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

路灯的文化与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路灯的文化与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路灯的文化与设计

第1篇: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路灯设施、维护管理、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路灯管理与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美丽城市的必要举措。城市路灯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改善人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的高速发展。所以,要求我们认识我国城市的路灯管理现状,明确我国城市路灯设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并提出对提高我国城市路灯设施管理水平的措施,力求有效地解决我国城市路灯的管理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城市路灯管理与建设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城市照明设施维护工作的重要性

1.1做好城市照明设施维护工作,为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通过对城市照明设施的维护,保证城市照明设施的完好率和亮灯率,为人民群众创造出了安全明亮的夜间环境,能够清晰辨别道路状况,避免潜在的危险障碍,提供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保障。对夜间出行的人群和车辆起到定位与导向作用,改善交通状况,保证司机的行车安全和行人安全,减少了暴力和偷盗等犯罪行为,使人增加安全感,为构建和谐社会、平安社会作出了保障。

1.2城市照明设施维护工作对美化城市夜景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城市照明设施维护工作,保证城市照明设施的完好率和亮灯率是城市形象在夜晚得以充分重塑和再造的保证,可以表现出白天无法表现的魅力与特色;创造出明亮宜人的环境和令人愉悦的夜晚城市景观,展示出城市文化与环境相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营造出特定的城市文化氛围,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烘托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2、我国城市路灯设施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路灯建设和管理缺乏统一规划

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已然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但是在路灯建设和管理这一个环节,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缺乏了有效的统一规划,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城市路灯建设环节的管理不规范。在某些城市由于缺乏路灯统一规划,“一路一灯”这样的不合理现象在城市之中大量存在,另外一方面由于路灯建设和管理的无序,使得路灯颜色各异,很大程度上也使得城市形象有所影响。这对于当前,人民群众对于美的追求,对于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十分不匹配。城市形象和面貌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当前审美水平的提高,必须要不断重视城市路灯的建设和管理,有效对城市路灯建设和维护进行合理、统一规划。

1.2路灯设施监管的方式落后

尽管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在城市或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逐步加大对路灯设施管理与维护的力度,但是还是有大多数地方存在路灯设施监管的方式落后的现象,仍然沿用传统监管中的人工巡查和群众反映相结合的方式。尽管定期对路灯设施进行人工巡查,可发现路灯设施中的不足,如灯泡坏掉、灯柱歪斜等,但是由于城市路灯较多,加上城市扩建速度加快,更增加了路灯设施的建设,导致人工巡查的工作量较大,不能短期循环检查,故而常常出现路灯设施损坏和盗窃的现象,导致路灯维修不及时,给过往车辆及夜行的人们带来不便。

3、提高路灯设施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主要措施

3.1建立路灯远程监管系统

对于路灯设施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路灯监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现有路灯的有效管理与维护,可避免出现路灯维修不及时、路灯被盗等现象。因此,采取有效的、严密的监管方法对路灯设施进行管理与维护,是很有必要的。改变传统的人工化巡查和群众举报的监管方式,实施路灯远程监控系统的监管方式,不但能节省人力、物力,还能避免出现维修不及时的现象,也不会给不法分子提供巡查的空白区。建立全自动化的路灯远程监管系统,直接可以对路灯设施实行远程监控,只需要利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就能对城市每个角落的路灯实行全天性掌握,还能通过监控系统画面,掌握盗窃路灯设施的犯罪分子的资料,打击盗窃路灯的猖狂行为。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为路灯远程监管系统提供较好的技术条件。

3.2以人为本,重视道路照明的功能性

路灯的首要功能是作为夜间照明的使用,然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路灯的其他使用要求越来越多,首先,对路灯的亮度和光色等要求也比以往更加严格,仅仅是照明的功能已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其次,现在的路灯还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从而可以美化城市,给城市的人们带来一定的舒适感。因此,以人为本,使得城市路灯的功能多样化,注重路灯照明的设计更加重要。

3.3制定统一的路灯设施建设和管理规划

城市路灯建设造成的混乱不堪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路灯建设和管理没有统一规划和标准。对于任何事情,必须要首先分析其实际情况,然后根据其特征分析得出相应解决方式。所以针对各个地区的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城市的发展重点的不同,城市路灯建设和维护必须要根据当地特点提出相应的路灯管理方法。例如,在路灯建设过程中,对于小城镇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对路灯的实用性能更加的注重,而对路灯具体规格选择和颜色的确定没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必须建立统一的规划,在路灯的具体建设过程中,为了促进路灯的有效建设和管理,必须首先确定整个城市的路灯分布情况,从而确定路灯的隶属单位。

3.4规范路灯设施管理部门

只有解决了路灯设施的管理多头化现象,才能实现路灯管理与建设的合理化、规范化,从而进一步将路灯设施管理与维护工作做好。目前,就路灯设施管理的问题,需要做好路灯设施的管理及维护中责任、权力、利益相统一的原则。政府需要加强对路灯设施的具体管理力度,并将路灯管理的责任明确化、单一化让相关的管理部门相互配合和协调好权利和责任,从管理的源头上做好路灯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同时将路灯管理部门进行规划,避免出现一灯多管的现象。如路灯设施管理与维护的过程中,政府可将市政路灯直接划给地方来管理,并采取与道桥和排水等相关的基础设施相同的管理方式而城市小区内的路灯管理可直接划归给小区内的开发商管理。

3.5加强维护,提高效益

加强城市路灯设施的维护,提高城市路灯的使用效率,可以先采用城市照明自动化控制系统,使得一定范围内的城市路灯可以进行自动化控制。同时,可以在城市路灯设施中添加自动报警系统,这样可以在路灯出现故障的时候,高效地进行人员的调度。而对于路灯防盗方面也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城市照明的主要特点是面积广,路灯数量多。致使城市路灯管理难度大,再加上路灯设施是由比较昂贵的物质制造而成的,所以,一些违法分子就会盗窃路灯设施以谋取利益,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城市路灯设施的破坏程度。因此,要求城市路灯管理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长足的改善,对于物质之外的精神享受也有了需求,因此在夜间的活动也处于快速增加之中,正是基于此,城市夜间照明状况也有了很大的需求和很高的要求,我们要有效的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夜间照明的需求,城市路灯建设必须从以往的单纯照明需要,多方面发展,不断美化黑夜。路灯是城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在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做好路灯设施管理与维护工作,不但能改善与提高行人的生活质量,还能为美化城市做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

