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呼吸道感染防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道感染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道感染防治

第1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一、了解发病原因。小儿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且易发生肺炎(肺炎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科“四病”之一)。它除了与小儿的生理特点、免疫特点有关外,还与小儿的健康状况(如难产、有窒息和羊水吸入的新生儿)、护理不当、喂养不科学等原因有关。

二、早期识别病情变化。要密切观察呼吸情况。急性呼吸道感染分上呼吸道感染与肺炎两大类。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虽然很高,但绝大多数为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见,由病毒或病菌而引起,一般经治疗与护理3~5天便可痊愈。一旦感染涉及扁桃体、中耳等部位,发热及全身症状会加重,病情会延长。严重时会发展成肺炎,危及生命。目前,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小儿肺炎的治愈率已很高,但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这里特别要向家长们提醒的是,呼吸加快是小儿肺炎的主要表现。呼吸加快是:小儿安静时(2个月内小婴儿,每分钟呼吸次数大于或等于60次;2~12个月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大于或等于50次;1~5岁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大于或等于40次时),提示有轻度肺炎,应及时去医院诊治,服用抗生素,两天后仍需复诊。若在呼吸加快的同时出现持续发烧,喘鸣,胸凹陷(呼气时胸壁下部下陷)说明肺炎已较严重,应立即去医院住院治疗。在去医院前最好先用一次抗生素。当小儿除上述情况外,还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或不易唤醒、拒食、惊厥、不能喝水,一喝就呛咳,或安静时出现喉喘鸣,口唇、指甲发绀,都说明有重度肺炎,应立即送医院抢救,在送医院前要服用一次抗生素。此时,对上述的易感儿童、2个月内的小婴儿,一旦发现呼吸道感染,均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三、做好家庭护理。上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为病毒感染,一般加强护理及对症治疗,3~5天即可痊愈。

(1)一般护理环境要安静、整洁,对患儿要耐心,使其精神愉快。室内空气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一定的温度(20℃左右)和湿度(相对湿度60%为宜),衣着不宜过多,小婴儿包裹不宜太紧,否则不利于呼吸;可经常将小婴儿抱起、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

(2)对症处理发热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时很普遍。处理方法应根据热度的高低而异。对高热(39℃以上)需要用退热药退热,家长可按医嘱给患儿服用。通常是每6小时1次,直到热退。发热38℃~39℃之间,只需增加患儿进水量,少穿衣服,少盖被,小婴儿解开包被降温,不必服用退热药。对新生儿更不宜用退热药。对鼻塞有碍呼吸或吸奶时,可在喂奶前用0.1%~1%麻黄素滴鼻来缓解鼻塞。有分泌物堵塞时,可用小块消毒棉栓清除,对于厚粘液聚积,可先滴人生理盐水,使粘质变软而清除。对咳嗽及咽痛,可喂开水或糖水以缓解咽痛,润喉止咳。

(3)多饮水

要少量多次饮水,也可饮淡果汁,以补充体内因发烧、呼吸加快造成的水分损失,避免引起脱水,使病情加重。另外,补充水分尚有降温,稀释痰液,使痰液易于咳出的作用。

(4)饮食调理对母乳喂养者可继续哺喂,勿另限制;对已断奶的应鼓励少量多次地进食,维持足够的进食量。食物可选择易消化的牛奶、蒸蛋、米汤、果汁、稀饭、烂面条为宜,不使患儿因病体重减轻。对在急性期因饮食减少而体重下降者,在恢复期间食欲好转后应额外补充食物,加一次点心或加一餐以弥补生病期间的损失,使体重很快恢复原状。

四、加强预防,针对发病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积极锻炼让孩子从小利用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锻炼身体非常重要。如经常进行户外活动,晒太阳,做体育活动,开窗睡眠,勤洗澡等都是简单易行的方法,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增强体质及抵抗寒冷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

(2)加强营养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大量抗体,对小婴儿有保护作用。当婴儿4个月后要及时添加辅食,补充母乳的不足,断奶后应提倡平衡膳食,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及维生素A。对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等应及时纠正。

第2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因其反复发作而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与身心健康。笔者采用伏九膏穴位贴敷防治RRTI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4年7月-2006年2月在本院门诊参加贴敷登记的RRTI患儿240例,其中男132例,女108例;年龄3~12岁,平均(5.30±1.35)岁;总病程0.9~4.5年,平均(2.81±1.22)年;发病次数7~12次/年,平均(9.32±2.03)次/年;发病时病期7~21 d/次,平均(12.21±2.12)d/次。全部病例均符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且贴敷期间患儿均处于症状缓解期、无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及皮肤破损者。

