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武术的训练方法范文

武术的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武术的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武术的训练方法

第1篇:武术的训练方法范文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对提高武术运动员柔韧素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结合武术运动员的特点,探求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 武术套路运动员 柔韧素质 科学化训练

一、前言

武术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是有着极其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体育项目,其特点是内容丰富,融技击、健身、观赏、娱乐与一体,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随着现代武术套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偏重于其观赏性,技术动作难度越来越大,柔韧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谓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关节在不同方向运动幅度的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柔是指肌肉、韧带拉长的范围,韧是指肌肉、韧带发挥的力量,控制关节不受损伤的最大活动幅度,柔和韧的结合便是柔韧,其发挥的能力称为柔韧素质,通过关节绕一定的运动轴产生转动的活动范围表现出来。如“朝天蹬、后踢抱脚直立”动作,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柔韧性是完成不了这一动作的。但是,进行柔韧素质训练也要把握好度,过度或不科学的发展柔韧素质易使肌肉变的松软,这样肌肉恢复原状的能力和速度会减弱,从而影响力量、速度素质或引起组织损伤。因此,对武术运动员柔韧素质科学化训练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先后查阅《运动训练学》《人体解剖学》《运动心理学》《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运动员选材学》等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调查访问法

通过座谈,访问等形式记录并收集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影响柔韧性的生理因素

(一)构成关节的两关节面面积大小的差别

面积差大的、灵活性大,关节运动幅度大;面积差小的,灵活性小,关节运动幅度小,从而影响柔韧性的发挥。

(二)关节囊的厚薄及松紧度

关节囊厚而紧张的灵活性小,关节运动幅度的能力小,柔韧性就差;关节囊薄弱而松弛的灵活性大,关节运动幅度的能力大,柔韧性就好。

(三)关节韧带的多少与强弱

韧带多而强的,灵活性小,柔韧性差;韧带少而弱的,灵活性大,柔韧性好。

(四)关节周围的肌肉状况

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强,伸展性及弹性差的,关节运动幅度小,柔韧性差,周围肌肉力量弱,伸展性及弹性好的,关节运动幅度大,柔韧性好。

(五)柔韧性还与性别年龄等有关

一般来说,女性肌肉力量和韧带相对男性较弱,但柔韧性比男性要好;在年龄方面,少儿的各部关节十分软弱、灵活,骨骼的化学成分与成年人不同,有机物质较多,无机物质较少,脊椎骨内软骨成分较多,骨骼的弹性大、硬度小,肌肉也较柔软。因此,训练效果显著,不易发生骨折、肌肉韧带拉伤等现象。少儿时期进行柔韧素质训练,没有青年时期拉韧带的疼痛感,柔韧练习应从少儿抓起,特别是在十二岁前是发展柔韧性的黄金时期,少儿一般只需要经过7―8周的柔韧练习,身体各部位能够达到灵活自如的程度。

四、柔韧素质训练与运动心理学相结合

(一)发展柔韧素质的心理特点

全面了解运动员训练中的心理特点能够更科学的指导柔韧素质的训练。由于柔韧素质训练见效快、消退也快,需要运动员在训练中常年坚持不懈地进行柔韧素质训练,而且在提高阶段,常常伴随着疼痛感,特别是在被动性练习中,要求运动员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柔韧素质练习比较枯燥单调,有些运动员在具备一定的柔韧素质后,往往忽视继续练习。因此调动以下心理因素运用到柔韧素质训练中,会使训练取得明显效果。

1.运动员要有高度的自觉性:柔韧素质训练手段大多采用长期的、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原则,进行这种练习,运动员最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中枢神经过程容易产生保护性抑制,因而在柔韧素质训练中运动员应该有高度的自觉性,如果缺乏自觉性,全靠教练员强制性的命令进行柔韧素质训练,是不会有显著训练效果的。所以要启发诱导运动员,使其明确认识到柔韧素质训练的目的性和重要性,并持明确、积极的态度,要有战胜困难的愿望和决心。任何困难都是相对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行为动机的力量,如果运动员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在行动中控制自己的动作就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运动员对待柔韧素质训练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就能动员自己的一切力量去与达到目的程途中的各种困难进行顽强不懈地斗争。同时,在进行柔韧素质训练中应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设法引起运动员对练习的兴趣,消除枯燥感。

2.运动员要有完成训练任务的心理定向:心理定向是指动作开始以前和完成动作过程中心理的准备状态和注意的指向性。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心理定向是提高素质的重要心理条件。在柔韧素质训练中,自觉地接受柔韧素质训练计划,形成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坚决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定向,有助于完成预定任务。如果运动员的心理定向是必须完成规定的各种练习,在练习中就比较容易克服困难,较好地完成训练任务。如果运动员的心理定向是假设性的(例如,如果负荷不大,我就坚持到底;如果太痛,我就……等等),运动员完成任务的概率可下降70%,因为训练中的意志努力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所下定的决心。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当遇到困难时,如尚未下定决心,似乎“一筹莫展”,而一经下定决心,又觉得“不过如此”而已。在进行柔韧素质训练时,必须教育运动员在困难面前主动下定决心,这就需要有坚决完成训练任务的心理定向。

3.运动员要有持久性意志努力的能力:武术训练要求运动员每次训练前都要进行柔韧素质训练。一般常贯彻在准备活动和基本功练习中,并占有很大比重,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进行持久性意志努力的能力,避免出现烦躁的情绪。当运动员连续柔韧训练而十分疲劳或疼痛显得失去信心时,要鼓励运动员使其相信“胜利往往采自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巧妙地提醒运动员要注意意志锻炼,往往能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4.运动员要学会采用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的方法: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部刺激,应用内部言语进行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能最充分地动员机体的内在潜力,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并能达到对身体素质的随意调节,这就有助于克服困难和战胜疼痛。比如,在腿部柔韧练习正压腿过程中,选定一个目标给自己提出具体任务:“再用力压十次”“头触脚尖再坚持停顿5秒”等。自我命令:“支持住!”“坚持到最后!”等等。

(二)柔韧素质训练与目标设置训练相结合

目标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动机的方向和强度。正确的有效的目标可以集中人的能量,激发、引导和组织人的活动,是行为的重要推动和指导力量,特别是在武术训练的初期,应更好运用目标设置训练到柔韧素质训练中。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长期的目标与短期的目标相结合:一般来说,每个武术运动员对自身的柔韧训练都有一个长期的目标,也就是一个理想化目标,如腿部柔韧性,都希望能够轻松完成“朝天蹬、后踢抱脚直立”等难度动作。但在实现这一长期目标的过程中,往往有些运动员坚持不到最后,半途而废。这与他们不善于将长期目标转化为各个阶段的短期目标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要正确、合理地制定不同阶段中短期目标。同时要明确随着水平的提高,成绩的增长越来越难。

2.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明确、具体、可进行数量分析的目标,是精确的目标,它对激发动机最有效。而模糊的、无法进行数量分析的目标则激发动机的作用不大。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导致明确而有效率的行为,而且还有助于结果的评估,有助于定量化地检验是否达到了目的。如在发展肩部柔韧性训练目标设置中,进行每周1次测验,每次都提出明确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成绩提高的幅度要比没有具体目标大得多。

3.现实的目标:是指通过艰苦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富有挑战性的、困难的但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的现实目标,对于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动机更有效。因此,无论在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中,每个运动员都应该为自己设置难度适当的目标,因为超过现实可能性的过高目标,会使人产生挫折感,怀疑自己的能力,并可能带来损伤,而过低的目标又不能充分动员、激发人的活力,挖掘人的潜力。

