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院护理流程范文

医院护理流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院护理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院护理流程

第1篇:医院护理流程范文

1 流程化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流程化管理是从医院战略和患者需求等多种角度出发,以提高医院工作效率,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最终目的的管理模式。流程化管理的管理对象强调的是流程,即一组结合在一起的相关工作。流程化管理要求在医院护士注册中设计和改造流程,把护士注册事务纳入标准流程,避免随意性,起到大幅度提高效率和质量的效果。在流程化流程的过程实施当中要选取注册过程的关键流程进行优化,如提高护士职业注册中的资格审查缓解,不合理的关节等。在实施过程中要从细节入手,抓环节,及时改造不合理的流程[4-6]。

2 方法

注册工作纳入护理部年度行政工作计划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和规范工作流程,各个步骤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逐序推进。

由护理部成立注册审查小组,并由传人负责,明确《护士职业注册管理办法》对各个阶段的要求,由专人就《办法》内容向全员工作人员进行解读培训,并向工作人员普及法律知识,彻底贯彻执业法规,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卫生局管理护士注册小组中定期就工作内容进行流程化管理教育培训,加强工作人员流程化管理的意识和工作能力。

在注册工作中要做好各时间段调研工作,如对首次、延续、变更、重新注册对象数量规模、人员性质、人员岗位的调研。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注册流程

注册前准备:注册对象健康体检准备内容包括中国护士注册相关规定,执业注册和延续注册的对象,要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结构出具的申请人6个月内健康体检证明。注册前期英语医院人事,预防保健部门,体检中心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保证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对注册对象的体检工作,体检信息需按照注册健康体检表格进行统一采集记录,采集信息需经过多环节的验证,力争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防止因信息填写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问题[7-8]。

注册对象于聘用单位签署劳动协议:中国护士注册相关规定,执业注册与变更执业地点对象要提交医疗机构拟聘用的相关书面材料,签署劳动协议前期需与人事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工作,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劳动及,地区人才交流中心的审核,充分具备法律效力。

材料准备:根据注册对象的不同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备案受理有身份证号码纠错变更,姓名变更,注册证过期补办,注册证遗失补办,注册证老证换新证等特殊情况,办理人员应池户口簿,身份证,公安机关共名身份证明,单位人事证明,登报遗失声明等手续资料到本部门进行办理。

注册执行:工作人员在整理首次,延续,变更等注册注意事项时,应将各项注册所需提交的材料项目,证件照片要求,书写要求,注册人员信息等按要求,依次罗列并告知注册人员,同时做好请假缺岗人员的管理,防止因交接不明造成注册对象遗漏现象[9-10]。

4 结果

实行流程化管理后,我部门护士注册审核通过率和完成率达100%。

5 讨论

第2篇:医院护理流程范文

管理模式的改进能从根本上减轻患者负担,降低医疗成本。为了更好地探索适应医疗改革的护理服务模式,进一步深化医疗服务改革,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全程护理服务模式的运行情况,结合所在医院实际,提出了全程护理服务模式下的人本化服务流程再造设计,并利用新近的流程管理理念,强化管理,取得了较好实效,为缓解看病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护理工作的对象、内容和规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护理服务模式、护理管理已与患者日益增加的护理服务需求不相适应,医学护理正在积极求变求新中。在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中,笔者参观考察了多家医院所开展的类似全程护理服务方式,结合笔者所在医院工作实际,对这一护理服务模式进行一些初步探索。

1 全程护理服务模式的建立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为了解决医疗费用上涨的问题,通过全程管理推出有效的举措,在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保证了患者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医疗服务[1]。自此,全程护理服务模式成为了整体护理之后的一种全新模式。

在我国,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服务改革的深化,迫使医院转变服务理念,推行人性化服务。医院纷纷开展调查分析,积极找出传统护理方式的欠缺所在,针对患者的需求借鉴国外先进服务理念,提出人性化全程护理服务,即由门诊到病房,从入院到出院为患者提供连续性、全程优质服务[2],这种以患者为中心建立起的连续、跟踪、全程护理模式至今在国内各个医院方兴未艾。

2 全程护理服务模式的运行分析

2.1 全程护理服务的基本模块:如果把全程护理服务按不同的时段进行分割,可以得到3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即:入院前、住院期间和出院3个模块,各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衔接,是全程护理这个整体的必不可少部分。

2.1.1 门诊诊疗期间导医护士的服务:门诊导医护士亲切接待前来就诊的患者,缓解患者就诊前的焦虑不适,了解患者的困难,尽力帮助患者解决困难,向患者介绍门诊的布局和专家的特长。根据门诊医生的决定,需住院时,导医护士负责陪送或由病房责任护士到门诊接患者至相应的科室住院,并协助办好入院手续。在陪同过程中,导医护士或责任护士应沿途介绍医院环境,使患者能够较快熟悉医院的环境,减少患者的陌生感和因环境生疏因素可能发生的短时迷路、往返周折等耽误治疗。

2.1.2 住院期间责任护士的护理服务:当班病房护士接诊到患者那一刻起,该护士即为患者住院期间的责任人。责任护士给患者安顿好床位,并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同病室的病友、住院须知、作息时间、经管医师等,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初次评估,告知患者住院期间如有需要如何找到负责的医务人员,从而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住院诊疗期间,责任护士负责好患者的全部护理服务需求。

