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的艺术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

第1篇: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 美术课堂 艺术素养

美术是视觉的语言,是以形态、色彩、构图和机理来表达人们内心独特的客观世界或主观思想的交流方式,较普通的语言文字更具有心灵碰撞的震撼。艺术素养较高的学生会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更细腻的情感和更独特的创造力,能够更灵活地解决问题。

艺术素养是指人们在涉猎众多领域后,所具有的对这些文化现象的认知与理解,最终体现为一种内在的品质[1],它是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整体构思,以及所表达的作者审美能力、绘画及观察能力和生活态度的综合体现。美术课堂对于未步入社会的初中生艺术素养的形成尤为重要,是学生接触艺术世界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对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积极意义。美术课堂中所运用的方法对课堂的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初中生美术课堂运用方法的分析,探讨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一、美术课堂与美术作品欣赏结合

在美术教育中,单纯的知识灌输作用不强,不能给学生带来对艺术的直观感受。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时应更多注重应用美术作品的艺术熏陶作用,带领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感受艺术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形成对艺术的求知态度。所以,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需将美术作品带入课堂,并运用适当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一)对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解析

美术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原因在于各个文化阶段的美术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特点、现实意义、作家的主流思想,即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内涵,体现了时代的烙印。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致力于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了解各艺术流派的起源及发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艺术作品背后所隐藏的主流价值观,以及作者所展现的态度与思想。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美感,更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特征和精神特征[2]。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即主张反对禁欲主义和宗教观的个性解放,提倡科学文化,肯定人权,并且在大量艺术作品中歌颂了人体美。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时应多注重分析该类作品崇尚自由的思想,对神权的反对,对人体美的歌颂,深刻体会其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又如,在中国古代作画时,常将地位较高的人安排在显眼的位置,且身材较高大,通过其身材的伟岸来反映对他的尊敬,表现了当时对权势高的人的崇拜或畏惧等。通过对社会背景的了解来领略艺术作品内涵,学生可全面体会艺术作品价值,提升艺术素养。

(二)对美术代表作的经典处分析

人类历史长河中,优秀的美术作品不胜枚举,且各有特色。但在引导性教学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应精心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加以分析,并结合画家的品质与经历、时代和地域的特点等因素,让学生了解经典,感悟经典,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接受历史和思想品德教育。即先产生视觉上的,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3]。所谓经典,必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学习经典可让学生了解大众审美,学习此类艺术文明的精华所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通过高层次的艺术来提升自身修养。如性格自闭的画家凡・高在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后,发现他唯一深爱的是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因此在他的笔下,明亮而艳丽的颜色成为他个性系列的代表性特点,同时透视和比例也变形了,表达了他内心对生命的强烈热爱和强烈情感。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应通过一个时期或一位作家的经典,让学生理解艺术的范畴以及艺术所表达的深刻涵义,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美术课堂与学生实践结合

(一)学生亲自参与艺术作品创作

美术课程的重要性体现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否则创造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消退[4]。而学生参与艺术活动是培养创造意识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发现或验证其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而且通过学生手脑结合做出来的艺术作品是学生艺术素养的独特体现。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引领学生进行绘画或其他艺术手工艺品的创作时,应让学生亲自参与艺术,感受艺术,创造艺术,使学生在其中发掘自我艺术潜力,激发创造力,提升审美能力,培养艺术情操,为学生今后的艺术修养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采用方便易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剪纸、泥塑等,同时也要让学生以表达自身情感为主要目的来创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艺术中表达自己,亦可使学生对名家名作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得以提高。

(二)带领学生到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或博物馆。在代表作品云集的展馆内,学生可经过教师的讲解,从视觉、听觉、触觉中感知艺术内涵,接触更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领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不能展现的艺术魅力,学习艺术大师的精髓,从而提高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对艺术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初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因此,学生可以在博览的基础上,学会辨别艺术作品的优劣,培养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此外,在具有当地特色的博物馆中,学生可以更多地学习到本地的古老艺术特点,了解当地的艺术氛围。

三、结语

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初中时期,教师通过美术课堂对初中生的艺术素养进行培养尤为重要。艺术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带领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方式,能够唤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苗青,王利.文化艺术素养对艺术设计的支撑作用[J].魅力中国,2010(8).

[2]燕军.通过美术课堂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3(8):118-119.

[3]吴莉莉.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现代阅读,2011(8).

