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一)学术界关于语文素养内涵的争论
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标志着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想境界。然而,对于“语文素养”在教育界也有许多争论。作为新课标主要编制者,巢宗祺指出,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表现。其实,“语文素养”作为一种理念,其合理性比较容易论证:但关键是新课标把它当作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其受到质疑是必然的,因为理念的相对模糊性与目标的相对明晰性本身就存在深刻的矛盾。
(二)语文素养的特点
从以上对语文素养的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认为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是强调“后天的教养效果”和形成过程的。据此,我们便可以看出语文素养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它的特点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同时具有整体性的基本特征。
二、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它的提出是多年语文教育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语文教学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定向、目标集中、要求明确,就是为了在教学中容易把握。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是把学文和立人结合起来,体现“整体的、全面的人”的发展思想,这是在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为语文教学实践孕育了新的萌芽。正是作为素质教育时代特征的“语文素养”,才构成了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以夯实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文化根基,让语文可以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的家园、精神的居所。
(一)学生读、写、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今,社会要求更多的是强调一个人的言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将听、说合而称为口语交际,这是一种新的提法。从中也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读、写、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语文素养培养中最重要的内容。
学生读、写、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历来被师生所重视,但是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上的力度,还是不够。要把语文素养放到语文教学上来看,语文教学就要求学生能够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提倡多读、多写、多口语交际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言语知识能力以及语文的学习规律,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一个整体的、复合的概念,是言语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如果说,言语知识和技能是语文素养的基础,是核心,那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重要的维度,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策略之一。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068-1
专业价值是指专业团体所认同的特质[1],是护生必备的职业素养(美国的护理教育标准是:普通基础、专业价值观、核心能力、核心知识、角色发展)。健康模式的转变对护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要求,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职业素养,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不断学习完善和发展的人才[2],以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实施整体护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1专业价值便于在护理专业课贯穿
护理专业课教学中便于贯穿专业价值观,培养学生专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应用。护理专业课讲授具体疾病护理,可以视为“某病病人的护理”。通过讲解护理评估时既可了解认识该疾病患者病人的价值观和嗜好(有效沟通是认识了解患者价值观的关键的第一步)。
2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
2.1在教学目标中陈述:教学目标使教学对象(学生)通过教师教学行为(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所以专业价值的形成和培养不但在教学目标中描述,而且应使用可测量,可评价的行为动词来陈述。如常用“准许、理解、宽容、包容、接纳、尊重、保护、引导、澄清”。如中专版“妇产科护理学”,中“第三章;第一节―影响分娩的因素”,在教学目标针对态度目标(专业价值),教师贯于陈述:“具有博大的爱心,陪伴产妇顺利分娩”句子结构,内容都没有错误。但“爱心、耐心、关心”是通过专业行为诠释出来的,因此在专业价值观目标陈述时使用,无法测量和评价。
2.2在教学内容和活动中体现:在教学目标中规范陈述后,不能停留在书面上,应结合正在讲解的疾病、见习的病例、模拟实践等教学中有效贯穿和体现,陈述准确不仅可以便于贯穿,而且提高教学效果。同上例如:分娩是一个正常生理过程,产妇因阵阵宫缩而疼痛,表出,甚至叫喊,这时如果你不能“准许、包容、接纳病人”而采取另外一种态度。“有医生、护士在,喊什么,吵死了”病人更加紧张恐惧。在这种情况下,既是产力、产道、胎儿三个因素正常,同样会影响到产妇的正常分娩。这样既贯穿了专业价值,又把精神心理因素影响正常分娩与产力、产道、胎儿同等地位(平行)讲解清楚了,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2.3与病人价值观存在差异:个人价值观形成受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影响。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因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不同存在差异,贯穿时强调与交谈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背景的问题,以体现理解对他人文化信念、观点的专业价值观。
2.4个人价值与专业价值观决策[1]:护士在护理一些特殊病人时,如某吸毒者因毒瘾发作,无法得到注射而自残小指。面对这样的病人,护士看到他疼痛难忍,的确很同情。注射止痛针,不是一针两针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引起毒瘾,虽然一再强调已戒毒,但又不相信病人。这说明了护士的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发生了冲突。这种情况常在特殊病人,如艾滋病病人、精神病病人护理时遇到,贯穿时应融入,以体现公正和没有歧视护理的专业价值观。
3小结
护理专业教师应具备贯穿专业价值的教学能力。贯穿专业价值于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具备《护理伦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我校护理专业课教师大多是来自高等医学院的医疗专业毕业生,在医疗专业课程设置中没有设置《护理伦理学》,所以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贯穿于教学的能力。通过继续教育不断的来弥补和提高。
总之,素质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赋予老师的重任,实施素质教育的根基在课堂,关键在教师,如果所有老师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217-01
时至当下,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要立足本国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教育的本土化意识。笔者也认为这一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中华民族拥有非常久远的灿烂的文明,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淀了大量优秀的经典,而这些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而让人遗憾的是,如今这些“精髓”正渐渐被淹没在世界文化大同之中,以语文学科来说,这种现象尤其突出。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烟花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此外,佛教和道教也是主流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诗词歌赋、水墨丹青、仁义礼智信等。
然而,在我们的学校教学中,充斥着外来文化。作为主课的英语和数学完全来自西方,而语文和历史这两门被视为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的科目,却在很多学生看来是索然无味的。所以,探索一种传统文化思维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已经成为迫不及待的需要。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现状
