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共享经济范文

旅游共享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共享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共享经济

第1篇:旅游共享经济范文

共享经济是指以依托互?网平台整合人们的闲置资源并实现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来获得经济利益并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1]共享经济正在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成为影响全球科技革命的互联网新生力量。共享经济的兴起,主要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快捷、高效运转和移动支付间接提升了用户体验。共享经济具有弱化拥有权、强化使用权的作用,通过将闲置资源实现转移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为需求方创造使用价值,实现了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共享经济的出现,催生了新的旅游业态,使得转型中的传统旅游要素能够顺利实现“过渡”和升级,有效扩大了旅游业业务范围和空间结构,当然也为旅游消费和旅游产品和旅游商业模式带来了挑战。

一、共享经济下旅游产业发展机遇

共享经济可以说是商业模式的一种创新和再造,通过聚合社会大量的分散信息、闲置资源,构建平台化、协同化的运作方式,从而实现供需的有效匹配。共享经济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共享经济的重要支撑就是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虚拟平台,是闲置资源得以流转的最重要的渠道,实质是通过使用权有偿分享,促进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旅游活动是人在空间移动中实现自我需求的一种体验经历,本质上来说就是分享或共享的经济活动。旅游业通过将各种分散资源整合形成产业链,为游客提供分享和体验的服务,本来就已经具备了共享经济的属性。在共享经济的推动下,旅游产品或服务从利益交换转化为体验共享,打破了各旅游部门私有产权的局限性来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升旅游业的运行效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共享”是效益的助推器。例如在许多旅游景区实行免费门票,降低旅游景区管理部门的“使用权”的门槛,可以让游客根据自己的偏好自由地支配时间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去,实现了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

(二)激活旅游新业态升级

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使得供给也要与之相适应实现多元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可支配时间和资金的闲置状态得以释放,使得旅游向休闲度假、康体理疗等新业态转变,拓展了旅游的功能,使得旅游的内涵得以扩展,一些相关的产业也随之被激活,“旅游+”成为旅游的延伸业态。在共享经济的“共享”推动下,在线旅游提供商(OTA)通过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来实现资源传达、输送,使得旅游产品的支配权淡化,使用和消费权提升,让旅游者获得更多的共享成果。整体而言,共享经济在旅游活动中的移动化、智能化会持续给旅游业带来新的灵感和变化,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获得更精准的用户分析、更高的执行效率、更好的服务体验,最终转变为快速增长的市场份额,对整个旅游行业的升级和优化提供可能。

(三)优化旅游结构,实现旅游供需平衡

我们通常会看到,在法定节假日,一些热门旅游景点可谓是人满为患,旅游景区、交通线路都是“人山车海”,而一些较偏远的“小景区”或者偏个性化的旅游景点则常常无人问津、门可罗雀。而共享经济恰恰弥补了这样的尴尬境况,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和大数据库的催化和弥补,旅游目的地企业或者当地居民闲置的空间、时间、资产、技能、产品等通过网络平台转化为接待能力,可以展现那些潜在的、闲置的旅游资源,通过自媒体信息传播,让旅游者通过信息评估,深入了解旅行中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种元素,及时调整需求动向,满足游客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让供给方和需求方实现精准匹配,拓展了旅游在空间和时间上限制,优化了旅游结构,提升了旅游综合承载能力,实现了供需平衡。

二、共享经济下旅游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障问题

旅游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从业者。共享经济的出现,使得旅游交易“去中间化”,用户端与供给端存在一个虚拟空间,这个虚拟空间必然存在一定的信用和安全隐患,甚至可以说体验本身就虚拟化了。旅游供给端是不是专业的销售人员或者服务人员,这就会形成用户端的心理障碍,其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用户端是抱着怀疑态度进行交易和共享的。除非用户端的需求是趋向于刚性的,不然许多用户还是乐观于实体店,诚然,旅游消费者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是否为刚性需求直接决定了消费市场的基数是否能实现进一步巩固并延长其生命周期。从旅游从业者(旅游目的地居民)角度来讲,随着共享理念的深入,旅游地居民可以称为自由职业者、自我雇佣者或非正式就业者,他们将个人闲置的资源、时间、资产、技能以及实物等通过网络这个虚拟平台转化为接待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但由于共享资源品类的复杂多样,旅游服务供给模式有分散性、非标准性、非专业性等特征,这给从业者在旅游产品质量控制、服务标准化、安全监管、信息统计等方面提出了挑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运转,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商业模式来提供市场标准的经营体系,这就会造成一定的市场风险,难以保障旅游从业者的权益。

(二)旅游诚信考核面临严峻挑战

共享经济给旅游发展带来了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征信体系、劳动保障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许多问题。共享经济下的旅游业是以诚信为基本前提的,将闲置资源的使用权或者所有权暂时性地让渡于需求者,这个中间交易环节就是一个诚信交换的过程。旅游供给方没有固定的劳动场所,没有标准的工作内容,也不需要双方签订合同,工作时间灵活多变,属于非常规就业人员,准确的说是兼职人员,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由于没有明确和约束交易双方的权益,并不能形成一定的考核评价体系。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为了限制其使用权,强化其所有权,实行缴纳一定的押金来换取其使用权,但是这种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互不信任”基础之上的收押金机制,实际上是企业将经营成本转嫁或者强加给消费者的表现,加大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因此,一系列变相考核机制实际上给诚信带来了危机和挑战。

(三)旅游政策监管障碍

在共享经济风靡全球的时候,我国共享经济下的旅游业也面临着管理制度的困境。由于共享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旅游行业体制机制可能造成一定冲击,在新旧体制的过渡、交融的过程中存在着不适应性,使得共享经济下的旅游产业发展前路阻碍重重。共享经济落实到具体的旅游行业运转上,具有更新快、周期短的显著特征,与共享经济的大规模、快节奏发展相比,旅游的体制机制比较滞后,难以适应旅游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众所周知,共享经济的背后若是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不断的融资组合,是难以延续和支撑的,旅游新业态也同样存在资金泡沫的风险,目前,共享经济只是在宏观上的鼓励和政策约束,对旅游新业态中的细分领域的顶层规划和实施政策仍需加紧落地。

三、共享经济下旅游业发展对策

共享经济对旅游业的推动和影响是必然的、深远的、持久的,共享经济已经开创了旅游消费新时代,改变了人们对物质资源占有的认知方式,改变了旅游企业的商业投资模式,在充分把握共享经济给旅游业带来的机遇的同时,还需要认识共享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共享经济对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建立完善的旅游信用机制

加强信用管理成为共享经济下摆在旅游业面前的重大课题。共享经济目前在中国还属于新鲜事物,处于野蛮增长的粗放阶段。必须加快互联网交易主体之间的信用记录建设,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对一些不规范的交易主体实行实名注册,加强智能网络技术管理,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通过信用这个“杠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交易共享平台的秩序,保障了用户信息安全,也可以有效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和闲置资源的低效率流转和应用。信用机制在旅游业管理上具有较强的便利性、时效性和约束力,在参与信用机制、体系建立时,需要互联网旅游企业、旅游消费者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共享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必须重视企业的诚信建设,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只有真正做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建立高度的互信,从而推动共享经济下的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把握传统旅游转型的过渡特征,实现平稳转型

