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

循环经济的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经济的目的

第1篇: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旅游业 牡丹江

循环经济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人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从而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将循环经济理论运用到旅游业中,形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旅游活动,充分考虑旅游目的地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旅游经济发展生态化,无害化,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旅游开发对当地造成的各种环境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从根本上缓解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999年以来,我国实施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国家环保总局部署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展开。2004年,国家发改委在上海举办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并通过《上海宣言》,使循环经济由最初的第二产业发展到一、二、三产业。并研究提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第一批),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虽然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未涉及旅游行业,但是在一些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省市,已开展省内旅游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二、牡丹江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牡丹江市旅游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中国早期旅游城市之一。进入80年代,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牡丹江市的旅游业开始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景点建设速度加快,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行、游、住、食、购、娱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持续改善。9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牡丹江市的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逐渐显现。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将其视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项具有巨大拉动作用的“朝阳产业”来抓。1995年正式将旅游业列为牡丹江市支柱产业之一。牡丹江市旅游局正式成立,全市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到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612万人次,旅游收入16亿元;海外旅游者44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2.7亿美元;全市旅游总收入37.2亿元,相当于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8%。组织居民出境21万人次;组织居民出游97万人次。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牡丹江市的支柱产业。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牡丹江旅游业发展途径

牡丹江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拥有镜泊湖、火山口地下森林、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中国雪乡等旅游资源,是黑龙江省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连年增长,并有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使得牡丹江的旅游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旅游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因此,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在实践中形成三种不同层次的循环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旅游企业以清洁生产为中心,称为微观层面的小循环;工业园区以共生企业之间物料循环为特征,称为中观层面的中循环;实施全社会范围内的物料循环生产、使用,称为宏观层面的大循环。

(一)旅游企业的小循环

旅游企业即为旅游活动提供所需服务的各个企业,如饭店、宾馆、旅游景区、商店、旅行社等。要从微观层面,以循环经济理念规范这些旅游企业。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企业,其设计目标应:保证旅游企业按污染少、效能高、与社会文化相适宜进行建设;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节能降耗、废物和污染排放物少、安全卫生;旅游企业建筑(房屋、道路、接待设施等)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气候、地形、水、土壤、人文风情等因素,满足环境保护与美化、景观安全与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从长远发展看,旅游企业应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最大化减少旅游资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或避免人类活动对旅游资源造成的滥用和破坏,减少对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生态干扰和破坏。

(二)旅游区域的中循环

中观层面的中循环,要求旅游业的相关利益群体,按照生态学原理的要求,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形成企业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如:以“观乡村田园景,吃东北农家饭,住东北大火炕,做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牡丹江近郊农家乐旅游,借助农村家庭自身生产条件和耕作方式,利用自家小院儿,花圃,果园,鱼塘,大棚等自然条件和当地民俗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前来观赏、采摘、休闲、娱乐。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再次利用到种植和养殖业中,既能降低对旅游环境的污染,又能使资源再次得到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

(三)社会范围的大循环

宏观层面的大循环即循环型城市。循环型旅游城市的建设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悠久的人文历史景观、优质的旅游服务,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探索建设循环型旅游城市。如能在牡丹江的旅游景区建设生态厕所,将对牡丹江的旅游环境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生态厕所,采用微生物处理系统,能有效分解粪便,使粪水变成没有污染的有机肥。公厕内的蹲位和小便斗下面,安装除臭系统,除臭窗内安装换气扇,经过催化器的处理,臭气变成无污染的空气。厕所内给水系统均采用自动感应装置。生态厕所的建设比例,一方面是衡量旅游环境的指标之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旅游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使用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薛冰.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11.

[2] 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2篇: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

一是维护国家生态屏障的现实需要。青海省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区域。“三江源”保护离不开国家支持,青海省也承担着艰巨的任务,责任重大。但从地区经济发展看,青海省4个属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均为青海省欠发达地区,地广人稀、远离经济中心,自我发展能力十分有限。试验区作为青海主要的经济发展区,资源相对富集,产业发展的聚集优势明显,具备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一直是青海省地方财政重要来源区,承担“三江源”地区移民安置任务,担负青海省地方实施“三江源”保护主要财力支撑的重任。大力推动试验区的循环经济建设,不仅会有力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而且会极大地支持“三江源”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试验区是青海省主要的经济发展区,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资源开发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试验区资源条件看,该地区资源富集,资源组合好,关联度强,具备构建以盐湖特色优势资源为主导的区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条件,能够支持资源、产品、产业多层次的区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推进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源集约化程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目前试验区产业发展模式较为粗放,多系采集和挖掘业,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多种有用成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以试验区为载体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是提升试验区产品产业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四是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的战略要求。试验区处于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是维疆战略要地和重要门户。同时试验区与省内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民族和共同的,特别是青海省内宗教文化活动的特殊地位,对周边地区的宗教文化活动具有深远而特殊的影响,使其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特殊经济文化圈。实现试验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青海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巩固维疆战略地位,确保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维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摘自《青海日报》)

