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范文

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

第1篇: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范文

通泰大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下承式钢结构悬索拱桥,也是国内第一例主梁为下承式钢结构悬索拱桥。按照“生态-环保-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该桥将地域文化与时代特色相结合,以“腾飞”为主题,在桥塔的设计上更独具匠心,整个桥塔由底部旋转上升,造型简洁,使得建成后的大桥像一条龙踏云飞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桥南承清水河东互通,西接清水河西互通和大境门高架桥,这组庞大的“桥梁群”首尾相连,错落有致,总长度达945米,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向西经西太平山隧道穿山而去,犹如一条纽带,将隔河对峙的东西太平山一线相牵。我们接着往东走。

河的两旁,微风吹拂垂柳摇曳着婀娜的身姿,红花绿叶也跟着轻轻摆动,河水荡起一圈圈涟漪,成了一曲优美的乐章,令人沉醉。

接着我们看到的是建设桥,它跨径150米,桥梁总宽为36—39米,是以“人文历史”为主题,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将设计理念高度概括,建设桥桥塔的设计独具匠心,整个桥塔由底部旋转上升,造型简洁,设计感强,有强烈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力,像一条龙踏云飞腾,寓意张家口的经济高速发展,为张家口注入新的城市精神,吉祥神圣的形象和中华民族的象征,表达了张家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美好心愿,将龙文化永久传承。

第2篇: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地域文化;表现方式

1 园林景观设计和地域文化的关联

1.1 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含义

园林景观设计,就是综合自然元素及人工元素,设计出能够满足自然生态、文化诉求、社会生活的园林景观,承载人们精神审美需求。在融合人们审美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过程中体现出该地域的文化特征。地域文化,主要涉及到特定地区的经济水平、价值观念、社会风俗、艺术形式、生活方式、社会准则等,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不断积淀而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由此可见,不同区域的人们,因为本地区的发展特殊性,在生活、思想、行为上都存在着差异性,地域文化也就是这种不同类型意识形态的体现。

1.2 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1.2.1 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素材。园林景观设计,渗透着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人文要素的把控,有着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特性。独特的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素材,设计者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生态特征,最后灌注自己的设计灵感,从而设计出地域文化气息浓厚的园林景观。

1.2.2 园林景观设计促进地域文化发展。园林景观设计因为自身强大的艺术表现力,是承载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设计者通过吸取地域文化营养,将园林与现代文化理念融合,从而使园林景观展现出的地域文化历久弥新,增添地域文化魅力,既达到吸引游客的效果,又反哺地域文化,促进地域文化发展。

2 园林景观设计凸显地域文化的艺术原则

2.1 整体性

整体性也是基于地域生态系统而言,园林景观设计时,地域生态是优于社会人文要素存在的,是园林存在发展的基础。设计时充分遵循地域环境的生态规律,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做整体性的统筹设计,保证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整体一致协调。

2.2 独特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在整体性的指导下,着力彰显地域的独特性。在设计中考虑当地的资源优势,对特有的建筑风格、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加以挖掘,丰富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展现出当地独特的文化氛围,在不拘一格,独具匠心中释放景区魅力。

2.3 科学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对自然景观、生态资源、人文景观的开发设计应体现出科学性,谋求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对当地遗留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在保持风貌的前提下,合理科学开发;另一方面园林建设使用的材质等,要保证绿色环保,以达到可持续利用。

3 景观设计彰显地域文化的艺术手法

3.1 去粗取精

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从繁杂中删减枝蔓,对当地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式进行去粗取精,保留文化特色浓郁的历史景点。对于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建筑结构保存完整的园林建筑,要本着最大限度减少破坏的原则,采用保留的设计手法,还原景观的历史真实。

3.2 突出重点

园林景观设计时,收集整理当地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并从中抽取最能展现地方风俗文化的符号样式。突出重点的设计手法就是通过选取地区文化的代表元素,使园林景观的魅力得以尽情释放。需要注意的是,选取的重点文化符号可以不拘泥于具体的实体要素,既可以是建筑实物,也可以是文化、民俗元素。

3.3 加工创作

园林景观设计中,一味地遵循历史遗留传统,只简单的采取保护,保留等方式对待文化遗产,不免显得沉闷死板,文化遗产的文化韵味也逐渐变淡,这就需要我们适度加工再创作。在深刻领悟当地文化精髓后,设计者可以在园林景观规划时,模仿原建筑结构样式,人工再现景观风貌。对于当地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创作实体雕塑,加以生动还原。

3.4 理念融合

只是拘泥于传统文化理念,对现代设计思想、手法不加融汇的话,难以设计出优秀的园林景观作品。传统建筑布局,形态样式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设计材料,不仅能保持原有的传统文化风韵,更能体现出现代文化气息。此外,在园林配套设施建设中,也应展现出古今文化理念的融汇共存。

第3篇: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范文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元素;国产动画;启示;全球化视角

2008年出品的动画影片《功夫熊猫》给世界带来了一场功夫旋风,赢得了全球票房的巨大成功。2011年梦工厂又打造了3D动画巨制《功夫熊猫2》,中国元素高密度出现,再次创出了惊人票房。作为文化全球化的精神产品,《功夫熊猫》系列动画是大洋彼岸的动画创作者们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制作的世界性动画,一方面完成了美国文化的本土化,另一方面又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化,在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堪称典范。剖析它的创作发行,对于国产动画创作如何走出国门,如何使用异域文化元素具有很好的启迪意义。

一、民族化取向与全球化视角的统一

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具有承载不同文化及其价值体系的特性。在全球化语境下,动画创作体现的文化元素越来越复杂,不再是单一体现某一个国家的元素,常常处于异质文化的对话之中。梦工厂借用他国文化元素或题材进行艺术创作,不断地切入与消解着异质文化,同时又保持了美国的审美趣味与文化理念,全球化的趋势显而易见。近年来,美国动画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创作题材与素材,将东方与西方的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元素与题材的重视,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作为全球性的影视文本,《功夫熊猫》系列不属于某一种文化样式,而是文化的共生物,透过表层诸多的中国文化镜像,渗透出美国的精神内核,反映了创作者清晰的全球化视角。

