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

第1篇: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

一、多元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多元文化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深刻影响。一元与多元的社会文化矛盾,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利又有弊。多元文化在促进文化、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多元文化导致多元价值观,使大学生无所适从,缺乏分析、判断和选择的统一标准,从而引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混乱和错位。二是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增加了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机会,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明确的文化权威和价值评判标准。大学生在文化冲突中处于被动境地,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常常陷入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困境之中。特别是个体本位思想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在促使他们摆脱依附性、从众性、趋同性的同时,也导致他们的整体和全局观念淡化,甚至导致了各行其是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也导致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自主性、分化性逐渐增强,进而表现为个体选择性的逐渐增强。如果再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相结合,又容易导致他们在利益选择上偏重物质利益而忽视政治、道德利益;在思想道德目标和内容选择上,注重个体目标忽视社会目标,注重多样性内容,忽视主导性内容。

2.多元文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复杂性。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复杂的,工作内容和过程也是复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社会要求与大学生需求,提升和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灌输,是以意识形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过程看,它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者把教育内容传输给大学生,大学生通过思考、鉴别形成认识,相信并接受教育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完全在思想领域内进行,通过思维发生作用,由外化到内化,由他律到自律;同时,受到各种现象和思想理论的影响,大学生要经过长时间的比较、分析、选择之后,才能形成稳定的思想意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呈现出多变性、动态性,思想变化的结果呈现出更加突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反复性。这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握和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加大了难度,也为我们及时、准确地把握和引导这些变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增强的个体选择性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意识,导致他们对来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产生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必然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多元文化并存,使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空间非常广阔,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参差不齐,相互差别不断扩大,认识问题的起点、角度和标准也多种多样,甚至大相径庭。另外,在单一文化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主流文化来组织,成为传承单一主流文化的工具。而在多元文化社会,多种文化和道德价值观都是合理性存在,若继续进行单一主流文化的传承,既不符合多元文化社会的要求,也没有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那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是坚持只传承单一主流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将其他文化和价值观剔除在外,还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倡多样化,取代“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感到无所适从。

二、多元智力理论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智力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因对文化的选择不同而造成智力特点不同、认知模式不同,都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理解事物和发展自我,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自觉选择和认可的特点不同,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也能够做出多种选择、因材施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具有启发意义。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1999年在《智力的重构》(Intelligence Reframed,1999)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强调智力具有文化性,即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越不同文化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和社会所珍视的能力。加德纳教授特别强调文化环境及文化价值标准与智力的关系,认为智力是与一定的文化环境有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的能力。在多元智力理论那里,文化被提升到了讨论智力问题的核心要素:文化不仅是人类多元智力发展的背景和源泉,而且不同文化珍视不同的智力模式并促进不同智力的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其智力组成和智力特色不尽相同,其智力模式和智力发展方向有着鲜明的区别。指出智力的实质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将“智力”从无形的东西发展成为有形的东西,并将“智力”从学校教育的领域拉回到了现实生活中,避免了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智力具有实践性;指出个体身上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元智力,在个体的生活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智力结构具有差异性;指出智力的发展方式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起来的,智力是可塑的,具有发展性;指出智力的潜能有对后天文化环境进行选择的作用,智力具有选择性。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启示

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载体,创新是根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过程中,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把握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来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载体建设的思想性和选择性,使载体能够适应和承载得起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能够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2.实践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其载体创新也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它的载体建设决不能从概念、意义出发,而必须立足于现实,从客观实际出发。我们既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失,又要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取得新成效。二是可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是能为教育主体所操作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和主体性的突出表现。载体必须能为教育主题所把握和操作,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能将教育主题的要求转化为教育客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自觉、有为的要素。

3.相容性原则。大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具有相容性,与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心理需要、发展和完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相一致。因此,载体建设必须立足于面向广大学生,尊重差异,促进载体的丰富多彩,使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参与,有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兴趣、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的大学生,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出发,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并发展自我,以能够启发和增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注意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真理。

4.合作性原则。学校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创设体现不同文化特色的学校环境,使学生对人类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有正确、全面的了解。学校环境创设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而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智力的个体。因此,在学校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以及学生各自的爱好与特长,把学校作为教师与学生展现自己个人能力(智力强项)的场所,使所有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活动中。教师、学生平等地参与学校建设与活动,在丰富的差异与多样性中进行合作,这样的环境创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行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而这样创设出来的学校环境也必然是一个体现多元文化的环境。

