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和环境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血液净化 多器官功能障碍 综合征 急性肾衰竭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in the ICU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complicating acute renal failure treatment application. Methods select our June 2012 to June 2013 were 60 cases of elderly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complicating acute renal failure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mplement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therapy for all patients. Th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patient body hemodynamic index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APACHE II score and kidney, liver function after treatment parameters also declined obviously, BE abnormal, HCO, PH, restore the acid-base balance, and the data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difference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treatment ICU elderly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complicating acute renal failure patients curative effect,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blood purific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Acute renal failure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在进行大型手术、感染、重大创伤等急性疾病过程中,多个器官或系统陆续发生急衰竭或障碍。其发病特点具有进行性、继发性、并发性。若病患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最终将会走向死亡。当急性肾功能损伤(ARF)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合时,其发病死亡率明显升高。ARF是一组综合征,其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明显减弱,进而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如若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对病患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1]。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可将病患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清除,改善病患的ARF症状。本研究中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MODS并ARF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VVH治疗,取得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就诊并接受住院治疗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合并急性肾衰竭病患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在62-85岁,平均年龄为(68.3±6.8)岁;其中药物中毒5例,大手术后7例,重症胰腺炎8例,脑出血8例,重度创伤12例,感染性休克20例;所有病患在治疗疾病,积极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并控制感染。在采用CBP治疗前应强化基础营养治疗。血液净化治疗前进行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并记录评估相关分数。
1.2方法 在实施常规治疗后进行连续性静脉血液净化(CVVH)治疗, 采用Seldinger方法经中心静脉留置单针双腔导管建立体外循环,其中股静脉39 例,颈内静脉置管21 例,使用选用百特血液滤过管路和中空纤维血液滤过器(无丙三醇膜),规格HF1200 机,面积1.3平方米 ,每24小时,更换1次。置换液自配,A液:800mL的注射用水2800mL+0.9%氯化钠溶液+3mL的25%硫酸镁溶液15mL的+50%葡萄糖溶液+200mL的5%碳酸氢钠溶液;B液:10%氯化钙10mL。采用稀释法输入A液,从滤器后静脉壶输入B液,同时依据病患血钠、钙、钾离子浓度加入适量的氯化钾溶液,生理盐水及氯化钙溶液用量也根据病患情况进行适当增减。血流量(180~250)mL/min,置换液量(30~45)ML/(kg・h)。超滤脱水量依据病患的治疗补液、水钠负荷和血压设定。利用低分子肝素抗凝, 使用枸橼酸钠和小剂量无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对有出血倾向病患进行抗凝。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持续心电有创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CVVH 前、治疗后每12h查血糖、血气分析、电解质,每24h查肝肾功能,记APACHE-Ⅱ积分。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7.0 对数据进行统计,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MODS病患血流动力学分析 治疗后患者的心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排血量指数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体内血流动力学指数变化(X+S ,n=60)
2.2 治疗前后APACHE-II 积分和肾、肝功能参数的变化情况 治疗后患者各项参数指标均明显下降,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表 2 治疗前后APACHE-II 积分和肾、肝功能参数变化(X+S ,n=60)
2.3 治疗前后酸碱平衡变化情况 MODS病患居多是代谢性酸中毒,CBP可快速纠正,BE(碱剩余)、HCO、PH异常,恢复酸碱平衡,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详见表3。
表3 CBP前后酸碱平衡变化情况(X+S ,n=60)
3讨论
当前多种危重病和ARF的救治也逐步采用连续性动一静脉血液过滤技术[2],尤其在对MODS的治疗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MODS及SIRS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抗炎及促炎递质,且居多含有水溶性,同时相对分子量不相等,其中多为中大分子物质,CBP可清除其多数物质,当机体内部抗炎和促炎两侧作用得以平衡时,病患的病情将免于进一步的恶化,进而降低死亡率[3]。