《功夫熊猫》系列展现了众多典型的中国元素,影片的成功充分说明了电影中民族风格的重要性。《功夫熊猫2》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全景式展示,中国元素全面升级,比第一部更彻底,亲切的中国风足以让国产动画汗颜。民间艺术、自然景观、建筑、角色外形、服饰、风味美食、功夫动作乃至更多的细节设计上均充满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片中的宽窄巷子、火锅、麻婆豆腐、担担面等大量中国元素,四川味特浓,令人拍案叫绝;飞刀、太极推手等各种功夫,与中国的功夫片相比也毫不逊色。

在世界文化中,有很多文化是相通的,文化资源共享成为民族传统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方式,本土文化的世界化体现了文化的共鸣与认同。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文明的大融合,在文化方面不分国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关系从来就不是单向的吸收或输出,随着相互了解与理解的加深,异质文化之间最终将达成一个能共同接受的结果。从动画电影本身来看,国产动画创作只有建筑在民族文化内核、文化意味的基础上,才会迅速地被本土受众认可;同时,我们应反思文化取向与文化元素的关系问题,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要兼顾与世界异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才有可能使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新的生命力,获得全球受众的青睐。

二、现代创新与传统并行

中华传统文化拥有漫长的历史和丰硕的成果,好的题材、元素非常之多。长期以来,国产动画创作忽略了文化的创新和延续问题,由于对很多题材资源的阐释缺乏时代性和全球化视野,在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消费需求时严重脱节。而梦工厂则凭借自身的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在接受全球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输出具有东西方相融合特点的全球文化,创作出具有跨地域、跨文化特性的经典作品,形成了美国新的电影文化。

功夫文化在《功夫熊猫》系列中被作为核心的中国元素去深入挖掘,影片采用了脍炙人口的时尚后现代方式,有创意,很新颖,令受众耳目一新,显示了国际化对中国文化的另一种演绎。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民族风格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加入更多新的元素。一部动画影片要想获得跨地域、跨文化传播的优势,就应与时俱进,注入具有世界普适性的现代精神。在我国当前文化的建设中,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议题,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点,寻找本土文化与西方的时尚元素的融合,是当下国产动画走向世界的关键环节。

演绎传统的目的在于不被传统元素和民族性所束缚,以时代感来强调民族性,使整个传统文化符号进入现代生活。《功夫熊猫》系列在民族文化同时尚流行文化相结合这一问题上,为国产动画的编创人员上了极具启发意义的一课。国产动画创作可以尝试从传统和现代并行的角度出发,在时尚与传统的融合中,用现代意识去大胆想象,并求得平衡。

三、形式与精神的融合与统一

第4篇: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范文

秀以中国针织服装设计研发中心2014秋冬会开场。作为针织服装行业的权威研究机构,其流行趋势的新潮涌动,前瞻时尚,令人耳目一新。香港Fashion Farm Foundation则携手年轻设计师,推广时装品牌,在上海滩展现了香港品牌的时尚风采。由设计师品牌INJURY 2014春夏会和Placed by Gideon秋冬男装会领衔,推出Fashion Farm Foundation香港新锐设计师品牌联合秀,让观众尽情感受潮牌时尚。

成昊在作品中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水墨与西文绘画素描中运用的线条相结合,将东方文化中古典、含蓄的精神内涵与西方浪漫奔放的人文主义色彩相结合。

台湾针织女王潘怡良高级定制会,呈现的作品以不同拼接和针型变化来展现针织的独特性。

主题“夜幕” , 夜幕低垂,遥望着天边的星群,人们必定渴望纾解,而城市会有怎样的变化,人群又有什么样的状态。此时灯光闪烁,音乐响起,人们开始以各种形态出现。以这其中的一部分为灵感,发起了一场自由而奔放的宴会。

中国内衣行业的领军企业——香港著名国际内衣企业安莉芳集团又一次华丽亮相。旨在将她近40年的高品质内衣理念以及独特的品牌内衣时尚健康文化向国内外同行及广大消费者热心分享,传递“挚爱”的榜样力量。

融合2013~2014年流行趋势,分为“纯白挚爱”、“繁花点缀”、“海洋之谜”和“诱惑臻选”四大主题进行演绎,把最新的时尚潮流和安莉芳集团对女性的深情挚爱、以及对社会和环境的博大关爱的“挚爱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5篇: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课程化内涵;课程特质;育人效能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可以潜移默化促进学生道德生长。正是因为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认识局限,导致了校园文化发展创新的活力不足,育人功效发挥不够。探索校园文化课程化,就是要突破这种认识和实践局限,拓展其发展路径和育人价值。目前国内对校园文化课程化的研究,对其内涵和课程特质尚缺系统梳理和理性论述。根本原因是对这一命题的价值认识不足和求解难度较大。探索校园文化课程化,必须把准其内涵和课程特质,否则实践操作就会不着边际,甚至陷入盲目、散乱的状态。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展开初步探讨。

一、校园文化课程化的内涵

探讨校园文化课程化的内涵,必须首先明晰文化、校园文化与课程、课程化的内涵,理清文化与校园文化、课程与课程化的关系。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

目前人们比较公认的文化概念,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结构层次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行为规范。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即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是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基于一定社会背景和学校环境,全体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积淀创造并为其认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以及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要素及其融合,其最高价值诉求是促进学校人的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课程与课程化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主要有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阳光体育、大型活动、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隐性课程是除上述课程外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以及家、校、社会共育等教育资源及其活动。“课程化”就是使之转化为课程,按照课程的方式推动,全面发展并发挥效能。

