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的专业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能脱离“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对儿童个体“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蕴涵的道德情操是儿童个体发展的直观镜像。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让儿童领悟一些伦理道德,使之从小养成尊长、爱幼、互助、合作的好品德,尤其要使儿童感受丰富的情感,要唤起儿童对生命及美好事物的亲切、爱护的情感和态度,使之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地球,为做一名对祖国、对世界有贡献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2.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是儿童个体发展的精神内涵。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基本都与人相连,都与人生意境和志趣相连,是人文精神的写照。也就是说其人文精神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可以感知的人物形象得以反映,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在陶冶儿童情操,提高儿童道德水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所蕴涵的审美情趣是儿童个体发展的个性指南。祖国的语言简约而优美,祖国的文化博大而精深,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要使儿童从文字所载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科学知识中逐步吸取,日积月累,感受祖国语言之美,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从篇篇课文所记述的内容中,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从各种知识中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从语言所反映的人物的精神之美、景物之美中,提高审美能力及学好语言的情趣。
4.所蕴涵的完美语言是儿童个体发展的素质外现。语言是个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思想、人文、以及情意内涵,而任何精髓的思想只有借助完美的语言才能达到精准有效的表达。儿童语言的发展对其成长起决定作用,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儿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5.所蕴涵的方法和习惯是儿童个体发展的终身需求。要求儿童自主学习,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儿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很多的学习方法,如识字方法,读书方法,作文方法等,无论哪种方法都为今后的读书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渗透的一些习惯,如正确的读书的习惯、用眼习惯,用手习惯,用口习惯,读思结合的习惯,熟读精思的习惯等,都将会终身受用,受益无穷。
为此“儿童个体发展”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主旨和归宿。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完成“儿童个体发展”这一使命呢?
笔者认为在对小学语文“发展”目标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1.教师的人格素养。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儿童的心灵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能影响儿童一生。就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自己拥有了美好的精神世界,才能帮助儿童明理、解惑,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只有自己拥有了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职业理想和关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教学热情,儿童才能从中感受到偶像的伟大;只有在喧嚣与浮躁中保持一颗淡定的心,儿童才会感受到教育的无比崇高。
2.科学文化基础素养。它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它强调一种精神,即科学精神、钻研精神、实事求是精神。此素养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性知识素养;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
从语文教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儿童要求的多元化,教材内容的多元化,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多元化等都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从“文本的解读”的角度去开拓教学内容,在挖掘文本中的深刻内涵时,需要的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还要有宽阔的学识、历史的积淀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艺术的审美能力。
3.学科性知识素养。它是直接指导孩子养成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航标。当前不少教师埋怨儿童不会读书,不会写作,其实恰恰说明了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这肯定会影响他对文本的解析和处理。儿童不会写作恰恰就是儿童读文学作品少了,当然这和教师的引导和推荐有关,我们应当引导儿童读那些有趣味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当然如果实在没有,那么也可以把适合儿童的作品给学生读,条件是儿童文学作品确实无法找到,这就好比雨天,因为一时无法找到儿童雨衣,如果有成人雨衣也可以替代。
4.教学素养。这里主要指的是开发学生智能,教会学生学习的习惯。首先,教学中应着重在思维能力培养、情感熏陶上,教师要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使儿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受不断提高,通过一步步的提高,儿童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其次,文本的一些内在的,抽象描写不仅是文本中非常可贵的部分,也是多媒体技术无法表现的,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让儿童会读书、爱读书、多读书、读透书、读懂书、懂读书,使儿童静下心来,挖掘民族语言的宝库,亲近这些文化遗产,并从中汲取营养。
[关键词]高校体育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240-01
当今,时代高校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始终坚持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尤其是人文素质的教育,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特征,同样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现代化也需要现代的体育人去实现它,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体育专业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全面发展。
一、提升高校大学生对体育人文素质的思想重视
学生首先要意识到提升自身体育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在生活中养成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再慢慢地熏陶身边的人,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时的做事,接人处事,慢慢地养成行为习惯。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中累积自己的人文素养,任何运动都有它的人文所在,比如篮球运动,通过团队不断地换位轮转,不断地相互跑位挡差,相互传球,完成“投篮得分”这一共同的目标,在完成体育目标中愉悦了身心,放松了心情,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竞争精神,这些都是体育人文素质精神的一种体现和积累。学生应该自己重视人文的培养,知道体育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因此,不仅要多参加体育运动,平时也要多观看体育比赛,可以欣赏运动员优美的动作,精彩的比赛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运动不仅是健身,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是自我人文素质从质到量的一个过程。
二、教师应在学习生活中起表率作用
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与基础人文底蕴,特别是要加强对与运动技能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心理学、体育史学、体育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一些教师对社会人文以及理论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学习热情,因此在学习与生活中起不到表率作用。因此,教师要能真正意义上起到表率作用,就必须端正态度,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不仅要具有体育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人文科学方面及前沿领域的科学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去挖掘体育运动中各运动项目的人文价值,让学生从中能领略到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德育的同时还能使学生产生美的享受,并加深对体育人文素质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等级观念,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师生之间能互尊、互重、互爱,平等交流,这样人文教育的理念才能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学校应创设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
“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必然会削弱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方面的熏陶和培养作用”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非常有必要。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校园里竖立体育名人塑像,或者悬挂体育名人的警句格言,或是通过黑板报、橱窗,向学生宣传体育文化知识,举办人文素质主题讲座,等等,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学生强调体育人文本质与文化价值,正确体育人文的主观意识与道德行为,这样丰富美化校园文化环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陶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和理解学生,融情感、激情、意志与关爱于教育的全过程,这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人文教育思想认为,学生体育人文素质要发展和提高,就必须把知识经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素质,这个内化需要有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和独立深刻的思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应为人文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
四、学校设置的体育项目要注重人文性
