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动健身课程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 体育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引言
高职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实用技能的银领人才,银领人才要求具备强健的体魄,相对其他性质高校体育教学,高职体育教学更加肩负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职责,因为它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效。高职的前身大多是改制前的中专、技工学校、教育专科等,这种出身使其整个教育教学环境凸显软硬件上的欠缺,体育教学首当其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软肋。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
高职体育教学的教师在多年的执教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加之大多高职院校是从过去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固有的教学方法痕迹很重,甚至有些体育教师照搬过去中专教学模式,教学思想封闭,没有考虑教学主体的现状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始终是自己的一套操,学生没有兴趣,和课程联系不紧密。
(二)课堂设计
现在高职体育课教案基本在延续“三段式”或“四段式”教案设计,不根据课程内容,固定各个阶段的时间。比如:不考虑天气和季节,把准备活动时间固定一个时间,这显然不够科学。冬季天气气温低,应该把时间延长一些;夏天天气热,人的体温较高,不需要通过慢跑等手段提高体温,所以时间可以短一些。不切实际的固定安排时间会给授课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困难,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性人才,无论是什么课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体育课也不例外,所以对课程内容要有选择,要选择适合专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不分年级、专业固定教学内容就不能服务好专业培养目标,比如:工科类专业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增加一些力量性内容,在医护专业可以增加一些体育游戏、心理游戏或拓展运动内容等。
(三)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示范讲解、分解教学、完整教学、或分解与完整相结合,这些教学方法在纯粹的学习运动技术动作时,还是有存在的价值。但是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学生的切身感受,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增加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很明显这种教学方法不能达到高职教学的要求,需要改进和丰富体育教学
方法,增加学习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促进教改的几点思路
(一)创新教学形式
教学组织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任务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环节。因为在软环境上,体育教师数量未按额定数量配置;在硬环境上,学校场地设施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基本需要,导致自主教学无法实施。所以,当务之急是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构建符合实际的校本组织模式。
(二)强调以人为本
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要有目的地增加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而且,体育教师要讲明所学专业体育课的具体要求,要达到的标准,使学生明确方向,有日的地进行体育运动,提高学牛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如伏案型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中较多见的一种类型,财会、计算机、文秘、仪表、化验等职业均属此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增加拳击、形体、健身操、韵律操等项同。站立型专业,如物探、采矿、建筑、机械制造、纺织、医护、烹饪等专业。长时间站立、含胸,使人体协调机能和各个器官的负担过重,易出现下肢淤血、血流不畅、静脉曲张和心血管疾病等症状。因此,要增加健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项目。运动型专业,如地质、交通建设、测量、农林、营销等专业。劳动强度高、条件艰苦复杂使运动系统和心肺功能负担过重,易出现过度疲劳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要增加力量素质和耐力方面的项目,如爬山、远足、郊游、长跑、游泳等。
(三)形成制度规范
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的总体规划及过程。也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且应将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都纳入课程之中,树立和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体育与健身“大课程观”。体育与健康的“大课程观”,既是课程概念的本身含义,也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和“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和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大课程观”,做到既要重视体育与健身的课堂教学,又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真正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充分体现教学计划的严肃性,使课外体育活动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有专人负责,并且注意开发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资源和指导人员资源,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全方位和有机结合。
(四)营造健身氛围
由于传统体育文化和经济的相对落后,国民健身意识普遍不强。学生体育素养不高,社会对体育的认知度比较低,对参与体育活动不重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国民进行体育教育,缺乏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及制度保障。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兴趣难以满足,缺乏家庭的支持,社区和学校的设备匮乏。
三、结语
高职体育教学和其他阶段的教学有着鲜明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正视这些特征,在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学情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实现教学目标,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休闲体育;课堂教学;应用
1、休闲体育的内涵
1.1 休闲的界定
休闲中的“休”字,《说文解字》定义为“休息”、“休假”。“休息”、“休假”是“休”的本义。无论“休”字的语义怎么衍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休息”、“休假”仍然是它的本义。休闲中的“闲”字,即:“空闲”、“闲暇”,亦指劳动之外的时间。“休闲”通常被看做是从属于工作时间以外的剩余时间或脱离生产后的消遣时间
1.2休闲体育的界定
每个人对休闲体育都有不同的理解本人认为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身体练习和运项目,为达到愉悦身心、修身养性,实现身心发展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13]。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休闲体育”具有其不同的特点,其是教师以体育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学校场地条件、器材设备、师生实际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个性化、合作化、自主化的教学模式创编出的适应学生心身发展规律,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的新型教学形式。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休闲体育”内容的实施,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为宗旨。推动学生终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本身的不断发展。
1.3休闲体育的优势
运动学家从休闲体育中探索到了人类运动的极限;健康学家从休闲体育中发现了人类生命的延伸;哲学家从休闲体育中发现自由、美和人生的真谛;社会学家从休闲体育中发展了消费、就业和新的产业,提出新的理论范畴;文化学者把休闲体育看成是寄托灵魂的地方;社会学家把休闲体育看成了一种社会架构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发展人的个性的场所。休闲体育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2、休闲体育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开展可行性与对策
2.1 休闲体育的内容
休闲体育的内容包括很多如竞技活动项目(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足球、排球、游泳、骑自行车)、体操(生产操、保健操、广播操、健美操、减肥操)、身体娱乐活动(游艺场活动、划船、电子游艺活动、模型活动、下棋)、舞蹈(集体舞、交谊舞、现代舞、民间舞)、旅行、野炊、郊游、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武术、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民间体育活动(风筝、登山、划龙舟、荡秋千、踢键子、踏跷板)。
2.2 “休闲体育”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开展
