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第1篇: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摘 要: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求知领域、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学校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现实困惑出发,对农村中学社团建设的现实背景和积极效应两方面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农村中学;社团建设;现实背景;积极效应

身在农村教育第一线,常常会听闻一些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y教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的农村教育常常被学生厌学、违纪违规、滋事闹事等问题所困扰,特别到了高年级阶段,这些问题尤为明显。

近几年,随着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素质教育的开展,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沃土。显然,在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和理论支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笔者认为在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改善农村中学当下面临的学情问题的一剂良方,是农村基础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尝试,故而在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尤为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中学的学情现状是开展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背景

1.普遍的厌学现象

许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一提到学习,要么心烦意乱,焦躁不安;要么无所谓,混一天是一天。课堂上无所事事,做小动作、睡觉是常有的事。小小年纪就失去了追求理想和拼搏向上的动力,贪图眼前享乐,怕苦怕累,把学习当成了负担和累赘。当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还时常发生旷课、离家出走等难以预料的事情。学生痛苦,教师无奈,农村教育处在一种尴尬的局面中,何来升学率及学生素质的提高?又何谈农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课外生活单调、贫乏

农村中学学生放学后,许多人不会自觉独立地完成作业,回到家一切活动就与学习无关了,无外乎上网吧玩游戏,几个孩子一块儿杂耍,对着电视机看个没完没了。他们不会自觉地去运动,去阅读,或者上各类补习班、特长班。加上生活范围和眼界的限制,他们没有意识自觉地去打开视野,进行自我充电提高,也没有人为他们去规划这一切,因为大家都这样。可以说一切娱乐活动都是单调而乏味的。

二、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有着很多的积极效应

1.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虽然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但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习得的知识储备并不必然地转化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而普遍的能力要通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去实现,人格与道德的养成也要借助具体的行动潜移默化。现代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的这些艺术、科学和人文素养需要我们从小就渐进地加以培养,才能逐步地形成。

2.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各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成立固定的校园社团组织,如学校志愿者服务社、科技创作社、舞蹈社、合唱社、写作社、书画社、篮球社、足球社等社团组织。我们还要研究成立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必要的乐器、体育器材和实验器材等等。学校还要定期组织开展社会自愿服务活动,如研究性学习、小发明展、文艺会演、体育竞技比赛、书画摄影展等实践活动,充分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和展示的舞台。通过开展这些社团活动,我们就能很好地发现每个学生所具有的特长或某种良好的品质。

3.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的理想途径

校园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参与面最广的一项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方面能够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丰赡学生文化底蕴,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密切学生的人际交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活化校园文化,展现校园的勃勃生机和“育人”魅力,促进学风和校风的优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他们要依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群体,并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这对他们肯定自我,增强自信,提高综合素质都有好处。当学生把精力和兴趣投入到某一方面时,他就会不断地改变自己,从不良的习惯中走出来。

综上所述,在适当地、科学地减轻学生的学科学习重任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才能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每个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毕竟,一个人从事他最感兴趣的工作,才最容易获得成功,获得幸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爱老师,更爱校园,更爱学习……从而自觉地抵制校外不良文化的冲击。

参考文献:

第2篇: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设计沟通是指在设计活动中,信息设计传达者和信息设计接受者之间意见的沟通交流,通过有效的交流实现彼此双方的认可,最终完成居住空间设计方案活动。设计沟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设计师个人和设计委托方之间的沟通。第二,设计师团队的内部沟通。第三,设计师和施工人员的沟通。设计师和设计委托方之间的沟通是在设计师个人沟通和设计师团队的内部沟通基础上进行的。设计师和施工人员的沟通是前面两者沟通后的结果实施,通过各阶段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最终达成设计师、设计师团队、客户和施工人员的共识性。

一、设计沟通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学生专业素质与自身能力的体现

做为未来的设计师,就应该在学习阶段打造自身的整体专业素质,等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可以胜任设计师助理或者设计师一职。具备良好的设计沟通能力的学生可以在与客户沟通时获得准确的信息,可避免浪费大量的时间,使得自身工作的开展更为顺畅、快捷,为设计成果的实施做好前期工作;在公司内部,有效的沟通能够使得学生与同事之间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和高效的合作关系,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降低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摩擦,提高工作效率。与施工人员的有效沟通,可以避免可能发生的施工问题,如造型问题、材质问题、工艺问题等等,为方案的有效实施和设计成果的实现提供保障,避免返工或材料浪费现象。因此设计沟通能力的培养是不仅是设计专业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也是学生自身专业素质发展的需求,有效的沟通,也可以使学生的人生之路更加平坦、顺畅。

