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体经济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是我国实现经济转轨的重要议题,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模式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现实路径。市场、技术、制度、竞争为实体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进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保障。
关键词: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经济的增长过程就是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实体经济在总量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正经历着一次历史性蜕变——转型升级问题,究其原因,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全面凸显:粗放式增长、产能过剩、创新能力欠缺,在传统工业化道路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双重制约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似乎已经陷入某种难以摆脱的路径依赖中,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确实令人担忧。
十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然成为绿色经济的向导,开始融入我国经济大潮。在这一趋势下,如何利用好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模式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的根基——实体经济的发展问题,促进其转型、加快其升级,自然是不容回避且刻不容缓的议题。
二、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1、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Entity Economy)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简单来讲,实体经济是指物质和精神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以及文化、教育、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从实体经济的特征看,实体经济兼具物质与精神,涉及一、二、三产业的绝大部分;如农业是实体经济的保障,制造业是实体产业的典型形态、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主要载体,服务业是壮大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2]。同时,作为虚拟经济的相对概念,实体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虚拟经济良性发展的支持。
2、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可以说代表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因为实体经济本身是整个经济的基础,而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国民经济中的实体经济成分就是以制造业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业,谈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可以代表我国经济的总体情况。
经济转型升级(Economic Transition and Upgrading)是指从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或升级至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经济转型升级可以是经济体制的变更、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可以是经济结构的优化、支柱产业的调整,总之,经济转型升级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包括四个关键要素:转型升级目标、转型升级条件、转型升级方式或过程、转型升级结果。当然,经济转型升级并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所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更高的经济目标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升级问题。据此,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指的就是实体经济成分的转型升级问题。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质量与开放。首先,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提高经济质量,宏观上是国民经济质量,微观上则是企业质量。注重微观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化水平,才能够从全局提升总体经济质量,推动整体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是开放。要用开放的办法解决企业、经济转型升级问题,不开放就无法实现国际化,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在这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模式提供的是增强经济发展质量的途径,解决的是开放、自主、市场发挥主体调节作用条件下经济行为选择问题,恰恰可以作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工具。
三、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路径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现实和未来的必然选择。所谓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构筑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体系为目标,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性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但更重要的是要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2、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自二十世纪末在我国首次提出以来,经过十几年的试点示范,现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话题。这种景象,既反映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现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显示出发展过程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循环经济是指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把传统的线形经济增长转变为闭环式经济增长,实现增长的低消耗、高效率、少排放。循环经济可以从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实施展开。
系统论原理指出,任何系统的良好运行和发展演进,都必须首先获得足够的动力,经济系统自然也不例外。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必须要切实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
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
动力是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力量,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是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力量,在这里即是借助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促成实体经济在推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转型升级。从动力作用方式出发,可分为:市场动力、技术动力、制度动力以及竞争动力。
1、市场动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都是具体的经济形态,市场的作用不容忽视。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培育健全的环保产品、技术和服务产业市场体系,建立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产权和价格体系,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目标。
2、技术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自然也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撑。公众追求的是生活质量目标,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目标,政府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目标,所有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技术的改进与提升。只有技术水平提高了,工艺才得以改进,流程才能够再造,产业方可以合理布局,实体经济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
3、制度动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涉及面广,从观念到习惯、行为,从生产到流通、消费,从个人到企业、社会[3],都需要制度支持的促进机制,推动其快速发展。法制保障、政策支持、舆论监督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外在推动力,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支持和保障。
4、竞争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3]。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碳化产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谋求一席之地。(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13CJT07)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十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杨晓龙.我国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2(05):55-59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经济;问题;意义