高职初等教育文科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符合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并响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号召,以培养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去从事企业文秘和基础教育的实用人才为目标。针对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初等教育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根据我教学多年的经验,提出了几点个人见解。
一、明确教学定位,建立课程结构
培养初等教育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首先我们要知道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与我国高职初等教育的不同,只有知道了两者的区别,才能更好地明确教学方向,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高职初等教育则更侧重实际应用。那么,高职初等教育的教学定位就应该是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操作能力突出、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术型人才。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了满足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必须要求改变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思维模式,从学生专业素养抓起,人文教育抓起,这样才能在就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明确完教学定位,我们就开始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结构。因为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经济社会传输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务必要在课程结构上合理安排,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开设多元化的课程。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专家讲座都要根据专业需求进行科学性规划,要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的初等教育文科专业学生。
二、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正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方向的设定,也是教师对学生教学成果的预期。教学目标分为两项内容:(1)教师的教;(2)学生的学,只要二者相互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才算得上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但事实上,有一些教师只重视学习的结果,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从而无法落实目标培养。为了培养初等教育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我们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并且要认真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无论做任何事,热情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尝试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只有当学习气氛达到最佳的时候,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素质的热情,并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
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实战中获得真理
教师在课上讲得再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再过硬,不去实战中锻炼,那一切便是纸上谈兵。所以说,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理论是抽象的,必须把抽象的东西实体化,将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之,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总之,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供过于求将会是未来社会人才供求的发展趋势。那么作为初等教育文科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素养就必须严格要求,只有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合格的技术型人才,才能在未来翻滚的浪潮中屹立不倒。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2-0004-06
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包括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以及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人员,必须是经过规范严格训练的、具有专门技能、知识和相应素质的人员。[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是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综合心理品质。培养优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是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的理论、方法大多移植于欧美国家,普遍采用咨询辅导模式,以心理咨询来取代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却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因而造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功能狭隘化及其工作者职业角色模糊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通过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调查,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专业素养的认知,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培养措施,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完善的专业素养。
一、方法
(一)研究目的
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调查问卷,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施测。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安徽省淮北市、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等多个城市进行取样,被试主要包括中小学校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及中小学生。对芜湖市、合肥市、蚌埠市的部分中小学校长进行开放性问卷调查,形成面向中小学生的初试问卷。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3份,问卷回收率为85.8%。初试问卷调查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以合肥市、淮北市、蚌埠市等地的中小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2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正式问卷的数据收集是在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等地共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
(三)研究材料
本研究自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调查问卷,包括开放式问卷、初试问卷和正式问卷三部分。正式问卷采用五级计分制。
(四)研究程序
1.编制问卷
搜集相关文献,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开放式问卷、初试问卷及正式问卷。
2.问卷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分别检验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3.正式施测
采用自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调查问卷,对安徽省内的183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
4.数据分析
所得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处理,因素分析运用LISERL8.7软件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编制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开放式问卷
103名中学校长回答开放性调查问卷问题:“你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结果见表1。
根据表1结果,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结构的假设模型,由三个维度十项内容:专业知识(从业资格、知识丰富、学习能力)、心理健康素养(包括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观察敏锐、协调能力)、人格特征(热爱学生、亲和助人和为人师表)构成,并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调查问卷》。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中小学生进行施测,回答结构性调查问题:“请说明下列十个题项的重要性:非常重要(5分),比较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为了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 首先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09,Bartlett球形检验发现p = 0.000,表明适宜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提取,并进行正交旋转,结果见表2。
表2结果表明:在因素1上,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观察敏锐、协调能力有高负荷,可命名为心理健康素养。在因素2上,从业资格、知识试丰富、学习能力三项有高负荷,可命名为专业知识。在因素3上,热爱学生、亲和助人、为人师表有高负荷,可命名为人格特征。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我们使用LISREL8.7对中小学生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3)表明,初始模型拟合指数十分理想,同时根据各因素所含特征的意义对个别因素命名(见图1)。图1表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结构的研究模型包括:心理健康素养(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观察敏锐、协调能力),专业知识(从业资格、知识试丰富、学习能力)和人格特征(热爱学生、亲和助人、为人师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的3因素模型的各拟合指数见表3,结果表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结构的研究模型拟合指数良好。
(二)问卷信效度检验
1.问卷的信度检验
在先导性研究中信度系数在0.5至0.6之间就可以接受。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表4)表明问卷各项信度指标良好。
2.问卷的效度z验