(二)衡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准和设计专业教育特色化的体现

近几年,在行业中有这样一句话“客户虐我千万遍,我待客户如初恋”,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多少辛酸与多少无奈。设计的实现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种说服工作,而在本质上就是人和人之间的问题。设计沟通成为设计总体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所以在本次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加强学生对设计沟通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设计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设计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设计师在设计与施工的各个阶段,都要及时与客户与企业与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问题的出现,对发现的问题要做出高效的解决方案,对客户在各个阶段提出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解决。如今,设计沟通在设计行业不断的发展下成为居住空间设计师的一个重要专业技能,所以在本次居住空间设计教学中强调其重要性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有效设计沟通能力,成为衡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和设计专业教育特色化的体现。

二、设计沟通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实现策略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要有意识的体现设计沟通,有针对地将设计师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设计沟通问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让未来的设计人员能够进一步感受到设计专业学习的乐趣和艰辛,从而更加清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文章以居住空间设计的一次课程作业为例分析设计沟通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实现策略。

这次作业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有居住空间必须是真实存在的,面积在20到160平方米不等。第二客户是真实存在的,并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初步的沟通与了解并做好笔录或者语录,第三对选定的居住空间进行详细测绘记录与拍照,并绘制空间原始框架图。第四,对现有选定空间居住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作好记录。第四,根据要求确定设计方案。第五,对设计方案进行归总整合,应用幻灯片的演示文稿进行方案的沟通交流。通过这次课程的实例设计,总结出设计沟通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实现策略如下:

(一)亲历现场的设计沟通教学法

居住空间设计是一个针对性很强的工作,每一项设计方案都需要符合实际要求。现场是设计进行所依托的具体空间环境,由具体空间大小、空间材料、声音、光线等共同组成。亲历现场体现在设计师构思阶段、反复设计推敲阶段、设计方案实施阶段等方面。结合项目要求让学生自行寻找空间设计的对象和客户。亲历现场设计沟通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居住空间设计中形成现场观念,能够利用现场的一切条件进行现场与设计。现场设计中体现的 沟通表现在对于测绘问题的灵活沟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对客户在现场提出的问题做出及时与有效的回答,曾强客户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肯定。

(二)发现问题的设计沟通教学法

设计师的居住空间设计需要在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中完成。居住空间设计的实现不仅需要课堂教学,而且还需要通过具体实践来发现问题。学生在和客户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进行相应的记录,为之后的设计实施提供重要的支持。发现问题设计沟通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专业理念,从而提升沟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当好倾听的听众,能够仔细、认真的了解他人的想法。另外,还需要学生在倾听之后做出理性的判断,敏锐的把握住主要问题,学会应用专业室内设计语言传达设计者的想法,解决所发现的问题。

(三)表述想法的沟通教学法

学生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的时候,设计成果展示手法也是设计沟通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应用PPT进行设计沟通,也可以通过VR虚拟场景来展示,或通过草图大师来展现方案等等达到方案交流与沟通的目的。要求?W生按照要求结合自身的想法对方案进行构思整理并制作成相应的展示文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者跟客户进行方案的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反复的沟通获得知识和感悟,增加自己沟通的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3篇: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2-23

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的文化缺失现象分析

1.缺乏情感文化

体育文化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将身体运动能量发挥到极致,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弱化了情感价值,其中包括体育对学生责任感、诚信、合作等方面的引导,一味只是机械化教学,课程缺乏情感,也未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2.课程内容技术性过强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比较偏重技术性,即一味注重提高身体机能或改善功能,忽视了体育文化对人的社会属性的培养,甚至掩盖了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完美人格等方面的作用。在当今时代,跆拳道越来越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学习跆拳道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因为跆拳道注重礼仪,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社会品质。

3.缺乏应有的文化解释和认同

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大多以身体运动为核心,缺乏应有的文化解释与认同。对于体育教材,学生基本没有翻阅,只是在体育课程上反复练习,如此一来,学生不能积极学习体育文化。

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

1.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

现阶段,高校学生存在诸多情感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情感淡漠、孤独、自卑、抑郁等,进而导致各类恶性事件的发生,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其中包含多种情感,它可以促使学生建立积极情感态度,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因此,高校在体育课程建设中,需重视情感教育。具体来讲,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同时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固定思维――体育课程就是身体锻炼、比赛,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宣泄不良情绪,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同时养成竞争、合作、不放弃等多种品质。

2.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

当今,文化强国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其核心价值体系在于集体人格的铸造,其中包含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等内容。高校学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其精神面貌、精神状态等均会影响文化强国的建设,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需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比如培养百折不饶的品质、乐于助人的精神、积极乐观的心态等。

3.加强学生素养的培养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礼仪之邦。但是,目前高校学生仍存在诸多不合乎礼仪的行为、语言等。比如,不尊敬长辈、网络语言暴力、“某某到此一游”的留名等,行为和语言缺乏规范。

当前,高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一味引进、模仿新的方法和模式,同时过分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美其名曰“顺应民意”,进而导致体育课程的教化功能弱化,甚至缺失。但实际上,任何体育活动、项目均蕴含着礼仪教育。比如,跆拳道的鞠躬礼、武术的抱拳礼等。