一、城市文化决定城市街道景观状态

城市自诞生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随着时间变迁积淀的物质、文化、精神的综合体。城市的发展模式会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规模并直接决定道路景观的表现手法。

(一)城市的文化定位决定城市的整体形象

城市定价是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需求趋势等及其动态变化科学地筛选城市发展的基调而提出的。不同的城市针对自身的特点会提出不同的城市文化方向。如:国际上世界佛教文化之都的曼古、圣经文化的耶路撒冷、音乐文化的维也纳、足球文化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等;国内码头文化的江城武汉、陶瓷文化的景德镇等。这些城市都将自己的主要文化特点做为城市的城市形象。不管哪种定位都是以区别于其它城市的差别宋体现个性化的城市形象。

(二)城市文化定位的形成与道路景观建设的关系

一个城市的形象与文化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建设。随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道路在城市生活中除满足各种交通运输的基本功能外,还要为人们提供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并承担继承传统文化、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重任。因而,将城市文化与道路景观建设融为一体已成为城市道路建设的必然的趋势,并且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道路景观设计在城市文化中的应用

(一)道路景观设计的城市文化性

城市的个性是不可替代、难以模仿和超越的,是具有个性的,别具一格的。城市特色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体现呢?正如凯文·林奇(KevinLynch)指出的城市形象五要素中提到的,道路印象首当其冲。以瓷都景德镇为例,景德镇做为世界瓷都有着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有极为丰富的陶瓷历史文化积淀。景德镇的城市景观,特别是道路景观都时时处处以“瓷”为表现。不论是公路两侧的山壁上还是道路两旁的路灯柱子都以陶瓷为材料展现陶瓷的魅力,并彰显瓷都的风格与瓷都的底蕴。

(二)道路景观设计的具体应用

1.从狭义的城市色彩景观概念来划定,主要包括建筑色彩和场所色彩。其中场所色彩又包括街道色彩、广场色彩和绿化色彩等。由于人的感知器官中视觉器官距离大脑相应的反射区最近,路径最短,因而它所传递的信息最丰富、最重要也更直接。所以,城市色彩景观最直观的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空间和形象的印象。城市色彩运用得当对城市的整体风格与特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日本大阪市就制定了《大阪市色彩景观计划手册》,目的为了准确控制城市易杂乱的色彩,创造出与大阪市相称的有品质的色彩景观,以早现城市和谐有机的整体面貌。道路自身的色彩及道路周边种植物的色彩连同周边建筑的竖向景观色彩等都成为道路景观色彩的视觉表现。合理运用景观色彩对打造城市道路景观及道路周边景观形成统一的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帮助。

2.道路景观设计中的铺装应用

(1)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在欧美等国家开始研究并使用,这种路面不仅可以与道路周围的建筑艺术更好的协调也可以起到美化城市和诱导交通的作用。如果把城市色彩景观理论导入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去,可以用黄铜色的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做为城市的基础色彩使用。道路的硬质铺地与色彩做节奏韵律变化以提醒司机车行道的限速度情况。

(2)人行道的铺地景观

人行道在铺装上多种多样,从铺装材料上分,目前常用的主要有各类混凝土砖、花岗岩、青石板等板材。在人行道的硬质铺地上的图案或等式上应尽可能结合城市或街区的历史,让图案与环境相结合,更富城市地域特点。具体可以在人流较大的城市步行街、人行道的铺地中也可以结合城市的文化或城市标志直接做到铺装上以体现城市的人文景观。

3.道路景观设计中小品应用

景观小品是一种体量小、对空间起点缀作用的室外艺术品。景观小品包括了各类雕塑艺术小品、照明施、休息设施、各类标识以及其他市政服务设施。如:建筑小品里的雕塑、壁画、亭台、楼阁、牌坊等;设施小品中的坐椅、电话亭、邮筒、垃圾桶等;道路小品是的车站牌、街灯、防护栏、道路标志等,既只有实用功能又具一定的精神性。

(1)公交车候车站

车站是城市中运输网的节点,对市民出行的枢纽之一。车站是人流量较大且驻足停留的地方,打造有特色的车站可以形成道路周边景观重要的切入点。现有的城市公车候车大部分采用不锈钢材料建造,只在功能上满足了使用要求却未能凸显城市的地域特点。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候车亭成为了道路景观中要解决的问题。

(2)街灯

街灯是道路上必要的设施,且在夜晚还起到照明的作用。室外灯具中分为路灯、草坪灯、水下灯及各种街道用的装饰灯具等。在街灯的使用中可以学习景德镇用陶瓷为材料做街灯的例子,在材料煅造加工上,铜材料能更容易的加工形成不同造型的透雕和浮雕等表现形式。

三、结束语

第3篇: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

今天,在此建立几条特色街道,不只是实施乡村改造、环境整治的破题之举,也是特色兴城、文化兴城的一个重要举措。市历来重视乡村综合整治提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去年实施的中心城区综合提升工程,提升了乡村服务功能,改善了投资环境,满足了民生需求,使我市承载力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此基础上,实施特色街建设,将实施乡村环境整治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环境整治水平,彰显城市特色的又一提升举措。

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载体和潜在力,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特色街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将文化与经济融合统一、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独特经济文化现象。市从沁园、济水、天坛、北海、玉泉五个办事处各选一条街建设特色街,寻找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径,要通过特色街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效果,通过特色产业的聚集、优化,通过注入和释放各种文化元素,让城区面貌和居民生活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市区整体形象得到提升,促进商业繁荣,增添乡村魅力,打造乡村特色名片。

要在特色街的建设中注意以下几点:

路灯、垃圾箱、休闲椅、花盆等市政设施配套上,一是注重空间布局合理化。建筑美化亮化、街道铺装配套、店面提升改造、街口形象塑造上。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力争打造一条规范而丰富,兼备而不杂乱的街景容貌。

并将这一主题体现到街区建设的标识、雕塑、小品等诸多细节中,二是突出功能定位主题化。确定街道的内涵所在优势所在提炼主题。增加街道人文元素,充分发挥街区最大凝聚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门店、商铺、市场的功能设计要合理配置、相为补充,三是谋求资源配置最优化。科学处置好交通、市场等之间的关系。将各种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发挥进去,实现利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第4篇: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视角;城市照明;规划方法;研究