在柔韧训练中,要使运动员对所设置的目标完全接受和认同,这样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更大。要经常将现在成绩与既定目标相比较,及时反馈、了解结果,以便于目标的调整及对个人努力程度的评价。目标设置后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利用他人监督,造成环境推动力,促使目标实施者努力,也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五、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手段的科学化

发展柔韧性的练习一般分为动力性伸展和静力性伸展两种。动力性伸展是利用主动肌的重复性收缩给予对抗肌短时间内快速地伸展。通过这一系列的结缔肌肉和结缔组织短暂性拉引,以提高关节运动幅度,这种“弹压式”的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当快速伸展的力量超过组织的伸展极限时,可能会发生组织撕裂而引起损伤。而静力性伸展是一种缓慢而被动的拉伸;是对抗肌伸展,它使伸展的肌肉等软组织处于最大限度地伸展状态并加以固定,停顿的时间大于6秒以便使高尔基健器官出现一定的反应,较轻松地进行伸展,当肌肉被伸展,并保持不再感到有张力时,可以进一步地被拉伸,促使它出现静力性伸展反射。

动力性伸展和静力性伸展这两种练习方法均能有效地发展学生柔韧性,但目前多采用静力性伸展法,在进行静力性伸展练习时,关于一次性停顿的时间大约在10秒中较宜。为提高柔韧素质,在武术教学训练中可采用以下训练方法作为主要手段(如表1所示)。

六、结论与建议

(一)发展柔韧素质要结合生理特点、心理影响的因素;(二)要加强对武术运动员进行有关柔韧性训练的教育;(三)要把握好柔韧素质训练的度和正确的练习动作才能顺利达到预期的效果;(四)全面发展柔韧素质,并在发展某一部位柔韧时,应让屈、伸肌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提高关节的柔韧性;(五)要注意将柔韧训练与肌力训练相结合,有助于两种素质的协调发展;(六)柔韧性训练要保持经常,训练后,要十分注意放松练习,以使肌肉柔而不软、韧而不僵;(七)长时间、缓慢的伸展是增加直接组织的长度和提高柔韧性的最好办法。

参考文献:

[1]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N].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3]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4]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武术[U].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第2篇:武术的训练方法范文

深深植根于民间的武术,在当今世界潮流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继承、发展武术,武术界内外人士,力图团结智囊团的力量,为武术的发展献计献策。

当今,无论从武术自身发展的实践角度,还是理论角度,都呈现出各界人士的关怀。值得炫耀的是,建立武术博物馆已提到日程,并有了初步规划与实际行动,尤其上海体育学院已建成首个武术博物馆,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北京体育大学也很早提出建立武术博物馆的理念与探索,并努力争取应有的扶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家级武术博物馆将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面对欣喜的同时,我们不可避免的是,一些人士对建立武术博物馆是抱有不乐观态度的,甚至反对武术博物馆的建立,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武术博物馆建立的意义,以至于让我们理性的对待建立武术博物馆。

武术博物馆建立的意义大体简述如下:

武术博物馆的建立,利于武术登入大雅之堂。博物馆对于人们而言,象征着一事物的形象,譬如韩国跆拳道有专门的跆拳道国技院,研究、汇集跆拳道各种资源、历史发展概貌等,全面形象、客观地展现跆拳道的面貌等,可见,类似博物馆。假使武术有博物馆,以博物馆的身份向国内外人士,来展现武术的风貌将是武术传播的一道风景线,武术博物馆将会容纳历来武术界武术大师资料、拳谱、各种民间器械以及借助高科技来全方位地展示武术。武术登入博物馆的门槛,是武术自身的荣幸,是武术身份提高的例证。

武术博物馆的建立,汇集博大精深的武术资源。武术博大精深,技术繁杂、器械众多、拳谱丰富、传承分布较广并散落到民间等,让想了解、练习武术的人摸不到头绪,理不清武术的发展与现状。然而,这种问题的解决,似乎建立武术博物馆能给出应有的答案。武术博物馆的建立,首先要吸纳民间的各种器械、拳谱,呈现武术历史人物,介绍各种拳派及传承人等,进而,全方位展现武术的概貌。

武术博物馆的建立,是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散落在民间的武术,很难让人真正踏进乡村民间去了解与学习,尤其对于国外人员更是如此。当我们有了武术博物馆,一些国外人士可以通过武术博物馆很便捷地了解武术全貌,尤其国外官方人士可能更愿先选择武术博物馆吧。种种的原因,在说明武术博物馆是武术国传播的窗口之一。

武术博物馆的建立,可实现经济价值。假使武术博物馆建成,想必多少能带来一些经济价值,譬如门票或是卖一些武术用品等,当然,可能现在会选择免费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但,未来注定是市场条件下的产物,因此,武术博物馆走上市场的运作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武术博物馆建立的益处很多,在此不必过于列举,明白的是,如果早建成武术博物馆的话,想必上世纪80年代挖掘的武术宝贵资源不会像现在那样毫无生气的堆放在一边,无人问津。显然其没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但愿武术博物馆的建立,能充分把上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与整理的武术宝贵资源运用上,为武术的发展点上微足的光芒。

解读古代武术训练

高贯发

目前,中国处于转型期,西方思想渗透到中国的各个层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西方教育理念在中国迅速膨胀起来,譬如,我们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西方教学模式也深深渲染了武术教学,因此,武术的传授形式也发生了极大变迁。毋庸置疑,时下武术训练方法与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古代武术训练的方法。武术要想真正保持原有的“味道”,除了技术、理论挖掘与整理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为古代武术训练方法的探析,这对传统武术的回归,具有导向作用。同时,对现今武术训练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古代武术训练方法受当时文化及其思想的影响,尤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影响深远,进而映射古代武术的修炼方式,使古代武术训练方法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样式。古代武术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修炼方式,即内功修炼和外功修炼,并达到追求的效果。

古代武术的内功修炼方法主要集中于气的修炼,主要目的是养气和炼气。养气以凝气清神为主旨,排除杂念,聚集功法;炼气以运使气息,通过复式、胸式等呼吸方式,自由跳动气息,类似现今的养生功法强调的调息手段,其总的目的为练功服务。内功的修炼多采用静态的或缓慢的动态功法,静中求动。典型的代表为桩功,古人云:“要学拳,需站桩,欲习打,先练桩。”桩功包括静态和动态行桩的功法。可见内功的修炼着重炼气的方法。

古代武术同时也强调外功的修炼方式。古代武术强调技击格斗术,非常注重实用性,这就要求骨骼、肌肉的硬度、韧性;除了具有精湛的攻防技术外,抗击打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条件的制约与要求,衬托出相应的修炼方式,即柔功、排打功、轻功、攻击性功法。

柔功在功法的修炼中是占重要位置的,也是修炼功法的入门基础。古代武术的柔功其实就是身体柔韧性的练习。,包括发展身体各个肌肉的韧性和灵活度,其手段为拉、压、牵等,有目的的牵拉肌肉的柔韧性,常见的方式为压腿、扩胸、劈叉等形式的柔功。排打功目的在于自我保护,如在石头、铅袋上练习功法,包括身体各个部分。此外,还有金钟罩、铁布衫的练习,其实是不断修炼抗击打的部位。

第3篇:武术的训练方法范文

摘 要 根据转动定律冲量矩分析认为,影响腾空摆莲720度成功完成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阶段应使用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训练,以到达预期的目的。为合理制定训练方法、完善武术训练理论和提高竞赛中的成绩提供依据。

关键词 腾空摆莲720 技术动作 训练方法 构建

新版武术竞赛规则的修改实施,使武术套路比赛更加具有竞技性、可比性、观赏性,在武术比赛中指定高难度动作已成为整个套路的核心,提高指定难度动作的训练质量对提高运动成绩至关重要。腾空摆莲720°是常见的C级动作难度之一,其动作技术成分高,技术的细节和环节都十分复杂。

