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

农业和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和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和经济发展

第1篇: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

(一)解决了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市场对接难的问题。

农业要建设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过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最新的尝试和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大市 场的矛盾日益显现。面对规模较大的工商资本,农民要提高竞争力,获得平等的市场地位,必须走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的道路。 要提高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其必然的途径就是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有组织、有规模的农业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从而使农业生产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小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抱成一团,使农民真正成为千变万化大市场的主体,避免了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主体。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合作社是将相同产业的农民组织起来的利益连接整体,通过对入社农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农资供应,实行“生产在家,服务在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体系,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合理施肥、科学用药、科学采收,从而实现农业的标准化生产。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渠道。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商品率最有效的途径。一家一户由于生产规模小,注册商标运行成本大、品牌档次不高,难以做大做强。通过合作社对社员生产的相同农产品统一注册商标,打造品牌,才能上规模上档次。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链条的扩展,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即是实现生产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由此可见,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中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者和传播者。

现代农业说到底就是科技农业,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不同季节的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直接对接,通过科技下乡、“专家大院”,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合作社通过承担科技项目,利用成员土地进行示范,不仅解决了试验场地问题,而且能让成员直接参与,亲身体验试验的全过程,农民易于接受,发挥农业科技示范点的建设与引导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做给农民看,引着农民干,由点到面,进行推广,真正将农业科学技术传授到千家万户。

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依法行政,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根据各自特点和技术装备优势,加强技术、资金、物资等项的扶持力度,共同搭建全社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稳步健康发展。

(二)制定激励发展措施

建议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对那些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质量安全优、品牌效益高、服务设施全、带动农户多、社会效果好、产权关系明、分配机制好的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给予财政奖励,从而激发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

(三)开展好信用合作,推动农民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并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满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二是大力推进资金互助,各级金融机构要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持“三农”的重点,在金融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搭建起解决融资难题的更大平台。

第2篇: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是新时期农村生产方式转变而形成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经济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才能为农民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从而带领农民积极转变生产方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农民专业合作者的形成与发展,在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涵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以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为同类农业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服务,从而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为农民的自主经营与管理提供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平台。在农村经济生产的过程中,农民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他们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进行信息和技术的交流,进而产生规模化的生产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与管理需要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根本指导,提供具有专业性的指导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至少当具有五名以上的成员,通常是具有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提供能力的个人与社会组织,但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单位不能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市场动向并且抓住发展机遇,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农业经济发展信息,这对于农民来说无疑是增加了生产和经营的效率,使农民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益,从而增强农民参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第二,有利于促进农村产品质量的提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下,越来越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以往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的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各种科学技术的引进也加快了农产品创新的脚步。第三,打破了农村信息闭塞的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过程中引进了更多新的市场信息,农民可以根据信息及时对生产结构做出调整,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增强农村市场的规模化生产效益,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1.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因地制宜,构建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机制,鼓励有思想、有目标的年轻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积累的经验,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队伍,实现信息、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从而形成系统的专业网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服务,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增强专业人员队伍的培训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发展需要专业的人员队伍为保障,因此需要重视专业人员队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与当地职业院校为依托,加大农业生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对现有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促进人员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积极吸引社会上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员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员加入可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队伍不断丰富,并且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不同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技术服务。

3.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符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一种组织结构,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在相关的组织建设与规章制度方面都要充分尊重这一特殊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并且制定运行机制和决策机制,只有组织机构的完善才能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运行。

4.增强法律意识的培养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参与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同的问题,所以需要在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政策方面给予足够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侵害他们的利益,而且要形成相应的自我保护机制,减少外界因素产生的不良影响,保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农村经济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强化可以形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载体,进而促进的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机制以及体制的完善,同时不断加大相关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全面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现代商业,2013(07)

第3篇: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22-04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如何寻找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其必然选择。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当前,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上还不成熟。尽管学者们对于农业循环经济概念的表述不一致,但是基本内涵基本相同,即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其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生态化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精确化农业、循环化农业。

中国各地在实际生产中,发展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循环经济方式,总结起来可概括如下:

首先,按地域进行模式划分。一是在南方以基塘复合模式为代表的种养殖业的复合系统。包括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桑基塘系统、蔗基塘系统、果基鱼塘系统和南方水网地区的稻鸭鱼系统。二是中西部地区以沼气为纽带系统模式。包括北方寒带地区的由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组合的四位一体的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系统模式。西北贫水地区以沼气池、果园、暖圈、蓄水窖和看营房组合的贫水地区“五配套”系统模式。以及普遍适用的林、草结合的“猪―沼―果”系统模式。三是以农区农业产业化模式形成的“市场+公司+科技园+基地+农户”的系统模式。

其次,按照操作对象和联接方式进行模式划分。一是农林复合型模式。该模式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栽培作物和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二是农牧渔综合种养型模式。该模式将相应的人工养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有机地匹配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食物链生产工艺体系。三是以沼气为纽带资源利用型模式。主要有“沼气池―猪舍―鱼塘”、“沼气池―牛舍―果园”、“沼气池―禽舍―日光温室”等“三结合”模式。还有“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或“沼气池―果园―鱼塘―大田种植”等“四结合”模式。四是农业生态恢复型模式。该模式有土壤改造、植被的恢复与重建、防治土地退化、小流域综合整治、土地复垦等。五是农村庭院型模式。该模式是把种植、养殖、加工、住宅建筑、园林化等多业的有机结合上,形成不同循环型的村镇庭院生态系统。六是畜禽粪便利用型模式。该模式将畜禽粪便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变成资源化,在种植、养殖等之间进行循环利用。七是农作物秸秆利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实现秸秆资源化,消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今后应在各地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循环经济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可概况为减量化生产模式、再利用运作模式、再循环链接模式。

