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物课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生物课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课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物课教学反思

第1篇:初中生物课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物 课堂 教学 效果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紧扣大纲,结合实际,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教学大纲和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要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成教案或沿用自己旧教案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高质量的生物课堂教学方案还必须包括教具准备、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等。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必要前提。

二、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

一解,并有目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各个学校所使用的各种版本的中学生物教材,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内容。如九年义务教育省编初中生物实验本第一册(下)就选编了观察与动手29项,学生分组实验4项。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搞好教材中所选编的每项观察和实验的教学。通过这些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养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在安排观察、实验内容的教学时要重视和设法克服教学内容、时间与自然季节不相符的困难。必须有计划地做好观察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培植、饲养和保存等工作,否则过了适宜的季节,也就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学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曾对基层学校常使用、偶尔使用和从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的三类生物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和抽测,发现常使用直观教学手段的教师所教学生普遍对生物课感兴趣,测试成绩优良。

四、抓基础理论教学,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在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现象,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上恰当设问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不论是讲解还是做观察实验,都要设计好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突出启发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新陈代谢时,教师作下列设问:(1)新陈代谢是一个什么过程?(2)新陈代谢通过哪两方面的作用来实现?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代谢?(3)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什么?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自然主动地归纳出新陈代谢的概念。

六、找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用技术间最佳的结合点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生物实用技术教育,要注重选择教学内容与实用技术间最佳的结合点。找准了最佳结合点,不仅教师所介绍的实用技术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还会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提高生物课堂

教学效率也大有裨益。

七、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第2篇:初中生物课教学反思范文

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去体验、去学习、去感悟,从而真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为每一名同学分发了一段点燃的蚊香(蚊香的烟雾可用于显示光在空气中的光路),一只激光手电筒,一张硬白纸片,一只透明的、带孔的饮料瓶,一只长吸管等,让学生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得到的结论比平时单纯由老师演示得出结论要好得多。学生探究实验后的总结交流中,提出了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探究结论:①光线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②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改变传播方向,且偏向法线;③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随着增大;④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时,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⑤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且偏离法线;⑥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时候,没有光线进入空气;⑦光斜射到空杯底某点,慢慢加水后,光斑的位置发生了偏移;⑧斜射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向上弯折了;⑨竖直放的吸管从上面看上去在水中的部分好象变短了,而从旁边看过去,好像变粗了……

真是不探究不知道,学生们在经过了这样的活动过程后所获得的知识,一定会比通过常规的学习方式所获得的知识有质的升华。对此,我们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活泼的学习情境: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或对老师的观点提出批评,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想方法;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有独创性的学生;鼓励学生指出老师的不足,修正老师的错误,战胜老师,超越老师;有计划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

二、重视引导,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学生探究的问题提出后,在进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好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首先要采取“扶”一把的形式,充分利用填空题和思考题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要探究的内容进行搭桥,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思维,缩小学生的探究范围与探究难度,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较快地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与发现者,增强科学探究的信心。在扶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引”的工作,教师可把已经设计好的实验,可以是完全正确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正确、错误兼备的方案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进行正确的探究判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提出可能的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物体运动速度)与实验方案,但故意不讲要采取控制变量法,让学生自行判断、分析、实验。最后教师还要采取“放”的手段,在出示观察对象,提供实验材料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如在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先进行演示,移动蜡烛和光屏让学生看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和看不到像。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才能分别得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和看不到像?什么情况下像是正立的、倒立的?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自己大胆进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具有科学素质的人,重要的是要重视引导,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研究、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了“授之以渔”的作用。

三、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通过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物理新课程标准》一书中介绍的很多事例,都是将探究的焦点引导到生活中的。例如:“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多次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又如:在讲到“声现象”时,我们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噪声现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上书当地噪声严重的企业,对这些噪声严重的单位提出自己整改建议;在学习了“光现象”后,我们让学生到校外广泛了解光污染及光污染的治理,还要求学生到眼镜修配店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视力检查和镜片的配制过程。科学探究,百花齐放、形式多样。我们通过不断尝试,让学生多方面地展开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更好的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第3篇:初中生物课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 互动式教学 概念 建构主义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149-01