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休闲体育已成为越来越时尚的字眼,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己占据了一个人每天很大一部分的时间。休闲体育在人们生活中也许太平凡、太简单了,以致于人们没去留意它。休闲体育及课堂教学都有其不同的特点,都要受到不同事物的影响,如何使这两者恬当地融合在一起,创设出新的教学模式呢?我想应注意以下几点:
2.2.1内容的选择
选择好内容是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入休闲体育教学的前提与基本。内容选择的范围较广,可以从民间体育活动、生活中的健身体育、学生喜爱娱乐的活动,拓展性的体育活动等多方面去寻找“休闲体育”的创设素材,但内容的选择应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学校体育器材设备的配备;学校体育场地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体育教师应多方位考虑,应选择更适当的或者对某些不太适合直接引入课堂教学的体育项目加以修改后再进行创编。武术、太极拳、风筝、登山、踏青、荡秋千、踢键子、踏跷板等都可以直接引用过来,但如飞镖、划龙舟、划船等就必须经过教师的修改加工再进行创设。
2.3 “休闲体育”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对策
“休闲体育”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应按一定的的程序进行操作,这里且用五条加以概述:收集素材、选择内容、编写教案、实施教学、评议效果[5]。
收集素材:收集素材可分两方面:一是教师收集,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生产生活、外出等时间里都要保持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从见闻里学会提取“休闲体育”课堂教学的素材。二是学生收集,教师应尽早提醒学生,做他们的平常学习中、玩乐中注意此类素材的收集。可以口头的形式报告给体育老师,也可以书面的形式反应给老师。教师要注意及时的整理。
选择内容:对于已收集(包括学生收集与教师收集等)来的教学素材,教师当以体育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开展标准。用分辨分眼光去选择素材中直接可行的或者可经过修改的部分修改,引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之前已在“休闲体育”的创设中有所阐述)。
编写教案:教师根据选择好的教学内容进行思考,确定教学的方式方法:互动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叠加式教学法……;教学手段:设置情境、问题提出、合组探究……;学生的学练法:小组游戏竞赛法、换位法、挑战法、互助法、小组分工法……。全面思考后加以整合,完成一个教案的编写。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及时进行调整与修改。以求达到最好效果。
实施教学:在对课堂进行充分的准备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案的程序,一步步地往下实施。另一种情况,在课堂的教学中一旦出现“意外事件”,教师必当准确掌握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及时调整,不可死搬硬套。多加以因势利导,灵活运用。做到课堂教学的华而不乱,达到“休闲体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良好效果。其次,在“休闲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器材应尽量让学生自行选材,进行设计,并制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在利用自己制作的器材学练时的练习积极性,并养爱护体育器材,按规定操作的良好使用习惯。
评议效果:评议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后组织学生或听课教师进行评议。
3、结论
(1)学校体育应该以终身体育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习惯为首要目标加强休闲运动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休闲理念与态度习惯。
(2)现代中学生的选项呈现内容、项目多样化、非竞技性特点,学生们普通喜欢内容新颖、未接触过的,感兴趣、健身性强、简单易学、多样实用的项目。而中学休闲体育的开展正好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育的缺憾,使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参与体育教学中,从而愉悦身心、强健体魄。
(3)构建以休闲为中心的“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使体育课程内容多元化、方式趣味化、评价多维化、场所开放化、指导专业化、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使休闲运动成为学生最喜欢参与的最满意的活动,这是新世纪顺应终身体育、全民健身与休闲活动时代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杭州市教育局 《杭州市第十七届中小幼教学专题研究优秀论文集》 2005年10月第一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达州市六县一区33所中心小学。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在对部分小学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小学教师发放问卷,共计发放问卷133份,回收133份,回收率100%。问卷发放前,由相关专家、教授对问卷进行了检验,具有较高的效度。问卷发放后,两次检验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月,两次检验的可靠系数为0.908,高度相关(P<0.01)。表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1.2.2数理统计法运用国际通用的统计软件SPSS10.0和Excel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3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得本研究相关的资料,确定研究课题。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师资的现状(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青年教师占34%,中青年教师占47%,中青年以下的教师比例较高,占总数的81%。从教师的学历程度可以看到: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意识强烈。本、专科学历程度分别由毕业时的12%和49%到当前的27%和70%,当前体育教师专科以上学历水平达97%。尽管体育教师专科以上学历高达97%,但是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占到总数的27%,有73%的体育教师是非体育专业毕业的。专职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占42%,有近58%的由其它科任教师兼任。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有小学高级职称的占12%,有小学一级教师职称的占54%,有小学初级职称及没有职称的占34%。在这些看似合理的学历和职称情况中其实也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占的比例太大,个别体育专业毕业的由于职称晋升等原因不承担体育教学任务反而承担其它文化课程,在小高职称里面是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太少。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
2.2场地、器材现状
在被调查的33所学校中有22所没有标准田径运动场地,占总数的67%,只有一块篮球场地的学校有17所,占52%,有46%的学校乒乓球场地不超过3张,其它运动场地更是少得可怜。各学校虽然都配备有相应的体育运动器材。但配置参差不齐,以各学校都能开展的篮球运动为例,条件好的学校配备有90个,而条件差的学校只有8个。绝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运动器材都不能满足相应体育教学内容的教学需要。国家在2007年颁布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做课间操之用。小学每生不宜小于2.3m2。田径运动场地,人数在900人以下时,宜采用250m环形跑道;人数在1200~1500人时,宜采用300m环形跑道,以及一些必需配置的体育运动器材。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达州市农村小学的体育场地、器材建设与国家相关的规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些基础的运动项目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教学内容得不到有效实施。学校体育场地不足,器材短缺,既无法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需要,已经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
2.3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2.3.1体育课的开课情况
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体育课为四节,三~六年级每周体育课为三节。调查显示,所有的农村小学都能正常开设体育课程。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没能开足体育课,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没能开足体育课的占57%,三~六年级没能开足体育课的占42%。在具体的走访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课程表中虽然安排了体育课,却被其它主课所占用。占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由于天气、气候的影响,体育课不能在室外进行只能改在室内,这些室内体育课被所谓的主课所占用。另一个是临近期末和毕业的时候,无论是室内体育课还是室外体育课都被占用。占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习主课,希望在期末或是升学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2.3.2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情况
国家自2001年开始推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体育教学按照新课标内容编写体育教学计划,实施体育教学。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使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学校只有10所,其它23所学校没有使用,这个比例占70%。原因是各级领导到任课教师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体育教师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少造成信息闭塞等现况,加之教育主管部门对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执行教材的督查力度不够。这些主客观因素说明,在当前环境下,达州市农村小学要规范体育教学工作,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诸多实际困难。