(一)减量化生产模式

减量化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而在农业生产全程乃至农产品生命周期(如从田头到餐桌)中减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农用能源和其他化工类农用资料,或使用新型生产资料和技术来代替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中国以推进“五节”高效农业为重点发展农业减量化生产形式。

1.农业节水。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完善建设以节水为重点的大型灌区工程,构建旱作区资源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提高降水利用率。平原地区,在平原地区和山前平原水资源紧缺地区,加快新建灌区节水工程;对原有灌区加快节水灌溉设施配套改造。丘陵山区,在旱作农业区,大力发展旱粮生产,发展鲜食型旱粮作物,实现“水田旱种”、“旱粮下山”。依托农技部门建设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集雨灌溉农业节水技术,选择适宜地区支持建设雨水集流工程,包括集流面、水窖(池)、输水管(沟)和蓄雨水、深耕蓄水墒等农业蓄雨利用技术。

2.农业节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标准农田管理。推进耕地地力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和低产田改造,以“沃土工程”建设为载体,推动耕地综合培肥改良。加强标准农田地力培肥改良,制止耕地常年抛荒。推进标准农田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建立标准农田质量档案和数据库,启动标准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以中西部区域为重点实土地整理工程;以中国大型农业生产基地为重点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标准农田耕地地力调查,按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对标准农田进行分等定级,提出相应的培肥改良和利用保护措施。建立省级标准农田培肥改良综合示范区。

3.农业节肥。全面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省、市、县土肥化验测试体系,全面普及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控制氮肥施用总量。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大力提倡增积增施有机肥,推广配方肥、专用肥、掺混肥等,推进全国优质有机肥应用。以南方为重点推广水肥耦合一体化施肥技术。

4.农业节药。大力推广节约型施药技术,推广新型植保器械和低容量喷雾技术,全面淘汰老式施药机械。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的应用。大大提高合理施用农药的农田比例。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扩大生物农药、有机农药的使用面积,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建成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建立一批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示范区。建设农作物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5.农业节能。加快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广节能增效农机设备、技术,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加快省工节本农机技术的应用,提高农机应用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研究和示范推广农机节油新技术新产品。加快节能增效农机技术应用。

(二)再利用运作模式

再使用是指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中国以推进“三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发展农业再利用运作模式。

1.推进畜禽粪便沼气化肥料化。探索“区域大循环、村庄中循环、农户小循环”模式。一是区域大循环模式。在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加大力度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强区域协调,探索沼气利用的新模式,突破沼气规模化利用难题,扩大沼气应用用途和范围,实现沼气的工业化应用,实现“养殖基地集中制沼气,沼气供应加工业作为清洁能源,沼渣、沼液用于效益农田”的镇域范围内的大循环格局。二是村庄中循环模式。在村庄养殖小区,以大中型沼气建设为重点,在村庄开展集约化沼气工程,建设大中型沼气站,实现“养殖基地集中制沼气,沼气供应农户,沼渣、沼液效益农田”的村庄中循环。推进以村庄为单位的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提升处理水平,改变中国畜禽粪便处理层次低、资源化利用方式落后的现状。三是农户小循环模式。推广“农户自建小沼气池,沼气用于农户,沼渣、沼液用于农田”的农户小循环。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利用技术,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发展“一池三改”、“四位一体”和“畜―沼―果林菜”循环链,形成“小康示范田园型”基本模式,建立家庭厕所―家庭养殖―庄稼秸秆―沼气―农用有机肥―农作物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

促进畜禽粪便制有机肥。支持养殖基地和小区建设有机肥厂,使畜禽粪便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的,利用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三维生物有机肥等新型绿色高效复合肥。

2.推广秸秆“四化”模式。一是秸秆肥料化模式,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机械化直接还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机械化,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二是秸杆饲料化模式,针对中国建设畜产品生产大省的需要,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生产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大力发展秸秆青贮氨化,形成“种植―秸秆―养殖―粪便―还田―种植”的循环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和能流、物流的大循环。三是秸秆原料化模式,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产业,形成“种植―秸秆―食用菌―菌渣―还田―种植”的循环模式。积极发展秸秆编织业。四是秸秆能源化模式,支持相关企业建设秸秆发电厂,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开发使用秸秆压块技术,为秸秆气化、秸秆发电提供服务。发展秸秆沼气,适宜建设秸秆发电机组。推进秸秆气化示范点建设,推广秸秆炭化技术,发展以镇为中心的秸秆碳化基地。同时,要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建立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县、乡(镇)人民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

3.支持林业剩余物材料化。以豫西地区为重点,鼓励和支持林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采用木材节约和代用技术,开展林业废弃物和次小薪材、沙生灌木等综合利用,发展板材加工等较高水平的资源化利用,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对于丫枝、淘汰更新的果树、秸秆和栓皮等林业剩余物,生产板材,板材加工产业链条继续延伸形成成品地板、板式家具等,构建“林业剩余物―板材―装饰材料、板式家俱”循环型产业链。

(三)再循环链接模式

再循环是指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和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一类是农畜产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质量发生变化,不能按原有用途消费,可经过分类处理改变用途。另一类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将农畜产品加工成环保农牧业生产资料。中国推进多种方式的再循环链接模式。