老年MODS合并ARF病患病情危重,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病死率较高,无法承受普通血液透析。CBP较传统的血液透析优势在于其治疗的连续性,可等渗、缓慢的清除水和溶质,超滤率低,容量波动较小,且无胶体渗透压变化。输液限制较少,液体平衡可随时调整,对病患心血管功能改善效果更佳,有效维持电解质、水平衡及营养状况,更好的控制脑灌注压,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符合正常人体生理情况,尤其是外伤、手术不能搬动者。对于心血管功能不稳、低血压病患,CBP对氮质和水的清除及对酸碱、电解质紊乱的纠正效果优于传统间歇式血液透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多数脏器功能普遍下降,各脏器代偿能力和储备功能都会明显下降,且常伴有慢性疾病,若出现肾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对于预防性或早期CBP可较好控制水、酸碱和电解质平衡,为治疗原发病创造条件,利于肾功能恢复[4]。因此,对这类病患实施CBP治疗时机是取决病患临床病情,而不是取决生理指标是否已达到尿毒症水平,水负荷比氮质血症更为重要,否则,若病患发展到MODS阶段,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致代价大,病死率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CBP前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病患体内血流动力学指数显著改善,并且CBP 前后APACHE-II 积分和肾、肝功能参数也明显下降,BE、HCO、pH异常,恢复酸碱平衡。由此可见,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ICU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合并急性肾衰竭病患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民生,赵晓琴,周红甲.连续件血液净化治疗ICU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l,28(5):703―705.
[2] 孙晓兰.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ICU 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7):16-17.
化学生态课堂是由教师、学生、课堂天然环境、课堂人文环境四要素组成的动态平衡的、开放有序的微观生态系统。构建化学生态课堂,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教师提高前辈教学理念,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丰富化学课程内容,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开展绿色化学实验,实施激励性评价。
一、化学生态课堂的含义及特征
当前,很多学者关注构建健康的生态课堂。本文依据新课程理念,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就构建和谐化学生态课堂作初步探讨。生态学中的“生态”指的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本文中的“生态”则包含平衡、绿色、健康、和谐之意。化学生态课堂是指由教师、学生、课堂天然环境、课堂人文环境四要素组成的动态平衡的、开放有序的微观生态系统。化学课堂生态系统的主体要素是学生和教师,客体要素是天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天然环境包括教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课堂布置、卫生状况等;人文环境包括化学课程内容、班级文化氛围、师生文化素养、师生关系、男女性别比例等。化学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客体要素相互依靠、相互影响,共同维护化学课堂的和谐、平衡。
化学课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开放有序
从生态学观点看,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化学课堂作为一种微观生态系统,也是开放的。化学课堂生态系统不但要与外界生态系统通过信息流和知识流的输入与输出发生联系,而且其系统内部各组成因子之间也在发生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教师通过化学课堂教学流动,给学生传授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熟悉化学的作用,学会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考试中的常见题目,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互利共生
共生性是进化过程中生命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互利共生是指双方的共生关系有利于彼此的存在和发展。化学课堂中的互利共生,表现为构成课堂生态系统的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教师的教学推动学生的化学思维,学生的化学思维内容指导拓展反馈作用到课堂天然环境和课堂人文环境,学生的发展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两者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特征。化学课堂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重任;化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传递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把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使之学会终身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二、构建化学生态课堂的途径 转贴于
构建化学生态课堂需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1. 创设良好的生态学习环境
良好的生态学习环境是开展有效化学教学的条件。良好的生态学习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在天然环境方面,要建设生态化的校园天然环境,保持室内充足的光线、相宜的温度和湿度、合适的颜色搭配,尽量采用提高前辈的教学措施等;在人文环境方面,要吸收学校的文化历史底蕴,营造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进步的师生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
2.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有效教学的条件。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教师角度看,应转变思维,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施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同等地对待所有学生,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机会;从学生角度看,要尊敬教师,虚心接受教师的准确指导,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在日常学习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等。
3. 丰富化学课程内容
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是指,当某一生态因子不能满足个体的最小需要量时,就会阻碍个体的正常生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丰富化学课程内容,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何丰富化学课程内容呢?教师要善于发现、搜集和整理社会中的热门化学题目,找出化学与工业、农业、环境、材料、能源和生命方面的联系;留心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如大气、水、泥土的污染与防治、居室和厨房里的化学知识等,将这些内容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丰富课程内容时,要遵循生态学的最适度法则,即个体对附近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自己的适应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提供的课程内容不能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积极性。