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的起步晚、发展快,但是在快速催生的房地产泡沫之下,我国的房地产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作为支持中低阶层能够住得起房、买得起房,国家出台了保障住的起房的廉价公租房政策以及保障买得起房的经济适用房的政策。但是由于在销售的时候经济适用房的在制定的价格上略高于人们的接受价格,或者是由于在经济适用房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交通、医院等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了经济适用房没有成为全国城市和乡镇的居民在消费的关注力上以及对于城镇的消费的突破口上有很大的阻碍。
1 经济适用型房产经济出现的问题
1.1 经济适用房实际的建造不合理
在经济适用房建设的计划不够合理,建设的经济适用房的数量不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使得经济适用房的数量的提供和居民的真正需求的数量存在偏颇,有很大的矛盾。经济适用房的制度的出台是根据社会的具体情况以及经济的形式上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经济适用房所应用以及保障的要求放宽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会造成供应和需求之间更大的矛盾,即使是在将在保障的人群的控制在对于城市之中在收入上相对较低在住房有很大困难的家庭中施行的,但是在经济适用房中的建筑的建设的总体的数量上仍然不能够满足这些人的需求。
1.2 寻租的手续不合理,政府的政策无法正常的运行
在社会上自己寻找租房的行为十分的普遍,使得政府在政策的实施以及在政府的威信上存在很大的挑战。为了减少经济适用房的建造楼房成本,国家在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中所占用的土地不是通过在市场上竞标的方式得到,这样就保证了在经济适用房从规划、设计、建造到出售的过程中全部都是保持透明性,避免发生通过权利和金钱的交换的受贿行为的发生。但是在经济适用房的实际的销售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使得真正的中低收入者很难购买。例如,由于经济适用房过程中的违反政策的规定的不合理不法的行为导致了实际上并不是符合经济适用房购买的资格的人购买,这就让社会的住房体系的发展更加的不平衡。
1.3 经济适用房是否是既经济又适用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由于价格以及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了经济适用房在价格以及适用度上都存在了很大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在经济适用房的住房的地址的选择上相对远离市中心,地理位置较远。经济适用房为了减少成本所以土地的价格以及在施工上所用的材料主要关注对于是否适用是否安全等最现实的问题,而对于生活中常见的譬如医院、学校、菜市场等配套设施是否完善,交通是否便利等方面有所忽视,这样就使得在生活的成本上会有所增加,这样对于中低层收入者的生活存在很大的问题。
(2)在户型的设计上较为单一和实用,因此人们在户型的选择上并不是很理想。根据经济实用型住房的户型上的设计,理论上经济适用房每一套房的总面积主要应该控制在六十平米之内,虽说在实际的施行上存在偏颇,实际的施行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之前的经济适用房的建筑过程中由于在设计以及建造中使得经济适用房的面积偏大,因此在价格上有些高使得中低层的收入的家庭没有办法承受;而在近些年又由于在设计上或者设计的面积太小使得住房的户型上设计的并不是很合理,这就导致了部分购房的中低收入的阶层由于房子既不够经济又不够实用而导致了没有合适的住房而放弃购买。
(3)经济适用房主打的是价格经济合理、在户型具有实用性而广受欢迎。但是在实际的施行中却由于国家的对于中低阶层的优惠的政策很难真正的落实到实际上而导致了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与普通商品房的价格差距不是很大。这与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的最初的目的相悖。
1.4 由于信息贷款的时间较为时效性较低而产生的资金链条的不顺畅
在中国国内的房地产的市场发展上,商业银行对于房地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在商品房的开发上,商业银行起着十分重要的资金的支持。而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业务就是在城市之中的住房的贷款的消费,但是由于中国的发展的滞后性以及政府的调控以及监督的作用使得商业银行大多数由国家控股以及在发放的速度上有所欠缺。
1.5 经济适用房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居民持币代待购
经济适用房在总体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成本的控制导致了在房产的设计和规划上缺少专家的科学的论证和对于居民的需求的详细的调查,导致在筹备和施工的过程中准备仓促,施工效果不理想。居民在购买和入住之后发现与看到的概念房有很大的出入。同时在质量上以及面积上都有出入。
2 经济适用房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改变政府在工作的眼光。我国在住房领域是需要政府的调控的,但是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目标不同这就导致了政府在政策的施行过程中有很大的问题。中央政府在政策的目的的设定更加的长远,这就将目标主要集中在了对于经济的总额的增长率以及对于人口的就业率的提高,物价是总体水平的稳定以及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减小等问题。对于地方的政府则是更加的倾向于对于短期目标的实现,是为了短期内就可获得成效的问题。政府获得业绩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发展房地产行业,所以对于经济适用房等住房的支持比较的被动,积极性弱。
(2)建立对于房地产的价格预防警示机制,同时还要加强对居民住房购买的价格的检查测控以及调节控制。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为何炙手可热的原因是由于成本的不断提高,由于房价的提高促使了建材和施工成本的提高,供求关系的的紧张导致了房价的越来越高。
(3)当前的房地产的行业在对于楼盘的开发和楼盘的销售上存在很多的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例如,在楼盘销售中,对朝向和楼层上好的房源打着“已售出”的旗号囤积起来以此来太高价格、对于有瑕疵的楼房没有据实相告而是采取隐瞒的态度严重的影响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再加上房屋中介在进行中介操作的过程中采取的提高价格、垄断市场等操作行为有误的种种问题。应该建立关于企业在土地的投资和房屋的销售等方面的企业的信誉的积累,一方面有利于居民在购买房产时能更加的了解开放商,买到真正的放心房;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企业的行为,关系到企业的声誉以及未来的发展,所以在楼盘的建造和销售中会更加注意安全和信誉等问题。
3 结 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人民对于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关系到衣食住行中重要的“住”的部分,企业要约束自身的行为和成本的控制。良好的企业信誉和高质量的楼盘开发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对于经济适用房而言,则是提高中低层收入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于质量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邓卫,宋扬.住宅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涛.构建我国住宅政策性金融体系已迫在眉睫[N].上海证券报,2006-10-09.
一、基本情况
XXX镇XX村,位于XXX镇西部,西与XXX市XXX区XXX镇交界,东与XX乡相连,北与XXX镇XX村毗邻。全村有XXX户,XXXX人。土地面积XXXX亩,其中耕地面积XXX亩,林地面积XXXX亩,水面XXX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XX%以上。XX村属丘陵地貌,长久依靠传统农业发展,效益低、见效慢,加上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田地抛荒严重,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从现状和长远来看,只有发展现代新型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才能真正摆脱小农经济的落后、原始、低效益的状况。近年来XX村积极探索村级XX产业的转型升级,结合乡村旅游引进外来资本发展特色产业。对全村农业产业化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促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促进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实施主体
大冶市XXX镇XX村经济合作社
三、实施方式
XX村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XX市XXX镇XX村经济合作社,流转全村土地XXXX亩,通过自主经营、入股、合伙经营等方式,种植XX、XX、XXX、XXX、XX、XXX等经济作物,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带动村民发展产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四、实施进度
(一)XX种植项目投入总计17万元;
1、土地平整、沟渠维修等开支3万元
2、XX种苗购置开支4.5万元
3、地膜肥料等开支3.5万元
4、人工开支3万元
5、XX深加工3万元
(二)XXXX产业投入总计8.5万元;
1、土地平整开支2万元
2、树苗开支2.5万元
3、地膜肥料等开支2万元
4、人工开支2万元
(三)XXX产业投入总计38万元;
1、土地流转10万元
2、土地平整,树苗栽种开支7万元
3、种苗购置2万元
4、人工管理开支4万元
4、肥料、农药等开支5万元
5、XXX深加工10万元
五、措施保障
所有资金使用接受村民委员会及乡镇财政监管,凡涉及工程项目建设、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及出让、物资采购等事项必须经理事会集体讨论,成员较为关注或金额较大的项目或事项,必须经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公开招投标。在资产发包、租赁时,应依法签订承包、租赁合同,及时报送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备案。资金的支出包括自主生产经营性开支、村集体基础建设、公益事业支出等。
六、效益分析
1、XXX每亩投入3800元,每亩收益6600元,共计300亩,每亩纯收益2100元,合计收益63万元;
2、XXX种植每亩投入5000元,每亩收益6500元,共计20亩,每亩纯收益1500元,合计收益3万元;
3、XX种植每亩投入4400元,每亩收益7500元,共计50亩,每亩纯收益3100元,合计收益15.5万元。
以上累计收益81.5万元,为村集体保底增收XX万元。
七、扶持资金收益分配方案
经济合作社收益除去生产成本、再生产预备金、日常开支等,所得利润归经济合作社所有,每年保证上缴村集体收益不低于XX万元,村集体每年增加收益达到XX万元以上。
XX市XXX镇XX村XX市XXX镇XX村
