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研究分析范文

科研研究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研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研究分析

第1篇:科研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训练;教学改革;SRTP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218-02

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SRTP是浙江大学于1998年开始实施的[1],其目的是加强本科生的分析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浙江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的重点高校,特别重视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本科生提供了各式各样参与科研项目的平台,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实验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等。但参与人数最多和普及面最广的就是SRTP了。从1998年开始,浙江大学SRTP至今已进行了18期。在学校层面上,由刚开始时的立项七十余项,发展为现在的一万多项。而且经过18年的执行,SRTP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运作体系。但是仍然具有一些欠缺,特别对于具体学科,SRTP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尚需进一步探索、思考和完善。本文在总结浙江大学数学与科学学院(简称数学学院)近两年SRTP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和思考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针对数学专业的特点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为提高校数学学科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数学学院近两年SRTP的现状分析

从2013年的第16期到2014年的第17期,浙江大学数学学院本科生参加SRTP共115项(详见表格1)。第16期校级立项30项,院级为33项(共63项)、第17期校级为16项,院级为38项(共52项)。参加人数分别为84人和104人,其中大二的学生占75%左右,其余为大三和大一的学生。从表1可以看出立项项目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校级立项少了近一半,校级投入经费更是削减了一半以上。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却在提高,学院的立项数和投入经费都在增加。参与SRTP主要的是大二学生,说明了这些学生经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和适当的专业训练后,对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意愿,同时也有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结合的强烈愿望。总体上,两期SRTP的研究过程比较顺利,也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参与的学生都反映在SRTP中受益匪浅。学生从开始申请时的各自组队,分工协作,相互交流;到执行期间,寻找、阅读大量文献,充分了解与课题相关的知识以及已有成果,然后与导师讨论,建立数学模型,验证模型并修正不足之处。最后对相关问题得到不同的成果。通过上述这些环节,使学生们在分析,判断和总结等重要个人能力和科研水平上都得到提升。

二、数学学院SRTP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SRTP激发了本科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了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但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性质等原因,SRTP在实施过程中仍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研究成果单一。由于数学学科偏向基础性研究,基本上以理论研究为主。SRTP在立项时或多或少偏向于理论研究型的项目,这也导致了只能选择科研论文作为研究结果。不同于工科学科或者医学生物学科的实验研究,基础性研究缺乏直观性和欣赏性,这就使得在选题时,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兴趣,或者在开展过程中容易丧失积极性[2]。

2.专业知识不足。数学学科的SRTP立项项目往往是理论性研究,甚至是导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这使得对参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需要较高的要求。而参与者多为大二的本科生,基本上只学了一年半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没学过多少,有的是刚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程。这对于理论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3.交叉领域不多。从以往SRTP立项的情况来看,小组成员以都是数学学科的学生居多。这就造成了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大致一样,知识储备基本相同,看待问题会有一定的相似性,很难对项目研究有突破性的想法和创新。甚至对于涉及范围比较广的课题,在阅读非本专业方向前沿文献时,都会存在比较多的困难。另一方面如果立项的项目为数学理论型的课题,那么其他专业的学生很难参与的,即便参与也发挥不出他的作用。

4.执行时间偏短。SRTP执行的周期一般只有一年的时间。本科生参与SRTP科研训练都是业余时间。而数学专业的学生学业繁重,因为数学的专业课程需要他们大量练习后才巩固和吸收。因此他们真正参与SRTP科研训练的时间基本上只有假期。还有数学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过程,这要求学生对某些问题需要反复推导、演算、论证,甚至有可能一种方法或者一种思路在经过大量研究后发现是错误的或者不可行的,需要从头开始另找方案。

三、数学学院SRTP的对策和建议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SRTP已经成为本科生参加科研研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但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学校努力在各方面进一步完善SRTP。我们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针对前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1.延长执行时间,加大资助强度。SRTP只有一年的执行周期对于理论性学科来说都是偏短的[3],尤其在数学学科,SRTP时间偏短更是一个普遍现象。本科生是利用课余时间参与SRTP科研训练的,而数学知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比如学习计算方法,必须有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基础。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不是短期快速能完成的,需要反复做题练习,前后知识贯通,深刻理解后才有可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因此可以适当延长SRTP的时间,例如一年半,或者两年,甚至可以与毕业论文进行衔接。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一些相关知识和开展研究讨论。经费投入的多少与数学学科SRTP开展的情况紧密相关。从表格1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学校投入经费的减半,致使第17期校级立项数比第16期少了14项近占50%。虽然数学学院加大了投入经费,但学院的能力毕竟有限。事实上,从全校SRTP立项总数来看,数学学院的立项数是非常少的。因为,强烈建议学校加大对理论性研究学科的投入,特别是对数学学院的经费投入。从而可以让数学学院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和受益于SRTP[4]。

2.加强学科交叉,激发研究兴趣。SRTP学科的交叉不仅有利于激发不同的科研兴趣,提高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学科交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不同学科学生的交叉。在SRTP申请时,鼓励不同学科的同学一起组队申报。这样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问题,相互学习和优势互补。其次是不同学科教师的交叉。鼓励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带队,立项课题上可以兼顾理论和实际应用型,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而且在执行过程中,能从不同的专业上指导和引导学生。既然SRTP的目的是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提高其综合能力,那么不妨提供一些多学科交叉的探索性大方向,让本科生在这些方向中按照自己的兴趣,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再确立精细的研究课题。当学生对SRTP具有发自内心的兴趣时,他们会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去进行研究学习,不会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且带有兴趣的学习,容易获得启迪和灵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5]。

3.鼓励教师参与,增加技术指导。在SRTP中,教师需要在项目选题、文献搜索、研究方案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并且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指导、把握方向等。然而由于教师自己的工作任务多,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科研压力过大,使得他们作为SRTP导师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完全胜任导师的角色。另一方面,当研究遇到问题时,往往需要指导老师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所以不但要求导师有耐心还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因此,强烈建议将SRTP的指导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任务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SRTP的指导。同时,需要在SRTP各个环节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研的技术指导。从项目选题和申请立项开始,由于学生知识和经验等限制,在选题上会比较茫然和不明确性,有些题目太大或者太难,适当的指点对后面的立项和研究都大有益处。立项后参考文献的选取同样需要指引,哪些文献精度、哪些泛读等既可以节省时间,又不乏重要性。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导师的指导外,可以安排各项目组之间的交流,以及以往的SRTP小组来介绍成果和经验交流等。项目结题后,创建交流平台或者刊物论文,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讨论或者评选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SRTP:浙江大学本科生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55-58.

[2]阳明庆,李荣隆,赵庆源.基于层次式创新实践模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98-99.

[3]汪志南.农科类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及创新实验项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国农业教育,2015,(2):8-11,18.

第2篇:科研研究分析范文

>> 基于科研需求的中医院校研究生信息素养调研与分析 独立学院科研现状分析与服务策略研究 松江大学城餐店订单管理现状调研与分析 美国大学和学院治理结构与特征研究 美国凤凰城大学的商业模式与管理体制研究 美国研究型大学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情况与启示 中国科研院校文科科研实力的量化分析与比较 工科院校大学生“软实力”的调研及结果分析* 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调研与启示 信息化增强科研实力 做好科研院所调研信息工作 大学城发展与历史保存:以美国维吉尼亚莎城为例 美国反恐软实力研究 美国州立大学学院设置研究及启示 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模式与载体分析 研究型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驱动力分析与思考 沟通与管理,构建基于大学城空间的科研管理服务系统 H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研分析 基于需求分析的医学院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研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信息化分析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6-01.

[3]Stanton,J.M..Critical ethnography:Methods,ethics,and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06,9(3):404-407.

[4]Holmstrom,J.,Sawyer,S..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blinders:exploring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ers black-boxing of the emergent character of requirement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1,20(1):34-47.

[5]邱均平,杨思洛,周春雷.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论文的作者分析[J].情报学报,2009,28(4):626-633.

[6]王孝宁,崔雷.2001-2006年国际情报学研究的引文分析[J].情报学报,2007,26(3):399-406.

[7]Noreault,T.,Koll,M.,Mcgill,M.J..Automatic ranked output from boolean searches in Si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77,28(6):333-339.

[8]Tessier,J.A.,Crouch,W.W.,Atherton,P..New measures of user satisfaction with computer-based literature searches[J].Special Libraries,1977,68(11):383-389.

[9]Eisenberg,M.B..Measuring relevance judgment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88,24(4):373-389.

[10]Eisenberg,M.,Barry,C..Order effects-a study of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presentation order on user judgments of document relevanc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88,39(5):293-300.

[11]Schamber,L.,Eisenberg,M.B.,Nilan,M.S..A reexamination of relevance-toward a dynamic,situational definition[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90,26(6):755-766.

[12]Benjamin,R.,Wigand,R..Electronic markets and virtual value chains 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5,36(2):62-72.

[13]Crowston,K..A coordin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process desig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7,8(2):157-175.

[14]Zhang,P.,von Dran,G.M..Satisfiers and dissatisfiers:A two-factor model for Website design and evalu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2000,51(14):1253-1268.