2.3.3体育教学计划、教案实施情况
编写和制订体育教学计划是规范体育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基本都按照教学大纲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制定学年教学计划的只有五成。教案是根据学期或学年工作计划,针对学校、班级的具体情况编写的课时计划。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从表中可以看到,有近七成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只有部分甚至没有教案。在调查中发现,体育场地、器材越充分的学校在教案方面的准备也越充足,反之,教案的准备也越随意。专职教师中基本上都准备有所有课时教案和部分课时教案,兼职教师中只有部分课时有教案甚至没有教案。具体原因可能是:
(1)教师对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把握不够,在编写教案时无从下手。
(2)农村小学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和兼职的教师较多,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体育教学培训,不知道如何编写体育教案。
(3)一部分兼职教师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孩子们玩,教师在旁边守着不出事就行,没有必要编写教案。
(4)学校相关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2.3.4两操一课开展情况(如表6)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小学应当每天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在实际的调查中,各个学校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都尽可能地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眼保健操由于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各学校都能有效开展,但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则由于受于场地、器材的限制,有近五成的学校的学生不能每天做课间操,甚至有些学校取消了临近毕业的六年级的课间操。课外活动的开展也受到制约。一周安排有一次课外活动甚至没有课外活动的超过半数,尽管有的学校一周安排有二到三次的课外活动,但也由于天气、气候或临时被其它课程占用等原因而得不到有效的开展。
3结论与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强体育教学管理
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评估体系,既要避免不切实际强制执行有关标准和实施有关规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避免因为困难多,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使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流于形式。客观、公正地评价体育教学,促使学校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强体育教学的管理和监督,杜绝学生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被占用的错误行为,借鉴中考体育成绩纳入总分的经验,在小升初的考试中也可以试行,督促学校把各项体育工作落到实处,学生体质得到提高。
3.2逐步加大投入,多渠道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首先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大对农村体育教育的投入,同时学校要把体育专项经费纳入教育经费预算予以保障,并做到随教育经费的增长同步增长。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体育教学大纲》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体育器材配备,逐步完善学生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同时,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整合社会资源。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年”等项目和活动的支持,完善篮球场、足球场等场地建设,充实各种体育器材。接受爱心人士的捐助,或者与实体企业达成“共建、共享”等措施也是完善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的一种渠道。同时学校自身积极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组织师生自行设计、改装体育器材,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总之,通过广开渠道,多措并举,是能够逐步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不足、器材短缺的问题,农村小学体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学生的体育锻炼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
3.3完善体育教师队伍,创造良好体育教学环境
把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又应该以解决教师的紧缺为重点。解决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不足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鼓励体育专业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二是帮助现任的体育运动能力较强的教师参加相关体育知识、技能的培训,合格后承担体育教学任务。三是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控制师资队伍结构,确保体育教师编制不被挤占,体育教师职称晋升途径不受到影响,从而稳定教师队伍。
3.4结合民俗体育,因地制宜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在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体育经费欠缺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广大体育教师应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方面有所创新.尽可能地开展一些符合学生身心特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又能被现有的场地、器材等条件所允许的体育活动。比如学校场地小,没有田径运动场地,不能开展正常的中长跑教学,那么可以利用较小的场地开展具有同等健身价值的折返跑,同样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锻炼效果;再如把本地传统的民俗体育游戏如“掷沙包”、“占房”等加入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的要素后,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不但具有实用性,也具有趣味性。农村学校可以多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形成有农村特色的地方教材,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并在每年举行的学校运动会上,充分安排这些本地特色体育项目,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开展。
摘要:健身瑜伽已经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健身活动、最热门的健身话题,它自身所属的特点及其发展意义得到广大健身人士的青睐。根据健身瑜伽独特的健身魅力与价值,结合其特点和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浅谈健身瑜伽引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影响及意义。依据现代体育改革的“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促进健身瑜伽对带动学校体育课堂的氛围和师生互动活动起到重要的意义,并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关键词:体育课程 健身瑜伽 元素
瑜伽,是近些年来社会最流行、最广泛人们熟悉的健身名词。瑜伽起源于古代印度宗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识修炼方法,集哲学、科学和艺术于一身。瑜伽自身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健身方法、健身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如今已演绎成为高雅时尚的运动项目,在社会各大中小健身俱乐部都必定会开设的健身课程。健身瑜伽姿势是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以达到身体、心灵和精神和谐统一运动形式,因此适合任何年龄阶层人群学习锻炼。本文从瑜伽自身具有的独特运动特点和健身价值,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同时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实施,健身瑜伽又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项目,从而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促进着课堂的气氛和师生互动的范围。
一、瑜伽简介
1.1、瑜伽的起源及特点和作用
瑜伽这个词起源于印度梵文当中,其含义是“一致”、“结合”或“和谐”的意思。在数千年前,瑜伽就是印度高僧们通过静坐冥想,观察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法则,最后体验到人的身体上,逐步感受到身体的微妙变化,从而整理出一套健康的维护与调理,以及对疾病创痛的医治本能。这一种本能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逐渐被后人发掘并熟练掌握技巧,同时融合着人体的运动解剖学和经络学等多种养生之学,通过精心钻研归纳逐步完善出一整套的瑜伽学知识。
经过长年累月的总结与发展,健身瑜伽已经成为一门时尚新潮的运动项目,它独特的健身方法与健身价值得到人们的接受,已成为全民健身运动项目之一。瑜伽不同于一般运动的健身方法,它的修炼讲究的是不勉强,适度、舒适,它不要求练习的强度,而是讲求的是身体整体的健康。瑜伽动作柔和缓慢,步聚分明,通过不同的变化,再配合瑜伽特定的呼吸方法,以达到肢体的自然舒展、放松,体内的血液流通顺畅,通过脊柱的扭、推、挤、拉达到调节内脏,增益精力的目的。
