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新思维;大学生;实践研究
创新思维最早在美国1916年就有学者提出来,在学校开设创新教育,大学生不要按条条框框发展,要个性的发展,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去培养大学生,让每个大学生学有所成,能真正的发挥每个大学生能力,因此最近几年,欧美一些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比我国大学生要好的很多,在大学期间进行创新教育是分不开的。
我国大学都是按规律办事,人人都一样,尤其在中小学都是为考上一个好大学,天天学习书本知识,到了大学,我们的大学生基本没有个性化发展,基本都广泛化发展,基本都没有创新思维,现在我国很多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不是一个快速工程,必须经过一个时期成长起来。现在必须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有用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基础能力,没有知识不能形成一定理论,基本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在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必须有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现在培养大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能解决的问题,实践能力高了,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巩固与提高,更促进学生大脑思维的快速发展,学生能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实践应用,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加强,能具有创新能力发展的根本。如图1所示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图1 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
创新思维来源于雄厚的理论知识,但没有实践应用能力证明创新思维的正确性,只能说是一种纸上谈兵的创新思维,本论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
1.社会实践
社会是一所最大的学校,每个大学生都必须经过学校这所大学进行锻炼,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基础能力的场所。我们给个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到企业实践自身的价值,同时通过具体工作的实践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让自己的创新思维有实践的场所。
2.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兴趣为导向,学校有组织地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训练与研究实践,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省、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校园内的科技创新活动等等。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能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
3.实验创新活动
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优化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调动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4.创新基地实习
创新基地实习是由学校自己创建或借助社会力量联合创办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实习基地,它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稳定、真实、前沿性的认知训练场所,为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综合性实践平台。
三、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的组成,包括个人、家庭、企业、政府、学校、教育机构等组成。这些因素都是促进一个大学生创新思维活跃程度的发展基石,共同构建了一个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平台,其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
总之,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一个崭新课题,必须要全心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改变旧的教学体制,搭建新的教育体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
本文为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项目编号:1251409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钱星博.怎样开发你的创意潜能[J]. 思维与智慧. 2001(01)
【关键词】数学建模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21-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数学知识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自数学建模竞赛在国内举办以来,有力地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且使他们受益匪浅,对数学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数学建模中的创新思维分析
数学建模中的创新思维指的是利用数学独特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原理和方法的选择上。在面对同样的数学问题时,往往存在不同的解决方法,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很多方法不同组合的过程,如何选择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新方法来快速地解决问题,是数学建模的意义所在。数学建模中的问题主要来自于现实生活,它与学生在平时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存在极大的差别,没有明确的提示,它需要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来进行自我判断。学生在初次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无规可循,无从下手。创新思维也就是从这里出发,只有利用了独特的数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 通过数学建模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为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可充分发挥数学建模竞赛这一良好的平台。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一项简单的数学活动,它与很多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1.在日常的数学建模活动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知识积累
要想在数学建模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优化数学知识结构。对大学生来说,学习过的数学知识非常多,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可利用很多方法,所以学生的类比、发挥和联想的途径更多,这也增加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渗透性的研究,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通过改变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利用数学知识方法,使学生重视对原理和方法的活学活用,改变只会套用数学定理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最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数学建模相关问题的分析,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不是非常难或复杂,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针对具体问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所以数学教学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知识和方法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但要想发挥创新思维和能力就要做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也只有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特别是重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怀疑精神,尤其是对数学理论和数学结论中的使用条件以及边界条件等进行怀疑思考,能够具体联系实际问题,从而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还可设计好数学背景材料,促使学生联系具体问题进行整体的思考,达到思维的全面性。