城市照明不仅仅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基础功能,同时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为此,有关人员要十分的关注城市照明规划设计,不要将其孤立起来,而使应该将其纳入到城市空间环境整体中,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看待这个问题。城市发展是由很多因素综合影响,城市设计无疑是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城市设计中城市照明设计则是其中一个方面,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对整个城市来说都有积极的作用。

1 基于城市照明形象建构的城市设计解读

何为城市照明形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无论各种解读之间存在着多大的差异,但是彼此之间都存在着相同的一点认知,即良好的照明形象是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甚至会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照明形象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价值,更是社会意义上的价值,甚至可以追溯到城市发展根源性的问题方面。另外,城市照明形象从广义上讲,其应该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附属品,其甚至影响着社会之间的各个因子的交往,所以对城市照明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异常重要。城市的照明规划则与城市所具有的特定的物质空间有着之间的关系,因此,城市照明形象既要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基础功能,同时也反映出城市的品位,这对构建现代化的城市有着积极的作用。城市设计视角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但是其主要对象只有两种,一种是城市物质形体,另一种是城市空间环境。城市设计的前提是尊重人的需求,以便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无论是哪一种设计内容,其需要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以及人们的生活品位等,照明设计最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遵循上述原则。将城市照明规划纳入到城市设计的领域,可以充分的引导城市照明形象,这对提高城市的照明规划设计地位也有积极的作用。城市设计重点研究的是具象空间,核心内容是公共空间以及建筑、绿化等,城市照明设计只有充分的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真正的规划出和谐照明的空间环境,使人感温暖。另外,城市设计能够反映出城市居民对环境所具有的态度,人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形象,直观的感知周围的环境,城市照明设计可以提高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评价水平。

同时,城市设计所关注的点有很多,实体物素材只是其中之一,重点应该是城市空间与各个实体物要素之间是否能够和谐,而这涉及到了文化、自然以及社会等各个因素,所以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照明规划,可以更加的深化城市内涵,该城市给大家的印象将更加的深刻,如果城市照明规划中融入了当地的特色,同样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成为现代都市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因此,从城市角度出发,城市照明设计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照明的功能,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这样城市照明建设进步的空间会非常大,其整体目标以及所具备的价值取向都会与城市呈现的特征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再加之,自然环境本身的差异,这使得城市发展定位会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差异性完全可以通过城市照明设计体现出来。

2 城市设计视角的城市照明规划方法

2.1 城市照明规划与城市设计,其整体目标与本质特征都是致力于城市整体空间的有序发展与城市特色的塑造,城市照明形象的建构实质上是城市设计的基本问题,应在区位空间审视下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指导下,从城市设计战略与整体空间设计两个层面来开展,既要有自上而下的宏观发展思维,又需对自下而上的微观元素进行把握。巴黎城市夜景照明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高度一致,充分强化了城市景观轴线,体现了城市照明的整体性特色。

2.2 在城市照明规划的城市设计战略层面,应从整体上审视城市定位!城市风貌特色的内涵与现状特征,把握规划区各行为主体与空间需求的相关性与层次性,发掘城市文化内涵,提炼精髓,以此来解决城市照明形象的基本定位问题,这也是城市设计中的基本命题之一,进而指导城市照明规划的整体空间设计。

2.3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结合,因此,基于城市设计的城市照明规划,除在宏观层面把握上位规划相关要求,体现规划地段的职能定位外,更要注重对微观层面城市设计要素的体现,以塑造人性化的照明空间。这就需要在照明规划中从景观和环境的整体性上给予充分的视觉体现,通过对现有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改善与完善,对日间城市景观元素进行认知,对夜间主导景观元素进行把握,并深入贯彻绿色照明!特色照明的理念,充分的展现城市特色照明形象。如某市的编钟路灯、某市的风筝路灯,在照明设施的选取上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

2.4 城市设计在照明规划中的作用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在照明规划中应注重实际,发挥公众参与的效能,实施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划内容,可以通过指导性图件与法定性图则共同保障照明规划目标的实现。

2.5 空间整合与功能重塑,城市设计可分为城市总体和中微观两个层面,前者的着眼点为整个城市或城镇体系中某个综合区的主要发展方位、空间节点等的设计构思,后者则是为规划与设计城市内某一区域的空间景观环境。城市灯光夜景的视觉效果,从宏观上看,在于灯光夜景整体景观的合理性,而灯光夜景的整体布局是否合理,关键在于是否突出了区段主题定位。

2.6 整体协调与个性设计,城市照明首先是满足功能照明要求,保证司机和行人能看清行进中的障碍物和交通信号、交通标志等,防止和减少暴力犯罪,增强行人安全感。规划中根据区段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需要,提出照明的量化标准,并制定道路照明的环保与节能的具体措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城市照明规划方法研究十分必要,因为很少有学者对城市照明规划等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将其与城市设计联系起来一起研究更是少数,而笔者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对后来者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帮助城市规划部门更加的重视城市照明的问题,以使城市照明形象能够反映出城市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黄健二.城市设计对于处理中国城市公共性空间的作用[J].城市建筑,2011(2).

[2]许楠.新世纪的城市道路照明规划[J].城市规划,2004(9).