传统的大众观光型旅游要实现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要素转化,必然导致许多资源的重新整合和调整,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也要做出相应的升级。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的使用权和拥有权被捆绑在一起,限制了旅游者对所有物的使用范围,而共享经济下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就要求盘活闲置资源,有偿与他人分享,这意味着延长了物品的生命周期,促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和产品升级,从而提升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旅游业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共享经济下并不能彻底转变传统旅游业的存在方式,短期内会对传统行业造成威胁并影响着就业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把握旅游转型升级的缓慢性、持久性特征,建立共享信息、资金、技术、资源和制度等供给平台,从小旅游向大旅游的格局出发,打造全产业链的全域旅游模式,通过旅游各要素优化、融合和相互配置,实现传统旅游向新的旅游业态平稳转型。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监督体系

共享经济下的旅游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由B2B(Business to Business,即“商家对商家”商业模式)、 B2C(Business to Consumer,即“商家对顾客”商业模式)向C2B(Customer to Business,本质上是一种顾客与商家的要约)、C2C(Customer to Consumer ,即“顾客对顾客”的商业模式)和O2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线下”的商业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必然要有适应互联网新业态发展所需的法律规制,作为市场监督和法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政府部门,需要对经营主体平台和服务资质进行定期审查,实施责任考核机制,督促其经营全过程。由于传统的旅游经营模式在短期内难以跟上新的商业模式,因此在此转换过程的过渡期可灵活采取不同的监督管理方法,为共享经济下的旅游新业态和传统旅游行业转型留出空间,避免行业监管“一刀切”现象扼杀行业创新和持续发展。总之,建立强有力的市场监督体系,保护行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接下来必须实行的重要内容。

第2篇:旅游共享经济范文

[关键词]主题景区;共生形象;重游意愿;口碑效应;西安曲江

[中田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1―0053―06

1 引言

旅游形象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旅游目的地形象已成为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并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和经营者的关注。从形象构成的区域划分看,旅游形象可以划分为国家、省域、城市和景区4类。伴随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景区主题化发展成为区域旅游竞争力凝结并促使旅游地生命周期延长的发展新趋向。此类发展趋势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深圳锦绣中华主题景区的兴建,在近年来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因此,主题景区被看做是旅游产品的一种组织方式,是围绕一个或一组特定主题对一系列旅游活动、旅游设施和旅游产品的包装和整合。它是在商业利益驱使下,通过大量投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而形成的旅游产品组合。其旅游产品表现形式不仅包括游乐园、主题公园,还包括主题度假区、游憩商业区和历史街区等。

主题景区构成元素的多样化使旅游景区形象构成更加丰富,这种形象源的多元化组成表明共生单元在质参量方面的兼容、在同一共生界面上的自由活动及在同质度或关联度都具有密切的联系,是景区形象构成的共生存在形式。游客对旅游景区共生形象如何理解,该形象会导致游客何种后续行为,该研究结果的产生无疑对旅游景区发展导向具有积极和有效的借鉴意义。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品的核心构成,其形象构成和影响研究的实证研究比较少见,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更未见到主题景区共生形象的研究。

鉴于此,本文根据共生理论,选取西安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的大慈恩寺(历史遗存的唐代寺庙)和大唐芙 蓉园(新建的唐文化主题旅游休闲公园)为实证案例,从游客认知评价角度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填补国内外该项研究的空白,并引起业内人士对该问题的关注。

2 基本概念和研究假设

形象(image)概念的提出始于19世纪50年代中期。旅游目的地形象被定义为个体对某一目的地的信念、想法与印象之总和,是人们对非居住地所持有的印象。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产生两种主要的影响:(1)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决策;(2)旅游决策后行为的行为表现,此类行为表现中包括游客体验程度(旅游目的地经历)、评价(满意度)和未来的行为意图(重游意愿或自发式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推荐)。旅游目的地体验经历可以被看做介于期望和真实体验比较之间的旅行质量感知。但是从以往的研究成果看,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决策后行为的影响往往是被忽视的。相关研究表明,个体如果对某一旅游目的地存在正面的形象感知往往可以促进正面旅游体验的产生,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并形成后续的旅游行为意图。

鉴于上述研究成果及本研究设计,特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

大雁塔旅游形象对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形象生成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H2大唐芙蓉园旅游形象对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形象生成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H3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共生形象对游客重返该景区愿望存在正面的影响作用;

H4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共生形象对游客口头宣传该主题景区有正面的影响作用。

行为意图(behavioral intention)是指任何行为表现的必须过程,也就是行为显现的决定。行为意图主要是个体认知评价或社会压力(主观准则subjective norm)感知的结果。消费者行为意图是消费者在消费后对于产品或企业所可能采取的特定活动或行为倾向,其表现形式一般被划分为口碑传播、重购意图、价格敏感度和消费者抱怨。从该划分标准看,游客重游意图及口头对旅游目的地的传播是典型的消费者行为意图表现形式。相关研究表明,游客重游意图和满意度、旅游服务质量、感知价值、过去的旅游经历、旅游目的地形象及游客不同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这也说明了游客的重游意图是有效预测其外来重游行为的有力工具。

关于口碑效应(WOM)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55年,凯兹(Katz)和拉扎费尔德(Lazarfeld)的研究发现消费者口头对商家的宣传远远高于商家个人推销和广告的效果。旅游业服务产业的特性使游客在消费过程中面对更多的风险知觉。因此,使游客建立正面口碑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游客持有对旅游目的地正面评价时,会称赞该旅游目的地、增加重游几率,并对该旅游目的地产生一定的个体偏好;反之,当游客对旅游目的地负面口碑评价时,不仅会从根本上杜绝该地的重游,同时也会以口碑传播的方式影响自己周围的不同个体和群体,这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及未来的发展会造成重大的损害。另外,游客后续行为意图以口碑效应传播的实证研究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比较少见。鉴于此,提出以下关联假设:

H5大雁塔旅游形象会对游客重游意图产生正面的影响;

H6大唐芙蓉园旅游形象会对游客重游意图产生正面的影响;

H7大雁塔旅游形象会对游客口头宣传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产生正面的影响;

H8大唐芙蓉园旅游形象会对游客口头宣传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产生正面的影响;

H9游客重游意图会直接影响游客口头对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的宣传。

3 研究方法

3,1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紧密围绕上文研究假设结构展开。问卷题目设计基于相关研究结果及本研究中涉及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特征。问卷内容整体设计为5部分:①曲江唐文化主题旅游形象的鲜明性,该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问题(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是否整体凸显了唐文化的风貌;大雁塔和大唐芙蓉园对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形象生成的影响程度);②大雁塔和大唐芙蓉园旅游形象评价,该部分分别设计5个独立问题(景点唐文化主题对游客的吸引力、突出唐文化特点对曲江景区形象的影响、景点周边环境氛围符合唐文化特色、景点唐文化特点的大众认可程度及游客对景点唐文化特点的印象),该研究内容的设计主要根据游旭群和杨杏对旅游地形象评价的分类;③游客 重返该景区的意愿,该问题设计参照首赫等(Seoho)研究设计内容[26j,问题设计为3个(您会重游该景区1次、2次或3次以上);④游客对曲江唐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口头宣传意愿,问题设计为3个(您会将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推荐给您的亲友、您会主动向亲友介绍大雁塔鲜明的唐文化特色、您会介绍给亲友大唐芙蓉园现代设施所显露的唐文化特征);⑤被调查者的社会人口结构特征,包含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等变量。问卷设计内容①一④以李克特5点量表来表示被调查者对每个问题的认可程度,从“非常不赞同(=1)”到“非常赞同(=5);⑤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等为多选一设计。

3,2数据收集和样本说明

问卷调查实施于2008年1~2月,笔者和本课题研究成员通过偶遇抽样(accidental sampling)和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主要在西安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大唐芙蓉园内进行。调查先确定游客已经在大雁塔景区有过游览经历,以便其对两个景区认知比较。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5份,回收率为9l%,排除回答不完全及真实性较低的样本后,最终使用有效样本共计219份,问卷有效率为73%。