一、影响腾空摆莲720度的动力学基本理论分析

运动员在起跳开始时,转动角速度W=0,根据转动定律冲量矩Mt=IW-IW,就人体整体的转动而言,不论是有支点有固定轴的转动或有支点无固定轴的及至空中的单轴或多轴的转动,都是由受到该转动轴非平衡力矩作用所致。腾空摆莲720度接马步动作在起跳过程中,通过摆动腿和手臂产生转动所需的力矩的冲量。

根据动量矩守恒定律,当物体在某一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矩为零时,物体在该方向的动量矩将保持不变。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所获得的冲量矩大小就决定了该运动员在空中的最小转动惯量作用下的最大角加速度或角速度。因此,起跳离地瞬间所获得的冲量矩影响很大。

如果人体腾空时间无限延长,很小的冲量矩就能保证运动员完成720度旋转。原地腾空外摆莲720度转体接马步技术,要求运动员在一定的时间运动员在起跳离地瞬间到落地时脚触地瞬间所经历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旋转度数。在该技术条件下下,运动员的腾空时间是有限的。

最大转动惯量的时间与整个腾空时间的比值。运动员由于过分追求脚过肩,造成击响脚上摆和下压的时间过长,即最大转动惯量作用时间太长。在总的腾空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最小转动惯量作用时间减小。

运动员在最小转动惯量下旋转,角速度非常大。过早的分腿制动,增到了转动惯量,必然减小旋转角速度,很可能导致旋转度数不够。因此,运动员应该掌握最佳的分腿时机。

二、优化腾空摆莲720技术训练的方法

(一)技术传授

在传授腾空摆莲720度技术过程中通常综合使用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等训练方法。如,在运动员对腾空摆莲720度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后,开始动作技术的练习。在技术训练中,即泛化相和分化相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语言对运动员进行正确动作概念的强化,纠正其错误动作,提高技术水平。在动作巩固阶段,重复训练法、成功率训练法、对比训练法都是较好的训练方法。

(二)腾空摆莲720难度动作辅助训练内容和系统训练方案

泛化相(初级阶段)通常采用下列方法提高腾空摆莲720度技术。让运动员看录像或示范,建立对腾空摆莲720度的动作概念。1.直观法:进行助跑+起跳练习,助跑后垂直往上跳;2.分解法、辅助训练方法:通过不加击响的腾空转体练习,加击响的腾空转体练习;3.辅助训练方法:将这两个动作的各个阶段用图示进行详细分析,深化对腾空摆莲720度的动作概念的理解;4.直观法、想象法:进行720度的练习,并通过反复训练慢慢提高动作的成功率。

分化相(中级阶段):分化相阶段以下方法通常较为常用。通过语言法,强调练习时各个阶段的技术要点,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作。通过对比训练法,使运动员发现自己的错误动作并加以改正、细化,提高动作技术水平。通过负重马步练习,纵跳3次+马步练习,强化落地动作的技术要领,提高落地的稳定性。通过反复练习完整动作,不断提高动作的成功率。

巩固相(中高级阶段):处于巩固相阶段时仍然需要加强训练,通常运用以下方法训练。通过拿器械做动作或在整套练习中完成难度动作,使动作得到进一步巩固(加难训练法)。通过成功率训练法,使动作进一步完善,提高动作的成功率。通过比赛、测试等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使运动员能在特定的环境下保证技术动作的准确(辅助训练法)。

自动化相(高级阶段):运动员在本阶段已基本掌握该技术,比赛法是较为常用的方法。通过成功率训练法,要求达到接近100%的成功率。通过比赛、测试等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使运动员能在特定的环境下保证技术动作的准确(辅助训练法)。通过对过去成功完成的动作的回忆,唤起临场感觉,提高动作完成的成功率(表象法)。

三、结语

通过分析认为,影响腾空摆莲720度成功完成的主要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技术的掌握程度,空中本体感觉,心理因素,腾空高度,静力性力量和柔韧性。在不同的阶段应使用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训练,以到达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玉刚,严发本,肖红征,梅汉超.我国优秀武术运动员旋风脚720三维图像特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9-42.

[2] 张勇.长拳中的腾空旋风脚720度的动作技术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4(2):37-38.

第4篇:武术的训练方法范文

摘 要 学员实战能力与身体素质是目前警察学院课程训练的主要目标,但是目前警察学院的学生在课程训练中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技能锻炼,使得学生动作技巧及实战能力不足。本文通过分析警察学院学生课程训练的现状,并结合武术套路的基本特点及武术训练的必要性,努力寻找解决目前学生实战能力及身体素质问题的有效方法及措施。

关键词 警察体育课程 实战技击 武术功法

一、 前言

警察院校作为公安机关及司法机关的下级单位,其主要任务就是为我国培养合格优秀的警务人员。警察院校应严格执行我国公安部大练兵的要求,将警察院校学生的实战技能作为重点训练的项目。我国警察院校的体育课程训练项目包括:散打、射击、擒敌、倒功等项目。这些课程训练项目基本可以满足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实战技能的提高,但是由于许多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实战技术训练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在课程训练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较为理想的锻炼效果。本文从警院学生课程训练的现状以及武术功法的特点出发,研究分析武术融入警察体育课程训练中的必要性及实施方法,以期可以有效的提高警院学生实战技能及综合素质能力。

二、将武术融入警察院校学生体育课程训练的必要性

(一)我国武术动作简单易学,在实践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我国武术动作的训练形式主要是以个体训练为主,其动作朴实、精炼,学生在学习武术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状况来增加训练的难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训练效果。武术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训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器物来进行拦、拿、扎等许多技能的学习训练。武术这样特点就使得其更加容易的融入到学生课程训练中。

(二)我国武术具有较强的实战效果

技巧性搏击是我国武术的核心本质,技击能力是指在双方对抗过程中学生所运用武术动作的力量、速度、准确度以及灵敏度的综合能力。武术动作的敏捷性及准确性是做到先发制人甚至是后发制人的根本,更是武术的优势。假如我方人员速度快、准确性高就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制服敌人;假如我方人员练就一副铁拳就可以在对抗过程中一招制敌等。由于目前警院学生在散打实战过程中受伤现象较为普遍,这就导致了警院对学生只能进行低强度的散打训练,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有所顾虑。而武术就能很好的解决目前这些问题,由于武术训练针对学生的力量、速度、准确度以及灵敏度具有较好的训练方法及措施,使得学生在对抗训练中受伤率降低到最小,这就为警院学生日常训练提供了最佳的训练方法。

(三)武术可以提高警院学生训练的兴趣及积极性

由于目前警院学生的课程训练项目内容枯燥单一,使得学生在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失去兴趣,假如在警院学生课程训练过程中增加一些武术训练,就可以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课程训练项目,武术的艺术性以及趣味性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训练的兴趣及积极性。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将武术融入警察体育课程训练是警院提高学生课程训练效果的有效途径。

三、警察院校开设武术课程训练的方法对策

(一)警院教官应将直观教学与思维教学方式相结合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完整示范、单一动作示范、重点示范及慢速示范的教学模式,并在武术动作示范过程中进行语言讲解,使得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及模拟动作来逐步建立正确的武术动作概念。但是不能忽略对学生的思维教学,只有把武术的直观形象与思维语言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看、听、练、思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武术动作的理解与感知。在思维教学中应不断采用诱导式、启发式及提问式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得学生手脑并用,这样才能达到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警院教官应针对不同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在警院的日常课程训练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及身体上存在着差异,这就使得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就要求警院教官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一些基础差、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应采用单一动作示范、慢速完整示范、重点动作示范的教学方式,并对这些学生进行鼓励、启发诱导等。而对于那些理解能力强、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严格要求其完成武术动作的质量,使其不断的进步提高。最终达到基础差的学生跟得上、不断进步,而基础好的同学要不断提高要求的一种效果。

(三)警院教官应遵循多种训练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警院教官应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训练负荷,不断提高自身的训练水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间歇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及重复训练法等不同的训练方法,使得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亦得到不断的训练,以此加深对武术的理解,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结论

警院学生体育课程训练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与综合素质,将武术纳入警院学生课程训练的目的并不是让其替代其他的训练项目,而是将武术的优势融入到警院学生的训练中,使其成为警院课程训练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力量,以期达到最优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董如军.公安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管理[J].体育学刊.2002.9(5):108.