第3篇: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低碳畜牧业 安徽省 规模养殖

近几年来,毫州市在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方面,立足实际,开拓创新,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走新型产业化之路,探索出了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数量、质量、效益的同步增长。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的力度,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建立健全技术支撑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实现低碳畜牧业,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1.“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深加工-废弃物处理-饲料原料”循环链。这一循环链以畜产品加工为龙头,从粮食生产到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不断转化增值,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畜产品加工业的废弃物(血、羽毛、骨骼等)通过加工,又转化为饲料原料,实现了物质能量循环使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循环链。

2.“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链。通过在规模养殖场户大力实施“沼气工程”或通过畜禽粪便的生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使大量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既生成新的能源和资源,又减少了污染,净化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又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肥源,减少化肥施用量,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3.“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草食家畜养殖-过腹还田”循环链这一循环链。通过开发秸秆饲料资源,发展生态型、节粮型畜牧业,变废为宝,减少污染,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以农养牧,以牧保农,农牧并举,推动了农牧业生产良性循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实现低碳畜牧业的措施和建议

1.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实行产业化经营

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是整个畜牧产业循环链中经济效益最高的一个环节,不仅能够拉长产业链条,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大各项扶持力度,精心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的引进力度,努力提高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三是支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力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是加强良种繁育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推广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二是加大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大力推广规模饲养、疫病综合防控、配合饲料生产、秸秆青贮氨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3.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提高畜产品质量

无污染、无残留和无公害的绿色、安全、营养食品日益成为食品生产的发展方向。全市以畜牧业质量标准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

4.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在防控工作中,毫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坚决打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大会战,不断完善组织指挥系统、预警预报系统、防疫监督系统、疫情控制系统,狠抓以疫情监测、强制免疫、消毒灭源、检疫监督和疫情处置等为重点的五项措施的落实,全面提高防控工作水平。

三、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1.畜禽粪污排放的危害性

畜禽废弃物、粪尿和污水数量大,所含的污染物数量和种类非常多,它们对空气、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孳生蚊蝇、携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畜禽粪污排放对碳排放的影响

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直接表现为来自于畜禽呼吸、排气、粪便发酵、土地使用等方面。其中畜禽粪尿带来的碳排放列在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之首,其次,冲洗地面、墙壁、栏杆、尿沟、运动场的污水,打扫垫草、地面的污物,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第4篇: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价值激励;信贷均衡变迁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8-0085-04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区别于线性经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致力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引导包括资金在内的社会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上具有重要作用。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效的金融支持。但目前普遍存在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乏力,主要表现为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亟待破解。

近年来,对于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的重视,庞任平(2006),杨涛(2006),王卉彤、陈保启(2006),丁玲华(2007)都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制度安排。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试图对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价值激励措施及信贷均衡随之发生的变化过程予以探讨,以期为实现这样的制度安排提供政策激励方面的支撑。

为了更加清晰地描绘循环经济信贷供需中的价值激励及均衡变迁过程,本文对当前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做出分析,找到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外在诱导因素,分析对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价值激励及相应发生的信贷供需均衡变迁过程,最后提出价值激励在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市场失灵

对于线性经济过度消费资源、引发环境灾难的批判和反思,引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热潮。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生产观念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过程,其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环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是宏观层面整个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但在微观层面上,则容易出现单个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其投资成本明显大于投资收益。与此同时,循环经济技术比传统技术更加复杂,对设备、原材料的要求更高,技术更新速度更快,企业设备更新和折旧的速度加快,所需资金也大大高于传统产业。

金融实则是通过经营资本参与到实体经济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的分配,从而为资本找出实现价值的过程。循环经济在寻求金融支持时,具有资金需求量大、长期贷款比重高、利率要求低的特点,这与金融机构追求高收益性、低风险性和快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存在一定冲突,从而造成金融机构缺乏对循环经济主动支持的动力和积极性。图示信贷支持循环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见图1),横轴为信贷量Q,纵轴为利率i,曲线S为金融对循环经济的信贷供应量,曲线D为循环经济的信贷需求量。如图所示,信贷支持循环经济的最低利率要求为i,而循环经济所能够承担的信贷成本最高为ia,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供给曲线S与循环经济的信贷需求曲线D之间没有交点。这表明在当前的制度安排下,金融没有支持循环经济的价值动力,亦即信贷支持循环的市场失灵问题。

《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金融机构应当给予优先贷款等信贷支持,并积极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对生产、进口、销售或者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或者产品的企业,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同时,在部分研究成果中提出的“鼓励”、“要求”、“建议”金融机构“应该”支持循环经济的措施,这些均建立在个体金融机构的社会公益责任和承担这样公益角色的自觉性上。即使是建议成立支持循环经济的专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或者是由特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支持循环经济的责任,都是建立在财政“隐性补贴”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的基础之上。“个人并不一定是利己的,然而,只有在他的利他主义的报酬超过他作为利他主义者的费用时他才利他”,显然,这样的制度安排,忽视价值激励,无法真正解决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并不具有效率。

