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运动训练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本文对高校非体育专业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作用、影响因素和训练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 田径 力量训练 作用方法
一、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作用
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时的作用力量,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素质。尤其是对高校非体育专业田径运动员则更为重要。它不仅是运动员速度、弹跳、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全面身体素质的基础,还是其学习、掌握技术的必要条件,有时还是改进技术的关键环节。对于那些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这一专项技术的运动员来说,力量的增长是提高其运动技术水平和专项成绩的“对症良药”;而对于非体育专业的田径运动员来说,更应重视自身力量训练的合理安排,加强对力量练习时可能发生的运动损伤的预防等,并及时治疗已经造成的创伤,避免伤害进一步加重。
二、影响运动员力量的主要因素
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受到其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综合影响,如种族、性别、形体、年龄、营养和训练等。一般来说,运动员肌肉生理横断面的粗细、中枢神经兴奋程度的高低、全身各部分肌肉协调能力的强弱、主动肌群、协同肌群及对抗肌群等的配合程度,如腰肌、背肌和屈伸肌群等的协调配合、用力的一致性等,都与其力量的大小有关。从微观角度来看,运动员的力量还同肌束适宜的初长度、肌组织中红肌和白肌的数量有关。一般认为,白肌适于快速和强有力地收缩,红肌则收缩较慢,因此,白肌比例多的运动员适宜从事爆发性用力的项目,红肌多的运动员则适宜从事耐力性的项目。
三、高校非体育专业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力量训练要注重循序渐进。非体育专业田径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必须严格遵循渐进原则,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由数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因此,教练员必须树立力量系统训练的理念,并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好各类一般性和专项性力量的训练。既重视每个阶段甚至每堂训练课的力量训练,又要设计好多年和全年的力量训练,并精心安排好长、短周期计划的内容和衔接标准等,做到既能严格执行计划,又能根据训练的实际,进行灵活调整,以保证各类计划取得效果。
(二)力量训练必须抓好训练的质量。要经常进行极限性训练,并禁受包括极限次数和强度的反复考验。因此,教练员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监督,使运动员牢固树立甘愿吃苦的信念,使他们认识到,为了更快地提高运动的技术水平和成绩,进而争得荣誉,力量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教练员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还要肯动脑筋、肯下功夫,注意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只要训练的质量得到保证,就能很快见到成效、尝到甜头。
(三)力量训练要有针对性。力量训练的手段、方法不一样,对力量增长的性质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不同负重量和不同练习次数的力量训练方法的选择,要考虑运动员的身心特点和他们所从事的专项训练的特点来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杠铃卧举为例说明:1.一般来说,负重越大,力量增长效果越好,大负重量,每组举的次数:举重专项为1-3次,其它项目可是1-5次;中等负重量每组举5-18次,这样,能使肌肉变粗,并提高力量及速度,改善神经系统的机能,但对提高耐力的作用不明显;中小负重量每组举10-15次,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速度和耐力,但对肌肉体积增长的作用不明显;小负重量每组举20-30次,或30次以上,以提升肌肉的耐力,并增多肌肉的毛细血管和线拉体的含量,但对力量和速度索质的提高不明显。2.在选择每周力量的训练次数上,举重运动员可由6-9次、9-11次、12-13次等,不断增加。非举重专项运动每周练3次(即隔日训练1次),但不应少于2次,这样的效果较好。也可以每天挤点时间重点进行训练,一段时期安排2~3次训练作为重点,并加以循环。3.杠铃卧举练习的推举速度用慢速来练的效果较好;如用快速来练力量,进步会较慢;而用快速、中速和慢速这3种速度交替来进行卧举,力量增长最快,如果要发展爆发力,就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动作。
(四)结合比赛调整力量的训练。比赛是对训练效果的最好检验,又是促进训练进步的强大动力。力量训练中的问题,在比赛中,尤其是重大比赛中,可以得到充分暴露,这是教育青年运动员重视力量训练的最好时机。但是,赛前力量训练的强度和密度都需要调整,离赛期稍远,力量训练的比重可大些;离赛期近,力量训练的比重则应适量减少。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department of P.E,specialty namdiscipline,curriculum establishment,personnel traininggoal and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etc of sports training speciali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is,We can profit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America sports training speciality,and provide basis for the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plan of undergraduate of sports training of our country.