(三)校园文化课程化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课程化是把校园文化转化为课程,赋予其课程的全面活性,按照课程方式发挥更优的育人效能。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种活动,是基于顶层设计的师生广泛参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学习活动。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种方式,是实现校园文化育人价值的基本路径和行为方式。它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现行运行机制的育人效能,盘活学校资源,成为点燃学校人生命灵性的一把火。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种过程。校园文化发展是校园人不断沉淀、积累、形成共同认识和行为的过程,也是推动校园文化深度育人的过程。校园文化课程化是校园文化由内部生发、本质升华、以文化人的过程,是校园文化的课程设计、构建、实施、评价、反馈的过程,必然经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校园文化课程化目的是优化育人,关键是课程设计、构建、实施、评价、反馈。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种形态,是学校一切活动形态、观念形态和行为形态的总和,影响制约学校人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校园文化课程化的结果是以课程形态呈现,可概括为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校园文化课程化是一种策略。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正面临瓶颈期,阻碍了校园人的更优发展。打破瓶颈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迫切需求,校园文化课程化正是一剂“解套”的“良药”。只有走向校园文化课程化,才能解决校园文化游离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外的弊端,进而成为促进师生优化成长的生活方式,从而释放更大更强的育人能量,实质性促进学校人的发展。

二、校园文化的课程特质

第6篇: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范文

花卉饮食历史悠久,内涵深厚。食花的历史和人类历史同步,在中国历史上,花卉饮食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上古商代的大臣伊尹向商汤陈述的优质食物原料,其中“菜之美者”有“寿木之华”“具区之菁”,指的是寿木的花朵和太湖的韭花,可见当时人们的蔬食观念包含了植物的花的部分。这大概是中国人食花的最早记录。春秋时期屈原饮露餐花,《离骚》中记录“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蕙肴蒸兮兰藉, 奠桂酒兮椒浆”。可见,当时菊、蕙、兰、桂等多种花卉均已被食用。两汉时期,又出现了酒、兰花酒、芍药酱等,汉代鲜花还被直接食用。这一时期花卉主要用于酿酒、供品制作或是生食,是祭祀神灵、僻邪驱魔的珍贵之物,花卉饮食多在宫廷贵胄中出现。魏晋时期,受道家本草学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花卉的养生保健作用,开始服食花卉以延年益寿。唐宋两朝,伴随着日益炽盛的崇花之风、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品位的提升,食用花卉的种类、花卉馔肴的种类和用途都日渐多样化。唐代著名的食疗典籍《食疗本草》中所列的百余种植物类食品中,大部分为花卉。唐代宫廷中的花酒与花馔,比如捣莲花花瓣制作碧芳酒;武则天发明的百花糕。花卉食品成为贵族文士的日常餐桌中的常客。上行下效,民间也受此风的感染,开始制作食用花卉粥品和菜肴。宋代在宗教素食文化影响下,花卉菜肴品类迅速增多,更出现了可称为是花疗制品的“花汤”。 元明清三代是花卉饮食文化的成熟期,继承传统有所创新,花卉饮食体系逐渐完善,食用方法进一步突破和创新,比如花茶,花作为糕点馅心等。

从中国花卉饮食历史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中国花卉饮食中蕴含的农时节令文化、季节养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内涵,更蕴藏着中国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思想 。

花卉饮食品种丰富,技艺精巧。据统计,我国食用的花卉已达100多种,花卉饮食更是品种繁多,形成了世界饮食文明中最为独特完整的花卉饮食体系。笔者根据古今各类花卉食谱进行的简要统计,常用的可食花卉主要包括蔷薇科、菊科、木樨科、百合科、锦葵科在内的22个科,60余种,原料品种非常丰富。在丰富的原料之上,再配以古往今来人们对于花卉的创造性运用,形成了中华花卉饮食体系,主要包括花卉饮品、花卉食品,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色花宴。花卉饮品是指以食用花卉为生产原料能够满足人体机能正常需要,可以直接饮用,或以溶解、稀释的方式饮用的食品。主要品种有花汁饮料、花酒、花茶。花卉菜品:是指以食用花卉为主料或辅料,采用煎、炸、炒、煮、渍、腌、拌、蒸、熏等多种烹制方法,制作而成的各类菜肴、饭、粥、羹、汤、糕点小吃、酱露调味品等。主要品种有花卉菜肴、花卉点心、花卉馅料、花卉粥品、花汤等。特色花宴:是指以某种食用花卉为中心内容,其菜品、环境、服务以及各项活动都为这一中心服务的以饮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聚会。这是一种融饮食品、环境、情境与心境为一体的综合花卉饮食形式,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洛阳梨花宴、广东小榄宴、四川成都的海棠宴等。

中华饮食文化辉煌灿烂,花卉饮食的制作更是工艺精巧,意蕴深邃。花卉既可做主料,亦可作配料、调料,还可作为点缀使用,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以最常用的而言,就可以通过厨师的精妙技艺制作成酥、 蟹、鱼干、鱼球、鱼片粥、露、糕、豆腐、肉卷、饼、里脊等数十种佳肴美馔。其中酥是以为主料,挂糊上浆炸制而成;蟹中作为配料出现,呈现与蟹的时令特征;鱼干中是将鱼干浸泡入汁中,取其味,这里又成为了调味料。 而秋季餐厅中的菜肴装盘时总会斜插芸菊一朵作为点缀。

