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保护产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多晶硅产业在我国起步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厂家达到了20家之多,但是该产业在生产上存在很大的难度,生产规模难以得到扩充,生产工业也较为落后,不仅需要消耗较大的成本与能源,还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不久之后,大部分厂家因为业务亏损而陆续停产与转产,当时保留下的厂家只有峨眉半导体厂与洛阳单晶硅厂。数十年来,多晶硅产业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我国多晶硅的生产水平较低,而且与国外多晶硅产能以及生产技术相比,均存在很大差距。相关数据表示,2012年,我国多晶硅生产总量为6.9万吨,而进口数量却多达82760吨,其中19525万吨从韩国购进、32302万吨从美国购进,此外从德国购进的多晶硅数量为20654万吨,可见国内多晶硅产业依旧凭借大量国外进口。当前除了极少数企业,很多项目在技术水平的采用上仍旧与国外多晶硅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其中表现最为严重的几个方面就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环境污染程度严重以及核心竞争力不足。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当前多晶硅的有效产能无法满足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具相关分析师表示,发展至2020年光伏产业需求将达到当前有效产能的1.5倍,2050年将达到当前的15倍,所以当前国内多晶硅产业属于阶段性、结构型产能过低。
2多晶硅产业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环境保护问题
2.1耗费较高能源与物资
高能耗产业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多晶硅产业,虽然欧美国家研究出的先进改良西门子法已经将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污染问题成功的解决了,但是该项技术对于中国而言尚且处于严格封锁的状态,而国内投入使用的是从俄罗斯购买的改良西门子法,同欧美国家的技术依旧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国内生产多晶硅的成本是国外同类企业生产成本的三倍之多,而生产出的绝大多数产品都远销国外,从实际意义来讲,国内仅仅是对多晶硅进行了高耗能的代加工。
2.2原料链不配套导致环境污染程度加深
事实上,多晶硅生产属于一个提纯的过程,在使用化学方法进行提纯时,起到媒介作用的就是氯元素,而产品本身是不会进入氯元素的。相关统计表示,多晶硅生产中若使用改良西门子法,一千克多晶硅的产出需要消耗0.9-3.4千克的氯气,可见其对氯元素需求量之大。多晶硅生产企业很少考虑与原料链的配套问题,绝大多数均为单一多晶硅生产企业,没有配套氯气生产装置,因此,多晶硅产业的扩张加速了氯碱行业的发展。目前,氯碱行业已出现产能过剩的势头,并且小型氯碱企业生产过程中污染很严重。
2.3副产物处理加剧环境污染程度
多晶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就是对副产物的处理。对于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而言,在产出一吨多晶硅的同时将会产生10吨至20吨的SiCl4。当前我国每年生产多晶硅的总量已经超过了一万吨,那么就意味着至少需要处理十万吨的SiCl4。当前采用处理SiCl4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对其进行氧化还原处理得到SiHCl3,但是国外方面严格垄断了该技术,而国内技术水平在一次转化方面仍旧存在较低的效率,不能实现闭环生产以及物料的循环再利用,使该技术方面的应用效率大幅降低。
3改善多晶硅产业环境保护现状的措施
3.1出台相关政策
长时间以来,下游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始终处在缓慢的发展上,导致多晶硅产能就出现了极大的剩余。国内方面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量仅占2%,其余产量均用于出口,也就说国内紧缺的能源在大量的向国外输送。对此的建议就是从环保的角度上出台相关政策,向传统的燃煤电厂适当征收碳税,向采用太阳能光伏的电厂给予适当政府津贴,或者是降低其综合利用税率等优惠政策。太阳能电池出口方面需要相应的增收环境税,使多晶硅产能过剩和光伏发电内需不足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当该产业达到国际高新水平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时在对其出口进行鼓励,避免出现国际污染转移。
3.2构建绿色产业链
对于硅产业来讲,工业硅提炼属于源头产业,随之能够衍生出无机硅系列、有机硅系列、硅合金以及多晶硅等不同种类的产业链。但是这些分属在化工、冶金、太阳能等不同的行业中,长时间的发展上都未能展现出协同效应,很多环节因此产生了环境问题。因此,建议优化整合有机硅、工业硅以及多晶硅行业,将行业间的界限打破,使上下游能够形成协调统一的发展,并对副产业进行充分的利用,构建硅材料产业链。从世界范围进行思考,硅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多晶硅与化工方面的联合体,不仅方便将氯气、氢气等化工原料提供给多晶硅生产,还可以通过SiCl4及次库等先进技术促进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3.3研发并推广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当前针对处理多晶硅副产物SiCl4应用最多的方式就是将其延伸到有机硅产业链中,通过化学反应将SiCl4转化成光纤预制棒、白炭黑或者是硅酸乙酯等物质,但是需要考虑下游产品是否达到饱和量。多晶硅生产企业需要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使多晶硅工艺生产路线得到改善,同时对光电新型材料进行开发,研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方法并逐步实现产业化,将国外垄断局面打破,及从而将多晶硅在我国的竞争力提升。
4结束语
关键词:电力, 环境保护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environment management face the problem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xisting challenge, finally proposes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taking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life cycle as the main line, the whole course technology supervision, and put forwar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ystematic positive with the electric pow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电力行业环境污染现状
近年来,电力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量逐年增加,2010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0%,发电量同比增长 13.2%,新增发电机组容量为 9118 万千瓦时,2005 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为 6326 万千瓦时,“十一五”期末比“十五”期末增长 44.14%,2001 年至 2005 年累计 17655 万千瓦时,2006 年至 2010 年累计 47265 万千瓦时,“十一五”时期比“十五”时期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电力生产能力增长 167.71%。“十一五”时期的五年,火电分别占据发电量的80.30%,83.04%,80.48%,80.30%和 79.17%,其余分别为水电、核电及新能源发电,各年均比重仅约为 20%。2010 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 1238.1 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85.1 万吨,都位居世界首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电力行业承担着提供稳定可靠电力保障的任务,但是电力行业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煤炭资源,2010 年我国发电生产耗用原煤量约 16 亿吨,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 50.24%。2010 年电力行业二氧化硫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全国的40%左右,氮氧化物排放量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在我国大气污染控制中,例如火电厂的大气污染防治面临非常重大的压力,而电力污染主要来自于占据 80%比重的火电厂,与其相对应的电力建设产生环境污染,电力行业污染控制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我国电力工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电力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冲突与纠纷也不断增多。由此电力行业面临很多挑战,这其中既有行业内部的问题,也有来自于行业外部的问题。众多的压力促使电力行业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有必要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形成行业内外一致的理解,以帮助电力行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电力行业环保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电力环保管理面临的内部问题分析电力行业内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力环保管理的内部方面:
