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

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

第1篇: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教学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1.系统论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四个关键词即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它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3.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学生引出并澄清问题;(2)帮助学生组织材料,帮助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活动;(3)作为一种灵活的资源为学生服务;(4)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小组成员而参与活动;(5)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感受。

三、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如何开展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开展教学设计需要注意教学目标设计。(1)全面考虑诸因素,教学目标要全面具体。尤其注意高中生物课程的新课改大纲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2)教学目标的制订与出发点以学生为基础;(3)教学目标需要具有层次性,即需要设定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还要设定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2.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需要涵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1)导入设计;(2)教学情境设计;(3)例题和习题的设计;(4)提问设计;(5)学习环境的创设;(6)数学学习情感培养设计;(7)学习方式指导的设计。

3.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具体包括:(1)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表现分析法、课堂观察、谈话法等方法实现;(2)自评与互评;(3)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成果展示法、智力竞赛法、书面考试等方法实现。在具体章节教学后,教师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结合进行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赵辉.浅谈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思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4).

第2篇: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人本主义;班级管理;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1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1.人本主义

何谓人本主义呢?“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是起点,也是归宿,与“人”相对的是“物”。希腊普罗太戈拉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关于人本主义的最早表达。古希腊的哲学家确定了人本主义的基础,即人是所有的根本;也认识到了知识和德行对人的重要性,形成了“人是理性动物”的命题。中世纪确立了宗教和神学的绝对地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了系统的人文主义精神,实现了“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再到萨特的存在主义,一次又一次地澄清和确定了“人”的本体地位、人的核心地位。但是此时人本主义者也过分地强调了对理性的歌颂,此时的人本主义也被称为“世俗人本主义”。文化人本主义精神预示着历史上的理性人本主义和非理性人本主义的合流趋势(胡敏中,1995)。本文所论述的人本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即主张人文精神,确立人的本体地位,这与马克思人学理论倡导的关注“现实的人”,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的观点是一致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即对人的尊重不是以任何效益作为衡量的目标。

2.高校班级管理目标概念界定

高校班级是高校的基层单位,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组织,是落实学校各项工作及完成学生学业,增长才干的重要载体,高校的班级建设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学生成长成才。因此研究高校班级管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重要的意义。关于班级管理,有学者认为是“教师整顿班级这种团体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的行为”;也有学者运用管理学原理对将班级管理定义为教师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环节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台湾学者将班级管理理解为班级经营;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教师、学生双主体的班级自治管理模式,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对班级管理的研究中对于小学和初中的班级管理的理念和实务涉及较多,从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研究班级管理的较多,而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研究高校班级管理的成果不多。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者在界定谁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于班级管理的目标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我们认为高校班级管理的目标是班主任(班导师)和学生对于班级建设方向的设定和落实情况的总和。

3.人本主义与高校班级管理目标二者之间的联系

人本主义和人学虽是两个概念,但是同样充满人文关怀,这是对只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现代管理的追问。本文正是用人本主义理论分析当前各高校实行的班级管理目标。

二、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目标现实分析暨研究意义分析

1.15所高校调研的基本情况

我们分析了15所高校的奖励条例,详细分析了优秀班级奖励的条件,这些条件是从学校层面澄清班级管理的目标,经过分析,高校班级管理目标呈现如下特点。

(1)从奖项的设立来看,我们收集到的15所高校为奖励优秀班级设立了五四奖杯、优秀班集体、先进学风班(学风优秀班)、先进班集体标兵、先进班集体、“百佳”优秀班级、体育达标优秀班、各类竞赛先进集体等奖项,除此之外,也对表现突出的宿舍进行奖励。所以总的来说,学校的奖励侧重于班级学风、宿舍管理、体育、科技创新竞赛方面。

(2)从评比的程序和条件来看,所有高校都设立了定量和定性指标对班级进行考核,特别强调对班级党团建设、班级氛围、学习成绩、宿舍建设的考核,并通过严格的指标衡量其是否达标。

例如,全班学生自觉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全班学生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和学校组织的其他教育活动,出勤率均在95%以上;班委会和党、团支部团结协作,富有凝聚力;班干部以身作则,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全班学生本学年各科(必修课、集中实践和限制性选修课)成绩优良的学生占70%以上;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2/3以上宿舍获得“文明宿舍”称号,学生之间团结友爱,关系融洽;各种集体活动参与面广,全班学生体育锻炼达标成绩合格率在90%以上,优良率在55%以上。

这些条件体现了学校管理者对优秀班级的期许,希望班级能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特别对学习成绩、文明宿舍评比、体育达标提出了要求。

另外,纳入考核的指标包括了班级优生率、文明宿舍率、体育达标率、优秀个人比率、重修率等量化指标,真正在评比中起作用的也是这些指标,所以从学校层面来看,班级管理目标的确立带有明显的功利和效益色彩。

(3)从验收的情况来看,班级管理目标的落实是通过考核实现的。在考核中侧重在班级建设中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的要素,强调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环节的把握;从验收的程序来看,有申报、中期检查、答辩验收等环节。另外,班级管理的执行情况是通过考核而达成的,在实际的评比考核中学习成绩成了最重要的因素,而其他指标在考核中弱化了。

2.围绕班级管理目标访谈的分析

我们以“你认为什么样的班级是理想中的好班级?你认为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什么?”两个问题对班主任和学生进行了访谈,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和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目标的认定态度。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以下情况:在学生看来,一个理想的好班级有以下特征:①团强友爱,互相理解,互相扶持,共同进步,有凝聚力、集体荣誉感;②风气好;③班委负责,无私奉献。在班主任看来,一个好的班级的特征是:①有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②有凝聚力、战斗力,听指挥,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能收能放”;③学风好,班级旷课率低,优生率高;④实现自我团结、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班级,班主任不作过于细致的管理;⑤有人情味,班级同学友爱,互相帮助,相互协作。