4. 开展绿色化学实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改革化学实验为途径,实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例如,在设计有毒气体的装置时必需加装尾气吸收装置,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实验之前对化学反应进行粗略计算,平衡添加药品的量,以减少废气的排放和药品的铺张;涉及有毒物质时,尽量设计微型实验,尽可能减少中间产物,以减少实验产生的污染物;实验结束后,正视实验后药品的处理,及时妥善处理废弃物。通过开展绿色实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题目的能力,使化学课堂环境更绿色、更生态。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心理环境;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与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共同构成。课堂心理环境和谐还是冷落、活跃还是沉闷,会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也是学生能否学好化学的关键所在。
一、课堂心理环境的调查
为具体了解初中学生在化学课上心理环境的总体状况,进而分析化学课心理环境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对初中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心理环境状况做了一些调查,调查内容详见表格。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喜欢化学或者在化学课上觉得心情愉快的学生刚达到总人数的一半,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化学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由此可见,化学学习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在化学课参与方面,很积极参与化学活动或实验的学生不足7.6%,在老师的提问下才比较积极参与化学活动的学生不足总人数的一半。可见,很多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喜欢单独学习,学生接受知识也比较被动,课堂缺乏有效的生机与活力;在教师支持方面,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期望一般或不高的占总人数的53.2%,师生之间缺少和谐融洽的关系;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在化学课上回答问题或者开展扮演,说明了学生在化学课上不喜欢竞争的状态;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信心表现的比较一致,自信越高,自我满意度也越高。总的来说,许多化学课堂心理环境都不是很好,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利益也没有比较好的维护,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个性得到非常大的压抑。调查也显示出了教师对学生充满期望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教师在初中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建构中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最主要的是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学生鼓励,让学生充满自信,并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课堂中来。
二、对创设良好初中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思考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享受学习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单一的教与学生盲目的学,而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以及情感交流的过程,要建立一个和谐与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升化学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对课堂心理环境起着一定的制约因素。教师要具备合作的意识,积极指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的能力。在化学课堂中,当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和谐状态下时,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参与性就会被充分激发出来,从而确保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快乐学习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让学生主动求知,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以学习为乐。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优化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建构一个能产生兴趣的心理教学环境,让学生快乐学习。化学在初中是一门新的学科,教师要重视化学绪言课的引入,在讲解化学课本之前,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比较有趣的实验。如,“魔棒点灯”以及“红葡萄酒的得失”等,并积极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结合起来,如,夏天中的“鬼火”、草垛堆久产生的“失天火”以及除热水瓶中的水垢等。利用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注重动用教学目标的弹性,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而又充分的发展。
(三)善于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构建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合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积极参与到化学学习与化学实践中去,让学生树立一个主人翁意识。在构建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注重问题的生活化,设置的问题要有新意和趣味,引导学生进入到有关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化学就在自己身边,清楚化学的意义以及价值,在学生科学合理的解决好某一个实际问题时,就会获得积极参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让学生学会学习,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关键与核心,学生自觉学习、创造学习以及享受学习应该是教学的最高追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逐步形成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的能力,为学生自觉构建知识体系给予适当的指导。如在二氧化碳制作方法的试验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回忆一下氧气的制法,在回忆与对照的同时,很容易让学生掌握制作二氧化碳的步骤和要点。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对教师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良好转变。
三、结语
