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基础部,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英语教学质量的优劣。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英语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忽视理论研究、不重视教学科研、英语课堂教学中忽视隐性课程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强化科研意识、课堂教学中关注隐性课程的渗透以及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等方法。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能力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4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10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势在必行。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教学的成败。目前,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上尚有不小的提高空间。因此,为进一步促进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作为一名一线的英语教师,笔者通过长期的观察、深入分析和思考,对于如何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尝试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当前阻碍高职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的原因
(一)重实践探索,轻理论研究
在当前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于高职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却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这主要是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不重视理论,甚至认为理论“没用”而造成的。事实上,作为行动的指明灯,理论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爱因斯坦说,“从现象中你能看到什么,取决于你头脑里有什么理论。理论是望远镜和显微镜”。因此,如果你觉得理论“没用”,是因为你没有去用。
(二)强调“主学习”,忽视“副学习”和“附学习”
克伯屈认为,学习可分为“主学习”、“副学习”和“附学习”。“主学习”即“直接学习”,伴随它的是“副学习”(即关联学习)和“附学习”(即指有关情感、态度的学习)。在目前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在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指导下,不少教师只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了隐性课程,即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态度的学习。以学生学习英语课文为例,在《新视野英语教程(1)》的第三单元“Wealth.Success.or Love”中,通过学习课文学会相关词汇、句型,这是“主学习”;考虑如何更好、更快地记单词、学课文,这是“副学习”;通过学习该课文,懂得如何正确对待Wealth(财富)、Suc-cess(成功)和Love(爱),这是“附学习”。在目前的高职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都会关注英语本身的学习,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关联学习和情感学习。
(三)重知识传授,轻教学理念更新
高职的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能够随着职业教学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忽视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必要性;教学方法落后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学观念跟不上职业教育前进的步伐。由于缺乏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一些教师意识不到及时提高自身素质、适时更新教学观念的必要性,造成了不少课堂教学和实际教学要求的脱节、课堂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的问题。
(四)专业知识中的口语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数年前的英语教学重读写而轻听说,受自身所受教育的影响,很多高职英语教师的听说水平达不到当前以听说为主体的英语课堂的教学要求。具体表现在口语教学能力不强,还不同程度地使用汉语授课;有的语音、语调、语流欠缺,课堂语言单调,无法创设一种“逼真的”交际教学环境。如果不能及时创造条件进行学习充电,高职英语教师的口语能力不仅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会严重阻碍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行和实施。
(五)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差
目前,不少高职英语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意识不到科研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足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一些教师则认为自己没有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很多高职英语教师工作量大,大量的教学工作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高职英语教师科研水平总体不高、科研能力不强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高职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
要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首先就要转变教师重实践探索、轻理论研究的局面。一方面,要让教师充分认识教学理论的重要性,例如:可以通过教案评比、说课、优质课、微课等教学活动,让教师逐渐体会到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成功,从而激发教师探索教学理论的欲望和热情: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一些激励或者奖励措施鼓励教师探索教学理论。
(二)显性课程教学和隐性课程教学并重
事实上,常被提及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及目前一些专家呼吁的“情感目标”都在强调隐性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要改变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重“主学习”、忽视“副学习”和“附学习”的状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了解有关“副学习”和“附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意义。例如:在上述“Wealth.Success or Love”的课文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词汇、表达的使用,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更快地记单词、学课文,要教会学生正确对待财富、成功和爱,而不至于在现实中迷失自我。
(三)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
目前,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的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把学生的英语基础作为拒绝新教学思想的借口。要力争营造“逼真的”交际环境,让课堂变成学生操练英语的场地,而不是教师独自演讲的舞台。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灵活选用任务驱动、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导向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合理有效地安排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强化口语教学能力
培养教师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过硬的专业技能,并把这些能力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整个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对英语教学至关重要。要特别强化教师听、说方面的技能,并不断优化口语教学能力,至少能准确流利地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因为语言是一个输入的过程,特别是近年来的新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对教师的口语教学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强化口语能力,才能满足目前教学需要。
(五)重视科研,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教学现实主义不同于教学现实,前者是一种具有广泛涵盖性的特定课堂教学类型化风格,后者是支撑、启动和充盈课堂教学的丰富材料。任何课堂,无论是注重表现还是注重实在,现实都是它的本真依托,也是引领学生学习的客观依据。教师应该在以学生为教学原定的现实世界里寻觅和发现原始材料,至于如何处理或经营这些素材,则决定了其课堂教学的风格类型重点。也就是说,教学现实主义是面对教学现实的实施风格,教学现实则既是教学现实主义又是教学形式主义的实施素材。
教学现实主义突出教学内容相较教学形式或技巧的重要性,强调课堂里人与物的真实“教学影响”,不轻易给出对教学素材的评论或观点,也不人为干涉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力求呈现课堂未加修饰的自然形态,还原教学去除包装后的本来面目,认为任何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注意力的做法都是值得怀疑的。也就是说,现实主义的教师宁可放弃自己“出彩”的机会,或降低自己的受关注度,也要让课堂内的所有人,包括学生和他自己以及可能还有的观课者,实实在在而又简洁明了地关注、把握和感受教学主题与内容的“风采”。教学现实主义不追求方式技艺的完美,坚持简约真实的原则,反而使现实主义的课堂,在不张扬其表现手法的本真状态下彰显其内质蕴含。
首先,教师的专业学识和教育职责必须与他(她)所承担的课程教学实际吻合,细化而言就是教师对课程目标和结构的把握必须准确,在课堂教学上的思路与流程设计必须切合学生的学情,采用的教学方式或其支持材料必须和特定的教学内容相适应,知识观点的表达必须清晰正确,绝无拖泥带水,自身想法的袒露必须诚实真切,绝不遮掩退避。
其次,学生的学习基础、目标、要求、能力、状态等,应该实实在在地让自己和老师心中有数,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就该和实际教学进程相对应,不能因公开课等特殊情况而有被人为拔高或掩饰的非正常现象,学习效果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观点或内心想法,应该大胆真实地予以表达。
