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
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进模式和成功经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借鉴意义。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双元制”教育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高等职业教育科研队伍,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学生一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训练,一面在学校里学习专业理论及普通教育课程。该模式培养出的“专深型”人才,满足了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产业结构的现实需求。
“瑞典制造”一向以高品质闻名世界,一是产品技术含量高;二是瑞典人责任心强;三是在高中阶段开始的职业教育以及高中阶段后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劳动者。瑞典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体系”来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另外,在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对职业教育也是相当重视的。如英国许多城市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陆续办起了机械工人学院,专门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目前英国继续教育机构每年约有400万人参加培训;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够迅速对当地劳动力需要作出反应,使其课程设置、培训项目和教学方法跟上技术发展步伐;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其高等职业教育趋于研究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体系化。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真正确立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提升并发展职业教育层次”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接受和重视。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很曲折的发展过程,但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几年发展的速度加快,迎来了职业学校“火爆”、“热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向就业本位的步步回归,意味着它不再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再是盲目地转向普通教育。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国际化的可用人才。
2.观念上的偏差仍然是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是很重视技艺的,素有身怀绝技而走天下之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人们追求管理型、高新技能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强化,认为只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因而不屑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再者,社会的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型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致使他们失去了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信心。当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兴趣的时候,高等职业教育必遭冷落。
3.有限的经费投入、落后的体制和机制束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对教育市场的挑战,政府和市场尚没有达成有效的统一,现有政府的职能对职业教育还有相当程度的束缚力,如硬性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达到50%—60%的比例。这种忽视具体地区差异的指令,易造成职业教育脱离实际,产生教育、效用“两张皮”的后果。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经费投入的不足又严重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传统的职业教育观依然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瓶颈。在传统职业教育制约之下,我们还是从简单的从业需要之角度来确立职业教育原则,让接受职业教育者掌握一门技能。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发展之迅速,技能人才不断提高自己之重要意义,从而忽视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迫切性。国外发达国家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倾向不仅使受教育者从中学到了技能,而且突出地发展了自我,提高了开发创新能力,增强了工作责任感。我国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对人才培养的结构和素质必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5.国外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冲击。中国入世后,随着国外更多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进入中国市场,前瞻而实用的教育培训观念和措施将赢得用户欢迎;而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仍然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办学规模、管理方式、招生渠道、收费标准等基本没有脱离传统约束。由此带给高等职业教育的挑战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及时借鉴,开拓求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缩短差距;二是忙于应付,无法与之竞争,以至于被挤出人力资源开发市场。
6.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带动经济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既为高等职业教育回归就业本位提供了一个良好机遇,也不可避免地使有关职业教育的观念、政策、投入及自身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凸现。到201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要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要实现这个发展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上回归就业本位的改革之路。
二、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举措
1.进一步了解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历史、现状和优势,关注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积极与发达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可采用恰当的措施来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政府应帮助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树立这一形象,从发达国家中汲取有利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校明确办学方向,确立办学目标,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致力于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让学生毕业后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要。为此:一是要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聘请兼职教师等途径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要深化以能力为本的教学计划改革,更新教材,使其更加贴近教学改革和实践发展的需要;三是专业设置坚持市场性、适合性、针对性、可行性原则;四是课程设置要突破学科本位思想,紧紧围绕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目标,课程的开设应适应国际市场化需要;五是实行灵活的学籍和教学管理制度;六是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能力培养;七是增加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投入,争取地方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部门的支持,加大技能型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
3.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多种因素,从学校发展的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评估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部自2003年开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就业工作将与学校的事业发展、专业设置、评估结论适当挂钩。连续几年就业率低的专业将限制招生,就业率低的院校不能被评为良好和优秀。”
4.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与劳动保障部等六部委正在联合开展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涉及了259所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将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数控、汽车维修、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的紧缺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引入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德国“项目教学法”以及“行业导向教学法”,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强化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转轨期以来,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原因,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其职业教育水平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总数而言,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近两倍。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其土地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5%;目前有人口约3.67亿,占全国人口的27.9%。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因区位、技术、人力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导致西部民族地区呈现出“富饶的贫困”现象。特别是长期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较低、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导致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水平偏低,从而严重地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偏低