语言是保存一个民族文化最长久的方法,同时,语言也是改变一个国家命运的有效手段。二战中的日本对中国曾经试图通过改变语言来改变中国的文化。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表现不足的现象主要有:
(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受到了阻断
这种现象在初中阶段比较明显。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这几年,中学语文课本中虽然增加了一些古文名篇,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途径,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传统文化来说,其所涉及的方面还是非常有限的。
(二) 长期以来的重理轻文、重应用轻基础的惯性思维造成了传统文化的缺失
一直以来,我国都有着重理轻文、重应用轻基础的的现象,这个是与当下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只能将人文类的学科抛之脑后。语文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显得弱不禁风。语文学科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人文性和工具性。所以,长期以来的重理轻文、重应用轻基础的惯性思维直接导致了学生文学修养不深、道德境界不高的局面。
(三) 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今年来,外来文化迅速占领我国的文化领域,盲目的追星族、星座学说、好莱坞电影、现代科技产品等等,出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当然也包括语文的课本中。这些外来的文化有其优秀的一面,也有其糟糕的一面,在吸收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照单全收。这样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显得岌岌可危,因此,拯救传统文化,让几千年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重放光彩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三、如何在传统文化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
(一) 注重识字表达的教学案例
下面是某两个同学电话通话中的一段话,请找出下面四句话中表达不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①你还是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即将马上召开给我们“清江文学社”写篇稿件吧!体裁不限,诗歌散文小品都可以。还请你在班上多发动同学投稿。②你看,我们班已有十个同学连我在内交了稿子。你可以直接把写好的稿子交给我,③我给你们点拨点拨。④请注意交稿日期截止本月底。综合分析以上四句话,可以发现答案就是:①“即将”和“马上”重复,需要删去一个;②将“连我在内”提至“我们班”之前;③语句不得体,应改为“请老师点拔一下”或者“我们共同来斟酌斟酌”;④改为“交稿日期本月底截止”或“交稿日期截至本月底”。
(二)注重诵读教学案例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不仅仅是记住书本知识,更是一种文化熏陶。
在朗读的时候注意断句的划分,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通过这样的断句读出来的非常的有感彩。如果这样来读下面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这句话,你会发现有种很奇怪的感觉,语句本身的那种力量没有被展现出来,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足够重视诵读教学。
(三) 开展各种特色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堂,让传统教育活起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主体教学;角色定位;情感激发;探究任务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备受重视,这正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课堂的根本挑战。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不能再是以讲为中心的灌输,而是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一、对师生角色重新定位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活动,而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探究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是教学的主宰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者。可以说,在教师的严格管制下学生没有丝毫的自由与权利,只是在机械而被动地接收经由教师所传授的书本现成知识,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这正是传统教学的主要弊端。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必须要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即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究的主体,整个教学是围绕着学生的学所展开的。那么,教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与学生一起展开互动探究,带领学生攻克重重难关,展开富有深度的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体现学生探究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主体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构建知识,在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中、在积极动手与积极动脑中,将教材上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收集学生、处理信息与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自然也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是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前提。可见,兴趣在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不可或缺的。为此,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而单纯的讲解,要重视愉悦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愉悦、安全而自由的氛围之中,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知识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与亢奋的思维状态,激起学生更大的参与动机,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1.巧妙提问,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为此,教师可在教学导入环节,以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学习“防治计算机病毒”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来帮助教师查看一下计算机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运行,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同时向学生播放计算机感染病毒后的相关情况,借此引导学生展开分析与思考找到症结所在。接着,教师可追问:“要如何来处理这些病毒?”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点引向病毒的防治。
2.游戏吸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游戏是学生的最爱,将游戏引入课程教学中来,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实现寓教于乐,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以让学生主动而快乐地参与进来,同时更能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情感,更能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程,爱上探究。如在学习《文件管理》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来掌握新建、复制、移动、删除等文件操作并不是很难,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合理地管理文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知识,我们就可以设计游戏活动,将这个知识点寓于在在凌乱仓库中找到所需物品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深入知识本质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与掌握。