[4]孟晓凤,谢笑添.论美术教育中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6):149-150.

作者简介:

第2篇: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声乐艺术;表演能力

一、引言

俄国音乐家谢洛夫曾说过“声乐的表现力是无穷尽的”。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向学生们讲授声乐基础知识、曲目内涵、创作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们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朴实无华、变化莫测、富有弹性的情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通过音乐表演表达自我情感、思想、内涵的能力,进而在促进学生们身心融入音乐世界的同时,提升学生们“借音乐之魅力、展自身之才华”的能力和水准。

二、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对艺术素质与表演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技轻艺,表演能力与真实水平“两张皮”

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曾说过:“在奏乐前,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构思――用什么样的情感去宣扬什么样的理念;用什么样的音响去抒发什么样的情感;用什么样的技法去制造什么样的音响”。由此可见,教师不仅应加强对学生声乐技巧、基础内容的讲解,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精确运用各种声乐表达技巧,流畅表达声乐作品思想和情感内涵的水准。

但是,很多高职声乐教师只注重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出现头脑一片空白、脸部表情僵硬、身体颤抖等现象,以致于无法向观众展现自己原有的声乐水平。此外,教师常常为了谋求声乐技巧的高标准、高水平,而忽略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这种缺乏坚实艺术底蕴的声乐培训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们在演唱诸如《在那遥远的地方》《花非花》等曲目时,因缺乏真情实感而导致了自己的演唱苍白无力,而打动观众更是无稽之谈。

(二)盲目求划一,忽略学生主体性

声乐教学是引导学生开展歌唱能力训练的有效措施。众所周知,声乐艺术的乐器是人的声带,其演奏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体内外在感觉协调性的优劣。由此可见,教师应尊重学生身心的个体化差异、因材施教,从而在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转化。

然而,在实际的高职声乐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整体的统一性、规范性,通常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授课方式,而忽略了对学生声色、音质、音律的考察。这种过于求同划一的声乐教学方式,不仅扼杀了对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与当代高职生张扬个性的青春发展特征相违背。进而导致了声乐教学效果大大折扣。

三、 高职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对艺术素质与表演能力培养的应对措施

(一)“技”“艺”并举,提升表演能力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曾说过:“音乐是写下来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由此可见,教师在强化学生们声乐技巧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们挖掘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只有真正融入了自己真实情感的音乐表演,才能真正做到生动、真实地传达与再现音乐内涵,感化听众。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们这种“二度创作”的演唱训练,从而促使其在声乐表演中切实做到“有感而发”、完美演绎曲目的精华与内蕴。

此外,教师还应通过器乐、舞蹈等音乐表演活动,增强学生们的表演能力和临场发挥的心理素质。例如:举办小型演唱会、歌唱比赛、乐器演奏竞赛等,锻炼学生们的临场发挥表演能力。并且在纠正学生发音、体态语言的同时,也增强了师生间沟通交流的频率,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这种“技”“艺”并举的授课方式,促使学生们将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运用到演唱实践中。

(二)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发展

曾说过:“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高职声乐教学面对的是声音、体态、声乐素养各不相同的学生群体。因此,高职声乐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不同的声音条件,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众所周知,声乐教学是集复杂性、独特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学科。虽然众人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基本相同,但由于性别的差异、声带及共鸣腔体的差异而导致了各具特色的音色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声部。

因此,在高职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保持学生整体教学进度的同时,关注学生声部的个体化差异,从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演唱《踏雪寻梅》《浏阳河》《大海啊,故乡》等曲目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虽然每个人的统一声区是相同的,但要使每个人达到声区统一的方法就不一定相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们声域、音质、声色等不同特点,为其选取不同的演唱曲目、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从而促进学生们在彰显自身优势的同时,努力改变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四、 结语

古人云:“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由此可见,在高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逐步增强对学生们艺术素养与表演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们在“技”“艺”并举的声乐教学中感受声乐的感染力、震撼力。进而促使学生们将自己的真情情感与声乐技巧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以情带声、声情交融”的声乐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懿颖.音乐教育必须重视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J]. 中国

音乐教育,2009,(03)

[2]刘洪巨.论声乐表演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J]. 安徽文学(下

半月),2008,(04)

[3]郑璐.关于高职声乐表演专业案例教学的设计[J]. 职教论

坛,2011,(17)