虽然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在不断地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少数民族教育并不乐观。据教育部关于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显示: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投资预算远远小于东部发达地区所拥有的总量,如的财政预算经费为63.35亿元,仅为广东1033.7亿元的十六分之一。就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大多数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投入较低,比如云南为4728.43元,陕西为4607.49元,甘肃为4347.86元,宁夏为4426.93元,而四川、贵州等地生均教育事业费不足4000元,普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2.师资力量薄弱
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师资队伍是关键,而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的师资力量远不及发达的东部地区。就专任教师队伍的数量而言,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显示:东部地区专任教师人数总量为561858人,西部地区专任教师人数总量仅为275612人,东、西部之间差异较大。就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而言,东部地区专任教师人数总量为286971人,而西部地区专任教师人数总量仅为162844人,西部地区只占东部地区的56.75%(见表2-2)。
表2-2 2008年东、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专任教师人数统计
单位:人
西部
地区 内蒙古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人数 14617 21061 13979 35347 10237 18543 541 20107 13885 2379 2215 9933
东部
地区 辽宁 河北 北京 天津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山东 广东
人数 22872 48204 8852 8064 8265 44752 31050 18229 58490 38193
数据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9年)
三、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改变民族地区的就业现状,转变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在民族地区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可有效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快速发展。首先,少数民族劳动者大多分散在农牧区,大量农牧民迫切需要通过职业培训获得经济实用、简单易学的各项实用技能,以便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其次,少数民族地区受自然条件和自身财力的限制,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所需的大量人才必须依靠自己培养,而职业技能培训是对现有人才进行素质技能提升的重要方式。
1.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发展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政府应意识到职业教育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政府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投入,主要包括加大对职业教育公用资金投入,加强职业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为职业技术学校提供更完善的教学设备,以增强其实践教学的效果。
2.建设教师队伍,保障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整个教育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施高效教学的关键,也是发展民族教育的基本保障。教师队伍的素质关系着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当前教师质量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尤其是特殊化教育的需求,因而,建设一支数量足够、专业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是保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首先,职业技术学校在聘用教师时,除了注重教师的道德素养与理论水平外,还更应该注重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职业技术学校应注重考评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奖惩机制,激励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另外,针对专任职业技术教师队伍不足的情况,国家应加大对职业技能教师队伍培养的投入,职业技术学校也应通过优厚的待遇,壮大职业技能教师队伍。对现代职业技术教育集团而言,也应针对职业技能教师进行大力的栽培,通过系统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教育骨干,提供各种进修、研修的机会,促进教师进行外派研习交流,培养年轻教师,储备职业教育发展力量。
3.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针对民族地区广大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首先,政府应该做好教育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媒体使群众了解到职业教育的优越性与适用性。其次,各类教育机构也可以积极进行招生宣传,通过联合举行大型教育讲座,针对群众的各种问题进行解释与阐述,提升民众的观念,改变思想意识落后的现状。除此之外,各个职业技术学校可以举行家长、学生免费参观活动,展示学校的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模式,介绍目前适用性专业方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输送渠道,提高大家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扩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
4.建立新型管理体制,提高办学质量
民族地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应加强学校管理,建立符合民族地区发展的新型管理制度,强化办学体制。一方面,学校应建立比较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并且树立自强自立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应调整办学整体布局,针对民族地区地处山区、人口分布较散的实际情况,集中办法,节约办学成本。
四、结束语
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应与当地经济和市场情况相适应,做到因地适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开展,应充分了解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设置适合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在保障基础课程教学的情况下,加强特色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储备人才,加大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志君,覃小林.民族贫困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开发[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1(2)
[2]李铁林.论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关键词 新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18-02
随着2012年全国两会的焦点共同指向职业教育改革,新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甘肃省河西地区由于资源、气候、历史条件等原因,使农村的职业教育未能得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脱离经济、脱离生产、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还相当严重,迫切需要探索一条适合河西地区新农村职业教育的新模式。2013年4月—10月,笔者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就当前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新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对策和建议。
1 新农村建设中甘肃河西地区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发现,近几年甘肃省河西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下,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甘肃省河西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职业教育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
一是部分领导对职业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没有正确认识,一味注重高中阶段教育,不论是从资金、设备还是师资,都往往侧重于高中教育,造成了高中热、农村职教冷的局面。
二是农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是狭隘的。农民群体由于生活环境条件有限,获取生活居住地以外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就是“鲤鱼跃龙门”的典故,很多农村的家长和学生都只是希望通过考取高中再努力上大学的途径来改变命运,从而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看不见职业教育对于他们的现实意义。
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根据甘肃省2011年5月14日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告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省文盲率由14.34%下降为8.69%,下降了5.65个百分点。尽管如此,小学和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口占全省人口高达48.58%。因此,甘肃省人口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加之河西地区地域的局限性,使得农村现代化起步较晚,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较少,职业技能普遍较差。