三、布置合理的探究任务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问题是探究的主线,整个探究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所展开的,问题直接关系着学生探究活动的成败。问题过于简单,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就可以解决,探究的价值不大;而如果问题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无法完成探究。以上两种情况都不能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探究中来,体现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性,而只能流于形式。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情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结处,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来。这样的任务才能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深度,才能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这样的探究才是主动而有效的。学生是发自内心的主动探究,探究又不会盲从,而是能够让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下自主地构建知识、掌握技能,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探究自然就是有效的,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当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探究不能只是局限于理论探讨层次,而要将动手与动脑密切结合起来,这是由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所决定的。教学的成功不是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是要看学生能否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中。为此,我们在布置探究任务时要将探究的重点放在实际操作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与内化知识,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总之,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要以新课改为指导,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以新观念新思想来指导教学行为实践,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参与和全程探究。
作者:李建明 单位:河北省昌黎县安山镇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彦.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13(8).
【关键词】美术课程新标准;美术教学;以人为本;人文素养
《新课标》是这样阐述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美术教学已经从过去的注重艺术技能训练转向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笔者认为,要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提高教学水平,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尊重、关怀、合作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和发展。
1 改变观念,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它要求教师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热爱美术教学的事业责任心。要提高美术教师人文素养,首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重视人文知识积累,加强自身修养,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
1.1 改变观念,丰富人文思想。受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过去美术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学生的感受、兴趣、合作、交流等等往往被忽略,在新的时期,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中体现出人文性。为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美术教师面要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国际教育思想接轨,从思想上彻底纠错误观念。首先,明确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美术教学是以开发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培养情操,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与创新能力为特点,最大限度的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明确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次,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情感、价值、道德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美术作品中,因此,新教材重构教科书的体系和美术的知识结构,注重现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其三,美术教育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1.2 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首先,美术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作为教学主导,决定了教师在构建人文精神中的独特作用,其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人师表,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的建设,要有热爱教育事业,有无私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师人文素质和内涵结构的基石。其次,教师要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美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要求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做到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既要有绘画动手能力,又要掌握现代信息知识;既要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又要提高组织教学能力。其三,教师要重视教学研究。在教师层面,要善于探究和发现问题,学会总结和反思,撰写科研文章,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学校层面,要树立“以师为本”的思想,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尊重教师独立的人格、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 挖掘美术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的内容,挖掘课程中的各种真、善、美的教育因素
美术教学内容是美术课程教育落实的主要依据,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挖掘出人文内涵,使学生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人才。
2.1 挖掘美术教材中体现人文素养的内容,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美术课堂。 美术教材是美术教育的载体,目前课改后的教材从以前注重学生美术技能与技法的培养,到现在充满了“人文关怀色彩”,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教材中加入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内容。初中美术教师要以全新的眼光挖掘教材里蕴含的人文精神,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大胆设计教学内容,如在《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一课里,可通过欣赏油画《父亲》,让学生从饱经风霜的父亲画面,强烈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学生的灵魂得到洗涤,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2.2 挖掘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人文内涵,把它作为美术创作的素材。 艺术源于生活。教师不仅要挖掘课本中的人文内容,又可延伸到课外。首先,校园美术环境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最好的载体。我们可在学校搞艺术讲座,书法美术作品展览和比赛,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打开视野,陶冶情操。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众,让学生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灵感,并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增强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切实提高了校外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应用。