经过检验,本问卷各因素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5~0.593之间(见表5),表明本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正式施测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描述统计
183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回答问卷调查问题:“请说明下列十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重要性:非常重要(5分),比较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分数越高,表明此项专业素养越重要。对被试在问卷中的回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十项专业素养重要性的认识状况。
可以看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专业素养十项内容的评价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5分,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为人师表、观察敏锐、知识丰富、亲和助人、热爱学生、自我控制、学习能力、从业资格、身心健康、协调能力。
对183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否具备以上十项内容的专业素养进行调查,回答问卷调查问题:“请说明您是否具备下列十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题项后面有从是到否四个等级的答案,请选择最适合您的选项”。对被试在问卷中的回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自身专业素养认识的总体状况(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通过对183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否具备以上10项基本素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86.3%的人具有从业资格证书(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等等);55.7%的人认为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29.0%的人认为一般;47.1%的人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32.2%的人认为一般;72.7%的人认为自己对学生具有足够的爱心,14.8%的人认为一般;37.7%的人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为人师表,31.7%的人认为一般;39.3%的人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亲和助人,26.8%认为一般;35.0%的人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42.1%的人认为一般;51.4的人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26.2%的人认为一般;26.8%的人认为自己身心健康,36.1%的人认为一般;48.1%的人认为自己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29.5%的人认为一般。综合看来,近80%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自己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专业知识以及稳定的人格特征。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还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究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十项内容之间的相关情况(具体结果见表8)。
根据心理测量相关理论,各个题项之间的相关则应在0.10~0.70之间,这样才能保证各题项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能较好地反映所要测量的内容。经过检验,本问卷各题项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0~0.668之间,表明这十个题项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能较好地测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十项内容进行归类,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被试判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十项内容重要性分数进行因素分析。表8和表9是采用方差极大法对因素负荷矩阵旋转后的结果。
根据因素分析理论,项目的筛选是根据项目因素负荷值和共同度来确定的。项目负荷表示公共因素与该项目的相关程度,项目在某个因素上的负荷越大,表明该项目与此因素的关系越密切。如果项目因素负荷值大于0.40,则说明该项目与此因素的关系密切,本研究也采用这一临界值作为项目筛选标准。
除了上述标准外,还要根据以下标准确定最终因素数目:(1)因素的特征值大于等于1,即因素的贡献率大于等于l;(2)因素必须符合陡阶检验;(3)抽取出的因素在旋转前至少能解释2%的总变异;(4)每个因素至少包含三个项目;(5)因素比较好命名。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83份有效问卷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有三个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且能解释总变异的62.706%。
最后对十个题项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和正交极大方差旋转,得出最终的因素负荷矩阵。心理健康素养(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观察敏锐、协调能力),专业知识(从业资格、知识试丰富、学习能力)和人格特征(热爱学生、亲和助人和为人师表)。
可以看出,最终得到三个因素共十个项目,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62.706%。接下来就要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命名。从结果看,与问卷编制时的提取的因素和题项基本一致,因此三个因素命名如下:因素一命名为心理健康素养(身心健康、自我控制、观察敏锐、协调能力);因素二命名为专业知识(从业资格、知识丰富、学习能力);因素三命名为人格特征(热爱学生、亲和助人和为人师表)。
三、讨论
本研究主要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指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与分析。对该问卷的三个维度和问卷总体分别计算了内部一致性系数,结果显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88以上,由此可见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在结构效度方面,本研究对问卷结构效度的检验运用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可知,模型的各个拟合指数均符合统计学要求,并且各个因子之间都有中等程度以上的相关,达到了良好的拟合效果。为了更进一步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本研究还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根据心理测量相关理论,问卷各个题项之间的相关应在0.10~0.60之间,这样才能保证问卷各因素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能较好地反映问卷所要测量的内容。经过检验,本问卷各因素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0~0.668之间,表明本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四、结论
(1)自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问卷包括十个题项,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心理健康素养、专业知识和人格特征,能较完整地显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结构状况,且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其专业素养十项内容的评价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为人师表、观察敏锐、知识丰富、亲和助人、热爱学生、自我控制、学习能力、从业资格、身心健康、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专业知识; 课程整合; 音乐课程; 教师能力
中图分类号:G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55-001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尤其是普及义务教育的今天,如何促进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已成为关系到提高整个音乐教学系统教学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之一。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青年音乐教师,面对如此现状、如此成绩,使我倍感肩上的重任。但城乡之间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如何将我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小学音乐课程进行整合,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课程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的课程。专业知识作为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手段,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培养研究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发挥专业知识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小学音乐课程任课教师在专业知识与音乐课程整合中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素养呢?这是小学音乐课程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政治素养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与审美素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德是称职教师应具备的个人品质,优秀教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因此,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饱满的爱国热情,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起到教育表率作用,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健康成长。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品德、情操、审美观的深厚土壤。
新课程标准已将音乐定位于人文性课程,重点对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并将德育、情感、态度、教育价值观放在首位。小学音乐教育应该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认识音乐,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小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优美的音乐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产生的,通过音乐自身美的魅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
一首好歌,一支好曲子往往可以直接触动学生的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振奋,意志上的激励,道德上的升华,并时刻陶冶学生们的志趣与情操。如:音乐作品《国歌》《黄河大合唱》《组歌》等具有鲜明时代与艺术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斗志、民族感、正义感、爱国激情与高尚情操。只有小学音乐教师具备了正确艺术审美观与高尚的道德情趣,才能引导学生真切地感悟艺术美、心灵美与生活美,引导学生热爱健康的、积极的、高雅的音乐艺术,才能在授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陶冶和净化学生的精神与心灵,培养他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业务素质