三、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外在诱导因素

当然,外部环境的变化,正在为解决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乏力的问题创造机会。

一是支持循环经济的意识和能力的改变。社会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得到改进。企业主动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在增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发现、创造、获取新的收入流的能力在提高。同时,银行家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性方面的社会责任得到加强,并且开始了对循环经济能够产生新收入流的认识,领会和创新支持循环经济的新制度安排的能力不断提高,金融主动自觉性推动服务于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手段创新成为可能。

二是技术的改变。对于环境金融的研究,为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1992年联合国环境署《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构成了环境金融思想产生的背景。MarcelJunkers的《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银行业》(2001)、Sonia Labeue的《环境金融》(2002)都对环境金融发展开展了学术研究。同时,金融领域为了优化其内部环境业绩,把环境风险纳入考虑范围,开始了“绿色抵押”、“生态基金”、“巨灾风险证券化”、“天气衍生品”、“排放减少信用”等环境与金融结合的探索。

三是信贷资金与环境“资源”相对价格的变动。人们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使得环境成为一种“资源”。环保评估、“碳交易”机制等,开始使得企业更加认识环境作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通过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找到了应对生产要素价格持续升高和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方法,较之以往更加主动地将资金投入到了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上来,资金在与环境“资源”的配比中发生相对价格变化,改变了资金在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中的价值地位。这种变化使信贷资金投入循环经济,开始与环境的更好结合成为可能。

四是其他制度安排的改变。其中一例,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成为控制CO2排放的一个全球性制度安排,同时提出了“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行”、“清洁发展机制”3种灵活的减排机制,使得环保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变成合作伙伴关系,如卖碳业主既能够获得资金的支持又能获得环保的收益。“碳交易”市场的制度安排,逐渐引导

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银行贷款在内的碳金融市场。相似的制度安排,开始促使金融参与到了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中来。

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外部环境开始发生变化,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不但能够获取履行社会责任上的满足,而且开始通过推动循环经济的技术变迁,参与到循环经济所创造出的新的收入流的利益分配之中,这为金融支持循环经济提供了激励作用。然而,外部环境的变化,相应的技术变迁,仅仅改变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利率敏感性,在信贷供需曲线上只是斜率的变化,对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金融覆盖风险的最低利率要求并不产生决定性影响。

四、政策激励、价值发现与信贷供需均衡

正如林毅夫在《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中指出,“为了一个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冒超一般化的风险去建立一种鼓励个人生动活泼地寻求并创造新的可获利的生产收入流的系统,和一种允许用时间、努力和金钱进行投资并让个人收获他应得好处的系统。”在解决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上,我们需要改变企业寻求金融支持来发展循环经济和金融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偏好,提供系统性的价值激励,通过金融在支持循环经济中的价值发现和实现,调动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实现对循环经济的信贷供给与需求间的均衡。

(一)发展循环经济,企业需要增加生产成本,但不会明显地增加其经营效益,产出的是具有保护环境和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正的外部效应。而这样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产出,至少需要来自政策上的激励,来降低生产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获取经济收益的能力,才会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循环经济具有资金需求量大、长期贷款比重高、利率要求低的特点。如果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去改善循环经济的经营效益、资金需求结构和融资能力,从而为金融支持循环经济提供更好的信用担保和资产匹配,就能够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融资提供便利。一是直接的财政转移支持,如提供利息补贴。对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的融资活动,按照信贷规模和利率水平给予一定比例的利息补贴,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这在信贷支持少数民族生产企业的特定产品生产中已经有了金融实践,并且取得较好效果,可以借鉴。二是融资便利上的政策倾斜。利用现在政策性银行,通过安排开发性金融,通过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化贷款等方式,弥补循环经济基础项目长期建设过程中商业信贷缺位问题;在资本市场完善对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功能,发展循环经济的直接融资规模;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基金,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服务;等等。三是提供必要的融资配套服务。发展对循环经济的信用评级、会计辅导和担保服务,特别是地方投资融机构和信用担保组织应体现循环经济政策性要求,加大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融资担保等中介服务,帮助企业在循环经济项目上增强承担风险能力,降低融资的担保问题和财务成本。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安排,能够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性,并且在此过程中增强其融资能力。从信贷需求曲线上来看(图2),循环经济的信贷需求曲线会由D右移至D’,与信贷供给曲线S产生交点。这表明企业在政策激励下,能够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在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供给曲线S不蛮的情况下,实现信贷供需均衡。

(二)金融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实现功能,决定其只以资金安全和效益为目标选择资金投向和规模。在不能保障稳定收益,并且可能的风险不能通过收益得到完全覆盖的情况下,信贷资金不会主动去承担社会责任,在支持循环经济上发挥更大作用。调动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同样需要政策激励,帮助金融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资金效益,从而在支持循环经济中实现资金运用的经济价值。