创设良好的化学课堂心理环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地充实和完善,在自身的实践中努力探究,寻找更加有效并且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策略,从而构建起一个活力四射、有血有肉的初中化学课堂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孙贤琴.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与课堂心理环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3)
关键词:化感作用 园林植物 配置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059-02
现代园林中的植物组成是一个生物种类极其丰富的人工群落。在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通常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立体、多景观配植模式。园林绿化乔、灌、草立体种植可以充分提高生物多有裕丰富植物种类,提高景观效果。但是植物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的化学生态关系――化感作用明显影响该种植模式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已经引起园林绿化者的重视。利用化感作用来研究园林中的乔、灌、草之间化学生态关系,优化三者之间的配置组合,将会更加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和景观效果的发挥。该文将从化感作用的概念、发生的途径、产生的物质基础及其对园林建设方面的指导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1 化感作用的概念
化感作用最初是由奥地利科学家H.Molish在1937年提出的,指出化感作用是指植物之间(包括微生物)作用的相互生物化学关系,这种生物化学关系包括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经过近40年的研究发展,E.L.Rice将植物化感作用定义为:植物(含微生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而产生对其他植物直接或间接的有害作用[1]。这一定义首次说明化感作用是通过植物向环境释放的化学物质来对周围植物产生作用的。经过多年的研究探讨,目前化感作用不仅包括植物(含微生物)与其他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机体的自毒作用。
2 化感作用发生的途径
自Rice将植物的化感作用定义为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实现,科学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植物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的方式。目前发现自然条件下植物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4种。
2.1 根系分泌
根系分泌是指由成活的植物根系向根系环境释放化学物质的方式。植物种类不同、根系类型及部位不同以及根系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其所分泌的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研究发现,根系中细胞生命活动比较活跃的部位也是分泌化学物质的主要部位。研究发现:白三叶根系分泌物能抑制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2]。黑胡桃根分泌的胡桃醒能够抑制松树及多种杂草生长[3]。
2.2 植株残体腐解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死亡、凋落等原因导致失去生命力的植株本身或落叶、残根等组织,在环境中腐烂、分解释放出的各类化学物质[4,5]。有很多研究证实植株残体腐解能够影响自身及周围其他生物生长。如高羊茅残体能够抑制其自身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故在草坪管理中应该去除枯落物[6];油松凋落叶对高羊茅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7]。
2.3 茎叶淋溶
自然条件下,活体植物的茎、叶等组织中的化学物质被雨、雾等溶解后带入土壤中,影响周围环境。一般的,植物组织符合表面有蜡质、生长年限短、表面积小等条件,则其经淋溶方式释放的化学物质少。淋溶方式主要发生在降雨多、湿度大的地区及通过喷灌浇水的植物群落之间。
2.4 茎叶挥发
某些具有特殊气味的植物可以将一些具有挥发性的化学物质释放到周围环境中,从而对其周围生物生长产生影响。这些挥发性物质主要是萜类。这些萜类或被周围植物以水汽态形式吸收,或随空气中的水汽下降进入土壤中。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物更倾向于靠向周围环境释放挥发性物质来影响周围环境中的植物。
3 化感物质的种类
化感物质是生物体内产生的能够影响其他植物生长、健康、行为或群体关系的非营养性物质[8],是化感作用产生的物质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化感物质主要是植物生理生化活动中经乙酸途径和莽草酸途径或两途径结合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这类物质一般分子量较小,结构较简单,大致分为:水溶性有机酸、直链醇、脂肪族醛和酮;简单不饱和内酯;长链脂肪酸和多炔;醒类;苯甲酸及其衍生物;肉桂酸及其衍生物;香豆素类;类黄酮类;单宁;内萜;氨基酸和多肤;生物碱和氰醇;硫化物和芥子油苷;嘌呤和核苷14类[1]。其中,酚类及其衍生物、萜类化合物及各种有机酸是目前已知的主要的化感物质。
4 化感作用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指导意义
园林设计者在进行植物配置时,植物种类选择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基本要求。其中科学性是决定园林景观能否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科学性进行植物配置首先要考虑植物之间的相互化学作用――化感作用。这样才能建造一个稳定的园林人工群落系统,从而实现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因此,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符合园林艺术性的基础上,可以把具有相互促进作用的植物种类配置在一起。这样,既可以满足园林景观的可赏性,又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效益,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也可以满足。
(2)相互抑制的植物不能配植在一起,或配置在化感作用范围外。
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发挥化感作用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影响周围环境中的其他植物。在园林植物配置时,若为了景观效果,需把两种相互抑制的植物种植在一个景点时,一定要拉大距离,降低其化感效应,避免不良生态效应的产生。已有研究表明:桉树能够抑制林下欧石楠和木麻黄生长[9],木豆叶片浸提液影响一些草坪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10]等。因此,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一定要了解所配置植物间的化学生态关系。
此外,化感作用在园林中去除杂草、减少植物病虫害方面还有有利作用。如一枝黄花分泌的2-顺脱氢母菊酯能抑制美洲豚草生长;刺槐林下茅草生长不良是因为刺槐释放出的刺槐素对茅草有抑制作用;除虫菊合成的除虫菊酯能够杀死害虫等。
总之,化感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还是人工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这种化学生态关系,探讨、发现并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相互关系,避免有害相互关系的发生对构建健康、和谐的人工植物群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园林植物之间的相互化学生态关系还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和深度,培育化感新品种,这将对于我国园林植物配置水平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Rice,E.L.Allelopathy[M].Academic Press,1984:1-5.
