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教育教学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程;人格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71-01
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塑造人、培养人为最终目标。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任务,而且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新课改大潮中必须认真探究的问题。
1 人格教育
"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针对教育对象的人格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各式教育方法并通过各种训练途径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学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与直接体现。" [1]
开展人格教育的目标,从总的来说就是要及时发现学生所存在的各种人格问题或人格障碍并进行引导,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格修养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使其人格的发展能够持续、健康并符合时展的要求及社会需要。
2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客观依据
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作用,为了促进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思想政治教学的各方面都要围绕着"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进行人格教育。
2.1 引领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课教学确实在一些方面存在弊端和偏差,具体表现在:过分强调学生共性的培养,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过分强调考试的重要性,忽视学生自身的合理需求;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只是在实践中的运用,"尤其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导致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关注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淡化了受教育者是否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结果是学生得不到足够的人格熏陶。 [2] 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塑造自己美好的未来,才能真正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2.2 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耳提面命为主,而教师讲越多越细,学生的独立性就越差,越会感到厌烦,失去了对学习兴趣。现行的评价机制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全面评价。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要评价这还是老师。在这种错位的评价主体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都得不到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本得不到发挥。
3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现实路径
3.1 更新教学理念――丰富人格教育。
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离开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受到应有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非常丰富,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教材的,而是教材的积极探索和开发着,是教材的创造者,师生共同参与教材的开发,从而使学习教材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教材的,而是教材的积极探索和开发者,是教材的创造者,师生共同参与教材的开发,从而使学习教材的过程成为教材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于提升的过程。" [3]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的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施加影响,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
3.2 优化教学评价――发展人格教育。
"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的教学的中心,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注意对教师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的状况" [4]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主要由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日常性的非正式评价等方式组成。其中,表现性评价有小论文的写作、研究性学习、时事政治学习、情景模拟、社区义工服务等方面的评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或擅长的某种方式参与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质性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及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激起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并因为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时政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教学策略和途径也应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以促进人格教育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1671-8089(2009)07-0125-02、张绍珍、《当前我国高校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阵地》、2009年、第11卷、第7期、第49页.
[2] 1002-6983(2005)06-0012-03、武少侠、《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格教育》[A]、《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第21卷、第82期、第13-14页.
【关键词】人本思想;高中数学教学;主体
数学是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在生物技术、建筑工程、航海航天等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正是由于此,高中数学教育受到了教育界广泛的重视。
与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相比,高中数学知识点多,涵盖面广,从最简单的代数、多为方程,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乃至积分初步都有涉猎,同时思维跨越较大,需要学生有充分的理解力和空间想象力,因而高中数学教育长期以来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门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高中数学教育正向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建立数学思维这一模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重视学生需求和特征,正视学生的不足与学习偏差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人本思想便是这一教学改革中受到广泛关注与提倡的基本教学思维。