[2] 李年铁.关于我国司法警察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改革的设想[J].学校体育与健康研究.

[3] 康戈武.武术功法运动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9).

第5篇:武术的训练方法范文

一、 武术散打教学训练的界限与定位

1、武术散打是武术中徒手技击的训练方法和竞技方式,是拳术的体用实践,适用于各拳种流派的训练和竞赛,也可与世界各种技击项目遵照一定的规则登台竞技;双方遵照规则非程式化地散用踢、打、摔(拿)各类技法,多元动作结构、变异组合,按照规定的场地、时间、条件进行徒手竞技练习或竞赛,是双方智力、体力、技术、技巧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较量;能够锻炼人的各种感知觉、反应能力,提高身体灵敏、速度、力量、柔韧等素质;在拳术技法因对手变化而变化的随机运用结果中,比出双方技击综合水平。散打又称散手,古代称“手搏”、“弁”等,近代有“打手、散手”之称。由于徒手较技的运动形式在平台上进行,又称为打擂台。散打是拳术最高一级的运动形式,具有高度的攻防实战性和对抗性。现代武术散打竞赛的性质是体育性友谊竞赛,是不伤人而战胜对方技艺的展现,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较技对抗项目的比赛。

2、武术在原始产生中的直接目的是做为解除对手战斗力,伤残甚至杀死对手的搏击格斗手段。在战斗或其它形式的暴力冲突中,武术手段可以无限制运用。为了胜利不必遵循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规范,属于非体育性技击的性质,生死格斗的规则只有一条,就是“没有规则”。武术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体育运动,体育性技击以互不伤害为前提。在今天的训练场、竞赛场上,如果让双方各自立下生死文书再行较量,性命相搏,就是愚蠢的杀人或自杀行为,既为人类文明与法律所不容,也为双方利益所不容,违背了习武的宗旨。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与竞赛实战的性质和意义,与生死格斗的性质根本不同。

3、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与竞赛要讲文明、讲武德,陶冶情操,健身自卫,交流切磋以取长补短、相互提高技术为目的,较技获胜追求的是技艺的展示,体育精神的弘扬。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只有不受伤才能保持训练,只有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训练不中断,学生或运动员才可以尽其所能提高技术水平。这是教学训练自然规律的界限,那种认为“散打必然出伤害事故”的看法是对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定位认识不准所致,混淆了两类不同的性质。

二、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安全问题原因

1、武术散打教学训练运动损伤一般原因:从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实践中可以归纳出,训练手段不科学、方法不合理;缺乏基本功的训练;思想不重视;训练设施器材不符合训练要求,缺乏保护帮助;人体生理状态不佳;身体活动不充分等,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般原因。

2、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人身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武术散打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从外看表现为技术动作,也就是常说的招法;从内感觉,其核心是劲力。武术散打中人与人的较技可以看做是人体之间劲力的相互作用,运用劲力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劲力是造成交手效果的基本原因,人身事故突出表现在硬碰硬的打法方面。互以对手身体为攻击目标,是散打运动项目不同于其它运动项目运动损伤原因的特殊点、基本点。

3、在武术散打中劲力可以分为刚劲、柔劲以及二力的变化与结合;相应的交手技法分为“刚克”与“柔克”打法,提倡并追求“刚柔相济”的全面打法。

爆发力:是指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以极短的时间、尽快的速度收缩而突然产生的力量。爆发力是力和速度的乘积,是快速高强度工作的能力。散打中运用爆发力快速撞击(冲击、打击)对方,也称“短劲”、“寸劲”、“刚劲”,与“发放”相对应亦称“暴打”,拳打、脚踢、膝顶、肘撞多用此力,可使人体产生形变遭受破坏,表现为:骨折、脏器破裂、脑震荡等内伤外损。武术技击技术就是利用力的这些效果来击打对手,甚而击伤、击昏,甚至打残、击毙敌人的。在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中,依据人身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把握劲法的“度”是一个关键。

持续力:也称“柔劲”、“长劲”、“推力”,是散打中由不接触状态到双方接触时,由于技法本身特点不产生撞击效应,受力方一般不产生形变,而获得加速度产生位移。在双方较技中一般表现为推动、发出、摔倒、拿住,其运用水平高者,在打、踢中也可以运用持续力,即见输赢而可以做到不伤人。这也是武术技击中“不顶不丢,引进落空,随曲就伸,顺化避害”保护自身安全的科学依据。

4、通过在实践中的探索得知,既要保证对手安全,又要达到致胜的目标,经过正确的训练,可以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可缓随”、刚柔收发自如,不仅可以战胜对方,还可以达到生擒活捉的效果。爆发力与持续力的变化与结合即是达此效果的阶梯之一。武术在发展中,已经具备不伤人而战胜对方的技术,武术散打教学与训练必须引导、提倡、发展不伤人而战胜对手的技术方向,严格禁止伤人战胜对手的结果。

三、武术散打教学与训练安全指导思想及原则

1、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保证安全的思路应是:“遵循武术技击规律,运用循序渐进的科学教学训练方法,尽可能多的继承保留武术技击技术和吸收世界各民族可以为我所用的技术;尽可能少的限制技术手段的使用发挥;限制散打技击的伤人后果;尽可能高的提高技术质量来保证安全。”

2、“安全第一”原则的内容:武术散打相对于其它体育项目应属于高危险运动项目,“安全第一”原则居于“前提”地位,其内容包括:“我不伤害对方”而战胜对方,把握运用技术的“度”;“我不被对方伤害”而不输于对方,把握不顶、顺化避害的内涵;“我不伤害自己”,不因自身错误而自伤,为战胜对方奠定基础。

3、 武术散打技法是以人体自然功能和技击规律而产生和发展的。武术散打技术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技术整体,发挥了相生相克的作用。 武术散打中使用技法的后果有多种:如打(踢)法,可能是“打不着”或“打得着”,在“打得着”里可能是打倒、打伤、打死。在摔法里可能是摔不倒、摔倒、摔伤、摔死。在拿法里可能是拿不住、拿住、拿伤、拿死。在所表现出的后果里均有“度”的概念。“安全第一”原则即是限制伤人、死人的后果。即技法的使用均不要超过“伤人”的度,做到不伤害对方而战胜对手比起伤害对方而战胜对手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这正是武术散打运动的魅力所在;既是武术训练比赛同野蛮残杀的分水岭,也是武术训练与比赛中充分体现武德、合乎法律、保护人权、符合习武宗旨的关键,还是充分体现技术水平高低的地方。

四、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安全措施建议

1、散打专业教材与规则存在问题是根本问题,修订规则与编写适用于体院散打专项理论与训练的教材是武术散打教学训练中预防人身事故发生的基本措施。

2、 不科学的训练手段达不到预定训练目的,不合理的训练方法可直接导致人身事故发生。在散打教学训练的第一阶段,采用以持续力用劲方式 、柔克打法的武术推手训练方法,有把握做到既学习训练踢、打、摔、拿进攻防守技术,而又无伤害。选用不伤人而战胜对手技术做训练手段,可以落实安全第一原则,提高成才率。