再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必须是自然真诚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合理,既可以是完全来自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问题,也可以是依托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而情境创设的“人造真实”问题,学生的回答就该是符合常理的或者是自我思考的实际答案,不能为了迎合教师的预期或顺应课堂多数人的“主流”态度而作出言不由衷的回答,或者故意掩盖自己的看法;如果师生的课堂对话未按预设教学思路发展,则应立足即时生成的问题、现象,将其自然推进下去,并由此通过课堂现场真实感带动学生?W习的真实性。
同时,教学形式必须是真实的。这倒不是说教学形式主义所采用的形式就是不真实的或虚假的,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现实主义还是教学形式主义,用以表现教学内容的途径方法本身应该如我们所见都是真实的,就像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实验操作、分组合作学习等手段所展示的那样。教学现实主义强调教学形式的真实主要是指:教学手段的选择应以真实的学生需求和课堂环境为出发点,教学方法的运用于教学内容的呈现之间必须具有高匹配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方法越复杂、手段越花哨越好,恰恰相反,简便快捷的形式往往更具实效。运作教学方法的素材、器具和情境,应尽量是生活化、常态化、普适性的元素。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在构思、准备教学手段上,比在解读教学内容和规划教学环节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精力,那么表面精致的教学手段,则可能会带来低“性价比”的教学“产品”,反之,即使教学手段看上去粗糙简陋,也可能会造就高“性价比”的教学“产品”。
2 课堂教学对教学模式转变的张力分析
有时候教师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制作的多媒体或电子白板课件,不一定有临场随堂生成的教学方式亲切和实用。这倒不是否认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它对课堂教学的助力作用有目共睹,而是现实需要与课堂效益之间关系的协调性问题,对教学形式主义而言可能是非要不可,但对教学现实主义而言,需要就是需要,不需要就是不需要,绝不勉强,也就是说还是教学“性价比”问题。教学手段不必经过事先刻意而详尽的准备,完全以特定课堂教学的当时条件状况设置临场教学途径,包括课内和课外的各种可资运用的现实元素。
比如,教师在讲台上和靠得最近的学生之间进行问答式对话,虽然两人间的个人距离为学生带来安定感,但教师居高临下的俯视式对话又造成了两人间心理上的不对等,并且学生背向全班同学,和教师之间处于前景区域,与中远景区域的学生产生疏离感。教师和居中或偏后的学生进行对话,俯视下的心理权威感依然存在,同时由于教师单独占据前景区域,在相隔一大片区域的情况下,使居中或偏后的学生分别处于中景和远景区域,两人间的对话在相隔大片区域的其他学生头顶上来回交接,这对其他人不仅不礼貌而且具有排斥感。另外,学生隔着大片区域向教师的仰视式提问存在的问题是与此相似的。也就是说,无论何哪个学生进行课堂对话,教师始终在前景占据更多空间并主控课堂,相对减少教师的空间占有,从而相对增加学生的空间范围,架构层次合理、分布均匀的动态式课堂区域空间格局。
像这些课堂操作行为是值得进行的:教师在课堂提问和对话时走下讲台,与学生直接面对面平等交流,并且师生对话本身也面向全班展示;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主动参与其中,近距离地和学生融入式互动,并在各学习小组间通过正向方位和区域互置,使学生个人的比例空间得以丰厚;教师邀请学生走上讲台,共同表现问题的探究过程,或者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全班面前展示探讨成果,教师在学生居于课堂前景的同时退至中景乃至远景,和讲台下的全班学生一起与前景之间形成内涵清晰、任务明确的场景梯度,这是相对单位区域空间的平衡。
师生课堂操作行为在教学时间与空间里的运作,可以看做事课堂的“自然运动”,这种“运动”更多的是在教学时间的自然流逝和教学空间的自然支撑中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在此过程中,“静态”课堂和“动态”课堂是相对的,它随教师和学生处理教学环节时的“意向运动”的程度和方向而转化。课堂的“意向运动”一般是教师相对学生以及课堂装置之间的距离、区域和关系的动态变化,表面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实际上是思想与思想的互动联系。教师意在通过“行”动牵引“心”动,有时看似不露痕迹的动作行为却渗透着带动学生学习思维的目的,就像在教室里不经意的走动路线、学生分组讨论及交流发言的安排、师生话题探讨与对话的位置关系等等,都可以反映、传递出教师个性化、特色化、风格化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期待。
教学模式就是这样既来自实践,又来自借鉴,既?碜源丛欤?又来自推广,既来自程式,又来自个性。最具持久活力的课堂模式,往往是在已建构好规范的教学形式上和教师个人独特的课堂贡献上取得平衡者。当运用一个众所周知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领会并把握其主要特色,然后在类型化传统和个人化创新之间、普通适用性和特定作用力之间、耳熟能详和原创思维之间,通过令人耳目一新的融合创造出厚重的教学张力。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论文摘要: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鼓励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改变学习方式,应积极倡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自主探索的能力。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面我就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简单谈谈在新课程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学习方式,突出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倡导学生自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因此,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项感官独立自主地去参与探究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内驱力,也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形成创新意识的主要条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同时,学生的思想活动又在“解疑”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在复习同分母、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可以创设以下的问题情境:如果分子分母都不同,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你认为每组的两个分数,哪个比较大?你是怎么知道的?会用哪些方法来比较?通过这些问题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通过画图、举例或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意义、通分等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迁移,同时也能在经历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中加强数学意识。来源于/
三、关注知识经验,创设探究空间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努力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探究活动中获得新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态诸方面得到反展。例如: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时,可以让小数通过看、说商品的标价,再现学生已有的小数知识,并借助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引出十进分数。接着,再精心安排回忆所学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结合生活实例复习旧知识及测量活动,从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两方面为学生探讨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然后,再运用熟悉的米尺直观认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了解,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通过猜测、验证,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通过思考、交流发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直到总结概括出小数的意义。这样就实实在在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环境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交流、总结等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积累了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并实际感受到探索数学知识的意义和领悟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一科研发展现状
自“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562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2项,到位经费近2.36亿元。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0项,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通过审定的品种12个,获得专利81项。总体来看,学校科研项目数及科研经费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主持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师数量稳步增加,而且承担课题的年轻教师比例也在逐步提升。全校教师人均科研经费逐年递增,学校科研成果产出丰硕,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许多著作及教材。通过这些科研课题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及相应的设备条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办学实力有明显的提高。我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国家部委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7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领域1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6个)、60个本科专业。
