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科学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倾力打造的重点园区之一,也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原呼伦贝尔工业园区、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陈旗工业园区、海拉尔产业基地整合成立。开发区沿海拉尔河横跨海拉尔区和陈巴尔虎旗,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
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开发区已入驻企业232家,先后吸引云南驰宏、云天化、大唐、华电、神华、中煤、中航黎明、山东能源等央企、国企入驻开发区,引进香港金新、上海东方希望、沈阳同联药业等一批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到园区创业发展。
在规划建设发展方面,开发区正按照已获得行政许可的《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倾力建设煤电化产业、冶金加工产业、生物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农牧产品加工产业、新型建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生产产业。全力构筑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对俄蒙经贸加工基地。紧紧抓住能源依赖型和资源延伸型产业主链条,打造全国最大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褐煤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绿色生物科技基地。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珍爱自然、共生互补、繁荣富强的全国生态最美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体制机制方面,开发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一站式”服务。管委会由市政府授权对开发区的各项行政、经济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管委会内设综合办公室、招商协作局、建设发展局、财政局、企业服务局,建立了副主任兼部门负责人的扁平式管理机制;下设公共事业管理中心和投融资管理中心两个事业单位;派驻成立国土分局、地税局、国税局、工商分局、质监分局、规划分局;建立了一级财政体制,设立一级金库,与相关旗市区实行财税分成。
多年来,开发区累计完成投资75.47亿元,已形成了完善的主干道路、给排水、热、电、通讯等“七通一平”的配套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建设了行政中心、规划展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科技研发中心以及孵化楼、标准化厂房等,形成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硬环境。
二、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几点体会
(一)整合为开发区奠定了科学发展基础
为杜绝区域共存而行政主体相异而产生的内耗,避免条块分割造成的区域内资源的分散低效使用和重复建设,真正实现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化发展,经过政府批复,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2011年果断地把分散在不同行政区域但相互邻近的呼伦贝尔工业园区、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陈旗工业园区、海拉尔产业基地整合为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于2013年3月经过逐级报批成功地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后开发区建立了分税制度,即海拉尔区与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25%:75%的比例分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25%:75%的比例分担,陈巴尔虎旗政府和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有企业存量税收征收渠道不变,企业增量按50%:50%的比例分成税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按照50%:50%的比例分。这样既解决了争地、争项目、争资金的矛盾,又调动了不同行政主体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必须坚持超前规划原则
要强化规划对园区建设的指导和管控,坚持规划先行。我们结合全市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园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提前做出了统一规划。特别在园区整合后,我们又对不同园区的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修编,结合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和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打破行政分割、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由清华设计院重新做了总体规划,请中资公司重新做了产业发展规划。园区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执行实行制度化。在制订园区规划过程中,我们坚持把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园区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做到产业功能分区和市政布局科学合理,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园区各项建设,确保园区规划切实可行,建设有条不紊。
(三)积极探索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为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开发区实行扁平式管理,领导班子成员直接兼任各局室的局长、主任,既做教练员又做运动员,以确保开发区的管理做到简约、高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借助市场的力量,运作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积极争取和引导银行资金投入的同时,以多种方式吸引民资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用项目的产业化步伐,以解决工业园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发区的两个污水处理厂都是通过BOT和BT-OT的方式进行开发建设的。
(四)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
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作为工业园区建设的生命线。认真研究和对接国家、自治区的规划和产业政策,建立工业园区项目库。努力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机制,通过与不同地区开发区的协作招商、建立招商协会、制定鼓励招商政策和营造电力资源的低成本洼地优势,不断的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目前,我们按照产业规划的行业类别和市场需求已储备了200多个招商项目,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招商项目库,瞄准开发区现有产业集群、产业链中缺失的环节,有的放矢的开展招商活动。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公安基层基础建设