2.1.3 出院时的指导及康复期的随访服务:出院时针对患者的心理予以正确的心理疏导和出院指导,帮助患者适应角色转换,回归家庭与社会。出院时需记录、核实患者联系电话,建立出院跟踪服务卡,以便随访。随访根据病情和患者需求进行。

2.2 全程护理服务发展的阻力因素

2.2.1 管理难题:全程护理服务的运转是门诊诊疗、住院期间及院外康复这3个模块的有机结合,是多个部门围绕患者的康复所需,联合开展的一个连续的健康服务,其环节的衔接管理、整个流程的管理是这个运转系统发挥好作用的一大瓶颈。而且由于全程护理服务牵涉到临床医疗、临床护理、非临床护理、医疗护理管理部门等较多相关科室,协调处理好与众多相关科室的关系本身有一定困难,又因为全程护理服务提供方非生产科室,大多医院对这一服务机构重视程度不够,其科室设置一般是隶属于某一级科室,在职能上较明确,但在组织界限上与其他一级科室不处在同一级别,管理权限上存在一定障碍。

2.2.2 成本控制问题:全程护理服务,围绕患者投入人力看似相对较多,又由于目前护理服务市场还未完全形成,医院护理服务价格由国家统一定价,护理服务成本大于价格,医院难以保证提供足够的护理人员来进行护理服务供给[3],因此在未理清管理时,非临床护理服务的增加将成为加大医院成本的一个因素,这致使许多医院管理者仍在观望或谨慎地迈着小步。

2.2.3 人员素质问题:管理者缺乏较长远眼光,对医院服务不重视将是该服务模式开展的一大阻力。普通医护人员都是这一全程服务链上的一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素质,也影响着全程护理服务模式的发展。

3 全程护理服务的流程再造

3.1 服务流程再造及运行:我院自2003年在门诊导医导诊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全程护理服务,根据实践并结合国内多家医院的经验,2005年迎着“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管理创新之风,对全程护理服务流程进行了再造,整合导医导诊护理服务和临床护理服务,建立起依赖该流程的服务处、护理部、医务科、临床科室、门诊部等相关部门的组合服务体系,建立了从患者入院就诊、门诊接待中心导医护士导诊开始,到接到门诊医生住院通知、导医护士陪送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并进入病房大楼,病房楼栋导医站护士送患者到相应科室,到相应科室交由责任护士负责,出院时由责任护士与楼栋导医护士协同送走患者,最后,责任护士负责院外康复这样一个服务体系,其中楼栋导医站护士还负责住院期间患者辅助检查服务。

3.2 再造流程的几个关键衔接点:在全程护理服务中,患者从进入医院到出院过程中院方提供服务的责任部门基本一致,是该服务流程设计良好的一个注脚。在该服务流程中,有门诊接待中心、门诊医生诊室、楼栋导医站与住院病房这样4个联系单元,产生了几个关键的衔接点,即入院时门诊接待中心与医生诊室、住院病房、楼栋导医站之间的衔接,出院时住院病房与楼栋导医站的衔接,这几个环节的衔接是全程护理服务实施的关键,任何一个环节衔接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全程护理服务链的不流畅。

4 服务流程管理

4.1 流程管理概念:流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PM),最早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它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的方法。流程管理可以包含规范流程、优化流程和再造流程3个层面,它不是彻底地重新设计业务流程,而是规范地对流程进行设计,需要进行重新设计的就进行重新设计,不需要的就进行改进。同时,强调流程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是持续的、不断提升的一种方法[4]。近来医疗服务行业也开始应用流程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应对充满巨大挑战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该全程护理服务流程再造设计就是为了满足患者的需要,以持续地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和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为要旨的。

4.2 流程管理中具体做法:(1)以患者为中心,实施服务流程再造,加强执行力度。(2)整合理顺管理层级,把导诊服务统一归口管理成立服务处,在行政管理上与管理临床护理的护理部是协调关系,护理部只对服务处有业务指导义务。(3)强化综合护理知识和服务能力,从护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礼仪方面对服务处人员进行强化培训。(4)加强部门协作,服务处与临床医疗、护理部门展开广泛合作,协调处理医院服务工作。(5)管理者日常抓环节管理和流程控制,确保环节流通畅通无阻、无误。

5 效果

流程再造后的全程护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实效:(1)提高了医疗工作效率:流畅的服务链,大大提高了医疗工作效率。患者整个医疗过程变得紧凑,从入院到接受到针对性治疗的时间间隔大大缩短。在全程护理实施前后,笔者作了一个比较,平均每位住院患者从门诊诊疗结束到住院病房时间间隔较以往缩短了10~15分钟。(2)降低了医疗安全风险:尤其是危重患者,在全程护理服务模式下,有专业人员陪同,能够及时处理各种病情突变情况,降低了患者就诊过程中的医疗安全风险。(3)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全程都有熟悉医疗业务的专门人员作为向导,减少了患者因不熟悉而不必要的奔走,大大方便了患者,尤其给外地患者带来了许多方便。(4)真正体现了我们所倡导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加了患者的认可度,树立了医院的良好社会形象:全程护理服务的实施使患者满意度、整体护理质量、医护对工作的满意度均有提高。2006年3月,医院顺利通过江西省卫生厅组织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评审,满意度高达96%,获得省级群众满意医院称号。(5)降低了医疗成本:由于全程护理服务模式对患者的康复过程全程管理,缩短了痊愈时间,减少了患者的复发,从而从根本上减少了患者的医疗支出。对于医疗机构,该流程改变了临床病房护士到门诊接患者的普遍做法,还时间于临床护理,减少了非临床护理时数,理清了服务链中的流程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降低了医疗机构的运行成本。