第3篇:科研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现状调查;科技人力资源;评价体系;激励机制;薪酬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243-03

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队伍主要包括技术人员、文献情报人员和项目秘书三大类。具体地说,设置科研辅助系列岗位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能够顺利开展科研工作,科研辅助系列人员则是为完成科研项目而提供支持与服务的人员,包括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文献服务、企业与事业等单位,为从事科研、开发和产业化工作,直接提供设备操作与维护、测试与分析、试剂试样与试品加工、文献情报等服务工作,以及进行实验室、科研项目和研究生管理等有关工作的人员[1]。根据国外多年的运作经验表明,科研辅助人员已经成为科技人力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队伍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既往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已经开始意识到科研辅助系列人员队伍的重要性,但是有关科研辅助岗位设置及其人才队伍建设与有关配套政策的制定等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在认识上还存在许多误区,国内对于这方面的调查、分析与研究的文章也非常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第十三条提到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套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科技体制制度,以尽快实现科技强国梦目的。科技体制的改革,应该以能够激发整个科研体系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为重要出发点之一,其中也应该包括提高科研辅助人员的积极性。可以预见,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科研工作一定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队伍的建设也会得到重视和加强。本文对于国内正式发表的有关我国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目前的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及如何促进科研辅助系列人员队伍建设的文献进行回顾。

一、我国科研辅助人员队伍现状及成因分析

1.科研辅助人员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有不同的调查资料结果都显示,科研辅助系列人员的年龄结构老化。其中以40岁以上为主,甚至高达83.5%[2]。科研辅助系列人员的学历结构,从总体上看,本科学历以上者比例低,本科及以下学历人员占64.3%[1];即使部分达到本科者也大多是在工作后通过函授等途径进修获得的。科研辅助系列人员的职称结构调查显示,高级职称比例极低,在有些单位的科研辅助技术人员中,正高级职称者几乎没有,而中级职称与初级职称者占65.4%。但是在从事科研辅助的文献情报人员[2][3]中,无论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还是职称结构方面,都明显好于从事科研辅助的技术人员。这是由于文献情报人员均来自高校的图书馆,与技术人员相比,常常拥有比较稳定的工作队伍,在考核评价、培训交流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体系。所以从目前现状看,科研辅助文献情报人员的结构层次相对比较合理,可能是我国科研辅助人员系列中结构层次最好的一支队伍。

科研辅助系列人员队伍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科研辅助系列人员的地位与待遇普遍存在问题,导致这支队伍人员不稳定。尤其是受到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研究生和年轻教师,特别是男生常常不愿意进入科研辅助系列编制,那些在编的年轻教师更不愿意持续进行科研辅助工作。另外,有些学校在引进科研辅助系列人员时,男性容易进,女性难以入。这种性别歧视的做法,严重阻碍高学历层次人员进入科研辅助系列岗位工作。此外,可能与科研辅助系列岗位的工作性质有关,比如其主要工作是进行有关实验工作开始的准备、技术操作、数据收集与整理以及管理工作等。由于这一系列工作的复杂程度并不高,也就决定了并不需要从业人员拥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导致了在科研辅助系列人员队伍建设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的在相关业务的处理能力、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相关科研单位的投入与产出效率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可能会影响科研单位的实际研发能力。

2.科研辅助系列岗位比例低

200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在31个国家中科研人员与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比例的中位数为1:0.59。其中,美国平均1个科研人员工作时,另外提供1.06个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支持其工作;德国、法国和中国台湾的相关比例为1:0.7;荷兰平均1个科研人员有1.3个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支撑其工作,是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与科研人员的比例最高的国家。相比之下,2005年在调查的31个国家中,中国科研人员与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的比例仅为1:0.22(排在第29位),平均每5名科研人员才拥有一名研究辅助系列岗位人员帮助其工作。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进行的“科研辅助人员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科研活动中,有一半的辅工作是由科研人员自己承担的。这一结果说明,科研人员从事了50%的辅工作,这不仅造成科研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显著增加了科研人员工作压力[1]。在我国目前专职科研人员仍然非常缺乏的情况下,这种状况应该尽快扭转。

3.科研辅助系列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不足

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对于科研辅助系列岗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调查显示,仅仅有6.9%的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对于科研活动能否成功具有重要影响,25.6%认为有很大影响,44.9%认为有一定影响,15.9%认为影响很小,6.7%认为没有影响。甚至有部分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在科研人员面前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否定意思和自卑感,认为自己发挥的价值和作用非常微小。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期望获得跟一般教师同等待遇,同等晋升和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受困于自身的知识水平、个人能力和岗位区别等限制,无法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那些自我期望值越高的科研辅助系列人员,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可能会更加激烈,产生的压力就更大,就越容易出现对自身所从事的科研辅助工作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并且也不利于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对于自身价值的认定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4.科研辅助人员的待遇低、流失率高,工作积极性不高

有调查结果表明,近三成科研辅助人员对于收入“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1]。其他在“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等基本福利待遇方面,与同级别科研人员相比较,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此外,科研辅助系列岗位工作的强度大、重复性高。有调查结果显示,57.4%的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认为,所从事的工作中重复性劳动占40%以上,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普遍认为自身的工作强度比较大,其中20.1%人员认为“工作强度很大,经常需要加班以完成工作”,43.5%的人员认为“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时间内很紧张”。此外,科研辅助系列人员始终待在实验室工作,从事的是一种与外界几乎无沟通、低回报、高压力的重复性劳动。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不足、流失率增高。

5.缺乏针对科研辅助系列人员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目前,尚未形成根据科研辅助岗位工作的性质、差别和特点,来制定具体细致、科学完善的科研辅助系列岗位分类定级方案,也没有重新认定科研辅助系列岗位工作标准及其评价方法;更没有建立针对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的评价体系,并出台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指导意见。从而能够使科学研究单位在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下,对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进行合理评价,以突出科研辅助系列岗位的特征。在进行职称评定时,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常与科研人员混同在一起参与考核评定,评价标准都是以科研论文、科研基金、获得成果、参与项目的名次等以通常以科研指标为主的导向。此外,科研辅助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窄,专业发展通道未与岗位需求相互吻合、职业晋升的有关规定不够科学合理等因素,也影响对于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的激励效应。这些是影响科研工作进一步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

二、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科研辅助人员队伍建设

1.思想上明确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是科研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在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研辅助系列人员队伍又是科研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科研辅助系列人员队伍建设对于保障和推动科研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是适应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应该站在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大气候中和促进科研能力提升的大背景下去认识这个问题,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工作措施。应该将党的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努力拓宽科研单位辅助系列岗位人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研辅助人员队伍,是提高科研质量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保证。要采取切实措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增设科研辅助系列人员岗位,扩大科研人员与科研辅助人员的配置比例,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建议目前应使科研人员与科研辅助系列人员的比例提升至1:0.5甚至更高[1]。

2.制定并完善科研辅助人员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对于科技人员的评价与考核中缺少人员分类特征,对于各种类型人员的评价标准及方法趋同。特别是没有专门针对科研辅助人员的有关标准,不利于科研辅助人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应该根据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工作的性质、特点和差别,制定科学完善、具体细致的科研辅助系列工作岗位分类定级方案,重新认定科研辅助系列工作岗位标准及其评价方法[1]。建立针对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的评价体系,灵活用人机制;出台关于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指导意见。创新激励机制,为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设计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个人成长机会、发展空间与职业规划,能够使得高、中、初级职称的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感受到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福利预期。这样做能够极大地稳定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队伍,避免人才流失。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高级科研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素质,稳定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队伍,促进我国科研环境管理水平尽快与世界接轨,就是构筑基础科研的基石。

3.提高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强化自身价值观念

科研辅助系列人员应该加强学习,端正认识,充分认识到科研辅助人员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关于自我价值意识的培养、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达到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好的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队伍的目的,对于保障和推动我国科研实力的提升和提高科学技术核心竞争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该加强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内部竞争机制的沟建,促进科研辅助系列人员研究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科学研究相关单位应该给予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更多的关心和政策上的扶持,鼓励他们在完成正常工作任务之后,多进行经验总结和发表学术论文,并应在这方面给予经费支持,使这一弱势群体逐渐转变为强势群体,使科研辅助系列人员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也能够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认可的荣誉感。

4.建立科研辅助系列人员合理的薪酬体系

为了稳定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队伍,留住和吸引国内外高技术层次的科研辅助系列人员,应该对于科研辅助系列进行岗位评价,科学合理评估岗位价值,设计符合岗位价值的薪酬体系。需要通过科学方法,对于科研辅助系列岗位进行价值要素的提取,并构建岗位价值要素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于科研辅助系列岗位进行能级框架的研究,对构建公平的薪酬体系具有重要价值。这样做可以改变已经显露弊端的外部激励机制,不再以传统的科研成果等指标来量化考核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

如果从科研人员与科研辅助系列人员接受基础教育的投资、工作承担的责任、风险、压力和可以接受的心理落差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科研人员与科研辅助系列人员合理的薪酬比例在1:0.8比较合适。

参考文献:

[1]陈广仁.中国科研辅助人员状况调查[J].科技导报,2009(19):118-119.