创新思维更重视事物的本质,特别是在数学建模中对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要求更高。数学建模中的实际问题往往被很多假象和表现所掩盖,学生也易被其迷惑,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就应学会正确地简化问题,在简化数学问题的前提下找到问题中的数学规律,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在简化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分解也成了其中的重要方法。数学建模作为现实生活中的综合问题,利用单一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不断地把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 结束语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对原理和结论的理解,更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建模竞赛为数学教学和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特别是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个人智能的研究
一、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项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就解决,同时,这项历史任务更是赋予了众多的曲折。因此大学生里面建造起浓郁的创新氛围也不是个人行为可以做到的。大学生应该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进来,与国家相互配合。
(一)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
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环境可以是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要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另一方面利用好大学中的各种环境,例如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等等。这些场所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校园,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理论和实践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成果。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们更应该将精力放在图书馆多翻阅书籍,提升自己的内涵,借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分依赖网络及某些参考资料,在平时生活中放弃学习,应付考试、作弊等行为越发的多了起来。因而首先要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进行培养,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式,无论在什么时候尽可能的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将图书馆作为一个良好的工具场所,动手翻阅书籍文献而非百度搜狗,将网络的东西当做自己东西加以使用。此外,大学生思考思维受到太多的影响局限,同时又无新的意见见解。那么就应该放开思维,拓展想象力像名人说的:“敢想才能成功。”同样思考也不能仅从单个方面进行,要想有所成就,有所创新,要学会辩证思考,辩证分析提倡理性思维能力。
(三)持续积累夯实基础知识
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李开复认为,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含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其原因是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层次组合,另外如果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很难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因此,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对于研究创新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切不可因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就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我们要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二、个人智能在创新能力培养同时的提升方面
智能及智能的本质是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脑科学家一直在努力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但至今仍然没有完全了解,以致智能的发生与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一起被列为自然界四大奥秘。近些年来,随着脑科学、神经心理学等研究的进展,人们对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认识,但对整个神经系统的内部结构和作用机制,特别是脑的功能原理还没有认识清楚,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很难对智能给出确切的定义。而个人认为智能会在创新思维与能力提升中有一定的提高。
(一)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首先具备的就是会说会写能说能写的能力。而在对于中文系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后提升其说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基本又不可或缺的能力对其十分重要。个人智能同时也会在语言表达能力中体现。一个人拥有高智能,那么语言表达水平也会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创新能力的培育就是提升思维的过程,同样也会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模式,是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源于社会实践,再一次说明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人的智能有一定的提升。逻辑思维作为智能的具体体现提升的展示十分明显。然而获取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经常培养和训练,善于利用发散性思维,在创新能力培养之上提高智能。
(三)肢体动作能力
肢体语言肢体动作作为人的智能的又一展现,在只能提升同时展现丰富。肢体动作能力强调大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将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充分发挥动手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那么也就是说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大学生的智能在提升。
(四)自我反省能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个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绝对是要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在创新过程中要面对事物错误会更多。因此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之中,大学生自我反省能力也有了提升。因而个人智能也在提升。
三、个人智能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提升偏差
个人智能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定深度上都会因为时间和环境的限制而出现某些问题。大学生处于一个成长的重要阶段,思维正走向一个成熟的过程,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会出现偏激的理解状况,过分创新而偏离自己所学的基础理论,过分强调创新能力而天马行空奇思妙想,无科学根据无理论基础,这样不仅不能对创新能力的提高可能还会使自己误入歧途,那么就无什么个人智力提升,反而是在限制智慧发展,无强力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协调肢体动作,也没有逻辑表达能力,更不要说是否会拥有自我反省能力。
所以,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学会合理的方式方法,除自身的行动外,国家及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引导,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放在突出位置,这样才会提高创新能力带动个人智力提升。才能成为中国复兴之路所需要的有用的人。