第5篇: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

1.村镇规划具有盲目性和相似性。自2006年黑龙江省实行了“百乡千村”试点工程后,各市县村镇开始大规模实行村镇规划,由于时间仓促、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等原因,大部分村镇在规划前并没有做深入的调研,缺乏规划依据、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使得村镇规划千村一色,没有地方特点。

2.住区内建筑形式各异、土地利用率低。现有农村中建筑形式不统一,住宅建筑参差不齐,建筑样式相对单调,住宅位置选择较随意,缺乏合理的规划。院内布局缺乏合理性,土地利用率较低。整个住区内建筑整体表现为杂乱无章,缺乏景观设计。

3.村镇景观的城镇化现象与乡土文化相冲突。黑龙江省有其独特的黑土文化,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渐渐褪去了原来的风貌。传统东北农家院变成城市化的多层住宅楼,火炕、烟囱也随之被取代。土路、石子路也被混凝土路面逐步取代。像城市一样硬质铺地的大广场和各种厂家定做的健身设施在农村也随处可见,这些人工造景破坏了农村和谐美好的田园景观,使其特有的乡土气息无处寻觅,农民逐渐失去了对家园的归属感。

4.户外活动场所欠缺。在黑龙江省内的大部分村镇没有建设一定的户外休闲场地,娱乐设施较少。部分村镇中建设了一些室外活动休闲场地,安置了一些活动设施和休闲设施,但还仍然存在很大的欠缺。对于农闲时间较长的黑龙江省农村而言,增加公共建筑外环境、建设广场、美化公共绿化等措施,能够给农民提供适宜居民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可以丰富农村居民的生活。

5.农村景观地域特色不明显。在乡村景观规划之初,盲目照搬了许多城市以及一些已经建成的乡村的景观规划方案,丧失了原有乡土景观的特色,没有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资源,并将其应用于寒地新农村乡土景观设计中。使黑龙江省所处的寒地资源没有开发利用,农村景观丧失其乡土特色。

二、寒地农村景观的营造

1.建筑景观。黑龙江省地处寒地,冬季寒冷。在村镇住宅区规划上应考虑日照、风向等因素来合理规划建筑方位。在建筑外观设计上应尽量较少使用凹凸或较复杂的形体,在建筑面积相同时的面积较小,保温节能效果较好。设计中应当结合当地的地理、地貌、气候、传统文化与历史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建筑风格与当地的民俗、历史古迹等相符,建筑色彩在符合当地传统建筑形式的同时,建筑色彩应鲜明、活泼。这样在冬季景观稀缺的时候可以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感受。可以根据当地的地方特色或民族文化等提炼装饰元素用于建筑立面装饰。

2.街道景观。街道色彩亦以中性和冷色系为主,以形成近色相调和的柔和、舒适感。街道两侧应设计行道树和多种植物组成的绿化风景,做到功能和形式的统一。同时两侧应设计具有乡土风格的路灯及垃圾桶,不但提供了照明及美化的功能,而且能够为景观建设增添色彩。

3.广场景观。在营造过程中避免效仿城市广场的建设,将重点放在结合村镇的特色,突出景观个性。提炼当地的建筑、民族、风俗、地域、历史等特色元素用于广场景观的设计中,使之可以体现当地景观自然特色、本土文化特色、地域人文特色等,具有可辨识性,增加村民的认同感。同时由于黑龙江省地处寒地四季分明,乡村的广场景观可以利用气候特点,使用不同的造景方式来强化季节差异,同时还可以加入色彩设计,创造特色的寒地乡村广场景观。

4.绿地景观。寒地乡村绿地植物主要选择耐寒、抗性强的乡土树种,使绿化景观和生态景观具有较长时间的、高质量的持续性。此外在树木搭配上应考虑寒地四季分明的特点,注重色彩和树形的配植,突出丰富的四季变化的景观效果。在乡村的风口方向,可栽种乔木来防风御寒,既起到防风固沙、调节空气、净化环境的作用,也为乡村景观的营造增加了一抹绿色。

第6篇: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

按照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方案的调查研究环节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实际,就三里乡绿荫村在精准扶贫结束推进乡村振兴的过渡期间该村的接续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绿荫村特色村寨建设初步调研方案,供局班子会交流并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一、调研概述

1、调研时间:2019年9月-10月;

2、调研地点:三里乡绿荫村

3、调研对象:绿荫村村民代表。

4、调研方式:座谈、现场走访、资料搜集

二、主要问题

县民宗局自2014年以来结对帮扶三里乡绿荫村,通过开展精准扶贫,筹集资金及社会力量支持该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村级支柱产业、建设村级文化宣传队伍、倡导乡风文明等措施,该村将于2019年脱贫摘帽。鉴于县民宗局利用中央和省级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在全县范围内对符合特色村寨建设条件的近20个村进行了打造,该村强烈要求县民宗局对该村的帮扶在精准扶贫结束后“扶上马再送一程”,在该村实施特色村寨建设,为该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原因分析

(一)基本村情符合。绿荫村位于建始县三里乡北面,距离县城36公里,距离三里乡集镇10公里,海拔1100--1380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森林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产业发展良好。该村属于典型的高山小盆地地形,四面环山,东边与茅田东龙河村接壤,西边与三里乡中坦坪村接壤。该区域水沟纵横,水源较多,河道常年流水。该村现有耕地面积1055亩、山林面积5103亩。村级主导产业为金果,发展种植面积为300亩;茅三公路(乡道)贯穿全村,组级公路已硬化6.5公里,到组公路硬化率为70%。全村安全饮水分为集中供水和分散水池供水,其中该村4、5、6、7组属集中供水;1、2、3、8、9组通过因地制宜修建水池供水。全村9个村民小组,242户848人,全村劳动力428人。该村地形独特,形成了一个有山、有河、有产业的山水组合型生态村落,有极高的生态保护价值及生态旅游观光价值。该村民房集中,产业兴旺,生态良好,乡风文明,又是丝弦锣鼓研习与民族舞蹈氛围浓厚的村落,民族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具备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的条件。

(二)原则政策符合。国家民委、省人民政府要求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特色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则,把特色村寨建设的特色民居建设、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生态保护优先、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风文明与民族团结进步等建设内容结合该村实际统筹安排实施,推动该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相关文件可据《国家民委关于推进武陵山片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2012年4月6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2017年10月14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意见》(鄂政办发〔2018〕72号);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开展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工作意见的通知》(民委发〔2013〕240号)。

(三)建设要求符合。(1)推动特色村镇实现保护特色民居、培育特色产业、改善特色人居环境、传承特色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位一体”的保护与发展。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民居保护与修缮,保护营造技法、建造技艺和传统建筑风格,保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与民族文化相适应的村镇风貌,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民居修缮,旧民居改造注重保持民族传统建筑风格,新民居设计建设尽量融入民族建筑风格和文化符号,体现民族特色。