第3篇: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鉴赏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标中强调,随着美术广泛而深度与社会生活融合,教师应发挥学科育人优势,体现美术教学价值[1]。传统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因受关注度不足、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学生学习兴趣淡薄等影响,难以体现出自身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的特点,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只有关注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使鉴赏课具有时代性、有效性以及创新性,才能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助力高中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等协调发展,为他们的个性成长奠基。

一、美术鉴赏中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鉴赏课教学效率为了响应新教育理念的育人要求,构建高效鉴赏课堂,教师应当具有教学反思能力。只有认识到以往鉴赏课学生不感兴趣、参与度较低的问题,重视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增强对班级学生的艺术学习情况了解,才能使课堂施教更具适宜性、实效性。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其参与课堂活动,展开欣赏、观察、分析、类比等,使其感受不同的美术形式、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艺术作品具有怎样的差异性。从而促进高中生建立文化自信,增强对中西方美术作品的了解。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生正处于较为关键且特殊的身心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独立、自主意识变得愈发强烈,应提升美育教育的效率,关注鉴赏课堂,使学生获取多样化的文化知识,在艺术学习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而开阔他们的知识视域,使其具有综合学习意识。助力高中生的认知升级,使其透过艺术作品这一特殊载体,感受不同国家文化、艺术家的发展历程与内心情感。在增强美育教育有效性的同时,渗透情感、德育以及人文教育,让美育与智育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三)有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教师认识到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识图能力、审美意识、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异[2]。应引入分层教学,展开对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引导,使其展开美术探究性学习。让鉴赏课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迈向高校继续深造学习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他们的未来成长与发展夯实基础。

二、美术鉴赏中发展高中生核心素养的授课策略

(一)创设生动情境,培养图像识读能力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构建生动、趣味性课堂。因此,可引入情境教学法,加强对信息化教学辅助工作的应用,为学生打造智慧课堂。同时,需避免单纯向学生传授鉴赏技巧,应使其自主观察,让他们具有分析意识,获取图像中的有效信息。使其不仅能够从艺术创作中汲取美术知识,也能感受作者、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或情感。这便需要教师深研鲁教版美术鉴赏教材,使学生更好地获取、表达自我观感,让他们形成沉浸式学习体验。在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点评中,使学生具有多感官体验,为后续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奠基。例如,在“生活蕴美,书画寄情”的教学中,教师可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展开对《一路向北——冬日里的红》《姑苏繁华图》及《教师的阳光》等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其了解国画、油画、水彩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在图像识读中分析其各自的表现特点。在创新教学中,让高中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情境,感受画作中的色彩运用、人物造型特点以及空间布局等,使其认识形式美原则,展开对艺术创作的解析。让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让学生感受美术的价值及其对生活的作用。

(二)引入创新教学,增强学生美术表现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形成美术表现力,教师还应拥有灵活授课、创新引导的意识。美术表现作为视觉能力发展中的关键一环,在以往的教学中易被教师忽视。很多教师习惯以知识灌输的方式进行鉴赏课教学,造成美术表现与艺术欣赏的相互分离。例如,在“人民形象,时代风”的教学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为学生讲述画作诞生的时代背景、画家的生平履历及其作品的主要特点,让学生进行记忆性学习。这不仅易导致高中生对美术欣赏不感兴趣,也有碍于他们美术表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将美术表现与欣赏教学紧密结合,在对名家、大师的画作赏析中,让学生了解学科关键知识、进行学习积累,使其关注作者的创作过程,具有美术绘画尝试、展开艺术创作的意识。在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中,使他们解读美术语言。比如,在中西绘画特点比较教学中,以中西名家作品的赏析为主,让学生走进莫奈、伦勃朗以及高更,认识林风眠、吴冠中、李可染等国内著名的画家,使他们在鉴赏中形成构图与造型能力。

(三)促进教学对比,提升学生审美判断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意识,还应使其具有审美判断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当学生观赏艺术作品时,能够从艺术、现实的角度进行整体感知,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情感、阐述自我理解、进行合理的评判。这就需要建立在学生已具有一定审美意识的基础上,继而对画作进行认真观察、细节分析与美的感知,丰富他们的艺术体验,使其具有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够以包容、开放的视角看待艺术作品,感受别样之美。从而在师生互动、见解分享中,助力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让他们具有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避免鉴赏课过于循规蹈矩。例如,在中国传统民居与民间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展示不同民族的装饰图案、民居特色,在提取美术元素中,让学生了解民族艺术。如以蒙古包中的云纹与羊骨雕制的工艺品、北京的四合院与年画、陕西窑洞与剪纸艺术等为代表,让学生观看相关艺术表演的短视频,展开对比学习,了解不同地域的民居与民间美术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