1.循环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园区建设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农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园区作为一个系统,在园区建设初期,综合规划园区内热电能源的梯级利用系统,通过严格筛选进园项目,把各类农业生产及加工企业聚集到园区。同时聚集上下游企业实现生产企业梯级链接,在纵向拉长产业链的同时横向耦合相关产业,使企业之间产品能配套、废物能循环,形成企业间共生发展模式。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农业循环模式包括以下四种类型:粮食主产区,发展“生态种、养区+生态工业区+生态居住区”模式;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生态种、养区+生态工业区+生态旅游区”模式;农牧交错区,发展“生态种、养区+生态工业区+生态保护区”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生态种、养区+生态工业区+生态居住区+生态旅游区”模式。

2.特色牲畜养殖集中区模式。在平原地区,推广具有地域特色的牲畜养殖集中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业种养殖和加工企业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产品和有害污染物在园区的闭路循环。围绕秸秆资源大力发展牲畜养殖、围绕牲畜粪便大力推进沼气建设、围绕种养植业废弃物开展食用菌栽培、围绕牲畜养殖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围绕养殖业需求大力发展生态牧草种植,在养殖集中区域内构建“秸秆―养殖―粪便―沼气―种植(牧草)―养殖”、“秸秆―养殖―粪便―食用菌―种植―养殖”、“养殖―加工―废弃物资源化”等循环经济链条。基本实现经济效益突出、资源生产率高、废弃物资源化率高、“三废”趋向零排放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农业龙头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把企业作为一个循环系统,在企业内实现生态循环。龙头企业的资源包括水、电、暖、生产用原材料等;中间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产品;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液、气等废弃物。本文以畜禽养殖龙头企业为典型进行循环经济模式设计。设计思路是:以沼气池为核心,规模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畜禽粪便,通过沼气池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产生沼气用于发电,部分电供企业内使用,部分电可以向周围住户及企业销售。沼气也可以罐装储存,向居民销售液化气用于炊事。另外,沼气池发酵产生的CO2、CH4通过申请CDM项目可以向发达国家销售减排指标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沼液通过技术处理,生成绿色肥料,部分用于企业承包的农田,生产畜禽所需饲料部分向其他企业或农户销售。

4.生态观光型农业园区模式。在城市近郊区,发展具有生态农业特色,具有农业观光功能的生态观光型农业园区。实行农牧和旅游结合,充分利用园地等;以园区为单位,把种植、养殖、渔业、沼气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粪―沼(菌)―粮、果、菜”、“粪、秸秆―双孢菇―有机肥”、“粪―沼(菌)―鱼”、“草―鹅―肥料―果、菜”、“粪―沼(菌)―精品花卉”等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城市休闲和观光农业。

三、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创新

首先,要制订一部有针对性的、内容科学详细的《农业循环经济法》,以此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总依据。在这部法律中,应明确各级政府、消费者、农户在发展中国的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众管理范畴,建立循环度、科技支撑和示范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并建立各层次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等。

其次,结合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抓紧制订各类相关专业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绿色农业生产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

最后,要加大对于已经制定和即将制定的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要通过广泛宣传,使有关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深入人心,为民众所熟知。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违反有关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这样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增强民众守法的自觉性,保证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首先,要加大农业先进科技研发力度。包括加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先进实用的生态利用技术秸秆高效利用技术、农产品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等;再生利用技术: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农用水回收技术、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等。要加强循环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综合评价体系、循环农业设施和产品标准、技术规范。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完善推广机制,建立全社会、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要大幅度增加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中国要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场化道路动员和鼓励各方面力量加入到农业科技转化工作中来。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调动各类人员从事农业科技转化的经济性,特别是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示范和技术扩散作用。

再次,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稳定而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必须加大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力度,制订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开发人才培养规划,力争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开发人才。

(三)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第4篇: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3R原则:一是Reduce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Reuse原则,即“再利用”原则,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污染;三是Re-cycle原则,即“再循环”原则,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资源被再次利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占我国人口70%以上的农村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承担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任务。对于我国农村来说,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并且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技术力量匮乏,发展模式单一等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政府行为的烙印,主要是一个从上至下的过程,特别是在农村,在基层政府与单个农户之间,客观存在着“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同时吸引广大的农户积极参与,而这些单靠政府引导是难有作为的,因此,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中介来把广大分散的农户与政府衔接起来,笔者认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这个中介的最佳选择。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所谓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和服务的农户和组织为主体,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发起成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经济组织的总称。具体而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立高效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

农村循环经济要求遵照生态学规律在农业产业体系内部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生产体系,以解决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与人类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此过程中,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发挥其独有的组织功能与协调功能,根据“3R”的原则,因地制宜,从农户的切身利益出发,将“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优化组合,形成立体种养加工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链条,以实现全面、多层次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清洁生产以及人类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整合农村资源,促进循环经济的推广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在前期需要较多的投入,以发展沼气为例,建一个6立方米的高效自流进出料沼气池,建池费用600-700元,加上猪圈、厕所建设,总投资1500-1800元。这些费用对于我国相当地区的农户(特别中西部的农村地区)来说是难以独立承担的,而如果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既可降低农户的负担,又可以为农户提供可靠的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实现规模效益,从而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广。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为政府调控农村循环经济工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可以为政府开展政策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中介来指导或引导农民,把国家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落在实处,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另一方面,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及时得到由政府的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等信息,从而大大提高政府对农村循环经济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因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以上作用决定了它能够也必须承担起作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微观载体的任务,并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壮大来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不成熟的方面。具体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相关立法滞后

