏总结能力,做事只看结果,对结果怎样,以后需要如何改进并不清楚。临床医学系学生最终要走向临床工作岗位,会遇到很多病人,而这些病人中有很多症状相似,重复看病,不会总结数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增加医生的负担,浪费医疗资源。国内外医学上很多著名的发现,都是基于医院的医生会总结,总结后再加工。医学上前人实践累积的数据和经验很重要,因此重复记忆是必需的,但是一味强调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缺陷也显而易见。要学会适时总结,及时发现不足,进行自身改进。“医学统计学实验”课就是教大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应用循证医学可以将数据进行再加工,从中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看问题。循证医学的统计软件REVIEWMANAGER也应该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进行介绍,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循证医学分析,使方法学和实际运用相结合。
2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流行病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临床流行病的实验课上存在着给学生讲解一个案例,让学生计算相关的指标,掌握一些指标的计算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利用所得的实验数据怎样系统的论证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等问题,很多大学生都缺乏思考。因此,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尤其是循证医学的思想并没有融会贯通到各种流行病学方法中,造成学生看问题单一片面,不会总结,无法通过已有的证据总结新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当某一项结果用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得出很多的结果,那么就提出了新的问题,如:同一个因素与疾病的关系;采用的流行病学方法不同,为何结果不同;这些方法间有何差异;在临床工作中到底如何取舍这些结果。传统的医学模式由于缺乏总结这些结果,比较这些结果的差异性,不能科学合理地解答这些结果是否适用当前的病人,教师只能根据经验和书本来讲授,其结论往往缺乏科学性。
3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根据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生产、生活实践,利用掌握的知识来进行指导合理营养,预防营养相关疾病,并且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然而,在目前的实验课中存在简单教学生配餐的原理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基本不让学生发问。这样学生只会被动接受,但是营养和食品问题是存在争议的,标准也是时刻在改变的,应该用循证医学的观点看问题,及时总结更新自己知识。循证营养被定义为:“系统收集来的现有最佳证据,在制定营养政策和营养实践中的应用”。循证营养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其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所有可获得的证据都被收集和评价,从而帮助制定营养政策与建议,并且有可能为那些存在争议的营养问题提供决定性的证据。在“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上,食谱编制和各类食物卫生检测是重点实验课内容,但是既往的食谱编制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调整,有没有证据去证明确实需要改进。如: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阜阳奶粉事件对于奶制品卫生问题的检测,现有的三聚氰胺检测的证据到底准确性如何?奶企业是否已经不添加三聚氰胺,而去添加目前人们忽略的二聚氰胺。由于方法的缺陷,检测不出,及时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检测方法的不足,并为新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将循证医学应用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上,可以让临床专业的学生树立起时刻更新知识理念,改进一成不变的思想。
4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现有的“环境卫生学实验”课程内容在设置过程中,很多实验都是一些在实验室内进行的模拟实验、验证分析或形成物质检测等;对实际存在的现场实验内容设置很少,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实验检测对象现场的环境基本资料等方面的获取能力培养受限[4-5]。在以往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以单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致学生所学的实验内容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脱节,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造成临床专业学生对环境卫生学实验课极不重视。循证医学在“预防医学实验”课中的运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环境卫生学实验课大气采样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去不同地点采样,将每个地点采样的结果作为一个证据,收集整理证据,最后总结比较不同地点空气污染状况的差别,发现问题,为具有争议的相关问题提供依据。例如在“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和“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水中余氯量和需氯量的测定”两个实验中都用到了碘量法,滴定操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二者使用碘量法差别在哪里,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总结发问,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对复杂多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实效性。
5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职业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研究对象,非常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其主要以职业人群及其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在以往的“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中,重结果、重演示,轻设计、轻培养,仅仅在实验室内对传统检测项且按已有的方法开展验证性实验,得到预想的实验数据,无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满足不了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专业的发展要求。如:开展劳动现场空气质量检测、按国际标准进行气象条件测定、大气中SO2浓度测定、空气中铅浓度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等项目,并且强调一定要走出校门,选择合适的现场,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紧张因素及工效学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等,开展实验。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就可以很好让临床专业学生去发现和收集很多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验课上的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区别,分析整合这些数据发现相同厂房可能由于暴露地点不一样,不同地区职业有害因素的差别,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循证医学的方法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很好的应用。通过循证医学思想在学生中的广泛普及,学生可以掌握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寻找科研证据、解决问题和进行证据评价的必要技能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又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循证医学的理念真正得到了灌输,并且能够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应用于解决临床问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6]。
作者:穆敏 刘国礼 佟媛 白明杰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殷朝阳,钟才高,易露芮.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9-230.
[2]韩知峡,甘仲霖,熊炜,等.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9(10):1868-1872.
[3]李幼平.循证医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李万伟,李晓红,贺圣文,等.《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20-123.