关键词: 中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计划
Key words: China and America sports institutions;sports training;teaching plan of undergraduat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192-0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及逻辑分析法对中、美两国部分较具代表性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 中美两国课程设置状况的对比分析
2.1.1 中国部分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1]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分析我国6所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可知,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课程,尽管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大相同,但可大致归纳为三大类,即必修课(公共必修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课程)和实践课(见表1),专业课程具体科目的设置(见表2)。根据不同的学校,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61-175学分的课程,可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1.2 美国部分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美国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学生需学习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课程(可包括学校、学院或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相关领域学习课程等。而授证类或辅修类专业的课程由于学生是在修完其他专业所需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学习的,因此,一般均属于专业课程,同时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见表3),专业课程具体科目的设置(见表4)。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20-128学分的课程,平均等级分(GPA)达到2.2-2.5,可授予科学学士学位,并在毕业时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
由表1与表3的对比可知,虽然我国在学分要求方面比美国高,但在更重要的指标GPA方面不如美国要求高,另外,美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要求也较高,说明当前的美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通识教育,西弗吉尼亚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33%和42%;甚有在实习方面,学分竟高达12分,而目前我国各大体育院校普遍在4-6分;伊利诺斯大学授证课程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0%,可见他们对教练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与科学性,并且这些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这点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由表2与表4的对比可知,当前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基础性,而职业化、个性化教育等特质体现相对较少,总的课程设置多为体育教育专业的重复和修补。现有课程很难使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具备教练岗位所需的较强职业综合能力。反观美国,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运动和练习进行讲授,实用性很强。训练理论方面的内容,覆盖的领域更为广泛,它一般还包括运动中的道德规范、竞赛管理、器材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康乃狄克大学和西弗吉尼亚大学在专业课程中都设置了“急救与心肺复苏术(CPR)”,设置授证专业的大学,也要求学生在选择该专业时,必须提供急救与心肺复苏术方面的证书,这与美国大部分州都要求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拥有这些证书是密切相关的,这对降低学生或运动员在运动时的猝死发生率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点尤其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在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偏重于术科教育,而美国注重于通识教育。
3.1.2 在我国,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61-175学分的课程,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而在美国,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20-128学分的课程,平均等级分(GPA)达到2.2-2.5,授予科学学士学位,并在毕业时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
3.2 建议
3.2.1 在我国,实行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教学制度,将有效地提高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及提升该专业人才质量的培养。
3.2.2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通识教育,体育院校可通过加强与附近综合性大学的校际合作,以跨校选课或辅修的形式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现峰,张庆文.浅论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07,(1):66-67.
[2]阎孝英,邹炜.中美两国体育院校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的比较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263-265.
[3]陈少坚.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10-13.
[4]周洪生.中、美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现状对比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1):129-131.
关键词:长春市 体校 后备人才 培养现状
1.训练情况和体育专业理论学习情况
1.1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开设专业项目的情况
调查表明,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开设的专业项目呈现以下特点,吉林体育学院舞蹈学校和吉林体育学院北亚拳击基地属于单一项目培养学校所以主要开设了体育舞蹈和拳击;吉林体育学院附属中专则根据附属于体育专业高校的办学实际开设了几个比较普遍的体育专项;长春市市体校则根据服务体育竞技的原则和开展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开设了体育专项。
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开设的体育专业理论课呈现以下特点,吉林体育学院附属中专、吉林体育学院舞蹈学校和吉林体育学院北亚拳击基地由于都是依托高校办学,所以体育专业理论开设较多且系统,有利于运动员的继续深造和以后就业;长春市市体校开设的体育专业理论课主要是围绕运动员训练开设。
1.2专项训练与体育专业理论课所占课时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从事专业训练时间占三年总学时的百分比,不包括放假期间的集训。从中不难看出专业训练时间占到学生的学业时间的不到一半,但这也说明体育运动学校重视训练。
调查结果表明,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专业理论课占三年总学时的百分比。从中不难看出各体育运动学校对体育专业理论都很重视,这说明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让学生知道所以然,不让他们盲目的训练,而且能够和教练交流科学训练。
1.3教练员对运动员训练满意度情况
调查表明:对目前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总量,11%的教练员认为科学;87%的教练员认为比较科学;只有2%的教练员认为不科学。可见,现行的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总量还是比较科学的。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只有21%的教练员认为运动员能很好地执行了训练任务,而79%的教练员认为运动员执行训练任务的情况一般或不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52%的教练员认为是由于运动员身体状态造成的;36%的教练员认为是由于运动员的人文素质缺失导致的;12%的教练员认为是运动员心理状态导致的。
2.文化知识学习情况