人本思想的核心便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与核心,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都要紧紧围绕学生的需求和特征展开,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作为主体的模式,更加尊重学生是否积极正确地学习到了相关知识,进而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数学思维模式,而以人本思想引导高中数学教育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教学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在这一方面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思维,尝试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引导其作为教学的主导进而展开教学。例如,在学习双曲线相关知识时,教材对其定义为“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对此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准备,分析为什么作为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的常数必须要小于|F1F2|,当大于或者等于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经过提前的准备之后,到讲台上为大家讲解。这样的方式十分轻松活泼,一方面迎合了高中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同时为了“不至于在众人面前出丑”,学生往往会做十分充分的准备,进而对相关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开展,不仅如此,在学生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加直观地发现学生在相关知识点理解上的误区,进而作为教学的重点讲解内容,这比起教师单方面的讲解更加具有针对性,而面对同学讲解,其他学生在课堂上也将表现得更加活跃。类似的活动可以利用课堂的前十分钟持续开展,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台尝试的机会,长期坚持,将收到十分积极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模式彰显时代特征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检测形式都越发具有创新性,着重考察学生利用数学思维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教学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越发丧失教学实践能力。在这一方面,应该在教学中彰显更多的时代特征。例如,在进行几何教学时,点的轨迹、坐标和几何图形的形成,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教学难点和重点,在教学中可以引入CAI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动态FLASH等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示点的运动和坐标系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到体地动态转化过程,这样的模式与传统的黑板作图进行结合,可以收到十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而对于在教学中学生的一些想法,可以通过自己上机操作CAI软件,模型各种图形变换的过程,从而对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疑惑进行验证,这也大大提升了学生自我挖掘问题和掌握问题的能力。
除了课堂教育中外,户外教学也应该逐步纳入高中数学教育的范畴,例如,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或者主题班会等时机,组织学生进行“探宝”,由教师绘制一张利用坐标和方程式组成的“藏宝图”,以教学楼为原点,通过方程式和几何曲线可以以此求出其他点的坐标,再结合比例尺等知识,比赛哪一小组最先找到“宝藏”,给予奖励。这样的方式轻松活泼,学生乐于参加,同时学生自身利用数学知识建模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3 加强师生互动与联系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基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互动平台。在平台中,教师可以定期公布教学安排,分享教学资源,推荐课外阅读资料,而学生则可以对教师的安排和教学活动进行反馈,提出意见或者建议,进而共同推动教学的调整,使之更加符合教学实际。除此之外,通过电子邮件、在线交流和留言等途径,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高效的互动,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而交流平台还可以结合时下流行的微博、BBS等模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平台,这将更加有利于教学氛围的推动。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掌握并遵循学生的特征与需求,不仅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相信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高中的数学教育改革一定可以取得更加科学和成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远震 .高中数学教与学 .[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论文摘要: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人文主义思想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剖析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认为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1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 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 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转贴于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评估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测试中要充分考虑试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响(impact)和可实践性(practicality),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来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变化,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并只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3 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移植国外二语教学理论;二是推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改革评估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只有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单纯对教学法的研究转移到对教学法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双轨研究方向上来。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2).
[2]程晓堂. 论自主学习[M]. 学科教育, 1999.
人格是指一个人表现于外部的给人以印象性的特点和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此角色相应的个人品质、声誉和尊严等。而健康人格则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人格的健康与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认知,健康的人格可以促使人们做出适合人生的选择,其关系着人类自身的心理健康。心理学家认为,健康人格的形成不仅仅与先天因素有一点关系,最重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和塑造。而高校作为知识的形成和传播的社会场所,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自我素质的提升和成长成才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环境。故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树立离不开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健康人格缺失的现状
(一)拜金主义的产生
拜金主义通常本着金钱至上的原则,崇尚拜金主义的人们通常戏称“有钱能使鬼推磨”,他们认为金钱是万能的,甚至一切行为衡量的标准都是金钱。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最先起源于资本主义,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在我国也开始逐渐出现,甚至出现在了大学校园中。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的原则,这使得市场经济在社会中越来越盛行,并且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均渗透了市场经济的这一价值取向。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盛行的影响,他们的人格也逐渐开始倾向于商品化、市场化,为了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可以无视良心,甚至出现了人格的丧失,彻彻底底的奉行金钱至上,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拜金主义,这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树立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缺失