3、 教师认真备课:教师是教学训练的组织、技能传授、学生训练的指导者,处于教学活动中积极的、重要的主导地位。授课前教师应当全面系统的备课,在思想上提高其对预防人身事故的重视程度,加强责任心;技能方面做到技术全面,动作准确,熟练掌握不伤人而战胜对方的技法,熟知每一个散打技法的危险程度及保护方法,制订科学、系统、明确的训练计划,具备教学能力,胜任教学工作。

4、教师认真组织授课:授课是教学训练的主要环节,要对散打训练各种方法讲解详细、清楚、全面,避免学生因没有完全或错误领会动作要领而做出错误动作。有些错误动作违反人体生理功能,会立即致人体受伤。组织训练要严密,方法科学合理,避免急噪情绪,做到由慢到快,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先分解后连贯,对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要进行及时纠正。先要重点组织好防护技巧的练习,教师加强保护和帮助。

5、设施器材安全配套:训练场地的大小,器械安放和器材的保障,要符合散打训练要求。教师和学生应掌握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和一般性损伤的处理办法,逐步达到有医疗保障条件。

第6篇:武术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武术散打 个性特征 针对性训练方法

武术散打是指两人相互使用踢、打、摔等武术技击方法,遵循一定的规则,按照规定的场地、时间、条件进行的功防对抗性竞技运动。中学开展武术散打运动,能提升学生的柔韧、灵敏、快速、协调和准确等身体素质,增强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以及各关节的活动幅度和灵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呼吸等内脏器官的机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更能为高等体育院校输送高水平散打运动员。

散打运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只有掌握学生的个性并针对其进行训练,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并且有效地应用,否则就不能正确组织学生训练与教育。本文探讨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实施相应的训练,使其向着最佳散打运动员方向发展。

人的个性特征通常可分为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最佳散打运动员的心理模式是个性外向情绪平衡型,而四种个性类型既各有优点又各有缺点,在训练中应有意识地对四种不同类型的个性特征运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一、兴奋型

一种好斗善战型。富有热情,具有强烈情感,动作思维很敏捷,性情急躁,情绪易动。赛前受各种刺激,易引起升高心理紧张激情,情绪产生失控。缺点是性情急躁,情绪易被激动。在训练上就该克服其缺点,发扬其长处。

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一)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具有一种势不可挡的强烈愿望,有一种为实现理想付出代价作出牺牲的精神。

(二)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如有同伴练习的训练法,与不同的对手进行训练,适应不同的对手和战术,与每个对手训练都要拿出耐心和信心,设想对方就是敌人,努力做到战胜对方,培养顽强的品质。

(三)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猎取情报,收集信息,积累临场经验,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因素,调节情绪状态。

(四)在训练中要求学生进行自我约束控制,把握好兴奋点,在练习次数和强度上努力完成,在技战术训练上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力求技术规范化,战术多样化。

(五)提高学生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在训练中应多安排紧张、困难和复杂的条件。如条件实战中让不同级别的学生实战,提高要求。

二、活泼型

情绪易于爆发和外露,当训练比赛有兴趣时,精力充沛,斗志旺盛,效率高;反之厌倦怠情,心境情绪变换转折较快,产生大起大落的情绪反应。所以,此种个性特征最大的缺点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凭自己一时的兴趣去做,在训练中应针对这一点进行训练。

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一)在训练中要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使其在个人意志方面加强训练,提高对自己的约束力,如在练习一个技术动作时,达不到要求,就不许休息,在与对手的教学比赛中,必须要求达到多少次有效击打等。

(二)针对学生不同的动机,教师要指导他们摆正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的关系。要使学生保持客观、适宜的情绪状态,对主客观条件、因素详细分析实事求是地制定奋斗目标。在具体训练中,如模拟训练法,有针对性地使人模仿可能遇到的优秀运动员动作、特征而进行的实战训练,让此种个性的学生去对抗,尽量使对手水平高的上场,对其具有一定的压力,以此锻炼其意志,调节其情绪稳定。

(三)要帮助学生有意地改变注意指向性,把注意力转移到具有积极作用的刺激上来,建立新的兴奋中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绪状态用专门练习和语言对心理施加压力,集中思维内容,调节稳定情绪。在训练中可采用低声发令法、视觉追踪法、意守法等。

三、安静型

表现为情绪稳定,具有内抑制、兴奋与抑制较强,不易被激动,情感发展较慢,一般不外露情感,但灵活性不够强、反应不敏捷。

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一)偏向“安静型”的学生要积极调动意志力量,鼓足信心,排除干扰。在训练中利用意念法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完成学习任务,在不断克制性训练中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另外,在训练中遇到困难,对自己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采用多练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技战术水平,自信心在技战术提高的基础上体现出来。

(二)“安静型”学生应多进行能提高灵活性和敏捷性的练习,如在条件实战中,一方出动作,一方防守,在防守中练习自己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条件性和非条件性的反应练习和游戏、格斗技法表象练习、击活动靶的动觉练习、两人距离跟踪游戏、战术模式练习、位移预测判断练习、缩小场地模拟比赛练习等都是有效的训练方法,对提高灵活性、反应能力有很好的提高作用。

(三)利用心理训练中的集中注意力法进行自我训练,有意识地调节和锻炼自己的脑部思维的灵活性,以达到敏捷性提高的效果。教师对“安静型”学生特别安排较多的灵活性训练内容,在任务和要求上对其施加压力,迫使其灵活性得以改善。

四、抑制型

表现为情感体验较深,兴奋与抑制较弱。情感发生不易外露,不易动情,往往产生赛前紧张、消极悲观、精神萎靡不振等情绪。此类型的学生是不适合于练散打的,但对于其还可以在训练中逐渐改善其个性特点。

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一)偏向于“抑制型”的学生要消除训练中的紧张度和克服悲观失望,多做情绪饱满的练习,促进训练中情绪兴奋。在特长方面应多加练习,增长自信心,树立良好的情绪状态,在弱点上下功夫,努力克服、消除悲观情绪。

第7篇:武术的训练方法范文

答:一二百年前的武术是否可称“拳无好坏”,我没做过研究,不便乱讲。大家都能看到的是如今的拳术已经与这句话渐行渐远,有很多拳术,99%的人练了不能打(指没有掌握基本的技击技能),如此不堪的拳术现状,怎么还能说“无好坏”?

拳术是由拳术名称下的训练方法支撑起来的,拳名不过是个符号。人们练八极拳、大成拳,练的其实是八极拳、大成拳的训练方法。而训练方法,大家知道,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某种“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即拳术),既可能由于科学的介入而变得“非常有效”,也可能因遗失了核心内容而蜕变为无效。

散打的训练方法是不断改进的,散打以运动科学为指明灯,同时向国内外各项运动借鉴好的东西,所以近三十年的历程走下来,散打的训练方法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粗放型、经验型一步步走向精细化、科学化,使当今散打的水平远超当年。

与散打相反,很多传统拳术,它们的训练方法本来是比较有效的,但因为核心内容或已经失传或被极少数人秘藏,不曾流传开来,致使在大众中流传的只是顶着该拳名称的虚假练法。又因为虚假练法传播的范围和传播的人群非常巨大,几乎覆盖其传播地域和爱好者中的99%,以致真实练法反被虚假练法排除在该拳之外――譬如八极拳的踢桩打袋、兔子蹦、铁牛耕地、负重深蹲及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对抗训练,如今还有几个人在练?