1.1全科医学定义
全科医学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思想,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的有关内容进行综合,提供社区为范畴、家庭为单位、个人为中心医学服务的一门高层次的医学专科。
1.2全科医学的原则
1.2.1医疗体系门户的责任原则:一般认为,在1000名健康人中,约750人有健康问题,其中仅一人需住大医院,5人需专科医疗,9人住一般医院,约250人可由全科医学培养的全科医生(GPs)治疗。因此,全科医学的首要原则即是守好医疗体系的门户。
1.2.2明显特征的全科服务原则:包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格化,即新型的医患互动关系服务(希波克拉底语“了解你的病人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们患什么病更重要”);考虑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层面、服务范围及服务项目的综合;对个体从生前到临终关怀的持续;多方合作的协调;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可靠的可及。
1.3专科医学与全科医学、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区别。
2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准则
2.1全科医生培养的基本原则
2.1.1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管理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策划和维护患者的健康事务,并能负责医务所的运作和管理。
2.1.2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诊疗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负责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治和提供连续性、全方位、全过程(包括疾病的早期发现、干预、康复和临终服务)的家庭卫生、医疗、保健服务,在社区内解除疾病的困扰。
2.1.3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协调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在病人需要时,负责为其提供协调,包括动用家庭、社区卫生资源以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与专科医生形成有效的双向转诊关系。
2.1.4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咨询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提供健康和疾病的咨询服务,认真听取和体会病人的感受,通过有技巧的沟通与病人建立信任,对各种有关的问题提供详细的解释,并指导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自我保健。
2.1.5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支持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通过各种方式,协助服务对象适应疾病和健康需要,全力以赴支持患者克服困难。
2.1.6全科医生应是社区卫生的教育者:社区全科医生应能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形式,对服务对象随时深入细致的健康教育,保证教育的全面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并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估。
2.2全科医生应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2.1全科医生应有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思维:一个人患病的整个过程包括:觉察到一些不连续的机体功能障碍觉察到一些连续的机体功能障碍尝试某种程度的自我保健以家庭服务为第一线的外部资源利用其他非专业的外部资源求助于职业性的非医疗资源医生诊视诊断性评估处理计划结果(治愈、慢性病、死亡)。
2.2.2全科医生应有了解各个层面的相关知识:在个人层面,全科医生应有医—患关系动力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熟悉个体正常发育及人类行为的知识,了解人类易感的健康危险因素,了解用筛检方法早期诊断疾病;在家庭层面,全科医生应有病人—家庭相互关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掌握与病人、病人家属和其他人交谈以获得有效信息的技能;在社区层面,全科医生应有了解心理、社会、环境、职业、经济因素的知识,了解卫生资源对疾病影响的知识,了解疾病对社区和人类生态学影响的知识,了解家庭及成员对社区影响的知识。
2.2.3全科医生应有处理短期健康问题和持续性保健措施的知识:包括能迅速机敏进行急救处理,能熟练提供慢性病长期连续性照顾,能向病人解释各种合并症并及时预防和处理,有康复方案设计和康复技术的知识。
2.2.4全科医生应有对待健康问题的整体观点,并有预防保健的态度和技能:即对个人问题的预防态度,理解三级预防思想,具备疾病预防知识和设计个人保健计划;对家庭问题的预防态度,制定家庭预防时机,预测家庭健康问题;对社区问题的预防态度:了解社区流行病学和预防时机,关心支持社区干预措施。
2.2.5全科医生应具有家庭医生的责任感。
2.2.6全科医生应有认识到继续医学教育的需要。
2.3全科医生职责范围
2.3.1医疗服务:包括常见的内科、儿科、妇产科疾病,不需住院的外科疾病,慢性病和心理问题。主要内容:(1)门诊项目:建立健康档案、对病人诊疗、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健康教育和咨询、门诊登记和统计、随访观察;(2)会诊和转诊:对病人有效的会诊和转诊是社区卫服务的重要内容,既要及时的实施会诊和向上级业务部门转诊,又要有制约措施促使在上级医院的康复病人返回到社区治疗;(3)建立家庭病床。
2.3.2护理服务:主要内容:(1)门诊护理:接诊分诊和预约,建档和统计,实施门诊检验和治疗操作,慢性病人随访。(2)家庭护理:实施各项家庭治疗,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教育动员病人家属理解病情并参与病人管理;(3)社区护理:参与特定人群健康目标管理,负责社区健康教育,利用各种社区资源服务于全科医学的发展。
2.3.3预防保健服务: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特殊人群保健,疾病筛检,慢性病管理(内容:种类、内容、传单、教育活动、建卡、整体干预评价、计算机管理)、家庭保健合同(完善—制度化—与保险系统接轨)。
2.3.4康复服务和善终服务:(1)康复服务是针对慢性病患者、伤残老人和老年患者进行的治疗和训练,使病人最终在身体、心理、社交和职业上获得最大的潜能;主要内容包括:康复评价(理化因子疗法、中医疗法、辅助用品、心理干预)和组织工作(家庭、社会支持,自助小组)。善终服务是指对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的危垂病人进行的一种特殊服务,使其获得平静舒适尊严的死亡;主要内容包括:死亡教育(权利、反应、解释、安慰)、止痛与支持疗法、多方协作关怀(随访、护理、目标设计、价值与社交能力提高)、家属居丧期支持。
2.3.5健康教育:要适时宣传一般生活健康常识,常见病防治和合理用药知识,进行营养饮食卫生教育和帮助患者合理选择膳食,进行卫生运动教育,制定合理锻炼计划,进行心理教育和适时得到正确的心理疏导及心理咨询。
3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3.1全科医学培养模式
3.1.1基础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对象是全科医学管理者,包括医院院长、防保科科长、家床科科长;目的是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明确全科医学的意义,掌握全科医疗服务的特点;从而为其决策全科医学服务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3.1.2技能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对象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在职医生,包括全科医生和部分专科医生;由于这些学员都已接受过医学院校的正规培养,故全科医学的培养目的是按全科医学的要求,进行补缺和充实,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
3.1.3学历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对象是具有中专学历较年轻的在职医生,经过成人高考后入学,通过3年正规全科医学学习,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并授予一定学历。
3.1.4全科医学生培养模式:培养对象是参加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后入学,经过3年(专科)和5年(本科)的全科医学正规学习,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
3.2全科医学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3.2.1对基础、技术培养模式,一般采用短期(3—6个月)的培养,用半脱产的形式,集中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最后经过结业考试,合格后发给结业证书。
3.2.2学历培养要系统的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康复医学,采用全脱产的形式,最后经过学历考试,各格后发给学历证书。
3.2.3全科医学生培养模式是一新生事物,基本培养原则包括明确培养目标、明确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明确专业培养方法。
(1)明确培养目标: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基础知识,从而可利用专业知识对社区人群进行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服务。