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是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必将对今后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笔者认为,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才能使公安基层基础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正确处理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办公用房、技术设备、车辆、武器、通讯信息设施等硬件是开展公安工作的基础;而公安民警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行为规范以及奖惩、激励、考核机制等软件则是硬件发挥作用的保证。硬件建设水平客观上要求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却往往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软件则与主观因素的联系更为密切,具有巨大的潜在力量。不论硬件的发展水平如何,在一定发展阶段,通过改善软件最大限度地发挥硬件的作用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要想实现人、财、物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必须实现软、硬件的完美结合。在开展基层基础建设中,公安机关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最大限度地改善硬件装备水平,同时也必须尽最大努力提高民警的素质和整体管理水平,使现有的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效能。
二、正确处理机关与基层的关系。公安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基层,而不是在机关。机关的任务是综合、协调、服务、指导、监督,基层的任务是实战。机关人员在精不在多,基层人员既要求精还要求多。人、财、物向基层倾斜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须的。但是,不能因为以上原因,认为基层的工作重要而机关的工作不重要。事实上,机关人员能力素质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软件建设水平的高低和硬件作用发挥的好坏。在开展基层基础工作中,要按照精减机关、充实基层的原则合理设置机关职位,避免人浮于事或重复劳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要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合理调整民警的工作岗位,形成适合在机关或基层工作的不同人才竞相贡献其聪明才智、维护社会治安的能量充分涌流的局面;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练什么的原则,区分机关和基层岗位的不同特点,着力培养、训练、提高不同岗位民警的政治、业务素质;要在抓好基层基础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提出切合实际的工作意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把好选人用人关、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条件等五件大事加强机关的基础工作。
三、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必须发展现代装备,必须进行工作创新。尽管目前公安机关的装备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纵向比较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比如车辆较过去成几倍地增加了,电脑已经基本普及,电子摄相、数码照相等技术装备得到广泛应用等,这些都为做好公安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现代化装备的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工作方式,因为传统与现代相比,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比如,骑自行车深入辖区走访调查或巡逻防范有时不但比开警车还要方便,而且更能拉近民警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电脑等现代化装备充分发挥作用所需基础资料和信息的获取常常也离不开传统的工作方式。不仅现代离不开传统,创新也不可能没有继承。一切先进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都是对原有的工作理念和方法的“扬弃”。无论工作如何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因此,只有把科学精神与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把新的思路与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搞好基层基础工作。
四、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改革的深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受不同思想观念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农村基层政权力量薄弱,农村各种矛盾冲突增多,农民违法犯罪不断发生,农村社会治安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所以,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治安形势,由重城市向农村和城市并重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村庄以及各项改革试点村和经济相对发达村的基础工作,掌握其风俗民情、社会关系、主要矛盾、重点人口、人员进出以及大型农机具、机动车、水电设施和牲畜管理情况,将基层基础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农村的方方面面和角角落落。
五、正确处理打击和防范的关系。打击与防范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两个重要抓手,只有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这是在认真总结我国维护社会治安和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打与防就好比拳击运动中运动员的两个拳头,每个拳头都必须充满力量。在开展基层基础工作中,必须注意克服重打击轻防范或重防范轻打击两种倾向,不断创新打击和防范的新思路、新办法,把打击和防范的各项基础工作做细、做实,使打击和防范的各项措施都能落到实处,做到以打促防,以防助打,相得益彰。
六、正确处理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必须发挥上级和下级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级对下级是领导关系,上级的要求和命令下级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上级应尽可能多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下级是决定、命令的具体执行着,下级必须善于正确领会上级指示精神,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要相信下级,不要抱缆一切,要尽可能多地为下级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供机会;下级不能麻木不仁,要开动脑筋,以实际行动让上级相信自己,证明自己对上级负责。
七、正确处理警力与民力的关系。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主力军,人民群众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的依靠力量。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建立健全群众性的治安防范组织和体系是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基层基础工作中,公安机关一定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依靠基层政权和企事业组织,创新警民联合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模式,把广大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所有愿意为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献计献策、出力流汗的人员组织起来,与他们共同搞好平安建设,切忌固步自封,搞神秘主义, 跳光杆舞,脱离群众。
