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风险概述范文

审计风险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风险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风险概述

第1篇:审计风险概述范文

关键词:造价审计;审计风险;风险特点;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39.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50-2

0 引言

工程造价审计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监督和审查手段,通过审计有效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投资资产的分配以及建设成本投入的科学性、全面性。工程造价审计是由专门的审计机关监督、核实以及评估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所有的费用。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工程造价审计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降低,导致造价审计错误而产生的风险。工程造价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如果其风险得不到有效的防控,将会严重影响到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因此,工程造价审计单位必须正确认识审计风险,保证造价审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概述

1.1 工程造价审计

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在遵循国家和建筑行业相关规定,利用专门的审计技术和审计人员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审查。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审计方法有全面审计法、标准图审计法益以及分组计算法。近年来审计工作强调五审并举,主要目的就从“工程、财务、效益、质量、管理”五个方面入手,从建设项目立项开始到工程决算的结束全面控制,及时发现工程中不合理资金使用,并且检查工程造价的真实性。

1.2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

我国相关条例已经对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做了明确的指示,并且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和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后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工程建设中没有遵循审计要求,使工程造价结论缺乏准真实性、可靠性,但是审计人员并没有发表出正确、合理的审计意见,这也就所说的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客观存在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总过程,其最终的审计结果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有效防范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2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特点

在我国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质量以及工程进度。目前,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是由审计工作的风险以及审计职业的风险两部分构成,其中审计职业的风险主要是由工程造价中不确定因素引发的。下文将对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特点进行分析,为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奠定基础。

2.1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

工程造价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其数字资料比较烦琐,在资料收集和存档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误差,这些误差可以通过人为主观因素进行控制,但是无法彻底的消除。审计人员如果没有全过程跟踪参与项目建设,往往不能够发现这些误差的,结果就是造成审计风险的出现,并且这种风险是不可消除的,具有客观性。

2.2 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真正显现出来,一般都是在工程预期结果与审计结论存在明显误差之后。出现这种结果的影响因素有多种,每一个审计环节都有可能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影响到最终的审计结果,产生审计风险。因此,在工程造价审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把控审计的每一环,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由于工程造价审计影响因素造成的。工程造价审计影响因素包含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制度、工程结算资料的准确性、工程假设质量评估的公正性以及施工人员数量失真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审计结果,增加了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使审计工作的效能无法正常发挥。这也说明了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特点,所以要认真把控审计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2.3 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由于审计风险是由各种因素以及审计人员主观意识所导致的,不是审计人员故意而为之,审计人员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对审计风险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审计风险具有偶然性特点,如果审计人员想要减少审计风险产生的概率,就会加大对审计工作的审查力度,全面、仔细的进行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从而才会促使国家颁布的审计风险控制制度更有意义。

2.4 审计风险的可控制性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对审计结果承担首要责任已被人们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审计风险理论思想转化为审计风险具体制度规范,工程造价审计行业并未因此受到审计风险制度的控制,但仍然向审计风险制度规范的方向发展,因此,审计风险具有可控制性特点。

在审计工作中应充分意识到审计风险可控制性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不必对审计风险的出现而手足无措,对于审计风险的出现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造成的经济的损失,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3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3.1 加强对工程项目的了解

审计单位在审计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就应该对工程建设项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要了解工程项目的施工量、工程预算、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等内容,并且还要对施工单位的综合实力、社会信誉、管理体系、人员配置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保证审计的科学性、全面性。同时,还要重点了解工程建设单位以往的工程审计报告,对工程建设单位的审计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为工程造价审计方法的选定以及审计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

3.2 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对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进行治理,从而有效保障审计结果的可靠性,消除外部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只有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完善管理制度的配合下,审计单位才能不受外部环境因素的误导,从而有效、全面的掌握工程建设信息,使审计风险得到有效地把控。同时,审计单位还要加强与被审计主体之间的联系,从而后的被审计单位的支持与配合,提高审计效率。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人员管理制度都会对工程造价审计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审计人员一定要这种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的联系,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3.3 正确认识审计证据的重要性

审计证据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审计结果以及审计意见形成的主要资料信息,例如,财务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账簿记录的信息等。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也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审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采集和评价审计证据,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以及有效性。工程造价审计需要被审计方提供设计资料、招标资料、施工合同工程资料以及工程结算记录等审计证据,为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真实的资料,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3.4 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主体,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审计工作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必须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及时更新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增强其业务能力。而且还要提升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使其在审计的工作中保持独立,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

4 结语

工程造价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工程造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必须开展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从而有效监控款项的落实。但是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增加了审计风险。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效能,做好审计风险防范是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王倩文.论建筑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4):358-358.

[2] 董清波,张建设.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解析[J].科技展望,2015,25(34):42.

[3] 王鸿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经济视野,2014(18):404-404.