第2篇: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4-005-2

财富可以创造,世界可以改变,行为可以重复,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生。为了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体现大学教育的本质,生命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1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含义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目前学界有多种观点。钱巨波认为生命教育的含义包括:“一是教育要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二是要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三是其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热爱人生,珍视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和人生智慧,为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奠定基础。”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以上看法各有侧重,其共同点就是认为生命教育要在个体生命自然、生理基础上,遵循生命的规律和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是教育者围绕大学生的生命问题、人生问题、生活问题而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知识传授以及大学生自身体验的双向过程,目的是要使大学生不但要了解自然生命,更要深入领悟社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

2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依据

2.1 生命教育体现大学教育本质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应该是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大学教育要关注大学生的发展,引导大学生追求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各种教育改革的趋势表明:真正的教育应珍视人的生命价值,在帮助人的生成中呼唤人的回归。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过程,也不单指一项教育内容,他是一种价值追求,是教育的本真。教育如果不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体现人的生价值为其终极意义,那么它将失去自己的意义。只有学校重视了,生命教育才会由应然走向实然,生命教育回归之日,也是教育真正振兴之日。

2.2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亟需生命教育

2.2.1 减少大学生自杀事件亟需生命教育。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 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2009年大学生自杀趋势有增无减,仅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2009年11月,上海海事大学生女研究生杨元元之死一时成新闻焦点,2010年大学生自杀事件也是60多起。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原因。

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悲剧的发生,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建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2.2.2 预防大学校园暴力事件亟需生命教育。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一案,2005年浙江某高校一大学生把自己的女友在校园里当场捅死的事件。2006年南京某名牌大学在读研究生因情感纠葛,在被人围殴时持刀捅伤6人等等。这些事件说明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对自身生命的否定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伤害,缺乏对自身和他人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不知生命的意义、价值是什么,突遭一点挫折容易选择终结生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更说明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因此,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校园的任务已迫在眉睫。

2.3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唤生命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身体、心智、精神的和谐发展。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的探索

3.1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3.1.1 生命认知教育。生命原本是一种对父母、亲友、社会、也是对自己的承诺,是一种责任。拥有生命就必须履行生命的职责。在任何挫折与不幸面前,个人都没有权力草率地处置自己的生命。进行生命认知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和思考生命所衍生、蕴含以及被赋予的博深的社会内涵,从自然的、生理的、社会的层面去认识和接纳自我,才能感受到自然客观上的“我”以及与人们建立了相互关系的社会的“我”的统一。

3.1.2 生命态度教育。生命是一个过程,自然会遇到许多艰辛、挫折、困顿,这些苦难和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无法选择的。学会挑战苦难,磨练生命的意志,生命才会有价值。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道路的顺畅与坎坷,正视生命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科学认识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正确对待挫折失意和成功辉煌。

3.1.3 生命价值教育。“活着”和“有意义地活着”是两种不同水平的生命观,生命的意义首先就是努力地活着,努力活着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神成长的过程。在这一努力的过程中,即使某些具体的目标没能达到,生命也已经具有了价值和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要让他们懂得生命不仅仅是生存,而且生命历程应该有丰富的内涵。

3.2 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当前,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2.1 开展系统的生命教育研究。要以理论指导实践,将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入开来,以科研促进教学。努力探索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工作模式,探寻有效的生命教育原则、途径、措施、方法等。

3.2.2 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内容。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的讲授可以两种方式来进行。其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的“思想品德修养”课中增设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其二,将生命教育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中。使学生通过学习正确认识生命的起源,体验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意识到随意处置生命是轻视生命、毫无意义、没有任何尊严的行为,学会珍爱一切生命,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共同发展。

3.2.3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教育。生命之趣乃是人所感受到的生存价值、生命意味与生活乐趣。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坚持认知、体验、实践三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课外活动。可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来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关心,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钱巨波.生命教育论纲[J].江苏教育研究,1999:18.