(2)明确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主干学科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主要课程包括:病原生物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中医学、流行病学、卫生学、医学心理学、社区医学和康复医学。
(3)明确专业培养方法:全科医学专业培养方法要借鉴哈佛大学的“新途径”教改方案,即以问题为中心,实践为手段,社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专门学习传统医学教育课程未曾教授,但在全科医学临床实践中必然要遇到且需运用的各种技能。
4全科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4.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型的医学专科,它既不是通常认为的“赤脚医生”,更不是“万金油”。发展全科医学一定要加强领导,提高对全科医学的认识,将思想统一到全科医学教育关系到社区卫生服务乃至卫生事业发展。同时,还应广泛宣传全科医学知识,让人们了解全科医学与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
4.2加强师资、教材和基地建设
合适的师资、适宜的教材是全科医学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对此,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学院校均应给予人才物的重点投入。同时采用边培养、边总结、边建设的方法,加速培养一批专、兼职教师,总结编写各种模式的全科医学教育教材,抓好全科医学服务试点和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4.3建立健全全科医师制度,提高全科医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地位
建立健全全科医师制度,是全科医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涉及医学教育、劳动人事、管理体制和医疗制度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包括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专业技术职称系列体系、组织机构配套政策体系、医疗保险制度支持体系等“一揽子”政策措施体系。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分专题研究,尽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同时,对全科医生一定要提高其技术地位(业务学习和培训进修)、经济地位(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持续化的良好态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患者及家属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较高的医疗素养和全面的医学科学知识。目前,相当部分的医务人员对康复医学有着不太成熟的观念,认为康复就是疗养,是后续医疗,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较多病人丧失了康复的有利时机,治疗效果不佳[1].因此,认为在本科医学教育阶段即需对医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康复医学知识教育,从而强化医务人员的康复观念,加深学生的康复意识,正确地输入康复信息,使学生了解康复治疗应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的始终。中国真诚为您提供医学。
1以功能恢复为主线,加强医学生的康复意识
康复医学是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等问题,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共同组成了全面的医学,目标是提高人的整体功能,提高身体的、精神心理的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能力,充分体现医学的生物2心理2社会模式[1].人们的需求是从低向高的,在经济、文化及科学发展的条件下,从单纯治病保命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到提高生存质量,而康复医学正是以提高生存质量,提高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水平,最终融入社会为治疗目的。所以认为康复医学教学应紧紧围绕功能恢复为主线,加强医学生的康复意识。临床医学教学通常以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为主线进行讲述,而康复医学在工作范围、服务对象及服务目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有着较大的区别,通常从疾病的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讲述。临床医学是以疾病为主导,康复医学是以功能障碍为主导,各种康复措施均是围绕着功能恢复为主线而进行的。康复医学的工作范围包括医疗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社会康复及职业康复等方面;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由于损伤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亦包括先天发育障碍者;康复治疗的目标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社会功能上的较佳水平,从而使借助某种手段,改善生活状态,增强自立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康复医学教学内容比较繁杂,在教学中应将康复医学的理论知识融汇于疾病的康复治疗之中,以疾病的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为主线,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强调早期开展康复治疗的意义,以加强医学生的早期康复意识。
2强调疾病急性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康复医学以功能障碍为主导,认为功能障碍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可以是潜在的或现存的及可逆的或不可逆的。在教学中需强调在疾病急性期开始进行康复治疗的意义,帮助医学生树立在疾病急性期就应介入康复治疗的意识,以预防患者潜在的功能障碍,防止可逆的功能障碍变为不可逆的[2].因为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疾病急性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意义,才能使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自觉地将康复治疗与临床治疗相结合,从疾病急性期开始使康复治疗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例如,为了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先展示颅脑损失后肢体严重挛缩患者的病例,使学生了解到急性期治疗不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继而阐述早期肢体抗痉挛的摆放和实施运动疗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有,为了强调骨折手术固定后早期训练相关肌肉的重要性,先复习制动对骨骼肌、韧带和关节的影响和制动可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的康复医学相关理论基础,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关节固定早期应实施相关肌肉的等长运动来预防和延缓肌肉萎缩,防止出现关节挛缩的重要性。新晨
3现代教学手段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康复医学是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力学、社会学、环境改造学、残疾学及人体发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由于学科内容涉及面较广,专有名词和特定内容多,而教学时数有限,造成学生在学习中记忆及理解困难,给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康复医学发展和教学的要求。目前使用的教科书大多是用文字来描述各种动作,不仅阅读时乏味,也不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通过多媒体技术同时或交替呈现文字、图像、声音及动画,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内容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时,如果使用文字来表达患者的卧床和各种功能活动,则会出现教师讲得费力,但学生理解和记忆困难,影响教学效果;如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上述案例,采用直观的图像、动画和视频,则可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教学内容的理解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整合;课程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直接关系到大学和专业在人才质量、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各学科知识不断扩张,教学内容重复交叉越来越多,课程之间缺乏足够的相互联系,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此全国许多院校开展了课程整合式教学改革,使相关课程能够交叉融合,形成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体系”。根据其他院校改革经验,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对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探索,并进行了课程整合的初步尝试,目的是使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整体化和科学化,以适应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顺利发展。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管理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根据教育部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列出了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等主要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属于医学院校,举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偏向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因此,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上以围绕卫生事业管理方向而定。经过我们的调研,认为过去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医学课程设置所占比重过大
