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化型校园;价值诉求;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58 — 02
随着我国高校在管理和体制方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校园文化建设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大学精神的低俗、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缺失以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这使得大学校园建设成为我国教育家重点研究的课题。在“黑龙江省高校党的建设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文化型校园这一概念被提出,其主张营造一种和谐、幽静的校园环境,用学校的优秀文化和办学特色来培养大学生人文内涵。人文内涵主要包括,政治立场、道德水平、智力潜能、心理素质、审美观点和人际关系等〔1〕。文化型校园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符合时代需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时代大学生,而且可以提高高校自身的科研和制度水平,缩短我国高校与世界高校之间的差距。高校必须要强化文化宣传,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快文化培养方法的创新步伐,积极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充分地在文化型校园建设中体现高校特色文化,形成全校师生的统一文化观念,发挥校园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文化型校园的内涵及特点
文化型校园建设是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思想的不断进步,我国大学需要更多的人才(师生)支持。文化型校园应该为在校师生营造和谐、幽雅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师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在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学等实践活动中体现大学的人文精神和大学精神。
(一)文化型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型校园与校园文化不同,校园文化属于文化型校园的一部分,文化型校园是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型校园是一种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文化型校园要将人文精神体现在大学的教学、历史继承、校园环境、建筑特色、学校制度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在和谐、幽雅的校园环境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主体精神、诚信品德和法制意识),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内在潜能。“文化型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总是引领着地区文化甚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科学地传播和不断地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学校义不容辞的使命”。〔1〕文化型校园建设的内涵应该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文化型校园体现高校整体风貌与精神文化
文化型校园首先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不断改善校园基础文化设施为保障,以提高学生素质、提炼大学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为建设重点。以改善校风、教风与学风为实施目标。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的灵魂之所在,而校园的整体精神文化则能够以校风校训、基础设施、学生素质以及校园文化品位为载体充分地体现出来,文化型校园建设包含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是新时期对于校园精神文化的重新演绎与再次创新。
第二,文化型校园是对校园环境文化良好发展的真实体现
校园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与绿化景观等要素,同时也包括行政后勤服务装备、教学办公设施以及文体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与氛围,更好地服务于整体校园文化的进步,文化型校园建设侧重于具象文化内容的进步与抽象文化精神的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改善可以说是构建文化型校园的题中之义。
第三,文化型校团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的依托与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指的是高校为促进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而组织开展的全部文化活动。除常规教学以外,各高校均会围绕自身的学科优势以及文化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第四,文化型校园是对民族文化的体现。无论我国经济如何发展,文化型校园都始终以民族文化为根本,有选择地继承我国的风俗、文化和智慧精华。目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这种对于民族文化的弘扬在文化型校园的建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五,文化型校园建设要求学生与教师全程参与
在文化型校园的建设中,人是不可替代的主体,建设文化型校园要靠全校师生共同的努力才能得以成功,构建文化型校园,要求师生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要能够体现出文化型校园建设所要求的文化理念,遵守校园制度,领悟贯彻校园的办学思想,并用与文化型校园相一致的文化价值观知道自身的教学或学习,并将这种思想、制度、文化形成一种固化的坚持与习惯。
(二)文化型校园的特点
文化型校园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独特的社会职能特点。大学既要塑造师生的人格,还要推动社会的进步,更要承担特殊的社会职能。
第二,继承特点。大学精神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的事情,而是需要几代大学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一代一代人之间的继承并不断地发展。
第三,开放特点。文化型校园不是一陈不变的,其在保持自身内涵不变的条件下,不断接受新生事情和思想,来丰富自身的内涵。
第四,渗透性特点。文化型校园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师生素养的培养、教学计划的制定、校园制度的建立、校园环境的营造和学校建筑的建设。
第五,示范性特点。
文化型校园带有一定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指的是其能够让活动在文化型校园建设中的优秀人物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感染别人,为他人做出示范。