健身瑜伽精确、简练和易于掌握的练习方法,包含伸展、力量、耐力和强化心肺功能的练习,具有促进身体健康和协调整个机体的功效,学习如何让身体健康运作同时也增加了身体的活力。健身瑜伽在练习过程中对柔韧性和协调性的要求,正好是针对中学生身体肌肉的伸展性和灵活性的练习手段。塑造健康体型的独特练习方法,正好也是受到广大女生们的爱好。创新的教学环境,促进枯燥无味的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1.2、瑜伽的健身价值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学习压力加大等种种因素,往往都会让人感觉神经时时刻刻都是处在紧张的状态,时间长久了这些因素就会对人体带来一些不健康的影响。这时候我们就会尝试多种方法去试图解缓这些影响,而瑜伽就给我们提供很好的方法,能够使人们身心得到很好的调整和修养。瑜伽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哲学,不仅给我们一个健康体魄,还会给我们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给予我们一颗健康的心灵。
健身瑜伽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提高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达到消除脂肪,舒筋活络功效,是很好的瘦身减肥的运动,配合调节呼吸运动,可增进人的身心健康。练习健身瑜伽者全身心专注动作的练习,身体与心灵融合一体,可抛弃生活中杂乱烦锁的事情,达到心情舒畅调节情绪的功能。瑜伽姿势的变化多样,对肌肉韧带的拉伸与舒展起到塑形,调整形态的作用。
二、健身瑜伽对学生的影响
2.1 改变学生身体素质的可行性
2.1.1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家庭给予自己孩子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底下,往往这些因素都会出现一种反效果作用,除此之外学校的应试教育、每年的升学率都完全覆盖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社会也提供不了充足的体育锻炼的场所和设施等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令到现在的孩子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的机会,而健身瑜伽不同于一般体育运动的修炼方法,它不需太大的场地,不需要特定的体育设施,也不需要过多舞动身体动作和消耗过大的能量,只需付出适当的运动强度和负荷,以消耗少量的能量,就能得到最大的舒展和收获。练习瑜伽只要全身心专注于动作,使身体在某姿势下静止一段时间,就能达到身心统一,使身体各系统平衡,四肢均衡发展。
2.1.2处于发育时期的学生都是好动活跃的性格,但由于缺乏一定的体育运动的加强而逐渐减弱,肌肉的收缩性与协调性比较差,做一些比较简单的体育技巧出现动作僵硬化,而瑜伽运动的前屈、后仰和扭转等不同的,能充分伸展身体的肌肉和韧带,对于拉筋的效果非常显著,同时增强了肌肉的弹性、柔韧性与灵活性,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2.1.3长期坐在课室做功课和看书,一些学生不良的坐姿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脊柱的生理发展,出现驼背、含胸和脊柱生理弯曲不正常等。瑜伽通过对脊柱的推拉与挤压的技巧,可以舒缓脊柱由于承担身体重力产生的紧张压力,纠正不良姿势形态,还原脊柱本身的正常生理弯曲,达到超越自我的功效。
2.2 改变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行性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学生不单要面临升学的压力,还要面对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施加的压力问题。现在学生在情绪和思想方面都变得复杂性和多样性,只要一时处理不当,可能就会引发起忧郁、焦虑、烦燥甚至出现自闭症和自杀倾向等症状。因此,社会、学校、家庭在关心学生的学习问题之外,还要对他们的心理方面进行调节,让孩子们心理得到完善。而健身瑜伽除了有健身价值之外,还有心理健康的价值所在。练习健身瑜伽时呈现出的姿势都是处于内心平静,呼吸平稳的状态下完成,此时是达到了冥想的状态,身体、思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称之为“心境合一”。学生练习瑜伽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相处,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缓解学习的压力问题,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各种困难,能够辨别生活各种是非黑白。
三、健身瑜伽对体育课堂的影响
现在学校体育教育提倡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改革思想,以素质教育领导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课堂需要创新思想,激励学生积极的求学心理。健身瑜伽在社会上是一门新兴的健身娱乐活动,它既可以让人健身强体,又可以让人放松心情,提高工作效率。健身瑜伽项目动作的连贯性比较强,可能一个动作技巧需要二三堂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大大丰富了体育教师们的教学内容,促进了教案的优质化。
四、结论
健身瑜伽是古老瑜伽连续下来的传统产物,结合现代的科学知识,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对人身体健康起到调节、顺畅和保养的功效。健身瑜伽作为一门时尚、新兴的健身项目,它那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得到广大人群的青睐。而健身瑜伽引入到体育课程当中将会是一种时尚的趋势所在,它那独特健身方法与魅力都是给体育教育一个新的尝试,它对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是不同于一般体育运动项目。健身瑜伽可以通过健身运动的同时也增加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加大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对传统体育课程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给予了体育课程一个新的源动力作出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Michelle Chow 瑜伽 《成功》,2007年第1期
[2] 余欣梅 健康瑜伽 《中国校外教育・读书》,2007年第2期
[3] 王爱博 张海燕 探析瑜伽的健身价值 《考试周刊》,2008年第4期
关键词:专科院校 定向运动 课程
一、引言
定向运动是最初起源于瑞典的一项军事体育活动,这―项目在八十年代传人国内,2004年9月国家教育部教体艺厅下发了《韶高等院校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育指导纲要》文件,在纲要文件中把定向越野运动纳入主干课程田径实用技能的项目中。近年来定向运动在我国高校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定向运动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对学生的社会处事能力也有较好的发展,同时,这一项目对拓展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目前,定向运动还不是专科院校的体育主干课程,但其在本科院校的良好发展前景和势头为其在专科院校的开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笔者认为在专科院校开展定向运动是适时和必要的。
二、专科院校开展定向运动要解决的问题
定向运动作为一个全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专科院校开展必然会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对定向运动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要保证定向运动的正常开展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意专科院校定向运动课程的教学硬件建设
定向运动课程的教学硬件是指在定向运动的课程教学中需要的教学设备和器材,它包括:定向运动的教学场地、地图、指北针、计时器和打卡器、点标和号码布。相对与本科高校而言,专科院校的办学规模相对小些,在办学资金和体育场地设备上也存在不足,这对课程资金投入较低的定向运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定向运动这一课程的难点在于场地的选择和地图的获取,这是课程能有效开展的关键。因此,教师应首先做好选择场地和选手的比赛路线的采点工作,并制作出定向运动的教案用图,由于地图不能多次重复使用,任课教师应加强校际间的资料交流,搭建定向运动课程的教学硬件资源共享平台,这有利于定向运动课程的实施。
2,注意专科院校定向运动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指定向运动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要开设定向运动课程就需要构建定向运动的课程体系内容,它包括:定向运动的课程目标、定向运动的课程内容、定向运动的课程组织、定向运动的课程评价等方面。
关于定向运动的课程目标设立可以参考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设定。纲要中对定向运动课程目标定位为:“通过定向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定向运动的基本知识与定向实践的方法、品质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纲要对定向运动课程目标定位准确、简洁。
定向课程内容可分为定向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两个部分。基本知识包括定向运动发展简史、定向运动设备(地图和指北针等)的使用知识、定向运动健身方面知识、地形图基本知识以及野外急救和生存知识等;基本技能包括:实地识图技能、确定方位技能、应急处理技能、定向越野跑技能等技能。教师在开课前应准备好相应的教案和教材,保证教学的正常展开和进行。
至于定向运动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组织实施。
3,加强师资的素质培训,提高教师在定向运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在专科院校开展定向运动需要一些精通定向运动的体育教师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由于定向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学校现有的教师没有接触过这一项目,因此,要开设定向运动的专科院校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向运动课程的专项培训,选派教师到定向运动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和培训,使任课教师能系统地掌握定向运动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培训教师的业务素质。同时,学校还应该组织培训教师到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高校进行课程实地观摩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_由口强对定向运动项目的宣传,培养学生的兴趣