同样,个人智力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有一部分人可能想要将提升个人智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割裂开来,分别进行,那是万万不可的,
首先,个人能力提升是要有具体实践的,不能停留在书本中与个人的想象中,否则是不会有任何提升的,同时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反应在大学生个体上就是智力的提高。
其次,个人智力的外向表现就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提高后的创新能力会应用的社会实践中有一定成就,这也是个人能力的现实成果,因此,个人智力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相互融合,而非割裂分开讨论与实践。
[关键词] 大学物理实验;创新思维;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接触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实践课,是他们探究科学活动的阵地,与发展大学生创新思维有着密切联系。物理实验解释物理规律的本质,体现物理现象的神奇奥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严密性,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发挥学生想象力。大学物理实验课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坚持不懈的精神,敢于创新的勇气。总之,大学物理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
1 目前大学物理实验的弊端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科学实验课程就是物理实验,经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得到严谨,系统的技能训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思维能力。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实验教学都存在如下弊端:
1.1 单一的实验仪器,现在的实验仪器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原因在于现在实验仪器的集成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以前很多要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得到的实验数据,到现在只需按几个按钮,看一下结果,至于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不了解,由此而成为实验而实验的课程,这样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不利的。
1.2 陈旧的教学内容。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多数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几乎没有,教科书上把每一个实验的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还有数据表格及数据处理办法都交代得很清楚。学生不需要计算,查资料,思考,只要按着书本去做就行了,这样的实验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1.3 死板的教学过程。由于本科生开设的实验课时仅为理论课的一半,在这么少的时间里讲那么多的实验,那只有填鸭式教学,只要学生会做实验就行,极大的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积极性,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4 实验室条件需要改善。由于实验经费的投入很少,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致使很多实验室没有配备多媒体网络设施,也造成教学方式的落后。实验仪器数量不足,好多学生共用一台实验仪器,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实验,自己动手,体会实验的快乐,获取思维的锻炼。
1.5 实验室开放不理想,学生缺乏创新的氛围。有些实验室在时间上可以开放,但是呆板的管理制度,也限制了内容的开放,学生的实验设想没有机会验证。实验室的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创新性的人才,很少对学生进行创新指导。
2 大学物理实验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大学物理实验本身就应该发挥实验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做实验,通过实验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规律,为我所用,也是创新。大学物理实验与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密切的关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2.1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测定电子的荷质比,学过物理实验后,学生就可以想出多种测量方法。偏转法,根据电子在高速运动中因电场和磁场发生偏转的原理;光源分析法测定,在光谱分析法中又可以利用塞曼效应进行测定。通过物理实验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一个问题出发,向各个方向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2 物理实验的过程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
围绕一个物理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分析、综合、思考,对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才能设计实验,进行试验。整个物理实验探究过程对学生逻辑思维进行了不同的逻辑训练。
2.3 物理实验教学生质疑,发展批判思维
通过物理实验的学习,学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用怀疑的精神去审视大学物理实验教材上写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动脑思考,认真实验,客观分析实验现象,得到实验结果。
2.4 物理实验为想象插上翅膀
做“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的实验时,完全排除滑块与气垫导轨之间的摩擦力,使滑块受到的阻力为零是办不到的。要得到滑块不受阻力而运动的情况必须应用想象。
3 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单单靠老师的教,学生的学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育机构去制定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纲要;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的配合才能够表演一出精彩的剧目。
3.1 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大学物理实验中,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必须首先要有完善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建立从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实验课程设置。还要建立起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基地,这个重要任务只有落在开设实验选修课上。
其次,实验教材要优化,实验内容要改革。大学物理实验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面向大学理工科学生开设时,要选取一些有价值的实验,淘汰一些对于学生培养实验能力作用不大的实验,按照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进行分类。随着科技的发展,还应该扩充一些实验内容,比如电工电子,家用电器,数码影像等方面的内容,引入与通信、光电相关的实验项目,丰富实验内容。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实验管理模式,实验管理中心制定管理办法,让研究生参与进来,指导实验,进行日常管理。
最后,加大实验室经费的投入,提高实验条件。随着近年来高考扩招,招生的人数在逐年加增加,但是实验室的仪器没有增加,老师也缺乏培训的资金。老师由于缺乏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新的教育理念跟不上,先进的实验技能更不知道。因此每个大学必要的加大实验室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从而有效保证实验的有效开展,改善实验条件。
3.2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上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物理实验教学也不例外,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大部分要靠老师课堂上怎样去引导,引导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责任重大,在教学中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