2.1制定文化课开课的情况
调查表明,吉林体育学院基本上按照高中理科生课程开课的,而且加入了一门特色课;吉林体育学院舞蹈学校、长春市市体校和吉林体育学院北亚拳击基地均开设了最基本文化课,对于运动员的知识面的扩展有所阻碍,不利于今后运动员的深造和就业。
2.2文化课所占课时情况
调查表明,从四所运动学校文化课课时所占的总学时的百分比不难看出吉林体育学院附属中专比较重视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其他三所就是按照大纲完成基础教学要求,不利于运动员的升学深造和就业。
2.3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对待文化课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运动员均不满意当前自身具备的文化水平,仅54.31%的学生能正确对待“学、训矛盾”做到学训并重,以学为主,其余学生均以训为主,更有甚者放弃学习,想通过全身心训练成为专业运动员。对于业余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两者关系问题上,61.87%的学生认为运动训练阻碍了文化学习,其原因主要在于训练时间较多、运动量大,造成身体疲劳。19.55%的学生认为两者无影响,28.78% 的学生认为运动训练有助于文化学习成绩的提高。
对学生进行业余体育训练动机的调查中,有62.95%的学生最初的训练动机是为考大学奠定基础,另38.78%的学生则想通过训练进入高一级运动队从事专业训练。进入体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后,有57.55%的运动员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而高达62.95%的运动员则想经过系统训练成为世界冠军,运动员的这种训练动机极有可能使其放松对自己文化学习上的要求,进而加剧学、训矛盾冲突,这一现象说明运动员对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两者的兴趣明显倾向于前者,绝大多数运动员对待学、训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不够正确。因此,还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进一步端正运动员对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一致性的认识,协调学、训矛盾。
2.4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教师评价运动员上文化课的情况调查
调查表明: 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教师评价运动员上文化课的情况,87%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能够按时上课,13%的教师认为运动员不能按时上课;3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上课不能够认真听讲,6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上课能够认真听讲,30%的老师认为运动员上课能能够认真听讲且积极回答问题;2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不能完成作业,8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能够完成作业,3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能够独立完成作业;2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课下有询问有关文化课知识,8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课下没有询问有关文化课知识;6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缺少应有的人文素质;4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具有写作能力;6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能够独立查阅资料能力;8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具有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富学新,姚静辉.人性发展与中国体育制度创新[J].体育文化导刊,2007(2):37240
[2]张志.探索我国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的发展模式[J].中国学校体育,2005(5) :36237
[3]郭经宙.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2):18-20
[4]李宗浩.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 .19(3):629
一、高中体育足球训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高中足球训练时间严重受限
虽然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逐步加快,对高中生减压的措施也逐渐落实。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课余时间依旧非常紧张,每周只有较少的时间能够参与足球训练。在较短的时间内,相应的足球训练也就难以展开。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高中生足球训练的有效性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学生对足球的兴趣不足,积极性受挫
现在的高中生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明显不足,而且由于现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更多的闲暇时间用在舒适的网络游戏上。而对于需要耗费大量体力的体育运动重视度明显不够。很多家长严格限制了高中生的体育锻炼,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这样就严重影?了高中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学生们对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就不足。
3.高中体育教师缺乏足球的专业知识
目前有很多高中出现教师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体育教师,一个高中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屈指可数。大多体育教师只是对各项体育运动有着简单的了解,能够进行基础的体育教育,而较高水平的专业的足球训练对高中体育教师来说要求过高。那么,在高中足球训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也就难以开展专业、完整、系统的足球训练,这就严重限制了高中体育足球训练的有效性。而且在高考教育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对足球训练也就有所懈怠。
4.难以开展系统的训练和实战
由于前文所述时间限制、高中体育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以及学生缺乏兴趣与积极性等原因,在开展系统的足球训练的过程中也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于训练来说,实战是检验训练效果最有效的措施。但是对于一般高中学校的体育教育实际而言,学生很少有参与实战的机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检验训练成果的有效性。学生和教师也就不能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二、提高高中体育足球训练有效性的措施与建议
1.提高学生参与足球训练的积极性
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新闻的宣传,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同时要制定合理的体育课程体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体育运动,接触足球训练,学校还应该增加校内的体育赛事的次数。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并在运动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完善的训练计划
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要求学校要保证学生在不耽误正常文化课程的基础上,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足球训练,并且要符合科学的足球训练计划。让学生参与完整、系统的训练体系,这是提高足球训练有效性的一项重要因素。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体能训练为基础、逐步提高足球各项基础技巧、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以及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足球比赛是一项非常耗费体力的运动,在训练的过程中,自然要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保证在足球比赛的过程中有较好的发挥空间。要让学生加强对基础技能的掌握,在比赛中灵活运用各种技能。在开展训练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足球是一项团队运动,只有团队良好的合作,才能保证训练的有效进行以及赢得比赛的胜利。
3.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