八、正确处理基层所队之间的关系。所队关系包括同一公安机关的同警种所与所、队与队之间的关系,不同警种的所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分属不同公安机关的以及跨地区的所与所、所与队、队与队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派出所与派出所之间的关系、派出所与刑警队的关系以及刑警队之间的关系。所队之间关键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自我封闭、互相封锁的状态,建立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良好协作关系。通过开展基层基础工作,要在所队之间、包括与相邻县、市公安机关的所队之间都要建立起信息共享、警情通报、追击堵截、整体联动、办案协作等日常工作机制。
【关键词】学校管理 扁平化 以人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随着时代的步伐滚滚而来,冲击着每一所中小学校,它将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产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与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点和薄弱点,农村初中教育又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因此,提高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校管理观念发生变革,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者要在学校管理决策中,要视野开阔、放宽思路,以长远的眼光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果断而科学地决定学校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使学校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
一、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
社会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国富民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管理理念上的进步也可见一斑。现在国内不少的学校也融合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管理是不少成功的企业为解决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难题而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
我国传统的中小学内部管理基本上采取金字塔式管理模式,管理层级繁多。学校内部组织结构一般要包括:校长——副校长——中层主任——副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科任教师。这些过多层级设置一定程度上导致责权不明、政令不畅、工作落实重心上移、相互推诿扯皮增多、管理效率降低、效能低下。随着很多中小学校规模的扩大,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的弊端日益凸显,阻碍了发展。现今很多的学校在改革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也在运用着扁平化这个模式。
以我校在实践扁平化管理教学方面为例:
1. 每年级设年级主任,年级主任掌管全年级事务工作,他们拥有对本年级所有教师的考核权、评优推荐,直接对校委会负责;同时他们又接受学校职能处室的指导和监督。
2. 年级主任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本年级计划报校委会批准后,独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校委会给予监督检查考核。
3. 学校每月组织一次级部工作交流会,汇报年级工作开展情况,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会后上交总结反思,落实改进措施。
4. 各级部建立例会制度,每周召开一次级部会议。会议内容不仅仅传达学校工作精神和要求,更主要的是总结反思本年级的教育、教学、教研和教师发展。会议发言不仅有年级主任,更要有年级的教师。会后即向学校上交年级会议纪要。
5. 各级部定期召开班级联席会议,研究班级管理中的问题,明确每位教师的管理目标。班级管理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
学校在进行扁平化管理改革实践中把原来六个层级压缩到三个层级,将原来集中在上层的管理、决策权部分下放到年级这一管理基层,从而实现管理的重心下移,使得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上下传递,减少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延滞和信息失真,达到加快对各种情况和问题的动态反映,达到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之目的。
二、在教学管理中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确保教学管理改革能顺利进行的关键。“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教师的因素,正确认识每一位教师的价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为教师创造最能发挥他们创造性的工作氛围,并为每个教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一)尊重、理解和信任
时下,“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广大学校领导者的共识,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这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尊重师生的意愿,遵循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按规律办事。
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人的自我发展的完善,满足其需要是最基本的前提。中学教师作为社会个体他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但从目前教育发展状况和教师职业特征来看,我认为人格尊重、专业发展和自我实现是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在需要。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并主动渗入丰富的人文元素,给教师以切切实实而又高质量的人本关怀。
(二)善于发现闪光点
每个人都具有优点,也都存在一定的弱势能力,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实践探索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发现每个教师的闪光点,充分考虑教师之间的个别差异,积极调整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创造相应的条件和环境,营造适宜每个教师发展的空间和氛围,根据教师的学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人尽其才,整体高效,从而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进而促进全体教师和整个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以师徒关系增强教师凝聚力
1、理论和事实,继承和创新的矛盾是科学知识发展内在动力的规律;
2、科学发展直接依赖于科学能力发展的规律;
3、科学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科学能力性质的规律;
在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里,微课短小精悍、应用随时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应用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在教育系统领域里,微课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教育自身都很有意义。本文结合基础教育中教师、学生、基础教育自身的特点,从这三者的角度出发,探讨微课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
微课;发展;教育教学;重要性
一、微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发展背景