[2] 王晓英.白三叶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及其GC-MS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6,15(5):96-100,134.
[3] 吕春霞,杨文权,慕小倩.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杂草防治中的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2(12):18-20.
[4] 廖馥荪.高等植物的化学间的相互作用[J].草原与牧草,1986(2):33.
[5] 李绍文.高等植物之间的生化关系[J].生态学杂志,1989,8(1):66-70.
[6] 王晓英.高羊茅腐解物的自毒作用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5):107-110,145.
[7] 王晓英.油松叶水提液对高羊茅的化感效应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6,36(2):1-20.
[8] 吴晓华.植物化感作用机理及其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J].山东林业科技,2010(3):125-129.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
一、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形势非常严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仍需增强。面对严峻的现实环境,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法制的教育特别重要。为强化素质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同环境保护意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化学与生产活动的关系的教学,强化人文理念的培养,重视化学教学与环保意识的结合。当前,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是世界三大污染问题,防治污染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这一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已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它关系人类的生存,关系国计民生。为了教育学生,强化环保意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什么样的恶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深入浅出地阐明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了做好环保教育工作,化学教师平时应多收集、积累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材料自然渗透到教学中,使化学课堂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化学教学改革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化学实验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可以针对实验课程内容、实验教学重点,设计相对应的多媒体课件,辅助化学实验教学,使之能够顺利而且有效完成。初中化学课程应提倡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现代多媒体教学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应该以提高素质教育和优化实验教学环境为基本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为目的。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有利于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化学知识,通过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过程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尤其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破教学难点,突破条件限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把一些被学生认为单调、乏味的化学实验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学生对化学新知识的探究信心。在化学实验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做好铺垫,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预设的一些相关教学情境视频,把学生引入学习这一节课的能动思维中。首先能很快、很方便地为学生展现情境、画面,或是围绕一些很重要的化学知识,或是我们身边不容易被重视的现象,学生观看以后提出必须解答的问题,只有在完成此项化学实验以后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这样对于学生探究新知识,认真做好每一个化学实验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借助已经准备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网络等多媒体对相关化学问题进行有效的归纳后,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探究相关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化学实验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构建研究探讨性化学实验课堂。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化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高度的注意力和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安全文化意识是一项集科学性、系统性、长期性于一体的教学任务,要把教学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当做培养安全意识、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深刻分析发生问题的综合因素,有的放矢地做好安全教学与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的预防工作,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才能真正确保未来参与实践中的安全能力和素质。要提高化学学科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当前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做好全民安全教育工作,任何科学知识的利用都是在排除安全隐患的前提下实施的,化学教学同样如此。可以说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安全意识需要学生在充分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逐步树立。教育学生在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始终把保护自己和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作为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启发人的安全觉悟、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既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越是加快科学发展推进和谐建设,越要深入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在化学教学中,积极运用多种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功能和作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效益观、荣辱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科学发展与安全建设的关系,激发学生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安全意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思想和行动凝聚到确保安全与和谐的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国家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培养安全意识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决定未来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和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为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基础。实施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趋向,尤其是自实施新课改以来,为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加重视教与学的互动。
参考文献:
[1]李俊.素质教育观下的理科课堂教学特征[J].北京教育,1999(12).