从以上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看,从学校层面来看,能完成学校和院系下达的各项任务、不出事、成绩好就是班级管理的目标,实际工作中由于如班团建设、政治思想、道德建设、班风建设量化过程模糊,所以最终的指标就是学习成绩比较和班级成员是否违纪,即“成绩好、不出事”成了学校对班级管理所设定的目标和诉求。

对于班主任(班导师)来说,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无为而治”或者“无能为力”的情况。第一,觉得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当学会自我管理,班级也成为一个自组织,从而减少对班级的监管。第二,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对于已经形成的班风持默认态度,不积极地加以改变。第三,有些班主任缺乏班级管理的经验和技巧,也会造成班级管理的效果不佳。对于学生来说,对于班级管理目标的态度受到学校制度和班主任的影响,会朝着制度设定的目标努力;然而更多学生希望班级是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团结,友爱的班级。

三、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班级管理目标的调整方向

1.从物到人的思想的转变

对于人的理解是一个深沉的哲学命题,特别关系到对人性的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对人性做了系统解释,包括“人性本善”及“人性本恶”及“人性不善不恶”,管理学的发展对人性的认识包括了“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假设。

那么在班级管理目标中对学生“人性”的认识又是什么呢?“90后”“95后”大学生更具有独立性,更体现个性,更注重平等,这些都与“人本主义”的理念一致。再看一下实际管理过程中我们的班主任(班导师)是否和大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否能容忍学生“个性”张扬。从班级管理目标来看,人本主义要求班主任(班导师 )不能把学生设定为“学习人”,更不能将学生设定为听话的“执行人”;而是尊重学生作为“人”,是一个平等个体,而不是“物”,不是被异化的工作客体,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主体,二者是平等的,这是一种理念上的变革。

当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班导师)最重视的是两头的学生,即班级学生干部和困难学生,而对中间学生的关注较少,因为两头的学生决定了班级目标的实现效果。这与人本主义是背道而驰的。在班级管理中要体现对每一个个体的关心和尊重,传统的说教也是要避免的,平等的对话是必需的。也就是说,人本主义视野下的班级管理目标是学生和班主任(班导师)双主体,这与传统的班主任(班导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管理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因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

2.目标管理体制下走出考核和量化的误区――创造更好的环境和平台

目标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目标确定班级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 ,但是是不是所有目标都必须通过量化的形式才得以实现呢?答案是量化指标下的考核制度绑架了组织真正的目标。

我们可以想一下,一个班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是否能通过分数体现出来呢?一个班班委协作、为同学服务的意愿也不能通过打分的形式体现出来,或是通过PPT的讲述或老师打分的形式得以体现。目标对于组织和个人都极为重要,但是关于量化目标笔者是不同意的,笔者认为,高校班级管理的目标应体现整体性,体现每个学生在这个集体成长的感受和班级是否为个人发展搭建平台。所以对于目标的考核和量化是没有必要的,而学校、院系需要做的是创造更好的目标管理平台,为班级开展活动提供场所、经费,提供班级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而班主任、班委会、团支部也要积极地探索更好的班级活动方式,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6):28-32.

第3篇: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

进入了21世纪以来,时生着天翻地覆的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也应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培养适应新环境的新型人才,如何把新兴的技术与抽象学科的教学结合在一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学和物理作为抽象学科中的典型代表,对它们进行关于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上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把握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整个抽象学科上的普遍规律。

1 多媒体技术的含义

多媒体技术简单来说是一个交互式的系统,具体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式技术结合数字的通信网络技术,来处理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各种媒体,将来自多方的信息集成、建立起一个逻辑链接。

多媒体技术的推广,方方面面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尤其是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冲击,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加入语音、图像、视频等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直观,教学印象也就更加深刻;同时多媒体技术还使教学信息更加丰富多元,教师可以通过超链接、超文本等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或者与学科相关联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建立学生的联想思维。

2 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认知主义的理论

认知主义肯定了主体在学习中主动的重要性,在认知主义的相关理念看来,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思考与主动学习,应该是在主体遇到一定问题自己又不能独立解决时而产生的,这样的主动同化的过程更容易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着重提高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了引导学生主动的将新知识和旧经验相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思考的潜能,帮助学生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可以将更多的合乎逻辑的教学相关内容呈现给学生,展示更多的教学相关材料。

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特点恰好可以使这一措施得以实现,比如,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枯燥的知识点通过动画的形式将之形象具体化,方便学生理解消化;此外还可以采用模拟再现实验环境的形式,加强学生脑海里认知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架构上建立新的更具体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这一主体的主动学习能力。

2.2 建构主义的理论

可以认为认知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指学习主体的知识是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在一定的情景模式下,主体利用来自他人的帮助,结合各种学习资源,再加上主体自身的思考理解来掌握理解知识,这不仅是主体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总结过去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让学生主体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环境,再辅助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帮助,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主动建构,提高学习效率,升华学习意义。

2.3 人本主义的理论

人本主义关于学习的理论是在人本主义的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的,该理论强调学习主体的内心感受,提倡从认知、动机、兴趣等多方面全方位的研究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深刻影响着学习主体的学习观和教育者的教育观。

把人本主义关于学习的理论应用到物理教学中时,教师就要注意和学习主体也就是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独立的个体,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和潜在能力,发挥学习主体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端正学习主体的学习态度,多以合作交流的方式教学,做到和学生的地位平等。

3 多媒体技术应用的重点

这里以数学的教学为例,由于数学知识点的抽象性,以致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学习主体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再加上传统单一依靠板书的教学方式,让不少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甚至害怕上数学课,使数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教师在对一些较为枯燥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特点,比如在教学数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用动画,视频,语音等有趣方式呈现给学生,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习主体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4 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明显。从数学的教学来看,第一,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缩短教师的书写时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尤其是在一些高等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数学公式往往有着冗长、繁琐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这些公式事先编写完成,不仅可以达到预期期望的教学目的,版面看起来还更加美观不易出错,大大节省教师的时间;第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来传递一些教学相关信息,较之于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可以减少信息传递的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经历来教育指导学生;第三,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将数学中抽象的几何空间知识具体化,一方面吸引学习主体的注意力,增强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主体加深对此类知识的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只能通过语言来表达一些诸如极限思想、瞬时现象等抽象概念,使学生理解起来困难,教师教学的阻力也很大,多媒体教学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