学校在加强组织足球体育比赛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省市以及国家的体育委员会组织的足球比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足球实战中去,在实战中检验训练的成果。学生和教师应该总结在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日后的训练中逐步提高。同时,高中体育教师也应该在这种实战比赛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学生共同进步,更好地提高高中足球训练的有效性。在实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逐步完善,才是提高足球训练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措施。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体育运动训练的理论和方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与体育院校相比,一般综合性高等院校的体育训练学教学更加倾向于学术方面,教学效果不明显。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高校体育训练学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新的教育政策的带动下,高校体育教学开始进行有效的改革,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专业设置不合理。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属于体育学的分类学科之一,以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主,与运动科学理论以及教育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运动规律和方法的研究,为球类、游泳、田径等体育运动项目提供科学性指导。对于综合性高等院校来讲,其体育教学的开展与专业体育院校存在很明显的差异。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为例,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训练学教学专业设置不合理,没能在体育学习中实际的体现出来。学生缺乏充足的时间来学习体育教育训练专业课。对于体育教学来讲,这样的课程安排是不合理的。
(二)体育设施不完善。
训练学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体育运动训练的理论和方法,而实践教学则是将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体育训练当中。但是受到高校教育体制的限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育训练学教学难以实现。在实践教学当中,由于高等院校在体育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体育经费有限,难以充分满足体育教育训练学教学的训练要求。相关体育器材和设施不齐全,体育场馆的维护和修缮工作不到位,体育器材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在训练学专业课程教学当中,无法充分满足学生体育运动的实际需要。
(三)教学模式单一。
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和枯燥,教师在教学当中通常都是先进行理论讲解,然后亲身进行动作示范,最后让学生自行训练,对学生的体育训练成果进行考核。这样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容易形成固化的教学思维。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另外,训练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往往一概而论,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体育教育当中,学生由于体质上的差异,在体育训练当中存在表现上的差异。只根据体育竞技成绩进行评价是不全面的,应该深度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不能只关心训练成绩。要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进步幅度纳入评价标准当中。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推动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教学的开展。
二、高等院校体育改革新思路
(一)理论结合实践。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教学要改变原有的学术化倾向,要着重于实践。体育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是需要在体育实践当中得以验证。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丰富训练学理论内容,并根据现代体育的发展,及时予以更新。合理分配理论课和实践课,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训练学专业的理论学习同样不能忽视。训练学专业理论是体育训练实践的重要基础,为其提供了运动技巧和方法的理论知识,使体育运动更加科学合理。而训练学专业理论同样不能离开实践。只有在体育实践当中,训练学理论的方法技巧才能发挥其作用。
(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采用教学比赛法,在体育竞技当中得到充分的实践,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能够在实践当中理解训练学学习的内容。定期开展篮球、足球、田径以及游泳等多项比赛,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在竞技比赛当中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在一些团体比赛中。例如篮球和足球,能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另外,影像教学法也是很不错的教学办法。将学生练习动作以及比赛竞技场景拍摄下来,让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寻找问题,能够对技术动作有更好的掌握,纠正错误动作,对于训练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新时期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具有非凡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在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当中,将体育观念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随着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要有所转变。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体育运动项目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几类,要有效的予以丰富。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开展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自主的进行体育运动,以提升个人身体素质为前提。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对于体育训练学教学进行丰富和拓展。以华东师范大学体育训练学专业教学为例,有效的开展体育社团管理、体育志愿者服务与管理等活动。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之外,增设深受学生喜欢的体育或体育边缘项目,例如瑜伽、轮滑、滑板等热门项目,极大的丰富了训练学教学的内容,获得了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三、结论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校 文化课问题 学训联合 循环式教学模式
“循环式”学训联合教学模式是指:在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整体教学中,文化课的教学和体育技能的训练以“鱼咬尾”的方式有机结合进行教学的方法,形成学训时间有效合理的“循环式”搭配和学训执教双方教学管理有效合理的“循环式”协作。形成学训联合的循环的,主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形成高效的“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它包括“循环式”学训时间模式和“循环式”教学管理机制两个方面。
一、“循环式”学训时间分配模式
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日常学习安排是将竞技训练和文化课分开进行的,大多采取的是早训;上午的文化课;下午的竞技训练和晚自习的形式。在早训结束后,学生们体力消耗大,容易疲劳,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效果不佳。在进行了下午长达数小时的竞技训练后,晚自习的文化课学习效果更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这里提出“循环式”学训时间模式,是针对学生学习心理和中学生生理健康成长而提出的。
首先是缩短单课时的时间。因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自身专业学习和性格的特点,学生们大多好动,对文化课学习的注意力和持久性不好,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固有课时时间的设置。可以将每课时设置为40分钟,要求文化课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建立高效课堂。