初中生物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为高中生物知识做理论铺垫的主要学科,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分析,生物课教学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普遍存在着教育目标不明确,师资不足,教学条件差,尤其是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问题比较严峻。教学过程沿用着陈腐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有的甚至只是给学生画重点、画答案、总结提炼课本的要点,以利于学生背诵,应付各种形式的统考、联考和升学考试,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既忽视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值得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素质教育对广大初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应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只有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要大力推行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

一 初中生物互动式教学概念

所谓互动式教学,即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此方法一般包含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表达。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初中生物的互动式教学,一般不要求掌握全过程。因为初中生一般自主学习程度较低,掌握的背景知识也较粗浅,所以不要求学生投入到自己发现问题或深化研究问题的活动中。因此,它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识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要涉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所以建构主义者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被广为采用。这些观点都为当前教学改革向探究教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 初中生物互动式教学的主要方法

1.创设情境教学是互动式教学的基础

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况要能够贴近实际生活,注意设置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认知目标、学习内容,自然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认知结构。还可以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实验等途径直接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及现象,从中会产生诸多疑问,并产生对寻求答案的冲动和情感。所以每次实验后,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的结论,还要求其写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从而引导他们一起提问,找出集中的问题,进而引导其在更深层次上进行探究。

2.教材创新是互动式教学的有效途径

互动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传统教材知识点密集,但是话题很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就是指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通常教材在编定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但科学技术和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中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作适当变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时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

3.强化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是互动式教学的必由之路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

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持续不断的反思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学经历,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归纳和概括,提炼出其中的规律,使之成为有一定普遍适应性的理论。经常性的反思有助于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巩固教学成果,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生物课教学反思范文

当前生物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师授生从的双边关系、生硬的分析式的教学结构、问答式的教学模式及课外的大量机械重复等。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只会死记硬背,谈不上理解,更不可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学习的动力系统遭到破坏,本应由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寻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成了教师独挥教鞭、强力灌输、传道布施的“教堂”,结果导致学生学习低效,甚至无效,学生厌学的现象严重。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方法的探新,应摒弃僵硬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全新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应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寻幽探秘的“乐园”。因此探新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理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价值。新课程理念对初中生物课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转变目标。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如何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②主动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应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象,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视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观察、发现、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③改变教师的角色。即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帮助、促进和合作作用,教师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一起探究,发现问题,探索新知。针对目前初中生物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笔者对初中生物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和反思,初步形成了以下两大方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把握以“三个字”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是初中生物课教学改革的关键

2.1“足”,即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做足

一方面,课堂上需要的模型、标本,尤其是实物标本,必须备足。比如,讲授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的形态、结构时,教师指导学生到田间、地头采集新鲜的实物标本,当然若季节不适时教师也可用模型代替。另一方面,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估计要充足,哪些知识学生能学会,哪些知识学生容易出问题,如何进行指导矫正,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在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时,因为学生对鸡卵较熟悉,且容易准备,所以可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组织教学。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课堂上请一位学生讲解熟鸡蛋卵壳、卵白、卵黄各部分的结构,让另一名学生讲解生鸡蛋胚盘、卵黄膜、系带等结构,最后让学生共同认识并总结各部分的功能。

2.2“活”,即课堂上要充满活力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让学生观察,或让学生讨论,或让学生质疑,或教师演示,或分组探究,或集中点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学生才能在探索中享受成功的乐趣。充满活力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并畅所欲言,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的基础,因此,教师不能总以一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尊容”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使枯燥乏味、抑郁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趣味盎然。例如,学习完“植物的呼吸作用”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一个实验———“探究柑橘在什么条件下保存时间最长”。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设计验证实验;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分别探究大小相同的新鲜柑橘在下列三种情况下的保鲜效果:①室温,低温;②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③干燥,湿润。同时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写在表格里,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柑橘保鲜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干燥。因为这种条件会抑制柑橘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分解。这种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方式,既让课堂充满活力,又培养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