对金融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政策激励,应主要来源于对信贷资金的收益保障和风险分散。一是直接的财政支持。对按照市场利率投放到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信贷资金,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当然,这与财政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利息补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是补贴对象选择上的不同。同时,可以对于金融支持循环经济所获取的收益,给予税费上的减免。二是稳定资金收益的政策安排。加快推动相关金融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推动绿色配额交易等市场建设,发展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帮助金融业通过市场交易方式来获取支持循环经济的稳定的收人流。三是必要的风险分担制度。对于金融在支持循环经济的资金损失,应能够及时得到地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并且在计提损失等方面给予政策安排上的支持,以降低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风险水平。

无论是直接的财政补贴,还是提供可以分散信贷风险的工具安排,都会提升金融投入到循环经济项目的信贷资产的价值,或增强金融应对此类资产可能风险的能力,从而鼓励金融业增加对循环经济的信贷投放。从信贷供给曲线上来看(图2),金融对循环经济的信贷供应曲线会由S右移至S’,与循环经济的信贷需求曲线D产生交点,这表明在政策激励作用下,金融开始能够以更低的利率要求,加大对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

当然,目前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主要体现为向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的企业投放信贷资金。信贷资金投放后,金融业并不能直接掌握资金在企业生产中的配置情况。因此,对于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政策激励,也有可能会因为企业对循环经济信贷资金的“挪用”,发生激励效果偏移。对此,有必要在金融业建立循环经济专项信贷管理体制,以保证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资金的正确运用,从而保证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的效果。

(三)通过上述两方面政策激励,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得到了正的外部效应生产成本的补贴,金融在支持循环经济中的收益和此项收益覆盖可能风险的功能得到保障,金融有了新的价值发现,信贷资金得到价值实现,循环经济的信贷供需实现均衡,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在“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下得到解决。从循环经济信贷供需曲线上来看(图2),信贷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共同右移至了曲线S’和D’,实现信贷供需在点a(io,QⅡ)的均衡。

当然,除了价值激励的作用外,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曾指出,偏好的变化也是导致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诱因。人们的理想、风尚、信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会促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使之合理化。为此,通过对循环经济意识的宣传教育,能够改变银行家对于价值的综合考量,使得金融业在经济理性的同时,乐于去承担支持循环经济的更多社会责任,从而推动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供给曲线的向右偏移,在利率更低的水平上,实现更大信贷供应量基础上的供需均衡。

五、结语

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市场失灵,或者称之为支持乏力,根本症结在于经济理性下的价值冲突:循环经济不能为金融支持提供覆盖风险的最低收益。有关循环经济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技术变迁和环境变化,为改变这样的价值冲突提供了可能,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成本、收益和分配问题。

作为具有明显的正的外部效应的循环经济,无论是对其本身还是对支持其的信贷活动予以必要的价值激励,补偿企业和金融业作为私人部门承担发展循环经济这一公共产品生产的成本,都会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价值冲突问题,从而用“看得见的手”来解决了市场失灵问题。为此,在认同金融业的经济理性的前提下,社会公益责任规劝的同时,更有必要通过有效的价值激励,为金融业提供价值发现并最终得到价值实现的机会,从而引导金融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庞任平,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6)

[2]杨涛,全面创新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6-10-13

[3]王卉彤,陈保启,金融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双赢路径[J],上海金融,2006,(6)

[4]丁玲华,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7,(8)

[5]道格拉斯・C・诺思(美),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第5篇: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

长治市作为资源型城市,为摆脱产业结构单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延伸产业链条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自“十一五”规划以来,长治市下大力气改造提升煤、焦、冶、电等传统行业,到2010年底,逐步形成煤化工、硅工业、LED、镁工业、乙炔化工、玉米深加工6条循环产业链,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被科技部等十九部委确定为全省惟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市。随着2013年以来煤炭等能源价格下跌,全市以煤炭为主导的工业经济遭受冲击,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减少,使企业许多新上的技改项目因资金短缺导致步伐放缓。针对这种情况,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有限的信贷规模下,在信贷政策上仍然给予倾斜,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确立的重点转型企业和企业的资金需求,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使其附加产品收入不断增加。截止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非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8亿元,占到营业总收入的9%。其中,被省委、省政府确立的重点转型跨跃项目—长治市现代煤化工循环产业集聚区,共实施煤化工项目24个,煤化工产业链条由原先的4条增加至8条,煤化工产品品种数增加至19种,特别是焦化企业,在主产品焦炭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其下游产品煤焦油等产品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

二、长治市绿色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类型单一,缺乏全面的支持体系

一是缺少全方位的机构类型。长治目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长治银行、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类型单一,缺少服务循环经济专业的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类型。这样的金融支持体系内容简单,不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二是缺少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类型。长治市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类型较少,尤其是在县级以下金融网点,不能有效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目前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要求难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逐步发展成多层次的市场,力求满足各类企业的上市需求。然而资本市场对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上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发展之初,盈利能力较弱,甚至没有赢利,但发展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在向资本市场寻求资金支持时,因达不到上市要求而无法融入资金。