(2)改善特色村镇人居环境。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整治行动。加快特色村镇道路建设,提高建设质量,重点解决特色村镇与干线道路的公路连接和村内便道硬化。加强特色村镇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推进集中式供水。加强特色村镇农网改造,保障生产生活用电。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覆盖率。统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加强消防、污水处理、防洪、防震、便民利民商贸网店等配套设施建设。鼓励推广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动改厕、改圈、改厨。建立健全村镇设施管护、环境保洁、绿化美化亮化等管理制度。

(3)提升特色村镇综合实力。按照全面推进、重点打造、提升效能的思路,加大特色村镇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投入,共享城镇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推进特色村寨就地城镇化。推进特色村镇与精准扶贫工作、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深度融合。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建筑风格独特的优势,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加强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综合实力。

(4)推动民族文化创新与传承。运用现代技术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大少数民族艺术精品创作力度,鼓励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民族文艺作品,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质量,切实培育民族文化精品。开展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进旅游景区。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调研,不断推出优秀文化研究成果。继续加大民族古籍的整理、研究力度,出版一批富有影响力的民族古籍整理成果。

(5)推动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多彩文化资源,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形成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新高地。以现有特色村寨为载体,建设民族文化标志性工程及民族民俗文化场馆。培育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建立民间艺术人才资源库,确保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挖掘和创新民间文艺、民俗礼仪,壮大民族民俗传承表演队伍,深度融入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创建一批民族民间生态文化保护区,创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方式,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充分挖掘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族史诗、音乐舞蹈等文化资源,创作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舞台剧及广播影视节目。

四、建议措施

(一)编制规划先行。结合该村高山地理位置、自然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禀赋、人居环境条件、山水林田布局、基础设施现状、特色支柱产业、民族文化氛围、乡风文明基础等因素,编制特色村寨修建性详细规划(经与驻村县领导许刚衔接,可争取华农大园林规划方面的专家技术支持)。

(二)五措并举。

(1)特色民居改造:鉴于该村4、5、6、7四个组在小盆地的平坝集中连片分布茅三公路两侧,区位优势明显,而且民居建筑风格、装潢层次相差不大,可采用奖补方式进行适当地添加土家族民居特色元素,在房屋侧面外墙进行民族彩绘修饰;对于1、2、3、8、9组的分散式民居采取个性点缀装饰,结合房屋周边生态环境与交通状况综合整治修缮,充分彰显民居特色。

(2)特色产业布局:结合县民宗局帮扶的长期收益型金果产业300亩,成立金果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金果林下实验性发展短期收益型矮杆经济作物盐藿50亩,平坝周边靠山林地块可适当发展长期收益型高山核桃;经与武陵山良繁中心李登朝衔接,可结合该村实际发展其他花卉林果品种;通过人居环境改善与实施绿色生态美化亮化净化措施,可因地制宜,选择以刘勋才、王其轩为代表的特色庭院较突出的两户作为试点开设农家乐或民宿,作为该村的生态旅游产业精心打造。

(3)特色文化发展:结合该村现有的丝弦锣鼓队、农村文化表演队,从技术培训、器乐配置、统一服装方面予以支持;结合邻村从事民歌搜集整理及排练的人力资源优势,在该村开展民歌传唱、演绎、培训,有计划分步骤打造民歌特色村寨;结合村村通广播和村委会KTV以及网络等载体,制定村级文化宣传教育及科普方案并组织开展村级文化赛事,积极传播乡风文明正能量;通过网络平台积极推介绿荫村生态宜居宜游特色优势资源,利用抖音、微信朋友圈打造绿荫村生态网红。

(4)人居环境整治:一是结合该村平坝区域水沟纵横,水源较多,河道常年流水情况,沿3公里主河道进行河床清理、构筑溢水坝、沿河1.5米游步道建设、沿河特色太阳能灯安装、沿河道名族特色文化宣传栏设置;二是打造民族文化农村大舞台、建设生态文化活动广场、新修绿荫村民族特色牌楼和六角亭一座;三是分布实施村级主干道升级改造和组级路、入户路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四是对该村34个垃圾桶实行专人负责并监督村民垃圾入桶,加强三格化化粪池修建的宣传教育,提高化粪池无害化处理率;加强禁止露天秸秆焚烧、禁止燃放鞭炮与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五是通过庭院绿化方式在聚集居住区门前以及金果产业林地边界规划布局条块式的花圃、点缀式花坛等花木绿植;加强现有村寨太阳能路灯及路灯广告牌的管护、修缮;经常性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宣传、大比武活动,努力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第7篇: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敦煌;城市建设;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一、现状现实

(一)十年前到过敦煌的人会说:景点挺漂亮,城市不咋样。经过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敦煌城市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直观的感受是“新、特、绿、净”,文化氛围浓厚、建筑风格突出、功能布局完善,特色名城形象逐渐彰显,敦煌居民的自豪感和中外游客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敦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城市基础更加完善。城市空间发展构成沙州区、七里镇区、河西区“一市三区”的城市格局。新建了鸣山南路、古城路、阳关东路、党河西路、月影广场、市政广场、沙州乐园、飞天迎宾广场等道路和广场;实施了党河风情线、敦煌风情城、沙洲夜市等十个景观工程;先后改建了阳关大酒店、飞天大酒店、沙州大酒店、国际大酒店等宾馆饭店,改造提升了敦煌宾馆、太阳大酒店的接待设施和档次。去年敦煌市为民办实事,大力实施“暖房工程”与“暖心工程”,对沙州镇棉花公司、乡企局等7个片区105栋住宅楼进行了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使改造后的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今年,全市又启动10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变化日新月异。

城市特色更加鲜明。“汉唐风格,敦煌特色”的建设理念在敦煌处处展现。在鸣山路,一排排古钱币组图和莲花藻井图案编排有序;在沙州路,228幅石刻艺术展示了敦煌2000多年的古代文明史与开放史;在盘旋路四周,凿空西域、天马故乡、佛教东渐、三危灵光、地灵人杰等组合浮雕展现了敦煌往昔繁华。城区临街主要建筑穿靴戴帽,古色古香,融现代建筑风格与汉唐古典风格于一体,尽显历史名城风韵神采。迎宾大道及两旁的飞天迎宾灯,飞天迎宾雕塑广场及“飞天群雕、腾空而起、开放迎宾”的大型铜雕,向中外游人展示了敦煌人民开放好客的热情和诚意。敦煌元素的飞天、藻井、莲花、天马、三兔等人所熟知的壁画形象处处展示,汉唐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延续。坚持“一路一灯、一路一品、一路一景”的原则,实施了城市夜景灯光工程,办公楼现代庄重,商业建筑繁华多彩,宾馆饭店温馨典雅,让人回味无穷,提升了城市品位。