1.在输变电建设阶段,出现电厂废弃物的处理不当,排污到河流导致水资源变质,影响生物的繁殖,进而影响下游的环境,主要属于常规型环保问题。就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对输变电建设项目的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服务意识和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意识不强;二是对输变电工程的环保内容、范围、要求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片面性。
2.在电力运营阶段,往往分不清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出现管理无法参照合适的标准,或者不执行相关的标准。这其中原因有三:一是公司还没有成熟的电网环保管理模式,无论从电网环保管理的执行层面还是监督层面,都还需加强管理;二是支撑公司电网环保管理工作的各项工作机制有待改善;三是电网环保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紧缺,由于技术手段缺失,无法实施标准化的成本管理。
3.电力企业经营多种业务,有的辅助业务与主业并不一定相关,导致出现使用电力行业流程管理非电力行业业务,电力主辅业务还没有完全分离。原因在于电网资产的管理流程和实际的业务流程往往不符。电力行业生产供应链条长,造成“牛鞭”效应,决策失效。
(二)电力行业环保管理面临的外部问题分析
1.来自政策制度的环保问题分析。节能环保调度政策主要针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业。截止到 2011 年 3 月 7日,国家环保部通报的各部委环保标准名录达 1434 种。但是省级单位和下属的地方政府通过控股等形式对电厂进行投资,对于管辖的电厂往往以照顾落后地区、维护安定团结等为由,实施过程中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节能政策难以为继。另外,由于我国电力市场建设起步相对较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定价机制,导致电力不能市场定价,无法优化配置电力资源,无法保障电力投资回收计划与投资收益,因此实行电力企业节能环保调度受到弱化。同时,我国的电力市场结构基于自然垄断的网省级公司,自然难免出现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2.环境保护技术监管手段滞后。
由于现有的环保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政策研究阶段,实施过程还需要有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技术监管。但是目前大多执行以往的技术标准,创新的技术匮乏,即便有部分创新,也往往受技术扩散范围的局限,还有对环保技术的保护措施过于谨慎,新的环保技术得不到及时应用,电力监管系统、电力辐射危险废物管理系统、电力排污收费管理系统、环境影响评估系统以及环境污染扩散模型与总量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数据无法及时更新。因此,环保技术监管手段落后呈现常态化。
三、电力行业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一)电力行业应对环保问题治理的一般性原则由于电力企业运营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主体相关性显著、区域市场具有整体性、目标需求差异性明显、电力产品供给具有连续性等特征,使得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除了常规环境问题外,还要注意诸如电磁污染、电网噪声等非常规问题的处理。
1.预防为主。将预防常规环境问题和非常规环境问题放在主要和优先位置,依据行业自身情况,研究新技术,引进新型预防管理手段,通过各种预防手段的综合运用,防止环境问题的发生。例如火电厂在其电力生产过程中直接从水库抽水并把含热废水排入水库问题,由于水污染影响范围大、影响时间长、影响程度强、致病危害大、污染容易治理难、治理成本高代价大,因此有必要对污染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才能将污染和损害减至最低的程度。
2.防治结合。既对环境问题事先采取预防措施,也对其产生的问题积极予以治理。电力企业在污染事件发生后,要合理运用多种宣传手段,以一个负责任的大企业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也要组织相应的治理指挥中心,配置一定的应急资源快速反应处理环境问题。
3.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发生。一旦环境问题发生后,各相关主体应协同作业。在事件发生后,要主动联系相关单位和当事人进行有效沟通,以最佳的平衡状态处理好这些环境问题。
关键词:环境保护 产业发展 经济效益 价值链 相关措施
一、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环境污染一方面将会给人们的生存和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的恶劣影响,另一方面也将会给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我国在计算因为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经济损失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下述一些原则:
(1)环境污染是以中国环境质量标准为判定指标的,按照各项指标就能确定出环境污染造成的实物型损失,其本质而言即是环境污染浓度超标时导致的实物型损坏。
(2)在计算污染实物型损失时采用“剂量――响应法”,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应着不同程度的实物型破坏。
(3)在定量化地处理“剂量――相应关系”时,应该尽量地选择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剂量――响应”系数。如果有数据缺少,就需要用类型条件下的数据替换。
目前,我国工业污染按照性质可以分成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其中,物理污染有:光污染;噪音污染;电磁波污染;大气污染;此外,化学污染有:烹调油烟污染;燃料污染;建筑材料污染(石棉的污染、放射性污染、填充料、涂料以及有些溶剂挥发出的化合物的污染);吸烟烟雾污染;VOC污染;装饰材料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家用化学品污染。
工业“三废“始终是困扰产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虽然很多企业在环境保护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由于采取的方法不正确,导致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些企业直接排放污染物,这就给环境造成了重大的伤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政府部门也加强了保护环境的工作,并对各生产企业实行了严格地监督,同时,人民群众也积极地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占到GDP的10%,可见其经济损失十分严重,这将会大大降低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和企业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重视生态环境与产业经济平衡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产业实行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将会大幅度地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我国工业产业环保价值链分析
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且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就首先必须展开环境保护工作。各个产业在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大量的瓶颈,而产业进行环境保护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这些瓶颈,产业环保将促进产业中不同资源的科学合理地配置,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还可以将环境资源价值分成无形的生态价值和有形的资源价值等两个部分。所谓的资源价值即是指可以直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那部分环境资源价值,而生态价值又能体现出环境资源的功能性价值,它可以起到保护和改进环境的状态和结构并且还能维持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态活动,最终能实现自我维持和调整生态平衡,进而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为人们提供生态服务价值。
各产业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将会使产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实现这些时期的价值推动了产业环境保护价值链的形成。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观点,这是一种有效地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价值链的中心思想即是企业的价值在增值的过程中,根据技术和经济的相对独立性,能将其分成既互相联系又互相独立的多个价值活动,再将一系列的价值活动连接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其中,价值活动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确定的,不同的企业的价值活动有着各不相同的构成和划分,当然所形成的价值链也是不相同的。