第3篇: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

[关键词] 微博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新平台

微博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新渠道,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同时,微博的应用和影响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信息失控,不良信息泛滥,个人隐私泄露,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在微博时代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从微博的特性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出发,探讨微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的意义。

一、微博及其特性

1.微博的兴起

微博译自英文micro-blogging,顾名思义,就是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是传统博客的一种变体。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E-mail、Web等方式向个人微博短消息,以140个字符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微博既是一种网络应用技术,也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2.微博的特性

微博以它独特的个性与魅力,迅速成为大众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概括起来,微博的突出特性具体表现在:(l)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微博诞生以后,信息更加的便捷。个人可以通过手机、IM、E-mail、Web等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将信息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受众接受信息也更加的自由和方便,只需要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就能轻松获取感兴趣的信息或是得到想要的答案,从而实现了信息、传递和接受的便捷性。(2)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微博信息传播渠道非常多样,既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微博网站,也可以通过特定的客户端了解微博网站中的好友动态,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WAP网站或手机客户端。信息者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及时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信息,受众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手段及时接收多媒体信息,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实现的。(3)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微博不仅支持用户传播文字、图片内容,还支持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人们利用时间碎片提交的信息保证了微博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微博的RT转发功能为内容的丰富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4)传播效果的扩散性。在微博上,每个人都可以形成一个自己的受众群落,用微博的方式,将个人的见解和观点给自己的受众,以最精炼的词汇来表达最高深的观点。与此同时,受众既可以通过所关注的对象阅读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转发把信息扩散出去,更可以把微博当作一个“自媒体”,让自己成为信息者,随时随地自己所闻所感。如此,不仅可以迅速地成为一个话题讨论和舆论关注中心,同时还具备了强大的组织和行动能力。而且这种扩散力和影响力是以几何级倍数增长的,力量不可小视。

二、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微博的盛行,其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传统媒体。大学生通过微博,既可以方便各种信息,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微博所具有的独特的特性,日益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也是双向维度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是并存的。只有全面地了解了微博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我们才能够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地切实开展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微博对于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信息空间,为大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提供了便利的途径。鼓励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满足了大学生的倾诉欲。微博资源的丰富性和流动性在信息传播的渠道上更胜于其它媒体形态。其次,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而言,微博还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不少大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学习资源等通过微博的平台出来,形成内容简洁、信息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其它同学自动获取所需资料,自主学习。第三,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交流平台,有利于大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观点等,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四,由于微博所具有的便捷性、多样性、丰富性和扩散性等特性,致使其所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但是大学生经过自主筛选,提高了甄别是非的能力。最后,微博还提供了全新的娱乐方式和交往途径,丰富和充实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2.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微博同其他新媒体一样都具有双重效应,其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诱导性和干扰性。因此,当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和自制力的时候,这些不良信息就会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概而言之,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些消极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具有侵害性,如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至上等消极文化观念通过微博而被放大和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严重的侵蚀和危害。其次,微博对大学生的求知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容易造成他们浮躁的心态,如有些大学生通过微博传播内容等事情时有发生。第三,微博内容的复杂性容易引发大学生。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精力最为充沛、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但这一时期也是他们容易冲动、思想不够成熟的时期,因此容易受到煽动和利用,以致形成。最后,微博具有一定程度的虚拟性,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同时,这种当事人不直接接触的虚拟性还容易导致造谣中伤他人事件的发生。

微博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利弊并存的,通过对于这种影响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全面考察,有助于我们具体开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有效的对策。

三、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1.微博的开放性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微博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接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信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通过微博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使大学生由消极被动地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互动交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2.微博传递的便捷性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而随着微博的兴起,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丰富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时语音、实时影像等功能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显示其独特优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开设微博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大学生,使其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可以通过微博所具有的互动形式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极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

3.微博的交互性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微博的交互功能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社会、从而有助于加速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同时,微博丰富的、个性化的内容反映了大学生的基本动向、思想状况,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架构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微博的虚拟性和个体性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任感,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微博的兴起,缩小了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减少了心理防范,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这种虚拟性可以使大学生将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迷惘等倾诉出来,教育双方可以在通过微博的平台“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畅所欲言。教师能够通过学生对微博内容的反映,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对于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组织讨论,会收到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可比拟的效果。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视微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并利用微博的优势,积极探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中的开发和应用,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经,进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6).