许多花卉菜肴的制作工艺精巧,真可谓匠心独运。顷刻间,普通的花卉食材立即展现出美妙的艺术境界,显示出一种高超的饮食智慧。如著名的“梅花汤饼”:“初浸白梅。檀香水和面做馄炖皮,每一迭用五出铁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上二百余花。”说的是用浸梅花和檀香的水和面,擀皮,用铁凿将皮压成梅花状,煮熟之后盛于鸡汤中食用。此菜之中,既有梅花的清香,又有鸡汤的鲜美,更有片片冰清玉洁的“梅花”赏心悦目,叫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匠心独运。再就是“雪霞羹”:“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瀹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加胡椒、萱亦可也。”入肴的芙蓉花取用鲜红色, 去掉心蒂焯水后和嫩白的豆腐烧煮成羹。羹中红白分明, 宛若皑皑白雪映衬下的漫天红霞, 色味俱佳。

现代花卉餐饮创意的思路与方法

近三十年来,中国人的饮食观念经历了从“吃饱就行, 崇尚大鱼大肉”到“吃得营养,讲究平衡膳食”再到“吃得健康,倡导食疗养生”的演变。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更注重于健康自然,更注重菜肴对人体自身的滋养功能,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也必然带动餐饮消费文化的转变。花卉美食取材天然、无公害、个性突出,成菜造型逼真、营养均衡,具有高纤维、低脂肪的特点,富含氨基酸和人体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符合当代人追求生态、环保、营养、健康的饮食诉求。因此,以食用花卉为核心,进行美食创意开发与餐饮业态创新势在必行。

花卉美食创意。第一,深入挖掘传统花卉饮食文化精华,再现经典花卉菜品。如宋代的《山家清供》是一部重要的食谱专书,里面首次集中记载了十余种以花为主料或配料的饮食及其制作方法,对后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而现代的厨师们将其中记载的菜品经过整理和挖掘,再根据现代营养学理论取其糟粕,取其精华,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口味和食物营养观念的花卉菜品。“百花争宴”由西溪湿地烟水渔庄厨房精心研制两个月而成,选用40多种可食用鲜花通过烹、炒、炖、拌、蒸等烹饪方法,结合养生理念精心设计出8道冷菜、12道热菜和2道点心。其中,“春花秋月”以杭白菊、香橙、滑嫩蟹肉入菜,具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之效,“出水芙蓉”以百合花螺肉片翻炒而成,具有润肺、清火、安神之效,富贵牡丹鱼以新鲜鳜鱼切片摆成牡丹花形,配以虫草花汁,具有补气血、养脾胃之效,此外还有玫瑰水晶虾可清热消火,美容养颜,兰梅山药桂花香可固肾益精、生津止渴,金银花牛筋冻可防暑抗温、清热解渴……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百花美食,让市民在品尝时,既感受了传统饮食文化,又对健康养生的饮食理念增加了解。

第二,采用多种艺术手段,提升花卉菜品文化感染力和附加值。将插花、传书法、绘画、盆景等多种艺术手段融入到花卉菜品的创意设计中,使菜品真正成为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提升文化附加值。如“百合吐蕊”,这是一道以攀枝花花蕊为主料的花卉菜肴,摆放在食客眼前,都会被认为这是一件精美的插花作品,而不会想到这是一道菜品。真正可食用的部分摆放在百合花中的攀枝花花蕊,这道花馔以花为食。以花为器,浑然一体。

第三,移花接木,创造性地组合运用传统烹饪技法;运用充分借鉴与融合外餐的原辅料、烹饪技艺与方法,创意现代时尚花卉菜品。将中国凉菜类、卤菜类等制作方法与花卉食材进行混搭,创意出新式花卉点心。如桂花糕的创新:桂花糕是中国传统的花卉点心,主料为米粉、桂花、豆沙、桃仁等,历史非常悠久。而一款“天山雪莲桂花糕”是采用中国传统水晶类菜肴的制作方式,将雪莲花加到水中煮成汤水,滤去料渣,再加入鱼胶粉、白糖煮融,自然冷却后加入蜂蜜、桂花拌匀,倒入模具中冷藏即可。与传统制作的桂花糕相比,创意桂花糕晶莹剔透、色彩明亮、口感细腻软滑,清甜滋润。同时,也可进行国外烹饪制作技艺的借鉴与融合。如日本刺身变鲜花拼盘:将鹅肝用保鲜膜包裹,然后放到蒸笼中蒸45分钟,然后放到卤水中浸2小时,黑松露和杏鲍菇分别用汤烩制;云耳和其他鲜花放到热水中焯水,将部分原料切片,然后将所有原料摆放到冰盘上。这款菜品是以花卉、菌类、鹅肝为原料,采用日本刺身的烹饪料理方式,而不同于日本刺身中鲜花只是作为摆盘装饰,鲜花拼盘中的所有花卉都是作为主料食用的。

花卉餐饮业态创新方法。花卉在国外餐饮行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德国等地都有花卉主题餐厅。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饮食观念从单纯的吃饱吃好,到吃健康、吃营养、吃文化,花卉饮食集自然、健康、养生、美感、文化与一身,因此,一种全新的主题餐饮形式――花卉主题餐厅应运而生。近年来,在重庆、南京、北京、成都、广州等餐饮文化发达的城市相继出现了以经营花卉菜品、传播花卉文化为主的餐厅。如重庆知名餐饮企业――“花卉大餐”。该餐厅无论从内外环境设计、特色菜点还是餐饮服务都充分体现了“花中世界,自然天成”的主题。该餐厅开设在大厦18楼楼顶,远看是一个大型的阳光花房;内部是园林式的设计,大厅内绿树环绕,鲜花怒放,用各类植物分隔独立空间。餐厅经营者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传统,结合四季养生理论,创意设计出餐厅的核心产品――四季花卉大餐,有“春季花芽养生大餐” “夏季花叶菌保健大餐”“ 秋季花瓜果美容大餐”“ 冬季花根菌滋补大餐”,是结合花卉文化与季节饮食养生文化的精彩花卉宴席创意。餐厅服务员都称为“花仙子”,服装颜色以季节划分;餐厅厨房在大堂之中,为全开放式互动厨房,实现了厨师与食客的无障碍交流与沟通。

食用花卉在可食的同时也不乏观赏性,因此可建立食用花卉的生态花卉休闲农庄,在农庄内为消费者提供花卉观赏、花卉食用、花卉芳香理疗、花卉茶饮休闲等活动,将人们引入花的国度,全方位体验花卉文化与消费。这样的休闲农庄充分实现了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休闲方式。

花卉饮食是我国饮食文明宝库中的一件瑰宝,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对健康、养生的重视,花卉饮食将重回寻常百姓家!同时,以休闲美食餐饮、美食旅游为主的食用花卉产业创新发展,也符合党的十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总体设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花卉美食产业必将大有可为,大放异彩!