首先,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把创新思想融入教学中。教师们开始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发展学生创新潜力。物理学的脊髓是物理思想,只有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思想解决问题,观察物理现象,才是授之以渔。我们在教学中渗悟一些物理思想发展史,看看名人如何思考、创新,进一步在课堂中融入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潜力。
最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学生提出标新立异想法时,不要急于做出评价,应在肯定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的这些想法趋于合理化。
3.3 通过学习发展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经讲过,强迫鸡去吃米不行,只有鸡自己想吃才行。学习更是如此,只有把老师讲的,书本写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会学习。在物理实验中,只有爱学习和会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创新提供丰富的智能基础。首先,课前要预习实验,做好创新准备,任何机遇的降临都是光顾有准备的人,通过预习,做到心里有数,在课堂上能抓住关键,做到有的放矢,发挥主观能动性。留出自己思考的空间。预习时有时会遇见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同学讨论,查资料自己解决,还可以问老师,这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实验中学生要学会观察思考。在实验中要多问为什么,根据实验目的,原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实验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经过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通常,思考问题会出现创新的火花,会有创新的想象。实验结果要用实验报告表述出来,这是整个思维过程的写真,把实验中零碎的实验现象形成文字,上升到理论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总而言之,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当然,也要学生自己主观的努力,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机遇是光顾有准备的人的,创新也不例外。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知识的积累。大学物理实验作为一门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晓莉.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3).
[2]顾新梅.大学物理实验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7(1).
[3]张洪宪.试析大学物理教学创新[J].科教文汇,2008,3.
[4]宋艺华.物理创新思维的培养[J].昌吉学院学报,2007,3.
【关键词】大学英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会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自身应该树立创新理念,为创新教育服务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创造能力的竞争,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指导者,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上,要敢于创新,要有善于吸收、加工、储存、应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主动研究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交际语言的英语和英语人才必将成为这场竞争的核心。为了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英语教师更要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做出努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培养发散思维,拓展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而且要努力使学生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鼓励学生从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每个人在保持独立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个别交流,然后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不仅掌握了新的知识,而且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地提高。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适时引导,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对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进行“创新思维”,必须跨越定势思维障碍,因为“人的思维一旦进入死角,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所以,要想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打破定势思维。定势思维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按照常规的思维去处理问题。常规思维是遵循现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思维,重复前人、常人过去进行的思维过程。所要解决的是实践中经常重复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思维的结论属于现成的知识范围。而创新思维在思路的探索上、思维的方法上和思维的结论上,能够揭示更深一层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非常规属性的活动规律,从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中提出怀疑,发现新的创建,做出新的发现,实现新的突破。人类创造自身的巨大成果越来越使人们相信“:未来不是我们需要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未来的不是找到,而是走出来的。”
四、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创新的灵感有可能稍逊即逝,亟须教师的启发与呵护。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的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相对填鸭式教学中的枯燥单一略带压抑的氛围,学生在通过形象教学、情景模拟等创造出充满快乐及挑战的开放、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会更容易树立信心,更轻易打破常规,更方便大胆实践,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思维创新能力。
五、评价标准多样化、赞美化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心理障碍表现
概括地说,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动力和认知两个方面。
1.动力表现
(1)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从萌发到成熟的进程中,形成肯定性的自我评价对其自身发展至关重要。这种肯定性自我评价主要表现为较为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其所释放出的强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强大动力,是他们前进的精神支点。但是实际中,有些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是滞后的和不客观的,尤其是自信心的匮乏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而这将会直接限制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创新思维的展现与发展。
(2)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和进攻性。好奇心是指对司空见惯的事物也感到惊奇,进而产生探究意识和行动。求知欲指对未知知识和问题渴望获得解答的意向。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依托,进攻性便会应运而生。进攻性是指不满足于现成答案,而向未知进攻。好奇心、求知欲和进攻性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品质。我国大学生大多只追求弄明白书本上的知识,对未知问题缺乏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攻性。
2.认知表现