第4篇: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竞争的重要部分。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然而在社会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就业及分配方式等日趋多样化的当今,这些纷繁复杂的变化也在不知不觉间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利用新媒体等手段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1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特点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对于以前不能进入大学的高中生来说,这给他们提供了更多进入大学的学习机会,大学生的数量陡增,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大多数是自我意识较强,多以自我为中心。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它缩短了人们沟通的距离,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言论相对宽松的空间;同时由于网络传播的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使大学生成为了一个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知识面宽、涉猎广泛、兴趣多样的特殊群体;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多文化、多观念的渗透,对原来的价值观念有了很大冲击。在国家奖励、扶助等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教育的公平的问题尤为凸显;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既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各种不公平的就业现象在大学生中间产生了不稳定、不平衡的心理影响;同时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维权活动经常发生。另外,随着各项体制改革的进行,教师的切身利益也在发生变化,一些老师将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了科研和自己的创收上边,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力投入”越来越少。正是由于这多种现象的存在,给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2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思想、生活、经济、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那么大学生的思想也在随着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和实际。

2.1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数量陡增和就业岗位的紧缺,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为了帮助大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学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随着“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高等学校要在适应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主要包括大学生的理想、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心理健康等,这也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2.2 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的提出,“中国梦”这一新概念,新思想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中国梦”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用“中国梦”来教育当代的大学生,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着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在将“中国梦”的内涵、精神实质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始终,贴近生活实际,易于大学生接受;同时还要着力改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多种资源进行社会实践锻炼,使学生在实践中获益,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3 运用新媒体等网络手段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随着网络的发展,手机短信、网络论坛、博客、微信、QQ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大量的信息充斥在学生的周围,虚假、有害的信息使学生无所适从;另外学生还喜欢将自己的想法、观点和生活状态利用新媒体通过短信或图片展现出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方便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了工作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用好新媒体这一平台,那就需要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和新媒体语境下的话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作为高校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新媒体中的动向,掌握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当新媒体上信息和舆论出现偏差时,大家要及时跟进,要引导舆论,加强正面舆论的声音,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向互动和配合。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无论身处什么岗位的教师,都要肩负起教书育人使命。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要根据时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多形式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1).

[2]曹顺霞,田杨群.新形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5).

第5篇: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01-01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等学校教育是青年人格与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当代高等学校肩负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育新时期国家建设人才的重任,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该立足于时代与国家发展的要求,在注重对大学生知识教育,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同时,将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塑造与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以及理想信念的形成作为统一的过程,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现在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理想信念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如果没有了理想信念,就像航船没有了方向,容易迷失目标。科学的理念信念是基于人本身对于人生价值和真善美的追求,并在践行此理想信念实现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以及对实践的科学认识。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重要人才支持,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通过知识的传递,为大学生建构全面的知识结构,将其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在这样的社会中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崇高理想,坚持践行崇高理想,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践行崇高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将价值实现与人格完善相结合,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教学培养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改造。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中,青年大学生以其敏锐的思想观念,善于接受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极富创造力。正是这种对于新思潮的敏感性,使得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独特的感受力与见解,他们对于知识与成才的渴望使得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对知识作为社会推动力的作用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他们突破传统知识的限制,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在成才中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事业这项伟大的建设工程中去。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日趋活跃。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依然强烈地冲击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建构崇高理想信念的积极性和积极践行理想信念的意识,从而出现了理想失落、信仰危机、精神支柱倒坍、不能够坚守思想道德信念、在困难面前故步自封、经不起实践的考验等现象。校园里常见的现象包括: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沉迷游戏、高消费、旷课缺课、考试作弊、恶意欠款、轻生、甚至违法犯罪等。

三、不断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近年,我国高等学校发展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变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一)要有明确的理想信念教育目标。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阵地,对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围绕加强大学生理念信念建设的各项课程教学,将教学内容与目标与大学生的成才、独立人格的形成、理想信念的完善相结合,将思想道德修养课等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课程教学从单纯的理论说教转变成以养成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大学生。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教育,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由于当代社会局面发展的多样化,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呈现出一系列的新的特点,使得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大学生由于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盲目地认为到学校只想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加上我们的政治理论教育不能很好地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起来,从而导致大学生对学习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理论素养。

第6篇: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理想 信念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226-02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技术也得到了快速普及。它所具有空间开放性、传递无障碍、传播多元化、使用快捷化以及内容庞杂性等特点,受到了广大青年人的追捧。它借助智能手机等终端,逐渐成为能够影响青年学生日常思想行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广发传播如同一把双刃剑,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着利弊两方面的影响。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运用新媒体的影响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更加重要意义。