(四)关注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创意实践为了使学生具有创意实践意识,教师还需关注因材施教问题,助力高中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这便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美术鉴赏中形成新理解,避免对学生的思维形成过多限制,让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分析、发现问题,优化自我表达,寻找相应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其具有知识迁移能力。为此,可以在学生借鉴优秀艺术创作中,进行知识的内化,使其具有艺术修养,用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式展开美术创作。例如,在现代建筑与城乡景观的欣赏教学中,课堂上可让学生观看悉尼歌剧院、东京天空树、北京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建筑造型。并且以组织课内外教学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家乡一些现代化建筑的特点,感受其线条、造型、空间之美,让学生了解现代建筑的特点。在提高学生美术感受力中,使他们具有形象思维与表现力,使其进行综合性学习。可以让善于绘画、制作手工艺品的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让他们在欣赏教学中具有创意实践能力。

(五)重视教学拓展,提高文化理解能力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教师还应关注教学拓展问题。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渗透,注意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使他们在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体会中西文化差异中,具有文化理解意识,实现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只有突出鲁教版教材编写的特点、领会新课标精神、帮助学生开阔知识眼界,才能让他们具有美术知识积累能力。例如,在西方古典美术的传统与成就的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西方美术发展,增强他们的艺术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对西方美术元素的分析,促使高中生获取美学知识中,教师可引入秦朝时期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壁画艺术,使学生总结中西方古典美术所取得的成就、感受其艺术特点。在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美术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形成文化理解能力,认识到美术发展对人类精神文明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感受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第4篇: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

一、高中生审美心理特点

高中生作为一个成熟的思想个体,正在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这个年龄阶段的他们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洞察力,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和抽象思维。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已经趋于稳定和成熟,但是仍然没有达到根深蒂固的稳定程度,学生容易激动,情感丰富,对自我感情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高中生审美心理特点是:产生审美,感知审美,能力有限。

1.产生审美阶段

与儿童时期相比,高中生的审美对象扩大,审美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时候产生的审美心理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产生审美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对美的热烈追求上,喜欢打扮,喜欢美的小饰品,流露出对美的事物的追求,着装方面也有了自己喜欢的颜色和款式。

2.感知审美阶段

在美术作品中,学生对于写实类、抽象类的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但是大多数学生仍然不喜欢抽象派的作品,还是喜欢写实类的作品,因为对于写实类的作品,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画面感受,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而对于抽象类的作品,他们更多表达的是,“这可能在表达什么?”

3.审美能力有限

主要表现在被动的审美,没有自己的看法。很多高中生并不缺乏感受美的能力,但是缺乏表达美的语言。他们在遇到美好事物的时候并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还需要寻找课本上的相关评论,引用他们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和作用

审美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一个懂得美、热爱生活、有着远大追求的学生,必定能在将来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黄金时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课程,这对于提高高中生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当学生有了审美兴趣,就会崇尚真善美,这对于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奠定人生长远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美术欣赏是一个开阔人类视野、扩大人类知识结构、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类精神境界的一种感受美的过程。美术欣赏的作用在于,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我感受,并用审美的眼光进行美术作品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的要点

1.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有意义的评价。学生在刚接触美术作品的时候,只是从视觉上对作品进行自我经验的表达。比如说“这幅画画得真像”,他们只是从视觉感知上对这幅作品进行了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位的角度去感受画面带来的情感和内容,要充分利用听觉、味觉、触觉,还有其他的修辞手法等进行自我感知的描述,这对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让学生不仅能感知美,还能表达美。

2.多角度欣赏艺术作品

第5篇: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关怀;渗透

“教学中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是鼓励、鼓舞和唤醒。”教学就是要灵活地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情感上的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在欣赏和感知的过程中的思想得到启发,挖掘学生的潜能。高中生处于个体独立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阶段,这段时期对学生人格品行的培养极为重要,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入人文关怀,首先教师要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保证语文教学能够得到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并理解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所关心,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和学生建立起一个好的沟通桥梁。教师鼓励、赞赏的眼神使得学生的内心产生很大的学习动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自然也就有更大的上进心。教师自身的优秀品行和人格影响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人文关怀的渗透。