第2篇:审计风险概述范文

(一)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相互联系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必然的职业责任和或然的法律责任越高,其审计风险就越大。会计师的职业责任是遵从审计准则、法律和法规,而审计准则体系的四个方面都涉及到审计风险。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活动的独立性程度越高,审计活动揭示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越强,从而使审计风险越低。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选择有效的审计程序,提高人员素质等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独立、客观、公正,是以社会心理意志约束力表现出来的一种责任,审计职业道德水平愈高,审计质量愈高,风险愈低。审计法律法规越严谨,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因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承担的审计法律责任就越高,风险便越大。

(二)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通过特定的审计程序对审计对象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审计责任包括审计职业责任和审计法律责任,审计职业责任和审计法律责任是互相联系的,未能完成职业责任往往会导致承担法律责任,而法律责任的强制性和惩罚性则成为促进注册会计师秉承职业操守和保证执业质量的保障。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将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财务报表作为已符合公允地揭示要求的财务报表的可能性。基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样本抽样审查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差,虽然可以控制但难以消除。

二、审计责任相关的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审慎选择客户

审计机构应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深入了解客户之业务,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采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企业内部抵制管理人员串通舞弊情况下,继续采用制度审计方法,可能会导致审计失败的发生。可以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将会计报表错误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对风险的评估分配审计资源,重点关注风险较大的领域和范围。在接受客户委托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不接受能力以内的委托。

(二)明确委托范围

明确委托范围是明确工作范围和责任,减少与客户之间的期望差距的有效方式。在与客户签订业务约定书或委托合同时应当列明委托条款,阐明委托目的、提供的服务、所提供的数据的性质及来源、报告向谁提出等。业务约定书要清楚的说明客户负责的工作,注明客户须对其提供的数据或文件的准确性及完整性负责,保证客户知悉自己的责任及说明依赖客户或其他方的程度。业务约定书还要述明其他有关的专业人士的职责,要清楚划分事务所与其他专业人士的职责。当客户直接或间接决定会计师的工作程序的性质或范围,业务约定书应说明客户须对程序是否足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负责。

(三)提高审计质量

首先,增强执业独立性、紧守独立原则、保持风险及操守意志是保证审计活动客观、公正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公众利益减少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其次,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自身业务质量的提升,努力做到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按照“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思想开展单位审计业务。最后,审计人员素质是关系到审计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业务能力素质两方面。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工作中遵循审计四大准则的要求。业务胜任能力要求审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提升执业能力,积极参加后续教育,加强专业知志和技能培训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审计工作的要求,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东辉.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的关系[J].商业文化,2007,(11).

[2]叶小玲.刍论审计风险与审计法律责任[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7).

第3篇:审计风险概述范文

1.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内部审计较之民间审计本身就具有内向性特点,再加上高校半公益性半企业性的特点,使得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一是风险后果的间接性。不同于企业,高校参与的直接经济活动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风险一般不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但是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审计结论由于是院校领导干部任用的一个重要参照,因此审计风险的出现往往会给高校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间接的;二是风险的隐蔽性,没有直接涉及到高校长期发展的内部审计风险往往难以被人发现,有的损失甚至连审计者本人都没有察觉;三是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领导对内部审计的忽视、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与高校特点不符合等;四是内部审计风险仅限于对现状的描述,很多内部审计为避免审计风险低额出现,因此对于审计对象往往是就事论事的进行描述,既没有对其进行评价也缺少建设性意见。

2.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形态。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形态(风险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行为风险,即审计行为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所导致的风险,例如审计人员因违反审计程序所造成的审计风险、审计中的评价、处理失当所导致风险、审计人员为一己之私徇私舞弊所导致的审计风险等;二是技术风险,即审计人员因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应审事项没有审清,产生审计风险,例如在实践中对重大事项的漏审、审计证据不充分等;三是外部转嫁的风险,会计资料是内部审计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一旦被审计单位所提供会计资料出现不完整、不真实等问题,那么就会使得会计责任转嫁为审计责任,产生审计风险;四是其它风险类型,例如部门领导为本部门的利益对审计人员审计障碍,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因审计经费、力量和时间的不足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等。

3.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对此笔者将其归纳为主体、客体、程序和方法、外部环境四个因素。其中主体因素指的是内部审计的主体――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自身所造成的审计风险,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学和业务性独立性较低、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业务素质较低、审计活动缺少监督和控制、审计人员职能定位不准等;客体因素主要指的是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内部控制的强弱程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状况的好坏等对于审计风险的产生有着直接影响;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包括审计方法模式之后,以插错防弊为主、审计抽样误差较大、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评价失真等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外部环境主要指的是随着人们对于内部审计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审计报告的依赖性和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从而变相的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1.全方位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作为内部审计的主体,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强弱。因此,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首先要做的就是采取有效措施来全方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对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以此来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如徇私舞弊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等问题;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定期的专业化培训来帮助审计人员及时的了解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不断的优化审计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三是实行岗位淘汰制度,确定科学合理的业绩指标体系,通过对审计人员的定期考核来确定其专业能力,对于在岗不出力,在岗不尽力的工作人员进行淘汰,以此来确保留在内部审计岗位的都是高素质人才。