第4篇:科研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科研组织模式;研究载体

中圈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交叉学科研究是指两个或多个学科相互合作,在同一个目标下进行的学术活动,它源于对单一学科无法或是无意对某些重要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掀起了交叉学科研究的热潮。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已经具备了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有利条件:首先,交叉学科研究是我国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热点,各级部门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中,涉及环境、能源、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的科研工作都需要通过交叉学科研究解决;其次,研究型大学具有多学科性、科学研究性和基础性等特点,承接了大量国家和地方的重要科研项目,具有从事交叉研究的优势,一些研究型大学已经把交叉学科作为学科发展的重点,并将交叉学科研究作为大学组织科研的重要形式。

交叉学科研究的复杂性远远高于单一学科的研究,如何将不同学科的资源有效组织起来,为了共同目标协同工作是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关键问题。为此,必须科学设计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模式和载体,这是促进学科交叉快速、高效、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在此领域的实践还不成熟,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影响了交叉学科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对国外交叉学科研究的经验介绍与借鉴研究;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动力机制、认识论基础、评价标准、经费支持、团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对跨学科组织发展、大学学术组织再造、大学研究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从整体来看,国内对交叉学科研究组织模式方面还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指导实践。因此,深入探讨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模式、载体及其相互关系,寻求克服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局限性的途径,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型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模式

1.1 组织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1.1.1 集权与分权理论该理论可用于探讨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该模式与载体的应当性和生存能力,通过寻找“集权与分权的黄金分割点”,帮助研究型大学提出对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开展交叉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对策。学术研究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它要求自由的思想空间,即在工作性质方面具有自由特性,分权的管理手段适用于学术研究组织的管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现实社会已成为一个环境变化极快的不稳定圈,交叉学科研究组织自身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纯粹的分权已经无法再发挥原来的推动力,必须辅以集权,才能使交叉学科研究快速发展。因此,集权与分权在交叉学科研究的使用规律与一般组织发展相异,表现为早期分权为主,之后集权为主,现代又回归到分权为主、集权为辅的状态。换句话说,集权与分权的“摇摆规律”是从分权开始的,而不是和一般组织那样从集权开始。通过观察集权和分权在大学中的交替使用如何在组织变化中发挥作用,可以分析大学在交叉学科研究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该采取何种管理手段。

1.1.2 学科结构理论学科结构是学科内在逻辑的集中反映,也是学科空间分布和时态变换结合方式的选择。其中,学科结构相关协同律是指学科相互联系协同发展的规律。这一理论可以为深入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驱动力、交叉学科研究模式的组织构想等提供思路。

1.1.3 组织结构理论组织结构是否合理会影响组织的效率和效益。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同样面临着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更有效地实现其职能的问题。本文将应用组织结构理论分析美国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组织模式变革的典型案例,为我国借鉴他国经验提供一个理性化的切人视角,为优化我国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组织模式的实际运作和建设成效提供一定的依据。

1.2 三种组织模式

基于以上理论,可以将目前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模式分为自由交叉型、重大项目结合型、科研平台组织型三种类型。

1.2.1 自由交叉型模式这种组织模式是指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个人之间为了解决某一个科学问题,自由结合进行探索研究的组织模式,一般以一些基础性和原创性的交叉学科研究为主,以现有的研究和工作为基础。这种组织模式形式简单,涉及人员和机构少,便于管理,灵活性和适应性强。从发展历程来看,自由交叉型研究模式一般表现为两种低层次的学术研究阶段:①还未进入到合作研究阶段,仅属于学术交流,但这一阶段可为实质性的交叉合作奠定基础;②虽然此阶段已有自发的合作,但仍属于较浅层的交叉,不同学科交叉之间的深度、广度、跨度都不高。

自由交叉型模式相对应的研究组织,多是自下而上、自发成立的,可以由一些跨院系的教师组成,也可以由同一个院系的教师组成。这种研究机构多以“学科课题组和交叉学科研究计划的形式运作,通常没有固定的场所和编制”,这也是自由交叉型模式容易解散的原因,但是这种研究方式有着巨大的交叉学科研究潜力。

自由交叉型模式的代表院校是哈佛大学。北美独立战争之后,哈佛大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更改了课程设置。通过开设综合课程,进行跨学科研究来培养综合创新人才,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并且在交叉学科建设中心培养全能型人才,即“全人”。为了实现培养“全人”的目标,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由学校专门设立“部门合作基金”和“学生合作基金”。其中,“部门合作基金”用来支持非正式的讨论小组,这种讨论小组集中了哈佛大学各个学院的教师,他们就某一学术问题探讨可能出现的教学和研究合作;“学生合作基金”与“部门合作基金”大体相同,支持学生开展课程外的学术合作,尤其鼓励不同学院学生之间的合作。

1.2.2 重大项目结合型模式重大项目结合型是指不同学校之间不同学科科研团队或者同一学校不同学科院系之间的科研团队联合,共同完成一般由政府或企业提出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模式。这些重大科研项目多为国家目标或市场需求,由多个学科专家带头展开合作研究。重大项目结合型是交叉学科研究模式的较高层次,各学科之间交叉的深度、广度以及跨度都高于自由交叉型。这种组织模式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解决关系人类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这种组织模式情况复杂,涉及人员和机构多,管理起来也比较复杂,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协调才能完成。一旦重大项目结束,这类组织模式自然解散,重新结合进行下一个重大项目的可能性很小,必然在人员和机构上有所变化,但也有可能在连续的支持下发展为更深层次的融合。

在运作方式上,重大项目结合型更适于矩阵组织运作方式。矩阵组织的成员皆来源于组织中具有明确知识、技能,以及与项目竞争相关知识的不同职能部门。这种矩阵组织运作方式的突出特点是,有些科研人员或下级主管会同时接受两个直接上级的领导与指挥。优点是能有效促进多职能部门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并具有弹性、灵活性,缺点是需要认真考虑纵横两个分支系统间的责任权利协调和平衡。

重大项目结合型模式的代表院校是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发展与时代紧密相关。20世纪中叶,科学和学科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日益明显的趋势,MIT充分利用在二战中进行雷达研制的机会进行跨学科研究,发展交叉学科。在研制雷达的辐射实验室中集中了许多来自美国各地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和工程师,甚至是建筑师和历史学家等。二战虽然结束,但在二战中开始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却在MIT保留了下来。为了机动灵活地促进新兴学科的发展,MIT大力兴建跨系、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现有61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实验室或计划,从事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活动,有的还可授予交叉学科学位。在MIT要建立一个新系不容易,建立跨系、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却相对容易。各系教授获得提升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他在交叉实验室或机构中的工作成果。MIT的教师能够通过学科交叉不断开辟新领域,为工业和国民经济提供一流的科研成果,形成适合科学、工业和文化发展的新思维方式,使大学一直处于学术冲击的巨流之中,优秀者不断脱颖而出。

1.2.3 科研平台组织型模式这种组织模式是指以交叉学科科研平台为依托,组织交叉学科研究。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交叉融合。围绕广泛的跨学科问题,需要学科间有长期的知识联系、不断的思想碰撞,通过知识的渗透和方法的互补,针对稳定的方向和任务,经过长期的合作和融合,组成相对固定的、成熟的研究平台,进而逐渐培育出新兴学科,形成新的学科优势及科研亮点。按照科研平台的性质可以将此模式分为半实体和实体两种类型。半实体界于虚体与实体平台之间。虚体的研究平台更多存在于自由交叉型模式下的交叉学科研究,它们没有专门或固定的研究场所和设备等,有的还没有固定的人员队伍,甚至涵括了一大部分的矩阵研究组织机构。而实体形式管理相对简单,结构比较稳定,设有固定的研究场所、设备,有比较稳定的人员队伍,容易受到多方支持,开展交叉学科后续研究也相对顺利。

交叉学科研究模式多属于自由交叉型和重大项目型,科研平台组织型模式是目前推进学科交叉的努力方向。在组织的运作方式上,该模式一般要求系统或混合的组织运作模式。

科研平台组织型模式的代表院校是密西根大学,属于科研平台组织型模式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大学,多从战略发展层面整体规划本校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并将其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措施。美国的密西根大学是该组织模式的典型代表。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在该校享有很多的特权。为了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密西根大学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为促进学科的交叉,专门成立了交叉学科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神经学、日尔曼语言文学、药学、护理学、大学图书馆、情报学、艺术与设计、音乐等领域的专家,他们都在交叉领域教学和科研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委员会的职责是建议如何培育交叉学科,使之能够持续发展,同时指导汇编和改编著作、联合交叉不同学科领域和方法理论等学术工作;②联合聘任教授,即一名教师同时与学校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术部门同时签约,接受这些部门的考核,这种制度使教师在参与跨学科研究时,可以和所有涉及的学科单位共同签约,保证了教师交叉活动部分的工作得到承认,有利于鼓励教师从事跨学科研究和培养跨学科研究生。