自全程护理服务模式进入我国以来,很多护理管理者都在实践中摸索更适合自身的新方法。一种新的服务模式的更好实施,需要从流程设计、管理、执行、成本控制、群众心理分析及反馈调控等多方面去分析,同时还与当前的卫生改革与发展方向相适应。护理服务模式还将发生深入的变革,在护理管理从传统的“结果管理”到现代的“过程管理”的演变中[5],探索新的护理模式管理方法对推动护理服务发展和护理管理改革大有裨益。

第3篇:医院护理流程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急诊科收治的5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都符合急诊医学诊断标准。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0例,对照组252例,观察组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7.2±8.7)岁,对照组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27.4±8.4)岁。两组的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流程 观察组按照流程化护理对患者进行抢救护理措施,要求科室内部要制定相应的急诊护理流程,急诊室要时刻保持准备状态。在接到下级医院的求救电话时就要做好各项准备,保持与下级医院的通话状态,了解患者的最新情况。在下级医院将患者送到医院时,要迅速将患者进行转移,动作包保持轻柔、平稳、迅速,要让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准备。

对于流程化护理,还要建立急诊绿色通道,急诊护士要在急诊门口接诊并迅速将患者推入急诊室,接诊医生要根据初步判断要求分诊护士做好术前准备,并填写转运交接单,做好记录。在流程化护理中,要完善急救流程,做好病情的准确评估,做到"定时、定位、定人"。定时是指在1~2min内供氧、3min内测血压,5min内做好血样采集、建立静脉通道、做好心电监护;定人是指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及其他护理人员进行协助抢救;定位是指根据疾病的初步判断进行针对性治疗,比如控制感染、实施手术、药物治疗等。

在人力安排上,流程化护理要求遵循等级责任制,要综合考虑护理人员的学历、经验等因素,将医护人员合理分配给流程化护理病人。要统一病情评价指标,创伤程度采用ISS评分,最高分为75分,如果ISS评分超过16分就可以判断为严重创伤[3]。

对于对照组而言,要求按照常规的抢救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按照医嘱,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做好相关的护理记录工作,做好每项数据的记录以便日后进行检查比较。

1.3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情况,统计出各组成功率。同时要做好急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调查,调查患者对护士及医护状况的满意程度。调查基础护理落实状况、护士行为状况、护理配合满意程度、护理技术等几个项目患者满意状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计量资料(x ±s)进行表示,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按照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抢救时间为(50.1±5)min,对照组抢救时间为(58.9±8.1)min,显然观察组抢救时间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达99%,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患者满意程度也明显高很多,见表2。

第4篇:医院护理流程范文

1保持评审成果建立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

1.1坚持核心制度培训考核常态化按照标准修订完善的护理工作作业指导书,涵盖了护理工作质量标准、护理技术操作作业指导书、护理管理作业指导书、护理核心制度,这些都是护理工作的法规依据,护理部坚持常规化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制作《应知应会手册》,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强化培训,使护理人员达到熟练掌握和准确运用,护理部及时跟进检查临床护士落实新标准的效果。

1.2坚持护理质量考评常态化按照各月常规检查项目和重点监控内容对全院各护理单元进行全面的质量和效率考评。实施月讲评:即通报护理病区工作负荷和当月工作完成及重点质量检查情况。季评价:将日查、月查、季查问题汇总入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年总结:继续教育、专业考核、论文、科研、各月效率指标、质量指标及重大特殊工作完成情况。依照护理单元综合考评细则和护士长目标管理责任制评分标准每年进行评分排序,评选优秀护理单元和优秀护士长。

1.3坚持质量持续改进常态化按照医院ISO9000标准,组织跟踪验证和持续质量改进。科室和护理部分别对反复发生的问题(发生两次及以上)、普遍发生的问题(科室内3人以上发生或全院5个科室以上发生)以及性质严重的问题,开具《预防和纠正措施计划单》,进行原因分析、制订改进措施和效果评价,同时与绩效挂钩。

2应用追踪法实施护理质量全程管理

护理部继等级医院评审后,运用追踪法对患者“门诊就诊-住院护理-各种检查-手术-出院”全程就医服务质量进行评价[2]。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按照追踪法流程分别对门诊就诊患者和住院治疗患者的服务质量进行全程跟踪检查。分为两个跟踪小组,一组跟随门诊患者就诊全过程,了解挂号窗口(沟通交流)、导医咨询(告知准确)、分诊引导(服务细节)、医技检查(患者身份识别)、交费取药(方便快捷)等环节的工作质量;另一组跟随一名急诊入院患者就诊、办理住院、入住科室、接受诊疗护理等环节,了解急诊科的抢救流程、住院部的窗口服务、收治科室诊疗的及时准确性和护理接诊的规范化(住院接待、营养、跌倒、皮肤及疼痛评估、健康教育、自理能力评估)以及放射影像部门(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患者识别程序)、检验部门(标本签收、结果发送、检验数据风险设定、危急值报告)、手术室(与病房交接流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落实)等部门的工作质量,对个案追踪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汇总,召开小组分析会议,转入系统追踪,追踪每个工作环节以及为患者服务的整个流程,检查各服务环节中的真实情况以及各环节衔接有无疏漏,从而核实护理管理的各项制度是否落实,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是否达标。针对系统的缺陷及时修订完善现有制度或增订新制度,并上报护理部,专家组开会沟通对增建或修订的制度进行讨论,确定是否推广和实施。