第4篇:审计风险概述范文

1、财务审计风险定义

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国际审计标准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分中认为审计的实质是对误报财务资料可能造成的不适当影响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中对重要的错报财务报表没有进行适当的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性因素。我国审计准则中认为审计风险是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和漏报等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尽管误报的情况也在考虑范围中,但是从审计风险的角度来说在基本的涵义表述上是一致的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误或者误报的财务报表在审计后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与事实不符合的审计意见风险。

2、财务审计风险的外在表现

一般来说,审计风险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为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以及再检查风险的组合,这是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所提出的看法。不可否认其对我国的财务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其中就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方面内容的揭示。

2.1固有中风险。

顾名思义,固有中的风险指的就是财务审计工作无法回避的实际风险,往往会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而存在,也会依附于会计报表的偏差错误而出现,是内部控制失效的体现。

2.2控制中风险。

控制中风险往往不能为审计人所清晰掌握,而财务审计单位往往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将其识别控制,其在一定程度上与固有风险类似,多会存在于财务报表中的漏洞。

2.3检查中风险。

财务审计在注册会计师采取控制和管理中依然会存在风险,这就是所谓的检查中风险,而其也经常表现在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的不合理数据和错报指标。

3、财务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在企业的财务经营管理中,导致审计风险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下文对此作出简单概述:

3.1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方法不合理。

财务审计的实际操作流程中经常伴随着不规范,这就导致相应的审计问题的出现。以财务审计取证环节为例,许多时候相关人员并没有安装国家法规进行操作,对于资产抵押、票据贴现等重要环节也往往疏于管理。不但不重视报表的项目合理性审核,更谈不上妥善审计,具体到审计方法上由于成本与指标的制约而极易出现纰漏,挂一漏十的情况常常出现,这对审计的最终质量有十分不利影响。

3.2财务审计缺乏科学手段,审计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其科学性与严肃权威性并重,是相关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中所不能回避的,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做出相应的把握。但在我国不少企业的实际操作中,不合理的审计现象依然时有发生,这之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未能使用科学严谨的手段进行审计工作。另一方面,人为原因也是财务审计中的重要因素,许多审计工作人员缺乏组织纪律,没有责任心和行业素养,甚者缺乏最基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正是这种风险审计意识的缺少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财务审计风险的破坏和影响,给相关工作留下隐患。

3.3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较弱,被审单位不主动配合。

同上文所述,审计从业人员的人为原因是审计风险评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许多相应的工作人员根本不具备必要的业务能力,他们不但不能驾驭审计风险,更无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许多时候这些缺乏扎实专业知识的人员在面对多变的审计环境时没有对应的应对手段,由于并没有适当的洞察和判断力,所以就无法完成高质量的审计任务。具体到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是否主动配合也影响着最终结果,如果相关单位存在瞻前顾后,不认真开展就会使工作中的阻碍或抵触增加,给正常的检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审计人员不了解被审单位基本情况下,被审单位不提供有效的审计资料,有意隐匿其经济活动内容,如此种种,都直接制约着审计质量的提升。

4、财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4.1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审计人员业务修养。

在面对时展和市场环境变更等情况时,对于新问题、新理论和新状况,都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培养新型人才。而具体到培训实践中,加强技能培训,着力提升有关人员的修养。克服财务审计中的不良心理。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应重视自我道德的养成,重视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让智慧、真实、勤奋、诚恳等美德体现在审计人员身上。做一名有益于人民、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人。肩负起新时期财务审计赋予的光荣使命,不但做一名合格的工作者,而且更要做一名出色的工作者。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内控制度也是十分关键的,要保障设计工作对审计业务质量的合理管控,杜绝不健全和不到位的情况,着重保证审计质量。

4.2审计程序规范化,审计方法科学化。

审计程序规范化是保证现代财务审计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没有程序规范化,审计将一盘散沙,不能体现财务审计的实质性作用。落实到具体的财务审计工作中就需要相关人员做好计划和取证工作,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工作侧重点,积极遵守相关的法律条文。当出现不合理情况时要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逐一进行、逐一解决;再者是在方法上做到科学化、现代化、合理化,积极运用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和国外先进的基础审计模式,尽可能采取必要的收集审计工序,紧密联系实际,通过综合分析真实合法的采集资料,尽最大可能降低审计风险。