2 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载体

2.1 交叉学科研究载体的划分标准及类型

目前学界对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载体的划分标准并不统一。一些学者将交叉学科研究载体分为研究组和大学研究院两种,有些学者将其划分为跨学科计划、跨学科课题组、跨学科实验室和跨学科研究中心四种,还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跨学科学院(学系)、跨学科研究院与研究中心、学科群、跨学科计划(项目组)、跨学科重点试验室、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科学园)、学科交叉研究会(协会)等七种。此外,还有学者将其划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跨系或跨学科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和独立设置的跨学科研究中心。

本文采用的划分标准有两类。一是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大学对交叉学科研究组织管理的侧重点是集权还是分权?集权与分权是交替使用还是并行使用?这些问题在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交叉学科的结合导向,可分为问题(项目)导向和学科导向。按照这两类划分标准,本文将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载体分为三类:研究组、研究中心(所)、大学研究院,并由此勾勒出一个矩阵图(如图1所示)。由于研究组是松散型结构,图中用虚线来表示。研究中心(所)和大学研究院都是以项目为中心而建立的,但大学研究院的学科数量、学科交叉层次明显高于研究中心(所)。

2.2 跨学科研究组

研究组是以项目为纽带,以完成课题为任务,由志趣相投的研究者自愿结合起来的科研团体(如图2所示)。

研究组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①没有正式的组织形式,不是一个实体组织,依赖于挂靠单位,可大大节约研究成本;②具有“有项目结社,无项目散伙”的灵活性,既可以吸引智慧力量,也可因科研告一段落而自行重新组合研究力量。这些特点使得研究组能够适应于跨学科科研项目不多、项目申请难以预测或项目综合性较小等类型的科研环境。

2.3 跨学科研究中心

近年来,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有的大学对教育科研体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其中包括在原先教研室的基础上,针对科研工作、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按学科设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所)。跨学科研究中心是承担传统院系无法容纳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研究任务的正式机构,有稳定的组织形式(如图3所示)。它具有如下特点:①其产生是许多高校在不撤销学院(系)的前提下,为了满足现代科学综合化发展和跨学科科研的要求而做出的一种两全选择;②作为多学科联合机构,主要从事学科交叉研究;③既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虚体,一般挂靠在某一学院之下,有些是学校的直属单位;④或多或少带有些行政性特征,有文本性规章制度,至少有部分固定编制的工作人员,组织存在状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⑤科研功能常常衍生教育功能。

这类跨学科研究组织可以分为国家级和校级研究中心。国家级研究中心是由国家部门重点扶植或资助学校的研究中心,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如清华大学的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煤燃烧工程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中心(所)则包括大学各种形式的跨系、跨学科研究中心(所),主要有两种:①人力、财力、物力、领导和管理都来自大学本身,即学校独办的研究中心,通常是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或产、学、研实体;②与校外单位共同创办,多数是与工商界联办,即联办的研究中心,往往成为大企业的研究基地或校企联合实体。

2.4 大学研究院

作为大学体制的创新尝试,我国大学的跨学科研究出现于1993年。这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学科组织模式,相对独立于大学内其他研究和教学组织并超越学院层次,是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开放式跨学科组织(如图4所示)。

大学研究院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独立性,存在于校内现有的科研和教学组织之外,一般由研究院院长独自领导;②项目导向型,面向社会需求,承接政府、企业的各类纵向课题;③具有研究综合性,组织申报和承接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基础性研究课题和待解决的重大瓶颈性难题;④具有人员流动性,没有固定研究人员,根据科研任务及时调整组合;⑤对社会开放,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征集和积聚优质科研资源,组织和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提高大学的学术地位以及在国家重大问题方面的发言权,以及开展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活动;⑥功能多样性,担负着除跨学科研究以外的诸如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培养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造就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和学者等任务;⑦管理服务性,主要对跨学科研究进行协调和服务,提供管理上的支持。

3 交叉学科研究组织模式与载体的关系及比较分析

3.1 研究载体与组织模式的关系

如果单纯从交叉学科的发展历程来看,似乎是研究组、研究中心(所)、大学研究院分别对应着自由交叉型、重大项目结合型以及科研平台组织型。但是综合考虑学科之间的交叉、项目运作、人员组织等一系列因素,三大主要载体与组织模式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本文按照载体与组织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集体和分权的程度,建立了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三大载体与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图(见图5)。如图所示,自由交叉型组织模式对应的研究载体是研究组,重大项目型组织模式可以存在于研究中心(所)、实验室、工程中心,也可以以研究组为载体。科研平台组织型模式下,大部分依赖的载体是大学研究院,但研究中心(所)、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作为大学研究院的组成部分,也同样会起作用。此外,研究组和研究中心主要按照学科发展的纵向需求来设置,大学研究院是按照国家的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的横向需求来建设。这种“纵横交叉”的矩阵式科研组织模式是理想的研究型大学科研体系结构。

3.2 不同研究载体与组织模式的比较

3.2.1 研究组载体下的组织模式及管理策略在以自由探索为导向的自由交叉型跨学科研究组织模式下,研究组是最好的组织结构。但随着跨学科研究的迅速发展,自由交叉型的组织模式无法适应跨学科广度、深度、跨度的急剧扩张,这意味着自发组织起来的研究组由于缺乏事前规划和协调活动的组织,显得有些被动和滞后,不利于前瞻性地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重大项目结合型的跨学科研究也是研究组的重要组织结构,不同的是重大项目结合型是以社会重大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跨学科研究的广度、深度和跨度得到一定的延伸和扩张。

管理在自由交叉研究模式下建立的研究组,大学基本上都是采取分权的方式,授予各学院的教授、学者充分的自由合作权利。首先,这是由学术研究的性质决定的。学术研究的进步,依靠的是自由的思想理论进发。这项工作经常是高技术化、高专业化,领导者的个人素质远远不能承受,无法在其过程中进行集权化管理。其次,当时的学术环境也影响了大学对交叉学科研究组织采取分权手段的决定。自由交叉型研究模式的诞生较早,当时的科研项目较小,较为分散,所需人力、物力、财力无法与现在相比,信息递增与科技进步速度也无法与现在相比。当时环境的确定性较高。这样的情况下,分权管理的信息传递成本反而更低,并且能够很好地发挥下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管理在重大项目结合研究模式下建立的研究组,大学大多采取以分权为主、集权为辅的方式,集权的目的是为了监管重大项目更好地实施执行,执行水平代表了高校的组织管理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水平。

3.2.2 跨学科研究中心载体下的组织模式及管理策略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发展程度与“重大项目结合型”的交叉学科研究模式相符,两者都是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但是这种组织已经具有了实体的性质,结构、研究人员都比较稳定,所以已经具有科研平台组织型的特质。从行政隶属关系上来说,研究中心人员直接受学科负责人的领导并在该学科所处的院系内承担教学、科研工作,在体制编制上直接归属于该学科。学科组织的负责人对中心成员在专业上的成长与发展直接负责;同时成员还要完成项目负责人分配给他的任务。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并要经常对成员进行业务上的领导及发出指示。

管理在重大项目结合型和科研平台组织型兼具的组织模式下的跨研究中心(所)时,大学大多采取集权的方式,分权的运用仅局限于科研过程中。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发展到研究中心这一结构时,已经基本具备了行政特性。研究中心与大学的从属关系,决定大学仍对研究中心有直接的管理责任。这个时候研究中心组织的成熟度已经相对较高,外部环境却越来越不确定,采取集权方式可以提高研究中心的科研效率。

3.2.3 大学研究院载体下的组织模式及管理策略大学研究院是研究组和研究中心两类模式自然发展的产物。与研究组相比,它拥有较为稳定的组织结构,独立于任何院系之上,是科研实体,可以将学校的研究特长与对社会需要的敏锐判断结合起来,高瞻远瞩地整合资源,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研究中心相比,大学研究院一方面能够在更大跨度内组织多学科的交叉,更能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有项目时研究院可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迅速组织起全校的科研智慧集体攻关;项目结束后研究人员返回原单位,并将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新的知识引入其所属学院的教学活动中去,充实和更新传统的学科领域,实现跨学科研究、传统学科和教学的良性互动。在科研设施的使用方面,研究院没有固定的设备,但可以有计划地把各院系、学科分散购置、封闭使用的仪器设备、实验室进行适当集中和科学整合,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共享。综上所述,在人才与设施整合两个方面,大学研究院都可以做到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效率。因此,本文认为目前大学研究院是大学跨学科组织发展的最高形式,下面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4 我国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组织的典型案例

目前我国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组织的整体状况是:大多数高校仍采用自由交叉型和重大项目结合型,对应的载体主要是研究组、研究中心(所)。科研平台组织型属于发展中的高级阶段,从有利于学科交叉和考虑研究型大学整合资源以及科研项目持续性等角度来看,在科研平台组织型下,建立大学研究院是最优选择。目前国内有些高校已经设立了大学研究院,但是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大学研究院的领导机制、机构设置、权利和利益问题、制度建设等。对于这类处在探索和发展中的组织,大学采取单一的集权或分权管理都不合适,而应当整合集权与分权,以分权为主、集权为辅,才能增强研究院的活力和效力。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这一比较成功的大学研究院为例进行分析,期望能够为其他类似组织的发展提供借鉴。