2 治疗方法

取双侧定喘、肺俞、膏肓,以伏九膏(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等按一定比例研成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制成药饼,置于3 cm×3 cm大小纱布上,中间点适量麝香制成,本院制剂室提供)于每年的三伏、三九天进行穴位贴敷,现用现配。夏季入伏日起,每10 d贴1次,计3次;冬季入九日起,每9 d贴1次,计3次。每次贴0.5~2 h,视患儿皮肤腠理厚薄而定。连续贴3年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贴敷后皮肤有色素沉着为正常现象;皮肤无反应并不影响疗效,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过敏或瘢痕体质,或既往用药时局部出现水泡者,用药后有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局部出现少量小水泡,严禁抓挠,一般无需处理;水泡较多可外涂龙胆紫。贴敷期间忌食生冷、海鲜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呼吸道感染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及病情程度。

4 评定标准

4.1 病情分级标准

①发病次数:0级为无发病;Ⅰ级为平均每月发病<1次;

Ⅱ级为平均每月发病1~2次;Ⅲ级为平均每月发病>2次。②发作期病程:Ⅰ级为每次发病<5 d;Ⅱ级为每次发病5~10 d;Ⅲ级为每次发病>10 d。③病情:Ⅰ级为上呼吸道感染;Ⅱ级为支气管炎;Ⅲ级为肺炎。

4.2 疗效标准

①不再发病或发病次数减少Ⅰ级以上;②病程缩短Ⅰ级以上;③病情减轻Ⅰ级以上。显效为具备上述评定条件第一项,并同时具备其余任何1项以上者;有效为具备上述评定条件3项中任何1~2项者;无效为上述3项均不具备。

5 结果

5.1 临床总体疗效

疗程结束后,240例患儿中显效121例(50.42%),有效96例(40.00%),无效23例(9.58%),总有效率90.42%。

5.2 总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显示,总病程在2年以下的疗效较好,2年以上者随着总病程的延长,患者的总有效率呈下降趋势,但经统计学处理,总病程在2~3年和3年以上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不同病程RRTI患儿临床疗效比较(略)

5.3 贴敷治疗年限与疗效的关系

240例RRTI患儿完成3年的贴敷治疗,其中132例患儿贴敷时间超过3年,结果表明,治疗年限越长,疗效越好。见表2。表2 RRTI患儿治疗年限与疗效的关系(略)

5.4 治疗前后感染次数、发作时间比较

治疗后呼吸道感染次数及发作时间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3 240例RRTI患儿感染次数、发作时间治疗前后比较(略)

6 讨论

RRTI属中医“咳嗽”、“喘证”等范畴。本病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造成屡感外邪,邪毒久恋,稍愈又作,往复不已之势,正与邪的消长变化,导致本病反复发作。故本病的发生,不在邪实而在于正虚。治疗时,急性期祛邪为主,迁延期扶正祛邪,恢复期当固本为要,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达到减轻病痛、减少发作的目的。笔者采用伏九膏穴位贴敷防治RRTI是以“急者治标,缓者治本”、“冬病夏治,夏病冬防”、“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理论为依据,取每年的夏季三伏、冬季三九进行穴位贴敷治疗,以固本扶正,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RRTI以阳气不足之虚寒证多见,根据“寒者热之”的原理,伏九膏所用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以祛除肺中寒饮伏邪。其中白芥子温化伏痰、宣通肺气;甘遂苦寒逐饮利大肠以宣通肺气;延胡索辛散温通、活血利肺气;细辛、生姜温散透达而宣肺;麝香辛香走窜、开窍通络以利药物吸收。而所选腧穴为双侧的肺俞、膏肓、定喘,其中肺俞、膏肓可散寒邪、补肺气,定喘可利肺气而止咳平喘。

每年夏季三伏进行穴位贴敷,其作用机制为在人体阳气处于1年中最盛之际,借助自然界阳气最旺之时,两阳相加以彻底根除体内寒凝之邪,扶正固本,以防疾病反复发作;而冬季三九期间气候寒冷,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此时应用温热药物对穴位予以适当刺激,是对人体阳气的补充与促进,是对本病治疗的延续。

穴位敷贴疗法属中医外治法范畴。一方面通过药物的间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节阴阳平衡,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状的目的;另一方面即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于相应的穴位之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穴位敷贴本质上就是现代医学的经皮给药系统。药物经皮肤的角质层屏障进入真皮而到达毛细血管网络,局部吸收则进入血循环,起到全身治疗作用。其可以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的破坏,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降低药物毒性,提高疗效,减少给药次数[2]。总之,在特定的穴位上敷贴药物,能激发全身的经气,起到沟通表里、调和营卫、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使人体之阳气得天阳之助,利用药物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痼疾可愈。

目前,RRTI尚未有统一的疗效标准,笔者选择了一种较常用的标准,还把呼吸道感染次数及发作期病程另行统计分析,以求更直观地了解伏九膏穴位贴敷对本病的治疗作用。通过240例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90.42%,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3]。同时也观察到:贴敷年限与疗效呈正相关。接受治疗的患儿自第2年以后有显著疗效,在第2年以后显著减少了呼吸道感染次数,第3年时上述二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对于部分贴敷治疗3年以上的患儿疗效更为显著,也说明坚持一定年限的贴敷治疗,对治疗效果很重要;总病程与疗效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的相关性,病程在2年以下疗效较好,而病程在3年以上的疗效稍差,说明早期进行贴敷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胡仪吉.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0.