4.3建立财务风险防范基金,健全审计法律法规。

为保证审计业务顺利开展,设置符合比例的风险防范基金就是十分必要的手段,建立风险防范基金,实行专户专储,专门用于因审计风险造成的损失,也可向保险公司投责任保险,这样便可从资金利用的角度防范风险,弥补一些因风险造成的损失。加强对审计人员应对能力和执法选择的培养是增强约束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要通过相关机制推动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自觉地依据相应法规完成相关工作,并在专门机关审查时做好配合工作。发挥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就是要突出审计机关和有关人员中成的表率楷模作用。

5、结语

第5篇:审计风险概述范文

对审计风险的概念,根据以往学者研究总结,可将其界定在因审计人员给定不合理审计意见而可能造成的损失。从审计风险的类型看,主要体现在审计职业与项目两种风险,二者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如其中的审计职业风险在表现形式上往往需依托于审计项目。现行大多项目审计中多存在审计人员在未了解项目情况下便进行审计结论的发表,或在审计过程中应用的审计方法不当都造成审计质量过低,使审计风险发生可能性进一步增加,更无从谈及发挥其为经济工作服务的作用。因此,项目中审计风险的存在往往具有客观性特征,要求从多方面包括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方法以及审计计划等方面进行风险的有效规避。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审计客观存在的风险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企业为使项目相关核算、结算等更为准确,逐渐提高企业中审计的地位,一定程度上使审计的责任与影响进一步扩大,加上国家党政机关要求项目结算中需保证审计部门参与审核后才可进行结算或投资拨款,也使审计监督地位得以提高。但需注意,其中项目造价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利益群体,如项目中的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核算中很容易造成两方利益矛盾,审计结果势必会引起其中某一利益群体的不满。因此,在审计地位逐渐提高的背景下,其自身需承担的责任也将增多,所面临的审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

2.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问题

审计风险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存在,其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关于项目信息管理部门与审计部门出现分歧,无法客观了解项目内容。事实上,项目审计工作要求审计部门参与项目事前、事中与事后全过程分析讨论中,但大多建设单位在项目研究时往往忽视审计部门的参与,造成相关进展以及项目存在的问题无法为审计部门所知,审计风险由此产生。其次,因无法准确判断相关材料价格信息,容易出现审计风险。通常审计部门所获取的价格信息往往来源于造价管理部门,但其中价格信息往往高出实际购入价格,原因在于供应商为保证与施工单位构建长久合作关系,很可能对材料价格进行压低,最后出现结算书中材料价格与实际价格不符的情况,由此产生审计风险。

3.审计方式过于滞后

现代项目审计工作本身具有量较大且审计风险较高等特征,若单纯依托于以往抽样方式很难量化与控制审计风险,加上对账项内容审计仍沿用传统审计方式,无法保证审计的可靠性。同时由于审计工作多在事后进行,对核算金额较大的审计内容容易出现漏审情况,使最终审计结果与实际造价出现差异,增加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4.审计人员素质问题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主体,其自身综合素质决定审计工作质量,其中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修养两方面。在业务能力方面,现行大多项目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与不确定因素,要求审计人员除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其他学科内容包括法律、经济以及管理等。而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影响审计水平的关键,若责任意识不强或不具备抵抗外界利益引诱的能力,很容易加剧审计风险问题。

三、审计风险规避的有效策略

1.注重内控制度与审计程序的完善

内控制度的完善是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大多项目从立项至竣工交付,其中都存在一定风险问题,要求对其中涉及的各环节如造价或验收等进行风险分析,尤其注重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管控,使项目管理制度更体现出一定的约束性与科学性,有效预防审计风险的发生。同时在审计程序方面,审计部门可结合项目实际特征对可能存在风险问题的环节进行分析,确保审计工作进行时可直接寻找到介入节点,使节点处风险得以控制。

2.事前与事中审计工作的强化

对于项目内容,在立项前便要求审计人员进行相应的测试分析,确保参加单位在资质上都可满足项目要求。而在项目进行时,由于涉及隐蔽与签证问题,要求审计部门做好确认工作,确保其满足合同规定内容与相关审批程序。此外,验收过程中,审计部门需了解实际量,在此基础上判断是否存在如隐匿结余资金或虚假报账等情况,确保竣工结算中审计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6篇:审计风险概述范文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风险 规避 损失

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概述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之下,我国资本市场也日趋健全,而市场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审计风险问题愈加突出。同时,我国当前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风险防范机制与内部控制机制普遍欠缺,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加之目前众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应对大量业务而招聘了大量实习生和暂时性人员,造成事务所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业务能力较差。而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并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风险防范机制,审计方法与程序也较为简单。这些都无疑加大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类别与关系

(一)审计风险含义及类别

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未发现或者发表了不恰当意见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即为审计风险。审计风险主要分为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类。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就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可能不正确或者存在重大错报,审计人员未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与审计程序的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审计程序的执行是否有效密切相关。

(二)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

假设审计风险是固定的,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误风险结果越大,则评估检查风险的结果就会越小;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误结果越小,则检查风险就会越大,两者评估结果成反比的关系。在审计过程中,往往重大错报风险是属于不可控风险,注会在审计时则会通过检测被审计单位的内控有效性来对此风险加以评估。而像检查风险这类可以人为控制的风险类型,注册会计师则可以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质性测试来控制和判断。