教育资源不均衡 甘肃省河西地区从东到西长达945.5公里,地域狭长,城市教育相对集中且数量上也远远超过农村,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受到地域、地理位置的局限,而且由于条件、道路、设施等因素也不及城市,严重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调查中,笔者从酒泉出发到达酒泉玉门独山子乡,其中的路程长达276公里,驱车大约需要7小时,如果选择乘坐班车就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这样一个现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农村劳动力走不出去,外面的、接受教育的好机会也由于种种原因进不来,使得本来教育资源就匮乏的农村根本谈不上接受专业的职业教育,对于农民子弟或是剩余农村劳动力都是摆在现实面前无法横越的难题。
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历史积淀、技能知识传播途径有限,农村劳动力对市场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当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更不能满足劳务输出的切实需求。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虽有富裕,但是由于其实际掌握技能的匮乏,根本不能满足实际岗位的技能要求,导致了供应市场的数量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政府虽花了大量资金在农民工培训上,但由于所设置的专门培训机构和组织多为个体、零星的,尚未真正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机构,提供的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规模有限,农民的就业技能相对较差。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本身实践技能缺乏 目前,河西地区专业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较少,从事专业的职业教师队伍、培训人员不论在人数上,还是在教师素质方面,都严重匮乏。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或是培训机构的培训人员大多是生活在城市里,且多数人所接受的知识来自于教材或间接经验,没有从事岗位的直接技能,这样导致所培训的课程与用人单位脱节,培训的内容缺乏实际技能操作水平,使得一些农村劳动力即使接受了培训仍然不能上岗或是再就业。
2 针对上述问题的合理化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河西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以下合理化建议,寻求适合甘肃河西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
对农村职业教育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 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和国家重视的“三农”问题之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顺利与否更是关系到城镇化建设的成效问题,这就需要强化政府职责,加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政府官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引导农民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党和政府应采取措施,端正政府官员思想,通过政策、指令给予职业教育充分重视,加大宣传力度,给予因地适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服务功能,培训机构要与市场挂钩,与广大农村群众紧密联系,扩展农民群众就业思想,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现实作用。在实地调查中,利用农民休息时间,并将农村子弟作为重点传授对象,通过投影仪、广播、传单、交流等形式展示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挖掘适合地区、乡县发展的职业技能。
寻求有效途径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 通过职业培训方式的不断丰富,使农民掌握劳动技能,帮助农民找到适合的岗位,或是通过个人技能的推广,使贫困家庭尽快摆脱贫苦,提高年收入水平,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近几年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东部江浙一带发展迅速,构建和创新了“学校、公司+农户”模式和“联合办学”模式。这些模式适合于东部地区农村职业发展需要,是倾向城市化的职业培养模式。甘肃河西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分阶段、分季节的培训方式,也可专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甚至于岗前、岗后培训等;另一方面也要开展学历培训、学分制培训,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加强文化教育,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相互推动,形成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通过建立多元化、多途径的方式均衡教育资源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要统筹城乡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就必须更新农村职业教育观念,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城市职业学校积极吸纳农村生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条件,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现阶段,在河西地区的职业中专类学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动农村职业的培养,提出了农民子弟免交学费的好政策,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寻求多元化、多途径的方式均衡教育资源。
增强农村劳动力供应市场的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从当前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来看,农民工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大多数人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作,相对的工资待遇就低,而对于一些需要一些技能或是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就没有人能去做,农民工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因此,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工、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根本办法就是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对他们进行劳动技能培训。这就需要对产品品种更新、农资供应、资金融通、产前技术准备、技能需求等一系列方面的内容都要进行产前产后的培训。针对不同的需求内容开展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面授、入户技术指导等方式的转变,确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实践技能,增加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提高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人员和职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为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人员和职业教师创造和增加技能培训机会,加强与外界行业的交流;通过鼓励职业教师和培训人员参加社会实践和企业锻炼,从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加强联络,将培训课程、培训内容进行准确定位,有针对地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服务,提高农民工的实践技能操作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3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中各省、各地区都积极踊跃探索出了适合其发展经济的方式和途径,甘肃省河西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资源条件等因素,使得该职业教育发展和其他地区还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认真总结和分析河西地区的职业教育的现状,通过对发展途径和方式进行有益探索,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河西地区资源建设和职业发展的新对策,开辟河西职教发展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EB/OL].光明网,2005-11-8.
[2]马树超.《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思考》的专题报告[R].2009.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92
百年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新时期, 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与人才结构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愿望日益迫切。时代在呼唤高质量人才,高质量人才出自高质量教育,高质量教育必须依靠高质量教师,高质量教师必须有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养。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社会多元价值取向面前,教师职业道德面临着新的考验。为此,在新形势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二、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一)存在价值取向滑坡的现象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着的蜡烛”等称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评价。然而,少数教师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模糊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在义、利面前丧失立场,在工作中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一些不良风气正在部分教师中蔓延,如利用教学之便收受家长财物,接受家长吃请;巧立明目对学生乱罚款、乱收费,甚至违规违法举办课外辅导班、收取课辅回扣等。
(二)存在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
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尊师重教”、“教师权威”等观念一直在部分教师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他们渴望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且也被社会和家长奉为师表。因而,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经常出现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经常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二是教师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有的教师偏袒学习好的学生,惩罚学习差的学生,对学生实行选择性教育和选择往;三是依法施教观念淡漠,打骂、恐吓或体罚学生的现象严重。
(三)存在教师自身职业认同程度低的现象
随着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部分教师难以达到这种高要求,因而出现了对自身职业的认同程度低的现象。一些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不看好,时刻寻找机会脱离教师队伍。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态度、事业心和进取心。