当虚假无效的练法已成为拳术的正宗练法时,我们怎么还能再坚持说“拳无好坏”?一筐鲜桃烂掉了99%,对不起,它就是一筐烂桃。

问:韩老师,您怎么不爱谈技术呢?我一直想从您的文章里学几招实用技术。

答:武林谈技术的文字还少吗?什么发力技术、攻防技术,遍地都是。讲应用招式的文字图片同样随处可见。我再唠叨那些有什么意思?

我的很多学生从前也热衷从文字图片中学东西,他们在来我这里之前,论技术。一拳一腿已练得像模像样了(指空练)。论怎么使,也都一清二楚,讲起来一套套的(你是让我教你这些东西吗?),无奈,他们使不出来。

说到用文字图片讲拳,我也没什么过人之处。譬如那个著名的八极掼耳,我能通过文字图片告诉你怎么发力,怎么使用。但我跟其他讲解者一样,仍然没有本事让你把“掼耳的使用技能”弄到自己身上去。

我经常跟人说,技术的空练是掌握技能的开头,技术的用法(怎么使),是我们要去的目的地,在开头(空练)与目的地(使用)之间隔着一段漫长的路途。武术的技能训练,就是在跋涉这段路途。而这段路途是没法通过文字图片自己去跋涉的。

这种跋涉对于学烹饪来说,就是在师傅的指导下,每天切菜、配菜、淹制、蒸煮、上火煎炒烹炸等等,一句话,就是动手实践,如果不走这个动手实践的过程。而只告诉你怎么用刀、怎么淹制蒸煮、怎么煎炒烹炸,你呢,也不实际操作,只用手空比划切、配、淹、蒸、炒的动作,你能掌握厨师技能吗?到老你也做不出一个像样的菜品。

这种跋涉对于学足球来说――比如说传球,就是把你单人空练学会的传球,变成把球传向同伴,而且是跑动中的同伴。进一步,你传球时让一人逼抢,使你学会在逼抢下传球。再进一步,不但你传球时有人逼抢,接球的同伴也有人干扰。再然后,你在别人逼抢时,要学会先控制住球然后盘带过对方再传球。再继续,逼抢你的人由一个增加到两三个。再以后,场上接应你的同伴和对方上场的人数都增加,就是说,你传球给哪个同伴有了多种选择。于是,新的问题――战术选择出现了,同时训练中还涉及注意范围、注意分配、深度知觉(距离感)、时机、判断、以假乱真、专门化知觉(球感)等等很多问题。请问,这样的传球技术能够用文字图片教会人吗?我们能够在独自一人拿脚比划动作的情形下掌握传球技能吗?实际的传球训练比我讲的还要复杂,何况传球之外还有接球、摆脱、盘带、射门等等技能,这些都是踢球的人该掌握的技能,假如文字图片能教会人这些。早把足球学校挤垮了。

对于拳术技能来讲,如果说拳腿技术、步法技术是外显的硬件,那么还有很多不容易发现的内隐软件,像我上面谈到的注意范围、注意分配、深度知觉等等,就属于软件。武术爱好者所以普遍不能打,归根结底是缺乏软件训练,而软件训练恰恰是无法通过文字、图片自学的。

譬如“深度知觉”(见运动心理学),对于武术技击者来说,就是不管你在进攻还是防守,都要不停地估计你与对方之间的距离及对方的拳脚变化,很明显,要想在激烈的技击中把握双方的距离、抓住对方的各种变化,不提高深度知觉的判断能力绝对不行。这个深度知觉的判断能力,无法通过文字图片自学自练。

再譬如“注意分配”能力,注意分配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内注意不同的对象(见运动心理学),对于武术技击,就是要求你既要警戒地防守又要警戒地进攻,同时不管是攻还是守,你都要把对方的四肢及其变化纳入你的“注意范围”。这种注意分配能力显然也不是能够通过文字图片来训练的。它只能经某种对抗方式来练。

特别提示的是,要想熟练地应付实战,你不能去注意自己的拳脚正确与否。无奈初接触技击训练的人,恰恰又不可能不注意拳脚技能的运用情况,这就需要训练,在对抗训练中使自己的拳脚技能逐渐向“自动化”过渡――因为只有自动化的拳脚技能,才能尽可能少地占据你的注意分配。

要想掌握实战招数,还要进行很多软件(及硬件)训练,限于篇幅我就不唠叨了。看了上述的简单讲解,想来大家已能洞悉,文字图片只能讲个大概的程序步骤,提供个参考意见给大家。有鉴于此,我就不让大家从我的文字图片里“水中捞月”了,省得白忙活一场。

问:韩老师,我习练八极拳多年,没练出功夫,我偏爱您的文章,但我师父反对您,说您专跟传统过不去,他说:“八极拳要是不好怎么会流传这么多年?有那么多人练?”不知道韩老师怎么看待我师父说的话?

答:拳术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流传了多少年不是关键,关键是流传下来一些什么东西,倘若流传下来的尽是荒谬和丑陋。不如不流传的好。“有那么多人练?”他怎么不提那些人都什么水平呢?老母猪一窝下一百个崽堪称高产,但倘若个个都是病崽,这种高产又有什么用。

流传了多少年的老传统,不意味着就是美好合理的东西。结婚“送彩礼”就是传统,流传了不下两千年,至今仍很流行,大家也被迫接受了。但我们能仅仅因为“送彩礼”是个传统,大家难以抗拒,就否认它的腐朽和不合理吗?几万块钱的彩礼,使多少贫困人家不堪重负?使多少婚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和谐的阴影?

还有大家熟悉的“缠小脚”,它也曾经是传统,是比八极拳流传年代更久、流传范围更广的传统,民国初年废除它的时候也曾有很多人反对,反对的理由之一也是缠小脚在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在这些人眼里,只有传统和小脚带给男人的种种享受,而看不见它戕害了多少女性的健康(身心两方面的)。这样的传统是残暴

的传统,是对女性极不尊重的传统。

帝制是更大一号的传统,论文化等级,武术在它面前小得不值一提。帝制流传了两千多年,到如今也只断档九十多年,怎么着?难道有哪位先生想恢复这老传统吗?别一提传统就当是好的。

不需要我再举例证明下去了吧?

搞清楚“传统不等于合理”,大家也都明白(其实大家早都明白),不管是八极拳还是什么拳,它是好是坏,其中有多少合理、不合理,跟它流传了多少年、有多少人在练,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十年前我国开展了一场以“什么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题的大讨论。如果说武术教的是技击,爱好者的目的是学会技击,那么,多数武术爱好者的实际技击能力,就是检验武术真理的标准。就是说。检测某种拳术的训练合理与否,要看多数爱好者的技击水平(也可与关于武术训练的科学实验相参照)。

耐人寻味的是,武术爱好者的动手能力怎样,恰恰是维护传统的人一再回避、死活不愿意谈的,譬如八极圈子,大家瞅瞅那些名曰维护八极传统的人,看他们在用些什么装门面?在用什么粉饰自己敷衍大众?不用我说大家也都能脱口而出,不外乎八极前辈的武功如何厉害,拳理拳论功法架子多么精深完美“天衣无缝”功效无边,拆招说手如何百变奇出变幻无穷啦……反正他们宣扬死人、宣扬文字、宣扬变戏法(指拆招),就是不提八极拳爱好者的技击能力,看见了也装看不见,假装睁眼瞎,说:“哎呀,你别跟我提这事好不好,爱好者都什么水平我怎么能知道。”不装瞎的人则蛮横无理犯混地认为:“哼!现在的年轻人,就知道上网搞对象,不肯下工夫练拳。”一天练一个多小时怎么就不叫下工夫了?练武术又不是工作,你有什么权利要求小伙子们一天练两三个小时?