三、事务所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形成事务所审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总体来看,主要分为外因和内因。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外因

1、政策与法律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组织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国家有关部门、各种团体、债权人、投资者等都越来越多的需要处于较为公正、较为独立的第三方审计单位的服务,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对于经济单位的审计效果关乎着国家、集体及民众的利益,肩负着较为重大的社会责任。一旦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出现了不该有的包庇、失察等行为,将会直接损害到国家、集体和民众的利益,带来的损失将会是不可估量的。这就需要法律加以约束,而现在中国的经济法律在审计区域内的条文还不够细致和规范,这就为审计风险的存在提供的可以生长的土壤。

2、被审计单位较为复杂

如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经营范围也不断增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也由开始的只对财务工作审计,发展到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管理水平以及经营管理效果,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水平和趋势作出较为科学的预估。这无疑较大了事务所的审计难度,增大了审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3、审计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虽然大部分的被审计单位经营业务都较为公开,对自身的经济运营都较为自信,被审计信息都较为真实。但依然存在一些单位存在偷逃税、虚假财务信息、虚构财务报表等现象,他们在被审计工程中,都将相关信息隐藏的较深,这种人为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无疑增大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另外,随着社会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审计人员所承受的审计风险也将加剧。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内因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形成的内因见表3-2。

四、规避事务所审计风险的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试着提出几条可以有效规避事务所审计风险的建议,希望对未来审计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一)在选择客户时要谨慎

会计师事务所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首要问题就是学会选择客户,学会充分了解并掌握审计客户的背景等资料,了解委托人的用意和具体情况。选择时要注意一下三点:

1、被审计单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若是审计客户在被审计之前口碑就已经不算理想,那么该单位在被审计工程中就很有可能使用一些手段来刻意的掩盖或者混淆一些被审计的资料,从而给审计工作造成困难。鉴于此,会计师事务所在选择客户时就应对审计客户做较为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对该单位的历史加以调查,能够比较系统全面的对被审计客户加以评估,判断其过往的职业操守。对存在劣迹的单位予以摒弃。

2、注意财物状况不太理想的被审计单位。大部分审计诉讼案都是发生在被审计单位宣布破产的案例中,这类单位往往是经济上陷于困境,急于减少股东和债权人的损失。审计事务所在审计时很容易成为被审计方挽回损失的替罪羊,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此类单位时,一定要格外留意。

3、重视业务约定书的作用。如今,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审计业务时要与委托方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事务所一定要对业务约定书加以重视,因为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一旦委托方和受托方在审计完成后再出现纠纷,审计业务约定书将是事务所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有效武器。

(二)在出具审计报告时要谨慎

会计师审计报告是审计业务完成时的最终结果,它的出具可以说是审计工作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审计报告是带有法律效益的文件,报告的好坏是由事务所来承担全权责任的,它也是审计风险最集中体现的地方。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出具报告前,要对审计底稿进行反复的核对,核实审计工作的每一个流程环节,考核每一个审计依据的可靠性;在出具过程中,要认真揣摩报告的每一个措辞,力求报告能够以较为简练的文字,清晰地表述出审计结果,并提出合理科学的审计建议,保证报告的真实、公正、科学、简练。

(三)在审计取证时要谨慎

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过程中,取证工作一定要非常谨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取证时要做到细致、全面、客观、真实,每一项经济业务的调查都应做好审计底稿,保证底稿的真实性。审计底稿则要保存完整,不仅在审计过程中完整保存,还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结束后严格留存所有的审计底稿,以备今后查阅使用。因为,有很多审计纠纷的案子都是发生在事后,有时候审计底稿可以作为有力的凭证。

(四)健全被审计单位以及事务所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管理往往针对的是被审计单位,而审计事务所自身同样应当重视内部控制管理。

1、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事审计过程中,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控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改进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这也从另一方面有助于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降低:第一,被审计单位内控管理的健全首先要求建立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和机制,这可以严格的制度约束客户行为,将发生客户处于私心而采取的瞒报行为的可能性尽量的降低;第二,内控管理的完善,有助于被审计单位管理的规范性,在规范管理下,审计工作更容易进行,审计风险也会相应降低。

2、事务所内部控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遏制审计人员与被审计机构互相串联,人为增大审计风险的可能性。事务所内部控制管理要合理评估每次审计工作的风险系数,对每次审计工作进行综合的考量和分析,科学判断风险指数,从而起到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J].企业研究. 2012(10)

[2]李永江.金融危机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12)

[3]陈捷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及控制[J].当代经济.2009(22)

[4]吕继英,王竹南.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S7)