目前,我国还没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立法,使其发展缺乏赖以遵循的统一规则。例如,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五花八门,有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有的在民政部门登记,有的在农业部门登记,还有相当部分未注册登记。由于缺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法律地位不明确,使其在市场运营中谈判地位低下,难以取得商家的信任,严重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运作和经营效益。而且,一旦发生侵权和纠纷,其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2.政策扶持不够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开展互助互济的合作经济组织,有一定的公益性,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因此,我国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如何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需要明确。

3.运行机制不健全

具体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没有彻底分离;一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建立完善的章程,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系不直接;管理人员缺乏,制度性管理薄弱;有的产权制度比较混乱等。

4.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

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合作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并且服务内容单一,有的只侧重于技术服务,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抗冲击能力较差。

三、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与要求,笔者提出对策如下:

1.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

在实践中,必须认识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型的农民合作形式,是以家庭经营和农民财产独立为基础,区别于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形式,不能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由削弱或否定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同时,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及社会成员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政府还应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执行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指导,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实施载体,创造各种机会,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而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2.加紧制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

必须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合法身份与其它经济组织平等开展经营业务活动。与此相关,还应解决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商登记问题,应以不同于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的“合作社法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并在税收方面进一步优惠。对于承担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应在法律上和制度上保障其合法权益。

3.加大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收入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在财政方面,各地区应统筹管理,专款专用,对新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一定财政补贴;财政每年以一定的额度,建立农业合作发展基金,用于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和信贷优惠,以改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融资环境。同样的,对于承担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亦应在财政上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

4.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

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循环经济均存在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政府必须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不能以政治需要代替经济规律。同时,政府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坚持“引导不领导,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的基本原则,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

5.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

各级政府可以在产业基础良好、农户经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传播农民合作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理念、澄清人们对经济合作组织和循环经济的模糊认识、普及合作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基础知识、增强农民参与合作、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兴趣和信心,利用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培养合作事业的骨干、中坚力量和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人才,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自身能力建设,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凝聚力,打造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普遍意义、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综上所述,农村循环经济必须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按照“3R”原则,结合地区特色与优势,建立起开放立体的产业结构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白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2003.4

[2]韩寓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

[3]董 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特区经济,2005.6

[4]楚永生 初丽霞:论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发展的适用性及制度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第26卷第3期,2005.5

第5篇: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

(一)登记便农,依法确认主体资格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目前尚无法律法规作出明确界定,严重影响了相关经营活动的开展。洪雅县工商局按照依法行政和积极行政相结合原则,围绕当地六大主导产业,采取规模经营户发动、龙头企业带动、股份联动等形式,积极指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创办人根据其出资规模、社员人数、经济责任形式、利润分配方式的不同,自主选择公司制、合伙制、个人业主制等企业类型并向工商部门依法申请登记。工商部门通过现场咨询、上门办照等措施,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2003年1 1月,原洪雅县优质猪生产协会以合伙企业形式办理兴发种养联合社的工商登记,成为全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截至今年9月底,洪雅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2个,带动农户5万多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60.5%。经过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迅猛,有的营业额和利润成倍增长。当地农民群众尝到了工商登记的甜头,高兴地说:“咱农儿哥也有了‘身份证’,成了市场的主人了!”

(二)品牌兴农,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

商标品牌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该局干部职工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析市场,解决商标注册、品牌策划问题。洪雅县兴发种养联合社在成立之初,县工商局就动员县个私协会出资帮助其注册了“川洪生”商标,如今“川洪生”生猪较其他生猪价格要高出0.6元/公斤,仅此一项,就可为养猪会员每年增收750万元。2005年洪雅县蔬菜水产有限公司产品出口日本,指导注册了“雅沙一”商标。“雅沙一”是日语蔬菜的意思,“雅沙一”的“雅”也是洪雅的地名标志,使商标具有了丰富的内涵。该品牌的蔬菜产品在日本市场很受欢迎,供不应求。短短几年间,洪雅县已涌现出了“道泉”、“阳坪”、“幺麻子”、“瓦山湖”等一大批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商标,为把洪雅县的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提供了一条捷径。

(三)合同助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县工商局充分发挥合同监管职能,采取“订单”合同的形式,积极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该局不仅免费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农副产品购销合同文本,还派工商干部上门指导,对合同中容易引发争议的条款进行修改和增删,设计出符合蔬菜种植收购、鲜奶收购、茶叶收购的示范合同文本,并对合同全部予以备案。为减少履行合同纠纷,采取集中培训、疑难解答、现场指导等进行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合同履约意识。通过合同“订单”经营,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员生产提供事前指导,降低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维护了会员的正当权益。2005年,洪雅县兴发种养联合社虽受猪链球菌病的影响,仍以每公斤7元的合同保护价格收购会员养殖户的生猪,维护了会员的利益。

(四)经纪富农,帮助搞活市场营销

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活市场营销,县工商局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通过经纪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使农产品销售有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带动基地发展,实现农产品增值,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全县发展了生猪、长毛兔、竹笋、蔬菜、茶叶等经纪人100余户。基本让组织成员实现了农副产品“不出门也能卖上好价钱”的目标。

(五)维权护农,积极维护合法权益

洪雅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带动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经济、块状经济发展,形成了10个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洪雅县工商局在基地设立了10个“12315”投诉举报站点,及时受理投诉举报,查处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销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查处侵害外来客商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04年,洪雅县出现奶业龙头企业压级压价收购鲜奶问题,县工商局积极指导洪雅奶牛合作社通过组织会员代表与企业进行谈判,使鲜奶收购价格每公斤从1.4元提升到每公斤1.7至1.9元。

