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经济基础及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岗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现代化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外流,农村开始出现土地抛荒等新的难题,国家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并鼓励发展多种农业经营,至今成效显著。在这种环境下,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进行了土地流转,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了许多的问题及隐患,因此,研究小岗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安徽凤阳小岗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小岗村位于凤阳县东部小溪河镇,距凤阳县城40公里,隶属小溪河镇,1993年,小岗生产队与相邻的大严生产队合并成小岗行政村,共112户、人,承包耕地1800亩。2008年3月,小岗村与石马、严岗合并,现有23个村民组、849户、3823人,占地15平方公里,可耕土地1.95万亩,承包土地8732亩。[1]
2006年1月25日,沈浩等新村官召开村民大会,宣布要将土地合并,集中办农场、搞养殖和旅游开发等。小岗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最早可追溯至2001年之前,目前,小岗村已经流转土地3000亩,约占承包土地的35%,其中小岗村的特色农业葡萄、双孢菇、苗圃等所占的共计600亩土地,全部由本村村民流转而来,占据了原小岗村土地面积的1/3。据统计,小岗村每户平均拥有耕地9-10亩,平均转出土地6.08亩,平均的土地流转约定年限为10.68年。小岗村农户普遍采用的土地流转方式是出租方式是出租,占了51.9%,转包、转让、代耕等方式也成为农户的选择。[2]
二、小岗村实施土地流转的原因
(一)劳动力外流,耕地抛荒情况严重
所以大批农村青壮劳动力开始转移至沿海沿江开放城市从事非农业劳动,农村开始出现土地抛荒等新的难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农民外出就业、创业的积极性较高,而且随着通货膨胀力度不断的加大,涉农的物资,诸如化肥,农业,种子等价格上涨,农业收入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3]所以大批农村青壮劳动力开始转移至沿海沿江开放城市从事非农业劳动,农村开始出现土地抛荒等的难题。而土地流转不仅可以缓解劳动力压力,解决土地抛荒问题,还可以使农民在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获得额外的土地流转租金收入。
(二)招商引资,外资的流入
近年来,为了解决土地抛荒等难题,加速小岗村的发展,凤阳县小岗村利用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引入了大量的外部投资,从玉蔬菜园区开始,弘浩科技示范园区、GLG甜叶菊园区、天伟生态观光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现代农业特色园区纷纷落户小岗村。而且位于小岗村西郊占地达两百亩的葡萄种植基地、GLG公司的甜叶橘生产基地等所用的都是农户转出的土地。[4]外资的流入,增大了小岗土地的需求量,极大程度地缓解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
(三)政府支持,农民同意
由于农地流转有助于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此,近年来,各地各级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各级政府在土地流转制度、土地市场、土地流转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建设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推动了土地规范、快速的流转。而且据调查,小岗村至少有80%的农民愿意将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出租,另外的20%农民担心的是能否及时收取租金,如果能确保他们能按时拿到租金,他们也会自愿出租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从这点看,农民是同意小岗村的土地流转的。
(四)土地流转促使规模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规模经营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能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还可以克服单个农户生产力薄弱,机械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粮食收入低的弱势。土地流转可以集中开垦闲置或者抛荒的土地,从而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土地资源效益。
四、实行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流转改变了农村土地的用途
由于小岗村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程度低,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小岗村采取的依然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操作模式,生产技术落后,再加上涉农物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小岗村粮食产量和收入都不高,远不能让小岗村村民发家致富,这就导致小岗村流转后的土地由种粮向养殖业和工业发展。诸如小岗村的葡萄,双孢菇,甜叶菊等产业,均是小岗村土地由粮食向其他产业转变的标志。
(二)传统思想观念抑制土地流转的发展
小岗村村民的身上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小农意识形态,如恋土情节严重,不愿意接受学习新的思想观念,习惯于“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满足于温饱的经营现状,有着严重的“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而且由于对土地流转的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部分村民认为搞规模化经营是在走“回头路”,因此他们不愿意流转土地,等等这些思想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岗村土地流转的发展。
(三)土地流转产生的纠纷较多
目前,土地流转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手续不完备,缺乏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实施细则。由于多数流转是农户间自发的转包、出租、互换,而且一般期限较短,所以多数以口头协议居多;有的虽然签订了书面协议,但协议的内容不规范。特别是调解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能力素质不强,是矛盾化解能力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重要制约因素。例如山东一个企业正准备到小岗投资建蔬菜大棚,要租60亩地。村委会和双方进行协商时,有村民提出要提高租金标准。只是现在还不具备抬高的基础。为此,协商一度暂停。这种类似的纠纷在小岗实施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时常发生。
(四)土地流转相关法律存在缺陷
首先,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缺乏专门的法律规定,难以对土地流转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我国立法机构尚没有制定一部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法》,没有对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产权性质进行明确界定,也没有土地流转的范围、形式、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原则和程序、流转合同、价格和期限、土地的用途、解决争端的办法、以及法律责任等作出详细而明确规定。而且现有法律法规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诸如概念的模糊性和规定的不合理性等,这些都导致了土地流转的可操作性差,不能及时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5]
(五)小岗村缺乏规范的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首先,目前小岗村没有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规范和引导,小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多数为农户之间的自发行为,通过中介组织流转的很少,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向企业的,也绝大多数是通过村委会进行的。其次,小岗村也没有建立规范的调解矛盾纠纷的仲裁和法律服务机构,小岗村村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基本上都是通过村委会进行协商调解的,而村委会中并没有配备专业的纠纷调解人员和法律工作者。这也严重挫伤了小岗村村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五、对小岗村土地未来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相关知识
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利用种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广泛宣传土地流转政策的内涵,意义和好处,以及如何进行土地流转。要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注重加强农村普法力度和强度,采取宣传墙报、宣传标语、视频及培训的方式加大对现有涉农法律的宣传,在农民学法、知法、懂法的过程中提升农户的法律意识,增强农户的法制观念,使其达到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和约束其经济行为的目的。自觉抵制各种不公平、不合理、不合法的各种侵权行为,切实维护其正当权益,保护其正当诉求。
(二)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
为了加速小岗村的经济发展,弥补客观条件上的不足,首先小岗村必须推广优质葡萄品种,扩大葡萄种植面积;以发展双孢蘑菇生产为主导产业;稳定粮食生产,继续鼓励农户种植黑豆等经济作物,引导外商投资,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鼓励产业大户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其次,小岗村可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6],以公司为依托,发展养猪、养鸡及海虾等水产养殖业;支持公司和农户利用畜禽有机肥发展沼气,种植大棚西瓜等,逐步发展循环农业。
