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服务信息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丙型肝炎 疫情 分析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1]。为了解本市丙肝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现把2006~2011年报告的丙肝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1~2006年中山市报告的丙肝病例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山市统计局。
方法:运用描述性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方法由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流行概况:2006~2011年本市报告丙肝病例309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8.31/10万,报告病例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242例上升到2011年的1007例。
流行特征:职业分布:丙肝在不同人群中均有发病,主要发病人群职业是农民(622例)、工人(513例)、医务人员(419例)、家务及待业(379例)、民工(297例)和商业服务(235例),该6种职业人群占报告发病数的79.59%。见图1。
年龄分布: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以15~60岁年龄段报告病例数最多,占报告病例数的94.45%,15岁以下年龄段报告病例数较少,占报告病例数2.65%。见图2。
时间分布:丙肝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见表1。
性别分布:中山市2006~2011年丙肝男性报告病例2175例,女性报告922例,性别比2.35: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地区分布:全市24个镇区均有病例报告,年均报告发病率由高到低排名前5位的镇区分别是民众镇(42.19/10万)、石岐区(40.47/10万)、东区(28.76/10万)、南区(28.33/10万)和小榄镇(27.78/10万)。见表2。
讨 论
上述分析结果显示:中山市丙肝报告发病数逐年上升,2010年略有下降,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农民、工人、医务人员、家务及待业、民工和商业服务;发病年龄段以15~60岁青壮年为主;男性报告发病数高于女性;全市24个镇区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商业、工业相对发达的城区(石岐区、东区和南区)和小榄镇,以及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民众镇,提示流动人员和农民可能是感染丙肝的高危人群。因此加强流动人员和农民丙肝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很有必要。
医务人员是中山市丙肝发病的主要人群之一,报告病例数位居第3位,因此医务人员日常诊疗工作中必须认真落实和执行“标准预防”的防护措施,医院感染控制部门应积极开展医务人员预防丙肝职业暴露的知识培训,以降低医务人员丙肝感染和发病的发生率。
本市丙肝发病以15~60岁青壮年为主,男性发病高于女性,这与同类研究结果一致[2]。丙肝全年全年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3]。
丙肝目前尚无疫苗预防,只能通过加强相关教育及改善卫生条件预防丙肝的传播[4],丙肝的传播方式以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为主,而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区域,经济相对发达,人口流动频繁,本次丙肝疫情分析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也是丙肝感染发病的高危人群,因此,在外来人口集中的镇区开展安全输血、安全等丙肝防治宣传教育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2):131-132.
2 王瑞.2006年1月~8月丹东市丙型肝炎疫情分析[J].疾病监测,2007,22(12):524-825.
关键词 结核 流行病学检查 疫情 控制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8~2010年睢宁县的结核病疫情统计表(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睢宁县统计年鉴)。
方法:利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睢宁县2008~2010年以来结核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职业分布进行统计处理。
结 果
睢宁县2008~2010年结核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在结核患者报告中,男2450例,女1011例,其各占比例分别为70.79%和29.21%。患者的年龄分布以15岁以上为主,男性患者中以16~30岁、46~60岁及61~75岁患者居多,所占比例分别为15.81%、18.90%及19.56%;女性患者中以16~30岁和31~45岁患者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9.54%和8.41%。总体来说所有患者中除<15岁的患者和>75岁患者较少外,其余患者例数均相对较多。见表1。
睢宁县2008~2010年结核患者职业结构:通过报告发现,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与湖北省鄂州市1997~2008年患者职业分布相似[1]。结核病中农民患者占多数,共发生3270例患者,2008年1135例结核患者,2009年1070例结核患者,2010年1065例结核患者,患者每年所占比例分别为92.13%、94.77%和96.82%;2008年其他结核患者职业依次为学生、工人、离退人员、商业服务、医务人员、教师、其他;2009年其他结核患者职业依次为学生、工人、离退人员、医务人员、教师、其他;2010年其他结核患者职业依次为学生、离退人员、教师、工人、医务人员、商业服务、其他。见表2。
讨 论
通过本次调查可发现,男性结核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女性患者,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男性社会活动与女性相比较为频繁。患者群年龄多在>15岁,主要原因是因为儿童在出生时便可接种卡介苗、进行基础免疫有关。由于获取结核病防治信息的渠道对居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掌握及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均有影响[2]。所以,为了将结合疫情的防治工作做好,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对结核疫情的重视,在结核病的控制上加大投入;增加结核疾病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提高人们对于结核病疫情的防治知识;做好网络方面质保工作,避免漏报的情况发生。同时应做好主动发现结核患者的工作,比如可在疫情较为严重的偏远地区开展结核病的普查工作[3]。相关医疗单位应将对结核痰菌的检查作为呼吸道系统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从而提高尽早发现结核患者的几率;应积极响应卫生部门的协调和领导,并管理好结核患者的归口,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结核患者应及时将其转诊到专门的结核病的防治机构,通过防治部门与综合医院的积极配合,增加对结核患者的归口管理,有效提高发现结核患者的几率;对于结核病的治疗,国家提倡化学治疗,并认为其中控制规划病情的基础,与卫生项目的开展进行良好配合,其中对结核病症患者采取控制传染源、直面视短程化疗等策略,也可对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庆,许奕华,聂绍发,等.湖北省鄂州市1997年~2008年结核疫情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2):163-164.