第7篇:审计风险概述范文

内部审计是一种客观、独立的保障性工作,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及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内部审计采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法来控制风险,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形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第一,企业财务部门下设置内部审计小组,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部门统筹实施;第二,纪检监察部门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第三,企业单独设置一个内部审计部门,该部门与财务部平行存在;第四,在监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由审计委员会统一安排、调度;第五,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其工作结果直接对企业董事负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已经把内部审计工作当成了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企业发展的关系可概括为:第一,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二,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推动力量;三是内部审计正在成为企业管理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第四,内部审计已经成为实现企业增值的推动者。

二、电力行业审计风险的种类及其形成的原因

审计风险是指在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因为某一种或若干种因素的干扰,最终出具了不实际、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引发的风险。从实际工作角度来看,可将审计风险按其形成原因划分为两大类,即内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和外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

(一)电力行业外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

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审计风险

市场经济要有法律作为保障才能稳定发展,市场经济内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有法可依。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审计方面的立法不够完善,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匹配,针对电力行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则更少。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电力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辅以了大量的主观判断,而这些带有主观性质的职业判断是否合理则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因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同,往往就会出现判断失误、审计结果失真的情况。

2.审计客体复杂化导致的审计风险

经济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使审计客体变得更为复杂化,这给电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容易产生内部审计风险。例如:某电力集团公司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客体既包括集团公司和外面单位的经济业务,又包括集团和下属各单位的相关业务,客体错综复杂,一旦取证不足或判断失误,便会形成审计风险。

3.被审计单位诚信度导致的审计风险

部分被审计单位存在阻挠、干扰审计工作的情况,其故意提供给审计人员虚假的经济资料,诚信度较低,加上的手段越发高明,这使得审计人员不能深入细致的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导致审计结论不全面、不真实的情况发生。例如:某电力公司领导私设小金库,并通过虚拟工程项目、列支虚假费用的手段来套取现金,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只看表面资料,不去深入了解客观情况,则很难发现这一问题,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4.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导致的审计风险

电力行业内部审计工作容易受到保护主义和小集团的干扰,致使审计工作独立性丧失、审计监督职能不能充分的发挥,发现违纪问题避重就轻或不及时上报,形成严重的审计风险。

5.工作安排不合理导致的审计风险

本单位或上级单位领导对审计流程不了解,在某一期间段内安排了过重的审计任务,过大的工作量及过于复杂的情况使得审计人员无法对有关事项进行深入调查,走马观花的审计难以保证质量。特别与电力行业领导离任等有关的经济责任类审计,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障,很容易因为遗漏重大事项而发生审计风险。

6.审计方法导致的审计风险

审计方法本身有缺陷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之一。现代审计强调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的均衡性,这就是说客观上允许了在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上存在审计风险。例如:审计时采用的分析性复核法和抽样审计方法就是为了降低审计成本,然后这必然会导致审计结果出现一定误差,当然这种审计风险是人们提前已经知晓的。

(二)电力行业内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

1.取证不充分导致的审计风险

一些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对被审计事项未能充分取证,审计结论缺少证据支撑而形成审计风险。此类风险产生通常是因为审计人员在引用法律不当、取证不足、过程不清、审计资源利用不充分的情况下,自己妄下审计结论,不加思索的引用被审计单位的自我检查结果,甚至将被审计单位的自我陈述作为审计证据,造成审计风险。

2.审计工作不按程序进行导致的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按既定程序开展工作,不遵循审计规范制度会造成判断失误,从而引发审计风险。审计方案制定不周全、审计过程组织实施不利会使审计内容出现遗漏,对被审计单位的某些固有风险提前准备不足,或对被审计单位高风险项目的抽查取样量过小,以及对一些异常事项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也形成的审计检查型风险。

3.审计人员能力不足导致的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审计经验多少各不相同,这些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会影响审计结果,并形成审计风险。

三、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控

(一)外部因素形成审计风险的防控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要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也要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工作水平,特别是在处理一些较为复杂又无法律法条可依的事项时,一定要进行深入的取证和细致的分析,最大程度的规避审计风险。

2.面对复杂的被审计客体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面对复杂化、经济活动多元化的被审计客体,在审计前期就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对其与外界之间的各种业务联系有一定的掌握,同时进行必要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在审计工作开展时做到心中有数,面对复杂的情况而不忙乱。

3.建立承诺责任制

建立承诺责任制来解决被审计单位诚信度差、弄虚作假等问题。承诺责任要求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作出书面承诺,保证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谁违反了承诺约定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以此来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

4.强化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电力行业管理层要给予审计机构足够的权利和支持,并对审计工作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在哪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哪一个环节的负责人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5.科学安排审计工作

审计工作要进行细致的分类,分清重点、难点,充分利用自身有限的审计资源,科学的安排审计工作。审计工作开展时要抓好审计计划控制、审计取证控制、审计作业控制、审计报告的控制等工作。