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的宏伟目标。而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实体经济,既是国家的命脉和根基,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实体经济的应有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在2012年12月9日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强调指出:“实体经济既需要回归,更需要转型升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经济规模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国实体经济在不断的升级与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发展方式的粗放性、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的产能过剩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实体经济的跨越发展。要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必须从实体经济自身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为此,邵宁提出了五大举措: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不断促进产业升级
“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邵宁认为,要实现这一跃升,一方面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围绕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创新研发设计、改造工艺流程、产品质量,创造知名品牌,把附加值高的产品提高到新的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经济危机中的机遇,加大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突破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竞争的先机。谁能首先抢占产业制高点,谁就具有了市场话语权、行动先行权、规则制订权、竞争主动权。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努力提升产业集中度
优良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是产业有效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我国不少产业存在市场布局散乱差、产业集中度不高、盲目扩张、投资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整合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邵宁明确指出,大企业是行业的龙头和系统集成商,是产业调整的领头羊,通过推进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协作,将大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产业链传递到中小企业,带动产业链乃至全行业经济素质不断提高;同时,努力提升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层次和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加强自主创新 持续提升发展动力
模仿与学习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科学技术领域一直沿用的基本方式,因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技术差距很大,只能靠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追赶,这从某种意义上制约了我国的创新意愿与潜力。如今,我国的不少产业已经走过了粗放式的发展阶段,如果再依靠模仿和西方技术转让就不再具有后发优势。因此,自主创新摆到了各行各业的面前。中国的实体经济要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从而实现从技术跟踪者、竞争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发展。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邵宁分析道:“我们可能不缺资金、可能不缺人才,关键是要寻找创新的动力,形成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营造努力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只有这些创新的要素完美地结合,才能够做到科研价值和商业价值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只有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我国的创新成果才会如雨后春笋般到处开花。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
我国打开国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带动设备出口、劳动力输出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不得不看到,我国开展国际化经营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对国际市场还缺乏深度的认知和全面把握,国际化运营能力还欠缺水平,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不少发达国家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实施境外投资并购,开展大规模的国际化经营,对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加大“走出去”步伐力度,通过并购联合等方式,努力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知名品牌、研发人才和能源资源,增强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的能力。
“扩大对外投资,将国内部分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要大的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向境外延伸,扩大国外工程承包,带动国内设备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有效发挥和提升现有的生产能力。”为企业“走出去”支招儿,邵宁独具慧眼。
“走出去”的背后免不了有风险,为了防范不测,邵宁特别强调:“要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企业组织结构,完善境外投资的决策制度,强化企业风险管理,提升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当然,在“走出去”中要站稳脚跟,也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诚信经营,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保护好当地的环境,保护好员工的权利,积极参与所在国的公益事业,用好国际组织的舞台,努力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邵宁的告诫尤其中肯管用。
——不断强化企业管理 努力增强发展内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经济政策 大国崛起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当下,在中国经济形势和面临的环境变化等大的判断方面,必须承认: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当前其实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还存在着重大分歧和争论。在有人鼓励危机激励,有人主张防范危机,有人主张需求刺激,有人主张供给驱动,各种意见竞相纷呈的当下,“供给侧改革”的鲜明提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用心良苦。毕竟,改革动力才真正是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所在,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的困难期,更是到了必须以改革打通供给侧、再度释放改革红利的时候了。但从现实的角度考虑,今天的中国经济问题又是非常复杂的,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更是错综复杂,因此我们恐怕又不能寄期望于任何一个包治百病的方式。以笔者对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的把握,“供给侧改革”肯定是重要的,但中国经济的整体应对还需要标本兼治、长短兼顾、供需平衡、综合治理,方能最有实效地直面严峻的考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就大国崛起!
中国经济需克服“三座大山”,应对“三大风险”
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我想用若干个“三”来概括,或可让当前议论纷纷、模糊不清的一些东西变得清楚。
首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已经消失或者消退:一是人口红利,因为劳动力进入高峰,中国经济增长50%以上的人口红利因素变成了人口负债;二是出口红利,因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以及日本的长期萎靡,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再也不可能容纳中国出口的狂飚突进,以每年30%、20%的出口增长拉动中国经济10%增长的出口红利时代一去不复返(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占GDP比重已从2007年的10.2%降至2012年的2.3%);三是楼市红利,因供求关系发生历史性逆转,中国楼市已告别黄金增长,走向相对过剩,中国经济增长20%-30%的楼市红利因素也已历史性退潮。这三大动力消失后,中国经济新的可替代的强大的增长动力何在?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很难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通道。
在寻找到替代性的增长动力之前,中国经济需要克服“三座大山”的困扰:一是产能过剩的大山,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平均高达60%的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果不能迅速缓解,中国经济不仅不能进入新一轮稳定增长通道,还随时可能爆发裁员和倒闭风潮;二是债务高企的大山,中国目前的居民负债、企业负债以及地方政府负债加在一起接近GDP的300%,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负债风险更是成了中央政府的心病,不得不在2014年出手整治;三是资产泡沫的大山,股市的泡沫今年“破了”,但有观点认为破得还不够,跌回2500点才算正常。而更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因涉及居民资产主体以及国有银行,没有破,如何软着陆是巨大挑战。
再次,中国经济还面临着空前严峻的“三大风险”。一是人口老龄化的风险,中国人口老龄化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带来巨大的风险;二是美元回流的风险,由于美元指数已进入上升,美元加息箭在弦上,美元正呈现回流美国的大势,如此就给中国经济带来资金外逃、投资不足、信心不稳、经济下行的非常现实的风险,若应对不利,中国有可能会成为本轮美元回流最受伤的国家;三是全要素生产率负增长的风险,全要素生产率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否,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改革时分别出现了两次增长的高峰,但在2010年以后却一落千丈,甚至进入了负增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危险信号,前苏联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国家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负增长引发的,我们该如何全力避免重蹈覆辙?