第3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资料与方法

2004年2月以来,治疗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复感)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1~3岁。1年中反复呼吸道感染≥ 6次的病儿,诊断标准参照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指标。

用药方法:左旋咪唑2.5mg/(kg・日),分3次口服,每周连服3天,用药3个月。维生素AD丸,每日1丸(含维生素A1500U,维生素D2500U)。

结果:①显效;治疗3个月以后1年内未发生呼吸道感染或仅发生1~2次,86例;②有效:发病次数2~4次,病程缩短,14例。

讨 论

左旋咪唑对儿童反复感染的防治作用: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①增强机体淋巴细胞IgGFC受体及补体的活性,使体液免疫功能增强,改善机体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防御功能。②刺激T淋巴细胞增强细胞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地增强吞噬功能,消除抗原侵入,阻止变态反应的发生。③阻止支气管β受体功能的进一步降低,稳定支气管的正常兴奋性。

维生素A在防治儿童复感中的作用:①维护免疫功能,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IgA(为呼吸道局部抗体,在防御微生物侵入方面起重要作用)分泌不足和淋巴细胞抑制。维生素A通过促进细胞因子表达而影响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可诱导1gA的生成,增强呼吸道黏膜局部抗感染能力;还具有维持和促进单核细胞、吞噬细胞产生IL-1的作用,促进T细胞、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对病理的B细胞功能障碍和生理的B淋巴细胞功能不成熟均有改善作用。②维护支气管黏膜上皮的正常结构与功能。维生素A缺乏者,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分布及完整性受损,呼吸道上皮纤毛消失,出现鳞状上皮化生,腺体细胞功能失常,脱落细胞阻塞管腔,局部伤御功能下降,易被病原体侵入。维生素A能促进近侧气道中各种上皮细胞的分化,保持呼吸道上皮组织结构的完整与功能。

维生素D在防治儿童复感中的作用。维生素D缺乏可影响cAMP的形成,cAMP对调节免疫反应有重要作用。它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作用,它和细胞内的酶能控制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活化。维生素D是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的激素载体,除对钙、磷代谢有调节作用外,对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也有重要促进作用,具有介导单核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为吞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从而增强免疫功能,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

第4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关键词】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复感儿;益气增免冲剂;IgG;IgA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指在1年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过于频繁,超过一定范围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为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其发病因素涉及多方面,发病机制极其复杂,与内在、外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其中免疫功能的紊乱或IgG、IgA水平下调占据主导地位[1]。该病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治疗的重点在于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复发频次,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的根治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观察在西医一、二级防治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增免冲剂治疗本病,同时探讨其作用机理,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非急性发作期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2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排除病例:近2月内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等药物治疗的患儿,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严重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剔除病例:观察资料不齐全无法判断疗效,治疗中途服用其他药物,家长或患儿治疗依从性差,不按规定用药或未完成整个疗程即停药退出者。

1.2一般资料

研究组男38例,女24例;年龄分布1~3岁10例,3+~6岁31例,6+~12岁16例,12岁以上5例,平均(7.59±2.01)岁;病程1~6年,平均(2.63±0.98)年;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鼻炎、鼻窦炎等)42例,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20例;年发作频次5~11次,平均(6.95±1.82)次;每次感染持续时间4~16 d,平均(8.14±1.84)d;病情分级Ⅰ级44例,Ⅱ级12例,Ⅲ级6例。对照组男36例,女25例;年龄分布1~3岁8例,3岁+~6岁29例,6岁+~12岁17例,12岁以上7例,平均(7.81±1.96)岁;病程1~7年,平均(2.76±1.04)年;反复上呼吸道感染45例,反复下呼吸道感染16例;年发作频次5~12次,平均(7.24±1.94)次;每次感染持续时间5~15 d,平均(8.23±1.91)d;病情分级Ⅰ级45例,Ⅱ级10例,Ⅲ级6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诊断标准和相关概念界定