他们所以回避爱好者的动手能力。是因为一旦用拳术的受众(即爱好者)的实际能力,来考察拳术训练的合不合理、有效还是无效,他们所谓的传统就像缠小脚一样暴露其丑,离整个坍塌、灰飞烟灭不远了。

问:韩老师您好,我练××拳有四五年,结果我原先打不过的人现在还打不过,在我二十几个师兄弟里,除了有人因为身高体壮性情凶狠,在外面能打之外,其他师兄弟的情况跟我差不多,我不打算再练下去了,但我有一个疑惑想弄清楚,是我们太笨,大伙下的工夫不够,还是老师教的东西有问题?请您解疑。

答:某种拳术,如果只是少数人练不出来,多数人练了又能学会动手,则问题出在这少数人身上,错不在拳术。倘若情形相反,只有极个别人能练出来,绝大多数的人练了三五年仍不具有基本的技击能力,错误无疑来自拳术本身,与爱好者的资质、刻苦与否没有关系。

大家知道,不管是练摔跤、拳击,还是练足球、乒乓球的,虽然大多数人的水平不足以进专业队,要被淘汰下来,但这大多数的庸手,能力仍比没练过的人要强很多,你让他们跟没练过的人打,他们准保赢。

武术也是一项运动,既然是运动。它就和摔跤、拳击、足球、乒乓球等存在共同的规律,即尽管高手难成,但大多数的人,只要身体不是太弱、胆量不是太小,每天能练一个多小时、每周不少于五次,一两年练下来,肯定能对付没练过拳的人。

流行的传统武术如今沦落到这一规律的反面,爱好者不是普遍能打,而是普遍不能打。这就不正常了。

面对武术的尴尬,很多教师不是在自己教的武术身上找毛病,反而责怪爱好者不下工夫。他就不想想,人家练摔跤、乒乓球的,一天练一个多小时就能摔能打,你武术怎么做不到?做不到就应该在武术身上找原因,别拉不出屎来怪茅房。

问:韩先生您好,我今年三十二岁,力量不是很好,跟人打对抗的经历又告诉我,力量不够很吃亏。我想下大力气去练力量又担心自己的年龄偏大,请问,我这岁数还能提高力量吗?如果能,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答:恭喜你发现了力量的重要性,能想到去练力量,表明你走出了内功、整力之类的拳术迷雾,实乃拳术观念的一大突破。30岁以上的人练力量,确实已过了最好的上升时期,这一点令人沮丧,不过决不意味着你的力量就不能提高了,还是能提高的,而且有显著提高的希望。

要想显著地提高力量,关键是不可瞎练,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请记住如下这句话,“身体发育成熟以后,只有经过超负荷训练才能使肌肉力量增加”(引自2002年版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

超负荷的意思你恐怕知道一些,就是――比如你为提高腿部力量练深蹲,由负100斤重的杠铃开始,起初这100斤能给你很强的刺激,练一段时间后,你的机体适应了,能连续做10次、8次了,这时你就必须增加负重(负荷),把杠铃加到110斤,这个超出原有负荷的10斤负荷,就叫“超负荷”。110斤之后你还要一点一点地把负荷往120斤、125斤、130斤……增加,直到有一天你终止在某一负荷上。再也提高不上去为止。

采用超负荷练习力量,最低负荷(负重),要把握在你本人最大负荷的80%以上,否则效果不明显。其中的生理学分析我就不谈了。练力量要有懂行的教师指导,如果缺乏这种指导,看《运动生理学》也行,最好去看《实用运动生理学》。现在很多《运动生理学》虽然也增加了实用部分,毕竟以讲理论为主。在超负荷之外,运动生理学还告诉你如何掌握负荷量、训练频率、训练周期、如何恢复以产生“超量补偿”等等。

与拳术对应的力量训练,必须结合拳术技术的发力特征,注意专项力量与一般力量的结合(一般力量训练是专项力量训练的基础。对于拳术来讲,深蹲属于一般腿部力量训练,踢沙袋为专项腿部力量训练)等等,限于篇幅我就不唠叨了。

问:有搞武术函授的人说,按照他的方法,只要练一年就能对付数十人。我记得有这么高功夫的人,好像只有赵道新的师父张占魁等少数大师,请问韩先生,函授这种功夫的人是骗子吧?

答:你说的没错。此人是骗子无疑。

我在上一次答读者问时,曾引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运动心理学》里的一段话:竞技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有超过1000至1500个小时的训练。拳术技能因为具有“开式运动技能”的特征,掌握起来更加困难,假如每天投入两个小时训练(1小时技能,1小时功力),大约需要四年。

一对一(一对数人)的拳术技能尚需要四年才能熟练掌握,“一个人对付数十人”的功夫怎么可能一年练就?

再者说来,单就武林是否涌现过能对付数十人的高手这种事,我都持怀疑态度。有忆旧文章说张占魁曾力斗数十人。还有我听我老师讲,吴秀峰年轻时在外乡跟人发生冲突,用小棍(一米长的白蜡杆)把追他的几十个村民打跑。类似的传说我们听到的太多了,而且越传越离谱。如今,有些人出于炒作的目的编造自家前辈的神话故事,忽悠爱好者,已把武术搞得人不人鬼不鬼。

不过,这会儿我们就假定像董海川、张占魁、孙禄堂、王芗斋、赵道新、吴秀峰这样的一流高手能够对付数十人。由这个假定,我们就可以看出该函授者在干什么事。此人不是说“练一年就能对付数十人”吗?他这话等于是说,跟他练一年,你就能够练成像董海川、张占魁、孙禄堂、王芗斋……这样的高手。

这等惊天动地的高效训练法,据说还不必考虑学员的资质、身体条件如何,这又等于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哪怕你是多病少肉的“麻杆”身体,只要拜到这位先生门下,一年之后全都脱胎换骨,摇身一变成为董海川、张占魁、孙禄堂、王芗斋等人的再世。

练一年就有这般惊人的效果,继续深造三五年又当如何?说功夫高出董海川、张占魁、孙禄堂、王芗斋数倍,该不是幻想吧?

第8篇:武术的训练方法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武术专项学生进行武术专项技术训练目标不纯

从调查可以看出,79.5%学生从事武术专项训训练为了考学,仅有13.6%学生学习武术是出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大多数特招生认为,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比较不错,考进体院从事武术专项的学习是来加强技术理论学习的,而不是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的。普招生普遍认为在体院,运动技术水平好的运动员刻苦训练是为了打比赛出成绩,对他们来说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不是重要的。他们中的51.6%学生认为,武术专项技术的好坏与将来就业关联不是很大。从以上几种观念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从事专项技术训练的目标是不明确的,从而导致了不能真正的了解他们自身究竟应该学些什么,最终使他们原有技术水平难以提高。

1.2从事武术专项训练学习的学生对武术本身的热爱较低

通过问卷调查看出,现在从事武术专项的学生对武术的发展历史、武术的功能以及武术目前的发展了解得不深。很多学生从事武术专项的学习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武术,而是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它一些功利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从事武术训练的动机不纯。73.6%学生仅仅是为了通过院里组织的通级赛拿到获取学位证书的通行证,一味地单纯应付学期末的技术评比与毕业前的技术考核而已。这样导致了学生失去了训练的积极性,失去了对武术这一中国传统项目的认真钻研与刻苦研究的态度,失去了对武术套路演练技巧与演练水平的深究。

1.3武术训练课练习内容较为陈旧

目前特招生和普招生,所采用的训练方法与训练内容是一致的。一堂训练课,都是从武术基本功开始,经过套路组合练习,整套练习到最后的身体素质练习,基本功还是老一套,从而导致学生训练的情趣降低,很难再提高技术水平。