通讯技术与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的“微时代”。微课作为近期在教育界诞生的新事物,现在已经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并伴随着目前例如“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手段等教学项目的开展,受到整个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借鉴于2011年发端于美国的MOOCS的定义,胡铁生在国内率先提出的“微课(程)”概念。目前,在高校和成人教育,慕课的课程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微课则更适合于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从教师到学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微课的发展对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1.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
(1)能够加强教师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准备一堂成功的微课,首先要注重选题。要选择一个切入点,将问题精细化。要做好前端分析,设计好教学流程,要精细化讲授,并在课后做好教学反思。整个过程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不仅检查了教师对授课专业的掌握程度,也提高了教师在几分钟将一个问题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描述并解释清楚的教学基本功,提高了教师对本门知识的专业素养,是一个优秀教师自我专业训练的过程。
(2)能够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熟练程度教师在亲自着手微课设计制作时,可以从多方面锻炼自己的多媒体运用能力和信息化处理教学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新时代对于新型教师基本素养的新要求。其中包括熟练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应用处理的能力、图像音视频的深加工处理能力等等。设计制作一门微课正好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和锻炼了这些能力。
(3)能够加强教师对专业知识的逻辑性总结的能力微课短小而精悍,能够在几分钟以内解决掉一个知识点。一门好的微课是一个高度浓缩的精品。教师要在几分钟之内生动清晰地解决一个问题,要以非常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讲解晦涩难懂的内容,而且表达的还要求是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这样使得学生对该“晦涩”内容较轻松地“消化”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专业知识的逻辑性总结的能力。
(4)能够加深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当前在基础教育中逐渐被重视的一个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微课的目的性强,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所以也就引起了更多的教师对微课的教学反思提高了重视的程度。微课作为教育界的新兴事物,势必会让教师在在教学中有些许瑕疵。例如知识点讲解地不够透彻、或者后期信息技术处理加工的不完善等等,所以都是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关键问题。这样的反思也会促使今后的微课教学更加完善。教师可以在微课制作的摸索中循序渐进式的、螺旋式的前行,从而使得教学和研究能力和水平都不断提升。
2.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
(1)可以为建设一个学生的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流。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坚实阵地,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条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类信息化工具的不断出现,微课可以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兴趣,燃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2)可以满足学生对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微课的诞生,可以很好的满足学生对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由于学生自身存在着差异,每一个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微课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对不懂或难懂的知识点在课下反复学习,这样,不仅是课上课下,乃至校内校外,都可以随时解决问题,这样的大环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微课,它浓缩了教师展示知识的精华部分,每个细节都是值得关注的地方。它可以让学生随时利用它来进行查缺补漏同时也引发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是一个高度集中化的思维训练过程,使得学生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带有明确目标性,可以将难以理解的知识各个击破,大大降低了重复学习的因素。
3.在基础教育自身的发展方面
(1)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实录”式视频教学资源模式过去传统的“课堂实录”式的资源是把完整呈现一节课。它的优点是可以非常全面的对知识点及问题进行传授,缺点是过于冗长,学生也很难将注意力集中。而微课革命性地解决了传统式教学的诸多问题,它简洁明了,具有现代信息化的特点也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并能够集中注意力。
(2)进一步促进师师、师生、生生间的相互进步微课能够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在互相观摩同行微课的同时,可以互相查缺补漏,促使微课的改进;师生之间可以就某一节微课进行交流来促进教学相长;生生之间可以在课余对微课交换意见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
三、结语
总之,微课是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产物,是一种在动态中生成的教育资源。它以灵活的形式运用在教育系统中,丰富了基础教育资源,为基础教育的开发开辟了新的天地。因此,微课建设无论是对于教师、学生还是对于教育自身无疑都是一次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思想改革,它引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丰富了教育内部系统的资源。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7-20.[2]张一春.信息化教学技术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2-14.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5]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0-12.
关键词:发展性作业 科学教育 新课程
一、 问题的提出
初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成为一个社会、家庭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课外作业的沉重负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无法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而发展性作业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体现出这种作业高效率、发展性的优越性。因此,优化科学作业是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 发展性《科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学习新课标,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科学地把握作业的质和量以及作业的难度目标和完成作业的时间,真正地减轻学生负担。