(1)思维的消极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往往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法去解决现有的问题。思维定势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积极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大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迅速地解决新问题,这种迁移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而消极的思维定势则会阻碍大学生去解决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思维陷入死胡同中,达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2)思维的从众性。它是指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不敢或不能产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想法,人云亦云,墨守成规,缺乏向习惯思维挑战的精神。而发明创造必须超越常规,独辟蹊径,敢于批判和反思,敢为人先。在这里,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特性就显得尤为关键,思维的从众性只能导致人平庸无能,无所建树。我国许多大学生缺乏敢想、敢说、敢干的勇气,思维不独立,行为不大胆,仅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和答案,不敢怀疑权威,这是和创新思维截然相反的一种思维体现,它和创造发明是永远相背的。
(3)思维的惰性。它是指人对疑难问题懒于思考或遇着困难绕着走,思维不积极、不深刻。而创新思维活动往往是没有现成经验和答案的,它需要通过积极主动的、深刻的思维才能最终得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显然,思维的惰性是创新思维的一大死敌。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贪图享受,害怕吃苦,思维懒惰,思考肤浅,这都无助于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展。长此以往,创新思维将会萎缩退化,直至为零。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创造潜力都是无限的,但需要不断地训练和培养。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引导大学生运用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石。这种欲望主要表现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之中。为此,教师首先要善于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观念,通过讲道理、思维训练、模拟实践等途径使大学生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新理念。其次,教师还要大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即反叛意识和问题意识。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只有通过批判与反思,才可以达到真理。”科学史上的许多事实也告诉我们: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常常来自怀疑。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更应该鼓励大学生敢于破除迷信,怀疑权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使大学生富有时代叛逆精神,这是新时期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特质之一。另外,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很重要。问题是创造的前提,有问题不等于有创造,没有问题则一定没有创造,问题意识是批判与反思的源泉和体现。因而,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敢思敢说的问题意识已势在必行。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
实践证明,富于聪明才智的人不一定最终能成为创造者,而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然伴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上和事业上的成功永远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如勤奋、勇敢、独立、自信、耐心、毅力等,这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与手段全方位地去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个性,为其创新思维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性人格
195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创造力概念以后,关于创造力问题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关注。全球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经取决于知识和科技创新,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手段。现代大学是人才培养机构,应将人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使命。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一)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泛指个人创造新事物、新概念、新产品的能力,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具体化和物质化。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认为创新思维本质上是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组成的。
聚合思维(又称辐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答案。由此,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评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它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聚合思维一般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方法。
发散思维(又称辐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由此,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发散思维一般包括逆向思维、曲解思维、脑风暴、夸张思维等方法。
(二)创造性人格
人格泛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通常表现为个性特质。大量研究表明,创新不仅是一个能力开发,也是一个特质培养。换言之,要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也需要培养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人格因素可能成为创造力的关键因素。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兴趣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个体从事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兴趣和动机可以驱使个体集中注意于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在对创造性学生行为特征的研究中也发现,他们的特征是: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独立性,个人主义;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不过多依赖集体的意志;主意多;喜欢搞试验,顽强、坚韧;喜欢虚构,富于幻想。
一些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大学生一贯忽视创新中的幽默和审美品质,这使得他们对创新的概念认知和价值判断重社会性而轻独创性,重实用性而轻审美性。此外,中国大学生还大多将创新代表人物与学界、政界、商界的名人联系起来,缺乏对创新的大众化认识。由此,完善中国人的创新人格,亟需加强对创新中幽默、审美特质的
认同及对大众化创新表现的追求。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对策
(一)提高对新形势下创新思维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保证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激励机制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采取有效激励机制。舆论激励机制,就是强调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在高校中广泛宣传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重大意义;活动激励机制,就是统一组织大学生开展和参与科技发明赛、科技论文写作比赛、科技素质全能赛等活动,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活动氛围和创新思维锻炼环境;榜样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挖掘大学生中的创新拔尖人才,大力宣传,并将其树为典型;兴趣激励机制,就是通过理想教育和科学教育,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其引导为学生长期的、稳定的兴趣并使之内化。