(二)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支持缺乏积极性

从循环经济的固有特点来看,循环经济作为转型项目的一种类型,从项目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到项目的发展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一般具有项目投资量大、资金占用时间长、资金周转率慢等特点。而且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之后,项目发展前景不明朗,无法预测其市场,因此信贷资金风险大,甚至难以收回,这些都导致商业银行对其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是追求利润的企业,在投放信贷资金时追求盈利性、安全性,如果项目本身缺乏有力的担保机制,那么循环经济对资金的要求与商业银行的标准不符,因此一般的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目前对循环经济的支持积极性还不高。尽管对于循环产业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仍缺乏与之配套的信贷体制,导致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依然较大,无法形成良性发展的资金链,更难以奢求商业银行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利率上的优惠。目前由于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缺乏积极性,造成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企业审批流程慢、门槛高,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阶段执行的效果不好。

(三)绿色信贷的执行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各个金融机构制定的绿色信贷政策,主要规定了信贷投放的方向性原则,标准综合性较强,缺乏具体的指导细则、项目目录和风险系数标准。这样的信贷标准更多地依靠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企业环保报告。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生产能力、工艺状况和循环能耗情况等没有准确的衡量标准。各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政策只能根据上级行提供的方案,依照各行的理解自主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导致各地区同一银行的绿色信贷的标准不同,相应的银行体系内绿色信贷执行力也较差。同时国家对于循环经济的准入、技术、能耗、污染排放、循环利用能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导致银行不能细化循环经济的信贷标准。

三、完善循环经济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不断尝试设立新形式的金融机构,构建全方位的绿色金融体系

在巩固现有金融机构功能的基础上,促进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建设,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不断丰富和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的服务网络。根据循环经济资金占用时间长、回笼慢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保险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资本市场发行安全性好、流动性强的金融债券或者为大型、优质的循环经济企业提供发行债券的相应咨询、结算等金融服务。

(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金融机构积极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提供相应的服务.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提供相应的投资政策,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方向引导至循环经济领域。一是政府应从长远利益出发,针对商业银行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风险高、利润回收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利用财政补偿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对循环经济稳定的财政性投入,从而在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保障的基础上,形成循环经济信贷投入的良好环境。如对于支持“两高一剩”企业的转型项目的金融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对信贷政策免收营业税。二是改变传统的支持循环经济应以政策性银行为金融主体的思想误区,在创新融资方式和风险规避方式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政策作为主要融资方式。

(三)制定科学的绿色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合理

第6篇: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融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8-0042-02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6

[作者简介]庞任平(1971-),男,湖南郴州人,经济学博士,副局长。

一、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金融创新支持和引导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企业行为模式,其思想也首先是从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循环利用而萌发产生的。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但分析到,循环经济会影响到资本循环和利润率的变化,即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是生产条件节约的一个途径,可以提高资本利润率。所以说,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体现到企业生产过程中,本质上就是一种资本逐利行为,是一种资本的节约。但是企业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会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提出更高要求,迫使企业要对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进行资本投资。企业就需要在因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而产生的资本节约与对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投资成本之间进行利益比较,当后者大于前者时,企业就会把工业废弃物置之于产权难以确定、公共性非常明显的生活环境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在一个国家认可这样一种企业行为模式的情况下,政府肯定为治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买单,对排放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即所谓末端治理。实践证明,这种环境治理模式,成本巨大,而且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就很难恢复。

因此,循环经济上升为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其系统发展,也就成了客观必要,也顺理成章。它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经济增长,客观上要求在企业经营行为过程中,不仅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环境也应该是生产要素。需要在传统的市场经济框架内引入环境规则和环境交易制度体系,通过从废弃物被动的“末端处理”转向在生产和消费和源头控制废物产生的“管端预防”为主,配合废物回收再利用和减量法的方法,形成避免废物产生的机制,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

这种循环经济增长模式的推进,实践中主要依靠三种力量。一是通过立法,构建市场规则,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排污权交易制度,对废弃物排放采取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明确的经济责任制度。二是国家出台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使循环经济中的资源利用和废弃物处理具有市场比较优势,例如,日本对循环经济企业采取财政补贴等措施。三是通过舆论宣传等非政府行为,建立环境伦理道德体系,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和废弃物的自觉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不管定位于企业的经济行为模式,还是定位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主体都是企业,是主要推动力量。但企业的市场行为是逐利的,需要成本,一旦企业通过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获得的利益小于其投资成本时,企业要么主动退出生产,要么污染环境,循环经济就很难积极主动推进。