作为医学院校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过去,我们在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上一直是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自身的学科优势,突出医学特色。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认为医学课程设置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长期形成了“医+管”的课程设置模式,导致医学教育课程多,课时总量大的问题(2007年培养方案调整前共开设了13门医学课程,共计878学时,占总学时的31.90 %。2007年培养方案将医学课程调整为12门,共710学时,占必修学时的28.35%)。加之过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收的是文科学生,学生学习医学课程的难度大,学习负担沉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时间较短,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培养模式,尤其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特点。笔者所在学校采取“医+管”的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表现在忽视各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着(1)知识体系庞杂、层次混乱:即有行政管理的内容,经济、工商管理内容,也有卫生事业管理的内容;(2)课程分类不准确、课程功能不明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界限化分不明确,如《公共关系学》这么课程究竟归入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一直没有定论,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教师在讲授中也不知所措。(3)课程内容陈旧或交叉重复以及相对脱离实际等问题,如《初级卫生保健》课程的内容已经非常陈旧和脱离我国现阶段卫生保健的实际需要。(4)管理专业课程学时所占比重较低,占总学时数的22.08%。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设计思路与实践
以前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只是简单的将医学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牵强的捆绑在一起,可谓泾渭分明,缺乏逻辑关联,形成管理与医学的教学各唱一台戏,课程设置不完全合理,出现教师对专业培养目的不明确,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整体认识,造成了教的不自信与学的不明确现象。因此如何解决医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校针对这一专题进行了调研和探讨,对相应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其目标是立足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探索并构建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必要医学知识的特色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此对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进行确切的定位,从专业建设角度对医学课程和管理课程分别进行整合,以管理专业建设规划指导医学课程内容,同时,鼓励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加入医学理论知识。
(一)医学课程的整合
笔者所在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医疗、预防、保健等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从事卫生管理、卫生监督、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疾病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因此,要求学生具有本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才能,同时也必须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我们以往的医学课程内容包括了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十余门课程。由于科目多,内容多,课程之间的衔接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把握深浅度,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有畏难情绪,重视不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对医学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让其后在学习工作中能够用得上。为此,在不违背医学教育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对医学课程进行了整合,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分离,设置独立的适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课程,即把医学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两门医学课程,学时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见表1)
基础医学概论是把具有内在联系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课程有机的融合一体。临床医学概论是把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有机地融合一体。这对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要求教师对一些疾病的讲解应“着重从管理角度应抓住些什么问题才能提高诊断、治疗、护理质量;如何判定该病的病案书写、诊疗计划的质量,用药是否合理规范,卫生服务者通过何种努力才能缩短病程,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损失与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等”。
“医学课程的整合不是几门医学课程的简单压缩,而是医学知识的有机整合。其优势在于给予学生比较明确的重点,增加了知识的广度,降低了知识的深度,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目的地、比较系统地掌握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当然这种整合也有一定难度,整合后的知识体系可能涉及几个学科和几个教研室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而专业教师匮乏可能是制约课程教学效果的瓶颈。
表1 医学课程整合统计表
原课程名称及学时数 整合后课程名称及学时数
基础医学课程:系统解剖学44
生理学60
免疫学20
微生物学24
病理学58
药理学60
病理生理学54 基础医学概论120
临床医学课程:诊断学84
内科学102
外科学102 临床医学概论120
(二)管理专业课程的合理调整和整合
作为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是能力强、素质高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卫生事业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经济分析和预测。因此必须具有扎实、广泛的人文基础和管理学知识,必须掌握和了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因此,需要制定符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对此,我们明确了管理为主,医学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思想。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管理专业课程门数及学时数,增设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课程,如卫生政策研究、健康教育学、卫生管理统计等课程。对一些内容陈旧的课程则直接砍掉,如初级卫生保健。这样在总学时相对不变的基础上,精减了近 268 学时的空间来发展管理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教育。(见表2)