【关键词】 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 产业静态集聚指数 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西方标准的对外直接投资(fdi)理论在解释工业化国家跨国投资动因及其行为特征等方面,为研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一系列重要依据。但是,这些理论基本上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厂商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发展路径问题,而是一种以“企业选择”为重点的理论范式,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上并没有提供多少有价值的建议。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既关系到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宏观经济效益,也关系到投资者的微观经济收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制定合理的产业选择方案,是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提高中国对外经济活动质量的必要理论前提。从深远意义说,中国fdi产业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直接决定着中国对外开放总体发展战略的政策绩效,决定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参与国际分工的利益分配。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江小涓(2005)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是中档加工组装制造业、纺织与服装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聂名华(2001)总结了我国境外投资产业选择的决定因素,并提出应将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列为境外投资重点,同时要有选择地投资进口替代型的资源开发业;宋伟良(2005)在分析与产业选择相关理论后认为,中国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重点支持资源开发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的境外投资。另外赵春明(2002)、邢建国(2003)等学者也对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成果偏重于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对于产业选择的依据和基准也只停留在理论表述,没有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提供可参考的指标体系,对于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也较少见到。
鉴于此,本文将以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产业动态集聚指数等指标实证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深入探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潜力。
一、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
1、投资竞争力与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的提出
卢进勇(2003)在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时,首次提到投资竞争力的概念。他认为,目前存在的一些企业竞争力或企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基本上都没有考虑投资或对外投资问题,所下定义仅仅顾及了贸易或对外贸易方面,应当说,在当今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方式日趋多样化,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样的定义是不全面的。
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将企业国际竞争力划分为国际贸易竞争力和国际投资竞争力两个方面,正式提出企业国际投资竞争力的概念。国际贸易竞争力类似于已有的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国际投资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过程中较其他投资者更强的投资决策、项目运作和企业管理能力。国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投资竞争力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的侧重点是产品、价格、质量、服务、营销和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力,后者则侧重在项目投融资、技术、管理和品牌竞争力等方面。但是卢进勇在界定概念后,没有在文章中对于国际投资竞争力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使用,无法领略到它更深层次的意义。
由于国际投资竞争力与国际贸易竞争力有相似之处,只是侧重点不同,笔者认为可以模仿现有国际竞争力分析的指标,创造出国际投资竞争力的分析指标,对中国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更好地指导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为了方便进行产业选择,也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模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创设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revealed investment advantage,ria)进行分析,即:
riaia=(xia/xit)/(xwa/xwt)
式中,xia是国家i在a产业上的对外直接投资额,xwa是a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对外直接投资额,xit是国家i在t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xwt是世界市场上t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世界平均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相比而言的相对优势。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不同产业投资的相对优势。一般而言,若riaia<1,则该国在该产业上处于比较劣势;若riaia>1,则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
2、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分析
(1)数据选取。中国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来自于2003—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3年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数据是目前能够查到的最早数据,使用的是各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比例。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和各产业数据使用的是《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并购(m&a)的销售总额和各产业的并购额,选择流量进行计算。由于中国产业统计口径在2006年以后基本一致,而这之前的数据产业划分不尽相同,本文进行了适当的整理,但仍有部分数据缺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分产业数据是在原数据基础上根据中国公布的产业分类进行了合并整理所得。另外世界投资报告中没有公布批发零售业的并购数据,虽然中国该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大,但无法计算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所以无法用该指标界定中国某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力。
(2)指标分析。表1对数据基本齐全并且有实际意义的若干产业的ria指数进行了具体分析。
从各年度的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可以看出,在以上的各产业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是农林渔业,ria值基本在12以上;具有一定优势产业的是商业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ria值在3—8之间;只具有微弱优势的产业是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的ria值波动较大,投资竞争力不稳定;其他产业的投资竞争力不明显。
从各产业的年度变动来看,商业服务业和农林渔业的投资竞争力处于增长状态,采矿业和制造业有所下降,交通运输仓储业虽然指标值有波动,但总体呈上涨的趋势,建筑与房地产业以及电力煤水生产和供应业指标值跨度大,趋势不明显,但也有下降的变动。
因此从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标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竞争力总体不强,优势产业仍集中在农林渔业和商业服务业,采矿业的优势也存在,但2007—2008年的产业投资竞争力与前几年比较起来已经明显下降,这与现实情况基本符合。制造业对外投资比例不高,只占总额的10%。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静态集聚度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其中si表示投资国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静态集聚指数,ai表示对外投资国在i产业上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ai表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总体规模,i=1,2,…n表示n个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该静态指数反映的是投资国在一个产业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其全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和比重,是衡量目前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产业分布的存量指标。其数值等于各产业投资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率。
根据这个计算公式,笔者依然选取2003—2008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计算对象(数据选取来源同上),得出中国近6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水平,如表2所示。
根据各年的产业静态集聚指数情况看出,商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值最高,两者之和在50%左右,这种趋势在5年内都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商业服务业和零售业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优势产业,虽然2007年两者所占的比例小于50%,但主要是因为有部分数据被分离出去单独计算,因此并不影响它的总体趋势变化。另外,近两年制造业的投资比例已经远低于10%,总体水平连年下降,可以看出制造业优势产业的地位逐渐消失。制造业对外投资平均比例不高,只占总额的8.1%,而出口贸易的90%是工业制成品,其中近60%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产品,可见我国贸易投资行业一体化程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而言,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需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做后盾,如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就占有很大比重。与制造业相对比,最近几年交通运输与仓储业、采矿业和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逐渐增加,都超过10%。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度表示为:
其中di(0-t)为时间段(0-t)内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态聚集指数。bi(0-t)为时间段(0-t)内投资国在i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bi(0-t)为投资国在时间段(0-t)内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
若bi(0-t)>0,则表明时间段(0-t)内投资国对i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该产业为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展性产业,若bi(0-t)<0则表明时间段(0-t)内投资国在i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不断减少,该产业为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缩性产业。
当i(0-t)>0,若di(0-t)>1,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向i产业集聚,若di(0-t)<0,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i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若0<di(0-t)<1,则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i产业纵向比较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小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相对来说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由该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
当bi(0-t)<0时,若di(0-t)>0,则bi(0-t)<0,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i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di(0-t)<0,则bi(0-t)>0,表明在时间段(0-t)内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向i产业集聚。
与静态的集聚指数不同,动态的集聚指数是反映在一定时间内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集聚和转移的流量指标,体现了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间转移方向和速度。使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可以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测量产业的集聚趋势和转移方向,体现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方面的潜力。
根据计算公式,笔者依然选取2003—2008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计算对象(数据选取来源同上),在表2数据的基础上,求出2004—2008年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与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最后得出15个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如表3所示。
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动态集聚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中国各产业多年来基本保持增长的趋势,连续四年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2004年的平均增长率甚至高达46.7%;第二,从单个产业来说,每一年都基本体现出正的动态集聚指数,可以看出每个产业都能连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只是增长的速度有所不同,只有采矿业在2007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表明了明显的发散趋势;第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在2007—2008年向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以及农林渔业聚集,从纵向比较看,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以及农林渔业四大产业基本一直保持di(0-t)>1,出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第四,在采矿业出现转移的同时,制造业的di(0-t)由大于1转为小于1,这表明制造业的集聚趋势不再明显,增速减缓,已经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出现发散的迹象;第五,金融业的增长从无到有,虽然与数据统计有关,但也可以看出金融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中逐渐占有一定位置,增长的势头逐渐显现出来。
四、实证分析的结论总结
对于上述三个指标的计算结果,本文对于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情况和产业选择方向进行了总结,如表4所示。
第一,具有投资竞争力、在投资总额中占有较大份额并且具有一定产业集聚趋势的产业有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它们是中国较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保持了较高的投资优势,对中国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外向型发展思路的实施起了很大作用,符合我国总体的发展战略方向,因此应当继续重点扶持和发展。
第二,具有一定的投资竞争力、明显的产业集聚趋势,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份额较小的产业有农林渔业和建筑及房地产业。它们有非常强的产业组合区位优势,有极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还没有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主流地位,因此国家应加大在农林渔业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上的支持力度,加快这些产业的跨国经营,更好地显现出它们所蕴含的竞争优势。
第三,不具有投资竞争力、但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趋势,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份额仍较小的产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这些产业是中国基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同质性基准,顺应国际分工趋势,寻求和培育产业要素优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选择,以后也应该着力发展,并逐渐培育各产业的投资优势和竞争优势。
第四,具有微弱投资竞争力或没有竞争力,目前在投资总额中占有较大份额,具有产业分散发展趋势的产业如采矿业和制造业。我国要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这些产业对国内产业的关联程度进行细化,引导两个产业选择合适的区位进行投资,获得“相对优势”,规避东道国的环境保护壁垒,也必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保罗·克鲁格曼着,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8).
黄静波、张安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因类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9(7).
杨润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j].求实,2004(12).
聂名华:论中国境外投资的行业选择[j].当代亚太,2001(8).
宋伟良: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
项本武:东道国特征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7).
张为付:国际直接投资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城市商业网点 区县级商业网点 规划编制 对比
制定和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构建一个地区商业发展框架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城市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我国商务部积极推动地级以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取得较快进展。截至2007年3月,全国38个重点城市已全部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241个地级城市中已有180 个城市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总编制完成率达78.1%。科学合理的城市商业规划,对保障公平的竞争秩序,创建布局合理、业态丰富的购物和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先导作用。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趋势和特点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商业空间网络整体框架建设、商业行业结构优化体系建设、政府规制政策体系建设和城市商业网点选址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许多城市已经制定的商业网点规划,体现出规划制定者更能够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统筹考虑地区经济的协调与发展,同时,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布局趋向合理化,逐渐形成以传统的繁华区或商业街为中心向外辐射,即同心圆向外扩张的模式;二是组织形式的创新,多种业态形式的商业设施,连锁经营比例不断上升,物流业加速整合;三是服务人本化,坚持先进市场设计理念与本土消费习惯相结合,立足实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利民便民,充分体现为人服务的功能;四是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快,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推动商贸流通体系的发展来促进商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信息化助动,网络化运行,规模化发展,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对传统商业加以改造,大幅度提高商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六是在商业领域融入了环保意识,注意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七是强化了区域协调意识,既注意到了城市内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也考虑了市外尤其是周边地区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从实际出发,从全局着眼,统筹规划;八是体现了适度超前意识,在把握城市经济和消费发展趋势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商贸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在网点分布、业态设置、购物环境等方面适度超前,留有发展空间。
根据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目前已经完成了所有36个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249个地级城市已基本编制完成,369个县级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工作从2008年起,已在全国正式启动。
我国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中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建设的同时,许多地方却忽视了区县商业网点的建设。