应用PDCA循环体系管理护理不良事件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将PDCA的循环体系运用到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针对临床科室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不能及时、主动上报或隐瞒不报的状况,经过头脑风暴法、与护士座谈等多种形式找到原因,制订对策,告知护理人员认识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的意义和方法,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上报流程;制订不良事件上报率达95%以上的目标。对积极、主动、及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当事人实施非惩罚机制;对他人发生的错误主动上报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减轻或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的,经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讨论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扬;护士长积极上报科内发生不良事件,护理部不扣质量分,但对于发生差错后刻意隐瞒、被患者投诉或引发严重不良后果的情况予以加重处罚,护士长需同时负管理不当责任,进行加倍处罚。针对护理不良事件中暴露出护理制度、分工、系统管理、流程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制订改进措施,遗留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2检验比较等级医院评审前后护理质量合格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3效果

3.1护理质量合格率上升(见表1)

3.2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见表2)

3.3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见表3)

4体会

4.1巩固等级医院评审成果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表1结果显示,巩固等级医院评审成果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的各项指标(P<0.01)。新的等级医院评审标准更加关注医院系统化和精细化管理,要求凡事都应有制度、流程、培训、执行、监管、反馈、整改和持续改进,凡事都应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3]。依据评审标准,健全了各级护理管理组织,明确了管理的职责、任务和目标,各级质量监控组织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针对临床实际进行有重点、有计划、有目标的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小组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制订改进措施,进行跟踪问效,使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同时经过强化培训和考核,促进了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标准;护理部对临床护理工作中落实制度的执行力跟进督导,形成了常态化长效机制。护理人员主动用标准规范自己的工作,用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科室的质量管理,促进了护理内涵质量的提升。

4.2巩固等级医院评审成果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表2结果显示,巩固等级医院评审成果有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P<0.01)。将评审中引用的追踪法沿用到医院就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全程服务质量的自我评价中,得到满意效果。追踪法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患者的就医过程,重点评价医院内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否满足患者的医疗需要,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是否达到高标准的要求,最终使患者获得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是一种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强的过程管理方法[2]。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小组通过每季度一次的追踪检查,及时发现医院内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各部门的环境、设施及就诊流程是否方便快捷地满足患者需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优化了服务流程,使患者得到了全方位的护理,在对门诊、住院、手术患者分别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满意度明显提高。

第5篇:医院护理流程范文

医院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两部分[1]。手术室是患者进行手术的场所,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极易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近年来,循证医学已被证实其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促进作用[2]。本研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建立手术室感染控制流程,对手术室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情况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浙江省义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择期行手术治疗者;非感染性疾病;思维正常,具有一定的语言交流能力;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入院后48h内发生感染者;伴恶性肿瘤者或其他严重慢性疾病者;精神病史者或意识障碍者,听力功能障碍者。其中将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8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308例,女248例;平均年龄(48.73±4.31)岁。其中妇产手术198例,普通外科手术91例,骨外科手术145例,其他手术12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4例,高中以上392例。观察组男324例,女260例;平均年龄(44.81±7.12)岁。其中妇产手术208例,普通外科手术96例,骨外科手术152例,其他手术12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3例,高中以上411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护理流程进行口头及实际操作形式的护理,由责任护士分管负责,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依据循证医学的基本模式进行管理。

1.2.1建立循证医学护理小组由研究者担任循证医学护理小组的负责人,同时纳入具有丰富妇产科、普外科、骨科及胸外科等手术经验的副教授及以上医生3人,护士15名。护士入选标准:具有护师及以上资格证书,并有3年及以上有护理经验;本科及以上学历;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自愿参加本研究等要求。其中工作经历超过10年的3名护士担任护理组长,每组1名,共3组,每组4名护士,分管不同的患者。

1.2.2具体措施

(1)培训:以科室为单位,纳入包括妇产科、普外科、骨科及胸外科等科室护士及手术室护士进行医院感染控制流程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医院感染意识,树立预防为主的手术室感染控制理念。培训以PPT讲解或视频播放的方式,每次培训后,护士要对培训内容进行总结,一旦护士中发生与内容相关的医院感染,视情况追究护士的责任,并与奖金挂钩;

(2)规范消毒操作步骤:根据手术器械的不同,规范其消毒操作步骤,并严格要求消毒护士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消毒;

(3)建立器械污物去除评价标准:每次对器械进行清洗去污后,由护理小组组长对去污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且护理组长定期对器械去污情况进行抽查,以完善检查监督制度;