传统增长动力丧失,“三座大山”高耸、“三大风险”突袭,中国经济目前的复杂性是空前的。
中国经济尚有“三大支撑”和“三大亮点”
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也并非没有希望,没有突围的空间和道路。中国经济尚有着“三大支撑”:一是城市化支撑,中国的城市化率才刚刚53%,仅相当于日本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水平,城市化没有结束,工业化就没有结束,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结束,理论上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就没有完全消失,中国目前所出现的产能过剩其实本质上是相对过剩,尚存在着挖掘内需、释放过剩压力的机会。二是外汇支撑,中国最高时曾有接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目前也还有超过3.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好比是抵挡金融袭击的弹药,有如此充足的弹药,中国爆发一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风险降低了很多,并且留下了政策腾挪的空间――当然这并非绝对,外储是会变化的。三是人口质量红利的支撑,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700万,中国新增劳动力几乎全部都要变成高学历人才了,在国际上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劳动力高学历化后曾经进入了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创新经济时代,中国在没有了劳动力数量增长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却面临着劳动力质量提升带来的人口质量的红利以及在此基础上转向创新经济的机会。
另外,在近期经济运行中,还可以观察到中国经济的“三个亮点”。一是政府宏观政策取向明确转向稳增长后,经济刺激政策不断加码,政策效果开始显现,不仅个人房贷创了历史水平,最让人担心的地方财政支出动力也在4月份以后有了很大的改观。近期地方政府债市一片红火,财政部长已预告今年将有3.2万亿地方债务将被转换,并且有消息说未来三年将有15万亿被转换,这些对于市场都是非常大的利好;政策刺激之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升温,一季度的销售负增长很快变成了二季度后强劲的两位数的增长,某些城市的房价也开始上升,特别是深圳市上月的房价增幅甚至超过了30%。二是消费和服务保持了稳定增长,这一点报道很多,无需多言。三是创新氛围逐渐在全国升温,中国经济从传统经济转向创新经济的前景可以说第一次真正开始展现。
“供给侧改革”踩在了中国经济转型的点子上
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是很清楚的:第一,中国必需直面困难,我们不要避讳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第二,要充满信心,同时抓住机会、全力突破。综合各方面考量,中国经济政策应综合使用包括“供给侧改革”在内的各种方略,让经济软着陆、软调整,进而保持适当、较快的增长速度,稳步进入高等收入国家。
“供给侧改革”的智慧来自“供给学派”,在里根年代被美国格外强调和使用。但是供给学派的思想并不十分严谨,理论体系可以说是非常粗糙,里根政府实践供给学派特别是“拉弗曲线”的税收效果也不十分理想,这说明“供给侧管理”有其价值但也不能包打天下。因此,需要特别提醒的一点就是,我们当前强调“供给侧改革”,并不应该意味着不要“需求侧管理”了,只是说与以往相比,政策的天平应该多向“供给侧”倾斜一点,就像说的,“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总需求”是“保底线”,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求未来”,现在与未来,哪个都不能舍。
“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强调要通过改革促进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再靠“刺激政策”提升总需求的套路来促进经济增长。其实,“供给侧管理”本不是新概念。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2009年中国推出“4万亿”的救市措施以来,就有很多的学者呼吁要从供给的角度反思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只是在前几年,这种声音往往被“稳增长”的声音所遮掩,改革的决心难以作出,改革的举动难以落地。而本届政府,最强大的一点就是执行力强,在反腐上如此,在改革上也是如此,这时候,提“供给侧改革”,才有意义,才让人看到以新一轮改革来释放制度活力,以有效供给来寻求供需再平衡的希望所在!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也意味着政府、学者和市场在以下几个方面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其一,中国依靠外需的时代已经过去。去杠杆是世界经济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主旋律,而且即便外部需求复苏,其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也大为下降,因为受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更不发达国家“制造业崛起”的双重挤压,中国低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注定风光不再;其二,中国民众的消费需求已经升级。改革开放的前30几年,在旺盛的外需和内需的作用下,只要产品造出来就不愁没有市场,但现在不同了,国内初级消费市场已经饱和,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品质化消费和个性化消费的新时代,消费需求的升级必然倒逼生产供给的升级;其三,中国投资的边际收益已经锐减。不论是在公共建设领域,还是在私人投资领域,扩张性投资的效率和边际收益都远不如以前,继续以投资需求(不管是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还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所刺激的投资需求)促增长既不合算也不可持续,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进投资的方式和投资的主体。
不过,很长时期以来,我们已经比较习惯于采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办法来“稳增长”,当前也是如此。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0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5%,增幅创2014年7月以来新高,且高于市场预期的13.2%和9月末的13.1%;10月份的财政支出更是创造了接近40%增长的纪录。因此,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预计中国经济的需求刺激经济的反危机模式仍将继续。强烈的需求刺激之下,笔者大胆预测,中国经济的冬天暂时已经过去,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观望期也即将结束。但代价就是,中国经济的危机和矛盾再一次被后延,而且日后恐会加倍清算。在此关键时刻,“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可谓是真正踩在了中国经济转型的点子上。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深入推进国企、金融、土地、户籍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供给侧改革”究竟改什么呢?其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早已给出了答案,就是要深入推进国企、金融、财税、土地、户籍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向简政放权、创新创业要成效。
第一,清理无效供给。10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到广东调研时强调,要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僵尸企业”的存在一方面吞噬了太多的流动性,挤占了市场信用,另一方面拖累了整个产业,造成“几个人没饭吃,大家都没饭吃”。对此,政府要主动从市场干预中退出来,要利用市场的力量强行去杠杆,让“僵尸企业”破产的破产,关门的关门,重组的重组。过剩产能不去,中国经济转型无从谈起。
第二,提高供给品质。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06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近一半。每到假期,总见媒体报道中国人在国外抢购奶粉、手包、化妆品,甚至马桶盖,为什么?不是中国人没有消费能力,而是中国的很多产品和消费环境着实让人不放心。旅游消费本来是中国最有潜力的市场,但“黑一日游”“青岛虾”等宰客事件的屡屡出现对旅游消费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挖掘潜在供给。在中国医疗、教育、金融、交通、通讯等诸多领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供给短缺”,某些垄断企业和特权部门从中获取超出正常水平的稀缺性溢价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此,唯一的办法就是打破垄断、放开市场。以出租车管理为例,如果不放开价格管制和牌照管制,再多的提价和补贴措施也解决不了打车难的问题。
第四,创造新供给。中国不能再一味依赖“后发优势”,模仿和引进占领不了高端市场,而是要强调“先发优势”,要靠产品研发和创新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此,简政放权、降低税费以降低企业成本,加大创新投入、发展多元金融市场以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除上述之外,笔者认为,更关键则是要以改革加大新型城镇化进程,消除贫富差距,逐渐激发共富群体拉动中国经济的潜力。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以实体经济发展为主导、以新型城镇化和创新为主线、以“共富拉动”激发消费与服务,以内需潜力释放为牵引。
(作者为独立经济学家)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统计管理;统计体系;统计作用;统计的重要性;统计的内容