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在体育课程建设中,高校需重视技能、规则的教育,指导学生遵循规则;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学生素养的培养,认真讲解,促使学生认识到素养的重要性,从而不管是在体育运动方面,还是日常行为中,均要有素养,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存在文化缺失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缺乏情感文化、内容技术性过强、缺乏应有的文化解释和认同。基于此,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即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加强学生素养的培养,从而有效发挥体育课程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 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92-02

《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是核工程与核技术、核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辐射剂量与防护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知识,辐射剂量测量、估算以及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学习其他各门专业课与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该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感觉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针对核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结合专业特点,在《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网络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 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发展最迅速、传播空间最大的新型教育方式。如英国的开放大学网络课程、美国的开放网络课程都是其中发展成功的例子。目前,90%以上的美国高校开设了网络课程[1],其中以麻省理工学院的最为成功。2003年,为实现优秀教育教学资料的全国共享,中国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项目,形成了国家、省、学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2]。国内各大高校也纷纷着手构建网络课程,探究网络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资源共享。

2 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为核心,在南华大学数字化教学中心实现了该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通过完整的系统的导航功能,实现了对知识的快速查找和简单定位,同时也发现了当代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概念混淆

网络课程与课件的设计方式不同,网络课程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基点展开设计的,而网络课件则是以教育教学为出发点,将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重点罗列。虽然两者在改变学生认知结构的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课件只是以软件的方式实现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缺少完整课程的许多内容,是不完全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许多学校将课程的部分章节和某些知识点的材料组织起来,通过简单的罗列来作为一门网络课程,造成两种概念的混淆[3]。

2.2 重内容,轻环境

在当代网络课程的教学中,片面的强调知识的传授,仅以简单展示的书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为主要教学方式,内容空洞,结构单一,仅包含了部分课程的少量内容,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规划。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上,缺少真实性,简单的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没有得到提升。

2.3 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开展的引导者。为促进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的精心指导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实际的网络教学的组织设计中,老师应考虑到的教学环节应包括:实时讲座,在线答疑,讨论交流,作业的布置及讲评,以及学生与老师间协作式、探索式的学习。但当代的许多网络课程缺乏系统的、完备的教学流程,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展开也缺乏多样性。

2.4 重视建设,忽略应用

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自主学习的兴起,国家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都意识到了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网络课程的建设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各大院校和各类机构提供的数量庞大的种类齐全,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的网络课程构成了现代网络教育中较为完整的网上教学系统。许多学校的网络课程前期投入大,成本高,制作完成后,没有得到应有的维护和及时的更新,实际教学的老师也没有充分的将网络课程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使得网络课程的存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4]。

3 加强和改进网络课程建设的对策

3.1 避免把网络课程建成网络课件

由于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的概念的混淆不清,导致部分人将其界定为同一个概念,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将其理解为简单的静态的窗口式的罗列知识点,或者是书本的普通电子化播放。课件是用于教学活动的计算机软件,而网络课程是应用在网络环境中的课件。前者包含了进行教育活动的程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相关材料及师生使用网络程序学习的课本和练习册等。而后者则主要是对相关课程通过网络的展示教学内容和展开响应教学活动的综合。网络课程作为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课程,必须具备显示教学的所有环节,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学评价的反馈等。网络课程不是网络课件,不能仅以简单的书本转移来制作一门网络课程。所以一定要注意区分两者的概念。

3.2 避免“三个中心”的倾向

网络课程建设的三个中心主要是指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学习时以学科内容为中心,应用时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首先,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中心,将印刷版的教材扫描成电子版播放、简单的黑板加人头的视频呈现、或者是远程教学的教学实况的单向传递,缺乏交互,使网络课程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其次,学习时以学习内容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认知性和对课程适应性。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和制作课

程,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为摆设,网络课程应有的生动形象,新颖鲜活的特点被掩盖,网络课程变成了一种类似于在多媒体上将书本简单翻页的传统教学[5]。最后,应用时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教师团队可能过分的强调学科的内容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忽视了运用媒体强大的表现与学习功能。而多媒体技术团队则可能过分的强调超媒体、交互性等多媒体的强大优势,落入了一种片面强调各种媒体的长处的运用,而使学习的中心和重点被忽略,脱离了整个教学的目标,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的不到满足。

3.3 注重对学习环境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除了能查阅到与课程相关的许多资料外,一定程度上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因此,网络课程的环境设计变得十分重要。网络课程的设计应在将课程的所有内容以一定的逻辑和布局展示出来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中心,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结构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够学习效率的高低。简单无聊的静态窗口展示容易令学生感到倦怠和疲劳。因此,网络课程教学除了运用简单的文字说明和图片展示等基本的教学形式外,还应该运用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动画、视频、音频等媒体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现课程的重难点,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掌握重难点。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课程设计者在设计课程时,也不能单纯的考虑课堂的生动活泼,而将一些不相干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增添进去,干扰学生对学科的认知和对重难点的把握。