生态敦煌展现风韵。今年1月14日,住建部将敦煌命名为2013年国家园林城市。围绕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以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和扮靓城市为目标,以增加公园绿地面积为重点,我市启动实施了一大批园林绿化工程,先后新改扩建公园8个、广场9个,小游园12座,街头绿地22处,建成区绿地率32.7%,绿化覆盖率3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6平方米。党河风情线全长5公里,形成了一道蓝天、碧水、绿地交相辉映的锦绣景观,彰显了敦煌“移步皆是景、举目阅古今”的城市风貌。

二、存在问题

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受财力、地域、思维的制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规划体系总体形成,但仍不完善。虽然从去年开始我市先后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等一批规划的编制工作,但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缺乏完整性、前瞻性、统筹性,导致城市建设上经常出现建好又挖,修修补补的现象;还有部分专项规划仍然处于空白,城市“蜘蛛网”随处可见,影响了城市的形象,特别是各种线缆、管网铺设等专项规划滞后。今后要适应新《规划纲要》的新理念、要求和标准,对敦煌城市发展有更高端的功能定位要求、更创新的模式转型要求,更前瞻的空间谋划要求、更弹性的设施支撑要求和更广泛的区域协同要求。

二是空间发展态势发生较大转变,缺乏统筹协调。沙州主城区的发展方向受到莫高镇交通门户的吸引,以及“莫高窟”旅游发展的服务需求吸引,向东发展态势明显。受鸣沙山旅游发展的服务需求吸引,大量文化旅游项目选址于城市南部,为城市向南发展提供了较大动力。城市向北发展是辐射周边乡镇的主要方向,从现状建设来看,有一定量的项目意向用地,有一定的空间拓展动力。相比之下,由于受沙州故城遗址保护、党河河道门槛制约,城市向西发展缓慢。河西区建设动力不足,发展相对缓慢。由于缺乏统筹指导,此类用地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格局、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整体功能布局的协调,不利于城市空间的良性拓展与有序发展,亟需统筹协调。

三是跳出敦煌看敦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纵向看,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如果见识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化都市,城市的现代化上我们无以伦比。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需要跳出敦煌看敦煌,和游客对敦煌历史文化名城的厚望相比,和市民群众翘首企盼的需求相比,敦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眼下比较突出的是城区内公厕、停车场等公用设施数量不足、位置设置不合理,也未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城市经营的机制尚未放活,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运作的多元化经营城市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

四是城市景观风貌有所改善,但文化特色有待提升。城市建设较好的控制了与鸣沙山之间的视廊联系,部分片区景观特色得到强化,如党河部分河段沿线,部分建筑特色鲜明。个别单体建筑特色鲜明,比如敦煌山庄,像个古城堡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建筑风格和大漠风光融为一体,修建已经十几年了但现在看其风格也不过时,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但从整体上看,敦煌城市整体风貌特色不突出,城市缺乏主题鲜明而统一的文化基调,拥有历史文化资源,但文化特色不鲜明,缺乏集中体现城市形象的特色地区。敦煌历史上有“老八景”,目前来看“危峰东峙、千佛灵岩、沙鸣晴岭、月泉晓澈”比较清晰可见,“两关遗址”正在得到重视,党水北流也在党河风情线修建中得到再现,“秀壤春耕”被“葡萄万顷”取代,但“古城晚眺”一景一直在城市建设中被忽略被遗弃,亟待挖掘恢复。

五是城市功能不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敦煌城市旅游服务、文化休闲、生活配套功能不完善的问题日益突出,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相关生产业欠缺。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虽然现有旅游服务设施已初具规模,但起点低,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尽完善。

三、今后建议

(一)围绕一个主题

城市建设以我市确定的“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力量、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主题。目前,敦煌已作为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抓手和落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中之重,肩负着探索传统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新理念、新路径,创建敦煌学国际文化硅谷、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旗舰、重塑现代丝绸之路的枢纽、搭建东西方文化交流展示平台、树立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典范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观念的转变仍是敦煌发展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敦煌老城区的容量已经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了。稍微动一下眼睛和脑袋的人,都可以看得到、想得到。那种打造精致的“西部小镇”的观念一定要转变。我们坐拥着“世界的敦煌文化”,也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和包容“世界”的心。从未来发展看,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很具有战略眼光,是有前瞻性的。在“Y”上部的“黄金三角区”区域内,重点发展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用以提升敦煌城市文化品位,实现“西联、东拓、南延”的敦煌城市发展的战略意图。

(二)植入四个理念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打造现代田园城市。新的《规划纲要》提出立足敦煌有限环境容量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目标,既保护好大漠绿洲、沙水共生的原生态自然风貌,要以“小”“巧”“精”“高”“静”为标准,走独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建设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城中有乡、乡中有城”,既有田园式的自然恬静,又有浓厚文化氛围和现代人文气息的特色田园城市。

二是保护历史文化,塑造个性鲜明的城市特色。敦煌拥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在历史上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地,是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敦煌作为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的沙漠绿洲城市,具有完善而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林水网生态本底,城市建设应充分反映地域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色。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亟需新一轮总体规划引水入城赋予自然气象,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塑造城市特色,强化河西走廊地域建筑风情,重塑敦煌西北地区沙漠绿洲城市地域特色与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城市形象。

三是提升产业功能,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今后产业布局以融合发展思路带动经济转型发展,全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推进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稳步发展新能源等循环经济产业和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多维度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以重点产业为纽带,确保优势项目用地,引导产业园区企业向功能分区模块集中。

四是加强部门联动,着力做好城市提升改造。按照市委城区做“减法”的工作部署,依法推动城市建设和改造,着力开展“四门整治”等拆违整治行动,尽管现在在南门的改造中遇到了上访问维稳问题的困扰,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四门改造”,敦煌的“路”才能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今后,按照新的规划要求,要在城乡居民点体系方面,提出将农村、农业发展与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统筹考虑,在延续原有村庄空间特色与农田风貌的基础上,植入文化创意、艺术创作、手工生产等文化旅游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创意农业、乡村驿站、庄园经济、博物馆聚落等亦农亦文亦游产业,将农民培训转换为市民,形成别具特色的都市田园人居环境。在景观风貌方面,提出一步突出西域风情的本土地域风格,追求小巧精致,突出融合品质和文化内涵。