1.知识素质。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探究者、构建者和缔造者,这样的角色促使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精而深的专业知识。在歌曲教学中唱谱与唱词的先后变化,歌曲内容与旋律决定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焕然一新,在体裁广泛,内容丰富的欣赏曲、流行音乐中正确把握分寸,用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能力素质。首先,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运用、掌握专业知识的教学技能。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设计年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具备了解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音乐教学是情感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新课程呼唤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新理念是平等、民主、合作。师生互动,教师是引路人,学生是鲜活的主体,发展中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地肯定和欣赏。
其次,音乐教师具有发展性评价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必须把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等课程评价多元化,成为课程评价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中音乐教育评价是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教学手段进行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发展性评价,培养和促进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
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尊重学生人格,培养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合格人材。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来说就好比丝丝春雨,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应当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使命感,更应当具有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
四、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提升艺术教育的综合素质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功能的综合性。一首歌曲与乐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提高综合艺术素质,提高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已迫在眉睫。
培养适应新课程标准需要的师资更是势在必行。作为音乐教师,反思教学中是否让课堂充满了音乐,是否为学生打开了音乐之门,是否引领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音乐。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歌曲与乐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把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现和表现。
综上所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师是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实施者――音乐教师具有独特的教育影响力。音乐教师要以现代化的素质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也是一个新时代对新型音乐教育的呼唤,走进新世纪,走进新课程,对小学音乐教师有全面全新的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专业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08-02
使小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道德高尚、知丰富、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比单纯传授知更为重要。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培养。
一、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作用
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不可替代性的品质,主要包括专业知、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别指出,小学教师要“懂得小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小学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
因此,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全面的人文素养、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健康的德育组织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教育研究技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本着“综合培养,学有所长”的要求,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等方面的系统的培养和培训。
二、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以及时代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1.专业知
主要包括学科知、一般教学理论知、课程知、学科教学知、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教育情境知,还包括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等。
2.专业技能
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技能、班集体管理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教学实践性知与理论性知互化的技能、人际交流的技能等。
3.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专业所抱有的理想、情操、信念和道德操守,是教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小学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源于中等师范教育的新专业,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方式上既要吸收高师其他专业的长处,重视学科专业知的教学和教育理论修养的提高,又要注意保持中师的传统优势,注重学生“三字一话”等职业技能的训练。从培养目标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而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小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伦理和职业行为提出了特殊要求。也就是说,小学教育专业所要培养的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综合的知能力和系统的职业技能。这些都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职业素质的训练。
1.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意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就是使学生明确专业定位,热爱小学教育专业,知道专业素养对于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清楚决定专业素质高低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和付出,从而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素质的训练。为此,学校要让学生了解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阶段,理解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当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
2.整合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素养
适应小学课程改革需要,整合相关类课程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知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素养。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上主要照搬高师的“中文专业”,形成了相对“专门化”的课程设置。这种课程体系不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适应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小教专业的特点强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的学科专业知要相对宽厚一些,因此需要对相关类课程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使学生不仅对枯燥的教育理论产生了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同时使他们充分掌握小学课堂的教学规律,从而大大提高高师小教专业学生的学素养。
3.使学生掌握较为实用的综合专业技能,提高学科的专业化技术水平
综合教学技能是指在基本教学技能形成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综合运用基本教学技能的能力。这一阶段的训练反映了学生运用已形成的一定的教学技能来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是对基本教学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这一阶段的训练目的是开发学生潜能,使其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学会做小学教师。其特点是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开展见习、实习、调研等综合性的训练,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形成完整与灵活的教学能力。
以往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内容多为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文字和图形表达、课堂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等传统教师技能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新增有关新课程和信息社会等所需的现代教师教育能力。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规范性、展示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能从事小学多学科教学的能力,不仅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技能,还应具有能唱、会演、能做、会画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小学教育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儿童模仿性强,具有向师性,对教师有着特殊的情感。教师自身基本的人文素养、教学技能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不但要全面,而且要规范,要成为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要具有规范性、展示性的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在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上,例如读、写、算、艺体等基本技能不但要会,而且掌握得要准确、扎实、规范,且富于美感,切实提高未来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教学技能的内涵品质。