第7篇: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范文

【关键词】岭南舞蹈 岭南文化 民俗 道具

一、民俗仪式类舞蹈道具――“接地气”

岭南地处五岭之南,在自古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区别于中原文化的风土人情,广府、客家、潮汕文化互为融合又自成体系,在民俗、宗教、语言、艺术上都保留了自身特色,传统民俗可谓源远流长、蔚为大观。岭南各地的民俗仪式繁多,而仪式本就是舞蹈诞生的源流,在原始社会早期,仪式活动与乐舞紧密结合,舞蹈经常就是宗教祭祀的一个部分,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广东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很多都来源于宗教仪式,如客家杯花舞、潮汕英哥舞,而又有很多舞蹈源自各地的民俗节庆,如舞狮、钱鼓舞、花灯舞。这些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承载着丰富悠久的民间文化传统,历经岁月变迁,在内容、形式、风格、审美上都有创新与沿革,但基本保留了道具形式,这些道具让岭南民间舞蹈接了“地气”,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一)英歌

英歌舞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宗教祭祀,潮汕地区背山临海,自然灾害频繁,为消灾避祸,拜物教应运而生,民间祭祀驱邪祈福之风兴盛。潮汕文化长期受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双重影响,本土越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中的傩文化与祭祀成为英歌舞的双重源流。早期舞者均为男子,手执双短棒,以梁山泊英雄的造型勾画脸谱,配以锣鼓、螺号,群体队列表演。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两根圆木棒,各地甩槌及步法稍有差别,但都矫健豪迈,声魄雄浑,以遒劲、热烈、奔放、磅礴著称。

广州歌舞团的群舞作品《英歌舞》保留了英歌的传统形态,从脸谱、道具、音乐,到风格、队形、气质,都沿承了民俗仪式的基本形态,并在气氛上强化其仪式感和庄严感,演员击棒而舞,热烈又不喧闹,锣鼓阵阵,却透出些许肃穆与沉静。而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作品《赤潮》《朝阳》则是经过改良的英歌舞作品,在队列变换、舞者形态上都更为现代,舍弃了脸谱及传统造型,但在英歌棒的使用上维持了传统器具的基本套路,并保留了英歌舞铿锵有力的气势。

(二)杯花

杯花舞流传于粤东客家地区的兴宁市区,基本道具就是两个直径2寸的瓷杯,起舞时两杯口相扣。杯花舞源自客家民间的道教仪式,原是民间做法事时,由“觋公”(男巫)扮成女装祈神而舞,双手各持“伯公杯”一对,边唱边敲边舞。杯花舞源自宗教仪式,走过历史变迁,逐渐从宗教化走向民俗化,从祭祀化走向娱乐化,基本只留下杯花的形式,宗教仪式部分都已消失,成为民间节庆常见的表演项目,杯花也成为客家民间舞蹈创编的常见道具。

以杯花为道具的岭南舞蹈作品经常出现在客家舞蹈的创编中,女子群舞《杯花声声》是流传较广的作品,一群客家妹子敲杯轻舞,“客家妹子好情长,情深甜蜜赛蜜糖,杯花声声幸福来,欢天喜地乐洋洋”,尽显客家女子的温娴婉约。2013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上的大型群舞《杯花声声》,台上60位演员身着客家传统服饰,双手敲打改良成青花瓷的“伯公杯”,婀娜起舞,至处台下几百位来自杯花故里兴宁的观众同时击打唱和,台上台下杯声清脆,场面温馨热烈。双杯道具造型小巧,生活感强,音效悦耳,节奏易控,适合大型群体表演。

(三)钱鼓

钱鼓舞流传于广东陆丰民间,是当地民众节庆娱乐时的民间舞蹈,从早期的男女双人舞发展到后来的四人舞直至群舞。舞者身着古装彩衣,手拿皮鼓,身着古装,在圆形场地表演。早期钱鼓舞的道具男女有别,女子手执一个直径约六寸的单面皮鼓,鼓边装有铜钱,摇动时声声作响,鼓面绘以八卦图样,而男子则两手持一对竹板,以击打起舞。钱鼓舞在陆丰民间代代相传,动作优美雅致,音乐幽雅动听。

岭南民间舞蹈作品经常以钱鼓作为道具,如星海音乐学院的《钱鼓印象》还原了传统钱鼓舞的动作与风格,一群彩衣女子执鼓而舞,保留轻摇、拍击、单面旋转的手法,又加以脚舞、抛接、滚动等动作,将钱鼓的造型、声响充分运用到舞蹈中。另外,经过改良的钱鼓道具也出现在一些舞蹈作品中,比如广州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鸡公榄》,则改良了传统钱鼓的尺寸,舍弃了击打动作,让一群俏皮少女手拿仅手掌大小的小钱鼓,时而甩抛,时而旋转,伴着粤语歌谣,钱鼓道具变成一个可以戏耍的小玩件,呈现岭南少女的俏皮伶俐。

二、饮食文化类舞蹈道具――“烟火气”