在我国产业环境保护中运用价值链理论,构建出完整的产业环境保护价值链,主要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又可分为存在价值、遗传价值和选择价值。整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需切实完成好,以保证价值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环境保护将会推动产业的结构转型,有利于使资源的投入量实现最优化,有效降低了资源的浪费,使各项配置升级且更加合理化。关于生产制造和流通等过程,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就应该采用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法,尽可能地提升产品的质量,使生产过程更加优化。在消费的过程中尽量地降低资源的浪费,提倡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对废弃品进行回收利用,使得废弃品的二次利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因此,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的废弃物处理相关技术和设备,尽最大可能地避免一些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危险,就能取得环境资源的无形价值。由上可知,虽然在保护环境在整条产业价值链的流动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它产生的价值增值也是巨大的,最终会渗透在整条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中。
三、提高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的环境保护有效措施
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产业环境保护,需要政府部门和各企业共同投入力量,在相互配合中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产业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1、采取“自愿协议”
政府部门代表着人们群众的公共利益,因此,政府部门肩负着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在具体的环境保护过程中,应该选择最有利于实现公众利益的方法,而不是自身最为熟悉的方法。相比于其他相关的环境经济手段,“自愿协议“更加符合产业对弹性环境政策的需求,能够使传统的环境保护方法更加完善,加强政府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帮助产业开展产业保护的工作。纵观我国目前的环保现状,可明显地看出环保部门虽然担负着环境保护的重要职责却缺少充分的执法资源和执法权限,而“自愿协议”就有助于改善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自愿协议的优势主要是能够弥补传统的经济刺激手段和命令控制规范在治理环境中的不足,协助其它的经济刺激手段,帮助政府和产业更加容易、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2、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应该深刻地分析我国环境保护现状,再委托司法部门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健全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督促环保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这将充分发挥出政府部门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为环保部门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其次,在李云具体的经济手段时也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最简单的如征收排污费,由于环境问题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支持,将使其失去约束力和强制力,这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经济刺激。
3、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
加强高科技技术在产业环境保护中的运用,选用优秀的技术人员和发挥各方面的科技能力,全面分析企业面临的环境保护瓶颈,并结合高科技技术来解决这些瓶颈,集中力量研究目前环境与发展领域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并进一步推广应用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对于一些化工产业,其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这就需要运用大量的科学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多次处理后再允许排放,并且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政府部门环境保护的效益分析
环境保护的投资成本包括:经济性成本、社会性成本和财务性成本。政府部门在推动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上,需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建设三峡大坝水电站,这就促进了电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且引导灌溉也是一个庞大的中枢机构,推动了环境建设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导致的一些洪涝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站在量的角度分析,政府部门环境投资的总体收入大于社会成本的外部不经济性,由此可见,这个投资同样是有价值的。政府部门帮助产业进行环境保护,虽然在短期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长远看来,这将会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推动产业快速走向美好的未来,因此,其收获到的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
(三)基于环境保护下的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能够解决环境问题,让生产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不会造成影响,各产业必须均要进行不同程度的环保投资,这就有效地阻止的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同时还改善了生态环境的质量,并通过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降低了资源浪费和提高了废弃物的有效利用率,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产值,这就帮助产业在环境保护的投资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以我国在1998―2005年期间工业产业环境保护投资与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表格1:
年份污染治理投资(万元)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
1998 1220461 2911780
1999 1527307 2949386
2000 2394391 3670227
2001 1745280 4115614
2002 1883663 4220177
2003 2218281 4410121
2004 3081060 5728428
2005 4581909 7538685
由上表可以明显看出,工业产业虽然在环境治理上投入了相当大数量的资金,但是最终由于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却远远超过了投资成本,最终获得经济效益几乎是投资成本的两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产业进行环境保护投资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也将收获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果考虑到产业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无形价值和推动整条环境保护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则将使产业环境保护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价值。
四、结束语
产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因为环境保护关系着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控制环境的污染源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政府和各产业要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健康地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贺景霖.我国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N].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04期
[2]吴卫明.发展生态产业营造和谐社会[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8年06期