其次,因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自身特点,将每天的时间进行划分。
时间首先是从早训开始,早餐后,学生精力充沛,且餐后不易过量运动,两节课的文化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高效的两节文化课后,学生注意力明显下降,这时,专业训练最合适宜。两小时的专业训练也正好能够做一个体育运动的训练循环。当然,两小时的训练强度是上不去的,需要将下午的专业训练和晚训有机结合,教学训练内容的合理分配。
午休后,学生运动心理是呈排斥状态的,尤其是在夏季训练时,下午3点左右的时间是高温天气,强烈的专业训练,最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先安排两节课的文化课教学,从学生生理、心理上均是最合适的。两节课后的训练,学生恢复了体力,运动兴奋开始唤醒,两个小时,甚至两个半小时的专业训练效果极佳。晚餐后的文化课自习是必要的,既保障了文化课的巩固练习,又缓解了下午训练的疲劳,晚训准备充分,效果当然会很好。
二、“循环式”学训互动教学管理模式
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进行大多实行教训分离式进行模式,在部门设置中就又非常清晰的专业部门,如教务科和训练科。他们权责分明,目标清晰,单很多这样的部门实将学训分制管理,并将文化课老师和教练分制考核。这样,文化课和体育专业课不能相辅相成,教师不能很好的交流,学生对待学习也就有了“亲疏远近”之分。笔者提出的“循环式”学训互动教学管理模式是在“循环式”学训时间模式形成的基础上提出的。
(一)时间“跟踪”互动
在笔者提出的“循环式”学训时间模式中,学生学训时间是交替循环出现的,这就要求文化课教师和专业教练在学生学习时间的节点上进行“跟踪”互动。以早训开始,晚训结束,很好地杜绝了学生早起晚寝的不良作息。文化课教师和教练在自己授课后将学生安全互交(必须送入课堂或训练场地),如学生有什么特殊情况,主动向对方汇报。这样,有效杜绝了学生在学训衔接中出现翘课等问题,也有效的保证了教师对学生学训心理和生理的连贯性关注。
(二)“捆绑式”考核机制
在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师考核大多采用分离式考核方式,既文化课教师和教练各有一套考核办法分别考核。这样一来,文化课教师和教练最终的奖惩乃至职称的评定都没有相互的“交集”,教师彼此也不会太关心对方工作的种种,这给学训双方都造成了很大的矛盾。
要想学训双方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就得建立完善的联合考核机制,“捆绑式”考核机制是一种可行的机制。它将文化课教师和教练常规考核后,在学生成绩和养成等方面的考核项目放置到公共平台。在此项考核中,学生既“属于”文化课教师,也“属于”教练,综合成绩和养成教育成绩在文化课教师和教练考核中均计入总分。这样的“捆绑式”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扭转学训教师双方漠不关心的不良状况。
“循环式”学训联合教学模式当然不是“万能钥匙”,但从学训时间有效分配和学训教师双方联合互动教学方面而言,“循环式”学训联合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对学训双方相辅相成的发展是很有助益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校 课程设置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20-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特别是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促成了大众体育运动的跨越式发展,使得指导和组织大众体育运动的体育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急剧上升。而体育运动学校,作为以体育为特色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来满足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我们体育运动学校现在执行的基本上仍然是1998年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前身)颁布的"体育运动学校《教学大纲》"。这显然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对我们提出的体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那么,如何加强体育运动学校的课程改革便是摆在我们体育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全国共有近1700所专业体育运动学校(包含县、区级体校),他们不仅仅担负着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职能,同时也兼负着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职能。在我国,体育运动学校分布经纬跨度之大、地域之广阔,统一的《教学大纲》很难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性的特点的地方特色,如何根据不同的地域、气候、群众喜好、教学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我们教学课程的改革,使得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为此,各地的体育运动学校都在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课程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与改革。因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从广东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广东、深圳、珠海等地域特点与条件,提出一些课程改革方面的浅见,与广大同仁商榷与探讨。
一、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较高。根据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在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和逐步增加到10000美元的过程中,人们的健康消费支出将从收入的1/30增加到1/8。人们的生存需要也从过去的"温饱型"生活向高质量的"健康型"生活过渡,各种健身及体育锻炼场所与设施迅猛发展。以只有150多万人(户籍人口加暂住人口)的珠海为例,"健身路径"就达一百七十多条,供广大群众体育消费商业性体育场馆、健身房也有七十多处。加之现在的小区建设规定的公益性体育设施,更是星罗棋布。而专业水平较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群众的体育锻炼缺乏专业人士的技术支持与科学的指导。我们对广东二十一个地级市体育运动学校的问卷调查,其反馈情况表明,在课程设置上,仍执行的是"体育运动学校《教学大纲》"者居多,仍然占50%强。没有体现地域性与社会需求发展的特点。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广东大众体育的现状。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身愿望与实用型专业体育指导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如何破解这一问题,将是我们体育专业学校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从实际出发,培养实用型人才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和《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等相关文件的"框架"性要求,结合学校校现有的师资、场地、学生等实际情况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调整和完善,探索符合运动学校实际的课程设置结构,深受学生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课程设置的改革拟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就业目标。由于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走向工作岗位的,所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众化的、群众喜闻乐见并有一定基础的运动项目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基层体育骨干,学生能就业为目标,设置的课程要符合当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体育发展的地域性和学校的发展特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体育人才。
2、兼顾深造,照顾特长。兼顾学生进一步深造的要求。运动学校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经过多年专项训练的,他们专项基础雄厚而文化素质相对薄弱,这些学生要想进入大学深造就文化课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些学生多走"特长生"单招单考的道路。为了提高运动学校的升学率,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对其有所照顾。
3、突出"一专",鼓励"多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要突出加强专项运动技术的训练(一专)之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尽可能开设其它体育项目(多能),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体育项目课程。