2.3“导”,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导”有目标。为了避免课堂上学生漫无边际、乱撞乱闯的现象,教师应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该观察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该动手操作要求学生积极动手,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例如:学习“认识生物多样性”内容时,可以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走出教室,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生物,认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等。一节课下来,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中掌握了应学的知识,在轻松愉悦的体验式学习中达到了求知的目的。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真正的技巧和能力。

(2)“导”有层次。教师在引导时切不可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而一下子拔得太高,“揠苗助长”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自信,进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可根据以下几个层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①利用插图、资料引导读;②精心设问引导思;③着眼思维诱导议;④重视运用辅导练。这样有层次的引导,保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如:在学习食物链时,教师首先用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直观通俗地告诉学生这就是食物链,使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认识到原来食物链就这么简单,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然后再用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大家中午吃了些什么食物,根据所吃的食物写出相应的食物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很自然的就把问题又引到了食物网上。这样的教学既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也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3)“导”有方法。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引导是否得法,即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场合,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善导”。如在学习“激素调节”时,笔者提出以下问题:①常见的内分泌腺有哪几种?②它们的分泌物有什么作用?③分泌异常会引起哪些疾病?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并归纳总结。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手的能力,而且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3实施以“五个一”为重点的初中生物课教学方法探新

3.1让学生动眼“看一看”,动手“摸一摸”

生物的直观性很强,如果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它们的形态、大小、结构、生活环境等,那么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就会更深刻。因此,认识生物时,最好让学生看实物,若没有,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模型、标本。如在学习“蕨类植物”时,教师可带学生到公园实地观察肾蕨,指导学生看清肾蕨的生活环境和根、茎、叶的形态结构以及叶片背面成片的孢子囊等。这样实地学习,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当然,有时候,单凭“看一看”,还不能完全弄清生物的形态特点,必须让他们亲手“摸一摸”,学生才能弄清这东西是柔软还是坚硬,是光滑还是粗糙,是黏滑还是干涩。如在学习“环节动物”时,让学生摸一摸蚯蚓的体壁,再摸一摸它的腹面。学生通过亲手触摸不难发现:蚯蚓的体壁黏滑、湿润,因为能分泌黏液;腹面粗糙不平,因为摸到了刚毛。又如在学习“生物特征”时,笔者把一盆含羞草拿到教室,让一个学生上来摸一摸含羞草的叶片,发现叶片缩了起来,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生物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反应。这样学生自然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劲。

3.2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例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时,让学生双手叉腰尽力吸气再尽力呼气来体验肋骨的变化,然后再用手按在胸部尽力吸气呼气来体验胸廓的变化;在学习小肠的结构时,很多学生对“小肠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感到难以理解。于是笔者就让学生取两张白纸,一张平的,另一张做成皱襞状其长度跟前一张相同,然后让学生观察摊开展平后哪一张的表面积大。学生都明显看出当然是做成皱襞状的那张表面积大。另外,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比如在学习细胞膜的功能时,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用糖泡鸡蛋泡不甜,而用盐泡鸡蛋却能泡咸?在讲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需要适宜的温度时,问为什么发高烧时不想吃饭?……由于学生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所以探知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进行下一步教学就容易多了。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自己找出答案,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愉悦与兴奋,恰似一种“内在的奖励与动力”,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萌发学习的浓厚兴趣与主动求知的欲望。

3.3让学生动口“说一说”“议一议”

单凭“想一想”不能想通的问题,教师应设置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动口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呼吸,说一说气体进入体内要经过哪些器官;又如,学习了植物的蒸腾作用内容之后,让学生描述“水的旅行”,假如你是土壤溶液中的一滴水,请说一说你是怎样被植物的根毛吸收,再通过导管运输,最后通过气孔到达大气中的旅行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还巩固了所学知识。这种形式,若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学习功能,集思广益,力求突破。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在更大范围内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寻求突破。

3.4让教师来“讲一讲”“赞一赞”