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直属上海交通大学,是从事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科研教育机构,依托学校临床医学学科和理工科优势,以解决临床医学问题为目标导向,进行前沿性医学科学研究,研发高尖端领先性医疗技术装备,构建国际化、多学科交融、多资源共享、多方位服务的开放式医学应用研究平台,建立医疗技术产品研发-技术转化-临床应用体系。Med-X研究院的构建,注重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特区”,体现上海区域的“人才特区”优势,在项目管理体制、用人机制、成果评价、利益分配机制、成果转化等环节上体现灵活高效的政策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虚实结合的组织结构。“虚”的组织结构是指Med-X研究院的成员单位以学术梯队形式组建,每个学术梯队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一般由5~6人组成,研究院成员单位不脱离原单位,避免了科研队伍、情报资料在研究院与其他院系之间的分割,同时也避免了教学与科研的分离。研究院对相关成员单位实行分权。“实”是指学校给予实在的特殊政策,研究院具有相对独立性,研究院对成员单位具有集权能力,其科研规划、科研方向、科研项目及交叉联合等事宜在研究院直接指导下进行。研究院不仅负责学科顶层设计,负责承接重大课题,并且在全校范围内组织研究团队、管理项目经费。

(2)全职兼职结合的人员聘用制度。根据平台的核心发展方向,面向全球公开招聘两类高级科研人员。一类是兼职人员,兼职人员的人事隶属关系不变,在原单位的实验室和研究队伍保持不变。兼职人员一般是围绕Med-X科技创新平台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他们提出相关研究项目,经学术委员会论证通过。根据项目需要,自主安排梯队成员和研究生开展工作,项目结束后若无后继项目,兼职研究人员则退出平台,回原单位工作。另一类是全职人员,根据平台的整体发展需要,参照美国的tenure制进行管理,工作三年后进行考评,不合格者辞退。在兼职或全职人员的招聘中,特别注意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比例,体现医工结合、学科大交叉特色。

(3)首席教授负责制。大学研究院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用人制度上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首席教授是大学研究院在给定编制范围内实行全员聘任,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首席教授由研究院按照高水平、高待遇、高产出的“三高”原则进行选聘,首席教授担任科研平台主任,负责研究院下属各个平台的工作,担负平台的基本建设、人员招聘、经费运作与审批及凝炼学术研究方向等工作;而科研、平台建设、研究生培养、规章制度制订及日常管理事务等则分别由研究院的行政人员负责。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各司其职,也是减少研究院科层数、避免行政化的最佳途径。

(4)分类考核制度。依据团队研发项目的特点,分类制订合理的考评指标,与以学术成果为重点的考评机制不同,强化对知识产权技术和专利的考评力度。科研团队的合同期为三年,每年考察一次,两年中期考评,三年期终评估。

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自2007年成立以来,通过以上方面的成功设计和实施,在推动学校医工交叉融合和医工交叉学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5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构架的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在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模式和载体之间相互关系及体制机制的设计,得出以下结论。

(1)交叉学科的繁荣出现在研究型大学有其必然性,无论是交叉学科的组织结构、组织模式的多样化,还是载体的多样化。为了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对现行的科研组织模式进行调整,以适应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

(2)本文基于集权与分权理论和组织结构理论,分析总结了交叉学科研究的三种组织模式:自由交叉型、重大项目结合型和科研平台组织型。本文认为这三种模式是渐次发展的,后一种模式高于前一种模式,科研平台组织型是高级形态,也是研究型大学目前努力追求的发展模式。

第5篇:科研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后本科;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结构也逐渐优化,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但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生的培养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不能达到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人文社科研究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还滞留在“后本科”时代。

一、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滞留“后本科时代”的表现

就我国目前部分院校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而言,在课程安排、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等方面与本科生培养区别不大。比如教学模式,大部分学校依然沿用集体授课方式,教师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不与学生交流沟通,而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接受,因此研究生的学习仍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上,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或者课程安排,人文社科研究生课程设有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及选修课,学位公共同本科一样采用“大统一”的课程模式,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结构缺乏弹性和开放性,也不利于发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滞留“后本科”时代的原因

1.研究生本身选择读研的动机。随着全国各地大学不断扩招,人文社科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造社科本科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少同学纷纷选择“曲线救国”,把考研作为逃避就业压力的一个跳板。以这样的动机选择读研,只是盲目逃避就业风险的心理,会缺乏对自身、对理想的认识,缺乏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没有主动追求知识、提高自己能力的强烈诉求,只是被动的吸收课堂知识,还是应用与本科时代一样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模式,自身就会陷入“后本科”的怪圈。

2.人文社科学科自身特点。在人文社科研究生的培养中,学生不必去亲自动手实践,而是阅读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或者依靠实践调查汇集大众看法来得到自己想要的观点;另一方面,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只是在课堂上传授一些研究理论、学习方法,或者传授一些已有学者的理论。这种被动的教与学的互动方式不仅极大的限制了老师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以及学生的自我发展,并且这实际上与本科的课堂并无不同。

3.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数量不均衡。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但导师的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增长。在人文社科学科里,一位导师带同级研究生2-3位,加上不同级的,多达6-7位,导师很有可能因精力财力不足,不能花足够时间和学生探讨学术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完成高水平的研究课题。另一些导师却因没有课题或项目不允许带研究生,造成研究生在导师间分布不均,极大的浪费导师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研究生导师上课的时候不得不采取大班上课、课堂灌输知识的方式,这也是面对现实的无奈之举。

4.研究生选拔机制僵化。人文社科研究生考试专业课是由各招生单位单独命题,招生单位规定几本专业书,专业课考试就基本是考查这几本书的知识。另外,在人文社科研究生选拔过程中注重的应该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但在研究生考试中,这一重要方面却被弱化甚至忽视了。研究生的复试应是对那些专业基础空乏,突击背教材缺乏一定科研学术训练考生的一次检验。但现行人文社科研究生考试体制中初试成绩基本上起决定作用,复试没有多大的意义。因而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复试考核标准不规范,复试方法单调机械,面试走过场,早已背离了它的初衷。这样初试死记硬背、复试流于形式所选拔的学生只会被动接收课本知识,思维模式僵化,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不强,导师又一直停留在课堂灌输的授课方式层面,两方面相互作用,就使得我国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生的培养一直滞留“后本科”时代。

三、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走出“后本科”时代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的转型,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进行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人文社科研究生如何才能脱离“后本科”时代是为重中之重。

首先,促使研究生转变意识,提升自身素养。当前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一部分是由于人文社科研究生选择读研的动机及人文社科研究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的,因此人文社科研究生必须从自身出发,转变择业就业意识,明确自我职业定位,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及职业素养,为以后就业打造良好基础;另外充分利用所在高校教学图书资源进行学术研究,拓展自身思维面,开拓视野,提高自身能力及科学文化素养。研究生转变意识,发挥积极主动性,发掘自身创新能力,才能早日脱离开本科的思维模式,真正进入研究生行列。

其次,完善导师负责制,充分发挥导师引导作用。具有高水平的导师是人文社科研究生脱离“后本科”时代的重要前提条件。选拔硕士生导师时,应严格规定选拔条件与标准,尤其应注重备选人员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等级,保证选拔进入导师队伍的都是有任务、有水平、有师德、有责任心的“四有教师”。此外,还应扩大双导师制在人文社科学科的实行范围。不仅要有校内导师给予学术指导,还应有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或政府管理部门人员担任职业导师。学术与实践两位导师合作指导,互相配合,集基础理论与实践创新于一体,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出课堂,走出理论,走出本科模式中固有的思维模式与方法。

再次,强化研究生考核机制,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初试应宽松些,不能只考察课本知识,而应结合实践,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样,学生才会在本科期间将更多精力用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上,致力于提高自身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研究生的学习打好基础。但研究生入学面试应更加严格,复试的比例在选拔过程中所占比重要逐渐增加,并且可以酌情对进入复试考生进行实践考核。在考生复试时,除了考查其对相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其创新意识以及对待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态度。

仅仅从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体制内部改革是远不能解决人文社科研究生滞留“后本科”时代问题的,还有其他一些诸如人文社科研究生就业形势、社会观念的问题,这将是一段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我们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李宏娟.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期刊论文[J].理论界,2010(4):216-217.

[2]周秋光.当前我国研究生选拔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

[3]刘毳.现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利弊分析期刊论文[J].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112-114.