再次,小岗村必须培育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化经营。在小岗村“六大产业”中,甜叶菊产业以GLG高科技产业园为龙头,优质粮油产业以中航郑飞小岗面业为龙头。小岗村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引进外商投资,始终坚持已扶持龙头企业为己任,着力发展小岗村的规模化经营。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行政法规,以此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和依据。首先,政府部门应仔细研究国家现有的有关农村土地问题的法律体系,结合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制定专门的、详细的农村土地流转行政法规;其次,深入基层调研,发掘农村土地流转的新问题、新形势,充分征求农民意见,对既有的行政法规进行合理的修订,尤其是要对土地流转的范围、形式、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解决争端的办法等作出详细而明确规定,从而使得行政执行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为了保证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小岗村必须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第一,在小岗村建立土地流转信息服务机构,负责提供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促使土地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间的沟通;第二,在小岗村建立土地流转监管机构,负责帮助村民进行土地流转,成为农地租借的桥梁。并对流转土地的全过程和后期工作进行监督指导[7];第三,建立纠纷调解服务机构,该机构负责对小岗村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并不定期为小岗村村民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援助。
六、结束语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新为我们提供了两条经验:一是小岗人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二是党和政府对农民选择、农民首创精神的尊重。但它留下了两个教训;小富即安,长期徘徊不前;名声在外,没有利用好优势品牌。它使我们得到四点启示,必须以人为本,坚持按农民的意愿办事;必须解放思想,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必须加强管理,加快完善相关制度;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资源优势。
注释:
[1]翁士洪.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执行偏差—对小岗村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1)
[2]紫向南,丁伟,张楚羽.深化改革开放,调研土地流转—基于小岗村的调查[J].改革与开放,2010(12)
[3]钟甫宁,纪月清.土地产权、非农就业机会与农户农业生产投资[J].经济研究,2009(12)
[4]洪辛集,陈伯明.处理闲置土地的思考[J].土地市场,2011(7)
[5]张岑晟: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主要问题与政府作为[J].中国乡村发现,2012(10)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江西得到真正落实,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际成效。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振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根本前提。在加快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始终把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农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仅要提供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的农副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要求农业发展能科学、合理、有效地依托和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该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鄱阳湖开发战略基点,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湖区各项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强地区间的优势互补,以协调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实现资源的综合和持续利用。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是从江西的现实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生态系统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承载力不高,农业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受自然资源的限制。因此,实现生态循环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可从发展生态农业入手,推广循环经济理念,实行农牧结合、产业联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将在总量上降低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在结构上推广符合绿色生态的新型产品。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推行生态循环模式,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大产业链,有助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逐渐地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应该遵循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两者在目标、手段、措施等方面的一致性说明了发展生态农业恰恰是在农业和农村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最佳途径。而由于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日益显露和形成,生态农业不应该仅定义和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和农村,更应该拓展到现代涵义上的大农业、大“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必须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大力支持代表农业新型生产方式的绿色循环经济、废物循环利用、低毒高效农业领域。结合农业区域资源特征,调整优化农林牧渔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把农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是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村进一步繁荣、农民收入逐步增加的基础上,现代化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实践证明,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只有建立在资源禀赋优势基础上的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农业发展正是顺应这一要求,从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而兴起,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一项艰巨、复杂和长期的历史任务。农业的现代化就是生产效率的现代化和产品质量的现代化。从生产效率讲,我国农田基础设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国家政策的路线看,这方面将会不断得到强化。从生产质量角度讲,近些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镉大米”等事件说明我国传统的化工农业道路难以为继,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有效路径。发展生态农业要根据现代农业的一般特性,结合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形式,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和支持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态农业还是一个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它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从而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生物能的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的有效率。总之,它要求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同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富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
(四)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途径与措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这无疑对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的传统农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冲击,加上江西省农业内部结构尚不合理,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尚不统一,阻碍了江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是无效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由于江西省经济基础薄弱,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传统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适应外部市场变化的能力不强,加上工业、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与工业相比,效益偏低。因此,要发展农业,必须要依靠自身的发展,调整农业内部产业机构,形成一种融种、养、加、产、供、销、商贸为一体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积累,多业并存,全面发展,而发展生态农业正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必然条件。生态农业是在生态生产力观指导下,运用生态工程技术武装的优质、高效、集约农业,其内容相当丰富,其途径多种多样。首先要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把生态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向。其次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群、产业链和产业带。生态农业是在宏观和中观层次上,运用自然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指导的农业。而且,生态农业的发展会与生态家园、生态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产业群、产业带、产业区和产业基地,成为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的若干对策