关键词:城市环境 地球化学 关系
现代化的发展,生产力在不断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进程也是与时俱进,一天比一天发展迅猛,人类对这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人类过度的利用与改造自然界,对于生态环境方面来说是一种生态结构的失衡,更是一种生态结构的紊乱,让能量转化以及物质循环的相关功能被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以及改变,虽然扩大了人类生活的空间,也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可是,这样却在环境身上重创伤痕,城市化就是收到人类这种种活动的普遍影响,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相关活动,引起了城市地球化学问题,针对现状之中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
一、城市化环境地球化学的相关链接
(一)关于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这一层面,首先要了解它具体指的是什么,它和什么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对于城市化环境化学来说,其实就是指环境地球化学之中比较重要次级的学科,关于这方面可以借鉴于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的相关定义,可以把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学进行初步的定义,也就是一个宏观的定义,城市环境之中的化学作用、化学组成、化学演化和人与人之间彼此关系的转换的学科,在学科方面的相关特点来看,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其实是应用了地球化学的原理以及方法研究城市在生态方面的问题。
(二)对于城市环境化学来说,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都是传统的工业城市或者是典型的矿业城市,亦或者是国际化这种大都市,而且它重点研究的城市是不同功能区和道路两侧的相关污染等差异性特点,城市环境地球化学在研究介质这一层面上,一般有城市的土壤、城市的水、城市的空气、城市的生物以及城市的尘埃等等,城市环境地球化学在侧重点方面更加偏向于污染物方面的来源问题,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以及这些污染物在转移、来源、再分布等地球化学方面的条件,或者是地球化学上的条件以及机理和示踪等。
二、关于城市环境地球化学之中热点研究的话题
(一)城市环境的系统,具有高度上的复杂性,对于当前在环境这个研究领域,一切都没有完全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城市生态环境这个作用之中的一系列过程,环境地球的环境系统之中,化学物质在分布、各个化学要素、行为等相关问题,以及信息方面的互相转化,对于不同尺度环境上的问题,环境地球的化学这一重要性以及高质量这种环境地球化学图方面的急需性等,都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注视,关于微量元素以及动植物病发概率上的关系,这种种的一切都是它相关的基础,在土地资源方面的一系列管理同样需要哪些潜在的有害化学物质,比如说放射性的和元素在分布上的信息,或者是自然环境在化学之中的一系列组织信息等;关于城市在污染方面与城市化学环境的研究之中,人为的这种污染一般是工业或者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人类在生理活动方面的释放,化学之中的相关元素,有来自人类的。
(二)对于城市化地球和环境在污染方面的研究,也应该着重认清现状中的问题,那些有害的污染物,在污染源方面,具有一系列化学元素,都是有害的,这些是必须要深层次处理的,关注这些对象,结合元素的周期表,进行适当合理的借鉴,进而找出这之中的不足和弊端,元素周期表之中的生物必须以及它有毒的一系列化学元素。
(三)在城市之中还存有一种城市炸弹,那就是工业发展的同时,因为人口急剧增加,增加的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就像自然界之中排放了许多的化学物质,加之不断进行自然界以及环境方面的破坏,自然环境在化学方面的一系列平衡全部被打乱,这对于环境机制方面更是加剧了它的恶化,比如说土壤方面的沉积,以及垃圾物再分解方面的速率等,知识很多天然存在的一系列化学物质都被释放到了这个环境生态之中,而储存于环境之中的那些介质,因为环境条件正在逐渐的改变着,最后又引发了一系列的灾害效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化学定时炸弹之说,城市,是人们居住以及发展的地区,潜在于环境之中的灾害不同程度上的都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作者:郦桂芬 雷虎兰 徐淑荣
原始地球的物质组成和受到人类活动干予后的地球各要素的组成,是环境科学首先要研究的内容,也是认识地球环境质量的演化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质量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基础。而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进入环境(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动植物、人体等)后的行为则是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污染物的毒作用剂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以及污染控制技术和措施、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预测等等,都要依据这一研究的结论。地球化学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及其控制因素。从它研究的内容可以看出,它和环境科学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至于它的分支学科如生物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已经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随着环境科学研究范围的扩展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等也将加入环境科学的行列。
一个学科的形式和发展,一方面要在自身研究的领域内开拓,包括各项数据、资料的积累,理论体系的建立,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充实与完善等,另一方面,要广泛吸取相邻学科的营养,有选择地继承和移植。只有使本学科深扎在由其他学科组成的肥沃土壤中,本学科才有可能得到丰富的供给而茁壮成长。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方面的某些共性决定了环境科学可以从地球化学中得到借鉴。从十七世纪中后期化学分析的出现开始,特别是十八世纪中期重量分析法的出现,许多化学家、矿物学家就曾对地壳某些部分的化学组成和有关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探索,并取得了部分矿物、岩石、水和陨石化学组成的定量资料。本世纪二十年代,以美国地球化学家克拉克为代表,广泛搜集了大量分析数据,得到了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百分含量,叫“克拉克”值。所有这些有关地球各层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组成要素(岩石、土壤、空气、水等)的元素分布频率和相对丰度的结论,对闸明原始地球的化学组成,揭示环境背景值方面是有参考价值的。