(六)服务惠农,着力提高会员素质

该局积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行业协会,将个私协会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更新会员思想观念,提高会员经营管理能力。

洪雅县工商局立足自身职能,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发挥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自发形态向自为发展转变,增强了发展的主动性。在县局的指导扶持下,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社团性质的协会向具有经济实体的企业性质转变,办理了工商登记注册,积极开展企业化经营,对内积极为社员搞好服务;对外搞好市场运作,创办自己的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发展经纪人,申报商标注册,统一品牌,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附加值上下工夫,赢利后再按利润返还的原则分配给社员,以实现会员利润最大化。这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实体支撑,有经费保障,生存能力增强,正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经营,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农副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产业链和一村一品产业基地。蔬菜产业领域形成的洪雅蔬菜有限责任公司蔬菜专业生产示范合作社、蔬菜基地、蔬菜经纪人、农户参与的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使更多的企业、农户加入到这条产业链条中来。洪雅县青岗平茶叶基地农户已从茶叶种植转向兴办“农家乐”,接待游客,发展观光旅游农业,从而延伸、加粗了农业产业化链条,成为产业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从中受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促进农村经济由传统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转变,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竞争力和辐射力。洪雅县大多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有了自己的商标和经纪人,通过商标提升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经纪人间市场,打开了农副产品的销路。同样是生猪,兴发种养联合社的“川洪生”牌生猪价格就比市场价每公斤高出0.6元。通过龙头企业的销售渠道和经纪人牵线搭桥,江嘴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洪洲”牌西瓜、小番茄销往成都、重庆等地,进入批发市场和超市,“雅沙一”牌茄子还走出国门,远销到日本,进一步增强了拓展市场的能力。

(四)促进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的提升,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把农业这一弱质产业中的一部分弱质群体带动起来了,发展成为种养殖大户和农产品流通经纪人。洪雅县联合乡合江兔毛合作社在2004年4月成立时,会员2109人,社员不断增加,现在有会员2825人,现入会兔农已占到全县养兔农户的70%,还带动了40多名经纪人专门从事兔毛的收购和销售,出现了一批上规模的养兔大户。去年联合乡养长毛兔13.2万只,实现销售收入1140万元,纯收入达到520万元,全乡这一产业人均纯收入就达到800元,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第6篇: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合作经济;组织化;产权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025-0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后,黑龙江省农产品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既要面临着区域性市场、国内市场的挑战,又要面临着国外农产品的挑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会对黑龙江省农业的产业结构、市场机制,对黑龙江省农民的收入和就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此,下大力气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关键。

一、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制度

政府在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要推动而不是强迫,扶持而不是干预,参与而不是包办。这也是我国在发展合作经济过程中,处理政府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关系的历史经验总结。政府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键,一是选准带头人,二是帮助选定主导产业或产品,三是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部门联合、发展场地、税收等重大问题。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但这并不是要政府放手不管。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通过引导有能力的大户和龙头企业领办合作服务组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要由行政推动转向由龙头企业和协会、合作社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要自觉地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摆上黑龙江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深入调查研究,按《农业法》的要求,加强在理论辅导、舆论引导、政策指导、协调管理、资金协调等方面的帮助和服务。黑龙江省各级各部门特别是职能部门要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种苗供应、农资供给、技术培训、办点示范、资金投入、法律咨询、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质服务。黑龙江省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把它作为农民抵御经济风险、适应多变的经济形势的最佳组织形式来对待,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扶持和指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按照世界公认的合作制的一般原则,坚持自愿互利,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依托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搞好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制度,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真正能够在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制度激励下不断壮大和发展。

二、多种途径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十二五”期间,应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特色产业和精品畜牧业,以规模化种养基地和专业户为重点,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要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围绕实现“双赢”成立各种专业协会组织。专业协会组织创建所需投入相对较少,经营内容也比较简单,以黑龙江省目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看,可以从创建协会入手,进一步壮大组织实力。黑龙江省可以围绕发展苹果等水果产业,牛、犬、蜂、草等牧业,蔬菜、烟叶、万寿菊、苏子、亚麻、特种玉米、专用大豆、优质水稻等特色品种,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林蛙、鹿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协会组织,使产业建设以协会组织为依托、协会组织以产业建设为基础,不断做大做强黑龙江省特色支柱产业,壮大专业协会组织,致富农民百姓,实现“双赢”。

2.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围绕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鼓励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与农户通过合同关系或股份合作关系相互联结,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特别是合作社与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方式的联合更为理想一些。政府要引导与扶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组织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可以稳定自己的原料来源,降低交易成本,农户可以避免市场风险,并提高与龙头企业谈判的地位,从而有可能分享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这种形式可以形成产业链与利益链密切结合,联合各方共同受益的良性机制,促进企业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3.充分利用供销社、农机推广部门等传统组织资源,充分发挥农村能人、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县乡科技干部和专业乡村干部带头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初期,可以聘请供销社、农科站、科研机构等专业人员担当领导者或技术人员,利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规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待其运转正常后逐步退出来,做到“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同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要同各类专业市场、加工企业、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合作服务,使产科加销联为一体,真正实现定单农业。

三、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

就是通过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围绕扩大规模经济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黑龙江省农村要在明晰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依法推进土地有序流转,使土地资源通过承包、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向各类组织和能人大户手中集中,不断扩大农村经济规模,提高农业经济总量和质量。