广东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鱼米丰足,水陆交通便利,自古谓之“兼中外之所产,备南北之所有”。广东人重饮食自古而然,粤语俗话就有“辛苦h自在食”的说法,广东饮食文化绵延流长,积淀深厚,形成不可替代的饮食趣味与审美意蕴。在岭南民间舞蹈的创编中,以岭南饮食作为题材的作品鳞次栉比,作品富有地域特色及原创生命力。在道具运用上,这类舞蹈经常直接提取自日常生活,将饮食器具搬上舞台,加以艺术加工,传递出具有“烟火气”的生活情趣。

(一)食器

广州歌舞团大型歌舞剧《岭南行走》中的食器道具运用较为典型,全剧压轴篇章《大吃一顿》,将广州的茶楼饭肆搬上舞台,一个个粤菜菜牌吊至半空,演员们手执筷子与茶杯敲击扣响,高呼“上梅菜扣肉”,结尾时群声高喊“埋单”,情趣盎然又气势如虹。筷杯合鸣的道具运用,在节奏、音响、声势上将舞剧推向结尾。

“老火靓汤”是广府美食的标志,广东人有“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的传统,同名舞蹈作品《老火靓汤》把这种蕴涵着南国温情的广东美食用舞蹈的方式加以呈现。作品大胆运用汤罐、砧板、汤勺、汤碗作为舞台道具,一个大汤煲矗立中央,一群煲汤女人围炉起舞,伴着锅碗瓢盆、剁切炖煮的音乐,女演员们用舞姿演绎置备食材、精调汤料、老火慢炖、出炉品汤的整个过程,将生活场景融入舞蹈创编,整个作品如同一锅老火靓汤的出炉,食器道具的艺术化运用,将广府女人融在老火汤里的守候、温情与遐思展露无遗。

(二)茶器

茶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在广东潮汕地区,茶早已超越了日常饮品的范畴,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趣味。南方歌舞团的舞集《潮汕那壶茶》,深入潮汕地区采风田野,最终以“茶”为意向,串联起潮汕人的精神世界,其中女子群舞《请茶》是直接表现潮汕茶道的。女演员们手握白瓷茶杯,以浅唱低吟、唯美淡雅的舞姿将潮汕文化中的闲适悠远完美诠释,所用道具极其精简,几个温润如玉的茶杯恰如其分地点缀其间,不争戏抢眼,却不可或缺。表现茶文化的作品常见以茶具及制茶器具作为道具,比如《工夫茶》里的蒲扇与茶杯,《擂咸茶》里的擂茶棍,都将道具运用得淳朴风趣。

除却饮茶,采茶舞也是自古就在广东民间盛行,清代李调元在《粤东笔记》中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采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可见采茶起舞由来已久,且素有花篮、花灯这些道具相辅。而今的岭南采茶舞依然是民间舞蹈创作的常见题材,在道具运用上亦显新意,如群舞《茶田风景线》,用缀满茶叶的皮筋作为道具,拉伸出茶田的纵横形态,演员始终在茶田线的牵引中穿梭起舞,营造出舞台形式上的灵动张力。

民以食为天,饮食最是生活中寻常之事,却能承载文化、地域、习俗、精神的表达与传承。世俗与烟火,是民间舞蹈创编最深厚的土壤,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创作是民间舞蹈生命力的永恒源泉。岭南民间舞蹈将那些看似庸常的一日三餐、汤水茶食,乃至锅碗瓢盆、瓜果蔬菜加以艺术提炼后搬上舞台,铺洒出岭南民俗风情,也成就了岭南民间舞蹈的独特性和原创性。

三、人文风情类舞蹈道具――“文艺气”

岭南文化自古有兼容多元的特质,长期以来汉越文化交融,又吸取周围荆楚、闽越、吴越文化,因自古通商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清中叶后,广州一口通商,更是大量汲取外来文化。岭南文化具有强烈的本土性、兼容性和多元性,广东民间从生活方式、建筑设计,到人文景观、民间工艺,直至民间音乐、民生细节,都自成品格,无以复制。这些人文风情,是岭南艺术创作中的原生资源,也势必成为舞蹈创作中的创意元素,让岭南舞蹈散发出风情万种的“文艺气”。

(一)建筑文化

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地域性和多元性的集中体现,岭南建筑结合独特的气候、地理、材料、环境,在文化和风格上兼容了中原与南越、中式与西洋、古典与现代,无论是广府建筑里标志性的骑楼、麻石街、青砖墙、趟栊门、满洲窗,还是客家围龙屋、走马楼,都成为岭南风情的文化符号,在岭南舞蹈的创作中,也时常将岭南建筑元素作为舞台道具加以艺术呈现。

“趟陇门”是广府建筑的特有形态,由一层屏风门和一层横栏门组成,其形状和结构极适合做大型舞蹈道具,镂花屏风门的古典雅致,横木栏门的框架造型可在舞蹈设计上翻新出诸多花样,双门拉启开合,本身就有视觉美感。《西关风情》里一群风姿绰约的西关小姐,倚在趟陇门前婀娜起舞,门扇轻开,伴之舞者身段伸展,在视觉上形成刚柔并济、曲直相生的美感。而《岭南行走》里的一段儿童群舞也用了趟陇门作为道具,男孩们在木栅栏间上蹿下跳,女孩们将屏风门推前拉后,又是一番灵动可人的童趣。而整个《岭南行走》的舞台都将岭南建筑元素融入其中,用祠堂建筑撑起岭南传统风格,饰以青砖、灰瓦、窄巷、木格窗、麻石街,道具用心可谓精深。

舞剧《骑楼晚风》的道具运用则更是生活化,无论是骑楼建筑、茶楼酒肆,甚至实物运用的电话亭、消防栓、路灯,都是实景道具,还原广州都市生活,一切细节都如身临其境,用彻底的真实感和生活感,演绎骑楼街巷里的小人物与小生活,突破了中国舞剧惯有的“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传统。