挪威地球化学家V、M戈尔德施密特从晶体化学入手,对化学元素在自然界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并根据离子结构和与氧、硫元素的亲和性,对元素进行了地球化学分类,把元素分成亲铁、亲石、亲硫、穿气、亲生物等五类。苏联地球化学家费尔斯曼将元素分为惰性气体、贵金属元素、循环元素、分散元素、强放射性元素和稀土元素等6类。他们的工作和主要结论无疑对阐明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归宿具有指导意义。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各种生物对于地壳、生物圈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作用,对于我们研究污染物质的生物迁移和累积是有借鉴意义的。苏联地球化学家费尔斯曼和维尔纳茨基从物理化学原理研究了化学元素迁移的控制因素,并指出,元素迁移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与原子结构有关的内部因素和由环境条件决定的外部因素,提出了能量系数、价能量系数、共生序数等概念。他们的工作和有关结论,对于我们研究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控制因素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人类环境中各种地质因素及其组合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地表、水圈、大气圈中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的影响及其与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的关系,这本身也就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地球化学研究的是有45亿年生命史的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为了“浓缩”所要研究的作用的时间过程和空间范围,指示迁移转化的途径和机理,模拟实验和示踪试验是地球化学采用的主要试验研究方法。
模拟试验就是设计出模仿自然过程或作用的研究实验体系,以便在人为的调节控制下进行观察研究。它可分为现场模拟和室内模拟。示踪试验是选择适宜的示踪物让它参与研究体系的作用过程,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等等,通过示踪,研究者就可以感知过程的路径和机制,为揭示过程的规律提供依据。示踪试验可分为放射性示踪和特殊示踪物的示踪。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示踪私模拟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在设计模拟试验的同时也就考虑示踪,以便通过示踪清晰显示模拟实验的过程和机制。现在,这些试验研究方法已广泛用于各个学科和各种过程,如生物学、医学、水文学、气象学等等,用来研究生物直至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水动力学及水化学过程,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过程等等。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横断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显然,地球化学的上述研究方法在环境科学研究中是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的。到目前为止,环境科学研究中已有许多模拟和示踪试验的实例,如模拟水体输送和净化过程的示踪试验,模拟大气输送扩散过程的示踪试验;研究疏浚过程底泥的二次污染而采用的放射性示踪试验;研究地下水的动力学和化学过程的示踪模拟试验等等。此外,污染物质在环境不同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和分配,污染物在生物体及通过食物链的迁移累积效应等,均可通过示踪模拟试验来研究。环境科学在断承和开拓中形成与发展,广泛吸取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试验方法,特别是它的近亲—地球化学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方法,无疑会大大加速环境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29-01
化学是一门与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基础学科,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后,懂得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环境污。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重点介绍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绿色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倡导绿色消费的新观念,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1 结合化学知识渗透环保教育
(1)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危害,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威胁。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懂得充分利用资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会运用化学原理消除污染。
(2)充分利用教材、网络和社区资源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3)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环境、关爱他人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2 利用课外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3 利用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有些化学实验会产生有害气体、有害废水等有害物质,对教室、实验室等造成污染,甚至影响到师生健康。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对每一个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实验,都要强调注意事项,讲解如何避免污染,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与环境有关的实验都是一个很好的教材,懂得环境保护无小事,环境保护从身边做起。比如:
(1)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稀的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硫粉的用量要尽量的少,只要不影响到实验现象即可,若实验后还有硫没有燃烧完,要及时熄灭,不能让其持续燃烧,防止二氧化硫逸散到教室中造成污染。
(2)氧化碳还氧化铜的实验,为防止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尾气不能直接排放,要用气球收集或直接点燃,并引导学生讨论是否还有更科学的处理方法?(用导管把尾气引到氧化铜下方点燃,既可防止污染,又可节约能源)