二科研对本科教学的促进
科研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源泉,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推进器。只有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新疆农业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并鼓励科技创新,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了许多创新型人才。
1鼓励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拥有高水平的教师,教师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从2000年开始,设立了专门的科研启动基金―――新疆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重点资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青年教师,使他们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十一五”以来,我校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及推广项目共计562项,为本科教学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此外,学校还对在职教师参加深造和学位进修给予一定的资助,鼓励他们结合所主持或参加的科研课题攻读在职硕士和博士学位,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教育。
2加强基地建设,提供实习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本科学生的教学也必须归结到实践上来。通过教师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我校与全疆各地州建立了178个实习基地。其中,由我校草业学院承担的“新牧1、2号种子基地建设与生产”国家牧草种子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1470万元,为学校的本科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此外,我校还拥有4600多万平方米的实习林场和275.58万平方米的实验农场。这些科研基地的建设与维持主要依靠科研经费支撑。他们对本科学生的开放,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整体水平。
3更新教学内容,体现特色教学
教材是大学本科教学中理论部分的源泉,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加快,教材内容总是落后于现实生产力。因此,大学教师不能也不应该依赖现有教材,而应该通过科研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利用自己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随时自编教材或补充讲义,保持教材的前沿性。我校始终鼓励教师自编教材,近年来,共编纂各类教材121部,各类实验指导、复习资料若干。这些教材都紧密结合科研实践,结合新疆地域特色,使学生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理论知识。此外,学校还通过计算工作量的方式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自编教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4强化学术交流,培养创新意识
开放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我校所有科研项目在通过成果鉴定后,都要求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参加人及时举办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将在科研工作中得到的最新成果给本科学生演示或讲解,并努力使这种规定逐步成为一种制度。通过这些讲座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其科研兴趣。此外,我校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本科学生讲授前沿性学科知识,使广大学生了解了所学专业的前沿性知识,感性上得到了升华。
5成立学术团体,鼓励学生科研
通过成立各类学术团体,可以使本科学生以自发的形式进行科研活动。我校在“新疆农业大学科技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学生科协的成立,充分体现了科技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与科研可以零距离接触,而且还促进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我校的科研促进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活跃了学生的学术思想,促成了我校学生的学术氛围。
6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率
社会的发展对高等学校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有45%的科研项目为本科学生提供了参与机会,积极吸纳本科学生参加我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五年来,我校部分本科大学生利用实习和假期参与到了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当中,接受了科研思维的训练,获得了科学精神的熏陶。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有80%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
三以研促教的设想和建议
1尝试在本科教学中设立科研学分,增强学生科研与实践能力
本科生阶段,基于学生本身的基础、能力及培养目标,科学研究主要是对其进行科学素质、科研习惯、科研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因材施教,促使本科生早期系统接受科研训练,直接参加科研实验或实习,使大部分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科研课题或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受到从事科研的基本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2进一步完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科研项目(成果)越多,教学内容就越丰富,更新就越快。教授们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结合他们所做课题,告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养成不迷信权威、于不疑处有疑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促进本科教学的改革创新,大幅度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将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3强化学术交流,活跃大学学术氛围
及时举办反映学科进展的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向本科生宣传介绍科研成果。我校所有科研项目在通过成果鉴定后,要求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参加人及时举办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将最新科研成果给本科学生演示或讲解,这些是在书本中学不到的。
4鼓励教师自编教材与学术著作,体现特色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增长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教材内容总是滞后,为此,应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和学术著作。大学教师应该通过科研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利用自己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自编具有特色的教材和学术著作。教师在授课中将最新的和属于自己的学术思想、科研成果渗透到传统的经典课程内容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价值观和创新精神,也是应对知识高速更新的根本举措。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本科生科研训练
(1)对各类实验室的功能进行整合和强化,重点强化服务本科教学的功能。保证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应提倡教师将自己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2)毕业设计(论文)是一种带有总结性的集中科研训练。一个有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既是一个好的科研课题,又能适合本科学生的特点,从而做到教学和科研的互相促进。应注重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与科研的结合。
(3)教学与科研基地并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实习基地为依托,通过科研项目实施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科研与实习基地,组织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科研是高校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在如何将科研与本科教学密切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促教改方面,新疆农业大学近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及时将科研和生产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新问题及时融汇到本科教学活动中,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型教学 教学团队 建设
创新型教学团队的能力是多层面、多样化的。除固有的教学能力外,教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学术能力等均是强大的,具有开拓性的,这三种能力与教学能力是互通的、共荣的,对团队教学能力的发展和团队建设水平的提高构成强有力的支撑。其中,科研创新能力代表着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发展水平,是创新型教学团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提高创新型教学团队科研创新能力,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制度机制创新为保障,充分发挥院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学科资源优势,使创新型教学团队科研能力有不断更新的源泉,有不断发展的动力。
1.提高创新型教学团队科研能力,要以人才建设为基础
清华大学前校长、著名教育家梅贻奇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创新型教学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是如此,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队伍,才能有一流的科研成绩。