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4月成都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2]。急性发作期指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发作期。非急性发作期指呼吸道感染基本控制后的一段时期,包括迁延期、缓解期和恢复期。0级:无发病。Ⅰ级:平均每月发病0~1次,每次发病<5 d,病种为上呼吸道感染。Ⅱ级:平均每月发病2次,每次发病5~10 d,病种为急性支气管炎。Ⅲ级:平均每月发病>2次,每次发病>10 d,病种为急性支气管肺炎。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非急性发作期参照文献[3]方法对患儿进行随访和社区健康教育,注意保健,避免受凉,预防感冒等。在急性发作期,针对感染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予抗生素、抗病毒和降温退热等常规综合处理。

1.4.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加服自制益气增免冲剂。药物组成:黄芪(3)、防风(2)、炒白术(2)、党参(2)、丹参(1)、羊藿(1)、巴戟天(1)、麻黄(0.5)、杏仁(2)、炙甘草(0.5)[“()”内为比例]。由我院制剂室遵药典规定制成冲剂,每袋重10 g。5岁以下,0.5袋/次;5岁以上,1袋/次。3次/d,疗程3月。

1.5观察指标

研究期间由专人记录急性呼吸道感染次数、持续时间、病种,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记录同上。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IgG、IgA,检测时点为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第3,6个月。

1.6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Excel电子表,导入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s)描述计量资料,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IgG、IgA变化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并绘制趋势变化轮廓图。

2结果

2.1完成治疗情况

研究开始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123例患儿中,3月疗程结束符合方案集(PPS)共115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是56例和59例,分别剔除6例和2例,差异无统计意义(χ2=2.070,P=0.150)。

2.2 疗效判定指标及标准

参照文献[2]疗效标准结合病情分级拟定。疗效指标:①治疗后不再发病或发病次数减少Ⅰ级以上;②治疗后病程缩短Ⅰ级以上;③治疗后病种减轻Ⅰ级以上;④治疗后免疫指标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疗效判定标准:必备①、并同时具备②、③、④中任何2项以上者为显效;具备4项中任何1~2项者为有效;4项均不具备为无效。

2.3 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显效、有效和无效率分别是58.93 %、37.50 %和3.57 %,对照组分别是32.20 %、49.15 %和18.64 %,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3.255,P=0.001),见表1。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4两组IgG、IgA动态变化比较

两组4个时间点IgG、IgA水平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00);组间比较差异也有高度统计意义,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00);两组IgG、IgA的趋势变化不平行(P=0.000)。见表2,3,4;图1,2。表22组IgG、IgA动态变化比较 (±s,mg/dL)表3IgG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结果表4IgA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结果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机制主要与小儿呼吸系统局部防御机制不足及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小儿的鼻腔、咽鼓管、咽部、气道管腔、肺弹性纤维、胸廓、肺功能指标等均发育不完善[4],气管纤毛运动不良[5],当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期滥用抗生素等打破呼吸道“正常菌群”之间平衡后,菌群在数量及种类上失衡,防御屏障受损,外源性病原微生物侵入,或者内源性某种细菌大量繁殖,引起呼吸道各种微生物反复感染。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其亚类在RRI的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小儿血清IgG总体水平下降,致使机体免疫内环境紊乱,从而导致RRI发生[6]。此外,分泌型IgA有抑制病毒在局部增殖的强大效力,且同时具有抗病毒和抗菌的抗体活性,在呼吸道黏膜上发挥局部免疫作用,是抵抗微生物的主要物质。因此,IgA降低增加呼吸道复感机会[7]。另外,被动吸烟,居住拥挤,空气污浊,大气污染,气候骤变,失治误治,滥用抗生素、激素和退热药物,调护失宜等均可导致复感儿临床症状反复加重,病程迁延缠绵。相关研究表明:有92.3 %复感儿存在明确诱因[8]。因此,提高和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消除诱发因素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至关重要。本研究采取社区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及其家长能够全面系统掌握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尽可能地改善居住环境,避免被动吸烟,精心护理,加强体质锻炼,适时户外活动,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减少诱发因素,当RRI急性发作时应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积极临床干预,使其尽快进入缓解期。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属祖国医学“体虚感冒”“咳喘”“久咳”等范畴。气虚邪感是RRI发病的内、外因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不密,卫外不固,稍有不慎外邪侵袭,娇肺遭伤,肺虚邪恋,病情缠绵,正与邪的消长变化,导致呼吸道感染反复发生,这些观点与现代医学的儿童生理功能特点和病理机制不谋而合[4-7]。祖国医学“正气”的概念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免疫调节功能,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上工治未病”的中医理念,治疗本病关键在于提高机体正气,加强防御功能,防治结合,以防为主。黄芪、防风、白术为玉屏风散,是益气固表代表方剂。黄芪属经典补气药,具有扶正祛邪、补气固本的功效;党参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益气健脾,实后天之本而培土生金;羊藿、巴戟天补肾固表,可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有助于加强免疫功能[9-10];丹参祛除瘀血之邪气,改善肺循环,增加细胞吞噬功能;杏仁、麻黄润肺平喘,减轻急性发作时临床症状;炙甘草甘温益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其含有活性较强的多糖类、皂苷,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淋巴细胞转化功能[11];羊藿可以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的功能,提高机体对各种诱因刺激的应激效应[12];丹参具有抗炎作用[13]。