3.4 教学设计和交互性环节的设计

精心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形式多样的媒体功能的展示,使得网络课程的学习变得主动而充满吸引力[6]。网络课程充分的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设置了一系列模拟真实课堂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主动地接受课程中展示的教学内容,总结学习心得,提升学习能力。网络课程不仅仅作为一个提供资料的知识库,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因此,网络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能出具一份关于本学科学习方法的详细介绍,从而有利于学生安排课余时间,并通过学习方法的提示,循序渐进的完成对课程的学习。在课程的设计中,应牢牢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多采用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方式,丰富学生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3.5 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化教育的推广,各大高校纷纷意识到网络课程建设在信息化教学中的重要性,网络平台的建立和网络课程的开设如雨后春笋,但为了确保网络课程的质量和网络教学的效果,学校应注重优势专业的建设和特色学科的推广,系统规划,统一建设,形成由项目提出到推广应用的健全的运行机制,在课程评价和验收的环节中,注重质量,建立起完善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严格控制评价指标,建立多方面的评价体系来实现对教学环节的整体控制和提升优化。各职能部门也要切实执行质量保障标准,注重整体效益,为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探索出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标准,从而提升网络课程的效益,促进网络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课程建设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的建设内容。基于这种背景,本文充分利用南华大学数字化教学中心,实现了《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的网络课程建设,并对建设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相应学科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学校课程质量的整体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乔琼.美国高校远程教育办学特色与经验探究[J].中国远程育,2009(10):73-78.

[2] 刘占东,许爱芬,谢霞.高等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初探[J].职业技术,2012(6):48.

[3] 岳剑文.浅析多媒体教学课件与网络课程的区别[J].经营管理者,2012(24):383.

[4] 梅武成.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及推广运用[J].科技信息,2012(1):505-506.

[5] 王志红.网络课程建设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探索[J].中国建设育,2007(9):34-36.

[6] 徐南利.网络课程建设应防止“三重三轻”[J].商场现代化,2012(17):101.

①基金项目:以适度科研提高核类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探索,南华大学教改课题,2011XJG04。

第5篇: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经济学 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课题名称: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及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基于校企(所)合作视角。批准号:SDYY1405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52-01

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要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需要推动文化建设内容的不断创新,也要求高校课程建设不断与社会形势相结合。高校课程建设最终培养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观念、专业知识等方面内容,因此高校课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培养占据优势地位这一方面。在校企合作形势下,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于课程建设中实现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对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

一、校企合作与课程建设融为一体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教学工作的不断变革与创新,课程改革工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在高投入之下高校课程建设依然问题突出。所学知识与岗位需求脱节,人力物力浪费等问题困扰着广大学子。例如在经济学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虽然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但是会从长远角度指导学生提高综合技能,同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仅仅凭借理论知识也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无从下手,更加突出了岗位需求与所学知识相互分离的矛盾。因此以校企合作形式存进经济学课程建设无论对当时的课程学习还是对以后的工作能力都会起到很好的实践方面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以工学融合为立足点,培养校企合作形势下的经济学人才会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不断完善专业课程建设,更新发展教学方法,以促进课堂与社会的高度融合[1]。不难看出,校企合作形式对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企合作是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的灵魂所在。

二、校企合作形势下经济学课程建设方法

(一)课程设置根据信息反馈不断调整

针对学生反映的社会工作岗位上难以发挥所学知识这一问题,调整课程设置以不断满足学生的工作需求势在必行。岗位上更多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如果课程设置忽视这一特点的话,就会造成闭门造成的现象,因此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中校企合作理念的体现应从具体的职业目标追求出发[2],通过多渠道积极掌握就业信息,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和技能要求,从而完善课程设置,并且结合职业经验这一模块内容,嵌入课程改革之中。使专业内容契合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现状,同时要职业岗位中展现的新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充分体现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市场价值。

(二)建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走出专业理论与逻辑知识对课程体系的框架,从工学结合方面突出课程任务的应用性,结合实际岗位要求,重新规划经济学课程结构。课程改革需要以工作实际需求为立足点,通过对教学资源的不断整合,将实际案例、真实项目、职业规划、工作经验等内容融入教学环节中,从而与学生的职业目标高度融合起来。其中关于逻辑关系的建立这一内容需要契合学习内容,不能如空中楼阁般单独存在,同时还要将课程建设视为标准化教学的重心。

(三)构建校企合作下的教师团队

经济学课程建设要想更好的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教师的综合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方面可以充分抓住寒暑假时间,要求教师完成对应的企业项目或者工程谋划活动,不仅为企业建言献策,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结合项目活动丰满教学内容,案例与理论相结合,更加有利于高教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合理嫁接企业课程资源

课程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企业课程资源若被很好的嫁接到教学环节中,会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结合企业的真实案例和实践环节总结的知识技能,实现两者的充分结合。校企合作方面要积极引入更加与时俱进的课程资源,将企业课程资源与高校的教学资源合二为一,从而充分展示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

三、结束语

校企合作理念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经济学课程与企业发展相互融合,因此高校对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不仅要考虑教学本身还要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突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实际性,从而促进高校课程建设的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春.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9-12+48.