1.1优秀人才选拔机制
兴院校之举,首在得人。对待人才,贵在见知,要在见用。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要坚持公开遴选、平等竞争、择优扶持、科学管理的原则;要建立同行专家评价的人才选拔机制;要与院校的学科布局结构调整及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需求以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相结合,尽可能选拔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懂管理、有影响力的人做团队的负责人。反对传统的因循守旧、论资排辈的观念,创新和完善适合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机制,使真正有利于团队、学科、院校发展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2合格人才培养机制
团队要以院校人才引进政策和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布局为指导,以团队结构优化为目标,立足现有的师资稳定,采用自身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以自身培养为主;在职培养与离职培养相结合,以在职培养为主的方法进行人才培养。要针对每个成员的具体情况制定科研能力发展规划,并积极创造成才条件,对于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层次。对于一般成员,要通过外出送学、开展培训、参与一定的科研项目等形式,开阔其眼界,增长其才干,尽快使其成为科研创新人才。
1.3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
要在评价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出团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院校还是团队内部,在评价人才上要以教学成绩(成果)、学术成果、科研成果、理论成果等作为评价标准,形成尊重创新、尊重劳动的氛围环境;在留住人才上要把利益分配与事业留人、情感留人等有机结合,形成和谐包容的团队文化、校园文化;在使用人才上要不拘一格,任人唯贤,既尊重老同志的辛苦付出,又激发年轻同志的奋发斗志,形成栓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充分挖掘所有成员的潜力和才能。
2.提高创新型教学团队科研能力,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只有建立科学的工作制度,用制度规范团队以及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行为,才能保证团队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1运行管理机制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院校各级管理部门要积极为团队提供多种服务、指导和支持,确立创新型教学团队的科研先导地位,将团队的管理权力进一步下放,扩大团队的管理自;要在团队科研经费上给予有力度的保障,在重大科研项目申报上给予倾斜。在团队内部管理方面,实行总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团队成员三级管理机制,团队总负责人提出科研能力总体建设目标,分解到各项目组和团队成员,做到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有具体的推进措施,有合理的工作授权,有全程的检查督促,有良好的思想沟通。
2.2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对团队的建设发展具有导向牵引作用,能促使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集体目标的实现。对教学团队的科研能力考核,一是要由传统的重个人能力考核转变为个人能力与团队能力并重的考核;二是考核导向要有利于团队合作和合作研究的开展,避免研究的个体户化和封闭化;三是要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力求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反映学科差异和研究性质、课题难度差异等。如,对团队的考核,应根据其学科性质进行长期化考核,考核期以3-5年为宜。这样既可以克服科学研究短期化行为,使团队尽量避免科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又可以实事求是地评价每一位成员所做出的贡献,鼓励每位成员专心、耐心、精心搞科研,克服浮躁心态。对个人的考核,则实施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区别对待的岗位考核制,给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成员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基础研究属于原始创新,允许失败,考核主要看是否进行了有效的科研活动,是否从科学研究中得到了新的科学认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教学团队的科研能力考核,其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完善。一是要转变评价指标功利化、数量化、短期化倾向,在经费划拨、职称评定、岗位津贴等与团队利益、个体利益挂钩的方面,树立学术本位的观点,以学术提升和科技创新为导向,鼓励踏踏实实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将团队以及每个成员的兴奋点转到真正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上来。二是要突出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的导向。当前,关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主要是以成果转化率、应用率、推广率等指标来衡量其效果的。但是创新型教学团队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所以评价其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搞得好不好,不但要看其有多少科技成果实现了向为社会服务的转移,而且还应看其有多少最新科技成果在第一时间进了教材、进了课堂,实现了知识化,并较好地带动了学科建设和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2.3合作攻关机制
科技信息时代,很多科研项目并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涉及到众多领域,要顺利完成科研工作,就要求进行多领域、多学科的合作,建立合作攻关机制。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各教学团队之间、教学团队与系部之间、教学团队与院校之间形成合作机制提供物质和管理上的帮助,增强跨专业、学科的科研协作,力争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创新型教学团队与科研单位、用人单位之间也要加强联系、进行合作,动员多方面的资源,与创新型教学团队的人力资源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创新型教学团队科研创新能力。
2.4激励约束机制
要以事业激励为主,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事业激励为主,要创设全体成员发挥能力的环境,使其感受到既担负着责任,又受到高度的重视与信任,激发其事业心责任心;要重视物质激励,给予恰当的物质奖励,使其在从事科研工作时没有后顾之优,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要利用好精神激励,使其感受到工作受重视,人才受尊重,积极主动地创造出优秀的科研成果。
3.提高创新型教学团队科研能力,要加强团队内部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互动
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是大学崇高而不可放弃的原则,正因为如此,我们常说只有最好的研究者才是出色的教师。创新型教学团队要依托教学实践平台,凝聚科研骨干,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互补,真正把握育人之魂。
3.1将课程组与课题组有机结合
根据教学任务与科研方向的相近性,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统一性,将课程组与课题组相结合,做为团队内部教学与科研互动的连接点。团队负责人统筹安排团队承担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教学建设任务,使每位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有归属,而且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上也有归属;促使更多学术造诣深、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在教学一线发挥他们的科研学术优势,在教学建设、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舞台上进一步锻炼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3.2将学科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
学科是院校开展教学、科研最重要的组织单元。各学科都拥有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学术梯队、科研成果和仪器设备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资源。以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为基础构建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可以将这些学科资源及时、有效地引进教育教学之中,以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水平。为此,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用科研成果促进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二是坚持用科研成果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三是坚持将科研成果引入教材建设;四是坚持科研骨干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活动。
作者简介:
关键词:课程定位;教学模式;人文活动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高校的连年扩招,社会人才的需求率直线下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陡然增加。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的时候已经不只是单单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高低了,他们更看重人的基本素质。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先生说:“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钱伟长先生理想中的大学生是一个全面发展、有很强就业能力的人。
一、什么是就业能力
什么是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到底包括哪些方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当前的市场需求,我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就业能力主要有:
1.学习的能力
学习能力不只是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包括在课外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与日俱增,如果不能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学习,必将会被时代淘汰。
2.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群体工作中所必备的基础能力,和工作对象以及同事领导等不同人群建立起善意、友好、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工作的前提,也是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
3.语言表达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无论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都必须具备基础的口语表达能力,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掌握基础的沟通技巧,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4.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进行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考,找到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完成预定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其原因
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当下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不乐观,具体体现在学生的阅读量极其匮乏,往往一学期都读不上一本专业书籍,大量的网络游戏和流行电视剧占据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学习丧失主动性;不愿主动与人交流,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普遍使用家乡方言,没有使用普通话的意识;除了本班级的同学外,很少主动结交其他群体的朋友,人际交往的能力低下;在学习和实践中,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实践。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缺陷。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当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普遍低下,学生基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呢?本人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重专业、轻人文的办学模式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着一种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的现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表现得极为明显,专业课的课时安排远远大于公共基础课,甚至有的高职院校已经取消了应用文写作、阅读欣赏等语文基础课程,这样一来,学生就被培养成了一种专业能力极强的“机器人”,在这种办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热衷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专业证书的考取,完全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可是,“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人文素质欠缺,即使专业能力再强,在就业的时候也会遇到障碍。
2.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
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校为了保证招生的数量,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高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远远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很多高职学生连基础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具备。学生报考高职院校时的心态基本都是一致的,就是学习一门技能,能在社会上立足就好,因此他们自身也不重视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公共基础课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劲头不足,学习效果不理想。
3.基础课教学研究不深入
多数高职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了解认知不够,教学模式老套陈旧,尤其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研究不深入。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多年不变,基础理论、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实践实训等结构分配极其不合理。此外,大多数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呆板,多数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导致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学习丧失兴趣,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也灌输一些人文教育,但是人文教育的部分和整体学科的教学基本处于分离状态,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多数学生在经历了三年的职业教育之后,虽然专业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就业能力却很低下。
三、加强高职语文教学研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通过对高职院校就业能力现状及原因的深度剖析,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提升当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高职语文教学肩负着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人文素质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的重任,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语文课程定位应精准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所以高职语文的学科定位应该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建构基础的文化底蕴,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尽可能培养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也就是说,高职语文课程不但要教授实用的理论知识,还要兼具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的语文科目,其课程定位也不尽相同。当前的高职院校语文学科通常开设的课程包括阅读欣赏、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三门课程。
2.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创新
(1)改变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是满堂灌式的教学,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听得辛苦,想让语文基础课的课堂充满生机,就应该从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始,我院的语文教研室就在不同课程的课堂上进行了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
①结合课程内容,创设情境
比如在口语交际课“拜访与接待”的课堂上,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拜访与接待的要领,而是给学生创设了三个不同的情境:第一种情境是一位怒气冲冲的顾客来到你公司进行服务投诉,你该如何接待?第二种情境是没有事先预约的电视台记者就公司产品质量问题要采访总经理,你该如何接待?第三种情境是和公司经理有情感纠葛的女人强行闯入公司,你该如何处理?这三种情境都是日后学生在职场中有可能遇到的情况,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被这个问题吸引,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效率也提升了,教师只需要做简单的引导和总结就可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②根据讲授需要,在课堂增设实践环节
在面试的课堂上,完全可以由学生模拟人才招聘会的现场,在课堂上进行面试表演,通过实践演练,寻找面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课程的讲授与总结,此外,让学生在真正的面试环境中感受到就业的压力,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③让学生勇敢地表达意见,增强师生互动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性,不愿或很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做法会慢慢消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2)推广实践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
在以往常用的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的基础上,推广使用实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什么是实践教学法?就是在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之后,语文课结合专业实践的需求,进行自己的课程设计和讲授,这样一来语文课的讲授就和专业课密切结合起来。
(3)为学生整理、推荐阅读书目
除了课堂上的教学之外,引导学生在课下多读书、读好书,我院为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特地为学生编写了一本《大学生必读书目手册》,在这个必读书目手册中设计了两个单元,分别是公共阅读书目和专业阅读书目,其中公共阅读书目中收录了涉及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等50多部经典名著;专业阅读书目则是结合学院不同专业向学生推荐了多部和专业相关的前沿书籍,鼓励学生每个学期都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并尽可能做读书笔记,同时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开辟一个读书分享的活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悟,并和老师、同学进行读书交流。通过系列的读书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视野,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下深厚的人文根基。