此外,多媒体教学技术还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来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解决学生在家有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答的问题。

第4篇: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合称为心理学上的三大势力。人本主义反对把人看作是动物或机器的同时,批评只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的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在教学中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学生在教育中应具有主体地位。

青少年正值人们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关注他们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即自我实现也就变得至关重要。“以学生为中心”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教育理念。在此篇文章中,笔者将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思想的指导下,反思中国传统课堂的教学问题,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小学课堂提出自己的思考看法。

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义

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的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其中自我实现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高层次需要,是一种成长需要,它是指人发挥自身潜力的需要。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人本来就有发展的潜能,而教育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发展。

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他把人看作是完整的人,强调人的整体性和自主性,关注个人成长、精神治疗和身心经验。“以人为中心”是该理论的基础。一方面,它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中心,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本性,争取学生的潜能的最大发挥。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坚持以自由为基础、以人为中心、以过程为定向的学习方式,认为学习者要遵守相关的规则。最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中的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的作用。它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2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

人本主义在教学理论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达到自我实现。它强调学生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因此,教育与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成长中的人,是独一无二的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予他们机会管理自己,也必须明白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1.3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人本主义认为没有感受的学习算不上是人的学习,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具有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学习者追求的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这种意义学习是以个体的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可以自主、自觉地学习,成为一个有价值、情感完整的人,最终自由地实现自己的潜能,求得自己更充分的发展。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启示

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其中一大问题便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填鸭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不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更是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相反,我们的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 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其潜能,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获得了自身的全面发展,更为今后的人生打好了基础。

那么,如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呢?我们应该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努力做到以下五点:

2.1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吸纳器,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给予最大限度的开发,但倘若一切以教师为中心,长久下去,学习潜能不能被挖掘,甚至而会受到抑制或者被抹杀,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就会消失。所以,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首先教师要转变其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成为学生的学习成长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鼓励者和倾听者,而非规定和发号施令的权威者。第二,学生的观念也要改变。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中心,首先应该知道“我是谁”。教师可以从动作、与别人的关系和内在的自我这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我是谁”,帮助学生理解并发展自己。

2.2 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理论下的教育理念是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为最基本的原则。罗杰斯坚持认为教学应对整个人产生影响,教学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健康的人格。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也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在教学环节上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

2.3 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良好的课堂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上追求创新,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压抑学习氛围下的学习只会变成学生的负担。因此, 教师要放下“架子”,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去。

2.4 尊重学生的情感的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必须要把学生看作是学生是情感和认知的主体,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的需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尊重学习者的情感和意见,关心他们的方方面面,接受个体的学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要求。其次,教师了解学习者,了解他们的学习过程,要为学生着想,尽可能地理解学生,让学生在自信与轻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只有消除了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学生才有可能自发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最终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2.5 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师和学生作为矛盾的双方做到和谐融洽地相处,对完成教学目的相当重要。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心理容易产生变化,所以教师去了解学生的内心,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也就变得更加重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帮助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批评要以爱护为出发点,不可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不可侮辱学生人格,让学习者从内心接受教师的批评,并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自愿地去改正。总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而是双向沟通的关系。我们要以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3 结语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际中主张废除教师中心,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运用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来指导进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会更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如片面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轻视教育的外在价值;片面夸大学生的自主性,忽视了社会环境、社会需求对人的作用等等。但无论如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的启示作用是无法抹灭的。

参考文献

[1] 左斌.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2):37.

[2] 乐眉云.应用语言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9.

第5篇: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

目睹20世纪20年代学派论战高峰的心理学家以及旁观者们都曾感到心理学的前途渺茫。1929年第九届国际心理学代表会议上当提到阵营林立时,有人说那是“当代科学的丑事之一”。[1](P385)70年代有人认为,“现代心理学史并不是一个科学进步的记录,而是理智的倒退”,“整个西方世界已经面临精神崩溃,心理学的倒退只是其中一部分的表现”。[2](P29)临近世纪末更是有人断言,心理学已经“解体”。[3](P20)事实果真有那般悲惨吗?难道确如黎黑所说,一次次的危机已经证明了乐观主义的错误?[4](P398—400)站在新世纪的起点,展望未来,回顾过去,我们看到:仅用“倒退”、“解体”一类的词组何以能够概括心理学演变的基本态势!从20世纪30年代始,各派间就出现了相互吸收、彼此渗透的局面。特别是二战之后,原来一些比较极端的学说受到日益猛烈的抨击,新的思潮应运而生。这些思潮不再以学派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范式、潮流或者发展动态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门户对峙、分道扬镳的势头大为改观,整合趋势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人类的精神困惑并没有拖累而是客观上为心理学的开拓创新提供了绝妙的机遇。心理学经受了考验,并且在发展中不断成长。我们相信,学科危机终将成为过去。因为,认知心理学代表了当代心理科学的融合趋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引发了积极关注人性的普遍回应,临床心理学促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时代精神,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出了心理学发展的光明前景。这样的总体趋势表明,当代心理学,危机虽然存在,而前景并不暗淡。