3 切实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体现以生为本
课堂教学是实现人本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氛围,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增加体验,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标。
3.1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体现美术课堂人本思想的前提。首先,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充分展示语言艺术,言词中透露着学识和睿智,体现着自信和风趣,那么学生就会把对老师本人的喜欢迁移为对美术学科的兴趣,课堂就变成轻松活泼,学生会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轻松地展现自我。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机组合各种信息,使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自然地参与其中,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其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美术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利用学生爱模仿的特点,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学会综合使用美术的相关材料,展示学生们各自的特点和个人风彩。在实践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应该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在失败中学到许多东西。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更新颖绘画方式,以培养他们的持久的兴趣。
关键词:任务驱动;设计;关系;收获;教学体验
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只有综合素养极高的人才才能真正受到社会的青睐。在教学中,各个学科的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要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偏科现象,尤其是英语学科,由于缺乏具体的语言运用环境,很多学生对英语学科极为轻视,这是不利于自己的成长的。
高中阶英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教育部制订的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即教师要“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学生则要“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如何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并设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以及在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都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课题。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体验。
一、精心设计任务驱动型教学活动
众所周知,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每节课都应尽可能地提供一个真实情景,设计一个可操作的“任务型”活动,而这一活动一般都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在听、说、读、写教学活动中,安排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这样的“任务型”活动可以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中去寻找。在设计“任务型”活动时应特别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感到真实感。这样就能促使学生综合地运用语言,去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和完成某个任务,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运用英语的成就感。如果学生对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型”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就会愿讲、多讲,老师不必担心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其实学英语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况且,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滔滔不绝地讲,就不用担心学生的英语学不好,相反,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愿讲而靠老师讲,那肯定是学不好英语的,当然也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二、任务驱动型教学活动中学生间的关系
课堂作为一种有组织的社会事件,它包括执行,相互作用,有目标的努力,令人愉快的经历以及文化基础。“任务型”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学生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实现其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所以他们之间是合作与互助的关系。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互动畅所欲言,大胆阐发自己新观点,并在讨论中、反思中,从他人的反馈中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者。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自主探究问题,完成任务,求大同而存小异,并且独立形成自己的思想。
三、任务驱动型教学中的“收”与“放”
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特点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可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往往会给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不良影响。教师应该适时地对课堂活动进行或“收”或“放”,进行宏观调控,把握尺度,即让学生有所收获,又让他意犹未尽,而此时布置为书面表达作业,让他在作业中尽情体现他的思想,表达他的态度。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任务驱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收获
任何课堂活动只有结合个性化学习,才真正具有教育的价值。“任务型”活动也如此。特别是学习任务的开放性,给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在开放性活动中,允许学生选择材料和方式,即有些是每人必须完成,而有些根据他们的个人兴趣任意选择。完成任务也不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是有大量的不同的可接受的回答或结果。同时小组活动的宽松环境使不同学习风格的人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信息和思考问题。“任务型”活动的方式可以使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并且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魅力,受到尊重和鼓励,增强了自信心,形成动力,对下一节英语课就会特别期待,这样进入良性循环状态,英语成绩自然会提高。
五、笔者的教学体验
以必修三的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 为例,这个单元主要介绍
一、补偿性体能的基本概述
补偿性体能通常是一个人在体育锻炼中,能够保证自己准确掌握某项运动技术,或者完成某个体育动作所需的体能。教师在对学生展开体能训练时,一般可根据学生的这一体能需要,为其设计合适的训练计划,让学生相应的体能可以得到补充,促进学生体能的进一步发展。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的体能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开展补偿性体能训练过程中,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要确保学生获得的补偿性体能与自己的运动技能相辅相成。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补偿性体能训练的占比并不大。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这一体能缺乏足够的重视,将更多的教学精力都放在体育课程相关的体育训练项目上,对学生的补偿性体能缺乏关注。教师的忽视,会让补偿性体能训练得不到充足的发展空间,也让学生的体能素质存在一定的缺陷。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虽然发现了学生的补偿性体能问题,但是重视度依旧不高,采取的训练方法比较陈旧。学生虽然进行了一定的补偿性体能训练,但是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再加上体育教育改革的潮流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较大,教师在补偿性体能训练方面的指导方法却缺乏科学性与创新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在“核心素养”这个热词进入体育教师的视野后,教师必须关注补偿性体能训练,正确认识补偿性体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接受补偿性体能训练。