(三)从理论层面认识,大力推行创新思维训练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提高其创造能力最快捷的方式,也是实践活动中运用最多的方法,主要有发散性思维训练、直觉思维训练、形象思维训练等方法。发散性思维要求大学生尽量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角度,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问题,并经过思维角度和层面的变换,运用类别变动法,达到思维层面的不断变通;创新思维常以直觉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觉思维鼓励大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想象,训练其抓住偶然出现新异念头的方法,尽量多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经验;形象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形象思维鼓励大学生接触大自然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培养。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有力保障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者,也是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力保障。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培养出创新型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作为坚强后盾,必须时刻做好教师的师德建设和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努力使教育从老师讲授为重点的观念,转变为学习知识前提下以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为重点的观念,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素质教育工作者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人格独立性,更好地发挥其创新思维个性。
(五)注重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近几年来,各地和各高等院校的教育实践说明,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工作的生命在于贴近实际,不断实践。充分利用课堂优势,采取实践教学、高校交流、理论学习等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开辟实践性强的“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学习意识,广泛运用学术报告、专家论坛、报刊、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新思维培养,利用各种方式,如与社会企业联合办学,组织学生到社会中考察;举办各种类型的特长培训班,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等,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其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创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增强大学生发挥个人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在创新中的实践和探索,提高自身学习和锻炼的能力,更好地将大量先进知识运用自如,从而更好地为自身服务。
三、大学生创造性人格构建的优化措施
创造性人格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为了适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该把培养大学生创造性人格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针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状况,采取一定的优化措施在当今形势下显得非常必要。
(一)培养优良校风,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富有个性的优良校风,通过客观环境和人际环境的感染、模仿、暗示等心理机制,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塑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人格教育的角度,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指学校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社会心理气氛、良好的校风与班风等。因此,创造优良的校风,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重视富有个性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的培养,必须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和社会活动,引导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培养自身的创造性人格。
(二)加强人格辅导,强化个性培养
创造性大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个性的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创造性人格的一种反映,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人格。美国心理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创造这样的环境就是要对学生加强人格的辅导,这是专门为开展人格教育而专门设计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或调整学生不良人格心理为目的,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内容上充分考虑学生人格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对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与行为各方面施加积极的影响,强化大学的创造性人格,从而起到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培养良好人格品质的目的。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开展创造性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人格教育与常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加强学科渗透作用,要求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目的。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学科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学生的各种人格品质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如果没有学科教学的配合,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开展是有限的、不协调的。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涵了不少适合人格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人格辅导的教育情景,它不同于专门的人格辅导,它同各科具体知识紧密相联,是一种具体的、特殊的培养方式。因此,要充分发挥在各个学科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创造性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与高校教师的创造性人格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的创造性品质不仅使自己的生活获得成功,而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富有创造性,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大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是由衷地工作时,也就会把自己看作是较有能力的,并认为自己的创造力也是受到内部推动的,从而形成较强的内部创造动机,因此,教师可以以良好的创造性人格如自主性、独立性、开放性以及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等全面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消除人格障碍,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健全的创造性人格。