三、如何更好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一)开展多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促进教师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抵制唯心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自觉性;加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教师依法从教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二)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针对部分教师存在与学生关系紧张、惩罚学生、不公正对待学生的问题,可以通过开展有关儿童、青少年保护权益和有关学生方面的主题讲座,让教师逐渐走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有关权益,从而避免出现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
(三)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善民生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179-02
一 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体系基本形成,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办学质量稳步提高,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职业技能、有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有力地改善了我国劳动力队伍的素质结构,特别是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得到了强有力的改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1.职业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职业的流动性不断加快,职业结构长期稳定不变的格局被打破,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从实践出发,以就业为导向,真正培养具备熟练岗位技能、有发展前景的高技能人才。但目前职业教育大多依照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办学思路、模式来进行,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生产一线的需要。
2.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完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师资投入不足的状况,从客观上看,缺乏足够的实训设备,实训基地不够完善;从主观上看,按照国家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13,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高等职业教育师生比为1∶16,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研究生比例为40%。整体上看,中等职业教师缺口较大,增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近几年中职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张,教师工作量偏重,没有参加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时间。同时,中高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奇缺,高职教育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匮乏,职业教育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已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服务“三农”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和政府投入等方面都存在城乡之间的不平衡,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仍是难点问题。各职业院校面向“三农”的专业设置很少,更没有面向“三农”的实习实训基地,而农民迫切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的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力,增加收入,职业教育在这方面作用不明显。在对口培训、输送实用劳动技能型务工人员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仍满足不了农村进城务工者的技能水平要求,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技能的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 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1.就业环境未能对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尽管我国《劳动法》明确要求建立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机制,并严格实施劳动力市场准入制,但缺乏操作层面的支撑,我国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普遍乏力。用人单位招聘时更多考虑的是用人成本,导致很多从未接受职业教育的廉价劳动力大量涌入第二、三产业,职业教育发展受到严重挑战。而且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企业迫于成本压力,也愿意选择雇佣未受过职业教育的廉价劳动力,进而获取较高的利润。同时,在企业实践工作中,也不注重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仅依靠老师傅对青年职工的传帮带,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2.招生难与生源质量差同时存在
职业教育直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输送成千上万的技术人才,它的发达与否标志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但由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职业教育水平也不高,而且我国学历主义盛行,文凭在职业领域发挥较大作用,不但是找工作的“敲门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地位、职位升迁等相关,这就诱导社会成员普遍愿意接受高层次教育。相比之下,职业教育学历贬值,职业教育往往成为次要选择——不能进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学习较差的学生的无奈选择,这和国外学生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别。高职院校学生升本名额限定比例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结果造成了招生难和生源质量差的恶性循环,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粗浅建议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对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推进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坚持把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1.科学规划各阶段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形成合理的人才层次,从源头上避免学历高消费
发展职业教育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大量的基础技能型人才,而不能一味的求高求全,其职业教育的结构比例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形成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避免出现普通教育导致的学历高消费和结构性人才过剩的状况。形成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应合理控制各层次的招生规模。如果本科层面过度扩招,不但会导致培养质量下降,而且会影响到高职的生源,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历高消费。只有确定合理的招生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均衡各阶段人才培养规模,保证各阶段教育培养规模的层次性,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主客观两方面加强实践教学
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更加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探索推行“三段式”办学模式,在职业教育的办学中要贯彻“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模式,真正实现由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转变。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设计教学方式,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企业的需求,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应是提高教学质量,现在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是技能训练,每个职业院校都建有自己的实训基地,购买了一定的实训设备,但在技能训练方面还是有欠缺,一是每个职业院校的实力有限,很难建立整套完善的实训基地;二是规模太小,实训设备的利用率不高。改善的办法就是组建职教园区,实行主体开办、资源共享、后勤社会化、管理法制化,可以在职教园区建立共享型的实训基地,汇集各职业学校的设备,统一使用、统一管理,改变校建实训基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格局。
3.对职业教育涉农专业重点扶持,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键词] 职教集团;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职教集团是以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为主要活动,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企业或社会团体为成员单位组建的联合体, 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它是加快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盘活现有资源, 实行优势互补, 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近年来, 职教集团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据中国职教学会对全国职教集团已建和在建项目的统计显示,2009 年全国职教集团的数量已达到325 个,参与单位6000 多个,成员学校达到2400多所,合作企业达到3600多家。本文将对湖南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类型、特征与趋势进行研究。
一、湖南职教集团化发展概况