当前经济已进入低速发展时期,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在各方夯实企业的,作为反映企业整体运行状况和单个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统计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统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分,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数据来源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发展,要求-企业的统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统计制度,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实现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发挥统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信息、预警及决策支持作用。
一、认清统计工作的作用,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
统计的基本作用是认识作用。统计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着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统计的这种作用,具体体现为统计同时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种功能。
统计的信息功能,是指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系统的收集、整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的职能。
统计的咨询功能,是指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利用已经掌握的丰富统计信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方法,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可供选择的各种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对科学决策和管理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
统计的监督功能,是指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从总体上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状态。
统计的这三种功能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信息功能是统计的基本功能,是统计咨询和监督的基础。统计咨询、监督功能是信息功能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二、统计工作重要性
(1)统计工作的特点。从总体上看,统计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企业在特定时间内生产经营的数量特征,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情况进行定性乃至定量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二是综合性。统计人员收集到的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企业的原料入厂、加工及产品销售等各个方面;也涉及其他与其相关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所以,统计工作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现状,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结构、速度、收益与效率等诸多数量特征质量特性。
可以对不同的事物做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能总结过去预测未来。
(2)重要性。统计工作涉及到供、产、销,人、财、物,生产、经营、分配等多环节、多领域。通过统计信息,可以了解到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研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预测未来、企业的规划和结构、企业的发展速度、效益与效率等。作为统计制度,其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确立管理体制的运行方式、统计内容和计算方法。这取决于统计的特性。当以个企业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统计工作制度建立完善起来之后,对企业而言,其作用主要有:一是对企业某一特定时间内的现状和动态的反映;二是对企业的规模和结构情况进行反映;三是对企业的生产效益、速度和效率进行反映;四是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与质量特性;五是对该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反映。
三、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因此,统计员兼职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也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三是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二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四、构建新的企业统计分析体系
统计分析是认识企业管理本质的锐利武器,也是企业领导层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对企业做出全面深入的统计分析,正确评价企业的各方面状况,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统计分析理论框架。
1.就分析内容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不仅要有数量的要求,更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这就要求企业的统计分析必须针对企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既要分析生产成果,又要分析生产条件、技术进步、产品销售、财务成本,也就是要对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进行分析。
2.就分析范围而言。要求企业的统计分析改变过去只进行内部分析的做法,即分析内部又分析外部,即分析企业自身更要分析市场、行业与竞争对手、相关企业,出发点是要把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市场联系起来。在市场方面,要分析研究产品的市场定位、市场规模、市场份额、市场潜力等等。在行业方面,要分析研究行业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产品结构、产品质量、营销状况、销售价格、产业政策、问题与对策、预测与展望等。
3.就分析的频率而言,市场瞬息万变,机遇失不再来,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分析要有时效性,提高工作频率,尽可能做到经常向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经济信息和统计分析产品。因此企业统计分析要重视时效性、经常性,要做到雪中送炭,不要春暖送寒衣。
1、该装备通过采用特殊材料、特殊结构设计、特殊运动平台,可以实现加工平台在高速运动时保持高稳定性、高精度,运动速度可达500mm/S,效率远高于国外设备。在光学方面,根据单晶硅的光谱特性,结合工业激光的应用水平,采用了合适的波长、总功率、脉宽和重频的激光器,最终实现了隐形切割。
2、晶圆切割是半导体封测工艺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工序。与传统的切割方式相比,激光切割属于非接触式加工,可以避免对晶体硅表面造成损伤,并且具有加工精度高、加工效率高等特点,可以大幅提升芯片生产制造的质量、效率、效益。
(来源:文章屋网 )
作为老工业基地,天津市为自己转型升级找到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这个着力点。
作为老工业基地,天津市在转型升级上有着历史包袱重、传统产业比重高、改造升级压力大等难度,转型升级绝非一朝一夕可成。同时,天津市还承担着国家建设滨海新区的战略任务,任重而道远。
但是,面对困难和压力,天津市通过务实努力,在很多方面已经实现了长远的突破。
近年来,天津市工业通过盘活存量、激活增量、转变方式、提升水平,有效地应对了金融危机影响,工业经济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天津市工业增加值2008年增长21%,2009年增长22.8%,2010年增长23.7%,2011年增长21.3%,今年增长16%,年均增长20.9%,连续五年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每年拉动全市GDP增长9.5个百分点。
工业总量方面,天津市在2007年工业总量实现了过万亿元目标,2011年迈上2万亿元台阶,2015年将突破3万亿元。天津市工业第一个“万亿元”的实现用了57年,第二个“万亿元”用了4年,第三个“万亿元”将在3年内完成。
今后五年将是天津市工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这其中既有总量做大的任务,又有竞争力做强的要求。
学习贯彻十精神后,天津市在工业上提出了今后五年要完成的五大任务。而到2017年,天津市工业增加值要突破万亿元,工业总量达到4.5万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到40%。
优化结构
现在,天津市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数据是最好的佐证。除工业增速连续5年领跑全国之外,工业总量2011年迈上2万亿元台阶,4年翻了一番。各大集团实力也不断增强,销售收入超过百亿的集团已经达到31个,其中千亿集团有三个。