1. 精选作业,科学指导。
教育家卡罗尔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掌握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越少,学习的达成度则越高。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科学》作业量少,学习时间少,效率就高。要提高《科学》学习效率,作业设计应科学合理。教师有准备的选材,针对课程标准的主干内容进行研究,突出知识重点、突出科学思想方法,注重题目的典型性、易错性。精心设计这些典型练习题与易错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精心选择典型作业 设计所学内容中的一些典型例题,从中去巩固这些例题的基本方法、基本策略与基本思想。通过典型题的解答,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并且对一些常用的科学思想方法、基本策略有更深的实践体验。
例1 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卵时发现视野中有一小污点,为了判断此污点究竟位于玻片上,还是位于显微镜的镜头上,该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① 移动玻片,结果视野中的污点不移动② 移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结果视野中原先的污点仍然存在。由此可以推测视野中的小污点最可能位于 ()
A. 玻片上 B. 低倍物镜上
C. 高倍物镜上D. 目镜上
(2) 精心选择易错作业 通过易错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提高题后反思能力。
例2 A、B两种物质,其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10℃时,1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5克A物质,在30℃时,将23克B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3克B物质,则在20℃时,A、B两物质溶解度的关系是()
A. A>BB. A<B
C. A=BD. 无法比较
【解析】本题若不仔细审题,很容易错选D。算出10℃时A物质的溶解度和30℃时B物质的溶解度再根据条件“A、B两种物质,其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即可得出答案。
2. 创新内容,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作业内容的选择应从新、近、活、精等方面入手。
(1) 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
① 题材新 为了激发兴趣,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题。
例3 在中考体育测试的跳绳项目中,某同学取得了每分钟跳150次的好成绩。假设他每跳一次所用时间相等,每次跳离地面的平均高度为60cm,则他跳绳时的功率最接近于()
A.7.5WB.75W
C.750WD.7500W
② 题型新 目前课本中的题型大多是选择题、是非题、计算题。笔者在教学中注意使用一些新题型如开放题。
例4 氯化镁是一种常用的化工原料,化学上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制取。请写出用镁或其化合物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制取氯化镁的化学方程式。
(2) 求活―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解多题提高学生兴趣。
例5 有一长方形小金属块,实验室备有毫米刻度尺、调节好的天平、砝码、弹簧秤、量筒、玻璃杯、足够的水、细线等,请你自行选择器材,尽可能设计多种方案测出金属块的密度。
学生一见题后,兴趣就生,想出了一种方法后,兴趣不减,继续考虑。结果在作业本上出现了六种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3) 求近―找出学生身边的例子、提高学习兴趣。
在作业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① 贴近生活实际 为了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可设计一些这样的作业。如在学习了酸的内容后,笔者设置了:
例6 下图是某橙汁饮料标签上的部分内容。
配料:纯净水、白砂糖、鲜橙浓缩汁、柠檬酸、维生素C、食用香精
鲜橙原汁含量≥10%
净含量:500mL
(1) 除配料中所涉及的营养物质外,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还有(写出两种即可)。
(2) 该饮料的pH7(填“<”、“=”或“>”)。
(3) 如何检验一种无色溶液是否具有酸性?请设计两种实验方案(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作业,学生不但应用了课本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作业兴趣。
② 贴近社会热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节能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为了让学生及早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节能意识,可在作业中给予渗透。如结合电功率的内容,让学生练习:
例7 电视机可以用遥控器关机而不用断开电源,这种功能叫做待机功能。这一功能虽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在待机状态下电视机仍然要消耗电能却鲜为人知。例如小明家的一台34时彩色电视机的待机功率大约是10瓦,假如他家电视机平均每天开机4小时,看完电视后总是用遥控器关机而不切断电源。试计算:
(1) 小明家一年(365天)中因这台电视机待机浪费的电能是多少千瓦时?
(2) 请你设计一种测电视机待机功率的方法。
(3) 请你就电视机待机功能的正确使用方法提出一条建议。
这种从当今社会热点的实际出发而设计的作业,使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当一回“小能人”、“小家长”,形成为用而学,越学越有用,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
③ 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学习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最近发展区就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最易被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
如学习了浮力的内容后,可结合前面学的二力平衡知识给予练习提高。
例8.在杭州西湖孤山草坪上有一只观光用的载人升空气球(气球可看作球体),球的半径是4米,球内充氦气,气球搭载物体的最大质量为165千克。(ρ氦=0.18千克/立方米,ρ空=1.29千克/立方米)问:
(1) 若该气球只搭载一个质量为55千克的人观光,则当气球搭载此人匀速升至高空时,需要用多大的力,才能将气球拉住?(2) 气球的球壳和配重物的质量总共为多少千克?
三、 发展性科学作业的设计类型。
1. 体验成功的作业
以题组形式或模块形式出现,面向全体学生,适合不同层次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
例9. 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中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蛋氨酸(C5H11O2NS)就是其中的一种。求:
(1) 蛋氨酸(C5H11O2NS)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
(2) 蛋氨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C∶H∶O∶N∶S=
(3) 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2. 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一般在新授课后,采用课外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者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作品;这种作业设计的基本流程是:提出问题深化教材查找资料动手操作成果汇报总结评价。如在《熔化和凝固》一节课后可以设计探究作业:
小实验:在家长的陪同下,熔化家中的猪油,观察猪油熔化时温度的变化,判断猪油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看看家里还有哪些物质是晶体?