(二)内部因素形成审计风险的防控

1.加强对审计取证的控制

取证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工作点,审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受审计取证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在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审计证据的获取要突出真实性、客观性及充分性,以达到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

2.审计工作程序化

审计人员主观上要加强自身建设,端正思想态度,工作严格按照审计规范和既定程序来开展,整个审计过程要环环紧扣,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3.提高审计人员工作能力及职业道德

第8篇:审计风险概述范文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在我国虽然作为一个新的课题,但已逐渐运用到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它的开展主要是让注册会计师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从整体上进一步识别企业的经营风险,确定审计程序,将存在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帮助企业实现企业追求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述

(一)基本内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的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

(二)审计模式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导向而进行的审计,其审计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的风险的评估。当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舞弊时,内部控制是失效的,并且随着企业财务欺诈案的不断出现以及我国一些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倒闭,使人们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产生了质疑,由此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改进势在必行。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推行,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相比,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它的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必须注意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审计评估:第一,审计目标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合法性发表意见,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风险的详简程度也不同,这就需要审计评估。第二,在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中,应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审计评估。第三,详细安排审计人员和审计时间,包括对外报告的时间,执行审计工作的时间和与管理层沟通的时间等。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成本问题

审计的整个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审计风险的控制过程,而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审计过程中耗费的成本即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必然会加大审计成本,这样就直接减少了审计的净收益。可是如果审计风险过高,审计成本能够较低,审计风险损失就有可能加大,同样减少了审计的净收益。注册会计师行业就必须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降低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的条件的同时又节约审计成本,在一定程序上为了追求审计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结果,进而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这种审计模式的开展,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具体操作上的复杂性和高度的专业化,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推广中困难重重,在开展过程中还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这样会增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成本。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投入巨额的资金来开发新型的软件和建立支持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以满足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以及进行风险评估支持、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离开了这些因素的分析,注册会计师就很难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二)被审计单位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

被审计单位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市场的需求不足,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理论上应由审计委托方,审计主体和审计课体三方组成。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股东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审计,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合理,现实中的委托关系已经简化为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对自己的审计,公司管理当局就有可能通过提出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威胁来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决策,避免不利的审计意见,指示注册会计师发表错误的审计报告,或是忽略其中出现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对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需求不高。

(三)企业识别风险的能力有限

许多小型企业或是刚上市的公司,为了在短期之内获得可观的效益,没有透彻的分析潜在的事件和企业自身可以接受风险的水平,就去经营利润高而风险大的业务,使企业受到较大的亏损。还有一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往往在没有树立商业洞察力和目标的情况下,就去追求扩展的机会,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没有运用确定的风险识别工具和方法,结合与内外部风险相关的信息,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导致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但是过分的谨慎也会使企业停滞不前,错失大的良机。所以只有正确的认识风险,合理的预计风险,确定企业自身可接受的水平,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利润,把握发展机会。

(四)审计人员素质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适应经济时代的新的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管理、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并有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它要求在审计活动的各个阶段都保持高度的专业警惕,随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还应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为不同的被审单位设计个性化的审计方案,对有可能导致企业会计报表错误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将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更加有效的为企业做出应对的措施。

三、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一)推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兼并和重组

事务所的规模经营具有经济性。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个风险行业,在既要保证审计质量,又不能花费太大的审计成本,而其又处于现代这个事务所密集的情况下,推动事务所的兼并和重组,对于事务所本身和将来的发展都是一个有利的趋势。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第9篇:审计风险概述范文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独立学院的基础建设投资不断扩大,加快了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这在推动独立学院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审计部门的负担有所增加,导致独立学院基建工程面临着越来越高的审计风险。在风险管理的视角下,独立院校要想保证基建工程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有效规避审计风险,需要准确识别与科学管理审计风险,强化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拓宽审计范围,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本文就对风险管理视角下独立学院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风险管理;独立学院;基建工程;审计风险

0引言

随着独立学院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院校在基建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致使维修项目也逐步增多,进一步增加了基建工程审计的任务。独立学院开展基建工程审计工作,对促进廉政建设、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工程质量、规范管理和节支增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基建工程涉及较强的专业性、较长的时间跨度、诸多的环节等,而独立学院内部审计部门受经费和人员等限制,存在一些问题,如难以把握审计质量、审计范围狭窄等,易产生审计风险。这就需要院校保证基建工程的决算质量,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强化基建资金的投资效益,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独立院校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管理概述

对于风险管理而言,其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对相关风险进行确认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以此达到预期目标;而对风险因素加以确定且采取相应地行动计划的过程就是风险管理的过程。当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对风险加以识别,确定风险的种类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风险发生之后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风险,减小损失程度,有效规避风险。独立院校基建工程审计的风险来自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贯穿于基建的全过程,其管理是指内部审计部门采取一系列规范性和系统性的手段与方法,有效估计、识别、衡量和控制审计风险。