4.采用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
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应由过去的“作为技术员的教师”转变为“作为专家的教师”,全面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在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变得日趋明显。教师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修养,提高教学与管理能力,为了更好地认教材、了解学生,教师应加强研究意,并通过研究促进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音乐课程 问题 教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31-02
音乐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格素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师范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乡村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对于小学教育师范生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难免会涉及音乐课教学、音乐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排练等工作,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他们胜任这些工作,同时也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陶冶情操,成为高水平的小学音乐的师资。本文试以乡村小学教师为考察对象,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熟悉小学音乐教材、加强学生岗前培训、制定考核标准等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小学教育师范生往往只学过几节简单的音乐课后便上讲台兼任音乐教师,而实际上,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所要具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他们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传统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音乐基础较差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在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的今天,小学教师的音乐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普通音乐师范院校都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才能入学学习,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却不同,该专业在招生时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的考核要求相对较低,有一些学校甚至不作要求。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小学教育专业很多学生甚至从来就没有上过音乐课,受过音乐教育或是学习过某种乐器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大部分都偏向流行音乐方面,对音乐课上教授的音乐理论知识缺乏兴趣。
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有很大的差异,“集体课”的授课形式使得授课的时间、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音乐技能水平不尽如人意。
(二)课程学时较少
由于专业需求,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包括语文、数学、教学法、心理学等,还有许多通识课程,所以能安排音乐课程的课时非常少,有些是一个学年甚至是一个学期。由于课程学时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都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模式。大班的集体音乐课主要在30到40人,它的优势在于通过扩大教学对象的人数,大大减小教师的教学任务压力。然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无法因材施教,同时,由于学生学习进度不同,教师上课感到吃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比如大班的钢琴课教学,一堂课90分钟的时间,教师对40多名学生一一进行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有时候都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新课的示范,学生课后只能“瞎练”,不仅教学进度慢,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
(三)教学内容不合理
原来的师范生音乐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参照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的内容包括乐理基础知识、音乐欣赏、音乐教学法等。学习的内容很多,有些内容比较深奥,学生很难理解。学生往往是什么都学,但又学得不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小学教育专业音乐培养目标不是学艺精湛的音乐人才,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通过技术技能的训练,能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特性有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小学音乐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然而,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或是师范院校,有很高的音乐技能和很深的音乐专业情结,所以在教学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把传统的音乐技能教学理念搬到小学教育师范生的音乐培养上来,把师范生当成音乐专业学生来培养,忽视了小学教育师范生对音乐针对性的学习和对未来该职业特色的音乐需求。
二、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师范生音乐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很多乡村教师不能胜任音乐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对乡村小学教师培养尤为重要。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特点及乡村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教学对象和硬件环境的特点,可从以下方面采取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新的小学音乐课课程标准。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新课标的出台,使得教师创新教学有了更大的舞台,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开展指引了方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通过学习小学音乐课的新课标,可以更好地了解新时期小学音乐课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内容标准等,为今后从事音乐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专门的音乐教材,很多时候都是用专业音乐师范院校的教材来参考,以至于有时候也会把培养专业音乐师范生的那一套模式运用到小学教育专业来。其实,大多数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认为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技能训练,训练学生演唱歌曲难度有多高,器乐演奏能力有多强,会演奏多少种乐器,往往忽视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忽视了音乐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新颁布的小学音乐课标中,音乐课程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上要区别于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教材的选择上,更应该强调师范性、基础性、实用性、审美性、创造性与多样性,不仅仅是音乐技能的学习,音乐教学方法的学习也同样重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是关键。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的兴趣爱好容易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厌烦。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必须把“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画家不一定会教画,音乐家也不一定就是好的音乐教师,“会”是一回事,“会教”又是一回事。教师要学会把讲台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多上台、多试讲、多讨论和多总结,讨论如何设计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环节、如何将音乐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让学生做到与小学音乐教师岗位早接触、早了解、早熟悉。除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比如合唱训练、合唱指挥、歌唱比赛和晚会演出的组织等。
(四)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
受专业课程开设的限制,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时设置得比较少,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音乐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学生在课后的音乐技能训练就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本身的音乐技能水平较差,大班教学的人数众多,教师不能一一顾及,课后训练的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为学生制订了一系列课后训练计划和措施,并根据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训练,以“优生”带“差生”的方式来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此外,还要合理运用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对训练内容进行录像、录音,保证学生课后训练的质量。
(五)熟悉小学音乐教材
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要从事的音乐教学主要是小学音乐课,所以要求学生对近几年来小学音乐课使用的音乐教材要很熟悉。为此,在进行音乐技能训练时,可以参考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教学要求,编写一些视唱训练的教材供学生练习,也可以进行儿童歌曲表演唱训练。这样,学生不仅能得到技能上的提升,也对小学音乐教材更加了解。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儿童歌曲量的积累,要多学、多听、多唱,丰富自己的曲库。还要对新出的儿童歌曲或是动画片的主题曲多留意、多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曲库得到及时的更新。