自2008年7月14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在长沙成立以来,已成立20个职业教育集团,为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对接湖南新型产业和优势产业,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工学结合,达到互利共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集团是,中国社会工作现代服务职教集团、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交通运输职教集团、湖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湖南文化产业职教集团、湖南省轻工业职教集团、湖南省航空职教集团、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湖南省环保职教集团、湖南建筑职教集团、湖南信息产业职教集团、湖南商贸旅游职教集团、湖南化工职教集团、湖南石化职教集团、湖南工艺美术职教集团、湖南现代商务职教集团、湖南现代物流职教集团、衡阳农林职教集团、湖南国际经贸职教集团和湖南演艺职教集团。
集团以一批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为依托,牵头学校分别是长沙民政职院、湖南铁道职院、湖南交通职院、湖南工业职院、湖南大众传媒职院、湖南科技职院、长沙航空职院、湖南生物机电职院、长沙环境保护职院、湖南城建职院、湖南信息职院、长沙商贸旅游职院、湖南化工职院、湖南石油化工职院、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湖南商务职院、湖南现代物流职院、湖南环境生物职院、湖南外贸职院、湖南艺术职院等20所高职院校。
二、湖南职教集团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职教集团作为整合与共享院校、企业等资源优势,为制造、管理、服务等培养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受到各地高度重视。目前大部分职教集团都建立了一些办事部门以支持集团的运行,大致包括集团秘书处、项目办公室或项目管理处、监管处,集团的上位管理部门是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或区域管理部门。集团的上位部门省(市)教育厅和行业主管部门负指导、监督之责;集团的下位管理体制则是牵头组建单位,并作为集团发展的依托基础,在集团核心层居主导地位。然而,成员单位凝聚力不强、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政策供给不力等问题也影响着职教集团作用的充分发挥。
1. 法人资格地位缺失
目前各地职教集团均未获得“合法”地位,有学者把职教集团归入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第三部门”,但是职教集团并没有像社团、行业协会那样得到认可,无法进行机构登记、或颁布相应执照。由于法人主体地位的缺失,职教集团在参与各项社会经济活动时,难以清晰地界定应承担的责任。如果职教集团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支付费用,也只能由牵头单位先行垫付。由于在日常运行管理与业务拓展过程中,需要与其他市场主体(如公司、国外教育机构等)签订合同、开具票据等。偶尔为之尚能接受,长此以往,牵头单位会失去推动职教集团良性发展的动力。这是职教集团难以持续良性发展的症结所在。
2.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
一是职教集团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 通过行政手段将各单位强行组合到一起, 因为成员之间没有共同利益, 勉强联合, 只会使集团变成一个“空架子”, 造成形式上的联合,在政府未能及时出台资金支持、增加招生计划等政策时,不利于增强集团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二是漠视企业的利益诉求。收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最根本动力。企业参与职教集团的动机通常被理解为技术开发和人才需求两个方面。实际上高职与中职院校的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远不能与本科院校相比,而人才需求方面,企业的人才需求主体并非职教集团内部成员院校,各地人才市场的替代作用十分明显。经济收益率相对较低直接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
3.缺乏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湖南现有的绝大部分职教集团中,成员之间是以协议、合同、集团章程等契约形式为主要纽带进行联结的, 而不是以资产为纽带, 成员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 在产权、人事、拨款渠道及管理等方面没有多少改变, 也可以说是一种“松散型”的职教集团。因组合时受客观条件约束较少, 各成员单位容易联结在一起, 且适用范围广, 不会受资金方面的限制;各成员单位能够很好地保持自、选择权, 进退自如。但成员之间联合的紧密程度比较低, 联结纽带脆弱,甚至有不少职教集团在形成之初, 就是徒有其名, 形同虚设。由于集团的整体利益没有在内部经济关系上理顺, 使得其只能是抽象的、间接的, 而成员单位的个体利益则具体的、直接的, 这样, 两者常常产生矛盾, 成员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导致集团内部缺乏凝聚力。由于缺乏资金纽带, 成员单位相互间没有强有力的利益机制制约, 所以, 各个成员的行为普遍带有短期性、本位性的倾向。
三、湖南职教集团化发展的趋势
利益的获取与分配是增强职教集团内各类成员单位凝聚力的最佳纽带。湖南省不少职教集团已经在紧扣产业链开展集团运营,提高集团生产和经营效益。学校依托主体专业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培训企业员工,建设生产基地,创办和经营股份制企业,引导校企合作向经济中心迁移,提高生产与经营效益,是集团化办学的新内容。
1.产权重构
在加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或区域管理部门对职教集团监管的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赋予职教集团法人资格。政府应允许职教集团在有效边界内,引进社会资本,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股份制改造,由各成员单位出资,应把职教集团改造成权责明晰、利益明确的股份公司,成立董事会(而不是理事会),聘任职业经理人担任职教集团总经理,并借此机会对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进行重新整合,去除离心力大的成员单位,由参股方式代替原先的自愿参加,从而发挥多元组合投资优势和资金优势,形成规模效益和集团化实力。
2.组织创新
组织架构是指集团组织的基本形态和框架,关系到集团的性质、功能发挥和发展前景。需要在经营理念指导下,借鉴企业集团的运作模式,对职教集团的组织架构进行创新设计,明晰各成员单位各方的投资股份、所有权、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分配。
在激励机制方面,主要是剩余索取权激励、经营权激励和聘用与解雇激励机制等。依据各成员单位的投资比例和各自承担的责任,决定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应当是最重要的激励机制。在不违反现有法规的情况下,适当扩大职教集团的经营自,增加社会资本投资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职教集团自总经理以下各级人员采用公开招聘,并给予相应的激励和惩罚。在约束机制方面,职教集团的监督权应独立出来,由职教集团的上位部门行使监督权。监事会既对职教集团经营者进行约束,也对下位各职能部门进行监督;既有目标的监督也有过程的监督。在决策机制方面,重大经营决策由董事会决定,交经营层去执行。
3.市场化运作
职教集团要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改变目前以计划安排为主导的运作模式, 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和企业运营机制, 在关注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注重质量和品牌。职教集团的组织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行使必要的职责, 以提高市场化运行的效率,如:规范内部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各类契约的制定和实施、各种契约的中介联系和见证监督、违约处罚和纠纷调节等。能否行使好这些职能, 是集团发展成败的关键。由于这方面职能行使的需要, 就有必要建立一个机构, 来监管集团内部的经济行为。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 这个机构可以兼顾经营管理、中介经纪和信息咨询等多项职能。机构可以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经营, 使之可通过赢利得以持续发展, 赢利部分按各方的参与程度进行分配, 也可作为集团的积累, 用于特殊的支出。
4.一体化协同
职教集团在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同时, 各主体之间合作的广度、深度逐步加大, 逐渐融合, 同时, 集团主要业务教育、培训、服务也要实现一体化。随着职教集团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融通、共享作用的逐步加强, 集团各成员之间原来的契约关系, 也会根据市场经济和教育市场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会发生合并或重组, 从松散的契约关系变为紧密的资产关系, 逐步一体化。集团化办学, 将突破学校间的围墙, 形成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际的教育信息互通、优势资源共享的互联网络。通过集团化办学, 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服务为一体, 发挥资源优势, 实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 多方面满足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满足学习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的需要。
6.信息化演进
对主体多样、高度离散的职教集团来说,建设一个强大的信息网络平台和加强信息化建设网络化管理势在必行。在职教集团信息化建设中,在应用软件建设方面要进行有效的系统集成, 使信息数据便于交换和共享, 实现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 克服“信息孤岛”现象, 同时, 突出其网络化、智能化、开放性和协作性等属性及功能优势, 积极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和科研技术服务, 适应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其融合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 打破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促进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从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及管理来看, 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 包括教育设施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化和教育管理信息化三层次, 其基础和前提是教育设施信息化, 核心环节是教育资源信息化, 而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实现其目标的必不可少的保障。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设和开发教育信息资源, 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科学管理和及时维护, 借助技术切实解决优质项目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 集约化高效利用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通过先进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有效推进职教集团的发展, 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黄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米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关系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 2008(3).
[3]李丽萍.企业看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J].商业文化,2008(9).