本结果显示:西医常规一、二级预防联合中药益气增免冲剂防治RRI可使感染频次减少,急性期病程缩短,疗效较单纯西医常规干预更具优势。益气增免冲剂作用的机理可能是通过上调复感儿IgG、IgA水平,纠正免疫功能低下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孙京惠.玉丹荣心丸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气阴两虚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胡仪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

[3]程秀敏.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健康教育[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2,4(6):56.

[4]叶启慈.反复呼吸道感染[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9,14(6):361-362.

[5]杨彩云,申昆玲,郎志奇.14例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气道粘膜的电镜检查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0,18(4):220-222.

[6]李凤敏,王爱华,张海燕,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免疫球蛋白IgG亚类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412-1413.

[7]张志明,周明琪,韩爱萍,等.参芪煎剂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效果与机理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7):136-137.

[8]杨辅直,李伟生,钟汝玲,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诱因和非药物预防[J].中国基层医药,2002,9(2):153.

[9]陈宗波,于俊生,刘红,等.增免合剂对气阴两虚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T细胞功能障碍的调节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6):508-510.

[10]沈自尹,蔡定芳,张玲娟,等.补肾和健脾对免疫系统不同作用方式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6):351-352.

[11]李进,鲍依稀,祝绚,等.云芝黄芪有效组分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8):924-927.

第5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关键词】呼吸道 ;感染 ; 治疗; 预防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6-01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细菌引起。一般包括感冒、急、慢性咽炎,扁桃腺炎等。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上呼吸道感染对人体的危害并不限于这些疾病本身,而主要是这些疾病可以引起很多并发症、继发症。所以应积极防治。

1 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并发症及继发症

1.1 呼吸系统 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等。它也是哮喘发作、肺心病加重的重要诱因。

1.2 循环系统 急性风湿性心脏炎,以及遗留的风湿性心瓣膜病与化脓性扁桃腺炎有关。有些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前数日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有些感冒伴有的心悸及心率失常多是心肌炎所致。上呼吸道感染也是诱发和加重心衰的因素。

1.3 泌尿系统 急、慢性肾炎往往与扁桃腺炎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引起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滤过膜上有关。此外,上呼吸道的化脓性感染通过血行播散也可引起肾盂肾炎等。控制上呼吸道感染也是治疗尿毒症的重要环节。

1.4 其他 消化系统使小儿发生消化不良性及感染性腹泻;神经系统的多发性神经炎,尤其是格林-巴利氏综合症,及急性脊髓炎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及其它感染史。上呼吸道感染还常常引起鼻窦炎、中耳炎。一些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脑炎,一开始也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不注意常造成误诊,使病情恶化,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很多疾病,而一些疾病如结核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也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所以当遇到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或经常上呼吸道感染,应想到其它疾病的的存在。

2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上呼吸道感染虽大都是病毒引起的,但是细菌引起亦不少,况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在病毒侵袭的基础上,细菌乘虚而入,造成混合感染,因此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应首先要搞清楚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对症下药。

2.1 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的区分

2.1.1 病毒性感染者鼻咽部的粘膜充血水肿、局部症状较明显,临床上多以鼻塞、流鼻涕、打喷嚏为主。鼻涕呈清水样,如咳痰则痰液也很稀。而细菌性感染者,局部症状不明显,如扁桃腺炎,可有扁桃腺肿大、化脓等。.若临床上有咳嗽、咳痰者,痰常粘稠发白或黄。如是黄痰则无疑是细菌性感染。

2.1.2 病毒性感染者全身症状不明显、成人多见,仅有畏寒、发热。细菌性感染者全身症状重,常有寒战,随后高热,周身酸痛不适。

2.1.3 病毒性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常不升高,分类中多为淋巴细胞增多。细菌性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常升高,分类中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2.2 不同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问题

对于病毒性的可应用病毒灵以及清热解毒剂、穿心莲、银翘解毒片、板蓝根冲剂等。而细菌性的则主要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等。