对于那些通过集体智慧和力量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必须“讲一讲”了。这时候,教师应做到“知己知彼”“对症下药”,找到问题的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释疑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拨开云雾,荡去尘埃,彻底弄清来龙去脉。比如,在学习“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内容时,学生做了许多努力,仍难以理解。这时笔者巧妙地利用肢体语言:用拳头代表肾小球,用大拇指代表入球小动脉,小拇指代表出球小动脉,用前臂代表肾小管。同时还作了这样一个比喻,肾小球好比一把筛子,血细胞、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好比颗粒大的种子,葡萄糖、水分、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好比颗粒小的种子或者细沙;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大分子物质随血液由出球小动脉流出,而小分子物质则过滤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身体有用的物质又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剩下的才形成尿液。通过这样直观而形象生动的讲解,学生对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立刻恍然大悟。在讲一讲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感受,表扬和鼓励是对个人价值的一种肯定,是最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的手段,特别是对学习差的学生,教师要多用爱心去呵护他们,鼓励他们,对他们的优点要用放大镜、显微镜去发现放大,大至一个方面,小至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以成为教师激励学生的素材。只要教师能抓住其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向上热情,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就能增其自信心,燃起新的希望从而迸发出积极主动,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

3.5让教师来“理一理”

第5篇:初中生物课教学反思范文

在生物课堂上采用体验式教学法,首先,可以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方式。体验式教学所提倡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实践,在课上通过学生主动的体验与实践,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能改变以前传统的以授课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生物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激活生物课堂氛围。第三,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加教学的民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学生也尊重老师,双方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下愉快地学习,必将产生积极的情绪,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既然体验式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中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正确地应用呢?

一、让自身的相关经验得以激活,使学生能够在想象中进行体验

首先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积累的知识进行想象并体验。学生只有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自己大脑中已经储备积累的知识进行某种对比联系,才能深深地印记在自己的大脑中。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生物课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可以想到在七年级课本上已经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授课前,教师可用一些多媒体、图片等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联想起七年级曾经学习到的关于细胞结构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能使学生回想起细胞核、染色体、蛋白质、DNA等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教授新的知识,就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其次对学生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及经验进行想象体验。生物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经验往往有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因而教师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上的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发挥想象,进行生活中的生物科学体验,不断汲取新知识。

例如我们学习《眼与视觉》这节课时,我们可让学生首先想象白天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场景:当我们刚进入电影院时,一定会感到特别黑,稍后我们就能感到慢慢地亮了起来;而当我们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刹那,就会感到特别的刺眼,双眼会自然而然地闭上,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例子,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明白了人的瞳孔在明亮及黑暗环境中能自由地调节大小,使自己在明暗的地方都能够看清物体。很平常的生活经验,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的兴趣。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得到切身体验

首先,创设提出问题的恰当情境,让学生能针对提出的问题情境得到切身体验,并进行问题的积极探究。好的问题情境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生物学科的特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能够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例如在讲解鸟适行的特点时,首先向学生提出“物体在天空中飞行所要具备什么条件”的问题,这个问题与物理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初二的学生刚刚学习物理课程,对这个问题会非常有兴趣,他们会积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出飞行的条件:一是要克服地球的吸引力,二是要克服空气阻力,三是要有动力。教师趁势提出说鸟类能够在空中飞行也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应该如何才能探究“鸟适行的特点”这个问题呢?学生们带着问题,开始分组活动,各自提出所探究的问题并制订出相应的计划。

其次,要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初中的学生还保持着童趣,他们渴望课堂生动有趣,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一些游戏,让他们以愉悦的心情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游戏中获取新知识。例如进行《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动物形成保护色的原因,我设计了这样的小游戏:用彩纸做背景来模拟它们的生存环境,用彩色的小纸片来表示动物体色的变异类型,同学们来充当“捕食者”,小纸片是“猎物”。孩子们高兴地投入到游戏中,结果与背景颜色接近的“幸存者”最多,从而使他们感悟出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三,创设动手活动,在活动中去体验。生物学是一门动手动脑活动很强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我们大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动手活动能使学生的感知得以增强,也会引起学生对学习的足够兴趣。几乎所有学生都喜欢自己动手去做实验、观察、制作等,而他们这种兴趣又会迁移到相关的知识上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各样的动手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激发学习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对体验式教学法的反思