一、我国化工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设定的学历门槛过高,导致职校毕业生就业难。很多行业发展至今在招聘人才的同时对于应聘人员的学历要求设定过高,有种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性质。甚至出现一些小型的工作单位也将招收标准设定在本科生水准上,最典型的算是一些大型的石化企业内的化工操作竟然也把专科以中专的学生排除在外,这种招收标准就非常的不合理了,通常来讲专科生所学的专业比起本科生更具专精专业的性质,而本科生所学的就较为笼统,一般是给予指导性的工作,而像这种基层的化工操作工也由本科生来做就显得大材小用,既浪费资源也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且,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中职和高职毕业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促使往后的初中生宁愿选择去普通高中,也不愿去报中职高职学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出现。
(二)社会群体对于高职的认识存在偏见。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人们对于知识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从而产生了很对知识型以及研究型的人才,这些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许多竞争失败的高中毕业生无奈的选择了职业教育。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使得现代许多人对于职业教育心中都存在着鄙夷的观念,认为只有那些成绩差的人才会去读职业学校。甚至普遍的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社会地位也会相应的降低,成为一种收入低专业素质差的代名词,这些观念都非常的偏激。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如今我国国内的社会分配不够完善,很多职校毕业生根本没有办法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另外,由于如今报考本科、研究生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这种人才的配比是相当不合理的,导致现在不但职校毕业生就业难,连一些本科生就业也变得困难起来。
(三)教育条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较为明显的缺陷就是对于招生方面的方向较为盲目,对生源的需求较大,导致校内的师资力量严重的不足,因此就促使这些高职高校不得不去大量招聘临时的,作为代课的教师来担任讲师。而这些教师由于在高职院校内无法得到相应的编制因此很多教师根本做不了几年就会辞职,这就使得高职院校不得不重新招收并培养新的师资队伍,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极不稳定。
二、改善化工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应凸显化工职业学院本身的教育特色。化工职业教育作为一家教育机构,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教育学生、培养人才,所以,首先就应从教育教学方面入手。在对于人才的培养上必须具有其独特的教育特色,不可向其他的院校盲目看齐,这样容易只会成为其他院校的陪葬品。主要可以表现为:化工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起一种品牌意识,争取作出属于其自身的品牌形象;加强相关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进行建设,像实验室、基地等等;参与相关的化工竞赛,一次提高高职院校内部学生的竞争意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高职院校保证必须的实训教学训练的实行,因为高职毕业生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的工作能力是否合格,所以高职院校方面一定对这些方面起到高度重视,做到培养出专业素质的人才为目标。
(二)强化通过实践设施的实践操作训练。学校要想在众多高职院校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提高学校内部的教学力量和能力。所以,高职学校应当提倡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构建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并对其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改善,以全新的教学原则进行创新性教育,做到学院的教育水平高,学生综合素质高以及学院内的教育设备齐全,实用性高等等。所以为实现学生不断的掌握新知识,做到与时俱进的目的,就要求校内的师资力量要全,教学条件要完善。
(三)需要获得政府政策的支持,强化高职学生的能力深造。在如今化工行业对人才极具需求的发展情况下,一些化工职业教育学校的建设可以向政府申请财政、法律政策方面的支持,这就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来对化工职业教育学院进行政策上的保护,同时还应考虑实际情况,要求化工行业制定一套完善的人才招收制度,在想整个化工行业推广和实现的同时,还需对这套制度进行循序渐进的完善。同时对于学院内部的学生还可向政府申请,能够派往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技能的深造,这样就能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再次增加,从而提高其整体的专业素质,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不但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极大的缓解了当今社会的对于人才的需求。
【摘 要】男性幼儿教师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男性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和幼儿园能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之间的矛盾,造成幼儿园男性教师流失很大。因此,为男教师创立职业后续发展的有利环境,促进男教师的职业发展是改善幼儿园教师群体生态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 幼儿园;男性教师;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4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咸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改革合作研究项目“高校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TC20090108);咸阳师范学院科研专项基金“新课程下师范生职业素能培养及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6XSYK2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幼儿园一直是女性教师的天下,国外和国内普遍存在男性幼师缺失的现象。幼儿园男教师的独立自强、勇敢果断、大度豁达、思维灵活,给幼儿教育带来了另一种教育的风格,也为培养出更全面、和谐、平衡发展的下一代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幼教专家张宗麟先生就认识到幼教队伍中男女性别比例合理调配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男性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与幼儿园工作之间的矛盾以及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较低等,常使男幼儿教师入职比例较低和入职后流失严重。幼儿园如何吸引、留住男性幼儿教师,与幼儿园能否为男性幼儿教师提供促进其职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密切相关。
一、幼儿园男性教师群体的特点
1.我国幼儿园男性教师群体的特点。我国自民国时期就已经有如陈鹤琴、张宗林、陶行知、张雪门等男性从事于幼儿园教育工作了,他们都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他们中间大多人只从事理论研究,而真正在幼儿教育第一线工作的人却寥寥无几。
目前,我国幼儿园男教师群体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一是男教师的数量少,真正在幼儿园上岗的男教师更少。200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幼儿园教职工总人数在100万左右,其中男教师有63034名,约占总人数的6.5%”,而在这约6万人中真正在教学岗位上的男性还不到1万人,实际只占约2.1%,其余多为幼儿园的后勤人员。
二是地域分布和承担职位分布不平衡。在地域分布上来看,一方面幼儿园男教师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多、内陆地方少;城市多、农村少;私立幼儿园多、公办幼儿园少。另一方面,男教师带班较少,大多是配班老师、体育老师,担任科学等专门领域的教育教学或者负责园内多媒体等设施的管理和维修以及各种后勤工作等。
三是男教师的流失明显。尤其是2~3年教龄的男教师流失情况严重。男教师的从业时间较短,和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专业知识的内化程度和经验能力等因素相关。其中,经过调查发现,男性教师入职后的和谐、积极、发展性的职业环境是留住男幼儿教师的必要条件。
2.国外幼儿园男性教师的群体特点。据2003《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国外幼儿园男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比例为:日本约为7%,美国约为10%,荷兰、澳大利亚为6%,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幼儿园男教师的数量约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5%。由此看来,幼儿园男性教师的缺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日本,出生人口降幅达28.7%的同时男教师人数却在不断上升,增幅达12.7%。而且幼儿园男教师的年龄呈下降趋势,“2004年60岁以上的男教师的比例由1998年的43.4%下降到了37.8%”。在俄罗斯,退伍军人是幼儿园男教师的主要来源,这些军人能弥补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漏洞,帮助孩子塑造坚强的性格,使男孩成长为真正的男人。
以上的现状分析显示,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比例不够和谐、合理,男性教师的整体就业比例较低,这种局面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不利于培养和谐、平衡发展的新一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男性教师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紧迫性,积极创造适合的职业环境帮助男性教师立足学前教育,乐于从教并能长期从教。
二、幼儿园男性教师的职业发展环境是其持续从教的主要动力