二、充分挖掘出教材内容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很多优秀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师在渗透人文关怀时,应该注重对教材内容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挖掘,然后把这些思想深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被这些人文精神所感染,使学生潜移默化、自然的使自身人文素养得到提升。比如月色下的荷塘、故都的秋等文章,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能忽视挖掘语文教材的内在人文精神。在学习孔子、韩非子、孟子等人物时,也应该多加渗透这些人物所代表的思想,然后让学生表达一下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培养他们建立起好的人格品质。

三、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思考和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多加进行观察和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同一件事,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同时应正确引导高中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比如在学习《项链》一文时,大部分学生都觉得马蒂尔德过于虚荣拜金,对于资本主义中金钱关系的鄙视,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多角度的眼光对文章有着全面的理解。学生从多个阅读理解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便会得知在女主人公身上还能看到勤劳、诚实、守信的良好美德,还有她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品质,使学生在反复品读文章的过程中,体会到文章中蕴涵的人文素养。

四、注重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科目蕴涵着非常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理念,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人文关怀思想,首先要做的是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应该品行端正,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心中的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信服于自己。语文教师是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在语文教材和学生之间起着纽带的作用。教师个人的知识掌握、思想深度、审美观点和情趣上对学生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和熏陶,所以,教师应该实时更新教育思想,获取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多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并把这些日常的积累运用到语文课堂上,增加教学的成效,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人文渗透教学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为学生人生价值观提供正确的引导。只有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文化的熏陶。

五、鼓励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有所质疑

第6篇: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物理之美 物理情境 物理实验 教学语言

高中生对物理学习有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艺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创造美,给高中生以激情与美感的体验,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高中物理教学要使高中生渴望获得知识,让他们带着强烈的兴趣探索、认知客观世界,所以我们要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启迪高中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想学、乐学。高中物理教学艺术主要表现为有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认真挖掘艺术美,充分展示其艺术美的特征,营造艺术美的意境,让他们受到物理艺术美的陶冶,这就是物理教学艺术。

一、展示高中物理之美

高中物理研究课题,大到星系,小到细胞,从不同实体到另一形态的磁、光等皆是物质的。我们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要以自然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共同努力构建美的物理,在内容与形式上展现美。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之美,激发他们爱美的本性与学习兴趣。物理美是对象美和原理美的有机统一,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发掘物理之学。物理之美在高中物理中有许多例证,我们要将物理之美充分展示给学生。

二、巧设物理情境

课堂中,我们可尽量从自然现象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话题,创设问题情境等,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创设能让他们受到干扰的课堂教学情境,使他们思维产生冲突。从而促使高中生积极思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刚接触高中物理的学生,往往会对物理产生错误认识。只有精心预设物理情境,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情感将转化为他们认知的动力,这样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三、巧用实验的趣味性

高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巧用趣味性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更能够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把他们迅速引入课堂教学情境中。如在教学“压强”时,先让学生做小实验,用铅笔尖压在他们的手指上,先轻轻地压,再重重地压,比较先后手指疼痛的感觉,分析得出当物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和压力的大小有关的结论。有趣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助于启迪他们探求新知,进而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四、巧用教学语言

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会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而且会对突破教学难点起帮助作用。教学语言生动准确,会使教学对象更加生动逼真;教学语言风趣、幽默,使学生勤思乐学;教学语言练达精巧,会让学生生智开窍。我们要加强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规范,同时要饱含激情。在语言中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对课堂教学的热爱与对教学内容精辟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要和课堂内容相适应,力求分析精辟、表达深刻,力求幽默等,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得到课堂艺术的享受。因此教学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精巧、练达,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他们的记忆。

五、促使高中生积极思考

要想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首先必须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我们提出有效的“思考”,才能有效解决预设问题,使学生感到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于是学生的思维就会动起来,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却有很大难度。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预设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我们要创设相关物理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压强”应用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小孩不慎掉进了冰窟窿,许同学急着要去营救,但是冰面要塌。这样把实际问题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出主意,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发展,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我们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能力。