本研究的调查样本社会人口结构特征如表1所示。219份样本中,性别是男性的游客为118名(53.88%),女性游客为101名(46.12%);年龄以15-44岁这组人数最多,为186人(84.93%),其他年龄层次的游客数量相对较少;收入方面,以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游客为主,共195人(89.04%);从受教育水平看,大学本科及以上人数最多为177人(80.82%)。

3,3数据分析方法

调查所获得的研究数据分析为两个阶段。首先将调查所获取数据以Excel数据库模式进行录入和初步统计;在此基础上使用SPSS进行问卷信度分析,使用结构方程进行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和假设结果验证。

4 结果和分析

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利用SPSS13.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整体研究问卷的克朗巴哈a值为0.843,各项目克朗巴哈a值为0.845。根据匹德森(Peterson)研究建议,克朗巴哈a值水平在0.6以上为研究数据可使用的最低标准。从本研究的数据结果看,研究数据的信度值已经远远高于0.6的最低接受标准,且信度值较高,该结果保证了后续研究模型的检验(见表2)。

结构方程模型作为一种多元统计技术,产生后得到迅速和普遍的应用,该研究手段作为一种验证性方法,在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领域均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Lisrel 8.54软件对本研究假设模型进行了总体检验,结果见表2。结构方程的检验结果中,通常采用判定系数R2(复平方相关系数:squared multiple correlations)来验证模型的解释能力。根据杜建刚和范秀成的研究结果,R2的可接受值应在0.3以上。从本研究假设模型各项R2分析结果看,其结果基本都在0.3以上,其中有些变量值已经达到0.6以上,说明所建模型具有较清晰的解释力。

另外,假设模型的拟合优度统计指标总体呈现结构模型的整体可接受程度。从表2可以看出,本研究假设模型的x/df=4(建议值20.9);CFI=0.96(建议值CFI>0.9);GFI=0.98(建议值GFI>0.8);AGFI=0.92(建议值AGFI>0.8);RMSEA=0.089(建议值RMSEA

对于研究模型假设结果的检验,主要依据假设变量之间的£值,其可接受标准为t>2从该检验标准可以看出,除了研究假设H7和H8未通过检验外,其余假设均通过检验标准。从景点共生角度对主题景区形象生成的影响看,大雁塔旅游形象对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形象生成(标准化路径系数0.355”,t=5.601)的影响明显高于大唐芙蓉园对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形象生成的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0.259,t=3.951)。该结果说明共生景点中历史文化遗存景点对主题景区形象的生成占主导地位。曲江唐文化主题形象对游客的重游愿望(标准化路径系数0.220”,t=3.328)和口碑宣传该景区(标准化路径系数0.275,t=4.215)有明显的影响。共生景点对游客的重游意愿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其中大雁塔旅游形象对游客的重游意愿(标准化路径系数0.349,t=5.477)的影响明显高于大唐芙蓉园(标准化路径系数0.305,t=4.721)。该结果进一步说明主题景区形象对游客重游意愿的吸引力主要来自历史遗存类景点,此类景点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促使游客重游意愿的产生。游客重返该景区的愿望直接影响游客口头对该景区的宣传,且二者呈现的相关性较高(标准化路径系数0.422,t=6.855)。

表2显示,9个原假设中检验通过的有7个,另外两个假设t值较低,没有通过检验。该研究结果不仅验证了以往多位研究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游客重游意愿之间相互关系的检验,同时,从景点共生角度检验了主题旅游景区内共生景点旅游形象对游客重游意愿及口碑效应的影响。比较有意思的是,主题景区旅游形象可以直接导致游客对该景区的口头宣传,但景区内的景点和游客口碑宣传没有明显的联系,但游客的重游意图却会直接导致游客从口头对该景区的宣传。最后,我们得到了主题景区共生形象对游客重游意图和口碑效应影响的最终模型,如图2所示。

5 研究的基本结论和局限

本研究继承并拓展了以往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成果,将旅游目的地形象以主题景区形象为展示方式,从共生角度将景区内景点和主题景区旅游形象进行关联来研究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和共生景点形象对游客重游意愿和口碑效应(WOM)行为的影响。在以西安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及其内部大雁塔和大唐芙蓉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游客认知评价的实证调查,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启示。

第一,主题景区旅游形象生成主要受景区内共生景点中历史遗存类景点旅游形象的影响,新建同一主题文化公园对主题景区旅游形象生成也有明显影响,但不如历史遗存类景点旅游形象对主题景区旅游形象生成的影响大。该结论对我国有些地区为短时间内促进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而无序开发和建设人造旅游主题景区有一定的负面否定作用。这说明吸引游客到访主要是主题景区内具有高度历史和文化价值内涵的景点。

第二,进一步验证了国外已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的影响理论,证实了旅游目的地形象(主题景区旅游形象和景区内共生景点旅游形象)对游客后续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细化验证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后续行为意图中的重游意愿和口碑效应有着正向的促进关系;进一步拓宽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内容,从景区整体形象和景区内共生景点形象角度检验了其对游客重游意愿及口碑效应(WOM)的影响。

本文作为一项探索性的研究,尽管构建了主题景区共生形象对游客重游意愿和口碑传播意愿(WOM)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科学、系统性的实证检验,所得研究结果对我国旅游研究理论界和旅游开发经营者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与应用方面有所启迪。但是,该研究中还存在某些局限性,有待日后进一步完善。

首先,本研究的相关结论仅针对此次调查数据得出,样本只选择了西安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内大雁塔和大唐芙蓉园有过旅游经历的游客,研究点仅仅以曲江为主,因而该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主题景区旅游形象对游客重游意愿和口碑传播效应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

第3篇:旅游共享经济范文

一、中阿博览会带动宁夏旅游业发展

(一)为中阿旅游的带来新机遇

宁夏回族自治区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中向西开放的中心。宁夏根据自身定位,提出了打造中阿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以中阿博览会为平台和契机,深化与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国家的合作和交流,服务国家总体战略部署,同时为其他省份同阿拉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一个共享平台。办好中阿博览会是建设“开放宁夏”的重要环节,首届博览会签约项目涉及清真食品、基础设施、物流贸易、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签订国外项目51个,其中与阿拉伯国家合作项目31个,这些都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新的成果,同时也给宁夏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以贸促旅游,为把宁夏发展成为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宁夏地处新亚洲大陆桥,国内段中枢地位,是呼包银榆经济区的核心地段,随着中阿博览会的召开,宁夏加速中阿博览会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中阿经贸论坛永久性会址――宁夏国际会议中心的建设。另外,加密国内国际航线航班,实现银川至香港、台湾、麦地那、迪拜、首尔、曼谷直飞。

(二)拓展了中阿旅游的新领域

宁夏的国土面积为6.64万平方公里,2012年总人口为647.19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5.56%,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之后,宁夏旅游局分别与埃及旅游部、摩洛哥旅游部签署了旅游业战略合作协议,宁夏国旅还与埃及WALEED旅游公司签订了共同开辟中国(宁夏)阿拉伯旅游市场协议。

(三)增加了中阿旅游市场的客源,加快了宁夏“走出去”的步伐

宁夏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自治区,宁夏与阿拉伯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广大的回族群众与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有着相同的和相近的生活习俗,全世界57个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拥有16亿人口、2万亿美元的消费市场,是中国海外游客潜在的消费群体。随着中阿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宁夏的国际美誉度再次攀升,势必给宁夏带来更多的旅游经济收入。