第6篇:科研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研机构 企业化转制 困境 对策

农业科研机构是国家公共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体制的变迁,农业科研机构已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重点之一。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是公益性科研机构体制分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2001年4月28日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针对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指出: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农业科技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由于农业科研机构具有显著的社会公益性、实施区域性和发展长期性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举足轻重作用,致使本次历时10年的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进展情况

2002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关于农业部等九个部门所属科研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下发后,农业部印发了《农业部关于直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对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三院”)所属研究所等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改革思路。在保留“三院”的原有建制和领导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对其所属的研究所进行分类改革:组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转为农业事业单位、进入大学四种类型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按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研究所29个,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研究所22个、转为农业事业单位11个、进入大学4个,由此全面启动了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工作。根据文件要求,转企农业科研机构要在2003年底前完成企业法人工商登记注册工作。企业注册名称可用原科研机构名称或符合登记规定的其他名称。

2001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对水利部等四部门所属98个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总体方案的批复》,中国林业科学院在总结前五年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把其所属的林业所、热林所、亚林所、森环所、森保所、资源所、资昆所等个单位转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信所转为中介机构,保留事业单位性质;木工所、林化所、华林中心、热林中心、亚林中心、沙林中心等单位转为科技企业。这些机构转制后暂由中国林业科学院管理。

在全国省级农业科研院所中,体转制成企业(包括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和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有39个所,占全国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总数的9.4%;事业型单位、企业化管理,工资部分(30%―70%)打入成本的研究所有60个,占14.5%;完全保留事业型单位,工资未进入成本的研究所有314个,占76.1%。转制成企业的科研所可以划分为3类:第一,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资产全部剥离转制成完全意义上的企业。例如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将玉米育种中心、水稻所等研究所的全部资产经剥离后组建了“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全部由事业单位人员转变为企业员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8个转企所和院属经济实体、公益型所的经济实体统一划归“广东省农科集团”管理,实行企业化经营,独立核算。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组建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已于2000年12月上市。第二,部分资产剥离,一部分资产实行公司制运营,一部分资产还保留事业性质,即“一所两制”。例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畜牧、生物农药、组培研究所就实行按这种方式转制。第三,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但事业经费已全部减拨,科技人员工资全部打入经营成本,实行完全成本核算。例如浙江省农科院现已转制成企业化经营的2个研究所、天津市农业科学院黄瓜研究所就属于此类。

二、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困境分析

1、科研开发经费不足,农业科研活动不稳定

从行业科研投入看,农业科研投入在各行业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国家财政对全国农业科研的投入占国家财政科技总拨款的5.7%,只相当于中国科学院一个单位10.3%的一半;在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和科技条件平台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农业或现代农业领域所占的投资比例也都毫不例外地明显低于计划内其他领域的投资比例。部分拟转企农业科研机构的事业费基本支出拨款大部分用于离退休人员开支,剩余部分按在职人员平均,难以支付基本工资,影响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只支持非营利性研究所,不支持拟转企所,科研经费投入几乎全部依靠课题项目竞争,农业科研的投入水平偏低,影响农业科研活动的持续展开,从而导致国家农业科研体系的不稳定。

2、科技投入的风险性较大,农业项目开发的效益不确定

由于农业开发项目具有长周期性,大部分科研成果需要长期的积累,一般为6―13年,培育成一个农作物品种也需要5―8年的时间,技投入的风险较大。农业技术作用于植物生命个体,研究需要经过长时间和大范围的试种、观察和对比实验。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公开性和社会性,成果拥有者想从成果转化中获得高额回报的可能性小;农业技术保密性差,知识产权保护较难。农业生产的时令性和区域性使农业技术的转化必须依照因时而异与因地事宜,增加了农业配套技术的复杂程度,加大了农业的市场风险。同时农业生产中存在诸多的不可控因素,冰冻、雨雪、湿热、干旱、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或各种病虫害,致使农业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生产风险,农业项目效益不确定。

3、人心不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农业科研机构转企后自身的定位是企业,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实现其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从而难以兼顾农业科研机构的社会公益性。转企农业科研机构为满足市场需求,启动和运作科研开发项目,科研人员必须融入市场,由于缺乏市场营销和企业运营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管理经验,往往导致部分科研人员在市场化、商业化进程中失败。例如一些在开发创收中取得业绩的人员在得到职务晋升,收入福利改善,而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失败了的科研人员,即使科研能力很强,也很难在转企后的农业科研机构中得到晋升和发展,加之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所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必然造成转企农业科研机构出现人心动摇、科研骨干流失。

4、科研管理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不适应“转企”要求

“转企”是一项系统工程,现有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在运行机制,诸如企业产权界定、社会保障体系、人事管理、职称晋升、科研申报和科技成果评定等制度等方面,与“转企”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例如影响国企改革的医疗、养老、住房、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同样将成为农业科研院所转企的障碍。部分农业科研机构所处区位较偏远、人员组成复杂,辅助人员多,院所办社会现象严重,没有配套政策的保障,转企的阻力将很大。农业科技人员为了评职称而搞科研,为了搞科研而立项目;部分农业科研机构重项目立项而轻成果推广;农业科研主管部门难以对农业科研课题实施有效监管。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后,由谁来行使对其国有资产的监管以及知识性无形资产的评估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对策建议

1、增加财政对农业项目的研发经费投入,完善科技投入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农业科技投资的回报率较低,企业无法成为投资的主体,因此政府必须成为农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农业科研要靠人才,要有经费,要有设备等一系列条件。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在2004年是1966.3亿元,占同期GDP比例为1.3%。在2002年世界研发总经费中,美国所占份额为42.7%,日本所占份额为19.1%,我国所占份额为2.4%,是美国的1/18和日本的1/80。虽然,我国在研发经费的规模上自2002年起超过了加拿大位居世界第六位,但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信息来看,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还相对较低,总投入占同期GDP比例离2%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为此,我国应建立以财政为主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力争在2015年使我国的农业科研投入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家必须重点加强转企农业科研机构基础设施、科研设备、图书资料、农技推广、培训教育的资金投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投入的法规、政策体系,使科技投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制定科技投入风险投资资金,科技信贷担保等管理办法,完善鼓励科技投入的财政政策体系。各地政府、各部门要设立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扶持基金,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并采取具体措施推进创业投资体系及其他融资机制建设。

2、科学评估农业科研机构的实力条件,审慎推行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

依据《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农科教发[2007]3号)和《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农科教发[2007]6号)对农业科研的发展要求和农业科研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具有公益性、区域性和长期性等特征与规律,聘请专业咨询机构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农业技术市场发育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科学评估各级拟转企所科技研发实力、创新能力和经营要素整合能力,对其转制提出咨询报告。根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市场发育程度来看,我国农业种业、化肥、花卉、饲料、农药、农机具和农产品加工市场已基本形成,农业主体对此类产品有效需求较为充足,市场潜力较大;大田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受经营规模的限制,市场空间亟待拓展。

目前,我国应着力拓展拟转企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开发领域,优化聚焦科研方向,以行业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快速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构建与夯实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加快改善农业科技成果孵化条件,构建运转高效的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实现农业科技与市场经济的对接。

3、研究和制订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农业科研队伍的稳定

企业化转制过程中涉及诸多问题,情况十分复杂,其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带来的消极影响可能并不是农业科研机构转企本身的原因,而是由于转企政策和配套政策的不落实,或者在落实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和存在部门利益,而流于形式。

为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督促落实各项转企配套政策,积极研究制订促进农业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的激励政策。例如国有资产管理、人事制度改革、税收扶持政策、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期权激励办法、知识产权归属管理办法、科研项目课题制办法、课题招投标制及中介评估等制度。妥善解决好拟转企农业科研机构离退休人员生活、医疗、养老和在职职工分流人员的重新安置问题,减轻这些单位的转制成本,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营造和谐工作环境,造就一支稳定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开发队伍,保障农业科研院所的顺利改革,开创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工作的新局面。

4、完善拟转企农业科研机构的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标准化管理

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深化转企农业科研机构的人事、财务、分配等内部机制的改革,逐步推行转企院所领导的社会公开招聘制度;全面实行人员聘任制和岗位管理;规范和加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改革工资结构,探讨实行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等组成的分配办法;落实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奖励科技人员的首创精神。

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按照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内在规律,改革转企农业科研机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探讨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决策机制,把科技支撑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国内和国际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尽快建立农业科技企业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18000 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开发管理水平,降低院所运营成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环境和安全事故风险。构建农业科技品牌,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提高转企农业科研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

(注:本文系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开发体系构建与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2008-YBJ-08。本文通讯作者为曾峰。)

【参考文献】

[1] 吴胜军: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5.

[2] 佟屏亚:农业科研院所办企业:是进还是退[J].农业科技管理,2008(1).

[3] 蔡世忠、薛喜梅: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2(5).

[4] 戴小枫、张振华、边全乐:关于中国农业科研性质与深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5] 孙进昌:对转企农业科研院所的困境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5(6).

[6] 张恒、叶中华:现阶段公益型科研机构改革进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1).