网络文化作为一个新兴技术与文化的综合体现,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一种是通过文化角度来看,另外一种则是通过网络角度来看,前者应该从文化特性出发,强调的是网络内不同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而后者则是从网络技术角度出发,突出体现了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的变迁。网络文化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同样它也不可避免的有利有弊,而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弊端对大学生健康人格树立所造成的障碍是不容忽视的。在现实社会中,有各种的道德规范约束着我们,但是,在开放的网络中,这些道德规范得到了彻底的摆脱。在网上,大学生们可以匿名交往,你不知道对方是谁,同样,对方也不知道你是谁,在网上完全是考验自己的自律能力,而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自身,从而学会了在网上放纵自己,各种不道德的事情类似于诽谤他人、传播不健康内容等行为时有发生,甚至还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三)较差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小,能够促进人与人的互动,同样人际交往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大学生在人格形成时期受到家庭因素,家庭成员的影响,父母教育的一些不当方式会使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些消极的影响,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心理障碍,因此,使得他们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不能够被别人接受,最终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这种情况的产生又是大学生健康人格树立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四)遇挫处理能力差
现今的大学生,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在成长道路中没有遇到过很多的挫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开始走向小康社会,人均收入也大大增加,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在父母的过度关心,甚至溺爱中长大,由于他们以往所存在的环境过度安逸,使得他们对危机的处理能力大大降低,他们常常把未来看得过度美好,对现今甚至以后可能遇到的挫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就大大降低了他们的遇挫处理能力。
(五)缺乏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深入人心,社会逐渐体现其多元化的特征,社会利益矛盾也日益增多,这使得大学生们缺乏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的能力,对于一些中国传统的美德存在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使得个人的价值观不能很好的把握,名利意识日益加重,对政治时局和社会生活开始漠视,逐渐的开始奉行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甚至蔑视奉献社会这一伟大的人生理想。
二健康人格的树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对于现在高校中学生们所存在的健康人格的缺失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高校甚至是社会的高度关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人格的健康与否关系着大学生未来的成功与否,因此,很多高校开始对大学生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思想政治教育上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树立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1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追求正确的理想
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最不能缺少的便是良好的自我修养,并且始终追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一个人的正确理想和目标可以化成其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它能够很好激发个人才智,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而大学期间,则是让人们走向社会,设计未来的关键时期,对于树立怎样的理想,确定怎样的目标影响着大学生以后能够拥有怎样的人生,得到怎样的人生成果,并与此同时决定着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而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使得大学生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帮助大学生们找到正确的理想和目标,并且鼓励大学生付诸于行动。
2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丰富知识、充实自我
丰富的知识可以不断地充实自己同样可以提升自我修养,进而树立健康的人格,大学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开拓思维,获取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大大开拓自身的视野,只有拥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才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正确地自我定位
1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正确看待自我
人们经常会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人生道路上正确的自我定位能够促使自身素质的提升,从而做到不因成功而骄傲,不因失败而气馁,而大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正确的了解自我,并且同时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能够经常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积极采纳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客观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2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客观地对待自我
古人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客观正确的认识自我前提下,应该客观的对待自己,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们在正确看待自己长处和短处后,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并且从外在仪表到内在心理,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的学识等各个方面来全方位的提升自己,促使大学生们在树立健康人格的过程中能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升个人魅力,从而反作用于健康人格的树立。
(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自律意识作为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所在,现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够很好的促进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够使得大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坚持不懈的保持自律。许多事情都贵在坚持,坚持了就一定能成功。所谓自律,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道德教育,进而提升道德素质的重要形式,它直接关系到个人良好品格的形成。自律通常存在于没有人知道并且有着许多的道德行为的可能选择的情况中,始终如一的按照道德行为规范做事,并不是出于别人或者是社会对你的勉强,而是从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出发。
自律作为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标志,它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恰恰是通过自律完成的。大学生们自律的形成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力促进作用,这使得大学生们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自律水平,从而使得自律的范围大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们自觉自愿的用思想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能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练就健康高尚的人格品质。
(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中之重。人生存在着很多的变数,到处都存在着悲欢离合,处处都体现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大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们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而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促使大学生们更好的对待困难和挫折,用积极进取的思想来对待生活,能够始终如一的做到心胸开阔,摆脱消极懈怠的错误思想,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增强生活中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不断发现自身的长处,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创造属于自己光辉灿烂的明天。