二、补偿性体能练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补偿性体能与学生的动作技能、体质健康等方面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体育教师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补偿性体能练习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能够发挥多个方面的作用,促进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可改进学生体能不足引起的动作错误
补偿性体能训练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补充学生的体能,让学生可以改进体能方面的缺陷,并锻炼学生因体能不足引起的技术动作错误。这是因为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补偿性体能训练时,一般是以体育运动的技术动作为基础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容易因自己的体能不足而出现技术动作不标准的问题,教师可通过补偿性体能训练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技术动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二)可显著提升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水平
教师应认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身上与补偿性体能相对应的专项身体素质较低,这影响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全面发展。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一直都是体育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尤其是在教育改革后的体育课堂中,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而补偿性体能训练能够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可以避免平时教学中一刀切的弊端,让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可以在这一训练活动中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三)可促进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
补偿性体能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都会因训练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意味着教师的训练方法开始变得多样化,可以让教师改进重复练习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教师不断丰富补偿性体能训练内容及其训练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从不同方面补充自己缺乏的体能,教师可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教学中,引入多种新课改后涌现的新方法,推进补偿性体能训练的创新改革,让学生从补偿性体能训练中促进自身综合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体育补偿性体能练习的有效策略
(一)分析学生的技术动作问题,开展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影响下,以往教师并不注重了解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实情,使其体育锻炼活动缺乏针对性,也影响了整个体育锻炼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转变这种教学观念,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学思想,注重对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其个体发展。因此,对体育教师而言,他们在开展补偿性体能训练活动前,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分析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动作问题,然后针对性地制定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蹲踞式跳远”一课为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观察学生的技术动作时,发现学生把握不好自己的起跳角度,起跳的时候摸不到处于一定高度的标志物;有的学生则是在落地的时候出现问题,脚在落地时触碰到沙坑里事先放置好的标志物,这是学生的收腹举腿这方面的技术动作不够标准。教师在找到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后,可了解到学生的下肢力量、腿部爆发力、腰腹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于是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补偿性体能训练。也就是教师要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起跳技术动作、落地技术动作,直到学生在起跳时能够触碰到标志物、在落地时没有触碰到标志物为止。若学生存在两个以上的问题,教师需让学生开展组合型的补偿性体能训练。比如,学生同时存在下肢力量不足、腿部爆发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参与到各种能够锻炼自身下肢力量和腿部爆发力的体育训练活动中;当学生同时存在下肢力量不足、腰腹力量不足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在锻炼下肢部位的体能时,训练自己的收腹动作,从而增强其腰腹力量。
(二)根据学生的技术动作问题,开展阶梯式的体能训练
体育教师要提高初中生的补偿性体能水平,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味地以相同的训练内容、相同的训练强度对学生展开训练。在这方面,教师可引入阶梯式训练原则,根据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具体存在的技术动作问题,对其展开循序渐进的补偿性体能训练,使其在逐层递进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水平。比如,在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快速跑”一课中,教师可观察学生的跑步技术动作存在哪些问题。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起跑姿势不准确,不能通过起跑,将自己的跑步状态调整到最佳;第二,学生在跑步时抬腿的幅度不大,限制了腿部力量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提升跑步速度;第三,学生在跑步时的后蹬腿力度不大,这一动作也会给其跑步的速度带来影响;第四,摆臂时不够自然、有力,有的学生在摆臂时,手臂动作与腿部动作不相协调,也有的学生在摆臂时,臂部力量不足,有软绵绵之态;第五,学生的起跑与加速跑衔接不够自然,有的学生在快到终点的时候才能尽力加速。教师在发现学生的问题后,可对其进行补偿性体能训练。训练项目一:开展蹲踞式起跑训练,让学生掌握起跑的动作要领,掌握快速启动的动作诀窍。学生在具体训练中,可集体听口令练习起跑动作,然后展开分组练习,要求起跑时,要跑出15米。训练项目二:开展起跑后加速训练。学生需在6秒内完成30米的加速跑训练,使其在起跑后,抓住合适的时间,果断加快速度,向前跑去,可锻炼学生的速度、灵敏性等不同的身体素质。训练项目三:开展途中跑训练,设置专门性训练内容,如高抬腿训练、后蹬腿训练、车轮跑训练、原地摆臂训练。在这部分训练活动结束后,学生可完成7秒内跑40米的任务,突破自己的极限。训练项目四:开展终点冲刺跑训练。学生可听口令,快速做出迅速前倾、撞线的动作,然后参与到不同的撞线训练中,如慢跑中连续撞线训练、30米加速跑撞线训练、50米中速跑冲过终点训练、40米折返接力训练等。
(三)让补偿性体能练习游戏化,有效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在游戏化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观察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对技术动作的掌握不够熟练。教师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这种问题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没能使其在兴趣驱动下展开深入的体育锻炼,学生的愉快学习体验也不足。而且学生也没能树立起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度也不高,在训练中比较松懈。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该注重结合游戏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的参与兴趣。尤其是在补偿性体能训练中,教师要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能力,则可探索游戏与补偿性体能训练的有效方法。以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投掷”一课为例,投掷是初中生重点学习的田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投掷技术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学生的上肢、下肢、腰背等部位的力量会对学生的投掷技术能力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投掷技术能力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小学时期,学生使用的投掷物是沙包,而在初中时期,学生使用的投掷物一般是实心球或者其他轻器械。若是学生的投掷技术能力不过关,就难以将投掷物投向目标位置。为了保证补偿性体能练习效果,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个投掷游戏——纸牌游戏。在这一纸牌游戏中,学生需要用力挥动自己的手臂,用手臂来击打有一定距离的纸牌,然后根据纸牌被击打的程度计分,打到纸牌的学生记一分,打翻纸牌的记两分,分数最多的为胜者。通过这一游戏,学生可以在补偿性体能训练中有效解决投掷技术动作中的挥臂发力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投掷技术动作能力。