(4)个人防护指导:由经过培训的责任护士,对患者预防医院感染的防护措施进行介绍,保证个人卫生。由研究者向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流程及个人防护措施进行指导,严格要求医务人员保证手卫生、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5)评估与改进:对实施循证医学模式后的手术室感染控制质量给予及时跟踪和评估,发现不足及浪费资源现象及时改正,并进行持续改进[3];

(6)停止收部分诊疗费:以往的患者一旦发生感染医疗费用将大大增加,对于医院来讲,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医院的收入越高,本研究同时创新采用停止支付部分诊疗费用,从而从政策上促进多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护理质量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4],包括环境管理、护理人员培训、护理安全、消毒隔离、护理监控及人文关怀及护理文件管理7方面内容。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共分离菌株50株,革兰阴性杆菌较革兰阳性球菌略多,共29株(58.00%),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共19株(38.0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株(2.00%);观察组共分离菌株26株,革兰阴性杆菌较革兰阳性球菌略多,共15株(57.69%),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共10株(38.4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株(3.85%)。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47(3.23%)22(8.20%),2=6.94,<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人员培训、消毒隔离、护理监控、人文关怀、护理文件管理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14.63±2.47)(7.22±4.13)、(14.01±2.05)(9.04±2.79)、(14.05±1.64)(8.26±3.15)、(13.90±2.33)(9.00±2.84)、(13.74±3.19)(8.91±2.96),≥7.58,均<0.05]。

3讨论

3.1手术室患者感染的原因分析

导致手术室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因素和手术因素两方面。而患者因素多受患者年龄、性别及机体免疫等因素影响。其次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会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的概率;手术因素主要包括护士对相关手术了解较少,术前对患者、仪器等准备不充分,手术室的清洁不到位,术中、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控不及时,术后营养摄入不足等。同时手术时间过长、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手术切口大及失血过多等均可能造成手术切口污染。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大量致病病原菌出现耐药性,这也是导致手术室感染的因素之一。本组研究显示在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中,革兰阴性杆菌较革兰阳性球菌略多,其中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因此对于术后感染的患者进行病原菌分析及药敏试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两组发生感染的患者均给予药敏分析,并根据药敏分析结果选取了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3.2循证医学模式对手术室感染的影响

循证医学是依据遵循证据进行医学决策的方法创立的。建立科学的手术室流程管理对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利姑等[5]研究表明,手术室感染控制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内容,流程控制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对其控制结果进行系统评价,促进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更加贴近临床,简洁、有序。而循证医学模式的建立,使各项操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从而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循证医学对于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控制具有很好的效果。

3.3循证医学模式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循证医学模式的建立,对手术室感染控制的流程进行了系统化,每个流程都有护理组长的检查与监督,从而保证了每个流程的质量,也达到了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目的。本研究结果提示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及医院感染管理学科的迅速发展,医院在护理安全及环境管理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改善,故应用循证医学模式前后环境管理、护理安全评分并未得到改善。而应用循证医学模式后,对护理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对消毒隔离、护理监控、人文关怀、护理文件管理进行了严格的把关,从而保证了每一个护理过程的质量。说明循证医学对于手术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提高具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石松华,刘秋云.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1):1358-1359.

[2]肖玲莉.手术室责任小组对手术患者进行整体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41-42.

[3]张亚莉,于芳,周浩,等.百级层流手术室动态条件下空气细菌数量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2352-2353.

[4]戴晓琴,李疆,章玉英.胃癌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26(12):1434-1436.

第6篇:医院护理流程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间我院住院部收治的患者中出现医院感染的患者共8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40例,年龄为35~71岁,平均为52.3±2.3岁,其中手术感染患者共有44例,非手术感染患者有3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护理组43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感染状况等方面不具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的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感染病情,给予患者相应的抗生素药物治疗,连续服用一个周;护理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基础护理流程,具体包括:(1)护理查房,加强护理查房的力度和频率,及时发现感染病情,了解患者感染发展情况;(2)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包括患者的饮食、呼吸、营养、睡眠、安全、活动等方面的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力度,提高基础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的抵抗力;(3)实施感染护理会诊,对感染患者的病情进行会诊,针对护理构成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4)加强护理质量监控,对消毒隔离操作、气管插管操作、气管切开操作等进行监督控制,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患者二次感染。

1.3治疗效果评价

根据相关抗菌药物应用原则,将患者感染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等四个等级,计算相关治疗有效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有效率之间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6.0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相关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其中p<0.05说明两组数据间具有明显差异。

2.结果

在经过一个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看出,护理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2.50%,护理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医院护理质量与院内感染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医院治疗和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基础护理流程作为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7篇:医院护理流程范文

临床实践 理念先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以及王杉院长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结合临床实际工作,于2010年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以质量和安全为核心,利用物联网及条形码技术,将掌上电脑(PDA)或移动查房车用于临床,实现了护士在患者床旁即可以进行身份识别、医嘱执行、文书录入、信息查看等操作,逐步向“全员追踪、全程追溯、切实操作、个体纠正、科学统计、全面分析”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迈进。

一是建立闭环管理流程。

随着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医院对患者入院、标本采集、护理文件书写、手术患者管理、无菌包管理等流程进行优化和规范(图1)。