不仅如此,天津市工业发展后劲也在持续增强。累计实施工业项目达到3180项,总投资达1.8万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突破4000亿元,实现五年翻两番。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产业结构正在加速优化升级。高端高质高新化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优势支柱产业成为带动天津市工业发展的“八匹骏马”,比重超过90%。至今为止,天津市已经建成了7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航空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形成了“三机一箭一星一站”的产业格局,装备制造正向万亿产业迈进,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新优势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天津市工业领域的发展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转变。天津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5%,巩固了“十一五”节能降耗成果,其中,工业在总量净增1万亿元的情况下,能耗下降36.5%。天津市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位居全国第一。天津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碱渣、钢渣、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领先全国水平。
引领技术创新作为天津市经信委的主要工作之一,近些年也有很大的突破。如今,天津市自主创新能力开始全面提升,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4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到5家,引进了中船重工718所等50家国家级大院大所,全面建成成套装备、汽车、海洋化工等10大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10家,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
除此之外,天津市信息化建设处在全国前列,很多信息化项目都居全国前位:信息公开排全国第二,信息化指数全国第三,政府网站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全国第三,政府在线办事能力全国第五,两化融合综合指数全国第六。目前,智慧天津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宽带天津”、光纤到户工程加快实施后,城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825G,200万户具备光纤接入能力。去年12月底,天津市成为了全国三网融合第二批试点城市。天津市已经启动了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加快实施以一张政务外网、一个政务云计算中心、一个政务云平台、一个云灾备中心、一批基础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工程。到2012年年底,天津市在土地、规划、社保等一批重点应用方面处在全国前列。
加快转变步伐
目前,工业已经成为天津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天津市将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天津市将构建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
未来五年,天津要全面推进五个发展:首先是要更加注重高端发展,推进产业链向高端转移,加速产业水平向高质转化,实现产业结构向高新转变;其次是要更加注重创新发展,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杀手锏”产品的研发和科技小巨人的培育,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更多地向“创新驱动”转变;第三是要加注重集约发展,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和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第四是要更加注重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制造服务化,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第五天津还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路子,做好企业循环、区域循环、产业链循环,实现综合利用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对天津市而言,加快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就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在围绕构建高端制造业高地的同时,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调整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调整。天津市将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优势的产业,优势支柱产业产值比重保持在90%以上。
此外,天津市还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逐步形成支柱性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的主导力量,并实施大集团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千亿集团达到5个。
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增强工业自主创新的能力。2013年,天津市经信委将强化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产品的自主攻关,在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催生新产业的重大产品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天津市着力推动节能降耗,实现绿色发展。
天津市经信委将把推进结构节能作为治本之策,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用能结构,加速淘汰落后。天津市始终坚持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节能保发展,以发展促节能,天津市要走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道路。
金融发展理论(GoldsmithRaymond,1969)认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学家(McKinnon,R.1973;Shaw,E.1973)一致认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资本配置效率是衡量金融机制运行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在社会资本总量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货币资本能够在长期利润信号的驱使下在各产业部门和企业之间高效流动,使金融资源配置到效益好、效率高并且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产业部门中去,提高投资效益和要素生产率,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储蓄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方法来衡量社会总资本在各行业间的配置效率。第一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资金在具有不同效率的行业间流动时,将使各行业的资本边际产出率趋于相等。因此,可用各行业的资本边际产出率的差别程度来判断一国的资本配置效率。经济学家常用此方法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事件发生前后资本配置效率的变化状况或趋势。以上述思想为基础,AtsukuUeda(1999)和Cho(1988)研究了韩国的资本配置效率,BasudebGuha-Khasnobisetal.(2000)研究了印度资本配置效率,Capoglu(参见JefferyWurgler2000)研究了土耳其的资本配置效率。他们往往考察在某个事件前后(如金融自由化、某项产业政策的实施等),经济体的资本配置效率的变化状况。但是这种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涉及到各行业的生产函数的选择,生产函数的选择将直接决定所计算的行业资本边际产出率的准确性。其次,此方法只能考察某项措施实施后,资本配置效率是否得到提高,而无法给出资本配置效率的具体数值。为解决上述问题,JeffreyWurgler(2000)从另一角度出发提出了直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金融体系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在高资本回报率的行业(项目)内继续追加投资,在低资本回报率的行业(项目)内适时撤出资本。这样,就可以用资本对于行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敏感性,作为衡量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的主要指标。JeffreyWurgler(2000)从这一思想出发,得到了65个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值,并发现: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并非是由于吸收了更多的投资,而是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基于这一思想,韩立岩、蔡红艳(2002a、b)应用利润及固定资产合计考察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资本配置效率。但是利润额不能反映行业未来的成长性,而固定资产投资所追求的不是即期利润而是长期利润。因此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重新考察了我国实体经济的资本配置效率。
二、模型描述及变量的选取
(一)JeffreyWurgler(2000)的模型