二、基于中阿博览会宁夏规范中阿文公示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为地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媒介和联系的工具,而且具有经济功能,为经济发展服务。随着中阿博览会的举办与宁夏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宁夏不仅成为中阿合作的通道,而且也为我国其他省份同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国家的交往与合作提供了平台。因而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友好人士、政客要人、经贸团体机构、商业个人来到宁夏,寻求合作的机遇,互通有无、信息共享、技术转移。规范的中阿文公示语增加了外商对这所城市的信任和文化认同感,也为外宾通行提供了便利的环境,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投资机会。

(二)促进旅游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繁荣

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历史、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迷人的六盘胜景、美丽的塞上江南构成了宁夏旅游资源的六大特色。宁夏广大的回族群众与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有着相同的信仰与生活习俗,人文优势成为宁夏同阿拉伯国家发展旅游业的一大优势,因而规范化的阿文公示语无疑成为城市最美的名片,从而给外宾了解地区经济、文化、政治提供了便利的语言环境,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的有力生产力,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提升城市的国际化形象

规范的公示语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推广标准公示语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旅游的国际形象,有利于成功举办中阿博览会,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发展地方经济。

三、宁夏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现状

宁夏的“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两文一景”(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塞上江南景观)均展示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且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依托“中阿博览会”平台,随着中阿交往合作的深入,宁夏政府重视城市国际形象的构建,机场、城市路标、景点使用中阿双语标识无疑是最好的体现,比如宁夏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沙湖,景区用中英阿三语标识,并配备了规范的阿译景区简介,具体内容如下:“????????????????? ?????????????????????????????????????????????????????????????????????????????????????????????????????????????????????????????????????????????????????????????????????????????????????????????? 109 ?????????- ???????????????.”(沙湖以自然景观为主体,沙、水、苇、鸟、山五大景源有机结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秀丽景观,是一处融江南秀色与塞外壮景于一体的“塞上明珠”。它已成为国内外了解宁夏的重要窗口及在中国西部地区旅游投资的胜地)。”

这些不仅能够体现宁夏对中阿外宣工作的重视,更是表达宁夏政府努力提升地区国际旅游形象的最佳方式。

关于景区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沙波头的景区内,将公共卫生间翻译成“?????????”容易产生歧义,建议翻译成“?????????”,或者译为“???????????”,并且应该使用统一翻译标准,在景区路标的翻译中存在误译、排版错误、拼写错误等问题,这些细节方面应该予以重视并加以规范。

四、规范景区公示语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景区公示语阿译重要性的认识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让人们认识景区标识阿译的重要性。注重景区有文化特色、历史渊源公示语的翻译,提升景区翻译的文化内涵。

(二)提高翻译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文化修养

通过实地调查可以看出,公示语错误可以总结归纳为:用词不当、译名不统一、语言累赘、中式英语、译文与原文意思不对应、文化误解、译体文化背景内涵缺失。公示语的翻译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工作人员的素质,翻译工作人员应了解公示语的功能意义,因而提高译者的语言能力才能使得公示语翻译工作事半功倍。

(三)加强对景区公示语和宣传册的监督管理

要求所有的指示牌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统一安装,对宣传资料印刷品和公示牌的管理,重在监督。可以聘请高校的阿语专家为指导或顾问,监督阿文印刷品及公示牌的制作过程,严格核查,以减少阿语翻译错误。

第4篇:旅游共享经济范文

一、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的供给现状

廊坊地处京津之间,是一座现代的新兴中等城市,其有利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廊坊服务京津的近郊型经济结构。京津均为人口上千万的特大城市,客源多,人员流动大,为廊坊发展京津近郊乡村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廊坊乡村休闲旅游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5处,市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7家,三星级农家乡村酒店1家,星级农家院30家,发展势头凶猛。主要休闲项目有:蔬果采摘、吃农家饭、农庄文化体验等,主要运营模式有永清的“农户+公司”模式、大厂的“生态园+乡村酒店”模式、“农业园+蔬菜种植”模式等。廊坊拥有田园景观、农耕文化、非遗民俗等多种乡村资源,发展潜力巨大,现有农业生态园近70家,规模效应逐渐显现,见下表1。

二、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供给数量较多,质量不高,整体处于低水平运作中

京津市民休闲需求的高质量、多元化,为廊坊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供给多以各类生态园、观光园为主,多数生态园未摆脱观光、采摘的固有模式,项目设计雷同,产品品种单一,创新不足;其次,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如分布于廊坊各县市的桃园、梨园、枣园等景点,不成体系,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另外,虽然有部分生态园加入亲子游,但对亲子游项目产品的深度开发不足,仅加入摇椅、蹦床等活动设施,对农业生态知识普及、农业原生态绘画、农耕活动深度体验等内容的产品数量较少,有待深度挖潜。

(二)产品的休闲性不强,住宿设施不健全,整体经济效益不高

随着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提速,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正在成为现实。交通的便利使旅游者的驻留时间大大缩短。特别是,当旅游产品没有足够吸引力、住宿设施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游客多选择一日游。一日游对旅游接待地而言,不能获得游客长时间逗留而产生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消费,也就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率。廊坊一方面享有地处京津走廊的区位优势,但也面临游客当天往返而造成的低收益。因此,加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化设计,为京津和当地市民提供特色化民宿、为企业提供高标准乡村会所等,吸引和留住旅游者,是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整体效益的关键。

(三)现有旅游交通类型单一,交通设施不完善,交通沿途服务有待提升

随着旅游产品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交通必将成为吸引旅游者观光的重要手段,例如旅游交通观景、欣赏交通、多元化交通工具等。廊坊地处京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目前,廊坊虽有高铁、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等交通设施,但真正能用于和满足京津市民休闲需求的交通设施形式较少。比如,廊坊就缺少绿道、游步道等,多数骑行爱好者不得不得和汽车同行,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几率;且交通绿道、慢行系统、沿途景观、沿线服务产品供给匮乏,使旅游交通仅发挥了交通功能,旅游功能未能充分体现。

(四)主题景观不突出,缺乏核心产品,农耕体验项目潜力不足

目前,廊坊乡村休闲旅游多以生态园为主,主题化、特色化、具有真正视觉冲击效果的地景景观缺乏,除香河万亩荷塘渐成气候外,其他地景景观规模尚小、特色不明显;其次,从廊坊市区及各县市看,现有乡村休闲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化主题性不强,缺乏叫得响的核心产品,对京津市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第三,廊坊地处平原,其平原农耕文化是其特色,但现有农耕体验项目仅仅是农事劳作体验或租种农田,对农耕知识和文化传授、农耕工具展示、耕作全程体验、农耕作物介绍、农田夜间观景及住宿等的开发不足,产品品质不高。

(五)农村乡土特产特色不明显,代表性不强,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农村乡土特产具有纯天然、无污染、绿色健康等特点,是乡村休闲旅游者出游的必购之物。发展乡土特产购物,既可就地取材增加村民收入,又能满足旅游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重点方向。廊坊各县市拥有多种乡土特产,如安次金丝小枣、安次区鸭广梨,三河豆腐丝、蒋福山水蜜桃,永清甜瓜、永清胡记烧鸡,大城里坦薛家窝头、大城金丝小枣、大城鸭梨等,但多数乡土特产各县市均有分布,且特色不明显,加之产品包装简易、销售渠道单一、宣传不到位,使这些乡土特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亟待提高。