口服药闭环管理。为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医院使用自动包药机进行口服药摆药和条码管理。护士接收口服药品时使用PDA扫描口服药交接单进行确认,发放口服药时使用PDA扫描药袋条码和患者腕带进行身份识别,从而保证药品正确和患者正确。

注射药闭环管理。注射药闭环管理流程为医生开医嘱、药剂师审核医嘱、专业人员摆药、药剂师再次审核,并由工人配送至病区。配送时工人推药车或携带专门上锁的药箱,药品到病房后,护士持PDA扫描条码接收并核对药品。

化疗药物、肠外营养闭环管理。改变了过去由科室打印化疗药物标签并将药品送至化疗配置室的做法,实现化疗药物由化疗配置室的药师进行审核并摆药,护士随后使用PDA扫描药品标签进行配药和复核,工人将配制好的化疗药物送至病房后,病房护士持PDA扫描标签接收并核对药品的流程。

同样,肠外营养的闭环管理也是由肠外营养制剂室的药师使用PDA扫描药品标签进行配药和复核,工人将配制好的肠外营养液送至病房后,病房护士持PDA扫描标签接收并核对药品。

静脉采血闭环管理。为了规范静脉采血流程,我院借助信息化系统实现了静脉采血的闭环管理。医生下达医嘱、护士确认医嘱、打印检验标签、护士核对并执行采血、运送人员接收标本、检验科人员接收标本并确认,到检验报告结果的查询,在整个静脉采血闭环流程中,可以实时查询,标本采集成功后有相关信息回传。

临床用血闭环管理。为了规范医院科学、合理用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借助信息化系统,对临床用血流程进行了严格控制和科学管理,避免各个环节中出现人为因素带来的错误,严格杜绝输血事故的发生。整个用血流程由多个信息系统支持,从医师开配血医嘱、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到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护士确认医嘱、采血,输血科做输血前复查、交叉配血,再到血液入库、病房护士取血、复核,最后到患者床旁进行输血及输血执行时双人复核,输血后巡视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全流程链,实现了各个环节点的质控,为临床安全用血“保驾护航”。

母乳喂养闭环管理。为减轻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护士手工书写母乳喂养标签和核对的工作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利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完成了母乳喂养的闭环管理流程。护士接收母乳后,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中打印母乳标识卡贴在母乳液袋上。喂养前,护士打印“母乳喂养”的执行标签贴到无菌瓶上,用PDA扫描无菌瓶上的条码,然后扫描新生儿腕带或床头卡,系统自动确认医嘱执行,确认无误后再给予喂养。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了NICU“母乳喂养”的闭环管理,提高了核对的准确性,使得在NICU母婴分离的情况下,母乳喂养更加安全。

二是完善质量控制工作。

在护理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加强对护理工作中高风险环节的梳理与分析,制定了10项质量控制指标,包括输液输血扫码率、肌肉注射扫码率、皮内注射扫码率、皮下注射扫码率、静脉注射扫描率、静脉小壶扫码率、口服药(包药机)扫码率、疼痛评估合格率、入院8小时跌倒评估率、入院24小时健康宣教完成率。护理管理者可随时查询各项指标,实现了对关键环节的实时监测,将传统的终末质量评价反馈后的质量控制转化为过程质量控制的实时跟踪质量控制,使护理质量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化管理,从被动监测转变为主动监测,为持续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三是形成科学分析的管理理念。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医疗行业遭遇海量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挑战,使得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够发挥作用。护理管理者可在系统中实时了解各科室人员动态,各种医嘱的执行情况,根据科室工作量调整人力,实现了全员、全面、全程监控护理工作过程,从而为人员配置和绩效考核提供依据。同时,管理者还可随时查看每个科室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每个项目存在问题的科室,实现了对各项数据进行多条件、多角度分析,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服务,充分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理念,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果。

四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为实现医院各个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2012年建立了信息集成平台,实现了电子病历、医嘱、检验、移动护理、手术麻醉、物资申领等系统的数据交互与共享,规避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点对点”式的信息交换,有利于医院基于信息平台整体上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与管理,实现数据在信息集成平台范围内自由、可靠的交换,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如电子病历中可以通过临床数据中心调取患者的体温单、监测记录单、疼痛曲线等,从而保证了医院各系统的资源共享,提高了医院整体工作效率。

大数据时代应对挑战

2015年3月6日,国务院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其中提到“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渗透到高度专业化的医疗领域。而将大数据分析结果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仅可以指导临床工作,且可以将结论反馈至护理信息系统,在优化信息系统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为护理人员临床决策、护理科研提供信息支持。

大数据的热潮未过,“互联网+”的概念也被提及。7月6日,国务院再次了《关于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重点行动之一是“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

从国家政府层面,已经开始积极推动“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在这个行动浪潮中,医院将以创新推动实现更多的便捷服务,成为医院追赶乃至跨越的重要契机。对于护理而言,利用互联网进行医疗护理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实现患者院前评估、院后随访将成为未来延续性护理发展的趋势。这避免了传统的延续性护理方式的弊端,如电话随访缺少图像资料的传递、距离又限制了家庭访视的广泛开展等。