3.课外的人文活动应丰富多彩
在教学活动之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系列活动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可以结合口语交际课程,开展配乐诗朗诵等演讲、朗诵类比赛,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结合阅读欣赏课程,举行读书报告会活动,让学生彼此分享读书感受;还可以定期举行辩论比赛、书法大赛等既能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又能培养良好兴趣的活动。这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示了学生在人文艺术方面的才能和实践成果,也提升了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张黎明.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与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相关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12).
关键词:作文水平;写作能力;习作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90-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而作为“写”之范畴的“课堂小练笔”,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精心选择好“课堂小练笔”的时机,才能准确把握住它的教学方向,真正使阅读教学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谐共生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1.把握文本,模仿经典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作为现行的语文教材不乏句式精美、结构精巧、写法独特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为学生的语言积累创造了条件,更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提供了“蓝本”。模仿性的“课堂小练笔”为学生在语言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起了一条通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中的精美句式或精彩片段,抓住契机,适时、适量的进行经典句、段、篇、立意等方面的模仿、迁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本语言向学生自己语言的有效迁移。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应指导学生品读文本中用排比方法描写出的赞叹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的句子,并以此作为学生仿写的有效载体,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训练,不但提升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促进了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2.填补空白,引导创新
教材文本中往往有那些体现作者匠心独具的“空白”,它的存在为学生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文本、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有价值的“空白”作为创造性“课堂小练笔”的有效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去诠释和想象,使学生在畅所欲言的空间里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如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当作者写到朝鲜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文中省略了受伤至伤好的情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联想补充情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合适的文本空白处适当地安排一些创造性的“课堂小练笔”,不仅使学生的智慧和才华得到张扬,潜能与情感得到挖掘和升华,也使课堂变成了学生智慧的乐园。
3.把握关键,拓展文本
教材中有些课文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学生学后,心中有许多话想对文中的角色说,或想为他们改变一个环境。教学中指导学生仿写文本中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段落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模仿加创造,既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也能帮助学生领悟到文本的一些基本写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关键片段,启发学生有效地挖掘,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在词句的关键处经常性地进行理解性的“课堂小练笔”,更能让学生在循序渐进地体会文本写法的同时,巧妙地将阅读教学引向深入。如课文《猫》的第一段中,用了“说它……吧,可是……”的句式来表达对性格古怪的大猫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在引领学生充分品读、感悟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该句式写写第二、三段中所描述的猫性格古怪之处。又如教学《将相和》时,让学生想象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也对依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4.巧用共鸣,抒写情感
课堂小练笔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范本,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且紧随阅读教学,极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特别关注每一课的教育价值,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反应,努力找到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处,通过精心设计课堂练笔,叩开学生的情感扉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抒写自己的情感,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抒写情感中受到启迪和感悟。如教学《小音乐家杨科》时,当学生正为杨科的遭遇而惋惜时,适时引导学生变写“神笔马良救杨科”。这样的练笔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也为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续写文章,适时延伸
[STHZ]1[STBZ]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江苏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后简称“实验室”)有专职教师20人,承担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专业实验课程12门,实验室近三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5项,79篇,其中SCI、EI论文43篇,有着良好的科研基础和科研成果。实验室老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向学生介绍集成电路相关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将计算机建模和仿真的新技术贯穿于专业实验教学中。比如,在“模拟电路”实验教学中引入Spice仿真软件,在“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引入Quartus软件等。在设置的探索性实验课程中,只给学生引出若干思路,学生利用相关软件可在课堂内外自主练习,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技术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通过这种引导,该专业学生对新技术掌握较快,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环节能相互进行探讨,主动向教师请教,逐步培养了自主式、合作式的学习习惯。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培养掌握集成电路基本理论、集成电路设计基本技能,掌握集成电路设计的EDA工具,熟悉电路、计算机、信号处理、通信等相关系统知识,从事集成电路研究、设计、开发及应用,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集成电路和电子系统集成技术人才。围绕该培养目标,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改革。比如将LQFP64封装建模与仿真分析这一科研案例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实际科研案例的使用使得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了显著提高,能独立完成封装建模、仿真到最后优化的整个流程,为后续专业学习和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适应了我校独立学院“厚基础,强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2]。此外,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和科研实例编写教材,根据电路设计相关工作编写的《电路PSpice仿真实训教程》被列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推荐教材。
从2009年承担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专业课程起,实验室鼓励高级职称人员承担实验课程,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实验室教师指导本科生积极参加省级、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等科技活动,获批“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2项、南通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3项。所指导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学生的参赛作品入围第三届 “华大九天杯”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大赛,荣获三等奖。“华大九天杯”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大赛是针对微电子及相关专业在校生的一次专业实践性赛事,是对我国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人才培养的一次交流和检阅。