(五)对人格障碍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调整人格发展中的心理偏差。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咨询手段,如设置心理咨询信箱,开辟人格辅导专栏、举办心理卫生讲座、开通心理咨询电话热线等,并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跟踪把握学生心理上的波动变化状况。对已经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专门的调节,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人格向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关键词:医学生;校园环境;创新思维
一、研究背景
创新精神不仅是我国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也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关乎着国家兴旺发达,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高等学校想要更好的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就要积极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医学生来说校园环境氛围的营造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依赖创新主体的主观因素,同时与创新主体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课堂上的授课环节是否精彩有吸引力,学生的科学研究内容是否与实践社会需要相关,课外大小活动是否都会举行和参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而,强调校园环境,主要是来突出其对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本文以大连医科大学为例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评价,结合校园环境现状,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
二、研究现状
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校园大环境。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校园环境,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挖掘,从而更好的展现出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基础医学院、检验医学院、药学院、口腔医学院六个学院1000名学生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8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将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2。
通过此调查大连医科大学的医学生对影响创新思维培养的校园环境因素的认同度,并分析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
(一)校园物质环境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方面
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有利于缓解医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可以降低其压力重而产生的一切不良情绪与烦躁心理。通过对表3分析可以看出,有91.5%的医学生认为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仅有1.2%的医学生认为校园自然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影响不重要。表4主要是关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创新思维的影响,有85.7%的医学生认为完善的校园设施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影响非常重要,仅有3.9%的医学生认为校园设施环境创新思维的影响不重要。校园环境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所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要部分,教学条件与教学基本设施的好坏与学生的品质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具有直接的作用与影响。现代化图书馆的兴起和发展,校园网络的配备,设施齐全的教室与实验室,都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校园人际环境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方面
从寝室的学习、生活氛围对创新思维的影响重要、比较重要和不重要三方面来看,82.5%的医学生认为这种影响是重要的,仅有5.6%的学生认为影响不重要。可见,寝室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广大医学生的认可,在医学生的调查中是相当看重的。大学生群体在学习之余,寝室环境是作为一个组织,在各个大学生之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促进发展的关系,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外,还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积极开展交流讨论。寝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大学生除教室外接触最多的地方,寝室内成员间每天生活在同一空间和同一范围,彼此交流的过程中需要表达各自的观点,其言谈举止和兴趣爱好都会受到每个同学的影响,不同的思想在碰撞后也会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逐渐形成了各个大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融合。从此方面即可提现出建立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会有助于医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对学生群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期望和言谈举止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引导者,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表6可看出,学生对“教师群体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非常重要”这一观点非常认可。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关乎着教学水平,也是一个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与综合素质培养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挂钩。这就要求培养一大批创新型教师,从教学源头上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多媒体在高校教学的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师,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手段之一,它以其自身直观性和生动性完整的展示了教学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优势,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通过调查医学生对多媒体教W的情况,仅有58.6%的医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影响很重要。这就说明多媒体教学在现实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多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创新思维 理论蕴涵
“创新”是历久弥新的话题。十报告对创新有着热切的期待与要求,报告全文“创新”一词共出现57次,频次之高,可见党和国家对“创新”有着热切的期待,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只有大批创新人才的涌现,创新才有可能实施,创新成果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对于国家生力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应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成为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改革目标之一。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是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人脑的右脑,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从而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同时它还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因此,深入研究高校音乐教育,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发展战略核心的高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音乐与创新的共性