(一)教师要树立将学生培养高素质“企业人”的理念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本着为现代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充分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更要注重学生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些都是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融的道德诉求与人文情怀。
(二)结合专业特点,强化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专业特点。例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要通过阅读教学着重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渗透对工作求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对学习数控、模具专业的学生,就要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写作操作流程及产品说明书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及安全操作意识。例如:教师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教授诗词《沁园春•长沙》时,让学生深刻体会伟人的广阔胸襟与博大情怀,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在课堂展开讨论:红色文化精神与企业建设及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企业创新改革、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的可贵。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为企业创意设计能体现红色文化的标志牌、企业愿景、体现企业精神的口号等。这样,阅读教学就使学生贴近了企业文化,受到企业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为自己将来做好“企业人”夯实基础。
(三)加强文本整合,阅读教学强化对企业文化的渗透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职业特点,结合不同版本的中职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利用。最关键的是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现代企业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例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通过对别利科夫这个反面人物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作为一个人要具有面对现实、勇于改革的精神,不能死守教条、墨守成规,只有创新才会有出路。而改革、创新正是现代企业文化的体现。在教学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时,不仅要引导学生领略作者富有感染力的论述魅力,还要重点理解敬业与乐业的辩证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职业无贵贱,要认真对待自身的职业,立足岗位做出贡献,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还要跳出课文,引导学生去欣赏每一条企业标语、励志口号,甚至去理解每一条厂规,让学生感悟企业文化的细节,体味企业文化对引领和陶冶职工精神的重要意义。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感悟企业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教师要根据语文的阅读专题,组织和引领学生走进工厂,走进厂房、车间,听介绍,看现场,感受企业职工的精神面貌,体验团队协作精神的可贵,甚至通过阅读企业的一块宣传园地,感受企业文化的精神魅力,品味企业的开拓精神。教师也可以根据阅读要求,请企业家、优秀职工走进教室介绍企业内部管理文化,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结语
关键词: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传统文化艺术
洪江古商城属于江南民居,古建筑历史悠久,堪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洪江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汇合处,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古建筑,建筑基本上还延续了明末清初建筑的普遍特点。建筑多为斗拱造型,“井”字形排列,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石雕、牌匾等随处可见,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效融合,堪称建筑上的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命力的延伸,风俗习惯则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习惯的积累,洪江古商城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建筑艺术和设计方面注重本民族文化对提高建筑艺术独特性有着重要意义。
1 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实施中的意义与价值
1.1 提高建筑设计创意,增添民族魅力
风俗习惯则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习惯的积累,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建筑艺术将会成为一种独具的特色,建筑装饰本土风俗文化的融合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弘扬。在全球多元化的体制下,当地传统文化就成为了一种特色,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洪江古商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洪江商城空间再造上,重点审视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洪江古商城建筑中,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中的利用与融合,有效提高了建筑创意,增添了民族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对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提升精神文化空间
魍车暮榻古商城建筑秉承了因山就势、顺应水脉的建筑理念,充分做到了人与大自然的融合,传统的洪江古商城文化在礼节与习俗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邻里和睦,人与人交际友善,可以说,传统文化影响了洪江古商城建筑艺术特点,也可以说洪江古商城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塑造。针对洪江古商城内在人员的信息与人际关系,传统优秀的精神文化品质与文化素养在这里得到了有效传承,因此,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上,必须具备鲜明的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在满足建筑艺术与物质上需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精神空间的构建,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中的应用与重视是提升精神文化空间的重要举措。