[3]朱承亮,岳宏志,师萍.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05)
[4]龚海林.产业结构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12
[5]温怀德.中国经济开放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2012
[6]谭娟.政府环境规制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 2012
[7]王金南,杨金田,陆新元,汪冬青.市场经济转型期中国环境税收政策的探讨[J].环境科学进展. 1994(02)
[关键词]旅游产业 环境保护 资源
一、旅游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关系:
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因素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水、空气、植被、动物、阳光、土壤等等,这些都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们都喜欢闲暇时去旅游,去看看大自然的风景,可以消除疲劳、陶冶情操。旅游环境指的是在旅游活动的区域,各种存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地把旅游视作一种经济活动,总是去追求这个活动带给我们的经济效益,但是旅游对环境有怎样的影响呢?这个问题总是被人们所忽略。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才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保护好旅游环境,旅游事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一个尘土飞扬、泥泞沼泽的恶劣环境,会使旅游业无法继续发展。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2)旅游业与环境的含义
旅游业是指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群体所组成的综合型产业。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一切外部空间,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一切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做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主要问题如下:
(1)着眼于利益、忽略环境
发展旅游产业对于当地的经济具有双重效果。开发适度、利用合理,注重对旅游资源的治理和维护,就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当地经济的提高,;反之,如果人们急功近利随意毁坏开发、乱砍乱伐、为发展旅游业破坏其它产业的正常结构等运营行为,会让当地经济陷入不良循环,甚至导致崩溃的竟地。我认为企业在开发旅游产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旅游项目前要对当地自然环境认真考察,寻找旅游业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设时要尽量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要以不破坏当地的生态资源为准则,也可以对原有的特色景观进行完善和改造。
2.在旅游产业运营过程中,要对从业人员充分进行环保知识培训,对游客宣扬的环保意识,加强保护和治理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及历史文物、重点景观。传统产业结构的形成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必然需求,破坏了传统产业结构就等于破坏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根基,失去了这些,旅游业就会走向不归路。旅游产业只有充分结合当地文化发展的方向开发,才能具备顽强的生命力。
(2)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坐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当地过着依山吃山,依水吃水的生活,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经济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是很普遍的。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1)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
旅游产业在规划时,应首先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对环保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才能更有效保护好旅游资源。
(2)开发与保护并重
在保护原有旅游景点的前提下,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破坏。
(3)要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观念
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创造越来越好的生活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避免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山林、水体、风景名胜,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
关键词:环境保护;化工企业 经济发展;有害物质;有效处理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一个工业部门。防治好化工污染,对保护自然资源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发展工农业生产,促进四化建设关系很大。
一、当前我国化工企业生产引发环境问题的现状
1、各地政府为了促进就业,加大财政收入,支持化工企业的入户。化工行业作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化工行业布局性环境安全隐患突出,部分企业已严重威胁到周边居民和饮用水源的安全。
2、化工企业的污染转移现象明显。国际向国内转移,发达国家因这些行业污染严重而缩减产量甚至不生产,国内市场因此快速增长并以出口创汇居多,最初多分布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山东等。国内区域间转移。随着对环保感受和认知程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认识到污染的代价,在大型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转换的基础上,重污染产品又开始了新的转移,从城市到郊区和农村、从东部到西部,如农药正在从浙江和江苏的苏南向苏北转移,铬盐正在向西部地区转移。
3、政府职能部门环境监管能力不够。根据全国环境风险排查情况,已有化工项目的直接监管者大都是地市级及以下环保部门;新的化工项目由国家环保总局审批的仅占1.7%,由地市级及以下环保部门审批的达77%。地方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往往缺乏化工企业毒性污染物的监测仪器和合格的技术管理干部,面对数以万计的化工企业,其监管能力远远不够,客观上给企业违法创造了条件。
4、出现问题后,被动环保的情况常有发生。由于技术水平、观念意识所限,我国尚处于被动环保阶段,即企业在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管理部门的监督下,以一种应付和被动的方式考虑环境保护;而我国环保管理体系、法规制度在规范性、严格性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这种被动环保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二、当前面对各类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缺失的原因
1、人类文明迫切需要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生活水平,然而,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历史也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体制条件下,技术对人类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使人类更适合自身目的和需要,另一面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这反过来抵消人类自身努力的作用。
2、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群众素质的素质发展没有和谐统一。保护环境,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参与,而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环境意识都是有所差别的,一般来说,生活于发达地区的群众要比落后地区的环保意识强烈,在一些偏远的地区,环境意识淡薄,人们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而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有些人即使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由于利益的趋势,仍旧继续实施,这些都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
3、职能部门没有充分行使监督查处的职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政府的参与,但是在一些基层单位,环境保护工作并未受到重视。他们对环境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有群众举报,也不能合理的处理。根本原因是害怕影响地方经济的财政收入等。