同时对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1)法学课程的整合。依法管理是管理方法中的一种最基本要求。作为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有系统的法学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学知识。但是由于课时有限,作为管理专业不可能开设系统的法学课程,因此在实践中将上述相关法学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整合在专业课程《卫生法学》中。既节省了课时,又普及了学生相关法学基础知识。(2)增加预防医学课程设置比例及其工具课程比例,对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作为未来将分布在卫生管理岗位上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其预防意识和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预防医学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以前管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设置门类开设少,课时也偏少,无法培养学生预防意识。通过课程改革,预防医学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增加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学时,并将统计软件应用整合在卫生统计学中。(3)对一些课程中重复的内容,采取确定为某门课程重点讲授,其它课程简单介绍或不讲授的原则,这样既节省了学时,又避免学生重复学习中的厌学情绪和轻视态度。
表2 整合前后医学课程与管理专业课程对比
整合前 整合后
医学课程总学时 608 240
管理专业课程总学时 846 1062
医学课程学时占必修学时比例(%) 24.28 9.58
管理专业课程学时占必修学时比例(%) 22.08 42.41
医学课程门数(门) 10 2
管理专业课程门数(门) 20 20
三、课程整合的实施保障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将几门课程糅合在一起,在整合过程中应该有科学调查与分析,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有相应的机构、师资等作保障。具体说需要以下保障:(1)需要有组织保障。学校应设置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临床医学概论教研室等相关机构。(2)要有专职教师。要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在教学中有统一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要对教学内容全盘把握,使相关学科的教学恰当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复、脱节,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积极听取专家、教师、学生意见,了解课程整合反馈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之更好的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4)多渠道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如学历教育、外出进修等。课程整合对师资的要求高,这需要教师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的研究。(5)优化教材。教材的选择对学生学习至关重要,应优先选择具有实践案例较多的优秀教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补充有关卫生改革的新思路、新理论、新做法,提出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前沿讨论课题,弥补教材滞后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金昌沫.袁文丹等.在医学院校非临床专业中实施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
[2] 景浩,梁旭.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
[3] 王以彦,黄冰.我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刍议[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4).
关键词:儿童康复治疗;实习生;教学模式
康复治疗专业是康复医学的一门重要临床专业课,也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1]。而临床实习是医学实践的重要形式,是实习生"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三方面同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康复知识用于临床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学生实践工作能力、职业道德素质、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康复工作者,提高带教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和考核制度
1.1建立教师带教制度 教学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带教老师教学活动规范化,同质化,避免带教工作的盲目性和经验化。使得带教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知道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通过制度规范临床教师教学行为,提高带教教师综合素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临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2]:包括科室考评小组定期对带教老师临床带教能力进行评估、指导和反馈,同时定期组织实习学生座谈,在实习结束时让实习生针对实习的感受、对实习工作满意度、对实习安排及模式的看法及对带教老师的带教素质进行统一打分评定,从而对带教老师进行评比,发放问卷调查,由学生评选出心目中最好的临床带教老师,评选结果应该作为临床带教老师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将评选结果反馈给各位临床带教老师,从而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通过考评小组和实习学生两方面的评估对教师带教能力和素质进行多方位的管理、监督、反馈,也是强化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有利保障。
1.2建立学生实习制度 包括学生岗前教育和培训,实习学生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服务质量实施的综合评价和考核。学生实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在统一的管理下规范性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性,为实习创造出一个良性的管理环境。
2 带教教师队伍的建设
2.1科室领导层面重视临床带教工作 附属医院临床带教队伍建设缺乏政策层面的支撑与扶持,临床带教教师缺乏培养、考核、激励机制[3]。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尤其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具有医生和教师双重职业属性的临床带教队伍,不仅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还要承担科室创收的任务,在面临多重压力下普遍存在"重临床,轻教学"的现象,我科从组织领导层面引导、重视、肯定、激励临床带教工作,并明确带教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从而避免临床带教工作成为一种应付性的工作。
2.2带教教师的素质教育 带教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实习生从事工作以后所具备的素质,将对学生对于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及工作意义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带教过程中,老师的工作态度、对儿童康复治疗认识的深度、工作实践技能的能力体现都将影响着学生,使其在进入正式的工作前形成一种文化,这将对学生从事工作后的发展及其在对该学科的认识和处理专业问题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带教教师要带好实习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要以身作则。
2.3带教教师的选拔和岗前培训 带教教师有严格的选拔标准,至少工作5年以上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儿童康复治疗相对于成人康复具有其特殊性,要同时面对患儿和家长,除了应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以外,还必须具有较高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因此我科在接收实习生之前对带教老师进行评估,对有带教能力的老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然后再对其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现场模拟考核,重点从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专业实践、语言表达四个方面进行遴选,选拔合格的教师带教前参加科室专题培训:从理论、技能、沟通方面进行强化和提高。同时定期举办高年资教师座谈会,通过高年资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和提高低年资带教教师带教能力和素质。