2 基于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中的启示
洪江古商城是我国江南建筑的经典,在全国上下都极为珍贵,洪江古商城具有“活的清明上河图”之称,同时,也是世界佛教的文化之窗。传统艺术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在洪江古商城的空间再造上,重视传统艺术文化的融合,对提高精神文化空间,保护世界历史遗产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注重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洪江古商城在国内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注重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有效实现生活、社会文明与古建筑的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为方式与价值观的改变,洪江古商城在空间再造上也面临着遗产保护问题,传统文化艺术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洪江古商城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塑造。因此,面对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遗产保护问题上,政府一定要做到保护规划的完善与有效实施,全面保护其文化、艺术、历史、文明等,在空间再造上注重洪江古商城整体面貌的保护,绝对不要改变古商城原有的文化艺术特色,将发展新区与保护旧区做到同步并行。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数倍增,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等等。截至2003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思路、方法也必将受到应用型大学的特点所制约和影响。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应突出表现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的特点的新型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基层工作岗位就业。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则应该有与之相应的校园文化。
一、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特点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高校校园文化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等四个层面,其内涵非常丰富,并且要始终围绕大学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目标展开。应用型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方向上把握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岗位开展务实教育,侧重理论与工程的结合、教育与职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1.2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基于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是应用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应用型大学开展的教育教学科研也以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为主要任务。因此,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将来的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时代性的特点。
1.3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还要考虑受教对象的知识储备、能力基础和个性特征,以此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使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对学理论不大感兴趣,但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充满着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的、适合从事应用型职业的青年群体。因此,因材施教对应用型大学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那就是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1.4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应用型大学强调培养学以致用的学生,而不是将其简单等同于培训一批批迎合市场逻辑的“功利化”和迎合公众口味的“平庸化”的人才,因此,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体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1.5校园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但精神文化内敛不足应用型大学是近几年产生的大学新类型,由于产生时间较短,物质环境文化往往经过精心规划,吸取百家建筑之长,斥以巨资进行兴建,但在重视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由于历史积淀不足,往往容易导致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而精神文化建设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应用型大学同其他类型的大学一样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应如何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必须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
2.2知行合一,投身实践,开展各种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两条基本途径,更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的根本着力点。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做到知行合一,投身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并通过组织充满朝气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来为大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舞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