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拥有集成电路工艺和器件仿真、集成电路电路仿真与版图设计、集成电路封装设计等先进的EDA软件工具,以及高性能工作站、网络分析仪、矢量信号发生器、微电材料与器件的光电测试系统、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测试仪等硬件设备,仪器设备总值达1 000多万。这些仪器设备均属于科研仪器设备,由于场地紧、管理人员少,这些科研仪器设备目前还未对本科学生全面开放,主要为教师及研究生使用,仅有少量学生在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过程中能接触使用到部分科研仪器设备,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资源优势在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发挥远远不够。
实验室围绕科研发展方向,三年多来先后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澳大利亚国立格里夫斯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富山县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科研学府的20多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学和交流,实验室教师也积极准备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此外还邀请了企业技术专家来校与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进一步加强科研与实验教学融合的探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的将科研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使实验教学内容更贴近现代科研水平,让学生掌握有应用价值的知识和方法,培养符合社会实际应用需求的人才。
2.1加强科研新方法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引入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增设创新实验课程。将科研用到的新方法、新技术逐步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更新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设置探索性实验项目来模拟科研全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寻找合理解释,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探索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训练他们主动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新技术、新方法训练的有机结合。
2.2加强科研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的结合
在实验教学内容中,除了加强科研新方法、新技术的引入,还需要精选科研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能真正地体验科研。依托科研项目来设置综合性实验,将成熟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创新实验项目,使得实验内容兼具新颖性和探索性,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激发专业热情。增加科研实例在实验教学内容中的灵活运用,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实验的比重,让学生现在所学所练真正成为日后实际工作中的基础,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2.3加强对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引导
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佳切入点。吸收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通过科研实践氛围的熏陶,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3]。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为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提供条件,如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将本科学生科研创新实验与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2.4加强科研仪器设备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挖 掘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的潜力,实现科研与教学资源共享,科研实验室需要在时间、空间、设备和实验课题等多方面进行开放。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本科学生的准入条件、经费支持和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加以规范,使得科研仪器设备在教学中也能发挥其优势,充分拓展现有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范围,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同时为学生提供开展科研创新实验的环境,高质量、高效率地为科研与教学服务。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4]。
2.5加强科研学术讲座在本科学生中的普及推广
学术讲座是进行学术交流,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是一场师生共赢的集会,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的学术氛围。学术讲座向师生展示新观点、新知识和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有利于互通有无,开阔学术视野,提升学术层次,传达团队协作、学科间联合创新的重要性,对师生未来的学习工作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也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引方向。本科学生即使暂时无法理解讲座中的高深内涵,但专家学者们思想的潜移默化以及通过后期的学习和钻研,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影响深远。
3结束语
教学和科研是互促的,只有多角度加强双方的融合,构建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实验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双方的可持续性发展,顺应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175-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这一观念已经得到了大家广泛的共识。多媒体课件能够把原来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以非常生动的图像、动画和音像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表现方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有身临其境之感,由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大大提高教育教W质量的目标。
1.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必要性
1)作为一门语言类的课程,英语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个环节的教学,因此需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作为铺垫。而英语并非我们的常用语言,因此语言环境是非常缺乏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可以创造一个恰当的语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能够在课堂中容纳更多的知识,特别是课外知识的补充,不仅能够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认知世界途径。
3)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更准确。中小学英语教学作为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给予学生的语言示范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要力求标准。但是受每个人的区域语言的影响,有些教师的发音并不标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一缺陷。
4)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黑板+粉笔”的单一模式,它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灵活多样,更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2.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现状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改革中,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学利用有利的英语教学环境,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英语知识、技能、情感方面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在一些农村的中小学,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了课堂,但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还不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多媒体设备在英语课堂上的使用率很低,最终也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通过对多批“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和脱产置换培训班学员的培训及调查,我认为目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存在以下问题:
2.1教师个体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1)教师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年轻的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接受能力也强,因此他们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也要强一些;年长的教师计算机操作基础差,有的甚至没有计算机操作基础,接受能力也要弱一些,因此他们心浮气躁,容易放弃,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也就很难有所提高。