(3)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实验,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实验,把其中的许多反应改成微型实验,改在点滴版上做,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也减少了废液的产生。对实验后的废液,要求统一倒在指定的地方,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4 开展社区环保调研学习活动,培养环保参与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社区资源,有效地开展与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环保参与意识,争当环保小卫士。
(1)进行环保教育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积极开展与环境有关的社区调查活动,引导他们发现环境问题、展开探究、获取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企业,如造纸厂、合成氨厂的生产和废水处理性况;组织学生调查本地水域中水葫芦狂长的状况;组织学生调查当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治理的初步意见。通过以上活动,可以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环境污染的能力。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
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是否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保护环境势在必行,而环境与化学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社会发展到无处没有化学及化学现象的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无不与化学打交道,工农业生产更是离不开化学。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化学素养,强化环保意识,减少化学污染。
一、以中学教材为载体,培养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包含许多环保教育的内容,老师要善于挖掘各年级教材中可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讲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的美德。从初中学习的空气、一氧化碳到高中学习的农药、石油、煤和醛、酮类等,几乎每章节都可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践进行环保教育,这是中学阶段其他学科不及的。教师可在课堂上运用与化学变化有密切联系的环境污染及防治事例,以生动丰富的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环境,明确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例如,高一化学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一节中有一个环境保护问题,即实验的最后必须对没有反应完的一氧化碳进行收集或者点燃处理装置。尽管在实验中产生的一氧化碳的量很少,但是教师可在这节课中给学生讲清楚环境保护知识,让学生明确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环境污染的发展史、污染现状及对人类的影响等,对环境保护有较全面的了解,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二、以实验设计为途径,穿插环保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会直接接触到有毒的气体、液体、固体。指导学生规范操作、严格控制试剂用量、改进实验方法、设计实验装置是化学教学中再现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做好化学实验演示,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对有毒有害物质不能乱抛乱倒,学会妥善处理,绝不能一边讲环保,一边污染环境,要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让他们感觉到战胜污染是可以做到的。
三、以探究题解为契机,渗透环保意识
在中学化学习题的解题过程中,包含着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的要求。如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能有意引导,及时渗透,就能使学生的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的意识大大增强。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运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四、以周边环境为素材,强化环保意识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普遍存在,人们随时可发现环境污染物,因而应结合当地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如城市近年来汽车数量剧增,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城市大气中CO、烃类污染物含量急剧升高,这些污染物经过一系列转化,进一步形成光化学烟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人们的眼睛、呼吸系统受害等。为此,可组织学生对周围环境如水质、大气、噪声等进行化验、分析和测定,掌握实验技巧,提高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兴趣和责任感。
五、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强化环保教育
环境保护试题自1988年“露面”以来一直是高考化学试卷中的“常客”。这些题有的落点仍在化学的基础知识上,有的试题直接考查环保常识,如1999年高考全国卷考查了“城市禁用含铅汽油的原因”,1995年高考上海卷考查了“光化学烟雾”,有些知识教材没有提到。命题者的意图是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在中考、高考题中多出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试题,中国的教育体制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阶段,学校录取学生时免不了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之一,因此,学生学习时主要还是围绕升学考试的范围来学习,如果中考、高考题中多出一些与环保有关的问题,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地关心与环保有关的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将考题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从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化思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