一、认知心理学代表了当代心理科学的融合趋向

认知心理学出现于20世纪初,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为早期代表。40年代末,由于各门科学的迅猛发展,产生了科学间横向联系的需要,这种需要推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诞生。三论对当代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0年代末、60年代初,心理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潮流,在知觉、记忆、言语和问题解决等领域,形成了综合的认知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把人看作是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在这些理论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了。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它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的编码、储存和操作,从而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么,按照哈伯(R•N•Haber)所说,要了解认知过程,就必须进行信息加工分析。[5](P349)尼塞(U•Neisser)《认知心理学》(1967)一书的出版标志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当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方法如计算机模拟等等。使用这种方法的基本设想是:如果计算机和人于某种作业中的操作模式在功能上相同,那么指导计算机的程序就能很好地解释人是怎样完成这一作业的。就是说,如果用计算机解决了某个复杂问题,那么计算机的解题程序就可能代表人解决同一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应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客观地描述人的某些复杂的内部过程,从而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并且能推动人工智能的研究,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代认知心理学是在反对某些传统心理学思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但它和传统心理学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抛弃了行为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只有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但又高度肯定了行为主义对客观方法的重视;它注意对人类智慧行为的研究,因而不同于精神分析,但又承认在人类信息加工中存在着某些无意识的过程,并用精密的客观方法研究了这些过程;它不满格式塔心理学某些含糊不清的理论,但又继承了格式塔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进而丰富了这些成果。正因如此,我们说认知心理学不是一个狭隘的心理学派别,而是一种新的运动或者方向,它的发展代表了当代心理学相互融合的新趋势。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引发了积极关注人性的普遍回应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略早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相似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是一个严密的学派,而是一些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心理学家的联合。主要发起人有马斯洛(H•A•Maslow)、戈尔德斯坦(K•Goldstein)、奥尔波特(G•W•Allport)、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和罗杰斯(C•R•Rogers)等等。戈尔德斯坦首先提出机体潜能说和自我实现论。马斯洛将这种学说与其动机理论结合,提出以自我实现为最高境界的需要层次学说,认为自我实现者才是社会上最有价值的人。罗杰斯的自我论乃是自我实现论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支柱,认为人有一种内在的“机体智慧”,能对那些有利或不利实现自身潜能的经验进行分辨,促进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人和人关系中建立无条件关怀的真诚联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主要方法和基本观点两方面都不同于近代传统的实验心理学。他们继承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的传统,强调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主张以整体分析法取代元素分析法,以个案研究取代一般规律研究,或在个案研究基础上进行一般规律研究。就方法来看,他们恢复了早期人文心理学的传统,和当代西方盛行的实验倾向并肩而立。就观点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两大传统心理学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都持异议。他们以心理学资料论证人的本性,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破坏性是环境影响所致,反对弗洛伊德把破坏性也列为人的本性的看法。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他们强调人不是一所有来到世间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是主动的,有选择的,能创造的,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毫无疑问,人本心理学家批评传统心理学仅仅注意到人性邪恶面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不遗余力地为扩大关于健康人研究的心理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学对人所特有的精神生活的多方面的关注。正如马斯洛在逝世前夕所说,他的理论比实验室里得来的东西更符合真实生活。[6](P470)我们同意,在实验室和真实生活这两个场景中,后者才是理论的真正用武之地。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充分正视人的本质其实就是基于自我中心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自我实现”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只能是一种空想。好在由于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和各国更多心理学家的比较普遍的回应,特别是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就使他们的杰出贡献,真正地创造了心理学生气勃勃的“第三势力”。

三、临床心理学适应了人类精神重塑的客观要求

临床心理学是适应人类精神支撑的热切需要而得到蓬勃发展的。历史前进到当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了充分的证明。但是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想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7](P517)的确,人们在创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众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在驾御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却在承受自然界的报复,面临更大的威胁。尤为严重的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随后爆发了二次大战,接着又是几十年的长期冷战。直至今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矛盾冲突彼伏此起、延绵不断,价值嬗变的节奏不断加快,信仰危机日益深刻。在此情形下,虽然人类对自身生理及其病变的认识已经相当的深入了,除过癌症、爱滋病等少数病例,大多疾病都已在人类的控制和治疗能力之内,但是,人类不得不更加关注自我心理的完善发展,包括健全的认知能力、适度的情绪反应、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人格结构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至此,我们对自身认识出现新的质的飞跃的条件终于成熟了:不仅应该关心身体健康,而且更应关心心理健康,并且对后者的重视程度将与日俱增。所以说不幸是产生思想的温床。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心理学与现实社会缺乏紧密联系,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严重脱节,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内涵越来越丰富、精神需求越来越多样,这就使得心理学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它的极高期望。因此,面向社会,参与生活,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的力度、广度、深度和效度,便成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极为重要的走向。教育、工业、军事、司法、环境等等分支都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心理学已不再是纯理论的专业沙龙,而是向应用化方向飞速发展。应用心理学已涉及到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各种心理问题,已成为具体的、可操作的人生指南。特别是临床心理学,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重塑的客观要求,专家人数大大超过了其它分支,理论开拓与实践创新方兴未艾,生命活力日益凸显。作为心理治疗和精神病学的伟大先驱,弗洛伊德所创的“谈话疗法”已经成为临床心理治疗方法的主流,他有关心理冲突的经典创意已经成为计算机模拟人类心理过程的理论基础。焦虑、移情、阻抗以及解释等等概念已为广大心理治疗者所熟知。尽管精神分析的发展并没有延续20世纪前叶的统治态势,但学习和运用的人数却在大幅增多,研究领域也得到不断的拓宽。加之,在心理学之内又陆续出现了其它一些治疗心理障碍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比如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等等,围绕各个体系又形成了许多心理治疗流派,经过几十年的蓬勃发展,使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心理治疗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同时,整合、融化、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适应社会文化心理的走向,这样的趋势就使得心理治疗与咨询不但成了引导人们重返精神家园的专业旗帜,而且其本身也获得了不断的发展,并且促成了整个心理学理论与实际日益结合的新的时代精神。超级秘书网