(六)民俗节庆活动宣传不到位,产品文化性开发不足,知名度不高

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要想吸引旅游者,仅依靠大尺度地景景观带给旅游者视觉冲击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依靠触动旅游者内心深处的文化感动,引发其共鸣。廊坊尽管没有名山大川,但却拥有二百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廊坊乡村休闲旅游深入发展的文化基础。但从目前非遗项目的旅游开发看,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廊坊本地人对廊坊非遗了解很少,因此口碑宣传更少;其次廊坊现有民俗节庆活动种类多样,如胜芳元宵灯会、安次第什里风筝节等,但知名度高、参与性强的民俗节庆活动不多;第三,由于缺乏深度开发,民俗节庆活动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

三、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产品供给创新模式与策略建议

当前我国旅游需求进入爆炸式增长阶段,而旅游景区、餐饮住宿、线上线下旅行服务、旅游演艺、旅游购物、旅游交通等供给要素与旅游需求不相匹配,各要素组合形成的旅游产品结构不能适应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从廊坊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看,亦存在产品体系、产业结构、运行方式等方面与旅游需求不适应的问题。因此亟待从供给端入手,了解产品供给现状、发现问题、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的供给水平与效率。

(一)产品创新模式

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创新模式以旅游系统六要素为基础,从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提出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重点,既关注各要素的自身发展,又强调系统的整体功能,为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指明方向。产品创新模式见图1。

(二)策略建议

根据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创新模式,提出六大策略建议:

1、发展生态绿色健康农产品,延伸绿色产品加工链条。针对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产品,首先要加大绿色有机健康农产品种植,加强农产品种植过程的监管、监控,建立全程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让京津旅游者吃上放心农产品;其次,针对廊坊桃树、梨树、枣树种植面积大,品种多的特点,延伸产品加工链条,将果实进行酿酒、饮料制作等深加工,实现产品附加值增值,;第三,注重产品种植、加工过程进行旅游包装,将旅游与修学结合起来,使旅游者亲自体验果树种植、修剪、采摘、果实酿酒等全过程,以此吸引旅游者消费。

2、强化乡村民宿的北方特色,提升乡村会所的服务功能。开发具有北方特色的乡村民宿与中高端乡村会所,满足京津市民及企业需求,将成为廊坊乡村休闲游的新亮点。但是,乡村民宿开发要突出北方农家环境特色,如成串的玉米、磨面的磨盘、长长的火炕、宽敞的庭院、个性化的剪纸等,将北方乡村民俗融入乡村民宿,突出文化个性;乡村会所以服务京津企业年会、研讨会及员工休闲度假为主,注重安全卫生、康体健身等设施的建设,提升乡村整体服务功能。

3、规划京津廊慢行系统,发展完善沿途服务。借鉴贵州赤水到仁怀168KM自行车道、游步道的建设经验,规划建设贯穿京、津、廊三地的慢行系统,完善沿途绿带、绿楔、水系建设,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为京津廊市民休闲骑行、徒步提供条件,还可以借鉴法国、德国公共自行车道建设经验,在沿途设置游客休息站,提供休息、用餐、维修等便民服务,既能满足骑行、徒步者需求,又能为沿途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可谓一举多得,更好地满足京津旅游者的需要。

4、建设大尺度自然生态景观,丰富平原农耕文化体验。首先,对部分小的生态园进行规划整合,每个县市区规划一到两个规模较大的生态园,不同生态园之间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使之实现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其次,构建大尺度地景景观,要注重规模效应和深度开发。例如,对旧州镇百年梨园、葛渔城千亩桃园、文安县森林湿地、永定河故道观光等自然生态景观统一规划,进行功能整合,如桃园的文化功能、湿地的教育功能等;第三,深度开发农耕体验项目,如对农耕知识传授、农耕工具展示、耕作全程体验、农耕作物介绍、农田夜间观景及住宿等,加深农耕体验,延长停留时间,吸引旅游消费。

第5篇:旅游共享经济范文

成立“旅游委”不只是机构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产业定位和发展理念的转变,跨部门的统筹联动其实质是释放旅游生产力,实现共赢共享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5月19日,2011年“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北京)启动仪式在天坛祈年殿前隆重举行。设立这个节日,既表明国家对旅游产业的重视,也意味着国家对旅游活动的支持和对全民参与旅游活动的一种倡导和鼓励。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产业每多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增加4.3元。旅游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202吨标准煤/万元,仅为工业的十一分之一。以旅游业为抓手转变发展方式,通过部门联动实现产业共享共赢,已经成为北京的现实选择。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服务业调整升级,将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2011年上半年北京共接待旅游者9377万人次,同比增长12.8%;实现旅游总收入1428亿元,同比增长11.4%;旅游购物与餐饮消费777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1%;北京旅游产业对首都经济贡献率稳步增强。市旅游委副主任曹鹏程用这样一组数据表达了旅游委正在努力实现的三个转变:从发展旅游事业向开拓旅游产业转变、从社会发展配角向战略产业主角转变、从单一部门推动向部门综合联动转变。

据测算,旅游产业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交通、餐饮、住宿、商业、通信等领域的110多个相关产业发展。吃、住、行、游、娱、购,如此紧密的产业关联度和庞大的产业群依靠任何单一政府职能部门来推动促进和监督管理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曹鹏程介绍,市旅游委成立后正在筹划健全两个协调机制。一是首都旅游产业统筹协调机制,主要是建立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中央在京部门、单位、大型国企的相关协调,在统筹资源、开发商品、创新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二是政府部门决策协调联动机制,主要是会同园林、绿化、文化、文物、水务、商务、规划、国土、建设、交通、税务、统计等多部门,相互衔接决策联动。目的是通过体制创新的制度安排,使政府和市场各归其位,更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旅游资源的作用。

旅游或者说释放旅游生产力不仅仅是旅游部门的事情,它已经成为政府各职能部门携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共赢共享的应有之义。

让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文化、旅游、市场的三位一体,实现了区域内旅游合作的共赢共享

在市旅游委的官方微博上,每天都在向全世界讲述着古老而美丽的“北京故事”。免费旅游手机报也每周两次向手机用户介绍最新旅游信息……文化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正如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指出的那样: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者结合才能“让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刚刚结束欧洲七国游的张老夫妇也深有同感:“旅游游的是文化,是对各种不同文化的感受和领悟,旅游促进了不同文化间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

作为通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旅游合作既是旅游市场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方追求的共赢共享目标。区域合作旅游首先要求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其次是其旅游资源在同源性的基础上具备差异性。其实质是“旅游线路统筹”问题。当前,区域旅游发展的现状普遍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就旅游发展旅游,注重景区景点“点状”(或“板块”状)开发。但随着旅游业因其具有扩大需求、调整结构、解决就业、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开放、传播文化等综合的经济功能和广泛的社会功能而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人们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产品作为以景区景点为核心吸引物,以线路为纽带,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综合性(或组合性)服务产品,必须实现旅游产业各种资源、各个要素的优化配置,打造无障碍旅游区,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效能和综合竞争力。也就是要实现三个无障碍和五个共享:即交通无障碍、服务无障碍、投诉无障碍及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品牌共享和信息共享。具体到北京,就是要实现旅游资源多样化、服务便利化、管理精细化、市场国际化,立足区域合作共赢发展,着力打造集聚优势。让“大旅游”成为首都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曹鹏程认为,这是各部门倾力协作实现共享共赢发展的基础。

从开放市场、减少障碍到旅游标准化,从政府的一厢情愿到游客的“一机在手,游遍世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大发展将实现各方的共赢共享

新世纪以来,国民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扩张,这就要求旅游业要建立起能够满足广大游客多元化旅游需求的能力和机制。

2003年7月,上海、杭州等15个城市签署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提出要建设中国第一个跨省市的无障碍旅游区。2008年12月,北京市倡导实施“9+10”区域旅游协作,推动与环渤海地区5省(市)、环北京4省(区)和10个国内热点旅游城市的深度合作。2011年7月,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正式启动四省七市 “一证游”区域旅游合作活动……