这种知识性的探究作业,既克服了以往作业的缺点,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反思性作业
反思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指的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反思性学习,就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反思性作业可以分为日反思、周反思、阶段反思或知识点反思、知识块反思等等。下面是笔者在学校长期在做的阶段反思作业。
以卷面形式发给每组学生,由组长安排分工。
4. 分层作业、
作业设计要求有多个层次,即有共同要求,也有供自主选择的作业。每个班都有科学优秀生(如参加学校奥赛班的)、中等生、学困生。作业按照难易程度分A(基础)、B、(中等)C(较难)三组题,A、B组题全体学生都做;C组题供优秀生选做,允许学困生不做,中等生连续三次获得优秀,可向课代表申请选做。A组、B组、C组难度有一定的比例,大约为3∶2∶1。
参考书目
[1]吴志东,《初中科学总复习教学指南》,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关键词: 科学实验教学 发展趋势 实施对策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实验教学既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基本手段,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途径。本文拟从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及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两个方面,与同行一起探讨实验教学的趋势与实施对策。
一、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
不同时期的科学课程中实验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是分层次逐渐提高的。它们分别为学科知识+基本操作―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生产和环境问题。实验的主要形式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设计实验―编号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家庭实验+习题+模块。
科学实验的作用和功能需要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来体现,相应于科学实验作用和功能的变化,其实验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1.科学实验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
不言而喻,科学实验的趣味化可进一步发挥实验的动机功能,而贴近生活、体现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的实验更有利于科学价值的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也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现行浙教版科学教材体系中,实验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趋势已非常明显,但这些实验还多分布在选做实验和家庭实验等课外实验中,在新课标课程中,这种趋势已成为教科书实验改革的重要方面,这类实验不仅数量上明显增多,而且内容深度上显著加大。
在实验的趣味化上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趣味实验不仅出现在家庭实验一类的课外实验中,而且类似“彩色喷泉”这样紧密配合学科教学内容的趣味课堂实验也增加了。如“通过气球体积的变化观察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用石蕊试液染制的花朵代替试纸检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等。这类实验在完成其呈现原理、概念等使命的同时,用更引人注意的趣味化方式展现其魅力,融学科教学目标与情感培养目标为一体。二是更多地采用了可激发学生研究趣味活动实验的创新设计,如研究静摩擦的“筷子提米实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实验本身的学科价值和潜能开发功能的作用逐步增强,这正好与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相符合。
实验生活化的体现,一是实验内容多采用来自平时生活中例子;二是用科学知识、技能探讨的也大多是身边的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如“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用塑料瓶,砂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
实验的绿色化最初是从师生健康角度关注实验环境的清洁,后来逐步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不仅教科书的实验设计体现了绿色化,而且要求学生就实验的绿色化进行思考、讨论,甚至研究、设计。不仅视角更大,力度更强,而且其教学功能大大扩展。
2.实验形式的多样化和探究化。
实验的教学功能不仅与其内容有关,而且与实验的形式、呈现方式,甚至与实验在教学中出现的位置均有关系。如课内实验、课外实验与家庭实验,其功能与作用就不尽相同。又如物质性质的实验,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的介绍之后,这个实验就只是在验证事实;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介绍之前,并配以相应的问题思考,就赋予了这个实验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如果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这个实验就具有了探究性,而探究程度的高低仍与实验的具体设计有关。
新课标教科书提倡尽可能由学生动手做实验,没有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之分。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和习题中也安排了不少实验。这些实验分布于各章节之中,这种编排将实验由原先的附属于各章节变成了与各章节平行的独立内容,显著提升了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新课标不仅多用探索性和探究性两类实验,而且统筹考虑安排,使实验的探究程度循序渐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知识、技能积累的增多而逐步提高,使实验的探究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科学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实验动手率低”、“实验纸上谈兵”、“观看课件代替真实实验”等情况还普遍存在。同时教师对新课程中实验探究的实施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嫌麻烦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紧张,怕实验时间控制不好而影响教学进度;二是学校的实验设备跟不上;三是教师还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手段;四是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分开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教材中的多数实验属于开放性、探究型,学生必须经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而且结论可能不唯一。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与结论”和“实际应用”等关键词构建“设计实验”这个栏目的框架。在每个关键词所涉及的内容中又细化实验目的。例如,在“分析与结论”这个关键词中要常常强调“进行描述”“制作图像”“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辨认关系”“计算结果”“比较结果”“进行推测”“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等,用具体的实验内容来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技能。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下列方法以供参考。
1.实验方案微型化。
所谓实验方案微型化,就是为了保持原教材的逻辑结构体系,同时又体现课程标准的重点,将实验方案简化、精炼,安置在相关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内容附近,以栏目“小实验”的形式出现。虽然实验方案微型化了,但其教学功能仍定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对科学探究的本质的理解之上。举例如下。
实验:听力测试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测试你的听力。实验材料是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请实验合作者按照任意顺序将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你闭眼仔细倾听,能辨别出不同的硬币发出的声音吗?