因此,在循环经济的推进过程中,不仅需要国家出台法律明确企业排污准入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还必须同时把企业行为的利益导向结合起来,企业变被动为主动。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关键领域之一,金融资源的配置创新,引导企业走向主动、走向自觉,就要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金融创新是以节约资源消耗、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以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运作规则为依托,通过创新金融组织、创新金融绩效评估、开发环境金融产品,并形成合适的金融产品结构,为循环经济的推进提供充足的金融资金。

二、金融创新支持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向和领域

金融创新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也不是万能的,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同时,金融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也是稀缺有限的,支持对象需要有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合理有效配置,使其经济效用最大化。从西方国家的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看,金融创新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应该立足于以下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

一是引导企业以清洁生产、3R(“减量化、再使用、再生化”的简称)、节能降耗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生产转型。企业要进行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循环经济生产,会使项目建设投资额增大,一般来说,其投资规模会增加1-2倍,会影响企业的资金投入能力,需要金融手段支持。

二是用金融手段引导、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单个企业内部的再循环,促进资源和能源的再利用;第二个层次就是通过不同企业之间或不同产业之间的循环,组成生态工业链,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三个层次就是通过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形成社会整体内的循环。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循环利用机制,都会发生较大的投入,而且企业之间的投资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投资风险难以避免,并影响对方的生产运转及效益,因此,需要系统的金融创新为其提供支持。

三是利用金融创新手段为基础性强、投资期较长的绿色产业、分解产业、区域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利用、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等环节提供资金保证。

三、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体系

(一)建立专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资金的政策性金融组织。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本质就是增值和逐利,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等在内商业金融机构在经营金融资本的过程中,就要追求利润最大化,提高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然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过程,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生产,还是生态工业链的建立,项目投资规模大,不确定性强带来资金回收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投入-产出比。这种投资及生产经营特征与商业金融机构的逐利行为存在一定矛盾,循环经济的推进容易出现资金供给的“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创新金融组织,通过建立政策性金融组织,弱化投入循环经济生产的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政策性或廉价资金支持,为其提供资金成本低等市场竞争优势。这类金融资金应该重点投向“生态工业园”的系统设施投资、绿色产业和分解产业的开发、区域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发展利用、技术支撑体系等领域和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性金融组织,重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创建政策性商业银行,为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提供期限长、利息率低的政策性信贷资金。二是创建政策性投资开发公司,这种政策性投资开发公司,以政府性资金为主,但股权宜多元化,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三是创建政策性担保或保险公司,这类公司的作用主要在于为上述领域的投资提供风险担保,吸引盈利性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并从经营管理中分得利润。

(二)组建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券募集资金,交由专业人士组成的投资管理机构操作,基金资产分散投资于不同的实业项目,投资收益按资分成的投融资方式,具有“集合投资,专家管理,分散风险,运作规范”的特点,其投资方向一般是跨行业、综合性、以符合组合投资原则并且避免蜕化为某个行业的行政附属物的大型投资项目。

在不同区域组建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的建设,包括不同企业之间或不同产业之间的生态工业链及“生态工业园”建设,以及社会整体内循环的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绿色产业等,具有跨行业、综合性、系统性、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强、从长期来看又较好盈利模式的特点。从融资管理上说,这些系统建设项目,涉及专业知识比较多,环节多,难度大,作为主要面对单个项目的商业性金融机构,难以适应。另外,系统建设的资金需求量大,一个金融机构难以提供大量有效资金,循环经济产业基金可以利用其开放融资、共担风险的优势,面向社会筹集大量资金。

(三)绿色抵押等银行类金融产品及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支持循环经济的银行类金融产品创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国家出台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在发放商业贷款时,必须把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体系。第二层次是要求商业银行设计开发绿色环保信贷产品,专门用于支持企业以“3R”为原则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以及企业能源和资源的再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生产转型,企业凭借生产经营项目的“绿色因素”获得专项绿色抵押贷款。第三层次,创新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价机制,从信贷结构、营业收入与利润结构、费用结构等着手,把支持循环经济的因素列入权重系数,并与商业银行的央行再贷款利率、银行准备金率等监管因素结合起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商业银行资金投入存在专业性强、风险也较大、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等因素,因此,对支持循环经济的营业收入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倾斜,降低面对循环经济生产的资金经营成本。金融产品风险评价及金融机构的业绩评价一旦引入循环经济因素,或者说环境因素,绿色会计报表就会得到大量运用,“绿色信息”就会成为会计报表必须体现的重要信息。

第7篇: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难免会犯片面性的错误,过于追求经济发展和繁荣,而忽略了对我国资源存量的保护性利用和对环境承载力的考虑,这导致我国资源出现短缺化、环境出现极度恶化等问题。因此,在这样岌岌可危的情况之下,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保护我国环境的当务之急。但是,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在发展的同时毫无疑问会遇到一系列的障碍性难题,本文就是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难题进行探究,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1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1.1缺乏行之有效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保护制度和政策