总之,大学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的人格健康与否关系着我过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与否。高校时期,处于大学生人格完善的特殊时期,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树立,因此,高校应该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为祖国培养有担当、有责任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孙海彬.论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及启示[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张玉芬.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3]贺立民.加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关键词:人格 思想政治 教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人格教育及培养。我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人格教育出发,这个是基础,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其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从人格教育出发。但是,以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而很少从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因此,必须在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优势。在这里,仅从人格培养的角度提出几点应当注意的方法,以引起大家思考:
一、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于社会个体内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
二、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为人的习惯。我国从小对儿童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例如,西方人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其依赖性;教育儿童爱护一草一木,爱护环境,由此培养其热爱家园、热爱国家的基本情感。这些良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应当积极吸取。
三、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强制教育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应当慎重采用才行。
四、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一样,应当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并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达到“愤”和“悱”的临界状态下,教育者适时“启”之“发”之,就能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顶”,顿然醒悟,从此对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没齿难忘。
五、运用无形教育的方式,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地感染着学生。在社会中,位尊势重的人的言行同样在“暗示”着周围的人:人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为人。可见,无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润往往比暴雨的冲刷更有益于万物的生长一样。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育者高度的素质修养。
说到底,教育者也有一个不断地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断提高的问题。这也说明了人格教育是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化的,全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的形成,要靠每一个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提高,以及彼此的相互影响。只要付出努力和真情,就一定能开创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新境界,也一定能用知识和真理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于合理、健康、安全的营养追求随之提升。食品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一些不法食品商家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严重影响和危害了民众的健康。在此背景下,学校食品营养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驱动下,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要不断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内容进行完善,遵循食品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动手能力方面进行持续优化,进而为学生日后择业奠定坚实基础。学校食品专业要切实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凸显食品营养课程教学的专业性、高效性和应用性。
一、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食品营养学涉及的范围很广,知识也很杂乱,与课程相关的教材数量多,因此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制订培养方案,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厚基础、强技能和高素质的原则。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既要学会营养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同时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与食品营养与安全相关的问题。此外,教学改革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拓宽知识结构,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二、食品营养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传统教学模式占主导
一直以来,食品营养学教学以理论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多以自我为中心,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十分被动,只是机械记忆,限制了个性化发展,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随之下降,长此以往,会对该课程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此外,考核方式相对滞后,学生多采用期末突击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核,学生的发散性及创造性思维无法实现。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及陈旧的考核方式严重制约了课程发展,并与社会食品营养学人才需求发展脱节。
2.忽视实践教学
目前,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实验教学内容较为固守,缺乏专业的实验环境,教师预先将实验内容和步骤告知学生,学生按部就班地模仿操作,动手能力和钻研精神难以提高。另一方面,食品实验的技术含量低,与现实需求形成了较大偏差。实验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食品企业和科研单位的需求,导致学生日后的择业受到很大影响。此外,校外实习平台的构建效果不佳,学生实习时间短,且多为观摩形式。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食品营养学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1.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往的食品营养学教学多采用填鸭式教学,缺乏互动和交流,教学效果很难保证。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吸引学生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首先,教学方法应该与时俱进,凸显灵活性和实效性。教师可使用案例教学法和情境体验教学法,通过食品营养方面的特定案例或情境,使学生更加具体和贴切地理解并掌握知识,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要根据学情因材施教,利用研讨式和对比分析式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提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创造力。最后,根据课程内容,教师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实现动态化学习目标。
2.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基础知识为支撑,更需要实践教学为保障。因此,学校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首先,在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性或设计性的实验,鼓励学生自主动手进行创新尝试性实验。其次,增加对校内实训室的投入,如食品、微生物检验器材或装备等。高度模仿企业运行机制,使学生足不出校就能感受到校外顶岗实习的氛围,并从中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最后,学校还要加强与食品企业的联系,实现校企交流零距离。