JeffreyWurgler(2000)采用以下模型给出了65个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值:lnIi,tIi,t-1=α+ηlnVi,tTi,t-1+εi.t(1)其中,I为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V为工业增加值,下标i为工业行业的编号,下标t为年份,η为该国的资本配置效率。由于各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要以工业增加值为最终决定因素,因此,本文以工业增加值为自变量,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为因变量,通过考察行业固定资产存量与行业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来描述一国的资本配置效率。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93—2002年。十年37个行业①,共333组观测值。其中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和工业增加值分别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换算为实际价格。为保证回归结果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回归过程中剔除了固定资产存量或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的对数的绝对值大于1的样本点。
(二)资本配置效率模型的动态化
公式(1)可给出1993—2002年,我国整体的资本配置效率值。即它表示的是一段时间内的静态水平。但这十年间,我国的金融体系已从金融改革第二阶段(1993—1997年),过渡到了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我国的金融市场在经历了1997年前的迅速繁荣之后,已进入整顿秩序、加强监管以及防范风险的阶段。十年来,金融体系的巨大变化对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刻画出每一年的资本配置效率水平的动态化模型,来描述各个年份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我们将时间变量引入到JeffreyWurgler(2000)的模型中,来定量刻画我国1994—2002年间每一年的资本配置效率:lnIi.tIi.t-1=αt+ηtlnVi.tVi.t-1+εi.t(2)其中,I为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V为工业增加值,i为工业行业的编号(具体行业见《中国统计年鉴》),t为年份;ηt为各年度资本配置效率的弹性指标,表明第t年内,我国工业各行业资金的追加(或撤出)对行业成长性变化的弹性水平。ηt>0,表明在第t年内,当一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指数相对于上一期增加时,固定资产存量增长率也会相应的增加,并且固定资产存量增长率增加的百分比是工业增加值指数增加的百分比的ηt倍。于是,更多的资金将流入成长性好的行业;而相对较少的资金流入成长性较差的行业。若ηt<0,表明在第t年内,当一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指数相对于上一期增加时,固定资产存量的增长率反而会减少。即第t年,在成长性弱的行业内追加更多的投资;成长性强的行业反而得到很少的资金。若ηt=0,表明在第t年内,虽然各行业的成长性不同,但流入各行业的资金量相同。即各行业吸引资金的能力与行业的成长性无关。
(三)资本配置效率的面板数据模型
上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方法测量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研究中,以我国的37个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每一个行业为一样本点,共有37个样本点共同建立回归方程。这样就存在着一个假设:每个样本点与其他的样本点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但实际上,37个行业各自之间相互不同。那么,怎样在考虑各行业个体影响的前提下,来测量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从而对我国1993—2002年十年间的金融市场运行状况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同时对资本配置过程中各行业的位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引入资本配置效率的面板数据模型:lnIitIi,t-1=αi+ηlnVitVi,t-1+εiti=1,…,N;t=1,…,T;(3)此模型是面板数据模型中最为常见的固定影响模型。I为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V为工业增加值,i为工业行业的编号,t为年份,η表示固定资产存量的增长率随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变化的弹性指标,表示总体资本配置效率。αi(i=1,…,N)表示各个行业的个体影响,随行业的变化而变化。
三、实证研究
(一)我国1993—2002年整体的资本配置效率
我国1993—2002十年,37个行业,去除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增长率或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对数的绝对值大于1的极端观测值后,共有328组观测值。将同时具有时序特征和横截面特征的328组观测值代入公式(1),建立普通最小二乘模型,其回归结果如下:lnIitIi,t-1=0•064+0•160lnVitVi,t-1(4)t-value(P-value)8•476(0•000)3•494(0•001)上式表明,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值为0•160(R2=0•036,D.W=0•781)。同韩立岩、蔡红艳(2002b)所得到的0•0375(R2=0•019,D.W.=1•735)的估计值有着显著的差别,并且t检验效果十分显著。应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和工业增加值得到的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值,明显高于应用固定资产合计和利润所得到的结果。但是同JeffreyWurgler(2000)的研究结果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JeffreyWurgler(2000)考察的65个国家中,各国的平均资本配置效率值为0•429。资本配置效率最高的国家为德国(0•988),其次为新西兰、瑞士、日本、美国。资本配置效率高的国家几乎都是发达国家。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普遍较低,有些甚至显著为零。与JeffreyWurgler(2000)的考察结果相比,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仅比斐济(0•154)略高一点。斐济的资本配置效率在JeffreyWurgler(2000)考察的65个国家中排在第51位,可见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但这十年中,我国的GDP却保持着年均9•3%的增长率。可以初步断定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是由于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的提高。我国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将有着不同成长性的行业区分开来。无论行业的成长性如何,均可从我国的金融体系中获得资金。这样资金将得不到优化配置,日趋淘汰的行业不能够及时的缩减企业规模,占用有限的资金;而缺少资金的新兴行业不能得到足够的资金,这会阻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二)动态模型的回归结果
将我国1994—2002年每年,各个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的增长率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代入公式(2)建立9个方程,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并非完全的市场化国家,资本市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反应非常敏感。因此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波动异常剧烈,JeffreyWurgler(2000)的静态模型不能很好的反映我国这十年间资本配置效率的变化情况。1994—1996年,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值从0•426迅速下降到0•034。1995年,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甚至为负值。这主要是受当时我国以“双紧”著称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这段时间正是在我国经历了经济过热之后,国家为控制通货膨胀,连续大幅度提高利率,控制投资,于1996年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因此,这段时间我国工业部门中的各个行业所获得的资金都比较少。实际上,无论其成长性如何,由于高利率和贷款总量严格控制等措施,各个行业都不愿也不能扩大投资规模。1996年8月23日起我国开始降息。到1997年10月23日,经过两次降息,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已从1996年初的9•18%降到5•67%。经济开始复苏,社会投资额也开始增加。因此,1997年的资本配置效率迅速回升到0•361,固定资产投资迅速流向成长性高的行业。但是1999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继续下降,并且物价持续负增长。这段时间,我国的经济系统陷入了一个怪圈,由于内需不足,我国工业产品普遍出现了“供大于求”。此时,企业从贷款投资的“饥渴症”转向了贷款投资的“恐惧症”,表现为企业惧贷,银行惜贷。尽管我国一再降息,但是投资增长速度并没有增加,因此资本配置效率有所下降。在国内需求不足、民间投资启而不发的情况下,为保证国民经济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特别是增加具有长期社会效益和公共效益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动用更多的闲置资源,谋求总供求均衡。从2000年开始,我国政府加大了财政支出。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加大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进一步放松货币,增加风险投资,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等。这些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年开始,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开始缓慢上升。对表3中各年资本配置效率值进行显著性水平为10%的t检验可得:ηt=0(t=1995,1996);若进行显著性水平为5%的t检验可得:ηt=0(t=1994—1996年、1999、2002年)。可见由于样本量的限制,应用动态模型所得到的结果极不稳定,因此,下文将引入资本配置效率的面板数据模型,更为精确的考察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