2.3环境文化引导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环境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承载着大学的历史。环境文化建设要区别于艺术文化建设,它不在于追求时尚和标新立异,不在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环境文化建设要有着深刻的教育学和文化学的意义。首先做好文化引领工作。利用教学楼走廊,宣传栏等构建环境文化建设主体,设置标语、名人名言灯箱语录牌等张扬人文精神,浓郁学术气息,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其次,适当设置人文景观。人文景观的设置要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等。人文景观的设置可以极大增加学校的文化积淀。以人文本,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其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大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和精神支持。因此,应用型大学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充分的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的从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入手,多管齐下,以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接班人为工作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结合院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最终达到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各级教育毛入学率.[EB/OL].
[2]宣勇,单玉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建设中高等教育理念的融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30(3).302-307.
[3].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人民日报.2005.01.18.
一、物质文化在环境规划的渗透
城市文化中的物质层面是最直观,也是最易改变的,在进行环境规划时,通过物质层面的设计与调整,可以把文化的精髓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也是表现最为直接的文化形式。环境规划过程中,物质文化的比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根据城市物质文化的特点与形式,进行科学、合理、和谐、优美的环境规划,需要把物质文化背后的精神理念融入到规划的每个环节。进行物质文化与环境规划的融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自然景观
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自然景观和地域特色,这是无法复制和仿照的。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在这一点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进行环境规划时,规划者需要认真的考虑城市自然景观的特点、含义等,利用这些独有的文化形式,进行优化处理,尽力展示自然景观的品牌效应,同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消极因素的免除和调整。许多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自然景观,而这些景观有的更是成为了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进行环境规划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必要的因素。把自然景观的元素直接渗透到规划的环节中。例如在泉城济南进行环境规划时,需要从泉水保护、泉城宣传、泉水利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其他的城市则可以进行因地制宜的自然景观利用与改造。例如美景城市杭州,可以把西湖、钱塘江等一系列的自然景观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改造,在保护的前提下有意识的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二)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也是城市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借助于自身独有的建筑风格,可以把城市的审美追求,文化特点展示出来,建筑风格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该城市服饰和衣冠。不同的建筑风格把城市装扮成“小家碧玉、知性白领或商业翘楚”。每个城市环境的规划者都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的原则,把自己的建筑风格进行传承和演绎,表现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和追求。保护城市建筑风格是环境规划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审慎考量。
二、制度文化在环境规划中的渗透
城市的制度文化属于中间层面的内容,体现了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意识。进行环境规划时,需要从制度文化的内核进行考虑,把制度中的积极成分引入到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环境规划的人性化设计。制度文化中的内涵可以从“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两个方面挖掘。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提倡关注民生和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城市的环境规划需要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把制度文化渗透到设计与规划的环节中。许多城市开始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和服务的中心内容。在进行城市整体规划时,则需要考虑到服务全体的目标。进行商业中心和豪华住宅群时,需要考虑到中下层生活人群的承受能力和水平,把属于他们的空间也纳入到整体规划的视野中。一些公益性的、免费的、大众的活动与交流空间要执行刚性标准,必需建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生活需要。在设计水泥、花岗岩、大理石组成的广场时,需要把绿地、盲道、残疾人专用道、公共卫生间等设施配套齐全,不要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奢华和美观,忽视了民众的基本需要。
(二)和谐发展
城市文化的内涵中需要有和谐发展的因素,一个城市的文化中应该充满了包容、开放、友善与和谐,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成熟的城市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内核。城市在进行环境规划时,都需要遵循这一原则,把和谐发展作为前提。和谐发展的文化内涵要求环境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因素和需求,在梳理、调整各种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共赢的目标。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活质量提升、兼顾各方利益作为考虑的优先问题。例如在城市环境规划时,进行繁华商业区的同时,需要提供与之相对应的公共绿地、文化中心等配套设施,保护植被和生态,保证和谐发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某一项利益,而牺牲另一方的利益,甚至失去了许多宝贵的资源。