四、心理学的发展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

尽管当代心理学成就斐然,但它仍在走向成熟之中,还算不上是一门严格的规范科学。[8](P26—26)这是因为,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学派能成为公认的范式,还没有一个理论能贯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还有许多概念只是从其它学科中简单转借过来的。特别是西方心理学奉为圭臬的实证主义和现象主义哲学思路,导致了日益严重的衰落迹象与潜在危机,使他们难以对已经取得并将不断取得的大量实验成果做出科学概括,难以对心理的实质这样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过份崇尚科学主义、生物主义、个体主义、客观主义和实验主义,只能使心理科学走进死胡同,从而进一步强化人类对于自我的深刻误解,加重“当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痛苦”[9](P14—19)。盲目仿效自然科学,必然导致严重的学科危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它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中间学科,并非纯粹意义的自然科学,因此其自然科学之路断难走通。而且,心理学所膜拜的西方科学也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科学。由于二元论的哲学传统和机械论的宇宙观念,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方式的片面应用,使当代主流科学走上了背叛人文精神的偏狭之路,对人性的理解越来越支离破碎、歪曲尊严。因此,带有世界性的普遍反思就在所必然。事实已经表明,心理学研究必须全面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正确坚持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和辩证性的基本原则,把各种具体方法技术、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哲学方法论有机结合起来。唯此才能突破困境,促成学科的健康发展。令人可喜的是,前苏联及俄罗斯等许多国家信奉的心理学工作者,为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指导心理学的研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甚至在一些西方国家,也出现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心理学思想的学术团体。法国的辩证唯物论心理学得到较快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两极对立中不断发展的美国当代心理学,更是为其辩证法心理学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广阔空间。“心理学正被科学辩证法这个幽灵所纠缠”。[2](P28)尤其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的全面崛起,大中国心理学家长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导的心理学改造、建设实践必将在不断进步中获得巨大成功。尽管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在当代世界还未占居所谓的主流,还未形成强有力的学派(其基本目的也并非形成学派)和严密的理论体系,但是因其基本内核的客观正确性,使其主导地位的获得已经成为无可逆转的历史必然。正因如此,心理学的突破与创新才更有希望,前景十分光明。

参考文献:

[1]杜•舒尔茨1现代心理学史[M]1杨立能,等译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

[2]L•T•哈迪1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J]1社会科学动态,1992(2)1

[3]文博120世纪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轨迹及其未来的走向[A]1江光荣1人性的迷失与复归[C]1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

[4]Leahey,T1H1Ahistoryofpsychology:Maincurrentsinpsychologicalthought1(3rd1ed1)EnglewoodCliffs,N1J1:Prentice-Hall119921

[5]赵莉如1心理学史[M]1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1

[6]马斯洛1见赫根汉1人格心理学导论[M]1何瑾,等译1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

第6篇: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2M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45-02

引言

200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中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重新定位。教育部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能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学习”,“朝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本文的研究的问题是构建大学英语体验式课内教学模式及大学英语课外自主学习模式。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

3.自主学习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和学科教育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改变,自主学习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81年,法国南希大学教授Holec(1985)把自主学习的概念引入外语教学界,并将其定义为“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Dickinson(1987)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能够做出决定并对决策的实施负起全部责任。Little(1991)把自主学习看做是学习者的心理变化与学习过程和内容之间联系的纽带。

二、大学英语的2M教学现状

本课题的“2M”是指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两种教学模式,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强调英语学习的课外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得以在课外延展,旨在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辅助下的课堂教学与网上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果,但在教学过程中却一直采用重阅读,轻听、说、写的教学模式。大学外语教学方法处在一种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水平上,造成了“哑巴英语”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到来,外语教学滞后的局面已越来越突出。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4年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中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重新定位,提倡建立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我院从1995年起,大学英语课程先后进行分级教学、网络教学、自主学习、评定机制、计算机口试等对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等进行系统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效率不够高,教学手段方法仍然陈旧落后。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教师在信息化条件下仍用旧的观念和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很有必要对信息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再思考,合理地运用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指导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三、大学英语的2M教学模式

1.大学英语的2M教学模式。“2M”是指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两种教学模式。利用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开发的最新成果――《体验英语》这一“立体化”教材和相关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最优组合,充分利用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网络条件为“突破口”,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辅助下的课堂教学与网上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被动的单向灌转变,使教学的空间和时间从单纯的以教师讲授形式,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即学生不但在课堂上,而且可以根据教师在计算机网络上提供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指导,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语言水平进行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大学英语的2M教学步骤。对我院的大学英语教学状况、学生的学习状况、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状况、自主学习状况等进行调查,对实施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内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对基于现代技术的大学生英语课内外教学模式的理论和设计原则分析的基础上,在实验班构建实践新模式,并对比原教学模式与新的教学模式。对实践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总结。

课堂教学方面,研究如何利用富有启发性的并与同学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激起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后面内容的积极性,使学生根据书中所提供的丰富的照片以及老师针对这些照片提出的有激励性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补充有声、可视资料创设英语环境,激发其参与热情,提供实践、展示和表演的机会,为学生创设全新的、立体式的“体验”环境。要使学生参与英语学习各项具体活动,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中,通过尝试,从而有意甚至潜意识地“发现”规则,并在不断修订这些规则的基础上使英语变得更加流利。学生可以上台扮演各种角色,模拟公司会议、面试等场景,进行会话练习,教师简单点评,把更多的发言权交给学生,由他们用英语为同学的表演打分、评价。改革正在使教师由原来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向导演、主持人、观众等角色转变,他们需要在不同教学阶段和教学活动中及时调整和转换自己,使师生之间沟通不断加强。