(六)加强学生岗前培训
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培训,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得到巩固。根据实习学校情况的考察,为学生创造情景教学或是试讲,同时,还加入一些音乐教具的制作等,为学生站上教师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七)制定考核标准
音乐教学技能的考核,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课程教学掌握情况最直接的评价。应根据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的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音乐技能考核标准。这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更加重视,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对音乐课教学与训练做出相应的调整。
此外,还要合理调整音乐课程的比例,使音乐课程的结构得到完善。当然,在培养模式上要具有灵活性,要根据学校与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与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丽娟.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师从教能力结构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周晓露,刘霄.小教专业(本科)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践途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5]孙作东.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质量状态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创办具有鲜明特色的小学教育专业是每一个师范类高校力争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为实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终极目标。河西学院(原张掖师专)于1999年率先创办小学教育三年制专科专业。为了加快学校的转型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三年制专科的基础上,于2002年正式创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甘肃省最早创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经过几年的努力与探索,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已被甘肃省教育厅确定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艺术技能课程开设模块
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本专业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小学教师。艺术类主干课程模块有: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基础美学、声乐、乐器、舞蹈、美术等。在这些主干课程中,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属于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基础美学属于专业方向理论选修课;艺术技能实践类课程开设模块主要有声乐、乐器、舞蹈和美术,属于专业方向选修课。艺术技能实践课程的几大模块中,声乐课程是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歌唱技能技法课。课程内容为声乐基础知识、歌唱发声练习、歌曲演唱三大部分,主要侧重于声乐演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注重基础发声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声乐理论与综合实践应用的能力。乐器课程主要练习键盘乐器弹奏,掌握键盘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强调键盘乐器弹奏的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基础训练贯穿始终,尤其是编排了少儿歌曲弹唱的有关内容,更加贴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键盘乐器弹奏打下基础。舞蹈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舞蹈基本功,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学科的特点与作用,掌握少儿舞蹈训练的基本方法,掌握常见的民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律特点等,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健美的身体,灵活协调的动作姿态,能够完成简单的少儿舞蹈的排练、指导工作。美术课程内容包括造型基础、构图基础和色彩基础的课程———素描、色彩(包括水彩、淡彩)、装饰画、卡通画、简笔画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简单结构入手,观察、分析、表现物象的能力,提高造型能力。还包括手工制作、雕刻、泥塑等空间造型艺术实践课。四大艺术技能课程模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全面,基本上涵盖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所需的基本艺术技能技巧,是本专业的特色之一。存在的问题是:1.培养目标的表述欠全面。“培养本专业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小学教师。”注重了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发展目标,而忽略了承载“美育”的艺术类课程。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则是美育的一部分。在历史上,美育和艺术教育是同步发展的,而现在艺术教育包含在美育的范畴,艺术教育由知识、技能、艺术审美和创造美三个部分构成。尤其在小学教育中,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实施渠道。[2]10-112.艺术技能课程方案设置欠合理。培养方案中课程整体模块设计似乎涵盖了大部分艺术类课程,但这些课程属于艺术类专业方向实践选修课。由于受培养方案的限制,选修课的选课原则是“四选二”,也就是在声乐、乐器、舞蹈、美术四个模块中只能任选两个模块进行选修,这样势必会造成艺术类实践课程学习不够全面,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艺术模块不能够深入学习的现实困境。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状况分析
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面向甘肃省招生普通本科学生,从历年录取名单信息中“特长”一栏填写内容分析,小教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没有艺术特长;从生源地信息栏分析,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由于受家庭条件、个人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好多学生没有受过艺术特长训练,因此,艺术技能掌握状况较差。1.艺术技能习得状况(1)由于受不同的教育环境影响,有艺术技能和缺乏艺术技能的学生艺术技能习得差异明显。(2)受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影响,重高考文化课程,轻艺体类课程,艺体类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先天不足”、“缺乏营养”。(3)学生个体对艺术技能课程的感悟能力、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的不同导致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差异明显。(4)因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和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态度的不同,导致学生对艺术技能的习得也受到影响。(5)受艺术类选修课“四选二”的限制,艺术技能的习得种类有质的差异。(6)受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模块设计、课时安排、实习机会的多寡、教学硬件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艺术技能的获得和运用也受到制约。(7)受学科知识结构、学生个体艺术素养、学习兴趣动力等主观因素影响,艺术技能的习得也差异明显。2.艺术技能课选课倾向根据近两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课程选课倾向表分析:两个年级四个班选修舞蹈课程的共计153人,选修乐器课程的共计135人,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80%和71%;选修美术课程的共计69人,选修声乐课程的共计25人,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36%和13%,选修乐器和舞蹈课程的人数远远多于选修美术和声乐课程的人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1)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课和声乐课(音乐课一般以为唱歌为主)的开设始终贯穿于基础教育阶段,不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是非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习得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四选二”选择范围的限制下,放弃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机会。(2)对于乐器和舞蹈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专门开设,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没有专门受过艺术特长培训,有大部分同学甚至没有接触过乐器,也没有接受过舞蹈基础训练,处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自身知识技能的缺陷,大部分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选择是一种必然趋势。(3)小学教育专业男女性别比例分布不均衡(见表2),女生占总人数的80%以上。由于女性天美,处于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健身健美需求,选择舞蹈课程的人数较多也是一种必然趋势。(4)例外的情况是,少部分同学或许由于家庭条件和教育环境优越,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条件接受乐器和舞蹈训练,或利用业余时间正在进行此类课程的专业培训,已经习得和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想在自身比较缺乏训练的其他艺术类课程上取得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以求达到艺术均衡、全面发展而选择其他艺术选修课。
(三)艺术技能状况调查