三、精神文化在环境规划中的渗透
(一)人文素养
精神文化在城市文化中属于最为抽象和深刻的层面,但是也具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历经了几十成百,甚至上千年的积淀才得以形成的。这种历史的底蕴和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文化,在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时刻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城市环境规划需要立足于城市精神文化的剖析和研究,进行精神内在价值取向、审美等方面的深入理解,把握住城市发展的内在脉搏和动力,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进行正确、科学、合理的规划。
(二)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也是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地域特色是是指专属于某个地区的精神文化内容和特点。一些名士故居、文化古迹、名人事迹等都可以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例如杭州的岳飞庙、成都的武侯祠、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大雁塔等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古迹,这些物化形式的精神内涵则代表着城市的部分特点和性格。在进行环境规划时需要进行保护、宣传、延续、传承的要求,把这些形式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儒家文化;日本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从文化意义上看,中日之间关系源远流长,其中,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尤为明显。本文以日本的企业文化为视角,试图探讨儒家文化在日本滥觞后,其基本精神对日本企业的影响突显了哪些特点。
一、儒家文化在日本的滥觞及其基本精神
据历史学家考证,公元6世纪初,儒家文化开始传入日本。公元5 13 和516年,百济分别派五经博士段杨尔、汉高茂前赴日本讲学。而在当时,二位五经博士轮番讲授的正是中国古典儒学。久而久之,儒家文化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日本圣德太子正式以儒家文化来辅助日本政治。例如,圣德太子依照儒家思想的“五常之德”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官僚制度,同时又大量引用《周礼》、《礼记》、《论语》、《尚书》、《孝经》、《孟子》等典籍中的经典语句制定了《宪法十七条》。从这些制度及其文本背后,我们可以挖掘出其儒家语境下的基本精神:例如,“以和为贵”、“承诏必谨。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天覆地载”、“其治民之本,要在于礼。上不礼而下非齐,下无礼以必有罪。是以群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国家自治”所反映出来的礼治精神;“信是义本,每事必信。其善恶成败,要在于信,君臣共信,何事不成?君臣不信,万事悉败”所反映出来的诚信精神;“国非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中央集权精神;“如身在帝国之籍,而其心欲化异邦之俗,则为国家盗贼。皇国臣民欲尽之本份,惟遵神之皇道,明报本反始之大义”的忠孝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宣扬对当时日本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积极影响。因此,儒家文化在日本萌芽后,基于国家治理的进一步需要,其基本义理一直被各朝统治者所重视,以致慢慢演变、发展并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发挥着重要影响。其中,日本的企业文化就鲜明地体现出了儒家文化的若干特点。
二、儒家文化语境下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
儒家文化在日本萌芽并传播后,其很大程度上对日本的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最为有效的例证是日本企业文化所突显的基本特点。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把“人”作为宇宙的核心。正如《大学》中说:“是故君子先慎乎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从中可以看出,儒家对人的生命、权利、意志、尊严和价值的尊重。因此,这在日本企业文化中则反映出,一切经济活动动均应该以“人”的正当利益及其全面实现为根本。例如,日本的丰田公司在进行企业经营时就主张以人为核心,重视人、关心人,其口号是:“既要造车,也要造人。”再如,丰田公司的第三任总经理不田退三说:“谋事在人,任何事业要想获得较大的发展,必须以造就人为根本”、“人事管理的真谛就是通过由教育得来的认识,去调动每一个职工的干劲。”[1]其实,在日本企业界,企业家们都深知,只有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造就更高的利润,只有对对“人”进行企业文化、进行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才能塑造一个具有文化层次的现代企业。
2、以“和”为“贵”的关系原则
儒家文化把“和为贵”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最高原则,它体现了和谐的基本精神。正如《论语学而》中“礼之用,和为贵”以及《孟子》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的“和”都揭示出了“和”在社会关系的调整、集体秩序的维护以及各主体间合作关系的强化等方面所起的重要启迪意义。在日本的企业文化中,“和为贵”的原则已在各个大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所熟知的三菱电机公司的“养和精神”、松下公司的“和亲”以及丰田汽车公司的“温情友爱”等都体现出了对儒家“和为贵”原则的运用。因此,日本企业界则有相关有识之士进一步认为,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才能带来和谐和成功,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和合”的大家庭气氛,要把企业看做是家族的一部分,不能过分强调企业内部的雇佣与被雇佣身份,而更多地应该强调一种“和为贵”的亲情式关系。
3、以“义”为“先”的利益标准
儒家文化反映在“义利”观上,即为重义轻利。如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易其道去之,不去也。”《论语》又如,彭更曾问孔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回答:“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孟子》再如,董仲舒要求以利导义:“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春秋繁露》可见,在儒家文化视域中,利可求,但是应该以义导利,通过“义”的引导求的正当的利益。在日本企业界,基于儒家“义利”文化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家们都是用“义”来谋取企业利益。例如,从表面上看,《论语》是一部阐述“应该如何做人和做事道理的书,与讲究经济效益的‘算盘’相背离,但是,日本明治时代实业界巨头、被日本称为是日本‘空前绝后’的创业家涩泽荣一却认为,如果运用得当,两者可以相辅相成。”[2]可见,从涩泽荣一的观点中可以发现,日本企业文化中蕴含着经济获利与道德自律的“义利”标准。