音乐思维与创新思维都由大脑右半球起主导控制作用,这就使得音乐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音乐与创新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质上存在共性
人的思维根据是否具有创新性可分为一般思维和创新思维,音乐思维与创新思维在本质上都属于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发现—突破—重造,其实现过程是突破、创新、再突破、再创新的一种循环,音乐思维的本质也是体验、升华、塑造,音乐思维的过程,即为对美的发现与发散及对美的重组与塑造,因此,音乐思维自始至终处于发现—对比—突破—重造—再发现—再对比—再突破—再重造的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之中。所以,音乐思维与人的创新思维本质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二)形式上存在共性
创新思维以非逻辑的形象思维为主,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体,其表现形式为直觉、想象、灵感和顿悟,其特征表现为灵活性、求异性、突发性,状态呈发散式。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是一种具有辩证性质的矛盾思维,它需要直觉与想象。音乐的形成也需要具备敏锐的直觉、新颖的建构和丰富的想象。在音乐中,离不开敏锐的直觉与丰富的想象力及新颖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的结构形式。可以认为,作曲家通过想象力的引导尝试新的创作方式,通过直觉把握尺度。
(三)思维路径上存在共性
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表现在他的意志的奋求、满足、再奋求、再满足这样一种永恒不断的循环中。——音乐也具有人的这种特征。”创新思维的过程充满着直觉判断、重新建构、酝酿构思,正是由于发现、突破、建构、再发现、再突破、再构建的循环往复,才使得创新的升级。而音乐中也充满直觉判断、重新建构、酝酿构思,创新是音乐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创新音乐便无从发展。正是在音乐的各种表现因素及表现形式之间的创新,通过不断地激发矛盾而追求变化,最终得以协调与平衡、完美与统一。所以,音乐其本质就是创新,就是根据自身的本质需求,对声音进行优化组合。
二、音乐教育对创新教育的作用
首先,音乐教育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艺术带给人的影响会使人终身受用,音乐作为艺术的组成部分,亦如此。中国古代教育中,孔子把“乐”列为六艺中的第二位,以“乐”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主张“礼”“乐”并举,用“乐”来陶冶性情,美化社风尚。柏拉图也曾说,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对美的事物的识别能力,并浸润、美化、滋养人的性格和心灵。
其次,音乐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挖掘学生的潜质、开拓创新思维。尼采说过让思想插上音乐的翅膀就更有创造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是思维能力的源泉,若没有音乐教育,就不会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的发展。”罗恩菲尔德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是通过艺术教育,将儿童变得愈来愈思维敏捷,愈来愈富有创造力,并能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其艺术经验。赫伯特·齐齐哈佩尔博士的观点是:“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且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音乐素质教育在启迪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许多学者、科学家们都给出了精彩的论述。如德国著名作家席勒早在18世纪就非常形象地描述:“我们听完一段美的音乐,感觉就活跃起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美是思维的源泉,并认为在音乐旋律的影响下产生的鲜明形象能够活跃思维。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音乐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音乐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子,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一)音乐能够提高思维敏锐性
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思维的敏锐性。思维敏锐是指大学生能够在别人认为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创新点,并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小、微不足道的现象或特征,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音乐就是让学生去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正如罗丹认为的那样:“所谓大师,就是能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别人见过的东西,并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
(二)音乐能够提高思维灵活性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能让人无限遐想,发展人的想象力,在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由于联想、想象等活动的参与而得到空前提高。而灵活性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也是发散思维的前提,是衡量大学生创新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思维的灵活性根植于广阔的思维空间。而创新则是想象最终的目的。
(三)音乐能够提高思维全面性
音乐是集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于一体的活动,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人的各种感官、感觉之间密切联系,并表现为知觉。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形成对不同音乐特征的全面把握,进而构成对事物组成要素的全面认识。因此,音乐素质教育能够训练学生对事物的一种整体的、全面的把握。马斯洛曾说:“音乐恰恰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所作的事情,他们能把不协调的、不一致的、彼此抵触的各种音调和形式,纳入一首曲目的统一体中。”
(四)音乐能够提高思维独创性
音乐创作是音乐家们通过改造、升华客观对象,独树一帜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是基于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与音乐才华,以表达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因此,音乐是创新性的创造成果,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等特征。对于接受音乐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大学生凭借自身的直观经验、知识、想象及情感等去品味和把握所接触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调动整个心灵,去理解音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其思维的独创性便有了自由畅想、充分张扬的机会。因此,音乐教育能够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与创新的培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坚持不懈地开展音乐教育,能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形成开阔的视野,形成活跃的形象思维,进而提高相应的创新思维。培养想象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培养创新思维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因此,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入手,音乐教育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宋瑾.关于中国音乐学创新研究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9(5).
[2]许亚娟.音乐教育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舞台,2010,(5):114-115.
[3]闫淑芬.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作家,2007(12).
[4]蔡际洲,许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关于学术规范的审视与学术创新的反思[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10).
[5]罗赛芬.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