长期以来,各地旅游规划与发展主要着眼于本行政区的范围之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仅成为一种形式上的链接,没有形成优质的产品组合和高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谈及欧洲七国游之行,种种便利和开放政策让张老夫妇津津乐道。谈及正在兴起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合作,他们认为:开放市场、减少障碍,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政策宽松、交通畅顺、互惠互利、服务满意的旅游大环境是主线。旅游标准化是支撑,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的能力和机制,是保障。

第6篇:旅游共享经济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5802

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是指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的湖南省三市州(张家界市、怀化市、湘西自治州)、湖北恩施自治州、重庆一区(黔江区)五县(武隆、石柱、彭水、秀山、酉阳)和贵州铜仁地区,该地理区位内自然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的区域基本包含在内。从行政区划、自然地理、民族特色、经济发展以及资源条件上综合考究,武陵山绵延区域内湖北省宜昌市二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湖南省常德市一县(石门县)、邵阳市或其中相邻的部分县(如绥宁县、城步县等)、贵州省黔东南州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也可并入到其规划范围之内,基于其空间属性的同类性,以上区域统称为“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

1研究旅游供应链特征及意义

旅游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研究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就开始了,到上世纪90年代时主要焦点集中在企业的横向与纵向联合的研究上,这比旅游供应链的理论研究要早得多。旅游供应链的概念于90年代被正式提出后,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国外学者关于旅游供应链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维持、旅行社在供应链中的作用上。而国内关于旅游供应链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

旅游供应链研究的意义在于完善学科建设。如果说供应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话,那么旅游供应链则是与旅游业相伴而生的,从这层意义上讲,旅游业发展的实质就是旅游供应链的发展。旅游产品综合性的属性制约了旅游供应链的存在和形成。旅游供应链是旅游业的本质特征,与旅游业相伴而生,因此加强旅游供应链的研究,从旅游业的本质特征入手进行研究,对优化旅游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另外,由于中国旅游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旅游产业链整合程度低、效率不高;供应链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控制力较弱;旅游企业难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旅游供应链各企业之间对抗较多、合作不够。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来讲,研究旅游供应链也是显得十分必要。旅游供应链研究的主要目的和首要意义就在于通过理论研究来指导旅游供应链的实践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供应系统存在的问题。

2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旅游现状

2.1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经济状况

武陵山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主线,以土家、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湘鄂渝黔四个省(市)毗邻地区,其范围包括湖北省恩施州、长阳县、五峰县,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重庆市黔江区、酉阳县、秀山县、彭水县、石柱县,贵州省侗仁地区及遵义市的道真、务川、正安、凤冈县,共4个省(市),7个地区、市(州)、52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国土总面积达15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数约3000多万人,其中白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居民占该地区总人口的63%。武陵山区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面积大、人口众多的“老少边穷”少数民族聚居区,被列入国家“八七”扶贫计划中重点扶持的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成为国家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交叉带。

2.2旅游交通网络体系严重制约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恩施仅有通乡油路931km,省级出口路和经济断头路308km,通村油路(水泥路)5891km,虽全部乡镇都通了油路,但仍有716个村基本不通公路,占总数的25.5%;其中75个村(占总数的3%)完全不通路,另有641个村(占总数的22.5%)只有毛坯路,而且路宽不足3.5米。全州境内行政村公路通达率仅只74.5%,通畅率低到只有52.3%。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山势崎岖,恩施州只有48.59%的村庄通机动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机动车的重点贫困村数量仅只全部自然村数的37.55%。如果出现暴雨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那么就极易发生交通中断和车辆受阻的情况。由此可见,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的滞后会严重制约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2.3重视了旅游供应链建设工作,旅游经济就得到了跨越发展

以张家界市旅游供应链(Tourism Supply Chains,TSC)发展为例,根据国家旅游局批准,该市于2010年12月被设立为首批“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11年,国务院批准同意张家界航空口岸扩大对外国籍飞机开放。2010年,张家界市旅游景点接待人数2404.82万人次,增长24.7%;境外游客达到148.83万人次,增长84.5%。实现旅游总收入125.319亿元,增长25.1%。张家界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第一个森林公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湖南旅游龙头等旅游品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张家界市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完善,旅游接待能力也得到明显的增强,旅游资源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湖南凤凰的旅游供应链建设成绩斐然:凤凰县地处湖南西部边缘,全县总面积1,758.5平方公里,辖9个建制镇22个乡344个行政村,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以苗族为主。凤凰旅游部门高效整合了“食、住、行、游、娱、购”六要素,旅游产业从2002年2300万的旅游收入,到2007年的17个亿,用了6年的时间,增长了66倍,直接解决了2.5万人的就业问题,凤凰古城成为了全国的17个旅游强县。2014年,凤凰景区(点)接待游客956.18万人次,旅游收入80.98万元,均比上年增长15.2%与24.51%。

湖南张家界市、凤凰县的旅游发展情况说明了:旅游业供应链的本质特征体现了旅游活动开展的跨地域性、旅游行业协调性和旅游企业合作性三大特点。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各地区、各相关行业和各企业的协调与配合是旅游者顺利完成全部旅游行程的前提基础。因此,可以说旅游业的成长是伴随着供应链的完善和优化而发展起来的。没有旅游供应链的建设与重构,就没有旅游业的进步和发展。

3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旅游供应链的完善措施

3.1建立大武陵旅游圈一体化市场体系

由于区域内交通不便以及各自为政的传统观念的存在,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合作程度不高,客源共享与旅游企业整体协作的优势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因此,要以“大旅游大产业”的思想为指导,破除行政壁垒和行业障碍,建立大武陵旅游圈一体化市场体系,协调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关系,联合开发旅游资源,精心策划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制定区域整体旅游形象标识和主题宣传口号,实现客源共享和企业互联互通,培育区域无障碍旅游一体化市场,打造我国内陆腹地最富于民族风情的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

3.2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

旅游供应链的流畅运行是以各节点企业之间高效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为基础的。因此,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应深刻认识到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加强彼此间的信任体系建设;利用信息激励、价格激励和订单激励等方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各旅游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优势,增加供应链企业的整体效益,避免产生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供应链各成员企业间应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旅游信息共享平台,经常就旅游接待计划、客源市场变化趋势、旅游行业政策等信息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实现信息准确高效的传递;合理设定信息共享级别和访问权限,允许供应链成员企业正常登陆访问,但拒绝非成员企业获取任何信息。

3.3构建旅游企业供应链战略联盟

旅游业是一个包含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业态的综合型产业,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更是离不开旅游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通力合作。然而目前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的旅行社、景区、酒店、旅游车船公司等旅游企业“散、小、弱、差”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只有加快构建旅游企业供应链战略联盟,企业才能快速相应旅游市场的需求,达到资源的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切实提高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收益水平,提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共同抵御国内外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

第7篇:旅游共享经济范文

关键词:辽宁 区域旅游 一体化合作 途径

本文是辽宁省社科联咨政建言课题:辽宁旅游区域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2015lslzz-08 )的研究成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愈激烈,旅游区域一体化合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快速发展,辽宁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13年占到全省GDP的17.2%,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了道路交通、住宿餐饮、商贸和文化娱乐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有机融合。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辽宁旅游业发展还建立在对资源粗放利用的基础上,经济效益不高,资源破坏严重,产业整体实力不强,特别是目前一些行政区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分割现象,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结果大大削弱了区域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区域旅游合作具有整合内部资源和市场,避免盲目开发和无序竞争造成的损失,实现各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旅游产业整体实力,改善区域旅游形象等作用,因此,根据全省旅游业发展战略目标,加快辽宁旅游区域一体化进程,成为辽宁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辽宁旅游区域一体化合作的意义