(四)将合作学习方式引进来,优化补偿性体能训练方式
合作学习方式在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体育教师可将这一学习方式引进来,让体育训练方式得到更新。合作学习方式显然是适用于体育教学的,这是因为有些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明显的团体性,需要成员之间相互合作来完成一些重要的技术动作。教师在对这些技术动作进行补偿性体能训练时,可以将合作学习方式引进体育课堂,让学生接受补偿性体能训练。以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篮球”一课为例,这节课的主要技术动作是胸前双手传接球技术。进攻队员在篮球场上与其他队员进行战术配合时,往往需要通过篮球传接球这一技术动作来实现。因此,学生的传接球技术动作水平如何,会直接影响到进攻队员的进攻战术水平。在具体的补偿性体能训练中,教师可让学生先各自根据自身的情况展开个性化的训练,包括全身绕环传球训练、持球手法训练、传球蹬地动作训练等。这几个训练内容能够让学生的技术动作衔接性和连贯性更好,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完成这些技术动作的训练后,则可进入以小组为形式的四角传球训练阶段。教师让学生在传球的过程中集中精神,将自己持有的球传给和自己站在一排的同伴,并确保传球蹬地的动作正确。学生在不断合作完成补偿性体能练习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在篮球运动中的技术动作水平。
(五)用多媒体呈现动作要领,增强补偿性体能训练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教学时间有限,若是在学生尚未把握好技术动作要领的情况下,教师的示范教学到了尾声,则会导致学生对许多技术动作的知识要点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技术动作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一些技术动作的关键要领,让学生在反复观看多媒体视频的过程中,模仿其中的技术动作,使其在灵活模仿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补偿性体能训练效果。以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远撑前滚翻”一课为例,教师需根据学生的性别特点来为学生安排不同的补偿性体能训练内容。比如,女生主要学习远撑前翻滚的技术动作要点,而男生则需要学习“鱼跃前翻滚”这一技术动作的要点。教师可将这些教育资源整合到一起,开展系统的补偿性体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好远撑前翻滚技术能力与鱼跃前翻滚等技术,有利于学生协调、连贯地完成一系列的翻滚动作。
四、结语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人才培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30-02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当今社会,广大的社会公众越来越重视会计信息的使用,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和潜在的投资者。股东使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评价,政府部门依据会计信息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潜在的投资者用其评价企业的价值,等等。可以说,现如今,会计信息关系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会计信息的质量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对于直接提供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被人们所看重,包括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诚信为本,遵循准则,不做假账”。那么,如何培养诚实守信的会计人员,是我们会计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结合核心价值观对如何培养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会计人员作以下探讨。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般认为,“价值观是对事物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形成于人们的实践过程,又反作用于人们的实践,是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观念的总和。一个人的价值观源于其世界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具体表现,世界观决定价值观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由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决定而逐步形成的人们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其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体现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是人们正确处理个体、主体以及社会需要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结人心,其核心内涵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时刻弘扬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党的十八多次重申其重要性,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和基本使命,以大力弘扬为指导思想,主张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学习中,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正气”成为主流,全国上下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的氛围,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也应当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和具体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简要概括为:“爱国、理想、责任、创新”。爱国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每个大学生追求的永恒主题,责任是对每位大学生的要求,创新则是四个中的核心,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最高层次。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即是践行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二、会计学专业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会计学专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本人认为应该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
1.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全面系统掌握会计学基本原理及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培养基础比较扎实、实践能力特强,上岗就能操作,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体现了“爱国、理想、责任、创新”核心价值观,同时强调诚信为本、创新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体培养要求方面。要求学生在知识上能够了解与理解会计职业及行业相关的职业的政策和法津、法规;具备从事会计学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在业务能力上具有会计和审计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的核心应用能力;具有审计监督、见证及评价的核心应用能力;具有财务分析、控制及管理的核心应用能力。在素质上培养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如何查询资料及运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等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