1.和谐的职业环境关注了男教师的集体认同感。由于幼儿园男性较少,男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心理感受得不到同伴的理解和倾诉,他们心中便有很深的失落感,心理上问题得不到排解,久而久之便会因为压力过大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从而选择辞职。
幼儿园应尽量通过创建和谐的园内社会环境,使得女性教师群体接纳男教师,帮助他们尽快获得集体的认同感。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有利于发挥男教师特长的集体活动,如读书会、围棋赛、郊游、球类赛等,帮助男教师展现他们的价值,增进男性群体和女性之间的融合,丰富幼儿园文化,给幼儿园带来一个新的局面。
2.引导性的职业环境促进了男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幼儿园坚持工作的男教师大都很受欢迎,实践证明他们的教学效果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在科学探究领域和创新体育活动中。男教师刚毅、大度、机智、独立、灵活的教育优势会更有利于塑造幼儿和谐、健康的人格。
因此,要发挥男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给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引导他们走上从事教学与研究并重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让他们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3.发展性的职业环境激发了男教师工作创新。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男性由于对自身的要求较高,自尊心较强,如果长时间在同一岗位重复工作而没有变化,心理上就会产生焦虑和倦怠,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另外,从男性的性格特点来看,他们渴望变化和改革。合理利用男性的这些特点,尊重他们在工作中合理创新的想法,积极支持他们进行合理创新的实践,会增强他们积极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思想创新,工作创新,给个人带来更大的价值存在感,也增强了他们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感。
三、为男教师创建和谐、引导性、发展性职业环境的措施
1.关注男教师的职业信念培养。在职业观念上, 积极营造有利于男教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幼儿园应积极倡导践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现代育人理念, 把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指南, 形成“幼儿园、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基本价值理念。让男教师在理想的感召下形成奉献幼教事业的使命感, 让自觉追求、不断进取的品质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主导价值观。
2.帮助男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培养男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让他们乐于从教、长期从教,成长为高素质的教师。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男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正确地规划,提高学习效率,以免事倍功半。也可以邀请有关嘉宾与男教师进行有关职业规划的主题研讨活动,分享成长的快乐,消除存在的疑惑,激励他们保持男儿本色,在自己的性别优势上创造独特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坚定“立足从教,终身从教”。
3.对男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男教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环境,适时关注男性教师的心理动向,结合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帮助他们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和优势以及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努力塑造良好的个性及心理品质。
4.为男教师在管理和工作上提供适当的自由。首先,要让男教师参与带班或给主班老师配班,并尽量安排男教师带不同年龄阶段的班级,帮助其尽快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发展规律和一日生活活动,了解孩子的一般特点和个性。
当然,在幼儿园男教师紧缺的情况下,本着全园的孩子都能接受到男教师积极的教育影响,幼儿园还可以为男教师提供适合其的带班模式。无论采用哪种带班模式,都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环境,使男教师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5.加强政策扶持和社会宣传,使男性教师群体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要提高男教师的职业认同,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要在大众的生活中加大宣传;另一方面幼儿园要积极鼓励男教师参与管理,提高他们的地位,让他们有机会贡献他们的能力和才智,不断促进男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他们组织定期培训,并提供机会让他们通过展示自己获得成就感,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量,凸显办学特色,提高社会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良性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李兰军(1967-),女,河南鹤壁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统计引用和金融。(河南鹤壁
45803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67-02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促进和带动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高职教育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
遇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需求的
变化与更新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
育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突
显办学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高职教育现状
(一)招生状况
据中国民教网教研室统计,2011年专科(高职)二批的录取
最低控制线降到了历史最低谷,每门课平均大约
30分就能上大
学。尽管如此,专科(高职)批次,尤其是专科(高职)二批的投档
情况显示,不少院校仍然生源不足,零投档情形较大面积出现。
有专家认为,部分高职院校已到了“生死抉择”的关口。究其原
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社会认同感不高。受传统的“唯士唯学,重士轻工”思想
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心理,职业教育被
归结为“次等教育”。同时,还由于高职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
的功能和价值缺乏宣传和引导,形成了尽管高职教育就业能力
提升,但依旧很难吸引家长学生的关注,社会吸引力不强。与全
国高校火爆的招生现象相比,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局面。这
种招生现象充分显示了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2.生源不断减少。高职院校生源急剧减少一方面与考生人
数逐年减少有关;另一方面,考生选择的多元化也是生源不断减
少的一个原因。有的考生觉得专科学历不值钱,选择直接就业;
也有不少考生选择复读,冲刺心中的名校;还有的选择到国外自
费留学,这些都导致了生源的分流。生源的减少也加剧了高职
院校的竞争激烈度,被淘汰的可能性也因此加大,导致没有特色
的学校或经营不善的学校很可能会陷入困境甚至消亡。
3.实行注册入学,喜忧参半。从
2011年开始,有些省市开
始试行注册入学,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
招生范围更广,招生自扩大了;忧的是办学实力一般的院校
很可能出现无人可招的局面。
4.专升本比例减少,影响高职院校生源。高职院校实行专
升本,可使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渗透贯通,为高职毕业
生提供继续升学的条件,也可以使更多家庭愿意让子女进入高
职院校。但是国家逐年减少专升本比例,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
升学渠道受阻,致使许多考生放弃了入读高职。
(二)校企合作状况
高技能人才与知识型人才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高技能人
才属于经营型的范畴,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必须依赖于经验的积
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
的技能型人才,它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校企合作。所以我
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
求,都非常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校企合作。但现实
中,由于校企之间缺乏利益驱动和有效的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高职院校
和企业合作过程中的责权利的规定也比较模糊,因此,双方很难
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校
企合作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之路。目前,校企合作在效果上普
遍处于自发性、浅表性、松散性的合作状态,校企合作深度不
够。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政策层面的问题。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国家和地
方政府在参与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方面仅限于舆论宣传、行政
鼓励,政府缺乏对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缺乏相关法律
政策制度的保障,使得校企合作常常流于形式或难以为继。虽
然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在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培