4、实行"双证",证书推动。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引入"双证"毕业制度,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参加与体育术科项目相关的资格考证,获取证书,提高职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5、适应市场,增开新课。随着体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课程设置要能体现出着力培养体校学生的组织体育活动和指导专项运动技术训练的能力,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开设一些体育组织管理和赛事经营等方面的学科课程。
三、从实际出发,搞好体校教学。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0]2号) 和《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等文件精神,中等职业学校3年制运动训练专业总的教学时间为106 ~ 111周。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体育运动学校实用性的特点。
1、突出强调身体练习,力避单一知识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课程目标单一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突出主要根据专业能力目标的培养方向。使得学生能够体验到练习的乐趣,增加体育技术课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从而构成了专业能力目标;培养目标 ;学习内容目标三个递进的目标体系。
2、突出强调实用性内容,减少、降低文化课课时、难度。众所周知,体校生源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浓,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坦白讲,有的学生所学的数理化知识,在他今后的一生中可能都不会用到。因此,可以考虑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的策略,适当减少文化课的教学课时,降低教学难度,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实用性的教学内容。
3、突出强调实习实训,力避教学脱离实际。把教学与学生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地延长实习时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体育职业教育要加强与校外健身俱乐部及商业性体育经营性场所的联系,面向健身市场,委派学生直接参与俱乐部的经营和管理,将成熟的技术应用于健身指导过程并进行推广服务。并能够及时反馈信息,对教学目标进行校正与调整。 广东珠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申请了专项研究课题,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广东地域性特点、气候特点、社会需求特点学生喜好程度等信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本校专业课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并报请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复。通过试行,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认可度。
体育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需要科学的论证与严谨的态度。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众所周知,体育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会创造出体育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群体司. 体育运动学校教学大纲[R].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2.赵中建. 教育的使命[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3.杨德广. 高等教育专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张伟江. 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5.珠海市统计局[M]珠海市统计年鉴。2011
6.陈桂生《课程实话》.[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指导方案》[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体育教育是当下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门十分重要地学科,中学开展体育教学不仅可为国家发掘和培养优秀地体育人才,同时更重要地是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全体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强壮学生体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探讨分析如何在中职院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笔者收集了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专业报道进行了学习和总结,并结合笔者多年体育教学经验,综合分析在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中职学校中如何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中职;体育教育;创新
前言:
职业教育是针对学生的特长,对其进行有组织、有规律、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为某一专业培养专业性强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是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来越细的必然产物,是满足社会生产力与劳动需求的重要措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它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当下仍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是以职业教育为主导的,但近年来为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也得到了全面落实。体育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教育方式也必须得到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一、当前中职体育教育现状
首先,当下各中职学校中,体育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当下大多数体育教师还是从事多年体育教学的老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始终停留在“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上。体育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相关体育项目的训练方法与技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自身条件,也没有真正领悟到发展体育教学的真谛。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级积极性不高,教学成果反而不明显。同时,当下中职体育教育的教育项目较为单一,应试教育成分较重。当下,各中职学校的体育教育项目开展主要根据应试项目而开展。体育老师通常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应试成绩,而日常训练方面只对相关项目加强训练,对于其他体育项目几乎没有进行开展。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和训练科目单一化,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训练负担,以至于学生对相关训练项目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感、抗拒心理,不利于教学。另外,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过分强化某一科目的训练,而忽视其他体育技能的全面教学,在体育教学课程安排中很多教学方式并不适合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无法有效体现出“体育强身”、“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3]。当然也有部分学校并不重视中职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体育课程安排较少,体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学生体育教学课基本成为了“自由活动时间”,学生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并未学习到任何有价值地体育知识,也未掌握到相关地体育运动技巧。
二、中职体育教育的创新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的