(三)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
1997、1998及2000年的资本配置效率是否处于较高水平,在统计上并没有有力的证据支持。事实上,9个回归方程的拟合度都很差。为了同JeffreyWurgler对65个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的研究结论相比较,我们需要一个中国跨年份的资本配置效率值。而最小二乘法不能反映行业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建立了资本配置效率的面板数据模型。应用我国1993—2002年十年的数据,剔除掉不符合要求的观测值之后,共328组数据,代入公式(3),为每个行业加入一个虚拟变量,回归后一次获得η和αi(i=1,…,N)的参数估计。这是一组拥有共同斜率的平行线。这组平行线对不同的行业对应有不同的截距αi,表示每一个行业的个体影响(回归结果如表4)。回归中被解释变量为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的增长率,解释变量为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α1到α37依次表示37个行业的虚拟变量的系数,即不同行业所对应的截距项。基于这一模型,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值为0•081(t=1•706,Sig.=0•089,R2=0•313,D-W=1•831),F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这一结果明显低于直接应用最小二乘法所得到的结果(^η=0•160,t=3•494,Sig.=0•001),而且t检验也不如应用最小二乘法显著,但是由于面板数据模型考虑了行业的个体影响,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一结果更准确的反映了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水平。在获得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估计值的同时,我们得到了各个行业所对应的截距项αi。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各个行业不同的“截距”表示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无关的其他因素对于固定资产存量增长的贡献。它表示不同行业在整个工业发展中的自发投资水平。它也显示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布局。根
据自发投资水平的不同,我们将上述37个行业分为四类:
(1)自发投资水平高的行业
自发投资水平高的行业由截距项大于0•1的八个行业构成,分别为:33•电子及通讯器材制造业、35•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37•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9•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6•造纸及纸制品业、21•医药制造业、3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这些行业主要包括电子、通讯器材和医药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电力、自来水供应业、石油加工等基础设施与能源产业。这与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高新技术园区的大规模发展和以基础设施和能源为主扩大内需的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是一致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属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交通运输业投资的迅速增加。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生产集中度较高,一些价高利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基本集中在少数几个大企业。行业总体固定资产存量的增加基本上是由几家大企业推动的。仅有造纸业是技术含量低的行业。由于过去十年中,世界要求生态平衡的环保意识在加强,森林资源越来越少,各国均致力于保护森林。同时国际市场对纸张的需求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的纸张价格上涨,加上国外造纸业的生产能力接近饱和等各种因素,促进了我国造纸业的投资增长。
(2)自发投资水平较高的行业
自发投资水平较高的行业由截距项小于1大于0•8(含0•8)的行业构成。主要有:23•橡胶制造业、10•烟草加工业、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3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饮料制造业、2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4•塑料制造业、15•家具制造业、17•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这些行业中,有色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因涉及到新材料等高新科技行业,得到较快的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属于能源类行业。烟草加工业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地方政府为自身利益,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地方烟草业的发展。其他行业均属近年来乡镇企业投资比较活跃的行业,其中,家具制造业是伴随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悄然兴起的行业之一,办公家具、旅游业室内装饰以及为改善居住条件的居民需求,都是家具制造业的自发投资水平高于其他行业的主要原因。
(3)自发投资水平一般的行业
自发投资水平一般的行业包括:、1•煤炭采选业、18•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5•非金属矿采选业、8•食品加工业、28•金属制品业、2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29•普通机械制造业。这些行业中主要有投资额巨大、回收周期长、外资介入受到严格限制的资源类开采行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发展比较缓慢的行业。食品加工业投资水平一般,主要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的调整使得食品工业企业产品可比成本上升压力越来越大,投资相对减少。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及金属制品业虽出口比重比较大,但服装业属贷款限制较为严格的行业之一,而金属制品业由于“六五”至“八五”期间,重复建设过多,生产能力过剩,近几年虽通过行业内的不断重组,行业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截止到2002年底固定资产存量增长不是很快。
(4)自发投资水平低的行业
自发投资水平低的行业由截距项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下为0的九个行业组成,分别为:34•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7•食品制造业、30•专用设备制造业、22•化学纤维制造业、13•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36•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1•纺织业、6•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其中,木材采伐业为因自然资源的短缺日益收缩的行业;纺织、化纤制造以及皮革羽绒业虽出口增长较快,但这些行业的优势仅限于中低档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中上游产品技术滞后,发展缓慢,同时这些行业属贷款限制较为严格的行业,因此,这些行业的固定资产存量并没有明显增长。其他制造业投资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小或略有一些供大于求的等等。总之,影响我国各行业的自发投资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高新技术指导方针、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及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等等。因此,在资本配置效率较低的国家———市场机制不能有效的识别高成长性行业,并给予其较多资金支持,国家可以通过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结论
综合上文三个模型对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1•以JeffreyWurgler(2000)的“资本配置效率”的模型为基础,考察我国1993—2002年十年间各行业的固定资产余额年均净值同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整体的资本配置效率为0•160,处于较低水平。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是因为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仍属于投资主导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