描述与推测:描述声音的差别,分析引起声音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们通过学习声音的传播、音调、响度、音色、分贝等概念、频率和人的听觉关系等内容;通过调查研究获得证据;通过研究听觉实验的数据,完成有关的实验方案。
2.实验过程活动化。
将科学实验的教学与学生分小组进行的探究活动、调查、讨论、辨别等有机结合,使得实验过程活动化。这样设计中学科学实验可以使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点能够得到贯彻。为了让学生感受科学与技术的真实世界,实验过程应包含:活动、实验、调查、讨论、辨论、提出论点和质疑等,使它们相互交织在整个实验活动中。
活动通常分为五个循环步骤:请你思考、请你做一做、反思与挑战、科学在前进、拓展练习。在循环步骤二中,一般融入相关的学生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家庭用电”为例。
活动一:电流的形成(学生实验:电路的连接)。
活动二:电路连接(学生实验:串联与并联电路)。
活动三:火线与零线的鉴别(演示实验:测电笔的使用)。
活动四:保险丝(学生实验:保险丝的作用)。
3.实验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认为,科学不能脱离社会,科学是社会的一部分。然而科学实验本身是非常具有学科特色的。如何将实验内容和生活世界结合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重要问题,因此实验设计要表现出“实验内容生活化”的特点。
教材中提出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导引下,学生经历科学证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习对科学证据的获得、解释和评价的方法;探讨科学证据的两面性,即对人们生活、健康、环境等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然后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基于科学证据而不是个人感觉的基础上作出相关的、恰当的决策。学生亲身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他们逐步理解科学的力量和局限性,理解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收集与整理证据的过程,而不是掌握一系列现成答案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给予学生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评价行为化。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是否具备各种探究的技能,是实验评价的重要特点。行为化的实验评价也是真实而公平的评价的具体表现。
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分为四个方面:档案袋评价、知识评价、行为评价和技能评价。其中的行为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设计科学实验”和“小实验”中的表现。行为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是否遵守安全规则: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
(2)对实验技能的掌握:观察、交流、预测、测量、解释数据、使用数据、制作图表、控制变量、归纳、推理、推导公式、构建模型、操作性定义等。
(3)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通过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使学生明确概念、定理建立的依据,掌握其建立的方法,理解概念、定理的内涵,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分析和总结:在遵循证据法则和运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解释和总结必须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通过批判性思考,合理地接受他人的质疑,并进行更改。
(5)情景的应用:思考、讨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发表观点,评价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生产、生活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分为四个方面,并给出每个方面的比重,其中实验教学的比重最大,分别为实验室活动和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占40%;知识评价占30%;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占20%;参加班级活动占10%。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对图表、实验步骤、实验内容等的语言描述往往比实验结果更重要,学生参与讨论和表现的过程也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
21世纪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信息、智力资源为重要因素的社会经济文化时代。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并不在于增加其知识和信息的容量,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它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不只是定理的收集和事实的罗列,它更是人类智慧伴随着各种新思想和新概念的创造和结晶。”
科学发展的趋势启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挖掘中学科学的教学功能,并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设计与课程的三维目标和科学探究内容有机结合的科学实验,从而使实验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能够更好地体现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参考文献:
关键字:项目教学法 基础会计
《会计基础》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基础》这门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流程, 为进一步学习后继会计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是《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失去学习兴趣, 难以实现高职《会计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为此,我结合多年的《会计基础》教学经验, 认为实施项目教学法对高职《会计基础》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何为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课程中的知识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来组织和展开教学,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师生共同实施完成项目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项目任务交给学生完成,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只是起咨询、指导与答疑解惑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程序,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
二、在《会计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步骤
1、精心设计项目
在《会计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项目”的设计是成功的关键。如何让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转换成一个个具体实施的项目是值得我们专业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一个很好的思路就是结合会计实际工作流程进行,传统的《会计基础》课程就是先讲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即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企业基本业务会计处理,然后讲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理论与实际完全分开,而会计科目与复式记账由于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很枯燥,完全没有兴趣,而企业经济业务的介绍是已经用文字描述好,而实际工作中会计并不是直接根据文字描述进行会计处理,而是一些单据即原始凭证,会计人员需要自己进行原始凭证的识别,自己将原始凭证转化为经济业务,因此,怎样将传统的教学内容“恰如其分”的划分为若干个具体的项目这将是留给我们专业教师的难题。
2、项目实施前的准备
(1)理论准备。高职教育是以为培养“理论够用”为目的的,但这并不是说不讲理论,没有理论作支撑的实践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进行项目操作之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否则学生也不清楚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因而在进行项目实施之前,教师有必要讲授必须的理论知识,为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2)项目分组。分组教学是项目教学法常用的模式。分组前, 教师必须对教学对象的特点足够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组, 分组时首先让学生自由组合, 然后再进行适当的调整。一般每组3-5 人, 最好不要超过8人。每组选定一名小组长,好、中、差的学生合理搭配,男女比例进行调配。
(3)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项目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因此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项目教学就没有办法顺利的开展下去, 教学效果可能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项目教学才能有达到真真的效果,专业技能才能得以实实在在的提高。