护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临床护理带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也为护理专业的发展带来机遇。2013年5月我国加入“国际护士会”,护理事业迈向国际舞台,护理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对护理信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护理信息学人才短缺。缺乏护理信息学骨干人才及学科带头人。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护理信息学自20世纪90年代得到承认,到21世纪初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拥有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师资队伍,并将护理信息学作为特定的资格认证领域。而我国尚存在较大差距,护理信息学的基础教育还很缺乏,尤其是大多数护理院校没有信息方向的研究生教育,且多数医院也未有专职的护理信息岗位,这样势必阻碍护理信息的发展。因此,从国家政策领域,应设置护理信息师职业资格及考试、培养信息专业人才,才能满足信息发展的需求。

护理术语不统一。护理术语及分类标准化是护理信息数据共享与交流的基本条件。2015年,美国芝加哥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大数据原则工作组推荐,医疗服务提供者应该制订计划逐步过渡到使用美国护士协会推荐的全国性的标准护理术语。标准化是护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术语标准化体系。因此,标准的护理信息表达方式既是当前护理信息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护理信息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从国家层面设置全国性的医院护理信息管理机构,以协调地区间护理信息资源,从而建设适合我国特色的标准化的护理信息系统。

评价指标尚未明确。虽然护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在国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各家医院都开始相互学习、借鉴经验,但对于应用护理信息系统后的评价指标并没有明确,可以说各家医院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基于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应用,从而为实现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基础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设提供依据。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护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迫在眉睫。

第8篇:医院护理流程范文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就诊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共9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在22~68岁之间,平均年龄(41.0±0.8)岁;观察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在23~69岁之间,平均年龄(40.9±1.1)岁。1.2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对诊疗患者做到“6个1”,并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进行口腔诊疗用器械的消毒灭菌,做到接触到患者血液、破损黏膜及需进入人体的各种器械的灭菌合格,接触完整黏膜、皮肤的器械的消毒合格;手机、综合治疗椅等亦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且消毒灭菌程序合规,消毒用产品合格。诊疗前,需对手部进行清洁,诊疗时,必须佩戴帽子口罩以及防护镜。同时保持诊疗室环境卫生,常通风,做好环境消毒措施等[2]。观察组在一般护理方法基础上,完善并建立医院感染护理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培训、建立感染护理标准操作流程。具体内容如下。1.2.1建立医院感染护理管理制度。搭建医院感染护理管理小组,设定责任人,参考《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政策法规,建立门诊口腔医院感染护理的基本规章制度、监测监督机制及考核办法,做到严格执行,有据可依,奖惩分明,以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管理。1.2.2开展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防控意识定期开展与医院感染相关培训,包括护理管理基本规章制度、监督考核办法、消毒规范、器械使用规范、无菌操作技术等,提高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感染防控意识,使其在实际诊疗中,可做到规范操作,防止发生交叉污染。1.2.3建立医院感染护理标准操作流程。依据口腔疾病及诊疗的具体情况,建立感染护理标准操作流程,经培训后,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完成口腔诊疗,规范操作,避免交叉感染。1.3观察指标。分别以两组患者诊疗期间诊室空气的消毒合格率、器械消毒合格率、手消毒合格率以及患者感染情况为观察指标。除患者感染率外,每组患者对以上指标共随机采集138份样本。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空气消毒合格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诊疗期间,空气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4.9%、9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2器械消毒合格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诊疗期间,器械消毒合格率分别为88.4%、74.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2.3手消毒合格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诊疗期间,医护人员手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2.9%、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2.4患者感染情况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诊疗后,患者感染率分别为4.3%、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3讨论

我国开始实施《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后,口腔感染管理工作逐渐向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但实施以来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基础建设水平不均衡,诊室布局不够合理。第二,部分医院管理制度不全面,监测监管难度大。第三,诊疗时用器械、操作过程造成大量粉尘、气体等空气污染难以控制;诊疗用口腔器械结构精细、种类繁多,数量有限,使用频繁,灭菌效果不易控制。第四,医护人员对疾病传染重视程度不够,防护不到位,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缺乏专业知识,存在侥幸心理[3-5]。本研究通过探讨一般护理(对照组),并在一般护理管理基础上,建立医院感染护理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培训及建立感染护理标准操作流程(观察组),发现两种护理管理方式均可有效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但观察组器械消毒合格率及人手消毒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建立医院感染护理管理制度、开展培训及建立感染护理标准操作流程对于防治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具有一定作用。由此,为进一步防治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有以下几点措施:首先,建立健全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控制口腔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搭建院内管理小组,设定责任考核制度,建立监测监督机制,定期监测口腔门诊环境、器械消毒、医疗废品等情况,及时反馈,及时考核[6]。其次,开展培训,强化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医院感染相关专业知识,明确医院感染管理的各规章制度。再次,建立标准操作规程,掌握正确的口腔科医院感染护理步骤,规范诊疗操作方式。最后,加大对消毒用设备投入,保证各口腔诊疗用具、环境等的消毒效果,并正确规范处理医疗垃圾。

作者:谢续华 单位: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

参考文献

[1]郭世莉,李静言.护理管理在口腔医院门诊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2):167-168,170.

[2]张芳,叶发明,周楠,等.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6):813-814.

[3]李莉莉,柳淑杰,王丽芹,等.口腔专科医院感染管理难点与干预策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1):5011-5012.