[2]易伦.校企合作下的经济学课程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426.

作者简介:

第6篇: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军队任职教育 课程建设 岗位需求

随着军队院校体制编制的调整,任职教育院校逐渐成为我军院校的主体,任职教育对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课程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特别是面对时代、使命、职能、任务的变化,原先的课程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下面根据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我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及近年来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对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课程建设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课程建设是院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建设。

军校课程及与其相关的各教学环节构成了课程建设的主体,课程及其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和基本单元。课程教学作为院校的基本教学活动,是学员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渠道。因此,课程是院校整个教学工作的“细胞”,是院校教学的基础。加强课程建设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措施,而且是院校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基本建设。

(二)课程建设是衡量一所院校学科建设、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

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教学水平是紧密相联的。一流的学科建设是以一流的课程建设为核心,一流的教学水平是以一流的课程为基础。一所院校只有拥有更多的一流课程,才能显示出较高的办学水平。实践证明,加强课程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和带动整个教学工作的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课程建设是院校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课程建设在军队院校的开展,是落实军校办学思想、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军事人才,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从目前院校改革形势出发,落实质量建军、科技强军,大幅度提高军队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课程建设在军队院校的兴起和发展,是军队院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军校教学管理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课程建设要以学员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岗位任职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由于任职教育学员的来源种类较多,其知识结构和能力基础可以说是大相径庭,而且其未来的岗位也不一样,因此,任职教育院校的课程设置就不可能沿袭学历教育院校的模式了,而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学”的主体――学员的知识能力基础及未来的任职岗位能力需求进行深入分析。

(一)分析不同学员对象的知识能力基础。

学历教育是任职教育的基础,任职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延续。在分析学员知识能力基础时,要把任职教育和学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在设置任职教育课程前,首先要分析学员经过学历教育阶段后所拥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如我军初级指挥任职院校的学员,其来源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一是合训分流学员,二是入伍地方大学生学员,三是短期培训干部学员,四是优秀士兵提干学员,不同的对象其知识能力基础差别很大,这也是根据各类对象进行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

(二)牢牢把握学员的未来岗位需求。

任职教育是以解决部队岗位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必须把面向部队、服务部队作为院校任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部队任职岗位多样性和层次性,决定了所需人才的能力具体标准的不同,因此部队任职教育院校不可能像其他学历教育院校那样形成带有模式化的课程设置方案,其课程设置应该以学员未来的岗位需求为依据,针对学员的未来任职进行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三)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设置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要与学员的知识基础分析和岗位能力需求分析相结合,在分析了学员的知识能力基础和任职岗位能力需求后,将两者相比较,即可得出学员在知识能力上距离未来的任职岗位还有哪些欠缺,这些欠缺就是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应该将岗位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确定与各能力要素有直接关系的课程,把这些课程作为培养岗位能力的重要基础,以此构成基本的课程设置框架。其次,应根据能力的形成都必须具有与能力相关的知识系统的规律,设置相应的辅助课程,充实和丰富课程设置框架,使基本课程设置框架完善成为专业能力形成的知识系统。

三、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几条原则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课程建设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以军事理论及技能为基础,坚持课程建设的专业性。

岗位任职能力是与其相关的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集合体,它的形成必须依赖于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必须把与专业能力形成有直接关系的课程作为主干课程来设置。要以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军事素质为重点来设置专业基础课,并对不同类别的学员设置不同的专业基础课,使其完成基本军事素质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以提高未来任职岗位人才所需具备的军事素质为重点,在军事理论水平、军队管理能力和军事体能技能三方面设置课程,并针对第一任职需要,设置部队基本知识、部队管理、军事信息化知识等实用性课程。

(二)以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课程建设的目的性。

军队任职教育要突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教育特点,强化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培养重心,着眼军事训练“练为战”的根本,使任职教育牢牢定位于“教为战”、“学为战”,使教学内容始终贴近部队实战,克服学历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重文轻武”和“重学历轻战力”等问题。因此,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程设置的核心就是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时要突出实用性,增加实践课的比重。要在充分了解掌握部队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灵活掌握,精选课程,扩大课程范围,把一些任职能力培养所必须的(包括在大纲中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的课程)列入课程的范围之内,确保第一任职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以适应未来发展为目标,坚持课程建设的时代性。