第7篇:科研研究分析范文

关键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热带作物 ;科研 ;优势领域

科技文献在国际权威检索系统中收录情况是各研究机构学术地位综合体现,目前,SCI-EXPANDED、EI数据库被公认为世界范围最权威科学技术文献索引工具,本文以SCI-EXPANDED与EI数据库为依据,进行2015年SCI-EXPANDED与EI数据库收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要热带作物相关文献检索分析,研究分析2015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要热带作物科研发展优势领域及存在问题,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今后科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015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橡胶、木薯、香蕉3个主要热带作物方面进行较多研究,在国内外研究中具有一定优势,但椰子、咖啡、胡椒、油棕、芒果、荔枝、龙眼、香草兰、菠萝等研究较少,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未具优势。

橡胶研究优势领域集中在植物科学、遗传、聚合物科学、林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化学、园艺,但在国内外已进行的新型改性天然橡胶与壳聚糖纳米纤维制备及性能、农用工业废渣天然橡胶填料、天然橡胶接枝苯乙烯、纳米氧化镁固化剂制备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天然胶乳硫化胶氨和戊二醛含量、橡胶多胚苗遗传衍生、橡胶粒子蛋白同源物对天然橡胶生物合成影响、基因测序进行高密度集成橡胶树遗传连锁图谱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木薯研究优势领域集中在植物科学、农学,但在食品科学技术、聚合物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能源燃料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研究较少,在国内外已进行木薯发酵、木薯淀粉颗粒性能、木薯淀粉抗氧化剂和增塑剂、木薯花叶病分子流行病学、木薯褐条斑病、微卫星标记木薯基因组序列、木薯茎生物量、木薯生物能源潜力评价、木薯淀粉接枝共聚物、木薯干废料燃料、木薯胚性愈伤组织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香蕉研究优势领域集中在植物科学、农学,但在食品科学技术、化学、环境科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研究较少,在国内外已进行香蕉花序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评价、干燥香蕉片特性及理化性质、香蕉改性淀粉体外消化率、转基因香蕉生产及转化、香蕉条斑病、香蕉象甲、1-MCP和乙烯组合处理香蕉果实、香蕉货架寿命、一氧化氮延缓香蕉果实叶绿素降解、香蕉根结线虫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芒果仅进行芒果理化性状、抗氧化能力和矿物质含量评价、芒果转录组测序标记发展研究,在食品科学技术、化学、营养饮食、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研究较少,在国内外已进行芒果皮果胶特性、鲜切芒果品质、芒果苷与芒果羽扇豆醇、芒果腐病、芒果细菌性溃疡病、缓解芒果果实冷害、芒果果实采后炭疽病生物防治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菠萝研究优势领域集中在植物科学、农学,但在食品科学技术、化学、医药学、聚合物科学、材料科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研究较少,在国内外已进行菠萝酶法脱胶、菠萝生物乙醇废料、菠萝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菠萝黑腐病、菠萝体外培养生根与驯化、菠萝叶提取苯丙素苷、菠萝提取物中香豆酸与咖啡酸吸收机制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香草兰仅在微生物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化学进行香气分析、抗氧化活性、芽孢杆菌、土壤微生物研究,在植物科学、食品科学技术、园艺等国外研究较多学科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外已进行香草根腐病与枯萎病、香草兰植株体细胞、胚性愈伤组织生化特性、香草冰淇淋、采后生理特性、内生真菌、香草兰经济、离体保存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荔枝仅在食品科学技术、化学进行采后荔枝酶促褐变和抗氧化活性、荔枝蝽若虫]发性成分研究,在植物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已进行荔枝细胞提取物、荔枝果皮褐变防治、荔枝种子淀粉、荔枝荧光碳纳米、荔枝汁、发病预测、生物活性、果皮磁性吸附、检测荔枝果皮花色素苷含量、荔枝酚类物质、果实脱落候选基因鉴定、果实产量与质量和耐贮性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胡椒仅在植物科学、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进行研究,在食品科学、医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等国外研究较多学科上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外已进行胡椒精油、胡椒碱衍生物、胡椒提取物、胡椒生物碱类成分和抗炎活性、胡椒油树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胡椒乙醇提取物与埃及伊蚊幼虫、黑胡椒治疗气道疾病、黑胡椒胡椒碱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胡椒物种比较研究、黑胡椒接种病原菌和腐败菌消毒处理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油棕仅在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科学进行研究,在能源燃料、环境科学、食品科学技术、化学、材料科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已进行棕榈油生物酶水解、棕榈油酯交换反应、油棕榈空果串纤维性能、生物多样性影响、棕榈生物质炼制、可持续发展、棕榈油生产垃圾、棕榈油乳液膜、分子防御反应、种质遗传多样性、生物合成途径基因分析、防御基因、种植园气候、土壤碳平衡、复合材料、固体废弃物、生物柴油、废水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椰子仅在椰子果皮干燥特性和热要求领域研究,在植物科学、农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能源燃料、环境科学、材料学、聚合物科学等国内外研究较多学科上均未进行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已进行椰子水饮料、椰子油、新鲜椰子杀菌、罐装椰乳、椰奶热处理、天然椰子粉、椰子糖、椰子厂废水、椰子树农药残留、椰子组织培养及相关生物技术、椰园杂草、椰子生物柴油燃料、椰壳活性炭、寄生椰心叶甲RNA序列分析、椰壳活性炭系离子液体、椰子胚乳、氢化椰子油等研究领域均未见相关报道。

第8篇:科研研究分析范文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农业经济进入转型期的一个典型标志是工业与农业这一产业结构内部开始变化,由原来的利用剪刀差牺牲农业发展换取工业发展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出于产业结构均衡发展的考虑,会加强相应的宏观调控,力求通过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从而完成以工促农这一反哺过程。我国的工业已经获得了很大发展,已经具备了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目前我国正处在以工促农的新阶段。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我国经过30年快速的城市化,造就繁荣的城市的同时,也造成城乡的差距拉大,农村在城乡收入、文明水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增速等各个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目前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已经具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国家以城带乡的战略开始付诸实践,城乡由二元割裂开始走向一体化。这一质性变化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在城乡一体化中自由高效地流通,极大地提高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水平。

二、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农业产业链的拉长将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特别是由于工业对农业全面反哺的铺开,传统学科研究的农业结构将随之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对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农业大物流的构建、农村绿色生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健全等等都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重点。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解除,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变化予以足够重视,才能跟上实践的变化并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在城乡各个发展领域的陆续展开,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大流通将是今后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方面,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要实现发展生态化,这种可持续发展略的革新式的提出,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对农业发展方式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增加研究力量,并直接倒逼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的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缓慢,我国农业经济在国际先进农业经济面前缺乏竞争性,如何应对国际化带来的挑战也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

三、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差异化学科战略。针对上述分析的处在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三大特点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可以实施差异化学科战略,即把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产业结构质性变化、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农业现代化战略驱动这三个方面,着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对农业经济进行全局性探究,着重加大城乡生产要素大循环大流通方面的科研力度,着重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农业国际化方面的研究。

科研人才战略。要根据差异化学科战略,有选择性地按照上述研究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程设计和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材、教辅资料以及理论的更新引进,也应根据研究重点的调整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契合研究重点的新知识、技术和理念融入到具体的人才培养和农业经济管理中去。同时,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加大教育规划力度,出台扶持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培养投入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长期在农业经济管理一线从事研究工作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

学科互补性战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门学科,与之有直接联系的学科就有数学、法学、金融学、环境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这些学科间不能割裂开来进行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应对由农业经济转型期催生的新特点并由此对科研带来的新变化时,“关起门”来搞研究,只有死路一条,只做简单的“1+1=2”的叠加研究也是没效果的。正确科学的路径应该是以农业经济管理这一学科确定的研究重点为核心来确定所涉及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由此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不断付诸实践,在大量的鲜活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和事件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四、结语

第9篇:科研研究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考察了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内涵、发展脉络及历史地位。作者认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体现着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定向,张扬的是人有别于自然物的“天使”形象,展示的是将人的心理、行为视作“生活”,试图从内部体验、直观以达成对人的独特本质洞察的“内观心理学”境界。它和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均可在未来心理学中获得各自合理存在的空间。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业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主客二分研究范式与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二者的对峙与整合,构成了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完整图像。

1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内涵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是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对立物。主张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来规范心理学。它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人的心理与行为视为自然物一样的认识客体,心理学的研究主体则只是反映客体的一面镜子。主张主体与客体的截然分离,无论是实验操作还是理论构建均应彻底排除研究者的主体性。物理主义(或自然主义、机械主义)的世界观、方法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自然科学取向、逻辑主义与还原主义的研究原则、客观主义研究范式、因果决定论的心理学解释框架等是其根本特征。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则强调人、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不同于自然物的独特本质,积极追寻心理学的特有研究方式,主张研究主体向研究客体的渗透、移入、融合,突显心理学真理的人性本质。

人本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存在。目的性、价值性、个体性、历史性、整体性等是其基本特征。心理学研究应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一切特征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积极关注人的自由、价值、尊严,以增进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进而促进人的潜能实现为根本目的。

问题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主张问题的性质乃心理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决定着方法的适切与否。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应积极寻求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研究方式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向反对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反对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强调心理学应以人文科学为规范,以人文科学的方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