第9篇:医院护理流程范文

【关键词】 质量管理;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38-01

近几年来在荆州市护理质控中心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在护理质量标准的修正、质量评估方法的改进、护理工作流程的重建等方面, 进行护理质量管理实效性探索, 取得初步成效, 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 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护理质量管理重规范化, 轻人性化

部分护理管理者护理质量管理的理念陈旧保守, 片面的强调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而忽略了病人的感受和护士的感受, 从护理管理制度到护理质控措施, 未紧贴临床实际.如过于强调病室整洁, 规定床头柜上只能放几样物品, 造成病人取物不便。护士为执行“ 发药到口” 制度, 常以命令的语气要求病人立即服药, 造成护理工作与病人心理感受之间的冲突, 病人从规范化、标准化的护理管理中得到的却不是温葬的服务。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规范化要求很高, 但又没有为其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 有些质量标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执行起来难度很大。如医疗物品流通应遵循“ 洁进污出” 原则, 但污物室通常设在病区的尽头, 护士处理污物要走很多的路。

另外, 频繁的质量检查, 多源的质量指导, 多方的工作考核, 教条的工作形式, 造成护士极大的逆反心理。曾对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410名护理人员对全市性护理质量督查方法、督查内容、督查人员不满意度为25%。

处在不良工作心境的护士, 不利于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

1.2 护理质量管理结果重形式化,轻实效性

护理管理者在质量管理结果上存在过分追求形式的盲目性, 如护理交班本的记录要求不得涂改, 护士写错了就重抄, 但交班本不是法律生效文件, 是否需要这样规定值得商榷。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用500mg/L有效氯即可,很多医院为了质量检查不失分, 误认为浸泡物品的消毒剂浓度越高越好, 常用1000-2000mg/L有效氯, 不但造成浪费, 也减少了物品的使用寿命, 也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为迎接全市护理质量检查, 绝大多数医院都作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对以往的工作作一些修正。我们曾对157名护士长作随机调查, 其中质量检查前加过班达到99.96%,形成检查时和不检查时工作状态的不一致, 这样应付性、突击性的

质量管理, 产生的结果是护理质量“ 高分低效” , 使质量检查未能发现一些真实问题, 这对护理质量的改进和提升作用甚微。质量督查中发现许多医院护理质量检查方法简单和机械, 常规性制度化质量检查, 形式上的走过场, 因而出现上次检查存在的质量问题等于下次检查存在的质贵问题, 发现问题大于解决问题, 处理问题大于预防问题, 构成质控无效环,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在低位徘徊。

二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实效性的对策

2.1 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管理制度

部分医院护理管理制度条款多, 文字繁琐, 不易被执行者理解和掌握。护理质控中心专家讨论决定选择其中必要的物品管理、护理安全等20项护理管理制度, 其余由医院自行修订, 要求简明、扼要、可操作, 并在质量督查中查各级医

院护理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制度执行者的知晓率。护理管理制度还需随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作适时性的调整, 如增护理危机及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目前各医院护理管理制度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可行。

2.2 实施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

护理质量监控是减少护理质量偏倚的基本保证, 质量监控措施使用不当, 会起误导作用, 故我们采取调研的方式, 发现质量的弱点、难点, 采取暗查的形式, 了解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质量检查不仅是评估出质量的高低, 更为重要的是寻找质量改进点, 将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主动应用科学方法, 查找缺陷原因和如何使护理工作改进再改进, 在质量的督查评价中不以找出问题为重点, 而以评价工作成绩为重点。我们在质量督查别注意把某些项目管理上有成效的医院树为典型, 介绍兄弟医院学习。

每次全市质量督查后作详细的资料分析, 对存在问题严重的医疗机构发出整改通知, 并跟踪督查, 整改率达100%。对质量处于较低水平的医院派护理专家现场指导, 并要求各医院护理质量检查要进行质量讲评, 及时反馈信息, 纠正错误, 使护理质量控制充分体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2.3 重建以人为本的护理工作流程

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工作流程是工作成败的关键, 在质量控制中既重视护士工作完成如何, 也要注重护士工作如何完成, 许多医院设置让护士“ 少站一会, 少走一步” 的工作流程。

近2年来, 我们重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流程, 要求各医院门诊注射室、换药室等提早上班, 中午留班, 晚下班, 满足“ 上班族” 病人的需求, 门急诊箱液流程把“ 病人围着护士转” 改为“ 护士围着病人转” 。住院病人作息时间要贴近病人生活习惯, 各病区6点和13点前不能进行常规护理操作等, 并将上述内容纳人护理质量督查项目。

2013年全市护理质量督查,95%以上医院护理工作流程作了符合工作要求和满足病人需求的调整, 病人对护理工作流程满意度高达90%以上。

三 小结

护理质量管理的目的就是使护理人员的业务行为活动符合工作要求和满足病人需求, 有效的质量控制就是用最佳的参数、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技术、最低的成本达到最优质的护理。护理质量难控因素多, 可变因素多, 只有将严密的质

量管理制度与有形的框架和无形的群体质量意识相结合, 才能形成提升护理质量的最有效合力川, 以达到质量自律状态的质量管理最高境界。我们将在质量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质量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如何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更注重预防

质量问题、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汝宽.踏着信息和智能时代的浪潮前进.医学情报工作,2004,1:78-79.

[2]殷磊.中国护理的发展需要原创性护理理论指导.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