3.大学英语的2M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本项目强调利用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开发的最新成果――《体验英语》这一“立体化”教材和相关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最优组合,充分利用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促进大学英语学习的教学模式,强调在现代教学环境下,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在提高学生能力中的重要意义。利用教材和相关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最优组合,充分利用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网络条件为“突破口”,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辅助下的课堂教学与网上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被动的单向灌转变,使教学的空间和时间从单纯的以教师讲授形式,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即学生不但在课堂上,而且可以根据教师在计算机网络上提供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指导,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语言水平进行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4.大学英语的2M教学启示。大学英语的2M教学尚处探索阶段,由于缺乏经验,有许多疏漏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但它也给我们许多启示:首先,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优势,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充分利用可使用的资源,结合教育理论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构建一套具有更高信度和效度的机辅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和听说训练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其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策略培训是必要的,因为实验结果可以证明接受策略培训的学生比未接受策略培训的学生成绩好,而且策略使用水平也较高。另外,要加强管理,形成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总之,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的研究,想办法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和实践机会,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完善多媒体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丰富第二课堂活动,为培养和造就外语终身学习者尽一份力。

结论

自本论文研究以来,经过摸索与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效果,确立新型大学英语课内外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好评。基于该论文研究成效明显,我院大学英语07教研室经常利用教研时间进行互相交流探讨,并推广该教学模式。经过二年的验证表明,实验班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大提高,实验班在大学二年级末的英语四级通过率平均为42.8%。有32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荣获院级奖励,有4名同学荣获国家级奖励。同时,很多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积极参与各种素质教育活动,做到学以致用。该论文的研究,不仅仅是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方式,而这些能力的提高最终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把研究的优秀成果、点滴体会及经验适时向全院其他学科乃至其他院校推广,共同促进课程改革稳步前进。

本论文研究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既要考虑学生、教师、管理及评价,又要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也要结合各因素;大学英语学习的自主性,既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也要强调教师的指导性,组织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大力开展基于网络的英语自主学习。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既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采用自主学习策略,也强调教师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童长涛.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

[3]何晓东.国内自主英语学习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语界,2004,(4).

[4]朱甫道.网络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条件下教师的主导作用[J].外语界,2004,(1).

第7篇: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萨提亚家庭治疗 自我 他人 情境

一、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核心观点

人本主义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认为,人人具有内在潜能实现自我。与人本主义的观点相似,维吉尼亚·萨提亚倡导这样一种关于人类的信念,相信他们可以从内在的力量、动机和真实感中发展出自我成长和管理的能力。[1]当这一理论应用到萨提亚家庭治疗时,发展为个体拥有内部资源和选择及改变的可能。若情境适当,任何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并拥有较高的自尊和完全的能力来解决周遭的事情。在家庭治疗中,问题的出现就不仅仅归结到出现问题的个人,而是归结到与个体有着关系的家庭这一情景以及由此带来的沟通模式。治疗的重点在于改变个体的成长模式及其家庭系统的互动模式,使个体的潜能得以有效发挥。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有:

1.沟通过程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中心概念是“沟通过程”。沟通过程是在家庭这一系统中,个体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它隐含着很多家庭中的问题,例如权力、亲密、自主、信任等。治疗师可以运用这些互动成分近距离审视我们的内部沟通过程。沟通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其客观的反映了家庭这一微观系统的互动形式,是我们找到家庭问题并进行治疗的关键所在。

2.自尊

自尊是种理念,是种态度,是种感觉,也是头脑中形成的概念,它是由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2]家庭中的基本三角关系:父亲、母亲和孩子的沟通过程决定了个体感知世界的方式。家庭作为社会化的初级场所,对个体自尊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自尊作为影响沟通的要素,对个体形成怎样的沟通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3.家庭沟通模式

家庭沟通模式也就是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在萨提亚那里,任何一种沟通都会受到自我、情境和他人三个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良好的沟通方式即表里一致的方式。“表里一致”的人不仅会考虑到自我、他人对某件事的各种情感,同样也能够正确的分辨出事情是否适合于这一情境。

与表里一致的沟通方式相对立的是表里不一的不良沟通。分别是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性型和打岔型。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的感受,以一种愉快的面目、姿态来换取他人的好感。指责型与讨好型完全相反。他们只顾自我感受,只认为自己做的对,常常对他人、对社会抱有一种挑剔苛责的态度。超理性的人则忽视自我和他人,只注重情境,凡事都要求理性,是一种非人性机器化的客观。打岔型的生存姿态则是超理性的对立面。自我、情境和他人都不具有任何价值。惯于逃避责任。这四种表里不一的沟通方式实质上是没有把自我、情境和他人统合考虑。

二、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观点评价

1.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优点

(1)最大限度的肯定人,相信人的潜能,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萨提亚始终坚信终生平等且个体需要具备高水平的自尊。她不把来访者看做病人,而是肯定他们、鼓励他们。该流派最基本的信念是坚信家庭是一个温馨的、和谐的系统。

(2)萨提亚家庭治疗特色是注重个人“从内而外”的改变。相信改变是“从内而外”的,个体心灵深处的潜在渴望被重新挖掘才能流露出外在改变。

2.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缺点

(1)治疗理念过于理想主义。在萨提亚治疗理论中,人本主义精神贯穿于始终。萨提亚相信个人都有改变的可能,可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不同的禀性、不同的潜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其治疗理论存在一定的理想色彩。

(2)知识体系过于琐碎,缺少完整性。围绕萨提亚治疗通篇的理念是人有潜能,并由此而发出一系列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技巧。不可否认这些理论对于个体自信心建立方面的作用,但也应看到她的治疗理论过于琐碎,没有特别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三、萨提亚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实在是少之又少,权威学术性的著作几乎没有。只有零星的几篇期刊写到了萨提亚家庭治疗。

相比于理论研究领域的空白,萨提亚家庭治疗实务在中国的开展可谓发展迅速。萨提亚家庭治疗首次引入国内是在2003年,由香港著名的萨提亚家庭治疗专家蔡敏莉女士在广州举办萨提亚家庭治疗工作坊,随后引入北京、上海等地。经过9年的发展,全国已有几十家萨提亚家庭治疗培训中心,2013年也将举行首届萨提亚高峰论坛。现在国内的师资力量由国外和国内本领域的最知名专家组成。迄今为止,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公众课程超过30000次,其中包括个人成长、企业应用、亲子关系等系列课程。