4、以“集体”为“重”的价值取向
儒家文化以“家-国-天下”为集体行动逻辑,如《大学》里面阐述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儒家宗法集体主义精神的逻辑展现,它直接影响到了日本的企业文化,体现了其较强的集团意识。在企业政策的执行过程别强调相互与合作,每个人都把集体看得高于一切,每个人都以集体主义责任感为自己的企业奋斗。有学者曾指出,“在生产方面,日本企业不是只鼓励某个员工提高效率,而是注重整个集体提高效率。这种集体主义成了日本企业中个人与团体、个人与个人之间行为的基本规范。它要求员工把个人利益置于团体利益之下,做到团体利益第一,团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同时要求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利益之后,做到先人后己。当然,日本企业的集体主义并不完全排斥个人主义,只不过要求个人从属于集体而己。”[3]因此,日本企业文化中体现了极强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裴毅强:中国儒家思想与日本企业文化[J]学习与探索,1995(1)81-85
关键词:视觉传达 设计 艺术特性
引言
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繁杂的过程,是从多个角度,从空间、时间上进行多思维角度的判断,将视觉思维传达进行设计,明确实际艺术形态和信息传达手段,对艺术特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实现空间和多维角度的判断。按照视觉传达的设计效果进行信息的传播,完善民族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视觉认识水平。通过深入的分析民族、时代、文化的艺术特性标准,确定实际视觉传达的设计原理和表现形式。在设计中通过分析视觉传达的设计独特性,明确我国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存在的艺术特点,逐步树立良好的中国独立艺术品格标准。
一、视觉传达的有效设计艺术民族文化性特点
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根据历史、文化、环境、地理条件等相关因素,合理的判断各个民族之间具有的思维、语言、审美和价值观念。根据H特定的民族特点,合理的分析民族艺术忒单。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往往存在特异性的民族文化,这些深刻的民族特点,营造了良好的经济艺术社会形态,实现民族经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对不同的免租文化、审美标准,不同的历史形态、地域特点,逐步营造出差异化的设计文化特性。按照现有的逻辑特点,合理的分析实际艺术风格,对中国民族的文化思想观念、文化底蕴进行分析,明确实际设计的民族特性。伴随着民族生活、社会文化、审美特点的变化,民族的审美设计因素也逐步发生改变,逐步实现国家、民族、语言、体系的设计变更,这正是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艺术传达设计特点的。
我国的文化视觉传达设计中蕴含有深入的文化思想,历史丰富的民族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标准不同。通过一系列的审美特征分析,逐步加强过敏经济的自信心水平,传达具有设计思维的视觉传达效果。加强丰富的独特性,深化传统图形符号的设计特点,完善视觉传达设计的蕴含效果。本土设计师需要根据实际设计体系的相关语言特点进行重点分析,明确实际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国际、过去与现在、历史文化与现代个性化发展的区别,通过视觉传达方式的设计,实现本国深入根源和底蕴的分析,完善设计者内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视觉传达的有效时展意义
视觉传达与时代、经济、文化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通过建立良好的时代经济发展水平,明确实际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新观念、新技术、新挑战。多媒体技术正在不断的快速发展,带动网络经济、电子媒体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视觉设计空间的快速拓展。依照科学技术手段方式,逐步完善社会经济行业的稳步发展,以良好的视觉冲击效果,替身股电脑、互联网媒体之间的发展水平,构建良好的艺术设计形式。按照科技的时代进步标准,开辟崭新的生活方式、数字技术、互联网媒体技术,以动态性视听效果,逐步完善设计师的实际表现元素。加强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有效变革,重视神经文化的宣传发展,满足人们内心的精神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孕育良好的时展观念,不断更新时代扩展水平,以崭新的思维方式,创作良好的设计方法,体横设计载体的文化观念认识水平,明确实际生活方式,审美需求标准,不断完善实际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和设计效果。
依照现有的艺术特征,准确的分析现阶段人们的精神领域标准意义,明确实际人们的思想共同点,完善时代特征、时代文化、时代精神、时代语言的分析,以崭新的方式,力求完善实际语言形式,解决人们的需求,提升精神的满足感。为了有效的提升视觉传达的设计效果,需要对新的语言形式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充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掌握历史的脉搏和探索思维,提升经济、文化、思维的认识效果,明确实际创新设计的样式标准,以有效的视觉传达设计方式,逐步优化发展,改变提升自我设计艺术水平。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文化历史内涵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本质文化历史的表现,通过视觉传达,将传播的信息具体化,内涵化,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宣传价值,传递给人们一种良好的价值观念。以创新的设计思路,不断完善文化创造的新概念、新标准、新思维的分析,准确的判断实际人们的思想意识水平和价值观念。综合分析视觉传达的设计过程和文化创作标准。按照视觉传达的设计思路,分析社会历史文化的传承效果,以优秀的人类文明设计思维为标准,逐步构建社会文化的具体部分内容。加强民族历史风俗、生活方式、文化审美标准、历史道德的建设,深化民族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结构,提升民族精神的艺术创作,将民族历史侵入到文化中,在视觉设计上表现出来,实现民族思维和优势精神的展现。
结语
综上所述,视觉文化的艺术设计是以历史文化、时代性、民族性特征进行分析判断的,通过明确实际历史文化的艺术特点,准确的分析历史传承的文化魅力和特点,将中国传统思想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伟大,提升视觉传达设计效果的深入分析,以合理的形式对视觉传达设计进行展现,提升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传递,塑造中国设计中丰满的艺术形象,充分展现中国设计的独立性艺术特点,实现艺术设计的视觉传递发展效果。我国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需要依照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思维特点标准,逐步拓展创新形式的艺术特点分析,加强视觉传递的设计合理性,建立良好的视觉艺术思维分析过程,提升视觉传达的艺术展现。
参考文献
[1]后现代主义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分析与研究[D].庞小敏.湖南大学,2016.