1 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1.1 增加了信息监管的难度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数量极大的信息开始无障碍传播,使信息监管的难度加大。而且,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大多是通过各种搜索平台对知识以及相关信息进行了解的。在其对想要了解的东西进行搜索的过程中,不同价值观、各种不同的宗教以及不同种类的文化都会被相关平带地呈现出来,一些相对负面的言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变得模糊,社会责任感变得匮乏,诚信意识受到怀疑,积极奋斗的上进心逐渐缺失,政治信仰变得不够坚定。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对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1.2 影响大学生树立健康人格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进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使传统的认知方式以及交流方式被打破,从而使大学生的判断水平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对自身健康良好人格的养成。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交流方式逐渐变成QQ、飞信、微信以及微博等具有虚拟特点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对其相关的真实性无法明确的保证。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在网络上交流良好,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却不善表达,这种现实和媒体中的巨大差异在会对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行削弱,从而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造成一定的阻碍。

1.3 增加发生的可能性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相关信息的传递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被打破,从而使维稳的难度大大增加。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及时了解社会时事热点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其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更为充分。相应的,一旦突发事件以及新闻的短期内被传播开来,就有可能演变造成部分过激行为,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另一当面,当代大学生对校园热点也有极高的关注度。但是因其在价值观以及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对发生的事件的判断往往停留在媒体所描绘的印象,不能全面正确的认识,往往容易引发校园。

2 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会面临的机遇

2.1 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变得丰富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其自身所具有的传播快捷、信息量大以及资源丰富等相关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共享变得更加方便,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使教育中的趣味性得到提升,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显得十分重要。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中,相关的资源门类也相对齐全,这对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及知识,为相关案例的收集整理和在日常的运用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另外,新媒体的发展下,其自身具有的多样性以及新颖活泼等特点,都使信息的传递方式相关趣味性得到一定的增加,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理解,从而使教育的魅力得到增加。

2.2 有利于了解大学生思想的真实情况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使思想教育中的针对性得到提高,使教育者能更好地掌握大学生真实的思想情况。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多数思想教育者都是通过当面交流以及座谈交流等相关的形式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进行掌握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对自身真实想法进行隐藏,因而传统方式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在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更容易将自身真实想法、困惑进行分享和倾诉,传统方式中的思想顾虑大幅减小了。新媒体为思想教育者了解大学生真实思想情况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2.3 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传播得到增强

新媒体的推进和发展对传统教育方式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变革,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传播得到加强,使教育中的自主性得到提高。在新媒体发展中,一些平等互动、多对多的教育方式得以形成。作为新鲜事物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大学生会自动根据自身的具体需求以及层次,积极对新媒体的使用方式进行不断的摸索。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完成对自身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搜索和整合,并对其做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动性得到加强。

3 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探究

3.1 提高思想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

在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对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新媒体的发展中,部分传统教育者对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新媒体的革命性的认识、对网络技术掌握的热情和实际水平都不够。这就需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时展的具体需求,转变思路,与时俱进。要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之前,首先要对相关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题培训,切实提高队伍整体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尤其是需要重视研究运用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在专题培训的过程中,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的交流学习和专题研讨等方式,对新媒体时代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案例进行研究探讨,从而使思想教育者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3.2 结合传统教育模式,对新型教育模式进行开拓

在新媒体的发展中,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注重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结合,对新型的教育方式进行积极拓展,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真正走向深入、走向学生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要对高校已有的传播途径进行梳理和拓展,通过对官方微博和微信、红色网站以及校网生活答疑的专题版块,建立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关的新形式得到拓展。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校园文化与新媒体文化建设齐头并进,紧密结合。另外,还要注意在学校相关的媒体传播中开设专门的版块,对新媒体中的优秀微博、博客以及论坛中的热点进行再传播,扩大影响,针对其具体内容给出相应改善性的意见和建议。

3.3 在学生中建立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

在新媒体开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平台,并注重不断完善加强对其相关的场地、设施的管理。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以以班级作为抓手,组织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建立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平台,以高度的阵地意识积极投入,积极维护,互通有无,教学相长,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思想现状、发现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其自身所具有的传播快捷、信息量大以及资源丰富等相关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变得更加方便,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使教育中的趣味性得到提升。同时,教育者能够借助全新渠道,更为清楚地掌握大学生相关的思想动态情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的时代性。另外,新媒体的发展,使一些平等互动、多对多的教育方式得以形成,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革新,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传播范围得到加强,使教育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兆瑞.对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1):194-195.

[2] 邵霞琳.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究[J].科学教导刊(中旬刊),2013,15(2):197-198.

[3] 李慧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探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20(11):127-128.

[4] 胡喜海.新时期加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传承,2013,28(9):191-192.