四、实施宣传教育和人才培训计划

通过实施宣传教育和人才培训计划,帮助和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具有一定的合作社知识并热心为农民服务的农村能人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带动。政府应加强与新闻媒体和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协作,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合作社的原则和价值,通过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水平,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生事物,对其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培训则是深化认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对各市、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以及农户成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这样,既培养了一些有合作思想、懂得如何指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领导干部,又培养了一批具体管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负责人和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通过他们的切身体验和传播,使更多的基层干部和农民了解什么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什么要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怎样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好。可考虑先对一些示范性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部分农户成员及所在县市的主管农业的领导进行培训。

五、法律的支持和保障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和保障,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有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在当前国家有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还没有出台之前,黑龙江省应出台一项关于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其内容大致应包括:明确法人地位及注册登记机关;对审批、注册的扶持措施;税收上的扶持措施;财政和信贷上的支持;用地、用水、用电上的支持;交通运输上的扶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主管部门等,促进黑龙江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抓好法规建设,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尽的职责。

Think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YANG Da-fang

(Meat industry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 150010,China)

第7篇: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荷泽市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38-02

一、菏泽市牡丹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菏泽市牡丹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华北平原东南边缘。南北长48公里,东西长55.5公里,总面积1 250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办事处,人口105万,其中农业人口87万。牡丹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全区已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5个,其中,农业经济合作社11个,入社农户405户,会员1 860人;各类专业协会94个,入会会员8 745户;带动农户28 600户,拥有固定资产830万元。发展的特点主要是:(1)以各类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至今专业协会的个数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89.5%。(2)发展速度快。近三年来,牡丹区新组建合作经济组织58个,有6个乡镇办事处填补了历史空白。何楼、吴店等乡镇新建协会都在5个以上。(3)规模增大,升级快。2003年组织个均40户,到2008年底组织个均83户。(4)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行业从起步阶段的种植、畜牧、渔业、农机等不断扩展到农产品加工、产品的销售。(5)合作层次逐步提高。从开始的简单的劳动联合,技术、信息服务向资金组合、农资服务、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转变。(6)政府参与多。区委区政府把建立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了组织领导,制定了扶持和奖励政策。(7)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的同时,牡丹区坚持一边抓发展一边抓规范,积极引导各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章程和民主管理运行机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规模小、合作效益低。近三年来,牡丹区采取扶持引导、降低登记门槛、加强监督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由于大多数是在政府倡导下在乡镇范围内发展起来,在数量上虽然增长较快,但大部分规模小,没有相应的规模效益,再加上成员之间关系松散,组织不能正常运行,发挥不出相应的作用,合作效益较低。

2.规范化程度不够。 (1)组织发展不够规范。现有的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无论就组织体系还是在制度规范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规范。(2)“章程”和各项制度不够规范。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至今没有规范的章程;有的照抄照搬《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没有立足实际突出自身特点;有的宗旨模糊、职责不清;有的内部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很难达到规范组织及其行为的要求。(3)运作不够规范。在管理层面上,一方面没有完全按照“章程”和各项制度办事,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另一方面民主管理难于落实,很多合作经济组织是依托组织和农村能人建立起来的,一些重大问题决定和重要决策往往由少数人说了算,内部监督开展不经常或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给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运作增加了难度,导致整体运作不能达到协调一致。

3.合作层次低、范围窄。(1)合作层次低。其合作多是生产同种产品、采用同样生产技术、经营相同业务的简单相加,深层次的合作处在初始状态;有的只是生产产品和产品收购之间的关系,合作效果仅表现为生产者有销路、购买者有收购来源;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程度低,不少合作经济组织的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生产工具等做不到统筹安排,只不过是地块调整归并、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品种、统一销售。(2)合作范围偏窄。现有的合作多表现为生产上的合作或销售上的合作,没有一个农民自己的信贷合作社或信贷方面的合作;合作经济组织办企业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联系不够广泛,外力借助的不足。

4.服务不到位,经营不善。(1)在经营自己的产品时,没有按经济规律办事,少收或不收代办费,或不按质论价,这样因社(会)员受到服务的多少不同,而在社(会)员之间形成了不平衡,产生了意见。(2)经营决策失误。由于合作经济组织中的管理人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分析变化动态,导致经营失败,损失较大,降低了合作经济组织社(会)员的凝聚力。(3)对外拓展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化水平日趋提高,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但是中国的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经营上还远远不够。

5.政府扶持不到位。(1)宏观政策不到位。在统筹城乡、工农业协调发展上,省、市、县所有政策都倾向于“民营经济、外经外贸、招商引资”三大亮点工作,人财物力向工业园、经济开发区聚集的局面愈演愈烈,对于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纳入不了政府扶持的重点范围。(2)政策落实缺乏力度。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多,财政专项资金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没能取得相应效果,有的不能按期如数扶持。

三、原因分析

1.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足不到位。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不了解,认识不到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进行引导、指导、扶持、规范的重要性,有的把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做自己的政绩和功绩,弄虚作假,建起的合作组织徒有虚名,甚至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做套取上面财政拨款的手段。

2.经济基础薄弱。菏泽经济总体不发达,农业当然相对落后,从事农业生产收益相对较差,再加上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逐年加大;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资农技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快速发展,更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促进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够。为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资金不足、规范化程度不高、经营不善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还普遍存在。

四、进一步发展牡丹区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

1.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为了树立新型的合作观念,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加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多渠道加强对农民进行培训是包括对社(会)员进行岗前教育与培训、进行以更新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教育与培训以及对社(会)员的系统教育与培训等。重点依托各类农业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形式、多渠道地组织农民开展农民培训。通过这些工作来提高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