2.3 上呼吸道感染的对症处理

在对症处理中不能仅用退热剂。若是感冒流清水鼻涕、打喷嚏,可用抗组织胺药物。若有咳嗽、咳痰,还要根据情况应用解痉、止咳,祛痰等药物。

3 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3.1 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3.2 注意防寒,这应包括两个方面:(1)平时气温突变时,要注意增减衣服。冷时不要增衣太多,因为长期穿衣太多便使耐寒力大大下降。(2)发病时不要穿得过厚,否则稍一活动便大汗淋漓,一遇风寒常使病情加重。

3.3 注意清除口腔、鼻、咽部的局部感染灶,这些病灶的存在可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上呼吸道粘膜的局部屏障作用减弱,容易使病原体侵入而发病。

3.4 在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流行时,要注意“早发现,早治疗”,可用减毒活疫苗或菌苗接种,增强免疫力。亦可用药物预防,如金刚胺、中草药的清热解毒方剂等。

参考文献

[1]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1.

[2] 叶任高 内科学 2001.

[3] 朱元玉 陈文彬 呼吸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 斯崇文 贾辅忠 李家泰 感染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第6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常见病,发病原因大多为病毒感染,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细菌感染而引发的,常见的细菌有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金黄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发病,特别是冬春季节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头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表现为畏寒、乏力、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全身性症状[2]。我们对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与治疗措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患者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为36岁。其中,单次发患者37例,多次发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为每年单次发病,55例患者为每年反复多次发病。

1.2 临床症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鼻部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症状。重者如果感染发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将出现咽痛、发烧、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与增生、扁桃体发炎等情况,有些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现象。发热一般持续2~3日,严重者将达到1周左右;严重的患者其体温可达39~40℃以上,患者同时感到寒冷、头痛、腹痛、全身无力、出现呕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求患者加强营养与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将会扩大或蔓延至邻近器官,极易引发肺炎、支气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发症。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内能够痊愈,部分患者可达2~3周。

1.3 治疗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细菌性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因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扁桃体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效果较理想;对于经过2~3d治疗后仍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有其它病原体感染,例如,支原体感染等。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可用冷毛巾湿敷头部,勤更换,能够有效控制高热惊厥。一般的退热药,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也有效果。对于伴有鼻炎的患者,为保证呼吸通畅,需要休息好,可在进食及睡前使用鼻药[1-3]。

2 早期防控

2.1 预防措施 加强自身锻炼,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饮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热量、高蛋白质类的食品,合理补充维生素,蔬菜与水果能够增抵抗力。根据温度增减衣服,适应气候冷热改变,衣服不要过多,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2-4]。经常通风,经常换气,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病源感染。可以使用减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够激发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抗体,使呼吸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强。

2.2 加强护理 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呼吸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要求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同时要清淡易消化,还要给予充足的水分;患者处于发热期时,必须要卧床休息并严格按照发热常规进行护理;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并使呼吸道通畅;必须及时清除患者鼻腔内的分泌物;测量患者体温、呼吸、脉搏等,及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耐心地向患者讲授卫生知识,积极对其进行宣传教育[3,4]。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为鼻、鼻咽和咽部。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总数的9 0%左右。当病毒入侵机体上呼吸道后,该处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导致细菌可以入侵,同时可出现化脓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节较多,但全年都能发生。该病的临床轻重程度差异较大,潜伏期一般为2~3d或更长。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细菌性感染患者,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够波及周围器官,有时鼻咽部的原发病的症状消失,而其并发症却出现加重现象,因此,一定要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观察。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疗效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以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轻率对待。

参考文献

[1] 童雅培,王筱敏.诊疗与护理常规[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4-235.

[2] 张梓荆.常见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专家笔谈)[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10):86.

[3] 蒋东波,等.白细胞介素10水平及其对白细胞介素2等的调节作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2):28.

第7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关键词】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206-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疾病,大多数由病毒引起,也可由细菌引起,轻者仅有呼吸道症状,重者伴有发热,甚至高热。凡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发热,凡肛温超过39℃为高热[1]。对待小儿高热重在护理,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引起高热惊厥。现将2005年1~12月共98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有高热症状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98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的诊断标准[2]。男57例,女41例,年龄5个月~5岁。医务人员对患儿进行系统全面的护理。

2 护理方法及体会

2.1 降温治疗与护理

2.1.1 病情观察:发热是许多疾病都可以表现出来的症状,有的患儿虽然高热,但精神状态好,玩耍如常,属轻型;有的患儿腋窝、额头等处很热,但手足冰凉,这样的患儿易发生高热惊厥。