第8篇: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和开发;中央大街

历史街区不同于其他的文化遗产,它同时也是多种多样活动的中心,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地点,也是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娱乐场所。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下,传统建筑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政府建O大规模的现代城市风格的建筑,许多城市丧失了历史街区的特色,逐渐成为现代商业化的牺牲品。因此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中,既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能够保护地段和街道的格局与空间形式,还要考虑是否与周围环境相符合。

一、中央大街的历史演变及保护价值

最初的中央大街称为“中国大街”,始建于1898年。此时中东铁路开始修建,一些来自关内以及临省的工人涌入了哈尔滨,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了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大街最初的雏形。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哈尔滨成为了俄国重要的后方基地,带动了中国大街建筑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受俄国的影响,不论是建筑风格还是经济格局,中国大街都是受欧洲影响最深的街路。1925年中国政府收回了哈尔滨的市政政权,并于1928年正式将中国大街改为中央大街。1968年受“”的影响,许多独具特色的建筑和沿街景观都被破坏,直到1976年才恢复其名字。1986年哈尔滨人民政府将中央大街确定为保护街道。1997年6月1日,改建后的中央大街正式开通,并以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良好的商业文化氛围,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自开通以来,中央大街也被授予了各式各样的荣誉和称号,成为了哈尔滨市历史街区的重点保护对象。

中央大街的建筑色彩以黄、白、灰、绿为主色,主街两侧的建筑主要以欧式风格作为街道风貌的主基调,重点突出新艺术运动风格。其中新艺术运动风格的马迭尔宾馆是中央大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除此之外,中央大街最具特色就是路面上的方块花岗石和街边的路灯,这条方石路是1924年由俄罗斯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建造的,从设计到施工结束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这种方石长18厘米,宽12厘米,后8厘米,形状如同小面包,表面有明显的划痕,一块挨一块密密实实的。虽然已经过去近百年,这条方石路仍然平坦、密实,成为了中央大街的一大奇观。

二、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历史街区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见证过去,更是为了维持城市历史环境的延续性。为了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并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一些经过修缮仍然可以利用的传统建筑被拆除,使得大量珍贵的历史建筑消失。因此在保护历史街区上应该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确保历史街区在开发中得到合理的保护。

(一)保护历史街区的整体环境

在城市规划中要重视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并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又不能失去历史街区的历史价值所在,同时还要实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整体保护强调从全局的角度研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整合关系,同时也做到了保护周边环境、产品与历史街区相协调。中央大街整体环境的保护做到了保留历史文化,突出地域特色的开发理念。历史的延续体现在了中央大街欧式建筑风格和浓郁的异域氛围中,并且在开发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安排居民的生活、娱乐、工作的需求。其次,对周边环境及设施也采取了与中央大街整体氛围相统一的格调,诸如街边的雕塑、路灯、广告牌匾、装饰种等,在样式、色泽和材质上也保持着与中央大街整体环境相一致的风格,更加突出整体环境的历史韵味。这不仅丰富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带动相关商业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更新矛盾的调和。

(二)开发历史街区的地域特色

现如今,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建造大规模的建筑群和大面积的高层建筑,致使许多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被拆毁或遗弃。因此,要保护历史街区的特色建筑和民俗文化,保持整个历史街区的原有的商铺、传统民居和街道设施等地域特色。在中央大街不断改造的过程中,一直秉承了保持历史街区整体特色的原则,使整体环境的历史氛围和现代感建筑合理的结合。首先提倡保护传统的民居建筑,对年久失修的建筑进行修缮和改造,既不拆除历史建筑,又能满族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对于与中央大街的整体风格不相符合的民居,采取了立面改造的方法,使整个民居建筑呈现与中央大街统一的氛围,打造中央大街的地域特色。其次街边的现代设施上也采用了富有历史气息的装饰、牌匾、门窗和护栏等,同时在细节方面加入欧式风格的构件和符号,以期突出中央大街的整体区域特色,使人们能够既感受历史文化,又能够感受地域特色。

三、结语

目前,我国对历史街区的破坏情况仍然十分严峻,许多历史街区的建筑物或设施都在逐渐的消逝,哈尔滨的历史街区改造也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依然有许多的现实问题亟需解决,这也是国内大部分历史街区的发展现状。如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并不能使人们获得愉悦舒畅的环境,由此也认识到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应仅仅是建筑的堆砌,更重要的是保护文化与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松,王骏.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关于城市遗产保护的探索和思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路灯的文化与设计范文

在校园的水文化景观设计中,水元素与文化雕塑相辅相成。文化雕塑在校园水景中起到点缀与强调的作用。一个空间环境的整体气氛取决于景观小品的塑造,校园水体景观也是如此。校园雕塑的塑造必须充分体现该校的元素符号,例如该校的历史发展,杰出的人物,教学精神等等,同时小品雕塑也应具有趣味性,符合学生群体的特殊需要。在校园的水体文化景观设计中通过具有造型美感的抽象雕塑或具有人文情怀的景观小品烘托着校园的文化底蕴。

北万校园的冰雪景观也是展现校园主旨的重要设计元素,是校园水文化景观的另一种表达万式。通过冰雪元素刻画学校的历史人物,知名学者,杰出贡献,专业特色等。充分利用北万地域的资源,体现校园悠久的人文历史,办学精神,教学特色,文化底蕴等。

(二)艺术中的虚构—石元素与虚拟水景

石元素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可以象征性地表达某些寓意。例如日本的枯水景观。校园的水文化景观可以运用大量的白色砂石作为地面的铺装,隐喻水体的存在,并与其他的石材、植被、雕塑小品等搭配,共同构成虚拟的水体景观,使人们对水资源产生联想与思考(图5)。

由于北万地区气候干旱,我国北万地区与南万相比缺水少水,部分地区存在水资源稀缺的现象,因此水资源问题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另一万面北万地区冬季寒冷,水体结冰植物干枯、降水较少,很多地万出现冬季无景观的凄冷现象。