定向运动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要在专科院校开展,就离不开有效地推广和宣传。尽管国家教育部把定向运动列入体育教学项目,全国的很多高校也开设了定向运动的必修课程,定向运动在高校中得到迅速发展,但很多人对定向运动还不了解,不知道定向运动是什么,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和运动独特魅力尚未知晓。因此,为了保证定向运动能在专科院校顺利地开展,在校园中通过报纸、广播、知识讲座、互联网及各种校园活动等形式对定向运动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定向运动对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力方面的多种益处,使其能积极地加人到这一运动中来。同时,通过举办校际和校内的多种形式定的向运动比赛,创建定向运动体育协会和俱乐部接纳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定向运动的活动中来,提高学生对这一项目的热情和兴趣以促进定向运动在学校的开展。
5,加强定向运动理论和实践教学,强化安全措施
加强定向运动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是保证其项目有效开展的必要环节,定向运动作为新兴的运动项目有其特殊的运动形式和项目规律,只有把握好这些特殊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较好地把握和开展好这―项目。因此,在开展这一运动项目时必须重视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定向运动的理论和技能,为这―项目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定向运动属于户外运动,其教学场地可以是校园、城市公园、野外环境,教学场地活动空间广、环境复杂、学生分散。教师难以控制和管理,这给定向运动课程的开展带来不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任课教师应做好体育课的安全措施和安全教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学会突发事故时的自救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社会体育
品牌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13-03
1、前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培养的专业人才规模不断增长,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提升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在看到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在此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主要体现在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问题。
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培养的人才规格与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需求。所以,面对如此突出矛盾,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必然选择,而实施品牌专业建设战略是促进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社会体育专业是我国体育学门类新办的本科专业。它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顺应国民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专业。
自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首先开办社会体育专业以来,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办学规模迅速扩张,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212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涵盖了师范、体育、理工、农业、综合性等不同类别的院校。2013年又有10所院校申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并进入公示阶段。现在应该到了从关注专业数量增长到关注专业质量提升的时候,也就是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到了关键的时候。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是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需要;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高校社会体育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所以现阶段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回顾,不仅可以总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还可以思考社会体育专业如何真正进行内涵式建设,并不断适应社会需求,最终得到长足发展。
2、我国高校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的回顾
2.1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的现状
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该专业获得持续竞争力和求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在目前全国现有的212所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学校中,有4所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获得了国家级特色(品牌)专业建设计划资助,其中之一的天津体育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方向是体育健身指导与经营,专业建设路径包括: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以特色课程和教材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还有华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方向是运动与休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路径以职业技能需求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教学核心、以突出实践教育为教学理念、以更新知识结构和勇于创新为教师培养理念、以树立专业观念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教育理念。另外还有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以学校特色优势为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体育的高尔夫运动。
有近10所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获得了省级特色(品牌)专业建设计划资助。还有很多学校把社会体育设为校级品牌专业进行扶助建设。笔者执教的湖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自1999年创办时,就率先在全国确立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培养方向,由于办学理念领先,十多年来获得了较好的办学声誉。2010年正式成为湖北大学的校级品牌专业,在品牌专业建设上正在不断努力和探索。
2.2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2.2.1 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是根据学科发展与社会职业发展需求而制定的人才培养具体方案,体现了专业人才特色。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大体上遵循着“三类课程组合模式”,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
第一类课程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必须的基础知识,不同高校的差别较小;
第二类课程由于不同高校所依托的学科基础、学术水平和社会认可度等各不相同,专业特色差异较大;
第三类课程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课程,是为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而设置的。对于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是建设的核心,也是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校的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以湖北大学社会体育品牌专业来说,先后于2003年和2006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修订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后,在前两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上,于2010年又做了第三次修订。按照学校的相关部署,2012年11月又对现在执行的2010年人才培养方案再次进行微调,以使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当前和今后几年社会体育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2.2.2 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品牌专业的课程体系,积极进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明确课程间相互关系,做好课程间的相互衔接,节约教学时数,提高办学效率。
在课程设置方面,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比例要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加强社会体育专业核心课程的整合力度,加大核心课程的资源配置和建设力度。
从课程实施来讲,由侧重于获取知识的教育向增进创造性的教育转变,尤其要加强实践类课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在社会体育工作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湖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在修订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时,结合当今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状况,对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主要体现在:
(1)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整体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实践教学比重达50%以上。很多理论性课程增加实践的教学时数,让学生有更多接触实践的机会;
(2)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减少了课程门数,按团队方式承担课程教学任务;
(3)削减部分专业性不强的课程,增设了《体育专业英语》、《拓展训练》、《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与职业设计》等专业课程。
除了专业课程进行新的设置外,我们还注重精品课程建设。本专业已有《武术》和《体育市场营销》两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院系还在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申报新的精品课程。在专业教材建设上,近几年我专业教师分别承担了四本社会体育专业教材的主编任务。这几本教材经过几年的使用,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单位的普遍好评。
2.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品牌专业建设的关键,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则是品牌专业核心能力所在。因此,在品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要以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为重点,建设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湖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这些年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主要体现在:
(1)引进高学历教师,师资结构得到不断优化。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上都不断趋向合理化;
(2)教师走出去,使教师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在本专业的师资队伍中,有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国际级裁判员、体育经纪人、教育部体育学类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规范研制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专家组成员、体育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审定专家等等,这些师资在全国同行业中有较高的认可度和权威性;
(3)实施激励措施,促使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3、我国高校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的不足
3.1 教学管理制度的滞后
教学管理制度是有效进行教学管理、保证教学工作平稳有序的基本依据,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需要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包括制定和执行社会体育专业教师进修计划、职业道德准则、教案备课要求、任职资格认定、教学效果评价以及实践实习工作文件等教学管理文件,使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由于教学管理制度涉及的方面较多,需要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等相互协调和紧密配合才能真正制定和执行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学工作的传统思维和习惯做法很容易影响品牌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例如社会体育专业教师进修计划囿于经费紧张、行政审批等原因很可能只是一纸空文。而教学效果评价多年来一直是学校教学工作争议的热点,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一直是很多学校悬而未决的难题。这些教学管理制度上的问题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体育品牌专业的建设力度。
3.2 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
从社会体育对人才的需要来看,主要需要两类人才,一是经营管理型人才,如体育系统的群众体育管理干部,社区、工矿企业机关的体育干部,健身中心、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的健身管理者以及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等等。二是技能指导型人才,如各种健身运动项目的教练员、指导员、陪练者,运动保健监测、运动处方的实施指导者等等。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是以培养社会体育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主,还是以培养健身指导型人才为主,或是培养二者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呢?很少有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单一的,更多的学校是既要培养健身指导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又要培养社会体育的经营管理人才。例如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品牌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在各级各类健身中心、俱乐部及其相关领域中从事健身技能指导、科学健身咨询、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的现象可能会使学生专业学习方向模糊不清,最终导致专业不精的教育现状。
3.3 学生就业去向的困惑
由于社会体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就业岗位的设置相对有限,如社会体育指导员就没有设置固定的编制岗位。同时体育产业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提供的工作岗位还不能满足毕业学生的期望。
所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时很多同学困惑自己的职业选择。尽管最终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率较高,但大部分同学最终选择的是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例如通过毕业生职业抽样情况统计计算,湖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7级和2008级毕业的学生目前在本专业领域从事工作和学习的只有33%和30%左右,据了解,很多学校都存在这种现象。今后要改善这种现象,我们的品牌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上需要认真思考。
3.4 品牌推广工作的缺失
社会体育专业成立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也有数年的时间,但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认知度依然较低。笔者一些毕业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反映他们在毕业招聘市场上受到的冷遇,甚至很多企业的人事部门主管没听说过社会体育专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我们的宣传和推广工作的缺失是不容推卸的。一些社会体育品牌(特色)专业没有自己的网站,或者有自己的网站也没有专人管理,除了在每年的学校招生简章上进行简单介绍以外并没有做其他的品牌(特色)推广工作。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体育品牌专业建设的质量,一定要强化品牌推广观念,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以提升品牌的社会认知度。
关 键 词: 农村中学 学校体育 教学现状 课外体育活动
1 前言
自贡市属川南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研究自贡市农村中学体育现状,对促进四川省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特别是对促进四川农村地区中学体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调查自贡市贡井区、大安区、沿滩区、富顺县、荣县地区部分农村中学,教师及学生共139人。
2.2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针对自贡市贡井区、大安区、沿滩区、富顺县、荣县地区的所有农村中学,随机抽取15所进行调查。并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自贡市农村中学体育现状——教师调查问卷》和《自贡市农村中学体育现状——学生问卷》。发放教师问卷55份,回收有效问卷47份,有效回收率85.4%;发放学生问卷84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有效率72.6%。
2.2.2 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有关职业教育与体育教育专著5部,为本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2.3 数据统计
收集、整理实地调查所获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逻辑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自贡市部分农村中学体育现状
3.1.1自贡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施者,在体育教学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教师的学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发展潜力,通常认为:“教师水平越高,教师教学水平起点就越高,适应能力也越强。”教师数量的多少也从另一方面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本次调查的47名体育教师中,男教师占82.9%,女教师占17.1%,其中,本科学历的占40.5%,专科学历的37.1%,中师的占23.4%。,从学历、年龄结构上来看:本科学历有75%是30岁以下的。可以看出,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性别、学历等方面的结构不是很合理,整体学历水平偏低,及青年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还需不断丰富其实际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在被调查的教师中:体育院系毕业的教师占70.1%,有17.2%是兼职的体育教师,代课体育教师占12.7%。这种无专职体育教师的现象也值得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关注。