2.1.2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降温措施:对高热的患儿,要使其绝对静卧,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当体温超过39℃,应行头部降温,体温超过39.5℃时应行全身降温。具体方法如下:①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为20~24℃,通风良好,每日通风换气4次。因为降室温可增加辐射散热,使产热与散热趋向平衡,达到退热的目的。②额部冷敷,用毛巾浸泡凉水后拧干,放在患儿头部。若能放上几块小冰块疗效更佳。降头温可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③酒精擦浴。因为酒精是挥发性液体,在皮肤上蒸发时吸收和带走大量的热,又因酒精可刺激皮肤血管扩张,所以散热能力很强[3]。用30%~50%酒精用小毛巾蘸湿,擦小儿的四肢,在其手心、颈部、腋窝和大腿根部(腹股沟处)要多停留一会,因为这些部位为大血管走行处,便于散热。足部应注意保暖,忌擦后颈及前胸、腹部,因为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可引起不良反应。擦时酒精温度控制在41~43℃[4]。其原理是乙醇温度高于皮肤温度2~3℃,有利于血管扩张,血流增快,皮肤表面温度升高,汗腺分泌增加,毛孔增大,出汗带走大量的热,因而使效果更加明显,而且由于乙醇的温度与患儿皮肤温度较接近,擦浴时不会引起不适,也不会因患儿哭闹增加产热。④也可浸湿大毛巾包裹躯干部,包括腋下和腹股沟处。⑤采用温水浴,水温比患儿体温低1℃,应用清水盆浴时间要求较短,操作者要动作敏捷,适用于温暖和炎热的季节或者室温在22~24℃的任何季节。⑥如上述物理降温效果欠佳时,可按医嘱配合药物降温。一般肛温在39℃以上,腋温在38.5℃以上方可使用。常用方法:①25%安乃近溶液滴鼻。此法简便有效,适用于5个月~1岁左右患儿。每次1~2滴,滴入鼻腔,一般1 h以内即可降低体温。②口服百服宁(对乙酸氨基酚口服液),适用于1~5岁患儿。

在退热过程中,严密观察体温变化,高热每1~2h测量体温1次,并注意观察有无易激惹现象,以防惊厥发生。退热不要求体温降低太快,一般从高热降至低热即可。可取退热措施后,30min复测体温1次,同时观察有无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虚脱现象,以便及时处理。一般而言,使用物理降温方法较药物降温安全,毒副作用小。只要能够使体温降至38℃以下,就可避免惊厥的发生。

2.2 预防和治疗高热惊厥的护理:对有可能发生惊厥的患儿(如曾有高热惊厥史者),要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或有专人护理。患儿床边设置防护床档。备好急救物品(如纱布包裹的压舌板、开口器等)和药品(各类止惊药物),以便随时急救处理,按医嘱给予降温措施。一旦发生小儿 惊厥,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将患儿置于平卧位,并去掉枕头,将小儿头偏向一侧,解开衣被,及时去除口腔分泌物,防止抽搐时发生窒息。由于小儿惊厥时,可能咬破唇舌,因而需在小儿上下唇之间垫入裹有纱布的压舌板。可应用药物止惊,地西泮为首选药物,0.3~0.5mg/kg(最大剂量10mg),小婴儿一次剂量不超过5mg,缓慢静注(1~2mg/min),5~10min内生效,但作用短暂,必要时15min后重复,也可保留灌肠,同样有效。因肌注吸收不好。亦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最大量≤10ml,加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作用较快。必要时30~60min 后重复,也可口服。及时给予吸氧,氧流量为0.5~1.5L/min,无抗惊厥药时,可针刺人中、合谷两穴。经上述处理,患儿症状可很快好转。

2.3 常规基础护理:发热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消耗都增加,而消化功能又受到影响[1],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增加机体免疫力和补充分解代谢的消耗;多饮水,避免脱水,必要时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还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轻拭口腔;加强皮肤护理,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内衣,防止受凉;小儿嗜睡时,注意变换小儿,并经常按摩背部、臀部,促进血液循环。

3 讨论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处理得当,会很快好转。若不及时处理,可致高热惊厥及脑部损害,有时可并发中耳炎、咽后壁脓肿、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因此,对小儿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尤为重要,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7-38

[2]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999,1 1 32

[3] 张彩云.幼儿高热采用不同物理降温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2003,17(3):280

第8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穴位敷贴治疗贴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用穴位敷贴治疗贴分别贴敷任督二脉进行预防。每日更换1次,换贴敷1次,停1天,2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  经治疗,总有效率为91%。结论  穴位敷贴治疗贴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显著,当这种“生物共振”效应持续作用于人体穴位时,通过经络传导,可以对相应的疾病发挥作用,是一种方便、安全、无痛苦、疗效高的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方法。

   