校园的水景设计可以将校园水景虚拟化。在校园某一处的室外景观里没有加入水元素,而是通过其他设计元素例如植被、防腐木、石头、瓷砖、水车、缓步台、声昔等进行抽提、类比、抽象等设计万法形成一座虚拟的水体景观。

通过其他的设计元素来营造出水的意境和效果,让人们的视觉、听觉和内心仿佛真的可以感受到水体的存在,同时激发人们对水资源的思考,建立节水环保意识。虚拟水景中的溪流并不是真实的河水小溪,而是通过地面铺设的白色砂石表达水体的波纹,暗喻世界上的很多河流正在干涸,淡水资源的稀缺。设计中加入植被、石头、水车等与水元素相关的小品,当人们看到白色鹅卵石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水体,再配以听觉感知的流水声,仿佛水体就在人们眼前,人们可以深深地感触到水,引发人们对水资源的关注与思考。水景中的个别石头元素可以用塑料材质做成,“石头”里面设有播放流水声昔的播放机,使人们在听觉上可以感知到水,与植被、白色砂石、水车等元素相呼应.

(三)又化在水体与植被中的表达

1.水体与植被的文化底蕴

校园植被是校园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是水体景观必不可少白勺载体,目与水体相互映衬、相互交融、相互协调。

在高校的人工湖景观规划中,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大自然的镜子。湖面上种植芦苇、茜草等水生植物,以及湖边种植的柳树等,通过平静的湖面映衬出校园植被、雕塑、校园建筑的倒影,映衬校园的文化色彩,成为校园的视觉焦点。

在颜色上,植被的颜色会奠定水体的整体色调。在一处校园人工湖景观中,湖边茂密的植被将湖水映射成绿颜色的色调,秋季时水体折射出橄榄绿,映射出水体周边的建筑及配景,色彩和谐淡雅(图7)。

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校园的植物景观具有体现校园人文精神的作用,不同类型的植物有着不同的人文寓意。平时人们所喜爱的银杏树在不同的校园里有着不同的人文寓意。例如;辽宁大学种植的银杏树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药科大学的银杏树体现着药科大学的医药专业特色;兽迅美术学院的银杏树散发出浪漫唯美的艺术气息;农业大学1430米长的银杏大道是农业大学的壮美的校园标志等(图8)。

2.经典案例分析一洲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

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是建筑大学校园的符号。稻田景观包含浓厚的东北地域特色,象征着“东北大米”。校园是知识传播的高地,是教书育人的地万,稻田景观坐落在校园的教学区,寓意着萃萃学子在学习的道路上取得丰收。稻田景观在春季与夏季呈草绿色,中间穿插着直线式的台阶道路,使观者可以与文化景观形成近距离互动。秋季的稻田景观呈金黄色,象征着收获,一年的辛勤劳作取得了丰收,寓意建大学子刻苦努力必将取得丰厚的果实(图9)。

景观设计师在最初的文化景观构思中认为稻田景观必须陈述食品生产和土地利用等实际问题。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城币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占据中国一部分的可耕种土地。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稻景观”的人文寓意,“水稻”、“麦田”象征着丰收,收获,劳作,辛勤等。在校园的人文景观规划中引入农作物的文化景观,象征着学子学业有成,有所收获,在学业及未来人生道路上取得丰收。

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设计的设计概念试图使用本地的东北大米、本地植物和农作物让校园文化景观具有实用性、更有效益洞时稻田景观作为一个崭新的角色融入到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环境。稻田景观可以从侧面提高人们夕仕地、农业和粮食的认识、对学习的认识、对收获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等。此外,设计师试图利用经济和高效的农业景观创建一片充满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景观。

(四)水景与动物

水体与动物的搭配也是表达校园文化的重要设计万法。水景不仅具有观赏功能,同时也具有养殖功能。水体哺育了地球上的生物,哺育了人类文明,同时也承载着文化。在校园的水体景观设计中将水生动物与水体结合,象征着水哺育了动物、哺育了人类、就像是地球的母亲一样、哺育完全生物的生存繁衍。学校培养哺育了万干学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人才。校园就仿佛和水一样哺育了学生们,传授祖国的新一代知识与能量,传授学生们在大自然中生存的能力,就像水一样,就像干干万万的母亲一样,养育着祖国的未来。

水生动物可以搭配在校园的人工湖或池塘内。人工湖中可以养殖一些鸭子或天鹅等禽类动物,为校园水景增添生机。水面上搭配水生动物也会促进学生们与水景观的互动。人工湖与池塘也可以养殖鱼类,例如颜色较鲜艳的鱼类,在夏季透过清澈的湖水可以看到水中五颜六色的鱼群,时而聚集时而分散,点缀夏季的校园景观。

(五)冰雪景观的又化传递

北万校园的冰雪景观是彰显北万校园地域特色与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北万冬季寒冷,结冰。虽然北万冬季植枯,但是又出现了一种北万独特的地域景观一一书水雪景观。冰雕,雪雕,雾淞,滑冰场都是北万校园特有的景观要素。校园的冰雕和雪雕设计可以充分体现校园的人文精神,时代精神,文化历史,塑造具有该校特色的冰雪景观,在供人们观赏的同时突出校园主题与文化。雾淞景观是北万寒地特有的美景,夏季繁茂的绿色植被在冬天被裹上石~层白色,体现北万高校的冰雪文化与地域特色。校园的人工湖在夏季可以满足人们亲水的需要,而到了冬天可以用来作滑冰场供师生们娱乐活动。

(六)运动和娱乐

水对于娱乐与运动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水体景观在具有观赏性的同时也可以供人们游泳,娱乐,滑冰等。户外可以设置几何形状的景观泳池,运用地砖、防腐木、石头、白色鹅卵石等设计元素组合在一起。泳池的构成元素可以是矩形的交错拼接也可以是圆形的相交和内切等,构成条件齐全的户外泳池与校园水体景观。

在北万冬季的结冰期间,水的物理特性同样可以被纳入到景观设计中。冬季水可以被塑造成光滑平整的冰面,并被用于冬季运动。北万的校园人工湖景观在冬季可以用来作冰场,学生可以在冰面上滑冰或打冰球,是北万校园特有的冬季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