2.4带教教师基本功训练 通过医疗实践结合医学教育,重抓带教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入院、中期、出院患者的评估,康复治疗计划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家庭康复训练沟通和指导,出院指导和随访,康复治疗记录的建立和完善,通过以上管理病人训练,提高带教教师的基本能力训练。
2.5带教教师教学能力训练 临床教学人员主要身份是医务工作者,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意识不足,教学方法和技巧缺乏,除了加强临床基本功的训练以外,还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定期参与院外和院内的教学培训,使临床带教教师掌握较新的医疗动态和医学前沿知识,以促进教师掌握新技术、新业务,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并鼓励教师参与医院定期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促进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并进一步提高教师带教能力。
3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康复理念
3.1对学生引入现代医学模式观 现代医学包括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缺少康复医学意味着卫生保健模式的缺陷[4]。所以在临床实习中要对学生引入正确的医学模式观,使其进一步理解康复医学与其他医学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康复医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患者功能和能力的恢复[5],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应在治疗伤、病的同时关注预防、减少功能障碍以至残疾的发生,尽早让患者接受康复治疗。
3.2细化教学方法 目前儿童康复治疗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探索和形成细化的教学方法,及时总结学生实践课程学习的特点和现状,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合适的教学方法[6],如通过医学模型示教、视频观察和分析、常用手法和功能训练通过学生之间相互操作,通过扮演与实操掌握关键点的控制和操作要领,以及实际病例分析和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分析病例和解决问题中构建专业知识体系[7]。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治疗原理、治疗方法、操作要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康复观 我科收治的患者以脑瘫、脑外伤、各种脑炎患儿为主,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和认知障碍等。我们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残疾带给患儿痛苦时,通过我们早期康复治疗干预和介入,部分年龄较小或病情较轻的患儿通过治疗后可以进入正常人群;部分患儿经过康复治疗可以减轻残疾或功能障碍,提高日后的生活质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功能的变化,让学生深刻感受康复治疗对改善患儿生活质量起到巨大的作用。目前,不少人还存在许多关于康复治疗的错误认识,如把康复治疗简单地等同于针灸、推拿、理疗等,阻碍了康复治疗的正常发展,也使许多患者因为自身与某些医务人员康复知识的不足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我们通过对学生正确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懂得康复治疗是与其他临床医学并驾齐驱的一门学科,有着严格的适应症与规范治疗手段,让学生们认识到康复治疗的作用与意义。同时让学生们认识到儿童康复治疗除了采取各项康复技术以外,还借助生物电、磁疗、康复工程、中医学等,让学生认识到康复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树立学生整体康复观。
综上所述,康复医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在教学模式和带教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培养出适合儿童康复治疗发展的专业人才。我们将结合当前医疗体制和临床医学教学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带教水平,为儿童康复医学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康复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纯生,董新春,贾杰,等.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引导式"教学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925-926.
[2]栗蕴,梅妍,方旭,等.临床医学课程及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5):62-64.
[3]韩旭,王大壮,张来根,等.建立健全附属医院临床带教队伍管理体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3):14-16.
[4]杨秀丽.在临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中加强康复医学宣教的体会[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4):255.
[5]芦海涛.康复治疗学本科生的神经内科教学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6):571-572.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体会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即将结束内科的实习,回顾这些日子,是苦是乐,是酸是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味道,在儿科近一个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颇多,即将要出科了,却有好多的不舍,对于我们的实习,科里的老师们都很重视,每周的实习安排也谨然有序,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在此,对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各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热爱儿童事业,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同时要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能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多说“对不起”,是家属也理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过激行为的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儿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特别是对于小儿头皮针的穿刺技术,在工作的同时我也不断的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能勤于、善于观察患儿病情,从而及时地掌握病情变化,作出准确判断。总之我觉得在这段实习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虽然我还只是学生,也许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希望能用我的微笑送走病人健康的离去,渴望在学习中成长,真做一名默默歌唱、努力飞翔的白衣天使。
一、实习时间
二、实习医院
_人民医院
三、实习内容
1.实习前对心内科的一些基本操作要掌握,如做心电图、测血压、心脏的体格检查等,不要小看这些,以最简单的测血压为例,很多人都没有规范的掌握。
2.搞熟心内科常见疾病的书本知识,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瓣膜病、冠心病等;然后再在临床上将上级医生的诊疗方案与书本相对应,看看如何与患者个体结合,不懂就问,水平会提高很快。
3.学会一些急诊处理,如高血压急症、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等,急诊的东西会处理了,后面慢的也不用着急,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握”,呵呵!
4.还有就是,医生不光要掌握高超的医术,同时还要很好的沟通技巧,与患者、与同事,平时多学学上级老师的沟通、谈话方法和技巧,等到真正工作了会很快上手。
这段外科的实习经历,其中复杂的滋味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酸甜苦辣,无论是什么滋味,都挺值得回味的。当然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了几个不错的朋友,或许这比书本更有价值吧
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经过不断的努力,在心内科的实习很快结束,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在基础理论方面,温故而知加强了巩固和提高;其次,在临床放面学到了新的知识和处理方法。总之。经过在心内实习,是我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突发病方面,学到了应对的知识和技巧。我一定把学到得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并不忘记老师的教诲,不断地学习进步。
算算进内科实习的日子有x个月了吧,新年刚过。感觉到现在,自己在心内科学到的东西没多少增加。踏进了科室,见识了不少的人,接触了不少的事情。也让我看清楚了有些人的面孔。换句话来说,是不是实习,就代表了自己已经开始接触半个社会了呢?