区县经济是城市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服务于城市但又依托于城市,是连接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区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区县社会经济发展平台之一的商业服务业对促进和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缓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建设正在逐步趋于成熟,许多城市正在致力于把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做精、做深、做出特色。但是,在做好大中城市规划的同时,不能忽视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在全局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面对诸多机遇与挑战,区县需要针对区县域内的城乡商业及现代服务业体系结构、商业及现代服务业业态形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制订出延伸至各个乡镇的区县商贸及现代服务业的布局规划及其发展对策,以促进区县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区县级的商业网点布局与大中城市相比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区县商业不仅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枢纽,还是服务于地区产业结构甚至是深度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在规划水平较高的前提下,甚至会成为再造地区产业布局、带动区县经济增长的“龙头”,因此,应当将科学制定区县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作为区县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而给予高度重视。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对比
(一)规划原则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原则:以人为本,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改造与新建相统筹的原则;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与中小商店生存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的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结合的原则;技术进步的原则。
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原则。区县商业网点的布局,不仅是一定区域内的商业店铺如何摆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此规划布局同时基本决定了一个区域内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和态势,因此,要把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性上升到重构区县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布局的高度来认识。制定规划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通过制订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实现商业网点合理布局,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以人为本、利民便民的要求。
第二,要以区县城乡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其它各层面规划,立足于区县整个城乡的发展,统筹考虑,兼顾地方特色。
第三,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是立足于将区县建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面向依托的大中城市,服务城市。围绕区县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结合区县城乡总体规划,按照构筑集散型、功能型、服务型现代城乡一体化商业服务业总体要求,引导和促进商业及服务业的城乡一体化、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促进市场繁荣,方便城乡人民生活,完善和优化城乡现代商业及服务业载体网络和市场体系,推进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四,区县商业网点布局在把握城市经济和消费发展趋势的同时,要放眼长远,以满足消费需求和引导消费趋势为目标,在网点数量、规模、档次等方面适度超前,留有发展空间,不断完善功能,提升商业网点功能。区县网点布局要在把握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同时,根据小城镇建设的要求配置商业及服务业设施。县级以下的乡镇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镇商业及服务业网点建设,为小城镇建设留有余地。
第五,要注意把握区县商业网点规划与大中城市网点规划侧重点的区别,在区县规划中,要同时兼顾满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商业服务需求。
(二)规划内容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内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区域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社区商业的规划布局、商业街的规划布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其他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布局、物流基地的规划布局、城郊商业的规划布局、其他类型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等方面内容。
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内容。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应当涵盖区县商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和区县服务业规划。区县商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包括县域商业中心、大型零售百货、超市、专卖店、批发交易市场、特色商业街、社区(乡镇)便民商业中心等。区县现代服务业规划包括县域商贸中心、宾馆、饭店、大型休闲娱乐、旅游、金融、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服务业,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
(三)技术路线
1.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技术路线。首先进行基础调查。以研究商业发展现状,为编制规划过程中目标的确定、战略的选择以及布局的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目的,主要调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商业网点的位置、规模、经营情况等,以及由这些网点所组成的商业功能区(如商业街、商业中心区)。收集城市总体规划及必要的专项规划、最近的五年发展规划、第三产业/服务业规划、城市统计年鉴、商业普查数据、商业在建拟建项目、政府工作报告、商业发展历史资料、当地民俗特点与文化景观类资料、有关商业发展的设想等相关资料。
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商业发展环境分析、商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商业发展环境分析,主要包括:
区位分析。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区域位置、交通环境等情况分析;经济区位:通过区域城市的对比分析,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制定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交通分析。内部交通:城市用地与内部交通的关联;外部交通:对外经济联系。
经济分析。对人口结构、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生活指标分析。
产业分析。产业发展特点,研究主要产业(特色)与商业网点建设的关联性。
商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主要包括 :
总量分析。网点总量、面积总量(已建、在建、拟建)、就业总量。
结构分析。行业结构(购物、餐饮、娱乐等)、业态结构、规模结构。
布局分析。网点分布、功能区分布。
经济表现分析。人均销售额、地均销售额、经济贡献。
发展趋势分析。通过问卷对居民收入情况、消费结构、消费倾向等进行分析,作为确定商业网点规模、布局的重要支撑。
根据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合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2.区县商业网点规划的技术路线。区县商业网点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规划建设为基本框架,考虑不同乡镇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充分利用各乡镇自身的资源、产业、交通、区位等优势,打造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业态齐全、便民利民、服务地区经济,符合现代商业流通规律和服务业发展规律的城乡一体化商业服务业平台。
结合笔者制定若干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所采用的技术路线(见图1),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可以分为如下程序:
首先,要对区县以及其属下的各个乡镇地的商业及服务业现状进行彻底详细的调查,分别计算出规划区域近年实现的三产增加值、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社会消费品的零售额、以及按照行业分类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其他行业的零售额,作为网点规划的基础资料。
其次,对于属于商业核心地区的商业及服务业,要采用逐户普查的方式,逐一调查其业态类型、载体面积、经营状况等;对于大型自然村的商业及服务业,进行重点抽查。此外,还要考察集贸市场的交易状况、市场规模、交通、配套设施、卫生环境及组织管理情况,将具有农村特色的集市贸易、农村传统商业形式纳入调查范围。
再次,依据区县城乡总体规划和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未来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做出统筹设计,制定出符合区县经济发展的区县商业网点规划。
结论
本文所研究的区县商业网点主要是指一般发展水平区县的商业网点规划,不包括目前我国部分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逼近大中城市的区县。在做规划时,一般将区县商业网点划分为四级,即县城级商业中心、重点镇级商业中心、一般镇级商业中心和中心村及以下商业网点,每一级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服务需求来设计。县城级商业中心发展方针遵循提高功能档次、引进新型业态、引领消费趋势、 加大连锁经营份额、挖掘地区优势的原则,主要面向本县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商业业态齐全,在中档为主的基础上向多层次发展;重点镇级商业中心遵循强化主体地位、贴近人民生活、加强连锁店份额,主要为居民提供基本的服务公建设施;一般镇级商业中心是指为本镇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商业设施的商业集中地区,由综合食品店、百货店、餐饮和集贸市场构成的综合购物中心,以及由小副食、小食品、小百货和早点部组成的若干综合便民店,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居民购物网络。