3.1.2 体育教师教学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教案是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依据,所以教师完成教案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通过对教师教案完成情况的调查来看:农村中学上体育课时,教师无教案现象比较严重占14.9%,完成部分教案的教师占38.3%,完成全部教案的仅占46.8%。部分学校还不能按教学要求进行必要的备课,无法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有利的保障。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和学校教学条件差,也是教师不备课或无法按教学计划上课的主要原因。
3.1.3 体育教师工作量与待遇的调查
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外,往往还要负责课间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运动竞赛、以及运动队日常训练等工作。经调查:每周10个课时以下的教师占8.5%,在10~15个课时的教师为27.7%,有63.8%的体育教师是每周16个课时以上的。而在体育教师待遇方面:工资高于其他学科的为0,与其他学科教师工资相同的占24.6%低于其他学科教师的高达75.4%。“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调查结果明显反映出,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共享的待遇和应有的权益都得不到保障。在此希望,学校各级领导能给体育教师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理解,做到教师工资与工作量挂钩,以稳定体育教师队伍,解除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
3.1.4 体育教师执行教学大钢的情况
以快乐和健康为主的体育教学大纲,是强化体育教学意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积极的体育价值观,掌握体育基本知识的指导性文件。体育教师执行教学大纲的情况,就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方向及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与需要,现在有些学科不是以教学大纲的形式规定内容,而是以拟定“教学基本要求和要点”,这样让教师在教学上有较大的灵活性。调查显示:有31.9%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执行《教学大纲》,而部分执行《教学大纲》的教师占44.6%,完全执行《教学大纲》的仅占23.5%。由表3不难看出,一方面说明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规范化水平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先行的教学大纲与农村教学现状不符。更无法实施,因而教学大纲的改革势在必行。
3.1.5 学校场地、器材情况调查与分析
体育场地、器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设施,是教师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体育场地还是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学校体育经费、场地设施建设完全由国家拨款。由于经济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场地、器材的添置。调查显示,有限的场地将远不满足学生运动的需要。
从对器材是否满足体育教学的情况调查:只有40.7%的学校能够满足教学要求,有44.7%的学校体育器材基本满足教学要求,而15.6%的学校在器材方面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这说明,体育器材缺乏的现象在农村中学是存在的,“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 的放羊式教学,在农村中学是较为常见的。虽然大部分体育教师的职业态度是好的,但体育器材的缺乏难免不挫伤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3.1.6 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调查
体育教学内容即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和学生正常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它直接关系到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解农村中学体育课开设了哪些运动项目,统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0%的学校开设了田径课,开设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的学校为61.7%,只有17%的学校开设其他的项目。不难看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田径、球类项目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虽然这些项目锻炼的效果不错,但对场地、器械的要求较高,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都不能达到教学的需要。传统的运动项目早已为学生所熟悉,新颖健身项目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项目的缺乏,无法满足学生对新兴体育项目的需求。因此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的心理,使体育教学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
3.2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分析
3.2.1学校课外运动竞赛及课余训练开展现状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续,更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能使学生获得愉悦感,增加同学之间的交往和友情,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由于受场地、器材的制约,往往会影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质量。所以学校是否有良好的课余活动环境,将直接关系到学校业余体育发展的好与坏。
通过对学校组织运动竞赛,及学生参加业余运动队训练的情况调查显示:在开展运动竞赛方面,有82.9%的学校每年都举行规模不等的田径运动会。每年都举行各种球类比赛的学校占被调查总数的一半以上。能经常参加课余训练队训练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24.6%,偶尔参加课外训练的占32.7%,而从不参加任何训练队训练的学生比例高达 42.7%。农村中学课余训练不能广泛开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学校条件差学生无足够的活动场所,且大部分学生课余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另一方面,由于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加上课余训练不计工作量,从而难以调动教师课余工作的积极性。中学是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基础环节,广阔的农村中学是我省未来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改善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环境与条件,使学生课余训练得以保障,对提高我省竞技体育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2 学生对课余锻炼方法了解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学生课余身体锻炼的特点是以健身和娱乐为主要目的,其目标是获得实际的健康效果。身体锻炼的形式、内容、方法手段都应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不拘一格,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按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并结合自然的条件进行有效的锻炼。
在调查“学生参加比较激烈的体育锻炼前是否做准备活动”时发现:“经常做”或“有时做”的占45.9%;“很少做”或“从不做”的占54.1%。结果表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是盲目的、不科学的。这也不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中学生中,赞成“适合的运动量能增进健康”观点的,占73.8%。说明多数学生对运动的作用有较为正确的理解。但是,仍有26.2%的学生认为“只要运动就促进健康,运动量越大就越能增进健康”。表明这些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运动的含义。所以,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锻炼的技巧,还要培养其良好的锻炼习惯。让学生能正确运动的意义,从而使课外锻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现有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4.2 转变观念、确立新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4.3调整教材内容、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 邵华,顾美容. 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与发展[J]. 中国学校体育,1996,(1):11~31
[2] 卢元镇.浅谈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教学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6,(3):64~68