    [关键词]  穴位敷贴治疗贴;上呼吸道感染;预防

上呼吸道感染是寒冷季节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尤其在气候突变,寒暖失常,冷热不调或自身免疫功能下降、疲劳等情况下最易感染发病。对此类疾病,临床一般采用抗菌消炎、止咳化痰等一类药物治疗,但多数病人常常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才能治愈。笔者根据祖国医学理论,采用穴位敷贴治疗贴贴敷任督二脉穴位的方法来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结果达到了明显的效果。现将用穴位敷贴治疗贴贴敷预防且资料完整的统计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幼儿园、小学学生。调查易患上呼吸道感染3~5次/年的人群146例,均符合诊断标准。本组146例中男79名,女67名;6~24个月14例;4~6岁62例;7~12岁70例。病程:1周94例;2周39例;1个月13例。

   

    1.2  诊断标准  按1987年4月全国呼吸道成都会议判定的诊断标准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涕、咽痒、干咳或少量痰液稀薄、色白,整日阵咳,早晚加重、全身酸痛、舌苔薄白等。体征:两肺均未闻及干湿性音。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均正常。X线胸片检查:仅肺纹理增粗[1]。

   

    1.3  方法  将穴位敷贴治疗贴(中国云南思茅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选取任脉、督脉的穴位,进行皮肤清洁,揭掉治疗贴的保护膜,分别敷贴在穴位上。24 h更换1次,换贴敷1次,停1次,2个月为1个疗程,然后随访3个月。对医用胶布过敏者慎用,创伤性皮肤、孕妇禁用,出现过敏现象者停用。

   

    1.4  疗程标准  依据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7月制定的《新药(西药)临床论文指导原则汇编》进行判定。显效:经2个月治疗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者;有效:2个月治疗后,随访3个月如果再次发病时临床表现较轻;无效:2个月治疗后,随访3个月如果再次发病时临床表现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1.5  发病天数与疗效的关系  见表1。 表1  发病天数与疗效的关系 表1表明,在146例预防者用穴位敷贴治疗贴贴敷预防疗效较理想,该贴预防发病总有效率达91%。

   

    2  讨论

   

    中医学理论认为,外界风寒、风热、躁邪等均可从人的皮毛口鼻侵入体内,使毛窍束闭,肺失宣降,气道不利而引起咳嗽。针灸学则认为,人体内有一个经络系统,它是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通道[2]。如运不畅,极易患病。督脉的功能主要为“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或称“阳之都纲”。督脉有督领全身阳气,领率诸阳经的作用[2]。任脉的功能主要为“阴脉之海”。诸阴经均直接或间接交会于任脉[3]。根据这个原理,采用穴位敷贴治疗贴敷贴在任脉、督脉穴位上,它是通过两大效应发挥作用:生物波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通过吸收人体和周围环境的能量,对人体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它作用于人体时,通过“吸收”、“透射”、“反射”、“渗透”等过程,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从而激发机体细胞活性,有效改善人体微循环,提高组织供氧,改善新陈代谢,加速人体所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增强免疫力。当在“生物共振”效应持续作用于人体穴位时,通过经络传导,可以对相应的疾病发挥作用。使透入“吸收”而发挥其免疫调节、改善分泌物阻塞、气道阻力减轻及肺循环等作用,可以对穴位产生有效的刺激作用,进而调节气管、支气管与血管平滑肌的舒缩以及淋巴腺体分泌,可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天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11,209,222.

第9篇:呼吸道感染防治范文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222-02

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致病原因主要为病毒、细菌侵袭呼吸道,治疗方法主要为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1]。如果治疗、护理效果不理想,则可影响患者的预后,引起诸多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持续质量改进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护理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提高护理质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为改善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预后,本研究选取1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探讨,分析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1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两个小组,每组59例。观察组:男26例,女33例;年龄5-80岁,平均年龄(42.87±4.23)岁;上呼吸道感染28例,下呼吸道感染25例,混合感染6例。对照组:男28例,女31例;年龄4-82岁,平均年龄(43.27±4.42)岁;上呼吸道感染26例,下呼吸道感染28例,混合感染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给予患者营养补充和水分补充,对患者进行口头健康教育,观察患者的症状并实施症状护理,必要的情况下给予针对性治疗。

观察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护理。第一,完善管理体系。管理者根据临床护理实际需要以及以往临床护理经验制定呼吸道感染管理标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护理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隔离制度的执行情况、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情况,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规章制度执行率[2]。第二,加强检查。管理者每天采用综合检查、重点检查、夜间检查等多种检查方式对患者的病房管理情况、制度的执行情况、护理基础工作的运行情况、患者的安全情况等进行详细的检查,找出其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并予以纠正[3]。第三,汇总及反馈。每次检查结束之后,管理者及时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并举办护理工作会议进行讨论,分析产生护理问题的原因,总结其中的个性和共性,如果是共性问题,则改进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如果是??性问题,则针对该问题进行改正。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感染复发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13.0统计软件包。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78%)明显低于对照组(25.42%)(P

2.2 感染复发率和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的感染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