总之,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至关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是通过科学的规划手段,深化城乡商业流通领域的改革,统筹、优化城乡商业及服务业一体化网络格局,使区县商业网点布局具有超前性、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形成重点突破与均衡发展相协调的商业格局。在规划中要突出“新建”与“改造”、“ 重点乡镇”与“一般乡镇”、“城市”与“区县”、“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规划,形成等级分明、分工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商业网点体系。以高水平的商业及服务业设施体系为载体,促进以商业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城乡的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的收入,突破“三农”问题的“瓶颈”,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升城乡商业文化的内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萍.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07
【关键词】中印; 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 合作
中印之间的贸易存在竞争性和合作关系,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趋利避害促进中印贸易的快速增长。
1.服务贸易的内涵
“服务贸易”一词最早出现于 1971 年经济合作组织( OECD)的工作报告中。随后美国首次使用了“国际服务贸易”这一概念。
随着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不断深入,围绕着“服务贸易”的概念、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区别,理论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激烈的争辩。通过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差异性的比较来获得服务贸易的内涵。
2.影响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关因素的比较分析
2.1生产要素的比较分析
在基本要素上,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资源都非常丰富,因此服务贸易出口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在地理位置上也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与日本、韩国毗邻使中国成为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交往紧密,这些优势都是无可取代的。同时印度也具有充裕的基本要素。中印两国同属四大文明古国,神秘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土资源以及多民族,多宗教的特征,构成了印度独特的旅游资源,这一资源若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同样会成为印度服务贸易的潜在优势项目。
其次,印度具有在总量上与中国相仿的廉价劳动力,印度人口目前已经超过 10 亿,适龄就业人数甚至比中国还多。
2.2 需求条件的比较分析
在需求规模方面,中国的国内市场需要要远远大于印度。首先,从人口上看,虽然中印两国同为人口大国,但中国人口还是多于印度; 其次,从收入水平来看,中国要远高于印度。2008 年,中国人均 GDP 为2460 美元,而印度仅为965 美元; 再次,从消费结构分析,目前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 40%,而印度仍维持在 50%以上,这说明中国正从以吃饱为标志的温饱型生活向以享受和发展为标志的小康型生活转变,消费结构正在逐步升级,对包括旅游在内的休闲服务以及与信息、教育、房地产、汽车、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相关的服务需求迅速提高,对一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样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 而印度的消费结构仍以实物消费为主,尽管国内的精英阶层的消费结构可以与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相比,但更多的民众仍以实物消费为主体。
3.发展中印服务贸易合作的主要内容
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指国与国之间协商制定合作制度的功能,这里的制度是指合作体系运行的规则和秩序。为中印旅游服务贸易的开展两国政府首先应在一些制度和政策上作相应的调整,以便在中印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体现兼顾体现兼顾多元化和一体化的要求,保障两国的合法权益,最终达到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通过政府举办旅游发展会议和旅游研究工作,为中印两国的旅游企业和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两国的旅游贸易。
4.中印服务贸易的进出口行业结构比较
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关于世界服务贸易的分类和统计,通过对数据的计算和整理,2009 年中印服务贸易的进出口行业结构。
从出口行业结构中可以看出,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占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绝大部分,三项所占比例之和为91. 4% ,而印度的这三项之和为 40. 8% ,另外占了其将近出口额一半的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这得益于印度国内发达的软件服务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印度的服务贸易已经以技术密集型的服务出口为主,而中国则仍然以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出口为主。
在增长率方面,印度各项服务业的出口增长率平均都达到25% 左右,表明其服务业出口贸易在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虽然金融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和其他政府服务出现了负增长,但是由于金融服务和其他政府服务所占比例较小,而其他商业服务负增长的幅度较小,因而对印度总体的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中国的出口也呈现比较良好的态势,大多数行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由于 SARS 的影响,旅游服务的出口有所减少,对总体的服务业出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增长较多,表明我国正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信息化的潮流。
总之,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化解中印贸易中的矛盾,利用有利因素,促进双边贸易发展,并不断开拓双方合作的新领域,使双方从不断扩大的贸易中受益。加强双方经贸合作,促进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印贸易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贸易互补是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基础,双方如果建立自由贸易区必然会带来许多优惠的政策。
参考文献:
[1]魏浩,毛日升,张二震。 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J]。 世界经济,2005( 2).
1.电子商务服务中的商业美学
要让网络消费者有好的服务体验,首先要对电子商务中的商业美学进行探讨,从而了解消费者心理,带给他们更好的用户体验。人的美感是由大脑在周围现实的作用下产生的,人都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活动,在电子商务服务的商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美感现象,不仅仅取决于消费者自己的认知,也受到经营者有意识的心理诱导。
由企业经营活动是联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经营者一方面要从生产出组织领域尽善尽美的商品,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消费者,并通过各种经营手段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加的物质与精神的双向需求。因此,商品要经过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商业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形象美学、商业环境美学、商业服务美学和商品展示美学。而电子商务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大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应用方式,在买卖双方不曾谋面的情形下,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因此商业服务美学在电子商务服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电子商务服务中的服务美学
所谓服务美是指商业经营中以优质服务来满足各种消费者需求,它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商业信誉,也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精神文明。电子商务下服务美学主要表现在服务人员的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等方面。心灵美是服务美的核心,更是语言美、行为美的基础,它主要体现在对顾客的服务要全心全意、以诚相待,即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语言美则要求服务人员接待顾客时,语言精炼、亲切、文明、准确,达到规范化、礼貌化、艺术化,使人觉得热情而不虚假,风趣而不低俗。行为美要求服务人员热情而有礼貌的接待好每一位网络消费者,服务好每一位顾客,做好每一笔生意。
二、电子商务服务的发展影响
作为在网络应用技术与传统商务资源结合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动态商务性活动。电子商务从出现到如今经历了三个阶段:高速初始发展阶段、调整蓄势阶段和复苏稳步发展阶段。目前,电子商务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如与政府的管理与采购行为相结合的电子政务服务,与个人手机通信相结合的移动商务模式,与娱乐和消遣相结合的网上游戏经营模式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电子商务不仅是一种技术变革,它还通过技术的辅助、引导和支持,对社会经济、政府、企业及个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新兴行业运营的产生。电子商务跨越国界,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程的提速以及电子商务法规的日趋完善,使得电子商务将会迅速崛起,将带来一个全新的金融业。
三、B2C电子商务服务中消费者行为影响研究
1.B2C电子商务服务的进展
2008年4月中旬,淘宝网宣布正式推出B2C购物平台,有望为一直实施C2C免费策略的淘宝网打开新的盈利空间。随着淘宝商城的上线,一时间B2C变得更加炙手可热。据艾瑞咨询2008年的《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监测报告》显示,B2C可以分为平台式B2C和自主销售式B2C两类。平台式是以淘宝B2C为典型代表,在刚推出不久就在整体B2C市场就以4.5亿元的交易规模居首。自主营销式B2C中,京东以2.8亿元的成交额跻身第一,占份额18%;而卓越和当当网分列二、三。
2.B2C电子商务企业类型及消费者行为研究
企业建立电子B2C商务模式要有策略、网站的目的、网站的目标顾客、提供的内容能否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以及能否推动网上虚拟商务活动以达到极大地带动企业运作的效果。
(1)经营着离线商店的B2C零售企业。经营着离线商店的B2C零售企业有着实实在在的商店或商场,网上的零售只是作为企业开拓市场的一条渠道,它们并不依靠网上的销售生存。如美国Wai-Mart、中国的上海书城、上海联华超市、北京西单商场等。此类电子商务服务没有目标人群,只为开拓市场,通过B2C平台刚好的提高自身知名度,此类消费者的体验服务质量多以实体店为主。
(2)没有离线商店的虚拟B2C零售企业。没有离线商店的虚拟B2C零售企业是Internet商务的产物,网上销售是它们唯一的销售方式,他们依靠网上的销售生存。如美国Amazon网上书店,中国的当当网、卓越等。此类的B2C平台消费客户群目标明确,网络消费者主要依靠体验服务质量来与之建立合作关系。
(3)商品企业制造商。商品企业制造商采取网上直销的当时销售其产品,不仅给顾客带来了价格优势上的好处及商品客户化,而且减少了商品库存的积压。例如,Dell计算机制造商是商品制造商的网上销售成为最成功的例子。此类B2C平台有更优惠的价格,更吸引网络消费者的服务理念,电子商务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网上消费者的行为。