2)学校的硬件条件及有关政策的影响。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基本上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相关的多媒体硬件设备,为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坚定的保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和素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断地得到更新,因此多媒体操作能力越来越强。有些学校只有少数或者没有配备了相关的多媒体硬件设备的教室,或者只有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才用到多媒体教室,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的多媒体操作能力很难有提高。
3)教师个人对多媒体课件的态度。部分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帮助不大或者觉得用起来太麻烦了,因此对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抵触情绪。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些教师没有把握好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因此体会不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好处。还有些教师觉得上课用了多媒体课件就行了,课后不会再回过来思索哪些地方表达得还不够恰当,这样也不利用教师的多媒体操作能力的提高。
2.2教学课件质量不高
1)多媒体课件多从网络上获得,与实际教学脱节。大多数多媒体课件是由非一线教师制作的,那么对多媒体课件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出入,对知识点的把握也不是很准确,这样就会降低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可信度,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更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2)过于追求专业的课件制作软件的和过度追求画面的绚丽多彩。专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通常操作性更强,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难于驾驭,开发一个课件往往需要比使用一些普及软件多耗费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与其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追求高质量的艺术效果,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中去。此外过于绚丽多彩的画面效果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是不可取的。
3)忽视学生自身特点,影响自主知识建构。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在课堂上持续保持注意的时间大约是25分钟左右,所以在组织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节奏分明,有张有弛,根据时间段有意的设计一些放松注意或者改变注意力的内容,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2.3教师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途径有限
1)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实践性非常强,在制作过程中如果能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将会事半功倍。但是大部分学校缺乏专门的计算机教师,导致有些教师的问题不能及时获得解决,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2)培训与进修机会较少。培训与进修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好机会,但是这类培训与进修的机会非常。一方面该类培训的次数比较少,另一方面每次参加培训的人数名额有限,甚至有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老师们不得不放弃这样来之不易的机会。
3.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
多媒w课件制作的主要流程包括选题、策划并编写脚本、素材的收集与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选择、课件制作与合成、预演与修正以及优化与打包。围绕这一过程,我认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具备这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
1)选题并编写教学课件。选题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内容的取舍过程、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划分过程;编写教学课件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设计过程,不等同于编写多媒体课件。一堂优秀的讲课并不在于多媒体课件的花哨,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的融合。若两者能有效的配合,教学效果将显而易见。
2)素材的收集与处理。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教师要注重素材的收集。教学中应用的素材,可以来自于教师的日常生活,这样更接近学生的生活,较容易引起共鸣;也可以来自于互联网,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搜索和简单资源下载的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搜寻到对自己有帮助的素材并利用相关的下载软件进行下载,以供已用;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要及时总结当堂课程的利弊,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可参考的信息。有些素材并不能直接使用,那就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素材的处理一般包括视频格式的修改、视频内容的剪辑与合成、图片文字的增删等,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一些简单的素材处理软件,如格式工厂、PHOTOSHOP等。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考虑现实情况与时率比,推荐大家使用POWERPOINT软件来制作多媒体课件。随着POWER-POINT软件版本的升级,它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完全可以满足中小学英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求。那么教师就要掌握在POWERPOINT中输入各种占位符的方法,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及超链接等,并要求对课件进行美化及动画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注意一些基本原则:
教育性:主要体现在课件的教学目标、内容的选择及组织表现策略上。
科学性:内容正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楚,要求对课件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技术性:合理地设计图像、动画、声音及文字。
艺术性: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
使用性:使用要方便、快捷,操作要简便、灵活与可靠。
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播放。多媒体课件只是一个辅助的教学工具。同一个课件,不同的教师授课的效果并不一样,因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一样。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或某些课堂突发事件的产生,教师要能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那么课件的播放方式也就不一样了;不同的班集基础不一样,内容也会不一样,同一课件的多种播放方式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在课件的播放过程中使用“白屏”和“画笔”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5)资料压缩与解压的能力。有些资料体积过于庞大,那就要及时地进行压缩和解压操作。
4.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培养模式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能力,要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应当将“学”和“做”两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有利有效的途径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通过各种学习机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另一方面则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和畏难情绪,真干实干,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和脱产置换培训班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在多次的培训实践中,我归纳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培养模式。
1)课程内容依据前文中提到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进行开设。课件开发软件主要学习PowerPoint,在3-4个课时之内做好一个PowerPoint课件,让参培人员找到成就感,引发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2个课时深入讲解其他复杂占位符的插入及复杂动画设置等。视频、音频、图片的处理软件,主要选择RealPlayer、格式工厂等。RealPlay-er主要应用于视频的下载、截图等;格式工厂主要用于各种不同格式文档的转换;图片处理主要应用PPT自带工具。这一部分一般控制在3-4个课时之内。最后是各种网络资源的下载技能和简单的FLASH动画制作技能,课时控制在2课时左右,重点在资源的搜索,FLASH动画主要是学会插入到PowerPoint中以及播放技巧。
2)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共同创作的方式开发一系列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进行巩固,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例如按教材分组进行课件开发,由操作熟练的老师带动操作不熟练,每个人都参与到课件开发的实战中,积累宝贵的经验,同时课件可用于今后的教学。课件制作比赛也是老师们乐于参与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