3.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爱国、理想、责任、创新”为标准,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为原则,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形成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及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人文社科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交融,将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体系按照目前大多数教育专家提倡的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及素质拓展五个平台进行搭建。课程设置服务于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而实现并满足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在课程体系中,思想教育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等课程、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等课程、社会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等,几乎每门课程都涉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的能力。为了会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高校从事会计学教学的教师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出于对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将伦理、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并结合典型案例设计相关的职业操守及核心价值观在线训练课程,培养学生正确与良好的职业发展理念,教给其如何规避职业风险的方法和技巧。
除了在专业教育注重上述内容的教育以外,还要注重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形成教育,每时每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教育学生先要做一个好人,而后培养其成为其合格的人才。人格教育事关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生活基本观念的形成,我们一定要重视,同专业教育相比,人格教育的影响有的时候显得更为深远和长远。从事会计学教学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或在其他与学生的交往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向学生及时传递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正能量。不仅要教会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迅速融入专业团队,与他人和谐相处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
4.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内容中,一直把诚信教育贯穿会计职业教育的始终。在入学教育课程中,着重介绍会计职业规范中的职业道德一节;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强调会计人员诚信的重要性;在会计实务课程中,将不诚信行为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毕业教育中将“诚信做人”作为毕业留言送给毕业生。另外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培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是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和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赢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志愿服务这种形式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社会的重要载体。志愿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法。通过培养,良好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友善,传播了文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5.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情景式教学和对优秀学生事迹的宣传导向,引导学生掌握会计法律知识,自觉遵纪守法,具备抵制违法行为的能力,不断地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品格。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产学结合、会计从业资格、建设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应用相结合、会计改革与会计发展相结合、强调责任、诚信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在育人过程中,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作为职业素养的标准,不断提高职业素质,使其成为合格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小芳.财经类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会计师,2012,(03).
[2]马文超.会计与会计教育:从整体主义到个人主义[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03).
[3]刘勇.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探究[J].商业会计,2015,(18).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高职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9-2109-02
Study on Infused I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ntents of Vocational Courses
MIAO Xing-hua, HU li-sheng
(Tai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Taizhou 225300, China)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infused i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fused instruction of moral character, professionalism and industry literacy, and evalu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infused instruction; Vocational Courses
进入21世纪,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人”,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而要真正做人,其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要加强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准。
1 在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只成为就业训练所,而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德育教育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既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寓德育于各种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客观需要。其次,学生从课程教学中获取的知识如果不能同自身的思想素质、职业素养、行业素养等非知识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专业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转化为能力,更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德育恰恰有责任、有能力担负起这个职能,将德育渗透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将一切健康的非智力因素同学生的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学生才能综合成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再次,高职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让学生在课堂、实验、实训和实习演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操守,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高职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德育渗透的最佳载体,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也是高职院校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在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学生要想学好专业知识,就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自觉地把个人学习与国家的前途、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通过专业课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渗透,既能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智力和能力,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教育方式,比单纯地讲大道理等教育方式自然、和谐,较少产生逆反心理。