2风险管理视角下独立院校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的识别

2.1缺乏明确的审计准则

独立院校基建工程审计的发展相对较晚,缺乏操作性强的工作指南和审计准则,现行的工作指南和审计准则很少涉及基建工程审计方面的内容,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部分院校在实际工作中,仅仅只重视工程的决算和结算审核,难以充分发挥出工程实施中的评价、见证、服务和监督职能,导致审计的作用只能在造价核减与事后算账这两方面加以发挥。虽然部分院校在审计工作中实施了全过程跟踪,迁移审计关口,但是各单位审计介入的深度、范围和时点不同,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指南与准则,人为因素较大,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2.2审计范围片面

部分独立学院在基建工程审计工作中,多是通过事后审计的形式来开展工作,仅仅只审核工程结算部分,忽视工程施工过程、合同签订过程与招投标过程的现场签证及设计变更。由于基建工程审计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繁多,贯穿于工程的全过程,因此需要对每一环节给予高度重视,否则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设计阶段对工程的整体造价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审计部门没有参与设计方案优选环节,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将会导致工程最终造价偏高;同时审计部门没有详细审核合同专用条款、招标控制价、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文件等,会出现条款表述不清、价格不合理、清单漏项和数量不准确等问题,不利于决算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审计人员没有深入施工现场,则无法准确把握工程的变更和签证等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影响后期工程决算审计的准确性。

3风险管理视角下独立院校基建工程审计规避风险的策略

3.1建立健全审计工作制度

对于独立学院基建工程审计工作而言,其具有较强的政策性,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全面完善与审计相关的制度,制定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管理方法,明确审计人员的奖惩制度和考核标准。这样才能使审计人员高度重视基建工程审计工作,保证审计人员行为的规范性,避免违规违纪和滥用私权情况的出现。此外,独立学院可以对工程审计工作职责加以细化,重视各环节的审计工作,完善相关的操作流程,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而保证工程审计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增强审计风险的防范能力,促进基建审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3.2积极拓宽审计的范围

独立院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项目决策投资到竣工结算的整个过程推行全过程审计,改变以往的事后审计形式,采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审计模式,保证造价设计控制体系的合理性及科学性。通常事前审计模式多用于工程的招标、设计和立项阶段,涉及合同专用条款、招标控制价、工程量清单、方案设计优化、项目可行建议等方面的审核。事中审计模式适用于施工阶段,需要审计人员积极进入施工现场,对施工的质量和进度等情况加以详细掌握,验收记录隐蔽工程,不断完善签证制度和工程变更,保证竣工决算工作的顺利实施。事后审计模式则用于竣工结算阶段,主要是审计工程结算和合同履行等环节的有效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如工程签证和设计变更的结算单价是否准确、工程量是否准确等。此外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总量,委托社会审计事务所承担审计工作,或者交由审计事务所制作标底、工程量清单等重点环节,并将审计结果的核减率作为审计费用支付的依据,以保证施工方工程项目造价的合理性。总之,只有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审计,对施工方法和现场资料加以及时掌握,详细了解材料的市场价格,确保信息的对称性,才能有效控制和管理审计风险,降低审计风险,保证独立学院基建工程的顺利实施。

3.3建立审计公示制度

独立学院的基建工程审计结果可以向社会公布,对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加以增加,自觉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和教职工的监督,使审计监督成为全社会的监督,提高审计阶段的威慑力和权威性。同时院校可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工作人员遵法守规和反腐倡廉教育,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拒腐防变意识。对审计机制加以优化,保证内控制度的完整性,认真核实审计工程中出现的恶意欺瞒、弄虚作假和偷工减料等情况,记入诚信档案中,将其作为企业参与基建工程的前提条件,如果建筑队伍有不良记录,则将其列入学院施工单位黑名单,不允许其再进入院校的建筑市场。

3.4建设高素质审计队伍

独立学院基建工程审计风险问题主要是审计的质量问题,院校要想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必须要强化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养。立足审计工作实际,健全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机制,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科学判断能力、监督保障能力、宏观服务能力和促进发展能力,推进院校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因此审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来进行审计工作,可适当安排审计人员外出学习交流,对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加以学习与掌握,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处理问题能力和业务水平,有效降低工程的审计风险。只有坚持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一项基础而长远的工作,才能保证审计风险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正常化地开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基建工程审计作为一项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其直接影响到基建工程的进度与质量。但是独立学院在基建工程审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明确的审计准则、审计范围片面、不专业等,导致审计风险增加,不利于工程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基于这种情况,独立学院需要以风险管理视角为基础,建立健全审计工作制度,积极拓宽审计的范围,建立审计公示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从而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作者:赵新艳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丁秀珍.风险管理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基建工程审计风险[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6-69.

[2]宋桐庆.风险管理视角下高校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管理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3):25-29.

[3]张琳,叶超,于洛.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审计风险及内部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15(1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