旅游区域一体化合作是指将区域内部各行政区看作一个整体,按照效益与效率优先的原则,对区域旅游资源配置和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实现资源、市场、品牌和公共服务等的共享,形成整体的合力,以达到区域旅游产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最大化,即1+1>2的效果,实现合作方的双赢或多赢。

辽宁旅游区域一体化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益于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益。辽宁旅游区域一体化合作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构建区域旅游大系统,通过旅游要素的全面整合、产品优化组合,达到资源及市场互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效果,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规模效益。其次,有益于提升辽宁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区域资源整体开发与营销,克服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等弊端,避免由于产品的同质化及重复销售而导致的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有利于各地区之间旅游资源、产品、服务及社会文明等旅游相关要素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较强的区域整体竞争能力,确保在激烈的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第三,有利于辽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重化工业比重仍然较大,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发展能够带动相关的交通、住宿、餐饮、金融保险、商业流通、环保绿化、通信等产业的发展,对推动辽宁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辽宁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赢,增强区域旅游产业整体实力与竞争力,实现“1+1>2”的效果,促进辽宁旅游业跨越发展,进而推动辽宁经济的全面振兴。

二、辽宁旅游区域一体化合作现状分析

(一)辽宁旅游区域一体化合作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的主导下,辽宁旅游区域合作也在逐步推进。目前、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一体化合作等已经取得一定进展。

以沈阳为首的沈阳经济区率先迈出了旅游区域一体化合作的步伐。早在2004年1月,辽宁中部7城市就达成了构建沈阳旅游圈的共识。按照“整合资源、共创品牌、互利互惠、相互促进”的合作原则,初步构建了7城市旅游合作的基本框架,确定了区域旅游的发展目标。2007年8月正式签署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出海产业大道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提出要联办和组团参加旅游展会,培育和挖掘共同的客源市场,加强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网络的相互链接,逐步实现无障碍旅游。沈阳经济区成立后,辽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13〕43号),明确提出 “加快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把沈阳经济区打造成为东北亚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2014年8月,沈阳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建设情况的报告》,并对进一步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建设进程,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目前沈阳正在加快沈抚、沈本、沈铁、沈阜、沈辽鞍海5条城际连接带休闲旅游产业建设,同时作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旅游集散中心,沈阳经济区旅游集散中心已正式运营。

另一个区域联合体――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旅游一体化合作也在逐步开展。2006年,辽宁省政府在“五点一线”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构想。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从“五点一线”扩展为“一核、一轴、两翼”,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2011年10月,在朝阳共同签订了《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旅游一体化合作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共同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强对外联合促销、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客源市场整合、建立旅游投诉受理联动机制等,共同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除了上述两大经济联合体外,相邻城市之间的旅游一体化合作也随着区域合作的深化而开展。其中,进展较为迅速的有沈抚、沈本旅游一体化合作。2007年8月,签订了《沈本一体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而沈阳与抚顺之间由于地缘关系早已开展旅游合作。特别是2009年签订了沈抚旅游一体化合作协议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拓展。

总之,目前辽宁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在旅游协作会议制度、信息交流、线路整合、交通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推动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促进了辽宁旅游业协调发展,初步达到了双赢及共赢的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辽宁各城市为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进行了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总体看,目前辽宁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程度仍然较低,且存在以下问题:

1、合作意识不强,缺乏大局观念

由于旅游发展目标和经济实力的差异,以及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一些地区对一体化合作的态度不够正面积极,未能站在辽宁旅游业发展整体的角度考虑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而过多关注本地区的利益,因此,在合作中地区间利益协调始终存在巨大的障碍,导致景区景点近距离重复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分割开发利用等现象屡禁不止,使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无法实现有效的合作共赢,虽然目前对此已经有所反思,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组织建设滞后,政府协调不力

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的目标是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在合作中会涉及到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这就需要政府行政力量的干预。而目前辽宁尚未建立相应的辽宁区域旅游一体化领导协调机构,尚未明确规定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是哪一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导致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各地区缺少一体化合作的目标和动力,整体规划和投入都存在较大差距,在旅游发展上依然是各自为政。

3、流于形式,深层次合作不够

辽宁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签订了一些合作协议,但形式上较多,缺乏实质性内容。目前已进行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多数停留在信息共享、联合促销、旅游线路的整合等低层次和初级合作上,而缺乏产品、企业、政策等深层次合作,特别是资金、人才等要素市场开放尚未提上议事日程。这种浅层次的区域旅游合作,无法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难以产生整体的合力。

三、推进辽宁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的途径

(一)完善组织机构,创新管理体制

首先,辽宁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需要健全的组织保障。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区域旅游合作事宜。例如,成立辽宁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协调委员会,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成员包括14城市主管旅游工作的副市长,由主管副省长担任主任,行使旅游合作协调管理职能,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合作事宜,对区域之间的矛盾进行调节和仲裁。另外,为了推动合作的开展,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考虑将区域旅游合作与领导政绩考核挂钩等。其次,创新管理体制,成立辽宁省旅游委,增加旅游行政部门职能,改变资源多头管理,协调不力的局面。深化国有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对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为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

旅游资源共同开发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的重要内容。应对全省重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根据资源特色和区域旅游的主题,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并整合各种旅游要素,打造区域核心产品,形成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特别要深入挖掘辽宁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强化旅游衍生产品的开发,并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增强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通过对各级各类资源的综合开发,实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功能区、线路和复合型旅游产品,以及特色鲜明、功能合理的区域旅游产品网络,达到合力互补,资源共享与高效利用的目标。

(三)积极推进旅游市场一体化

区域旅游一体化离不开市场一体化。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需要打破各种形式的地区封锁,相互开放市场,逐步改变目前市场分割的局面,最终建立统一的区域旅游市场,即无障碍市场,使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目前,除了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内部的市场一体化外,还应加快相邻地区之间、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市场一体化进程。例如,各地区企业之间通过达成价格协议,互给对方的旅行社打折及优惠,相关景区也可实行价格优惠的套票、联票等;实行企业联合经营,如将旅游景区联合经营、旅游社联合经营等,同时,继续加强行业管理,改善市场交易环境,维护公平竞争,以确保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实施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

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有利于打破部门和地区封锁,使区域旅游资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实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应整合国有旅游资源,成立国有控股的辽宁旅游集团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酒店、景区、旅行社、旅游商品开发、旅游交通等领域,并加快国有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收民营资本、外商资本,同时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打通融资渠道,壮大企业规模,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打造区域旅游企业航母。另外,可通过政策引导一些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低下的国有工业企业向旅游产品研发设计、旅游装备制造、旅游交通、旅游纪念品生产等领域转型,借助于其原有的资本和品牌,引入国内外知名的旅游企业进行战略投资入股,强强联合,打造辽宁旅游领军型企业。同时要努力加强各企业集团之间的交流,深化合作,以期达到共赢的目标。

(五)实施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

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条件。一是实施旅游交通一体化,实现全省各城市的无缝对接,实现全省无障碍旅游。同时加快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增设旅游集散网点,完善集散中心咨询、预定、乘车等服务功能。另外,在主要城市开通观光巴士,完善现有旅游观光巴士的服务质量和旅游线路,同时完善交通标识和自驾游服务体系。二是实施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一体化。结合目前开展的智慧旅游建设,完善区域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旅游信息网站、旅游服务热线及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建设,形成以旅游信息网站为核心的在线信息服务系统、以旅游服务热线为核心的声讯服务系统以及以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现场咨询服务系统相结合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旅游服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凌美琦.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研究[J].学理论,2011(20)