第7篇: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

关键词:学会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思想政治水平却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现象。许多大学生过于关心物质和金钱而忽视了对精神世界的关心,对自身利益过于关心而忽视了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关心。这种“时代病”还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再不加以遏制,不仅会阻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学会关心”的时代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提出了《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认为“学会关心”应该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题。同一时期,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提出了“学会关心”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学校课程必须围绕关心来重新组织,必须教会学生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动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以及精神世界”。“学会关心”最为核心的内容体现在对人的关心,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己。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笔者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将“学会关心”界定如下:“学会关心”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关心的意识、品质与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爱心和同情心,使大学生形成心胸开阔、热情大方的思想品质,提高大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的能力。

二、“学会关心”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会关心”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以人文本”的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它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学会关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学会关心”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学会关心”对大学生其他优良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迁移作用,它能够促进其他优良品质的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历练的过程,而“学会关心”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起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具有了“学会关心”的素质后,大学生就能主动发现别人的困难,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别人去解决困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得到提高,这会促使他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2 “学会关心”有助于太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大学生校园生活的质量。每位大学生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希望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关心是一种境界,有了这种境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就会比较顺利,因此,“学会关心”能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生活在社会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很多人的关心和爱护。大学生要“学会关心”他人,在关心他人的过程中,大学生自身也会有种满足感,在这一过程中双方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问的友爱的存在,从而加深了友谊,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3 “学会关心”有助于预防大学生的道德冷漠

道德冷漠,即责任推拒和道德麻木,表面上看只是对责任的否定,实际上则是对人性的否定,带有非常严重的人性和社会后果。马加爵、药家鑫等案件的发生,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还不够到位,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道德冷漠的现实。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把“学会关心”放在应有的位置有很大关系。“学会关心”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移情能力和同情心,能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处境,体会别人的感受。这样,在他人遇到麻烦时,大学生就会及时出手相助,防止道德冷漠的产生。

三、“学会关心”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看,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方法、内容、过程等方面还存在着忽视、忽略、脱离“学会关心”理念的现象。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忽视了“学会关心”的理念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忽视了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所以很难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教会大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学会做人,忽视了教会大学生如何化解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那么,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真正落实的,也很难真正对大学生起到教育与引导作用,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空中楼阁。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忽略了“学会关心”的理念

在教学中,不能把学生固定在被动接受的角色上。高校普遍存在重灌输、重说教,重视对教材知识的传授,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信念的养成,无法引起大学生心理共鸣,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情行失调,无法使大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与热情。部分高校还存在以考分的高低来评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现象,为了应付考试,迫使许多大学生借助机械记忆等方法来识记各种道德规范、道德知识,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能帮助大学生了解、掌握一些道德知识,而无法解决由知到行的问题,这就造成部分大学生知而不行的现象。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了“学会关心”的理念

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变不断充实,但它仍然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未能体现“学会关心”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以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原则为主,对周围所发生的时事关注不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现实生活,脱离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显得有些陈旧,与大学生的思想相差很远,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较少,而这方面的内容恰恰是大学生们所普遍关注的。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忽视了“学会关心”的理念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仅仅是课程内容的传递者的角色,而学生所扮演只是课程内容接受者的角色。这种教学活动只是单向的传递知识的过程,缺乏师生间的双边互动活动和思想交流,未能体现“学会关心”的理念,所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地位,对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思想特点关注不够,大学生处于无条件服从的地位,忽视了大学生在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体验,致使本是“双边关系”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独打”单向传授,造成师生间关系的淡漠。

四、“学会关心”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学会关心”的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关心品质等方面人手进行探讨。

1 制定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成才意识、参与意识都比较强,而且他们兴趣、爱好广泛,他们的心理特点、思想特点有其特殊性,因此,在设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需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较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高要求很难融入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只被视为标语、口号而未得到真正重视。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符合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必须以关心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2 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终是要由大学生来学习和掌握的,是要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需求的,为了使大学生乐于学习和掌握,也为了使大学生易于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大学生的需要,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感兴趣而进行学习则是直接兴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并无兴趣,但是对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后产生的结果感兴趣而进行学习则是间接兴趣。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兼顾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这样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持续的学习动力。

3 提高教师的关心品质

榜样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率先垂范,提高自己的关心品质。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不仅会增加相互了解和信任,而且也会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大学生感受到是关心,他们才能更好地践行教师所讲的思想政治知识。