1. 学生之间存在兴趣、水平、体验等差异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要尊重差异,不要强求一致;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感受和尊严。

2. 体验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积极体验可以使人振奋精神,出现愉悦感并充满激情;而消极体验则会使人产生挫折感、沮丧感,对学习失去信心。但消极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转化成积极因素,成为学习的动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体验转变为经验

传统的经验式教学方法与体验式教学方法应是紧密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切身体验,将人类的经验和个体的经验实现融合,形成对前人经验的再认识、再创造,进而成为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这才是体验式教学法最终的目的。

第6篇:初中生物课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复习巧设问题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37-02

复习是温故而知新的教学过程,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已经建构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但在复习课中,学生已经对某些知识较为熟悉,没有新鲜感,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平铺直叙地教授或学生自主学习翻阅教材、笔记的旧模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而巧设问题串,开展初中生物课复习,可以有效地激活生物复习课堂,促进复习效果的提高。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或主题内,围绕一定目标或某一中心问题,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如何设计问题串,才能更好地激活初中生物复习课堂呢?

一 问题串设计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连接生活,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串,开展生物课复习,不仅能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复习气氛,而且可以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复习中。

如在复习传染病知识时,笔者根据以下材料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串进行复习。

材料1:(PPT展示)2013年3月底,在上海、安徽两地率先发现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其病原体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H7N9型禽流感不仅给我国养禽业带来巨大灾难,而且其病毒能使人致病、致死。

(多媒体播放)新闻链接:H7N9型禽流感。设计的问题串:(1)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有什么特点?(2)人是怎样感染H7N9禽流感的?人与人之间会传播H7N9禽流感吗?(3)2013年4月底,东莞市某批发市场一份鸡的样品被检出疑似H7N9禽流感阳性后,当地政府立即扑杀并无害化处理交易市场内全部家禽。采取这种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发生疫情后,对禽类养殖场、屠宰场等进行彻底消毒。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来看,这是属于哪一种?(5)哪些人需要更加注意预防H7N9禽流感?(6)出现H7N9型禽流感是不是就不能吃家禽了?(7)普通人应该如何预防禽流感?目前有无针对性疫苗?

材料2:2014年11月30日,佩戴爱心红丝带的总书记来到北京佑安医院的艾滋病房,主动和一位艾滋病患者握手并鼓励他好好治病。设计的问题串:(1)除了艾滋病病人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属于传染源吗?(2)为什么艾滋病让人闻之色变?(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4)怎样预防艾滋病?目前,控制艾滋病蔓延主要以哪种措施为主?(5)艾滋病高危人群有哪些?(6)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疫苗。将来如果成功研制出艾滋病疫苗,为什么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7)对待艾滋病病人,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二 设计横向联系的问题串,形成知识网络

教材的设计是以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为单位进行的章节教学,而事实上,单元、章、节知识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师要重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在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反思生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串联所学的生物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中才能被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在复习七年级下册知识时,笔者以图1作为导入,以循环系统这一主干知识为中心进行辐射,构建横向联系的问题串,让学生了解和感悟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等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设计的问题串如下:(1)体育运动员跑步时,所需的能量通过人体哪种生命活动提供?(2)食物里的营养物质、

空气中的氧气怎样才能到达细胞?(3)跑步时心跳和呼吸频率都加快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失血过多或停止呼吸时间过长会有生命危险?(4)剧烈运动时会出汗,汗液和尿液的成分相似吗?试说明原因。(5)人患病时,有经验的医生通常会建议首先选择口服药物,其次是肌肉注射,最后才考虑静脉注射,为什么要把输液放最后呢?(6)请综合分析一块鸡肉在你体内的消化历程及其营养的利用、运输、代谢历程。

三 分层设置问题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教师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等差异,把复习内容设置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串,开展复习课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激活生物复习课堂。(1)消化系统由哪两部分组成?其中消化管由哪些器官组成?(2)人体有哪几种消化腺?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是什么?(3)什么是消化?消化管中有哪些器官具有消化功能?(4)什么是吸收?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例如,关于消化系统知识的复习,笔者根据教学重难点设置了三级问题串:基础知识问题串、理解知识问题串、探究知识问题串。具体如下:

分层设置问题串,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给每一层的学生设好“阶梯”,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各自的心得和感悟,都会有所收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使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信心得到增强,从而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复习中来。

四 以生物学观点构建问题串,促进知识的深化理解

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教师根据生物课复习内容,在相关的生物学观点指引下构建问题串,开展复习课教学,既可促进学生生物学基本观点的形成,又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复习内容。例如:在叶片的结构知识的复习中,笔者把叶片的结构与光合作用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叶片的形态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观点引领下构建问题串,帮助学生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观点,并促进学生对叶片结构知识的理解。通过以下具体复习过程可以证明:(1)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示意图(图2)及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2)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光合作用反应式、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及叶片的结构。(3)教师展示问题串(多媒体展示下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图2光合作用示意图图3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光合作用 叶片

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淀

粉(储存能量)+氧气 结构:

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

叶肉: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

叶脉:内有导管和筛管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产物:淀粉和氧气 (1)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叶片的“门户”是什么?海绵组织细胞哪些排列特点是有利于叶片内气体的自由移动的?(2)水到达叶柄后通过什么结构向叶肉组织运输?(3)叶片哪些结构特点可以防止水分流失?(4)淀粉通过什么结构运出叶片?

条件:光 (5)叶片哪些形态或结构特点能更好地满足光合作用对光的需要?

场所:叶绿体 (6)从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角度看,栅栏组织细胞哪些排列或结构特点有利于光合作用进行?

又如,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知识的复习中设计问题串:(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分别是什么?(2)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来自哪里?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够进行吗?(3)光合作用过程中,原料和产物的运输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哪里?如果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能够进行吗?通过复习,让学生明白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只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共同存在,才能使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生命活动对立统一”这一生物学观点,并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知识的理解。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只有在生物课复习中,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掌握设计问题的技巧,才能根据复习内容和学生知识、能力等实际,巧设问题串,激活生物复习课堂,让课堂教学在教师精心的预设下精彩地“生成”,从而达到复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恩山.生物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崔鸿.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第7篇:初中生物课教学反思范文

优化课堂情境

在“蚯蚓”一课教学中,笔者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语言,以拟人化第一人称手法,层层递进,引出蚯蚓的生活环境、呼吸、运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特征。新课导语:“我们以柔软的身躯常年生活在地里,这里有我们需要的营养,老天的气候变暖变干旱使我们窒息,我们不怕阴暗潮湿,就怕过多的雨,我们辛勤的劳作欣慰在心里,我们不张扬,默默无闻而坚定不移,我们是谁?”引出蚯蚓生活环境的过渡语:“我从哪里来?现在请你把我从土里找出来?你从怎样的土壤里把我找出来了?”引出蚯蚓用湿润的体表呼吸知识点时的过渡语:“我最怕大雨,大雨过后我不得不从土壤里爬出来,有时我会成为禽类的食物,大雨过后我为什么要从土壤中爬出来?”引出“蚯蚓的运动”这一知识点时的过渡语:“我没有脚也没有手,我是怎样从土壤中爬出来的呢?”引出“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一知识点时的过渡语:“现在我终于搞清了我为什么能爬上地面,当我爬上地面我会感觉阳光刺眼,我怎样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的反应的呢?”