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状况,根据研究目的,编制了《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状况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到的内容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教学现状的了解情况;学生对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的了解情况;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的认识、态度及艺术技能掌握情况;学校对艺术技能课程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的了解情况;艺术技能课课时安排与人才培养模式对艺术技能培养的影响等方面。调查以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为样本,根据调查目的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30份,实际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率77%。收回的100份问卷中,男生19人,占19%,女生81人,占81%。通过表2、表3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男生比例占19%,女生比例占81%,男女比例相差较大,说明女生选择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倾向性明显;年龄分布在21-24岁之间,23岁的占57%,24岁的占6%,21-22岁的占37%。通过表4分析: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课时安排的认可度只有58%,也就是说有42%学生认为艺术技能课课时安排不合理,可能的原因是学生希望有较多的上课时间,以保证对艺术技能的充分学习。艺术技能课对就业的帮助、课程内容、学分、考核方式的了解程度和认可度均在66%以上,尤其对我校的培养模式比较关注,有81%的同学选择综合培养模式,说明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的培养模式比较受欢迎,期望值比较高。通过表5分析:学校对艺术技能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上,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还不够足够重视;有一半以上学生认为艺术技能课教师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大部分学生对我校艺术技能课程任课教师专业素质比较认可;有一半以上学生对聘请小学优秀艺术技能课教师来校授课的态度不太明显,可能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深入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对小学教育教学,尤其是艺术技能课教学的认识不够充分,对一线优秀艺术技能课教师不够了解,也体现出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通过表6分析:有83%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艺术技能课的开设;有58%的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感兴趣;有57%的学生认为艺术技能的获得有利于将来的就业。在“你对下列哪些技能比较熟悉(可多选)”调查中,有82%的学生选择“歌唱”,说明除了歌唱,学生对器乐、舞蹈、美术技能的掌握还比较欠缺。在“能否独立完成舞蹈编排或者电子琴弹奏”中,只有28%的学生选择“可以完成”,说明学生独立完成舞蹈编排和电子琴弹奏的能力较差。可能的原因是学生的艺术技能基本功不够扎实,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有78%的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的学分比较重视,可能的原因是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修不够学分不能顺利地毕业,对学分的重视程度可能超过对艺术技能课技能习得的重视程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负面影响,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通过表7分析:有67%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学校艺术技能实训基地,可能的原因是学生对“实训基地”的概念比较模糊,平时没有过多关注或对实训基地建设满意度不高;认为学校配备的艺术技能课硬件设施比较齐全、学校重视艺术技能课硬件建设的被调查者分别占74%和66%,说明艺术技能实践课程所需的硬件设施学生的满意度比较高。
二、艺术技能课程的构建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合理配置艺术技能课程模块根据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程建设现状和学生的艺术技能状况,进一步优化现行的培养方案,合理配置艺术技能课程模块。1.将现行的声乐、乐器、舞蹈、美术艺术技能专业方向选修课,取消“四选二”的限制,列入“专业方向必修课”,适当增加授课时数,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各种艺术技能,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搭建平台。2.开设以艺术知识传授、艺术作品欣赏为主的艺术欣赏选修课,传授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艺术鉴赏能力。3.修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本专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知识扎实、教学技能娴熟、艺术素养丰厚、操作能力过硬”的现代化小学教师。
(二)重视教材建设,因材施教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的建设和选择是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艺术类课程还没有完备的教材,教材的建设问题有待于教育专家进一步调研并付诸建设。当然,教材不是“规范”和“控制”教学的工具,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是对教材功能的重新定位。以《乐器》课程为例,笔者认为教材建设应该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色。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教材应该适用于本专业,不能选取音乐专业的键盘乐器《钢琴》教材,也不能完全选用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材,小学教育专业应该突出教材的基础性、师范性、广泛性和实用性。教材编排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既要让零基础的学生容易接受,又要适应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建议在第一学期基础阶段选取《拜尔钢琴基础教程》前70条的内容,为学生的键盘乐器弹奏打下基础;第二学期选取中外优秀少儿歌曲、短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简易乐曲,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为少儿歌曲弹奏奠定基础;第三学期选取少儿歌曲伴奏曲目和简谱即兴伴奏歌曲,突出师范性和实用性,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服务。力求贯彻落实小教专业钢琴教学“培养弹奏能力和弹奏简易乐曲、少儿歌曲伴奏的能力”的总体要求。不同种类的艺术,在审美功能上是相通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在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训练方式上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艺术类课程,由于接受主体艺术素养、个性特征、接受能力等存在层次的差异,在授课环节上不能一概而论、统一要求,应该根据学生自身能力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尽量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可将照顾全局的“集体课”、照顾部分的“小组课”和照顾个体差异的“一对一授课”方式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建立高效课堂授课模式和课外训练模式,使知识技能的传授在单位时间内达到最优。
(三)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检测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着双向导向和激励作用。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将教学内容进行平时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由于小教专业艺术技能课程是实践课,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已不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体现课程的教学特点,具有客观全面的考核指标,合理有效的考核手段。艺术技能课程考核,应该根据课程考核内容,将“阶段艺术技能展示”、“终期艺术技能汇报”有机结合,可以采取“少儿歌曲演唱”、“钢琴弹唱展示”、“舞蹈创编展演”、“美术(绘画、手工、简笔画)作品展览”等形式进行考核,通过全员参与考核,任课教师专业点评,寻找差距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兴趣和动力。这样不仅改革了课程考核方式,优化了考核形式和内容,而且训练了小教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艺术技能。目前,我校艺术技能课考核方式正在寻求改革突破口。以美术课程为例,考核改变以往“交一幅作业”的简单方式,在美术课程整体内容框架下,根据阶段授课内容进行“命题创作”,教师确定创作主题和形式,学生按要求在不偏离主题和形式的情况下自由创作,完成作品进行“作品展览”,教师制定评分标准做出评价。这种评价的好处是:首先,“命题创作”贯彻课堂授课内容,创作形式和内容不偏离授课内容,有效地体现授课内容和目的。譬如,授课内容是“线描”创作形式就不能是“色彩”。其次,“命题创作”作品可在学生成绩评价时有可比性,同一形式同一主题的作品,根据最终效果可对比评价,考核成绩相对“自由创作”更加客观、公正。再次,“命题创作”评价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学生凝练主题,发挥创作想象力,训练学生命题创作的基本功。最后,阶段考试、考核的作品最终以作品展览的形式预期展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积极性,考核目的明确,有力地提高了艺术技能课程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四)培育师资队伍,加强艺术教师梯队建设师资力量和师资队伍素质决定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最终要依靠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我校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教师队伍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但也存在学科结构性缺失、专业学科带头人缺乏、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艺术技能课师资队伍建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引进和补充舞蹈教师,弥补学科教师结构性缺失的问题。2.培育“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提高艺术技能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3.培养艺术学科学术带头人,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提升艺术学科科研能力和水平。激励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促进艺术学科教师梯队建设。4.坚持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用人机制,加大对艺术技能教师的培训力度,引进小学一线艺术技能教师走进大学,进行周期性、阶段性授课,汲取先进的艺术教育实践经验。(五)构建实训基地,强化艺术技能运用能力目前,我校校内艺术实训基地建设卓有成效,有“数码钢琴教室”一个、“钢琴工作室”两个、“电子琴教室”两个、“声乐教室”两个、“民族器乐教室”一个、“多功能舞蹈教室”两个、“美术教室”两个,能够满足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的开设需要。存在的问题是校外实训基地比较缺乏,建议和校外艺术培训学校、机构积极取得联系,拓展业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小教专业学生艺术技能见习、实习拓宽渠道。在学生艺术技能的运用方面,在“一见二实三顶岗”的见实习模式下,积极联系见习、实习和顶岗支教单位,选取艺术技能高、艺术课外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学校,选派小教专业艺术素质高、教学能力强、艺术基本功扎实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提高学生艺术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着重培养一小批,争取带领一大片”,以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艺术均衡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另外,鼓励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艺术社团,譬如:慰问演出、大学生艺术团、美术社、舞蹈队、书法绘画协会等,将艺术技能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技能,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实习;问题;对策