2.选好与农业产业化结合的模式。(1)将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内生型产业化经营模式相结合。即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嵌入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一头连着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农户,龙头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同合作经济组织签订购销合同,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合作要求,以销定产,有计划地向社员农户下达种植计划,安排生产。(2)将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外导型产业化经营模式相结合。即以农副产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为依托,吸收有关单位和广大农户投资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实现龙头企业、农户和服务单位的紧密结合,形成“互惠互利、配套联动”的利益共同体。

3.鼓励支持创立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建农民合作组织大都依附于加工企业,很少有能力自己投资购买加工设备、建立加工企业的。作为个体成员的农户与作为单位成员的加工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完全重合,这种做法只是原来“公司+农户”式的产业化组织形式的改良,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化;因此,应当根据自身条件,不拘形式,多方筹措资金,努力创建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入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

第8篇: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

一、农牧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没有特色产品支撑、附加值低

农畜产品加工业远远落后于生产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拳头产品、精品少,深加工产品更是缺乏,农牧业生产链条长的优势和潜力尚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农畜加工企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比重十分微小,而加工的大部分产品限于初级加工水平,精深加工很少。以肉类加工为例,发达国家经过深加工的冈类占总肉类的30%以上。而绝大多数肉类末经任何加工直接上市。农畜产品原料质量缺乏科学的分类和级别标准,产品无档次,形成不了特色产品。

2.龙头企业运转资金困难,带动农牧户能力不足

目前,涉农企业大多为小型、微型和家庭作坊式企业,利润薄,自身积累缓慢,投资风险顾虑多。而已建立起的一些龙头企业因受债务沉重、机制不完善及市场波动等问题的困扰,在农牧产业经营中举步维艰,有的已濒临倒闭的边缘,因而龙头带动作十分有限。由于一部份企业信贷资严质量差,不良货款比例高,经营管理混乱等因素,造成了目前企业金融风险大,银行信用度不高,借贷能力差等致命问题。

3.地区间农牧产业缺少合作、没有专业市场相适应

各地区缺乏带动性的专业批发市场,形不成规模营销优势,难以承受市场风浪的冲击。我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处在摸索阶段,培育龙头企业优惠政策不配套。

4.龙头企业经营和管理体制不顺

宏观来看,我区没有统一的龙头企业管理机构,多头管理,目行其事,也没有形成较统一的规划,使得企业的发展出现无序运作现象。

二、建立农牧产业化制度保障机制

1.建立政府的利益调节机制

利益调节是政府对农牧产业化过程的行政干预和宏观调控。政府通过政策措施,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维护各个利益主体的合法利益,使农外各个环节的利润向农牧民有计划地部分返还,把不同产业部门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采,把保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统一起来。健全利益调节机制,主要通过政府行为、企业行为来实现。

2.农较产业化经营制度保障机制措施

①保护价格制度。保护价格制度(即最低限价制度):政府规定对某特定产品的最认低价格约定或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限价。建议可以采纳在有关农牧产业化经营合同中作出如下制度性规定: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保护价格时,“龙头”单位就得按市场价格收购农尸的签约产品,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保护价格时,“龙头”单位就得按合同价格收购农牧户的签约产品。②建立产业风险基金制度。农牧产业化经营风险性大,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弱,建立产业风险基金制度已迫在。建议政府采取“龙头”企业从利润中挤一点、农牧户从收入中拿一点、地方财政从农收产业化项目投资中划拨一点的办法,提取风险基金,专帐储存,逐年滚动,以备发生大的自然、市场风险时使用。③资金扶持制度。“龙头”企业、“基地’单位对农牧户的资金扶持不是固定的,视发展需要而定。一般农牧户资金微薄,又不容易货到款。为适应市场需要必须进行某种资源开发、产品开发、品牌开发和技术产品,但农牧户因缺乏资金而不能启动,这时就需要“龙头”单位对参与开发的农牧户给予资金扶持。这是“龙头”单位对其自身发展需要而垫付资金与无息贷款相类似,不应理解为是“龙头”单位对农牧户恩赐。④低价供应或赊销生产资料给农牧户的制度。农牧户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进行初级产品生产,需要某种或几种生产资料而又出现资金不足或没有现金支付时,“龙头”企业、“基地”单位往往以低价供应农牧户所需要生产资料,或者将生产资料赊销给农牧户,待农牧户交售农畜产品进行结算时再扣除所用费用。这种制度安排可以避免市场机制引致行为的盲目性,保证产业化经营系统内资金配置及时到位和经营效益的稳步提升。⑤无偿提供技术资料和服务。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单位、专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组织无偿向农牧民提供各类生产技术服务。比如,药材种植技术指导、合同或契约或订单内容解释、科普资料提供等。⑥建立奖励基金。为了调动农牧户的参与产业化生产积极性,地(市)、县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投入一定数额的奖励基金,对完成生产交售任务的农牧户、乡村干部、技术服务单位、“龙头”企业、“基地”单位年终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深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动态管理

1.深化龙头重点企业的扶持

依据《农业部等九部委关于扶持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要求,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条件。第一,规模较大。西部地区固定资产规模在2000万元以上;近三年处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5亿元以上。第二,经济效益好。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60%;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强,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第三、带动能力强。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利益联机机制健全,能带动较多农户;较稳定、较大规模的原料生产基地。第四,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主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有较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市场份额在同类产品中居前列,并且比较稳定。

2.深化各地区龙头企业的扶持

各地区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基本要求标准有明显下调,由县(区)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为此,地方政府应更好地支持这些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加快往农畜产品深加工、保鲜、储运等环节的技术创新步伐,促进企业重质量,创名牌,提高产品和档次。