迎接新军革挑战,建设现代化军队,打赢现代化战争,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这就要求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围绕培养现代化人才来构建,满足现代化战争对人才的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必须既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满足军事人才发展的需要。

一是课程设置要满足当前部队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完成军事斗争准备任务为重点,同时要兼顾部队可能担负的非战争军事任务,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任务部队的需要,依据受训者将担任的任务及该职务将履行的职责,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

二是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知识是基础,素质是拓展,而方法则是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学员真正在成长进步的道路上受益无穷。军队任职教育院校课程建设要考虑未来战争的需求和学员发展的需求,从终身学习角度出发,任职教育课程设置要为学员今后学习(自学、继续教育或深造)奠定一个较为宽厚的基础,增强学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玉田,耿仕信.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第7篇: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所谓“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本意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旨在增进知识传播和共享,通过建立一套固定的学习管理系统并使用系统学习资源的在线课程模式。随着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慕课平台的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一场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为基础、以高等教育领域课程资源共享为标志的教育革新运动已席卷全球。面对慕课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大军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如何积极应对?在此,本文从课程建设层面上,对慕课时代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的困境及如何成功突围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全球高等教育的慕课时代

随着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慕课平台的相继组建以及更多课程的在线,“慕课”出现“井喷式”发展态势,世界各地数百万的个人用户通过上述三大平台注册学习课程。为此,美国的《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加盟edX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加盟Coursera平台;2014年5月8号,“爱课程”网的“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高等教育界开始进入“慕课时代”。

如今,慕课只经历了短短3年的发展,但因其具有“超大规模、即时在线、课程要素完整、全球开放、自组织及交互与分享”等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已吸引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从教育变革的宏观层面来看,慕课意味着校园围墙正在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教育将超出现有的教育范畴,会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1]。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校长乔治・皮特森(George P.Peterson)认为,MOOC预示着教育领域有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可能性[2]。哈佛大学教务长阿兰・伽伯(Alan M. Garber)认为,MOOC将为我们重新思考如何进行教育提供了一个机会[2]。

慕课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海量应用,也为国内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和加快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敲响了警钟。针对慕课对国内高校提升质量的促进作用,有学者认为,慕课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将积极促进国内高校提升课程质量和探索大学教学模式创新[3],有学者甚至发出如下警告:在线课程会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否则我们的大学容易沦为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4]。

然而,慕课最直接的启示在于课程建设和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对此,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李威仪认为,优质课程的重要性超越(慕课)平台的建立[5]。同样,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在谈到国内一流大学积极参与慕课建设的时候,也坚持认为首要之事是拿出最优质的资源,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辐射的效应[5]。 二、慕课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困境

课程建设历来是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面对慕课浪潮,国内一流大学纷纷积极参与慕课资源建设,旨在辐射其优质课程资源。而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军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却将面临一些尴尬困境。其中,在对课程建设的认识和定位、课程资源的建设能力以及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性等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

1.对慕课建设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慕课建设普遍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是“拿来”,二是“观望”。众所周知,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对慕课这一新生事物反应最迅速的均为一流名校,其纷纷拿出最优质的课程资源,以期扩大辐射示范效应。对此,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热情高涨,认为只要是公认的水平高的好课程就应该拿来好好地用。但这恰恰忽略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知道,任何课程建设都必须支撑于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又必须服从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另一方面,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刚刚完成或是即将完成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在惯性与惰性的相互作用下,自我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慕课建设抱着“等一等、看一看、想一想”的观望思想,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缺乏主动应对慕课冲击的思路和想法。

2.课程资源建设能力不足。“慕课时代”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团队、海量的教学资源以及及时在线的交互式学习方式,都是使其成为慕课建设主力军的必然原因。在国内,业界也普遍认为重点高校才是慕课建设的主体。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自身办学积累和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对于慕课的建设能力肯定不如一流大学。

3.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性不高。目前,国内高校核心的课程资源一般集中体现为课程大纲、教师课件、教材和课外阅读与辅导资料等。相比之下,慕课平台所的课程资源则更为广泛,不仅包括交互式的学习与课程评价,还涵盖了散落在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资料。虽然,慕课资源较之更为丰富,但仍存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和课程资源利用低效”的问题[6]。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要务,即使是引入了业界公认的高水平慕课资源,也会存在引入课程是否适用、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培养要求、是否有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管理运行机制、广大师生是否接受等诸多导致慕课资源共享有效性不高的问题。 三、慕课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中国大众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学习慕课、参与慕课,并直面慕课所引发的教育变革浪潮,谋求自身的变革,也会成功走出课程建设的困境,从而在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1.高度重视慕课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除了关注近期热议的转型发展,还应高度关注慕课时代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转型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还是要落到课程的支撑上。因此,更要高度重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主动研究慕课对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创造条件开展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慕课探索与实践。各高校对慕课建设的认识要清晰、定位要明确,既要纠正不落地的拿来主义,又要从思想源头上杜绝“等、靠、要”的消极观望主义。要主动作为,从组织和政策层面做好慕课时代的教育观念更新工作,鼓励和要求教师以质量为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主动学习慕课的设计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投身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课程质量。