直觉主义的研究原则。认为人的本真状态为一活生生的有机体,只有通过非逻辑的直觉体验或内在体悟才能获得完整把握,而逻辑则必然造成对人的本真状态的割裂、歪曲与限制。直觉体验不是从对立面观照人,对人有所规定,而是直接与人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融汇共存,舍为一体。它既有领悟能力,又有亲身体证功能,其真理本身具有本真性。

整体主义的研究原则。认为人及其心理、行为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还原为自然科学一样的假设结构如元素、原子;整体亦不等于部分之和,而是有着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因此,对整体的理解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心理学应以理解人及其心理、行为为己任,以立足于整体或质的理解与分析为基本方法。

主观主义研究范式。认为心理学的知识不可能达到自然科学一样的客观,而是有着主观性、历史性、相对性的特点。目的、价值乃至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不仅应该、而且可以作为心理学的对象;以价值为导向、从价值的观点选取事实并形成问题,乃心理学研究应有的立场;内省、直觉、体验、理解、解释等则为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非决定论的心理学解释框架。认为人有别于物,有着心理、意识、目的、意志等。人可以独立自主地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决定,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存在于自然界的因果规律并不适于人的心理、行为,目的、价值、经验、意志等应纳入心理、行为发生发展的解释框架。

2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发展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是在批判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常识心理学对内在体验、直觉洞察的自发运用,宗教、哲学心理学对内省、反省、直觉、禅悟、同感理解地位的自觉高扬,构成了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先驱。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则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成型再到日臻完善的过程。

冯特的“精神科学”心理学方法论及格式塔心理学的现象学方法论可视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萌芽。在莱比锡大学期间,冯特承继了赫德尔与维柯有关“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区分。他赋予实验内省法与历史法(即民族心理学方法)以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实验内省法只适于那些与感觉和运动反应密切相关的意识内容的研究,只有在这些简单的心理过程的研究上,心理学才是“自然科学”的,而对于高级心理过程,对于“由种族和民族决定的心理差异”的研究,则带有“精神科学”的性质,必须运用历史的方法才能达到对人类心理的直觉理解。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论则建基于现象学哲学之上。现象学强调摒弃一切先前的理论与假定,直接面向事物本身,它将现象当作研究的出发点,认为现象乃呈现在我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中的一切东西,现象即本质,而本质是被直观到的。但上述主张井未自觉地高扬人的独特本质并追寻人的特有研究方式,只能视作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萌芽。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确立、成型与狄尔泰、斯普兰格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狄尔泰不仅以其生命哲学与解释学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在其“描述心理学”内具体阐明了其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主张。他认为,艾宾浩斯的“说明心理学”是模仿“原子物理学”的思想,把心理现象归结为心灵的元索的结合,不能认识具体的心理学的现实,如艺术家的创造想象、价值感、义务感、自我牺牲、宗教热诚等等。由于任何心理现象的部分总是深嵌在一个连锁的整体——一个“结构关系”中,因而,心理学应以人文科学为规范,从体验到的结构关系出发,用“分析的方法”去描述和理解它的多个方面,以“描述心理学”或“理解心理学”去替代“说明心理学”。“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心理生活”。而所谓理解,是指通过呈现于感觉中的表现认识其心理生命的过程,是通过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重新体验他人的心境,从而再现他人的内心体验的过程。此后,斯普兰格认为,那种以“意义关系”为特点的整体——整体的人格,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当我们不以文化生活的表现而以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的个人为出发点时,我们便可找到为数较少的“意义倾向”或价值:经济价值、理论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和宗教价值。并且,根据这六种“意义倾向”何者占优势,可以把人格划分为六大类型: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和宗教型。他特别强调,作为“理解的先验图式”,这六种类型不能用实验法来证明,但能使我们在人同历史环境的关系中,在人与“艺术”、“科学”、“社会生活”等的关系中去理解人,理解人的整体的精神生活。到人本主义心理学阶段,罗洛?梅、罗杰斯等人亦赋予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以较高的地位。罗洛?梅高度重视现象学方法的运用:“现象学叫人们必须放弃一切先入之见与观念,然后系统地对眼前的资料加以直接的观察和整理”。罗杰斯则主张,对于心理学方法论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当作人,当作有主动性、创造性、有自决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来研究。心理学应接纳现象学的思考,应该将假设的检验、测量以及诸如此类的经验性、技术性手段及其应用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地位等。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以下步骤:通过自身内部的参照系统取得主观知识;把主观知识核对以他人的观察,取得客观知识;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取得人际知识。不止于此,在罗杰斯的倡导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运用现象学观点于心理学研究的方案。按照安斯多的调查,这些方案包括现象学方案,体验方案,现象描述方案等。至此,主客同一研究范式获得了自己的全部特征。但同时亦与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呈现出绝对化的两极对立。试图超越两种研究范式的狭隘,使心理学方法论建设走向完善的,当推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马斯洛主张以人为本去构筑心理学的方法论,主张以“层次整合的思维”看待人的本质或人的心理发展,在层次整合中将为两种研究范式所割裂的“此”与“彼”重新融合为一个新的整体。其基本主张为:整合的研究取向。认为人是整合的人,成熟的思维是“层次整合”的思维,因而强调将自然科学取向与人文科学取向,“物”的研究范式与“人”的研究范式纳入到同一层次整合系统之中;问题与方法的统一。不排斥方法对于科学进步的价值,但主张问题决定方法,方法必须适合于问题,问题与方法之间是统一的。心理学应以自己的研究对象——人为出发点去建构自己的方法论,以人为依据去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与问题;“科学的客观”与“道家的客观”的相容。不否认“科学的客观”对知识的普遍性、客观性的追求,但认为这一以主动干预、价值无涉、感情超脱为条件而达成的客观只适于远离人的自然事物的研究。对人而言,更重要得多的客观来自以顺其自然、价值关涉、感情移入为途径所达成的“道家的客观”;整体理解与分析研究的互补。认为人及其心理、行为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个体的目标、价值、动机等昭显了其心理、行为的整体“风味”,使整体获得了不同于其部分的新性质。因此,心理学研究应致力于个体的目标、价值、动机的把握,建基于整体的理解之上。但这并;意味着心理学排斥分析研究只是这种分析、分类是以对于整体的完整理解为前提、目标。

3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历史地位

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始终引领着心理学的主流,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则更多地为非主流心理学所坚持。但不可否认的是,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已构成心理学的一道独特风景,在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中确立了自己无可替代的地位。

主客二分研究范式本质上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在这一范式的引领下,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诸多弊端:人的理想应然的世界,人的超越自然的、自我创造的、实践性的本质被排除于视野之外;目的、价值、动机、人格等未得到系统而深入的探讨;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文化特别是社会历史发展等未能纳到心理、行为的解释框架之中;适于人的特性的心理学研究原则、方法的探讨遭到忽略甚至排斥。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强调人有着不同于一般自然物的独特本质,提出以人为本去构筑心理学的方法论,无疑已使心理学对方法论的思考由对心理、行为的拘泥上升到了如何将人真正当作人研究的高度,使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回到了一个合理的出发点。其具体主张亦不乏合理之处:(1)提出问题中心论,强调问题决定方法,重新摆正了问题与方法的关系,有助于心理学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它激励着心理学家们去思考、探索适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方法,保持对方法的开放态度,使得为主客二分研究范式所排斥的经验方法(如内省报告、直觉理解等)在心理学研究中再度获得适当的位置;同时也使得一些重要问题,如人性、价值、自由、尊严、动机等重新回到心理学研究中来。使心理学更贴近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社会。(2)提出直觉主义研究原则,主观主义研究范式,强调内在体悟、直觉理解、意义阐释等是获取心理学知识的基本途径,注意到了关于人的心理学知识有着相对于人、相对于一定社会文化和一定的历史发展的特点彰显了心理学真理的人性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逻辑主义知识论、客观主义研究范式的不足。(3)倡导整体主义研究路线,从总体上看适应了近现代科学逐步从经验科学走向理论科学、从注重分析的研究方法转向注重综合的研究方法,日益重视整体研究和辩证思维的趋势,并从根本上扣住了人的整体性特点。倡导整体理解与质的把握,力陈是目的、动机等使人的整体特性能够从各个局部中突显出来,使心理学由单纯注重感知、记忆等认识过程的研究逐渐拓展到动机、价值、人格的研究上来。(4)确立非决定论的心理学解释框架,肯定了目的、价值、动机、经验等在人的心理、行为发展中的作用,彰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特点。事实上,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已展现出一种迥异于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心理学境界:主客二分研究范式表征着心理学的科学主义追求,展现的是人作为机器、动物或一般自然物的形象,张扬的是人的“物”性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将人的心理、行为视作“现象”,试图从外部加以观察、操作进而获得其一般规律之认识的“外观心理学”;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则体现着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定向,展现的是人有别于一般自然物的“天使”形象,张扬的是人的“神性,本质上是一种将人的心理、行为视作“生活”,试图从内部体验、直观以达成对人的独特本质的理解与洞察的“内观心理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