养等方面得到一定提升,学生在学校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同
时在实践技能方面也能得到锻炼,学校和学生所得到的效益都
会比较明显。但问题在于,短期内的实习实训企业需为学生加
大投入,但利益却不明显。同时,由于政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
对企业的激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企业利益保护不够,校企合作
缺乏最根本的利益驱动机制,企业一方无利可图。另一方面,学
生到企业中实习或实训,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和运行,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机密和知识产权问题时,由于双方责
权利规定较模糊,会出现许多问题。所以,企业出于市场竞争考
虑,合作热情不高,导致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
作,无法得到深入锻炼,无法得到真切的实践体验。因此,在目
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高职院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
导致的局面是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校企合作
只是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相差甚远。
2.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弱。由于历史原因,目前高职院校
实验实训的条件不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项目与企业
关联度不高,学校很难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很难满足
企业的需求,也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因而,
对企业的研发能力、经营影响力、支持力较弱,这影响了校企合
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实行“2+1”或
“2.5+0.5”教学计划,强调学生完成理论课后集中到企业实习,
但企业在临时性活动或其他任务需要用人时,学校因教学计划
局限往往不能安排学生去实践,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及时性不够,
这也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二、高职教育实现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丰富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社会认同感
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严
重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国际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发达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发展职业教育,甚至被
视为解决经济低迷、走出危机的关键因素。在发达国家,高职教
育不但没有受到鄙视,反而受到很高的待遇。各国提升高职教
育社会认可度的做法,主要是以特色为重,以质量取胜。如德国
的应用技术大学(FH),注重应用技术、注重学生实习,形成了适
用性强、学生就业前景好的社会形象,向“FH进军”成为德国高
中生的梦想。因此,我们看到,培养出有别于普通院校的高技
能、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一
条出路,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欢迎,高职教育的社会形象才能得
以更新。因而,高职院校必须依据其特点,结合经济发展的需
要,探索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法,达到丰富内涵,提高质量,
提升整个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同感,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建立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
但就目前的校企合作状况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积极
性和参与度,可企业的动力不能仅仅依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感,还需要有效的制度与机制进行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尽
快研究出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以及与法律法规配套的
可行性措施,从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同时,制定校
企合作的相关优惠税法和激励政策,引导和激励校企合作,通过
政策导向,在财政税收、信贷奖励政策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引导
和激励校企合作。这样不仅可使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甜头,
认真履行校企合作责任和义务,也符合市场运作规则。在培养
过程中,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这部分支出单靠强调企业的
社会责任是无法长久坚持的,这就需要通过优惠政策或其他方
面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如可根据企业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
企业材料的费用,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和特殊的财政资助政策等
(如银行贷款上的优惠支持),使得企业得以坚持下去,形成校企
合作的良好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
(三)校企合作需深度化
校企合作应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企
业双方的利益诉求,根据不同行业或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全方
位的不局限于一种模式的灵活性深度化合作,培养出针对性强、
工作实际能力高的应用型人才。
1.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主动
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据
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对技术发展的最新应用和生
产的直接需要来设置课程体系,在专业设置上紧贴市场需求,同
时,依据市场需求积极研发拓展新的职业岗位。一方面有利于
提升专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鲜
明的职业指向。高职院校只有找准了其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具体
实践空间,形成其独特的优势,才能保持活力,实现良性发展。
在课程安排上,按照工作实际的具体要求构建高职院校的
课程体系,打破传统教育课程安排的局限性,遵循职业岗位技能
形成的规律,创造一个好的技能学习环境。注重实施“教、学、
做”一体化教学,把教学过程与实训实践过程紧密融为一体,努
力实现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成功的保证,教育的成功实
施主要也由教师决定。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
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
论知识,也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基于此,目前我国高职院
校都在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
以教师职称与行业技术职称为就业标准,把教师基本素养与行
业素质合于一身的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熟练的专业实践技
能以及较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但就我国高职
院校的发展来看,多数高职院校是由普通教育院校转变而来,或
由几所普通教育学校合并而成,原有教师基本上没有企业实践
经验,新招聘的教师也因刚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没有企业生产的
一线工作经验。
因此,学校应强化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学校可采取分期、
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去顶岗工作或挂职锻炼,以解决教师实践
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等活
动,不仅能服务企业研发,还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使教师由
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转变,
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另一方面,企业应选派专家、工程
师、技师等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企业人员完全按照学校管理要
求,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教师、学生融为一体,这不仅可以帮助
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对于优化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也有着
重要作用,达到教学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双赢的效果。
3.课程考核标准与方法灵活化。为了提高就业率,高职院
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双证书”培养模式。除此之外,学校
在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方面,不应单纯用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的
能力,还应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人员参与到考核中来,
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工作表现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创建技能
考评标准,真正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1]石卫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J].江苏教育(职
业教育版),2010(15).
[2]马树超.如何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