六、创造条件增强高中生的成就感

第7篇: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

【关键词】现状解读分析 教学法创新 实践与探微

在学校教育中,高中生物是一门以观察为主要特征的实验性学科,也是高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它却长期处于一种比较尴尬难当的境地:许多学校及其广大师生把之视为“副科”,教与学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学方式传统老套而创新不足,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和教学质效一直徘徊在“低效和低层次化”的发展状态。以上种种现象,确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各类挑战因素。那么,如何摆脱这种不良教学的循环现象呢?答案是在加强教学互动的前提下,要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本文结合相应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简要阐述,以期产生一些商榷和借鉴的效应。

一、对高中生物教学现状的简要解析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高中生物课程及其教学活动与以往相比,确实发生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改变,但是从深层次来细加分析,依然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一是口号喊得多,实际行动少;二是理论研讨多,实践渗透少;三是表象变化多,触及根本少。一言以蔽之,对于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来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师生之间缺乏真正有效的互动交流,教师在很多时候无法顺应学情,不能理解许多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也难以领会教师的根本思路和教学方法,因而“教热而学冷”是在所难免的。其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松动,但是固化思维依然占据优势地位,未能从根本上颠覆“用普通话去套讲八股文”的现象,难以行之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课堂理论知识的组织教学让人耳目渐新,但在操作实验、内外促进和知行统一等方面还是相当地欠缺。俗话说“差距就是潜力,压力就是动力”,本文认为,这些应是我们继续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动的着力点和主抓手。

二、对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以提升质效为根本,积极开展兴趣教学活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实践表明:诙谐幽默的艺术性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最为简单靠谱的实用艺术,还能为教师的教学魅力和个人魅力加分添彩,从而积极有效地发挥亲师信道的作用。如,在教学生物的保护色时,可借用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来解释。此外,还可用巧设比喻来化解疑难问题,用口诀谐音来帮助记忆,用科学幻想来开展联想,用趣闻轶事来引领主题等。如此,既可有效地激发学趣,又能促进学生的理解、消化和记忆。

2.以加强研读为载体,认真培养学生能力素养。新课程理念高度重视学生的能力素养培养活动,对于高中生物课程来说,阅读文本和研读插图则是学习能力和素养方面的最基本元素。新型高中生物教材显得图文并茂、相映成趣,在对相关知识进行阐述的同时,注重采用实验、实例、图解、小资料和复习题等方法来帮衬消化,这对促进学生的观察理解和能力培养大有裨益。对此,我们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和图表研读为平台,以适应并顺应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要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如在概念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性词句进行解读与分析:对于“细胞周期”的定义,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提炼出“一次分裂完成时”和“下一次分裂完成时”,搞懂了这样的语言描述,就能比较准确而持久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再如,对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教材中通过图形中圆点的大小和数量之分来表示物质的浓度及其分布区域,只要在研读中弄懂这一点,则会攫取水到渠成而又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8篇: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现阶段,美术教学的形式侧重对学生绘画功底的训练,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指导,使得学生只有绘画的能力,却没有赏析艺术作品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发展较为单一,各方面素质得不到提升。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需要注重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一、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性

美术鉴赏是鉴赏者通过运用视觉观察感知,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体验、判断的欣赏过程,能够使鉴赏者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师生通过共同的美术鉴赏活动,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新课标提出学生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衡量学生的素质、修养,离不开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作为审美艺术的美术鉴赏教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学生,起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作用。然而,现阶段美术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教学思想陈旧,而且缺乏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教学,使得学生无法理解艺术作品表现的精神和生命力,从而得不到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中阶段需要实施美术鉴赏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

二、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探究。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积极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提高高中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兴趣,而且能够引导高中生主动地进行欣赏和探究,促使其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理解美术作品所表现的精神、内涵[1]。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欣赏艺术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适时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通过这样主动思考的方式,挖掘自身潜能,从而有效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授《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一课时,为介绍这一时期的青铜作品,教师先用课件展示多幅商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在学生对这些古代中国的作品产生强烈兴趣后,适时提出问题:“青铜器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确定是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教师继续提问:“青铜器有什么功能?”学生结合作品欣赏,能够得出有礼器、乐器、兵器等不同功能。通过这样的鉴赏课,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青铜器的艺术内涵。