[3] 潘敬安,杜凤翠. 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程[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4):51~53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育实习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02-0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师范院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规格。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是适应性强、竞争性强、发展后劲强的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做好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师是关键。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实习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实践内容,是教师职业训练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综合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从师任教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以上种种值得关注与思考。
1.教育实习现状
我校每年为体育教育实习的组织实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也反映出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1对教育实习的认识
教育实习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规范性。体育教育实习属于高师课程结构中实践课程的范畴。通过教育实习,使体育师范生能够尽快了解教育、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的工作,使其在教学能力、组织训练能力、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运动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1.2教育实习的综合能力
教育实习是一个全面提升实习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通过实习能够使其在教案编写、语言表达、动作示范、教学组织、指导运动训练和组织运动竞赛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实习生要学习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实际条件调整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顺利地组织教学,指导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才能真正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
以上都是在实习中要重视的问题,促使各高校在不断创新,响应国家课程改革的号召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根据中学体育教育现状作出改革,让毕业生能更好的掌握技术技能,成为中学体育教育的主导者。
2.教育实习中的问题与分析
2.1课程体系陈旧而单一
长久以来,因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滞后性,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传统而陈旧,不能引进新型运动项目。另外,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应用型和前沿性课程开设较少,开设的课程与教育实习的关联性有距离。
2.2 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与术科比重失调
我校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别设置方面,重视理论课程的建设,而对术科课程的建设力度较小。具体表现在:学生重视理论的学习,论文的发表,而对于教育实习有很大关联的技术联系失去重视。另外,在学生考核方面,也是重视理论的建设而忽视了术科的建设。
2.3 体育教育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
专业的设置与社会对职业的要求是息息相关的。在专业的设置方面,应该立足于专业人员在对未来的职业定位上,以期找到最合适的专业领域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目前我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实习与社会现实需要是有一定距离的。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的名称与社会需求不一,比如现在健身理念已经普及,但是我们的专业领域没有设置健身健体专业;其次是专业领域的人才缺乏,长久以来,社会对体育专业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认为体育专业就是跑跑跳跳,文化内容比较少,导致专业领域人才流失严重,数量匮乏;第三就是专业学生的实习主要放在了校外的实习上,而忽视了校内的实习,缺乏对讲座的理解和体育课的观摩实践。
3.结论与建议
3.1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师范素养
体育教育专业院校应开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运动项目,比如:攀岩、户外运动等项目、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以技术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开设应用型和前沿性课程,课程体系与基础教学内容有机地衔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2提高术科课程学分的比例
术科课程学分比例的增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水平。在加强专业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可以使学生在普遍掌握“技能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特色地发展学生技能。
3.3以社会需求为依托加强就业教育课程
就业教育课程是专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它是培养具有组织能力和协助能力的体育人才的重要措施。其内容除了校外实习,还包括校内教学实习,进行教学讲座或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体育课的观摩,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继平.走向多元:教育个性化的课程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29-31.
[3]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11):61-63.
[4]夏思永.体育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精神,以安全、健康为宗旨。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做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
二、工作目标
1. 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课堂管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达到学生人人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
2. 抓好课间操的训练工作,推广好第三套广播体操。
3. 用教育成就学生的人生!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具体工作措施
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结合我校工作实际,使学生掌握应有的健身锻炼技能。熟悉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运动类型、学生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对课堂教学的反应状态和所生成的状态等等。尤其对待初一新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水平。获得优秀和良好状态的反应与生成的效果。
2.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道德修养,加强工作敬业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 善于团结合作的精神,成为我们今天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
(2) 积累教学经验,通过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提高敬业爱岗精神,树立把教育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并为之奋斗。
(3) 促进我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为前提,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同时,发现、积累、收藏能促进自己,开发自己的知识材料。把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丰富自己的知识资源,努力完善业务手续,提高自己工作的能力。尤其对待初一新生。
3. 严抓体育课堂教学工作,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1)加强备课管理。要求体育教师全面深入地研究把握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写好每一节课的教案,教案的书写要符合学校要求。要根据总课时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并积极做好体育档案的整理和管理工作。
(2)要认真制定新学期教学计划要根据总课时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并积极做好体育档案的整理和管理工作。
(4)认真贯彻和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逐步加以完善。抓好五项体育达标的训练和测验工作。全校体育达标率力争保持99%以上;学生体育成绩及格率97%以上。
4. 创新课间操形式,让课间操活起来。
(1)加强新操培训,实行每日评分制,纳入班级考核,不断提高广播操质量。
(2)各班以学生为主,自行开展设计、创作活动,形式各异、不拘一格,使我校即将实施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拥有自己的主题。
5. 强化间操训练工作,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在广播操竞赛中争取达到最优。
(1)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好各种训练计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定期研究体育训练工作并及时发现和解决训练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