3.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食品营养教学考核机制也要不断完善。一方面,加强实验课程考核比重,对学生的努力程度给予相应的分数。另一方面,加强实习和实训教学的监督和管理,根据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上进心及成果给予相应的成绩。
关键词:课程内容;教学改革;军人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军队院校规定的生长学员必修课之一,是对学员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军事职业素质与法律素质,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中国国防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执行者。课程内容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支撑作用,所以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一、教学内容选取改革
根据军队建设发展需要和完成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精选教学内容,按照军事职业和岗位任职所具备的素质,结合教材体系,序化教学内容。以培养学员的职业素质为导向,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以项目教学法来推进,从而不仅保证了内容选择上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并为学员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出发,确定了三大板块九大实践专题的教学内容,体现与军校学员成长成才主线的结合。
第一部分:思想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军精武教育,主要提供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员形成一个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正确的人生目的、端正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为基本内容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体系。结合军事职业要求,重点解决军校学员成长成才的长期定位和发展方向问题,使学员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培养其为实现军事职业理想而具有的坚忍不拔的信念,并在职业生涯中无私奉献、积极进取,努力创造有价值的军旅人生。
第二部分: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军营美德教育,主要是分析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理论和价值导向,军营公共生活和军事职业生活的道德规范,以及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对学员进行道德观教育,使其在军营公共生活和军事职业生活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重点结合学员的职业定位,培养高尚的军事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军事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为其在军旅生涯中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部分:法制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法律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法律、宪法和其他部门法,重点突出军职犯罪教育,旨在帮助学员知法、用法、守法、护法,提升其法律意识,培养法治社会“合格守法军人”的基本素质,初步学会并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军旅生活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提升学员的职业法律素质。
在思想教育部分,我们强化对学员军人职业理想的培养;在道德教育部分,强化学员军人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在法制教育部分,强化学员对军人职业法律和社会法律的遵守。其关系见图1。
二、教学内容优化改革
按照军事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基点,构建系列模块,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
课程组确立了以德育模块、专题教学为主的整合思路。把过去以学科为特征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优化,以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基点,整合教学资源,内容前后衔接,相互贯通,相应组成了理论模块、实践模块、素质模块等系列模块,涵盖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教育等六大内容。通过课程结构的重组、课程内容的优化,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缺失。
教学内容优化后的效果:
1.突显各内容模块优势,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德育建设具有时代性,学员入伍后就深深背负职业的压力,面临着情感困惑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需要与时俱进构建德育系列课程,开展学员德育工作,有助于发挥各内容优势,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促进了课程整体优化,受到学员普遍欢迎。
在德育系列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既重视课程平台的开发,又着重进行了课程结构的重组和内容的优化。通过模块化、专题化的整合,既彰显出各学科的重点,避免了内容之间的重复,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相互学习借鉴,优势互补,使德育教育更加扎实有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受到学员普遍欢迎。
3.构建了“全员育人”的体制机制。围绕促进学员成长、成人、成才这一中心目标,学院机关、大队、营、教研室四个部门联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既克服了空洞说教的德育模式,又解决了学员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全员育人、共同关注学员发展、实现教育一致性”的要求。具体见图2。
参考文献
[1]郭立峰・信息化与军校的历史使命・光明日报,2009-5-25.
1、终身教育的内涵
关于终身教育,其最早在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的《论语》中就有所提及。庄子“吾生也有涯,而学海无涯”也彰显了一种终身学历观念。随着教育教学观念和理论的发展,国外教育思想也在不断变革。真正的终身教育理念成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所以,现阶段对于终身教育的内涵大致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从人类个体的角度来看,终身教育的教育教学主体是每个人。在终身教育过程中也就要求每个个体积极主动、持续自由和愉快的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从社会教育和社会管理等角度进行阐述,终身教育是一种基于社会治理机构所提供的一种相对较为均衡的教育激励机制和教育机会。换言之,政府和社会中各种正式亦或者非正式的社会组织成员提供终身教育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并以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学习组织模式激发社会成员继续进行学习的制度。归结起来,终身教育充分展现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一种协调统一。
2、成人教育的定义
成人教育是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成人教育是针对成年人设定的一种教育教学事业。是针对已经形成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力的不同行业中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技术业务、科学文化素质和政治理论等方面下进行科学化、理论化、组织化和目的化的再次教育教学活动。在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那些体力劳动者亦或者脑力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业务素质、精神思想、劳动技能、认识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和发展进而成为一种有内涵、有思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人和接班人。
3、终身教育视野下成教特点
新时期下,终身教育理念和体系是一种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须的教育教学改革走向和趋势,也是教育发展的正确选择。而且,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视野之下也是一种高层次和一体化教育的高级阶段,对于网上教育教学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其特点主要有教育开放性、教育持续性和教育统一性三个。首先,就开放性来看,因为终身教育面向的是所有社会成员,即需要为整个社会成员构建一种没有障碍的、没有围墙的学习环境,将学习者作为教育中心。其次,教育持续性指的是终身教育视野下成人教育实际上是为了满足教育教学工作在不同阶段和层次的一种有机连续,确保能够长期不断扩张社会人群的技能和知识。而教育统一性则是终身教育视野下,成人教育运用教育资源体现教育服务,确保人的个体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进步能够保持和谐统一。
二、终身教育视野下成教体制的存在问题
1、教育目的不明确