科室里,不论是医生,护士,患者,患者家属。不一样的阶层,不一样的办事方式。让人思考很多。自己身边的人,可能以为很了解他,其实并不是如此,也许人一旦了解的对方越深,就会觉得越可怕。因为每个人总有自己的缺点,当你不能容忍对方的缺点,又或者别人无法容忍你的一样。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复杂,生活,学习,处事无处不在不感叹了,我一定会好好把握实习机会的。不管别人拿什么眼光看我,我会坚持!因为我身后有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最亲爱的人!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体会
经过一年时间的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班的学习,本人对全科医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悉知全科医学的含义:是一个面向社会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学术专科。将各科相关知识机能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从而服务于社区和家庭维护与促进健康的需要。同时熟悉和了解了全科医疗是一个对个人和家庭提供持续性与综合性保健的医学专业,又整合了生物医学、临床医学于行为医学的宽广专业。
做为全科医生将在全科医疗中充当重要角色,全科医生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的管理的医生。
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老师给我们传授了社区医学、全科医学、社区预防与保健、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康复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急症与急救、物理性诊断、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等学科,从中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为了实施六位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所需要掌握的广泛的全科医疗知识,尤其是突出社区卫生医疗健康、疾病、保健等特点的医学知识理论受益匪浅。
在皋兰县医院10个月临床技能实践期间,我对内科、急诊科、外科、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及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有了一定的掌握,认真完成了临床培训要求。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各临床科室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出对广大居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方便、快捷、周到、便宜、知情。接受到全方位的服务。县医院基本设施齐全,药品丰富便宜、化验室(常规化验、生化化验基本满足常见病的需要)、B超、心电图等。还开展了针灸、按摩、拔罐、封闭等多样化的服务,对诸多疾病后遗症,慢性病的康复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在黑石乡卫生院1个月的基层实践培训期间,我能够独立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能够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掌握的全科医疗服务技能,社区慢病管理,重点人群保健。
通过实践更进一步认识到做全科医生,卫生院医生在乡卫生院职责的重要性。卫生院医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门诊、家庭访视、健康档案等)了解全乡居民的健康状况,经常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卫生知识达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通过实践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和联系,充分显示出全科医疗在现今社会中社区居民的需求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由于从事乡镇卫生医疗工作时间不长,工作还不深入,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医学认识还不够全面,很多理念还停留在专科医疗的模式之中,在应对患者的过程中还存留着以医疗为主、以疾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的就诊模式,对社区常见的健康问题、康复医学、中医药照顾等全科医学知识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以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更新观念,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更好的为社区广大居民的健康服务。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的工作职责是“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系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本草纲目·序》:“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因此,虽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特别对于我们从事基层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的敬业精神仍然促使我投身医学事业,为人民大众的医疗卫生、健康保健贡献自己毕生精力。
总之我觉得在这段实习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虽然我还只是学生,也许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希望能用我的微笑送走病人健康的离去,渴望在学习中成长,真做一名默默歌唱、努力飞翔的白衣天使。
1、实习前对心内科的一些基本操作要掌握,如做心电图、测血压、心脏的体格检查等,不要小看这些,以最简单的测血压为例,很多人都没有规范的掌握。
2、搞熟心内科常见疾病的书本知识,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并瓣膜并冠心病等;然后再在临床上将上级医生的诊疗方案与书本相对应,看看如何与患者个体结合,不懂就问,水平会提高很快。
3、学会一些急诊处理,如高血压急症、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等,急诊的东西会处理了,后面慢的也不用着急,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握”!
4、还有就是,医生不光要掌握高超的医术,同时还要很好的沟通技巧,与患者、与同事,平时多学学上级老师的沟通、谈话方法和技巧,等到真正工作了会很快上手。
【关键词】 临床免疫学; 免疫检验; 实践; 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 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 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 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 多学科交融 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 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 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 免疫学检验定义
4.1 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 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 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 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 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 定位 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无专业的检验设备,无实验室,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 质量管理分析 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 发展建议
针对免疫检验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和检验科需重视免疫学检验专业的设置,设备引进、项目定位和人员配备,加强培训,建全室内质量控制[11],同时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各级质量部分需加强参考品、质控品的管理,以提高检验效果,使临床免疫学作用落到实处[12]。
7 小结
综上,临床检验为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技术的研发为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样本用量,实现了疾病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困难,对复杂的数据行合理和有效的应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让从业者加强各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松华,罗识奇,周为民,等.28所医疗机构检验免疫学部分指标现场检测调查[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2):154.
[2] Beutler B,Casanova J L.New frontiers in immunology.Workshop on The Road Ahead:Future directions in 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immunology[J].EMBO(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2005,6(7):620-623.
[3] 武建国.老年人抗病毒螺旋抗体测定的假阳性率偏高[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241-243.
[4] Hartmann M,Schrenk M,Dottinger A,et al.Expanding assay dynamics:a combined competitive and direct assay system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proteins in multiplexed immunoassays[J].Clin Chen,2009,54(1):956-963.
[5] 周镇先,吴玉强,黄茂萍,等.国产抗HBs抗体试剂检测结果的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1):70.
[6] Shoshan S H,Admon A.Novel technologies for cancer biomarker discovery:humoral proteomics[J].Cancer Biomark,2007,3(1):141-154.
[7]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59-712.
[8] 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9] 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10] 师建国,田玉梅,郭芝芳,等.量子共振检测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摘要)[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288-289.
[11] 袁红,黄文芳,杨明清,等.对四川省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及指导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2009,26(18):126.