2.搭平台、建联盟,取长补短、抱团发展。如何破解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慕课建设能力不足的困境?那就是要发挥整体的集群优势,相互学习、探讨和交流,共同促进和发展。也可以依托现有的一些应用型高校联盟组织,组织和引导同类高校开展相应的建设工作。

3.利用微课提高慕课资源共享的有效性。慕课资源本身具有的优质性使其具有辐射与示范的可能,但优质资源如何共享给不同类型的高校、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受益却是个重要的命题。另一方面,作为共享优质慕课资源的学校群体,怎样结合校本特色去提高资源共享的有效性同样是个重要命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与重点大学截然不同,因此对于优质慕课的资源共享必须另辟新境。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其课程内容是将支撑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具备能力的知识点按一定逻辑整合而成。重点大学的慕课资源在落地应用型本科院校时,可以通过“拆分、组装”的方式,将适用于重点高校的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各应用型高校再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需要,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建设成若干个微课,再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导向重新选择,将慕课模块与校本微课整合,重新组装为新的课程资源。同时,要结合教学需要制定出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以保证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4.选择公共课程为改革突破口。慕课起源于英美国家以及当今世界英语的强势地位,决定了目前绝大多数慕课以英语为载体的事实,这一点对于国内大多数高校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切实深化公共课程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契机。加快建设以中国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慕课,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更有助于推进汉语国际化的进程。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英语技能,应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如能以慕课学习为切入点,以英语应用技能为核心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通过“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组织形式转变、网络资源建设方式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以及建设师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等方式,加大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并尝试与专业英语教学的相互融合,将会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英语真正成为一种高效和实用的工具,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王左利.李志民:MOOC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EB/OL].http:///gd_6534/20130506/t20130506_939244.shtml,2013-05-06.

[2] 慕课:一场教育风暴来袭[EB/OL]. http:// /html/info/2013/mooc/index.shtml,2013-06-03

[3] 陆P. 课程质量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EB/OL]. http:///focus_1658/20131112/t20131112_1038533.shtml,2013-11-12.

[4] 杜杨. “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EB/OL]. http:///gao_jiao_news_367/20130821/t20130821_1004086.shtml,2013-08-21.

[5] 王左利. 慕课生态初现:高等教育陷入了互联网狂热之中[EB/OL]. http:///focus_1658/20131010/ t20131010_1026335_2.shtml,2013-10-10.

第8篇: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18-01

一、认识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

1、课程是知识技能传授的载体

教师传授各种知识、技能,最终都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它是实现知识技能传授的载体,属于一种文化传递。当代科技文化知识的结晶通过总结、编辑,传承给下一代,它维系着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内相关的管理和行政工作。它实施在课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社会实践中,它沟通着学校与企业、行业,推动着学校的教育、科研,促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密切联系,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的基础性作用。

2、课程建设的广义内涵

课程建设的内涵是广义的,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模块,还应包括实践教学模块。不仅包括教学内容,还应包括教学方法。不仅包括课程本身的建设,还应包括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做好课程建设,不仅需要研究课程,而且还需要端正高职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3、课程建设思想的变迁

进行课程建设的思路和重要性在很早就被教育界的人所关注,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逐步发展,对于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和提高的过程。从以前大家熟悉的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到现在正在全国高职院校范围内进行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这种课程建设思想的变化,是我国这些年在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中吸取的宝贵经验。这种思想的变迁,正是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各种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相互启发的结果。即使是现在正在进行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开发,也可能在将来出现另外一种形式来代替它,但是我们不能说今天我们所做的是徒劳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以就业为导向是现在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一般要遵循市场调研、制定教学大纲等模式,然而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个任务就落在具体的课程上。在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当前或者未来一个时期企业里需求量大的专业;二是本地企业中有哪些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三是保持本校的传统特设专业。这是为适应企业的需求进行的设置。另外一方面,要为学生从长远考虑,也需要设置一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如模拟电子、电子线路板的制作等课程,以适应学生长远发展和自由选择企业的需要。当然,课程设置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市场变化而变化。这里给出一个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几门课程设置示例,并且说明进行相关设置的理由。

序号 课程设置 设置依据

1 模拟电路设计与制作 核心基础课程

2 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造 核心基础课程

3 电子产品组装与维护 本地校企合作企业相关课程

4 嵌入式产品开发 企业热门需求相关课程

5 C程序设计 嵌入式产品开发配套课程

6 单片机开发 专业核心课程

企业热门需求相关课程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灵魂。课程设置做的再好,没有好的教师去实施也不行,所以教师教学的能力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最终效果。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是要注意这两个方面:一是要主动帮助和促进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要鞭策和督促教师们提高教学质量。