(二)实施多样教学,增强教学感染。

随着高中生个性的不断发展,其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将抽象的描述转变成形象的展示,突出美术艺术的感染力[2]。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及学生的需要,采用多样教学的方式,将艺术鉴赏课表现得更为生动、直观。为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师在教学前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找到教学的关键性,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的内容,从而挖掘教材的独特点,提高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教授《传神写照――人物画》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人物在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图像,使得人物图像更为鲜明,学生通过观察不同于书本上的动态图画,对人物画的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将单调的抽象教学变成生动形象的艺术感染,促使学生更愿意欣赏艺术作品,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建立和谐关系,营造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而且能够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促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师生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共同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融入作品意境,从而获得审美体验。通过这样的教学氛围,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例如,教师在教授《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一课时,首先以交谈的方式与学生谈论作品的产生背景及特殊含义,然后询问学生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学生在交谈当中欣赏徐悲鸿的作品《奔马》及其他作品。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在交谈中营造融洽的氛围,使学生在体会国家命运中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精神。

第9篇: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

一、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一)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针对高中音乐课程提出了以下几种基本理念:第一,在音乐欣赏中提高高中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并以此为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第二,全体同学一视同仁,但是不埋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及意识;第四,在多元化音乐种类的教学过程中不忘弘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特点

第一,高中音乐课程在设置时应当给学生提供选择性的空间,注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同时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能力和水平,能够不断的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第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修养,高中生的音乐文化修养是指学生对音乐中体现的人文方面的理解,以及对音乐的表达形式、音响、种类等方面的认识,其目标是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品味以及文化素养,并使高中生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与满足;第三,使学生在“比较”中体验和欣赏音乐的美好,而不是被动的欣赏与理解,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的比较中学会对音乐的判断、鉴赏以及学会对音乐作品的价值欣赏;第四,通过对音乐的学习,让高中生能够拓宽思维方式,让高中生更深入、准确的了解音乐的抽象性特征。

二、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学科压力过重

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这是每位高考生都避免不了的。由于音乐课程并不参与普通高考,这就导致了包括学校、家长及学生三方面的不重视。学校为了让学生多接受文化教育,经常不安排音乐课或是让其他文化课代替音乐课;家长方面觉得高中生高考才是主要的,让学生在校外也不能进行有关音乐方面的训练或学习;学生自身方面,由于每天都有大量的作业及试题需要完成,根本没有空闲时间来参加音乐活动。有的学生虽然对音乐课很感兴趣,但是迫于升学压力以及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各方压力,也只能选择放弃。这些都导致高中音乐教学工作得不到实施。

(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高中音乐教师不注重自身知识的培养和深造,思想无法与时俱进,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教学思路不开阔,教学时以自我为中心,把学生放到从属的地位,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有一些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音乐知识,忽视高中生的音乐体验和探究,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高中生无法感受到音乐的艺术特点。同时,还有一些高中音乐教师责任心不强,上课时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不关心高中生是否学到音乐知识和技能,导致音乐课无法开展。

(三)高中音乐教学投入不足

现阶段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面对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媒体时代,他们的审美、知识接受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多媒体教学对高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由于学校等方面缺少对音乐教学资源的投入,使得音乐教学所需要的设备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例如乐器、音响设备及音乐教室等,这些都阻碍了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还有的学校虽然具备足够的教学资源,但是却不能将其充分利用起来,教师队伍不够壮大,使得学校拥有的资源不能发挥其真实效用。

三、高中音乐教学方法及策略

(一)正确认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音乐是增强人类情感,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开始向成熟方向发展,音乐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正确认识高中音乐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逐渐增加音乐教学的课时量。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或旁听音乐课的形式,让学生和家长都感受到学生学习音乐课所带来良好效果,使家长逐步认同音乐教学对学习促进作用,和对学习压力释放的良好作用,从而支持学校的音乐教学的实施。

(二)引导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

高中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多年以来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高中音乐教师应该深切认识到这一点,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学汇总的主体作用。对此,可以从听、想、说、唱等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听是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去聆听,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去欣赏音乐作品。想是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作品中,放松心情,开阔思维,培养创造力,这也是进行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说是让学生把思想和感情融入对音乐的感知以及情感的体验中,让学生的感受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最后是唱,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口唱,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形象,以行动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印象,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兴趣是决定动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高中音乐教师应当研究的课题。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激励法等方式以及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如在课堂上播放一段经典音乐,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音乐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思维得到开拓。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其他科目的知识,如与音乐有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历史知识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四)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方萄вΩ檬鞘ι?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