三、当前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任务
保证化学工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先进技术,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能源、防治废水、废气、废渣(以下简称“三废”)、噪声、振动、烟(粉)尘、恶臭气体以及放射性物质等污染,达到国家或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要求,为我国人民创建清洁、优美、安静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为改善全球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四、当前化工企业生产中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方案
1、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化工企业配套设施。化工产业立足于园区化、一体化、规模化发展,鼓励化工项目上下游配套,提倡循环经济。大型化工配套基地优先考虑布设在沿海、环境容量大、区域均衡的地区,目前市场趋于饱和而发展态势又过热的行业,如炼油、乙烯、PTA和煤化工(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等,应先制定全国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环评完成后实施单一项目;新建的煤化工项目原则上应进入专业性、功能配套的园区(基地),做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和“三废”集中治理。
2、对准备引进的化工企业严格把关,已经入户的化工企业严格监控。新布设的化工园区应先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风险评价,充分论证选址的环境可行性。不应选址在城市规划区边界外5公里以内,主要河流两岸、公路、铁路干线两侧1公里内,居民聚集区、学校、医院、职工宿舍等环境敏感区周边3公里以内,饮用水源保护区及主要补给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泉域出露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等。化工园区应具有集中供水、供热、供汽、供电、废水集中处理、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基础设施,物料的运输方式和路由选择应最大限度地规避环境风险,应制定区域环境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应具备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救援救护能力、应急指挥机构、应急监测能力。
3、特别要对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实行24小时监控。对于农药、染料、有机中间体、铬盐、无机盐、焦炭以及国内资源缺乏而产品又出口的重污染产品,彻底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坚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严格限制出口的原则;制定出口产品环境管理监控办法,探讨环境资源税(或环境污染税)征收办法;严格监控重污染产品国际贸易动向,坚决打击国际污染转嫁现象。
4、各地方政府要加强重点污染企业周围环境风险的评估。结合环境风险排查的成果,分步分块按流域、海域、区域对已有石化化工企业和化工类园区进行全面的环境风险评估,主要内容包括:所在位置的环境敏感性、污染防治措施的运行效果以及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等。
5、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对污染源的监管、监控中,应考虑对毒性物质如一类污染物、苯系物等特征因子的监控监管,不能仅仅停留在总量控制因子的管理上。应加大对重污染行业的三废治理科研投入,建设国家级的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平台,如染料、农药、有机中间体等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治理,多年来进展不大,应依托有技术实力的科研单位进行产品与配套的治理技术开发。坚决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和装置,制定化工各行业环保准入条件;化工企业改扩建项目须通过“以新带老”做到“增产减污”或实现区域削减。凡是区域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功能区要求的地区,应控制新上任何增污项目,以改善环境质量。
关键词:铜陵 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
铜陵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异常严峻,如何防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并重发展,是铜陵人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这迫使我们必须站在全面发展和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探索一条符合铜陵实际的生态文明之路。
一、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养和发展生态工业
在经济——环境系统中,产业结构决定着资源的消耗种类和水平,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动使得资源从利用效率低的产业向利用效率高的产业转移,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数量。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双向反馈机制见下图。
就铜陵而言,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最大瓶颈,而铜陵的产业结构(见下表)以及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又进一步加大了对能耗的需求、污染的排放。因此,当前铜陵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养和发展生态工业。
2009-2012铜陵与安徽及全国产业结构比较
(一)积极实践环保新道路
面对铜陵所处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客观现实, 积极实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新道路,重点做到两点:一是产业结构和布局符合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及环境功能区定位;二是排污总量、生态扰动(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或程度)满足环境质量达标要求。简而言之,就是在发展中守住环境保护的底线,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追求经济较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并将“环保底线”作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的“红线”,把环保一票否决拓展到各个领域,通过“底线”上的“倒逼”,促使市、县、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研究如何在满足“底线”要求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的增长。
(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
结合铜陵的产业分析,我们认为,德国鲁尔老工业区改造、“新产业化”政策尤其是注重现代产业升级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鲁尔区的措施主要有:对传统技术进行革新,在煤炭、钢铁领域采用新技术,继续组织合理生产;加强科研开发,在区内老工业部门的基础上,发展新型产业,重点开发信息技术、新材料、环保等12个新产业;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创意文化及展会经济等。20多年后,鲁尔区已由第二产业占主导变为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成功走出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之路。鉴于铜陵的三产结构,铜陵的转型发展必须把产业的转型放在第一位,加强工业内部各行业结构的调整,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整体耗能相对较低服务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至于第一产业,由于其能源消费总水平一般来说比较小,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对铜陵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作用不是很大,况且,铜陵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已经大幅降低到1.9%,基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对于农业的发展不能随便加以限制,因此,第一产业降低能源消费的关键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示范”优势