教育实习是老师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师范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教育实习主要有教学工作学习、学校管理实习等方面的内容,教育实习能够有效的锻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做充足的准备。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全面人才。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少专业认同感
有很多大学生是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自己本身缺少对所学专业的热爱,缺少对专业的认同感。他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毕业后只能去城镇当一个小学老师,没有出息,导致学生在教育课堂上不能认真的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在实习期间不能认真的对待教育实习的工作。还有一些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认识到老师的职责,缺少对小学生的关爱,缺少对实习工作的重视度。
(二)缺少实践经验
很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前,都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学校也没有组织过教学实践活动,造成学生不了解教育实习的具体内容,使得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缺乏教学经验,和小学生不能有效的沟通,没有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此外,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是在校学生,在实习前没有接触社会的经历,人生阅历比较浅薄,导致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所面对的社会问题[1],从而打击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三)不被实习学校重视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之前,学校缺少对学生的实习培训,常常出现学生在实习学校所教的学科与所学专业的课程知识不相符的情况,造成学生无法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优势,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实习学校不让学生在教育实习期间上课,给学生安排其他的工作,比如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其他老师处理一些琐事。实习学校缺少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视,学校认为他们没有实践经验,不给学生讲课的机会,造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质量的原因
(一)高等师范类学校自身的原因
1.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缺少实践性。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才能在教育实习中顺利完成实习工作。因此,学校要积极的开展实践教学,尤其是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课堂实践教学技能方面,预防学生在实习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活动组织能力。
2.学校缺少对学生教育实习的重视。首先,虽然一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包含着教育实习的设置,但仍缺少对学生教育实习的重视,没有认识到教育实习对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在学生实习前没有向学生讲教育实习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不够认真,没有达到教育实习的目的。最后,由于学校的实习考核制度不严格,造成学生不够重视教育实习,学校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考核主要是通过书面总结或者报告的形式,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对于学生的具体实习情况不够了解,缺少对学生实习的关注[2]。
3.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当前,学校在教育实习方面采用集中位置的实践管理模式,虽然对于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有一定的帮助,但却无法确保学生的实习质量。带队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了解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老师对于学生的实习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只能与实习学校的负责人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间接的对学生进行管理[3]。此外,有些带队老师缺乏管理学生的经验,造成实习工作散乱,学生的教育实习达不到实践的目的。
(二)实习学校方面的原因
1.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缺乏工作热情。师范类学校学生的教育实习是为了让学生把在学校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转化为实践教学。师范类学生是教育实习的主要力量,是我国未来老师的新生力量。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的教育实习过程中,写教学文案、讲课、听课都离不开指导老师的指导,如果指导老师认真负责的对待学生,会提高学生教育实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目前一些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缺乏工作热情,没有强烈的责任感。
2.实习学校在思想上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把升学率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有的学校领导认为,让实习生去给学生讲课,是拿学校做实验,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一些实习学校不愿意让实习生给学校里的学生上课,即使给实习生讲课的机会,也不让实习生讲新的知识,害怕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有些实习学校大多是让实习生去教室里听其他老师讲课,让实习生间接的掌握实践经验。
3.学生在实习学校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教育实习中,一些实习学校把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教研组,由实习老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情况。有的实习老师会把自己的工作让实习生去做,导致出现工作量分配不合理的情况。此外,有的实习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实习评价只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做出决定,没有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影响学生的实践效果。
(三)实习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实习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老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所以,老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老师的雏形,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如果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的素养不高,会影响教育实习的质量。
2.学生的角色转变不正确。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前还是在校学生,对老师持有尊敬的态度。在教育实习期间要由学生转变为老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转变,无法给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管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很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实习工作不够热情,缺少对教育实习的重视。因此,学校要从学生的自身专业出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作用,还要通过专业课的教学设置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专业,才能更好的在教育实习中认真工作,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加强学生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的了解
教育实习是成为正式老师的准备阶段,是把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过程。所以,学生的教育实习要受到学校的重视。在教育实习之前,学校要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认识到教育实习的重要性,端正学生的实习态度,从学生自身开始进行教育,才能有效的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都能有所收获,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4]。
(三)提高实习老师的工作热情
教育实习是师范类学生的重要实践课程,关系着学生以后就业的情况。实习老师要发挥出自己的职责,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对实习生进行认真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提高指导工作效果
首先,学校要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在学生教育实习期间,指导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教学知识,从而让学生适应教育实习工作。其次,学校还要改变指导老师的传统观念,让指导老师认真的对待学生。最后,学校还要鼓励老师多参加实习工作,让老师认真的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五)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对师范类学校的重视,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破了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所以,学校要加强开设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四结语
教育实习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它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伴随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师范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文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2):47-48+51.
[2]吴萍,曹红丽.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1):38-40.
[3]韩翠萍,李静,黄淑珍.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0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