4 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学会关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自我。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拓宽知识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懂得人际交往知识、职业和社会生活知识,了解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用教育科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师应充分做好满足大学生求知的知识储备,切实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教师要以自己的学识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大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拥有渊博的知识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5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加之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这种心理压力得不到合理的疏导、释放,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心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个别咨询、开展团体咨询等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任课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应充分利用与大学生接触多的这一优势,及时深人到大学生中去,了解每位学生,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做他们可以信赖的知心朋友。此外,应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干部的作用,因为他们与同学接触的机会最多,对同学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同学所出现的问题,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6 教会大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它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微妙而重要的角色。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学会感恩”,才能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之情,才会积极主动地关心别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情操高尚的人。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由于家长和教师的关怀无微不至而又不图回报,久而久之,许多大学生便对接受各种各样的关心习以为常,坦然享受,不懂得感激,更不懂回报;甚至家长的关心稍有不周,就大为不满。要使大学生形成“学会关心”的品质,必须让他们体会到感动与感恩。

7 增加大学生的“关心”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情感交流过程,要让大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必须先让他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为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体验父母和教师的辛苦,让他们感受父母和教师给予他们的、看起来非常平常的“关心”,实际需要付出许多的艰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合理运用情境,重视引导体验,促进认识深化,注重情感升华,让大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别人的关心,理解别人的关心,感激别人的关心,并以自己的“关心”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给予自己的关心做出回应。这种“关心”体验能使大学生体会到温暖,能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共鸣、理解关心。“学会关心”关键是大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心灵上真切感悟的基础上,使“关心”变成自觉、能动的行为。

第8篇: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

1、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具体表现

第一,大学生交往方式的虚拟化。在互联网上,大学生交流采取更多的匿名方式,以减少来自社会因素或其他人的干扰,它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能有效地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所以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表达想法和见解的理想选择。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虚拟空间活动的比例逐渐增加,并且成为他们缓解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

第二,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化。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学习,而是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教育资源进行互动式学习,比如通过微信平台来进行互动交流。新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和搜索的便捷性大大拓展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新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习惯、增强学生独自学习的能力。

第三,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网络化。以网络购物为例,现在大学生购物、买书、订票、订餐等日常活动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淘宝网拥有注册会员3.7亿,交易额为6100.8亿元人民币,其中大学生占有很大比例。除此之外,QQ、人人网、微博等媒体的广泛应用,方便了人们交往,使得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交际领域更为广阔。

2、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一,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90.5%的大学生使用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渠道[1]。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和他们使用新媒体的动机是相对应的。网络传播速度快,言论自由,这些都比较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在网络世界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新媒体了解更多的新事物、新思想,开阔了眼界和思维,对激发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一定的好处。

第二,“非中心化”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之一,即互联网没有中心,没有中心服务器,没有单一控制机构,信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无需通过一个中央集线器来传输[2]。网络空间给大学生提供了平等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论表达意愿更加强烈,他们正处于思想意识形成期,言论表达的积极性较高,网络空间给了大学生群体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有利于培养其独立的个性。

第三,互联网的全球性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受空间的限制,新媒体传播已不再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而是多中心和非线性的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媒体使用者的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相反是积极的参与者,是整个传播过程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在新媒体的信息海洋中,当代大学生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资讯信息,他们对权威不再盲从,而服从于自己的认识和信念,这种主体意识的提高,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二、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第一,新媒体技术具有超文本性,它的特点是文本图像和视听的相互融合[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和丰富的影音资料,创设历史情境,为学生再创历史画卷,使其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看”,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第二,新媒体技术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快速、及时的特点。新媒体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图片等交流方式,将内容传达给受教育者,不必按传统方式在一定时间到规定的地点接受教育。例如E-mail,BBS,MSN,QQ,博客和手机等载体可以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远程教育,互相交流思想和分享观点。

第三,新媒体技术具有即时性,它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传播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一个递呈环节,而新媒体则不同,它利用网络即时性的特点,可以随时随地发送信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快速获取大量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传播优秀的理论与思想,从而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新媒体时代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靠理论的单向灌输,往往是重形式,轻实效,耗时长,却收不到实际的效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学会利用博客等媒介评述那些学生所关心的事件,与他们进行互动,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其消极、错误的思想;利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在线沟通,解难答疑;利用论坛、博客、微博和专业网站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都是多元化教育方法的探索。

第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受到影响。近几年,各大高校通过科学的、积极的正面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在新媒体平台中存在大量的“灰色”、“黑色”信息,有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一些非理性的思潮,有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在这些多元化的思潮冲击下,大学生很容易对理想信念的问题产生困惑,在价值观的取向上受到干扰。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给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往往受到大众传媒的冲击而被侵蚀甚至抵消。