尽管我国教育资源总体较为庞大,但是面对更为庞大的学习队伍来说依然“僧多肉少”。随着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提出,成人教育亦作为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也需要构建相应的终身教育体系。但是,在现阶段终身教育理念下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成人教育的体制尽可能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的综合目标考虑在内,而且也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上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基于成教自身体制和规律的特殊性,使得教育教学观念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成教的受教者各项综合指标提升较慢。同时,由于教育教学改革缓慢,一部分受教者的学习态度已经发生转变,学习目的也仅仅是获取文凭或者学历。最为重要的是,某些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或者机构已经将成教当做一种教育附属和赚钱工具,成人教育体制中的教育目的也就无从明确,教育质量也就无法提高。
2、教师队伍不稳定
教师通常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但是现阶段我国成教队伍相较之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而言依然长期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依然还有相当一部分成教教师对于成人大学生和成人教育体制缺乏了解。尤其是一些刚刚分配进入高校的教师往往是先进行全日制高校教育才进行成教教学。进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也就导致了成教体制不完善,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缺乏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色彩
终身教育视野下成人教育的最大属性就是终身教育性、成人教育性和高等教育性。但是,现阶段大部分成人教育体制中无论是教学计划、教学专业设置还是教材选择上都很难充分展现出教育的终身性和成人性。往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仅注重了高等教育的属性。这样,成人教育中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
三、终身教育视野下成教体制的改革途径
1、变革教育观念
终身教育视野下成教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想要获取成功,首先需要进行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成人教育应当获取社会的认同并加强社会群众的参与度。这就需要针对成人教育的评判标准进行改变,社会逐渐开始加强对成人教育的支持。无论是成教院校(机构)、成教教员队伍、参与学习的受教者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群众都应当认识到成教的社会服务特性,并认识到成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让终身教育理念和成人教育规律和特点等深入人心,加强成教观念变革,成教体制才能不断完善,进而促进成教体系健康发展。其次,成人教育应当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一种知识产业,关乎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昌盛和发展。所以,在变革教育观念过程中还需确立起和知识经济时代相互适应的成人高等教育观念,不断以人才市场需求主导和教育发展规律革新教育体制,构建经济结构和教育结构的相互适应。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和成人教育的属性、特点来看,成人教育应当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不断加强受教者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以确保能够适应社会各项发展的需求,并不断提高和扩展受教者的各方面能力。同时,对于受教者的成教学习来说,完成某一部分或者某一阶段的成教学习也并非教育终结,他们还需要更加长久的进行终身地成教学习。具体来说,成教体制应当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独立人格形成、智力发展、身体素质发展、心理素质发展等纳入教育目标体系中。
3、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手段
成教体制要充分体现终身教育观念,达到培养目标完成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育教学手段的革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终身教育视野下,成教体制的改革应当将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发展新的课程体系建设纳入其中,注重学和用的结合。
4、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宏观调控
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宏观调控是验证终身教育视野下成教体制改革和发展成效的重要方法和策略,也是保障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之后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基础。成教体制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涉及到专业教学评价、课程评价、教学工作评价以及教育管理评价等,并坚持科学性和层次性的一项复杂工程系统。这就要求成教体制在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评价,因为教师队伍对于教育完成的总质量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会影响成教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进程。另一方面,成教体制的改革在社会经济和社会进程的高速推进之下也要建立健全其宏观调控,依托政府质量宏观调控、高校质量管理以及社会质量调节共同构建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不断规范教育管理。同时,在宏观调控中也需要创新特点、构建教育特色并灵活针对教育教学体系和教育体制进行。
【关键词】提高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素质;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更新;全面推进创新教育
推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全面创新,关键在教师,从事农村成人教育的教师是闻道在先、学有专长的教育者,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光荣使命。要想“倒给学员一碗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在这通俗的说法中包含着创新教育对成教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素质要过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才能有效的完成创新教育的各项任务。
1. 教育观念要更新 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创新教育的全面推进至关重要。成教教师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在召唤雷锋精神的今天,成教教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学员学习的楷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献身农村成人教育,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对本职工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努力研究新课题、学习新理论,积极致力于农村成人教育,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去培养学员的思想素质,提高他们掌握致富技能的本领。要推进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摆脱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人才观、质量观。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农村成教教师在思想上实现一个新的转变,由过去简单的应用培训向全面提高劳动技能的转变;由单一的技能培训向培养多能型劳动人才的转变;由学员的被动训练向培养学员主动操作和实践的转变;由僵硬的“统一型”教育模式转变到“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和发展学员健康个性上来。
2. 教学能力要提高 教学能力是成教教师创新教育的重点之一,而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驾驭技能教学的能力上,掌握技术的高低决定了教学质量的优劣。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修养,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拓宽、深化和更新,熟练的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论体系、操作技能和技巧,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社会作用以及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吸收新的信息,更新知识结构,使学员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教师还要不断的接受继续教育,吸收新的教育理论和教研成果,深入进行教法研究,大胆创新,积极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知识性和操作性的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