构筑以循环型工业为载体,农业、服务业全面参与的循环经济产业圈。一要坚决做好旧污染源的治理。坚决淘汰和关闭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企业,重点推进冶炼、化工、建材等污染行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全面推进漆包线生产为代表的有机废气污染、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实现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二要坚决遏制新污染源的出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高科技产品开发、生产能力;依法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对新的污染项目,在环评通不过的情况下,坚决堵住,园区也不容许进入;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对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为黄色以下的继续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创建市级环境友好企业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三要大力开发“城市矿山”。 所谓“城市矿山”是指城市中各种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以及其他废弃物资。开发“城市矿山”可以大大减少因开采原生自然资源和冶炼矿石所需要的能源消耗,铜陵要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把开发“城市矿山”作为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方向培养和发展生态农业
(一)拓展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通过示范效应带动生态农业发展
在基础条件较好的专业乡镇或专业村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如城山现代农业示范区,白姜、凤丹、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特种畜禽水产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示范区净化产地环境,控制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通过循环的方式,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梧桐树标准蔬菜园、三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4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通过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的规模经济及品牌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全面带动生态农业的推广。
(二)结合生态农业观光园,开发乡村旅游
铜陵的农业观光园建设要注意以下方面:产业布局要具有小、巧、精、全等特色,组织形式多样化;认清观光农业的市场定位,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观光园产生品牌效应;配合生态农业观光园有针对性地开发特点鲜明的旅游线路、旅游项目与产品。如开发建设天门镇天目湖渔业休闲带、西联乡梦里水乡休闲带、老洲乡与胥坝乡洲岛风情观光休闲带、凤凰山景区山区休闲带、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带等5大乡村旅游线路,配合农产品品尝、乡村娱乐及土特产品购物等项目,建设一批观光型、度假型、休闲型“农家乐”,争创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
(三)因地制宜,创新多种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如以生态庭院或生态户为单位的低投入模式,这对农户经营为主而又积累不足的农村来说是最佳选择;围绕农业产业生态化的产业组织建设,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进行“公司+农户”等制度创新,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深化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鼓励以市场为导向,土地向生产能手、经营能手集中,推广以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自负盈亏的家庭农场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等。
三、以重点领域为主发展生态服务业
《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提升皖中南中心城市地位,把铜陵打造成为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城市,成为皖中南物流中心、沿江物流区域中转枢纽和泛长三角物流内联腹地。” 规划明确把铜陵打造成“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城市”。《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草案)提出铜陵城市性质是“国际铜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皖江地区商务贸易、休闲旅游服务中心。” 可以说,物流、商贸、旅游一直是铜陵服务业努力的方向,应该成为铜陵生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在抓住重点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搞好服务业布局。比如,老城商业中心、天井湖区域,发展定位可以是以商业、休闲、娱乐为主导;西湖滨水区,发展定位可以是商务、会展、政务、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为主导;横港物流园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车站新区物流园区可利用水路、公路、铁路的综合运输条件,建设商贸服务为主导的服务业;大通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丰厚,可以借此形成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服务业;江南文化园、国际铜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可形成铜文化艺术产品研发、评估、生产、交易与展示中心。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服务业所消耗能源比重不大,但也会产生许多废弃物,必须加强对服务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同时控制高耗水、高耗能的洗浴业、洗车业、洗染业等增长速度,努力形成与铜陵资源供给能力相适应的服务业生产经营体系。
参考文献:
[1]铜陵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EB/OL]铜陵市统计局网,2012-8-16.
监护水源——保护水源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
一水多用——不浪费资源,让水重复使用
阻止滴漏——检查维修水龙头
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水污染
关心大气指数——别忘了你时刻都在呼吸
随手关灯——省一度电,少一份污染
少用电器——为减缓地球温暖化出一把力
减用空调——降低能源消耗
支持绿色照明——人人都用节能灯
利用可再生资源——别等到能源耗尽的那一天
选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
买环保电池——防止汞镉污染
选绿色包装——减少垃圾灾难
认绿色食品标志——保障自身健康
买无公害食品——维护生态环境
拒食野生动物——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制止偷猎和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行使你神圣的权利拒用野生动植物制品——别让濒危生命死在你手里
不猎捕和饲养野生动物——保护脆弱的生物链
做动物的朋友——善待生命,与万物共存
不买珍稀木材用具——别摧毁热带雨林
植树护林——与荒漠作斗争
领养树——做绿林卫士
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
自备购物袋——少用塑料袋
自备餐盒——减少白色污染
少用一次性筷子——别让森林变木屑
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
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举手之劳战胜垃圾公害
回收各种废弃物——所有的垃圾都能变成资源
交流捐赠多余物品——闲置浪费,捐赠光荣
回收废塑料——开发“第二油田”
回收废电池——防止悲剧重演
回收废纸——再造林木资源
回收生物垃圾——再生绿色肥料
做“公交族”——以乘坐公共交通车为荣
当“自行车英雄”——保护大气,始于足下
减少尾气排放——开车人的责任
用无铅汽油——开车人的选择
使用再生纸——减少森林砍伐
替代贺年卡——减轻地球负担
节粮新时尚——让节俭变成荣耀
控制噪音污染——让我们互相监督
维护安宁环境——让我们从自己做起
认“环境标志”——选购绿色食品
用无氟制品——保护臭氧层
环保组织和机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简称 UNEP),成立于1973年,总部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到2009年,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其活动。
中华环保联合会(英文缩写为ACEF),热心环保事业的人士、企业、事业单位自愿结成、非营利性、全国性的社会组织。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成立于1993年,是由从事环境保护产业的科研、设计、生产、流通和服务单位以及中国境内从事环境保护产业的行业专家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
环保中国产业联盟(英文缩写EPCIU),简称环保中国,是致力推进“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非法人、活动性、学术性民间组织。
1.环境保护市场化内涵