3、组织项目实施
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内的分工及小组成员间合作形式后, 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方案和程序工作。教师应在一边作指导,当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一方面鼓励学生自行解决,另一方面估计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给于一定的提示与指引,促使学生能顺利完成项目任务。
4、项目成果展示
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后, 一定要及时交流、讨论并展示形成的项目成果。首先可以让每个项目小组的组长上台讲解自己在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 同时也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5、项目评价总结
教师的评价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在该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合作能力及成果等进行评价。学生在项目实施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教师在评价中要指出学生在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以改进和提高自己, 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价中得到提高。评价的过程既是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 提出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也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三、项目教学法在《会计基础》课程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项目教学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老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学完全融为一体,其中学生参与度,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决定项目教学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因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白《会计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利用学生干部的带头性;最后该课程考核方式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弱化期末理论考试。总之,想尽一切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专业教师在项目教学法中的角色把握。项目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设计项目,组织实施, 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项目的评价总结。这样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还要有较好的教学组织能力。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只让学生自己做,教师袖手旁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实施者,教师是控制者。
1946年,美国著名的学者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该理论表明当学生在学习后经过两周的时间对其进行测试,学生只记得其中50%的内容,所以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都是被动学习的,尤其我们常用的方式“讲课”,学习效率也是最低的。而其研究也表明经过两周后的测试,记的内容超过50%的学生都是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学过程中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讨论、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如此才能让教学更加符合其本质,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习,并且主动参与其中。
基于此,根据自己所教授信息技术课的经验,分享“展评学习法”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一、概念界定
“展评学习法”主要是学生在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讨论的过程。即学生将自己课前所学习的知识在课堂上“展示”,然后其他同学参与“评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探寻知识的主题,构建知识体系。
如,在信息技术课中,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放学后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提前预习,并且根据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在家里的电脑上进行操作,了解和巩固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进行思考和评论。最终教师对学生讨论、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所以总体来看,展评学习法的“展”和“评”是一个整体,有展才有评,展和评是连接在一起的;说是筛霾糠郑是因为必须是先展后评,有展才能评,评是重点,是核心。
二、展评学习法的学习过程
展评学习法的学习过程一般是前端学习、展示评价、讨论整理,包含了自学、合作、展评、整理、补缺五个基本模块。自学或者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前端自学的一个过程,这样能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形成学习成果。展评是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展示、点评以及讨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可以根据课本所要讲述的不同内容进行前端学习,如有些内容分多个章节进行讲述,这样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整体了解,从而使得整个知识框架不完整,所以可以将多个课时进行统一整体分析,如此可以保证学生知识的完整性,从而使学生学得更加深刻,记得更加牢固。
三、展评学习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
在信息技术课的长期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并且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操作,就一定要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知识,所以在展评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说清楚,有条理,如此才能表明其将知识真正融入自身的知识框架中。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会想也会做,但是无法用语言表述。在展评学习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会说、会想并且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的同学,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方面要高于会想会做但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同学。这就表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是一种相当重要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同时也需要提高表达能力。如,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知识梳理,然后让其展示自己的作品成果,展示的学生要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操作过程,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质疑和补充,如此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只有形成了较好的理解能力,学生才能较容易地理解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容。这种能力不仅需要学生理解记忆,而且需要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初中的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过于精简,很多东西直指其目的,而忽略了过程的描述。所以课外阅读的作用就十分重要,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教材,更需多读一些参考书,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另外,对于难理解的技术概念,通过学生的“展”和“评”,让学生站在同伴的角度,更能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信息技术中的专业知识和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学生都是有想法的,他们也是有潜力的,经过多次展评课之后,他们的想法和展评能力使我震撼。因此,在现在的课堂中,我总是放心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我作品的展示以及同伴的评价来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我的课堂上,学生总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也喜欢这样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潘栋.初中物理课上的欢乐:“展评学习法”在物理课堂上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3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