(二)饰器风情

在岭南人文风情的舞蹈演绎上,饰器类道具功不可没,比如“西关小姐”题材舞蹈作品的创编。“西关小姐”是广府文化的集中体现,自晚清到民国,广州富贾云集,文化教育繁荣,又因海外交流频繁,女性少受传统束缚,在富商云集的广州西关一带涌现了一群通学中西、风华时尚的女子,被唤之“西关小姐”。这个群体称谓代表了一种精致风雅的生活方式,也是那个时代广州女性的精神象征,最终成为一个鲜明的历史文化符号。以“西关小姐”为题材的舞蹈作品颇为丰富,同名舞剧与舞蹈作品都颇有影响。在道具运用上,各种饰器轮番登场,最常见的是雨伞和扇子,岭南湿热多雨,女性手执雨伞,宫扇轻摇,尽显窈窕,还有手包、巾帕、木屐、镜子、斗笠,也成为舞蹈创编中的创意道具,让西关小姐且灵且秀、娇而不妖、媚而有度的风情与气韵在舞姿舞步中倾泻而出。

(三)生活物件

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表征的生活物件的艺术化运用,也是岭南舞蹈作品展现人文风情的极佳手段。广东自古商贸繁华,特别至清代,在广州设立了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称为洋货十三行,一时商号林立、行号栉比。舞蹈《十三行》就是表现广州洋街商号的作品,道具别出心裁地采用算盘,一群账房先生齐齐拨珠,声响阵阵。

又如粤绣道具的运用,《潮汕那壶茶》里的《绣花》群舞,女演员手举绣架,拉织锈线,构成不断变化的方圆几何、线面交织,舞者曼妙其间,跳跃出穿针引线的形态,将绣娘的巧妇玲珑,粤绣的精工繁密,一一点染。

结语

岭南民间舞蹈在岭南文化的浸润下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在舞蹈创编上充分汲取岭南地域和民俗资源,尤其在舞蹈道具的设计上别具匠心。近年来广东省创编的民间舞蹈作品,挖掘地域特色,对传统民俗道具进行沿袭与创新,对民间生活器具加以提炼与加工,让道具运用呈现美学意蕴,最终达到以“器”成“气”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马盛德.仪式与舞蹈[A]//民族遗产[C],2010.

[3]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第8篇: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范文

关键词:文化景观;符号;文化传达;装饰

一、城市文化景观

景观(Landscape)最早的含意是城市景象。“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景观是自然及人类社会过程在土地上的烙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理想与追求在大地上的投影。这烙印的最深刻之处莫过于城市……人类所有这些复杂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写在大地上,刻写在某块被称为城市的地方,便成为城市景观。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人们对设计的文化与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既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优化,又关注城市空间形态和谐的整体设计,更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表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人们希望尽快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自己所在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的文明水准,于是城市广场、市民广场、文化广场等应运而生,城市景观蔚为壮观。在各式各样的城市景观中,以展示民族和地域特色文化为目的的景观就是城市文化景观。城市文化景观有别于城市园林和城市中其它纯自然景观,其主旨是彰显文化主题,追忆和传颂本民族的灿烂文化,唤醒并强化市民的文化意识,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文化景观就是一本关于文化的书、关于历史与人的书,它能让徜徉于其中的人们去细心阅读和品味,体验过去和现在,解读文化和历史,由此,在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上的抚慰之后,能够获得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宿,继以思考未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化。

二、文化传达

景观是由景观设计元素和景观符号构成的,作为城市文化景观中的景观符号,其首要的意义是承载和传达文化信息。位于兰州市滨河路绿色长廊的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像是兼具文化性和纪念性的城市文化景观。它位于市内美丽的滨河路,与黄河在空间和意境上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自设计完成以来,它就成为了人们观景、游玩、休闲、和娱乐的最佳去处。名为公园,实则是名符其实的深受市民欢迎的城市文化广场。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像的策划、设计与建造为兰州市民创造了一处具有强烈归宿感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了一处亮丽的城市景观。这一景观是自然的、艺术的,更是文化的,它给市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温馨抚慰与无限快乐。

水车园是纪念性的文化景观。“人类的纪念情感通过客观事物与历史事件的关联而获得宣泄”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因此,设计师在水车园公园的景观设计上主题鲜明突出,在设计元素的选择、处理和景观符号的设计上颇具匠心。这些设计元素和景观符号在整体空间安排上,既清晰地突出了黄河内在的含义和精神,又很好地抒写出了这一特定景观的文化主题。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景观中。其景观符号与装饰自有其特别的意义。德国艺术史学家格罗塞在其著作《艺术起源》中谈到原始装饰时这么说:“原始装饰的效力,并不限于它是什么,大半还在于它是代表什么。”无庸置疑,作为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中的景观符号和装饰作品,设计师更应该赋予其具体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向市民展示民族的、地域的或地方的特色文化与文化精神。显然,水车园公园的景观符号及其装饰的意义就在于传诵黄河的民族和文化精神,同时也在创造着具有时代意义的新文化。

三、装饰与审美

这里的文化景观符号是由设计师通过材料和空间手段转化而成的,从环境艺术的角度说,它们是富有审美意义的环境艺术作品,起着装饰美化环境的作用。

原始的作为一种景观符号展示于建筑与环境景观之中,则更加突显出它的装饰美感。在滨河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同样被设计转化成为立体的装饰雕刻作品,并以雕塑与装饰的艺术语言同观瞻的人们亲切对话。