西方民营化理论大师萨瓦斯认为市场化就是民营化,即“更多地依靠民间机构,更少地依靠政府来满足公众需求。它是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财产的拥有方面减少政府的作用,增加社会其他机构作用的行动。”关于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内涵,有学者提出,环境保护市场化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引导企业进人环境保护市场,培育发展起一个健全的环境保护产品、技术和服务产业的体系,借助这个产业市场的力量来更有效地实现政府的环境保护目标P]。结合我国市场化改革目的与历程,本研究中认为我国环境保护市场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将由政府和公共部门提供的环境保护服务和产品部分或全部交由市场,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行政配置向市场调节的转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提高市场对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公平等,提高市场自身的规范化程度等。这样,政府一方面要通过环境保护规划和各种法律、标准,扩大环境保护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价格补偿机制,规范环境保护市场,使企业愿意并且可能投人环境保护产业,扩大环保市场的有效供给,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共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
2.推进经验与制约瓶颈分析
结合第四次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统计调査和环境统计年报数据(2011年)分析认为,2011年我国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率19.15%(按照环保设施第三方运营收人占该领域全部运行投人费用的比例计算),其中,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工业废气处理设施运营市场化率分别为90.10%、11.31%、1.48%。除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工业废水处理和工业废气处理的市场化程度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充分借鉴国内外环保领域市场化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当前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制约瓶颈,对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市场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2.1环境保护市场化推进经验借鉴
英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推动水务行业市场化进程。1989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新的《水法》,将现存的区域水务局经私有化改造改制成为供排水公司并任命这些公司为地区供排水业务的“承担者”,并通过让水务公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来筹集资本。1991年又颁布了《水工业法》重新确定了供排水公司的权利和义务及水务服务总监的权力,《水资源法》明确了国家河流管理局的职能,《法定水公司法》专门适用于先前的法定水务公司,《土地排水法》将先前设定的地方当局内部排水权转移至国家河流管理局,后续的《竞争与服务(设施)法》、《环境法》、《竞争法》、《水工业法》(1999年修改)、《水法》(2003年修改)继续完善了英国水业的法律框架,包括有限竞争机制的引入,政府和公有制企业的权责划定,取水许可证制度的框架修补等。
为治理日益严重的伦敦城市水污染,70年代伦敦成立了泰晤士河管理局,它是一个自主权较大的水污染防治机构。为筹措水污染的治理资金,管理局实行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引人公共私营合作模式,发展沿河旅游业和娱乐产业,解决了政府投资不足的问题。1987~1988年度泰晤士河管理局的总收入达5.97亿英镑,市场化、产业化既解决了城市水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的难题,又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环境监测、河道整治、工业污染治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积极创新环境污染治理新模式新机制是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的重要途径。山东省采取环境质量“上收一级”管理,污染源“下放一级”管理,对全省17市144个空气站全部实行“转让-经营”(TO)模式,实行“监测设备有偿转让,专业队伍运营维护,专业机构移动比对,环保部门质控考核,政府购买合格数据”'宁波市开展基于效果付费的内河治理模式探索,按照“一次招标、三年维护,第三方监测”的方式,要求在3年的合同期内,河道的各项污染物指标考核基准值要求逐年至少消减15%,并在考核制度中,以月为单位对水质维护单位进行考核161。在工业园区、钢铁等行业以第三方治理模式推进污染治理。河北沧州市肃宁县皮毛硝染园区采用ROT^式,根据排污企业污水排放量征收污水处理费,并委托专业的第三方环保服务公司提供从人园企理厂改造与运营服务全过程的污染防治服务。
2.2环境保护市场化推进制约瓶颈分析
2.2.1政策制度不完善政府采购环保服务范围不明晰,规章制度、管理与保障机制不健全。2003年实施的《政府采购法》,虽然范围涵盖了货物、工程和服务,但是在采购范围中,对于服务的理解仅限于政府自身运作的后勤服务,而范围更广泛、更重要的环保服务等尚未被列人采购范围,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定,以至于政府采购哪些类型的环保服务、采购范围以及采购数量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关于发展环保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发〔2013〕8号)虽把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基本原则之一,但对于政府采购中具体如何操作,尚未明确。
资金使用方式固化,环保服务采购模式受限。现行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制度对政府性引导资金投人环境保护市场存在不合理的限制。根据现行财政财务管理制度,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从其部门预算安排的公用经费或经批准使用的专项经费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未列人财政预算;尚未构建政府采购环保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政府在某些领域设立的专项资金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难以用于采购环境服务等方面的合理支出.
2.2.2监管力度不够环境监管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未得到根本改观,环境保护市场化推进的外部压力不足地方政府环保监管能力还有待提高,个案执法力度虽大,但打击面不够广’部分违法企业仍存在烧幸心理’公平竞争环境尚未形成,企业污染治理的外部压力不够。随着新环保法生效实施,要做到“有法必依、雛必严、违法必究”,根本上扭转环境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的局面,充分释放环境污染治理的市场。
2.2.3责任界定不清“谁排放,谁负责”的责任界定机制未能从法规制度上加以明确1'“谁污染,谁付费”的市场价值体系尚未建立,造成污染治理市场化动力不足。企业污染自治仍然是目前工业污染治理的主要方式,以往排污、治污二合一的经营方式下环保责任主体单一,责任易于界定;委托第三方治污产生了两个责任主体,出现问题须要排污企业和第三方企业共同承担,法律责任转移机制不明确,新环保法规定的法律和行政处罚的责任主体仍然是排污企业,严重影响了排污企业放开污染治理市场的积极性。
2.2.4缺乏稳定的盈利机制环境保护公益性较强,大部分领域尚未形成稳定的投资回报机制。当前污水处理收费规模不足以满足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部分地区尚未开征垃圾处理费,政府补贴有限,微利或无利运行影响社会资本进人的积极性。根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说明》,全国各省污水处理费平均值仅为0_91元/m3。根据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成本测算结果,如果满足一级B排放标准的成本需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需增加到1.23元/t;如果满足一级A排放标准的成本需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需增加到1_35元/t。乡镇及农村排污费征收尚未展开,而且农村环境污染具有源强小、分布广、不连片等特征,集中处理面临转运成本过高、收集效率低的问题,但小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利润低,影响了市场化进程。
3.重点领域与推进模式
3.1重点领域划分