(4)网上交易服务提供商。网络交易服务是指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为交易当事人提供缔结网络交易合同所必需的信息、信息传递、合同订立和存管等服务。如阿里巴巴等。网络交易服务提供商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网络交易平台运营和为网络交易主体提供交易服务的法人,这类企业专门为多家商品销售企业展开网上售货服务。
四、B2C电子商务服务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对策分析
1.B2C可以刺激消费者购买力
为了电子商务营销规模的扩大,B2C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刺激消费者实施购买力行为。企业实施较为精准的心理营销战略,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式对消费者行为进行详细的解刨,并依照不同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来制定不同类型的多种营销方案,以而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的针对性,并为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提供了消费的个性化服务,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要求。
就电子商务交易额而言,B TO C交易额由3.9亿元增加为25亿元,年均增长153.18%,同期,B TO B交易额由767.7亿元增加为1784亿元,年均增长152.44%。可见,就增长速度而言,B TO C交易额的增长快于B TO B交易额的增长,慢于网上购物人数的增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具有企业之间成交量大于个人与企业之间的成交量、网上购物人数数量增长高于个人与企业之间成交量的增长、点击次数高于成交次数的特点,说明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不成熟。
事实上,国外电子商务发展较为成熟,仅就网上购物人数占网民人数的比重而言,2002年37个国家和地区的网络购物者在网络使用者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15%,其中,美国最高(32%),保加利亚基本没有网络购物者(见图4)。相对而言,中国的电子商务差距甚远。
流通产业人员素质指数
流通产业人员素质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者在流通产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通过流通产业人员素质指标的横向、纵向比较,可以衡量中国流通领域人才素质的现状、差距及今后人才培养、教育的重点与方向。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3》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以行业划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中,批发和零售业中大专学历的比例为4.1%,本科为0.9%,仅仅高于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住宿餐饮业;在以职业划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中,商业服务人员的大专学历比例为2.8%,本科为0.4%,仅仅高于农林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在以受教育程度划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中,商业服务人员的大专学历比例为6.2%,本科为2.7%,研究生为0.7%,仅仅高于农林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因此,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中国流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从原有的庞大指标体系中筛选、抽取出来的这十个方面的核心指标及其运用分析出的部分结果,虽然不可能覆盖流通产业的全部,但基本囊括了最主要的内容,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目的性、代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表达和评价中国流通现代化的真实情况。
另外,还有两类核心指标及其具体设置问题很重要,但比较复杂,暂时空缺。一是非国有经济在流通产业所占比重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状况;二是流通产业领域的诚信指数。这类指标如何精确化、数量化、可操作,需要进一步研究。
建立和分析中国流通现代化核心评价指标的几点思考①
建立和分析中国流通现代化核心评价指标时,要注重宏观研究
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要注重从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对流通现代化进行审视,提出宏观层面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在流通现代化核心评价指标的选取比较分析时,要力求从宏观视角考察和提出问题,从而使流通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流通产业内部的事情,而是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事。力求为流通现代化问题进入宏观经济研究层面提供新路径、建立新平台。
在建立和分析流通现代化核心评价指标时,要注重趋势、对策研究
不仅要注重对流通现代化程度的测定与衡量上,更要注重为中国流通现代化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趋势分析上。要根据宏观思路和中外对比分析的现状与差距,针对中国国情,提出切实依托信息技术等现代手段,强化流通功能,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能,加快中国流通现代化的对策。中国不仅面临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而且迫切需要借助流通创新,塑造传导机制,提高流通效能,优化产业结构,完成以加快经济节奏、加快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为核心,促进国民经济从静态化、慢节奏、高成本、低效率向动态化、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的“第三个转变”。
突出强调“第三个转变”,强调首先从宏观层面解决问题,是从中国的实际和面临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绝非画蛇添足,也不是对“两个转变”的简单重复。时至今日,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地区无不叫喊“资本不足”、“资金短缺”,但同时又放任经济节奏的缓慢、迟滞和结构扭曲,任凭已经投入的巨额资本沉淀、凝固或隐性闲置。现在看来,中国的主要问题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到处缺钱”,而是循环太慢,缺少“动感”,几个钱不顶一个钱。
将流通现代化核心评价指标纳入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结构评价体系
一是督促政府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过程中更加重视流通产业的运作,并通过对流通现代化核心评价指标的细化和分阶段目标的设置,使运行质量和结构问题更加精确化。二是科学地评价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得到改善,为工商企业加快资本周转提供科学指导和政策援助。三是通过流通产业资源分布指数的分析,使更多的人了解,流通现代化绝不止是东部沿海城市的事,更要关注农村和中西部;流通现代化也不止是第三产业的事,更首先是第一、第二产业的头等大事。
上述各项指标均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分析研究中应注意其时间性和连贯性
由于数据难以获得以及比较复杂等原因,有些指标(流通环境、诚信指标、国企改革等)没有编入到流通现代化核心评价指标体系之中,但我们一直在关注,一旦条件成熟会马上补充进来。因此,上述指标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流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做相应的调整。 (全文完)
参考资料:
1.宋则、张弘,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贸参考,2003
2.宋则,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流通现代化,财贸经济,2004(4)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03,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4.江小涓等,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结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姜玉山、朱孔来,《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统计方法》,2002年第1期
6.方宽,《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沿革及与国际标准的比较》,《统计方法》,2002年第7期
7.中国商业联合会信息部、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中国零售商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8.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零售商业》
9.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零售业白皮书(2002)》
10.国家经贸委市场流通局,《中国连锁经营现状、问题和趋势研究》
11.《中国连锁经营年鉴(1999-2000)》、《中国连锁经营年鉴(2001)》、《中国连锁经营年鉴(2002)》,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和2002
一、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一)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的排序
服务贸易总量是一个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尤其是一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即国际市场占有率,能够更直观地体现出其竞争力的强弱。
根据WTO的《1997年度报告》,1995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前三位的国家是美国、法国、德国,分别为1895亿美元、960亿美元、805亿美元,而中国的出口额仅为184亿美元,不及美国的1/10,列居世界第16位。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服务贸易在十年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出口额由1995年的184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812亿美元,在世界的排名也由原来的16位上升至第8位,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发达国家美、英、德、法和日本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几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到世界出口总额的37.2%,尤其是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的服务贸易出口大国,无论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绝对数量,还是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中国都远远落后于该国。
(二)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行业结构
按照国际惯例,国际服务贸易可以分为13个行业,分别是: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其他商业服务以及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现将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按行业的进出口情况统计如下:
从出口行业结构看,出口额排前三位的一直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其中旅游以绝对优势占据榜首,运输服务所占份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06年上半年比2003年增加了6.4个百分比,而其他商业服务则处于下滑状态,且下滑幅度较大,2006年上半年运输服务所占份额超过其他商业服务,跃居第二位。另外,有所增长的是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以及广告宣传,其中咨询服务上升的幅度最大,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特许费和电影音像所占比例一直很低。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知,旅游和运输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占据了我国服务贸易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而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出口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与进口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处于比较劣势。
(三)我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
所谓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计算公式为:TC=(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其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竞争优势接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大,越接近1,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说明竞争力越小;如果等于-1,则说明该服务没有出口只有进口;如果等于1,则说明该服务只有出口没有进口。
2003~2006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及其各行业的TC指数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时间里,我国服务贸易整体TC指数均小于0,处于-0.084~-0.060之间,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状况处于比较劣势,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的服务贸易虽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其国际竞争力仍然比较弱,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另外,2006年上半年与2005年的TC指数相比,负数增大,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下降的趋势。
从各行业的TC指数看,我国的传统服务业运输业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其TC指数一直小于0,虽然随着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运输服务也飞速发展着,但其国际竞争力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当然,负数在逐渐减小,这说明我国运输业正向好的方向发展,其国际竞争力在一步步提升。一直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还有保险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尤其是保险服务业以及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的比较劣势特别明显,这说明了中国在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运输、建筑、计算机及信息服务、广告宣传的TC指数虽然都大于0,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它们的竞争优势都比较弱小,需要进一步开发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另外,电影、音像的TC指数在2006年上半年从以前的负数变成了正数,这说明我国在弱势行业电影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逐步地具备竞争力。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服务贸易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出口额在世界的排名也越来越靠前,但其国际竞争力仍然很弱,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服务贸易滞后于货物贸易发展
目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三大贸易国,但只能称得上是物货贸易的大国、服务贸易的弱国,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远远小于货物贸易,如,2006年1-6月份,我国货物贸易出口达4287.41亿美元,而服务贸易仅为403.02亿美元,不及货物贸易的1/10。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不能做到同步发展,服务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严重偏低,最终有可能制约货物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对我国的整体经济以及在世界中的地位产生不利影响。
(二)服务贸易长期逆差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而且逆差额高居不下,2006年上半年就达到了-56.59亿美元。我国服务贸易主要的逆差来源是运输、保险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2005年的逆差额分别为130.21亿美元、66.50亿美元和51.64亿美元,而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这三项的逆差额也分别达到了64.74亿美元、37.52亿美元、31.90亿美元,仍然是逆差的最主要来源。不难注意到运输服务的逆差是最大的,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增长很快,特别是随着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运输需求也大幅度地增长,但是因为国内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即供给不足,导致运输服务大量进口。
(三)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的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项目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发展最为迅速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贸易量非常小,竞争力非常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6年上半年仅旅游和运输两项就占据了整个服务贸易的60%,而其他项目的进出口都非常小。
(四)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各省份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沿海发达地区在运输、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领域都比其他地区具有优势,她们是目前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天津列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前列,据悉,2005年仅上海市的服务贸易出口就已经占到了全国的20%左右。而内陆地区或其他不发达省份的服务贸易则非常不发达,急有待于挖掘和开发。
(五)服务贸易市场过于狭窄
据统计,我国服务贸易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是中国(大陆)的主要服务贸易伙伴,与中国的双边服务贸易额合计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三左右。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则相对较少,特别是拉丁美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几乎为零。这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过于狭窄,交易伙伴不能够多元化。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得偏低。我国有些服务业如电信、银行、保险等垄断性很强,这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而且导致服务行业创新不足、效率低下和竞争力匮乏。
三、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缩小与货物贸易的差距。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远远小于货物贸易,这对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发展服务贸易,缩小与货物贸易的差距,争取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提高对服务需求的比重。波特曾指出“对服务业的国家竞争优势而言,需求条件可能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的消费结构中,实物消费仍占很大比重,对服务消费需求不足,而对服务的消费需求不足,不仅抑制了服务的进口,还制约了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削弱了服务的出口能力。(2)必须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抓好服务贸易相关及辅助行业的发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进一步发展制造业,实现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促进银行业的发展,因为银行业的发展可以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开辟海陆空新航线,可以拉动旅游、运输等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打造服务企业名牌,用品牌打入国际市场,促进出口。
第二,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根据波特钻石模型中的要素条件,要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应尽量发挥我国服务贸易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比较优势,即在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中增加更多的科技含量或大力发展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因此,除了保持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的稳定增长外,我国必须顺应世界潮流,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项目。包括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必须加快发展,不断优化结构,加大力度培养这些领域的应用性人才,汲取国外先进的、成功的经验,一步步提升它们的竞争力。
第三,促进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我国的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的服务贸易已经达到了非常不错的水平,但其它地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很弱,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不强。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我国不同地区服务贸易的特点和行业优势,把整个中国划分为几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建设国家级的服务贸易示范区,培育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带。每个示范区内都应有一到两个服务贸易发展较好的省份,这样可以给其它相对较弱的地区传授经验。通过示范区的示范、辐射作用,逐渐带动更多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个中国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进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第四,拓宽服务贸易市场,增加贸易伙伴。我国应立足传统的东亚、东南亚、中东市场以及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深度综合开发,促进我国产品对当地市场的进一步渗透。对目前交易、合作较少但潜力较大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制订一些特殊的政策,如给予国内从事服务贸易的企业奖励或补贴,鼓励他们寻找新的贸易伙伴,积极开拓新市场。总之,我国应利用浓厚的华夏文化背景和遍布全球的华人群体等优势,大胆地将我国的服务业推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扩大海外投资,多设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建立合理的营销网络,实现产品本土化经营。