生物活力课堂需要最佳的课堂环境。而教师是课堂情境的创设者,课堂是否有活力,跟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语言、采取的教学步骤、创设的课堂气氛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立足生物学科本质,结合教学实践,优化课堂情境,才能让学生的心情激荡,使他们感到生物课堂有魅力。

营造探究氛围

新课程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让学生对新知进行充分“体验和感悟”。在生物活力课堂构建中就要让学生个体能通过自我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进行积极探究,在此基础上体验和感悟,获得对生物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而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和情境。

在“蚯蚓的生活环境”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带蚯蚓,当学生没有获取材料时,尝试让学生到校内的土壤中寻找蚯蚓。当以上两种途径均不能达成目标时,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个一半是干燥土壤,一半是潮湿疏松土壤的容器装置,让学生寻找蚯蚓。

在“探究蚯蚓的运动器官”这一实验时,用光滑的玻璃和硬纸板为对照材料,以研究蚯蚓体表“刚毛”的作用。当实验效果偏离预期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另外提供光滑玻璃和毛玻璃作为实验对照材料。

在“探究蚯蚓对外激刺激的反应”这一实验时,笔者并没有按教材内容给出实验材料和方案,而是提供食品包装盒、解剖针、手电等材料,尝试让小组设计不同的方案来进行探究。

巧用生成性资源

在“蚯蚓的运动”这一知识点教学时,为规划蚯蚓在不同材质上的运动方向,保证实验结果的说服力,笔者为每个小组提供了4条像胶软管。其中一小组学生将一条蚯蚓塞进了软管腔内,无法取出。看似课堂的一个小插曲,却为“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一探究提供了很好的生成性资源。笔者随即提出分小组设计“解救蚯蚓”的方案。最终学生通过“光刺激”这一方案成功解救蚯蚓,学生也掌握了“蚯蚓的前端神经比较发达,对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准确”这一知识点,取得了超出课堂预设的教学效果。

总之,生物活力课堂构建,要求教师善于捕捉课堂中生成性资源,善于课后反思随堂生成性资源,把课堂突发性事件当作一种教育的契机,巧用这些资源,并总结研究,从而有效把握规律,优化课堂教学。

延伸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构建活力课堂,教师不应仅仅立足于课堂教学,而要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将生物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起来,让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接触到更多的生物知识,了解更多的生物现象与规律,从而促进教学成效和学生生物素养的提高。

第8篇:初中生物课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生物;应用实例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博赞创建了思维导图学习模式,在国外运用得已相当广泛,这种模式刚传到国内就被国内的一些大公司、企业推广运用,并作为员工的必修课之一。而引入学校作为学习工具也是在近几年,因此如何很好地掌握并运用这一工具,让生物课堂闪烁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生物学知识,值得教师认真思考和实践。

一、思维导图制作技能的教学策略

尽管国内外有很多介绍思维导图的文献,但对很多老师和同学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到,为了让学生能掌握思维导图的制作技能,必须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

1.教师介绍思维导图的起源

以故事的方式介绍思维导图的创建者英国托尼・博赞将其应用于训练一群“学习障碍者”,结果这些问题学生脱颖而出,变成了学习的佼佼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兴趣,为学习思维导图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后介绍思维导图在国内外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以及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的工具对学生学习的实际影响,展示2011年高考苏州文科状元梁嘉莉的思维导图笔记,使学生从内心愿意接受学习思维导图。

2.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1)一张大的白纸,主题写在白纸中央,注意要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2)从中央向外引出分支。主要的分支一般不超过7个,近中央的分支较粗。

(3)每个分支上一个关键词。关键词通常是动词和名词,不用句子。

(4)使用多种颜色、符号、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表达内容。

(5)尽量发挥想象力,逐步形成个人风格。

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生物教学的策略和案例分析

1.新授课教学策略

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提

高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有很多关于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内容需要记忆,生物学概念需要学生进行归纳比较,揭示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够根据生物的分类原则和进化顺序,对有关概念进行归类,揭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运用思维导图策略增进学生记忆,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课程引入部分运用思维导图,在分组讨论时,可要求各小组利用思维导图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由于各小组对问题的想法不同,通过协商合作统一思维导图,可使各自的认知得到完善和扩展。课程结束可用思维导图对内容进行课堂小结。

教学案例: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章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预防艾滋病》,教学过程见下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共在两处采用了思维导图。

(1)头脑风暴,又称智力激励法或自由思考法

头脑风暴鼓励参与者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和激励,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意义在于可以锻炼发散性思维,获得更多的创意,群体参与能够达到更高的创造性协同水平。而思维导图正是练习和记录头脑风暴的良好工具。在本课中,学生通过对艾滋病一词展开头脑风暴,获得了以下一幅思维导图。(见图1)