第9篇:农业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淤地坝;农村和农业;作用;安定区

1基本情况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系黄河流域祖历河水系,流域总面积3638.7km2。总人口47.4万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380mm左右,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三个月,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均气温6.3℃,无霜期141d。多年土壤侵蚀模数为5640T/km2,径流模数2万m3/km2。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素有“十年九旱,苦瘠甲于天下”之称。全区境内共有大小支毛沟2.4万多条,平均沟壑密度2.4km/km2,平均沟道比降8‰~59‰,沟谷深而狭长,横断面多呈“v”字型,沟道两岸均为黄土层覆盖,且土层深厚,筑坝土料十分丰富,沟道均适宜骨干工程和淤地坝的建设。截止目前,全区共建成淤地坝155座,其中骨干坝81座,中型坝37座,小型坝37座,分布在全区12个乡(镇)的20多条小流域。是全省淤地坝工程数量最多的县区之一,约占全省总数的十分之一,占全市总数的二分之一。工程布局上主要呈两大类布设。一类是单坝布设,这些工程大多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目前大多已达到或超过设计淤积年限。另一类是以坝系布设。主要以花岔、官兴岔、石门、九华沟、称钩河、李家河等流域为典型,共建成各类淤地坝124座。截止目前,超过设计淤积年限的共91座(其中骨干坝45座,中小型坝46座),达到设计淤积年限的有13座(其中骨干坝3座,中小型坝10座)。骨干工程与淤地坝相间分布,主沟与支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沟道防护体系,这些淤地坝在流域内所形成了具有一定系列的特殊功能,其中以蓄水、防洪、灌溉、拦泥、淤地和生产最为显著,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生态建设与修复、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淤地坝的重要性

宏观上来说淤地坝之所以能在安定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最核心的还在于其拦泥作用,并且削减了入黄泥沙,防止下游河床抬高,有效地拦蓄泥沙,制止沟床下切,抬高侵蚀基点,控制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淤地坝建设可为安定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支持;淤地坝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入黄泥沙,而且可以提高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据统计,1亩坝地生产的粮食是坡耕地的6~10倍,并且可以促进6~10亩的坡耕地还林还草,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微观上来说一是增强了流域的抗蚀稳定性。二是淤地坝在我区的村村通道路建设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及大的改善了农村基础条件。

3淤地坝在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拦泥保土,滞洪减沙,淤地坝的建设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和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既能抬高侵蚀基准面,有效制止沟道下切、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减轻沟道侵蚀,又能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调查统计。骨干坝每淤成1hm2坝地,平均可拦泥沙8000t,中型淤地坝6000t。小型淤地坝3000t。定西市安定区已建成的155座淤地坝累计拦泥沙105万t。布局合理的6座坝系工程拦泥沙效果更为明显。花岔和石门坝系基本实现了泥沙不出沟。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对黄河安澜起到了极其生要的作用,见表1。利用库容直接拦减入黄泥沙,并在拦沙后,抬高沟道的侵蚀基准面,遏制沟道侵蚀。2)利用拦减的泥沙造地(称为坝地),这类土地的亩产量相当于坡耕地亩产量的8~10倍,群众围绕坝地居住,不但改善了在坡地上耕种的生产条件,还解决了吃水问题,坝顶还可以作为跨沟桥梁,改善交通条件。3)利用坝地代替坡耕地和一部分梯田,可保障坡耕地稳定地退耕还林草。在淤地坝拦减泥沙达到一定程度后,坝地即可投入运用,在拦减泥沙完成以后坝地面积达到最大。由于坡面径流和其侵蚀携带的坡面土壤有机物汇集在沟道内的坝地中,其中水量沿坝地土壤下渗,致使坝地的土壤水分远大于坡地土壤水分,且蒸发较小、土地肥沃,可以给当地居民提供长期、稳定、优质的粮食生产基地,保障粮食供给。这时,被淤地坝所替代的坡耕地和一部分梯田,可部分用于发展经济林,解决当地长期的经济发展问题,其余全部自然封育,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4)解决人畜饮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安定区是黄土高原地区干旱较为严重,素有“十年九旱”,水资源极度紧缺,淤地坝在运行前期,作为水源工程,通过集蓄、利用地表径流,对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发挥了重要作用。花岔、道回沟、称钩河等5条流域坝系多年靠窖水和几十里外人担畜驮解决人畜饮水,通过坝系建设,不仅彻底解决了水荒,而且每年为安定区中西河灌区补充水源350多万m3,新增灌溉面积850hm2。同时发展蓄水养鱼,目前已有21座投放了鱼苗30万尾,正在推广,进一步为淤地坝的水面综合利用积累经验。5)坝路结合,便利交通;淤地坝的建设,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安定区千沟万壑造成的极不便利的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安定区实施的马玲薯产业,在依托水保流域治理坡改梯工程的基础上已成为安定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年均增加农民收入近400元。这些马玲薯的种植都在山区梯田地里,要使其变为商品必需要运送到山外进行交易。淤地坝的建设,使坝路结合,坝顶成了连接深沟两岸的桥梁,形成了坝系经济区的骨架,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进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发展经济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安定区建成的淤地坝有90%成为重要的交通道路。称钩河坝系工程已建成的21座骨干以在当地形成了65km的交通道路网络,彻底改变过去人担畜驮的历史,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4结语

水保淤地坝的建设为安定人民的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改变了安定农村面貌,为安定支柱产业马玲薯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安定发挥它的作用。

作者:王统 董俊天 单位: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