【摘要】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参与式教学方法应用于该课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面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康复护理学;教学方法
【Abstract】Rehabilitation nursing is a practical subje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y interest and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s,we apply participating in teaching approach to the course.The approach promotes the personality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fosters the creative ability ,liven up the atmosphere of the class,increas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But the teacher will face up to more higher reqirements.
【Key words】Participating in teaching approach; Rehabilitation nursing; Teaching method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科性学科, 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WHO列为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并列的四大医学体系之一[1]。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护理对象主要是残疾者、老年人、老年病和慢性病患者。康复护理的目的是使残疾者的残存程度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重建心身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2]。作为现代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学习和掌握康复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及技能,以便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识别、了解和解决患者功能维护与促进的问题,在各自领域开展康复护理的研究与探索,进一步丰富康复护理的理论与实践。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尝试应用了参与式教学法,旨在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际操作的技能。现具体介绍如下:
1参与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新式教学方法,它在观念、方法、模式等方面不同于传统式教学, 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已逐步应用于多领域、多学科的教学。
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互尊互动,共同设计课题。该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3]。
参与式教学的方法多样化(小讲座、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灵活多变、集思广义、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通过运用“参与式方法”使每个学生能够在紧张活泼、忙碌有序的氛围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并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 在合作交流中生成自己的新经验[4]。从而真正领略到培训的要义, 在行为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将新的理念和做法渗透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鉴于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优点、效果,应该更快更好地运用推广、改进、丰富、提高,使这一新式教学方法更加完善,对改进康复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康复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参与式方法”教学过程
2.2.1分组:教师可根据班级情况进行分组。我们有意识根据性别、民族进行搭配,每个学习小组10人, 这样可以保证小组讨论效果,保证学习顺利进行。
2.2.2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参与式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某些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与教师互动学习,互动研究,共同提高。教学设计要明确课时分配、课程内容以及每个章节内容的参与式过程和方法。在活动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使用各种参与式教学方法。
首先,使学生明确康复护理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例如用“头脑风暴”法,使学生了解康复、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的概念、区别和联系等。
其次,整个教学中穿插各种“小组活动”的方式,即围绕一个需小组成员互相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或是需要讨论才能形成正确、全面认识的话题展开。一般先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入话题、布置任务, 然后进行小组活动。
如教学设计“做一天残疾人”活动,由各小组扮演不同类型残疾人,上课之前完成一天的残疾人角色扮演,深入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并考虑我们和社会能为残疾人做什么?创建无障碍服务设施的必要性?如何从自身做起,改进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各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写出小组讨论意见,最后推选1名成员在课堂进行汇报,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使学生们充分思考,积极讨论,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这次小组活动,学生们感到相互间协调、配合的重要性,凝聚力有所增强,有的小组甚至深入到临床康复科,更加深刻的理解康复的意义和重要性,对课程产生较强的兴趣。通过辩论和演讲,可以丰富学习内容,使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和观察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康复护理学课程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
案例分析:组织授课教师共同收集和整理康复护理学的经典案例,编写案例集。讲授理论知识时结合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临床情境中,形成真实的康复护理感受,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也可将案例和相关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撰写分析报告。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可先应用理论课教授相关知识,使学生完全掌握理论,课后将案例交给学生,让其分头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了解病人的相关康复护理措施。在其后的实验课中,通过游戏、小品、实景练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逼真的临床情境,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示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或由角色扮演者现场处理问题,模拟使用康复护理措施。全班学生分析各扮演者处理是否得当,并共同分析讨论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善于把握管理讨论过程,通过提出启发式的问题, 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的总结,演示正确的处理方式。例如,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由学生根据案例分别扮演护士和病人,实施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角色扮演可较为直观地去感受、领悟所涉及的“临床实际” 问题,以便更好地学习运用康复护理措施,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学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予以正确的康复护理。
2.2“参与式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的同时需要对现行的考试方法进行改进,建立新型的教学考核体系。可采用综合素质测试——笔试成绩及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多样化考核方法,把学生学习和能力的发展综合起来进行评定。
综合测试:教师从案例库中选取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撰写分析报告,教师评分。综合测试主要测试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试:采用闭卷形式,教师从试题库中选取试题。主要测试学生对康复护理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平时成绩:将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和演讲) 给予一定的分值。最后将学生的综合测试、笔试及平时成绩按一定的比例折算,得出最终的考试成绩。
2.3“参与式方法”教学效果评价:建立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是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参与式教学的效果。
考核成绩评价:对学生综合测试、学期末理论考核成绩及平时成绩进行量化评分,评价教学效果。
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学生对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态度、兴趣、自觉收获、自学能力等。
教师主观评价: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对每堂课知识点的提问回答正确率、课堂气氛、护生参与及互动程度进行主观评价。
3参与式教学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参与式教学同样面临诸多挑战。本次教学实践中发现, 增加学生的参与实现教学互动, 需要教师具有充分控制现场和把握时间进度的能力。同时, 在短暂的时间内如何将丰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也是参与式方法在教学中的另一挑战。另外, 参与式方法经常采用小组活动、快速反应、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现场演示等方式进行学习, 这些方式中经常会受到场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和限制, 要求教师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在授课过程中因地制宜, 灵活选用相应的教学方式。
参与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教师的中心地位,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更多地只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中,满足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表现欲望,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红.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刘玲玲.开设康复护理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J] .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9):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