一直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级政府根据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如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农业的投入不足,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工业污染潜在风险存在等。因此,本文着力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对策,以破解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加强宣传,增强公众发展生态农业意识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各级政府必须向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农民是生态农业的实践者,只有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及其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带动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才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推广和普及。因此,要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宣传力度。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宣传媒介,以生态知识培训班、网络咨询、电视讲座、生态知识竞赛、生态农业县(乡、镇)评选等多种形式宣传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总体规划生态农业的广阔前景,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广泛共识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环境及湖泊生态系统价值的认识,使公众自觉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中来。(2)举办培训班。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生态农业发展能否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水平。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班,向农村干部和农民传授生态农业的基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让他们知道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仅利在当代,而且还会福及子孙后代。
(二)加大投入,构建多元化投融资运作体系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建议不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多途径、多方式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1)争取中央、省里从资金层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给予大力支持,优先发展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农业的金融支持,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龙头企业和农户给予低息贷款,以优良的金融服务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助推器”。(3)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由省政府牵头,成立相关的生态农业发展投资基金,从社会中募集所需资金。可进一步完善发展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要素保障、完善服务等举措,鼓励社会闲散资金用于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和投入,鼓励农民参股,支持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发展,助推生态农业转型升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作用,引导国内外企业、社会和民间等的资金投入到发展生态农业当中,建立多元化投融资运作体系。各地政府要积极鼓励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给予政策上的帮助、资金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指导,要培育和扶持一批龙头生态农业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生态农业企业进行补贴。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持续调整农业化学品的使用,鼓励生产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业化学品,通过升级栽培模式,尽量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出台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鼓励有机资源再生利用,农业开发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等要结合区域开发,将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投入重点。国家还应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三)保护生态,改善生态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发展生态经济外部环境。(1)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减少污染,降低投入,使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化肥、可降解膜和节水灌溉设备。推进育种技术、饲料研发和农产品深加工。(2)提高防范能力。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研究,认真总结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尽可能做到事前防范,研究并制定自然灾害事后补救措施,将自然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3)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强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并确保正常运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应该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加快农村资源循环利用。沼气工程是目前适合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有效环境优化工程之一,是以沼气开发利用技术为中心的种养加有机结合的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不例外,从能量利用来看,作为农业废弃物的秸秆和畜禽废物分别是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营养级所产生的废物,含有较多能量,因而具备源化利用的物质基础。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废物,既能保护农业环境,又具备较大的经济利益。应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12亿hm2,基本农田不低于1.04亿hm2。此外,还应发展设施农业,它可有效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增强抗风险能力。总之,应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改善发展生态经济的外部环境。
(四)培养人才,构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培养人才,构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1)落实县、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业务经费及人员工资。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将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业务经费和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全额及时拨付。(2)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用人机制,实行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农技人才。要认真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创新人才培养选拔与利用机制。(3)加大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办公场地,为其配置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专业仪器设备,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生态农业的手段和能力。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不高。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亟须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人才体系,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同时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力度,积极研发和创新技术,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