另一方面,所谓“景观是美”乃因景观之美首先源于其美的装饰。景观符号具有装饰特性和装饰美,其本身就是一种装饰。装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就纪念性文化景观中的景观符号而言,它不但具有深层的文化含义,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而且具有更为独特的美的形式,它不仅是“纪念性”的,从人物雕像、经典片断、代表作品、故事名言等方面引起人们对特定人物或事件的追忆与怀念,而且还是“文化性”的,从文化、历史、理想、象征、隐喻等方面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更是“装饰性”的,从秩序、形式、材质、肌理、线条、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审美愉悦。时代设计理念与文化意识以及特定的表达对象,共同铸就了兰州黄河风情线上的景观符号与装饰样式,这些景观符号与装饰不仅时刻散发着浓厚的、独特的文化气息,悄然向人们诉说着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而且也在怡悦着人们的性情。

此外,通过特定文化主题的展示和富有个性化的艺术装饰而塑造出来的文化景观,必然会感化人们的心灵世界,影响人们的文化观念、文化态度甚至民族感情,同时也在塑造人们良好的社会行为。所以,装饰还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它受特定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能塑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精神。

第9篇:匠心文化与匠心精神范文

牡丹是中国的国花,是国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更是中国这个国度诗意的精神坐标和文化图腾。国人对于牡丹的情愫,发于心,诚乎情,与其说是审美意蕴的自然流露,毋宁说是对人文精神的传承、文化根脉的维系,体现的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诗意的人文情怀。古往今来,文人骚客歌咏之,丹青妙笔摹画之,人们把对牡丹的艺术感悟、对美的憧憬与向往升华为一种情感、一种意象、一种文化。这种一脉相承、蔚为大观的牡丹文化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融合交汇,在中华这一丰厚的文化沃土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丰富了历代国人的审美情感与心灵世界,更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和如诗如画的浪漫气息。

在诸多表现牡丹的艺术载体中,相对于诗歌的含蓄凝练、散文的抒情达意、丹青的挥洒写意是最直观、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一种表现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及意境。书画家对书画语言的运用,贵在领悟,贵在发现,贵在创新。唯有独具慧眼,匠心独运,以深厚的学识修养和敏锐的观察力去感受,去发现,才能在大千世界中感悟生活艺术,捕捉美的瞬间、表现美的内涵、升华美的意蕴,才能在艺术语言表达中,在源于自然、高于生活的审美意境中,拓展观众的想象空间,深化作品的艺术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绘画艺术固然讲究技巧,但是要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离不开文化底蕴的积淀、内在情感的冲动、艺术灵感的迸发。骆鹏先生的牡丹作品,发轫于一个中华儿女对牡丹的深情挚爱,肇端于一颗艺术心灵对自我的不断超越。他用唯美的笔墨语言追逐牡丹内在美的律动,以内在的艺术激情感悟国色牡丹的神韵,别出心裁,厚积薄发,既有浪漫主义的气息,又有理性精神的色彩,在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追寻至真至美的审美取向,抒写了一曲对牡丹回肠荡气的深情礼赞。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骆鹏先生用笔墨在三尺素宣上构建的艺术境地,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与飘逸灵动的气韵。他着眼于牡丹的内在神韵与非凡气度,在笔墨中注入情感,用独特的艺术灵性和视觉感染力把花中之王的天生丽质、绝代风华表现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古人云,境由心造,象由心生。画家在平和宁静的心境中,注重“发现的瞬间与心灵感悟的融合”,以高度拟人化的视觉语言,在“思与境谐”、“神与物游”的创作实践中,追求“无我之境”、“韵外之致”的至高境界,用笔墨在静态的牡丹花影中捕捉摇曳生姿的动感,在牡丹的天然神韵中用笔墨定格最迷人的瞬间。无论是群芳争艳、春意盎然的大写意,还是一枝独秀、风骨遒劲的特写,都氤氲着春的生机,飘溢着美的动感,流淌着花的神韵,生动传神,别有情致。神游于花的海洋,五彩缤纷的牡丹或羞涩可人,风姿绰约;或花貌如玉,婀娜多姿;或流金溢彩,姹紫嫣红;或狂放大气,有王者之风,不仅使人联想到诗人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千古绝唱。同时,为了避免牡丹过于妖冶的媚态与脂粉气,骆鹏先生多取材白色牡丹意象,着力表现洗净铅华般的自然清新、朴素淡雅,保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本色;或通过巧妙的构图、刻意的西画处理和色彩的把握,还原其天然韵味,追求气韵生动、空蒙悠远的美学意境。尤其是每幅艺术佳构都配以自己的诗句、清新隽永的抒情小调,以诗入画,图文并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妙趣天成,浑然一体,令人展卷把玩,不忍释手,悠悠思绪中有逸兴遄飞之感、陶情怡性之念。

在对牡丹诗意追逐中,在对艺术感觉的敏锐把握上,骆鹏的写意牡丹逐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清新的格调、抑扬的韵律、优美的意象、丰富的意蕴,提炼升华了牡丹国色天香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境界。画家通过追寻牡丹的生命历程,把对生命的感悟融入艺术创作,抒发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慨,表达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与终极的人文关怀。一幅《冰清玉洁》,清新淡雅,寓意深远。在绿莹莹的主色调下,数株遒劲的枝干昂然挺立,嫩绿的叶子、初绽的花蕾,张扬了一种生命的力度,预示着生命的勃勃生机。作品《舞春风》是一个小场景的铺排,红肥绿瘦,,暗香浮动,怒放的牡丹在春风里舞动,“乱花渐欲迷人眼”,昭示了一种热烈、辉煌的人生极致。《玉质凝香》则通过三朵不染一尘的玉牡丹、展现出国人凛然气度,凸显了传统的文人高雅情怀。尽管再美的花儿也有凋零的一天,但是对生命的态度依然淡定从容。生命重在过程,重在曾经拥有。牡丹花开花落,人生朝朝暮暮,挥洒豪迈的人生情怀,体验壮美的生命历程及高雅的情趣,绽放生命中最美丽的瞬间,韵外之致,言外之意,带给我们无尽的思索。

尺幅千里,大气磅礴。走进骆鹏的牡丹世界,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美的极致,更是一个多彩的世界、诗意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