地方文化,就是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1]地方文化资源包括器物、习俗、信仰、艺术、历史文化古迹等多方面。地方文化主要的特点是地方性、通俗性、生活性、潜移默化、渗透性和传承性。地方文化元素就是指构成地方文化的基本单位。班风,是指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的共同表现。班风也就是班级的行为风气,需经过长期、细致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而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体现了班级的凝聚力,体现了和睦互助的同学关系,体现了勤奋进取的学习氛围,体现了遵守集体行为规范和维护集体荣誉的精神状态。因此,良好的班风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地方文化适合培育班风正能量的主要原因
1.地方文化是历史的结晶,有班风正能量所需要的丰富内涵。比如地方文化中体现出来的积极、乐观、尚贤、知耻感、懂礼仪、讲忠孝、爱国等。
2.地方文化有一种超常的凝聚力,它与班级凝聚力有共同之处。地方文化是长期的积累,人们对它有一种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我们要培养的班风,也就是要求班级的成员找到对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才可能产生班级荣誉感。
3.利用地方文化可以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因为地方文化具有地方性的特点,所举例子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能让学生感到真实、亲切,思想工作不再是空洞的“台词”,有了文化的根。
4.利用地方文化可以让学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因为地方文化具有通俗性的特点,所有的道理通俗易懂。
5.利用地方文化可以拓展思想工作的范围。因为有生活性的特点,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都可以是工作的范围,使用它来做思想工作的范围更广泛。
6.利用地方文化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影响,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因为地方文化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可以互相影响,达到共同进步的作用。
7.利用地方文化进行文化渗透是可能的。因为有渗透性的特点,所以地方文化渗透到班级文化中培育正能量是可以实现的。
8.利用地方文化培育班风正能量,其影响也是长期的。因为地方文化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所以它的影响也是长期的,对人的本质教育更有意义。
三、地方文化对培养班风正能量积极作用的元素
1.体现某种精神面貌的元素。如乐观、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一般地方都有传统的节日活动。这些节日活动所要体现的往往就是这种精神面貌。如:西岸有端午的“赛龙舟”,其展现的就是人们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一种精神风貌。
2.体现某种道德行为准则的元素。如:崇德。一般地方有“匾、坊、碑”,如西岸冲口村的“崇德坊”,就是为纪念陈廷佐在连州发生的一场大瘟疫中不顾自身安危、不分日夜出诊救人的崇高人品和医德而立。
3.体现一种共同最求目标的元素。一般有“匾、厅”。如“进士亭”、“进士匾”,即为鼓励后人勤奋好学,争取能金榜题名,更好地造福家乡。
4.体现一种共同的思想的元素。如:追求和平、爱国爱家思想。一般地方有为纪念这种思想得以实现或希望得到实现而设下的节日,如西岸多个村的“解放节”。
5.体现一种处事原则的元素。如:和谐相处的原则。在西岸镇东田坪村,流传着一种民间舞蹈:舞马鹿。表演分“跟踪”“扑鹿”“训鹿”和最后猎人和马鹿化敌为友共同欢舞,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的原则。这种精神的元素也是班级需要培育的元素。
6.体现某种价值观的元素。如:廉洁的价值观。一般地方保留有大量的文人墨迹、诗词歌赋。如西岸现在鹅岗村流传的两句诗:“志大惟忧国,恩深岂顾家”。
7.体现某种审美观的元素。如:“天人合一”的审美观。一般地方都有相同风格的建筑和民族服饰,体现“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包括人与万物、人与人的一致性,营造出一种心静平和、安详、超然物外的精神氛围。如:依山傍水的西岸古村,徽州民居式的“金马世第”府,即现在的“唐氏宗祠”。
四、利用地方文化元素培育班风正能量的一些具体措施
1.先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地方的文化,可以使学生有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了解的方式有调查、主题班会、征文、参观等。
2.制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班级文化的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在这种氛围中被熏染、被渗透、被提升,吸收地方文化的营养。制造这种氛围的方式有用挂幅、黑板报等形式展现优秀的地方文化。
3.以学习地方文化某一元素为主题开展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学习地方文化,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这样有利于人的培养教育。
4.开展与外班、外校学生的互动活动。比如“西岸—广州国外语学校一周一梦想”活动,不但可以提升班集体荣誉意识,而且还可以传播地方文化,通过他人的体会,使学生对地方文化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地方传统的节日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可以激发和展示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6.在日常思想工作中多以地方文化中的先进优秀人物为典范进行教育。
7.树立新一代的班级地方文化传承的榜样。如:古西岸有贤德,今班级有好人好事典型。古有西岸101进士,今有班级状元等。
五、研究的一些反思
1.师生对于地方文化的了解还比较肤浅,认为地方文化就是存在的物,而看不到物背后隐含的真正的文化本质。
2.教师对于地方文化对班风正能量的培养作用的认识还未形成有效的统一认识。
3.地方文化对班风的影响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误区 基本内涵 路径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的办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师生文化素质、道德品质、审美情操,实现高校的教育发展目标,而由师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总和。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校园文化也可以说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广阔的校园为活动空间,以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和校园精神为特征,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是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不仅具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及作用,而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作出研究,不仅可以为丰富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作出应有贡献,还可以从实践中推动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的主要着眼点是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构建作一初步探讨,再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其具体的建设路径展开分析。