1.4从事武术专项训练学生的专项考核标准欠合理

由于目前从事武术专项学习的学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用统一的考核来进行对学生技术水平的鉴定是不合理的。对于从体工队退役下来的运动员来讲,通过学校一级考核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对于从体校来的学生来说,通级赛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这样一来,训练对他们无任何的压力,因此很大程度上他们在训练课上不刻苦了。长此以往导致了他们的专项技术水平很难有所提高。

1.5学生参加比赛的机会较少

大型的比赛如全国锦标赛、全运会、全国农运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海市比赛等等,代表我院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大多来自我院的院武术队。虽然从学校方面而言,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并非是一件好事情。尤其是对那些运动成绩好而并非院队队员的学生来讲,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他们从事武术训练的积极性。他们的部分学生以前也曾代表各个队参加一些小级别的比赛,甚至还有一些成绩,他们考进体院也希望有机会能参加这样或那样的比赛,增加他们的阅历,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而并非如此。他们觉得自己考上了体院也就没有多少有用的价值了,从而不愿意再刻苦的训练了,长此以往他们也没有了训练热情和动力,很多人的技术水平保持原状,甚至有的学生技术水平呈下降趋势,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

2 建议

2.1改革现有武术训练课的训练模式,采用一些新的训练方法,从而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提高训练的气氛。

2.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性的学习与练习自己喜欢的套路,增加武术训练课的学习内容,如,在训练课上学习太极拳、木兰拳、通背拳、翻子拳、查拳等传统拳术与器械。

第9篇:武术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 柔韧性训练 重要性

柔韧性,是指人体各关节活动的幅度,肌肉和韧度的伸展能力。它主要取决于骨的结构、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跨过关节的韧带、肌健、肌肉、皮肤的伸展性的弹性。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无论是竞技武术还是传统武术,无论是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进行武术套路的训练,对柔韧性都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中,由于受到评分标准、动作难度、训练强度等因素的制约,对柔韧性的训练要求就应更加严格,只有以良好的柔韧性作为基础,运动员在动作演练中才能最大限度增大各关节的活动幅度和灵活性,做出的动作才能舒展大方,劲力顺达,形象优美。此外,经常进行柔韧性训练,还可减少训练中引起的运动损伤,提高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因此,本文对竞技武术套路柔韧性训练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柔韧性训练对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幅度的重要性

柔韧性作为武术运动的专项素质之一,是正确掌握武术运动方式的生理基础,动作幅度的大小,姿势优美与否,往往与柔韧性强弱有密切的关系。当前武术套路运动技术难度大,用力突然,连贯性强,这就要求运动员进行艰苦的柔韧性练习,以获得较好的柔韧性。武术套路运动是身体各关节及全身整体配合的运动,在运动时各关节肌肉会同时作用于它所跨过的几个关节。武术运动中的各种腿法、翻腰、抡臂,各种器械方法等运动幅度很大,关节活动范围也很大,竞技武术运动员不仅要表现出武术运动所独有的速度、力量、节奏和神韵之美,而且要鲜明地表现出武术运动所独有的攻防意识和技击方法,这也是武术运动的本质所在。而运动员在进行套路演练时的大开大合,吞吐伸缩,高低起伏,翻转折迭,对各关节,特别是对肩、臂、腰、腿、胯、膝、髋的柔韧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柔韧性差,该运动员肌肉伸展性就低,完成动作时阻力就大,动作幅度就会受到限制,大大影响动作的完成质量。因此,在训练中运动员应正确地掌握武术运动的方式方法,做到动作规范,身法矫健,劲力协调,反映敏捷,等等,这些都应建立在良好的柔韧性基础之上。

2.柔韧性训练对竞技武术套路动作难度的重要性

随着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向高、难、美、新方向发展,当代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特点与技术风格不断变化,高水平武术运动员之间的身体素质、基本技术与演练水平的差距日趋缩短,因此,武术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运动员的难度动作,关系着动作质量、演练水平的发挥。新规则中出现的难度动作和难度连接完成的质量与运动员自身的力量性、协调性、时空性等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柔韧性对难度动作和难度连接的完成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如:静态难度:自选套路中指定难度后踢腿抱脚独立平衡动作;动态难度:腾空正踢腿;太极拳套路中的前举腿和后插腿低势平衡,等等,都要求有极高的柔韧性。因此,武术运动员要很好地完成难度动作,柔韧性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在完成动作时由于柔韧索质不好而导致动作达不到标准被扣分,就会直接影响最终的运动成绩。

3.柔韧性训练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中预防损伤的重要性

为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运动损伤,柔韧性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竞技武术而言,柔韧性练习可分为一般性练习和专项性练习两种。一般性柔韧性练习是指在运动初期为能使身体机能尽快达到理想状态而进行的适当幅度的肌肉、关节和韧带的牵拉,这种练习可以防止运动员在训练初期由于幅度过大或力量过猛而造成运动损伤。专项柔韧性练习是指在训练中期,为满足本堂训练课套路训练而进行的具有极强针对性的柔韧性练习,如基本功中的腿法练习、腰部练习、肩背练习和步法练习等。这是因为在竞技武术运动中,要求动作快速多变,连接许多踢打、架打、翻腾、跳跃、跃扑和滚翻等动作,既要快速有力,又要准确到位,收放自如,既要跳得高,又要落得稳,空中动作和地面动作都要求舒展大方,动作准确,形象优美的造型。这些特点和要求对运动员来说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技术水平、快速的速度和较大的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柔韧索质,否则在完成这些动作时,由于肌肉韧带达不到所需要的长度或是幅度,而作用于肌肉和韧带的外力较强,便很容易造成肌肉、韧带的损伤,这将严重影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和质量。

4.柔韧性训练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对于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而言,柔韧性练习更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意志品质的方法。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训练柔韧性是一项单调、枯燥而又较为疼痛可又每天不得不重复的练习,这就要求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不断培养自身抵抗枯燥和疼痛的意志品质和坚强的毅力,要时刻激励自己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第二,由于竞技武术套路对技术和难度动作的要求较高,因此柔韧性练习就不能局限在常人所能达到的能力范围之内,经常会施加外力辅助、强化柔韧性练习,这种强度的练习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因为它要超出自身关节、肌肉和韧带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几倍来训练,在短时间内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是一个长期而反复进行的练习。这要求训练者有足够的耐心和较强的意志品质来抵抗拉伸肌肉、韧带带来的巨大疼痛和长时间反复练习对心理上巨大的煎熬。这种柔韧性练习对意志品质的培养效果是其他任何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都不能替代的。很多很有潜质的运动员正是由于不能克服这种柔韧性练习对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冲击而功亏一篑。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最终都会在身体和心理这两个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功。

5.结语

随着竞技武术套路新规则的变化,“高、难、新、美”动作的出现,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已经微乎其微,可以说,在当代竞技武术比赛中,谁动作更规范,难度更稳定,伤病更少,意志品质更顽强,谁就距离胜利和成功更近一些。综上所述,较高的柔韧性可以增大动作幅度,进而提高动作质量;大大提高难度动作与难度连接的稳定性和规范性,进而为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预防和降低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为运动员长期高质量的训练提供有利保证,而且是培养运动员意志品质不可替代的训练方法。可见柔韧性练习在竞技武术套路中占有重要且不可忽视的地位,无论武术规则如何变化,其本质的东西都不会变,柔韧性练习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柔韧性练习是一项长期而又必要的内容,应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许杉杉.武术套路柔韧性训练的方法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9.9.

[2]方平.浅谈少年武术运动员的柔韧训练[J].浙江体育科学,2003,(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