任何教学活动,如果其教学目的不明确,其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就会偏离,当然其最终地教学效果也不能让大家满意。中职体育教学更是如此,当下很多中职体育教学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殊不知,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培养专业型人才。体育教学考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对相关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中职体育教学应该把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作为教学的第一目标。如果体育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必然会导致体育教育方向的偏离,影响教育效果,达不到教育目的。
(二)规范教学内容
在明确中职体育教学目标后,应该确定好教学内容。体育学科内容丰富,学校可根据学生的相关特长和学校条件的限制,结合学生意愿,确定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应该是多元化、全面性的,而不是学校和体育老师的一面之词。同时为了提高体育教育活动中学生地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内容方面可适当加入一些大众健身娱乐型的内容。同时也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养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这就要考虑加入一些方便适用、不受场地、时间、团队等因素限制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现代时髦的塑身形、促健康的运动项目,以提高体育教育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对体育教学要求的提高,传统地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足以达到很好地教学效果。老师要逐渐改变传统地教学观念,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在体育课堂上应该采取不同形式、灵活多变地教学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可根据学生的特长,组织不同项目的团队,并通过对抗比赛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训练。老师可在比赛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指导和纠正,从而传授相关的体育运动知识,提高学生的各项体育运动能力。中职体育教学应该立足于中职学生的特点与体育教学的目标,从而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不同项目的安排和学习。中职体育教师应该学会如何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指导,通过常规比赛或运动会等形式检验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习惯入手,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三、讨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体育教育作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中职体育教学也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革、创新,从而提高其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作出贡献[5]。但中职体育教育同时也应该遵循中职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需求进行开展。中职体育教学老师,也要舍得放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寻找新的、更加有效地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条件、特长、兴趣等,因材施教,分别对不同学生培养不同地体育项目,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升体育运动技能,养成长期坚持的体育运动习惯,弘扬坚持、拼搏的体育运动精神。
作者:李卫兵 单位:山西省晋城市体校
参考文献:
[1]肖秀显,周文军.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职业教育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1).
[2]石龙,刘晶.德国体育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9).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育课的目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体育基本知识。然而据笔者所阅读提出的各类资料以及所做的有关调查发现,目前体育课的运动损伤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运动损伤,是指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出现体育损伤后,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引发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纠纷,严重的甚至引发法律“官司”,这一方面牵扯了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大部分精力,使三者间的关系趋于紧张,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体育教师由于害怕体育运动损伤的发生,对一些比较危险、动作难度系数比较大的、容易引发运动损伤的体育项目不再进行教学,这必将制约体育课的教学,导致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下降,可见,体育运动损伤已经成为制约体育课健康发展的“瓶颈”。
对于如何降低体育课的损伤率、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做到真正完成体育课任务、真正增强学生体质,真正能使学校体育课健康发展,是当前我们必须要紧急探讨的问题。对于体育课上的运动损伤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各方面的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1 体育运动损伤预防的意义
我们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如果在体育锻炼时,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没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类伤害事故,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对国家和个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严重地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
2 体育运动损伤形成的原因
2.1 教师方面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指导传授作用,课的组织是否合理,教材选编是否合适,教学手段是否正确,安全措施是否准备充分都会直接影响课能否顺利进行。课中出现损伤事故对于教师方面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⑴专业思想方面:对于一位专业思想牢固的体育教师而言,备课、组织上课、课中安全方面都应有充分的准备。专业思想不牢固,上课责任心不强,随便应付一节课了事,不会充分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教材、更不会在课中做好安全措施,那么课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⑵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方面: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专业技术不过关,教授的动作出现技术性错误,这样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另外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仅有满腹理论和只会自己做动作,而不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也是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
⑶课后放松:很多体育教师上完一节课后,放松活动随随便便,每节课的放松内容相同。而不是根据本课的教材有针对性达到放松的目的,这是造成慢性损伤的重要原因。
2.2 学生方面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相互配合的,课中出现运动损伤对于学生方面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⑴安全意识淡薄。很多学生上课前无心听教师讲的安全措施,练习时往往由于技术较复杂或难度较大而造成损伤。通过观察,有相当多的学生在活动时,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活动或准备不充分,这样神经系统、内脏和肌肉没有充分活动起来,肌肉伸展能力欠佳,关节不够灵洁、动作不够协调,就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⑵自我约束力差。体育锻炼中产生损伤的大多数学生大都在离教师比较远的学生,因为中学生的心理在教师附近比较约束、离老师较远就可能更随意地释放自己,加之学生没有很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就很容易出现不安全事故,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技能,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疗的能力