第三,随着新媒体的推广和普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被打破,主要表现在传播者的大众化。大学生群体是大众传媒的主要使用群体,因此这种传播者的大众化必然会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弱化。在大众传媒环境中,任何一个掌握一定传媒技术的人都可以向别人传播信息,通过E-mail、QQ、微信等方式传播信息,最终形成了大众传媒环境下的网状信息传播结构,即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等,而且这种无中心的网状信息传播方式的功能正在进一步增强。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新媒体环境下主体和客体的平等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处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人际沟通呈现出较强的隐蔽性和私密性,特别是在QQ、博客和其他通信环境中,学生在虚拟世界里大胆地表达其内心情感,单向的灌输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他们的思维习惯,渐渐习惯于这种双向的平等交流,自然要求教育者从教育内容到教育形式都能采取更加自由和民主的方式开展[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主动性,提高服务意识,以尊重、平等的态度与他们沟通,变灌输为启发,消除其心理隔阂。从而达到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的。

2、健全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

“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咨询无屏障’等特点”[5]。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渠道和途径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督与管理。由于高校对网站、手机报等新媒体不具备监督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条件,无法对来自校外的不良信息、错误信息进行监管,也无法有效控制信息传播的范围,因此,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监控机制,从信息源头把好关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来加强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

第9篇:大学生思想教育心得范文

一、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兴起的原因

微信作为一个新兴的网络社交平台,被大学生广泛使用和喜爱。微信也成为了许多喜欢“尝鲜”人群的社交选择,它支持跨通讯运营商、跨操纵系统平台经过网络迅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并支持多人群聊和定位功能的手机通信软件。大学生总是在时尚最前沿的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特征决定了他们是主流的微信用户。据调查,58%的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没有使用的也有48%准备近期开通使用。[1]可见,微信的魅力和影响是深远的,大学生喜爱尝试新鲜事物的特点,确定了微信会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使用。因此,微信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信息、人际关系交往、自我言语表达、社会参与的重要媒介。

二、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微信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及

首先,微信作为社交平台的新宠,其多样化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对外界的了解需要。通过微信平台,所多人愿意把自己的观点、心情、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渴望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共鸣。并且通过微信互相交流、分享,增强他们的存在感。微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他们愿意在微信上互相交流、谈论国内外新闻,学校生活等等。微信作为学生的私人空间,也是学生对于其思想和生活状况最直接和最真实的表达。通过微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真正的思想状况和思想动态。

其次,微信提供了一个大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自由交流平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不愿意说真话的现象,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封闭式的,这个现象成为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困境。[2]教育者不妨通过微信平台可以不定时的了解现代大学生的思维,平常多和学生互动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平等,无形中激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长,更好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最后,微信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微信平台的使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与方法。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微信自由地进行思想沟通,快速了解到各个方面的信息,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微信打破了传统地呆板,僵化地教学模式,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增?M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

2、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对于外界的好奇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得到满足,因此,每天刷微信成了大多数人的必修课,微信占据了大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微信信息良莠不齐,导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变得模糊。微信上的信息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积极向上的信息,也有消极落后的信息。这些讯息混杂在一起,使大学生容易遭到种种不良信息、不道德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的不良干预。而且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不分时间、地点的聊天,刷朋友圈,同时,微信圈子的建立也为大学生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风考风。

另一方面,过渡沉迷于微信的虚拟世界,大大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实际上,着迷于微信的大学生到处都是,上课睡觉前吃饭时都依附于微信,过渡沉迷于虚构社会中,性情也变得孤僻。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认识偏差,自以为现实中的人不值得交往,只愿意在微信上与人交流,忽略了现实社交的重要作用,导致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3]

三、运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应该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大学生的微信行为进行观察和剖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微信。使学生的微信行为保持良好的状态。通过各种活动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微信使用观,微信内容应该符合现实的道德规范。在微信上,大学生不要轻易相信谣言,不传播谣言,做一名理性的微信使用者。例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微信使用方面的讲座或者讨论,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探讨微信的起源和发展,微信沟通的便利性和优缺点。

2、有效利用微信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平台,在传播信息过程中有着强大的功能。同时,微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中应该挑选符合社会正能量的内容,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使大学生在微信的使用过程中有效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朋友圈分享的内容和生活状态对其思想状况和心理行为进行及时分析,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与教育。纠正他们的认知错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避免学生思想滑坡。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