萨提亚家庭治疗强调个体的内外和谐、人际和睦、凡事和谐高效的运转,这与我国倡导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调一致。我国讲究儒家的孝、仁文化,萨提亚家庭治疗可以帮助个体达致身心和谐和家庭和睦。将萨提亚家庭治疗本土化,使之更加适合我国文化观念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高赞人性光辉的文化指引和治疗理念,帮助个体及家庭共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是其在中国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第8篇: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复合型;商贸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作出了明确要求,提出了人才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复合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培养方向除外语与文学、与语言学结合外,还应与其他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法律等相结合培养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以顺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大纲》强调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加强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空间。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正式批准,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己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以面向东盟合作和服务带动三南为支点,以构建国际大通道和“三基地一中心”为核心内容。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广西正在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等多种途径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以及对外经济开放政策。随着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对外交往频繁,社会急需大批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实务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强的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的参与。在广西目前面临着多区域合作环境下,玉林师范学院所在地-玉林作为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东盟自贸区的结合部、桂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中小企业云集,贸易活跃,外向型、复合型商贸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这为翻译人才提供了广大的需求市场,同时也对我区高校、我校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出,经济建设的发展态势也为高等专业外语教育带来培养方向和教学内容两大挑战。事实上,在商贸英语翻译实践中诸多问题明显暴露出来,部分翻译从业人员文化素养低,创新能力弱,综合能力差,常常出现误译、偏译、甚至漏译等现象。有些英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由于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足够的翻译经验与技巧训练,专业术语、成语和谚语成为翻译重大难题,显然,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的素质难以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和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翻译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抓住当前良好机遇,与地方外向型经济相结合,采取了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的,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研究新时期教学策略,提高翻译教学的效果,加强翻译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刻不容缓。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不同。PBL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他们的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它体现了“以问题”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三大特点。PBL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反馈与以往的教学法相比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革新。将PBL这样一种新型教学法应用到翻译教学中培养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既符合《大纲》的要求,也是顺应社会的发展。

一、PBL教学模式的概念、理论基础

(一)概念

PBL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于1969年提出的教学方法。最初主要应用于医学教育。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在许多其他学科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了国际流行的教学方法。我国对PBL教学法的研究始于80年代,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于1986年引进PBL教学法。90年代以来,运用PBL教学法的医学院校逐渐增多,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至今,我国PBL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涉及诸多领域,如PBL在企业和职业培训的应用;PBL应用于教学设计。

PBL向学生展现以真实的世界为基础的、有意义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既能掌握隐含在问题中的理论知识,也能同时获得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归纳判断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获得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技能以及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以备日后在真实生活和职业生涯中遇到同类问题之用。

(二)理论基础

根据PBL教学法的起源和综合PBL教学法各学者的观点,PBL至少基于下列几个关联理论,如杜威的实用主义,信息加工理论,情景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PBL影响最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地建构、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要求学习者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在一定环境中知识经验自内而外的“生长”过程。因此,PBL的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因此,PBL被认为是最符合建构主义精神的教学模式。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观点,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手段,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可见,人本主义理论也是PBL模式的主要理论之一。

二、PBL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明确培养方向,优化课程体系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指出: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战略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而人才的培养要与经济发展要求相一致。课程体系的设计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体现,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我校于2000年升为本科学院,作为年轻的本科学院,我校从本区、本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出发,以市场需求的中长期预测为基础,设置专业与课程。本校外国语学院目前开设有英语教育、应用英语(商务、翻译方向)、应用日语等专业。本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以市场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实际需求,外院合理规划教学课程,优化整体结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平台,北部湾经济区对在翻译活动中能独挡一面的复合型商贸英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越来越大,我院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增设若干实训课程模块,逐渐形成“语言技能、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实践能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调整教学内容,理论结合实际

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顺应时代的要求,翻译课程教学内容应随之革新。PBL强调向学生展现以真实的世界、为基础的、有意义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既能掌握隐含在问题中的理论知识,也能同时获得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在商贸翻译课教学尝试引入PBL教学模式,改变单纯以阅读和翻译为主线,文学教材为主要媒介的语言知识传授,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特色,丰富翻译教学内容,将教学和培训重点转移到实用商贸英语知识和实务翻译方面。在翻译训练材料中加入了实用文体翻译,如东盟自贸区、北部湾经济发展区外宣材料、经贸洽谈会的邀请函、外商投资的项目范围、为来宾提供的各项服务措施以及各种投标书、国际会议资料、法律文件、经贸合同等。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真实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将外语与特定领域的知识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翻译水平、提高学生归纳判断问题、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手段,凸显学生主体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利益的密切关系要求翻译教学和培训方式进行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语言知识传授翻译课教学模式大大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改变翻译课教学现状,以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材料来做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满足社会对实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改革翻译课教学方法,引入PBL教学模式非常必要。PBL强调为学生设置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学习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从而发现并巩固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赋予PBL教学模式更多的活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依托全球化教育资源来辅助翻译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与翻译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直接的、一手的语料,学生通过视频接触并掌握包括新闻会,区域经贸洽谈会、文化交流、金融经济、科技进步各类应用翻译等重要语料。在教学中建立模拟翻译工作室,把真实的场景如商务谈判、国际会议等引入课堂,利用翻译软件程序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和角色扮演,学生在模拟实践过程中探究疑惑、提出问题、解决难题、巩固知识,从而建构学习策略和提高综合能力。

(四)强化实践能力拓展实践空间

翻译能力是一种个性内化的语言技能。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必须通过严谨的专业训练和相应的翻译实训。强化翻译实践能力是翻译教学重中之重的环节,社会实践在翻译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PBL的宗旨不谋而合。PBL翻译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政府外事部门、行业协会、会展企业、外贸企业以及边防、海关等机构联系,拓展学生的见习、实习等实践渠道,尽量为学生创造灵活多样、方便实用的学习实践空间。如为每年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玉林中小型商机博览会”选派更多学生作为志愿服务者,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各类会展、洽谈会、招待会等提供外事服务,这样,学生的外交礼仪,文化素养、翻译水平等都得到极大的提高,既检验学生所学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也让学生在实践中看到不足、找出差距,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三、结语

教学模式是时代进步的产物,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商贸英语翻译人才,翻译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必然的。在翻译教学中尝试引入PBL模式,有助于促进高校翻译英语教学改革。但是在PBL教学模式的探索阶段也面临诸多问题,如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何提高、教学语料搜集的渠道如何拓宽、以及学生社会实践空间如何开拓、PBL教学模式与现有教学模式如何融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其莘,黄源深,姚乃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2-13,17.