(2)分组制作思维导图

通过集体的智慧,将原先各自在头脑风暴中绘制的思维导图加以整合完善,并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用一张大纸来记录思考过程,每一组推举一位代表展示思维导图。(见图2)

2.复习课教学策略

复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弥补缺憾、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及时地复习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有时复习内容较多,学生很难快速掌握,所以一张完整的丰富的思维导图就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复习,并可随时拿出查看,一目了然!同时,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特点,将不同章节中涉及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更加深了学生对复习内容的理解。

教学案例: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态系统》。(见图3)

三、思维导图在中学生物中应用的实践意义

1.教学模式的转换

思维导图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技能。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个体和群体参与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课堂沉闷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找到了集体荣誉感和成功的归属感,

符合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可操作

性强。

2.教学观念的转变

(1)教师与学生的新角色

在思维导图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和探索者。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索与互动中达到了教学相长。

(2)课程实施的新变化

思维导图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其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过程,淡化标准性的答案,结论也许是未完成的,思维导图绘制也许是不完整、不美观的,但这些都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教授所说:“不美才是最美!”

四、教学反思

在“思维导图”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外化在纸上,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如果学生真正掌握和应用这一学习工具,我相信定能助力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知识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速,对教师职业的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备课不再是单纯的“备知识”,而是“备学生”,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校正在开展思维导图的课堂教学课题,利用学校搭建的这一平台,学生和老师多使用,我相信定能收获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幸福!

参考文献:

第9篇:初中生物课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With meticulous care design living creature teaching exalt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Liu Li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classroom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willing to explore, diligent hands,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many students, so that every student can be fully developed.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will directly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but also affects the students later aspects of development and growth. So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icient teaching, each of our biology teacher must carefully exploring the problem.

【Key words】Improve;The classroom teaching;Efficiency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现代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程的课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高效教学,是我们每位生物教师都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我以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例,谈谈我的感受。

1.吃透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教材的透彻理解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条件,任何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编写教案的时候,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及课后反思。如何使内容前后连贯,以及以何种方式开展教学,学生才能有兴趣去接受呢?只有自己做好十足的准备,才能给学生全面的讲解,让学生乐于接受是我们每个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中的第三节。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也比较感兴趣。因此,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营养观念,再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构建合理营养的知识及观念框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2.收集资料,运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多种资料充实到课堂中去。在《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学习中利用多媒体展示2004年4月,“毒奶粉引发大头娃娃”事件的视频资料,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这一动态进行预先的分析与决策。教师对教材、学生以及对自己角色的不同理解,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截然不同。科学的教学设计应是安排好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学习的内容、方法、形式等),以配合学生的内在认知需要,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3.1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既要符合授课内容的要求,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启发诱导学生有效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使学生乐学、主动学。生物课堂教学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创新精神。

在《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学习中,结合教材插图,分组讨论日常生活中不合理的饮食现象,说出其中的道理。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感悟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然后展示“平衡膳食宝塔”,通过师生、生生的共同探讨,使学生明确究竟什么样的饮食结构才是合理营养。最后鼓励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合理营养知识,为亲人献爱心,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这一活动体现了生物学来自生活,指导生活的学科特点,更重要的是在为亲人设计食谱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关爱身边亲人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3.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参与课堂教学各因素之间的组合形式和活动程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就是将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成一个优化的组合方式和运用流程,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在《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中可以采用“活化应用”模式,其基本程序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感悟生活—感受新知共同探讨—运用新知动手设计—作品展示互相交流。此模式以知识巩固为基础,侧重能力发展,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优化反馈练习,提高教学效率。反馈练习作为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交叉点,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最常用的一项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学后自我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用来了解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反馈练习的设计应贴近教材尊重学生、切合实际适当重组、层层深入及时反馈。

总之,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整个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教师所付出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备好每一节课,用生动的、充实的课堂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生物教学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也满足了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

[2] 《精心设计教学 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刘灵,初中生物新课改优秀论文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