第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管理职能。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服务贸易得以正常开展和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为了我国的服务贸易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应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又不违背国际规则的法律制度。建议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按照国际标准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增加相关政策法规的透明度,使我国的服务贸易立法能与国际接轨。
服务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它已成为一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总的来说,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并将成为今后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领域。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是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和加快解决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沈明其.国际服务贸易学[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121
[2]王国安,扬军安.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9):65-66
[3]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4]张粤.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stats.省略/
[6]韩可卫.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N].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4):62-64
关键词:财务核算 商业地产 服务行业 管理会计体系
一、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需要摒弃财务核算仅为实现企业对外报告的传统功能,推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
对于新兴行业的初创型公司来说,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一般会滞后于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会计体系构建需要有一个逐步认知和布局的过程,而财务核算体系一般会伴随业务的发展先行建立起来。为了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财务核算体系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摒弃财务核算仅为实现企业对外报告的传统功能,推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本文以商业地产服务行业为例,强调用管理会计理念构建财务核算体系,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远景目标。
二、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商业地产服务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除了房地产开发商转型或涉足商业地产领域成立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以外,第三方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也逐步发展起来。房地产开发商旗下的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主要为自身开发的项目提供商业地产管理服务,一般不参与其他房地产企业的商业项目运作,而第三方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作为专业化的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为多个房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提供商业项目增值服务,其主要商业模式为轻资产、多项目运作。本文所探讨的商业地产服务行业财务核算体系构建以及管理会计信息化基础建设主要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经营管理模式有受托经营、承租经营、股权投资、商业策划服务等。受托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资产管理方,接受商业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方委托为商业地产项目提供全程资产管理服务,获取资产管理收益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承租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承租方,以租赁方式取得商业地产项目整体经营权,通过对项目重新定位和改造以及后续运营管理,获得项目租金收入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股权投资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投资方,以直接购买或收购兼并方式获得商业地产项目股权,通过对项目的直接投资和直接管理,提升项目整体价值获得股权投资收益。商业策划服务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专业咨询机构,为商业项目提供项目规划、市场定位、招商租赁等服务获取咨询收入。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于多项目资产管理利润、承租经营利润、商业策划收益、物业增值收益以及股权投资收益等。由于其运营管理的服务对象为商业项目,核算体系设计中,所有的核算元素都必须以项目为中心进行精益化核算。比如,核算细则要求所有的直接成本费用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总部层级发生的间接成本费用,凡是受益对象为项目的,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受益对象为项目,但无法明确到具体项目的,核算前需要与管理层沟通具体分配原则后核算至具体项目;对于受益对象不能归属于项目的,核算上需要记录为“非项目”成本费用。对于管理层来说,总部层级发生的成本费用受益对象不能最终归属于项目的并不多见,这些成本费用可能是项目的前置成本,也可能是潜在项目的拓展成本,核算上要求财务人员深入到业务前沿,跟踪这些成本的最终归属项目。
由于商业项目经营管理模式不同,财务核算上需要反映不同管理模式下的项目运营状况。此外,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商业项目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管理服务阶段。比如,受托经营类和承租经营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预开业阶段、正式开业后运营管理阶段等。商业策划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等。财务核算方面,需要根据项目在业务上的多元化属性,对项目进行多维度核算,使经营分析既可以从项目整体又可以从不同维度方面反映项目的财务状况。
从以上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来看,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三、财务核算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底层数据需要实现共享,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连接商业物业持有者和使用者的媒介,承载了大量的外部资源。比如,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者、品牌商、供应商和消费者等。商业地产服务商参与了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市场资源整合和重新配置活动。
商业地产服务机构在商业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与众多外部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服务于商业资产的增值服务。比如,商业项目市场定位和规划阶段,商业地产服务机构需要与专注项目所属区域的市场调研机构紧密合作;商业项目工程改造阶段,需要与工程咨询供应商合作;招商阶段,需要与招商经纪服务商合作;市场推广和营运阶段,需要与媒体和市场运营供应商合作。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市场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定位,要求财务核算体系设计中必须考虑将外部市场资源沉淀在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底层数据库中,并实现企业内部各信息子系统数据共享。比如,OA系统、采购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商户销售系统、会员管理系统、租户结算系统等各信息子系统的底层数据库必须与财务核算系统保持信息共享和互换,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四、财务核算体系构建需要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轻资产、多项目运作的商业模式特征,其主要公司构架一般设计为集团管理公司、区域管理公司、项目公司三级。集团管理公司主要核算集团总部费用、集团直接管理的项目池;区域管理公司主要核算区域总部管理费用、区域公司直接管理的项目池;项目公司主要核算特定项目。除了以上三类公司以外,集团公司还会通过持股方式控制专业性功能公司,比如,为项目提供工程改造的工程咨询公司、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招商服务的招商咨询公司等,这些专业性功能公司既可以为集团内项目提供服务也可以在市场上独立运作。
以集团直接管理的承租经营类项目为例,项目公司作为承租方,通过租赁方式取得项目整体经营权,会计核算主体为项目公司,主要核算项目租金收入和项目直接经营成本。集团层面对项目的直接管理成本主要体现为集团专业管理部门为项目运营管理服务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集团集中招商职能为项目发生的招商成本、集团集中营销职能为项目发生的营销成本等,这些直接成本记录在集团管理公司的核算账套中。此外,集团内专业性功能公司为项目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成本,比如,工程咨询服务成本、物业管理服务成本等记录在专业性功能公司的核算账套中。从集团母公司视角,对外报告需要抵消内部公司关联交易产生的内部服务结算收入与支出,反映公司整体经营成果;对内报告需要集合集团内各核算主体的经营数据分析各项目完整的投入产出情况,跟踪项目财务状况的变化。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集团化统一运营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特点,要求在财务核算体系设计方面,必须首先考虑统一集团内各公司核算科目体系、核算细则,统一集团内各公司财务对内和对外报告体系。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五、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要求财务核算体系随着行业的变革和公司商业模式的变化持续改善。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布局和时间节点,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h: 0px" />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