[2]张补宏;韩俊刚.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机制创新探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6)

[3]朱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态势、重点领域和合作机制[C].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4]任铁斌.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推动辽宁旅游产业经济快速发展――访辽宁省旅游局局长郝春荣[EB/OL] ,2014-05-21

第8篇:旅游共享经济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旅游业;管理

0引言

随着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旅游产业作为综合性极强的产业,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旅游产业不是直接进行生活资料生产的企业,而是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陶冶情操、学习知识的一种与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企业。因此旅游产业会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可能在以前人们只是把旅游作为欣赏风景的途径,而现在人们会把旅游当作工作的放松,当作一种享受,那么那种快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已经不再适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它对21世纪的旅游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旅游产业在经济时代还依然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就必须从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使企业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潮流,使管理发生变革。

1知识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The Knowledge Economy)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现行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虽然也离不开知识,但总的说来,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即以物质为基础。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知识经济的基础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生产率,即创新能力。只有信息共享,并与人的认知能力――智能相结合,才能高效率地产生新的知识。所以,知识经济的概念,更突出人的大脑,人的智能。反过来,人的智能,只有在信息共享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产生新的知识。所以,信息革命――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信息共享,高效率地产生新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就是说,信息革命,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国际上,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经济,往往还同时使用。

2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旅游企业存在的问题

2.1环境变化

首先是企业内部环境发生变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包括企业内部都在逐渐以网络为主,无论是财务的各种报表还是信息的传递都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络进行传递,信息可以一时间在企业内部进行流传,大大减少了因传递信息等浪费的时间,因此企业金字塔形的管理模式也正面临着改变。

其次是企业外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不仅量大而且变化快,一时间网络上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如何能甄别、筛选到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企业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和对于信息的敏锐度。

过去我国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然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旅游业逐渐有了自己的网络,这就为我国旅游企业带来了机遇。

2.2竞争焦点的变化

我国的旅游产品大多有形式类似、模式单一的特点,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人们的需求不同,就需要不同的旅游方式去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制作符合不同人需要的旅游产品成为了旅游企业竞争的焦点。同时由于网络的出现,销售模式和宣传方式也有了极大地不同。比如现在出现的携程网、途牛网都是比较成熟的有关旅游的网络企业,这些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在网上查找到不同的旅游模式,解决了一家家咨询旅行社的麻烦,同时,其网络宣传模式也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人群,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需产品好,才能吸引顾客,否则宣传的再好,也不会有人认同。

2.3企业战略的调整

在投资战略上,企业过去以投资设备为主向投资人才、投资知识为主转变,21世纪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人才能够开发出更多符合需要的旅游产品,以达到产品的创新,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在竞争战略上,企业应该以知识竞争为主,只有将知识量作为旅游产品的关键,才具有竞争优势,目前的旅游市场产品类型单一,容易受人模仿,因此谁能研究出新颖的旅游模式谁就能占领市场;在未来发展上,企业以投资知识为主,因为具有知识的企业才能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长期在旅游企业中保持屹立不败的地位。

3知识经济条件下外国旅游企业发生的变革

3.1“全球化”的管理意识

旅游本身属于一个异地化的消费,这一特点决定了旅游企业需要成为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产业。因此旅游企业应该建立跨国企业,面向全球的人们,通过信息的交流,进行信息的分享;同时进行多元化的文化管理,旅游本身就是对文化的学习,因此企业需要能够容纳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尊重不同的文化。企业的员工也应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不同地区的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和了解不同的文化,从而成为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企业,允许有文化差异的存在。

3.2“智力化”的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增长为前提和基础的。一个企业发展得好坏取决于其知识资本,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足够的知识,那么这个企业就无法以包容的心态看世界,不能不断的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现如今企业更加重视企业品牌资产、人力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企业文化资产这些无形的知识资本,在这方面一些知名的企业都非常的重视,不断地引进人才为企业服务。

3.3“网络化”的组织管理

知R经济时代下,旅游企业的组织管理也在发生变化,现在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进行销售和宣传,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发生变化,形成适应企业管理的组织模式。网络宣传和销售模式使得企业更加节省了成本和时间,极大地方便了旅游需求者。但是如果在网络上销售的产品都大同小异,就会造成消费者选择困难,因此旅游产品无论用何种方式销售都需要其自身能够具有创新,有一定的特色,有不同的市场定位,才能吸引到不同的群众。

3.4“可持续”的生态管理

随着旅游产品的创新,出游人数的增多,生态环境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出行,就会对旅游景点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垃圾增多,各种污染随之到来。旅游企业应该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保护了生态环境才能保证旅游的长期发展,否则没有了景点就没有旅游这个行业了。近年来为了吸引旅游者,很多企业推出了南极、北极游,高山、深海游,这些人为的开放旅游无疑都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企业应该在发展的同时尊重环境、保护环境。

3.5“竞争化”的人才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创造巨大的财富,因此人才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有效的激励能够使人才更具有动力,比如通过赋予人才更大的责任,让其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份子能够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有价值的东西。有时也应给予其一定的压力,使压力转换为动力,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自己的价值。

4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旅游企业变革的策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在全球知识、经济、信息一体化下,国外大企业集团正以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进攻中国市场,我国的旅游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4.1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建立旅游网络信息

现如今旅游不仅仅是为了欣赏风景,其中还要学习当地的文化知识。因此知识能够大大地增加旅游产品的价值。目前我国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去交流和分享各地的旅游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旅游产品的共享,这样不仅能够极大地方便群众,还能够有效地节省管理成本。我国的旅游信息网络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与国外相比较还是相差较远,因此我国还需要大力开发网络,使得其更加完善,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4.2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应该学会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如今各大型企业都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人力成本成为企业竞争中一项重要成本,如何能够管理好和运用好这些人才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心。人才的管理使得人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目标,激励人才的创新能力,发掘出更加具有价值的产品,以此激励员工,发挥其在企业中应有的作用。

4.3建立企业形象。重视品牌效应

旅游业非常注重口碑的P联效应,一个企业的口碑如何,决定着其是否能够在市场生存下去。目前我国企业存在产品单一,效仿严重等不良现象,都是其缺乏自己的核心产品,没有在旅游产品中加入知识的因素,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拿起知识产权这一武器去武装自己的旅游产品,使其成为具有特色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4.4建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一个企业的文化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旅游行业本身是文化产业,所以旅游公司必须自身就注重文化氛围的建立,使其既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又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能够使得员工自愿地与公司、与同事合作,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产品,反之则员工生活在闭塞的环境中,不愿意与其他员工交流,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这样的企业众所周知是难以向前发展的。所以,企业需要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以促进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9篇:旅游共享经济范文

>> 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与广西贸易结构优化研究 广西领跑泛北部湾开发 抓住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良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战略研究 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WOT分析 加强北部湾港口建设 推动区域贸易便利化 北部湾经济圈下广西沿海港口的整合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的发展障碍与对策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现状\问题及对策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的SWOT组合战略分析 广西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 论述北部湾港口物流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协同物流在北部湾区域物流的应用研究 东盟媒体关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着力点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泛北部湾背景下高职院校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物流产业对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全域旅游视角下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策略探究 广西北部湾中小企业物流金融服务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陈文玲:国内物流发展存在四大问题[EB/OL]. http://.cn/xsyj/201203/22/180212.shtml.

[4] 彭汝佳. 我国沿海港口物流水平影响对外贸易实证研究[D].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