⑶身体素质比较差。目前在校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由于现行升学制度的影响,繁重的功课占去了学生的课余锻炼时间,仅靠每周2节的体育课根本无法使正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各种身体素质。由于身体素质差,在完成强度较大或难度较大的练习时容易造成损伤。一些学生身体素质差、平时不爱活动,看到其他同学作一些动作幅度较大,而且动作非常漂亮,所以也想去试一下,但忽视了“循序渐进、量力而为”的原则,仅凭一时冲动,在缺乏必要的素质与基本技术情况下盲目去做,也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
⑷恶性循环。学生身体素质差,因而怕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练习,对练习产生畏惧和厌恶,不肯主动练习,久而久之素质更差,易在练习中损伤;损伤后影响上课,导致素质更差,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即身体素质差――少练习(厌练)――更差――易损伤――少练――素质更差――更易在练习中损伤。
⑸运动疲劳、心理过于兴奋或紧张。运动疲劳受伤主要是在练习过程中,反复做同一动作,使身体局部负担过大而引起的。学生学习新内容或比赛时会表现出过度的兴奋,容易发生损伤。学生在练习较难的动作时,由于心理害怕,做动作犹豫不决,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其它,教学组织不合理,天气不好,保护措施不当,都是引起运动损伤的原因。
2.3 场地方面
农村的操场大部分都是自建的场地,一般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平整出来的一片空地,其实操场内还是有很多凹凸不平的地方。还有单双杠平时也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学生一当脱手,很容易造成伤害。此外在练习中不遵守规则、相互逗闹、动作粗野、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带伤、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都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3 体育损伤预防的措施
3.1 教师方面
⑴教师须加强专业思想。热爱本专业,热爱学生,具有强的责任心,备好每节课,除备教材外,还须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对于每节课须有何种安全措施,均须做到胸有成竹。这样,上课时的组织方法、练习手段、形式、运动量和强度、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都尽可能都与学生实际相符合,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⑵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只有从复习中才能巩固、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才能与先进的技术同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课中做到游刃有余,这也是减少课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措施之一。
⑶注意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在校的高材生,未必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体育课也不例外。有人也曾说过,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未必是个优秀的教练员,这确实有道理。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冲突。不同地区,不同教学对象,由于场地、器材、学生水平的不同,同一教材,它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应有差别。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是用单纯的理论知识去套一些纲要,那么课的顺利进行就会受到影响,当素质差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或强度大的动作时,就容易出现损伤。
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运动损伤的必要性。使他们在思想上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同时要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教育,培养他们自觉地遵守纪律,听从老师的教导,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要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他们在比赛中既要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又要注意团结友爱的精神,树立起“宁失一球,勿伤一人”的良好的体育作风。课前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练习过程也容易分散精力。故教师课前须加强安全意识,而且每节课都应针对教材说明注意什么事项。长期给学生灌输安全意识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练习时集中精力、注意安全的意识,并容易得以强化,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⑸合理安排教学和训练内容。教师要认真教材和训练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充分了解教材和训练计划中的难点,估计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和哪些环节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预防的准备。在训练和教学中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在学习动作时,要注意从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的原则,要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等原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⑹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使它达到适宜的水平,加强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克服各种机能(特别是植物性机能)的惰性。通过全身各关节肌肉的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得到充分的血液,增加肌肉的力量和弹性,并恢复因休息而减退了的条件反射性联系,为正式运动做好充分的机能上的准备。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应根据个人的机能状况、气象条件和教学训练的情况而定。若机体兴奋性较低或气温较低、肌肉韧带较僵硬时,准备活动应充分些。一般认为,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准备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学训练而定。要有针对性,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间的衔接上,要把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正式运动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对正式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部位,要特别做好准备活动。有研究资料表明,准备活动结束与正式运动间的时间间隔以1―4分钟为宜。因此,在运动间歇时间过长或教学训练课的转项时,都应补做准备活动或补做专项准备活动。
⑺课后教育学生做好身体放松活动。
3.2 学生方面
⑴加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学生应学会在练习中遇到意外事故时做自我保护,同学之间也应学会在练习中给其他同学做好保护和帮助。
⑵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学生应养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持之以恒,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并学会有针对性地锻炼,弥补自己的不足。身体素质提高了,对于完成课的练习,自然也较容易,从而避免因素质差而引起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⑶注意课前准备活动和课后的放松练习。教师在课中起指导作用,而主体是学生,因而学生应在课中配合教师,课前不应忽视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充分,特别是低温季节,很容易在运动中拉伤韧带、肌肉或扭伤关节。课后的放松练习也不应忽视,有些学生以为上完课了,放松练习也就不在乎了。然而,长此下去,疲劳长期积累,特别是局部负荷后没能及时放松、消除疲劳、尽快恢复该部位机能,积劳成疾,就容易形成劳损,这也是运动损伤现象之一。而且比急性损伤更难以痊愈,所以不要轻视课后的放松练习。
3.3 加强医务监督并注意运动场地设备的安全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