一、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在正确理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涵义之前,首先需要对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一般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存在一些误区:一是片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这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这是最突出的问题。二是盲目将高职校园文化定位“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使高职校园文化成为本科高校大学文化的“克隆”或“微缩”。三是认为大学文化建设这类“锦上添花”的事是本科高校甚至重点院校才需考虑的事,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好的是学校硬件建设、招生就业这些“雪中送炭”的事,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慢慢来”。四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出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等问题。五是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导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工处和团委,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从上述有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判断,实际上可以分析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涵义。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因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使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融入了更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具有自身的特征。
1 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地方性及企业化的特征。从文化的传承性来看,高职院校历史的、传统的校园文化积淀不够,但作为新兴的教育力量,正处在积极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的阶段,从这点来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另外,从文化的规范性来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虽然还不够完善,但与实践贴近,先导性与地方性较强。同时,由于职业教育要求专业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学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习惯,因此,师生的行为或多或少带有企业化特点,使校园文化具有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特点。
2 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服务性、实用性及多样性的特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本科院校相比,学术性相对较弱,但在教学、技术及服务领域更具有创新性及服务性;高职院校推行的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学校的教与学和企业的技术更新、管理更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专业及课程设置都以就业市场或行业需要为导向,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实用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星现出“实用”的基调。
三、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虽有30多年的历史,但不少职业技术院校成立和建设的时间不长,发展的历史较短。相对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扩建,其校园文化建设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不明确,对其内涵的认识过于肤浅,或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偏离了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导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内涵。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一些教育管理者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方法,片面强调其控制功能、物质功能及激励功能,没有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因而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全面发挥: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及步骤,校园文化建设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作用。
因此,当务之急是高职院校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自我,找准定位,合理规划,建构富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的向导。
1 准确定位是前提。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应根据学校的性质来决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展开。
高职院校有两个主要特性,一是姓“高”――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自然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二是姓“职”――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其校园文化建设又应该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因此,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因袭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也不能一味“拷贝”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更不能只是中职学校的涂脂抹粉或改头换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因此,我们理解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应该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着手,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并济。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 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是关键。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历史较短,基础薄弱,起点较低,所招收学生的层次不高,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故而创设以人为本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则显得非常关键。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学校教职员工教学、管理,科研、后勤、服务等面的制度建设都是重点。应该在这些方面重点强化和完善,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 强化和突出精神文化建设是活力所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办学理念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学校精神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它们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一样,都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追求。校徽是一个学校的象征,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歌是学校的重要文化标志,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师生对母校的理解和热爱,对于弘扬学校精神、凝聚师生力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职学院在提出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时,不应一味地追求口号的响亮、目标的远大和语言的华丽。高职学院在提出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教育性――以人为本,重在塑造;二是职业性――立足现实,着眼特色;三是开拓性――勇于创新,鼓舞人心;四是质朴性――朴实无华,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