第9篇: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英语新课标;高中学生;英语教学

一、研究意义

首先,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英语教学日益成为国内外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学方式类型丰富,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同方面密切相关,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信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英语已成为中国课堂教学中最普遍学习的一门外语。高中阶段是为学生高层次英语学习奠定基础的特殊阶段,因而被广泛认定为一个关键时期。除此以外,高中学生占据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绝大多数,因此,提升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是十分重要的。鉴于此目的,本世纪初教育部着手改革陈旧的英语教学大纲并颁发了英语新课程标准。新课标中英语教学的整体目标是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更高的知识标准,并能够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高中学生对特定语言环境的反应能力以及以恰当方式管理自身学习的能力。一些成功和不成功学习者的学习经验显示出以下特点:学习成功的学生往往具备学习的主动性,能制定出一系列的学习策略,从这些策略中,他们往往能选择特别适合于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让他们灵活适应特定情境需要的,或是能检测他们成功水平的几种策略。因此,在高中这一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能够有效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爱好,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两种指南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国家迅速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而这种融合又反过来刺激和加速了这一进程。英语,作为一项必要的交际工具,不可避免地超越了任何一种外语,成为世界上为最大比例人群所学习的一门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保证教育能与知识性经济时代保持齐头并进的态势,中国在本世纪之初着手改革旧英语大纲,过去的十多年也的确见证了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以下内容是关于中国中学阶段英语教学两种指南的对比。

1.高中英语教学大纲

1993年,在1986年颁发的旧版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其目的在于倡导交际性语言教学。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宗旨为:巩固学生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所学的英语知识;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被视为同等重要的英语技能;此外,教学大纲关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以此奠定学生独立学习和进一步深造并使用英语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爱国主义精神,社交意识;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国家的了解;开发学生的智力; 增强学生思考、观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虽然大纲已经认识到诸如“学生能力”、“交流”以及“继续深造”等概念的重要性,但由于在具体操作流程上存在障碍因而仍未满足当今英语教育发展的需要,且对于如何达到上述目标的途径也没有任何明确的界定。

2.英语新课程标准

2001年7月,在教育部和来自17个部门的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18种课程标准被重新设计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从此,作为教育新潮流的一种指南,着眼于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课程标准颁发并开始实施了。新课标的此番改革旨在结束下列做法:①过度强调语法和词汇的知识传授。②忽视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这项改革旨在创建一种新型课程,这种课程有以下特征:①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关注其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③推广任务型教学方法;④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实践式、合作式学习;⑤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态度、思维技能、实践能力、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新课标的理论框架

1.建构主义

根据心理学、哲学和人类学等方面的考察,建构主义理论将知识描述为暂时的、发展的、无目的的,需要永恒构建的,与社会文化相协调的。知识绝不是外部事物的僵化表达,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而教师只是充当指导者的角色,这种理论不仅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认知主体,同时也充分肯定并认识到了教师的地位,即引领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与此同时,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接受外来刺激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而应当转化为主动构建意义和加工信息的主体。那么,要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就必须关注和培养学生,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上从以下几方面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一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去建构知识的深刻内涵。

二是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运用在大量搜集相关研究素材和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大胆预测并对研究问题提出一种假设,然后努力验证推断和假设的正确性。

三是对最新学习的内容和研究问题,要善于结合自己已经掌握和理解的旧内容,加以比对和研究,深入思考其一致性和差异性及其根源。

2.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学习的理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相比于建构主义理论,这种理论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主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培养自主发展的能力。此外,情感教育也在人本主义中得以凸显,倡导自我鼓励,自我调节,把人的思维、感情和情绪放在人发展的核心位置。这一理论为新课标提供了引人关注的视角,又与新课标的内容不谋而合。传统教学完全专注于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能力,这种模式曾经受到过很大关注,而新课标与之相对比则更加重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强调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也要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善于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适时调整教学安排。

二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为他们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让不同学生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其目标是能让所有学生的个性需求都能得到最大满足,潜能都可以得到最大发掘,个人价值可以得到最大体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长远的发展。

三是崇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更重视合理师生定位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建立在平等、和谐、民主的基础上,力求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的关系应以情感为纽带,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老师,更是他们生活的指导者和精神的引领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课后生活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潜能,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摒弃压制或歧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摆脱一切压抑和负担,真正做到热爱学习,乐于探索,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追寻知识的真谛。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为新课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深度启迪。

3.教与学的建议

英语教师应提供更多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采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新课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学习策略方面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指导,以达到让学生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最终学会学习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们应当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给学生机会以创建学习目标,掌握达成目标的手段。

二是帮助学生使用推理、研究、调查等方式以完成学习。

三是通过设计一些以调查研究为模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是鼓励学生使用观察、发现和演绎的方法,获取语言知识,掌握语言功能。

五是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实施自我评价,并根据结果适当调整其学习目标和策略。

四、对教学的启发意义

新课标的全新教学理念给新一轮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观念指引。相比于教学大纲,在新课标引领下的英语课堂必然是积极、活泼、和谐的,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一定可以得到较大展现,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会成为掌握英语学习技能的终身学习者。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应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设计多种活动以刺激和培养学生对目标语言的兴趣。 在这种精心设计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会更加专注于学习内容,而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他们的竞争和策略使用意识又会自然得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