目前,我国所存在的制度是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我国并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来制约和引导人们学会保护资源和环境,基本上还是依靠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道德有的时候对于人的约束是有限度的,并不能够有效地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的激烈,很多企业为了获得良好的市场占有率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之间出现了过度竞争的现象,甚至很多企业为了私利,假冒伪劣,浪费资源,部分企业经常会出现过度包装产品和使用一次性包装产品的现象。这些行为都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因为根据国家包装技术标准要求而言,作为产品的外包装其价值不允许超过产品本身的7%,但是我国的很多产品的外包装价值已经远远超出国际包装标准的要求,甚至有的外包装价值已经超出本产品的20%左右,这种过度包装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就是对于资源的极大浪费。除此之外,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在税收制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就是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获得高速发展,国际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却并没有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制定能够与国际相接轨的税收政策。在这里我们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国外对于废旧轮胎早已实现循环无偿使用政策和免税政策,但是在我国不仅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其税率还要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税率。这种税后政策的滞后性,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

1.2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规

目前,我国关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存有的漏洞还比较大,这极其不利于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且,关于如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条例都比较少,现存的法规条例所规定的内容具有很多的不清晰和不合理之处。这种模糊性的概念导致很多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为了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不惜以损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另外,我国各地区的政府和执法部门在执法的过程中也有疏漏之处。因此,健全我国的法律法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经之路。

1.3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还存在思想上的障碍问题。首先,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正确,存有暴发户的心理,部分人总是想通过金钱购买更多的产品证明自己的优越感,而忽略所购买的产品对自己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在这种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影响下,无形之中就造成很多的浪费。因此,作为消费者对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必须要负有部分责任。其次,我国民众受到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人们的思想观念没有发生改变,没有意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就无法从行为上对自己进行约束。

1.4社会机制滞后,影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想要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发展机制,只有二者进行有效配合,才能够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机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跟上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可以看出,我国循环经济之所以发展得如此缓慢、推进得如此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社会机制滞后所导致的。首先,我国政府虽然在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并与之制定了相应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总体来说动力非常足、态度非常积极和明确。但是在落实到地方的过程中,难度被不断地扩大,地方政府难以有效的贯彻中央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互相推诿,缺乏执行力。地方环境部门和地方经济部门之间更是难以有效地配合,常常出现环境保护部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希望实现经济和环境之间共同发展和促进的局面。而经济部门则是“只扫门前地上雪”的情况,更多的考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忽略对于当地环境的考虑。其次,各个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动力不足,产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因为企业本身就缺乏内在动力,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充分认识,并且责任感比较低,意识不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第二是因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技术力量,而有些企业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对于循环经济发展这一方面没有办法投入大量的资金,自然而然也就无法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那么也就无法达到环保排放、降低消耗这一目标了。最后社会民众的认识不足,参与性不强。我国民间的环保群众性组织寥寥无几,而单单依靠政府和环保部门来组织和实施环保活动的话,所取得效果又不是十分理想。这些问题都是阻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因。

2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2.1建设行之有效的制度

我国想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要积极建设行之有效的制度,也就是要以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为中心,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能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制度,进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将生态环境和资源作为首要考虑的前提,明确生态环境、资源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明确问题之后,再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首先,建设激励机制,我们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又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这就要求政府先做好政策导向工作,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如直接投资、政府补助、给予贷款支持等政策,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其次,建设环境保护机制。这就需要完善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政府和市场相互结合,构建新的环境保护机制。既要对资源的开发使用进行严格管理,如明确规定资源勘察和开发的条件、对资源的使用方式进行合理利用与安排,还要综合考虑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三者之间的良好循环。最后对于我国的税后政策也必须要积极的进行改革,要相应的进行调整,使其跟上循环经济发展的脚步。第一,对于一些归属于循环经济型的企业要实施一定的免税政策和政府补助;对于资源税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等。第二,完善我国的关税政策,对于一些污染比较大、消耗能源比较严重的产品提高其出口关税率。

2.2构建完整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

在我国想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完善其法律制度,为其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撑。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可以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再借鉴一些西方相关的法律制度。而在完善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尤其要以明确循环经济主体的责任为核心。首先,明确政府责任,也就是说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将生态环境作为资源归属到政府的公共管理之中。其次,明确企业责任,尤其是要强调企业在污染物排放方面的责任,明确企业对于废弃污染物的处理、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后,明确社会公众的责任,明确公众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等。作为公民要知道自身有权利了解自己是否处于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中,一旦发现问题,公民可以对排污企业进行举报,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明确责任之后,就可以从以下几点对法律体系进行完善了。第一点,我国要对宪法进行修订,将循环经济的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相关内容归入到宪法之中。第二点,对于现存的循环经济法方面的相关法律进行归纳、整理和修订,制定一部相对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第三点,制定专门性的针对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2.3创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我国想要大力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仅需要依靠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我约束,也更加需要社会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而想要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让人们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当中来。首先必须要积极展开关于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社会民众充分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于自身的益处,当循环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之后,社会民众自然而然就会将其转化为行为,进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工作。例如可以通在教材中深入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内容,影响到学生,进而让学生影响到家庭、扩展到社会。还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等方式,通过电视、电脑、广告等媒介方式传播循环经济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个人。其次,改变社会公众的不良消费心态,让其消费观念变得正确和健康,积极倡导绿色消费观,使人们自觉意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鼓励人们购买耐用性产品,尽量避免购买华而不实、包装严重超标的产品。鼓励每个人做好节约水电、废旧物品二次利用的工作。