“公共物品”理论中将物品分为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奥斯特罗姆提出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来供给,但是供给并等于不直接生产,生产可以交给私人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来完成[111。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特征,使环境保护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的特性。为了更好的分析环境保护市场化推进方式与措施,本文依据“公共物品理论”将环境保护产品/服务分为公共产品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领域、具有准公共物品特征的环境保护领域和私人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领域3类,结合不同领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产品/服务的显著特征是产品或服务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很难界定具体的受益人和受益程度,难以收取针对性的费用,这类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部门。这类环境保护产品/服务主要包括政府职能的环境规划、标准制定、信息与宣传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区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及农村环境保护、历史遗留问题、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咨询服务等。
准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产品/服务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可以较为清晰地界定服务对象和服务质量的差异,可以通过“谁污染谁付费”或者“谁受益谁交税”等方式确定消费者和消费量,从而以市场机制为主要配置方式提供服务,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为社会群众。这类环境保护产品/服务主要包括市政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垃圾)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行。
私人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产品/服务竞争性和排他性较为显著,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易于直接收取费用,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为污染企业。这类环境保护产品/服务主要包括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清洁生产以及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等。
3.2不同领域推进模式与机制分析
3.2.1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政府职能社会化领域
在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领域,一般缺乏付费机制,应着力构建政府采购服务机制,推进公益性领域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该领域主要采用政府采购环境服务、组合开发等方式推进市场化,建立政府付费机制或与收益项目捆绑开发机制,并以服务绩效作为或项目收益作为环境服务商获取利润的依据。同时,还要建立纠纷仲裁机制和第三方考核体系,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权利、义务、责任要求。建立各方问责机制,保证绩效考核和各方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充分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3.2.2准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在准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领域,一般具备一定的收费基础,重点以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市场化改革。对于城镇污水、垃圾等环境公共事业领域,可通过特许经营制度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具体方式包括BOT、TOT、ROT等多种方式。对于重点乡镇污水垃圾处理,鼓励打破以项目为单位的分散运营模式,采取打捆方式引人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鼓励地方政府引入环境服务公司开展综合环境服务。
3.2.3私人特征明显的环境保护领域在私人特征显著的领域,要通过逐步推进第三方治理、重点领域开展行政代执行等方式,推进工业治污领域的市场化。该类环境保护服务市场化以鼓励引导、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及行政代执行等制度和措施予以推进。在电力、钢铁等行业和中小企业,鼓励推行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选择有条件地区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行业,对因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或总量控制要求,被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且拒不自行治理污染的企业,列出企业清单向社会公布,探索开展以行政代执行方式将其治污设施交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
4.推进措施与建议
4.1加大环保监管执法力度,创造市场需求
以环境保护重要规划、重点区域流域、饮用水源,农村面源和行业,重灯程、重点公胃以及各级、各类工业园区为核心,对环境保护相关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大力发展环境监理和环境监督执法,把环境保护设施的连续、稳定、有效、达标运行纳人环境监管范畴。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继续加强与公安部门在环境执法工作中的衔接配合,联合公安部督查和指导地方建立健全深人开展执法联动和协作,进一步形成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强劲合力持续加大监督检査力度,曝光环境违法企业名单,倒逼排污企业提高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水平,增强委托第三方的内生动力,培育有利于推行第三方治理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4.2建立政府采购环保服务清单,突破资金使用机制
明确政府购买环保服务主体,合理确定政府购买环保服务范围与内容,制定《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的指导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并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及时进行动态调整。突破政府采购环保服务的资金瓶颈,将政府购买环保服务所需资金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列人政府年度财政预算,试点采用环境保护相关专项资金、排污收费等资金用于采购环保服务。制定《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的管理办法》、《环保服务技术规范》,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环保服务机制,及时、充分向社会公布购买的服务项目、内容以及对承接主体的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等信息,建立健全项目申报、预算编报、组织采购、项目监管、绩效评价的规范化流程,规范有序雜鑛购买膽服务。培育与扶持聰服务业发展,强采购麵艮务的保障机制。
4.3完善价格机制和补贴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完善环境公共服务定价机制,适时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征收标准,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费政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流域污染状况予以调整,建立健全价格听证制度,为企业盈利提供资金来源保障。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增加企业盈利空间,即对政府提供环境服务的收入免除营业税,对为企业提供环境服务的收入所征收的营业税可抵消其购买环保服务的营业税。探索研究金融机构向环保企业和环保项目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措施,鼓励政府、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设立联合担保基金,对污染治理项目、环保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试点并推广排污权、收费权质押贷款,拓宽抵押、质押物范围等,“双向”解决企业贷款难题问题。
4.4加强环保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环境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通过规范的市场竞争和环保工程的全过程监管,保证环保投资效益的发挥。科学制定经营准入条件,将第三方企业技术和人才储备、运营管理经验、诚信等列为评价标准,尤其对参与政府采购和公共私营合作的企业进行严格准入遴选。逐步建立环境服务企业绩效考核机制,制定环境服务质量的评估考核办法,保证绩效考核和各方信息的公开、透明。将环境服务商的基本信息、提供环境服务的案例、用户满意度情職信用等级着清况予以公开。引导和m社会么I媒体对w服务公司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健全和完善环境监测、环境监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K014000R证、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删等驗资格制度。逐步建立膽服务公司诚信档案,建立黑雜制度,整顿规范市场辦,汰劣扶优。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