以《网页编程》课程为例,该课程是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重点建设核心课程。该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以一个贯穿项目“网上书店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作为载体,设计了会员管理、图书管理、后台管理和购物管理等4个学习情境。
在设计“会员管理”学习情境时,将尊重、诚实、认同、发言权、鼓励等品德融入会员注册页面设计、会员登录页面的设计等课程内容的教学中。要求同学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要随意抄袭他人的设计和创意,这样别人也才会尊重你的劳动成果;坦诚地对待同学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缺陷,不因要讨好对方而隐瞒自己的观点;认同同学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不因此心生嫉妒而故意陷害同学;倾听同学的观点,给同学发言和陈述的机会,而不是只顾自己侃侃而谈;同学之间应该经常相互鼓励,特别是在设计遇到瓶颈或者程序调试进行不下去的时候,而不是任其半途而废。
当然,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还可以从课堂的细节上体现。如,在机房上完课时提醒学生及时关闭电脑,提倡节约;离开教室时提醒学生将自己周围的个人卫生整理好;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关闭空调风扇O设备;课前课后帮教师整理讲台等等。
3 在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人们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它是由知识、技能、心理、道德等诸多要素所组成,它也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的一种综合体现,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职业素养培养的重点与难点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与职业发展相关的部分,如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合作意识、敬业精神等。
以《网页编程》课程为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分组完成任务的形式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创造团队合作的环境。每个小组任务的完成即是一次团队合作的过程,整个团队需要对每个任务进行分工、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实施具体子任务等。分组时,要充分考虑人员搭配、强弱结合,便于任务的实施;分组完成后,各组根据任务进行分工,分工难免会有差异,此时需要大家相互协调,最终确定分工;分工完成后,各组在制定实施计划时,也难免会有分歧,此时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有人会遇到难题,此时需要团队互相帮助,通力合作攻克难题,才不会影响小组的进度。通过每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监督下,解决了一系列团队工作时将会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外,还要向学生渗透爱岗敬业的精神。爱岗与敬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基本意思是恪尽职守,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引以为自豪,二是深入钻研探讨,力求精益求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既爱岗又敬业。比如,在《网页编程》课程导入时,可以展示一些优秀的网站、列举一些优秀的网页程序员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岗位自豪感。而在具体完成某个任务时,如设计一个包剪锤的网页小游戏:可以先实现一个纯文字的两人参与的只能玩一次的游戏;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带图片的两人参与的只能玩一次的游戏;接着再实现带图片的两人参与的可以玩多次的游戏;还可以再实现多人参与的可以玩多次的包剪锤的游戏等。通过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如何从简单到复杂,如何让自己设计出来的程序逐步完善并追求完美。
4 在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行业素养
行业素养是对学生就职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它培养的重点与难点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与行业发展相关的部分,如社会责任感、开拓发展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社会责任感是文明社会公民最基本的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质,是学生毕业后进入就职的行业的基本素质。企业需要有责任心的员工,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公民,家庭需要有责任心的成员。以分组完成“会员管理”学习情境为例。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设计注册页面、校验注册信息、设计数据库、注册信息写入数据库、设计登录页面等5个子任务来完成该学习情境的学习。分组时,组内员工分工明确,每个人完成各自的子任务,个人完成子任务的情况不仅决定自己的进度和成绩,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进度和成绩,每个成员都要对小组最后的进度和成绩负责。在整个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积极引导,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责任完成好自己的任务。通过反复地训练,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尽管信息的表达、传输方式很多,但人与人的交际、沟通最主要还是通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方式。“不妨看看咱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工作中、在交际中、说话的切需超过过去时代何止十倍百倍,谁的说话能力差,不仅是他个人的吃亏,往往间接又会造成社会的损失”(叶圣陶语)。在《网页编程》课程的教学中,每次课都会安排学生汇报上一次课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讲解设计思路、设计理念、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创新点在哪里等等。通过这些汇报,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通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则主要通过撰写各种文档来实现。在《网页编程》整个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网上书店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不同的设计阶段需要提交不同的文档,每个文档都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组织内容。
5 渗透教育的考核与评价
将德育内容渗透进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在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中体现,要精心设计考核与评价环节,将德育内容的考核作为课程内容考核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在课程标准中要明确规定德育内容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精心设计评价标准,让学生参与评分,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等。
考核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程性。从课程的第一次课开始一直到课程最后一次课结束,从每一次课的开始到每一次课的结束,有始有终。(2)公开性。在课程第一次课就公开考核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3)重能力性。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某些人不及格,而是考查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否掌握从事某岗位应具备的能力。
6 总结
总之,将德育内容渗透进课程教学内容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的思想、人品和知识,会在教学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表现在要求教师要用自己崇高的思想、良好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真善美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教师要注重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文明礼貌等各方面自觉地做学生的表率,这样才能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接纳教师,进而接受教师的教育和观点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大学生德育社会化发展向度及建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9,18(6):15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