2.4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发展机制

为了避免之后的社会发展机制影响到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发展机制。第一,中央政府要将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政策贯彻实施下去,加大其执行力度,要求各地方政府必须积极配合工作,不得推诿躲避,促进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第二,地方经济部门和地方环保部门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部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门,必须要紧密配合、互相促进,才能够让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顺利开展。第三,企业提高内在动力,实现技术创新。

3结语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是必然的趋势,为了让人们生活在蓝天下,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加有保障,我国必须克服重重阻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王汉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2016(12).

第8篇: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一)制度支撑

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

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二)管理支撑

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三)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四)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第9篇: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学;原理

一、循环经济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经济学认为,要相实现经济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使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保持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就是经济系统活动必须遵循的“生态真理”,以维持生态经济大系统的整体均衡与功能持续。生态经济学不同于传统经济学中资源无限的假设,而是以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为研究起点,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研究对象,以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为研究目的新兴经济学科。

二、循环经济以资源稀缺论为前提

在经济学领域,稀缺性指的是:相对于人类需求欲望的无限性,人类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总是明显不足,即稀缺(scarcity)。由于物质稀缺性的存在,各种经济问题相继爆发,为了解决这些经济难题,经济学应运而生。因此,经济学的经典定义为:“经济学是一门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的科学。”

三、循环经济以经济效率理论为目标

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帕累托最早提出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帕累托效率又称为帕累托最优,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使任何两种产品对于任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任何两种生产要素对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从而达到任何资源的再配置都已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的同时,使一些人的处境变好。

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提高生态效率。生态效率被用来表示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分离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绿色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所谓生态效率,是经济发展的价值量与自然资本(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功能)消耗的实物量的比值,即:生态效率=经济发展价值量/资源环境消耗实物量。

不同于传统经济中将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恒定指标,从生态效率的角度看,在衡量经济发展的价值量(即GDP总量)时,应该考虑资源环境消耗的实物量。这一计算方式有效改变了GDP对经济增长真实尺度的扭曲。

尽管循环经济与生态效率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本质都突出了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思想,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提高生态效率,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缓环境压力的增长,直至环境压力趋向零增长。循环经济克服了单一传统经济与单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弊端,将整个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种特殊情况,按照生态系统的规律来建立其运行模式,改进经济系统使之能与生物圈兼容,最终持久生存下去。

而从方法论意义上来说,循环经济和生态效率都强调将经济和环境两个维度相结合,在提高人们福利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正是由于二者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可以用生态效率来衡量。也就是在循环经济条件下,效率不再仅仅是指经济效率,而是更加强调社会效率,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应用,强调循环和生态效率、要求资源多次重复利用,并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

四、循环经济以外部不经济理论为核心

“外部性”又被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的影响,这种影响无关于各方应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获得的相应报酬,是外在的影响。对旁观者影响的后果既可能是带来福利的损失(成本)也可能是福利的增加(收益),前者被视为“外部不经济”,后者则被视为“外部经济性”。环境污染(负外部效应)和环境保护(正外部效应)正是外部性理论中最为典型的例子。

在经济学领域,污染被认定为外部不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在外部不经济理论中,污染被界定为未签订契约就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强加给他人,使得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失。从这个角度说,污染是违背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在经济学领域看来,这种表现出外部不经济性的污染问题主要是由生态环境资源为能够被作为上产要素而界定其产权所决定的。

不得不承认,由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天然性、流动性、外部性等特征使得其产权难以实现私有化,任何私人和企业都无法独立掌握这种产权并有效实施,降低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只能由国家政府代表社会来实施。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它力图通过私人成本社会化转变为私人成本内部化来减少甚至消除社会成本,在避免污染的同时也不给任何人污染的权力,最终达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

五、结语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资源循环为手段,以解决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间矛盾为目的的经济学科。通过对循环经济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进行探究,不难发现,循环经济是一门综合运用了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经济效率学说以及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新兴经济学科。循环经济的产生遵循着传统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又对其具体实践模式进行了创新。它触发了世界各国对生态资源稀缺、经济效率和外部经济等经济概念的再认识,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对循环经济进行经济学解释,能够使人们了解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为解决环境恶化与经济增长间的矛盾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2004,(1)

[2][美]赫尔曼·E·戴利著.诸大建,胡圣译.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55-156

[3]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第1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

[4]阮洪.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学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

[5]闫敏,高辉清.从循环经济看传统经济学的缺陷[J].现代经济探讨,2006,(1)

[6]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