1、帮助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帮助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有多种形式。每个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设置和尝试。一是传帮带:适合于老教师带新教师,对于刚进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比较适用。二是提高学历:对于为了提高自身学历继续学习的老师,相应学费给予部分报销,对提高学历后的工资也给予一定提高。三是提高自身技能:如在教学上,进行说课比赛,对获奖者给予一定奖励。有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定奖励。对参加教师技能竞赛获奖的老师,给予奖励。对于下企业锻炼或者进行相关培训的教师给予一定补偿。除此以外,进行科研方面的规定和相应奖励。

2、鞭策和督促提高教学质量

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是否科学。考核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因此,建立一套简单、科学、易操作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非常重要。考核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考核方法也可灵活多变.但质量评价应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虽然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考核标准与质量评价体系,但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投入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有它自身的特点,比如需要较多资金购置实验实训设备,实验室耗材购买,配置实验实训的场地和相关管理人员。特别是实验实训设备是其中最大比的资金投入,而对于高校这样一般没有自身产业的单位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资。那么如何进行最有效的投资是进行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资金比较紧缺的一些高校更是如此。因此,凡是能够进行虚拟化教学的课程,应该都尽量设置虚拟化课堂。如单片机、模拟电子技术、电路、EDA等课程。

参考文献:

第9篇: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精品课 问题出路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2003年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

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步推广,整个教育行业逐步开始以打造“精品课”的形式展示学科建设中的成果以及教学改革中关于学科的优秀教学技能。精品课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各个教学单位展示本单位教学质量和形象的主要窗口和重要途径。

一、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开展精品课建设的过程中,精品课程的视频录像也随之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开放。我们看到的精品课程所体现出的教学手段各式各样,知识层次有难有易,教学风格各有千秋。从总的建设成效来看,通过精品课程的打造,激发了高校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进而从教学上推动了课程改革的发展,精品课程建设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在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问题依然还是存在的。从当前各个高校推出的精品课程现状来看,许多高校打造的精品课程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建设步伐缓慢。精品课程的建设的前提就是有高质量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从许多高校的现状来看,多年来连续使用某一教材的情况依然存在,教学材料和内容更新步伐缓慢。许多教材的建设依然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精品课程缺乏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上的创新性。精品课程内容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与科研结合不够紧密。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的教学成果,体现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在建设时考虑到其成果的共享,这包括名师共享,也包括资料共享、智慧共享等方面。

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出路探讨

对于以上提出的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从大的方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许多高校没有从观念上将课程改革形式下支撑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得以发展,没有将精品课程与课程改革紧密联系起来。要持续的打造高质量的精品课程,避免以上问题的继续出现,以下几个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1.转变大学教育的理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大学不仅要一般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及追求知识创新。知识经济以“创新”为灵魂,大学教育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以“创新”为首要理念。因此,从本质观上说,大学要确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大学只有培养使人的潜能和智慧得到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实施“知识创新”,才能适应并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主渠道,也正经历由知识载体向知识和认知载体转变。最主要的是,新时代里我们的教师、学校、学生这几个基本关系的定位要作调整。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学校的产品是服务,是教育的服务,学生是学校服务的顾客,服务的主体是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学生是我们服务的主体,教学质量就是我们提供服务的质量。

2.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标准建设精品课程

对于精品课过去有的叫重点课,有的叫一类课,有的叫优秀课,发展到21世纪初,我们提出精品课程这个概念。从精品课程的本身来讲,无论是一流高校还是高职高专等三类高校,其打造的精品课程都应该能够展示出其必须的核心内容,即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清晰的知识结构。虽然不同的专业打造出的精品课程形式内容各异,不同的学校打造出的精品课程难度各异,但是,既然精品课程是当前各个教学单位教学精神面貌和教学水平的最高体现,也就应该与当前课程改革方向一致。从内容方面来讲,精品课程应该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以基础性知识的教学为主,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并尽可能的涉及到前沿性的知识和观点。从教学方式方面来讲,精品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应该体现出当前课程改革的特征,即体现出科学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3.加强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与其说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不如说是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一门课程有没有魅力,受不受学生欢迎,除了它的内容之外,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一门精品课程是每一位教师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人格的综合体现。提出这个问题的意义在哪里?就是各个学校在组织精品课程时,要把注意的重点放到人上面来,要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当前许多学校对精品课程的客观硬性指标过于看重,反而忽视了作为精品课程打造核心的教师本身的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并不单单是高学历,高职称,更重要的还是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理念和综合素质。

4.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形成资源和科研上的优势互补

最后,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尤其是在当前国家课程改革的形式下,精品课程建设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只有学校和教师都从观念上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才能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也才能持续打造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来。

参考文献:

[1]刘尧.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